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941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0 发表于: 2010-01-20
爪哇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爪哇语
Javanese
Basa Jawa / Basa Jawi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尼爪哇岛、苏里南、新喀里多尼亚  
区域: 东南亚的岛屿
使用人数 约8千万~1 亿(包括第二语言使用者)  
排名: 12
语系 南岛语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核心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群
   巽他-苏拉威西语群
    爪哇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前荷属东印度群岛(在1945后已停止)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jv
ISO 639-2 jav  
Ethnologue
第14版: JAN
ISO 639-3: 分别为
jav – Javanese
jvn – Caribbean Javanese
jas – New Caledonian Javanese
osi – Osing
tes – Tengger
kaw – Kawi (Old Javanese)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爪哇语是印尼四大主岛之一的爪哇岛上东、中部居民主要采用的语言。爪哇语属南岛语系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一个语支,和印尼语及马来语算是近亲,有语言人口7550万人。不少讲爪哇语的人都同时会说印尼语,但日常生活主要采用爪哇语。

现时爪哇语采用拉丁字母,但过去曾经采用一种很特别的爪哇文字来记录他们的语言。

[编辑] 简介

This is a Map of where Javanese is spoken. Dark green is where it is spoken as a major language. Light green is where it is a minority language.爪哇语是一种南岛语系的语言,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核心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支的巽他语支,是爪哇岛东部、中部和西部北岸的主要语言。它与马来语、巽他语、峇里语、曼德勒语等语言的关系较密切,与苏门答腊语、婆罗洲诸语、菲律宾语等的关系较疏。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爪哇语维基百科Javanese Writing System
Ethnologue report on Javanese
Javanese in Suriname strive to preserve origins Jakarta Post article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7%88%AA%E5%93%87%E8%AA%9E
2个分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 印尼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1 发表于: 2010-01-20
越南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越南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依據方針,本條目已獲半保護。
請参閱页面保护方针及保护日志以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您不能修改此條目,您可以请求修改、在讨论页提出修改提议、申请解除保护、登录或创建账号。

注意:本页面或章节含有Unicode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新版用字:「㗂、𡦂」。如果您的系统不支持,有关字符将会错误显示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参见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越南語
Tiếng Việt
使用国家及地区 越南、美國、加拿大、法國、柬埔寨、台灣、中國大陸  
区域: 東南亞
使用人數 7.0–7.3千萬人為母語
總數超過8.0千萬  
排名: 13–17(母語,與韓語、泰盧固語、馬拉地語、泰米爾語排名接近)
語系 南亞語系(有爭議,但這是較主流的觀點)
孟-高棉語族
  越-芒語支
   越南語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越南
管理机构: 越南社会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Viện Ngôn ngữ học, Viện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院言語學,院科學社會越南。)
語言代碼
ISO 639-1: vi
ISO 639-2 vie
ISO 639-3: vie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越南語(越:Tiếng Việt/㗂越)又稱越語(越:Việt Ngữ/越語)、京語(越:Tiếng Kinh/㗂京)、國語(越:Quốc Ngữ/國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的前法國殖民地名稱安南語(越:Tiếng An Nam/㗂安南)。

越南語是越南的國語,有85至90%的越南人將之作為母語,另外居住在海外三百萬越僑、住在中國廣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語。歷史上,越南語曾使用漢字與喃字表記,現代則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添加若干個新字母及聲調符號的國語字(越:Chữ Quốc Ngữ/𡦂國語)書寫。

目录 [隐藏]
1 歷史
2 越南歷史上的語言表記法
2.1 概要
2.2 三種文書系統
3 譜系分類
4 方言
5 音韻
6 漢越音
6.1 越南語漢字音的分類
7 詞彙
7.1 固有詞(純越詞)
7.2 漢越詞
7.3 外來語
7.4 混種詞
8 文法
9 越南語國語字
10 字母表
11 腳注
12 參見
13 外部連結

歷史
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語言受印度文化影響較大,而越南語卻與朝鮮語、日語一樣自古受到漢字文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自公元一世紀至十世紀的統治下,越南語引入龐大的漢字詞匯,其發音(漢越音)類似古漢語中古音,但其語法承襲了大量高棉語的特色,雖然與中文一樣並無時態及動詞變化,亦同為聲調語言,但其詞序恰恰與中文相反置,情況近似泰語。


圖片的越南文寫的是「我說越南語」;第一行是用國語字寫的越南文,第二行是用漢喃混寫的越南文。三個有下劃線的字為喃字。早期的時候,越南人並沒有為自己的語言發明適合的書寫系統。大約從東漢開始,漢字(越南人稱之為「儒字」)開始有系統和大規模的傳入越南。到了越南陳朝以後,漢字已經成為越南政府以及民間的主要文字,此時大量的漢字著作開始出現,最著名的就是15世紀編撰的《大越史記全書》。值得注意是,這些以漢字寫成的文章基本上並不按照越南語的文法規則書寫,也不採用越南語的辭彙,而是純粹的用古漢語的文法寫成。故此,這些漢字著作是漢文著作,而与当时的越南语口语有很大差异。

由于越南口语与汉语不同,文言文无法准确纪录越南本民族语言(与古代朝鲜、越南一样,书面使用文言文,但民间的口语是本民族语言),在漢字在越南的逐渐傳播开后,一些人開始嘗試以漢字作為基礎,以創造新的文字來紀錄越南本民族语言,這些字就是喃字(越:Chữ Nôm/𡦂喃)。大約在8世紀的時候喃字開始出現,13世紀的時候,越南文人開始用喃字進行文學創作。此間最著名的文學作品莫過於阮攸(Nguyễn Du)19世紀寫成的《金雲翹傳》(Truyện Kiều)。越南上層社會由於有很濃厚的「尊漢」思想,一直很排斥這種文字,國家教育機關也沒有將它作為正式文字看待,也沒有對它進行整理規範的工作。儘管此間的胡朝(1400年-1407年)或者是西山阮朝富春朝廷(1788年-1802年)政權之統治者曾經重視喃字,並且將其提升到國家文書用字的地位。

現在的越南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叫做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它是由17世紀到越南的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法语:Alexandre de Rhodes,越南文: A-Lịch-Sơn Đắc-Lộ),1591年-1660年)根據先前傳教士的拼寫原則的基礎上整合而成。在19世紀法國佔領越南時期,這種書寫體系流行起來,並於20世紀全面開始使用。

越南歷史上的語言表記法
概要
越南古典文書多用古漢語文言文寫成、字典裡的單詞有70%以上為漢越詞(越:từ Hán Việt/詞漢越),近代以前多使用漢字以及本民族發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書一般由完全使用漢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書一般使用漢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1919年越南科舉廢止、1945年阮朝滅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促使漢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漸減少。

