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68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0 发表于: 2010-01-20
客家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客语)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客话、客家语、客语重定向至此,另见客话 (消歧义)以及客语 (消歧义)。
客家话 (Hakka, or Kakka)
Hak-kâ-fa / Hak-kâ-va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大陆、台湾、港澳、马来西亚、印尼亚齐省、印尼苏北省及其它客家人社群  
区域: 中国大陆分布:
广东、香港新界、江西、福建、广西、川渝、湖南、海南、浙南等地
主要地区人口:
广东(2100万)
江西(1250万)
福建(500万)
广西(500万)
台湾分布:
主要集中于桃竹苗、台中东势一带、六堆地区、花东纵谷
使用人数 3400万以上  
排名: 30 [1]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族
  客家话 (Hakka, or Kakka)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2]
管理机构: 中华民国客委会
(仅限台湾,非强制性机构)[1]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hak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其余称呼见此),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话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3]。

客家话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香港、澳门已经甚少人使用客家)。此语言历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

目录 [隐藏]
1 简介
1.1 属性和分布
1.2 称谓
1.3 现状
1.4 特殊作用: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1.5 客家话与古汉语的关系
1.6 客家话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1.7 客家话代表音与客家方言
1.7.1 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
2 客家话的方言
3 历史
3.1 语音的发展
4 语音特点
5 书写形式
6 使用人口
6.1 台湾
7 注释
8 参见
9 外部链接


[编辑] 简介
[编辑] 属性和分布
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 ,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西藏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台湾和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等等)。比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话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在某些地区,说客家话的人群众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语言是客家话。

[编辑] 称谓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很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在广东的东部、北部和福建、江西被称为客话、客家话;在广东的西部和广西称之涯话、麻介话、新民话,湖南一些地方称客姓话,在四川被称为土广东话,台湾话则称之客话,在江西则称之为“怀远话”。

[编辑] 现状
客家话现时情况不乐观。在中国大陆,政府强力推广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客家话母语授课权利被剥夺,年轻一代自小 只能接受普通话教育。同时,受国家语言政策限制,客家话极少用于新闻传媒和大众娱乐。这导致在纯普通话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一代客家人母语能力严重退化。以口头方式流传的传统的客家童谣现时已经极少人能完整诵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语言岛”形式存在的客家话同时受普通话和相对强势的粤语影响,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语转向普通话或粤语。而在台湾因闽南移民压倒多数,部份地区客家人集体转用闽南语,成为福佬客,而转向使用国语的客家人也不少。有资料显示,客家话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4]

近年来,台湾居民意识到保护母语的重要性,台湾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在学校推行客家话教育,同时设立了若干个客家电视台。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却没有任何保护客家话的措施,即使是纯客家地区,地方广播电视也被要求一律使用普通话。客家话母语教学更是没有可能。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当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除沙巴州地区,很多客家人已经不会客家,就算还会客家语的华人,可能受到当地文化跟语言的影响,因粤语文化(特别是港剧)在马来西亚普遍流行,他们的广东话能力可能比客家话的能力还要高,情况跟在珠江三角洲的客家人相似。

[编辑] 特殊作用: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家话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话,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而不会说客家话,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

客家话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家话,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家话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形在选举活动期间尤其明显。

[编辑] 客家话与古汉语的关系
客家话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 [-p]、[-t]、[-k] 。一般认为,客家话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用客家话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比官话、普通话要吻合得多。

粤语同样保留有中古汉语的入声 IPA [-p]、[-t]、[-k] 。比较起来,则是粤语比客家话更趋古老、更接近中古汉语。试以声母为例,疑母 IPA [ŋ-](/ng-/) 字在官话完全消失,客家话保留了疑母字,最明显例子是“鱼”,无论普通话或粤语都丢失疑母 [ŋ-] 而读 /yu/ (IPA [jy]),但是客家话仍然读 [ŋu]。在粤语则因为不分疑母和喻母、难以判断是否古音。又如非母 [f-] 在唐末之前并未出现,即所谓“古无轻唇音”,客家话大部分有 [f-] 音,为数甚多。个别例外如“饭”,无论粤语或普通话同读 [fan],但客家话则读 [pʰan],可见客家话仍然保留了少量“古无轻唇音”的状态,芳母 [pʰ-] 仍极少分化出非母 [f-]。

进一步比较——

“吠”字:客家话 [pʰui],日本吴音 [bai],日本汉音 [hai],闽南语的汕头话 [hui],闽东语的福州话 [hie],吴语的温州话及上海话为 [vi],粤语广州话 [fai],北京话、南京话及兰州话 [fei]。[5]

“肥”字:客家话 [pʰui],日本吴音 [bi],日本汉音 [hi],汕头话及福州话 [pui],吴语的上海话文读[vi],白读[bi],粤语广州话 [fei],北京话、南京话及兰州话 [fei]。[6]

[编辑] 客家话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由于客家话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因此与兄弟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互影响。

在音韵方面,赣语与客家话是最为接近的。一般认为,在(古代)客家话的形成和发展中,客、赣两者有着发生学的关系。这就导致现代客家话和现代赣语在发音特点上有较大的接近。

在词汇方面,粤语与客家话是最为接近的。客家话跟粤语的共同基本词汇远比客赣、客闽共同基本词汇多。此外,由于客家地区与闽语区、官话区等接壤,客家话与这些方言在词汇上有不少的共通之处。

同时,与闽南话受古越族语言影响之情况相同,客家地区在客家人到来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存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用词)也影响了客家话。如客家话表示“家”的“屋家”(vuk ka)或者(ō kao)(ō kéi),相传就是来自畲语。[来源请求]

[编辑] 客家话代表音与客家方言
语言学家一般把广东梅县话作为客家话的典型代表。在台湾以四县话为典型代表,大众运输之客语广播多从之。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标准口音。民间对梅县话作为标准音缺乏认同,多数使用非梅县口音的客家人都不会说梅县话,甚至跟说梅县话的人交流是还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

[编辑] 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
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话可以共通。这75%的客家话也称为主流客家话,包括:

广东梅州各县(除丰顺县汤南镇外)、揭阳揭西县、汕尾陆河县
广东惠州各县、河源各县(除惠城和东江沿江部分地区如龙川、东源、和平、连平等一些地区外)
粤北大部分客家地区
江西赣州南部各县(龙南等三南地区、安远、寻乌)
四川、重庆的大多数客家话
江西赣州中北部部分县市
江西吉安部分山区乡镇
湖南浏阳东乡山区乡镇(主要分布于张坊、大围山)
福建龙岩客家地区南部各县(永定、上杭、武平,以及连城南部,长汀南部)
广东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的大多数客家话
港澳客家话
大多数台湾客家话
绝大多数东南亚客家话
江西铜鼓为典型的客家县,说客家话
[编辑] 客家话的方言
主条目:客家方言
客家话分布区域广泛,具有多种方言。中国大陆、台湾、海外各有不同的客家方言划分方法,详见主条目。

[编辑] 历史
有人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历史上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华北迁移到华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

而现在客家话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 [-p] [-t] [-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话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话、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

例如:粤语围头话之用语“掌牛”(看管牛只),与客家话之“掌牛”(zon ngiu)相同。

[编辑] 语音的发展
客家话的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汉语当中,人、日部的汉字声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发为 [r] ,客家话则为 [ng] ;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 [mvu] ,客家话则音变为 [vu] ( [v] 在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并不作为音位存在,而这也就成为了客家话的特色)。

[编辑] 语音特点
古浊音声母化为清音声母。

[编辑] 书写形式
客家话过去一直都使用汉字来书写。19世纪中期,基督教教士为了方便传教,为文盲的平民创立了多种客家话的拉丁拼音字母。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个地方的乡谈来设计,所以,变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话的写法都不同。

世界名著《小王子》亦于2000年从英文转译成客家话出版。该书是基于苗栗的方言,一种演变自四县话的方言。该书亦是双语版本,不过采用的是通用拼音。

除了以上讲述的汉字、教会罗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机构亦有自己的客语拼音方案,如台湾语文学会就有台湾语言音标方案:客音标方案。

[编辑] 使用人口
[编辑] 台湾
据中华民国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于2004年所做之调查,30岁以下年青客家人有3成能听解客语,而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语言方面,30岁以下约有60%使用国语、20%使用台湾闽南语、未满10%使用客语。

[编辑] 注释
^ 截至2005年9月,客委会对五种台湾客家话的常用字词作了读音、用字规范,这种规范施行于客家语言能力认证考试中,但不对日常使用进行强制。
除客委会外,香港崇正总会、广东省教育厅、台湾语文学会、中华民国教育部等机构亦进行了一些规范,但都没有达到正音正字的高度。
^ 在台湾,客家话、鹤佬话等本土语言享有官方地位,但并没有取代国语成为官方语言。
^ 传统的“汉语七大方言”是否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议。参见汉语语族。
^ 吴伯雄的客家情结,《南风窗》
^ 高本汉 B. Karlgen著,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中国音韵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1994,2003),页586。
^ 高本汉 B. Karlgen著,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中国音韵学研究》,页565。
[编辑] 参见
客家话语音
客家话拼音方案
粤赣方言
客家人
客家地区
梅县话
兴宁话
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客家话维基百科客家人社区论坛(兼具中文正体版、简体版,聚集了较多客家人)
客家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资讯网
中华民国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中华民国教育部 台湾客家语推荐用字(第1批)
台湾本土语言互译及语音合成系统
梅县罗马字方案(英语)
客家语言学:梅县方言的特色(英语)
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
客语字典
台湾客语词汇数据库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汉语

显示▼隐藏▲ 汉语分支

大类群 官话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东干

吴语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瓯江 · 处衢

湘语 长益 · 娄邵 · 吉淑

赣语 昌靖 · 宜浏 · 吉茶 · 抚广 · 鹰弋 · 大通 · 耒资 · 洞绥 · 怀岳

客家话 宁龙 · 于桂 · 铜鼓 · 粤台 · 粤中 · 粤北 · 东江 · 汀州 · 诏安

粤语 粤海 · 莞宝 · 罗广 · 四邑 · 高阳 · 吴化 · 邕浔 · 儋州 · 迈话 · 蛋家 · 勾漏 · 平话 · 钦廉

闽语 闽南 · 闽东 · 闽北 · 闽中 · 莆仙 · 琼文

晋语 并州 · 吕梁 · 上党 · 五台 · 张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争议 徽语 · 平话 · 东江本地话

未归类 粤北土话 · 湘南土话 · 瓦乡话

标准语 现代标准汉语(国语 / 普通话) · 标准粤语(广州话)



显示▼隐藏▲ 书写系统

书写类型 语素文字 字体 汉字(繁体字 · 简化字 · 方言字)

文体 文言文 · 现代汉语白话文(繁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粤语白话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尔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体 白话字 · 东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书




显示▼隐藏▲ 语言研究

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语构拟 先秦 · 汉代 · 晋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现代

语言研究 文字 · 词汇 · 语法 · 训诂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 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 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 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 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 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 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 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 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 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 朝鲜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E%A2%E5%AE%B6%E8%AF%9D
13个分类: 汉语 | 客家话 | 客家 | 江西语言 | 福建语言 | 浙江语言 | 台湾语言 | 香港语言 | 英国语言 | 泰国语言 | 印度尼西亚语言 | 马来西亚语言 | 新加坡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1 发表于: 2010-01-20
粤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條目或章節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另請參見粵語方言、廣東方言、廣東話、廣州話
粵語
Jyut9 jyu5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大陆、香港、澳門、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粵人移民国家和地区  
区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廣東省多數地區、香港、澳門);廣西壮族自治区東部和南部
使用人數 約6700萬~1.3億[1]  
排名: 16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族
  粵語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香港
澳門
苏里南是認可地區語言
管理机构: 香港政府公務員事務局法定語言事務部
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YUH
ISO 639-3: yue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粵語使用者在中國大陸主要分佈在廣東的中西部及廣西的中南部。粵語是一種屬汉藏语系汉语族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洲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岭南的稱謂「越」(通「粵」)。一種說法是粵語是融合了古越語的漢語;另一種則是古越語溶合了漢語成分而成為一種全新的語言。

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北方學者與一些兩廣及西方学者間存在分歧。前者出於文化和政治上的考慮,把粵語作為「單一」語言「漢語」的一種方言;而反對他們意見則是,在摒弃政治干擾,純粹從語言學角度出發的情況下,粵語是「漢語族」語言之一,是一門獨立的語言。[2]

目录 [隐藏]
1 名稱
2 歷史
2.1 秦漢時期
2.2 魏晉南北朝時期
2.3 唐宋時期
2.4 元明清初時期
2.5 清朝中末時期
2.6 近代
2.7 現狀
3 主要特點
3.1 音系特點
3.1.1 聲母
3.1.2 元音
3.1.3 韻尾
3.1.4 聲調系統
3.2 文白異讀
3.3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3.4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9]
3.5 吸收了相當多的外來詞
3.6 出現新興用語
3.7 擁有大量與北方漢語不同的固有辭彙
3.8 廣東成語、俗語、歇後語
3.9 簡明原則
4 語法
4.1 倒裝
4.1.1 形容詞後置
4.1.2 狀語後置
4.1.3 「反序構詞」?
4.1.4 倒裝句式
4.2 趨向動詞
4.3 並列動詞體
4.4 「有」+動詞
4.5 量詞特别用法
4.5.1 量词用作定冠詞
4.5.2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4.6 副詞句
4.7 語氣助詞
4.7.1 單式
4.7.2 二覆疊式
4.7.3 三覆疊式
4.7.4 多覆疊式
5 粵語的書寫系統
6 粵語的方言
7 影響
8 粵語文學
9 通行地域
10 粵語地位爭議
11 粵語面對的危機
12 參見
13 注釋
14 外部連結


