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向自閩南語)
本文介绍的是通行于中国南方的闽语分支。关于通用于台湾的闽语,详见“台湾话”。
闽南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华人地区
区域: 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广东省西部的湛江、电白、雷州半岛;浙江省南部少数地区
使用人数 约8000万
排名: 21 [1]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
闽语
闽南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但中华民国许多正式场合常用)
管理机构: 无;但中华民国教育部及民间组织在台湾扮演重要角色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CFR
ISO 639-3: nan
方言的通行区域:浅绿色为潮州话,黄色为海南话,深绿色为闽南话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闽南语(白话字:Bân-lâm-gú,IPA: [ban˨˩lam˧˥gu˥˧]),或称闽南话,是指福建南部多个城市以及台湾通行的语言。东南亚闽南人普遍称为福建话(在中国大陆一般是泛指福建方言、闽语方言),中华民国则称为台湾话、台语、河洛话。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系集合或闽南本地所有通行语言,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学术上的闽南语是以厦门、台湾腔为凖的闽南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广东西部的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玉环、温岭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台湾。
渊源与名称
关于闽南语之渊源,有:百越语、古商语、唐朝官话;关于闽南语之名称,有:福建话、闽南话、台湾话、福佬(福狫)话、河洛话及貉獠(鹤佬)话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1]:
河洛话:“河洛”一词多属八、九十岁以上年届古稀的长辈所用,连横先生更代表着十九世纪台湾闽南语族的传统用法。[2]
台湾话、台湾语(狭义):绝大多数人公认为台湾闽南语,而“早期台湾语”指未接受西洋、东洋(日本)和南洋等影响以前的台湾语,兼指漳、泉、潮等闽南话。[3]
福建话:东南亚地区常用,且特指闽南语
学老话:海陆丰常用
福佬话:粤闽客家人常用
[编辑] 历史
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北人开始进入福建,造成福建地区除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以外,另外也带来了一部分的北方语言。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上古~3世纪时中原的语言,“泉州腔河洛话”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唐高宗仪凤年间(677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唐僖宗中和年间(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腔闽南话”的基础。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分布地区
现今主要分布在台湾和中国的闽南,同时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江苏省:宜兴市南部山区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温岭市之石塘一带
玉环县之坎门、陈屿
洞头县之本岛、半屏岛、元角、倪屿
瑞安市之北麂岛、大南乡
平阳县之水头镇、腾胶镇、南麂岛、东部沿海之西湾乡、墨城乡
泰顺县之东南角
文成县之东南角
苍南县之灵溪、矾山、桥墩、马站、渔寮、藻溪、赤溪、观美、南宋、霞关、大渔、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镇
长兴县、临安县、舟山群岛等地
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
广东省:东部沿海(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西部的湛江和电白及雷州半岛
海南省:以琼山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具零星分布带
东南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地
[编辑] 闽南话的分类
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然而西方学者大多不认同此说法。理由如下:
第一,关于现今中国境内的不同汉语,其到底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一直在学界有争议。由于使用不同汉语的人之间,彼此基本上并无法用口语进行沟通,因此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汉语,基本上是“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而不是“方言和方言”的关系[4](参见方言)。