取而代之的是17世紀基督教會傳教士發明的、法國殖民地化政策極力普及的使用羅馬字表記的「國語字」(越:Chữ Quốc Ngữ/𡦂國語)。殖民地時期國語字被法國殖民者稱之為的「法國人的禮物」的「文明化」的象徵,獨立運動推進以後、民族主義者認為漢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効率性,國語字成為了獨立後的越南語的正式表記法,一般越南國民都毫無異議地把國語字作為正式標記法。

三種文書系統
歷史上,越南共出現過三種文書系統,包括:

漢文(文言文)
漢喃文
國語字文
漢文(越:Hán Văn/漢文)是越南封建时代官方的主要採用的文書系统,貴族、知识分子也多使用汉文写作。汉文(文言文)也是古代東亞諸國的共通文書系統,在中國、韓國、日本也同樣被使用。然而,它完全由漢字組成,與越南本民族的越南語差異較大,在書面上與越南人的口語上難以達到統一。

隨著希望書面表達本民族語言的意識的提升,喃字最晚在13世紀被發明。喃字的出現,完成了越南語書面文同口語的統一,表記越南語的漢喃文也因此出現。漢喃文的出現,加快了越南國語文學的發展,很多優秀的文章也多也漢喃文,如,15世紀的阮廌,他的很多漢喃詩歌至今仍被人們欣賞。越南文學在18世紀迎來了一個高峰,涌現了阮攸的漢喃文著作《金雲翹傳》以及胡春香的漢喃詩等。由于是用漢喃文寫作的,便于越南人理解記憶,這些文學作品在越南民間以口頭的形式廣泛流傳(DeFrancis 1977:44-46)。

另一方面,表記越南本民族語言的漢喃文出現以後,官方的正式文書仍然多沿用漢文。其中的一個例外是胡朝(1400年—1407年)時,漢文被暫時廢止,官方啟用漢喃文。然而,由于后來的越南第三次北屬時代的到來,漢喃文的官方地位被終止。黎朝時,漢喃文成為了社會異見的首選傳播媒介,黎朝政府因此在1663年、1718年和1760年頒文禁止漢喃文的使用。漢喃文最后一次被越南官方采用是在西山朝(1788年—1802年)。但在後來的阮朝,漢喃文的官方地位再次被終止。阮朝(1802年—1945年)的初代帝王嘉隆帝阮福映在成為皇帝以前曾支持過喃字和漢喃文的使用,但他掌權後即開始采用漢文(Hannas 1997:83-84)。

19世紀下半葉以來,法國殖民者開始禁止阮朝官方文書漢文(文言文)的使用,并廢除了1915年以及1918年至1919年的科舉考試。漢字、漢文地位的降低,也導致了與漢字關系緊密的喃字的地位下降(DeFrancis 1977:179)。在20世紀上半葉,喃字和漢喃文逐漸沒落,而法國殖民者推行的拼音化文字國語字和國語字文開始標準化并在越南通行。

譜系分類
越南語的語系歸屬尚未確定。現在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屬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如施密特根據越南語與孟語跟高棉語有大量同源的基本詞彙,且語法結構基本相同來判定,部份中國學者從越南語的底層入手,發現越南語和佤族語言同源來判定等。另一些語言學者則認為越南語是一種孤立語言。

20世紀語言學界的另一種觀點是認為越南語屬於漢藏語系或壯侗語系,如馬伯樂根據越南語音節有固定聲調,單音節詞佔大多數,以及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來判定。這種觀點現在已不再流行,不過中國大陸圖書館學常用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仍把越南語相關書籍編入漢藏語系相關書籍之下[1]。

由於越南語的語系歸屬問題備受爭議,姑且暫時認為它算是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南亞語系此三種語系所融合而成的混合語。最近具有民族主義傾向的越南語言學家認為還是應該列入壯侗語系,因為列入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如同跟歷史上曾經是世仇的柬埔寨人所說的高棉語(也稱柬埔寨語)竟是相同來源,實在難以接受。

方言
越南語方言種類比較簡單,大致分做3類。三者間的差異主要在音韻和詞彙上,文法上的差異非常小。

方言名稱 地区 舊名
北部方言 河内、海防等地 東京方言
北中方言 乂安(荣、清章)、清化、广平、河静 上安南方言
中部方言 順化、广南 上安南方言
南部方言 胡志明市、湄公河三角洲 交趾支那方言

現代越南語的發音以河內腔(北方方言)為標準。但是不少的海外越僑說的是西貢(南方方言)腔的越南語。海外的越南語媒體多數都用西貢腔廣播。河內腔跟西貢腔主要差別是在聲調和捲舌音上。

在河內腔中,後面3組的字母並沒有發音上的差別:TR=CH=/c/、D=R=GI=/z/、S=X=/s/。但是在西貢腔中,R, S, TR 需要捲舌,CH, GI, X 沒有捲舌。而且西貢腔將 D 唸做半元音/j/。

捲舌音 平舌音 半元音 現代標準音
TR CH  TR=CH=[c]
R GI D R=GI=D=[z]
S X  S=X=[s]

在聲調上,西貢腔將跌聲(陽上)歸併到問聲(陰上)。所以,西貢腔的越南語只有5個聲調。

音韻
主条目:越南語音系
越南語和漢語類似,構詞絕大多數以單音節(或稱字)為單位。和多數漢語言以及壯泰語言一樣,越南語的音節可由聲母、介音、韻母、韻尾、聲調五部份構成。

漢越音
由於越南語引入了大量的漢語詞彙,所以漢字的古漢語發音在越南語中保留得很好,多數聲母都得到了保留,特別是區分了舌根鼻音聲母 ng(疑母)、喻母跟零聲母的漢字。比如「魚」唸 ngư,「俞」唸 du ,「於」唸 ư。當然部分聲母出現了變異,比如「西」唸 tây,「民」唸 dân。

越南語的漢字音韻尾出現了4個變異,但是卻沒有影響到它對漢字韻尾保留的完整性。古漢語韻尾收 n、m、p、t 的漢字在越南語中依然收 n、m、p、t。例如:判 phán、帆 phàm、法 pháp、發 phát。

古漢語尾韻收ng的漢字在越南語中分化成 ng、nh 兩個韻尾,具體的分化規則是韻母是洪音(a、o、ơ、u、ư)的時候,韻尾是 ng(例如:空 không、光 quang、濃 nùng);韻母是細音(唸/ɛ/時的a、i、e)的時候,韻尾是 nh(京 kinh、生 sinh、成 thành)。

在原漢字文化圈國家中,越南、日本跟韓國在引入漢語詞彙的時候都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漢字的古漢語發音,但是唯獨越南語引入漢音的時候,連聲調都一併保留(這固然是因為越南語有聲調,但日語、韓語沒聲調的關係)。雖然越南語將古漢語的兩個入聲調歸入了兩個去聲調(銳聲跟重聲)中,但是還是完整重現「平上去入分陰陽」的8個聲調,因為入聲字帶有 p、t、ch、c 韻尾,非常容易同去聲字分別開來。

