广州话
本文介绍的是粤语的标准口音及用语。关于广东话是香港人及部分外地人对广州话或者粤语的讹称,详见“广东话”。
广州话,旧称广府话,又被称为省城话、白话,中国官方一般称作广州方言、标准粤语。广州话是粤语的标准音,亦是主要的一种口语形式。一般视广州老城区的西关口音为正宗,但现时西关口音已近乎失落,省内通常以《广州音字典》(1983年)收录的字音为标准。广州话由广州音、粤语词汇、粤语语法构成。广义的广州话主要流行于广东珠三角及广西粤语地区、香港及澳门、海外广东籍移民的华人社区,狭义的广州话指现广州市中心城区使用的粤语,而广州与佛山、中山、梧州、香港、澳门的口音相比则大致相同。以广州话为母语的人部分能书写粤语白话文。受到广州(广东省会)的经济及文化影响,广东珠三角居民都能使用带口音的广州话,粤东、粤北部分地方也有使用粤语的居民。粤语是省内的通行语,不少广东人能操二种以上的母语。
名称
“广州话”被不少广东及香港人认为是广州市的口语(其他口语称为“广东话”),而广州市民认为广州话是珠三角的粤语口音,能与广东省内大部分地方的“粤方言”相通。有人指出“广州”之名在三国时期已经存在,“广州”的区域至唐朝时有所缩减,但仍覆盖广东珠三角地区,甚至有人认为广州话是唐代的“普通话”(通用语),“广州话”的出现可能比现时的“粤语”、“白话”等词语更早,所覆盖的范围也更大。这种说法被指责是偷换概念,是广州人为求保留广州话一名,附会出来以满足其虚荣心理而己,因为三国时代根本无粤语。事实上,广州人只会在对话中才说“广州话”,在以粤语白话文书写时,一般没有“写广州话”,而是“写粤语”。因此广州人对广州话的认识主要为口语,与香港人将“广东话”视为粤语的情况不同。通过香港媒体的大力推广,台湾与海外华人也习惯称为广东话,日本、韩国以“广东语”指代广州话。
争议
有人指,用“广州话”指代广州以外的口音(包括港澳粤语)不恰当,所谓的“广州话”亦不合理,因广州话不是广州人发明。现时的广州话是由各地商人在广州经商而发展出来的,因此使用“广东话”方为正确。
由于外国人在广州通商时误将省城(今广州)等于广东“Canton”(现时的广交会英文为“Canton Fair”),将广州话及粤语通通译为“Cantonese”,事实上广东与广州不是同一概念,所以应将“Cantonese”译为“广州话”方符合本义。广州话早已是学术名称,而广东话则只是俗称,香港学术界仍称之为广州话。正如将闽南语称为福建话一样,称广州话为广东话是民间口语习惯。
但因广东地区又主要有三大方言:粤语、潮汕话、客家话,这三种方言又完全不同,所以将将其称之为广东话确实牵强。而且省城(今广州)称为“Canton”,而且广交会原本就是广州交易会,所以大众还是将“Cantonese”对应“粤语”,“Standard Cantonese”对应“广州话”或者“标准粤语”。
使用范围通常称自己的口音为“广州话”及以之为母语的人,基本上都是广州老城区(东山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以及番禺区市桥的居民。除此之外,广州市其余各区亦有部分人能说一口地道广州话。不过近年来,由于老城拆迁、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等问题,已经有大量广州市区居民从老城区迁出至新城区(主要是白云区、芳村区、天河区、番禺区)。
此外,广府地区(粤语粤海片)、韶关、清远、粤西等部分年轻人除了当地方言外,一般也能说广州话。广东电视台自广播起,就使用广州话作为广播语言,对广东省各地居民的语言影响深远。而在广州的学校读书的其他粤语方言学生及非粤语的外地学生,因社交需要,普遍能使用部分广州话作交流。而香港粤语(当地称之为“广东话”)与澳门粤语基本是从广州话分化而来,因此与广州话(广州市地区之粤语)非常接近,区别在于香港粤语在词汇方面有更多外来语。
词汇
广州话中除了粤语中所含的词语之外,还吸收不少潮州话及客家话的词语,例如“口渴”读成“口涸”、“喉干”或“口干”。另外广州也是外国人的集中地,有不少外来语,如士多、士多啤梨、摩登等等,与香港相同。广州本地也有一些原创的词语,如黄犬(蚯蚓)、塘尾(蜻蜓)。广东话经常在形容某事情夸张时,喜好用“好”字。如:好大,好高兴,好喜欢....