[编辑] 名稱
「粵語」之名源於古代嶺南地區的舊稱「南越(南粵)[3]」,是一個泛稱。民間亦稱「白話」、「廣東話」等。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地區的粵語,範圍比「白話」概念小,現在一般稱為「廣州話」。

在廣州及周邊城市,人們習慣稱「廣州話」來指代省音粵語(標準粵語),而港澳一般称为“廣東話”;東莞和深圳、省內其他地區的人們稱之為省城話或白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粤语使用者因为沒有「廣東」的认同感,通常稱自己所說的粤语为“白话”。這裡“白话”專指粵語,意義與國內其他省市的「白話」概念並不相同。海外华人社区和中國其他非粵語省市普遍使用「粤语」或「廣東話」這兩個名稱。

「廣東話」這一名稱一般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使用。但要註意的是,「廣東話」並不是在整個廣東省普遍使用(如客家人和潮州人一般分別說客家話和潮州話);另一方面,它又會在廣東省以外如廣西一帶通用。所以兩廣本地人,無論母語是否為粵語,一般不用「廣東話」這個名詞,並普遍反對用「廣東話」指代粤语。一方面,粤语在中國大陸的使用范围并不仅限于广东省,也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廣西粵語使用者一般沒有「廣東」認同,普遍反對以「廣東話」指稱粵語;粵語在海外分佈廣泛,例如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怡保等城市華人的第一大語言也是粤语;二是「廣東話」這個名詞指代意義模糊,無視其他非粵語的廣東方言如客家語、閩南語等的存在。三是粵語的發源地究竟位於廣東境內還是廣西境內學界尚有爭議,因兩廣之分始於宋朝,而粵語形成和定型的歷史遠在宋朝之前,彼時尚無「兩廣」之分,確切的發源地難以確證。四是「粵語」的「粵」字來源不是「廣東省」簡稱,而是古代嶺南的名稱「南越(粵)」,因此「粵語」不等於「廣東話」。當然,就如美國人也會稱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一樣,「廣東話」這一名稱雖然概念不清,但因為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依然有它的意義。

以上各種民間俗稱所指範圍都比語言學上的粵語概念小。在語言學上,粵語是一個語言概稱,包括通常意義上的各種兩廣白話、廣西平話、海南儋州話、邁話、蜑家話等。

[编辑] 歷史
粵語的歷史發展,自秦朝時期至現今,已經歷了約2,200多年的時間。

[编辑]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土著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稱為百越,南越族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和平雜處,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粵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陸續有漢族人遷入嶺南,隨之帶來中原漢語,開始對原始古粵語產生疊加式影響。

[编辑]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不少中原人南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秦漢時期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疊加影響古粵語,逐步改變了古粵語的面貌,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编辑] 唐宋時期
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雜處的南越原住民多數已被漢化。部分百越部族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裡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再次進一步受唐代中原漢語疊加影響,成爲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和文法結構的成熟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現代粵語仍能比較好地對應宋朝早年官方修訂的《廣韻》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不過《廣韻》仍然只有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只是因為字多而分上下卷,與現代粵語並不完全一致。

[编辑] 元明清初時期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而混合在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西洋學者在清朝中後期見證粵語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的過程(現時香港帶有sh/ch的粵語音譯英文名詞可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時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沙田的沙-sha)。

[编辑]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编辑]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用北方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由於大量政治運動的影響,推普工作無法展開。改革開放後,為吸引港商、海外華人到廣東投資,粵語並未受到南下大軍的影響,反而受香港媒體影響。

在香港、澳門和海外,由於不受普通話政策的約束,粵語在港澳被廣泛運用於教育、行政、法庭、新聞傳媒、娛樂、音樂、電影、電視當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流行文化,對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護起了極大的作用。不過近年香港已經有部分學校使用普通話教中文,認為普通話有助於學習中文。

[编辑] 現狀
目前廣東省9千萬人口當中, 使用粵語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1000萬, 香港700萬, 泰國5百萬,星馬4百萬, 美加2百萬,使用地區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粤语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4]。此外,粵語亦是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方言,亦是唯一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統的汉语方言,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廣州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粤语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中國內地的非粵語省市。民間的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因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導致。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有些粤语方言和广州话较為接近,如廣東西部和广西东南部的某些粤语;而广东台山、广西玉林一带的粤语口音和广州话差异就非常明显。

[编辑] 主要特點
[编辑] 音系特點
[编辑] 聲母
粵語聲母數量較少,多數粵語方言聲母數量都在20個左右。多數粵語(廣府粵語除外)普遍存在齒尖音聲母 [ θ ] 或邊擦音聲母 [ ɬ ],後者亦普遍存在於壯語、臨高語、黎語之中。除廣府粵語外的多數粵語方言都具有明顯的內爆濁音,這類濁音與古漢語的全濁聲母沒有對應關係。

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在現代粵語中絕大部份被清化,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按古四聲的送氣情況有四種:

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如梧州、廣州、南寧、欽州粵語。
平聲、上聲、入聲送氣,去聲不送氣。如貴港粵語。
一律不送氣。如玉林、賀街、清塘粵語。
一律送氣。如廉州粵語。
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的送氣情況是粵語方言劃分的參考之一。中古全濁聲母一律不送氣的,劃分為勾漏粵語;中古全濁聲母一律送氣的,劃分為吳化粵語;廣府粵語、四邑粵語和高陽粵語今讀陽平陽上的字送氣,今讀陽去陽入的字不送氣[5]。

[编辑] 元音
粵語存在長短元音a的對立現象,有些著作將長短a標作 /aː/ 和 /a/ ,但亦有一些人士認為長a和短a之間存在音位差別,據此質疑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的觀點。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現象跟壯語長短元音對立現象本質是完全相同的,長短元音之間都存在音位差別,並不是單純的時長差別[6]。

[编辑] 韻尾
粵語包含[p]、[t]、[k]、[n]、[m]、[ŋ] 六種輔音韻尾,前三種為促音尾,後三種為鼻音尾;另外各種粵語拼音方案亦把復韻母的第二個元音如、[y]等作為元音韻尾處理。

[编辑] 聲調系統
粵語在表面上發展了一套難以理解的聲調系統,但事實上則不然,因為粵語的聲調與中古漢語的四聲(平、上、去、入)有密切關係,而且近代漢語(無論是否屬於粵語音系)出現的陰陽聲調本質上是對應了中古漢語的清濁聲母,即是近代漢語可以按上述條件分辨八個聲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標準粵語的陰入聲更會按韻母短長而派到兩個高低不同的陰入聲,即是共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教育學院拼音方案。一些粵語方言除以上九個聲調外,還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單字固定聲調達十個。

粵語詞彙和語流中存在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局」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因此若計變調,粵語的聲調數目通常可達十四至十五個[7]。

標準粵語的聲調 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上陰入(短陰入) 下陰入(長陰入) 陽入
調值 55/53 35 33 21/11 13 22 5 3 2
漢字舉例 分 粉 訓 焚 奮 份 忽 發 佛
代表數字 1 2 3 4 5 6 7 (1) 8 (3) 9 (6)
粵語拼音 fan1 fan2 fan3 fan4 fan5 fan6 fat1 faat3 fat6

可是現代粵語出現大量的中平及中去聲, 其中以香港粵語為甚.

[编辑] 文白異讀
近代漢語存在文白異讀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以白讀音模仿宋朝《廣韻》的中古漢語發音,粵語亦不例外。粵語出現文讀音的頻率不高,亦無高度異化的文讀音,因為其定型時期與宋室南遷有相當關係。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其他文白異讀聲母如:近(gan6-)代/遠近(kan5-)。

[编辑]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已經消失不再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但粵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漢語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一樣使用「渠」,現代粵語寫作「佢」。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

粵語用「係」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覆,「係」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基本相近。葉煥峰認為「係」於明清兩朝跟「是」音相似,因明清兩朝乃用北方語為官語。而小說於明清更為低水平文學,故「係」取代「是」只是著者水平低下。 因「係」字於康熙字典更甚說文解字皆無此解。[來源請求]

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詞「忌」(現代粵語寫為「嘅」字),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 陰騭(常被寫為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指埋沒良心。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寫為「蚊」字。「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的宋詞《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广」)原意為「懸崖邊的广」(「广」即是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喫)/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粵北也有用「喫」,或寫成「吔」),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官話用「鍋」,閩語用「鼎」。[8]

粵語用「謦欬」代表聊天、閒談,是古漢語的用法,在《列子》《莊子》等古書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寫作「傾偈」,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编辑]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9]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可能為古百越底層遺存。目前粵語中非漢語成份詞語約佔15%,比重不大但幾乎都是核心詞彙,使用頻率特別高,在日常口語裡面幾乎在每句話中都會出現。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顯得牽強。

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ɛ/。除粵語之外沒用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ɐn/),連山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ɐ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ːt/;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ŋɐp/),北壯語為 /ŋ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ŋɔk/,泰語為 /ŋup/,侗語為 /ŋap/,黎語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搖動。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ɐ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ŋ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ŋau/,南壯語為 /ŋau/ 或 /ŋu/,臨高話為 /ŋɔu/;

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ɐ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ɐm/ 或 /ʔnum/;字義的另一個說法也來自於字本身的結構,“訁”字邊 加 “念”字組成的思考。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底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裡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

顯示▼隱藏▲以下內容需要清理,令其維基化並符合上下文關係。
然而該類詞彙究竟是古越語遺存還是古代漢語遺存語言學界尚存爭議。
由於目前在中古漢語、上古漢語方面的構擬多由鄭張尚芳等學者進行,但各方對一定字詞的構擬並不一致(如和潘悟雲等),而且鄭張先生的觀點也與一些語言學者如李新魁、李如龍先生等的研究有出入。(所以在此點應予以保留,不應過早地武斷判定為南越語成份)
另外據一些研究方言的表示,中古壯侗語系已受當時的漢語影響(該類學者認同粵語出於南越語),至此更應保留。

[编辑] 吸收了相當多的外來詞
注意:本页面或章节含有Unicode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新版用字。如果您的系统不支持,有关字符将会错误显示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参见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广州从清朝起已经出现外来语。而到港英時期,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小卖部」;有的是北方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漢語北方話中的「沙拉」即是在粵語中帶有入聲的「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漢語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別,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華北漢語中翻譯成「布什」,中華民國國語文譯作「布希」,香港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圓唇的「布殊」。這些中文名,必須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美國英語原音接近。

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中的輕輔音加重濁化,因為普通話沒有[-p][-t][-k][-m]。而粵語則容易將輕輔音淡化,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粵語字「𨋢」(左車右立,讀作lip),讀音將 ft 淡化為一入聲尾音(s等音加重,為例外)。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漢語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漢語北方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乘搭的士的簡稱)被漢語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北方話無法模仿粵語的[-m]韻尾,比如「搞掂」變成「搞定」。

然而,曾幾何時粵語從漢語北方官話借來一些用語。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 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漢語北方官話的「可惱也」(或「可怒也」。普通話)。這是明代清代北方戲曲文化強勢帶入粵語當中。只是到了1980年代香港的粵語電視劇及粵語流行曲風行華人圈,粵語詞匯才反向輸入其他北方漢語。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夾」通常用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讀「sir」時變為圓唇的 /sœ4/ ,有人會寫成「阿蛇」);女警叫「Madam」(讀「咩-/dɐm4/ 」,);女老師叫「Miss」(讀「搣時」,有人會寫成「蜜斯」);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音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注意是,由於粵語沒有[-l]這個韻尾,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讀成 //fɛk7 si2// 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编辑] 出現新興用語
港澳地區的人口和財富的高度流動性吸引了不少非法社團的活動,非法社團在民間曾有相當大的影響,粵語口語中亦混有不少與三合會術語有關的辭彙,如「雷氣」(義氣)、「上馬」(開香堂)、「劈友」(砍人)、「文膽」(白紙扇)、「揸扒」(握手﹐社團講數儀式一種)等。

此外,踏入了二十一世紀,一些新用語(尤指網上用語)開始在香港出現,2008年年度會考中文試題上也出現此類用語,例如「閃(逃走)」「屈機(擁有絕對非王道之霸權壓制時的用語)」、「潛水(失蹤)」、「潮(形容追得上潮流的情況)」、「喪(原本形容極其投入至喪失心智的情況,後演至為形容詞,解作極端地)」、「頹(形容因態度頹喪而換來差劣品質的情況)」、「迆[10](hea,無所事事)」、「O嘴(目瞪口呆至無言以對)」、「激(非常或極端)」、「勁(很、非常)」等,這些用語主要流行於青年人和網民之間。

[编辑] 擁有大量與北方漢語不同的固有辭彙
主条目:b:粵語固有辭彙與漢語北方話辭彙對照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北方漢語不同的自身固有辭彙,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于北方漢語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詳見有關條目。

[编辑] 廣東成語、俗語、歇後語
粵語中包含不少廣東特有歇後語,如「雞食放光蟲」意同「心知肚明」,「屎坑關刀」意為「一事無成」,俗說為「文又唔得、武又唔得」,是通俗的詞語來表達傳統的成語。

[编辑] 簡明原則
老式廣州話(傳統粵語)與流行粵語(港式粵語)之間存在某些用詞差異。老式廣州話的「總而言之」被簡化成「總言之」、「總之」,「於是乎」簡化為「於是」。現代人說話的習慣已經有所改變,能簡則簡、能快則快。例如以前會說「我走先」,現在習慣說成「走喇」、「走先」,甚至「閃」、「撇」,儘管省去了大部分,但對方一般明白。

[编辑] 語法
粵語語法與現代標準漢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句順序、虛詞、副詞、部分形容詞、助詞及其放置方式上,複雜而不可缺或的語氣助詞也是粵語的一個特色。儘管粵語與普通話在這些語法方面上有明顯差別,但主體語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謂-賓式語言,都屬於分析語,總體仍有60%以上相似之處。