第二,如果以闽南语当作讨论主轴的话,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闽南语本身和其他汉语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见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的研究为例,他就发现闽南语厦门话和北京话之间所共享的“同源词”有48.9%,比英语和德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58.5%)来得低。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源词”当作指标来比较语言之相近程度的话,闽南语和北京话之间的差异,比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异要大。
以上述这些研究为基础,最近有一些研究闽南语的学者,对闽南语的定位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试着将闽南语的结构和基本词汇,与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联系起来,而论证其他非汉语语言对闽南语的强大影响(见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赵加 1991等)。他们认为,河洛语可以被视为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而不是方言,而厦门话、台湾话、泉州话、漳州话等等,是闽南语的方言。
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仍习惯地将河洛话视为汉语的一种方言,而有别于西方学者视闽语、粤语、吴语等为独立的语言。中国语言学家认为口语差异很大的方言并非只存在于汉语,比如德语在各地区的口语方言,其差异程度也是相当大的,但仍然都被视为德语的方言。而荷兰语和德荷边境的低地德语的口语又很接近,并能基本通话,但被视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不能把口语差异的大小作为方言和语言的评判标准。中国语言学家以整体国家的概念来作区别,因此绝对主张河洛话属于汉语,是汉语的方言,以作为语言位阶上的主从的关系。如下所示:
汉藏语系 汉语 闽语 闽南语 [5]
[编辑] 次方言及其亲近性
闽南语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闽台片
主条目:泉漳片
泉漳片,又称闽台片,即本土闽南语,狭义闽南语。通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广东海陆丰、惠州。内部高度一致,沟通大致无碍。不论何种口音,源头皆为泉州话、漳州话。二者音韵系统有别,但严格对应;语法及用词基本一致。并以不等比例,光谱式混合、渐变,出现在内部个别口语当中,称“漳泉滥”。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相似,前者较后者高亢)即属之。
泉州话,主要分为“府城腔”和“海口腔”。
漳州话,主要分为“龙岩”、“漳平”、“东山”及“漳州”四小片。通行于广东海陆丰、惠州一带的学佬话和漳州腔闽南话类似能够通话。
台湾话,又称台语:“泉在海,粤(客)在山,漳人在其中(内)。”,可称“海山滥”、“海内滥”。分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内之“通行腔”,“内埔腔”(漳州腔)四个代表。[6]主要特色,在于大量的平埔族语、英语、荷语、日语等外来语,及中华民国政府推行之“国语”,吴语、外省方言的影响。[7]
厦门话:厦门处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响。
东南亚福建话:通行于东南亚之福建话,以闽台片为主,混合部分潮汕片调值。并依所在地与当地语言相互影响。
[编辑] 浙南片
主条目:浙南闽语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语是福州话类别)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闽南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闽南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闽南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潮汕片
主条目:潮州话
潮州话:又称潮汕话。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和越南的一部分华人社区。著名戏曲荔镜记 (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1949年后以汕头市区话为标准。
中山片
主条目:中山闽语
北宋时期,有大量的福建河洛人迁徙到广东省的隆都、南蓢、三乡、张家边一带。这个片区统称为“中山片”。河洛话传入中山市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这种方言被当地人称为“中山闽河洛语”。
琼文片
主条目:雷州话和琼语
雷州话又称黎话(不是黎族的黎语)、海话,主要流行于电白、湛江,北宋之前大致居住在河南(洛阳周边),两宋年间北方战乱,先迁居到福建莆田一带,再沿着海边迁居至闽南、潮汕、海陆丰、电白、湛江、海南。
海南话,又称琼语。是说河洛话的人(有说是莆田)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语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诸多语音特点和差异,如具备子音 f 等,使其归属于闽南语支系有些许争议。
保留古汉语成份
