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78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0 发表于: 2010-01-20
塞尔维亚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塞爾維亞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下面采用外国地名翻译组全文转换 [编辑]
单击此处查看完整的转换规则。

显示↓关闭↑字词转换说明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塞尔维亚语
српски srpski
使用国家及地区 塞尔维亚、黑山、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马其顿共和国、克罗地亚、瑞典、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其他一些国家

使用人数 11,144,758  
排名: 约 75
语系 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
  南斯拉夫语支
   西南斯拉夫语支
    塞尔维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管理机构: 塞尔维亚语言标准委员会
语言代码
ISO 639-1: sr
ISO 639-2 srp  
Ethnologue
第14版: SDD
ISO 639-3: srp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塞尔维亚语(Cрпски;Srpski)是Štokavian方言的其中之一个标准,之前的标准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主要在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其他地方的塞尔维亚人使用。

目录 [隐藏]
1 字母
1.1 备注
2 发音
2.1 元音
2.2 子音
3 塞尔维亚语语法
4 参看
5 外部链接

[编辑] 字母
底下列出“塞尔维亚西里尔字母”(Српска Ћирилица;Aзбука;Azbuka)与“塞尔维亚拉丁字母”(Srpska Latinica;Abeceda)的比较表。

西里尔字母 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 拉丁字母
А A Н N
Б B Њ Nj
В V О O
Г G П P
Д D Р R
Ђ Đ С S
Е E Т T
Ж Ž Ћ Ć
З Z У U
И I Ф F
Ј J Х H
К K Ц C
Л L Ч Č
Љ Lj Џ Dž
М M Ш Š


塞尔维亚西里尔字母,塞尔维亚拉丁母,取自欧洲语言比较正字法。来源:Vuk Stefanović Karadžić "Srpske narodne pjesme" (塞尔维亚民间诗歌),维也纳,1841年[编辑] 备注
这三个字母 Lj、Nj 与 Dž 均由两个拉丁字母组成。同样的,字母 Đ 有时候也可以写成 Dj。
塞尔维亚西里尔字母(Српска Ћирилица;Aзбука;Azbuka)与塞尔维亚拉丁母(Srpska Latinica;Abeceda)这两组字母它们的各自排列顺序是不同的,如下所示。
西里尔字母(Azbuka):А Б В Г Д Ђ Е Ж З И Ј К Л Љ М Н Њ О П Р С Т Ћ У Ф Х Ц Ч Џ Ш

拉丁字母(Abeceda):A B C Č Ć D Dž Đ E F G H I J K L Lj M N Nj O P R S Š T U V Z Ž

塞尔维亚语在许多的电子邮件(e-mail),甚至网页上的文字是用 ASCII 码来写的,不过它们是以省略附加符号的字母来书写的,如 Z、C、C、S;而不是使用原来就有附加变音符号之法定字母,如 Ž、Ć、Č、Š。要辨认文字是否使用省略字母只能从文章上的文字与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使用省略的字母型式是不符合官方的规定,而且也被视为不好的示范,不过还是有相当多的塞尔维亚语文件照样使用“省略式字母”之方式。一般而言,所有的语言文字还是得用它们自己的法定字母。
[编辑] 发音
[编辑] 元音
塞尔维亚语只有五个元音,全部都是单元音。

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 IPA X-SAMPA 说明 英语中近似发音
a а [a] [a] 嘴形呈开口 前舌 非圆形 father
i и 嘴形呈闭口 前舌 非圆形 seek
e е [ε] [E] 嘴形呈半开口 前舌 非圆形 ten
o о [ɔ] [o] 嘴形呈半开口 后舌 圆形 caught (英国发音)
u у 嘴形呈闭口 后舌 圆形 boom

[编辑] 子音
塞尔维亚语的子音有一些复杂,而这些子音的特性包含着一些擦音及颚音。如英语一般,浊音(有声的)使用着一些音素符号来表示,而送气音则没有。

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 IPA X-SAMPA 说明 英语中近似发音
颤音
r р [r] [r] 齿龈颤音 滚动的(振动的) r音、如carramba里的(r)
近音
v в [ʋ] [v\] 唇齿近音 vase
j ј [j] [j] 颚近音 yes
边音
l л [l] [l] 边齿龈近音 lock
lj љ [ʎ] [L] 颚边近音 volume
鼻音
m м [m] [m] 双唇鼻音 man
n н [n] [n] 齿龈鼻音 not
nj њ [ɲ] [J] 颚鼻音 canyon
擦音
f ф [f] [f] 无声唇齿擦音 phase
s с [s] [s] 无声齿龈擦音 some
z з [z] [z] 有声齿龈擦音 zero
š ш [ʃ] [S] 无声后齿龈擦音 sheer
ž ж [ʒ] [Z] 有声后齿龈擦音 vision
h х [h] [h] 无声喉擦音 hat
塞擦音
c ц [ʦ] [ts] 无声齿龈塞擦音 pots
dž џ [ʤ] [dZ] 有声后齿龈塞擦音 dodge
č ч [ʧ] [tS] 无声后齿龈塞擦音 chair
đ ђ [ʥ] [dz\] 有声齿龈颚塞擦音 schedule
ć ћ [ʨ] [ts\] 无声齿龈颚塞擦音 nature
塞音
b б 有声双唇塞音 abuse
p п [p] [p] 无声双唇塞音 top
d д [d] [d] 有声齿龈塞音 dog
t т [t] [t] 无声齿龈塞音 talk
g г [g] [g] 有声软颚塞音 god
k к [k] [k] 无声软颚塞音 duck

[编辑] 塞尔维亚语语法
塞尔维亚语语法
[编辑] 参看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
斯洛文尼亚语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塞尔维亚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Serbian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塞尔维亚语使用Google自动将塞尔维亚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塞尔维亚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Learn Serbian Language Phrases - 学习塞尔维亚语
Serb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Workshop Learn Serbian
Vokabular, online serbian-serbian dictionary, cyrillic and latin
METAK - Serbian-English dictionary, as quick as a bullet
标准语言不但是国家历史的产物亦是文化的工具—(著名的语文学家"帕夫·维克(Pavle Ivić)"所写的一篇论文)
塞尔维亚语学校 (塞尔维亚语免费课程)
Serbian vocabulary learning tool
Serbian-Bulgarian dictionary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白俄罗斯语 | 古东斯拉夫语 † | 古诺夫哥罗德方言 † | 俄语
卢森尼亚语 (喀尔巴阡山) | 罗塞尼亚语 † | 乌克兰语
西斯拉夫语支 捷克语 | 卡舒比语 | 迦南语 † | 下索布语 | 潘诺尼亚罗塞尼亚语
波拉布语 † | 波兰语 | 波美拉尼亚语 †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温语 †
上索布语
南斯拉夫语支 巴纳特保加利亚语 | 保加利亚语 | 教会斯拉夫语 | 马其顿语
古教会斯拉夫语 †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布涅瓦奇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塞尔维亚语) | 斯拉夫语 (希腊)
斯洛文尼亚语
其它 原始斯拉夫语 † | 俄挪语 † | 斯拉夫塞尔维亚语 † | 斯洛维奥语
† 死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1%9E%E5%B0%94%E7%BB%B4%E4%BA%9A%E8%AF%AD
5个分类: 南斯拉夫语支 | 塞尔维亚 | 黑山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南斯拉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1 发表于: 2010-01-20
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IPAX-SAMPA说明英语中近似发音
颤音
rр[r][r]齿龈颤音滚动的(振动的) r音、如carramba里的(r)
近音
vв[ʋ][v\]唇齿近音vase
jј[j][j]颚近音yes
边音
lл[l][l]边齿龈近音lock
ljљ[ʎ][L]颚边近音volume
鼻音
mм[m][m]双唇鼻音man
nн[n][n]齿龈鼻音not
njњ[ɲ][J]颚鼻音canyon
擦音
fф[f][f]无声唇齿擦音phase
sс[s][s]无声齿龈擦音some
zз[z][z]有声齿龈擦音zero
šш[ʃ][S]无声后齿龈擦音sheer
žж[ʒ][Z]有声后齿龈擦音vision
hх[h][h]无声喉擦音hat
塞擦音
cц[ʦ][ts]无声齿龈塞擦音pots
џ[ʤ][dZ]有声后齿龈塞擦音dodge
čч[ʧ][tS]无声后齿龈塞擦音chair
đђ[ʥ][dz\]有声齿龈颚塞擦音schedule
ćћ[ʨ][ts\]无声齿龈颚塞擦音nature
塞音
bб有声双唇塞音abuse
pп[p][p]无声双唇塞音top
dд[d][d]有声齿龈塞音dog
tт[t][t]无声齿龈塞音talk
gг[g][g]有声软颚塞音god
kк[k][k]无声软颚塞音duck

