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77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0 发表于: 2010-01-20
吴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吳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09年7月26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此条目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2009年7月26日)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吴语
Ng gniu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  
区域: 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
使用人数 约7700多万[1]  
排名: 10 [1]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族
  吴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
管理机构: 无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wuu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吴语使用者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在中西部重庆、贵州和新疆地区还有600万吴语使用者,总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国际主流的语言学中,如果两种话不能通话,那么就是两门不同的语言。在SIL国际语言机构中,已经认可吴语是一种语言,ISO 639-3代号为wuu,区别于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话cmn。因此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因其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

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吴语语音和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用吴语对话夹杂官话叙述写就的小说《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语除外)。

吴语可以分为太湖(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东瓯(温州)、婺州(金华)、处衢(衢州、丽水、上饶)、宣州(宣城周边)六种子方言。吴语经过长时间的稳定,形成了一种村村有语言差异(差异大小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但是都能够顺利交流的一种求同存异的风格(台州温州方言除外)。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春秋时期
1.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3 隋唐时期
1.4 宋元时期
1.5 明清时期
1.6 近代
1.7 现状
2 吴语文学
2.1 吴歌和吴语戏曲
2.2 吴语小说
3 吴语和江南文化
4 语音
4.1 声母
4.2 韵母
4.3 声调
5 词汇
5.1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5.2 遗存古百越语底层成份
5.3 固有词汇
5.4 成语、俗语、歇后语
5.5 吸收外来词汇
6 语法
6.1 量词的特殊用法
6.1.1 量词用作定冠词
6.1.2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6.2 语气助词
7 吴语书写系统
7.1 吴语书面文
8 分类
8.1 太湖片
8.1.1 苏州话
8.1.2 上海话
8.1.3 杭州话
8.1.4 宁波话
8.1.5 嘉兴话
8.2 台州片
8.3 金衢片
8.4 上丽片
8.5 东瓯片
8.5.1 温州话
8.6 宣州片
9 参考文献及注释
10 参见
11 注释
12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吴语的历史发展,自春秋时期至现今,已经历了约2,600多年的时间。

[编辑] 春秋时期
吴语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苏州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当时吴越虽为两国,但是语言风俗相通,影响力较大。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吴语的雏形由此诞生并迅速发展。

[编辑]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汉代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形成闽语。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北方话影响,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成为士大夫必学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六朝初,吴语这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的方言。西晋末,永嘉之乱(西元310年)后,大批北人南迁,发现吴语跟他们的中原话差别很大。《世说新语·排调》说:“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同时,吴语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对日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吴音(日语:呉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一般认为这批汉字读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从南朝直接或者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统治区域便是如今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国都和统治中心便在长三角地区,也就是吴地。由于吴音融入日语程度较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称为“和音”。平安时代之后,由于推动汉音普及的一方对其的蔑称态度。归国的日本留学生以长安秦音为正统,因此称其他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特别是江东地区的音为“吴音”。

吴音同现代吴语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吴音与吴语白读中皆为鼻音声母n;吴音中匣母的脱落现象与吴语类似,如“和”吴音ワ 吴语wu(或前加/ɦ/);山删韵吴音多读エン韵,吴语多读e韵,有共同的主要元音。从日本吴音中也可对南北朝时期的古吴语探究一番。

[编辑] 隋唐时期
隋代扬州经济文化崛起,隋炀帝也曾经在扬州学习吴语。唐朝韵书也有关于吴语的零星记载。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有“膀,普浪反,髀,吴人云”,至今苏州还把腿叫做“膀”(音“胖”上声)。

[编辑] 宋元时期
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

[编辑]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吴语在明清时期对全国的影响最大。吴语口语大量出现在文献记载当中。可以冯梦龙(1574—1646)编的《山歌》10卷为代表。《山歌》大量搜集当时吴地民歌,其中前9卷成篇使用吴语。在其他文献里也能见到方言的成分,如冯梦龙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梁辰鱼(?1519-?1591)的《浣纱记》、冯梦龙编的《墨憨斋定本传奇》和李玉(?1591-?1671)的《清忠谱》等。

清初吴语继续发展,吴语人口占全中国的20%,当时白话小说《豆棚闲话》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吴语口语。清末和民初(19世纪到20世纪),出现了大批“苏白小说”(又称“吴语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花列传》、《九尾龟》,还有顾颉刚编的《吴歌甲集》等数种民歌集。[2] 以前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清末《海上花列传》率先使用文言文和吴语白话相结合的文体。

清末太平天国爆发,对江南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吴地经济基础、劳动资源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吴语人口锐减。

吴语的代表曾经是苏州话,太平天国后,随着苏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渐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总之,吴语的影响力一直在吴地,故名吴语。

[编辑]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例如,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赤佬”、“煞有介事”、“沙发”等等。

此外,在近代的几次人口大迁徙中,大量吴语区居民亦迁往官话地区,在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吴语使用者。这些居民大都是抗战内迁、三线建设时期内迁和建设兵团的人员和后裔。西部吴语主要集中在重庆市、贵阳市、新疆库尔勒、绵阳市、安顺市几个城市中。共计660万人,占吴语使用人口的8%。但这一数字如今已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吴语已经逐渐被当地官话使用者同化,或变成双方言使用,他们所使用的一些词汇甚至已经在江浙一带吴语区不再使用。西部吴语大多使用苏沪嘉、临绍和甬江小片方言,在长期的方言岛状态中,西部使用吴语的第二代(50-60年代出生人)与第三代(80-90年代初生人)在很多小片间差异的口音和词汇逐渐被官话发音所取代,比如苏沪嘉中的 “伊”与临绍小片中的 “呀”或“嘎”在西部吴语中逐渐被取代成了 “他”或“特”,方言中的“偶”、“吾”、 “阿拉”都同化成了“偶”。但整体来看,由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推广普通话困难,因此在西南吴语区的吴语人口一直坚持吴语为母语,不但没有走向消亡,反而在不断影响当地的官话习惯,尤其是在重庆主城区的重庆话中造成与当地方言北中混南,南北相互交叉使用的状态。

[编辑] 现状
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堪忧。近二十年来,由于政府的普通话推广政策与民众对普通话的依赖,吴语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比如上海话,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

然而吴地民众依然有着强烈的母语意识。2001年,网上方言保护运动发起人上海闲话abc发表【吴语文化价值及推广普通话文化缺陷 】一文揭开了吴语保护运动的序幕[3]。 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网友自发通过网络建立众多宣传平台(如吴语论坛、吴语协会、吴越家园等等),他们希望对母语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语的处境严峻,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吴地作为中国最繁华,经济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的消失,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消失。

[编辑] 吴语文学
主条目:吴语文学
吴语文学很早便已诞生萌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吴语文学包括吴歌、吴语小说和吴语戏曲等,它是中国方言文学中颇有势力的一支。

[编辑] 吴歌和吴语戏曲

江南小镇—周庄吴歌起源很早,顾颉刚《吴歌小史》认为不会迟于《诗经》。《诗经》里虽然没有吴歌,但有人认为“吴歌实可与诗三百并驾齐驱”。吴歌多数是恋歌,如《子夜歌》、《懊依歌》等,也有反映风情民俗、诉说疾苦或劝人为善的,如苏州的《十二月风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长工谣》等至今仍在流传。[4] 吴歌选集属明人冯梦龙编录的《桂枝儿》和《山歌》最富盛名,内容多数是“结识私情”之类。作品充分而又详实地记录了明代中期的吴语面貌,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传统的江南吴语戏曲中,对白及唱词包含了不少的吴语口语的成分,如苏州评弹便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表演中运用大量生活口语,并灵活穿插官话以达到烘托渲染的效果。

[编辑] 吴语小说
吴语小说起于宋元,盛于晚清,最有代表性的是张南庄化名过路人写的《何典》。《何典》全书都用苏南吴语和夹杂官话写成,成语、俗谚、歇后语、惯用语充斥其间。晚清的吴语小说还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李伯元的《海天鸿雪记》、张春帆的《九尾龟》等。《海上花列传》率先使用了文言文和吴语白话相结合的文体。《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为江苏松江府(今属上海市)人士。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后世张爱玲将其翻译成国语,但韵味尽失,可见吴语表达能力之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为吴语创作的高峰期,很多文人皆乐于用吴语创作,而上海作为当时远东最国际化的城市,有着极其发达的平面媒体,故上海成为吴语创作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日精神,瞿秋白等先进人士都曾用吴语书写文学材料,以激发民众斗志,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官方实行“推广普通话”政策,吴语创作迅速衰退。

[编辑] 吴语和江南文化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到了晋朝开始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例如,吴语比较细软优雅,享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和香辣为主的西南、干煮炖为主的北方饮食成鲜明的对比;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的科学院院士吴越地区要占近2/5。

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但是在一些战争中又表现出英勇的气节:例如明末的“反清复明”抗清运动中,江阴、嘉兴人民英勇抗清,与城俱亡!嘉兴地区付出了700万人大屠杀的代价(大屠杀前嘉兴全府拥有850万到900万人口),使得吴语出现巨大的丢失。使得清统一全国的战争在江南遇到阻碍。

[编辑] 语音
[编辑] 声母
吴语声母系统(包括所有音系)
示例:例字(以上海话为标准,具体方言则标出)-吴语拼音-国际音标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唇音 帮 p /p/ 滂 ph /pʰ/ 并 b /b/ 明 m /m/  
    非 f /f/或/ɸ/ 奉 v /v/
舌音 端 t /t/ 透 th /tʰ/ 定 d /d/ 泥 n /n/  
   来 l /l/  
齿音 早 tz /ts/ 草 ts /tsʰ/ 从(绍兴话) dz /dz/  丝 s /s/ 邪 z /z/或/sz/
庄(常熟话) tzh /tʂ/ 初(常熟话) tsh /tʂʰ/ 崇(常熟话) dzh /dʐ/  生(常熟话) sh /ʂ/ 俟(常熟话) zh /ʐ/
见 tj /tɕ/ 启 tc /tɕʰ/ 群 dj /dʑ/ 日 gn /ȵ/ 晓 c /ɕ/ 徐(新上海话)j /ʑ/
牙音 光 k /k/ 框 kh /kʰ/ 狂 g /g/ 牙 ng /ŋ/ 好(常州话)x /x/  
喉音 影 q /ʔ/    好 h /h 匣 r /ɦ/

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北部吴语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在南部吴语中浊音的表现形式一般为浊音浊流。吴语中的浊音声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汉语的特点,个数为8到11个,所以吴语的声母个数是汉语方言中最多的,一般为30个左右,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 个,粤语17个。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ɦ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如上海“日”[zəʔ2]文/[ɳ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ɳʱin113]白。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份客家话和部份粤语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边、鼻音[l]、[m]、[n]、[ɳ]、[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编辑] 韵母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ɛ/ø,e,ɔ,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
介音[j]、[w]、[ɥ]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52]≠“关”[kwɛ52](杭州话除外)。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335]≠“称”[ʦʰəŋ335]。
“打”上海[tã335]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113],合古音“德冷切”。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边、鼻音[l]、[m]、[n/ɳ]、[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声调
1.单字调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北吴苏沪嘉小片的吴江市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吴江市的各个乡镇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声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格局原理类似)。
在八声调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汉语族仅有吴、粤两分支的阳上同阳去有严格区别,其余汉语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浊上归去”现象)。
2.连读调
吴语具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形象地说,吴语在被讲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甚至在不少时候,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这种变调是广泛存在的,即变调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语或者词汇等语音单位 而存在,所以称为广式连续变调。同时,这种变调是有倾向性的,即将原先不平整的声调,变成平整的,而且同时以词、短语为单位,加强了词里面的字,或者短语 里面的字之间的联系关系,使得看上去像一个整体(想象一下英语中的单词,或者多个单词、词根形成的新单词),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称为连读变调。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
吴语的连读变调现象为汉语族内最丰富的。
如同吴江全清与次清之间分调,从吴语部分地点(如苏州)的连读调规律中,可以看出吴语历史上也有全浊与次浊分调的痕迹。这些痕迹是现时的单字调所不能显示的。
[编辑] 词汇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十)、“镬”(锅)、“弗”(不)。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汝/尔”、“渠(佢)”。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比较:粤语“哋”)。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编辑]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吴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一些被吴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日常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官话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