英语等外来词汇
广州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词汇受到英语影响,如称:球为“波”(Ball),小商店为“士多”(Store),出租车为“的士”(Taxi)...。但这些词在内地却很少见到,以至于慢慢发展到,成为珠江地区特有的词汇。
[ 标准口音
广州音
粤语学者以广州西关口音作为正宗广州音,但广州话其实包含城内音、西关音、番禺音,广州音字典对佛山、中山口音也有少量收录,视为俗音。粤语标准音的制定都取自粤语广州音,粤语及粤音字典多从广州音,广州音被认定为标准粤语的口音。
[ 广州子音
主条目: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
广州除西关与东山音外,尚有多个子口音,为旧时仍是农村郊区的语音,现已大部分失落。
书面语
主条目:普通话和粤语白话文
广州话相当的词语来自古汉语,因此习惯用词精简,例如“房子”称为“屋”,亦有些老式词语“过往”、“旧时”,现在叫“以前”。
随着在两广(广东、广西)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强制性的教学语言及生活语言,学生很难在学校里学习到传统的粤语发音、词汇,而大量改用普通话词汇。例如“淘货”(扫货)、“老广州”(街坊、街里)、“倒是”(反而系)、“老乡”(乡里)等,这类明显的普通话词汇时常混入广州话中,个别已经成为广州话词语,如“落班”(放工)、落课(落堂)。
特别除香港、澳门、广州、佛山等大城市会用粤语白话文以外,其他地区的广东学生对于粤语读音及词汇不会读或抱有不准确感,只能自行猜测,导致年轻人习惯于书面语式粤语表达,本地的粤语语汇及粤语语法正逐渐改变。出于以上原因,很多广东学生都会改用广州音,以避免被普通话同化。而客家、潮汕地区,普通话已经成为当地的生活语言。
[ 香港粤语
香港粤语(又叫港式粤语或香港话,相对于港式英语),以前香港对当地的粤语口语并没有正式的名称,通常沿用广东民间的叫法:广州话、省城话、白话,而香港官方只称粤语。1970年代之前,当地粤语混合了多种地区的粤语口音,如“妈姐”按顺德音叫成“马姐”,但倾向以广州话为准。于1980年代开始,“广东话”被香港政府作为当地粤语口语的标准称谓,而广州话、省城话、白话等名称则逐渐退出正规场合。以前习惯称粤语做广东话的人主要是外省移民(包括台湾),他们将广府人的粤语称为广东话[2],同时人们学习香港的广东话时明显带有懒音。
香港粤语口音标准源自广州话,加入了香港本地文化,慢慢地形成为一套具有香港特色、以口语为主的语言。香港又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出现很多外语词汇,香港人亦习惯中英混合使用。粤语是香港的法定语言之一,政府内部沟通以及发布消息常以广州话与英语为主,广播媒体一般设有粤语频道。虽然港式粤语使用者众多及覆盖面很广,不过港式粤语只当作一种广州话口语变体,即使香港有所谓粤语正音运动,但仍未作为口音标准。
怡保粤语(马来西亚粤语)
怡保粤语,是马来西亚中极为接近广州话的粤语,华人居民母语多数为粤语。怡保市内念英文学校的华人虽然不会说华语(特指普通话),但是依然能说粤语。念华语学校的华人说的华语也带有粤语音。由于怡保华人的祖先多数来自广东,又长期受香港电影及香港电视的影响,因此怡保粤语与香港粤语十分接近。
在马来西亚,马来语是必修的语言,当地人的粤语也受到马来文的影响。如咖啡,当地人会念成“过B”(“KOPI”是马来文); 奶茶会念成嗲(“TEH”是福建话); 鸳鸯会念成“掺”(“CAM”是马来文,campuran之略)。虽然如此,当地人都能听懂香港话,不过现在的家长们都重视华语多于粤语,导致年轻人的华语比粤语更好。
广州话与港式广州话
两地口音的区别最主要在于对部分特定事物的称谓,例如“摩托车”与“电单车”、“冰箱”与“雪柜”、“胶擦” 与 “擦胶”、“面包车”与“VAN仔”等等。尽管香港教育界向来承认香港使用的是广州语音,但近年香港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却使得两地某些字音有分裂的趋势,但这基本不会影响双方交流。另外,广州人说话平稳,几年来口语常受到普通话发音及词语影响;香港人说话急促,容易造成懒音,常直接混用英语单词。广州电视节目上常出现普通话与广州话直接对话,在现实中不太真实,广州大多外地人根本听不懂广州话[3]。
随着两地人员交流越趋频密,以及广播传媒的影响下,除“广州话”与“广东话”的争议外,两地对上述的差异已逐渐缩小。在外界看来,这种大同小异的差别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一般不会为了口音或常用词而作出正式的分辨。
[影响力
广东官方一向以广州话作为省内的官方语言,因此广东民间习惯以广州话在省内沟通,亦有大部分人以广州话为母语。直至中央政府在广东推普后,广东省各级政府改用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广州话在广东内迅速萎缩,在广西也遭受同样的困境,公共媒体大幅减少广州话节目,相反地大量增加普通话节目,广州话在国内的影响力正逐渐减弱。
香港、澳门官方、媒体以广州话为通用语言,部分书面媒体也常用粤语白话文,广州话成为香港民众主要的沟通语言。香港话在东亚及东南亚有较高的影响力,尤其使粤语流行曲在这些地区亦同样受欢迎。因广东籍的海外移民数量庞大,使广州话成为大多数海外广东籍移民的通用语言。
参看
粤语
粤语方言
西关口音
[编辑] 参考资料
1.^ 各统计数据有出入,详细请参阅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2.^ 香港人对粤语、广东话、广州话的概念混淆不清,所以前两者一般特指广州话
3.^ 广州招考公务员要求会讲广州话引发激烈争论
[编辑] 外部链接
粤语审音配词字库
粤语协会
网上学说广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