越南語漢字音的分類
從傳入時間和越化程度等方面看,漢越詞的發音可分為標準漢越音、古漢越音和越化漢越音等三類。

大多數漢越詞發音為標準漢越音,這些詞被稱為標準漢越詞或純漢越詞。
另有部分漢越詞由于傳入越南的時間較早,其讀音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國唐代以前的音韻,這種讀音叫做「古漢越音」,使用古漢越音的詞匯被稱為“古漢越詞”。例如:
mùi ← 味
buông ← 放
múa ← 舞
muộn ← 晚
cởi ← 解
khoe ← 夸
還有少部分漢越詞,由于自古受越南語口語的影響產生音变,使得它們原有的漢字讀音也隨之改變而更符合越南語語音特點,這種讀音叫做「越化漢越音」,使用越化漢越音的詞彙被稱為“越化漢越詞”。如:
gần ← 近
giường ← 床
vá ← 補
关于越化汉越词的数量至今还没有正确的统计数字,但其数量也远不如汉越词的数量多。

詞彙

橙色的為純越語素,綠色的為漢越語素。越南語是一種單音節語言,幾乎每個音都至少有一個涵義,故而跟漢語一樣,可以很自由的組合新詞彙表達新概念。例如「đã」有「已經」的意思,而「rồi」是「完成」的意思,兩者組成新詞「đã rồi」的意思就是「已經完成」;再如「định」是漢字「定」,它跟「đã 」組成新詞「đã định」,意思就是「已經確定,已經定下來,既定,原來就定下來了」的意思。

越南語的詞彙相當豐富,与韓語和日本语一樣都是漢字詞(漢越詞)非常豐富的語言,所以根据詞彙的來源,越南語的詞彙可以被分做下面四种:

固有詞(純越詞)
固有詞(越:Từ thuần Việt/詞純越*?)是越南語本身就有的詞彙,這些词汇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動、名词,比如動詞「đi(去)」、 名詞「cơm(飯)」等;以及一些具象的名詞,比如「cây(樹)」、「nước(水)」等。

在原漢字文化圈的語言中,日語跟韓語至今依然並用著兩套數詞(固有數詞跟漢語數詞),並且大量的數字概念的表達方式都已漢化。而越南語沒有完全采用漢語數詞,一到千的數詞依然有自己固有的表達方式,僅有少量的數字概念的表達方式漢化,「triệu(百萬)」就是漢字數詞「兆」【參見:越南語數字】。

漢越詞
漢越詞(越:Từ Hán Việt/詞漢越*?)是越南語中自古漢語派生出的詞匯,即越南語的漢字詞。越南語中漢越詞的數量非常多,其比重不低於60%。在這些漢字詞中,比較少的單音節漢字詞被直接當作詞彙來用,例如:học(學)、tại(在);多數的單音節漢字詞都被當作構詞的部件來使用,像上面提到的「đã định」即是。

有相當大量的漢越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一致,比如:
lịch sử(歷史)、định nghĩa(定義)、phong phú(豐富)、điều hoà(調和)、thời sự(時事)。

漢越詞中也存在大量與現代漢語使用相同的漢字,但意義相異的漢越詞,如:
phương tiện(方便):在越南語中的意思是「手法」、「手段」。
văn phòng(文房):在越南語中的意思是「辦公室」、「寫字樓」。
phương phi(芳菲):在越南語中的意思是“豐滿”。
phong lưu(風流):在越南語中的意思是“富足”、“富裕”。
越南語中亦存在大量越南自制漢越詞,其特點類似日語中的“和製漢語”這些詞匯由古漢語語素構成,可以直接用漢字寫出,但漢語中並無這些詞彙,如:
bệnh cảm(病感):感冒。
khẩu trang(口裝):口罩
外來語
外來語(越:Từ ngoại lai/詞外來*?)是越南語中由古漢語以外的語言傳入的詞匯。其主要來自近現代的法語、英语詞匯,也有少量来本國少數民族語言或其他语言的。 由於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法語的辭彙也自然流入了越南語中,比如 「ga」(火車站)就是來自法語的「gare」。

混種詞
混種詞是以上三种词的混合型。如:

vôi hoá/񠏸化 - 鈣化 (「vôi」為固有語素“鈣”,「hoá」為漢越語素“化”)
ôm kế - 歐姆表、歐姆計 (「ôm」為外來語素“歐姆”,「kế」為漢越語素的“計”)
nhà băng - 銀行 (「nhà」為固有語素“家、房”,「băng」為外來語素“銀行”)
ngày sinh/𣈗生 - 生日 (「ngày」為固有(純越)語素“日、天”,「sinh」為漢越語素“生”)
trưởng ga - 火車站長 (「trưởng」為漢越語素“長”,「ga」為法語外來語素“火車站”)
文法
越南語是孤立語,動詞沒有型態變化,名詞既沒有文法上的性別跟數的形式,也沒有文法上格的變化,形容詞也不需要跟被修飾的名詞保持文法上的性、數、格上的一致。文句內的詞通過詞序來表達文法作用,所以詞序對越南語非常的重要,更改了詞的排序也就更改了句子的意思。這跟漢語一樣。越南語的文句機構是:主語-謂語-賓語(SVO)。

跟多數東南亞語言(泰語、寮語、馬來語等)一樣,越南語也是形容詞後置的語言。所以「越南語」就不是「 Việt(越)Nam(南)Tiếng(語)」,而是「 Tiếng Việt Nam」;「京族的正式語言」就應該寫成 「ngôn ngữ(言語)chính thức(正式)của[屬於、的]dân tộc(民族)Kinh(京)」。

不同的虛詞表達不同的意思。đã(已經)、đang(當, 正當, 正在)、sẽ(將要)是三個不同的虛詞,它們各有自己的涵義,添加在動詞的前面就表達出動詞進行的三種不同狀況:viết(寫)、đã viết(已經寫)、đang viết(正在寫)、sẽ viết(將要寫)。

越南語國語字
主条目:越南語字母
1527年,葡萄牙的天主教傳教士來到越南,他們創製了用於轉寫紀錄越南語的羅馬字,這種文字最初只是用在教學及傳教上。後來,來自法國跟義大利的傳教士也開始用羅馬字紀錄越南語,但是不同國家的傳教士有不同的拼音規則,而修改整合的工作也同時進行着。

17世紀,法籍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用他自己創製的越南羅馬字出版了《越葡拉字典》(Từ điển Việt-Bồ-La,字典越葡拉),這標誌着越南語羅馬字記音系統修改整合的階段性成功以及越南國語字的誕生。

目前越南語字母使用除 F(f)、J(j)、W(w)、Z(z)之外的22個拉丁字母以及 Ă(ă)、Â(â)、Đ(đ)、Ê(ê)、Ô(ô)、Ơ(ơ)、Ư(ư)7個變化字母。元音字母通過上加或下添符號來表達聲調種類,國語字用了5個符號表達6個聲調(有一個聲調沒用符號):(以a為例)à、ả、ã、á、ạ。在書寫的時候,按照音節隔寫,外來語雙音節的詞彙或音譯詞用短橫連接每個音節,比如:Ra-đi-ô(radio)。