官话词汇 吴语词汇 备注
不 弗、勿  
那 许  
不 弗  
藏 囥  
洗 汏、净  
扛 掮  
锅子 镬  
继母 晚娘 “晚”白读音“mae”
玩耍 孛相 俗作“白相”
给、被 畀  
迟、晚 晏  
阴凉 瀴  
斜靠 隑  
二十 廿  
地方 场何 俗作“场化”
多少 几何 俗作“几化”
全都 侪  
强行给予 挜  
水渗透 洇  
吸吮 嗍  

[编辑] 遗存古百越语底层成份
古代南迁到江南地区的华夏族与百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吴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的混合语发展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的特征。现代吴语中仍然含有百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词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通常认为南吴语的百越语底层成份遗存得要多于北吴语。

[编辑] 固有词汇
[编辑] 成语、俗语、歇后语
[编辑] 吸收外来词汇
主条目:洋泾浜英语
吴语,特别是上海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频繁同外来语接触,因而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通过音译、意译或引申义等形式融入了上海话中。其中联系较多的语言有英语和粤语等。如“亨白浪打”便出自粤语;“凡士林(vaseline)”、“水门汀(cement)”便出自英语。虽然这些外来词汇中很多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增加了许多上海话甚至普通话中的词汇。很多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如:蹩脚(bilge)、高尔夫球(golf)、啤酒(beer)等,部份词汇已经传至其他方言区(包括官话区),成为汉语中被普遍认同的词语,如:麦克风(microphone)、时髦(smart)等。

[编辑] 语法
吴语普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存在体,如上海:渠勒门口头立勒许。(他站在门口。)
许多地方有兼表完成体和持续体的助词,形如[lʱ- h-]或其简略体(约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有结果体,用“脱”、“落”、“掉”等表示,如苏州:只台子坏脱哉。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如绍兴:箇只电影我看过哉。
谓语动词的修饰语常后置,如温州:你走先,我就来。
[编辑] 量词的特殊用法
同北方官话相比,吴语的量词除了有同其相似的用法外,还有特殊用法。

[编辑] 量词用作定冠词
吴语量词可直接加在名词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词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词或数词限定,起到类似于冠词的语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以湖州话为例,如:

吴语 现代标准汉语 语法作用
本书交关好看。 (所讨论的或眼前见到的某本)书很好看。 特指
部车架型得哩! (眼前所见的某辆)车棒极了! 特指
渠捺啲铜钿偷去。 他偷走了(谈话者双方都知道的某些)钱。 特指
我条衣裳净脱特。 我的衣服洗掉了。(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强调
吃杯茶。 喝杯茶(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强调
换只频道 换个频道(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强调

[编辑]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吴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吴语 现代标准汉语 逻辑意义 解释
我支笔 我的笔 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 笔的量词是“支”
渠部车 他的车 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 车的量词是“部”
你只书包。 你的书包 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 书包的量词是“只”

[编辑] 语气助词
吴语语气助词在语句意味的表达上有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语气助词丰富,使用复杂,形式众多。语气助词在表达语气和情貌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海话为例,主要的语气助词有:

“嘚”(老派)、“嘞”、“嘚嘞”
疑问语气助词,如:“口+伐”、“啦”、“啊”、“勿啦”、“呢”、“呢啥”(老派)、“嚜”、“啘”、“咾”、“吤”(“个啊”连音,句尾助词“个”浊化)、“阿”(用于句首或句中,入声)
命令语气助词,如:“嚡”、“好唻”(老派:“末哉”)
感叹语气助词,如:“嚡”、 “嘢”、“个嘢”、“哩”、“哇”、“嗗”
其它句末语气助词,如:“啊”、“嚜”、“喉”、“噢”、“个啦”、“唻”、“啦哩”(老派)、“唩”
上海话的语气助词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简化,很多语气助词,如“呢啥”、“啦哩”、“末哉” 在中新派群体中已经不用,但是在上海郊县地区以及临近城市(如苏州、嘉兴、湖州等地)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编辑] 吴语书写系统
主条目:吴语字和吴语文学
吴语使用者在正式场合里普遍使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现代汉语白话文书写系统,其语法、词汇与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或“国语”)相符,与吴语自身的语法、词汇差别很大,存在“文”、“言”脱离现象。由于自小接受现代汉语白话文教育,人们基本上能包容这种“文”与“言”间的相互脱离现象,如同五四运动之前人们普遍习惯文言文一样。当用吴语朗读现代汉语白话文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完全按照字面来读。朗读者习惯上会根据吴语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吴语复述出来。这种“文不对言”的现象跟现代汉语白话文兴起之前汉语北方话使用者或者朝鲜语、日本语使用者习惯于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脱离现象相似。

[编辑] 吴语书面文
主条目:吴语书面文
[编辑] 分类
根据语言特点及通话情况,可将吴语分为六片: 太湖片 台州片 东瓯片 金衢片 上丽片 宣州片

当中以太湖片最大,可再分为毗陵、苏沪嘉、苕溪、杭州、临绍、甬江等六小片。其虽然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故合为一片。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其中杭州小片方言较特殊,而上海方言与官话亦较接近。临绍和甬江小片的传统方言与南吴方言联系较大,和其他太湖片地区交流有一些困难,尤其以乡下为甚。

宣州片较散,可分为铜泾、太高、石陵三个小片。下面列举各小片分布的县市名称。各县市内的土话有的只一种,有的不止一种,部分县因有两种以上土话而跨片重见,则县城所在的片加星号“*”为记。此处分区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吴语”及“安徽南部方言”两图。

其他四片除上丽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内。但分歧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金衢片跟北吴方言中的甬江和临绍小片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话可能(台州片语音与北区临绍和甬江最近),而东瓯、上丽两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甚至片内都完全不能通话。

[编辑] 太湖片
太湖片的地域和人口都占吴语总体的65%以上。可再分为毗陵(常州)、苏沪嘉(苏州-上海-嘉兴)、苕溪(湖州)、杭州、临绍(临安-绍兴)、甬江(宁波)六小片。片与片之间语法,词汇,发音差异不大,仅是语调有所区别,能作基本沟通,其中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沪嘉小片和以常州为中心的毗邻片吴语因其发音特点而常被称作“吴侬软语”。在北吴方言中,杭州、上海方言受北方官话影响明显,已经出现半吴半官话的状态。绍兴与宁波方言较接近南吴,与其他太湖片地区差异相对较大,一些北吴地区人无法听懂这两个城市的方言。 具体分布如下:

1.毗陵小片15县市,人口800万。
[江苏] 常州市、武进(除沿江的圩塘、魏村、孝都、小河等乡)、丹阳、金坛(金城镇以西大部分为苏北话移民区,城区为双方言区)、溧阳、宜兴、江阴(除西北角石庄乡及利港乡一部)、张家港(除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桥、东兴等乡)、*通州市(县城金沙镇及周围乡村)、海门(北部包场等12乡)、启东(北部吕四等7乡)、高淳(东部顾陇、永宁等7乡)。
[安徽] 郎溪(北部定埠、梅洛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幸福等乡)、广德(北部下寺乡的庙西,南部芦村乡的甘溪沟及东亭乡部分村庄)。
2.苏沪嘉小片30县市,人口2330万。
[江苏] 南通市(东南部通州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7个乡)、如东(东南角)、张家港(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启东(除北部吕四、三甲等7个乡)、*海门(南部)、常熟、无锡市区、苏州市、吴县、吴江、昆山、太仓。
[上海市] 上海市区、徐汇、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185万人)。
[浙江] 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海宁
3.苕溪小片五县市,人口300万。
[浙江] 湖州市、长兴、安吉(以上两县西部边境官话移民区除外)、德清、余杭。
4.杭州小片一市,人口120万。
[浙江] 杭州市(限城区西湖、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及余杭区部分地区,而萧山区和滨江区属于临绍小片)。
5.临绍小片十二县市,人口780万。
[浙江] 临安(旧昌化县昌北区及旧于潜县北部边境除外)、富阳、萧山、桐庐、建德(下包、干潭以东)、绍兴市、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不含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不含东部观海卫等镇)。
6.甬江小片十县市,人口400万。
[浙江] 宁波市、鄞县、奉化、*宁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余姚(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东部观海卫等镇)、象山、镇海、定海、普陀、岱山、嵊泗。
江北吴语方面,在毗邻片中的分布在江北的金沙话,通东话,老岸话被认为是不同时期的江南移民带去的吴语,由于和江南地理位置的隔阂,这三种吴语已经不能与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吴语交流,此三种吴语,明显的带有“南中有北”的特点,例如吴语特有的否定词“勿”或“弗”,在这三种方言中,全部官化为“不”,具有浓重吴语特色的词汇“面孔”和“汏”,则官化为“脸”和“洗”,而由清末不断涌入的江南移民带入的海启话,仍能与江南吴语交流,两者基本一致。

[编辑] 苏州话
苏州话属于太湖片。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当时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编辑] 上海话
上海话属于太湖片。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宁波人数量大、且有社会地位,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是造成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之一。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十分易于其他吴语使用者理解。所以上海话有成为吴语起码是北吴语地区的通用语的基础和趋势,曾经在80年代前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目前由于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普通话取代了方言的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

[编辑] 杭州话
杭州话属于太湖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杭州方言受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进入杭州的北方居民已超过当地人口。当时南渡士民带来的以汴梁为主的当时宋朝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宋朝时的北方话色彩。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绍兴话(包括萧山话)为代表的临绍方言,杭州与绍兴的依存程度类似上海与苏州,在杭州大部分方言均已北方化的背后,仅存的吴语残留基本上全部来自于绍兴话。无怪乎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实际上由于长期以来人口流动和经济交流杭州方言受到周边吴方言地区的影响也不足为奇。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而且占据了当时杭州主要的上流社会。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地区。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编辑] 宁波话
宁波话属于太湖片。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宁波方言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言,蕴涵着许多古汉语成分。人人都道“吴侬软语”,不过宁波方言在江南却以“石骨铁硬”而著称,相比于其他北吴方言可算是一个另类。

[编辑] 嘉兴话
嘉兴话属于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是上海话的语言来源地。由于嘉兴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嘉兴话也极大影响了吴语。同一时期,嘉兴吴语引进了众多外来词汇(如日语,朝鲜语,淮语等)。

[编辑] 台州片
台州片10县市,人口500万。

[浙江] 临海、三门、天台、仙居、黄岩、椒江、温岭、玉环、乐清(清江以北)、宁海(岔路以南)。

台州话以临海话为代表。细分可分为南台片、北台片。南台包括临海、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乐清(清江以北),是最接近北吴的小片,代表为临海话和太平话(温岭话);北台包括三门、天台、仙居、宁海(岔路以南),代表为天台话。 显著特征是南吴与北吴的过渡片,音系近北吴,尤其是和宁波方言在语音层面较一致。而词汇、语法则多保留了南吴的特点,很多词汇与温州话的相同,但是读音相差较远。

[编辑] 金衢片
金衢片以金华、衢州为中心,分布在浙江省整个金衢盆地,人口620万,占吴语人口总数的12.4%,金衢片大体以金华市区为中心分东西两大片(没有明确的内部分区),东西两片通话有一定的困难,西片同处衢江上的衢州话和兰溪话十分接近,东片同处东阳江上的义乌话和东阳话也比较接近。金衢片是吴语区北部势力向南部扩张的首冲之地。由于金衢盆地再往南就是仙霞岭、括苍山等崇山峻岭,来自北部的语言冲刷往往就此停顿,因而使得金衢片成为南部吴语中受北部冲刷最严重的方言。这在许多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例如声母存古现象的消失、单字调类的简化、变调型的转化、文读音的兴盛等等。