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IPAX-SAMPA说明英语中近似发音
aа[a][a]嘴形呈开口 前舌 非圆形father
iи嘴形呈闭口 前舌 非圆形seek
eе[ε][E]嘴形呈半开口 前舌 非圆形ten
oо[ɔ][o]嘴形呈半开口 后舌 圆形caught (英国发音)
uу嘴形呈闭口 后舌 圆形boom
[编辑] 子音
塞尔维亚语的子音有一些复杂,而这些子音的特性包含着一些擦音颚音。如英语一般,浊音(有声的)使用着一些音素符号来表示,而送气音则没有。
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IPAX-SAMPA说明英语中近似发音
颤音
rр[r][r]齿龈颤音滚动的(振动的) r音、如carramba里的(r)
近音
vв[ʋ][v\]唇齿近音vase
jј[j][j]颚近音yes
边音
lл[l][l]边齿龈近音lock
ljљ[ʎ][L]颚边近音volume
鼻音
mм[m][m]双唇鼻音man
nн[n][n]齿龈鼻音not
njњ[ɲ][J]颚鼻音canyon
擦音
fф[f][f]无声唇齿擦音phase
sс[s][s]无声齿龈擦音some
zз[z][z]有声齿龈擦音zero
šш[ʃ][S]无声后齿龈擦音sheer
žж[ʒ][Z]有声后齿龈擦音vision
hх[h][h]无声喉擦音hat
塞擦音
cц[ʦ][ts]无声齿龈塞擦音pots
џ[ʤ][dZ]有声后齿龈塞擦音dodge
čч[ʧ][tS]无声后齿龈塞擦音chair
đђ[ʥ][dz\]有声齿龈颚塞擦音schedule
ćћ[ʨ][ts\]无声齿龈颚塞擦音nature
塞音
bб有声双唇塞音abuse
pп[p][p]无声双唇塞音top
dд[d][d]有声齿龈塞音dog
tт[t][t]无声齿龈塞音talk
gг[g][g]有声软颚塞音god
kк[k][k]无声软颚塞音duck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2 发表于: 2010-01-20
黑山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黑山語(Crnogorski jezik)是給予蒙地內哥羅Ijekavian-Štokavian方言的稱呼。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黑山與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同樣都使用一種稱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的官方語言。在聯邦分裂的過程當中,雖然各族群在語言上的差異極微小,但是克羅地亞人主張其語言為不同於塞爾維亞語(Srpski jezik)的克羅地亞語(Hrvatski jezik)。在之後的波斯尼亞戰爭中,波斯尼亞人也開始稱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波斯尼亞語(Bosanski jezik)。雖然說一直以來蒙地內哥羅與塞爾維亞關係密切,其官方語言為塞爾維亞語。然而,波斯尼亞戰爭期間,也有部分蒙地內哥羅人認為其實自己的母語應該稱作蒙地內哥羅語。[1]

黑山於2006年獨立之後,在一些政治團體進一步推動之下,2007年10月22日黑山的新憲法中將黑山語定為官方語言。

[編輯] 參考文獻
1.^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與民族衝突(1991-2006)〉,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頁52-53。
斯拉夫語族
東斯拉夫語支 白俄羅斯語 | 古東斯拉夫語 † | 古諾夫哥羅德方言 † | 俄語
盧森尼亞語 (喀爾巴阡山) | 羅塞尼亞語 † | 烏克蘭語
西斯拉夫語支 捷克語 | 卡舒比語 | 迦南語 † | 下索布語 | 潘諾尼亞羅塞尼亞語
波拉布語 † | 波蘭語 | 波美拉尼亞語 † | 斯洛伐克語 | 斯洛溫語 †
上索布語
南斯拉夫語支 巴納特保加利亞語 | 保加利亞語 | 教會斯拉夫語 | 馬其頓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 |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波斯尼亞語、布涅瓦奇語、克羅地亞語、黑山語、塞爾維亞語) | 斯拉夫語 (希臘)
斯洛文尼亞語
其它 原始斯拉夫語 † | 俄挪語 † | 斯拉夫塞爾維亞語 † | 斯洛維奧語
† 死語




  這是與語言或語言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hk/%E8%92%99%E7%89%B9%E5%85%A7%E5%93%A5%E7%BE%85%E8%AA%9E"
2個分類: 南斯拉夫語支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個隱藏分類: 語言小作品檢視
條目討論編輯本頁歷史
不轉換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港澳繁體马新简体台灣正體個人工具
試試測試版登入/建立新賬號搜尋
     導航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最近更改
隨機頁面
幫助
幫助
社群入口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詢問處
字詞轉換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資助維基百科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可打印版
永久連接
引用此文
其他語言
Bosanski
Corsu
Česky
Dansk
Deutsch
English
Suomi
Français
Galego
עברית
Hrvatski
Hornjoserbsce
Magyar
Italiano
日本語
한국어
Líguru
Lietuvių
Latviešu
Македонски
Nederlands
Polski
Piemontèis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3 发表于: 2010-01-20
黑山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黑山語(Crnogorski jezik)是給予蒙地內哥羅Ijekavian-Štokavian方言的稱呼。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黑山與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同樣都使用一種稱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的官方語言。在聯邦分裂的過程當中,雖然各族群在語言上的差異極微小,但是克羅地亞人主張其語言為不同於塞爾維亞語(Srpski jezik)的克羅地亞語(Hrvatski jezik)。在之後的波斯尼亞戰爭中,波斯尼亞人也開始稱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波斯尼亞語(Bosanski jezik)。雖然說一直以來蒙地內哥羅與塞爾維亞關係密切,其官方語言為塞爾維亞語。然而,波斯尼亞戰爭期間,也有部分蒙地內哥羅人認為其實自己的母語應該稱作蒙地內哥羅語。[1]

黑山於2006年獨立之後,在一些政治團體進一步推動之下,2007年10月22日黑山的新憲法中將黑山語定為官方語言。

[編輯] 參考文獻
1.^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與民族衝突(1991-2006)〉,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頁52-53。
斯拉夫語族
東斯拉夫語支 白俄羅斯語 | 古東斯拉夫語 † | 古諾夫哥羅德方言 † | 俄語
盧森尼亞語 (喀爾巴阡山) | 羅塞尼亞語 † | 烏克蘭語
西斯拉夫語支 捷克語 | 卡舒比語 | 迦南語 † | 下索布語 | 潘諾尼亞羅塞尼亞語
波拉布語 † | 波蘭語 | 波美拉尼亞語 † | 斯洛伐克語 | 斯洛溫語 †
上索布語
南斯拉夫語支 巴納特保加利亞語 | 保加利亞語 | 教會斯拉夫語 | 馬其頓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 |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波斯尼亞語、布涅瓦奇語、克羅地亞語、黑山語、塞爾維亞語) | 斯拉夫語 (希臘)
斯洛文尼亞語
其它 原始斯拉夫語 † | 俄挪語 † | 斯拉夫塞爾維亞語 † | 斯洛維奧語
† 死語




  這是與語言或語言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hk/%E8%92%99%E7%89%B9%E5%85%A7%E5%93%A5%E7%BE%85%E8%AA%9E"
2個分類: 南斯拉夫語支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個隱藏分類: 語言小作品檢視
條目討論編輯本頁歷史
不轉換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港澳繁體马新简体台灣正體個人工具
試試測試版登入/建立新賬號搜尋
     導航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最近更改
隨機頁面
幫助
幫助
社群入口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詢問處
字詞轉換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資助維基百科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可打印版
永久連接
引用此文
其他語言
Bosanski
Corsu
Česky
Dansk
Deutsch
English
Suomi
Français
Galego
עברית
Hrvatski
Hornjoserbsce
Magyar
Italiano
日本語
한국어
Líguru
Lietuvių
Latviešu
Македонски
Nederlands
Polski
Piemontèis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4 发表于: 2010-01-20
乌尔都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烏爾都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乌尔都语
اردو‎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巴基斯坦,而在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亦有人使用
使用人数 6.1 千万为母语
总数为 1.04 亿  
排名: 19-21(母语),排名与意大利语和土耳其语接近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西部语言
    印度斯坦语
     乌尔都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巴基斯坦;
印度的克什米尔,北方邦,德里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ur
ISO 639-2 urd
ISO 639-3: urd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乌尔都语(اردو‎)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乌尔都语大约第20种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24种规定语言之一。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度斯坦语的一部分,所有印度斯坦语言构成世界上第四大的语言。

在1200年到1800年,南亚在德里王朝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下,乌尔都语的受到波斯语、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

目录 [隐藏]
1 使用者与其地理分布
1.1 官方地位
2 分类和相关语言
3 方言
4 语法
5 例子
6 参考书籍
7 参看
8 外部链接
8.1 乌尔都语的介绍
8.2 使用乌尔都语的网站

[编辑] 使用者与其地理分布
乌尔都语母语使用者大约有6-8千万人。

在巴基斯坦的城市中,乌尔都语在大多数人中能通用,其中包括卡拉奇、伊斯兰堡、拉合尔,拉瓦品地,白沙瓦,奎达,海德拉巴德,古吉拉瓦拉,非萨拉巴德,木尔坦和Sukkur。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所有省份的官方语言。在同时使用英语和乌尔都语的学校中,直至高中前,乌尔都语是强迫性学习的语言。这样使即使数以百万计以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克什米尔语,俾路支语,Seraiki,Brohi等为母语的使用者的人,都能使用乌尔都语。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交际语,它混合了巴基斯坦不同地区的词汇,同样,巴基斯坦不同地区的语言也受到乌尔都语的词汇影响。在5百万来自不同种族(如普什图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土库曼族等)的阿富汗难民,而在巴基斯坦居住了超过 25 年的人,都能操流利乌尔都语。这样可推论出,使用乌尔都语的中心,已由印度的德里和勒克瑙,转而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和拉合尔。