[编辑] 倒裝
[编辑] 形容詞後置
粵語一些詞彙習慣將形容詞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後面,相對漢語普通話而言形成所謂的倒裝構詞結構,例如北方漢語的「公雞」在粵語中是「雞公」,而「椰青」指「青椰子」。

這種把形容詞置於主詞之後的語法在壯泰語及越南語中均廣泛存在。這是粵語中殘存的古南越語語法。[來源請求] 秦岭淮河以南的汉语方言基本都有这种情况。

[编辑] 狀語後置
粵語通常把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副詞放在所修飾的詞之後,有時甚至放在句末,如:

位置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動詞之後 食多啲。 多吃一些。
唔該晒你。 非常感謝你。
畀埋佢哋。 全部給他們。
形容詞之後 唔好睇得滯。 太不好看。
佢又係衰得滯。 他也太次了。
高過頭冇用嘅。 太高了沒用的。
句末 畀多三蚊添吖。 再給三塊錢吧。

[编辑] 「反序構詞」?
其他結構的粵語詞彙不少都跟普通話的字序相反。例如「鞦韆」在粵語中是「韆鞦」、「夜宵」在粵語中是「宵夜」,「擁擠」在粵語中是「擠擁」,「要緊」在粵語中是「緊要」。有從普通話角度出發的人稱這些為「反序構詞」,但當中不少其實只是粵語所保留的古代用法,而非原有字序之顛倒。例如「緊要」,早見於《論語》:「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反而「要緊」一詞在古籍之中出現不多。

[编辑] 倒裝句式
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粵語寫成「唔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行先」。

[编辑] 趨向動詞
粵語趨向動詞直接接賓語,而現代標準漢語不用。

粵語趨向動詞的用法[11]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習慣差異
我哋諗住晏晝去街。 我們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們想下午去逛街。 現代標準漢語不能用「去街」這種用法
佢話嚟我度。 他說他要到我這裡來。 嚟我度 vs 到我這裡來

[编辑] 並列動詞體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學緊」,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分別為「休息一下」、「正在學習」。

[编辑] 「有」+動詞
粵語廣泛使用「有」+動詞的語法結構,表示強調。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我有睇。 我已经看過了。

[编辑] 量詞特别用法
量词在粤语中有特定的用法。

[编辑] 量词用作定冠詞
粵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例如: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語法作用
本書幾好睇。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書很好看。 特指
部車正啊! (眼前所見的某輛)車棒极了! 特指
佢嗒咗抽菩提子。 他偷吃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 特指
我把聲沙嗮。 我的嗓子完全沙啞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喇起塊面 繃起臉(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扽下隻鞋 把鞋磕一下(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编辑]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粤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粵語 现代标准汉语 逻辑意义 備註
我支笔 我的笔 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 笔的量词是“支”
佢部车 他的车 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 车的量词是“部”
你个书包。 你的书包 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 书包的量词是“个”

[编辑] 副詞句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普通話會說“你比他高”。粵語說「你大過佢」,現代標準漢語說「你比他大」。這是比較貼近古時的漢語語法,在閩南語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較水伊」(你比她美)。近年來,由於受標準漢語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编辑] 語氣助詞
粵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尤其複雜,有單式、二覆疊式、三覆疊式和多覆疊式等形式:

[编辑] 單式
「啦」(了、已經,亦於祈求人做事時用;分1聲和3聲,特定情況下發音會不同,放在句尾用)、
「咗」(了,句中或句尾都適用)
「喎」(啊,另有「已經」之意,通常跟「啦」)
「咁」(讀2聲時解作這樣,讀3聲時解作這麼)
「咩」(一為「乜嘢」之略,解作「甚麼」;另有「是嗎?」之意)
「喳」(只是、而已)
「啩」(我想、吧,猜的)等:
「得啦。」(讀1聲時解作「知道了」,3聲時解作「知道了」或「完成了」)
「係咩?」(是嗎?)
「係啩。」((我想)是吧。)
「係喎。」(對啊)
「咁樣唔好睇」(這樣不好看)
「佢咁衰,睬佢做乜啫?」(他這麼壞,理會他幹甚麼?)
「去咗邊?」(去了哪裡?)
「求吓你啦!」(求求你吧)
[编辑] 二覆疊式
相當豐富,如「囉噃」((做完)了啊,亦於約定時用,噃與喎通)、
「嘅啫」(啊,用於人)、
「呀嘛」((不是)吧)、
「喳嘛」(如此…而已,有輕視的意味,喳讀1聲)、
「喳喎」(只是…而已,跟喳嘛相近,喳讀3聲)等:
「你真係好人嘅啫」(你真是個好人啊)
「唔係呀嘛?」(不是吧?)
「嚟啦喂!」(來這邊呀,吸引顧客時用)
「係囉喎!」(係解作是,約定時用,為肯定用語)
「咁喳嘛」(只是這樣而已,輕視的意味)
「咁喳喎」(只是這樣而已,跟咁喳嘛比較會帶有無奈的意味)
[编辑] 三覆疊式
也很常使用,如「㗎囉噃」(「㗎」通「了的」,全句解作「(已經做完)了的啊」;或決定時用,為肯定用語)
「㗎喇吓」(略帶命令意味的㗎啦喎)等:
「一於係咁話㗎囉噃。」(就這樣決定了)
[编辑] 多覆疊式
如「㗎啦吓嘩」(「已經做完了的啊,是吧?」,帶有半信半疑的意味)。
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编辑] 粵語的書寫系統
主条目:粵字和粵語白話文
粵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與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或「國語」)相符,與粵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由於自小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當用粵語朗讀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粵語複述出來。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不少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會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粵語固有詞彙。部分雜誌會採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如實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不容易看懂這種粵語白話文。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粵語口語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語漢字,這些字在BIG5系統(由台灣公司建立的繁文系統)或使用簡體中文(GB18030)的電腦系統中沒有收錄或收錄不全,利用電腦書寫粵語非常不便。為解決粵語的電腦文字處理問題,香港政府制定了一個香港增補字符集,收錄常用的粵字和其他大五碼擴增漢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在最新一版的增補字元集中,進一步收錄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受到某些人的質疑,因為粗口被認為是社會道德禁忌。香港政府表示收錄「粗口字」目的為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這套增補字元集基本上解決了粵語白話文的電腦處理問題,大部分粵語口語文句都可以錄入電腦。

由於不是所有電腦都裝有香港增補字符集,粵語使用者在網上討論區等非正式場合,在沒辦法輸入粵字的時候,會折衷地以英文的「o」代替口字旁,寫成「o的」、「o既」、「o野」來代替「啲」、「嘅」、「嘢」這類粵字;有時也用更簡單的辦法,如用英文字母「D」或「d」代替發音相同的「啲」字,用英文字母組合「ge」代替發音相同的「嘅」字。內地特別是廣西地區的粵語使用者傾向於使用借音字書寫粵語,書寫比較混亂,不值得提倡。

[编辑] 粵語的方言
主条目:標準粵語和粵語方言
粵語內部包含若干種方言,請參閱主條目粵語方言。

[编辑] 影響
廣東傳統是以粵語為官方語言,粵語為廣府人的生活語言,亦是潮汕人、客家人及在廣東省內生活的少數民族的通用語。只因當時省城極為發達,從各地而來的人都學習粵語以顯得有身份。因此亦令長久以來,廣州話成為珠三角城市的主要語言,對比其他粵語方言,當地人亦以會講廣州話而頗有優越感。

在1959年開台的廣東電視台是中國首個以粵語為廣播語言的電視台,至香港電視出現之前是全國惟一的粵語電視台。而省內各大城市均有市政府支持的市級電視台,使粵語在當地流通。其他市級電視台逐漸跟隨廣東電視台,以廣州話作為廣播語言。大部分非粵語為母語的廣東人都能懂廣州話。此外,珠三角城市如廣州、佛山、深圳等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鐵、公交車)都設有粵語廣播。

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佔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而在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地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最流行語言之一。

在漢語語族裏,除北方官話外,粵語是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換句話說,在中國大陸,粵語相比其他漢語方言較具地位。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香港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已取得廣東的落地廣播,使得廣東省內均可收看香港電視,港式口音在80、90年代在廣東相當流行。

[编辑] 粵語文學
粵語文學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嶺南戲劇,對白及唱詞包含了不少的粵語口語的成分,粵謳、童謠、山歌,及木魚書等,都有濃厚的嶺南色彩。

文體方面,清初有以粵語詞語入舊體詩形成的作品。晚清時,興起了混合文言文、漢語白話文、粵語白話文的三及第文體。在民國初期,一些廣東詩人,以粵語入詩,例如廖恩燾的《嬉笑集》、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中的粵語詩等。在七十年代,香港出現了新三及第,由白話,粵語及英語組成的新文體。而在中國大陸,由於普通話的推行,粵語地位受到影響,但仍產生一些带有点粵語风格的文學作品。如歐陽山的《三家巷》、陳殘雲的《香飄四季》等。

[编辑] 通行地域
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海南島部分地方,香港、澳門,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其份佈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語或以粵語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順德、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肇慶、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州、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郁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三灶、斗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雷州、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語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

广西其它不通行粤语的城市中均有粤语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于民国时期新桂系移民开发,有为数不少的粤语村庄。

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語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語地區,不過近年由於中國大陸移民有所增多,粵語比例稍微下降。

[编辑] 粵語地位爭議
語言學家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一分類標準,粵語跟北方方言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此外,粵語之發音方式與北方漢語完全不同,而與越南語相近。不過,一般認為,這種“純粹語言學”的分類標準並非語言分類的唯一方法,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列為三種不同的語言,因此語言跟方言之間沒有明確的界定。

有些學者從純粹的語言學角度研究,認為現代漢語實質上是一個包含若干種親屬語言的語族,相當于歐洲的羅曼語族。羅曼語族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獨立語言,這些語言都由古代的拉丁語發展而來,如同現代個漢語族各語言都由古漢語發展而來。羅曼語族內部一些語言之間的互通程度比漢語族語言(或“漢語方言”)間要大得多,例如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之間互能聽懂對方大概意思,而粵語跟閩南語,或粵語跟北方漢語之間卻完全不能。這些學者認為,毫無疑問粵語是漢語族內的一種獨立語言,跟其他漢語族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語、吳語、北方漢語之間是親屬語言關係。即使粵語中有高達70%用字有一個漢語來源,相同越南語與韓語有70%的漢詞,卻分類為外語。

有些學者出於政治、民族和文化上的考慮,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且粵語是漢語方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普遍潛意識中支持大一統思想,恐懼“一個民族使用多種語言而不是一種語言”的論斷會導致民族和國家分裂。他們認為現代漢語不應該類比西方羅曼語族,主要理由是:各“漢語方言”使用者除了回族、畬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外,基本上都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為漢族,感情上認為統一的漢族不應該使用多種語言而應該使用單一的語言;粵語或閩南語等雖有自己的書面語言,但其使用者絕大多數與其他“漢語方言”使用者一樣都基本上都能同時兼用或通用基於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並且都能使用漢字,這與西方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反對者認為這種理由站不住腳,很容易舉出反例,如日本人、韓國人也使用漢字;漢字可用於多種不同的語言,包括古漢語發展出來的現代漢語族各語言,甚至可用於非漢語族的日本語、朝鮮語和越南語,如同拉丁字母可以用於拉丁語發展出來的羅曼語族各語言和其他非羅曼語族語言。在現代標準漢語興起之前相當多受過一定教育的、使用不同語言的東亞人都能通用或兼用基於古漢語的文言文,現在漢語族各語言的使用者自小就接受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教育而不是自身母語的書面語教育,能通用或兼用基於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也并不為奇。一個民族使用多種語言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2]

[编辑] 粵語面對的危機
主条目:推廣普通話、粵語正音運動和方言保護
目前粵語的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有證據顯示粵語的萎縮程度較其他方言慢。[來源請求]
在中國大陸,推廣普通話正使粵語的地位不斷降低,與此同時普通話等的其他地方語言正在侵蝕粵語的使用地區。廣西的粵語萎縮速度與程度已經相當嚴重,有消失的危險。而廣東也在無時無刻地備受北方輿論壓力與政治施壓:單單以廣州為例,人口比例已有一半人口只會說普通話。廣東民間不瞭解、不重視粵語的人相當多,長此以往也會出現廣西的命運。
民間對粵語保護的瞭解與政府的支持都不夠,部分地方政府不支持甚至打壓,難以有效保護粵語。
[编辑] 參見
粤语方言
广州话
粵語拼音輸入法
粵語白話文
香港語文
粤语懒音
[编辑] 注釋
^ 各统计数据有出入,详细请参阅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 2.0 2.1 參考:李敬忠《語言演變論》,廣州出版社,1994。ISBN 7-80592-204-7
^ 古代「粵」和「越」互為通假字,可通用,指華南地區以及華南地區的百越民族。嶺南地區為南越地,粵語之稱得名於此,而非因今天「粵」字專作廣東省簡稱之故。
^ Lai, H. Mark (2004).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AltaMira Press. ISBN 0759104581. need page number(s)
^ 謝建猷:《<廣西粵語刍論>簡編稿》
^ 劉叔新:《粵語壯傣語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彙問題探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ISBN 7-100-04660-2。
^ 聲調一般指單字誦讀時的固定聲調,變調不計在內。
^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 本節舉例查證自《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誌》叢書。
^ 香港出版社「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在2008年5月21日(約中午12時41-49分)於香港新城知訊台的廣播節目中,曾述說此字的正確寫法為「迆」(還有另一寫法),而它的發音分別為「hea3」、「pea5」。
^ 曾子凡《廣州話-普通話口語對譯手冊》,ISBN 9620401999,第360頁。
[编辑]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粤语维基百科我愛粵語(最輕鬆有趣的粵語學習網站)
粵語学习
粵語文化傳播協會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查詢粵語發音
粤语发音查询工具:使用简体字查询粤语发音
粵語拼盤
粵語協會
粵語會館
方言吧粵語學習網
縱橫碼在線中文字典
中台港常用字粵普聲韻調交互對照表
学说粵語
學粵語
Relative clauses and nominal modifiers in Cantonese(粵語的關係子句及名詞修飾語),Dominic Yu,2006年5月3日
粵語拼音輸入法
普通話粵語在線翻譯
半斤八兩
粤式浓浓(以模仿为主的粤语学习节目)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漢語