金衢片中,金华、衢州、兰溪三地的市区方言可以和太湖片进行通话。

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磐安县,永康市,武义县
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
丽水市:缙云县
[编辑] 上丽片
上丽片(上饶-丽水)在吴语区域内,一般认为上丽片因偏居浙赣闽交接山区,北部有金衢片阻挡,是受北方冲刷最轻的地区,但事实上通过近年发言研究调查的结果显示,处于西南角的龙泉、庆元等地,新派浊音严重清化,但浊音为何比北部吴语来的更快清化,原因未知。从与闽语的共时关系来说,上丽片可看作吴闽过渡区。

上丽片23县市,分布在浙西南、赣东北、闽西北,人口650万人。

1.丽水小片9县、人口150万。
[浙江] 丽水、宣平(今归武义县所辖)、云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文成(南田区)、*青田(温溪区及万山区一部除外)、*泰顺(南部闽语区及百丈镇除外)、龙泉、庆元(东部竹坪、合湖以东除外)。
2.上山小片15县市,人口500万。
[浙江] 松阳、遂昌、开化、常山、江山。
[江西] 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福建] *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
[编辑] 东瓯片
东瓯片12县市,人口420万。以温州话为核心,通常被认为是吴语最难学习与辨识的一个片区。

[浙江] *乐清(清江以西)、永嘉、温州市、瓯海、瑞安、平阳(闽语区除外)、苍南(闽语区除外)、*文成(除南田区)、泰顺(限万丈区)、洞头(南部洞头、元觉、霓屿三岛东部的闽语区除外)、玉环(西南角)、青田(东部温溪区,及万山区的黄洋、万山等乡)。

[编辑] 温州话
温州话属于瓯江片。在吴语所有方言中,温州话受到北方话的影响最小,是“吴语的活化石”。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温州话都与汉语普通话甚至是其他吴语方言都有较大差别。温州话的内部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等。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所使用的狭义的温州话。使用广义温州话的人口约有500多万。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编辑] 宣州片
1.宣州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一角,内部分三个小片,差别较大。太高小片古全浊声母没有通音化,石陵小片有的点清化,铜泾小片则都通音化了。
2.宣州片15县市,308万人(其中安徽261万人)。
1.铜泾小片12县市,230万人。
[安徽] *铜陵、*泾县、宁国(青龙、济川、东岸等乡的乡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及东南角吴滩乡一带)、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乡金牌)、*芜湖县(万春区除外)、当涂(限东部南部)、青阳(童埠、杜村二乡及酉华乡杨柳地)、贵池(东部)、石台(东部,含旧城关广阳)、太平(已划入黄山市。西部杨家岭一带,北部龙门以北)。
2.太高小片6县市65万人(安徽18万人,浙江47万人)。
[安徽] *太平(划入黄山市。东部南部)、宁国(限南部南极等乡)、当涂(限东部湖阳乡、博望乡)。
[江苏] *高淳(西部)、溧水(南部)。
[浙江] 临安(旧昌化县的昌北区)。
3.石陵小片5县市,13万人。
[安徽] *石台(石埭。中部)、青阳(东南陵阳等乡,含城关旧派)、泾县(限西南厚岸、包合、水东三乡)、太平(划入黄山市。西北三丰地区部分乡村)、贵池(限南部灌口一带)。
3.宣州吴语受到官话严重侵蚀,在城镇往往对外说江淮话,在家说吴语,或限于老人妇女应用,在圩区则保存较好,称为“此地话、圩巴老话”。有些在官话包围中的土著话已被同化得只残存很少几项特征,如芜湖市郊四山乡的褐南村,男人已说市区官话,土话被认为妇女话,也只剩下定母读[r]声母,代词复数带[n n24]尾,近指用[k  ?5],远指用[ku 55]等几项宣州吴语特征了,这些残余点即未统计在内。注意太平划入黄山市,但现黄山市驻地屯溪是说徽语的。
[编辑] 参考文献及注释
注解:
参考来源:

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
主编:许宝华 汤珍珠,编者:游汝杰 钱乃荣 石汝杰 沈亚明,《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ISBN 7-5320-0226-8/H·7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
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
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
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郑张尚芳《吴越文化志·吴语》,董楚平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民刚《上海话的形成》
《苏州市志》
《中国语言地图集》
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
[编辑] 参见
吴语拉丁化方案
上海话
苏州话
太仓话
无锡话
常州话
湖州话
宁波话
杭州话
台州话
温州话
衢州话
江山话
昆山话
宜兴话
[编辑] 注释
1.^ 各统计数据有出入,详细请参阅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2.^ 石汝杰 关于苏州方言
3.^ 吴语文化价值及国语文化缺陷
4.^ 吴语文学 吴越百科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吴语维基百科吴越家园
江南雅音话吴语
吴语协会
在线吴语字音小字典
吴语百科
吴语通用拼音输入法
上海话字典
吴语拼音输入法
无锡方言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汉语

显示▼隐藏▲ 汉语分支

大类群 官话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东干

吴语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瓯江 · 处衢

湘语 长益 · 娄邵 · 吉淑

赣语 昌靖 · 宜浏 · 吉茶 · 抚广 · 鹰弋 · 大通 · 耒资 · 洞绥 · 怀岳

客家话 宁龙 · 于桂 · 铜鼓 · 粤台 · 粤中 · 粤北 · 东江 · 汀州 · 诏安

粤语 粤海 · 莞宝 · 罗广 · 四邑 · 高阳 · 吴化 · 邕浔 · 儋州 · 迈话 · 蛋家 · 勾漏 · 平话 · 钦廉

闽语 闽南 · 闽东 · 闽北 · 闽中 · 莆仙 · 琼文

晋语 并州 · 吕梁 · 上党 · 五台 · 张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争议 徽语 · 平话 · 东江本地话

未归类 粤北土话 · 湘南土话 · 瓦乡话

标准语 现代标准汉语(国语 / 普通话) · 标准粤语(广州话)




显示▼隐藏▲ 书写系统

书写类型 语素文字 字体 汉字(繁体字 · 简化字 · 方言字)

文体 文言文 · 现代汉语白话文(繁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粤语白话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尔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体 白话字 · 东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书





显示▼隐藏▲ 语言研究

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语构拟 先秦 · 汉代 · 晋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现代

语言研究 文字 · 词汇 · 语法 · 训诂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 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 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 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 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 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 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 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 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 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 朝鲜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0%B4%E8%AF%AD
7个分类: 吴语 | 汉语族 | 上海文化 | 江苏语言 | 浙江语言 | 福建语言 | 江西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1 发表于: 2010-01-20
语音
[编辑] 声母

吴语声母系统(包括所有音系)
示例:例字(以上海话为标准,具体方言则标出)-吴语拼音-国际音标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
唇音帮 p /p/滂 ph /pʰ/并 b /b/明 m /m/
非 f /f/或/ɸ/奉 v /v/
舌音端 t /t/透 th /tʰ/定 d /d/泥 n /n/
来 l /l/
齿音早 tz /ts/草 ts /tsʰ/从(绍兴话) dz /dz/丝 s /s/邪 z /z/或/sz/
庄(常熟话) tzh /tʂ/初(常熟话) tsh /tʂʰ/崇(常熟话) dzh /dʐ/生(常熟话) sh /ʂ/俟(常熟话) zh /ʐ/
见 tj /tɕ/启 tc /tɕʰ/群 dj /dʑ/日 gn /ȵ/晓 c /ɕ/徐(新上海话)j /ʑ/
牙音光 k /k/框 kh /kʰ/狂 g /g/牙 ng /ŋ/好(常州话)x /x/
喉音影 q /ʔ/好 h /h匣 r /ɦ/

  • 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北部吴语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在南部吴语中浊音的表现形式一般为浊音浊流。吴语中的浊音声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汉语的特点,个数为8到11个,所以吴语的声母个数是汉语方言中最多的,一般为30个左右,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 个,粤语17个。
  • 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ka52]、“颜”[ɦiɪ113]/[ŋʱɛ113]、“樱”[ʔiŋ52]/[ʔã52]、“孝”[ɕiɔ335]/[hɔ335]、“学”[ʱjaʔ2]/[ʱoʔ2]
  •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mʱəʔ2];“网”[ʱwɑŋ113]/[mʱɑŋ113]
  •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如上海“凤”[voŋ113]/[boŋ113]白(凤仙)、“肥”[vi113]/[bi113]白(肥皂)
  •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如上海“日”[zəʔ2]/[ɳʱiɪʔ2]、“人”[zən113]/[ɳʱin113]
  •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tiɔ335],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份客家话和部份粤语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 边、鼻音[l]、[m]、[n]、[ɳ]、[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编辑] 韵母
  •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ɛ/ø,e,ɔ,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
  • 介音[j]、[w]、[ɥ]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52]≠“关”[kwɛ52](杭州话除外)。
  •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335]≠“称”[ʦʰəŋ335]。
  • “打”上海[tã335]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113],合古音“德冷切”。
  •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 边、鼻音[l]、[m]、[n/ɳ]、[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声调
  1. 单字调
    •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 北吴苏沪嘉小片的吴江市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吴江市的各个乡镇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声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格局原理类似)。
    • 在八声调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汉语族仅有吴、粤两分支的阳上同阳去有严格区别,其余汉语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浊上归去”现象)。
  • 连读调
    • 吴语具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形象地说,吴语在被讲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甚至在不少时候,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这种变调是广泛存在的,即变调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语或者词汇等语音单位 而存在,所以称为广式连续变调。同时,这种变调是有倾向性的,即将原先不平整的声调,变成平整的,而且同时以词、短语为单位,加强了词里面的字,或者短语 里面的字之间的联系关系,使得看上去像一个整体(想象一下英语中的单词,或者多个单词、词根形成的新单词),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称为连读变调。
    •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
    • 吴语的连读变调现象为汉语族内最丰富的。
    • 如同吴江全清次清之间分调,从吴语部分地点(如苏州)的连读调规律中,可以看出吴语历史上也有全浊与次浊分调的痕迹。这些痕迹是现时的单字调所不能显示的。
  •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2 发表于: 2010-01-20
    闽南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閩南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08年9月4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本文介绍的是通行於中國南方的閩語分支。關於通用於台灣的閩語,詳見「台灣話」。
    閩南語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華人地區  
    区域: 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海陆丰地區、潮汕地區、广东省西部的湛江、电白、雷州半島;浙江省南部少數地區
    使用人數 約8000萬  
    排名: 21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
      閩語
       閩南語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無(但中華民國許多正式場合常用)
    管理机构: 無;但中華民國教育部及民間組織在台灣扮演重要角色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CFR
    ISO 639-3: nan  


    方言的通行區域:淺綠色為潮州話,黃色為海南話,深綠色為閩南話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閩南語(白話字:Bân-lâm-gú,IPA: [ban˨˩lam˧˥gu˥˧]),或稱閩南話,是指福建南部多個城市以及台灣通行的語言。東南亞閩南人普遍稱為福建話(在中國大陸一般是泛指福建方言、閩語方言),中華民國則稱為台灣話、台語、河洛話。屬於漢語閩語的一種,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語。語言學的分類上,中國语言学者多认为閩南語是一種汉语方言,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族。

    閩南語一詞有廣义狹義之分,廣義指學術上泛閩南語系集合或閩南本地所有通行語言,狹義則僅指閩南本地之閩南語,學術上的閩南語是以廈門、台灣腔為凖的閩南語。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广东西部的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玉环、温岭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台湾。

    目录 [隐藏]
    1 淵源與名稱
    2 歷史
    3 分布地区
    4 閩南話的分類
    5 次方言及其亲近性
    5.1 閩台片
    5.2 浙南片
    5.3 潮汕片
    5.4 中山片
    5.5 琼文片
    6 保留古漢語成份
    6.1 子音
    6.2 母音和聲調
    6.3 變調
    6.4 詞語
    6.4.1 人称
    6.4.2 指示代名詞
    6.4.3 空間
    6.4.4 時間
    6.4.5 詞彙
    6.4.6 倒置詞
    6.4.7 動詞
    6.4.8 副詞/助動詞/介詞/其他
    6.4.9 疑問詞
    7 古代閩越語成份
    8 外來語借詞
    9 與日語關係
    10 文白異讀
    11 注釋
    12 参見
    13 外部链接

