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71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0 发表于: 2010-01-20
语音
[编辑] 声母
壮文有22个声母。声母的读法在后面加元音a或e,以便分辨。一般把声母编成四组来读:
唇音b [p]mb [ɓ]m [m]f [f]v [β]
舌尖音d [t]nd [ɗ]n [n]s [θ]l [l]
舌根音、喉音g [k]gv [kʷ]ng [ŋ]h [h]r [ɣ]
舌面音、ngv、腭化音c [ɕ]y [ˀj]ny [ɲ]ngv [ŋʷ]by [pʲ]gy [kʲ]my [mʲ]

武鸣双桥话把by和my读成[pl]和[ml]。
[编辑] 韵母
壮语有78个韵母。壮文中字母e写在a, o之后表示元音缩短,写在i, u, w之后表示元音增长。aei简写成ae。
舒声韵a [a]e [e]i o [o]u w [ɯ]
ai [aːi]ae [ai]ei [ei]oi [oːi]ui [uːi]wi [ɯːi]
au [aːu]aeu [au]eu [eːu]iu [iːu]ou [ou]
aw [aɯ]
am [aːm]aem [am]em [eːm]iem [iːm]im [im]om [oːm]oem [om]uem [uːm]um [um]
an [aːn]aen [an]en [eːn]ien [iːn]in [in]on [oːn]oen [on]uen [uːn]un [un]wen [ɯːn]wn [ɯn]
ang [aːŋ]aeng [aŋ]eng [eːŋ]ieng [iːŋ]ing [iŋ]ong [oːŋ]oeng [oŋ]ueng [uːŋ]ung [uŋ]wng [ɯŋ]
入声韵ap [aːp]aep [ap]ep [eːp]iep [iːp]ip [ip]op [oːp]oep [op]uep [uːp]up [up]
at [aːt]aet [at]et [eːt]iet [iːt]it [it]ot [oːt]oet [ot]uet [uːt]ut [ut]wet [ɯːt]wt [ɯt]
ak [aːk]aek [ak]ek [eːk]iek [iːk]ik [ik]ok [oːk]oek [ok]uek [uːk]uk [uk]wk [ɯk]

a的短元音舌位比长元音高,近似[ɐ];i, u, w的短元音舌位比长元音高,长元音后接韵尾时带有流音[ə],例如ieng的读音接近[iəŋ]。
壮文中入声30韵遇到阳入调时把韵尾字母p, t, k改写成b, d, g,所以壮文共有108个韵母。
武鸣双桥话实际不区分ae和ei,aeu和ou。
[编辑] 声调
壮语有九个声调,其中舒声调有六个,入声调有三个。壮文中把声调标在音节的最后。
编号名称调值符号
1阴平24
2阳平31z
3阴上55j
4阳上42x
5阴去35q
6阳去33h
7短阴入55(p, t, k)
9长阴入35(p, t, k)
8阳入33(b, d, g)

浊塞音声母mb和nd只出现在阴调的音节里。
现代汉语借词一般从西南官话借入。
西南官话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借词壮语调类阳去h阳平z阴上j阴平

[编辑] 语音演变
本段使用国际音标
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b变成p,*d变成t,*g变成k),送气音消失。声调分裂成阴调和阳调。
原始侗台语声母*ˀn、*n̥*ˀd*t*dʱ、*d*n
壮语声母nɗtt n
阴调阳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1 发表于: 2010-01-20
苗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苗语
Hmoob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越南、老挝、泰国
使用人数 400万
语系 苗瑶语族
苗语支
  苗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hmn
ISO 639-3: 分别为
hmn – 苗语(一般)
mww – Hmong Daw (Laos, China)
hmv – Hmong Do (Vietnam)
hmf – Hmong Don (Vietnam)
blu – Hmong Njua (Laos, China)
hmz – Hmong Shua (Vietnam)
hmc – Hmong Central Huishui (China)
hmm – Hmong Central Mashan (China)
hmj – Hmong Chonganjiang (China)
hme – Hmong Eastern Huishui (China)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苗语是苗族人语言的统称,属于苗瑶语族的苗语支。苗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分支:

湘西方言
黔东方言
川黔滇方言
当中以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根据Ethnologue的记录,可以分成22种不同的方言。这三大分支与布努语(Bunu)及巴哼语(Pa-Hng)共同组成苗语支。

目录 [隐藏]
1 方言分类
2 音韵
2.1 声母
2.2 声调
3 文字
3.1 文字与音标对应
4 参考书目
5 外部链接


[编辑] 方言分类
以下为苗语的三个主要分支:

湘西方言(Ghaob Xongb;Xiangxi),又名“东部方言”或“红苗”;
西部土语 mmr
东部土语 muq
黔东方言(Hmub;Qiandong),又名“中部方言”或“黑苗”;
北部土语 hea
南部土语 hms
东部土语 hmq
川黔滇方言(Hmongb或Hmaob;Chuanqiandian),又名“西部方言”
滇东北次方言 (Hmong, Northeastern Dian) hmd,又名“威宁苗”;
罗泊河次方言 (Hmong, Luopohe) hml
重安江次方言 (Hmong, Chong'anjiang) hmj
川黔滇次方言
第一土语 (Hmong Njua) blu
第二土语 (Hmong Daw) mww
贵阳次方言
北部土语 (Hmong, Northern Guiyang) huj
西部土语 (Hmong, Southwestern Guiyang) hmg
南部土语 (Hmong, Southern Guiyang) hmy
惠水次方言
北部土语 (Hmong, Northern Huishui) hmi
西南土语 (Hmong, Southwestern Huishui) hmh
中部土语 (Hmong, Central Huishui) hmc
东部土语 (Hmong, Eastern Huishui) hme
麻山次方言
中部土语 (Hmong, Central Mashan) hmm
北部土语 (Hmong, Northern Mashan) hmp
西部土语 (Hmong, Western Mashan) hmw
南部土语 (Hmong, Southern Mashan) hma
另外,在美国有十多万苗族语言人口,他们讲的主要是一种混合型的川黔滇方言。他们有自己的字母及拼写规则,与中国通用的近似,但不相容。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在中国使用的拼写规则。有关美国方面的拼写方式,请参见本文的英文版。