顯示▼隱藏▲ 漢語分支

大類群 官話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東干

吳語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甌江 · 處衢

湘語 長益 · 婁邵 · 吉淑

贛語 昌靖 · 宜瀏 · 吉茶 · 撫廣 · 鷹弋 · 大通 · 耒資 · 洞綏 · 懷嶽

客家話 寧龍 · 于桂 · 銅鼓 · 粵台 · 粵中 · 粵北 · 東江 · 汀州 · 詔安

粵語 粵海 · 莞寶 · 羅廣 · 四邑 · 高陽 · 吳化 · 邕潯 · 儋州 · 邁話 · 蜑家 · 勾漏 · 平話 · 欽廉

閩語 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瓊文

晉語 并州 · 呂梁 · 上黨 · 五臺 · 張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爭議 徽語 · 平話 · 東江本地話

未歸類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標準語 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 標準粤語(廣州話)



顯示▼隱藏▲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體 漢字(繁体字 · 簡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 現代漢語白話文(繁体中文 · 簡體中文) · 粵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爾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 · 東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書




顯示▼隱藏▲ 語言研究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 詞彙 · 語法 · 訓詁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中國語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話(東干語 · 晋语) · 吴语(徽語) · 粵語(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话 · 闽语(閩東語 · 閩南語 · 閩北語 · 閩中語 · 莆仙語)

緬彝語群 阿昌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柔若語 · 桑孔语 · 彝語(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載瓦語

藏語群 白马语 · 倉洛語 · 門巴語 · 藏語(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語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儂語 · 白語 · 僜語(达让语 · 格曼語) · 獨龍語(独龙江 · 怒江) · 景頗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語 · 苏龍語 · 義都語) · 土家語


侗台语系 台語支 布依語 · 傣語(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壯語

侗水語支 標話 · 侗語 · 錦語 · 拉珈語 ·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水語 · 佯僙語

其他 布央語 · 村语 · 仡佬語 · 拉基語 · 黎語 · 臨高語 · 普標語


苗瑶语系 巴哼語 · 布努語 · 炯奈語 · 勉語(瑶语支)  · 苗語 · 畲語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島語系 回輝話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語族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 西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保安語 ·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滿-通古斯語族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 朝鮮語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A4%E8%AF%AD
6个分类: 粵語 | 汉语族 | 香港語言 | 澳門 | 广东语言 | 广西
4个隐藏分类: 可能带有原创研究的条目 | 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 使用Unicode扩展汉字的条目 | 自2009年1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2 发表于: 2010-01-20
吴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09年7月26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此條目的中立性有争议。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09年7月26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吳語
Ng gniu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  
区域: 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
使用人數 約7700多萬[1]  
排名: 10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族
  吳語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無
管理机构: 無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wuu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吳語使用者在中國大陸主要分佈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話、江浙话。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在中西部重庆、贵州和新疆地区还有600万吴语使用者,总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国际主流的语言学中,如果两种话不能通话,那么就是两门不同的语言。在SIL国际语言机构中,已经认可吴语是一种语言,ISO 639-3代号为wuu,区别于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话cmn。因此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通常認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因其在國内外影響力較大。

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吴语语音和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用吴语对话夹杂官话叙述写就的小说《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吴语強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语除外)。

吴语可以分为太湖(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东瓯(温州)、婺州(金华)、处衢(衢州、丽水、上饶)、宣州(宣城周边)六种子方言。吴语经过长时间的稳定,形成了一种村村有语言差异(差异大小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但是都能够顺利交流的一种求同存异的风格(台州温州方言除外)。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春秋時期
1.2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1.3 隋唐時期
1.4 宋元時期
1.5 明清時期
1.6 近代
1.7 現狀
2 吳語文學
2.1 吳歌和吳語戲曲
2.2 吳語小說
3 吴语和江南文化
4 语音
4.1 声母
4.2 韵母
4.3 声调
5 词汇
5.1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5.2 遗存古百越语底层成份
5.3 固有词汇
5.4 成语、俗语、歇后语
5.5 吸收外来词汇
6 语法
6.1 量詞的特殊用法
6.1.1 量词用作定冠詞
6.1.2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6.2 語氣助詞
7 吳語书写系统
7.1 吳語書面文
8 分类
8.1 太湖片
8.1.1 苏州话
8.1.2 上海话
8.1.3 杭州话
8.1.4 宁波话
8.1.5 嘉兴话
8.2 台州片
8.3 金衢片
8.4 上丽片
8.5 东瓯片
8.5.1 温州话
8.6 宣州片
9 参考文献及注釋
10 參見
11 注釋
12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吴語的歷史發展,自春秋時期至現今,已經歷了約2,600多年的時間。

[编辑] 春秋時期
吴语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早在兩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達今蘇州一帶,他們的語言和當地土著(所謂“百越”人)的語言結合,構成吳語的基礎。当时吴越虽为两国,但是语言风俗相通,影响力较大。而後,古吳語又分化出閩語。吳語的雛形由此誕生并迅速發展。

[编辑]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時期吳語穩步發展。汉代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形成闽语。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北方话影响,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成为士大夫必学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筆記小說裏可以見到其蹤跡。六朝初,吳語這一名稱已經產生,指吳地的方言。西晉末,永嘉之亂(西元310年)後,大批北人南遷,發現吳語跟他們的中原話差別很大。《世說新語·排調》說:“劉真長始見王丞相,……劉既出,人問見王公雲何。劉曰:‘未見他異,惟聞作吳語耳。’”

同時,吳語在西元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對日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吳音(日语:呉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種,一般認為這批漢字讀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從南朝直接或者經朝鮮半島(百濟)傳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統治區域便是如今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國都和統治中心便在長三角地區,也就是吳地。由於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代稱為「和音」。平安時代之後,由於推動漢音普及的一方對其的蔑稱態度。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以長安秦音為正統,因此稱其他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特別是江東地區的音為「吳音」。

吳音同現代吳語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 吳語wu(或前加/ɦ/);山刪韻吳音多讀エン韻,吳語多讀e韻,有共同的主要元音。從日本吳音中也可對南北朝時期的古吳語探究一番。

[编辑] 隋唐時期
隋代扬州经济文化崛起,隋炀帝也曾经在扬州学习吴语。唐朝韻書也有關於吳語的零星記載。如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有“髈,普浪反,髀,吳人雲”,至今蘇州還把腿叫做“髈”(音“胖”上聲)。

[编辑] 宋元時期
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

[编辑] 明清時期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吴语在明清时期对全国的影响最大。吳語口語大量出現在文獻記載當中。可以冯梦龙(1574—1646)编的《山歌》10卷为代表。《山歌》大量搜集当时吴地民歌,其中前9卷成篇使用吴语。在其他文献里也能见到方言的成分,如冯梦龙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梁辰鱼(?1519-?1591)的《浣纱记》、冯梦龙编的《墨憨斋定本传奇》和李玉(?1591-?1671)的《清忠谱》等。

清初吳語繼續發展,吴语人口占全中国的20%,当时白话小说《豆棚闲话》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吴语口语。清末和民初(19世纪到20世纪),出现了大批“苏白小说”(又称“吴语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花列传》、《九尾龟》,还有顾颉刚编的《吴歌甲集》等数种民歌集。[2] 以前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清末《海上花列传》率先使用文言文和吴语白话相结合的文体。

清末太平天国爆發,對江南地區造成嚴重影響,吳地經濟基礎、勞動資源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吳語人口銳減。

吴语的代表曾经是苏州话,太平天国后,随着苏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渐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总之,吴语的影响力一直在吴地,故名吴语。

[编辑]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用北方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吳語的實際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例如,20世紀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如“尷尬”、“赤佬”、“煞有介事”、“沙發”等等。

此外,在近代的几次人口大迁徙中,大量吴语区居民亦迁往官话地区,在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吴语使用者。这些居民大都是抗战内迁、三线建设时期内迁和建设兵团的人员和后裔。西部吴语主要集中在重庆市、贵阳市、新疆库尔勒、绵阳市、安顺市几个城市中。共计660万人,占吴语使用人口的8%。但这一数字如今已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吴语已经逐渐被当地官话使用者同化,或变成双方言使用,他们所使用的一些词汇甚至已经在江浙一带吴语区不再使用。西部吴语大多使用苏沪嘉、临绍和甬江小片方言,在长期的方言岛状态中,西部使用吴语的第二代(50-60年代出生人)与第三代(80-90年代初生人)在很多小片间差异的口音和词汇逐渐被官话发音所取代,比如苏沪嘉中的 “伊”与临绍小片中的 “呀”或“嘎”在西部吴语中逐渐被取代成了 “他”或“特”,方言中的“偶”、“吾”、 “阿拉”都同化成了“偶”。但整体来看,由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推广普通话困难,因此在西南吴语区的吴语人口一直坚持吴语为母语,不但没有走向消亡,反而在不断影响当地的官话习惯,尤其是在重庆主城区的重庆话中造成与当地方言北中混南,南北相互交叉使用的状态。

[编辑] 現狀
如同中國大陸其他南方方言,吳語現在的處境堪憂。近二十年来,由于政府的普通话推广政策与民眾对普通话的依赖,吳語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比如上海話,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

然而吳地民眾依然有著強烈的母語意識。2001年,網上方言保護運動發起人上海閒話abc發表【吳語文化價值及推廣普通話文化缺陷 】一文揭開了吳語保護運動的序幕[3]。 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網友自發通過網絡建立眾多宣傳平台(如吳語論壇、吳語協會、吳越家園等等),他們希望對母語的未來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吳語的處境嚴峻,有可能會是中國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個。吳地作為中國最繁華,經濟及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推廣普通話,在促進經濟發展,減少人與人之間溝通障礙方面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造成了傳統方言的消失,以及傳統地域文化的消失。

[编辑] 吳語文學
主条目:吳語文學
吳語文學很早便已誕生萌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吳語文學包括吳歌、吳語小說和吳語戲曲等,它是中國方言文學中頗有勢力的一支。

[编辑] 吳歌和吳語戲曲

江南小鎮—周莊吳歌起源很早,顧頡剛《吳歌小史》認為不會遲於《詩經》。《詩經》裏雖然沒有吳歌,但有人認為“吳歌實可與詩三百並駕齊驅”。吳歌多數是戀歌,如《子夜歌》、《懊依歌》等,也有反映風情民俗、訴說疾苦或勸人為善的,如蘇州的《十二月風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長工謠》等至今仍在流傳。[4] 吳歌選集屬明人馮夢龍編錄的《桂枝兒》和《山歌》最富盛名,內容多數是“結識私情”之類。作品充分而又詳實地記錄了明代中期的吳語面貌,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吳語詞匯、語法已經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輪廓。

傳統的江南吳語戲曲中,對白及唱詞包含了不少的吳語口語的成分,如蘇州評彈便是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表演中運用大量生活口語,并靈活穿插官話以達到烘托渲染的效果。

[编辑] 吳語小說
吳語小說起于宋元,盛於晚清,最有代表性的是張南莊化名過路人寫的《何典》。《何典》全書都用蘇南吳語和夾雜官話寫成,成語、俗諺、歇後語、慣用語充斥其間。晚清的吳語小說還有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李伯元的《海天鴻雪記》、張春帆的《九尾龜》等。《海上花列傳》率先使用了文言文和吳語白話相結合的文體。《海上花列傳》作者韓邦慶為江蘇松江府(今屬上海市)人士。全書由文言和蘇白寫成,對話皆用蘇州方言是該書的鮮明特點。後世張愛玲將其翻譯成國語,但韻味盡失,可見吳語表達能力之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成為吳語創作的高峰期,很多文人皆樂于用吳語創作,而上海作為當時遠東最國際化的城市,有著極其發達的平面媒體,故上海成為吳語創作的中心。抗日戰爭時期,為宣傳抗日精神,瞿秋白等先進人士都曾用吳語書寫文學材料,以激發民眾鬥志,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官方實行“推廣普通話”政策,吳語創作迅速衰退。

[编辑] 吴语和江南文化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到了晋朝开始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例如,吴语比较细软优雅,享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和香辣为主的西南、干煮炖为主的北方饮食成鲜明的对比;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的科学院院士吴越地区要占近2/5。

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但是在一些战争中又表现出英勇的气节:例如明末的“反清复明”抗清运动中,江阴、嘉兴人民英勇抗清,与城俱亡!嘉兴地区付出了700万人大屠杀的代价(大屠杀前嘉兴全府拥有850万到900万人口),使得吴语出现巨大的丢失。使得清统一全国的战争在江南遇到阻碍。