    [编辑] 淵源與名稱
    關於閩南語之淵源,有:百越語、古商語、唐朝官話;關於閩南語之名稱,有:福建話、閩南話、臺灣話、福佬(福狫)話、河洛話及貉獠(鶴佬)話等等,眾說紛紜,不一而足。[1]:

    河洛話:「河洛」一詞多屬八、九十歲以上年屆古稀的長輩所用,連橫先生更代表著十九世紀臺灣閩南語族的傳統用法。[2]
    鶴佬話
    台灣話、台灣語(狹義):絕大多數人公認為台灣閩南語,而「早期臺灣語」指未接受西洋、東洋(日本)和南洋等影響以前的台灣語,兼指漳、泉、潮等閩南話。[3]
    福建話:東南亞地區常用,且特指閩南語
    學老話:海陸豐常用
    福佬話:粵閩客家人常用
    [编辑] 歷史
    中國漢朝末年的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北人開始進入福建,造成福建地区除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以外,另外也带来了一部分的北方语言。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禍」,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上古~3世紀時中原的語言,「泉州腔河洛话」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唐高宗儀鳳年間(677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唐僖宗中和年間(885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漳州腔閩南话」的基礎。

    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彙音寶鑑》,十五音因而誕生。

    [编辑] 分布地区
    现今主要分布在台湾和中国的閩南,同时在中国東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江苏省:宜興市南部山區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溫嶺市之石塘一帶
    玉環縣之坎門、陈屿
    洞頭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
    瑞安市之北麂島、大南鄉
    平陽縣之水头镇、腾胶镇、南麂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
    泰順縣之東南角
    文成縣之東南角
    蒼南縣之靈溪、矾山、桥墩、马站、渔寮、藻溪、赤溪、观美、南宋、霞关、大漁、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鎮
    長興縣、臨安縣、舟山群島等地
    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
    广东省:东部沿海(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西部的湛江和电白及雷州半岛
    海南省:以琼山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具零星分布帶
    东南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賓、緬甸等地
    [编辑] 閩南話的分類
    從語言系統來講,閩南語被多數中國的語言學家認為是一種漢語方言。然而西方學者大多不認同此說法。理由如下:

    第一,關於現今中國境內的不同漢語,其到底是不同的「語言」或「方言」,一直在學界有爭議。由於使用不同漢語的人之間,彼此基本上並無法用口語進行溝通,因此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漢語,基本上是「語言和語言」的關係,而不是「方言和方言」的關係[4](參見方言)。

    第二,如果以閩南語當作討論主軸的話,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閩南語本身和其他漢語之間的差異非常大(見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的研究為例,他就發現閩南語廈門話和北京話之間所共享的「同源詞」有48.9%,比英語和德語之間「同源詞」的比例(58.5%)來得低。也就是說,如果以「同源詞」當作指標來比較語言之相近程度的話,閩南語和北京話之間的差異,比英語和德語之間的差異要大。

    以上述這些研究為基礎,最近有一些研究閩南語的學者,對閩南語的定位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看法。他們試著將閩南語的結構和基本詞彙,與南島語系和侗台語系聯繫起來,而論證其他非漢語語言對閩南語的強大影響(見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趙加 1991等)。他們認為,河洛語可以被視為是屬於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而不是方言,而廈門話、台灣話、泉州話、漳州話等等,是閩南語的方言。

    多數中國的語言學家仍習慣地將河洛話視為漢語的一種方言,而有別於西方學者視閩語、粵語、吳語等為獨立的語言。中國語言學家認為口語差異很大的方言並非只存在於漢語,比如德語在各地區的口語方言,其差異程度也是相當大的,但仍然都被視為德語的方言。而荷蘭語和德荷邊境的低地德語的口語又很接近,並能基本通話,但被視為兩種不同的語言。所以不能把口語差異的大小作為方言和語言的評判標準。中國語言學家以整體國家的概念來作區別,因此絕對主張河洛話屬於漢語,是漢語的方言,以作為語言位階上的主從的關係。如下所示:

    漢藏語系  漢語  閩語  閩南語 [5]
    [编辑] 次方言及其亲近性
    閩南语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编辑] 閩台片
    主条目:泉漳片
    泉漳片,又稱閩台片,即本土闽南语,狹義閩南語。通行於福建、台灣、東南亞、广东海陆丰、惠州。內部高度一致,溝通大致無礙。不論何種口音,源頭皆為泉州話、漳州話。二者音韵系统有别,但严格对应;语法及用词基本一致。並以不等比例,光譜式混合、漸變,出現在內部個別口語當中,稱「漳泉濫」。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灣話(两者相似,前者較後者高亢)即屬之。

    泉州話,主要分為「府城腔」和「海口腔」。
    漳州話,主要分為「龙岩」、「漳平」、「东山」及「漳州」四小片。通行于广东海陆丰、惠州一带的学佬话和漳州腔闽南话类似能够通话。
    台灣話,又稱台語:「泉在海,粵(客)在山,漳人在其中(內)。」,可稱「海山濫」、「海內濫」。分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內之「通行腔」,「內埔腔」(漳州腔)四個代表。[6]主要特色,在於大量的平埔族語、英語、荷語、日語等外來語,及中華民國政府推行之「國語」,吳語、外省方言的影響。[7]
    厦门话:廈門處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響。
    东南亚福建话:通行於东南亚之福建話,以闽台片為主,混合部分潮汕片調值。並依所在地與當地語言相互影響。
    [编辑] 浙南片
    主条目:浙南閩語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語是福州話類別)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閩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閩南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閩南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閩南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閩南语。

    [编辑] 潮汕片
    主条目:潮州话
    潮州話:又稱潮汕話。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和越南的一部分华人社區。全世界以潮州话为母语的大概有3000万人[來源請求]。著名戏曲荔镜记 (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1949年后以汕头市区话为标准。

    [编辑] 中山片
    主条目:中山閩語
    北宋时期,有大量的福建河洛人迁徙到广东省的隆都、南蓢、三鄉、張家邊一带。这个片区统称为“中山片”。河洛话传入中山市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这种方言被当地人称为“中山闽河洛语”。

    [编辑] 琼文片
    主条目:雷州话和琼语
    雷州話又稱黎话(不是黎族的黎语)、海话,主要流行于电白、湛江,北宋之前大致居住在河南(洛阳周边),两宋年间北方战乱,先迁居到福建莆田一带,再沿着海边迁居至闽南、潮汕、海陆丰、电白、湛江、海南。
    海南话,又稱瓊語。是說河洛話的人(有说是莆田)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语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諸多語音特點和差異,如具備子音 f 等,使其歸屬於閩南語支系有些許爭議。
    [编辑] 保留古漢語成份
    [编辑] 子音
    河洛語的子音(聲母)直接繼承上古中原語的聲母系統。在這一方面,河洛語因为早在晋末五胡乱華便远离了故土,而並沒有受到中古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一路南迁至福建等地,留住上古中原语音。現在普遍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聲母。按照傳統的河洛語十五音分析,现今河洛語的聲母有15個,就是說上古漢語的19個聲母目前河洛語保留了15個。

    上古中原(漢)語有一些特點:

    1.古無輕唇音
    2.古無舌上音
    3.古多舌音
    這些重要的古代漢語語音現象,河洛語保存得很好,反映上述上古漢語的特點,以下逐一分析:

    1.河洛語的「非組」和「幫組」聲母讀法相同,例如「飛」([pue44] / [pe44] / [pə44]),「蓬」([pʰaŋ24]),「吠」([pui22]),「微」([bi24])。
    2.「知組」和「端組」的聲母讀法相像,例如「豬」([ti44] / [tu44] / [tɯ44]),「醜」([tʰiu53]),「程」([tʰiŋ24])。
    3.很多「章組」的字聲母讀法和「端組」相同,例如「唇」([tun24]),「振」([tin53])「召」([tiau22]),「注」([tu21])。
    聲母子音

    [编辑] 母音和聲調
    閩南河洛語的母音和聲調,體現中古音的特點。母音方面,閩南語和粵語都完整保存中古音6個複音韻韻尾,其中[-p]、[-t]、[-k]是塞音,[-m]、[-n]、[-ŋ]是鼻音。

    聲調方面,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特點在閩南河洛語得到體現。漳州音、厦门音、同安腔、台湾优势腔,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7個調;泉州音(仅以泉州市区“府城音”为代表)有陰平、陰上、去聲(陰去和陽去合并)、陰入、陽平、陽上、陽入7個調。龙岩音(以龙岩市区音为代表)有8个声调(四声各分阴阳)。

    一般地,汉语中古音有八个声调,体现「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今天的汉语方言,大多能够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音的某些特点。以河洛话为例,漳州音独缺“阳上”调(漳腔阳上并入阳去);泉州音则惟独去声的本调不分阴阳(即阴去和阳去合并,但各自变调后仍能区分)。

    所謂閩南語七聲八調,指的就是這些調性的完整。

    聲調 平 上 去 入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代碼 1 5 2 6 3 7 4 8
    調值 廈門 44 24 53 - 21 22 32 4
    東 taŋ1 銅 taŋ5 董 taŋ2 - 凍 taŋ3 動 taŋ7 觸 tak4 逐 tak8
    臺北 44 24 53 - 11 33 32 4
       -    
    臺南 44 23 41 - 21 33 32 44
       -    
    漳州 34 13 53 - 21 22 32 121
       -    
    泉州 33 24 55 22 41 5 24
       -    

    [8]

    [编辑] 變調
    [编辑] 詞語
    現代許多方言,都是從古語傳下來的。[9] 閩南語詞彙,有很多屬於古漢語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甚至是上古時代。例如俗語「日時走拋拋,暗時點燈膋」中的「膋」就是那個時代的語言。(《诗经·小雅·信南山》有:「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编辑] 人称
      單數 眾數
    第一人稱 我 goa
    儂 lang, nang
    我 包括性 儂人 lan, nan 咱們
    排除性 我人,余人,吾人之連音 n, gun, goan 我們
    第二人稱 女汝爾耳你 Li/Lu2 你 您(「你人」連音)nin, lin 你們
    第三人稱 伊 i1
    儂(人) lang, nang
    他/她/牠/它
    人家
    伊人 i nan(潮瓊片)in(伊人連音,閩台片)
    儂(人)lang, nang
    他們/她們/牠們/它們
    人家





    所有格:人稱+其(古字為「丌」)。[10]

    [编辑] 指示代名詞
      指近 指遠
    一般 單數 之個 這個 許個 那個
    眾數 之撮

    這些 許撮

    那些
    空間 之塊

    這裡 許塊

    那裡
    之內
    之內底 之內面
    這裡面 許內
    許內底 許內面
    那裡面
    之口
    之口面
    這外面 許口
    許口面
    那外面
    時間 之陣/當
    之當時 之時 之時陣
    現在;最近 許陣/當
    許當時 許時 許時陣
    之後
    狀語 之生阿
    焉耳生
    像這樣 許生 像那樣
    程度 至 這麼 許 那麼
    類型 茲個
    之種
    這種 許個
    彼種
    那種

    之(TSit):明代以前的中文,主要以「之」表普通話的「這」[11],這要念en5。可追溯到《诗经》:「之子於歸」(這小孩出嫁)

    茲(TSia):這裡,這些,這。(庫車,古稱龜茲,茲車同音。)。例:茲收到銀票一萬圓。

    [编辑] 空間
    用字有嚴格區分。範圍而言「頂/底」小於「上/下」。

    頂,指物之上緣,水文上為北岸。如,頭頂、山頂、身軀頂、天頂、頂溪(溪北)、樹頂。

    上,泛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水上(通常指高於水面如沿岸),水面上、身上。

    底,指物之下緣。如水底、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資源)、井底(某一空間之最下處)