而在印度,乌尔都语在北方邦、克什米尔、德里、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孟买和中部其他地区使用。一些印度学校以乌尔都语作为第一语言,并有其课程和考试。在印度的伊斯兰学校同时教授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一些报章如 Daily Salar, Paasban ,在班加罗尔等城市发行。

乌尔都语亦有在阿富汗的市区使用。而在南亚以外,亦有为数甚多的劳工,在波斯湾国家和沙特阿拉伯的主要城市中使用。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挪威和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有乌尔都语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在使用此语言。

有较多人使用乌尔都语作为母语的国家:

印度(4.81千万 [1997]),
巴基斯坦(1.177千万 [2005][1]),
英国(700,000 [1990] [2]),
孟加拉(650,000 [3]),
沙特阿拉伯 (550,000),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500,000),
美国 (350,000),
尼泊尔 (275,000),
南非(200,000 南亚穆斯林,多数人说乌尔都语),
阿曼 (90,000),
加拿大(80,895 [2001] [4]),
巴林 (80,000),
毛里求斯 (74,000),
卡塔尔 (70,000),
德国 (40,000),
挪威(26,950 [2005] [5]),
法国 (20,000),
西班牙(18,000 [2004][6]),
瑞典(10,000 [2001][7]), ,
泰国(5,000 南亚人),
阿富汗,
日本,
斐济,
圭亚那,
澳大利亚,
丹麦,
意大利,
新西兰。


[编辑] 官方地位
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虽然英语在精英的圈子内使用,旁遮普语也有大量的母语使用者,乌尔都语作为交际语被广泛使用。乌尔都语也是印度、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和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虽然政府学校和大多数邦份着重使用标准印地语,但在勒克瑙和海得拉巴的大学,乌尔都语有被使用,并被看成是种有威望的语言。

[编辑] 分类和相关语言
乌尔都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族,也是印欧语系的一支。类似的方言分布在南亚从旁遮普到孟加拉的广泛区域中。这些语言有类似的语法结构和大部相同的词汇。旁遮普语就很类似于乌尔都语:如果用梵文字母书写的话,操乌尔都语的人不难看懂旁遮普语。但是旁遮普语口语发音同乌尔都语却有很大差别。同乌尔都语最接近的是印地语。

[编辑] 方言
乌尔都语有四种官方认可的方言,Dakhini,Pinjari, Rekhta,和Modern Vernacular Urdu.

Modern Vernacular Urdu 是目前最被广泛传播及使用的一种方言,并且在以下地区使用:德里,勒克瑙(Lucknow), 卡拉奇(Karachi)和拉合尔(Lahore)。

Dakhini (also known as Dakani, Deccani, Desia, Mirgan) 在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及其四周海得拉巴(Hyderabad)使用。这种方言所使用的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借词较标准乌尔都语少。

[编辑] 语法
主条目:印地语-乌尔都语语法
乌尔都语的名词分阳性和阴性。不过,有一些字词的性别分类比较特别,通常是从英语来的新字词,它们并无性别。 乌尔都语的名词还有分单数和众数。 2

[编辑] 例子
中文 乌尔都语 发音 备注
你好/您好 السلام علیکم asalam alaikum اداب [aˈdaːb] 通常
用于尊敬对方的场合
و علیکم السلام [ˈwaɭikum ˈaʔsaɭam]
是正确的回应
您好 اداب عرض ہے adab arzai "Regards to you"
(lit Regards are expressed),
a very formal secular greeting.
再见 خدا حافظ khuda hafiz Khuda是波斯人的上帝,
而Hafiz是源自阿拉伯语的hifz,意义为“保护”
所以这句话可被理解为“愿神守护于你”之意
普遍通用于
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或AL-VIDAA的正式发言场合
是/对 ہاں hã 非正式
是/对 جی jee 正式
不是/不对 نا nay 非正式
不是/不对 نہیں nahee OR jeenahee 正式
请 مہربانی mherbanee  
谢谢 شکریہ shukria OR jazakallah  
请进来 تشریف لائیے aap tashreef laeeay 可被理解为“带来您的荣誉(Bring your honor.)”
请坐下来 تشریف رکھیئے app bheteeyay 可被理解为“放置您的荣誉(Place your honor)”
我很高兴跟你见面 اپ سے مل کر خوشی ہوی aap se mill kar khushee hooy  
您说不说英语? کیا اپ انگریزی بولتے ہیں؟ kya aap ungrazee (English) bolthay hay  
我不能说乌尔都语。 میں اردو نہیں بولتا may urdu nahee boltha  
我的名字是 ... میرا نام ۔۔۔ ہے mera naam .... hay  
拉合尔在哪个方向? لاھور کس طرف ہے؟ Lahore kis tharaf hay  
孟买在哪儿? ممبئی کہاں ہے؟ Mumbai (Bombay) kaha hay
乌尔都语是个好语言。 اردو ایک اچھی زبان ہے Urdu ayk uchee zabaan hay  

[编辑] 参考书籍
Asher, R. E. (Ed.). (1994).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Oxford: Pergamon Press. ISBN 0-08-035943-4.
Azim, Anwar. (1975). Urdu a victim of cultural genocide. In Z. Imam (Ed.), Muslims in India (p. 259).
Chatterji, Suniti K. (1960). Indo-Aryan and Hindi (rev. 2nd ed.). Calcutta: Firma K.L. Mukhopadhyay.
Dua, Hans R. (1992). Hindi-Urdu as a pluricentric language. In M. G. Clyne (Ed.), Pluricentric languages: Differing norms in different nation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ISBN 3-11-012855-1.
Dua, Hans R. (1994b). Urdu. In Asher (Ed.) (pp. 4863-4864).
Dua, Hans R. (1994a). Hindustani. In Asher (Ed.) (pp. 1554).
Kelkar, A. R. (1968). Studies in Hindi-Urdu: Introduction and word phonology. Poona: Deccan College.
Khan, M. H. (1969). Urdu. In T. A. Sebeok (Ed.),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Vol. 5). The Hague: Mouton.
Narang, G. C.; & Becker, D. A. (1971). Aspiration and nasalization in the generative phonology of Hindi-Urdu. Language, 47, 646-767.
Ohala, M. (1972). Topics in Hindi-Urdu phonolog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Rai, Amrit. (1984). A house divid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indi-Hindustani.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61643-X.
[编辑] 参看
印度
印度语言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语言
乌尔都文学
普什图语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乌尔都语维基百科[编辑] 乌尔都语的介绍
TheUrduLanguage.com Urdu History
Urdu is our Main Point: Having Great Resources of Urdu Poetry,Hamd,Naat,Mizah,News etc...
CRULP Center for research in Urdu language processing
Urdustan.com : oldest Urdu language website
Introductory Urdu (Volume 1)
Introductory Urdu (Volume 2)
Urdu Wiktionary
Wikitravel Hindi-Urdu Phrasebook
History of Urdu Literature
NeoSense Urdu Extension for Ligature Parsing
[编辑] 使用乌尔都语的网站
在线字典
乌尔都语数码图书馆
乌尔都语诗歌
Shairy.com 乌尔都语诗歌和论坛
Al Qamar Online Urdu Network from London
乌尔都语维基
讨论乌尔都语和文化的合作性博客
乌尔都语博客
乌尔都语博客列表
乌尔都语
BBC乌尔都语新闻
NHK乌尔都语(Urdu)广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9%8C%E5%B0%94%E9%83%BD%E8%AF%AD
3个分类: 印度-雅利安语支 | 印度语言 | 巴基斯坦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5 发表于: 2010-01-20
意大利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意大利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转换标题为:原文:意大利语;简体:意大利语;繁體:義大利語;香港:意大利語;实际标题為:意大利语;當前顯示為:意大利语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转换内容:原文:意大利;简体:意大利;繁體:義大利;香港:意大利;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意大利顯示↓關閉↑字詞轉換说明字詞轉換是中文维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计算机程序自動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意大利语
Italiano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和其他29国
使用人數 7.0千万  
排名: 19-20 (母语) (排名与乌尔都语接近)
語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Italo-Dalmatian
     意大利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意大利、欧洲联盟、瑞士、圣马力诺、梵蒂冈、馬爾他騎士團、克罗地亚的Istria County
管理机构: 秕糠学会 (Accademia della Crusca)
語言代碼
ISO 639-1: it
ISO 639-2 ita  
Ethnologue
第14版: ITN
ISO 639-3: ita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意大利语(Italiano)隸屬於印欧语系的羅曼語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9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5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是托斯卡纳的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南半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領域中,亦使用為數不少的義大利文字詞。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没长辅音。

目录 [隐藏]
1 地理分布
2 例句
3 意大利语语法
4 外部链接

[编辑] 地理分布
意大利語是意大利、聖馬利諾的官方語言,也為瑞士官方語言之一,在瑞士主要集中在提契諾州和格勞邦頓州。義大利語亦是梵蒂岡的第二種官方語言,在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被一些意大利裔少數族群使用,並在摩納哥廣泛應用和教學。於科西嘉島、薩伏依和尼斯(歷史上被法國吞併前講意大利語的地方)的部分地區亦能夠被理解。另外,在阿爾巴尼亞亦有所應用。

