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语法
[编辑] 语序
赣语的语序大多数以“SVO型”为主,在一些语境下也可以把宾语置于语句的不同部位。主语+动词+宾语(SVO):偶吃吥嘞三钵饭。(我吃了三碗饭。)
主语+宾语+动词(SOV):倷饭吃嘞啵?(你吃了饭吗?)
宾语+主语+动词(OSV):饭倷吃撇嘞啵?(你吃完饭了吗?)
[编辑] 词法
名词:赣语中名词表示动物性别的方式和普通话是不一样的,表示动物性别的形容词被置于动物名之前,这与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例如:牛牯、狗公、鸡婆。此外,赣语中名词的词头词尾有如下几种形式:
“积/仔”,其位于名词后,一般用来表示“小”的意思,类似普通话中的“子”、“儿”。由于赣语中拥有相当数量的单音词,所以极其丰富的“积/仔”尾词便与之互相补偿以更好完善表达内容。例如:镬仔(锅)、刀仔(刀儿)、新娘仔(新娘)、旧年仔(去年)、两块仔(二元左右)。由此可观之,普通话中不加词尾的词语在赣语中带上了“仔”尾,普通话中带“儿”尾的词语在赣语中亦是以“仔”结尾,甚至连时间名词赣语中亦就能加上“仔”尾。
“头”,赣语中的“头”尾亦使用得非常广泛,普通话中不带有词缀的,或带“子”尾、“儿”尾的词语在赣语中都可能以“头”作尾,其使用范围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数量词性、方位词性等语素。如:日头、望头、小头、块头、里头。
“佬”,加在名词或动宾结构后面,表示成年男子,偶含不敬意,例如:耕田佬、赌钱佬。当位于形容词或地名后,大多都带有轻蔑的意思,例如:傻佬、苏北佬。
“婆”,与“佬”相对,但含义更广,可表示雌性动物(包括禽类和兽类),亦可以指成年女性,亦时有轻蔑义。例如:鸡婆,女客婆,讪婆。
“哩”,相当于普通话的“子”,亦写成“俚”、“仂”。例如:老妈俚。
“阿”常常作为名词的前缀。例如:阿公、阿婆、阿香(人名)。
“老”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用于排行,如:老大、老细;一用于名词性语素前,如:老妈子、老鸦、老鬼;一用於姓氏前,含有尊敬意。例如:老王、老黄。
代词
人称代词:赣语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复数有“俚”、“人”等表示方法,其有如:第一人称为偶,复数为偶俚;第二人称为倷,复数为倷俚;第三人称为佢,复数为佢俚。对于普通话中的“们”可加在表示人的名词后面以表达多数义,如:同志们、同学们。赣语却不具备此功能,“俚”等只能置于人称代词后。
指示代词:赣语的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两种方式。近指用“个”,远指用“许”。“个”相当于普通话的“这”,“许”相当于普通话的“那”。例如:个只——这个、许滴子——那些。对于表示方式的指示代词,赣语则使用“咁样”、“哼样”,这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样”、“那样”。例如:咁样啷扤得正?(这样怎么可以?);莫哼话!(不要那样说!)
疑问代词:
赣语 什哩 什哩人 什哩地方 做什哩 啷 几时 几多
普通话 什么 谁 哪儿 为什么 怎么 什么时候 多少
形容词:赣语中的形容词前常会附加“仄声字”以加强语义的表现强度。例:“寡淡𠮶”、“鳖腥𠮶”。有时候可以将属格介词“𠮶”置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以表达更高级的含义。例:“好人”→“咁好𠮶人”。赣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很有特色,下面进行部分列举。(C代表形容词)
正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AC式:乌黑𠮶煤块;AAC式:绷绷紧;CCV式:急急跳
补充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CAA式:矮笃笃
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半重叠式:AB-AABB:老骜骜烈烈要吃亏𠮶;AB-A头B脑:昏头颠脑;AB-A里AB:茅里茅草𠮶字
陈述式的多音节形容词:NCC式:眼鼓鼓
单音节形容词:CC-减弱式:听偶慢慢子话唦!
动词:赣语拥有极其丰富的动词,其表意深刻且鲜明。例:“榷”→曲指敲击、“厾”→用棍状物捅。赣语并不需要改变动词本身以表达时态的不同,而只需要加一些缀词即可。例:“佢到过什哩国家?”为了表达动作的结果,赣语可以同时使用两个动词。例:“听得转”、“等下著”。参见:赣语的动词体此外,赣语的动词使用方法有些会异于普通话。例如:重叠式动词“AA+助词”结构(包包正、做做着);“AA”、“ABAB”的相似结构也存在于普通话中,但意义有别。例如:人话话就到。说著说着人就要到了。还有表示强调的重叠式,如“门关关正”,若将此句翻译成普通话只能是把字句“把门关好”,但依旧缺乏一层含义。而“ABAB”式则如“话到话到”等表示行动的往复,这使得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数量词:赣语的称数法对于百位以上的数词会省略次一级的数目。例如:“一百三”是为一百三十、“二万九”是为二万九千。再者部分量词的功能性比较强,可以代替其他的量词与名词或动词进行组合。如“万能量词”——“只”,它可以和相当数量的名词搭配。例如:一只人、一只猪。再比如动量词“道”,可以是“望一道”,或“一道桥”。赣语的数量结构亦很有特色,一般来说,当数量结构的数词是“一”时,“一”可以省略。例如:等下细谈。
赣语还有一些数量词的特殊组合:
量词+把:这个结构表示概数。比如“只把”表示“一两只”的意思,主观认为少。例如:“只把人”意为几个人
量词+把+子:这个结构同上面一样,亦表示概数,但主观上认为很少。例如:餐把子饭算什哩?(吃几餐饭算什么?)