[编辑] 语音
[编辑] 声母
吴语声母系统(包括所有音系)
示例:例字(以上海话为标准,具体方言则标出)-吴语拼音-国际音标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脣音 幫 p /p/ 滂 ph /pʰ/ 並 b /b/ 明 m /m/  
    非 f /f/或/ɸ/ 奉 v /v/
舌音 端 t /t/ 透 th /tʰ/ 定 d /d/ 泥 n /n/  
   來 l /l/  
齒音 早 tz /ts/ 草 ts /tsʰ/ 從(绍兴话) dz /dz/  丝 s /s/ 邪 z /z/或/sz/
莊(常熟话) tzh /tʂ/ 初(常熟话) tsh /tʂʰ/ 崇(常熟话) dzh /dʐ/  生(常熟话) sh /ʂ/ 俟(常熟话) zh /ʐ/
见 tj /tɕ/ 启 tc /tɕʰ/ 群 dj /dʑ/ 日 gn /ȵ/ 晓 c /ɕ/ 徐(新上海话)j /ʑ/
牙音 光 k /k/ 框 kh /kʰ/ 狂 g /g/ 牙 ng /ŋ/ 好(常州话)x /x/  
喉音 影 q /ʔ/    好 h /h 匣 r /ɦ/

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北部吳語儘管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唸時通常清化,即清音濁流,只在詞或語句中維持濁音,在南部吳語中濁音的表現形式一般為濁音濁流。吳語中的濁音聲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特點,個數為8到11個,所以吳語的聲母個數是漢語方言中最多的,一般為30個左右,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 个,粤语17个。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ɦ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如上海“日”[zəʔ2]文/[ɳ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ɳʱin113]白。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份客家话和部份粵語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边、鼻音[l]、[m]、[n]、[ɳ]、[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编辑] 韵母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ɛ/ø,e,ɔ,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
介音[j]、[w]、[ɥ]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52]≠“关”[kwɛ52](杭州话除外)。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335]≠“称”[ʦʰəŋ335]。
“打”上海[tã335]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113],合古音“德冷切”。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边、鼻音[l]、[m]、[n/ɳ]、[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声调
单字调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北吴苏沪嘉小片的吴江市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吴江市的各个乡镇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声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格局原理类似)。
在八声调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汉语族仅有吴、粤两分支的阳上同阳去有严格区别,其余汉语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浊上归去”现象)。
连读调
吴语具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形象地说,吴语在被讲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甚至在不少时候,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这种变调是广泛存在的,即变调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语或者词汇等语音单位 而存在,所以称为广式连续变调。同时,这种变调是有倾向性的,即将原先不平整的声调,变成平整的,而且同时以词、短语为单位,加强了词里面的字,或者短语 里面的字之间的联系关系,使得看上去像一个整体(想象一下英语中的单词,或者多个单词、词根形成的新单词),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称为连读变调。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
吴语的连读变调现象为汉语族内最丰富的。
如同吴江全清与次清之间分调,从吴语部分地点(如苏州)的连读调规律中,可以看出吴语历史上也有全浊与次浊分调的痕迹。这些痕迹是现时的单字调所不能显示的。
[编辑] 词汇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十)、“镬”(锅)、“弗”(不)。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汝/尔”、“渠(佢)”。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比较:粤语“哋”)。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编辑]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吴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一些被吴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日常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官话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

官话词汇 吴语词汇 备注
不 弗、勿  
那 许  
不 弗  
藏 囥  
洗 汏、净  
扛 掮  
锅子 镬  
继母 晚娘 「晚」白读音「mae」
玩耍 孛相 俗作「白相」
给、被 畀  
迟、晚 晏  
阴凉 瀴  
斜靠 隑  
二十 廿  
地方 场何 俗作「场化」
多少 几何 俗作「几化」
全都 侪  
强行给予 掗  
水渗透 洇  
吸吮 嗍  

[编辑] 遗存古百越语底层成份
古代南迁到江南地区的华夏族与百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吴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的混合语发展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的特征。现代吴语中仍然含有百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词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通常认为南吴语的百越语底层成份遗存得要多于北吴语。

[编辑] 固有词汇
[编辑] 成语、俗语、歇后语
[编辑] 吸收外来词汇
主条目:洋涇浜英語
吳語,特別是上海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由於頻繁同外來語接觸,因而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彙,通過音譯、意譯或引申義等形式融入了上海話中。其中聯繫較多的語言有英語和粵語等。如“亨白浪打”便出自粵語;“凡士林(vaseline)”、“水門汀(cement)”便出自英語。雖然這些外來詞彙中很多都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增加了許多上海話甚至普通話中的詞彙。很多詞彙一直沿用至今,如:蹩腳(bilge)、高爾夫球(golf)、啤酒(beer)等,部份詞彙已經傳至其他方言區(包括官話區),成為漢語中被普遍認同的詞語,如:麥克風(microphone)、時髦(smart)等。

[编辑] 语法
吴语普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存在体,如上海:渠勒门口头立勒许。(他站在门口。)
许多地方有兼表完成体和持续体的助词,形如[lʱ- h-]或其简略体(约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有结果体,用“脱”、“落”、“掉”等表示,如苏州:隻檯子坏脱哉。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如绍兴:箇隻电影我看过哉。
谓语动词的修饰语常后置,如温州:你走先,我就来。
[编辑] 量詞的特殊用法
同北方官話相比,吳語的量詞除了有同其相似的用法外,還有特殊用法。

[编辑] 量词用作定冠詞
吳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以湖州話為例,如:

吳語 現代標準漢語 語法作用
本書交關好看。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書很好看。 特指
部車架型得哩! (眼前所見的某輛)車棒极了! 特指
渠捺啲銅鈿偷去。 他偷走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些)錢。 特指
我條衣裳凈脫特。 我的衣服洗掉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喫杯茶。 喝杯茶(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換只頻道 換個頻道(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编辑]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吳語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吳語 现代标准汉语 逻辑意义 解释
我支笔 我的笔 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 笔的量词是“支”
渠部车 他的车 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 车的量词是“部”
你只书包。 你的书包 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 书包的量词是“只”

[编辑] 語氣助詞
吳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複雜,形式眾多。語氣助詞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海話為例,主要的語氣助詞有:

「嘚」(老派)、「嘞」、「嘚嘞」
疑問語氣助詞,如:「口+伐」、「啦」、「啊」、「勿啦」、「呢」、「呢啥」(老派)、「嚜」、「啘」、「咾」、「吤」(“個啊”連音,句尾助詞「個」濁化)、「阿」(用於句首或句中,入聲)
命令語氣助詞,如:「嚡」、「好唻」(老派:「末哉」)
感歎語氣助詞,如:「嚡」、 「嘢」、「個嘢」、「哩」、「哇」、「嗗」
其它句末語氣助詞,如:「啊」、「嚜」、「喉」、「噢」、「個啦」、「唻」、「啦哩」(老派)、「唩」
上海話的語氣助詞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簡化,很多語氣助詞,如「呢啥」、「啦哩」、「末哉」 在中新派群體中已經不用,但是在上海郊縣地區以及臨近城市(如蘇州、嘉興、湖州等地)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编辑] 吳語书写系统
主条目:吳語字和吳語文學
吳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與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或「國語」)相符,與吳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由於自小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當用吳語朗讀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吳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吳語複述出來。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编辑] 吳語書面文
主条目:吳語書面文
[编辑] 分类
根据语言特点及通话情况,可将吴语分为六片: 太湖片 台州片 东瓯片 金衢片 上丽片 宣州片

當中以太湖片最大,可再分为毗陵、苏沪嘉、苕溪、杭州、临绍、甬江等六小片。其虽然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故合为一片。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其中杭州小片方言较特殊,而上海方言与官话亦较接近。临绍和甬江小片的传统方言与南吴方言联系较大,和其他太湖片地区交流有一些困难,尤其以乡下为甚。

宣州片较散,可分为铜泾、太高、石陵三个小片。下面列举各小片分布的县市名称。各县市内的土话有的只一种,有的不止一种,部分县因有两种以上土话而跨片重见,则县城所在的片加星号“*”为记。此处分区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吴语”及“安徽南部方言”两图。

其他四片除上丽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内。但分歧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金衢片跟北吴方言中的甬江和临绍小片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话可能(台州片语音与北区临绍和甬江最近),而东瓯、上丽两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甚至片内都完全不能通话。

[编辑] 太湖片
太湖片的地域和人口都占吴语总体的65%以上。可再分为毗陵(常州)、苏沪嘉(苏州-上海-嘉兴)、苕溪(湖州)、杭州、临绍(临安-绍兴)、甬江(宁波)六小片。片与片之间语法,词汇,发音差异不大,仅是语调有所区别,能作基本沟通,其中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沪嘉小片和以常州为中心的毗邻片吴语因其发音特点而常被称作“吴侬软语”。在北吳方言中,杭州、上海方言受北方官話影響明顯,已經出現半吴半官话的狀態。紹興與寧波方言較接近南吳,與其他太湖片地區差異相對較大,一些北吴地区人无法听懂这两个城市的方言。 具体分布如下:

毗陵小片15县市,人口800万。
[江苏] 常州市、武进(除沿江的圩塘、魏村、孝都、小河等乡)、丹阳、金坛(金城镇以西大部分为苏北话移民区,城区为双方言区)、溧阳、宜兴、江阴(除西北角石庄乡及利港乡一部)、张家港(除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桥、东兴等乡)、*通州市(县城金沙镇及周围乡村)、海门(北部包场等12乡)、启东(北部吕四等7乡)、高淳(东部顾陇、永宁等7乡)。
[安徽] 郎溪(北部定埠、梅洛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幸福等乡)、广德(北部下寺乡的庙西,南部芦村乡的甘溪沟及东亭乡部分村庄)。
苏沪嘉小片30县市,人口2330万。
[江苏] 南通市(东南部通州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7个乡)、如东(东南角)、张家港(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启东(除北部吕四、三甲等7个乡)、*海门(南部)、常熟、无锡市区、苏州市、吴县、吴江、昆山、太仓。
[上海市] 上海市区、徐汇、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185万人)。
[浙江] 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海宁
苕溪小片五县市,人口300万。
[浙江] 湖州市、长兴、安吉(以上两县西部边境官话移民区除外)、德清、余杭。
杭州小片一市,人口120万。
[浙江] 杭州市(限城区西湖、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及余杭区部分地区,而萧山区和滨江区属于临绍小片)。
临绍小片十二县市,人口780万。
[浙江] 临安(旧昌化县昌北区及旧于潜县北部边境除外)、富阳、萧山、桐庐、建德(下包、乾潭以东)、绍兴市、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不含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不含东部观海卫等镇)。
甬江小片十县市,人口400万。
[浙江] 宁波市、鄞县、奉化、*宁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余姚(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东部观海卫等镇)、象山、镇海、定海、普陀、岱山、嵊泗。
江北吴语方面,在毗邻片中的分布在江北的金沙话,通东话,老岸话被认为是不同时期的江南移民带去的吴语,由於和江南地理位置的隔閡,这三种吴语已经不能与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吴语交流,此三种吴语,明显的带有“南中有北”的特点,例如吴语特有的否定词“勿”或“弗”,在这三种方言中,全部官化为“不”,具有浓重吴语特色的词汇“面孔”和“汏”,则官化为“脸”和“洗”,而由清末不断涌入的江南移民带入的海启话,仍能与江南吴语交流,两者基本一致。

[编辑] 苏州话
苏州话属于太湖片。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当时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编辑] 上海话
上海话属于太湖片。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宁波人数量大、且有社会地位,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是造成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之一。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十分易于其他吴语使用者理解。所以上海话有成为吴语起码是北吴语地区的通用语的基础和趋势,曾经在80年代前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目前由于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普通话取代了方言的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

[编辑] 杭州话
杭州话属于太湖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杭州方言受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进入杭州的北方居民已超过当地人口。当时南渡士民带来的以汴梁为主的当时宋朝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宋朝时的北方话色彩。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绍兴话(包括萧山话)为代表的临绍方言,杭州与绍兴的依存程度类似上海与苏州,在杭州大部分方言均已北方化的背后,仅存的吴语残留基本上全部来自于绍兴话。无怪乎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实际上由于长期以来人口流动和经济交流杭州方言受到周边吴方言地区的影响也不足为奇。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而且占据了当时杭州主要的上流社会。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地区。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编辑] 宁波话
宁波话属于太湖片。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宁波方言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言,蕴涵着许多古汉语成分。人人都道“吴侬软语”,不过宁波方言在江南却以“石骨铁硬”而著称,相比于其他北吴方言可算是一个另类。

[编辑] 嘉兴话
嘉兴话属于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是上海话的语言来源地。由于嘉兴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嘉兴话也极大影响了吴语。同一时期,嘉兴吴语引进了众多外来词汇(如日语,朝鲜语,淮语等)。

[编辑] 台州片
台州片10县市,人口500万。

[浙江] 临海、三门、天台、仙居、黄岩、椒江、温岭、玉环、乐清(清江以北)、宁海(岔路以南)。

台州话以临海话为代表。细分可分为南台片、北台片。南台包括临海、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乐清(清江以北),是最接近北吴的小片,代表为临海话和太平话(温岭话);北台包括三门、天台、仙居、宁海(岔路以南),代表为天台话。 显著特征是南吴与北吴的过渡片,音系近北吴,尤其是和宁波方言在语音层面较一致。而词汇、语法则多保留了南吴的特点,很多词汇与温州话的相同,但是读音相差较远。

[编辑] 金衢片
金衢片以金华、衢州为中心,分布在浙江省整个金衢盆地,人口620万,占吴语人口总数的12.4%,金衢片大体以金华市区为中心分东西两大片(没有明确的内部分区),东西两片通话有一定的困难,西片同处衢江上的衢州话和兰溪话十分接近,东片同处东阳江上的义乌话和东阳话也比较接近。金衢片是吴语区北部势力向南部扩张的首冲之地。由于金衢盆地再往南就是仙霞岭、括苍山等崇山峻岭,来自北部的语言冲刷往往就此停顿,因而使得金衢片成为南部吴语中受北部冲刷最严重的方言。这在许多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例如声母存古现象的消失、单字调类的简化、变调型的转化、文读音的兴盛等等。