[编辑] 音韵
现时对苗语的音韵研究,很大程度都是根据Golston and Yang 2001的研究。

[编辑] 声母
[编辑] 声调
苗语的声调在不同的方言亦有不同的变化,而普遍都有6-8个不同的声调。中国通用的声调记号与美国的有所差异,两者并不兼容。以下为中国采用的调号。有关美国所采用的调号,请参考本文的英文版。

调序 调号 调值
湘西 黔东 川黔滇 滇东北 
1 b 35 33 43 53
2 x 31 55 31 35
3 d 44 35 55 55
4 l 33 22 21 11
5 t 53 44 44 33
6 s 42 13 24 31
7 k 44 53 33 11
8 f 33 31 13 31

[编辑] 文字
英国牧师柏格里创办了光华小学。他与一些苗族知识分子设计了苗文拼音字母——后称柏格里苗文,用它出版了圣经和苗族文学。(注脚:http://www.pep.com.cn/xgjy/hyjx/ssmzhy/zgssmz/ssmzyy/200211/t20021118_2761.htm )现时在中国的苗族采用的文字是中国语言单位在1956年10月为中国的三大苗语方言发明的拼音文字,采用了26个基本的拉丁字母作为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标示。




b p m f w
d t n l
g k ng h
j q x y
z c s r
zh ch sh
gh kh nh
bl pl ml
hm hn hl
nb np
nd nt
ngg nk
nj nq
nz nc
nzh nch
nbl npl
ngh nkh
[编辑] 文字与音标对应
a – /a/
ai – /ai/
au – /au/
c – /c/
ch – /cʰ/
d – /d/
dh – /dʰ/
e – /e/
ee – /ẽ/
f – /f/
h – /h/
hl – /ɬ/
hm – /m̥/
hn – /n̥/
hnl or hml – /m̥ɬ/
hny – /ɲ̥/
i – /i/
ia – /iə/
k - /k/
kh – /kʰ/
l – /l/
m – /m/
n – /n/
nc – /ɲɟ/
nch – /ɲɟʰ/
nk – /ŋg/
nkh – /ŋgʰ/
nl or ml – /mˡ/
np – /mb/
nph – /mbʰ/
npl – /mbˡ/
nplh – /mbɬ/
nq – /ɴɢ/
nqh – /ɴɢʰ/
nr – /ɳɖ/
nrh – /ɳɖʰ/
nt - /nd/
nth - /ndʰ/
nts - /ɳɖʐ/
ntsh - /ɳɖʐʰ/
ntx - /ndz/
ntxh – /ndzʰ/
ny – /ɲ/
o – /ɔ/
oo – /ɔ̃/
p – /p/
ph – /pʰ/
pl – /pˡ/
plh – /pɬ/
q – /q/
qh – /qʰ/
r - /ʈ/
rh - /ʈʰ/
s – /ʂ/
t - /t/
th – /tʰ/
ts – /ʈʂ/
tsh – /ʈʂʰ/
tx - /ts/
txh - /tsʰ/
u – /u/
ua – /uə/
v – /v/
w - /ɨ/
x – /s/
xy – /ç/
y - /ʝ/
z - /ʐ/


喉塞音在书面语并不会显示出来。另外,少数真正元音起首的字会以apostrophe标于开首作辨识。

The mid tone is not indicated in the orthography. The others are indicated by letters written at the end of the syllable.

-b – high tone
-s – low tone
-j – high-falling tone
-v – mid-rising tone
-m – low-falling (creaky) tone
-g – mid-low (breathy) tone
-d - phrase-final low-rising variant of -m
[编辑] 参考书目
^  李锦平,(2002年),《苗族语言与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中国贵州贵阳。 ISBN 7541210218
^  Gordon, Raymond G., Jr. (编), (2005年),《民族语:全世界的语言》,第15版。SIL国际,美国德州达拉斯。网上版本:http://www.ethnologue.com/
Golston, Chris, and Phong Yang. 2001. "Hmong loanword phonology". In Proceedings of HILP 5, ed. C. Féry, A. D. Green, and R. van de Vijver, 40-57. Linguistics in Potsdam 12. Potsdam: University of Potsdam.
[编辑] 外部链接
苗语网上资源 (英语)
Hmong Dictionary (including audio clips)
Saturn Hmong: Hmong dictionaries, learning Hmo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 Hmong Language: An Oral Memory
Hmong Daw on Ethnologue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2 发表于: 2010-01-20
现时在中国的苗族采用的文字是中国语言单位在1956年10月为中国的三大苗语方言发明的拼音文字,采用了26个基本的拉丁字母作为声母韵母声调的标示。


  • b p m f w
  • d t n l
  • g k ng h
  • j q x y
  • z c s r
  • zh ch sh
  • gh kh nh
  • bl pl ml
  • hm hn hl
  • nb np
  • nd nt
  • ngg nk
  • nj nq
  • nz nc
  • nzh nch
  • nbl npl
  • ngh nkh
[编辑] 文字与音标对应
  • a – /a/
  • ai – /ai/
  • au – /au/
  • c – /c/
  • ch – /cʰ/
  • d – /d/
  • dh – /dʰ/
  • e – /e/
  • ee – /ẽ/
  • f – /f/
  • h – /h/
  • hl – /ɬ/
  • hm – /m̥/
  • hn – /n̥/
  • hnl or hml – /m̥ɬ/
  • hny – /ɲ̥/
  • i – /i/
  • ia – /iə/
  • k - /k/
  • kh – /kʰ/
  • l – /l/
  • m – /m/
  • n – /n/
  • nc – /ɲɟ/
  • nch – /ɲɟʰ/
  • nk – /ŋg/
  • nkh – /ŋgʰ/
  • nl or ml – /mˡ/
  • np – /mb/
  • nph – /mbʰ/
  • npl – /mbˡ/
  • nplh – /mbɬ/
  • nq – /ɴɢ/
  • nqh – /ɴɢʰ/
  • nr – /ɳɖ/
  • nrh – /ɳɖʰ/
  • nt - /nd/
  • nth - /ndʰ/
  • nts - /ɳɖʐ/
  • ntsh - /ɳɖʐʰ/
  • ntx - /ndz/
  • ntxh – /ndzʰ/
  • ny – /ɲ/
  • o – /ɔ/
  • oo – /ɔ̃/
  • p – /p/
  • ph – /pʰ/
  • pl – /pˡ/
  • plh – /pɬ/
  • q – /q/
  • qh – /qʰ/
  • r - /ʈ/
  • rh - /ʈʰ/
  • s – /ʂ/
  • t - /t/
  • th – /tʰ/
  • ts – /ʈʂ/
  • tsh – /ʈʂʰ/
  • tx - /ts/
  • txh - /tsʰ/
  • u – /u/
  • ua – /uə/
  • v – /v/
  • w - /ɨ/
  • x – /s/
  • xy – /ç/
  • y - /ʝ/
  • z - /ʐ/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3 发表于: 2010-01-20
蒙古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蒙古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蒙古语
монгол (Mongol)
(Mongɣul)ᠮᠣᠩᠭᠣᠯ  
文字: 1.  (Mongghol, 在中国使用)