    下、腳(e,ka,ha)。「下ka」指泛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寫「腳」是誤植(許成章,2000)。

    奧(最深處)。如村奧(最裡村。)、奧萬大,奧深水。

    稱右為「正」,稱左為「佐(音倒)」。稱寬為「闊」,稱窄為「隘」。稱大為「大」,稱小為「細」。稱高為「縣(懸)」,稱低為「奚」。

    埔(平原),坑/湖(低勢低者,稱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時有水,現在沒水。),田(農地,或官方屯田養兵處)

    庄(村落);寮(臨時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次、厝(次指屋舍[12],茨原指茅屋[13],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稱「屋」者。常冠姓於前,如陳厝,指陳姓人家的房子聚落。)

    甬/涌/湧:水文、人文集合處。

    社(部落祭祀處而形成的聚落。台灣多為原平埔族居地)

    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階梯的地勢)坪(坡勢緩者,或小高原)

    港(不限河溪大小,多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處。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積地)

    營/宿/鎮/鋒/沖/勁:台灣地區多為鄭成功父子布軍處。例:前鎮、前鋒、左營、右昌(沖/衝)、後勁、中路;新營、柳營、林鳳營。

    門/口(如:鹿耳門,鄭成功攻荷蘭東印度公司登台處,為一海口)

    驛:車站。驛頭(車站)、後驛(後車站)、驛夫(車夫)、驛長(站長)。客家話、日語、韓語也表留此用古語。

    [编辑] 時間
    夜半、日出、早時/早食(早亦作蚤),晡時/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話常講「日頭落山」)、黃昏、宴時/宴食/暗時/暗食(晚上)……等詞。《淮南子.天文訓》十時辰制,《漢書·天文志》或漢代官方十二時辰制,都可以看到這些名稱。其他如,中晝(中午)。

    今旦日:今日。現作「今仔日」。[14]
    晏:音uann3,漢初的《儀禮.士相見禮》:「問日之早晏。」「早晏」是「早晚」的意思。《玉篇》:「晏,晚也。」《廣韻》:「晏,晚也。烏澗切。」文讀音an3,白話音uann3。[15]
    [编辑] 詞彙
    鼎:以煮食用具為例,古代稱為「釜」的,華北人、官話語區稱為「鍋」,粵語和客家話稱「鑊」,閩南語稱為「鼎Dngia」。閩南語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漢尚可了解的一種用法。[16]

    牙G"e/G"a、齒Ki:「虎象有牙,人馬有齒。」例,馬齒、齒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齒膏(非牙膏),暴牙,象牙。[17]

    忝Tiam2:疲累。《詩經·小宛篇》:「無忝爾所生」[18]

    細腻SueLi/SeZi:小心。音同「世二」[19]。

    狡獪Kau-Koai3:頑皮,狡滑‧[20]

    痴欲:一见女人便顾盼爱慕的轻挑男子。在明代潮州戏文《金钗记》中就有「宋金为人太风梭(骚),说话甚痴欲(哥)」的台词,可见「痴哥」这词在明代的潮汕方言中已经产生。[21]。俗作「豬哥」。

    湛Dam5:溼。《詩經·召南》「湛湛露斯」[22]

    身Sin:閩語系(<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稱「懷孕」皆為「有身」,而「身」字於甲骨文中即畫一個人腹中有物。

    箸:Du, Di。筷子。日語同漢字。

    糜B"e/Mue/Muai: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

    衫Snga: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論是否及於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長衫(長袍)。

    生Sngi/Snge:今官話的「某先生」,以「某生」表達。如《西廂記》之「張生」,乃指「張先生」。(廣東話也保留)

    先生SinSnge/SenSngi:日語、韓語亦保留此用法;。今官話謂「某老師」,閩語謂「某先生」。如「張先生」乃指「張老師」,指一些學有專精者,如醫生,教師,律師……等。

    悾/悾悾Kong:心思空空,傻瓜。《論語》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编辑] 倒置詞
    如「衫褲」、「人客」、「趁錢」、「眠床」、「精肉」、「滾水」等等都是唐宋以來(中古漢語時代)的用詞。[衫褲、人客、滾水,也見於粵語],構詞方式和現代漢語相反,但是和古漢語相同,例如「鴨母」、「風颱」、「人客」、「親堂」、「骹手」等。

    表動物之性別及物之陰陽者,以「公/母」表二,如雞母、狗公。[公/母也見於粵語,但母作「乸」]
    表本源及衍生者,以「母/子」表示:如錢母(母錢,即本錢)、錢兒囝(利息)、股母(股本)、股兒囝(股息)。
    其他:慣習、頇顢、韆鞦、僂傴、鬧熱、童乩、氣力、棄嫌、退後、序先、第(Tai上聲)先、塞鼻、寸尺、冒仿、青紅燈(紅綠燈)、板模、胃腸、慢且、頭前、久長、出外、心內、加添、養飼、落衰、菜蔬、延遲、利便、緣投、運命、進前、紹介(介紹,都有人用)、臭酸、姑磨(今台灣地區多俗寫為龜毛)、嚇驚/嚇恐(恐驚古音同)、夜半、布帆/布蓬、暝日(暝為夜的意思),次宅(表音作「厝體」)。
    [编辑] 動詞
    臆ioh:猜測也。《論語》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落:離開交通工具、交通動線,往下之動作,都稱「落」。落车(下车),落轎(下轎);落崎(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公路)。粵語、日韓語也表留此漢字表意。

    斟酌:小心,计较,深虑專心也。加斟酌兮(多注意多考慮專心一點)。粵語亦同。

    熟悉、识悉,悉識,熟識:認識也,音Siok-sai7。如,王生你有熟悉無?(你認識王先生嗎?)

    企:立也,如企鵝(站起來的鵝),企壁(站在街旁的流鶯),企起來(站起來。),音Kia。粵語亦同。

    行、走:今官話之「走」,古謂「行」也,「行路」即官話的走路;今官話的「跑」,古謂「走」也,兼有「逃亡」之義。如暴走、敗走千里。閩語、粵語、日韓漢字同。

    惙:驚嚇。

    彳亍/蹉跎/佚宕/跌宕/馳逐/趍趙/惰愉/佚樂/跮踱/躑躅/佚陶:閒逛,踽行,行房,遊戲……之意。[23]

    沃:音ak4,《左傳》僖二十三年:「奉匜沃盥。」疏:「沃,謂澆水也。」《漢書.張良傳》:「沃野千里。」注:「沃者,溉灌也,言其土地皆有溉灌之利,故云沃野。」。[24]

    [编辑] 副詞/助動詞/介詞/其他
    誠/真:誠亦可作「成」,誠大(真大);名詞或名詞化形容詞多用「真」。如真紅,真白,真男子漢。

    上+形容詞:如上好(最好);上大(最大)、上寒(最冷)。

    焉耳=焉爾=安爾=安耳=云爾:這樣子(而已)。《孟子.梁惠王》:「盡心焉耳」(盡心這樣而已)[25];亦有與苗語比較,認為非漢語成分者者。[26]

    有:可以加在形容詞之前以加強語氣:這粒西瓜有大(這個西瓜真大)、這個囝仔有勇(這個孩子真勇敢)這種用法跟《詩經》裡「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有蕡=真大)。《小雅.白華》: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真扁)[27]

    加:kha+形容詞:如「加少」指「變得比較少」《孟子.梁惠王篇》﹕「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者又加少矣」。

    [编辑] 疑問詞
    什麼:通「甚物」,「啥物」[28]。

    甚:現通什麼的「什」、「啥」,後可加名詞。如,甚人(何人),甚事(何事。事念Tai7)……。閩台片口語多用「甚」表示什麼。

    乜/麼/勿/物(未有權威考證,皆為民間用字)、「乜個」(潮瓊片)

    底(何):底事(何事),底地(何地),底处(何處)[29],底時(Ti3-Si5)(何時),底個(潮瓊片同「乜個」)

    安(焉)如(若)/安怎+動詞。但亦有認為為非漢語者[30]

    甚人(誰,可連音[31])底人(潮瓊片,在閩台片是問對方那裡人)

    ㈠底一 +名詞 例:底一車(那一車?)

    ㈡底一 +量詞 例:底一台?(那一台?)

    ㈢底一 +量詞 +名詞 例如:底一台車?(那一台車?)

    [编辑] 古代閩越語成份
    闽南河洛語里面有古代中原漢語和閩越族語言相融合的成分。現在閩南河洛語仍然保留一些古代越人語言的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對應中文為:蟑螂)、ka-lēng(鵁鴒或鵁閵)、tō·-kâu(杜猴)、tō·-ún(杜蚓或土蚓,對應中文為:蚯蚓)、káu-hiā(蚼蟻或狗蟻,對應中文為:螞蟻)、ka-lún-sún(交懍損、加懍損、交懍恂或加懍恂,對應中文為:打冷顫)、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對應中文為:打噴嚏)、tio̍h-ka-cha̍k(著咳嗾)。[32]

    现今閩南河洛語亦受到些侗台語系的影響。近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台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係。侗台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與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

    通常只有屬於同一語系內的各方言才會有共同的核心詞匯(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腳之類又實在又與生俱來的實物;不同語系之間的相同詞匯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貿易帶來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帶入的抽象概念。

    然而,閩南河洛語擁有的非漢語詞匯之多,竟然包括了部份核心詞匯。最明顯的例子是「肉」,河洛語讀 [bah]。馬來西亞讲河洛語的華人將「肉骨茶」拼寫作 Bak-Kut-Teh。事實上,河洛語「肉」字是有文白二讀的,口語為 [Bah],但文讀書面語卻是 [Liok]。多数情形 河洛话当中文讀代表着 异族王朝官方語言影响中原正统语音後的变音讀法,河洛話「肉」文讀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漢語「肉」的讀法。「肉」在《廣韻》等中古漢語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ɲjuk~ʑjuk] (現代北京話 /rou/,粵語 /yuk/),中古 正指的是 五胡乱中原之后 的时代。試比較華南及東南亞的非漢語的「肉」——

       Tai-Kadai (侗台語):壯族 Zhuang 土州話: b[¬]k,

                 壯族廣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

       Tai (泰國語):-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南島語系:Indonesia (印尼語): da - ging

    侗台語、泰國語「肉」的讀音都與河洛語口語「肉」[bah] 更接近。可見华南少數民族或者是东南亚少數民族語言跟河洛語在远古是有關係的。故河洛中原话语、民族其实是东亚大陆上东西南北中各民族融合而成之。

    [编辑] 外來語借詞
    從唐朝開始,泉州已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和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福建,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闽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soap,雪文,现今閩南語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出租车,台灣地區現多以河洛語發音稱「計程車」ke-ding-cha)、pa-sū(bus,巴士车,台灣地區對於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車」的趨勢)、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编辑] 與日語關係
    由於保留了不少上古~中古中原话语,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時從中原傳入,所以有不少漢字二者發音几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一詞,河洛語唸SèGài,日語唸セカイ (Se-Gai),「开始」KaiSi,「人类」LinLui,「世纪」SeGi,發音明显一致。尤其在韵脚上更有相当多的例证,如宇宙、运动、便当等。

    另外,由於台湾日治时期長達半世紀(1895年-1945年),因此台灣話的日常用语出现些口語其是來自日語詞彙,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長女性)、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長男性);另亦有日語漢詞,以河洛語發音讀出的情形,例如:「離緣」(離婚)、「注文」(下訂單)、「寄付」(捐獻)、「口座」(帳戶)、「出張」(出差)、「水道水」(自來水)等。这些詞彙為閩南語添加了新元素。

    [编辑] 文白異讀
    許多漢語方言皆有文白歧讀(或稱文白异读)現象,但遠不如河洛語豐富。語言學家罗常培曾於《厦门方言研究》中粗略统计《方言调查字表》所舉 3,758 個漢字當中,有 1,529 個有歧讀現象,比例約佔 40.6% 強。歧讀漢字中,絕大多數文讀白讀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約 90% 屬之。其餘則有多種讀法。