金衢片中,金华、衢州、兰溪三地的市区方言可以和太湖片进行通话。

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磐安县,永康市,武义县
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
丽水市:缙云县
[编辑] 上丽片
上丽片(上饶-丽水)在吴语区域内,一般认为上丽片因偏居浙赣闽交接山区,北部有金衢片阻挡,是受北方冲刷最轻的地区,但事实上通过近年发言研究调查的结果显示,处于西南角的龙泉、庆元等地,新派浊音严重清化,但浊音为何比北部吴语来的更快清化,原因未知。从与闽语的共时关系来说,上丽片可看作吴闽过渡区。

上丽片23县市,分布在浙西南、赣东北、闽西北,人口650万人。

丽水小片9县、人口150万。
[浙江] 丽水、宣平(今归武义县所辖)、云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文成(南田区)、*青田(温溪区及万山区一部除外)、*泰顺(南部闽语区及百丈镇除外)、龙泉、庆元(东部竹坪、合湖以东除外)。
上山小片15县市,人口500万。
[浙江] 松阳、遂昌、开化、常山、江山。
[江西] 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福建] *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
[编辑] 东瓯片
东瓯片12县市,人口420万。以溫州話為核心,通常被認為是吳語最難學習與辨識的一個片區。

[浙江] *乐清(清江以西)、永嘉、温州市、瓯海、瑞安、平阳(闽语区除外)、苍南(闽语区除外)、*文成(除南田区)、泰顺(限万丈区)、洞头(南部洞头、元觉、霓屿三岛东部的闽语区除外)、玉环(西南角)、青田(东部温溪区,及万山区的黄洋、万山等乡)。

[编辑] 温州话
温州话属于瓯江片。在吴语所有方言中,温州话受到北方话的影响最小,是“吴语的活化石”。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温州话都与汉语普通话甚至是其他吴语方言都有较大差别。温州话的内部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等。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所使用的狭义的温州话。使用广义温州话的人口约有500多万。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编辑] 宣州片
宣州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一角,内部分三个小片,差别较大。太高小片古全浊声母没有通音化,石陵小片有的点清化,铜泾小片则都通音化了。
宣州片15县市,308万人(其中安徽261万人)。
铜泾小片12县市,230万人。
[安徽] *铜陵、*泾县、宁国(青龙、济川、东岸等乡的乡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及东南角吴滩乡一带)、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乡金牌)、*芜湖县(万春区除外)、当涂(限东部南部)、青阳(童埠、杜村二乡及酉华乡杨柳地)、贵池(东部)、石台(东部,含旧城关广阳)、太平(已划入黄山市。西部杨家岭一带,北部龙门以北)。
太高小片6县市65万人(安徽18万人,浙江47万人)。
[安徽] *太平(划入黄山市。东部南部)、宁国(限南部南极等乡)、当涂(限东部湖阳乡、博望乡)。
[江苏] *高淳(西部)、溧水(南部)。
[浙江] 临安(旧昌化县的昌北区)。
石陵小片5县市,13万人。
[安徽] *石台(石埭。中部)、青阳(东南陵阳等乡,含城关旧派)、泾县(限西南厚岸、包合、水东三乡)、太平(划入黄山市。西北三丰地区部分乡村)、贵池(限南部灌口一带)。
宣州吴语受到官话严重侵蚀,在城镇往往对外说江淮话,在家说吴语,或限于老人妇女应用,在圩区则保存较好,称为“此地话、圩巴老话”。有些在官话包围中的土著话已被同化得只残存很少几项特征,如芜湖市郊四山乡的褐南村,男人已说市区官话,土话被认为妇女话,也只剩下定母读[r]声母,代词复数带[n n24]尾,近指用[k  ?5],远指用[ku 55]等几项宣州吴语特征了,这些残余点即未统计在内。注意太平划入黄山市,但现黄山市驻地屯溪是说徽语的。
[编辑] 参考文献及注釋
註解:
參考來源:

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
主编:许宝华 汤珍珠,编者:游汝杰 钱乃荣 石汝杰 沈亚明,《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ISBN 7-5320-0226-8/H·7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
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
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
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郑张尚芳《吴越文化志·吴语》,董楚平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民刚《上海话的形成》
《苏州市志》
《中国语言地图集》
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
[编辑] 參見
吴语拉丁化方案
上海話
蘇州話
太倉話
無錫話
常州話
湖州話
寧波話
杭州話
台州话
温州话
衢州话
江山话
昆山话
宜兴话
[编辑] 注釋
^ 各统计数据有出入,详细请参阅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 石汝杰 关于苏州方言
^ 吳語文化價值及國語文化缺陷
^ 吳語文學 吳越百科
[编辑] 外部链接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吴语维基百科吴越家园
江南雅音话吴语
吴语协会
在线吴语字音小字典
吴语百科
吴语通用拼音输入法
上海话字典
吴语拼音输入法
无锡方言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漢語

顯示▼隱藏▲ 漢語分支

大類群 官話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東干

吳語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甌江 · 處衢

湘語 長益 · 婁邵 · 吉淑

贛語 昌靖 · 宜瀏 · 吉茶 · 撫廣 · 鷹弋 · 大通 · 耒資 · 洞綏 · 懷嶽

客家話 寧龍 · 于桂 · 銅鼓 · 粵台 · 粵中 · 粵北 · 東江 · 汀州 · 詔安

粵語 粵海 · 莞寶 · 羅廣 · 四邑 · 高陽 · 吳化 · 邕潯 · 儋州 · 邁話 · 蜑家 · 勾漏 · 平話 · 欽廉

閩語 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瓊文

晉語 并州 · 呂梁 · 上黨 · 五臺 · 張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爭議 徽語 · 平話 · 東江本地話

未歸類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標準語 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 標準粤語(廣州話)



顯示▼隱藏▲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體 漢字(繁体字 · 簡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 現代漢語白話文(繁体中文 · 簡體中文) · 粵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爾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 · 東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書




顯示▼隱藏▲ 語言研究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 詞彙 · 語法 · 訓詁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中國語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話(東干語 · 晋语) · 吴语(徽語) · 粵語(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话 · 闽语(閩東語 · 閩南語 · 閩北語 · 閩中語 · 莆仙語)

緬彝語群 阿昌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柔若語 · 桑孔语 · 彝語(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載瓦語

藏語群 白马语 · 倉洛語 · 門巴語 · 藏語(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語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儂語 · 白語 · 僜語(达让语 · 格曼語) · 獨龍語(独龙江 · 怒江) · 景頗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語 · 苏龍語 · 義都語) · 土家語


侗台语系 台語支 布依語 · 傣語(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壯語

侗水語支 標話 · 侗語 · 錦語 · 拉珈語 ·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水語 · 佯僙語

其他 布央語 · 村语 · 仡佬語 · 拉基語 · 黎語 · 臨高語 · 普標語


苗瑶语系 巴哼語 · 布努語 · 炯奈語 · 勉語(瑶语支)  · 苗語 · 畲語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島語系 回輝話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語族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 西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保安語 ·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滿-通古斯語族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 朝鮮語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8%AF%AD
7个分类: 吳語 | 汉语族 | 上海文化 | 江蘇語言 | 浙江語言 | 福建語言 | 江西語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3 发表于: 2010-01-20
[编辑] 语音
[编辑] 声母
吴语声母系统(包括所有音系)
示例:例字(以上海话为标准,具体方言则标出)-吴语拼音-国际音标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脣音幫 p /p/滂 ph /pʰ/並 b /b/明 m /m/
非 f /f/或/ɸ/奉 v /v/
舌音端 t /t/透 th /tʰ/定 d /d/泥 n /n/
來 l /l/
齒音早 tz /ts/草 ts /tsʰ/從(绍兴话) dz /dz/丝 s /s/邪 z /z/或/sz/
莊(常熟话) tzh /tʂ/初(常熟话) tsh /tʂʰ/崇(常熟话) dzh /dʐ/生(常熟话) sh /ʂ/俟(常熟话) zh /ʐ/
见 tj /tɕ/启 tc /tɕʰ/群 dj /dʑ/日 gn /ȵ/晓 c /ɕ/徐(新上海话)j /ʑ/
牙音光 k /k/框 kh /kʰ/狂 g /g/牙 ng /ŋ/好(常州话)x /x/
喉音影 q /ʔ/好 h /h匣 r /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4 发表于: 2010-01-20
湘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維基孵育場的維基百科語言試驗版:
    湘语試驗版湘語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國大陸湖南湘江、资江流域,广西北部四县及重庆少部分
使用人數 3600萬人  
排名: 28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
  湘語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hsn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湘語,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市和广西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

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市和湘北,受官话和赣语的影响比较大。老湘语分布在衡阳市、湘乡(含双峰县)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新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总体来看,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湘方言的极大影响,而新湘语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官话较大的影响,所以西南官话与新湘语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人也主张把新湘语划入官话。但相当多的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新湘语与西南官话有许多明显的区别,比如前者较完整地保留了入声调(后者分布的大部分区域都无入声),前者古浊音字今虽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气音。两者有一定的互通程度只是说明西南方言是“南方化”的官话。事实上,说新湘语的人往往较容易听懂西南官话,而说西南官话的人听懂新湘语还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困难。但是由于湖南东南部多山所以在群山包围着一些县城,当地的方言基本保持在一种初融和状态,而且这些散居在山区的人是来自中原地区,因为数次的南迁带来了北方方言的部分特点,在这得以保留。

湘语的主要语音特点是:

古浊音系统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保留得比较完整;
f/h相混;(花/发fa)
一部分n/l相混;(你ni/li)
无zh、ch、sh;j q x有的地方如永州读成jr qr xr
新派大部分地区不分尖团;
鼻韵尾多-n 少-ng ;(严/杨yan)
元音鼻化现象相当普遍;
声调一般5-6个调类,很多地方有入声,但入声字无塞音韵尾。
比如:妈(阴平),麻(阳平),骂(阳去),炸(阴去),马(上声),抹(入声)

[编辑] 參見
長沙話
incubator:Wp/hsn/湘语
永州话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漢語

顯示▼隱藏▲ 漢語分支

大類群 官話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東干

吳語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甌江 · 處衢

湘語 長益 · 婁邵 · 吉淑

贛語 昌靖 · 宜瀏 · 吉茶 · 撫廣 · 鷹弋 · 大通 · 耒資 · 洞綏 · 懷嶽

客家話 寧龍 · 于桂 · 銅鼓 · 粵台 · 粵中 · 粵北 · 東江 · 汀州 · 詔安

粵語 粵海 · 莞寶 · 羅廣 · 四邑 · 高陽 · 吳化 · 邕潯 · 儋州 · 邁話 · 蜑家 · 勾漏 · 平話 · 欽廉

閩語 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瓊文

晉語 并州 · 呂梁 · 上黨 · 五臺 · 張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爭議 徽語 · 平話 · 東江本地話

未歸類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標準語 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 標準粤語(廣州話)



顯示▼隱藏▲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體 漢字(繁体字 · 簡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 現代漢語白話文(繁体中文 · 簡體中文) · 粵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爾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 · 東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書




顯示▼隱藏▲ 語言研究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 詞彙 · 語法 · 訓詁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中國語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話(東干語 · 晋语) · 吴语(徽語) · 粵語(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话 · 闽语(閩東語 · 閩南語 · 閩北語 · 閩中語 · 莆仙語)

緬彝語群 阿昌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柔若語 · 桑孔语 · 彝語(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載瓦語

藏語群 白马语 · 倉洛語 · 門巴語 · 藏語(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語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儂語 · 白語 · 僜語(达让语 · 格曼語) · 獨龍語(独龙江 · 怒江) · 景頗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語 · 苏龍語 · 義都語) · 土家語


侗台语系 台語支 布依語 · 傣語(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壯語

侗水語支 標話 · 侗語 · 錦語 · 拉珈語 ·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水語 · 佯僙語