意大利在非洲的前殖民地(例如:利比亞、索馬里和厄立特里亞),都有一些人說意大利語,但其用途正不斷下降。厄立特里亞在被殖民期間,意大利語是指示語言。至1997年,只餘一所意大利語言學院。

意大利語和意大利語方言由意大利移民和其後裔廣泛使用。在西歐,尤其分佈在盧森堡、德國、英國和比利時,另外則有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拉丁美洲(特別是烏拉圭、巴西、阿根廷以及委內瑞拉)。

在美國,意大利語主要在波士頓、芝加哥、紐約和費城四個城市中使用。而加拿大,意大利語的社區主要在蒙特利爾和多倫多。此外,意大利語是澳洲第二多人使用的語言。

意大利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È è) (É é)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Ò ò) (Ó ó)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编辑] 例句
英語 意語 中文
Italian italiano 意大利語
English inglese 英語
Yes Sì 是/對
No No 不是/不對
Of course! Certo! / Certamente! / Naturalmente! 當然
Hello! Ciao! (非正式) / Salve! (正式) 你好
How are you? Come stai? (informal) / Come sta? (formal) / Come state? (plural) / Come va? (general) 你好嗎
Good morning! Buongiorno! 早晨
Good afternoon! Buon pomeriggio! (非正式) / Buonasera! (正式) 午安
Good evening! Buonasera! 晚安
I love you! Ti amo! (between lovers only) / Ti voglio bene! (between friends, or everyone else) 我愛你
Welcome [to...] Benvenuto/-i (for male/males or mixed) / Benvenuta/-e (for female/females) [a / in...] 歡迎
Goodbye! Arrivederci (正式) /Ciao! (非正式) 再見
Thank you! Grazie! (general) / Ti ringrazio! (informal) / La ringrazio! (formal) / Vi ringrazio! (plural) 多謝
I'm sorry Mi dispiace (general) / Scusa(mi) (informal) / Mi scusi (formal) / Scusatemi (plural) / Sono desolato (if male) / Sono desolata (if female) 對不起
Who? Chi? 誰?
What? Che cosa? / Cosa? / Che? 什麼?
When? Quando? 何時?
Where? Dove? 哪裡?
Why? Perché? 為什麼?
How? Come? 如何?
How much? / How many? Quanto? / Quanti? / Quante? 有多少?
I do not understand. Non capisco. / Non ho capito. 我不明白。
Yes, I understand. Sì, capisco. / Ho capito. 是,我明白。
What time is it? Che ora è? / Che ore sono? 現在多少點?
I don't understand Italian. Non capisco l'italiano. / Non comprendo l'italiano. 我不懂意語。

[编辑] 意大利语语法
参看:意大利语语法

[编辑]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意大利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意大利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意大利语维基百科 這個條目尚未或正在参照语言專題所述之格式修改。
请参考Wikipedia:语言专题上建议的格式来修订这个条目。
也欢迎您参与维基百科专题的规划工作,提高条目的质量。
罗曼语族 (主要语言)
阿斯图里亚斯语 | 加泰罗尼亚语 | 科西嘉语 | 法语 | 弗留利语 | 加里西亞語 | 意大利语 | 拉登語
奥克语 | 葡萄牙語 | 羅馬尼亞語 | 罗曼什语 | 薩丁尼亞語 | 西西里语 | 西班牙语 | 威尼斯语 | 瓦龙语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欧洲联盟语言

保加利亚语 - 捷克语 - 丹麦语 - 荷兰语 - 英语 - 爱沙尼亚语 - 芬兰语 - 法语 - 德语 - 希腊语 - 匈牙利语 - 愛爾蘭語 - 意大利语
拉脱维亚语 - 立陶宛语 - 马耳他语 - 波兰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文尼亚语 - 西班牙语 - 瑞典語  

歐盟官方網站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8F%E5%A4%A7%E5%88%A9%E8%AF%AD
3个分类: 罗曼语族 | 意大利语 | 瑞士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6 发表于: 2010-01-20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7 发表于: 2010-01-20
 
粤语
 另請參見粵語方言、廣東方言、廣東話、廣州話
粵語
Jyut9 jyu5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大陆、香港、澳門、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粵人移民国家和地区  
区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廣東省多數地區、香港、澳門);廣西壮族自治区東部和南部
使用人數 約6700萬~1.3億[1]  
排名: 16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族
  粵語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香港
澳門
苏里南是認可地區語言
管理机构: 香港政府公務員事務局法定語言事務部
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YUH
ISO 639-3: yue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粵語使用者在中國大陸主要分佈在廣東的中西部及廣西的中南部。粵語是一種屬汉藏语系汉语族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洲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岭南的稱謂「越」(通「粵」)。一種說法是粵語是融合了古越語的漢語;另一種則是古越語溶合了漢語成分而成為一種全新的語言。

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北方學者與一些兩廣及西方学者間存在分歧。前者出於文化和政治上的考慮,把粵語作為「單一」語言「漢語」的一種方言;而反對他們意見則是,在摒弃政治干擾,純粹從語言學角度出發的情況下,粵語是「漢語族」語言之一,是一門獨立的語言。[2] 

 
 名稱
「粵語」之名源於古代嶺南地區的舊稱「南越(南粵)[3]」,是一個泛稱。民間亦稱「白話」、「廣東話」等。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地區的粵語,範圍比「白話」概念小,現在一般稱為「廣州話」。

在廣州及周邊城市,人們習慣稱「廣州話」來指代省音粵語(標準粵語),而港澳一般称为“廣東話”;東莞和深圳、省內其他地區的人們稱之為省城話或白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粤语使用者因为沒有「廣東」的认同感,通常稱自己所說的粤语为“白话”。這裡“白话”專指粵語,意義與國內其他省市的「白話」概念並不相同。海外华人社区和中國其他非粵語省市普遍使用「粤语」或「廣東話」這兩個名稱。

「廣東話」這一名稱一般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使用。但要註意的是,「廣東話」並不是在整個廣東省普遍使用(如客家人和潮州人一般分別說客家話和潮州話);另一方面,它又會在廣東省以外如廣西一帶通用。所以兩廣本地人,無論母語是否為粵語,一般不用「廣東話」這個名詞,並普遍反對用「廣東話」指代粤语。一方面,粤语在中國大陸的使用范围并不仅限于广东省,也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廣西粵語使用者一般沒有「廣東」認同,普遍反對以「廣東話」指稱粵語;粵語在海外分佈廣泛,例如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怡保等城市華人的第一大語言也是粤语;二是「廣東話」這個名詞指代意義模糊,無視其他非粵語的廣東方言如客家語、閩南語等的存在。三是粵語的發源地究竟位於廣東境內還是廣西境內學界尚有爭議,因兩廣之分始於宋朝,而粵語形成和定型的歷史遠在宋朝之前,彼時尚無「兩廣」之分,確切的發源地難以確證。四是「粵語」的「粵」字來源不是「廣東省」簡稱,而是古代嶺南的名稱「南越(粵)」,因此「粵語」不等於「廣東話」。當然,就如美國人也會稱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一樣,「廣東話」這一名稱雖然概念不清,但因為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依然有它的意義。

以上各種民間俗稱所指範圍都比語言學上的粵語概念小。在語言學上,粵語是一個語言概稱,包括通常意義上的各種兩廣白話、廣西平話、海南儋州話、邁話、蜑家話等。 

 歷史
粵語的歷史發展,自秦朝時期至現今,已經歷了約2,200多年的時間。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土著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稱為百越,南越族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和平雜處,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粵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陸續有漢族人遷入嶺南,隨之帶來中原漢語,開始對原始古粵語產生疊加式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不少中原人南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秦漢時期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疊加影響古粵語,逐步改變了古粵語的面貌,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雜處的南越原住民多數已被漢化。部分百越部族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裡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再次進一步受唐代中原漢語疊加影響,成爲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和文法結構的成熟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現代粵語仍能比較好地對應宋朝早年官方修訂的《廣韻》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不過《廣韻》仍然只有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只是因為字多而分上下卷,與現代粵語並不完全一致。

 元明清初時期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而混合在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西洋學者在清朝中後期見證粵語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的過程(現時香港帶有sh/ch的粵語音譯英文名詞可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時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沙田的沙-sha)。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用北方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由於大量政治運動的影響,推普工作無法展開。改革開放後,為吸引港商、海外華人到廣東投資,粵語並未受到南下大軍的影響,反而受香港媒體影響。

在香港、澳門和海外,由於不受普通話政策的約束,粵語在港澳被廣泛運用於教育、行政、法庭、新聞傳媒、娛樂、音樂、電影、電視當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流行文化,對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護起了極大的作用。不過近年香港已經有部分學校使用普通話教中文,認為普通話有助於學習中文。

 現狀
目前廣東省9千萬人口當中, 使用粵語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1000萬, 香港700萬, 泰國5百萬,星馬4百萬, 美加2百萬,使用地區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粤语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4]。此外,粵語亦是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方言,亦是唯一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統的汉语方言,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廣州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粤语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中國內地的非粵語省市。民間的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因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導致。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有些粤语方言和广州话较為接近,如廣東西部和广西东南部的某些粤语;而广东台山、广西玉林一带的粤语口音和广州话差异就非常明显。