2. Монгол(Mongol, 在蒙古国使用)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吉尔吉斯斯坦, 蒙古国, 俄罗斯  
区域: 全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中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省
使用人数 570万
语系 阿尔泰语系 (有争议)
蒙古语族
  东蒙古语支
   乌里亚特-喀尔喀分支
    喀尔喀-布里亚特支系
     蒙古语  
文字: 蒙古字母、西里尔字母、八思巴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蒙古国 (使用西里尔字母) ; 中国 (部分地区,使用蒙古字母)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mn
ISO 639-2 mon
ISO 639-3: 分别为
mon – 蒙古语 (一般)
khk – 喀尔喀蒙古语
mvf – 周边蒙古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蒙古语(Монгол хэл,古蒙古文转写:mongɣol kele)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特别接近辽朝的契丹文,但是由于这种文字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时蒙古国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而内蒙古则仍以传统蒙古语字母书写。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中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目录 [隐藏]
1 语言特色
2 分布和方言
2.1 分布
2.2 官方地位
2.3 方言
2.3.1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境内蒙古语的划分
2.3.2 标准语
3 音韵
3.1 辅音系统
3.2 元音系统
4 蒙古文字
5 语法
5.1 格范畴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编辑] 语言特色
蒙古语的特点:

黏着语
主宾谓语序
有元音和谐律(但是,由于基础词汇之间的音韵对应规则还没有确立,还不能证明阿尔泰语系学说。)
没有相当于汉语的“有”、英语的“have”的动词
单词不能以流音(r、l)开始
[编辑] 分布和方言
[编辑] 分布
现时单单是全外蒙古就有语言人口二百万人。另外,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各省,自治区(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青海、新疆及黑龙江省)等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以蒙古语为母语。

[编辑] 官方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百元纸币,上部分别印上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壮语。内蒙古自治区以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察哈尔土语为官方语言
蒙古国以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喀尔喀土语为官方语言
卡尔梅克共和国以卡尔梅克语(卫拉特—卡尔梅克方言卡尔梅克土语)为官方语言
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布里亚特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布里亚特土语俄罗斯布里亚特次土语)为官方语言
[编辑] 方言
蒙古语的范围界定和方言划分还存在很多争论。Luvsanvandan于1959年提出的四分法涵盖比较广:

中部方言,又称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方言注 1](包括喀尔喀土语、察哈尔土语、鄂尔多斯土语)
西部方言,又称卫拉特—卡尔梅克方言
北部方言,又称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方言注 2]
巴尔虎土语[方言注 3]
布里亚特土语[方言注 4]
东部方言,又称科尔沁—喀喇沁方言
科尔沁土语[方言注 5]
喀喇沁—土默特土语[方言注 6]
喀喇沁次土语[方言注 7]
蒙古贞次土语[方言注 8]
库伦次土语[方言注 9]
^ 又称和其他信息来源:曹道巴特尔(2007年9月19日).《喀喇沁蒙古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5-15.ISBN 978-7-105-08520-0/H·626(汉169).  
^ 巴尔虎—布里亚特部的蒙古族科尔沁化很严重,目前呼伦贝尔仅剩2万人使用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其他巴尔虎—布里亚特人已转用科尔沁土语。
^ 分布于海拉尔、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
^ 分布于索伦旗等地。
^ 通辽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 1993不完全统计:超过50万人
^ 分布于赤峰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省建平县、建昌县、凌源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等地;40%以上改用汉语。
^ 分布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等地。
^ 分布于哲理木盟库伦旗。
Sanžeev于1953年的划分则只包括中部方言(喀尔喀、察哈尔、鄂尔多斯),而把西部方言(卡尔梅克-卫拉特语)和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多作为独立于蒙古语的语言。另外还有人认为鄂尔多斯土语也是独立的语言。

[编辑]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境内蒙古语的划分
内蒙古方言
察哈尔土语
巴林土语
科尔沁土语
喀喇沁土语
鄂尔多斯土语
额济纳土语
卫拉特方言
土尔扈特土语
青海土语
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
新巴尔虎土语
陈巴尔虎土语
布里亚特土语
[编辑] 标准语
现时蒙古国与内蒙古的标准方言定义有所不同:

外蒙古以位于首都乌兰巴托的喀尔喀蒙古语方言最为正宗。
而内蒙古则以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正蓝旗的察哈尔蒙古语为标准方言。
此外,蒙语尚有其他地区的方言。

[编辑] 音韵
[编辑] 辅音系统
犹如突厥语和满文一样,蒙古语中没有词首复辅音。古蒙古文的辅音音位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文的辅音音位  清塞音 浊塞音 鼻音 擦音 半元音 边音 颤音
唇音  b m  v (只出现在借词中)    
舌尖音 t d n s  l r
舌面音 c j  s (在i的前面) y  
舌根音 k g ŋ    
小舌音 q ɣ      

和突厥语族一样,蒙古文本土词不能以/l/或/r/等音开头。不过,/n/这个音可以出现在蒙古文本土词开头。蒙古文的塞音韵尾必须是浊塞音,也就是说,/t/、/k/、/q/等清塞音不能当韵尾。另外要注意的是,现代蒙古语的l事实上是浊齿龈边擦音/[ɮ] /,而不是齿龈边音/l/。