量词+子:这个结构中的量词只能是不定量词,即“滴”、“多”等,偶尔也用动量词“下”,量词前也可以加上“一”,量词也可以重叠,也是主观认为少。例如:有滴子眼喽。(有点指望了。);个系吓下子佢。(这只是吓吓他。)
量词+打+量词:这个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一+量词+一+量词”,比如“碗打碗”的意思是“一碗一碗”,主观上人为多。例如:佢屋里崽女帮打帮。(他家里儿女成群。)
量词+似+量词:这一结构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说法。比如“年似年”的意思大致为“一年左右”,主观认为比较多。例如:头发烂得根似根。(头发烂得没多少了。)
副词
否定副词:赣语中的否定副词情况比较复杂。黎川、铜鼓、万载等地用“呒”,昌都片(武宁除外)、宜浏片的新喻以南地区、抚广片等地区用“伓”,其余地方则两者同时使用。其大致的规律是:赣北和赣中的部分地区使用“伓”,赣中“伓”、“呒”兼用,赣中南部、赣南则使用“呒”。在“伓”、“呒”兼用的地区,二者亦不时可随意互用,“呒”通常表示“未曾”、“不要”的含义,其他情况则多用“伓”。“伓”、“呒”的使用方法大致和普通话中的“不”相似,但普通话中的“不”可直接用来回答问句,此功能赣语却不备具。此外,赣语还有其他的否定副词。诸如:
“莫”,相当于普通话的“不要”。例如:莫咁悻!(不要这么得意!)
“冇”,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有”或“还没有”。例如:偶冇咁话。(我没有这样说过。)
范围副词
“拢共”,相当于普通话的“总共”。
“吥”,相当于普通话的“完”、“光”。例如:吃吥嘞。(吃完了。)
“凑/添”,相当于普通话的“再”,但其被后置于动词之后。例如:吃滴子凑/添。(再吃一点。)
“净系”,相当于普通话的“只是”、“都是”。例如:个猪肉净系腈𠮶。(这猪肉全是瘦肉。)
介词
关于时间、地点:到,相当于普通话的“在”、“从”。例如:徛到偶个首。(站在我这儿。)
关于被动、处置:
“拖”,相当于普通话的“被”、“给”。例如:偶拖渠螫嘞口。(我被他咬了一口。)
“搦”(俗作“拿”),相当于普通话的“把”,但这一使用方式不是十分典型。例如:搦个钵饭吃吥去。(把这碗饭吃掉。)
联系词:在表达状态或是性质时,赣语不常使用“系”。例:个只楼好高。而在名词之间则使用“系”。例:佢系爷,倷系崽。再就是为表示强调,赣语可使用“系”,后面通常接连语气助词。例:佢系冇整了。(他没有救了!)
语气词:赣语中有丰富的语气助词来加强语句的表现力度,更简单直接地表达不同的语气。如:吃饭哈!(商量)、吃饭唦!(要求)、吃饭啵?(询问)、吃饭啊?(疑问)、吃饭啰!(高兴)、吃饭咯!(恳求)、吃饭喔!(心烦)、吃饭喽!(催促)、吃饭呃!(应承)、吃饭不嘞/哩?(诘问)。下面讨论几个赣语特有的语气词:
“唦”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用于陈述句的肯定形式中,置于句末,带有商量而又极力说服对方的口气,所以含“唦”的语句的语气更显得委婉。例如:包倷做得正唦!
“啰”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啰”主要用来舒缓语气,使语句更加委婉,不含说服压迫之感。例如:落雨收衣服啰!在某些场合下,“啰”也可以表示一种羡慕的语气。例如:几好听啰!
“嘞”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表示一种叮嘱的语气。例如:记到不要哭嘞。
“啵”是一个疑问语气词,其位于句末,用来构成疑问句。例如:系真𠮶啵?(是真的吗?)
[编辑] 句法
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的位置:动词后面带有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时,普通话总是把指人宾语直接放在动词后面,再加上数量补语,例如:“我看了他一下”。而赣语中二者的位置却比较灵活。例如:
指人宾语在前,数量宾语在后:偶修嘞佢一餐。(我打了他一场。)
数量宾语在前,指人宾语在后:偶望嘞吖佢。(我看了他一下。)
但如果数量补语指的是时间时,其位置只能位于指人宾语之后,例如:偶等吥倷三日。(我等了你三天。)
赣语的副词在动词、形容词之间作为状语,位置比较灵活。例如:佢人辣伤嘞。(这个人太厉害了。)可是有些副词却只能被置于修饰词之后,甚至被置于句末,如:
“起/先”:①倷去起/先,偶仰上就来。(你先去,我马上就到。)②拿佢拿到偶起/先。(先把它给我。)以上两个例句,例句①的“起/先”紧跟在动词的后面,例句②的“起/先”就和动词隔开了,所以从整个句子的意义上,“起/先”是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此外“先”在赣语中还有“暂时”的意思。例如:先咁扤起。(暂时先这样做吧。)
“凑”:用于表示扩充范围,其只能被置于宾语、补语的后面或句末。例如:吃碗凑,莫客气。(再吃一碗,不要客气。)
“著”作为动词的修饰成分,是动词谓语的状语,表示“暂时”的意思。例如:吃吥饭著。(先把饭吃完再说。)
“系”被置于句末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倷伓吃嘞系?(你怎么不继续吃呢?)