 主要特點
 音系特點
 聲母
粵語聲母數量較少,多數粵語方言聲母數量都在20個左右。多數粵語(廣府粵語除外)普遍存在齒尖音聲母 [ θ ] 或邊擦音聲母 [ ɬ ],後者亦普遍存在於壯語、臨高語、黎語之中。除廣府粵語外的多數粵語方言都具有明顯的內爆濁音,這類濁音與古漢語的全濁聲母沒有對應關係。

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在現代粵語中絕大部份被清化,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按古四聲的送氣情況有四種:

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如梧州、廣州、南寧、欽州粵語。
平聲、上聲、入聲送氣,去聲不送氣。如貴港粵語。
一律不送氣。如玉林、賀街、清塘粵語。
一律送氣。如廉州粵語。
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的送氣情況是粵語方言劃分的參考之一。中古全濁聲母一律不送氣的,劃分為勾漏粵語;中古全濁聲母一律送氣的,劃分為吳化粵語;廣府粵語、四邑粵語和高陽粵語今讀陽平陽上的字送氣,今讀陽去陽入的字不送氣[5]。 

  元音
粵語存在長短元音a的對立現象,有些著作將長短a標作 /aː/ 和 /a/ ,但亦有一些人士認為長a和短a之間存在音位差別,據此質疑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的觀點。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現象跟壯語長短元音對立現象本質是完全相同的,長短元音之間都存在音位差別,並不是單純的時長差別[6]。

 韻尾
粵語包含[p]、[t]、[k]、[n]、[m]、[ŋ] 六種輔音韻尾,前三種為促音尾,後三種為鼻音尾;另外各種粵語拼音方案亦把復韻母的第二個元音如、、[y]等作為元音韻尾處理。

[编辑] 聲調系統
粵語在表面上發展了一套難以理解的聲調系統,但事實上則不然,因為粵語的聲調與中古漢語的四聲(平、上、去、入)有密切關係,而且近代漢語(無論是否屬於粵語音系)出現的陰陽聲調本質上是對應了中古漢語的清濁聲母,即是近代漢語可以按上述條件分辨八個聲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標準粵語的陰入聲更會按韻母短長而派到兩個高低不同的陰入聲,即是共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教育學院拼音方案。一些粵語方言除以上九個聲調外,還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單字固定聲調達十個。

粵語詞彙和語流中存在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局」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因此若計變調,粵語的聲調數目通常可達十四至十五個[7]。

標準粵語的聲調 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上陰入(短陰入) 下陰入(長陰入) 陽入
調值 55/53 35 33 21/11 13 22 5 3 2
漢字舉例 分 粉 訓 焚 奮 份 忽 發 佛
代表數字 1 2 3 4 5 6 7 (1) 8 (3) 9 (6)
粵語拼音 fan1 fan2 fan3 fan4 fan5 fan6 fat1 faat3 fat6

可是現代粵語出現大量的中平及中去聲, 其中以香港粵語為甚.

[编辑] 文白異讀
近代漢語存在文白異讀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以白讀音模仿宋朝《廣韻》的中古漢語發音,粵語亦不例外。粵語出現文讀音的頻率不高,亦無高度異化的文讀音,因為其定型時期與宋室南遷有相當關係。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其他文白異讀聲母如:近(gan6-)代/遠近(kan5-)。

[编辑]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已經消失不再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但粵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漢語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一樣使用「渠」,現代粵語寫作「佢」。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

粵語用「係」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覆,「係」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基本相近。葉煥峰認為「係」於明清兩朝跟「是」音相似,因明清兩朝乃用北方語為官語。而小說於明清更為低水平文學,故「係」取代「是」只是著者水平低下。 因「係」字於康熙字典更甚說文解字皆無此解。[來源請求]

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詞「忌」(現代粵語寫為「嘅」字),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 陰騭(常被寫為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指埋沒良心。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寫為「蚊」字。「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的宋詞《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广」)原意為「懸崖邊的广」(「广」即是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喫)/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粵北也有用「喫」,或寫成「吔」),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官話用「鍋」,閩語用「鼎」。[8]

粵語用「謦欬」代表聊天、閒談,是古漢語的用法,在《列子》《莊子》等古書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寫作「傾偈」,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编辑]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9]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可能為古百越底層遺存。目前粵語中非漢語成份詞語約佔15%,比重不大但幾乎都是核心詞彙,使用頻率特別高,在日常口語裡面幾乎在每句話中都會出現。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顯得牽強。

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ɛ/。除粵語之外沒用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ɐn/),連山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ɐ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ːt/;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ŋɐp/),北壯語為 /ŋ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ŋɔk/,泰語為 /ŋup/,侗語為 /ŋap/,黎語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搖動。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ɐ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ŋ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ŋau/,南壯語為 /ŋau/ 或 /ŋu/,臨高話為 /ŋɔu/;

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ɐ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ɐm/ 或 /ʔnum/;字義的另一個說法也來自於字本身的結構,“訁”字邊 加 “念”字組成的思考。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底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裡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

顯示▼隱藏▲以下內容需要清理,令其維基化並符合上下文關係。然而該類詞彙究竟是古越語遺存還是古代漢語遺存語言學界尚存爭議。
由於目前在中古漢語、上古漢語方面的構擬多由鄭張尚芳等學者進行,但各方對一定字詞的構擬並不一致(如和潘悟雲等),而且鄭張先生的觀點也與一些語言學者如李新魁、李如龍先生等的研究有出入。(所以在此點應予以保留,不應過早地武斷判定為南越語成份)
另外據一些研究方言的表示,中古壯侗語系已受當時的漢語影響(該類學者認同粵語出於南越語),至此更應保留。

[编辑] 吸收了相當多的外來詞
注意:本页面或章节含有Unicode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新版用字。如果您的系统不支持,有关字符将会错误显示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参见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广州从清朝起已经出现外来语。而到港英時期,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小卖部」;有的是北方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漢語北方話中的「沙拉」即是在粵語中帶有入聲的「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漢語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別,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華北漢語中翻譯成「布什」,中華民國國語文譯作「布希」,香港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圓唇的「布殊」。這些中文名,必須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美國英語原音接近。

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中的輕輔音加重濁化,因為普通話沒有[-p][-t][-k][-m]。而粵語則容易將輕輔音淡化,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粵語字「𨋢」(左車右立,讀作lip),讀音將 ft 淡化為一入聲尾音(s等音加重,為例外)。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漢語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漢語北方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乘搭的士的簡稱)被漢語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北方話無法模仿粵語的[-m]韻尾,比如「搞掂」變成「搞定」。

然而,曾幾何時粵語從漢語北方官話借來一些用語。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 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漢語北方官話的「可惱也」(或「可怒也」。普通話)。這是明代清代北方戲曲文化強勢帶入粵語當中。只是到了1980年代香港的粵語電視劇及粵語流行曲風行華人圈,粵語詞匯才反向輸入其他北方漢語。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夾」通常用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讀「sir」時變為圓唇的 /sœ4/ ,有人會寫成「阿蛇」);女警叫「Madam」(讀「咩-/dɐm4/ 」,);女老師叫「Miss」(讀「搣時」,有人會寫成「蜜斯」);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音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注意是,由於粵語沒有[-l]這個韻尾,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讀成 //fɛk7 si2// 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编辑] 出現新興用語
港澳地區的人口和財富的高度流動性吸引了不少非法社團的活動,非法社團在民間曾有相當大的影響,粵語口語中亦混有不少與三合會術語有關的辭彙,如「雷氣」(義氣)、「上馬」(開香堂)、「劈友」(砍人)、「文膽」(白紙扇)、「揸扒」(握手﹐社團講數儀式一種)等。

此外,踏入了二十一世紀,一些新用語(尤指網上用語)開始在香港出現,2008年年度會考中文試題上也出現此類用語,例如「閃(逃走)」「屈機(擁有絕對非王道之霸權壓制時的用語)」、「潛水(失蹤)」、「潮(形容追得上潮流的情況)」、「喪(原本形容極其投入至喪失心智的情況,後演至為形容詞,解作極端地)」、「頹(形容因態度頹喪而換來差劣品質的情況)」、「迆[10](hea,無所事事)」、「O嘴(目瞪口呆至無言以對)」、「激(非常或極端)」、「勁(很、非常)」等,這些用語主要流行於青年人和網民之間。

[编辑] 擁有大量與北方漢語不同的固有辭彙
主条目:b:粵語固有辭彙與漢語北方話辭彙對照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北方漢語不同的自身固有辭彙,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于北方漢語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詳見有關條目。

[编辑] 廣東成語、俗語、歇後語
粵語中包含不少廣東特有歇後語,如「雞食放光蟲」意同「心知肚明」,「屎坑關刀」意為「一事無成」,俗說為「文又唔得、武又唔得」,是通俗的詞語來表達傳統的成語。

[编辑] 簡明原則
老式廣州話(傳統粵語)與流行粵語(港式粵語)之間存在某些用詞差異。老式廣州話的「總而言之」被簡化成「總言之」、「總之」,「於是乎」簡化為「於是」。現代人說話的習慣已經有所改變,能簡則簡、能快則快。例如以前會說「我走先」,現在習慣說成「走喇」、「走先」,甚至「閃」、「撇」,儘管省去了大部分,但對方一般明白。

