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采茶戏
百科名片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
目录
简要介绍
基本内容
基本特征
主要价值
历史渊源
传承谱系一、黄彩庭采茶戏班
二、刘文川采茶戏班
三、甘福华采茶戏班
四、县国有采茶剧团主要传承人
器具、制品及作品
濒危状况
保护计划保护内容
五年计划
保障措施
建立机制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简要介绍
基本内容
基本特征
主要价值
历史渊源
传承谱系 一、黄彩庭采茶戏班
二、刘文川采茶戏班
三、甘福华采茶戏班
四、县国有采茶剧团主要传承人
器具、制品及作品
濒危状况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五年计划 保障措施 建立机制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展开 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 桂南采茶戏
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它所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①开台茶(又叫恭贺茶或参拜茶);②开荒、点茶;③探茶;④采茶;⑤炒茶;⑥卖茶。桂南采茶属“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也叫“三角班”。是以锣、鼓、钹、木鱼等击乐和唢呐、笛子、二胡等器乐为伴奏。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表演程式以载歌载舞为主,念白多为韵白。采茶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采茶串古”是在茶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一些有情节的民间故事为戏桥,通过采茶曲牌演唱,多为喜剧、闹剧。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桂南采茶戏已基本完成从地方小戏发展向舞台戏剧的过渡。县农村文艺辅导团(现为县采茶剧团)上演采茶小戏《农具改革第一天》就是完成这一过渡的标志。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县采茶剧团先后上演《梁祝》、《两亲家》、《重上茶山》等大戏,宣告采茶戏的发展已经成熟。全县130多个采茶剧团2000多个演员,一年演出2000多场,足迹踏遍全县乡村。2003年9月,采茶戏《清水塘边》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10届“曹禺杯”大赛获二等奖。同年,博白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由此可见,桂南采茶戏的社会价值逐渐被人们和专家认可,已成为独树一帜、特色浓厚的地方剧种,为中国戏剧史添上了新的一页。然而,人才的流失和后继乏人,严重地阻碍了桂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演员由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因此又称“三小戏”或“三角班”。就表演队的组织规模而言,是小队伍、小节目、小道具,这又是“三小戏”的另一含义。演出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一般演出的顺序是:①开台茶,(又称恭贺茶或参拜茶)即演出之初先向戏主和观众恭贺。②开荒、点茶。③探茶。④采茶。一男两女摘茶,载歌载舞。⑤炒茶。⑥卖茶。整个歌舞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无比热情和丰收喜悦。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①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本地语言(客家话)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普及。②演出队伍精悍,机动灵活。队伍人数为5—7人,一般不超过10人,小道器、小节目,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方便。③表演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唱念做舞四功,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数为韵白或骈文,演出气氛热烈,剧场效果良好。④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听众深感亲切,广为传唱,因此“吁嘟呀”又成为桂南采茶的另一“俗名”。⑤曲牌兼收并蓄,容量较大。采茶插曲牌比较丰富,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吸取民间小调、山歌、兄弟剧种的曲牌及音乐,具有多元性。
编辑本段主要价值
①学术价值。在中国地方戏剧中,桂南采茶戏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地 桂南采茶戏