    舉例數字(1~10)讀音如後:(註:白讀「一」若干學者認為「蜀」為正字[33];「八」為泉漳腔;文讀「二」為部分地區失落 j- 聲母);。

    漢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文讀 it jī/gī/lī sam sù/sɨ ngō lio̍k chhit pat kiú si̍p
    白讀 chit nn̄g/nō͘ saⁿ sì gō la̍k peh/pueh/pəeh káu cha̍p

    使用文讀或白讀以場合而定。例如數字白讀絕大多數用在計數,而當序數、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不需進制時使用文讀。又例如「成」字有多個文白歧讀:「成功」中讀sêng,「幾成」讀siâⁿ,「成做」(成為)讀chiâⁿ,「成家」讀chhiâⁿ,不能相淆。 有些詞語以文讀和白讀區別不同意思。例如「大人」的文讀音tāi-jîn是對別人的敬稱,白讀音tōa-lâng是指成年人。對於非母語人士而言,河洛語歧讀極為困難,學習時應以詞彙發音為主,不可各別記憶漢字發音。

    [编辑] 注釋
    1.^ 吳坤明《臺灣學研究第五期 / 97 年 6 月》<臺灣閩南語之淵源與正名>頁1,2008
    2.^ 梁烱輝〈臺灣閩南語正名〉(社團法人臺灣漢學教育協會,2002.7.26)
    3.^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2,25.--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4.^ Chao 1976;DeFrancis 1984
    5.^ 以葡萄牙語為例,該語言在語言分類的系譜如下:
    印歐語系  義大利語族  羅曼語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亞-羅曼語支  West-Iberian  葡萄牙-加利西亞語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在分類位階上比閩南話還要後面,但卻沒有人會將該語言說成是方言。但方言並非完全由分類位階的多少所決定的,還有語言的影響力、地域差異等其他的因素。
    6.^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40-143.--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7.^ 許成章《台語研究》頁37(2000,06)
    8.^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7, 28頁。ISBN 7-211-03896-9。
    9.^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頁8行4
    10.^ 吳守禮《台語正字》之三,頁036(台灣: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5)
    11.^ 《康熙字典.之/這 條》參照
    12.^ 見《說文解字.次》
    13.^ 《康熙字典.茨》
    14.^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第一節
    15.^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第一節
    16.^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17.^ 陳冠學《高階標準臺語字典》(台灣:前衛出版社,2007)
    18.^ 陳冠學《高階標準臺語字典》(台灣:前衛出版社,2007)
    19.^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第一節
    20.^ 吳守禮《台語正字》之二,頁53(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5,07)
    21.^ 余流〈「痴哥」与「咧腮哥」〉
    22.^ 林金鈔(1980)
    23.^ 許成章《台語研究》頁307,361(2000,06)
    24.^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第一節
    25.^ 許成章《台灣漢語詞典》、陳冠學《高階臺語標準字典》皆採此說
    26.^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32.--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27.^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6。
    28.^ 許成章,2000)
    29.^ 石遇瑞〈潮汕方言:底‧底事‧底地‧底处〉
    30.^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32.--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31.^ 許成章《台語研究》頁21(2000,06)
    32.^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32部分參照.--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33.^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亦採此說
    [编辑] 参見
    閩南語維基:厦门话语音系统
    河洛人 / 閩南人
    台灣話
    潮汕話
    白話字
    台語通用拼音
    TLPA
    荔鏡記
    [编辑] 外部链接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闽南语维基百科闽南语在《民族語》的連結
    當代泉州音字彙
    潮州話拼音方案
    台语线顶字典
    厦门音线上查询
    廈門市文化局 閩南方言
    中央研究院數位資源網:閩南語典藏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漢語

    顯示▼隱藏▲ 漢語分支

    大類群 官話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東干

    吳語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甌江 · 處衢

    湘語 長益 · 婁邵 · 吉淑

    贛語 昌靖 · 宜瀏 · 吉茶 · 撫廣 · 鷹弋 · 大通 · 耒資 · 洞綏 · 懷嶽

    客家話 寧龍 · 于桂 · 銅鼓 · 粵台 · 粵中 · 粵北 · 東江 · 汀州 · 詔安

    粵語 粵海 · 莞寶 · 羅廣 · 四邑 · 高陽 · 吳化 · 邕潯 · 儋州 · 邁話 · 蜑家 · 勾漏 · 平話 · 欽廉

    閩語 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瓊文

    晉語 并州 · 呂梁 · 上黨 · 五臺 · 張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爭議 徽語 · 平話 · 東江本地話

    未歸類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標準語 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 標準粤語(廣州話)




    顯示▼隱藏▲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體 漢字(繁体字 · 簡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 現代漢語白話文(繁体中文 · 簡體中文) · 粵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爾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 · 東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書





    顯示▼隱藏▲ 語言研究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 詞彙 · 語法 · 訓詁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闽语

    闽东 侯官 福州 · 福清 · 屏南

    福宁 福安 · 霞浦 · 福鼎 · 宁德

    蛮讲 泰顺



    闽南 泉漳 厦门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潮汕 潮州 · 汕头

    大田 大田



    闽北 建瓯 · 建阳


    邵将 邵武 · 将乐 · 光泽 · 顺昌


    闽中 三明 · 永安 · 沙县


    莆仙 莆田 · 仙游


    琼文 府城 海口 · 定安 · 澄迈 · 屯昌

    文昌 文昌 · 琼海

    万宁 万宁 · 陵水

    崖县 崖县

    昌感 昌江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7%BD%E5%8D%97%E8%AF%AD
    5个分类: 由于争议而保护 | 被永久保护的页面 | 閩語 | 新加坡語言 | 閩南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3 发表于: 2010-01-20
    晉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晉語)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晉語
    晉語 jìnyǔ
    使用國家及地區 中國  
    區域: 山西大部分地區; 內蒙古中部; 河北部分地區, 河南部分地區, 陝西部分地區
    使用人數 四千五百萬  
    排名: 22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
      晉語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cjy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晉語是漢語口語的一種,但是語言學家對晉語在漢語口語的諸多種類裡分類的地位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一些人認為晉語應該歸類成官話的一種,另一些人則認為晉語應在漢語諸多口語中自成一系。

    晉語主要分佈在:

    1.除了汾河下游谷地以外的山西省
    2.內蒙古中部的河套地區
    3.河北、河南、陝西三省鄰接上述二地的地區
    包含在這個地區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等,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等,以及河北張家口和邯鄲、河南焦作、陝西榆林等地。晉語的使用人口總計約有四千五百萬人。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方言
    3 語音
    4 語法
    5 辭彙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漢語方言的分佈。在華北的深褐色的部份為晉語分佈的地區。山西省的口語在中國北方漢語諸口語中頗為特殊,因此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已經可以稱為獨立的「語言」了。這可能是因為山西省地理位置孤立的原因。整個省是四周由群山圍繞的高原。這可能就是晉語與其他週邊的官話方言不同的原因。

    [編輯] 方言
    晉語可以進一步分為下面八支:

    1.并州片(并州方言):分佈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
    2.呂梁片(呂梁方言):分佈在山西省中部呂梁山區與陝西北部。
    3.上黨片(上黨方言):分佈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麓地區。
    4.五臺片(五台方言):分佈在山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
    5.大包片(大同-包頭方言):分佈在山西北部、河北省西部與內蒙古中部和陝西北部。
    6.張呼片(張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佈在河北省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
    7.邯新片(邯鄲-新鄉方言):分佈在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
    8.志延片(志丹縣-延川方言)
    [編輯] 語音
    晉語與多數官話的方言不同,仍然保有韻尾的喉塞音,而這在漢語的南方諸口語中才比較常見。因此,晉語保有了韻尾帶有喉塞音的入聲。由於在官話方言中,江淮官話(絕大部)和西南官話(僅局部)仍有入聲,所以一些人認為晉語和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應採取相同的處理方法,同被歸作官話的幾種方言。

    多數晉語有五至六個聲調,部分地區有七個或四個聲調。

    晉語的聲調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也就是一個字的聲調會根據它相鄰的字而變化。晉語連續變調在各種漢語裡顯得特別的地方有:

    1.變調的規則會根據相鄰的字的語法功能而不同。因此形容詞-名詞複合詞及動詞-賓語複合詞使用不同的變調規則。
    2.當每個字單獨發音的時候合併的聲調可能會在連續變調的時候分化出來。
    [編輯] 語法
    晉語使用前綴,譬如圪/kəʔ/, 忽/xuəʔ/(/xəʔ/)及 入(日)/zəʔ/,來構成不同種類的派生詞。例如:
    日鬼(胡鬧、搞鬼)<—— 鬼

    再者,晉語把單音節字分割為兩個字,即分音詞,從而產生新的詞語。例如:

    pəʔ ləŋ <—— 蹦 pəŋ
    tʰəʔ luɤ <—— 拖 tʰuɤ
    kuəʔ la <—— 刮 kua
    xəʔ lɒ̃ <—— 巷 xɒ̃
    在其他中國方言,包括普通話中也有類似過程(例如:窟窿 kūlong <—— 孔 kǒng),只是這些過程在晉語中是十分平常的。

    [編輯] 辭彙
    某些晉語的方言有三種不同的指示詞,普通話只有「這個」及「那個」兩種。

    [編輯] 參考文獻
    侯精一,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ISBN 7-5320-8084-6.

    [編輯] 外部連結
    晉語的分類(英語)
    平遙方言詳情(英語)
    瀟塗軒晉語論壇
    顯示▼隱藏▲檢 • 論 • 編漢語

    顯示▼隱藏▲ 漢語分支

    大類群 官話 東北 · 華北 · 膠遼 · 冀魯 · 中原 · 蘭銀 · 江淮 · 西南 · 台灣 · 東干

    吳語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甌江 · 處衢

    湘語 長益 · 婁邵 · 吉淑

    贛語 昌靖 · 宜瀏 · 吉茶 · 撫廣 · 鷹弋 · 大通 · 耒資 · 洞綏 · 懷嶽

    客家話 寧龍 · 于桂 · 銅鼓 · 粵台 · 粵中 · 粵北 · 東江 · 汀州 · 詔安

    粵語 粵海 · 莞寶 · 羅廣 · 四邑 · 高陽 · 吳化 · 邕潯 · 儋州 · 邁話 · 蜑家 · 勾漏 · 平話 · 欽廉

    閩語 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瓊文

    晉語 并州 · 呂梁 · 上黨 · 五臺 · 張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爭議 徽語 · 平話 · 東江本地話

    未歸類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標準語 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 標準粵語(廣州話)




    顯示▼隱藏▲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語素文字 字體 漢字(正體字 · 簡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 現代漢語白話文(正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粵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爾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 · 東干文 · 小兒經


    其他 女書





    顯示▼隱藏▲ 語言研究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 詞彙 · 語法 · 訓詁



    顯示▼隱藏▲檢 • 論 • 編中國語言

    漢藏語系 漢語 官話(東干語 · 晉語) · 吳語(徽語) · 粵語(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話 · 閩語(閩東語 · 閩南語 · 閩北語 · 閩中語 · 莆仙語)

    緬彝語群 阿昌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柔若語 · 桑孔語 · 彝語(北 · 東 · 南 · 西 · 中 · 東南) · 載瓦語

    藏語群 白馬語 · 倉洛語 · 門巴語 · 藏語(衛藏 · 康巴 · 安多)

    羌語支 爾蘇語 · 貴瓊語 · 木雅語 · 納木義語 · 普米語 · 羌語 · 卻域語 · 史興語 · 扎壩語

    嘉絨語支 爾龔語 · 嘉絨語 · 拉塢戎語

    其他 阿儂語 · 白語 · 僜語(達讓語 · 格曼語) · 獨龍語(獨龍江 · 怒江) · 景頗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爾語 · 崩如語 · 蘇龍語 · 義都語) · 土家語