子音
河洛语的子音(声母)直接继承上古中原语的声母系统。在这一方面,河洛语因为早在晋末五胡乱华便远离了故土,而并没有受到中古汉语系语音演变的影响,一路南迁至福建等地,留住上古中原语音。现在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按照传统的河洛语十五音分析,现今河洛语的声母有15个,就是说上古汉语的19个声母目前河洛语保留了15个。
上古中原(汉)语有一些特点:
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
古多舌音
这些重要的古代汉语语音现象,河洛语保存得很好,反映上述上古汉语的特点,以下逐一分析:
河洛语的“非组”和“帮组”声母读法相同,例如“飞”([pue44] / [pe44] / [pə44]),“蓬”([pʰaŋ24]),“吠”([pui22]),“微”([bi24])。
“知组”和“端组”的声母读法相像,例如“猪”([ti44] / [tu44] / [tɯ44]),“丑”([tʰiu53]),“程”([tʰiŋ24])。
很多“章组”的字声母读法和“端组”相同,例如“唇”([tun24]),“振”([tin53])“召”([tiau22]),“注”([tu21])。
声母子音
元音和声调 闽南河洛语的元音和声调,体现
中古音的特点。
元音方面,闽南语和
粤语都完整保存中古音6个复音韵韵尾,其中[-p]、[-t]、[-k]是
塞音,[-m]、[-n]、[-ŋ]是
鼻音。
声调方面,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特点在闽南河洛语得到体现。
漳州音、厦门音、同安腔、台湾优势腔,有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去、阳入7个调;
泉州音(仅以泉州市区“府城音”为代表)有阴平、阴上、去声(阴去和阳去合并)、阴入、阳平、阳上、阳入7个调。
龙岩音(以龙岩市区音为代表)有8个声调(四声各分阴阳)。
一般地,汉语中古音有八个声调,体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今天的汉语方言,大多能够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音的某些特点。以河洛话为例,
漳州音独缺“阳上”调(漳腔阳上并入阳去);
泉州音则惟独去声的本调不分阴阳(即阴去和阳去合并,但各自变调后仍能区分)。
所谓闽南语
七声八调,指的就是这些调性的完整。
变调 词语 现代许多方言,都是从古语传下来的。
[9] 闽南语词汇,有很多属于古汉语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
春秋战国,甚至是上古时代。例如俗语“日时走抛抛,暗时点灯膋”中的“膋”就是那个时代的语言。(《
诗经·
小雅·信南山》有:“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人称 所有格:人称+其(古字为“丌”)。
指示代名词 之(TSit):
明代以前的中文,主要以“之”表普通话的“这”,这要念en5。可追溯到《诗经》:“之子于归”(这小孩出嫁)
兹(TSia):这里,这些,这。(库车,古称龟兹,兹车同音。)。例:兹收到银票一万圆。
空间
用字有严格区分。范围而言“顶/底”小于“上/下”。
顶,指物之上缘,水文上为北岸。如,头顶、山顶、身躯顶、天顶、顶溪(溪北)、树顶。
上,泛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水上(通常指高于水面如沿岸),水面上、身上。
底,指物之下缘。如水底、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资源)、井底(某一空间之最下处)
下、脚(e,ka,ha)。“下ka”指泛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写“脚”是误植(许成章,2000)。
奥(最深处)。如村奥(最里村。)、奥万大,奥深水。
称右为“正”,称左为“佐(音倒)”。称宽为“阔”,称窄为“隘”。称大为“大”,称小为“细”。称高为“县(悬)”,称低为“奚”。
埔(平原),坑/湖(低势低者,称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时有水,现在没水。),田(农地,或官方屯田养兵处)
庄(村落);寮(临时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次、厝(次指屋舍[12],茨原指茅屋[13],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称“屋”者。常冠姓于前,如陈厝,指陈姓人家的房子聚落。)
甬/涌/涌:水文、人文集合处。
社(部落祭祀处而形成的聚落。台湾多为原平埔族居地)
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阶梯的地势)坪(坡势缓者,或小高原)
港(不限河溪大小,多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处。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积地)
营/宿/镇/锋/冲/劲:台湾地区多为郑成功父子布军处。例:前镇、前锋、左营、右昌(冲/冲)、后劲、中路;新营、柳营、林凤营。
门/口(如:鹿耳门,郑成功攻荷兰东印度公司登台处,为一海口)
驿:车站。驿头(车站)、后驿(后车站)、驿夫(车夫)、驿长(站长)。客家话、日语、韩语也表留此用古语。
[编辑] 时间
夜半、日出、早时/早食(早亦作蚤),晡时/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话常讲“日头落山”)、黄昏、宴时/宴食/暗时/暗食(晚上)……等词。《淮南子.天文训》十时辰制,《汉书·天文志》或汉代官方十二时辰制,都可以看到这些名称。其他如,中昼(中午)。
今旦日:今日。现作“今仔日”。[14]