方戏剧中独树一帜。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桂南采茶戏,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曲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②实用价值。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桂南采茶戏,对桂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到了民国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戏曲中的独立剧种。解放后,在广东粤西钦州一带流传的采茶戏被称为“合浦采茶”,在广西玉林五属流行的叫“玉林采茶”,后因钦州划归广西,才将两者合并,正式定名为“桂南采茶”,与桂北彩调齐名,称为姐妹艺术。桂南采茶戏在“双百”方针指引下蓬勃发展,博白县采茶戏普及面广,先后成立了300多个剧团(队)。1978年成立了专门从事采茶戏研究机构——采茶戏曲艺术研究组。1982年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将原县专业表演团体文工团改名为——博白县采茶剧团。[1]
编辑本段传承谱系
一、黄彩庭采茶戏班
(1)班主黄彩庭,男,生于1900年,是三滩良茂采茶剧队的创始人。8岁随父学唱竹马和唱对答,18岁便子继父业创办竹马队,20岁成名,是博白北片有名的戏班,黄彩庭成为妇孺皆知的“牛公头”,有人把他比作博白的“马思增”(广东粤剧名家),三滩所有20多个采茶队的班主皆接受他的传艺。博白辅导团于1957年上京演出的采茶舞蹈《打杯舞》就是他采用采茶曲牌“中落花园”并亲自辅导的成功之作。他所传授的弟子刘从周和刘明强已经在五六十年代就名声鹊起,这是黄彩庭剧队的黄金时代。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及八十年代中,他们师徒3人已分别辞世。 (2)传承谱系 第一代,黄彩庭,男。出生年月:1900.5。文化:高小。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45。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第二代 刘从舟,男。出生年月:1925.8。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45。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刘明强,男。出生年月:1928.9。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48。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第三代 何忠隆,男。出生年月:1931.5。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0。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凌祖余,男。出生年月:1942.6。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3。居住地址:博白沙河。 黄锡福,男。出生年月:1942.10。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3。居住地址:博白宁潭。 第四代 陈声强,男。出生年月:1950.1。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62。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杨朝钦,男。出生年月:1953.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63。居住地址:博白镇。 第五代 陈海东,男。出生年月:1973.3。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95。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王丽锦,女。出生年月:1963.7。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95。居住地址:博白屯谷。
二、刘文川采茶戏班
(1)班主:刘文川 刘文川艺名“挑手”,此名源于他的右手在孩提时因一次生毒疮——蛇头指而破相,手没有指头,还剩半截拇指和一个“屈雷”。他是个文盲孤儿,乞丐出身,因为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强,民间三教九流他都染指,尤其是口才特别好,上门乞食就随口唱木鱼,唱到主家动情给他施舍为止。民间采茶艺人为了争夺地盘和霸主,都兴对歌,也叫唱对答。博白、陆川、北流一带没有一个对得赢他。五十年代初,他便成了广西歌舞团的客座首唱,只要有他出场,观众则场场爆满。随后一直在博白县辅导团作编外辅导,直到1980年逝世。 (2)传承谱系 第一代,刘文川,男。出生年月:1912.6。文化:文盲。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0。居住地址:博白镇。 第二代 刘治伟,女。出生年月:1935.2。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6。居住地址:博白镇。 李毓清,女。出生年月:1936.7。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6。居住地址:博白镇。 沈恒爵,男。出生年月:1937.2。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6。居住地址:博白亚山。 第三代 卜宗仕,男。出生年月:1949.5。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80。居住地址:博白松旺。 李 福,男。出生年月:1970.10。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98。居住地址:博白凤山。
三、甘福华采茶戏班
班主:甘福华 甘福华,男,小学毕业,是个半文盲。10多岁便从师学唱竹马,成年以后便成了博白北片地老话地区 桂南采茶戏
的班主,一直用地老话唱对答、唱采茶,而且记忆力特强。八十年代中期,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集成之歌谣集成时采访他,要他写出唱词,但他不能写,只能唱。他所唱《梳妆纺纱织布歌》九大段几百首,一连唱了个半钟头,只字不漏。当年已85岁,唱后第三年便离开了人世。他的传承人个个成了过往来客,没有一个能接上他的班。甘福华是博白第一个没有传承弟子的老艺人。只给后人留下了他的绝唱《梳妆纺纱织布歌》。