越葡拉字典內頁現代國語字的複合字母中,仍可見得傳教士母語文字的殘跡:

NH 來自葡萄牙語
GI、GH 來自義大利語
TR 來自法語
PH 來自葡萄牙語
近年,由於越南修改放寬了聲調符號的標註規則(主要涉及介音上標註聲調符號的規則),而海外越僑並沒有接受修改後的新規則,所以今天越南越南語跟海外越南語在聲調符號的標註上產生了差異,但是這些差異絲毫不影響到閱讀理解,而且人們一般也不容易察覺。比如:「文化」今天在越南的拼寫是 văn hoá,而越僑的標註方式(也是修訂規則以前的標註方式)是 văn hóa。

字母表
主条目:越南語字母
越南语字母
A a Ă ă Â â B b C c D d Đ đ E e Ê ê G g H h I i K k L l M m
N n O o Ô ô Ơ ơ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Ư ư V v X x Y y    

腳注



參見
帮助:越南語
京语
越南語音系
越南語字母(國語字)
漢越詞
古漢越語
喃字
儒字
VISCII越南語字符集
VIQR越南語輸入法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越南语维基百科相關的维基共享资源:
越南语使用Google自动将越南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越南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漢喃同源辭
網路漢越字典
線上漢越字典
在线越英、英越、越法、法越、越汉、汉越字典
VDict: Vietnamese online dictionaries
VietDic
喃字遺產保存會
蔣為文:〈越南「去殖民化」與「去中國化」的語言政策〉
蔣為文:〈台灣白話字hām越南羅馬字ê文字方案比較〉
蔣為文:〈越南文學發展史kap伊對台灣文學ê啟示〉
蔣為文:《牽手學台語‧越南語——台語kap越南語發音入門》
The Free Vietnamese Dictionary Project
Nom look-up
Lexicon of Vietnamese words borrowed from French by Jubinell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2 发表于: 2010-01-20
泰米尔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泰米爾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标题手工转换。转换标题为:中国大陆:泰米尔语;新加坡:淡米尔语;香港:泰米爾語;台灣:坦米爾語实际标题为:泰米尔语;当前显示为:泰米尔语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中国大陆:泰米尔;新加坡:淡米尔;香港:泰米爾;台灣:坦米爾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泰米尔简体:毛里塔尼亚;繁體:茅里塔尼亞;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毛里塔尼亚显示↓关闭↑字词转换说明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坦米尔语
தமிழ் tamiḻ  
发音: /t̪ɐmɨɻ/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斯里兰卡,亦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南非重要的少数语言,以及全球各地的移民社群
使用人数 77,400,000(1999年)  
排名: 13-17(母语);排名与朝鲜语、越南语、泰卢固语、马拉地语相近
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
南达罗毗荼语族
  泰米尔-卡纳达语支
   Tamil-Kodagu
    泰米尔-马拉雅拉姆语
     坦米尔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本地治里)、斯里兰卡、新加坡
管理机构: 泰米尔纳德邦的政府和各学院
语言代码
ISO 639-1: ta
ISO 639-2 tam  
Ethnologue
第14版: TCV
ISO 639-3: tam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泰米尔语(தமிழ்;IPA /tæmɪɻ/)(台译坦米尔,马新译淡米尔)是一种有超过二千年历史的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通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东北部。它是泰米尔纳德邦和本地治里的官方语言。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不少印度裔居民也是说泰米尔语的,他们散布于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菲济等地。根据统计,在1996年,泰米尔语在全球的语言人口中排第18位,有语言人口7400万人。

塔米尔语这个名称相信来自梵文 Dravida(达罗毗荼)的读音变化。泰米尔语有超过2000年的文学传统,而不同于欧洲的拉丁文和罗曼语族,这个传统一直没有断过。犹如中文的文言文一样,至今古泰米尔文还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被使用。

例如,泰米尔小学生一直到现在还用1世纪的字母韵文 átticúdi 来学字母。

目录 [隐藏]
1 法律地位
2 字母
3 例子
4 泰米尔文学
5 相关条目

[编辑] 法律地位
泰米尔是泰米尔纳德邦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印度22种国家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泰米尔也是斯里兰卡及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并于南非有宪法地位(co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另外,泰米尔语于2004年获印度政府定为古典语言,这是获得该地位的第一个印度语言。

[编辑] 字母
泰米尔语语音系统最值得注意的是有齿音、齿龈音和卷舌音鼻音的对立:ந、ன、ண。一般世界语言只有齿辅音(法语、俄语)或者齿龈辅音(英语),很少有两种之间的对立。连印地语也只有齿音和卷舌音。

元音
字母 发音
அ a
ஆ aa
இ i
ஈ ii
உ u
ஊ uu
எ e
ஏ e
ஐ ai
ஒ o
ஓ oo
ஔ ao
辅音
字母 发音
க ka 舌根音
ங nga 舌根音
ச ca 舌面音
ஜ ja 舌面音
ஞ ña 舌面音
ட ṭa 卷舌音
ண ṇa 卷舌音
த ta 齿音
ந na 齿音
ன na 齿龈音
ப pa 唇音
ம ma 唇音
ய ya
ர ra 齿音
ற ṟa 卷舌音
ல la 齿音
ள ḷa (卷舌音
ழ ḻa 卷舌音
வ va
ஷ ṣa 卷舌音
ஸ sa 齿音
ஹ ha
音节
由一个辅音(这里க ka)和一个元音组成的音节
字母 发音
க் k
க ka
கா kaa
கி ki
கீ kii
கு ku
கூ kuu
கெ ke
கே kee
கை kai
கொ ko
கோ koo
கௗ kao




[编辑] 例子
泰米尔的文章加拉丁文转写和中文翻译:

ஆசிரியர் வகுப்பறையுள் நுழைந்தார்.
அவர் உள்ளே நுழைந்தவுடன் மாணவர்கள் எழுந்தனர்.
வளவன் மட்டும் தன் அருகில் நின்றுகொண்டிருந்த மாணவி கனிமொழியுடன் பேசிக் கொண்டிருந்தான்.
நான் அவனை எச்சரித்தேன்.

aasiriyar vakuppaRaiyuL nuzhainthaar.
avar uLLE nuzhainthavudan maaNavarkaL ezhunthanar.
vaLavan mattum than arukil ninRu kondiruntha maaNavi kanimozhiyudan pEsik kondirunthaan.
naan avanai echarithEn.
中文翻译:

老师进了课堂,他一进去,学生就起来了,只有瓦拉弯没有起来,他继续和站在他旁边的尕尼磨日聊天。我本来就警告过他。
[编辑] 泰米尔文学
《西拉巴提伽拉姆》
《蒂鲁古拉尔》
[编辑] 相关条目
泰米尔人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泰米尔语维基百科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3%B0%E7%B1%B3%E5%B0%94%E8%AF%AD
4个分类: 德拉维达语系 | 印度语言 | 新加坡语言 | 马来西亚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3 发表于: 2010-01-20
字母
泰米尔语语音系统最值得注意的是有齿音齿龈音卷舌音鼻音的对立:ந、ன、ண。一般世界语言只有齿辅音(法语俄语)或者齿龈辅音(英语),很少有两种之间的对立。连印地语也只有齿音卷舌音
元音
字母发音
a
aa
i
ii
u
uu
e
e
ai
o
oo
ao
辅音
字母发音
ka 舌根音
nga 舌根音
ca 舌面音
ja 舌面音
ña 舌面音
ṭa 卷舌音
ṇa 卷舌音
ta 齿音
na 齿音
na 齿龈音
pa 唇音
ma 唇音
ya
ra 齿音
ṟa 卷舌音
la 齿音
ḷa (卷舌音
ḻa 卷舌音
va
ṣa 卷舌音
sa 齿音
ha
音节
由一个辅音(这里க ka)和一个元音组成的音节
字母发音
க்k
ka
காkaa
கிki
கீkii
குku
கூkuu
கெke
கேkee
கைkai
கொko
கோkoo
கௗkao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4 发表于: 2010-01-20
畲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此條目的準確性有爭議。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準確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畲語
山哈話
使用國家及地區 中國的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
使用人數 1200 (2000 數據)
語系 苗瑤語系
畲語支
  畲語
語言代碼
ISO 639-1: 無
ISO 639-2 無
ISO 639-3: shx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畲語是指畲族所使用的語言。漢族人一般稱之為「畲民話」、「畲話」或「畲客話」[1];在畲族內部則稱之為「山哈話」([saŋ44 xaʔ5 uə21],意為「山客話」)。

畲族人主要使用兩種語言,一是畲族自身的語言,即畲語,如今它只在廣東的博羅、增城、惠東、海豐等四縣有約1200多名使用者,被稱為「活聶」([hɔ22 ne42]),人數占不到畲族總人口的1%。[2]畲族所操的就是接近瑤族布努語的炯奈話,屬苗瑤語系[3];隨着畲族融入漢人社區,大多數畲族轉說客、贛、閩、粵系的漢語。據統計,中國99%以上的畲民使用的是當地的客家方言。[4][5]

福建福安地區的畲語被認為是全體畲語的標準語[6]。雖然廣義的畲語以語言島的形式零散地廣佈於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省份,但內部卻保持着高度的互通度。這種語言現象在中國南方是不多見的。

目錄 [隱藏]
1 語音
2 詞彙
2.1 畲語獨有的詞彙
2.2 來自古漢語的詞彙
2.3 來自現代漢語的詞彙
3 語法
3.1 構詞法
3.2 句法
4 畲語和其他漢語族語言的關係
4.1 畲語和客家話的關係
4.2 畲語和閩東語的關係
5 參考文獻

[編輯] 語音
各地的畲語或多或寡地受到分佈區其他語言的影響,聲母、韻母、聲調略有出入。畲語的聲母有16到20個不等,沒有翹舌音,有聲母[ɳ]、[ŋ]、[ʔ]、[h];韻母50個到70個不等,二合元音、三合元音比較多,有入聲韻尾[p]、[t]、[k]、[ʔ]等;聲調6到8個,在語流音變中的變化很複雜。

[編輯] 詞彙
[編輯] 畲語獨有的詞彙
畲語獨有的詞彙主要集中於常見的人或事物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的稱謂。

漢字寫法 發音 漢語翻譯
佛生崽 xuit2 sɑŋ21 tsuɛi55 小夥子
布妮崽 pu44 [ɳi]44 tsuɛi55 姑娘
孫囗 suən44 phiu44 兒媳
寮囗 lɑo22 khio21 蜘蛛
囗 kiai35 青蛙
囗囗囗 pi55 lɑ21 ko35 蝌蚪
囗 khio44 蜈蚣
析刀 ɕiɛt5 tɑu44 翅膀
囗 nan55 踮
囗 loʔ5 鏟(草)
囗 mɔan33 拔(草)

[編輯] 來自古漢語的詞彙
畲族在歷史上和長期受到漢族語言的影響,保留着大量的古漢語詞彙,比如走(跑)、行(走)、烏(黑)、赤(紅)、寮(屋)、禾(稻)、鑊(鍋)、窠(窩)、奉(給)、其(他)、着(穿)、睇(看)、戮(殺)、仄(斜)、齧(咬)、使(用)等等。

[編輯] 來自現代漢語的詞彙
隨着社會的發展,畲語也吸收了現代漢語中的大量詞彙來指稱新鮮的事物和概念,這些詞彙畲語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如電視、電話、電影、電燈、城市、幹部等等。年輕一輩的畲族使用的詞彙和老一輩使用的詞彙也存在顯著的差別,一般老一輩使用畲族原始的詞彙,而年輕一代傾向於使用現代漢語的詞彙。

[編輯] 語法
[編輯] 構詞法
畲語比較普遍地使用疊音詞彙,比如:冷冰冰、冷秋秋、冷鐵鐵、面囗囗([mian44 ɕiɛt2 ɕiɛt2],面面相覷)、烏洞洞、烏冷冷、烏囗囗([u44 kio21 kio21])、烏囗囗([u44 lin35 lin35])、烏囗囗([u44 kit2 kit2])、烏囗囗([u44 mɔit2 mɔit2])、狠燎燎(火很旺)、睇睇下、行行下等等。

[編輯] 句法
畲語的句法規則與粵語、客家話等其他南方漢語族語言相似,比如說「你走先」、「奉點錢他」等。

[編輯] 畲語和其他漢語族語言的關係
[編輯] 畲語和客家話的關係
極端的觀念中,一派學者認為,畲語是客家話的一種[7];另一派學者認為,客家話對畲語有過影響,但只浮於表面而已[8]。現在一般認為畲語和客家話都是在不斷遷徙中產生的語言,彼此有相似性。歷史上,客家人的祖先在南徙過程中進入廣東東部和北部時曾與畲族雜居,語言上彼此產生了影響,這也是一些學者認為畲族說客家話的原因。但畲語的歷史要比客家話早許多,故此畲語必然保留不少和客家話以及其他漢語都不同的成分,並且畲語的分佈和客家話的分佈也不一致。

[編輯] 畲語和閩東語的關係
福建省的畲族主要集中於閩東地區的福安、霞浦、福鼎、寧德、羅源和連江這6個縣市。閩東的畲語所受到的閩東語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出:

第一人稱「我」的讀音為[ŋuai](即福州話的nguāi)。
產生了聲母類化現象,如:「比較」的[pi35]和[kiau44]連讀後變為[pi55 iau44],後一個字的聲母脫落;「交代」的[kou44]和[tai21]連讀後變為[kou44 lai21],後字聲母[t]變為[l]。
從閩東語中借入了許多典型的詞彙,如:「壞」說「呆」([ŋai],福州話的ngài)、「生小孩」說「養」(福州話的iōng)、「東西」說「乇」([nɔʔ],福州話的nó̤h),「錯誤」說「誕」([taŋ],福州話的dâng)。
在名詞後加「囝」([kiaŋ],福州話的giāng)表示小稱,如「鳥囝」。
[編輯] 參考文獻
1.^ 黃家教、李新魁,潮安畲話概述[A]。施聯朱,畲族研究論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2.^ 《潮安畲語及其台語底層詞》,林倫倫、洪英、雷楠,2006
3.^ 毛宗武,蒙朝吉。試論畲語的系屬問題[A]。施聯朱,畲族研究論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4.^ 《博羅畲語概述》,民族語文,1982
5.^ 《試論畲語系屬問題》,中國語言學報,商務印書館,1985
6.^ 郭聯志,現代畲語的語言和體質特徵,閩西職業大學學報,2002年6月。
7.^ 羅美珍,畲族所說的客家話。
8.^ 傅根清,從景寧畲話的語音特點論其與客家話的關係[J]。山東大學學報,2003,(5)。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5 发表于: 2010-01-20
土家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土家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土家語
使用國家及地區 中國  
區域: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
使用人數 7萬(2005年數據)
語系 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土家語
語言代碼
ISO 639-1: 無
ISO 639-2 sit
ISO 639-3: 兩者之一
tji – 北土家語
tjs – 南土家語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土家語是中國中部少數民族土家族本有的民族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在藏緬語族內的位置還有爭議,一般認為土家語獨立於藏緬語族的所有支系,也有學者認為土家語屬於緬彝語群。土家語至今尚未發現本族文字,現時使用1984年創製的拉丁字母文字。土家語處在瀕危狀態。目前只有少數老人仍能說土家語。

有南北兩種方言,北部方言有7萬人使用,南部方言有1500人使用。以使用人口較多的北部方言為代表方言。二方言均有聲調4調,55、53、35和21。北部方言有聲母21個,南部方言有26個,多出5個送氣音。包括uã、uẽ、ioŋ3個

名詞與人稱代詞均單獨標示屬格,人稱代詞分單復二數,名詞不分單復。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註釋
[編輯] 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土家語,陳康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6 发表于: 2010-01-20
马来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馬來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马来语
Bahasa Melayu, بهاس ملايو‎
使用国家及地区 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泰国南部、菲律宾南部、印尼某些区域  
区域: 东南亚
使用人数 2-3千万  
排名: 54
语系 南岛语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核心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支
   巽他-苏拉威西语群
    Malayic
     Malayan
      Local Malay
       马来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马来西亚, 文莱, 新加坡
管理机构: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语言及文学研究所)
语言代码
ISO 639-1: ms
ISO 639-2 may (B)  msa (T)  
Ethnologue
第14版: MLI
ISO 639-3: 分别为
msa – 马来语(一般)
zlm – 马来语(独立语言)
zsm – 标准马来语
pmy – Papuan Malay
btj – Bacanese Malay
bve – Berau Malay
bvu – Bukit Malay
coa – Cocos Islands Malay
jax – Jambi Malay
meo – Kedah Malay
mqg – Kota Bangun Kutai Malay
xmm – Manado Malay
max – North Moluccan Malay
mfa – Pattani Malay
msi – Sabah Malay
vkt – Tenggarong Kutai Malay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马来语(马来语:Bahasa Melayu)在语言分类上是属于南岛语系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主要被使用于马来西亚以及马来西亚周边的邻国,比如说泰国、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以及印尼苏门达腊岛的部分地区等。在1945年以前,印尼苏门达腊以外的很多地方也是使用马来语。但是在印尼于该年从荷兰手中宣布独立以后,该国所使用的马来语则被称为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此外,马来语在东帝汶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工作语言。

在马来西亚,大概有1300万人是以马来语为母语,约占全国人口的52%。此外,在马来西亚还有1000万人是以马来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至于在其他国家,印尼的苏门达腊也有1000万的马来语使用人口,泰国有100万,新加坡则有40万人左右(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5;博文翻译有限公司 nd)。

目录 [隐藏]
1 名称
2 “马来语”和“印尼语”的差别
2.1 书写系统
3 和“马来语”相关的工具书及研究书目举隅
4 参考出处
5 相关条目
6 外部链接

[编辑] 名称
根据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共同达成的默契,马来语是以廖内语(Bahasa Riau) --- 苏门达腊廖内省(Riau)的口音 --- 当作标准腔的。这是因为长久以来,现属印尼的廖内省一直被视为是马来语的诞生地。

在马来西亚,马来语被称之为“Bahasa Melayu (马来语言;Malay language)”或“Bahasa Malaysia (马来西亚语言;Malaysian language)”。“马来西亚语言”是马来西亚政府在1967年的“国语法案(National Language Act)”中被使用的语汇。一直到1990年以前,“马来西亚语言”是比较常被用来指涉马来语的一个名称。但是在1990年以后,不论是官方人士或者是学院里面的学者,却都逐渐倾向于用“马来语言” --- 这是马来语版的“马来西亚联邦宪法”中所使用的语汇 --- 来指涉马来语。

印尼在宣布独立以后,也是使用某种形式的马来语当作其官方语言,但是却将其称之为“Bahasa Indonesia (印尼语言)”。至于在文莱和新加坡,他们所使用的马来语则是被简单称为“Malay (马来语)”或者是“Bahasa Melayu (马来语言)”。

基本上,所谓“马来语言”和“印尼语言”的区别,是基于政治上的原因,而不是基于语言学上的考虑。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互相沟通的,虽然有不少语汇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马来方言彼此之间反而无法完全互相沟通。比如说,对很多马来人而言,他们就很难理解吉兰丹语(Kelantanese)的发音。此外,印尼爪哇的马来语(Javanese Malay),则是拥有很多特有的词汇,即使是熟悉马来语的马来人也无法完全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

[编辑] “马来语”和“印尼语”的差别
主条目:马来语和印尼语的差别
马来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别,可以类比为英式英语(British English)和美式英语(American English)之间的差别。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彼此沟通的,只是在书写系统的拼音和语汇上有一些差异。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尼语从爪哇语和荷兰语中借用了不少词汇。比如说,马来语中的“邮局(post office)”是“pejabat pos”,但是印尼语中的“邮局”则是“kantor pos”,这是借用“kantoor”这个荷兰语 --- 荷兰语中的“办公室(office)”--- 而产生的词汇。

[编辑] 书写系统
在20世纪以前,由于多数的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是使用一种叫做“爪夷文”的改良式阿拉伯字母书写系统来进行书写的。之后,另外一种叫做“Rumi”的罗马字母书写系统,则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爪夷文”原本的地位。马来西亚和印尼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别,其实正反映了当时统治两地的不同殖民政府 --- 英国殖民政府和荷属东印度公司 --- 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别。