“到”作为动词的修饰成分,表示“能够”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得到”,但其被置于句末。例如:买得许本书到。(买得到那本书。)
“过头”相当于普通话的“太”,但被置于被修饰语的后面。例如:吃得多过头嘞会撑到。(吃得太多会很肚胀。)
“多”和“少”两个形容词在作状语时,被置于动词的后面。例如:走多嘞路。(多走了些路。);穿少滴衣裳。(少穿点衣服。)
“去”和“来”两个动词在作谓语时,通常使用“主语+去/来+宾语”的结构。例如:佢冇来北京。(他没到北京来。)
述宾结构
“得O”结构:普通话的述宾结构的构成方式一般是“V+O”,比如:“寻人”、“端茶”等。但在赣语里往往要在V和O之间插入“得”字。例如:偶仰上去喊得人来。(我马上就去找人。)除此之外,“V得O”还能表达“能VO”的意思。例如:咁哈话得事正啊?都这样了还能继续说话?当“V得O”的V为“有”的时候,“得”可以置于V前,“有”之前还可以出现其他动词。例如:偶得有闲才做得正。(得等我有空儿的时候才能做。)当“V得O”的V为“有”的时候,且O为短句时,“得”一般至于短句动词之前。例如:偶啷有钱得去消费哦!(我怎么可能有钱去消费?)
“V人”结构:赣语的一些“V人”结构,从结构上看是述宾结构,但语义上却像是形容词,它前面可以加上任何程度副词,这种用法中的“V”一般是心理活动用词。例如:气人,硌人,羞人等。
“著O”结构:赣语有大量“著O”式的述宾结构,其中的O可以看作是名词化了的形容词。例如:着气,着惊,著羞等。
赣语中还有一种述宾结构,它形同古汉语中的使动结构。例如:许伓系好过嘞佢。(那不是让他得利了?)
述补结构:赣语有两种很有特色的述补结构,一是“V+得+趋向补语”,一是“V+得”。也就是说,动词和趋向补语之间要插入一个“得”,“得”也可以单独充当补语。例如:偶到公园荡得回屋。我从公园慢慢走回家;咁做也做得。(这样做也行。)
连谓结构:赣语的连谓结构在处理“来”、“去”、“到”构成的连谓结构时,“来”一般放在句末,构成“去+VP+来”或者“到+VP+来”的结构。例如:偶去借根烟来。(我去借支烟。)另外为表示“准备做某事”,可以有“来+去+VP”和“来+VP”结构;表示“做了某事”,可以有“去+VP”和“到+VP”结构。而在“VP+来”的结构中,“来”显然已经虚化了,更像一个语气词。
补语:修饰动词的补语位于表达句之末,即“动词+得+宾语+补语”或“动词+宾语+不+补语”。例如:吃得饭进(吃得下饭);话倷伓赢(说不过你)。
状语:形容词充当的状语被置于动词的宾语或补语后,例如:吃一餐饱𠮶(好好地吃一顿);困一餐足个𠮶(好好地睡一次觉)。
双宾语:赣语中的双宾语的位置,是指物宾语在前,指人宾语在后。例如:佢拿嘞三本书〔到〕偶。(他给了我三本书。)
比较句:赣语的比较句主要有两种形式,除了有如普通话的“甲+比+乙+形容词”以外,还有将形容词置于被比较物后面的用法。例如:倷啷也好过佢。(不管怎样你也比他好。)而当形容词后接补语时,补语被置于句末,不和形容词在一起。例如:偶大〔过〕倷两岁。(我比你大两岁。)
疑问句:赣语在利用肯定和否定的方式表示疑问的时候,可以把宾语置于肯定词和否定词之间。例如:倷拿到偶伓拿?(你拿不拿给我?)