四、县国有采茶剧团主要传承人
1、第一代传承人县民间文艺辅导团成立于1955年,该团的主要任务是除了完成自身的演出任务外,还担负起对全县民间采茶剧队的辅导重任。该团主要成员: 王保威,男。出生年月:1947.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杨朝钦,男。出生年月:1945.6。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李育平,男。出生年月:1943.7。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刘治伟,女。出生年月:1940.8。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凤山 李毓清,女。出生年月:1942.4。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城厢。 梁育才,男。出生年月:1945.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2、第二代传承人 县国有采茶剧团成立于1982年,第一代的传承人全部留团继续做辅导传承工作。于是产生了第二代传承人。也是采茶剧团的主要技术骨干。 庞家祥,男。出生年月:1947.6。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江宁。 陈声强,男。出生年月:1950.8。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卜宗仕,男。出生年月:1948.3。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双旺。 李小英,女。出生年月:1948.10。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城厢。 宁为莲,女。出生年月:1950.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那林。 李奕涛,男。出生年月:1947.1。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3、第三代传承人 王丽锦,女。出生年月:1963.7。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顿谷镇。 李祖清,女。出生年月:1958.9。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东平镇。 沈 咏,男。出生年月:1964.6。文化:大学本科。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龙潭镇。 陈海东,男。出生年月:1973.6。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陈君凤,女。出生年月:1973.4。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李 褔,男。出生年月:1974.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凤山镇。 余晓东,男。出生年月:1975.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沙河镇。 秦海燕,男。出生年月:1973.6。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东平镇。
编辑本段器具、制品及作品
①击乐(四小件):锣、鼓、钹、木鱼。②器乐(四小件):唢呐、二胡、笛子、碰铃。③道器(四小件):钱鞭、彩带、花扇、手绢。④作品:20年代编排创作演出的采茶戏有《打杯舞》、《剪红带》、《借衣》、《绿珠女》等;60年代有《刘三姐》、《马京与冯凉》、《抢亲》、《夺印》、《三里湾》等;70年代《只争朝夕》、《风口渡》、《拦路》、《接帐》、《苦甜担》、《梁祝》、《奇案姻缘》、《三约湖心亭》等;80年代有《两亲家》、《重上茶山》、《放牛乐》、《姻缘错》;90年代有《桥》、《甜郎辣姐》、《桃花姐》、《拆店》、《乔迁新居》;近年有《清水塘边》、《烦恼村官老犟妻》、《门神下乡》、《铁公鸡拔毛》、《牛老板拜妻》、《新所长追旧税》及一批采茶歌舞。
编辑本段濒危状况
(1)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下,采茶戏艺术人才纷纷下海经商,造成人才流失,导致专业剧团举步维艰,大场戏无法演出,无法参与演出市场竞争。(2)一些造诣较高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出现了人才的严重断层。(3)资源流失严重。桂南采茶戏的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劫难,本来就传世不多,加之传承后继乏人,直接影响该戏的发展。(4)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群众对桂南采茶戏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只为大部分老年人所喜爱,年轻观众很少。(5)领导重视不够。由于博白县目前还处于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状态,资金短缺,加上领导重点抓经济建设,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扶持和研究不够重视,如此下去,桂南采茶戏的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编辑本段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做好普查、整理工作,全面掌握桂南采茶戏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采茶戏团队、三小行当、乐器曲牌、道具服装及价值等全部状况。 