    侗台語系 台語支 布依語 · 傣語(版納 · 德宏 · 紅金 · 金平) · 壯語

    侗水語支 標話 · 侗語 · 錦語 · 拉珈語 ·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水語 · 佯僙語

    其他 布央語 · 村語 · 仡佬語 · 拉基語 · 黎語 · 臨高語 · 普標語



    苗瑤語系 巴哼語 · 布努語 · 炯奈語 · 勉語(瑤語支)  · 苗語 · 畲語 · 優諾語


    南亞語系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語) · 莽語 · 倈語 · 布甘話 · 克蔑話 · 寬話


    南島語系 回輝話 · 其他南島語言


    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 西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保安語 ·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滿-通古斯語族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 朝鮮語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9%8B%E8%AF%AD"
    13個分類: 漢語 | 山西 | 陝西 | 漢語方言 | 山西方言 | 河北 | 內蒙古 | 晉語 | 漢語族 | 陝西方言 | 河北方言 | 河南方言 | 內蒙古漢語方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4 发表于: 2010-01-20
    古吉拉特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古吉拉特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古吉拉特语
    ગુજરાતી Gujǎrātī  
    发音: /gudʒ.(ə)'ɾat̪i/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巴基斯坦, 南非共和国, 乌干达, 坦桑尼亚, 肯尼亚,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斐济, 加拿大, 赞比亚, 津巴布韦
    使用人数 4.61千万[1]  
    排名: 26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西部印度-雅利安语
        古吉拉特语  
    文字: 古吉拉特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古吉拉特邦[1][2]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gu
    ISO 639-2 guj  
    Ethnologue
    第14版: GJR
    ISO 639-3: guj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语:ગુજરાતી,拉丁化:Gujarātī)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为印度22种官方语言与14种地区性语言之一,同时也是巴基斯坦少数民族语言。全球有大约4600万人讲这种语言,为世界上第23大语言。从使用的人群主要分布来看,印度4550万,乌干达15万,巴基斯坦10万,肯尼亚5万。

    古吉拉特语为印度古吉拉特邦、联邦属地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的主要语言,同时也是孟买古吉拉特人社区的语言,在北美和英国有众多讲古吉拉特语的居民。古吉拉特语也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和沙达·瓦拉汉·佩帖尔(被誉为铁人的印度首位内政大臣)的第一语言。

    [编辑] 音系
    主条目:古吉拉特语音系
    元音  前 央 后
    闭 i  u
    中 e  o
    ɛ ə ɔ
    开  ɑ  
    辅音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ɳ    
    塞音 p
    pʰ b
    bʱ  t̪
    t̪ʰ d̪
    d̪ʱ ʈ
    ʈʰ ɖ
    ɖʱ  k
    kʰ g
    gʱ  
    塞擦音     tʃ
    tʃʰ dʒ
    dʒʱ  
    擦音    s   ʃ     ɦ
    闪音   ɾ    
    近音  ʋ l ɭ j  


    [编辑] 文法
    主条目:古吉拉特语语法
    古吉拉特语是一种头-终结或左-分支语言。形容词前导名词,直接宾语先于动词,并且它有后置词。古吉拉特语的语序是SOV,并且它有三个性和两个数。没有定冠词或不定冠词。动词表达为它的动词词根跟上标记文法体和呼应的后缀,以此叫做主形式,带有从 to be 派生的可能的前导辅助形式,标记时态和语气,并也展示呼应。使役式(直到双重)和被动式有着构词基础。[3]

    [编辑] 参考资料
    1.^ 1.0 1.1 Gordon(2005年).
    2.^ Dwyer(1995年),第5页.
    3.^ Mistry(2001年),第276-277页.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古吉拉特语维基百科  这是与语言或语言学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F%A4%E5%90%89%E6%8B%89%E7%89%B9%E8%AF%AD
    2个分类: 印度语言 | 印度-雅利安语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5 发表于: 2010-01-20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6 发表于: 2010-01-20
    阿拉伯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阿拉伯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被修正为维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2008年10月1日)
    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来改善这篇条目。
    阿拉伯语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发音: /alˌʕa.raˈbij.ja/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主要通行区:西亚、北非、东非
    其他通行区:西非和中部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区域: 阿拉伯世界
    使用人数 2.06 亿 (根据民族语, 1998年对所有方言的母语使用者统计); 2.86亿(中情局《世界概况》 2004年统计所有阿拉伯国家人口), 剔除其他国家的阿拉伯少数用者和双语使用者  
    排名: 5 (母语); 排名稍前于葡萄牙语和孟加拉语
    语系 亚非语系
    闪米特语族
      中闪米特语支
       South Central Semitic
        阿拉伯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28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国际组织
    管理机构: 埃及: Academy of the Arabic Language
    语言代码
    ISO 639-1: ar
    ISO 639-2 ara
    ISO 639-3: ara – 标准阿拉伯语  


    绿色-唯一官方语言, 蓝色- 官方语言之一 (在伊拉克,库尔德语是第二语言。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阿拉伯语(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即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主要通行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现为27个亚非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二亿一千万人,同时阿拉伯语为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阿拉伯语因分布广阔,因此各个地区都有其方言,而“标准”阿拉伯语则是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为准。

    目录 [隐藏]
    1 语音系统
    2 历史
    3 特点
    4 宗教意义
    5 字母
    6 外部链接

    [编辑] 语音系统
    阿拉伯语辅音音位   唇音 齿间音 舌尖音 咽化舌尖音 舌面音 舌根音 小舌音 咽音 喉音
    鼻音 m   n            
    塞音 清     t t̴   k q   ʔ
    浊 b   d d̴ dʒ&sup1;        
    擦音 清 f θ s s̴ ʃ x   ħ h
    浊   ð z ð̴   ɣ   ʕ  
    边音     l&sup2;            
    颤音     r            
    半元音         j w      

    1.[dʒ] 在埃及的方言中是舌根塞音 [g]。在北非的许多地区和黎巴嫩,这个音位读作 [ʒ] 。
    2.[l] 在神的名字中(/ʔallaːh/)读作[l̴]。
    [编辑] 历史
    阿拉伯语源自古语言闪米特语,从公元6世纪开始便有古阿拉伯语的文献,公元7世纪开始,随着伊斯兰帝国的扩张,及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传入其他国家,阿拉伯语完全取代了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北非从前使用的语言。许多语言学家认为阿语是闪语系中最接近闪米特祖语的。

    [编辑] 特点
    阿语依照各国、各地的不同存在方言,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沿海,阿语有若干方言,这些方言统称为南阿拉伯语,南阿拉伯语与北阿拉伯语差异之大以至人们认为是一门独立语言。另外西北非的马格里布方言和中东方言交谈也不能互相理解。但各个方言区的人能采用《古兰经》使用的古典阿拉伯语(文言文)作为标准,进而沟通。

    使用较多的方言有埃及方言、叙利亚方言及伊拉克方言。由于埃及的电影业(及相关行业)较之其他阿拉伯国家比较发达。所以,埃及方言通过电影等形式传播到阿拉伯各地。

    阿拉伯语的标准形式称作夫斯哈(الفصحى‎),使得各地住民能够交流。

    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一种重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编辑] 宗教意义
    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通用语言,《古兰经》是以古典阿拉伯语撰写的,回教徒传统上认为古兰经是不可能准确翻译的,有些教徒甚至认为试图翻译经文是不应该的。

    虽然阿语与回教关系密切,但许多穆斯林并不会说阿拉伯语,他们之中大多数都会阅读阿拉伯文字。 在很多中国穆斯林聚居区所使用的汉语中,有很多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单词。如“赛摆布”——“缘由”的意思,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سبب”

    [编辑] 字母
    参见: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语文字(字母)源于古代的阿拉米文字,可能从古埃及文字的一种变体演变而来;阿语书写分为草体和楷体,书写方向从右至左。阿语字母28个,全部为辅音字母;元音通过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来表示,但这些符号通常是省略,只在初级启蒙书中和《古兰经》版本中出现。另外世界上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语言有波斯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一部分突厥语、柏柏尔语以及中国境内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等.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阿拉伯语使用Google自动将阿拉伯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阿拉伯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在没有arabic输入法的电脑上可以输入arabic字体的在线arabic输入键盘
    华人学阿拉伯文
    阿拉伯文字和读书追猎在线与MP3 音像
    BBC阿拉伯语
    CNN阿拉伯语
    伊斯兰使命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 联合国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 · 汉语 · 英语 · 法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阿拉伯语维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9%98%BF%E6%8B%89%E4%BC%AF%E8%AF%AD
    3个分类: 闪米特语族 | 阿拉伯语 | 伊拉克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7 发表于: 2010-01-20
    语音系统阿拉伯语辅音音位


     唇音齿间音舌尖音咽化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小舌音咽音喉音
    鼻音m n      
    塞音  t kq ʔ
    b ddʒ&sup1;    
    擦音fθsʃx ħh
     ðzð̴ ɣ ʕ 
    边音  l&sup2;      
    颤音  r      
    半元音    jw   

    1. [dʒ] 在埃及的方言中是舌根塞音 [g]。在北非的许多地区和黎巴嫩,这个音位读作 [ʒ] 。
    2. [l] 在神的名字中(/ʔallaːh/)读作[l̴]。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8 发表于: 2010-01-20
    (简体中文) 首页改版计划正在讨论及第一阶段投票,现诚邀阁下参与。
    (繁體中文) 首頁改版計劃正在討論及第一階段投票,現誠邀閣下參與。

    波兰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波蘭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波兰语
    język polski
    使用国家及地区 波兰 (3.8千万), 在美国,立陶宛,白俄罗斯,法国,德国,乌克兰等作为第二语言
    使用人數 5.0千万  
    排名: 25
    語系 印欧语系
    波羅的-斯拉夫語群
      斯拉夫语族
       西斯拉夫语支
        列克提克语分支
         波兰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波兰, 欧洲联盟
    管理机构: 波兰语议会
    語言代碼
    ISO 639-1: pl
    ISO 639-2 pol  
    Ethnologue
    第14版: PQL
    ISO 639-3: pol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波兰语(Polski)是波兰的官方语言。也是西斯拉夫語支中最多人講的語種。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类别
    3 地理分布
    4 方言
    5 语音
    5.1 元音(母音)
    5.2 輔音(子音)
    5.3 重音
    6 拼寫法
    7 文法
    7.1 人稱代名詞(zaimek osobowy)
    7.2 動詞(czasownik)
    7.3 動詞być的時式變化
    7.3.1 現在式
    7.3.2 未来式
    7.3.3 過去式
    7.4 形容詞(przymiotnik)
    7.4.1 格變化(deklinacja)
    7.5 語序
    8 基本詞語
    8.1 一般問候詞語
    8.2 基本單詞
    9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10 注释
    11 參見
    12 外部連結

    [编辑] 历史
    波兰语在与外来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如早期的拉丁语、捷克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古白俄罗斯语、俄语。而近年来,它已受到了英语的强烈冲击,尤其是美国英语。在上西里西亚地区,波兰语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德语的影响。从1945年起,由于教育和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段时间影响了不少国家,但在波兰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虽然有的地区仍然坚持使用标准的波兰语,但这不足以掩盖波兰语已被逐渐被同化的事实。在東部和北部,不断有从并入苏联的波兰领土上的波兰人迁入,这些移民中年龄较长的人口音上往往带有东部地区的特征。

    [编辑] 类别
    波兰语,和列克希第語(卡舒比语、波拉賓語)、上索布语和下索布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都属于斯拉夫语族的西斯拉夫语支。

    [编辑] 地理分布
    波兰语是波兰的主要语言。事实上,波兰是讲官方语言人数比例最高的欧洲国家,有接近98%的波兰人使用他们的母语——波兰语。二战后,部分并入苏联的波兰领土上仍有大量波兰人居住,他们不愿意向战后的祖国迁移。到现在,波兰人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已成为了一个数目很大的少数民族。在立陶宛,9%的人口把波兰语作为他们的母语。讲波兰语的人数占维尔纽斯(立陶宛共和国首都)总人口的31.2%。大量人口讲波兰语的情况也存在于立陶宛的其他地区。自2004起,维尔纽斯政府规定唯一的官方语言是立陶宛语。在乌克兰境内,常使用波兰语的地区是魯維和魯克。白俄罗斯西部有讲波兰语的民族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布勒斯特和格罗德诺地区。

