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72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0 发表于: 2010-01-20
印欧语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印歐語系)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印欧语系  
地理分布: 在十五世纪之前的欧洲、南亚、中亚和西南亚,现在全世界范围。
谱系学分类: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 families; although some have proposed links with other families, none of these has received mainstream acceptance.
分支: 阿尔巴尼亚语
安纳托利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
波罗的语族
凯尔特语族
日耳曼语族
希腊语
印度-伊朗语族
意大利语族→衍生出罗曼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
ISO 639-2 和 639-5: ine
语言学人列表: IE

     深绿色为多数人说印欧语的国家,浅绿色为印欧语是有官方地位的少数人语言的国家。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约443种(SIL统计)语言和方言,使用人数大约有30亿。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语言特点
3 颚音类和咝音类语言
4 分类
4.1 日耳曼语族
4.2 意大利语族→衍生出罗曼语族
4.3 凯尔特语族
4.4 波罗的语族
4.5 斯拉夫语族
4.6 印度-伊朗语族
4.7 希腊语族
4.8 阿尔巴尼亚语族
4.9 亚美尼亚语族
4.10 安那托利亚语族
4.11 吐火罗语族
4.12 未分类
5 非印欧语系的欧洲语言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针对亚欧各种不同的语言,18世纪威廉·琼斯爵士首先提岀“原始印欧语”的存在。他发现当时欧洲人已知最古老的语言其中四种拉丁语、希腊语、梵语和波斯语之间有相似之处。后来19世纪初德国的弗朗兹·葆朴对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19世纪时,学者通常将这系语言称为“印度-日耳曼语系”,有时候也叫“雅利安语系”。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欧洲大多数语言与此都有关联,名称也转变为印欧语。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梵语和立陶宛语及拉脱维亚语的古口语方言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

这些语言共同的假想祖先称作原始印欧语。关于这个语言的起始地(Urheimat),今日的学者同意两种说法:一是黑海和里海北方的干草原(见库尔干),二是安那托利亚。支持库尔干假说的将这种语言的时间推算在公元前约4000年左右;支持安纳托利亚假说的将时间要再往前推好几千年(见印度-赫梯语)。

[编辑] 语言特点
印欧语系各语言原来都是屈折语,原始的印欧语的名词有3个性,3个数和8个格的变化(例如俄语这个特点保存得比较完好);广泛利用词缀和词干元音音变来表达语法意义;名词和大部分形容词有格、性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体的变化,主语和动词在变化中互相呼应。另外,印欧语系各语言的词都有重音。

但是许多语言,例如英语形态已经简化,转向了分析语。

[编辑] 颚音类和咝音类语言

Centum (蓝色)和 Satem (红色)区域。最初咝音化的区域为深红色。印欧语系下的语言经常划分为颚音类语言(Centum)和咝音类语言(Satem),划分依据是三组原始软颚音的不同发音(即唇软颚音的*kʷ, *gʷ, *gʷʰ 、纯软颚音的*k, *g, *gʰ及颚化舌根音的*ḱ, *ǵ, *ǵʰ)。咝音类语言中,唇软颚音和纯软颚音之间的区别消失,同时将硬颚化软颚音咝擦音化。颚音类语言相反,硬颚化软颚音和纯软颚音之间的区别消失。这个过程在语言学又称作咝音化(Satemization)过程。

大致来讲,“东部”语言是咝音类,包括印度-伊朗语族、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语族等,颚音都退化成为/s/、/ś/或/h/音;“西部”语言是颚音类,包括日耳曼语族、意大利语族、凯尔特语族等。颚音类-咝音类的等语线处在希腊语和亚美尼亚语之间,同时希腊语也有一些咝音类的特征。有一些语言可能两类都不属于,比如安那托利亚语族、吐火罗语族,可能还有阿尔巴尼亚语。总之,这种两分法是属于“并系”(或近源,paraphyletic)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存在过“原始咝音语”或“原始颚音语”,但是发音变化是在很久之前(大约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内)现在已经绝迹的后原始印欧语言中随地域逐渐传播的。

[编辑] 分类

前2千年中期分布
前1千年中期分布
罗马帝国和民族大迁徙后期分布印欧语系各语言包括:

[编辑] 日耳曼语族
日耳曼语族
东日耳曼语支(已消亡)
哥德语
克里米亚哥德语
汪达尔语
勃艮第语
伦巴底语
北日耳曼语支(斯堪的纳维亚语支)
西斯堪的纳维亚语言
新挪威语
冰岛语
法罗语
诺恩语(已消亡)
东斯堪的那维亚语言
丹麦语
书面挪威语
瑞典语
西日耳曼语支
盎格鲁-弗里西语
盎格鲁-撒克逊语
英语
低地苏格兰语
弗里西语
西弗里西语
北弗里西语
低地日耳曼语
低地法兰克语
荷兰语
西佛莱芒语
东佛莱芒语
南非荷兰语
林堡语
低地德语
东弗里西语
高地日耳曼语
德语
卢森堡语
阿勒曼尼语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意第绪语
[编辑] 意大利语族→衍生出罗曼语族
意大利语族(公元1世纪时拉丁语主宰了此语族下其他语言,衍生出罗曼语族)
威尼托语 (古威尼托)*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已消亡)
翁布里亚语
翁布里亚语
埃桂语
沃尔西语
马尔斯语
奥斯坎语
南皮赛恩语
拉丁-法利希语支
法利希语*
拉丁语
古拉丁语*
古典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衍生出罗曼语族(见下方)
晚期拉丁语
古典文学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衍生出
罗曼语族
海岛语支
劳古多罗方言(查看 萨丁尼亚语)
坎皮达诺方言(查看 萨丁尼亚语)
东部语支
意大利罗曼语支
南部语支
高卢意大利语
皮埃蒙特方言
伦巴第方言
西伦巴第方言
东伦巴第方言
利古里亚语
埃米利亚-罗马尼阿区方言
埃米利亚方言
罗马尼阿区方言
高卢-西西里语
威尼斯语
弗留利语
伊斯特里奥方言
中部方言
意大利语
托斯卡纳方言
托斯卡纳方言
科西嘉语(和意大利语的托斯卡纳方言非常接近)
北科西嘉语(查看 科西嘉语)
南科西嘉语(查看 科西嘉语)
加卢拉方言
萨萨里方言
中部方言
罗马方言
乔西亚罗方言
维泰尔博方言
翁布里亚方言
马尔凯方言
阿吉拉诺方言
南部方言
阿布鲁佐方言
那不勒斯语
卢卡诺方言
普利亚方言
远南方言
塔兰托方言
萨伦蒂诺方言
卡拉布里亚方言
西西里语
潘德斯克语
达科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 (Dacorumeno)
伊斯特罗-罗马尼亚语
梅格兰尼语
阿罗马尼亚语 (马其顿)
达尔马提亚语
列托-罗曼斯语
罗曼什语
拉迪诺语
弗留利语
西部方言
高卢-罗曼语支
南部方言 (奥克语)
奥克语
普罗旺斯语
奥弗涅语
朗克多格语
加斯科涅语
阿拉涅语
加泰罗尼亚语
南加泰罗尼亚语
瓦伦西亚语
巴利阿里语
北部方言 (奥依语)
法兰西语
皮塔维诺语
诺曼语(诺曼底)
庇卡底语
高卢语
香槟语
洛林语
瓦龙语
阿尔皮塔诺语或 法兰克-普罗旺斯语
萨瓦语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西班牙语
卡斯蒂尼亚语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
安达卢西亚语
阿拉贡语
阿斯图里亚斯语
米兰迪斯语(仅通行于葡萄牙境内几个面积狭小的地区,是一种古老的语言)
葡萄牙语
卢西塔诺语
加利西亚语
巴西葡萄牙语
南部方言
莫扎勒布语(15世纪晚期灭绝)
[编辑] 凯尔特语族
凯尔特语族
大陆凯尔特语支(已消亡)
高卢语
南阿尔卑高卢语
加拉提亚语
凯尔特伊比利亚语
海岛凯尔特语支
盖尔亚支(北支)
爱尔兰语
苏格兰盖尔语
曼岛语(马恩语)
布立吞亚支(南支)
坎伯兰语(已消亡)
威尔士语
康瓦尔语
布列塔尼语
皮克特语(可能不属于印欧语系或凯尔特语族,已消亡)
[编辑] 波罗的语族
波罗的语族
西波罗的语支(已消亡)
普鲁士语
东波罗的语支
立陶宛语
拉脱维亚语
瑟罗尼亚语
斯米伽联语
[编辑] 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俄语
白俄罗斯语
乌克兰语
罗塞尼亚语
西斯拉夫语支
索布语
波兰语
卡舒比语
捷克语
斯洛伐克语
南斯拉夫语支
东部亚语支
保加利亚语
马其顿语
古教会斯拉夫语
西部亚语支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塞尔维亚语、黑山语
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
斯洛文尼亚语
[编辑]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古语言
梵语
巴利语
东部语言
阿萨姆语
孟加拉语
奥里亚语
比哈尔语
博杰普尔语
迈蒂利语
北部语言
尼泊尔语
西北部语言
达尔德语支
克什米尔语
科瓦语
希纳语
信德语
西旁遮普语
中部语言
古吉拉特语
印地语
马拉地语
旁遮普语(东旁遮普语)
乌尔都语
罗姆语(吉普赛语)
僧伽罗-马尔代夫语言
僧伽罗语
迪维希语(马尔代夫语)
奴利斯塔尼语支
伊朗语支
东伊朗语言
阿维斯陀语
奥塞梯语
普什图语
帕米尔语
西伊朗语言
达利语
俾路支语
库尔德语
波斯语
塔吉克语
[编辑] 希腊语族
希腊语族
阿提卡希腊语
古希腊语
通俗希腊语
旁狄希腊语
Yevanic
多立克希腊语
Tsakonian
[编辑] 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
伊利里亚语(已消亡,但也可能是阿尔巴尼亚语的祖语)
[编辑] 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
[编辑] 安那托利亚语族
安那托利亚语族(已消亡)
赫梯语
卢维语
吕底亚语
吕基亚语
[编辑] 吐火罗语族
吐火罗语族(已消亡)
吐火罗语A(焉耆语)
吐火罗语B(龟兹语)
[编辑] 未分类
伊利里亚语(Illyrian,语族不明,或自成一语族)(xil)
佛里吉亚语(Phrygian,语族不明,或自成一语族)(xpg)
达基亚语(Dacian,或与色雷斯语,构成色雷斯语族)(xto)
色雷斯语(Thracian,或与达基亚语,构成色雷斯语族)(txh)
艾利米亚语(Elymian)(xly)
Liburnian (xli)
卢西塔尼亚语(Lusitanian,或被归入凯尔特语族,大陆凯尔特语支)(xls)
梅萨比语(Messapic)(cms)
西库尔语(古西西里语,Sicel)(scx)
威尼托语(Venetic)(xve)
[编辑] 非印欧语系的欧洲语言
大多数欧洲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也有一些独立在外。