其他 布央語 · 村语 · 仡佬語 · 拉基語 · 黎語 · 臨高語 · 普標語


苗瑶语系 巴哼語 · 布努語 · 炯奈語 · 勉語(瑶语支)  · 苗語 · 畲語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島語系 回輝話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語族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 西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保安語 ·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滿-通古斯語族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 朝鮮語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9%98%E8%AF%AD
1个分类: 湘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5 发表于: 2010-01-20
汉语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漢語族)跳转到: 导航, 搜索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汉族。[table=22em][tr][td=2,1]汉语族 [/td][/tr][tr][td]地理分布:[/td][td]东亚东南亚[/td][/tr][tr][td]谱系学分类:[/td][td]汉藏语系
 汉语族
[/td][/tr][tr][td]分支:[/td][td]—[/td][/tr][tr][td]ISO 639-5:[/td][td]zhx[/td][/tr][tr][td]语言学人列表:[/td][td]chin[/td][/tr][/table]汉语族(或汉语语族)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有很多争议。现在语言学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汉语语族只有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认为汉语族包含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官话湘语等七大语言。前一个观点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官话、晋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的方言;而后一种观点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语言,而是一簇互相关联的亲属语言。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编辑] 与罗曼语族比较
词义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语粤语闽语法语意语西语葡语
ŋuŋʊŋoŋaiŋɔguajeioyoeu
ninoŋŋineilitututu
tʰaɦi<-gitʰɔʨiɛkʰœyiilluiélele
ʈʂɤgəʔkolineiʨɪtceciquestoesteisto
nakaihecelaquelloaquelaquilo
ʐənȵin & zənȵin & zənȵin & lənŋinjɐnlaŋ/dzinhumainumanahumanoshumanos
nanlannamnamlamhommeuomohombrehomem
nyȵyyȵinŋnɵylifemmedonnamujermulher
父亲pa paɦiᴀiaa palou tɐulau pepèrepadrepadrepai
母亲ma maȵiãm mɔ & ȵiɛ̃ȵiɔŋa mɛlou moulau bomèremadremadremãe
小孩ɕiɑʊ xaɪɕiɔ nøɕi ŋɔ ʦɿɕi ŋa ʦɿse ŋinsɐi lougɪn aenfantbambinoniñocriança
jyɦŋyȵiɛŋjyhipoissonpescepezpeixe
ʂɤzosɔ & sɘsaʂaʦuaserpentserpenteserpienteserpente
ʐoʊȵioʔȵiəu & zəuȵiukŋiʊkjʊkbaʔviandecarnecarnecarne
kukuəʔkukutkutkʷɐtkutosossohuesosangue
眼睛jɛnŋᴇŋãŋanmukŋanbakœilocchioojoolho
耳朵əɻȵiʉoŋijioreilleorecchioorejaorelha
鼻子pibiɪʔpipʰitpʰi kʊŋpei kɔpʰĩneznasonariznariz
ʈʂʰʅʨʰiɪʔʨʰiɔʨʰiakʂɪtsɪkʨiaʔmangermangiarecomercomer
ʨʰiɪʔʨʰiɔʨʰiakʂɪtjɐmlɪmboireberebeberbeber
ʂuəkãkã & ɕyɪuaʋakɔŋkɔŋdirediredecirdizer
tʰiŋtintʰintʰiaŋtʰɛntʰɛŋtʰiãentendreudireoírouvir
kʰankʰɤmɔŋkʰɔntʰɐikʰuãvoirvedereverver
闻(气味)wənmənuənɕiuŋpʰimɐnpʰĩsentirodorareolercheirar
ʦuəzuʦʊʦʰoʦʰɔʦɔʦes'asseoirsederesentarsesentar-se
tʰɑŋkʰuəntʰãkʰunʂɔifɐntos'étendredistendersitendersedeitar-se
ʈʂanliɪʔliʨʰikʰikʰeikʰiase leverstare in piediestar de piepôr-se de pé
太阳tʰaɪ jiɑŋȵiɪʔ dɤtʰa iɛ̃ȵit tʰɛuŋiɛt tʰɛujɐt tʰɐulɪt tʰausoleilsolesolsol
月亮jyɛ liɑŋɦyɪʔ liãye liɛ̃ȵiot kuɔŋŋiɛt kuɔŋjyt lœŋgeʔ niulunelunalunalua
ʂansᴇsansansansuãmontagnemontagnamontañamontanha
ʂueɪɕyesuiʂuisœyʦuieauacquaaguaágua
红色xʊŋɦoŋxənfuŋfuŋhʊŋrougerossorojovermelho
绿色lyloʔləuliukliuklʊklɪkvertverdeverdeverde
黄色xuɑŋuãuɔŋʋɔŋwɔŋŋjaunegialloamarilloamarelo
白色paɪbᴀʔpʰakpʰakpakpeʔblancbiancoblancobranco
黑色xeɪhəʔhɛtʋɯhakɔnoirneronegronegro
白天paɪ tʰiɛnȵiɪʔ ɕiãpɘ tʰiɪ̃ȵit sɔŋŋit sɿ tʰeujat tʰaulɪt ɕijourgiornodíadia
夜晚jɛ uanɦiᴀ liã iɔia liam pʰu tʰeuman hɐkam ɕinuitnottenochenoite
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语粤语闽语法语意语西语葡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6 发表于: 2010-01-20
晋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晉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晋语
晋语 jìnyǔ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区域: 山西大部分地区; 内蒙古中部; 河北部分地区, 河南部分地区, 陕西部分地区
使用人数 四千五百万  
排名: 22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
  晋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cjy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晋语是汉语口语的一种,但是语言学家对晋语在汉语口语的诸多种类里分类的地位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一些人认为晋语应该归类成官话的一种,另一些人则认为晋语应在汉语诸多口语中自成一系。

晋语主要分布在:

除了汾河下游谷地以外的山西省
内蒙古中部的河套地区
河北、河南、陕西三省邻接上述二地的地区
包含在这个地区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等,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以及河北张家口和邯郸、河南焦作、陕西榆林等地。晋语的使用人口总计约有四千五百万人。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方言
3 语音
4 语法
5 词汇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汉语方言的分布。在华北的深褐色的部份为晋语分布的地区。山西省的口语在中国北方汉语诸口语中颇为特殊,因此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已经可以称为独立的“语言”了。这可能是因为山西省地理位置孤立的原因。整个省是四周由群山围绕的高原。这可能就是晋语与其他周边的官话方言不同的原因。

[编辑] 方言
晋语可以进一步分为下面八支:

并州片(并州方言):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
吕梁片(吕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吕梁山区与陕西北部。
上党片(上党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麓地区。
五台片(五台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大包片(大同-包头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省西部与内蒙古中部和陕西北部。
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
邯新片(邯郸-新乡方言):分布在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
志延片(志丹县-延川方言)
[编辑] 语音
晋语与多数官话的方言不同,仍然保有韵尾的喉塞音,而这在汉语的南方诸口语中才比较常见。因此,晋语保有了韵尾带有喉塞音的入声。由于在官话方言中,江淮官话(绝大部)和西南官话(仅局部)仍有入声,所以一些人认为晋语和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应采取相同的处理方法,同被归作官话的几种方言。

多数晋语有五至六个声调,部分地区有七个或四个声调。

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也就是一个字的声调会根据它相邻的字而变化。晋语连续变调在各种汉语里显得特别的地方有:

变调的规则会根据相邻的字的语法功能而不同。因此形容词-名词复合词及动词-宾语复合词使用不同的变调规则。
当每个字单独发音的时候合并的声调可能会在连续变调的时候分化出来。
[编辑] 语法
晋语使用前缀,譬如圪/kəʔ/, 忽/xuəʔ/(/xəʔ/)及 入(日)/zəʔ/,来构成不同种类的派生词。例如:
日鬼(胡闹、搞鬼)<—— 鬼

再者,晋语把单音节字分割为两个字,即分音词,从而产生新的词语。例如:

pəʔ ləŋ <—— 蹦 pəŋ
tʰəʔ luɤ <—— 拖 tʰuɤ
kuəʔ la <—— 刮 kua
xəʔ lɒ̃ <—— 巷 xɒ̃
在其他中国方言,包括普通话中也有类似过程(例如:窟窿 kūlong <—— 孔 kǒng),只是这些过程在晋语中是十分平常的。

[编辑] 词汇
某些晋语的方言有三种不同的指示词,普通话只有“这个”及“那个”两种。

[编辑] 参考文献
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ISBN 7-5320-8084-6.

[编辑] 外部链接
晋语的分类(英语)
平遥方言详情(英语)
潇涂轩晋语论坛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汉语

显示▼隐藏▲ 汉语分支

大类群 官话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东干

吴语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瓯江 · 处衢

湘语 长益 · 娄邵 · 吉淑

赣语 昌靖 · 宜浏 · 吉茶 · 抚广 · 鹰弋 · 大通 · 耒资 · 洞绥 · 怀岳

客家话 宁龙 · 于桂 · 铜鼓 · 粤台 · 粤中 · 粤北 · 东江 · 汀州 · 诏安

粤语 粤海 · 莞宝 · 罗广 · 四邑 · 高阳 · 吴化 · 邕浔 · 儋州 · 迈话 · 蛋家 · 勾漏 · 平话 · 钦廉

闽语 闽南 · 闽东 · 闽北 · 闽中 · 莆仙 · 琼文

晋语 并州 · 吕梁 · 上党 · 五台 · 张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争议 徽语 · 平话 · 东江本地话

未归类 粤北土话 · 湘南土话 · 瓦乡话

标准语 现代标准汉语(国语 / 普通话) · 标准粤语(广州话)



显示▼隐藏▲ 书写系统

书写类型 语素文字 字体 汉字(繁体字 · 简化字 · 方言字)

文体 文言文 · 现代汉语白话文(繁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粤语白话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尔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体 白话字 · 东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书




显示▼隐藏▲ 语言研究

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语构拟 先秦 · 汉代 · 晋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现代

语言研究 文字 · 词汇 · 语法 · 训诂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 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 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 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 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 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 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 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 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 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 朝鲜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9%8B%E8%AF%AD
13个分类: 汉语 | 山西 | 陕西 | 汉语方言 | 山西方言 | 河北 | 内蒙古 | 晋语 | 汉语族 | 陕西方言 | 河北方言 | 河南方言 | 内蒙古汉语方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7 发表于: 2010-01-20
白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白话。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
简体:借词;繁體:借詞;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借词
简体:松喉;繁體:鬆喉;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松喉
显示↓关闭↑字词转换说明
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白语
Baip Ngvp Zix /pɛ̰˦˨ ŋv̰̩˦˨ ʦɿ˧/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区域: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周边地区
使用人数 100多万(占民族人口约60%强;使用人口居藏缅语中第六)
语系 汉藏语系
白语  
文字: 僰文、现代白文(拉丁字母)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无
ISO 639-3: 分别为
bfs – 南部方言
bca – 中部方言
bfc – 北部方言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白语是白族的语言,又名民家语。介乎彝语和汉语之间,基本语序不同于其他藏缅语的主宾谓(SOV),而与汉语的主谓宾(SVO)相同。在藏缅语中只有缅甸克伦族的克伦语(Karen)和白语的语序相同(克伦语的语序据说是受泰语影响所致)。

目录 [隐藏]
1 白语研究历史
1.1 古代
1.2 近现代
2 方言
3 白语语音系统
3.1 声母
3.2 韵母
3.3 声调
4 白语的特点
5 白语中的汉语借词
6 文字
6.1 古代文字
6.2 拉丁字母文字
6.3 白文文字样品
7 参见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编辑] 白语研究历史
[编辑] 古代
现存文献资料中对白语的最早记载见于唐朝人樊绰写的《蛮书》,时间是公元864年。《蛮书》“蛮夷风俗第八”说:“言语音,白蛮最正,蒙舍蛮次之,诸部落不如也,但名物或与汉不同,及四声讹重。大事多不与面言,必使人往来达其词义,以此取定,谓之行诺,才勺反。大虫谓之波罗密(亦名草罗),犀谓之矣(读如咸),带谓之佉苴,饭谓之喻,盐谓之宾,鹿谓之识,牛谓之舍,川谓之赕,谷谓之浪,山谓之和,山顶谓之葱路,舞谓之伽傍。加,富也;阁,高也;诺,深也;苴,俊也。东爨谓城为弄,竹为翦,谓盐为眗,谓地为渘,谓请为数,谓酸为制,言语并与白蛮不同。”对比现代白语各方言,除了犀、鹿、牛、深难考以外,其余均能在现代白语中得到印证。 元朝人李京《云南志略》中亦有对若干白语词汇的记录。

[编辑] 近现代
法国人Terrien de Lacouperie是近现代第一个研究白语的人。他于1887年对白语首次进行了研究,认为白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语言,同时他也指出了白语的混杂性。英国人H.R.Davies继承了Terrien de Lacouperie的观点,对白语做了进一步研究。他根据23个白语词与孟-高棉语言的相似性进一步肯定了白语属于孟-高棉语。闻宥在1940年批评了Davies的观点。他指出Davies的观点是建立在相当有限的100个词汇的比较基础上,因而是不可靠的。他对白语词汇的研究指出白语的最低层词汇是藏缅语性质的,所以主张白语属于藏缅语。在闻宥之后,关于白语的主要争论集中在白语离汉语近还是藏缅语近的问题上。白族学者赵式铭于1949年提出白语是一支从古汉语中分化出来的语言,他在其著作《白文考》中检验了500多个白语词,并一一指出了它们与古汉语的联系,并认为白语与汉语对不上的词汇是从周围藏缅语借入的缘故。Greenberg (1953)随后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即便将能够辨别的借词剔除以后白语和汉语词汇之间的仍然能显示出谱系关联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白保罗(Paul K Benedict)1982年拟构了原始汉语和原始白语的一些词前缀,并将白语和汉语划分到汉语族下。李芳桂当年制定汉藏语系谱系的时候把白语归在藏缅语彝语支下,但到后期他开始发现这种归类是不妥的。

50年代初白族语言学家徐琳和赵衍荪从形态角度对白语做了系统研究,他们根据白语有元音松紧对立现象、复元音少、缺少闭音节等语音形态和部分同源词的比较将其归类入彝语支,并首次将白语划分为南、中、北三种方言。1994年俄罗斯语言学家Starostin根据《白语简志》中的词汇表首次从严格的音韵对应角度对白语和汉语做了比较研究,他发现白语词汇中一部分词汇反映了上古汉语的一些面貌,比如保留了幽、宵韵的区别。他最后认为白语大约是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从汉语中分离出来的语言,因此主张白语是汉语族下的语言的分类。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发展和拓展了Starostin的研究,建议建立汉白语族。然而Starostin和郑张尚芳都没有严格区分白语中的汉语借词与同源词。美国藏缅语言学家James Matisoff对白语的系属问题则不断在变,最新的看法认为白语还是放在藏缅语里比较安全。法国的沙加尔也认为白语应该属于藏缅语。

坚持汉语族的人认为白语同藏缅语不存在发生学的联系,证据之一是谱系语言学中常用的基本词汇比较法:“白-汉”共同的基本词汇远多于“白-藏缅”共同基本词汇,白语基本语序是SVO型,与汉语相同而与藏缅语SOV不同。坚持藏缅语族的人认为白语现在的面貌与历史有关。 白族很早就与汉文明接触。积极、大量的学习和引入汉文化。文化上的崇汉导致了汉语词对白语词深刻而持久的替换(这种过程今天仍然在进行,而且呈越演越烈之势),其结果是改变了白语的形态,使得谱系语言学比较发生了困难。

从现在看来,汉藏语系语言的分类其实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传统的二分法,即汉语族和藏缅语族的观点正受到质疑,比如有很多人认为藏语与汉语的亲缘关系胜过与缅语的关系。如果说二分法被证明不成立,那么白语的传统系属问题“归汉语还是归藏缅语”将不复存在。