在印尼语中,英文字“moon”中的元音,是遵循荷兰语的习惯而写成“oe”。在日本占领印尼的时候,这个元音又被日本殖民政府改为“u”(因此,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卡诺的名字,也从Soekarno被改为Sukarno)。同样地,在1972年以前,英语“chin”中的子音,虽然在马来语中是用“ch”来表示,但是在印尼语中,则是遵循荷兰语的习惯而书写成“tj”。所以,“孙子”在马来语中的写法是“chuchu”,但是在印尼语中的写法却是“tjoetjoe”。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1972年才有所改变。由于印尼“Ejaan Yang Disempurnakan (精确拼音;Perfected Spelling)”的公布,马来语和印尼语中书写系统的这些差异才有了缩小的迹象。比如说,在这之后,马来语的“ch”和印尼语的“tj”,都一律改成“c”,因此“孙子”就变成了“cucu”。此外,印尼语也不再使用“dj”,而是使用马来语中已经采用的“j”,因此,雅加达的拼法,就从“Djakarta”变成了“Jakarta”。原本在印尼语中被保留来发半元音的“j”(即英语“young”的第一个发音),也由马来语中的“y”所取代。

虽然马来语和印尼语在书写系统上已经几乎获得了统一,然而,由于某些历史上的原因,这两种语言的某些词汇还是有差异。比如说,“钱”在马来语中是写成“wang”,但是在印尼语中则是写成“uang”。

[编辑] 和“马来语”相关的工具书及研究书目举隅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Chee, Tham S. 1990.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alay Language: Social Change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梁治廷编,1965,马来语相对词小词典。新加坡:上海书局。
刘明编译,1968,实用马来语会话。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
武富正一,1946,马来语大辞典,缩刷版。东京都:旺文社。
杨贵谊、陈妙华编,1988,马来语大词典,修订版。吉隆坡:The World Book Co. Sdn. Bhd。
张耀星编著,1979,马来语会话。香港:中外出版社。
左秀灵主编,1992,马来语:脱口说。台北:建宏。
[编辑] 参考出处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博文翻译有限公司,nd,马来西亚语简介 [online]。np:博文翻译有限公司。[引用于2005年2月8日]。万维网网址:[1]。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5. Malay: A Language of Malaysia (Peninsular) [online]. Dallas, Tex.: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ited 8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2].
Wikipedia. 2005. Malay Language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7 February [cited 8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3].
[编辑] 相关条目
马来西亚
马来族
南岛语系
印尼语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马来语维基百科[编辑]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马来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马来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马来西亚语简介
马来文——中文线上字典
马来文——英文线上字典
马来文——马来文线上字典
线上免费学马来语
线上免费英文-马来文翻译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9%A9%AC%E6%9D%A5%E8%AF%AD
5个分类: 马来语支 | 马来西亚语言 | 新加坡语言 | 文莱 | 印尼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7 发表于: 2010-01-20
印尼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印尼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印尼语
Bahasa Indonesia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苏里南  
区域: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东帝汶, 苏里南
使用人數 1.7–3.0 千万人为母语
总数超过2亿  
排名: 56
語系 南亞語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核心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支
   巽他-苏拉威西语群
    Malayic
     Malayan
      Local Malay
       印尼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尼西亚
管理机构: Pusat Bahasa
語言代碼
ISO 639-1: id
ISO 639-2 ind  
Ethnologue
第14版: INZ
ISO 639-3: ind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 是印度尼西亚的官方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全世界大约有1700万到3000万人使用这种语言,还有1亿4000万人将印尼语作为第二语言。印尼語和馬來語非常相似。這兩種語言的祖先本來是東南亞的非官方通用語。因此,有關地區的人在加以學習之下,都很容易掌握這種語言。此外,隨着印尼移民四散,以及到國外工作的傭工,不少說印尼語的人都散播到其他地區去。

大多數印尼人能夠流利地把印尼語當第二語言使用。這些人在家裡或是當地社區使用當地語言(例如米南卡堡語 (Minangkabau)、爪哇語等等),而在正式的教育機構、全國性媒體及其他種類的溝通傳播上使用印尼語。一些東帝汶人也會說印尼語。

印尼語裡對印尼語的稱呼是“Bahasa Indonesi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印尼的語言”。在英語裡有時候也直接用Bahasa Indonesia稱呼印尼語。有時候英語使用者直接稱呼印尼語為“Bahasa”,但“Bahasa”在印尼語中僅意指為“語言”,且馬來西亞語中亦有同字。

[编辑] 歷史
印尼語是一種被規範後的馬來語(Malay language)。馬來語在印尼群島作為通用與被使用了數世紀。受1928年Sumpah Pemuda(青年誓言)的影響,印尼語到1945年印尼獨立時,被提升到官方語言地位。印尼語與馬來西亞官方語言“馬來西亞語言(Malaysian language)”非常類似,然而在發音及詞彙上,受荷蘭語影響,還是與馬來西亞語言有些差異。

註:有關馬來語、馬來西亞語言、印尼語,可參見“馬來語”條目。

在印尼,總人口中僅7%以印尼語當作第一語言(主要在雅加達附近),但使用人口卻超過二億人。這些人印尼語的流利程度也不一。對於一個擁有超過300個本土語言的地區來說,印尼語是重要的溝通工具。印尼語主要用在商業、行政、各種程度的教育以及各種大眾傳播媒體上。

然而,大多數以印尼語當第一語言的人都承認,標準正確的印尼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使用。人們可以在報紙、書本上閱讀標準正確的印尼語,可以在電視新聞上聽到標準正確的印尼語,然而人們很少在日常會話中使用正式的、正確的印尼語。雖然這個現象在世界上大多數語言中都存在(例如英語口語就不一定與標準書面語相符),然而以語法及詞彙而言,印尼語口語的“正確性”比較起正確的書面印尼語而言相當的低。這可能是因為大多印尼人,傾向於在說印尼語時,混入他們當地語言(如爪哇語、巽他語、峇里語、甚至漢語)。其結果便是:大多數外國人造訪印尼時,常聽到附各式各樣口音的印尼語。這現象因為俚語的使用(特別是在城市裡)而更明顯。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印尼前總統蘇哈托,他的爪哇方言總是在他演講的時候顯露出來。

[编辑] 外部链接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印尼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印尼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印尼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印尼文-中文在线字典
  這是與语言或语言学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0%BC%E8%AF%AD
3个分类: 馬來西亞語言 | 印尼語言 | 马来语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8 发表于: 2010-01-20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rpskohrvatski
hrvatskosrpski / хрватскосрпски
hrvatski ili srpski / хрватски или српски
српски или хрватски / srpski ili hrvatski
使用国家及地区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这个名词已不在任何官方语言中出现。但是使用这个名词的标准语,曾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和在奥地利的部分区域的官方语言的名字  
区域: 东南欧、巴尔干半岛
使用人数 相对少人认为他们的语言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有 1.7 千万人说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或克罗地亚语。  
排名: 约 50
语系 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
  南斯拉夫语支
   西南斯拉夫语支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sh (已弃用)
ISO 639-2 sla
ISO 639-3: 分别为
hbs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bos – 波斯尼亚语
hrv – 克罗地亚语
srp – 塞尔维亚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2005)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језик / Srpskohrvatski jezik)是流行在东欧巴尔干半岛前南斯拉夫诸国的语言。今天由于政治因素,该语言在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名称和发音标准,但是使用者依然可以自由通话。