乌拉尔语系:包括匈牙利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和萨米语(拉普语)。
高加索语系
巴斯克语:孤立。
伊特鲁里亚语:孤立,已消亡。
另外马耳他语和土耳其语也是今日欧洲的语言,但起源不在欧洲,马耳他语大部份继承自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编辑] 参见
语言系属分类
[编辑] 外部链接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90017
印欧语系诸语种列表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语言系属分类

非洲和西南亚洲的语系 亚非语系 柏柏尔语族 · 乍得语族 · 埃及语族 · 闪米特语族 · 库希特语族 · 奥摩语族

尼日尔-刚果语系 大西洋-刚果语族 · 曼德语族 · 科尔多凡语族

其他 尼罗-撒哈拉语系 · 科依桑语系


欧洲和北亚、西亚、南亚的语系 印欧语系 安纳托利亚语族 • 印度-伊朗语族 • 希腊语 • 亚美尼亚语 • 阿尔巴尼亚语 •
意大利语族 • 日耳曼语族 • 凯尔特语族 • 波罗的语族 • 斯拉夫语族 • 吐火罗语

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 · 通古斯语族 · 突厥语族

其他 乌拉尔语系 · 达罗毗荼语系 · 高加索诸语言 · 尤卡吉尔语系 · 楚科奇-堪察加语系 · 叶尼塞语系


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的语系 汉藏语系(汉语族 • 藏缅语族) • 壮侗语系 • 苗瑶语系 •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 蒙达语族) •
南岛语系(台湾南岛语言 •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 安达曼语系 • 日本语系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语系 参看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巴布亚诸语言

美洲原住民语言‎ 纳-德内语系 · 萨利希语系 · 犹他-阿兹特克语系 · 马雅语系 · 阿拉瓦克语系 · 克丘亚语系 · 图卡诺安语系 · 图皮语系
参看美洲原住民语言‎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 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 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 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 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 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 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 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 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 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 朝鲜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D%B0%E6%AC%A7%E8%AF%AD%E7%B3%BB
2个分类: 印欧语系 | 语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1 发表于: 2010-01-20
(简体中文) 首页改版计划正在讨论及第一阶段投票,现诚邀阁下参与。
(繁體中文) 首頁改版計劃正在討論及第一階段投票,現誠邀閣下參與。

俄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俄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俄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russkiy yazyk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东欧、北亚和中亚
使用人数 第一语言: 约1.45亿
第二语言: 1.10亿 (1999 WA, 2000 WCD)  
排名: 8 (母语)
语系 印欧语系
波罗的-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俄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9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国际组织
管理机构: 俄国科学院 (Институт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м. Виноградо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语言代码
ISO 639-1: ru
ISO 639-2 rus
ISO 639-3: rus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ru.skʲi jɪ.'zɨk] 听 文件-播放)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

主要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它成员国中使用,在华沙条约的成员国里曾经被学校广泛作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苏联时期,俄语在其加盟共和国中被大大的强调。虽然很多这些前苏联的国家现在开始强调当地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并且也是这些国家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挪威俄语是俄语和挪威语的混合语。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系属分类
3 地理分布
3.1 官方语言
4 字母
5 发音
5.1 辅音表
6 语法
7 参看
8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编辑] 系属分类
俄语是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的一种,从口语角度来看,它的近亲是乌克兰语及白俄罗斯语,都是东斯拉夫语族。在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境内很多地方,这几种语言可以互换,在某些地方这种传统双语语境导致语言混合。一种东斯拉夫语言-诺夫哥罗德语虽然在15世纪或16世纪湮灭,但仍被认为在建立现代俄语中扮演重要角色。

[编辑] 地理分布

世界上使用俄语的地区
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公厕内的告示牌,上有英语、希伯来语、俄语及阿拉伯语俄语是联合国和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少数民族正式语言之一(俄罗斯族使用)。直至1917年,俄语是俄罗斯帝国的唯一官方语言,但在苏联时期,每个成员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俄语就成为苏联一体角色的语言。在1991年以后,独立国家鼓励了他们本国的母语,因而扭转了俄语独大的状况,虽则它作为全国沟通的角色不变。

在拉脱维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俄语人口,主要来自两次大战前的俄国和前苏联移民。而俄语在课堂的使用依然在辩论中。而在爱沙尼亚,苏维埃时代的移民和他们的后裔构成国家的当前人口的大约四分之一左右。

在立陶宛,俄语人口代表少于十分之一国家的整体人口。然而,大约80%波罗的海地区的人口能用基本俄语交谈。而在芬兰,曾经是俄国的一部分,仍然有几个俄语社区。

在20世纪,俄语广泛被华沙条约的成员学校使用,这些国家包括波兰,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但是,年轻的一代通常都不流利,因为俄语不再在学校使用。此外,由于受到苏联影响,一些亚洲国家譬如老挝、越南、柬埔寨和蒙古,依然会教俄语。而在阿富汗的几个部落,俄语仍然被使用作为混合语。

在以色列,至少750,000前苏联的犹太移民使用(1999 年人口调查)。以色列的新闻、网站及出版物亦经常使用俄语。

在北美洲,有相当大的俄语社区,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区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多伦多、迈阿密、芝加哥和克利夫兰郊区的里士满高地。单在纽约、洛杉矶俄语人口估计达50 万人。他们发布他们自己的报纸,和居住在自足的区域(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开始的移民)。

根据美国2000 年人口调查,美国有1.50%人口说俄语,即大约四百二十万人,在美国语言的第十位。

从20世纪的初期,西欧亦有不少讲俄语的移民。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希腊、巴西和土耳其讲俄语的社区共有三百万人。