晏:音uann3,汉初的《仪礼.士相见礼》:“问日之早晏。”“早晏”是“早晚”的意思。《玉篇》:“晏,晚也。”《广韵》:“晏,晚也。乌涧切。”文读音an3,白话音uann3。[15]
[编辑] 词汇
鼎:以煮食用具为例,古代称为“釜”的,华北人、官话语区称为“锅”,粤语和客家话称“镬”,闽南语称为“鼎Dngia”。闽南语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汉尚可了解的一种用法。[16]
牙G"e/G"a、齿Ki:“虎象有牙,人马有齿。”例,马齿、齿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齿膏(非牙膏),暴牙,象牙。[17]
忝Tiam2:疲累。《诗经·小宛篇》:“无忝尔所生”[18]
细腻SueLi/SeZi:小心。音同“世二”[19]。
狡狯Kau-Koai3:顽皮,狡滑‧[20]
痴欲:一见女人便顾盼爱慕的轻挑男子。在明代潮州戏文《金钗记》中就有“宋金为人太风梭(骚),说话甚痴欲(哥)”的台词,可见“痴哥”这词在明代的潮汕方言中已经产生。[21]。俗作“猪哥”。
湛Dam5:湿。《诗经·召南》“湛湛露斯”[22]
身Sin:闽语系(<林觉民与妻诀别书>)称“怀孕”皆为“有身”,而“身”字于甲骨文中即画一个人腹中有物。
箸:Du, Di。筷子。日语同汉字。
糜B"e/Mue/Muai: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
衫Snga: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论是否及于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长衫(长袍)。
生Sngi/Snge:今官话的“某先生”,以“某生”表达。如《西厢记》之“张生”,乃指“张先生”。(广东话也保留)
先生SinSnge/SenSngi:日语、韩语亦保留此用法;。今官话谓“某老师”,闽语谓“某先生”。如“张先生”乃指“张老师”,指一些学有专精者,如医生,教师,律师……等。
悾/悾悾Kong:心思空空,傻瓜。《论语》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编辑] 倒置词
如“衫裤”、“人客”、“趁钱”、“眠床”、“精肉”、“滚水”等等都是唐宋以来(中古汉语时代)的用词。[衫裤、人客、滚水,也见于粤语],构词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反,但是和古汉语相同,例如“鸭母”、“风台”、“人客”、“亲堂”、“骹手”等。
表动物之性别及物之阴阳者,以“公/母”表二,如鸡母、狗公。[公/母也见于粤语,但母作“乸”]
表本源及衍生者,以“母/子”表示:如钱母(母钱,即本钱)、钱儿囝(利息)、股母(股本)、股儿囝(股息)。
其他:惯习、顸颟、千秋、偻伛、闹热、童乩、气力、弃嫌、退后、序先、第(Tai上声)先、塞鼻、寸尺、冒仿、青红灯(红绿灯)、板模、胃肠、慢且、头前、久长、出外、心内、加添、养饲、落衰、菜蔬、延迟、利便、缘投、运命、进前、绍介(介绍,都有人用)、臭酸、姑磨(今台湾地区多俗写为龟毛)、吓惊/吓恐(恐惊古音同)、夜半、布帆/布蓬、暝日(暝为夜的意思),次宅(表音作“厝体”)。
动词
臆ioh:猜测也。《论语》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落:离开交通工具、交通动线,往下之动作,都称“落”。落车(下车),落轿(下轿);落崎(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公路)。粤语、日韩语也表留此汉字表意。
斟酌:小心,计较,深虑专心也。加斟酌兮(多注意多考虑专心一点)。粤语亦同。
熟悉、识悉,悉识,熟识:认识也,音Siok-sai7。如,王生你有熟悉无?(你认识王先生吗?)
企:立也,如企鹅(站起来的鹅),企壁(站在街旁的流莺),企起来(站起来。),音Kia。粤语亦同。
行、走:今官话之“走”,古谓“行”也,“行路”即官话的走路;今官话的“跑”,古谓“走”也,兼有“逃亡”之义。如暴走、败走千里。闽语、粤语、日韩汉字同。
惙:惊吓。
彳亍/蹉跎/佚宕/跌宕/驰逐/趍赵/惰愉/佚乐/跮踱/踯躅/佚陶:闲逛,踽行,行房,游戏……之意。[23]
沃:音ak4,《左传》僖二十三年:“奉匜沃盥。”疏:“沃,谓浇水也。”《汉书.张良传》:“沃野千里。”注:“沃者,溉灌也,言其土地皆有溉灌之利,故云沃野。”。[24]
副词/助动词/介词/其他
诚/真:诚亦可作“成”,诚大(真大);名词或名词化形容词多用“真”。如真红,真白,真男子汉。
上+形容词:如上好(最好);上大(最大)、上寒(最冷)。
焉耳=焉尔=安尔=安耳=云尔:这样子(而已)。《孟子.梁惠王》:“尽心焉耳”(尽心这样而已)[25];亦有与苗语比较,认为非汉语成分者者。[26]
有:可以加在形容词之前以加强语气:这粒西瓜有大(这个西瓜真大)、这个囝仔有勇(这个孩子真勇敢)这种用法跟《诗经》里“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有蕡=真大)。《小雅.白华》: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真扁)[27]
加:kha+形容词:如“加少”指“变得比较少”《孟子.梁惠王篇》﹕“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者又加少矣”。
疑问词
什么:通“甚物”,“啥物”[28]。
甚:现通什么的“什”、“啥”,后可加名词。如,甚人(何人),甚事(何事。事念Tai7)……。闽台片口语多用“甚”表示什么。
乜/么/勿/物(未有权威考证,皆为民间用字)、“乜个”(潮琼片)
底(何):底事(何事),底地(何地),底处(何处)[29],底时(Ti3-Si5)(何时),底个(潮琼片同“乜个”)
安(焉)如(若)/安怎+动词。但亦有认为为非汉语者[30]
甚人(谁,可连音[31])底人(潮琼片,在闽台片是问对方那里人)
㈠底一 +名词 例:底一车(那一车?)