目前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妥协方案是将白语置于藏缅语族,单立一个白语支(Baic)。

[编辑] 方言
白语可以分为三种方言:

南部方言(大理话)bfs,包括大理土话(30万人)、祥云土话(20万人);
中部方言(剑川语)bca,包括剑川土话(50万人)、鹤庆土话(5万人);
北部方言(碧江话)bfc,包括碧江土话(2万人)、兰坪土话(2万人)。
这个顺序是语言本身汉语借词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其中中部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北部最少。 三种方言间相互基本不能沟通,但是大理话和剑川话相对要接近一些,能作有限的沟通。白语方言间的交流中心似乎是洱源一带的白语。但目前的共同语暂定为剑川话。

碧江话语音上保留了丰富的音位形态,有五套塞音(双唇,齿龈,卷舌,软腭,小舌),每套塞音均三分(清不送气,清送气,浊不送气),有口元音和鼻化元音的区别。Bryan Allen近期的田野调查还指出碧江话的鼻音也分清浊。剑川话的音位系统比较简单,没有浊塞音,没有小舌音,没有卷舌元音和舌尖后音,作为对音位简化的补偿,其声调则显得比较丰富(碧江话6个调,剑川大理各8个)。

随着近几年白语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传统方言三分法正受到许多人的批评。很多人指出三分法是基于白语方言的共时差别来的,是不科学的。一种最新的基于白语祖语历时演变特征的两分法最近被提了出来(2006年)。该划分将白语分为东、西两支。即把南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合并为东支,北部方言划为西支。

[编辑] 白语语音系统
下面介绍剑川县金华镇(剑川土语)和大理市喜洲镇(大理土语)的语音系统。

[编辑] 声母
唇音 齿龈音 卷舌音 腭化齿龈音 软腭音
塞音 清不送气 b /p/ d /t/   g /k/
清送气 p /pʰ/ t /tʰ/   k /kʰ/
塞擦音 清不送气  z /ʦ/ zh /t͡ʂ/ j /ʨ/  
清送气  c /ʦʰ/ ch /t͡ʂʰ/ q /ʨʰ/  
擦音 清 f /f/ s /s/ sh /ʂ/ x /ɕ/ h /x/
浊 v /v/ ss /z/ r /ʐ/ y /j/ hh /ɣ/
鼻音 浊 m /m/ n /n/  ni /ȵ/ ng /ŋ/
边音 浊  l /l/    
大理独有 剑川、大理都没有

其中zh、ch、sh、r用来拼写现代汉语借词,剑川话和大理话实际并没有这些声母。sh有时用来拼写剑川、鹤庆部分土语中保留的s的对应送气擦音。

大理话的不送气清声母在松喉31调和松喉33调会发生浊化。

[编辑] 韵母
无韵头 i- u-
口韵 鼻韵 口韵 鼻韵 口韵 鼻韵
i /ɿ/      
i /i/ in /ĩ/   ui /ui/ uin /uĩ/
ei /e/ ein /ẽ/ /ie/  uai /ue/  
ai /ɛ/ ain /ɛ̃/ iai /iɛ/ iain /iɛ̃/ uai /uɛ/ uain /uɛ̃/
er /ɚ/  ier /iɚ/  uer /uɚ/  
a /ɑ/ an /ɑ̃/ ia /iɑ/ ian /iɑ̃/ ua /uɑ/ uan /uɑ̃/
o /o/ on /õ/ io /io/ ion /iõ/ uo /uo/  
u /u/      
e /ɯ/ en /ɯ̃/ ie /iɯ/ ien /iɯ̃/  
v /v̩/ vn /ṽ̩/    
ao /ɑu/  iao /iɑu/    
ou /ou/  iou /iou/    
剑川独有 大理独有

/ɿ/和/i/不对立,/ɿ/只在z、c、s、ss之后出现。iou用来拼写借词,剑川话和大理话都没有这个韵母。

元音的音值在不同声调下略有变化,比如剑川话ai /ɛ/对应的紧喉元音接近/a̰/;o在紧喉21调读/ɔ̰/,在其他声调读/ou/。

剑川话有鼻韵,是整个韵母鼻化。为了简单起见,国际音标中鼻化符号只标在主要元音上。鼻辅音声母之后韵母都会发生轻微鼻化,不标鼻化符号,白文中也不加n。

白语元音有松紧对立,元音松紧和声调有制约关系。

[编辑] 声调
编号 调值 1984年调号 1993年调号 近代汉语借词调类 古汉语借词调类
1 松喉中平33˧ x x 阴平 上声
2 松喉高平55˥ l l 去声 阴平
3 松喉低降31˧˩ t t 上声 阳去
4 松喉高升35˧˥ f f 入声 阴平(不送气)
松喉中降32˧˨  z  
5 紧喉中平44˦ rx 不标  阴去、阴入
6 紧喉高平55˥ rl b 去声(当代借词)  
7 紧喉中降42˦˨ rt p 阳平 阳入
8 紧喉低降21˨˩ 不标 d  阳平
剑川独有 大理独有

1984年的方案只能写剑川话。1993年的方案可以既可以写剑川话,也可以写大理话。

剑川话的松喉55调除了近代借词和声母是送气音的情况外,一般在大理话里都是松喉35调。

[编辑] 白语的特点
ng和v在白语中即可以做辅音又可以作为元音;
白语的陈述句多为SVO但是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往往为SOV;
白语否定词倾向于后置,往往出现在句子末尾;
白语中有气嗓音和挤嗓音;
白语中有一个常见的变体音位,即双唇颤音[B],常常作为[t]的变体音位[tB]出现;
相比汉语普通话,白语的语调偏低沉。
说白语的人比较难区分带鼻音韵母的l和n声母
[编辑] 白语中的汉语借词
白语中的汉语借词相当复杂,不同时期借入了不同的词。有些词分不同时期借入白语,形成同一个汉语词有不同时期借词的现象。而且这些分不同时期重复借入白语的汉语词还产生了语法搭配上的差异。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和汉语类似的词汇有可能是同源词。现在有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原来认为的借词实际是同源词。

[编辑] 文字
[编辑] 古代文字
主条目:僰文
白语有自己的文字,又称“僰文”(读作:Bówén):有部份借用汉字,而其实有不少的发音及意思都和古汉语相同,完全可以用汉字来代替;亦有部份形式近似越南的喃字。若把这些字详细区份,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音读汉字:用汉字的字形字音表达白语的意思。
训读汉字:字形、字义从汉字,读白语的音。
自造新字
纯借汉字:直接借用汉字的音、形、义,读白族所操汉语方言音。
在这四种造字方法中,自造字所占的比例并不多,最常采用的是“圈白点汉”或“点汉不点白”之类的圈点符号对音读和训读加以区别。[1] 不过,白语汉字普遍通行于读书人家,以及识记白曲的民间艺人。一般没有读过书的人家,大多数都不识字。 明朝以前白族的很多典籍都是用方块白文记录的。著名的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即用方块白文写成(原书已绝)[1],后经四川人杨升庵译成汉语流传至今[2]。 日本早期历史上出现过的万叶假名在形式上和使用上均与方块白文很相似。

[编辑] 拉丁字母文字
近年白族已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白语。白语文字有27个声母、33个韵母和8个声调符号。以下为这些字母的列表:

声母的名称和排列顺序:ba, pa, ma, fa, va;da, ta, na, la;ga, ka, nga, ha, hha;ji, qi, nii, xi, yi;zi, ci, si, ssi;zhi, chi, shi, ri
韵母:i, ai, ei, a, o, u, e, ao, ou;iai, ia, io, ie, iao, iou;ui, uai, ua, uo;in, ain, ein, an, on, un, en, vn;iain, ian, ion, ien, uin, uain, uan;er, ier, uer
声调:x, l, t, f, z, 不标, b, p, d
[编辑] 白文文字样品
1993年方案

Nel mianl el ainl hainp? --------------------------------你叫什么名字?
Ngol mianl el Al Lul Gail. ------------------------------我叫阿鲁给。
Ngot zex nel sanl se yind at biux.-----------------------我不是你认识的人。
1984年方案

Nel mianl el ainl hainrt? -------------------------------你叫什么名字?
Ngol mianl el Al Lul Gail. ------------------------------我叫阿鲁给。
Ngot zex nel sanl serx yin at biux.----------------------我不是你认识的人。
方块白文

见下方“参考文献”一段。[2]

[编辑] 参见
大理市
剑川
[编辑] 参考文献
^ http://www.dalidaily.com/wenhua/20070926/101922.html
^ 方块白文样品举例
[编辑] 外部链接
白语:汉语的古老兄弟
杨敏、奚寿鼎,(1995年),《白族白、汉双语教学十六字方针实施初探》,中国民族教育。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字简介:白文
中国数字图书馆---专题资源库:白语
白语圣经布道录音(剑川方言)
白语圣经布道录音(大理方言)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 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 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 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 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 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 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 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 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 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 朝鲜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7%99%BD%E8%AA%9E
2个分类: 藏缅语族 | 中国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8 发表于: 2010-01-20
白语语音系统
下面介绍剑川县金华镇(剑川土语)和大理市喜洲镇(大理土语)的语音系统。
[编辑] 声母
唇音齿龈音卷舌音腭化齿龈音软腭音
塞音清不送气b /p/d /t/g /k/
清送气p /pʰ/t /tʰ/k /kʰ/
塞擦音清不送气z /ʦ/zh /t͡ʂ/j /ʨ/
清送气c /ʦʰ/ch /t͡ʂʰ/q /ʨʰ/
擦音f /f/s /s/sh /ʂ/x /ɕ/h /x/
v /v/ss /z/r /ʐ/y /j/hh /ɣ/
鼻音m /m/n /n/ni /ȵ/ng /ŋ/
边音l /l/
大理独有剑川、大理都没有

其中zh、ch、sh、r用来拼写现代汉语借词,剑川话和大理话实际并没有这些声母。sh有时用来拼写剑川、鹤庆部分土语中保留的s的对应送气擦音。
大理话的不送气清声母在松喉31调和松喉33调会发生浊化
[编辑] 韵母
无韵头i-u-
口韵鼻韵口韵鼻韵口韵鼻韵
i /ɿ/
i /i/in /ĩ/ui /ui/uin /uĩ/
ei /e/ein /ẽ//ie/uai /ue/
ai /ɛ/ain /ɛ̃/iai /iɛ/iain /iɛ̃/uai /uɛ/uain /uɛ̃/
er /ɚ/ier /iɚ/uer /uɚ/
a /ɑ/an /ɑ̃/ia /iɑ/ian /iɑ̃/ua /uɑ/uan /uɑ̃/
o /o/on /õ/io /io/ion /iõ/uo /uo/
u /u/
e /ɯ/en /ɯ̃/ie /iɯ/ien /iɯ̃/
v /v̩/vn /ṽ̩/
ao /ɑu/iao /iɑu/
ou /ou/iou /iou/
剑川独有大理独有

/ɿ/和/i/不对立,/ɿ/只在z、c、s、ss之后出现。iou用来拼写借词,剑川话和大理话都没有这个韵母。
元音的音值在不同声调下略有变化,比如剑川话ai /ɛ/对应的紧喉元音接近/a̰/;o在紧喉21调读/ɔ̰/,在其他声调读/ou/。
剑川话有鼻韵,是整个韵母鼻化。为了简单起见,国际音标中鼻化符号只标在主要元音上。鼻辅音声母之后韵母都会发生轻微鼻化,不标鼻化符号,白文中也不加n。
白语元音有松紧对立,元音松紧和声调有制约关系。
[编辑] 声调
编号调值1984年调号1993年调号近代汉语借词调类古汉语借词调类
1松喉中平33˧xx阴平上声
2松喉高平55˥ll去声阴平
3松喉低降31˧˩tt上声阳去
4松喉高升35˧˥ff入声阴平(不送气)
松喉中降32˧˨z
5紧喉中平44˦rx不标阴去、阴入
6紧喉高平55˥rlb去声(当代借词)
7紧喉中降42˦˨rtp阳平阳入
8紧喉低降21˨˩不标d阳平
剑川独有大理独有



拉丁字母文字
近年白族已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白语。白语文字有27个声母、33个韵母和8个声调符号。以下为这些字母的列表:
  • 声母的名称和排列顺序:ba, pa, ma, fa, va;da, ta, na, la;ga, ka, nga, ha, hha;ji, qi, nii, xi, yi;zi, ci, si, ssi;zhi, chi, shi, ri
  • 韵母:i, ai, ei, a, o, u, e, ao, ou;iai, ia, io, ie, iao, iou;ui, uai, ua, uo;in, ain, ein, an, on, un, en, vn;iain, ian, ion, ien, uin, uain, uan;er, ier, uer
  • 声调:x, l, t, f, z, 不标, b, p, d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9 发表于: 2010-01-20
土家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土家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区域: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
使用人数 7万(2005年数据)
语系 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土家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sit
ISO 639-3: 两者之一
tji – 北土家语
tjs – 南土家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土家语是中国中部少数民族土家族本有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在藏缅语族内的位置还有争议,一般认为土家语独立于藏缅语族的所有支系,也有学者认为土家语属于缅彝语群。土家语至今尚未发现本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土家语处在濒危状态。目前只有少数老人仍能说土家语。

有南北两种方言,北部方言有7万人使用,南部方言有1500人使用。以使用人口较多的北部方言为代表方言。二方言均有声调4调,55、53、35和21。北部方言有声母21个,南部方言有26个,多出5个送气音。包括uã、uẽ、ioŋ3个

名词与人称代词均单独标示属格,人称代词分单复二数,名词不分单复。

文献
显示▼隐藏▲
[backcolor=transparent]    
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 ·  ·  · 西 ·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朝鲜语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