[编辑] 官方语言
俄语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斯坦、未得国际承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的官方语言。它也是联合国六个官方语言之一。在俄罗斯及前苏联境内,对于以俄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人士来说,用俄语上课是热门的选择。

虽然俄罗斯人人口在俄罗斯占了78%,在白俄罗斯占10%,在哈萨克占26%,在乌克兰占17%,在吉尔吉斯斯坦占9%,在摩尔多瓦占6%,在阿塞拜疆占2%,在格鲁吉亚占1.5%,在亚美尼亚及塔吉克占了不足1%,但是以俄语授课的学生在俄罗斯占了97%,在白俄罗斯占75%,在哈萨克占41%,在乌克兰占25%,在吉尔吉斯斯坦占21%,在摩尔多瓦占7%,在阿塞拜疆占7%,在格鲁吉亚占5%,在亚美尼亚及塔吉克占2%。

尽管政府尝试减少以俄语教授的科目,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仍然有学校以俄语教学。

[编辑] 字母
主条目:俄语字母
俄语的书写系统使用西里尔字母的修订版。共有33个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和浊辅音(声带震动)。此外,俄语的辅音还可以分为软辅音和硬辅音,二者发音动作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发软辅音时,舌中部需要向上颚抬起。

下面是一个俄语字母表,列出了所有字母的大小写及其字母名称。

Аа
а Бб
бэ Вв
вэ Гг
гэ Дд
дэ Ее
йэ Ёё
йо Жж
жэ Зз
зэ Ии
и Йй短и
Кк
ка Лл
эль Мм
эм Нн
эн Оо
о Пп
пэ Рр
эр Сс
эс Тт
тэ Уу
у Фф
эф
Хх
ха Цц
цэ Чч
че Шш
ша Щщ
ща ъ硬音符号 Ыы
ы ь软音符号 Ээ
э Юю
йу Яя
йа

[编辑] 发音
俄语的语音系统发源于斯拉夫语系,但在早期历史上改变很多,大约1400年大致成型。

它有5个元音,根据前面的辅音是否发颚音(硬颚音化)写成不同的字母。典型辅音成对出现:普通型和颚音型。传统上叫做硬辅音和软辅音。(硬辅音通常软颚音化,特别是在后元音前面,虽然在一些方言里面颚音化只局限于硬音/l/)。标准俄语基于圣彼得堡方言,有很强的重音和适度的音调变化。重音元音有一点拉长,而非重音元音倾向于减少成闭元音或者模糊元音/ə/。 俄语里一个音节里的声母和韵尾最多可以含四个辅音,所以音节结构会很复杂。用公式表示如下(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 (C)(C)(C)(C)V(C)(C)(C)(C)

[编辑] 辅音表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
齿槽音 后齿槽音 上颚音 软腭音
鼻音 硬音 /m/   /n/      
软音 /mʲ/   /nʲ/      
爆破音 硬音 /p/   /b/   /t/   /d/     /k/   /g/
软音 /pʲ/   /bʲ/   /tʲ/   /dʲ/     /kʲ/*   [gʲ]
塞擦音 硬音     /ʦ/            
软音         /tɕ/        
摩擦音 硬音   /f/   /v/ /s/   /z/ /ʂ/   /ʐ/   /x/      
软音   /fʲ/   /vʲ/ /sʲ/   /zʲ/ /ɕː/*   /ʑː/*   [xʲ]      
颤音 硬音     /r/      
软音     /rʲ/      
靠近音 硬音     /l/      
软音     /lʲ/   /j/  

因为多数辅音的颚音化,俄语显得很独特,虽然 /k/, /g/, /x/ 确实有颚音化的音位变体 [kʲ, gʲ, xʲ], 只有 /kʲ/ 能被当成音素, 但它很模糊,通常不被当作独立的(唯一的的反例是最小组合"это ткёт"/"этот кот")。 颚音化意思是发辅音前和发音的时候升起舌头的中部。在 /tʲ/ 和 /dʲ/ 的情况下, 将舌头升起直到能够产生轻微的摩擦(塞擦音)。这些音:/t, d, ʦ, s, z, n 和 rʲ/ 是齿音, 发音的时候用舌头尖顶住牙齿而不是齿槽部分。

[编辑] 语法
主条目:俄语语法
俄语中的词分为10类:

有词形变化:
名词:комната(房间)
形容词:большой(大的)
数词:один(一),первый(第一)
代词:он(他),это(这个)
动词:слушать(听)
无词形变化
副词:хорошо(好)
前置词:на(在...上)
连接词:и(和)
语气词:да(是)
感叹词:ах(哎呀)
名词和形容词有单复数六格:主格(1格)、宾格(4格)、与格(3格)、属格(2格)、工具格(5格)和方位格(6格,前置格),动词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还有形动词和副动词之分。

俄语名词变格(举例说明,不完全) 格 房子 (阳性) 房间(阴性) 谁? 什么?
主格 дом комната кто что
属格 дом-а комнат-ы кого чего
与格 дом-у комнат-е кому чему
宾格 дом комнат-у кого что
工具格 дом-ом комнат-ой кем чем
方位格 (о) дом-е (о) комнат-е (о) ком (о) чём

[编辑] 参看
各地常用会话列表
俄语正字法
俄语正音法
俄式英语
中俄混合语
俄语词类
俄语语法
沃拉普克编码
俄语罗马化,非正规的俄语罗马化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俄语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俄语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俄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俄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俄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完全自由的俄语字典
MasterRussian.com - vocabulary words and phrases, tips, hand-picked links
Vasmer's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Russian language
"GRAMOTA". An educational/reference site on the Russian language, supported by the Russian government. (In Russian)
SIL Ethnologue Report for Russian
ODP上的俄语分类
Russian Language Groups in America
Russian Today
BBC俄语新闻
NHK俄语(Russian)广播
俄罗斯俄语流行歌曲广播
Virtual Russian Keyboard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俄语

历史(俄语改革) · 字母 · 语法 · 词语(动词、名词) · 正字法 · 音韵学(元音弱化) ·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 联合国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 · 汉语 · 英语 · 法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白俄罗斯语 | 古东斯拉夫语 † | 古诺夫哥罗德方言 † | 俄语
卢森尼亚语 (喀尔巴阡山) | 罗塞尼亚语 † | 乌克兰语
西斯拉夫语支 捷克语 | 卡舒比语 | 迦南语 † | 下索布语 | 潘诺尼亚罗塞尼亚语
波拉布语 † | 波兰语 | 波美拉尼亚语 †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温语 †
上索布语
南斯拉夫语支 巴纳特保加利亚语 | 保加利亚语 | 教会斯拉夫语 | 马其顿语
古教会斯拉夫语 †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布涅瓦奇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塞尔维亚语) | 斯拉夫语 (希腊)
斯洛文尼亚语
其它 原始斯拉夫语 † | 俄挪语 † | 斯拉夫塞尔维亚语 † | 斯洛维奥语
† 死语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 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 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 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 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 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 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 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 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 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 朝鲜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F%84%E8%AF%AD
4个分类: 东斯拉夫语支 | 俄罗斯语言 | 俄语 | 中国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2 发表于: 2010-01-20
孤立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孤立語言)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孤立语言,一般是指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自然语言。由于该语言的孤立性,它无法被分类到任何语系中,不属于任何已知的语系。常见的孤立语言如苏美尔语、巴斯克语、阿伊努语等。

与通常所说的“孤立语言”不同,有些语言是相对孤立的。比如说,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等属于“印欧孤立语言”,因为它们虽然属于印欧语系,但与印欧语系内其它语言不同的是,它们并不属于印欧语系中的任何一个分支,而是独立成为一个体系。不过,通常情况下的孤立语言都是指绝对孤立语言。

需要注意的是,“孤立语言”与“孤立语”(又称分析语或词根语)不同,前者是从语言分类的角度上来描述一种语言,而后者则是指没有时态和格变化的语言,是语言本身的一种特性。两者不应混淆。

有观点认为朝鲜语,也跟日语一样,也都是孤立语言,他们跟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语系都没有关联。持该观点的学者们以“同源词问题”支持着该观点。