[编辑] 词汇
赣语存在相当数量的单音词,例如:颈(脖子)、迹(痕迹)、掐(节省)、谷(水稻)等等。赣语目前的状况大体上则是单音词和多音词并用。单音词基本上都是赣语早已故有的,多音词则大多是借用于现代汉语。此外,赣语不但有固有单音词和借用多音词的并用,其固有词还有新旧两种说法,例如:声气(声音)、牙子(牙齿)、旧年子(去年)等。对于某些和普通话意义相类同的复音词,词素的位置却与其相反,例如:欢喜(喜欢)、私自(自私)、牢监(监牢)、宵夜(夜宵)、齐整(整齐)、陀螺(螺陀)、气力(力气)、口胃(胃口)、机司(司机)、紧要(要紧)、闹热(热闹)、张慌(慌张)、面前(前面)等等。
再拿赣语和普通话相比较,在一些字词的定义上亦有不同,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普通话词义范围较广,赣语词义范围较窄。例如:面,普通话泛指一般粮食磨成的粉或其他粉状物,如“辣椒面”、“药面儿”,也可指一般的面条食品,如“炸酱面”;而赣语只能用来指面条类制品。饭,普通话泛指粮食煮成的食品,无论“干饭”或是“稀饭”;而赣语只意指“干饭”。
赣语词义范围较广,普通话词义范围较窄。例如:烧,赣语中除了表示“燃烧”,还有“滚烫”的含义;而普通话只有“燃烧”意。话,赣语中可意指谈话的内容,还可以指说话的动作;而普通话只有前者的表达义。
而有些字词的含义上,赣语和普通话的含义则有较大的差距。例如:“房”在赣语中意为“屋子”、“屋”意为“房子”,而普通话中则正好相反;其他有如“行”意为“走”,“面”则为“脸”便是古汉语的余存。对于这些具有相当数量的古汉语词汇,这又可以分成两类情形:
某些语词,在普通话中现在一般已经不常用于口语,只出现在书面语言或特殊词组里。但这类字词在赣语口语中却经常使用。例如:乌,赣语中黑颜色称为“乌”;普通话一般称之为“黑”,只有“乌云”才使用“乌”。禾,赣语称“水稻”为“禾”;普通话中“禾”字只用于书面语中。
另外有些语词是赣语所特有,在普通话的书面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赣语依旧保存这些字词的音义。例如:赣语对“差劲的”用“琐”字,源由《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欺惑万众,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其他如“长”则为“莽”,得之《吕氏春秋·知接篇》:“何以为之莽莽也”、“举”则为“抗”,得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抗罗袂以淹涕兮,泪流襟之浪浪”等等。
[编辑] 敬语体系
赣语中的人称词汇除了以上“文法”章节里所提及的人称代词以外,还有诸如敬语、谦辞、昵称等诸多词类。敬语中的一大部分都使用于书面语,但口语中亦会使用,例如:“贵宝店”、“府上”、“台甫”、“大号”、“好意走/好生走”等都是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词汇。至于口语中亦有一套敬语体系,例如:称呼长者为“师傅”、“老爷子”;称呼妇女为“孺人”;称呼成年男子为“大兄”、“老弟”、“老坐”;称呼成年女子为“大姐”、“妹子”等等,对于木匠更有“博士”的雅称。与此同时,谦词诸如“敝姓”、“舍间”,谑称诸如“何老”、“秧子”、“雀子”等亦使用在赣语当中。
[编辑] 詈语体系
詈辞是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赣语中詈辞的使用或而一针见血,或而婉转含蓄,无论何种方式都能够非常生动地表达出说话者的语义。主要的詈语表达有下列几种方式:
比喻:赣语詈辞最常使用比喻的事物有如动物、什物、妖邪鬼怪等负面形象,例如:猪兜(愚蠢的人)、猴精(机灵活跃的人)、老棺材(老年男子)、冬瓜(矮个儿的人)、饿死鬼(吃得很多的人)、老妖精(花枝招展的老年女子)等。
借代:最经常使用的借代方式是以人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替代人,如:贱骨头(不识抬举的人)、锥子屁豚(好动坐不定的人)等,这些以骨头、屁股替代个人带有明显的轻贱语义。更有甚者会以男、女性器替代个人,如:好吃屄(吃个不停的人)、侲卵(愚昧的人)等,但此类粗俗表达现一般不为多数人所接受。
藏词:有些詈辞表达初听起来难以察觉其粗鄙之意,只有联想推理之后才能知其本意,如南昌话中的“夹沙糕”一词,自此表面没有半点鄙意,但若想之糕点夹有沙砾必会硌人,使人难以下咽。将“夹沙糕”用于个人是指其为人古怪,周边的人难以与其相处,如此“夹沙糕”这一表达则显得惟妙惟肖了。藏词还有种重要的途径就是歇后语,如“蛇钻屁眼都伓扯”是形容人懒惰之极,即使身临险境都不愿意行动半步。
亲族词汇
赣语的亲族词汇除了
书面语中使用的“祖父”、“母亲”之类的正式用语以外,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白话体系,其有包含引称和对称两类。单举几例如下:
[pre] 太公━┳━太婆 ┃ 公公━┳━婆婆 阿公━┳━阿婆 伯娘━━伯爺┫ ┣母舅━━舅母 姑爺━━姑娘┫ ┣大娘━━大爺 爺━━━┳━━━娘 ┃ 丈元━┳━丈母 兄弟姊妹┫ ┃ 我━┳━老婆 親家━┳━親家母 ┃ ┗新婦━┳━崽━┻━女━┳━郎 ┃ ┃ 孫子、女 外甥子、女[/pre]
观感词汇大量的
感官描
述词汇被使用于赣语日常交际中,其构造原理有诸如拟声、拟态、拟义等方法。模拟词或而单独使用,或而联系其他词汇共同表达词义。对于听感的描述,有如“哇[kyɛ]叫”、“嘻[ɕit]笑”等;对于观感的描述,有如“喼[ʨit]绿”、“黆[sɛn]黄”等,再如对其他感官的描述,有如“丩[ʨiu]酸”、“冎[kuat]淡”、“枼[sɛ]薄”、“呼[fut]热”。至此可以观察到,赣语对于感官的描绘习惯把
仄声字加在主要义象词之前,用以加强描述信息的传递。
历史[编辑] 发展历史主条目:
赣语的历史赣语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赣语必然的多元的历史层次。远古时期百越聚居的情况、上古时期“吴头楚尾”的辖治给赣语打下了底层印记,历史上中原汉民数次大规模迁徙更给赣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宋朝以降,江西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赣语的历史发展,自上古时期至现今,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主要发展史。
上古时期主条目:
上古赣语江西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数万年前的