㈡底一 +量词 例:底一台?(那一台?)
㈢底一 +量词 +名词 例如:底一台车?(那一台车?)
闽越语成份
现在闽南语保留一些古代百越语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对应中文为:蟑螂)、ka-lēng(䴔鸰或䴔閵)、tō·-kâu(杜猴)、tō·-ún(杜蚓或土蚓,对应中文为:蚯蚓)、káu-hiā(蚼蚁或狗蚁,对应中文为:蚂蚁)[32]、ka-lún-sún(交懔损、加懔损、交懔恂或加懔恂,对应中文为:打冷颤)、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对应中文为:打喷嚏)、tio̍h-ka-cha̍k(著咳嗾)。
现今亦受到些侗台语系的影响。近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
通常只有属于同一语系内的各方言才会有共同的核心词汇(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脚之类又实在又与生俱来的实物;不同语系之间的相同词汇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贸易带来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带入的抽象概念。
然而,闽南语拥有的非汉语词汇之多,竟然包括了部份核心词汇。最明显的例子是“肉”,河洛语读 [bah]。马来西亚讲河洛语的华人将“肉骨茶”拼写作 Bak-Kut-Teh。事实上,河洛语“肉”字是有文白二读的,口语为 [Bah],但文读书面语却是 [Liok]。多数情形 河洛话当中文读代表着 异族王朝官方语言影响中原正统语音后的变音读法,河洛话“肉”文读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汉语“肉”的读法。“肉”在《广韵》等中古汉语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ɲjuk~ʑjuk] (现代北京话 /rou/,粤语 /yuk/),中古 正指的是 五胡乱中原之后 的时代。试比较华南及东南亚的非汉语的“肉”——
Tai-Kadai (侗台语):壮族 Zhuang 土州话: b[¬]k,
壮族广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
Tai (泰国语):-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南岛语系:Indonesia (印尼语): da - ging
侗台语、泰国语“肉”的读音都与河洛语口语“肉”[bah] 更接近。可见华南少数民族或者是东南亚少数民族语言跟河洛语在远古是有关系的。故河洛中原话语、民族其实是东亚大陆上东西南北中各民族融合而成之。
外来语借词
从唐朝开始,泉州已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和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福建,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soap,雪文,现今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出租车,台湾地区现多以河洛语发音称“出租车”ke-ding-cha)、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与日语关系
由于保留了不少上古~中古中原话语,而日语的汉字读音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从中原传入,所以有不少汉字二者发音几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一词,河洛语念SèGài,日语念セカイ (Se-Gai),“开始”KaiSi,“人类”LinLui,“世纪”SeGi,发音明显一致。尤其在韵脚上更有相当多的例证,如宇宙、运动、便当等。
另外,由于台湾日治时期长达半世纪(1895年-1945年),因此台湾话的日常用语出现些口语其是来自日语词汇,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长女性)、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长男性);另亦有日语汉词,以河洛语发音读出的情形,例如:“离缘”(离婚)、“注文”(下订单)、“寄付”(捐献)、“口座”(帐户)、“出张”(出差)、“水道水”(自来水)等。这些词汇为闽南语添加了新元素。
文白异读
许多汉语方言皆有文白歧读(或称文白异读)现象,但远不如河洛语丰富。语言学家罗常培曾于《厦门方言研究》中粗略统计《方言调查字表》所举 3,758 个汉字当中,有 1,529 个有歧读现象,比例约占 40.6% 强。歧读汉字中,绝大多数文读白读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约 90% 属之。其余则有多种读法。