[编辑] 元音系统
犹如现在的方言,在古蒙古语中有元音和谐,同一个词中的元音必须是阳性或者阴性,包括各种语法后缀——因此,所有的后缀都有阴性和阳性两种形式。

阳性元音:a o u
阴性元音:e ö ü
i是中性元音,可以出现在任何阳性和阴性的词中。现在的蒙古语方言元音和谐的基本原则不完全相同。 舌根/小舌辅音也收到元音属性的影响:在阳性的词中,出现的是小舌音的变体q与ɣ(浊擦音),而在阴性的词中,出现的是舌根塞音k与g。因此*aka、*eqe之类的词不符合蒙古语语音系统的规则,不可能存在。由此可见,舌根辅音(k g)和小舌辅音(q ɣ)处于互补分布,没有分辨音位的价值:实际上,k-q 和 g-ɣ分别是同一个音位(只有清浊对立,没有舌根-小舌的对立)。

[编辑] 蒙古文字
主条目:蒙古文字
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友好邻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四种文字:

利用汉字标音
回鹘文字母
改良自察合台文字,传统的蒙古文字,
元朝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
以及

索永布文字
拉丁蒙古文
外蒙古独立后采用的西里尔蒙文。
现时蒙古国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和Ү ү两个符号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

西里尔字母 称呼 IPA 转写  西里尔字母 称呼 IPA 转写
Аа а a a  Пп пэ (pʰ ), (pʰʲ ) ( p )
Бб бэ p,pʲ, b b  Рр эр r,rʲ r
Вв вэ w,wʲ v  Сс эс s s
Гг гэ ɡ,ɡʲ,ɢ´, k g  Тт тэ tʰ,tʰʲ t
Дд дэ t,tʲ d  Уу у ʊ u
Ее е jε~jɜ, e je  Үү ү u ü
Ёё ё jɔ jo  Фф фэ~фа~эф ( f ) ( f )
Жж жэ tʃ ž  Хх хэ~ха x,xʲ h
Зз зэ ts z  Цц цэ tsʰ ts
Ии и i i  Чч чэ tʃʰ č
Йй хагас и i j  Шш ша~эш ʃ š
Кк ка ( k ), (kʲ ) ( k )  Щщ ща~эшчэ (stʃ ) ( šč )
Лл эл ɮ,ɮʲ l  Ъ ъ 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  
Мм эм m,mʲ m  Ыы эр үгийн ы i y
Нн эн n,nʲ n  Ьь 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 ʲ '
Оо о ɔ o  Ээ э e e
Өө ө o ö  Юю ю jʊ, ju ju
     Яя я ja, j ja

Үү 和 Өө 有时写成 Vv 或 Її,和 Єє,多是因为俄语键盘欠缺那两个字母。

而内蒙古使用的是传统的蒙古文字。

[编辑] 语法
[编辑] 格范畴
根据元音属性的不同和韵尾的有无,名词的格的构造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文名词变格 格 房子(阴性-收韵尾) 手(阳性-收韵尾) 哥哥 (阳性-无韵尾) 母亲(阴性-无韵尾) 树
主格 ger ɣar aqa eke modu
属格 ger-ün ɣar-un aqa-yin eke-yin modu-n-u
宾格 ger-i ɣar-i aqa-yi eke-yi modu-n-i / modu-yi
与格 ger-e /ger-tür ɣar-a / ɣar-tur aqa-dur eke-dür modu-n-dur / modu-n-a
离格 ger-ece ɣar-aca aqa-aca eke-ece modu-n-aca
工具格 ger-iyer ɣar-iyar aqa-bar eke-ber modu-n-iyar / modu-bar
伴随格 ger-lüge ɣar-luɣa aqa-luɣa eke-lüge modu-n-luɣa


modu-n之类的名词有“隐形”的-n,这个后缀不出现在主格中,但出现在其它格中。

人称代词有不规则的形态变化:

人称代词变格 格 我 你 我们 你们
主格 bi si ba ta
属格 minu sinu manu tanu
宾格 namayi simayi mani tani
与格 nadur simadur mandur tandur
离格 nadaca simaca manaca tanaca
工具格 nadabar simabar maniyar taniyar
伴随格 nadaluɣa simaluɣa manluɣa tanluɣa

[编辑] 参见
蒙古文字
布里亚特语
卡尔梅克语
俄语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蒙古语维基百科蒙语学习网
Learn Mongolian Language Phrases - 学习蒙古语
蒙古语办公软件、输入法及相关软件
蒙古语口语教程
古蒙古文课程(英语)
带有中文注解的蒙古文故事
新蒙语-英语 在线词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4 发表于: 2010-01-20
辅音系统
犹如突厥语满文一样,蒙古语中没有词首复辅音。古蒙古文的辅音音位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文的辅音音位
塞音塞音鼻音擦音半元音边音颤音
唇音bmv (只出现在借词中)  
舌尖音tdnslr
舌面音cjs (在i的前面)y
舌根音kgŋ
小舌音qɣ

突厥语族一样,蒙古文本土词不能以/l/或/r/等音开头。不过,/n/这个音可以出现在蒙古文本土词开头。蒙古文的塞音韵尾必须是浊塞音,也就是说,/t/、/k/、/q/等清塞音不能当韵尾。另外要注意的是,现代蒙古语的l事实上是浊齿龈边擦音/[ɮ] /,而不是齿龈边音/l/。
[编辑] 元音系统
犹如现在的方言,在古蒙古语中有元音和谐,同一个词中的元音必须是阳性或者阴性,包括各种语法后缀——因此,所有的后缀都有阴性和阳性两种形式。
  1. 阳性元音:a o u
  2. 阴性元音:e ö ü
i是中性元音,可以出现在任何阳性和阴性的词中。现在的蒙古语方言元音和谐的基本原则不完全相同。 舌根/小舌辅音也收到元音属性的影响:在阳性的词中,出现的是小舌音的变体q与ɣ(浊擦音),而在阴性的词中,出现的是舌根塞音k与g。因此*aka、*eqe之类的词不符合蒙古语语音系统的规则,不可能存在。由此可见,舌根辅音(k g)和小舌辅音(q ɣ)处于互补分布,没有分辨音位的价值:实际上,k-q 和 g-ɣ分别是同一个音位(只有清浊对立,没有舌根-小舌的对立)。
[编辑] 蒙古文字
主条目:蒙古文字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友好邻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四种文字:
以及
现时蒙古国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Ү ү两个符号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
西里尔字母称呼IPA转写西里尔字母称呼IPA转写
АааaaПппэ(pʰ ), (pʰʲ )( p )
Бббэp,pʲ, bbРрэрr,rʲr
Вввэw,wʲvСсэсss
Гггэɡ,ɡʲ,ɢ´, kgТттэtʰ,tʰʲt
Дддэt,tʲdУууʊu
Еееjε~jɜ, ejeҮүүuü
ЁёёjoФффэ~фа~эф( f )( f )
ЖжжэžХххэ~хаx,xʲh
ЗззэtszЦццэtsʰts
ИииiiЧччэtʃʰč
Ййхагас иijШшша~эшʃš
Ккка( k ), (kʲ )( k )Щщща~эшчэ(stʃ )( šč )
Ллэлɮ,ɮʲlЪ ъ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Ммэмm,mʲmЫыэр үгийн ыiy
Ннэнn,nʲnЬь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ʲ'
ОооɔoЭээee
ӨөөoöЮююjʊ, juju
Яяяja, jja