石器时代,江西
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距今上万年的人类历史上最早
水稻样本,
[24]另外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大量新、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鄱阳湖畔的
吴城文化出土了极大量的
殷商时期青铜器,其数量、品质堪居全国之首。
[25]由此可见,早在上古时期赣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此时期的古江西属于
百越之地,曾经有过“
干越国”和“
艾国”等非华夏族国家。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
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
余干一带,而艾国则位于今
修水、
武宁一带,后其被
楚国并吞。今日人们往往把《
山海经》传说中的“赣巨人”、《
太平御览》所载“干越人”、《
战国策》所载“彭蠡”湖畔的“三苗”人等看作是上古时期江西的土著居民。有学者认为这种百越聚居的情况依旧可以在现今的各南方汉语中找到痕迹,赣语中亦有一些底层词难以在古书典里找到来源,却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表达方法相似,例如“能干”在许多赣语方言里音为[lak],而
壮语中为[lɛk],其他如“老蛤[kot]”、“牛栏[lan]”等也被疑似为古百越底层词。
潘悟云、
陈忠敏的《释“侬”》(1995)一文,经过详细论证之后,指出:‘“侬”是古代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方言词,既有“人”义,也用来自称。在现代的吴、闽、徽、赣、粤诸方言中还有它的分布。’‘侬可能就是古百越语词,意义为族称和自称。古代百越人在接受汉语的同时,把他们自己语言中用于族称和自称的[noŋ]保留下来,成了这些方言中“人”义和第一人称的方言词。’
至春秋时代,江西地方经常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因为江西曾迭为
吴、
楚、
越国的争雄之地。吴和楚都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势平坦,民间不乏往来,侯国之间战争频殷。西元前506年,吴王伐楚,攻陷楚都,西元前473年越灭吴,西元前306年楚灭越。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关系,而赣语中至今依旧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吴语和古楚语词的积淀,例如《说文》中记载“楚谓竹皮”的“箬”,《集韵》中记载“吴人呼彼”的“𠍲”(今作渠或佢)等诸多吴、楚语词有相当多地都继续保留在赣语之中。
西汉扬雄在其著作《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达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
史记·货殖列传》中则注明道:“衡山、
九江、
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同时,《方言》中提及的吴越、吴杨越、吴楚等地亦被认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区,
[所以该时期的江西话应是似吴类楚的一种独具特色、有别于周畿
雅言的语言。
吴越楚都是古代南中国的原住民所建立的国家。所以赣语保留这就很是自然了。可惜文献中关于古吴语和古楚语的记载太少了,否则一定可以发现更多的这类保留在口中的“文物”。
《汉书·地理志》:“余暨”。应劭注:“吴王阖闾弟夫㮣之所邑”。夫㮣(暨)的封地叫余暨,这里的“余”有“地”的意思,和今侗、水语近义。吴越地名残留的以“余”为冠首的至今还有余汗(
余干)、余杭等。《汉书·严助传》记载:“越人欲为变,必先田余干界中。”韦昭注:“越邑,今鄱阳县也。”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南下。据《
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其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用来对付当时福建的
东越与广东的
南越的两支军队给江西带来了大规模的中原汉民,之后朝廷又增派一万多女子来为将士作内勤。这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这些人口遂形成了江西最初的
华夏族人口,对赣语的形成和发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汉之前,汉人还是比较少涉足江西。《
周官》(即《周礼》)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说文解字·虫部》注:“蛮,南蛮,蛇种。”大概分布于江西的“蛮越”是以蛇为图腾的,至今江西人民还是视家中有蛇为好运的象征。象征蛮越文化的“
船棺葬”广泛分布于赣、湘、闽、贵直至云、贵川,从种种文化特征来看,当时的原住民夷落中一定有现今的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先民。
汉高帝初年(西元前202年),
汉朝在
江西设置豫章郡(
赣江原称豫章江,因此而得名),郡治
南昌,下辖十八县,管辖区域遍布今江西四方。豫章郡人口由西元2年的将士35万余人猛增至西元140年的167万余人,净增近132万人。在当时中国一百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跃居第四位。在
扬州的六个郡中,由第五位跃居第一位。当时,扬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二都住在豫章郡,上古赣语也就随着秦始皇和汉武帝征南行动和华夏人的南迁而形成了。
中原汉人入赣显然带来了比原住民更高的文化,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优势,使得中原的汉语成为了赣语的主要成分,而原来的百越人的语言以及古吴、楚语都退属为次要成分。
中古时期主条目:
中古赣语和
中世赣语另见:
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至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的状态,“
八王之乱”的斗争导致了几百年间中国分裂的局面,“
五胡乱华”更是让成百万的
中原人背井离乡,南逃谋生。这次动荡时间之长,战乱之多,灾难之深,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于是就此开始,
黄河流域的中原人大量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沿
长江中下游全面迁移。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接受了大量并、司、豫诸州的流民,他们起初集聚于鄱阳湖及赣江流域,后或又转徙于赣南或闽边诸地。现代赣语的主要源头也就源自于这次人口大迁徙。
[28]中原汉人徙赣主要是经
江东进入江西的,北片赣语应该是江西境内最早形成的方言,它的一些存古特征是其他赣语方言所没有的。例如从上古到中古的声母中都有的全浊声母b、d、g、ʣ等都保留在
鄱阳湖周边的市县方言。
经历
南朝数百年的时间,豫章郡的原有方言可能吸收了不少当时中原话的成分,但是仍旧保留着自己固有的特征。《
南史·胡谐之传》记载:‘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上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这段记叙中的所谓“正音”,是指
永嘉之乱以后在南朝数百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即当时主要通行于
金陵城里官僚阶层内所使用的“金陵”话。因其在政治上带有权威性,所以又被称为“正音”。这里所谓的“傒语”,即当时南昌一带的本地语言。
隋唐时期,经过盛唐二百多年的稳定发展,赣语的主要特点已经与现在相差无几。唐朝的初期,中原居民大范围地迁徙入江西,尤其是鄱阳湖平原,这时期便产生了原始北片赣语。
沙加尔认为,已经消失的唐朝长安方言的一些特征至今仍保存在北区赣语中:武宁、湖口等地的真正的全浊声母;齿槽音后谈[a]、覃[o]韵组字的不同,等等。此外,沙加尔在陕西发现一些地方和赣语相类的特征,如“鼻”字在赣语和陕西部分地方都是读作入声。在陕西南部(如洪洞、万荣等地)以及徽州等地还发现送气清化等赣语的显著特征。沙加尔因此认为这可能是唐朝时陕西对江西的移民导致的。到了唐末
五代十国的二百年间,又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由于
安史之乱造成的战乱,大量北方汉人迁移至东南之地。
赣语自唐朝以后就基本定型,但之后随着不断地外来文化影响,赣语因此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词汇,如新传入的中亚文化中的
伊斯兰词汇,佛教文化的
梵语词等。
到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中原汉人持续南迁。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
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
南昌、
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
湖南东北、
湖北东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山区、
安徽南部的安庆、池州及巢湖平原、
福建西北移民。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从六朝至唐、五代是上古汉语发展为中古汉语的转变期。早期入赣的汉人带来的是上古音和上古语词,后期入赣则带来中古音和中古语词。因此从现代的赣语各方言,还可以明显地看到上古和中古的两个语言层次。
近古时期主条目:
近世赣语和
近代赣语在
长江以北的地区历经汉末丧乱、三国纷争、五胡十六国混战以及隋唐宋三代的长期发展以后,中国北方的语言逐渐混同,内部一致性日益增加。
宋朝偏安南方的时期,北方汉语开始向
现代官话的方向发展。至于
元明清时期,中央朝廷都将首都设置在今日的北京(
大都、
燕京),同时以此间形成的北方话作为“正音”。长江作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江西地域山脉纵横,河流交错,于是赣语受北方话的影响比较少,比如赣语至今没有北方官话在这段时期发展所形成的
卷舌音、
化等语音现象,因此赣语与
官话之间的差异也就此不断拉大。同时因为江西地理上几乎和各个汉语接壤共界,使得其边缘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语言影响,赣语自身特点遂有所淡化。
江西处于中国历史上历次中原汉民南迁的中心地带,江西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出现了令后世惊羡的政治、经济和人文景观,因此赣语对我国文化、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并且是我国古典戏剧
赣剧、
采茶戏、
弋阳腔等重要艺术流派的说白语言,故历代有过不少夹杂赣语的作品。
现代时期在二十世纪初,
民国政府曾有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而制定的
国语。但因政治、战争等诸多因素未能有效施行。
1949年全中国基本统一之后,
中国大陆开始加大中国语言统一工作的力度,赣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因而处境堪忧。
中国大陆政府为了“
推广普通话”而严格限制在公众场合中使用地方语言。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以及
广播 、
电视等媒体的快速发展,赣语受到
北方官话的冲击越来越大,以致现如今年轻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经不能使用纯正的赣语,甚至不再会使用赣语。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为未受过普通话训练,通常在说普通话的场合会夹杂浓厚的赣语腔调,从而形成饶有趣味的“
塑料普通话”。近年来中国各地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赣语也逐步走上大众传媒。