[编辑] 参见
语言系属分类
  这是与语言或语言学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D%A4%E7%AB%8B%E8%AF%AD%E8%A8%80
1个分类: 孤立语言
1个隐藏分类: 语言小作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3 发表于: 2010-01-20
壮傣语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語支)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台湾话。
台语支  
地理分布: 南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东南亚
谱系学分类: 壮侗语系
侗台语族 ?
  台语支
分支: 北部
中部
西南部
ISO 639-2 和 639-5: tai
语言学人列表: TKCABB
台语支(又称泰语支、傣语支、壮傣语支、壮泰语支、壮台语支)是壮侗语系侗台语族中的一个语支,即汉藏语系传统分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语言。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在中国境内)、泰语、老挝语、掸语、岱依语、侬语、坎梯语、阿含语(均不在中国境内)等。说台语的民族统称台语民族。

[编辑] 台语和泰语
泰语是泰国的一种语言。泰是泰族的自称,泰语作ไทย [tʰaj˥˧],英语作Thai。台语是对台语支语言的统称,包括泰语和其他众多语言。台字英语作Tai。

[编辑] 原始台语和语音演变
参见侗台语族#原始侗台语和侗台语族#语音演变。

[编辑] 台语之系谱
台语支 Tai

中部
南壮语 (曾用代码ccy)
砚广壮语 (zhn)
德靖壮语 (zyg)
民讲 (zgm)
邕南壮语 (zyn)
左江壮语 (zzj)
文马壮语 (zhd)
高栏语 (mlc) (越南)
侬语 (nut) (越南)
Ts'ün-Lao (tsl) (越南)
岱依语 (tyz) (越南)
中东部
西北部
荼隆语 (try) (印度)
北部
布依语 (pcc) (中国)
傣俛语/傣曼语 (tmp) (老挝)
Yoy (yoy) (泰国)
北壮语 (曾用代码ccx)
桂边壮语 (zgn)
柳江壮语 (zlj)
丘北壮语 (zqe)
桂北壮语 (zgb)
右江壮语 (zyj)
中红水河壮语 (zch)
东红水河壮语 (zeh)
柳黔壮语 (zlq)
邕北壮语 (zyb)
连山壮语 (zln)
西南部
傣雅语 (cuu) (中国)
中东部
Chiang Saeng
Phuan (phu) (泰国)
红傣语 (tyr) (越南)
傣担语 (blt) (越南)
傣端语 (twh) (越南)
Tai Hang Tong (thc) (越南)
Tày Tac (tyt) (越南)
泰语 (tha) (泰国)
宋语 (soa) (泰国)
北部泰语 (nod) (泰国)
Thu Lao (tyl) (越南)
老挝-孚泰
老挝语 (lao) (老挝)
侥语 (nyw) (泰国)
孚泰语 (pht) (泰国)
依善泰语 (tts) (泰国)
西北
阿霍姆语 (aho) (印度)
艾通语 (aio) (印度)
傣仂语 (khb) (中国)
坎提语 (kht) (缅甸)
傣痕语 (kkh) (缅甸)
坎佯语 (ksu) (印度)
Phake (phk) (印度)
掸语 (shn) (缅甸)
傣哪语 (tdd) (中国)
Pa Di (pdi) (中国)
普格语 (puk) (老挝)
南部
南部泰语 (sou) (泰国)
傣龙语 (thi) (老挝)
Tai Thanh (tmm) (越南)
Tày Sa Pa (tys) (越南)
未分类
红金傣语(分散在红河和金沙江沿岸等地) (tiz) (中国)
Yong (yno) (泰国)
Rien (rie) (老挝)
Tay Khang (tnu) (老挝)
Tai Pao (tpo) (老挝)
Tai Do (tyj) (越南)
未分类
Kuan (uan) (老挝)
有人认为石语属于台语支北部组。还有人认为临高语也属于台语支。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3%AF%E5%82%A3%E8%AA%9E%E6%94%AF
3个分类: 台语支 | 侗台语族 | 台语民族
2个隐藏分类: 含有泰语的条目 | 含有英语的条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4 发表于: 2010-01-20
侗水语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侗水語支)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侗水语支
Kam-Sui
地理分布: 中国西南地区、中南地区、老挝
谱系学分类: 侗台语系
侗台语族 ?
  侗水语支
分支: 侗语组
水语组
语言学人列表: TKCB
侗水语支是侗台语系的一支,分布在中国的广西、贵州、海南省等省份,仫佬语在老挝亦有使用者。一共大约有200万人使用。

传统上把侗水语支和台语支分成一类,称为侗台语族。但Weera Ostapirat认为侗水语支和仡央语支的关系更密切。

[编辑] 分类
《民族语》在侗水语支下分为12种语言:

锦语 (aih,/ai3 ȶam1/[1])──贵州布依族
标话 (byk)──广东汉族
草苗语 (cov)──苗族,与北侗语相近
茶洞语(cdy)──广西汉族、壮族
北侗语 (doc)──侗族
南侗语 (kmc)──侗族
Kang (kyp)──老挝
莫语 (mkg,/ai3 ma:k8/[1])──贵州布依族
仫佬语 (mlm)──仫佬族
毛南语 (mmd)──毛南族
水语(swi)──贵州水族
佯僙语 (tct)──贵州布依族
一般认为侗水语支还包括拉珈语(lbc)——广西金秀的瑶族所使用的语言[1]。

梁敏、张均如在《侗台语族概论》(1996)中给出的谱系如下:

侗水 侗
侗语、仫佬语




拉珈语、标话







水语、毛南语




锦语、莫语




佯僙语










[编辑] 延伸阅读
Tai-kadai Languages. (2007). Curzon Pr. ISBN 9780700714575
Diller, A. (2005). The Tai-Kadai languages. London [etc.]: Routledge. ISBN 070071457X
Edmondson, J. A., & Solnit, D. B. (1988). Comparative Kadai: linguistic studies beyond Tai.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ublications in linguistics, no. 86. [Arlington, Tex.]: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ISBN 0883120666
^ 1.0 1.1 1.2 李方桂.卡岱语比较研究.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E%97%E6%B0%B4%E8%AF%AD%E6%94%AF
1个分类: 侗台语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5 发表于: 2010-01-20
藏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藏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条目含有藏文字母。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可参考英文版帮助或此网页以获取藏文支持。

藏文重定向至此。藏文还可以特指藏语的书写系统,参见藏文字母。
藏语
བོད་སྐད། bod skad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区域: 西藏、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
使用人数 6,150,000
语系 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喜马拉雅语支
   藏语群
    藏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bo
ISO 639-2 tib (B)  bod (T)  
Ethnologue
第14版: TIC
ISO 639-3: 分别为
bod – 藏语(卫藏方言)
adx – 安多藏语
khg – 康区藏语
gro – 亚东话
pcr – 黑帐话
tsk – Tseku
cda – 卓尼话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百元纸币,上部分别印上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壮语。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四个地区。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四个国家,也有人操藏语。

藏语分成三大方言:卫藏方言(即拉萨话)、康方言(德格话、昌多话)、安多方言。只有安多方言没有区别意义的声调。藏族不同方言的通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纪录的是古藏语语音)。

藏文有两种说法。佛教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的重臣吞弥·桑布扎创制的。受梵文拼写影响。苯教学者则认为藏文完全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藏文字母有上加字、下加字等垂直拼写法。为了翻译佛教梵文咒语,藏文字母与梵文字母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在汉藏语系语言当中,只有汉语文字创制时间比藏文早,其他语言,如西夏文、缅甸语的文字创制时间比较晚。

藏语的文学,卷帙浩繁,渊博深奥,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学之一。除了藏传佛教的大藏经,还有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

目录 [隐藏]
1 语法
2 藏语和汉语的关系
3 文字
4 语音
4.1 声调
4.2 辅音
4.3 元音
5 藏语文学作品列表
6 方言
7 参看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编辑] 语法
藏文语法相当丰富,动词分四个时态,而且时态的系统呈现很多例外,意即藏文具有屈折变化,请参考:(藏文用中国公认的拉丁文转写系统)


现在时 za
过去时 zos
未来时 bzav
命令时 zos

现在时 klog
过去时 bklags
未来时 bklag
命令时 klogs


由此可知,比起汉语诸方言,藏文语法较为接近屈折语等综合语的语法

另一方面,藏文的基本语序为SOV(主词─受词─动词),且具有丰富的格变化,而其本身为一作-通格语言(ergative-absolutive language),意即其及物动词的主词为作格(藏文及物动词的主词要加后缀-gis、-gyis、-kyis、-'is、-yis等,且此后缀和藏文工具格所使用者相同),而不及物动词的主词和及物动词的受词(都不加后缀)的语法格为通格