Үү 和 Өө 有时写成 Vv 或 Її,和 Єє,多是因为俄语键盘欠缺那两个字母。
而内蒙古使用的是传统的蒙古文字
[编辑] 语法
[编辑] 格范畴
根据元音属性的不同和韵尾的有无,名词的格的构造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文名词变格
房子(阴性-收韵尾)手(阳性-收韵尾)哥哥 (阳性-无韵尾)母亲(阴性-无韵尾)
主格gerɣaraqaekemodu
属格ger-ünɣar-unaqa-yineke-yinmodu-n-u
宾格ger-iɣar-iaqa-yieke-yimodu-n-i / modu-yi
与格ger-e /ger-türɣar-a / ɣar-turaqa-dureke-dürmodu-n-dur / modu-n-a
离格ger-eceɣar-acaaqa-acaeke-ecemodu-n-aca
工具格ger-iyerɣar-iyaraqa-bareke-bermodu-n-iyar / modu-bar
伴随格ger-lügeɣar-luɣaaqa-luɣaeke-lügemodu-n-luɣa


modu-n之类的名词有“隐形”的-n,这个后缀不出现在主格中,但出现在其它格中。
人称代词有不规则的形态变化:
人称代词变格
我们你们
主格bisibata
属格minusinumanutanu
宾格namayisimayimanitani
与格nadursimadurmandurtandur
离格nadacasimacamanacatanaca
工具格nadabarsimabarmaniyartaniyar
伴随格nadaluɣasimaluɣamanluɣatanluɣa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5 发表于: 2010-01-20
哈尼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哈尼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哈尼语
Haqniqdoq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  
区域: 东亚
使用人数 175万
语系 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彝语群
   彝语支
    南部彝语组
     哈尼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sit(其他汉藏语)
ISO 639-3: 分别为
hni – 哈尼语(哈尼次方言)
ahk – 阿卡语(雅尼次方言)
how – 豪尼语(豪白方言)
byo – 碧约语
ktp – 卡多语
enu – 峨努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哈尼语是哈尼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缅甸掸邦以及老挝、泰国、越南的北部。

目录 [隐藏]
1 方言
2 语音
3 参考书目
4 外部链接


[编辑] 方言
分三大方言。

哈雅方言:
哈尼次方言:分布在云南中南部(约70万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地,以及越南(1万余人)北部、老挝(700人)东北部。
雅尼次方言,又称阿卡语: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山区(约30万人),尤其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缅甸(至少20万人)、泰国(6万人)、老挝(6万人)。这些人是400年前从云南中南部向西南迁徙到现在的分布地的。
豪白方言:12万人使用,分布在云南中北部,哈尼次方言的西北方,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地。分豪尼、白宏两个土语。
碧卡方言:30万人使用,分布在云南西南部。
碧约土语:12万人
卡多土语:18万人
峨努土语:1万人
其中哈雅方言和豪白方言之间差别较小。

另外有一些较小的方言,如Akeu、Chepya、Muda和阿卡语接近,泰国的Mpi和碧约土语接近。

[编辑] 语音
哈尼语有元音松紧对立。哈雅方言辅音有浊、清不送气和清送气三套,但送气清辅音只同松元音结合,不送气清辅音只同紧元音结合,因此辅音的送气特征和元音的松紧特征处于互补分布。豪白方言和碧卡方言则只有清不送气和清送气两套声母,而且松紧元音都可以配合,这两种方言的清不送气声母对应哈雅方言的浊声母,清送气声母对应哈雅方言的清声母。

哈尼语的标准语以绿春县大寨话为基础,属于哈尼次方言。标准语有四个声调(55、33、31、24,其中24只出现在近代汉语借词中)。

[编辑] 参考书目
李永燧、王尔松,《哈尼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委员会 《哈尼、汉词汇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
[编辑] 外部链接
哈尼和辞典(日文),根据张佩芝编《哈尼语哈雅方言土语词汇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6 发表于: 2010-01-20
纳西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纳西语
Naxi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区域: 云南、四川
使用人数 308,839 (2000年资料)
语系 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彝语支(有些争议,见下方说明)
   纳西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无
ISO 639-3: nbf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纳西语是一种汉藏语系语言,为云南纳西族的语言,主要通行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目前有大约三十万的使用人口;另外,纳西语有自己的书写文字,详见东巴文、哥巴文。

目录 [隐藏]
1 亲属关系
2 使用
3 音系学
3.1 辅音
3.2 元音
4 语法
5 参考资料
6 参见


[编辑] 亲属关系
这个语言和缅彝语支之间的近缘关系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是否该包含在缅彝语支的语言在内的这点,依旧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它是缅彝语支的一员,有些人则建议将纳西语与缅彝语支组成一个新的语支;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纳西语是藏缅语族的一种语言。

[编辑] 使用
根据2000年的资料,使用纳西语的人口总共有308,839人,其中有约100,000人是单语人口。另外有大约170,000人以汉语、藏语、白语和英语[来源请求]等语言做为第二语言。纳西语多数的使用者(20万人)聚居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云南、四川的临近县市,个别居于西藏芒康县。另外亦可能有些纳西语的使用者居于缅甸。