目录 [隐藏]
1 文法
2 文字
3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现状
4 例句
5 参看
6 外部链接

[编辑] 文法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同俄语等其他大多数斯拉夫语言一样,属于高度屈折语,有着非常丰富的词形变化。

塞-克语的名词有3个文法性别:阳性、阴性和中性。名词的文法性别通常可以通过字尾来判断,判断的法则跟其他斯拉夫语言类似:以子音结尾的名字多数为阳性、以元音a结尾的名词多数为阴性、以元音e或o结尾的名词为中性。除了文法的性别外,名词还分单数跟复数两种形式。名词有主格、属格(所有格)、与格、直接受格、呼格、位置格和工具格等7个格。

塞-克语的形容词跟名词一样,也有三个文法性别、七个格以及单、复数形。在文句中,形容词必须在文法性别、格以及数的形式上同被修饰的名词保持一致。

塞-克语的动词有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精确未来式、不定过去式、不定未完成式和过去完成式七个时式,三种语气:叙实法、祈使法和条件法。跟其他斯拉夫语言一样,塞-克语的动词也分完成跟未完成两种时式。

[编辑] 文字
该语言历史上用过希腊字母、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格拉哥里字母、阿拉伯字母书写。目前仅保留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书写系统。

在塞尔维亚跟波黑,该语并用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并且两种字母都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在克罗地亚,该语仅用拉丁字母书写,西里尔字母并不得到官方的认可。

为了保持各民族间利益的平衡,历史上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规定在联邦内部拉丁字母与斯拉夫字母具有同等地位。1960年出版发行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文学语言正字法明确规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字母为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联邦官方文件由拉丁字母埃化次方言(发音方式)印制。由于塞尔维亚首府贝尔格莱德为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联邦共和国政治和军事中心,因此塞尔维亚人同时使用这两种字母。在克罗地亚,尽管学校里的必修科目中也包含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文学作品,但其大量的出版物及报刊杂志几乎不使用西里尔字母。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共和国解体后, 克罗地亚人完全拒绝了西里尔字母。虽然塞尔维亚的多种刊物在联邦解体初期仍以拉丁字母出版,但随着前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相继独立,塞尔维亚人也更倾向于保持自己的民族性而更多回归于纯斯拉夫字母。时至今日,塞尔维亚拉丁字母出版物日渐稀少,拉丁字母网站也远远少于斯拉夫字母网站。

应该说,年轻一代克罗地亚人对西里尔字母是完全陌生的,而拉丁字母作为国际性通用字母对塞尔维亚年轻一代而言却不陌生。

该语言目前并用的两套字母体系相互之间有着非常高的对应度。尽管西里尔字母表的“Њ”、“Љ”和“Џ”三个字母在拉丁字母表中使用复合字母,但是由于拉丁字母将这三个复合字母当作字母表的独立字母,所以该语言的西里尔字母跟拉丁字母全部都是一对一的关系。

西里尔字母 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 拉丁字母
А A Н N
Б B Њ Nj
В V О O
Г G П P
Д D Р R
Ђ Đ С S
Е E Т T
Ж Ž Ћ Ć
З Z У U
И I Ф F
Ј J Х H
К K Ц C
Л L Ч Č
Љ Lj Џ Dž
М M Ш Š

[编辑]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现状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是前南斯拉夫时代官方的提法。随着南斯拉夫的分裂,塞尔维亚跟克罗地亚各自恢复了自己语言的名称。今天,不论塞尔维亚还是克罗地亚,两国的官方和民间都不承认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或“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的存在。他们认为塞尔维亚语跟克罗地亚语是两种非常相似但又互相独立的语言。所以在塞尔维亚,这种语言被称做塞尔维亚语(Српски језик),而在克罗地亚则被称做克罗地亚语(Hrvatski jezik)。

除了塞、克两国恢复自己语言的名称以外,前南斯拉夫时代曾经是“塞-克语”标准音所在地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也主张他们说的语言是不同于塞语和克语的语言,并自称自己的语言为“波斯尼亚语(Bosanski jezik)”。而在黑山,也有21%的人认为自己母语的名字应该是黑山语,而不是塞尔维亚语。

[编辑] 例句
[编辑] 参看
克罗地亚语
塞尔维亚语
波斯尼亚语
斯洛文尼亚语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维基百科Ethnologue – 15th edition of the Ethnologue (released 2005) shows changes in this area:
Previous Ethnologue entry for Serbo-Croatian
Ethnologue 15th Edition report on south/western Slavic languages
Serbian and Croatian alphabets at Omniglot
Robert Greenberg: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Death and Language Birth
Sean McLennan: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Serbo-Croatian (in PDF format)
Juhani Nuorluoto: The Notion of Diasystem in the Central South Slavic Linguistic Area
Serbo-Croatian–English Dictionary
Integral text of Novi Sad Agreement (In Serbo-Croatian)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白俄罗斯语 | 古东斯拉夫语 † | 古诺夫哥罗德方言 † | 俄语
卢森尼亚语 (喀尔巴阡山) | 罗塞尼亚语 † | 乌克兰语
西斯拉夫语支 捷克语 | 卡舒比语 | 迦南语 † | 下索布语 | 潘诺尼亚罗塞尼亚语
波拉布语 † | 波兰语 | 波美拉尼亚语 †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温语 †
上索布语
南斯拉夫语支 巴纳特保加利亚语 | 保加利亚语 | 教会斯拉夫语 | 马其顿语
古教会斯拉夫语 †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布涅瓦奇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塞尔维亚语) | 斯拉夫语 (希腊)
斯洛文尼亚语
其它 原始斯拉夫语 † | 俄挪语 † | 斯拉夫塞尔维亚语 † | 斯洛维奥语
† 死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1%9E%E5%B0%94%E7%BB%B4%E4%BA%9A-%E5%85%8B%E7%BD%97%E5%9C%B0%E4%BA%9A%E8%AF%AD
6个分类: 南斯拉夫语支 | 克罗地亚 | 塞尔维亚 | 黑山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南斯拉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9 发表于: 2010-01-20
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
АAНN
БBЊNj
ВVОO
ГGПP
ДDРR
ЂĐСS
ЕEТT
ЖŽЋĆ
ЗZУU
ИIФF
ЈJХH
КKЦC
ЛLЧČ
ЉLjЏ
МMШŠ


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
АAНN
БBЊNj
ВVОO
ГGПP
ДDРR
ЂĐСS
ЕEТT
ЖŽЋĆ
ЗZУU
ИIФF
ЈJХH
КKЦC
ЛLЧČ
ЉLjЏ
МMШŠ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