[编辑] 藏语和汉语的关系

藏语藏语属汉藏语系,所以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并不遥远的关系,两种语言来自同一个原始语(此原始语又叫原始汉藏语)。汉藏原始语分裂的时间,估计是公元前4000年到6000年左右。[1]

藏文保留了上古汉语的古音,包括复杂的复辅音。

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多同源词。但由于汉语经历过许多语音变化,不能直接把现今普通话或其他汉语方言的发音用来进行比较,必须运用上古汉语的构拟。以下举上几个有代表性的汉藏同源词(由于上古汉语的发音为后人所拟构,因此可能和实际的发音有所误差,所以在确定这些字的真实发音之前,所有的拟构字前方都加上*的符号):

汉藏语同源词 汉字 上古音 藏语
虱 *srək shig
吾 *ŋaa nga
语 *ŋaʔ ngag
飞 *pər vphur
死 *sijʔ shi
杀 *sreet bsad
目 *mruk mig
耳 *nəʔ rna
二 *nis gnyis
三 *səəm gsum
四 *slijs bzhi
五 *ŋaaʔ lnga



[编辑] 文字
主条目:藏文字母
藏文的书写系统,基本上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此字母代表的是古代藏语的发音,故其发音和现代的发音不一定能完全相契合。

以下是藏文带头字(dbu-can)和无头字(dbu-med)两种字体和国际拉丁文转写的列表:






[编辑] 语音
[编辑] 声调
藏文本是记录了7世纪的藏语语音,当时没有声调;当代藏语以拉萨方言为标准音,产生了四个声调:调值为55的高平调(标为´或˥˥) 、调值为53的降调(标为^或˥˧) 、调值为12的低平调(标为`或˩˨) 、调值为14的升调(标为ˇ或˩˦)。每个音节的声调和该音节在7世纪的声母和韵尾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以浊辅音字母为基字的音节在当代藏语里读做低平调,以清辅音字母为基字的音节在当代藏语里读做高平调, 以-ག、-གས、-བ, -བས, -ད, -ས, -ངས和-མས为后加字的音节,原本高平调要变为降调,原本低平调要变为升调。

[编辑] 辅音
藏文有30个基本单辅音字母,每个字母在7世纪的发音是辅音加元音a。在当代拉萨音的发音出现了有规律的变化,基字声母为浊塞音、浊擦音和浊塞擦音的字母读成相对应的送气清辅音。

藏 拉丁 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藏 拉丁 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藏 拉丁 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藏 拉丁 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ཀ ka ka/ká ཅ ca tɕa/tɕá ཏ ta ta/tá པ pa pa/pá
ཁ kha kʰa/kʰá ཆ cha tɕʰa/tɕʰá ཐ tha tʰa/tʰá ཕ pha pʰa/pʰá
ག ga ga/kʰà ཇ ja dʑa/tɕʰà ད da da/tʰà བ ba ba/pʰà
ང nga ŋa/ŋà ཉ nya ɲa/ɲà ན na na/nà མ ma ma/mà
藏 拉丁 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藏 拉丁 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藏 拉丁 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藏 拉丁 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ཙ tsa tsa/tsá ཞ zha ʑa/ɕà ར ra ra/ʐà ཧ ha ha/há
ཚ tsha tsʰa/tsʰá ཟ za za/sà ལ la la/là ཨ a a/á
ཛ dza dza/tsʰà འ ’a ɦa/ʔà ཤ sha ɕa/ɕá
ཝ wa wa/wà ཡ ya ja/jà ས sa sa/sá

藏语的7世纪复声母向现代拉萨音单声母的演变如下:

7世纪藏语发音的国际音标 当代拉萨话发音的国际音标
spa, dpa, lpa pá
rba, sba, dba, sbra pà
lba, ɦba mpà
ɦpʰa pʰá
rma, sma, dma, smra má
mra mà
dba wá
rta, lta, sta, twa, gta, bta, brta, blta, bsta, blda tá
rda, sda, gda, bda, brda, bsda tà
zla, bzla, lda, mda, ɦda ntà
mtʰa, ɦtʰa tʰá
dwa tʰà
rna, sna, gna, brna, bsna, mna ná
kla, gla, bla, rla, sla, brla, bsla lá
lwa là
rtsa, stsa, tswa, gtsa, btsa, brtsa, bstsa tsá
rdza, gdza, brdza tsà
mdza, ɦdza ntsà
tsʰwa, mtsʰa, ɦtsʰa tsʰá
sra, swa, gsa, bsa, bsra sá
zwa, gza, bza sà
kra, tra, pra, skra, dkra, dpra, bkra, bskra, bsra ʈʂá
dgra, dbra, bgra, bsgra, sgra, sbra ʈʂà
mgra, ɦgra, ɦdra, ɦbra ɳʈʂà
kʰra, tʰra, pʰra, mkʰra, ɦkʰra, ɦpʰra ʈʂʰá
gra, dra, bra, grwa ʈʂʰà
hra ʂá
rwa ʐà
kja, rkja, skja, dkja, bkja, brkja, bskja cá
rgja, sgja, dgja, bgja, brgja, bsgja cà
mgja, ɦgja ɲcà
kʰja, mkʰja, ɦkʰja cʰá
gja cʰà
gtɕa, btɕa, ltɕa, pja, dpja tɕá
rdʑa, brdʑa, dbja tɕà
ldʑa, mdʑa, ɦdʑa, ɦbja ɲtɕà
mtɕʰa, ɦtɕʰa, pʰja, ɦpʰja tɕʰá
bja tɕʰà
ɕwa, gɕa, bɕa ɕá
ʑwa, gʑa, bʑa ɕà
rɲa, sɲa, gɲa, brɲa, bsɲa, mɲa ɲá
ɲwa, mja ɲà
g.ja já
rka, lka, ska, kwa, dka, bka, brka, bska ká
rga, sga, dga, bga, brga, bsga kà
lga, mga, ɦga ŋkà
kʰwa, mkʰa, ɦkʰa kʰá
gwa kʰà
rŋa, lŋa, sŋa, dŋa, brŋa, bsŋa, mŋa ŋá
dba ʔá
hwa há

[编辑] 元音
藏文有/a/、/i/、/u/、/e/、/o/五个基本元音,每个无附标的藏文字母表示元音为a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i/的音节,在字母下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u/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e/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o/的音节。在拉萨话中,如果一个音节以ས/s/、ད/d/、ན/n/、ལ/l/为第一后加字,元音要发生音变,/a/读成/ɛ/,ོ/o/读成/ø/,/u/读成/y/,并且ས/s/、ད/d/两个后加字不发音,后加字ན/n/和前面的元音合成鼻化元音。

[编辑] 藏语文学作品列表
《仓央嘉措情歌》
《格萨尔王传》
[编辑] 方言
主条目:藏语方言
目前最完备的分类是西义郎做出的[2],他把藏语方言分成六大类:

中部藏语,又称卫藏方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大部和尼泊尔北部边境(如夏尔巴语)
康方言
安多方言
南部藏语:锡金语、宗喀语等
西部老藏语:巴尔蒂语、拉达克语等
西部新藏语。
其中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使用人数最多,被称为藏语三大方言。

也有人认为应该从康方言中分出北部藏语。

[编辑] 参看
藏文字母
藏文拉丁文转写系统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
藏语拼音
藏文拼音系统
[编辑] 参考文献
^ 王力 《汉语史稿(重排本)》 2004年3月第二版 “汉语最少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这句话毫无夸张的意味。”,680页。
^ 西 義郎,現代チベット語方言の分類,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研究報告11巻4号(1987.03.31),837-900。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藏语维基百科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藏语藏文的复辅音
太清藏文转写 太清藏文输入法
西藏藏语言文字网:旅游藏语
阿底峡佛学会——藏文在线教学
轻松学藏文
学习藏语
梵 藏 巴利文学习
藏文拼音教学
藏文学习
学习藏语
西藏语言文字网 (中文)(藏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6 发表于: 2010-01-20
文字
主条目:藏文字母藏文的书写系统,基本上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此字母代表的是古代藏语的发音,故其发音和现代的发音不一定能完全相契合。
以下是藏文带头字(dbu-can)和无头字(dbu-med)两种字体和国际拉丁文转写的列表:

[编辑] 语音
[编辑] 声调
藏文本是记录了7世纪的藏语语音,当时没有声调;当代藏语以拉萨方言为标准音,产生了四个声调:调值为55的高平调(标为´或˥˥) 、调值为53的降调(标为^或˥˧) 、调值为12的低平调(标为`或˩˨) 、调值为14的升调(标为ˇ或˩˦)。每个音节的声调和该音节在7世纪的声母和韵尾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以浊辅音字母为基字的音节在当代藏语里读做低平调,以清辅音字母为基字的音节在当代藏语里读做高平调, 以-ག、-གས、-བ, -བས, -ད, -ས, -ངས和-མས为后加字的音节,原本高平调要变为降调,原本低平调要变为升调。
[编辑] 辅音
藏文有30个基本单辅音字母,每个字母在7世纪的发音是辅音加元音a。在当代拉萨音的发音出现了有规律的变化,基字声母为浊塞音、浊擦音和浊塞擦音的字母读成相对应的送气清辅音。
拉丁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拉丁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拉丁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拉丁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kaka/kácatɕa/tɕátata/tápapa/pá
khakʰa/kʰáchatɕʰa/tɕʰáthatʰa/tʰáphapʰa/pʰá
gaga/kʰàjadʑa/tɕʰàdada/tʰàbaba/pʰà
ngaŋa/ŋànyaɲa/ɲànana/nàmama/mà
拉丁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拉丁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拉丁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拉丁国际音标(7世纪/现代拉萨音)
tsatsa/tsázhaʑa/ɕàrara/ʐàhaha/há
tshatsʰa/tsʰázaza/sàlala/làaa/á
dzadza/tsʰà’aɦa/ʔàshaɕa/ɕá
wawa/wàyaja/jàsasa/sá

藏语的7世纪复声母向现代拉萨音单声母的演变如下:
7世纪藏语发音的国际音标当代拉萨话发音的国际音标
spa, dpa, lpa
rba, sba, dba, sbra
lba, ɦbampà
ɦpʰapʰá
rma, sma, dma, smra
mra
dba
rta, lta, sta, twa, gta, bta, brta, blta, bsta, blda
rda, sda, gda, bda, brda, bsda
zla, bzla, lda, mda, ɦdantà
mtʰa, ɦtʰatʰá
dwatʰà
rna, sna, gna, brna, bsna, mna
kla, gla, bla, rla, sla, brla, bsla
lwa
rtsa, stsa, tswa, gtsa, btsa, brtsa, bstsatsá
rdza, gdza, brdzatsà
mdza, ɦdzantsà
tsʰwa, mtsʰa, ɦtsʰatsʰá
sra, swa, gsa, bsa, bsra
zwa, gza, bza
kra, tra, pra, skra, dkra, dpra, bkra, bskra, bsraʈʂá
dgra, dbra, bgra, bsgra, sgra, sbraʈʂà
mgra, ɦgra, ɦdra, ɦbraɳʈʂà
kʰra, tʰra, pʰra, mkʰra, ɦkʰra, ɦpʰraʈʂʰá
gra, dra, bra, grwaʈʂʰà
hraʂá
rwaʐà
kja, rkja, skja, dkja, bkja, brkja, bskja
rgja, sgja, dgja, bgja, brgja, bsgja
mgja, ɦgjaɲcà
kʰja, mkʰja, ɦkʰjacʰá
gjacʰà
gtɕa, btɕa, ltɕa, pja, dpjatɕá
rdʑa, brdʑa, dbjatɕà
ldʑa, mdʑa, ɦdʑa, ɦbjaɲtɕà
mtɕʰa, ɦtɕʰa, pʰja, ɦpʰjatɕʰá
bjatɕʰà
ɕwa, gɕa, bɕaɕá
ʑwa, gʑa, bʑaɕà
rɲa, sɲa, gɲa, brɲa, bsɲa, mɲaɲá
ɲwa, mjaɲà
g.ja
rka, lka, ska, kwa, dka, bka, brka, bska
rga, sga, dga, bga, brga, bsga
lga, mga, ɦgaŋkà
kʰwa, mkʰa, ɦkʰakʰá
gwakʰà
rŋa, lŋa, sŋa, dŋa, brŋa, bsŋa, mŋaŋá
dbaʔá
hwa

[编辑] 元音
藏文有/a/、/i/、/u/、/e/、/o/五个基本元音,每个无附标的藏文字母表示元音为a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i/的音节,在字母下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u/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e/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o/的音节。在拉萨话中,如果一个音节以ས/s/、ད/d/、ན/n/、ལ/l/为第一后加字,元音要发生音变,/a/读成/ɛ/,ོ/o/读成/ø/,/u/读成/y/,并且ས/s/、ད/d/两个后加字不发音,后加字ན/n/和前面的元音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7 发表于: 2010-01-20
彝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彝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彝语
ꆈꉙ nuo hxop /nɔ˧ hʊ˨˩/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区域: 四川、云南、贵州
使用人数 6百万
语系 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彝语支
   彝语支
    彝语  
文字: 彝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凉山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ii (诺苏语)
ISO 639-2 iii (诺苏语)
sit (其他汉藏语)
ISO 639-3: 分别为
iii – 诺苏语
nos – 东尼苏语
ycl – 倮倮泼语
yif – Ache
yig – 乌撒纳苏语
yik – 东山坝腊罗语
lpo – 里泼语
yip – Pholo
yiq – 民期语
yit – 东腊鲁语
yiu – 阿武语
yiv – 北尼苏语
yix – 阿细语
yiz – 阿哲语
ylm – 俐米语(Limi)
ylo – 巧武土语
ymh – Mili
ymc – Southern Muji
ypg – Phola
yhl – Hlepho Phowa
ysn – 撒尼语
yso – 尼斯语
ysp – 南倮倮泼语
ywl – 西腊鲁语
ywq – 武禄土语
ywt – 西山坝腊罗语
ywu – 乌蒙纳苏语
nsd – 南尼苏语
nsv – 西南尼苏语
ymi – Moji
ymq – Qila Muji
ymx – Northern Muji
ymz – Muzi
ypa – Phala
ypo – Alo Phola
ypb – Labo Phowa
ypn – Ani Phowa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彝语,是彝族语言的总称,属于汉藏语系缅彝语支,分布在中国云贵川及广西等地区,使用人数约600万。有专门的文字彝文。

目录 [隐藏]
1 方言
2 语音
2.1 声母
2.2 韵母
2.3 声调
3 文字
4 外部链接


[编辑] 方言
彝语内部差异很大。可以分为6个方言,二十多个土语。

北部方言,又称诺苏语,18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北部。
北部次方言:130万人
圣乍土语(shyp nzha hxop 中裤脚话),分布在四川省喜德、昭觉、越西、甘洛、金阳、普格、西昌、冕宁、盐源、盐池、木里、德昌、石棉、九龙、泸定、雷波,其次分布在云南省的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兰坪、维西、剑川、昭通、永善、巧家、丽江。
义诺土语(yyp nuo hxop 大裤脚话),分布在四川省美姑、马边、峨边、昭觉、甘洛、越西、金阳(部分地区)。
田坝土语(lip ndip mu hxop),主要分布在甘洛,越西,峨边,另外在汉源县,雅安地区的一部分地区。
南部次方言:50万人
布拖土语,又称东部土语,主要分布在布拖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宁南县,会东县,会理县(部分地区)。
会理土语(suo ndip hxop 所地话),又称西部土语,主要分布在会理县,德昌县,米易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部分地区),另外还分布在云南楚雄金沙江一带。
东部方言,15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东北部和中部、四川省南部、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
滇黔次方言
水西土语:贵州毕节、黔西、金沙、大方、织金、纳雍、清镇和云南镇雄一带。
乌撒土语:贵州威宁、水城、赫章和云南彝良、会泽、宣威一带。
芒部土语:云南镇雄、威信和贵州赫章一带。
乌蒙土语:云南昭通和永善的部分地区。
滇东北次方言
武禄土语:云南武定县、禄劝县、元谋、寻甸、禄丰、会泽一带。
巧武土语:云南巧家县、武定、禄劝、元谋、会泽一带。
武定土语:云南武定、永仁、禄丰一带。
寻甸土语:云南寻甸县、禄劝、会泽、嵩明、泸西、师宗、罗平、弥勒一带。
昆安土语:云南昆明的安宁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县的禄丰一带。
盘县次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盘县的盘南和盘北以及云南的富源、罗平一带。
南部方言,又称尼苏语,1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以南。
东部土语(石建土语),又称东尼苏语:50万人使用,分布在石屏县、建水县、通海县、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县、河口县一带。
西北部土语(峨新土语),又称北尼苏语:30万人使用,分布在峨山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川县、玉溪市、易门县、昆明一带。
西南部土语(元金土语),包括南尼苏语和西南尼苏语:20多万人使用,分布在元阳县、金平县、红河县、绿春县、石屏县南部、元江县东南部、墨江县、江城县、思茅区、宁洱县。
西部方言:9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洱海、哀牢山以西。
东山土语:巍山坝子以东
西山土语:巍山坝子以西
中部方言:5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
倮倮泼土语,又称南华土语:30万人使用,分布在南华县、祥云、巍山、景东、楚雄、双柏、禄丰、姚安、牟定一带。
里泼土语,又称大姚土语:20万人使用,分布在大姚县、永仁一带。
东南部方言:4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南部。
撒尼土语,又称宜良土语:石林、邱北、泸西、宜良县、弥勒、陆良等自称“尼坡”的居住区。
阿细土语,又称弥勒土语:弥勒县、华宁、泸西、石林等自称“阿细坡”的居住区。
阿哲土语,又称华弥土语:弥勒、华宁县、开元等自称为“阿哲坡”的居住区。
阿扎土语,又称文西土语:文山县、砚山等地区。
[编辑] 语音
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有:

辅音分为清浊两类,清音和清塞擦音又分送气和不送气两类。在北部、东部、东南部方言的部分地区,浊塞音、浊塞擦音还有带与不带鼻冠音的区别。
多数方言的元音有松紧对立。元音松紧与声调有一定的互相制约关系。
多数方言的音节都只有开音节,韵母由单元音构成,没有鼻音和塞音韵尾。
一般有3至4个声调。调型简单,多为平调和降调,没有曲折调。
凉山规范彝语以北部方言北部次方言为基础方言,喜德县(李子乡)语音为标准语音。音节表见彝文#凉山规范彝文

[编辑] 声母
声母有43个。另有一个清化的/ȵ/,极少出现,也用ny来表示。

唇音 齿龈音 卷舌音 腭化齿龈音 软腭音 喉音
塞音 清不送气 b /p/ d /t/   g /k/  
清送气 p /pʰ/ t /tʰ/   k /kʰ/  
浊 bb /b/ dd /d/   gg /ɡ/  
鼻冠浊 nb /m͡b/ nd /n͡d/   mg /ŋ͡g/  
塞擦音 清不送气  z /ʦ/ zh /t͡ʂ/ j /ʨ/  
清送气  c /ʦʰ/ ch /t͡ʂʰ/ q /ʨʰ/  
浊  zz /ʣ/ rr /d͡ʐ/ jj /ʥ/  
鼻冠浊  nz /n͡ʣ/ nr /ɳd͡ʐ/ nj /ȵ͡ʥ/  
擦音 清 f /f/ s /s/ sh /ʂ/ x /ɕ/ h /x/ hx /h/
浊 v /v/ ss /z/ r /ʐ/ y /ʑ/ w /ɣ/  
鼻音 清 hm /m̥/ hn /n̥/    
浊 m /m/ n /n/  ny /ȵ/ ng /ŋ/  
边音 清  hl /l̥/    
浊  l /l/    

声母的名称和排列顺序为:bo po bbo nbo hmo mo fo vo;de te dde nde hne ne hle le;ge ke gge mge hxe nge he we;zy cy zzy nzy sy ssy;zhy chy rry nry shy ry;ji qi jji nji nyi xi yi。

[编辑] 韵母
韵母有10个,都是由一个单元音构成,没有韵尾。

  舌尖元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闭 y /ɿ/,yr/ɿ̰/   u /u/,ur/ṵ/
次闭  i /ɪ/ e /ɨ/ o /ʊ/
半开  ie /ɛ/  uo /ɔ/
开   a /a/  

其中yr、ur是与y、u相应的紧元音,ie、uo、a也可以看成与i、o、e相应的紧元音。另有一个舌尖中紧元音,也用e来表示,只在音节ket中出现。

y类似于普通话“四”的韵母,y和yr根据声母不同有多种音值。ie在任何声母之后都会腭化。

[编辑] 声调
有4个声调,调号标在音节最后。

高平调(55˥),调号t
次高调(44˦,也有人标34˧˦),调号x
中平调(33˧),不标
低降调(21˨˩),调号p
紧元音ur、yr只能对应次高和中平两调。另外紧元音ie、uo和松元音e在高平调音节出现的情况也较少。

[编辑] 文字
主条目:彝文
早期的彝文是表意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表音节符号被加入到彝文中,成为表意为主、表音为辅的意音结合的意音文字,称为老彝文。老彝文并非规范统一的文字,不同地区的老彝文有很大的差异。最早的关于彝文见于汉朝关于“彝经”的记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彝文铭文在明朝。云南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其原著就是用彝文写的。

1980年以后在对老彝文进行了规范,整理出出云南规范彝文、贵州规范彝文、凉山规范彝文。其中凉山规范彝文推行最广,已经被Unicode收录。凉山规范彝文是一种纯粹的音节文字,不再表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8 发表于: 2010-01-20
[编辑] 语音
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有:
  • 辅音分为清浊两类,清音和清塞擦音又分送气和不送气两类。在北部、东部、东南部方言的部分地区,浊塞音、浊塞擦音还有带与不带鼻冠音的区别。
  • 多数方言的元音有松紧对立。元音松紧与声调有一定的互相制约关系。
  • 多数方言的音节都只有开音节韵母由单元音构成,没有鼻音和塞音韵尾。
  • 一般有3至4个声调。调型简单,多为平调和降调,没有曲折调。
凉山规范彝语以北部方言北部次方言为基础方言,喜德县(李子乡)语音为标准语音。音节表见彝文#凉山规范彝文
[编辑] 声母
声母有43个。另有一个清化的/ȵ/,极少出现,也用ny来表示。
唇音齿龈音卷舌音腭化齿龈音软腭音喉音
塞音清不送气b /p/d /t/g /k/
清送气p /pʰ/t /tʰ/k /kʰ/
bb /b/dd /d/gg /ɡ/
鼻冠浊nb /m͡b/nd /n͡d/mg /ŋ͡g/
塞擦音清不送气z /ʦ/zh /t͡ʂ/j /ʨ/
清送气c /ʦʰ/ch /t͡ʂʰ/q /ʨʰ/
zz /ʣ/rr /d͡ʐ/jj /ʥ/
鼻冠浊nz /n͡ʣ/nr /ɳd͡ʐ/nj /ȵ͡ʥ/
擦音f /f/s /s/sh /ʂ/x /ɕ/h /x/hx /h/
v /v/ss /z/r /ʐ/y /ʑ/w /ɣ/
鼻音hm /m̥/hn /n̥/
m /m/n /n/ny /ȵ/ng /ŋ/
边音hl /l̥/
l /l/

声母的名称和排列顺序为:bo po bbo nbo hmo mo fo vo;de te dde nde hne ne hle le;ge ke gge mge hxe nge he we;zy cy zzy nzy sy ssy;zhy chy rry nry shy ry;ji qi jji nji nyi xi yi。
[编辑] 韵母
韵母有10个,都是由一个单元音构成,没有韵尾
 舌尖元音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y /ɿ/,yr/ɿ̰/u /u/,ur/ṵ/
次闭i /ɪ/e /ɨ/o /ʊ/
半开ie /ɛ/uo /ɔ/
a /a/