[编辑] 語法
粵語語法與現代標準漢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句順序、虛詞、副詞、部分形容詞、助詞及其放置方式上,複雜而不可缺或的語氣助詞也是粵語的一個特色。儘管粵語與普通話在這些語法方面上有明顯差別,但主體語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謂-賓式語言,都屬於分析語,總體仍有60%以上相似之處。

[编辑] 倒裝
[编辑] 形容詞後置
粵語一些詞彙習慣將形容詞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後面,相對漢語普通話而言形成所謂的倒裝構詞結構,例如北方漢語的「公雞」在粵語中是「雞公」,而「椰青」指「青椰子」。

這種把形容詞置於主詞之後的語法在壯泰語及越南語中均廣泛存在。這是粵語中殘存的古南越語語法。[來源請求] 秦岭淮河以南的汉语方言基本都有这种情况。

[编辑] 狀語後置
粵語通常把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副詞放在所修飾的詞之後,有時甚至放在句末,如:

位置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動詞之後 食多啲。 多吃一些。
唔該晒你。 非常感謝你。
畀埋佢哋。 全部給他們。
形容詞之後 唔好睇得滯。 太不好看。
佢又係衰得滯。 他也太次了。
高過頭冇用嘅。 太高了沒用的。
句末 畀多三蚊添吖。 再給三塊錢吧。

[编辑] 「反序構詞」?
其他結構的粵語詞彙不少都跟普通話的字序相反。例如「鞦韆」在粵語中是「韆鞦」、「夜宵」在粵語中是「宵夜」,「擁擠」在粵語中是「擠擁」,「要緊」在粵語中是「緊要」。有從普通話角度出發的人稱這些為「反序構詞」,但當中不少其實只是粵語所保留的古代用法,而非原有字序之顛倒。例如「緊要」,早見於《論語》:「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反而「要緊」一詞在古籍之中出現不多。

[编辑] 倒裝句式
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粵語寫成「唔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行先」。

[编辑] 趨向動詞
粵語趨向動詞直接接賓語,而現代標準漢語不用。

粵語趨向動詞的用法[11]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習慣差異
我哋諗住晏晝去街。 我們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們想下午去逛街。 現代標準漢語不能用「去街」這種用法
佢話嚟我度。 他說他要到我這裡來。 嚟我度 vs 到我這裡來

[编辑] 並列動詞體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學緊」,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分別為「休息一下」、「正在學習」。

[编辑] 「有」+動詞
粵語廣泛使用「有」+動詞的語法結構,表示強調。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我有睇。 我已经看過了。

[编辑] 量詞特别用法
量词在粤语中有特定的用法。

[编辑] 量词用作定冠詞
粵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例如: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語法作用
本書幾好睇。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書很好看。 特指
部車正啊! (眼前所見的某輛)車棒极了! 特指
佢嗒咗抽菩提子。 他偷吃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 特指
我把聲沙嗮。 我的嗓子完全沙啞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喇起塊面 繃起臉(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扽下隻鞋 把鞋磕一下(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编辑]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粤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粵語 现代标准汉语 逻辑意义 備註
我支笔 我的笔 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 笔的量词是“支”
佢部车 他的车 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 车的量词是“部”
你个书包。 你的书包 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 书包的量词是“个”

[编辑] 副詞句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普通話會說“你比他高”。粵語說「你大過佢」,現代標準漢語說「你比他大」。這是比較貼近古時的漢語語法,在閩南語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較水伊」(你比她美)。近年來,由於受標準漢語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编辑] 語氣助詞
粵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尤其複雜,有單式、二覆疊式、三覆疊式和多覆疊式等形式:

[编辑] 單式
「啦」(了、已經,亦於祈求人做事時用;分1聲和3聲,特定情況下發音會不同,放在句尾用)、
「咗」(了,句中或句尾都適用)
「喎」(啊,另有「已經」之意,通常跟「啦」)
「咁」(讀2聲時解作這樣,讀3聲時解作這麼)
「咩」(一為「乜嘢」之略,解作「甚麼」;另有「是嗎?」之意)
「喳」(只是、而已)
「啩」(我想、吧,猜的)等:
「得啦。」(讀1聲時解作「知道了」,3聲時解作「知道了」或「完成了」)
「係咩?」(是嗎?)
「係啩。」((我想)是吧。)
「係喎。」(對啊)
「咁樣唔好睇」(這樣不好看)
「佢咁衰,睬佢做乜啫?」(他這麼壞,理會他幹甚麼?)
「去咗邊?」(去了哪裡?)
「求吓你啦!」(求求你吧)
[编辑] 二覆疊式
相當豐富,如「囉噃」((做完)了啊,亦於約定時用,噃與喎通)、
「嘅啫」(啊,用於人)、
「呀嘛」((不是)吧)、
「喳嘛」(如此…而已,有輕視的意味,喳讀1聲)、
「喳喎」(只是…而已,跟喳嘛相近,喳讀3聲)等:
「你真係好人嘅啫」(你真是個好人啊)
「唔係呀嘛?」(不是吧?)
「嚟啦喂!」(來這邊呀,吸引顧客時用)
「係囉喎!」(係解作是,約定時用,為肯定用語)
「咁喳嘛」(只是這樣而已,輕視的意味)
「咁喳喎」(只是這樣而已,跟咁喳嘛比較會帶有無奈的意味)
[编辑] 三覆疊式
也很常使用,如「㗎囉噃」(「㗎」通「了的」,全句解作「(已經做完)了的啊」;或決定時用,為肯定用語)
「㗎喇吓」(略帶命令意味的㗎啦喎)等:
「一於係咁話㗎囉噃。」(就這樣決定了)
[编辑] 多覆疊式
如「㗎啦吓嘩」(「已經做完了的啊,是吧?」,帶有半信半疑的意味)。
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编辑] 粵語的書寫系統
主条目:粵字和粵語白話文
粵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與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或「國語」)相符,與粵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由於自小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當用粵語朗讀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粵語複述出來。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不少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會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粵語固有詞彙。部分雜誌會採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如實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不容易看懂這種粵語白話文。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粵語口語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語漢字,這些字在BIG5系統(由台灣公司建立的繁文系統)或使用簡體中文(GB18030)的電腦系統中沒有收錄或收錄不全,利用電腦書寫粵語非常不便。為解決粵語的電腦文字處理問題,香港政府制定了一個香港增補字符集,收錄常用的粵字和其他大五碼擴增漢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在最新一版的增補字元集中,進一步收錄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受到某些人的質疑,因為粗口被認為是社會道德禁忌。香港政府表示收錄「粗口字」目的為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這套增補字元集基本上解決了粵語白話文的電腦處理問題,大部分粵語口語文句都可以錄入電腦。

由於不是所有電腦都裝有香港增補字符集,粵語使用者在網上討論區等非正式場合,在沒辦法輸入粵字的時候,會折衷地以英文的「o」代替口字旁,寫成「o的」、「o既」、「o野」來代替「啲」、「嘅」、「嘢」這類粵字;有時也用更簡單的辦法,如用英文字母「D」或「d」代替發音相同的「啲」字,用英文字母組合「ge」代替發音相同的「嘅」字。內地特別是廣西地區的粵語使用者傾向於使用借音字書寫粵語,書寫比較混亂,不值得提倡。

[编辑] 粵語的方言
主条目:標準粵語和粵語方言
粵語內部包含若干種方言,請參閱主條目粵語方言。

[编辑] 影響
廣東傳統是以粵語為官方語言,粵語為廣府人的生活語言,亦是潮汕人、客家人及在廣東省內生活的少數民族的通用語。只因當時省城極為發達,從各地而來的人都學習粵語以顯得有身份。因此亦令長久以來,廣州話成為珠三角城市的主要語言,對比其他粵語方言,當地人亦以會講廣州話而頗有優越感。

在1959年開台的廣東電視台是中國首個以粵語為廣播語言的電視台,至香港電視出現之前是全國惟一的粵語電視台。而省內各大城市均有市政府支持的市級電視台,使粵語在當地流通。其他市級電視台逐漸跟隨廣東電視台,以廣州話作為廣播語言。大部分非粵語為母語的廣東人都能懂廣州話。此外,珠三角城市如廣州、佛山、深圳等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鐵、公交車)都設有粵語廣播。

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佔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而在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地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最流行語言之一。

在漢語語族裏,除北方官話外,粵語是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換句話說,在中國大陸,粵語相比其他漢語方言較具地位。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香港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已取得廣東的落地廣播,使得廣東省內均可收看香港電視,港式口音在80、90年代在廣東相當流行。

[编辑] 粵語文學
粵語文學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嶺南戲劇,對白及唱詞包含了不少的粵語口語的成分,粵謳、童謠、山歌,及木魚書等,都有濃厚的嶺南色彩。

文體方面,清初有以粵語詞語入舊體詩形成的作品。晚清時,興起了混合文言文、漢語白話文、粵語白話文的三及第文體。在民國初期,一些廣東詩人,以粵語入詩,例如廖恩燾的《嬉笑集》、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中的粵語詩等。在七十年代,香港出現了新三及第,由白話,粵語及英語組成的新文體。而在中國大陸,由於普通話的推行,粵語地位受到影響,但仍產生一些带有点粵語风格的文學作品。如歐陽山的《三家巷》、陳殘雲的《香飄四季》等。