举例数字(1~10)读音如后:(注:白读“一”若干学者认为“蜀”为正字[33];“八”为泉漳腔;文读“二”为部分地区失落 j- 声母);。
使用
使用文读或白读以场合而定。例如数字白读绝大多数用在计数,而当序数、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不需进制时使用文读。又例如“成”字有多个文白歧读:“成功”中读sêng,“几成”读siâⁿ,“成做”(成为)读chiâⁿ,“成家”读chhiâⁿ,不能相淆。 有些词语以文读和白读区别不同意思。例如“大人”的文读音tāi-jîn是对别人的敬称,白读音tōa-lâng是指成年人。对于非母语人士而言,河洛语歧读极为困难,学习时应以词汇发音为主,不可各别记忆汉字发音。
注释
^ 吴坤明《台湾学研究第五期 / 97 年 6 月》<台湾闽南语之渊源与正名>页1,2008
^ 梁炯辉〈台湾闽南语正名〉(社团法人台湾汉学教育协会,2002.7.26)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2,25.--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Chao 1976;DeFrancis 1984
^ 以葡萄牙语为例,该语言在语言分类的系谱如下: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West-Iberian 葡萄牙-加利西亚语 葡萄牙语
葡萄牙语在分类位阶上比闽南话还要后面,但却没有人会将该语言说成是方言。但方言并非完全由分类位阶的多少所决定的,还有语言的影响力、地域差异等其他的因素。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40-143.--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许成章《台语研究》页37(2000,06)
^ 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7, 28页。ISBN 7-211-03896-9。
^ 董同和《汉语音韵学》页8行4
^ 吴守礼《台语正字》之三,页036(台湾:林荣三文化公益基金会,2005)
^ 《康熙字典.之/这 条》参照
^ 见《说文解字.次》
^ 《康熙字典.茨》
^ 施炳华〈《荔镜记》的用字分析与词句拾穗〉第一节
^ 施炳华〈《荔镜记》的用字分析与词句拾穗〉第一节
^ 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3-206。
^ 陈冠学《高阶标准台语字典》(台湾:前卫出版社,2007)
^ 陈冠学《高阶标准台语字典》(台湾:前卫出版社,2007)
^ 施炳华〈《荔镜记》的用字分析与词句拾穗〉第一节
^ 吴守礼《台语正字》之二,页53(林荣三文化公益基金会,2005,07)
^ 余流〈“痴哥”与“咧腮哥”〉
^ 林金钞(1980)
^ 许成章《台语研究》页307,361(2000,06)
^ 施炳华〈《荔镜记》的用字分析与词句拾穗〉第一节
^ 许成章《台湾汉语词典》、陈冠学《高阶台语标准字典》皆采此说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32.--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6。
^ 许成章,2000)
^ 石遇瑞〈潮汕方言:底‧底事‧底地‧底处〉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32.--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许成章《台语研究》页21(2000,06)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32部分参照.--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亦采此说
参见
闽南语维基:厦门话语音系统
河洛人 / 闽南人
台湾话
潮汕话
白话字
台语通用拼音
TLPA
荔镜记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闽南语维基百科闽南语在《民族语》的连结
当代泉州音字汇
潮州话拼音方案
台语线顶字典
厦门音线上查询
厦门市文化局 闽南方言
中央研究院数位资源网:闽南语典藏
闽语
闽东 侯官 福州 · 福清 · 屏南
福宁 福安 · 霞浦 · 福鼎 · 宁德
蛮讲 泰顺
闽南 泉漳 厦门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潮汕 潮州 · 汕头
大田 大田
闽北 建瓯 · 建阳
邵将 邵武 · 将乐 · 光泽 · 顺昌
闽中 三明 · 永安 · 沙县
莆仙 莆田 · 仙游
琼文 府城 海口 · 定安 · 澄迈 · 屯昌
文昌 文昌 · 琼海
万宁 万宁 · 陵水
崖县 崖县
昌感 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