目前大约有75,000人通晓纳西文字。另外,纳西语是当地学校教授的语言,并且亦在当地的政府机构和市场等地使用,同时在丽江的纳西族自治区里,许多当地的媒体亦以纳西语来进行讯息的传播。除了传统的东巴文和哥巴文等文字以外,纳西语亦可以拉丁字母进行书写,但书写纳西语并不普及,大部分纳西族均不懂阅读东巴文字。

纳西语下分数种方言,东部方言(金沙江以东的纳西语方言)和被做为标准的丽江方言(属西部方言)彼此间有相当多的差异存在,其主要差异在于丽江方言受汉语影响极深,引入异常庞大的汉语取代原有词汇,甚至一些纳西方言原有的意思,在丽江纳西话中也渐被汉字取代,只保留纳西话的原本语法。

[编辑] 音系学
[编辑] 辅音
唇音 唇齿音 齿音 卷舌音 龈腭音 硬颚音 软颚音 喉音
不送气清塞音 p  t   c k ʔ
送气清塞音 pʰ  tʰ   cʰ kʰ  
浊塞音 b  d   ɟ g  
前鼻音化浊塞音 mb  nd   ɲɟ ŋg  
不送气清塞擦音   ʦ tʂ ʨ    
送气清塞擦音   ʦʰ tʂʰ ʨʰ    
浊塞擦音   ʣ dʐ ʥ    
前鼻音化浊塞擦音   nʣ ndʐ nʥ    
清擦音  f s ʂ ɕ  x  
浊擦音  v z ʐ ʑ  ɣ  
鼻音 m  n   ɲ ŋ  
边音   l      
闪音/弹音   r      
半元音 w, ɥ     j  

[编辑] 元音
纳西语的丽江方言有九个元音,它们分是i, e, a, ɑ, ü, ɨ, ə, o, u。另外纳西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高平、中平、低降和低升。

[编辑] 语法
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为主词─受词─动词。另外它的语法结构和其他通行于云南地区的藏缅语族语言相似。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7 发表于: 2010-01-20
景颇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景頗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维基孵育场的维基百科语言试验版:
    景颇语试验版景颇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缅甸  
区域: 云南省、缅甸克钦邦
使用人数 94万 [1]
语系 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萨尔语群
   景颇-卢伊语支 ?
    景颇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kac  
Ethnologue
第14版: CGP
ISO 639-3: kac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景颇语是景颇族人使用的语言之一,在缅甸又称作克钦语,属于藏缅语族。除景颇语外,有的景颇族还使用缅语支的载瓦语、浪速语、勒期语和波拉语。

关于景颇语在藏缅语族中的归类问题,曾有多种尝试。现在一般认为属于萨尔语群。

景颇语的动词形态颇为复杂,动词的后缀表示主语和宾语的人称和数。

系词“是”[rai],叙述式:

人称-数 存在 变化
1-单数 rai n ngai rai sa ngai
2-单数 rai n dai rai sin dai
3-单数 rai ai rai sai
1-复数 rai ga ai rai sa ga dai
2-复数 rai ma dai rai ma sin dai
3-复数 rai ma ai rai ma sai
目录 [隐藏]
1 同源词
2 象形文字
3 参考书籍
3.1 注释
3.2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编辑] 同源词
汉语和景颇语之间有许多同源词,以下举出一些例子:

汉语—景颇语同源词 汉字 上古音 景颇语
我 *ŋaajʔ ngai
飞 *pər pyen
死 *sijʔ si
杀 *sreet sat
目 *mruk myi
耳 *nəʔ na
三 *səəm masum
四 *slijs mali
五 *ŋaaʔ manga

景颇语元音分松紧。

[编辑] 象形文字
景颇族有一种原始图画文字。[1]

[编辑] 参考书籍
[编辑] 注释
^ 石锐, 2007
[编辑] 参考文献
《景汉词典》,戴庆夏、徐悉艰,1983年出版,云南民族出版社。
《景颇语语法》,戴庆夏、徐悉艰,1992年出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石锐(2007年12月20日).Htunghking Sumla Laika Tsunhpran Ka Lajang ai: Maran sharoi.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ISBN 978-7-80695-625-0.  
[编辑] 外部链接
景颇语ISO代码
景颇语的网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8 发表于: 2010-01-20
布依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布依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布依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区域: 云贵高原、四川省
使用人数 200万
语系 壮侗语系
侗台语族
  台语支
   北部
    布依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tai (其他台语)
ISO 639-3: pcc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布依语(Haausqyaix)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布依族的语言,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台语支。分布在贵州省南部。使用人口约200万。越南的热依族也说布依语。

在贵州省的布依语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土语:第一土语又称黔南土语,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第二土语又称黔中土语,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语又称黔西土语,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

布依语语言特点和这一语支的其他语言大体相同。单音节词占优势。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从语族的角度看,布依语的声母与同语族其他语言相比,简化与合并较快。布依语的句子可以分析出一层、两层到多层的词组。

布依语从西南官话(主要是昆贵片和黔南片)中吸收了一些现代汉语借词。

现行的布依文是放弃布壮文字联盟方针之后,于1981年至1985年间拟定的。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

目录 [隐藏]
1 语音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1.4 语音演变
2 文字
2.1 古布依字
2.2 老布依文
2.3 新布依文
3 外部链接


[编辑] 语音
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编辑] 声母
布依文有32个[声母]。声母的名称是声母加元音a。

唇音 b [p] p [pʰ] mb [ɓ] m [m] f [f] v [v]
舌尖音 d [t] t [tʰ] nd [ɗ] n [n] sl [ɬ] l [l]
舌根音 g [k] k [kʰ]  ng [ŋ] h [x] hr [ɣ]
舌面音 j [ʨ] q [ʨʰ]  ny [ɲ] x [ɕ] y [j]
舌尖音 z [ʦ] c [ʦʰ]   s [s] r [z]
腭化音 by [pʲ]   my [mʲ] qy [ˀj]  
唇化音 gv[kʷ]   ngv [ŋʷ] qv [ˀv]  