2、对桂南采茶戏的小生、小旦、小丑等行当及表演程式、表演风格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3、收集桂南采茶戏的演奏乐器、曲目、曲牌,并进行整理、存档。 4、收集桂南采茶戏的服装、道具,并进行整理、存档。 5、抓好桂南采茶戏小生、小旦、小丑等行当唱、念、做、舞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吹、打、拉乐器,上山、开荒、梳妆调(曲牌),服装道具等三大类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刊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对博白县三滩、博白、凤山、龙潭、水鸣、江宁、双旺、东平、沙河、宁潭等镇的10多个桂南采茶戏团(队),700多名演员、演奏员实行重点保护。 2、巩固发展博白县采茶剧团,抓紧演员、演奏员,以及各专业人员的培养。 3、在全县各中小学和基层培训网点开展桂南采茶戏艺术教育及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桂南采茶戏传承的难题。 4、坚持对全县各乡镇130个桂南采茶戏团、队进行辅导,提高其艺术水平及演出档次;每年组织演出要达2000多场,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5、每年举办一次桂南采茶戏艺术节,检阅和促进桂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五年计划
2006年保护措施:⑴开展全面普查、整理工作。⑵举办采茶戏曲艺术研究培训。预期目标:重新整理、归档。要求12月前扇花功、手绢功及体形功进入练功场实践运用,使每个学员能基本掌握。年底接受领导及老师对基本功的检查。预期目标: 2007年保护措施:继续全面普查及整理工作,并恢复传统采茶戏排练演出。预期目标:各类基本功要形成桂南采茶戏特有的地方风格,要求每位学员熟练掌握,选排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小戏,分组排练,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开展比赛,举办小型汇演,促进艺术发展。恢复和完善专业采茶表演团体的建制。完成动态保护的任务。 2008年保护措施:健全专业剧团编制,充实业余专业采茶剧团。预期目标:排演一台小戏、拆子戏,一台小品歌舞节目,一台现代大戏。所演出服装、道具、舞美、灯光均由培训班老师、学员设计,由研究室监制。 2009年保护措施:每年举办一次桂南采茶戏艺术节,检阅桂南采茶戏传承发展的成果。预期目标:1、采茶艺术研究室出版一套四集样本书籍:第一集《论采茶基本功的训练》;第二集《采茶戏的艺术结构》;第三集《采茶戏音乐探讨》;第四集《桂南八音与采茶戏曲音乐》。2、录制采茶戏的表演光盘。参与考核培训班的学员。评出:优秀演员、优秀剧本、优秀导演。 2010年保护措施:全面总结5年来成绩。预期目标:全面总结、检阅传承发展成果,并出版有关书刊、VCD。
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2)成立桂南采茶戏艺术研究室。(3)开展普查工作。(4)组织专业人员每月到乡村进行辅导,做到70%的群众都会唱采茶。(5)制定每年工作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6)实行招商引资,发展采茶艺术文化产业,出版书刊、制作VCD,推向世界;(7)县每年拨出20万元的保护经费。(8)恢复县采茶剧团全额工资制。(9)每年举办一次桂南采茶艺术节。(10)建设采茶艺术培训中心大楼。(11)在全县中小学和各基层培训网点开展桂南采茶艺术教育及培训班。(12)每年召集两次全县采茶剧队队长会议,进行布置、总结、表彰。
建立机制
(1)桂南采茶戏传承机制。(2)桂南采茶戏项目保护、振兴和推广培训工作领导机制。(3)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机制。(4)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5)以县采茶艺术中心为依托,开拓采茶艺术市场运行机制。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对全县现在仍然在乡村演出的将近130个民间采茶剧队给予一定的保护和支持。除由文化馆农村文艺辅导组有计划地、定人定点作对口演技辅导外,县文化和体育局文化市场管理组加强对他们的演出管理,把演出管理费全部免收。定期召开剧队队长会议,组织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及汇报研究工作。发展一批,巩固一批。此外,还采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1)早在1978年5月间,便成立了“桂南采茶研究组”,并专程到采茶的故乡——江西作综合性调查。先后采访了南昌、赣东的抚州、赣南的吉安、吉水及井冈山的采茶剧团和老艺人,这次“攀亲”收获颇丰。(2)江西“攀亲”回来后,及时着手整理和编纂了《桂南采茶戏传统曲牌集》和《桂南采茶基本功初探》两本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3)1982年将原县文工团改名为“博白县采茶剧团”。(4)2003年,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文件成立“采茶戏曲艺术研究领导小组”,并组织人员进行桂南采茶戏的挖掘整理,正在编书、制作VCD。(5)2004年5月以来,召开了4次采茶戏曲艺术研讨会,重点研讨有关采茶戏的巩固和发展问题。[2]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http://www.baguiwang.com/feiwuzhi/1268.htm http://www.baguiwang.com/feiwuzhi/1268.htm2
广西八桂网
http://www.baguiwang.com/feiwuzhi/1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