显示▼隐藏▲赣语的历史
语音历史赣语是多层次多来源的。秦汉以后南迁的中原移民带来的汉语与当时江西土著居民的语言吴楚语相融合,在三国时期产生了赣语。唐宋元历次北方南下移民潮的冲击,是赣语发生了一次次的深刻变化。移民年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导致了现代赣语中也就积累了不同时期古汉语的语音层次。
[29]上古层次清代语言学家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一个广为接收的
上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即“古无轻唇音”,有“帮滂并明”,无“非敷奉微”;以及“古无舌上音”,有“端透定”,无“知彻澄”。而赣语中最存古的层次就表现在声母方面轻唇音非、敷、奉、微各母字还保留着重唇音pʰ、m;舌上音知、彻、澄二、三等,正齿音三等章、昌两母读t、tʰ,船、书、禅三母部分字读tʰ;正齿音二等初、崇两母部分字读tʰ;还有齿头音清、从两母读tʰ;而且更加有来母三四等字有些读t、tʰ。在韵母方面宕、江两摄字上,中古是-ŋ尾,上古汉语却以-m尾,如风、讽、枫、凤、熊原,赣语的永安话等方言这类字有不少今仍读-m尾,这是在其他汉语中都比较罕见。韵母方面文白异读元音由i、e读a,这a元音可能出现更早。在声调方面保存的古辅音韵尾-ŋ和k、-n和-t、-m和-p仍对应分明。清代古语音学的“殿后人”黄侃,提出“上古声母十九纽”,其中有“疑纽”,今普通话“肉、日、冉、染、任、人、忍”等字都归为“日纽”,而赣语则仍入“疑纽”。
赣语次古层次的读音是魏晋时期中原移民带入江西的。它形成于一世纪至六世纪末之间,非常接近当时中国四至六世纪的首都——金陵地区的口音。对照
切韵的体系,赣语西北方言的浊塞辅音仍然是真正的浊音。至于元音体系,赣语至今能分辨咸、摄一等字,如在齿龈音后覃组为[-on],而谈组为[-an];再者赣语还能够分辨遇摄三等字,如在软腭音后鱼组为[-iɛ],而虞组为[-y];再就是区分蟹摄二等字,如开口洪音后皆组为[-ai],而佳组为[-a]。这些特征都显示出赣语的次古层次和古吴语非常接近的。
- 唐以前轻唇读为重唇([f]读为[p、pʰ]),史称“古无轻唇音”,赣语各方言至今仍将许多轻唇音字读为重唇音声母。例如:浮、甫、辅声母为[pʰ];问、望、忘声母为[m]。
- 唐以前舌上音均读为舌头音([ȶ]读为[t]),史称“古无舌上音”,赣语各方言存在大量将舌上音字读为舌头音声母。例如:啄、涿声母俱为[t]。
- 上古音匣母、群母相关,谐声也通谐(如甲-匣、合-鸽、今-含),赣语也把部分匣母字读为k声母。例如:呼、环、(底)下声母全为[kʰ]。
- 上古歌韵字读[a]元音,汉代佛经译音以陀、罗译da、la,今赣语方言歌韵字白读仍有以a为主要原因的。例如:大、我(部分方言)元音都为[a]。
中古层次唐时期从北方中原大量迁徙而来的移民带来今天赣语中的中古层次。这时的语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标准语音,以当时的
长安方言为基准。此时的浊塞辅音正在减弱中;双唇的唇齿化已经完成。元音的区分大致依靠传统音韵的“等”。原本的音调系统已经有四声调个分为二。辅音尾保留无变。因为使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这个语言层次在赣语中逐渐吸收,但没有完全掩盖之前的历史层次。江西持续接收著唐朝时迁徙来的大量中原移民,相同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广东。今天江西、广东的语言仍然有“同系”的模样。
赣语中梗摄阳声韵通常有文白两读,白读又有不同读音,一种白读为[en、in、ən],一种白读为[aŋ、iaŋ、uaŋ],如:正[ʦɪn]义、舞正[ʦaŋ];行时[hen]、行[haŋ]路。这种同一韵摄乃至同一字存在不同的读音意味着不同的历史层次。梗摄阳声韵白读为[aŋ、iaŋ、uaŋ]大约代表着
两宋期间中原汉语的读音,随着避难南迁的中原移民引入赣语。而白读为[en、eŋ]则代表着原始赣语的读音,这一历史层次在读音保守的地区存留的更丰富。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中古音见系声母在洪音、细音前读为k、kh、h的特征。例如:锯、许、交、鞋。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中古音鱼、虞二韵有别的特点。例如:去、渠。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匣、母、云母相混的特点(横、围声母相同)。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山蟹一二等韵有别(介、盖和干、间不同韵)。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曾、梗两摄字韵母有别(升、声和食、石不同韵)。
- 中古音声调有入声,声母分清浊,赣语各方言大致按声母的清浊分读为阴入和阳入两类。例如:杀石六绿
近古层次近古层次则具有其他存古层次的属性。前述诸层次都是由强劲的迁移人口带来的,第三层次却是自宋、元以来借自于当时的官话。但赣语的音韵没有随着不断叠加的历史层次而减少。音韵的改变,本地音或外来音都参照于各历史层次比例上的发音。唐末至元侵这期间江西政治上不稳定,也就在音韵上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其中一些变化是赣语和一些官话方言所共有的,如蟹摄、梗摄的三、四等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混合,齿龈音和舌尖后音的混淆导致三类sifflente减少为二,在前低元音后的软腭音辅音尾的apicalisation;其他还有些是赣语和湘语之间共有的,如中舌中元音[ə]的anteriorisation。这表示赣语的相关演变如同语言的创新中心,他在当地的独立性更加有权威性。之后,文学的层次已经形成,老的塞音和塞擦音(至少在A调之下)已经变为送气清音,再之后h-在前高元音后腭化为ɕ-、在-u前变为双唇音f-,送气音和h-因为源自
音调的自我修正而浊化。这导致音调系统上的一次大的重整。另一个音调的自我修正而发生的改变是正在进行中的将ɸu-替代f-。
近古层次大致是属于两宋时期这一历史阶段,包括:
- 全浊声母清化,歩、白、豆、坐读为送气清声母。
- 见系二等字仍读为k、kh、h,例如:减、敲、瞎。
- 歌、麻韵之别,例如:歌、家各不同韵。
- 唐江二韵字相混,例如:讲、降和角、各相互同音。
词汇历史上古层次只列举部分在赣语口语中经常使用的上古语词,以东汉