其中yr、ur是与y、u相应的紧元音,ie、uo、a也可以看成与i、o、e相应的紧元音。另有一个舌尖紧元音,也用e来表示,只在音节ket中出现。
y类似于普通话“四”的韵母,y和yr根据声母不同有多种音值。ie在任何声母之后都会腭化。
[编辑] 声调
有4个声调,调号标在音节最后。
  • 高平调(55˥),调号t
  • 次高调(44˦,也有人标34˧˦),调号x
  • 中平调(33˧),不标
  • 低降调(21˨˩),调号p
紧元音ur、yr只能对应次高和中平两调。另外紧元音ie、uo和松元音e在高平调音节出现的情况也较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9 发表于: 2010-01-20
壮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壯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壮语
Vahcuengh [βa˧ɕuːŋ˧]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使用人数 2 千万 左右
语系 壮侗语系
侗台语族
  壮傣语支
   壮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za
ISO 639-2 zha
ISO 639-3: 分别为
zha – 壮语 (一般)
zgn – 桂边土语
zlj – 柳江土语
zqe – 丘北土语
zgb – 桂北土语
zyj – 右江土语
zch – 中红水河土语
zeh – 东红水河土语
zlq – 柳黔土语
zyb – 邕北土语
zln – 连山土语
zhn – 砚广土语
zyg – 德靖土语
zgm – 民讲
zyn – 邕南土语
zzj – 左江土语
zhd – 文麻土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壮语是壮族人的语言,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如果加上相近的布依语、岱依语、侬语,使用人口接近2000万。壮语属于壮侗语系侗台语族台语支(又名壮泰语支,即大陆学者认识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

其语法主体跟汉藏语系汉语族语言近似,但修饰成份后置的构词法与多数汉语族语言都大为不同。壮语的底层词汇和发音系统除了与侗台语族其他语言接近之外,还与汉语族的粤语比较接近,此现象源自于这些语言早期的共同先祖南越语。壮语早先跟越南语一样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创造方块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并发展出类似字喃的方块壮字。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政权之后,为体现其民族政策,建立壮族自治区,并创制基于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于1957年推行。这种拼音文字至今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广,因此使用的范围不大[1]1982年,由于社会开始资讯化,政府为方便壮语文字资讯化,把原来使用特殊字母的拼音文字改为只用拉丁字母的新文字,即新壮文。壮文拼写的是壮语标准语,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双桥镇的壮话为标准音,兼收其他方言的一些词汇。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及面额。

壮语从当地汉语族语言(北部主要是汉语西南官话,尤其是西南官话桂柳片;南部主要是平话)中吸收了一些现代汉语借词。

目录 [隐藏]
1 语音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1.4 语音演变
2 文字
2.1 方块壮字
2.2 壮文罗马字
3 方言
4 参见
5 注释
6 外部链接


[编辑] 语音
[编辑] 声母
壮文有22个声母。声母的读法在后面加元音a或e,以便分辨。一般把声母编成四组来读:

唇音 b [p] mb [ɓ] m [m] f [f] v [β]
舌尖音 d [t] nd [ɗ] n [n] s [θ] l [l]
舌根音、喉音 g [k] gv [kʷ] ng [ŋ] h [h] r [ɣ]
舌面音、ngv、腭化音 c [ɕ] y [ˀj] ny [ɲ] ngv [ŋʷ] by [pʲ] gy [kʲ] my [mʲ]

武鸣双桥话把by和my读成[pl]和[ml]。

[编辑] 韵母
壮语有78个韵母。壮文中字母e写在a, o之后表示元音缩短,写在i, u, w之后表示元音增长。aei简写成ae。

舒声韵 a [a]  e [e] i   o [o]  u   w [ɯ]  
ai [aːi] ae [ai] ei [ei]   oi [oːi]  ui [uːi]  wi [ɯːi]  
au [aːu] aeu [au] eu [eːu] iu [iːu]   ou [ou]    
aw [aɯ]          
am [aːm] aem [am] em [eːm] iem [iːm] im [im] om [oːm] oem [om] uem [uːm] um [um]  
an [aːn] aen [an] en [eːn] ien [iːn] in [in] on [oːn] oen [on] uen [uːn] un [un] wen [ɯːn] wn [ɯn]
ang [aːŋ] aeng [aŋ] eng [eːŋ] ieng [iːŋ] ing [iŋ] ong [oːŋ] oeng [oŋ] ueng [uːŋ] ung [uŋ]  wng [ɯŋ]
入声韵 ap [aːp] aep [ap] ep [eːp] iep [iːp] ip [ip] op [oːp] oep [op] uep [uːp] up [up]  
at [aːt] aet [at] et [eːt] iet [iːt] it [it] ot [oːt] oet [ot] uet [uːt] ut [ut] wet [ɯːt] wt [ɯt]
ak [aːk] aek [ak] ek [eːk] iek [iːk] ik [ik] ok [oːk] oek [ok] uek [uːk] uk [uk]  wk [ɯk]

a的短元音舌位比长元音高,近似[ɐ];i, u, w的短元音舌位比长元音高,长元音后接韵尾时带有流音[ə],例如ieng的读音接近[iəŋ]。

壮文中入声30韵遇到阳入调时把韵尾字母p, t, k改写成b, d, g,所以壮文共有108个韵母。

武鸣双桥话实际不区分ae和ei,aeu和ou。

[编辑] 声调
壮语有九个声调,其中舒声调有六个,入声调有三个。壮文中把声调标在音节的最后。

编号 名称 调值 符号
1 阴平 24  
2 阳平 31 z
3 阴上 55 j
4 阳上 42 x
5 阴去 35 q
6 阳去 33 h
7 短阴入 55 (p, t, k)
9 长阴入 35 (p, t, k)
8 阳入 33 (b, d, g)

浊塞音声母mb和nd只出现在阴调的音节里。

现代汉语借词一般从西南官话借入。

西南官话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借词壮语调类 阳去h 阳平z 阴上j 阴平

[编辑] 语音演变
本段使用国际音标。

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b变成p,*d变成t,*g变成k),送气音消失。声调分裂成阴调和阳调。

原始侗台语声母 *ˀn、*n̥ *ˀd *t *dʱ、*d *n
壮语声母 n ɗ t t  n
阴调 阳调

[编辑] 文字
主条目:壮文
[编辑] 方块壮字
主条目:方块壮字

方块壮字书写《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 ”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

[编辑] 壮文罗马字
主条目:壮文罗马字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百元纸币,上部分别印上汉语拼音、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壮语。1957年以后,壮语有了应用罗马字的壮文,几乎不使用方块壮字,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地名上还沿用着岜(山的意思)或岽(森林的意思)等方块壮字,也有不少汉字字典收录这些字。1981年,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对壮文打字、印刷造成了妨害,政府又制定了《壮文方案(修订案)》,将特殊字符用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来表示。这套方案于1982年3月2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这就是现时的壮语文字。

[编辑] 方言
壮语按照语音特征可以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方言。

北部方言,1000余万人使用。
邕北土语(武鸣、邕宁北部小部、横县、宾阳、平果),200万人使用。
红水河土语(都安、马山、上林、忻城南部、来宾南部、武宜、象州、鹿寨、荔浦、阳朔、贵县、贺州)
柳江土语(柳江、来宾北部、宜州、柳城、忻城)
桂北土语(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融水、罗城、环江、永福、融安、三江、龙胜)
右江土语(田东、田阳、百色)
桂边土语(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凤山、及云南省的富宁和广南自称布约依[pu4ˀjui4]的那部分壮族的语言)
丘北土语(云南省丘北县和砚山县、师宗县的自称布依[pəu4ʔi4]的那部分壮族的语言)
连山土语(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怀集县),3万3000人使用。
南部方言,500万人使用。
邕南土语(邕宁南部大部、隆安、扶绥、上思、钦州),180万人使用。
左江土语(龙州、宁明、凭祥、崇左、大新和天等两县东部大部、越南北部如谅山等省),150万人使用。
德靖土语(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和大新两县西部小部、越南北部如高平等省),80万人使用。
砚广土语(云南省砚山、广南、麻栗坡、马关、文山等县内自称布侬[pʰu3noŋ2]的壮族语言,以及越南北部靠近其的某些岱侬语),50万人使用。
文麻土语(云南省文山、麻栗坡、马关和开远等地自称布岱[pʰu3dai2]的壮族语言),10万人使用。该方言的语音特征是声母保留古台语全浊音,韵母完全失去了入声。
民讲(Gangj Minz,云南省富宁县田蓬镇一些村落),2600人使用。
不同方言音系有一定对应关系,参见侗台语族语音演变。

[编辑] 参见
壮文
[编辑] 注释
^ 除了政府机构的门口挂上汉、壮双语的门牌以外,在当地的日常生活甚少;另一方面,地方领导大多数都不会说壮语、写壮文,再加上区政府在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普通话,使壮语可以使用的地方绝无仅有,一般致力保存壮语的人只能在家里与家人用壮语交通。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壮语维基百科壮语方言的概况
人民网壮语版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