其中p, t, k, q, z, c六个声母只用于拼写现代汉语借词,sl, hr两个声母只用于拼写方言。

v在元音前读[w]。

[编辑] 韵母
布依语有77个[韵母]在本族词汇中出现。

舒声韵 a [a]  o [o]  ee [e] i   u   e [ɯ]  
aai [aːi] ai [ai] oi [oi]       ei [ɯi]  
aau [aːu] au [au]   eeu [eu]  iu [iu]    
ae [aɯ]    ie [iə]  ue[uə]  ea[ɯə]  
aam [aːm] am [am] oom [om] om [ɔm] eem [em] iam [iəm] im [im] uam [uəm] um [um] eam [ɯən]  
aan [aːn] an [an] oon [on] on [ɔn] een [en] ian [iən] in [in] uan [uən] un [un] ean [ɯən] en [ɯn]
aang [aːŋ] ang [aŋ] oong [oŋ] ong [ɔŋ] eeng [eŋ] iang [iəŋ] ing [iŋ] uang [uəŋ] ung [uŋ] eang [ɯəŋ] eng [ɯŋ]
入声韵 aab [aːp] ab [ap] oob [op] ob [ɔp] eeb [ep] iab [iəp] ib [ip] uab [uəp] ub [up] eab [ɯəp]  
aad [aːt] ad [at] ood [ot] od [ɔt] eed [et] iad [iət] id [it] uad [uət] ud [ut] ead [ɯət] ed [ɯt]
ag [ak]  og [ɔk] eeg [ek]  ig [ik]  ug [uk]  eg [ɯk]

另有九个韵母只用来拼写现代汉语借词:er [ɚ], ao [au], ou [əu], ia [ia], io [io], iao [iau], ua [ua], uai [uai], ui [uəi]。现代汉语借词中还有一个韵母[z̩],与z, c, s, r相拼,也写作i。

[编辑] 声调
布依语有八个声调。其中舒声调有六个,音节以元音或鼻音结尾;入声调有两个,音节以塞音结尾。本族词汇(包括古代汉语借词)和现代汉语借词采用两套不同的声调符号。

编号 名称 调值 符号 现代汉语借词西南官话调类 现代汉语借词声调符号
1 阴平 24 l 去声 q
2 阳平 11 z  
3 阴上 53 c 上声 j
4 阳上 31 x 阳平 f
5 阴去 35 s  
6 阳去 33 h 阴平 y
7 阴入 35 t  
8 阳入 33 不标

先喉塞音声母mb、nd、qy和qv只出现在1、4、5、7调的音节里。

[编辑] 语音演变
本段使用国际音标。

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b变成p,*d变成t,*g变成k),送气音消失。

原始侗台语声母 *ˀn,*n̥ *t *ˀd *dʱ、*d *n
布依语声母 n t ɗ t  n
阴调 阳调

原始侗台语的声调发生分裂。

原始侗台语声母 *ˀn、*n̥ *t *ˀd *dʱ、*d *n
原始侗台语平声 阴平 阳平
原始侗台语上声 阴上 阳上
原始侗台语去声 阴去 阳去
原始侗台语入声 阴入 阳入

[编辑] 文字
[编辑] 古布依字
古布依字或方块布依字是古代布依族人民为了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的用来书写布依语的文字,类似古壮字。

[编辑] 老布依文
1956年11在贵阳市召开的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决定采取布依文和壮文联盟(布壮文字联盟)的方针,并通过了《布依文方案(草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以贵阳附近的龙里县羊场镇话(属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为标准语。该方案经原中央民委批准,自1957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由于政治原因,推行工作于60年代中断。老布依文和老壮文十分接近。

[编辑] 新布依文
1981年,参加《布依族简史》讨论会的代表认为布依族文字应根据布依语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议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修改布依文方案,最后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改草案》,报贵州省民委审定。“修改草案”经贵州省民委审定后,自1982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根据试验的反馈,贵州省民委于1985年3月21日至23日召开修改布依文方案的座谈会,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订案)》。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现行的布依文和壮文有一定差别。

老 新布 音标 老 新布 音标 老 新布 音标 老 新布 音标 老 新布 音标
b b /p/ ƃ mb /ɓ/ m m /m/ f f /f/ v v, qv /v, ˀv/
c z /ʦ/   s s /s/ r r /z/
d d /t/ ƌ nd /ɗ/ n n /n/  l l /l/
g g /k/ gv gv /kʷ/ ŋ ng /ŋ/ ŋv ngv /ŋʷ/ h h /x/
gy j /ʨ/  ny ny /ȵ/ x x /ɕ/ y y, qy /j, ˀj/
by by /pʲ/  my my /mʲ/

注释:羊场话的/f, ɕ, x/只用于借词。复兴话的/f/对应羊场话的/v/;复兴话的/ɕ/对应羊场话的/ʦ/;复兴话的/x/对应羊场话的/ɣ/,在老壮文中写作h。

老 新壮 新布 音标 老 新壮 新布 音标 老 新壮 新布 音标 老 新壮 新布 音标
a a aa /aː/ ə ae a /a/ e e ee /e/ i i i /i/
o o oo /oː/ ө oe o /o/ u u u /u/ ɯ w e /ɯ/

注释:

/a/单独成韵时,在新老壮文、新老布依文中都写作a;/o/单独成韵时,在新老壮文、新老布依文中都写作o。
新布依文中增加了ie/iə/、ue/uə/、ea/ɯə/等韵。
高元音/i, u, ɯ/和辅音韵尾之间的过渡音/ə/,在新老壮文、老布依文中写作e,在新布依文中写作a。
在羊场布依话中,/e/和/o/在韵尾之前实际读/ia/和/ua/。韵尾k实际读/ʔ/。
声调 老 新壮文 新布依文 羊场调值 复兴调值
1 不标 不标 l, q 35 24
2 ƨ z z 11 11
3 з j c, j 13 53
4 ч x x, f 31 11
5 ƽ q s 33 35
6 ƅ h h, y 53 33
7 (p、t、k) (p、t、k) (b、d、g)t 33(长),35(短) 35
8 (b、d、g) (b、d、g) (b、d、g) 53(长),11(短) 33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孵育场的维基百科语言试验版:
    布依语试验版布依族网
布依语ISO代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9 发表于: 2010-01-20
语音
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编辑] 声母
布依文有32个[声母]。声母的名称是声母加元音a。
唇音b [p]p [pʰ]mb [ɓ]m [m]f [f]v [v]
舌尖音d [t]t [tʰ]nd [ɗ]n [n]sl [ɬ]l [l]
舌根音g [k]k [kʰ]ng [ŋ]h [x]hr [ɣ]
舌面音j [ʨ]q [ʨʰ]ny [ɲ]x [ɕ]y [j]
舌尖音z [ʦ]c [ʦʰ]s [s]r [z]
腭化音by [pʲ]my [mʲ]qy [ˀj]
唇化音gv[kʷ]ngv [ŋʷ]qv [ˀv]