[编辑] 通行地域
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海南島部分地方,香港、澳門,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其份佈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語或以粵語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順德、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肇慶、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州、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郁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三灶、斗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雷州、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語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

广西其它不通行粤语的城市中均有粤语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于民国时期新桂系移民开发,有为数不少的粤语村庄。

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語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語地區,不過近年由於中國大陸移民有所增多,粵語比例稍微下降。

[编辑] 粵語地位爭議
語言學家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一分類標準,粵語跟北方方言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此外,粵語之發音方式與北方漢語完全不同,而與越南語相近。不過,一般認為,這種“純粹語言學”的分類標準並非語言分類的唯一方法,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列為三種不同的語言,因此語言跟方言之間沒有明確的界定。

有些學者從純粹的語言學角度研究,認為現代漢語實質上是一個包含若干種親屬語言的語族,相當于歐洲的羅曼語族。羅曼語族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獨立語言,這些語言都由古代的拉丁語發展而來,如同現代個漢語族各語言都由古漢語發展而來。羅曼語族內部一些語言之間的互通程度比漢語族語言(或“漢語方言”)間要大得多,例如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之間互能聽懂對方大概意思,而粵語跟閩南語,或粵語跟北方漢語之間卻完全不能。這些學者認為,毫無疑問粵語是漢語族內的一種獨立語言,跟其他漢語族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語、吳語、北方漢語之間是親屬語言關係。即使粵語中有高達70%用字有一個漢語來源,相同越南語與韓語有70%的漢詞,卻分類為外語。

有些學者出於政治、民族和文化上的考慮,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且粵語是漢語方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普遍潛意識中支持大一統思想,恐懼“一個民族使用多種語言而不是一種語言”的論斷會導致民族和國家分裂。他們認為現代漢語不應該類比西方羅曼語族,主要理由是:各“漢語方言”使用者除了回族、畬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外,基本上都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為漢族,感情上認為統一的漢族不應該使用多種語言而應該使用單一的語言;粵語或閩南語等雖有自己的書面語言,但其使用者絕大多數與其他“漢語方言”使用者一樣都基本上都能同時兼用或通用基於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並且都能使用漢字,這與西方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反對者認為這種理由站不住腳,很容易舉出反例,如日本人、韓國人也使用漢字;漢字可用於多種不同的語言,包括古漢語發展出來的現代漢語族各語言,甚至可用於非漢語族的日本語、朝鮮語和越南語,如同拉丁字母可以用於拉丁語發展出來的羅曼語族各語言和其他非羅曼語族語言。在現代標準漢語興起之前相當多受過一定教育的、使用不同語言的東亞人都能通用或兼用基於古漢語的文言文,現在漢語族各語言的使用者自小就接受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教育而不是自身母語的書面語教育,能通用或兼用基於北方漢語的現代標準漢語書面語也并不為奇。一個民族使用多種語言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2]

[编辑] 粵語面對的危機
主条目:推廣普通話、粵語正音運動和方言保護
目前粵語的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有證據顯示粵語的萎縮程度較其他方言慢。[來源請求]
在中國大陸,推廣普通話正使粵語的地位不斷降低,與此同時普通話等的其他地方語言正在侵蝕粵語的使用地區。廣西的粵語萎縮速度與程度已經相當嚴重,有消失的危險。而廣東也在無時無刻地備受北方輿論壓力與政治施壓:單單以廣州為例,人口比例已有一半人口只會說普通話。廣東民間不瞭解、不重視粵語的人相當多,長此以往也會出現廣西的命運。
民間對粵語保護的瞭解與政府的支持都不夠,部分地方政府不支持甚至打壓,難以有效保護粵語。
[编辑] 參見
粤语方言
广州话
粵語拼音輸入法
粵語白話文
香港語文
粤语懒音
[编辑] 注釋
1.^ 各统计数据有出入,详细请参阅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2.^ 2.0 2.1 參考:李敬忠《語言演變論》,廣州出版社,1994。ISBN 7-80592-204-7
3.^ 古代「粵」和「越」互為通假字,可通用,指華南地區以及華南地區的百越民族。嶺南地區為南越地,粵語之稱得名於此,而非因今天「粵」字專作廣東省簡稱之故。
4.^ Lai, H. Mark (2004).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AltaMira Press. ISBN 0759104581. need page number(s)
5.^ 謝建猷:《<廣西粵語刍論>簡編稿》
6.^ 劉叔新:《粵語壯傣語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彙問題探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ISBN 7-100-04660-2。
7.^ 聲調一般指單字誦讀時的固定聲調,變調不計在內。
8.^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9.^ 本節舉例查證自《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誌》叢書。
10.^ 香港出版社「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在2008年5月21日(約中午12時41-49分)於香港新城知訊台的廣播節目中,曾述說此字的正確寫法為「迆」(還有另一寫法),而它的發音分別為「hea3」、「pea5」。
11.^ 曾子凡《廣州話-普通話口語對譯手冊》,ISBN 9620401999,第360頁。
[编辑]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粤语维基百科我愛粵語(最輕鬆有趣的粵語學習網站)
粵語学习
粵語文化傳播協會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查詢粵語發音
粤语发音查询工具:使用简体字查询粤语发音
粵語拼盤
粵語協會
粵語會館
方言吧粵語學習網
縱橫碼在線中文字典
中台港常用字粵普聲韻調交互對照表
学说粵語
學粵語
Relative clauses and nominal modifiers in Cantonese(粵語的關係子句及名詞修飾語),Dominic Yu,2006年5月3日
粵語拼音輸入法
普通話粵語在線翻譯
半斤八兩
粤式浓浓(以模仿为主的粤语学习节目)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A4%E8%AF%AD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8 发表于: 2010-01-20
土耳其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土耳其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土耳其语
Türkçe
使用国家及地区 土耳其, 塞浦路斯, 保加利亚, 希腊, 伊朗, 马其顿共和国, 摩尔多瓦, 叙利亚, 伊拉克, 阿塞拜疆; 以及在荷兰, 德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美国, 巴西, 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 比利时, 英国, 丹麦, 瑞典, 瑞士, 奥地利等国的移民社群  
区域: 土耳其, 塞浦路斯, 巴尔干半岛, 高加索
使用人數 约 6 千万母语使用者,总数约 7.5 千万  
排名: 19–21 (母语), 排名与意大利语、乌尔都语接近
語系 阿尔泰语系 (有争议)
突厥语族
  南土耳其语支或乌古斯(Oghuz)语支
   土耳其语支
    土耳其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土耳其, 塞浦路斯,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保加利亚 (国家语言), 马其顿共和国 (市语言)
管理机构: 土耳其语言协会 (Türk Dil Kurumu)
語言代碼
ISO 639-1: tr
ISO 639-2 tur  
Ethnologue
第14版: TRK
ISO 639-3: tur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土耳其语(Türkçe;[t̪yɾktʃe] (幫助·關於))是一种现有6500萬到7300萬人使用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並通行於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孜別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歐居住的數百萬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國)。土耳其語是突厥語族諸語中最普遍使用的語言。

土耳其語起源於中亞,其最早期的文字紀錄可上遡至1200年前。隨着鄂圖曼帝國擴張,今日土耳其語的先驅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影響力亦一同往西擴張。早期的土耳其語文字採用阿拉伯字母紀錄,但在1928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後著手改革國家的語言,用以標誌新國家與舊有鄂圖曼帝國旳分別,於是改用拉丁字母,直至現今。伴隨這個改革的,還包括在新國語中去除舊有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借用的詞彙,改為從土耳其語原有的字根去從新組合出有關借詞所代表的意思。

土耳其語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元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土耳其語的字詞採用SOV詞序。

目录 [隐藏]
1 字母
2 语音系统
3 语法
3.1 名词
3.1.1 格范畴
3.1.2 领属性人称范畴
4 参看
5 外部連結

[编辑] 字母
主条目:土耳其语字母
土耳其语字母
A a B b C c Ç ç D d E e F f G g Ğ ğ H h I ı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Ö ö P p R r S s Ş ş T t U u Ü ü V v Y y Z z    

[编辑] 语音系统
土耳其語非常有規律, 每個字母只有一個固定的發音: (不會像是英文例如good 跟 giant 裡的g發音不同, 或是god里的o跟good裡的o發音不同)

土耳其语的辅音音位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齿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喉音
塞音 p b  t d   c ɟ k g  
鼻音 m  n      
擦音  f v s z  ʃ ʒ   ɣ h  
塞擦音     ʧ ʤ    
闪音    ɾ    
半元音      j  
边音   l    ɫ  

ş = ʃ
j = ʒ
ç = ʧ
c = ʤ
ğ = ɣ
  前 后
闭 非圆唇 i ɯ
圆唇 y u
开 非圆唇 e a
圆唇 œ ɔ

ı = ɯ
ü = y
ö = œ
[编辑] 语法
土耳其语有非常典型的元音和谐系统,后缀的元音必须和词根的最后一个元音一致。

基本语序:

形容词一般处于名词之前
副词置于动词之前
主语和宾语都位于动词之前
土耳其語的后缀非常灵活,可以用任何动词派生出使动、被动、名物化等形式,而且词素的顺序相当严格:

Avrupa 欧洲
Avrupa-lı 欧洲的 / 欧洲人
Avrupa-lı-laş 变成欧洲人
Avrupa-lı-laş-tır 使之变成欧洲人
Avrupa-lı-laş-tır-ama 无法使之变成欧洲人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 无法使之变成欧洲人的人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lar 无法使之变成欧洲人的人们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lar-ımız 我们无法使之变成欧洲人的人们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lar-ımız-dan 我们无法使之变成欧洲人的人们中的一個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lar-ımız-dan mı? 是不是我们无法使之变成欧洲人的人們中的一個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larımızdan mısınız? 你们是不是我们无法欧洲化的人之一
[编辑] 名词
[编辑] 格范畴
根据名词最后一个元音的前/后和圆唇/非圆唇特征和辅音韵尾的有无,格的构造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土耳其语的格 格 房子(前-非圆唇) 村(前-圆唇) 蜂蜜(后-非圆唇) 脚(后-圆唇) 桥((前-圆唇-无辅音韵尾)
主格 ev köy bal kol köprü
属格 ev-in köy-ün bal-ın kol-un köprü-nün
宾格 ev-i köy-ü bal-ı kol-u köprü-yü
与格 ev-e köy-e bal-a kol-a köprü-ye
位置格 ev-de köy-de bal-da kol-da köprü-de
离格 ev-den köy-den bal-dan kol-dan köprü-den

格的用法:

属格:必须和领属后缀连用(参考#领属性人称范畴)。关系句中的主语用属格表示:benimbu yaz gör-dük-ler-im “我(benim = 属格)今年夏天所看到的东西”
宾格:只表示定宾语(ev-i gördüm:“我看见了那个房子”),当宾语是无定时,则不能用宾格(bir ev gördum:“我看见了某个房子”)。
人称代词的有些形式是不规则的(以下用粗体显示出来):

土耳其语的代词 格 我 你 他 我们 你们 他们
主格 ben sen o biz siz onlar
属格 benim senin onun bizim sizin onların
宾格 beni seni onu bizi sizi onları
与格 bana sana ona bize size onlara
位置格 bende sende onda bizde sizde onlarda
离格 benden senden ondan bizden sizden onlardan

[编辑] 领属性人称范畴
表达领属关系时,必须使用双重标记,领属者带有属格,而被领属者带从属后缀:

从属后缀  房子(前-非圆唇) 村(前-圆唇) 蜂蜜(后-非圆唇) 脚(后-圆唇) 桥((前-圆唇-无辅音韵尾)
我 ev-im köy-üm bal-ım kol-um köprü-m
你 ev-in köy-ün bal-ın kol-un köprü-n
他 ev-i köy-ü bal-ı kol-u köprü-sü
我们 ev-imiz köy-ümüz bal-ımız kol-umuz köprü-müz
你们 ev-iniz köy-ünüz bal-ınız kol-unuz köprü-nüz
他们 ev-leri köy-leri bal-ları kol-ları köprü-leri

例如:

oda -nın kapı -sı
房间 属格 门 第三人称单数从属后缀
房间的门 odanın kapısı çoban -ın ev -i
牧羊人 属格 房子 第三人称单数从属后缀
牧羊人的房子 çobanın evi
有时候,属格可以省略:

Cümhur başkan-ı 共和国的总理
Ulus Meydan-ı 国家广场
土耳其语材料补语不符合以上的规则,因为这些补语被当作形容词使用,因此领属者不带属格,被领属者也没有从属后缀:

taş köprü 石桥 (不能说*taş-ın köprü-sü 或者*taş köprü-sü)
tahta kutu 木头箱子
taş köprü中的taş ”石头”和büyük köprü“大桥”中büyük“大”都扮演同样的语法角色,都是修饰名词的形容补语。

必须在第三人称单数的从属后缀 -i / -ü /-ı / -u /-si / -sü /-sı / -su 和格后缀之间加上-n-:

第三人称单数从属后缀的格 格 他的桥 他的门
主格 köprü-sü
宾格 köprü-sü-nü kapı-sı-nı
与格 köprü-sü-ne kapı-sı-na
位置格 köprü-sü-nde kapı-sı-nda
离格 köprü-sü-nden kapı-sı-ndan

[编辑] 参看
维吾尔语
突厥语族
[编辑] 外部連結
使用Google自动将土耳其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土耳其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土耳其语言协会 (Türk Dil Kurumu)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土耳其语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土耳其语维基百科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 土耳其專題

人民 及
發展 突厥人 · 土耳其人 · 阿塔蒂爾克  

歷史
(年表) 早期 魯姆蘇丹國 · 安那托利亞貝立克

奧斯曼 崛起 · 擴張 · 滯止 · 衰落 · 解體

共和國 獨立戰爭 · 一黨時期 · 多黨時期

議題 憲政 · 經濟 · 軍事



政治及
政府 總統 · 總理 · 議會 · 內閣 · 政黨 · 選舉 · 加入歐盟 · 外交 · 軍事 · 人權 · LGBT權利 · 世俗主義


法制 憲法 · 憲政法庭 · 犯罪 · 執法 · 301條款


地理 及
旅遊 安那托利亞 · 色雷斯 · 地區 · 省份 · 區份 · 城市 · 環境問題 · 山 · 島嶼 · 河流 · 湖泊 · 土耳其里維埃拉


經濟 及
交通 工業 · 公司 · 證券交易 · 中央銀行 · 其他銀行 · 歐盟關稅同盟 · 東南安那托利亞計劃 · 貨幣 · 鐵路 · 航空


人口統計 土耳其語 · 教育 · 宗教 · 伊斯蘭教 · 土耳其人口 · 海外土耳其人 · 移民


文化 及
媒體 奧斯曼建築 · 藝術 · 電影 · 菜式 · 舞蹈 · 節日 · 民俗 · 公眾假期 · 文學 · 音樂 · 體育 · 戲劇 · 酒 · 報章 · 電台 · 電視


象徵 國徽 · 國旗 · 國歌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9F%E8%80%B3%E5%85%B6%E8%AF%AD
3个分类: 突厥語族 | 土耳其语 | 元音和諧語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9 发表于: 2010-01-20
字母
主条目:土耳其语字母
 

土耳其语字母

AaBbCcÇçDdEeFfGgĞğHhIıİiJjKkLl
MmNnOoÖöPpRrSsŞşTtUuÜüVvYyZz  

 语音系统
土耳其語非常有規律, 每個字母只有一個固定的發音: (不會像是英文例如good 跟 giant 裡的g發音不同, 或是god里的o跟good裡的o發音不同)
土耳其语的辅音音位
双唇音唇齿音齿音齿龈音齿龈后音硬腭音软腭音喉音
塞音pbtdcɟkg
鼻音mn
擦音fvszʃʒɣh
塞擦音ʧʤ
闪音ɾ
半元音j
边音lɫ

  • ş = ʃ
  • j = ʒ
  • ç = ʧ
  • c = ʤ
  • ğ = ɣ
非圆唇iɯ
圆唇yu
非圆唇ea
圆唇œɔ

  • ı = ɯ
  • ü = y
  • ö = œ

土耳其语的格
房子(前-非圆唇)村(前-圆唇)蜂蜜(后-非圆唇)脚(后-圆唇)桥((前-圆唇-无辅音韵尾)
主格evköybalkolköprü
属格ev-inköy-ünbal-ınkol-unköprü-nün
宾格ev-iköy-übal-ıkol-uköprü-yü
与格ev-eköy-ebal-akol-aköprü-ye
位置格ev-deköy-debal-dakol-daköprü-de
离格ev-denköy-denbal-dankol-danköprü-den
格的用法:
  • 属格:必须和领属后缀连用(参考#领属性人称范畴)。关系句中的主语用属格表示:benimbu yaz gör-dük-ler-im “我(benim = 属格)今年夏天所看到的东西”
  • 宾格:只表示定宾语(ev-i gördüm:“我看见了那个房子”),当宾语是无定时,则不能用宾格(bir ev gördum:“我看见了某个房子”)。
人称代词的有些形式是不规则的(以下用粗体显示出来):
土耳其语的代词
我们你们他们
主格bensenobizsizonlar
属格benimseninonunbizimsizinonların
宾格benisenionubizisizionları
与格banasanaonabizesizeonlara
位置格bendesendeondabizdesizdeonlarda
离格bendensendenondanbizdensizdenonlardan
领属性人称范畴
表达领属关系时,必须使用双重标记,领属者带有属格,而被领属者带从属后缀:
从属后缀
房子(前-非圆唇)村(前-圆唇)蜂蜜(后-非圆唇)脚(后-圆唇)桥((前-圆唇-无辅音韵尾)
ev-imköy-ümbal-ımkol-umköprü-m
ev-inköy-ünbal-ınkol-unköprü-n
ev-iköy-übal-ıkol-uköprü-sü
我们ev-imizköy-ümüzbal-ımızkol-umuzköprü-müz
你们ev-inizköy-ünüzbal-ınızkol-unuzköprü-nüz
他们ev-leriköy-leribal-larıkol-larıköprü-leri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