许慎所编中国最早字书《说文解字》及部分先秦古代文献为证:
- 鼎 《说文·片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今赣语称尖底炊具为“鼎罐”。
- 攎 《说文·手部》:“拏持也。”今赣语谓收拢为“攎”。
- 禾 《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今赣语谓水稻为“禾”。
- 炙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今赣语谓烤火为“炙火”。
- 筑 《诗·大雅·绵》:“筑之登登,削屡冯冯。”今赣语谓堵塞为“筑”。
- 秆 《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今赣语谓稻草为“秆”。
- 供 《逸周书·谥法》:“敬事供上曰恭。”今赣语谓赡养父母为“供”。
- 隑 《玉篇》:“企立也。”今赣语谓斜靠为“隑”。
- 衁 《左传·僖公十五年》:“士刲羊,亦无衁也。”今赣语谓猪血为“猪衁子”。
- 索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或取一编菅焉,或取一秉秆焉,国人投之,遂弗爇也。”今赣语谓绳子为“索”。
- 牸 《易林·讼之井》:“大壮肥牸,惠我诸舅。”今赣语谓母牛为“牛牸”。
- 晏 《论语·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今赣语谓晚至为“晏”。
- 弆 《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弆)之。”今赣语谓秘藏为“弆”。
- 桡 《周礼·考工记·矢人》:“桡之以视其鸿杀之称也。”今赣语谓弯曲为“桡”。
- 甑 《周礼·考工记·陶人》:“陶人为甑,实二釜,厚半寸,唇寸,七穿。”今赣语谓镂空炊具为“甑子”。
- 厦 《玉篇·广部》:“厦……今之门庑也。”今赣语谓屋舍为“厦仂”。
- 顉 《列子·汤问》:“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今赣语谓摇头为“顉”。
中古层次赣语拥有一大批有音无字的口语词,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在《
广韵》、《
集韵》等唐宋语言著作及其他文学创作中找到出处。如:濛、畈、僬、㸺、𡖓、𠞊、䞀、㿭、糁、醭、揇、捼、厾、鐾、𡱰、笕、筅、䅴、㧸、㧾、笪、㶣、擆、忺、捩、挍、𢄺、㧎、炀、吻、戾……
- 跍 蹲 《广韵》:苦胡切,蹲儿
- 磉 柱下石 《广韵》:写朗切,柱下石
- 䐁 底部 《广韵》:丁谷切,尾下窍也;《集韵》:臀也
- 㬹 脚跟 《集韵》:甾茎切,足筋
- 沕 潜水 《集韵》:莫佩切,潜藏也
- 㧍 牵扯 《集韵》:晡横切,相牵也
- 徛 站立 《广韵》:渠倚切,立也
- 𠖫 覆盖 《集韵》:古𧝓切,盖也
- 隌 手捂 《集韵》:于金切,隐闇也
- 諹 热闹 《广韵》:余亮切,欢也
- 囥 秘藏 《集韵》:口浪切,藏也
- 抱 孵 《广韵》:薄报切,鸟抱子
- 敨 展开 《集韵》:展也
近古层次江西的经济、教育、文化在
唐、
宋、
明三个朝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宋、明两代,官场和文人雅士使用的雅言、避讳语也传入正常交际口语当中。比如在赣语中
排泄为“出恭”源于古时
科举的应试用语,甚至在赣语中还衍化出“大、小恭(大小便)”、“结恭(便秘)”等引申词。《广韵》中“大”有“涂盖切”[tʰai]和“唐左切”[tʰo]两个读音。而在赣语中,“大”表“庞大”义时读[tʰai],表“大娘”等亲属用语时读[tʰo]。对于“大娘”等表达还可以冠以排行数,如“大大娘”、“细大娘”等,“大”的两个读音则全部得到体现。其他还有很多有如“相公”、“撇脱”、“齐整”等大量词汇都是来源于此段时期。
至于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地域交流的加强,赣语同其他汉语都引进了大量外来词。以
佛教词汇为例,诸如头世、现世、做偈、功德、解脱、清静、造化、造恶、烧香、罪过、阿弥陀佛等词汇都是作为口语词在赣语中使用。西洋引进词主要以
英语为主,如“巴士”来自bus(赣语中还依据大小分其为大巴、中巴等),“泵”来自pump(赣语中动、名词两用),“朱古力”来自chocolate(亦使用“巧克力”),“磅”来自pound(赣语中动、名词两用)等等。
分划历史在现代汉语研究刚刚起步的二十世纪初期,
章太炎曾在《訄书》初刻本(1990年)把汉语分为十种,对江西地域的描述为:“及江之中,湖北、湖南、江西为一种”,“福建之汀,附属于江西,而从赣”,这都非常接近今日对赣语的区域描写。193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发行的《中华民国新地图》第五图乙“语言区域图”中,赣语被划归华南官话区;1939年上海申报馆出版发行的《中国分省新图》第四版“语言区域图”中,赣语则被划归为下江官话。黎锦熙曾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给上海申报馆《中国分省新图》拟定的《中国语言区域图》作了一个略加调整的说明表,主张把中国境内的汉语方言分为五大系,十七区,其中赣语与湘语合为江湖区,附于下江官话。1936年,
罗常培在《临川音系》的论述中认为赣语和客家话是“同系异派”,这直接影响
李方桂在1937年的《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中国年鉴》)中把赣语和客家话合为一类,同样的划分亦被采用于
赵元任在《国语入门》(1948年)中的汉语分区。1948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中华民国新地图》的《语言规划图》中,依据古浊声元音值的变化将赣语独立成区。1955年,丁声树、李荣在“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上发表《汉语方言调查》依旧将赣语和客家话相互分开。这段时期的学术结果对之后历次的汉语分类都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1980年袁家骅的《汉语方言概要》,还是1987年
中、
澳两国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亦或是1989年李荣的《汉语方言的分区》,赣语都一直都是单列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