其中p, t, k, q, z, c六个声母只用于拼写现代汉语借词,sl, hr两个声母只用于拼写方言。
v在元音前读[w]。
[编辑] 韵母
布依语有77个[韵母]在本族词汇中出现。
舒声韵a [a]o [o]ee [e]i u e [ɯ]
aai [aːi]ai [ai]oi [oi]ei [ɯi]
aau [aːu]au [au]eeu [eu]iu [iu]
ae [aɯ]ie [iə]ue[uə]ea[ɯə]
aam [aːm]am [am]oom [om]om [ɔm]eem [em]iam [iəm]im [im]uam [uəm]um [um]eam [ɯən]
aan [aːn]an [an]oon [on]on [ɔn]een [en]ian [iən]in [in]uan [uən]un [un]ean [ɯən]en [ɯn]
aang [aːŋ]ang [aŋ]oong [oŋ]ong [ɔŋ]eeng [eŋ]iang [iəŋ]ing [iŋ]uang [uəŋ]ung [uŋ]eang [ɯəŋ]eng [ɯŋ]
入声韵aab [aːp]ab [ap]oob [op]ob [ɔp]eeb [ep]iab [iəp]ib [ip]uab [uəp]ub [up]eab [ɯəp]
aad [aːt]ad [at]ood [ot]od [ɔt]eed [et]iad [iət]id [it]uad [uət]ud [ut]ead [ɯət]ed [ɯt]
ag [ak]og [ɔk]eeg [ek]ig [ik]ug [uk]eg [ɯk]

另有九个韵母只用来拼写现代汉语借词:er [ɚ], ao [au], ou [əu], ia [ia], io [io], iao [iau], ua [ua], uai [uai], ui [uəi]。现代汉语借词中还有一个韵母[z̩],与z, c, s, r相拼,也写作i。
[编辑] 声调
布依语有八个声调。其中舒声调有六个,音节以元音或鼻音结尾;入声调有两个,音节以塞音结尾。本族词汇(包括古代汉语借词)和现代汉语借词采用两套不同的声调符号。
编号名称调值符号现代汉语借词西南官话调类现代汉语借词声调符号
1阴平24l去声q
2阳平11z
3阴上53c上声j
4阳上31x阳平f
5阴去35s
6阳去33h阴平y
7阴入35t
8阳入33不标

先喉塞音声母mb、nd、qy和qv只出现在1、4、5、7调的音节里。
[编辑] 语音演变
本段使用国际音标
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b变成p,*d变成t,*g变成k),送气音消失。
原始侗台语声母*ˀn,*n̥*t*ˀd*dʱ、*d*n
布依语声母ntɗt n
阴调阳调

原始侗台语声调发生分裂。
原始侗台语声母*ˀn、*n̥*t*ˀd*dʱ、*d*n
原始侗台语平声阴平阳平
原始侗台语上声阴上阳上
原始侗台语去声阴去阳去
原始侗台语入声阴入阳入

[编辑] 文字
[编辑] 古布依字
古布依字或方块布依字是古代布依族人民为了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的用来书写布依语的文字,类似古壮字
[编辑] 老布依文
1956年11在贵阳市召开的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决定采取布依文和壮文联盟(布壮文字联盟)的方针,并通过了《布依文方案(草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以贵阳附近的龙里县羊场镇话(属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为标准语。该方案经原中央民委批准,自1957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由于政治原因,推行工作于60年代中断。老布依文和老壮文十分接近。
[编辑] 新布依文
1981年,参加《布依族简史》讨论会的代表认为布依族文字应根据布依语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议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修改布依文方案,最后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改草案》,报贵州省民委审定。“修改草案”经贵州省民委审定后,自1982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根据试验的反馈,贵州省民委于1985年3月21日至23日召开修改布依文方案的座谈会,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订案)》。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现行的布依文和壮文有一定差别。
新布音标新布音标新布音标新布音标新布音标
bb/p/ƃmb/ɓ/mm/m/ff/f/vv, qv/v, ˀv/
cz/ʦ/ss/s/rr/z/
dd/t/ƌnd/ɗ/nn/n/ll/l/
gg/k/gvgv/kʷ/ŋng/ŋ/ŋvngv/ŋʷ/hh/x/
gyj/ʨ/nyny/ȵ/xx/ɕ/yy, qy/j, ˀj/
byby/pʲ/mymy/mʲ/

注释:羊场话的/f, ɕ, x/只用于借词。复兴话的/f/对应羊场话的/v/;复兴话的/ɕ/对应羊场话的/ʦ/;复兴话的/x/对应羊场话的/ɣ/,在老壮文中写作h。
新壮新布音标新壮新布音标新壮新布音标新壮新布音标
aaaa/aː/əaea/a/eeee/e/iii/i/
oooo/oː/өoeo/o/uuu/u/ɯwe/ɯ/

注释:
  1. /a/单独成韵时,在新老壮文、新老布依文中都写作a;/o/单独成韵时,在新老壮文、新老布依文中都写作o。
  2. 新布依文中增加了ie/iə/、ue/uə/、ea/ɯə/等韵。
  3. 高元音/i, u, ɯ/和辅音韵尾之间的过渡音/ə/,在新老壮文、老布依文中写作e,在新布依文中写作a。
  4. 在羊场布依话中,/e/和/o/在韵尾之前实际读/ia/和/ua/。韵尾k实际读/ʔ/。
声调新壮文新布依文羊场调值复兴调值
1不标不标l, q3524
2ƨzz1111
3зjc, j1353
4чxx, f3111
5ƽqs3335
6ƅhh, y5333
7(p、t、k)(p、t、k)(b、d、g)t33(长),35(短)35
8(b、d、g)(b、d、g)(b、d、g)53(长),11(短)33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