    还有一些的讲波兰语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西、加拿大、捷克、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新西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阿联酋、英国和美国。在美国讲波兰语的人口超过100万。

    [编辑] 方言
    在几个古老的部落地区有着相应的方言;对许多讲波兰语的人来说,其中最典型的有大波兰语(在西北地区使用)、小波兰语(在东南地区使用)、馬洛文語(馬魯地區)、和西里西亚语。馬洛文語带有一些卡舒比语(约有 100,000 到 200,000人讲这种语言,居住在波罗的海附近的格但斯克西部)特征。还有几种波兰语方言已消失,包括华沙方言。

    还有少部分的波兰人也讲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德语以及罗姆语(吉普赛语)。

    [编辑] 语音
    [编辑] 元音(母音)
    波兰语的元音系统只包括6个口語母音和两个鼻音,相对简单。所有波兰语的元音都是单元音。口語母音如下如下:

    波兰语口語母音表 波兰语标识 国际音标 发音方式 英文中的近似发音 例1
    i 閉前不圓唇元音 seek miś (玩具熊)
    e [ε] 半開前不圓唇元音 ten ten (这)
    y 閉央不圓唇元音 sick mysz (鼠)
    a [a] 開前不圓唇元音 cut kat (刽子手)
    u 閉後圓唇元音 boom bum (繁荣)
    o [ɔ] 半開後圓唇元音 caught kot (猫)

    和其他斯拉夫语族的语言不同,波兰语保留了古斯拉夫语中的鼻元音。但是,鼻化特征正趋向于消失,尤其是在词尾的时候。这些元音从不出现在词首。在字體上它們是由一種叫「反尾形符」或「歐格內克」(ogonek)的附加符號來標註的。

    但與法語不同的地方是:波蘭語的鼻元音是“非同步”的。也就是說,波蘭語的鼻元音的讀法是先發出元音的主音,然後再發出有鼻音的半元音。例如:ą [ɔɰ̃] 而並非[ɔ̃]。但為了顯示上更簡便,往後的標音都把波蘭語的鼻元音如一般其他歐洲語言的標音形式標示。

    波蘭語鼻母音 波兰语标识 国际音标 发音方式 英文中的近似发音 例1
    ę [ε̃] 半開前不圓唇元音 length węże (許多蛇)
    ą [ɔ̃] 半開後圓唇元音 鼻音 o (不是 a), 如在 long wąż (蛇)

    在波蘭語的母音長度並不是以音素來表示之,這意思就是不管母音發出多長的聲音字詞的意思還是不變的。然而,在古斯拉夫語並不是這種情況,它會分出三種母音長度 - 短的、標準的、長的。有兩種短母音 - 硬的( ъ )及軟的(ь)。最後,這些短母音或者消失掉,或者是轉變為標準母音 e。在以前的情況兩個 CV 音節會變成一個 CVC 音節。而短母音的消失會引起之前的子音轉變為 "軟化" 或者 "顎化"。範例如下:

    '日期' 在 主格: dьnь --> dzień
    '日期' 在 屬格: dьna --> dnia

    在另一方面,長母音被縮短為標準型態,而且同時也變為高母音 - 除了那些原先已經是高母音的之外 - 如 i 與 u。這些母音的轉變型態如下說明:

    長母音 a --> 標準母音 o
    長母音 e --> 標準母音 y 或者一般型態 i
    長母音 i --> 標準母音 i
    長母音 o --> 標準母音 ó,發音為
    長母音 u --> 標準母音 u


    要注意的是標準的母音 u 一度是長母音型態 o ,不過仍然需要與此字符 ó 有所區別。

    [编辑] 輔音(子音)
    波蘭語子音系統是相當複雜的,且其特性包含一系列的塞擦音及顎音。塞擦音是由雙音字來表示的。顎音(波蘭人說成是軟子音)是由銳音符,或則是字母後再緊接一個 i 來表示。同英文一樣,濁音(有聲的)是以音素符號來表示,而送氣音則沒有。

    波蘭語子音 波兰语标识 国际音标 发音方式 英文中的近似发音 例1
    b 濁雙唇塞音 bus bas (低音)
    p [p] 濁雙唇塞音 top pas (帶子)
    m [m] 雙唇鼻音 man masa (群)
    w [v] 濁唇齒擦音 vase wór (袋子)
    f [f] 清唇齒擦音 phase futro (毛皮)
    d [d] 濁齒齦塞音 dog dom (家)
    t [t] 清齒齦塞音 set tom (卷冊)
    n [n] 齒齦鼻音 not noga (腿)
    r [r] 齿龈颤音 滾動的(振動的) r 比如 arriba krok (步伐)
    z [z] 濁齒齦擦音 zero zero (零)
    s [s] 清齒齦擦音 some sum (鯰魚)
    dz [ʣ] 濁齒齦塞擦音 woods dzwon (鐘)
    c [ʦ] 清齒齦塞擦音 pots co (什麼)
    l [l] 齒齦邊音 lock pole (原野)
    ź [ʑ] 濁齒齦顎擦音 where's your źrebię (小馬仔)
    ś [ɕ] 清齒齦顎擦音 sheer śruba (螺絲釘)
    dź [dʑ] 濁齒齦顎塞擦音 would you dźwięk (聲音)
    ć [tɕ] 清齒齦顎塞擦音 what's your ćma (蛾)
    ż / rz [ʒ] 濁後齒齦擦音 treasure żona (妻子)
    rzeka (河流)
    sz [ʃ] 清後齒齦擦音 shoe szum (颯颯聲)
    dż [ʤ] 濁後齒齦塞擦音 jam dżem (果醬)
    cz [ʧ] 清後齒顎塞擦音 kitchen czas (時間)
    ń [ɲ] 顎鼻音 el Niño koń (馬)
    j [ȋ]
    or [j] 硬顎無擦通音 yes jutro (明天)
    ł [ȗ]
    or [w] 唇軟顎半母音
    或 唇軟顎近音 power mały (小), łaska (優雅)
    或 mały
    g [g] 濁軟顎塞音 god gmin (平民)
    k [k] 清軟顎塞音 rocket kmin (香菜), buk (山毛櫸)
    h / ch [x] 清軟顎擦音 loch hak (勾子)
    chór (唱詩班)

    在這個子音系統裡我們可以分辮出三個系列的擦音及塞擦音。

    齒齦音 又稱 "嘶嘶音" (ciąg syczący): z s dz c。
    後齒齦音 又稱 "颯颯音" (ciąg szumiący): ż sz dż cz。
    齒齦顎音 又稱 "寂靜音" (ciąg ciszący): ź ś dź ć。
    在一些波蘭的方言裡,比如:馬速林語,"颯颯音"(後齒齦音)系列的子音會被那些"嘶嘶音"(齒齦音)所取代。

    所有這些顎音與齒齦顎音(比如: ź ś dź ć ń j) 和其前的母音 i 都被視作"軟子音"。而其它所有的子音則被視作"硬子音"。

    要注意波蘭語在塞擦音與〈"塞音+擦音"叢集〉之區別,比如:

    czysta ['ʧista] (清潔,"陰性") 對 trzysta ['tʃista] (三百)
    dżem [ʤεm] (果醬) 對 drzemka ['dʒεmka] (打瞌睡)
    在子音叢集裡所有的子音可以是有聲的(濁音)或是無聲的(清音)。另一方面來講,一個子音叢集可能沒有包含著"有聲的"或"無聲的"。所有的子音是有聲的(如果最後的子音為標準型態有聲),或則無聲的(如果最後的子音為標準型態無聲)。這個規則不能應用到近音裡 - 一個子音叢集可能沒有包含著"有聲的近音",或"無聲的子音"。例子如下:

    łódka ['wutka] (船), [d] --> [t] (k 標準型態無聲)。
    kawka ['kafka] (穴鳥), [v] --> [f] (k 標準型態無聲)。
    także ['tagʒε] (同樣), [k] --> [g] (ż 標準型態有聲)。
    jakby ['jagbi] (仿佛), [k] --> [g] (b 標準型態有聲)。
    król [krul] (國王), [k] 不改變 (r 為近音)。
    wart [vart] (價值), [r] 不改變 (r 為近音)。
    子音 w 和 rz 為標準型態有聲,但是如果一個子音叢集以 w 或 rz 置于結尾,且重音在倒數第二音節為標準型態無聲,則整個子音叢集為無聲。

    krzak [kʃak] (灌木叢), [ʒ / Z] --> [ʃ / S] (k 標準型態無聲)
    odtworzyć [ɔt'tfɔʒitɕ] (複製,"動詞"), [d] --> [t] & [v] --> [f] (t 標準型態無聲)
    最著名的波蘭繞口令,取自 強·布雷玆瓦 的詩作 Chrząszcz 裡,到現在可能又有其它繞口令的例子。(以下繞口令的檔案下載後,請用 Ogg Vorbis 的格式軟體收聽)

    W Szczebrzeszynie chrząszcz brzmi w trzcinie.
    [fʃʧεbʒεʃiɲε xʃɔ̃ʃʧ bʒmi ftʃtɕiɲε]
    在斯雷布里斯文鎮有一隻甲蟲在蘆葦叢裡嗡嗡叫
    [编辑] 重音
    波蘭語重音一般都落在倒數第二音節上,例如: zrobił (他做過), zrobili (他們做過)。

    例外規則:

    動詞為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複數過去式,例如:zrobiliśmy (我們做過) - 重音落在倒數第三音節上。
    動詞為條件式,例如:zrobiłbym ("如果條件許可的話",我會去做) - 重音落在倒數第三音節上。
    動詞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複數條件式,例如:zrobilibyśmy ("如果條件許可的話",我們會去做) - 重音落在倒數第四音節上。
    一些從拉丁語借來的字詞(例如:matematyka) 重音落在倒數第三音節上,不過這種用法大部分都使用在過去的50年裡。
    [编辑] 拼寫法
    波兰语字母
    A a Ą ą B b C c Ć ć D d E e Ę ę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Ł ł M m N n Ń ń O o Ó ó P p Q q R r S s Ś ś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Ź ź Ż ż                                        

    波蘭語字母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但是用到一些附加符號如:"克雷斯卡(kreska)"(符號圖形有一點類似銳音符)、上標一點、及"反尾形符(ogonek)"(右下標往外一勾)等三種。

    大寫 HTML
    碼 小寫 HTML
    碼 常用音標 其它音標
    A   a   [a]  
    Ą Ą ą ą [ɔ̃] [ɔ],[ɔm],[ɔn],[ɔŋ],[ɔɲ]
    B   b   [p]
    C   c   [ʦ] [ʣ],[tɕ]
    Ć Ć ć ć [tɕ] [dʑ]
    D   d   [d] [t]
    E   e   [ε]  
    Ę Ę ę ę [ε̃] [ε],[εn],[εn],[εŋ],[εɲ]
    F   f   [f] [v]
    G   g   [g] [k]
    H   h   [x] [γ]
    I   i   [ȋ],啞音(軟化之前的字音)
    J   j   [ȋ] 或者 [j]  
    K   k   [k] [g]
    L   l   [l]  
    Ł Ł ł ł [ȗ] 或者 [w] 齒音 [l] 用在東部的方言裡
    M   m   [m]  
    N   n   [n] [ŋ],[ɲ]
    Ń Ń ń ń [ɲ]  
    O   o   [ɔ]  
    Ó Ó ó ó   
    P   p   [p]
    R   r   [r]  
    S   s   [s] [z],[ɕ]
    Ś Ś ś ś [ɕ] [ʑ]
    T   t   [t] [d]
    U   u   [ȗ]
    W   w   [v] [f]
    Y   y     
    Z   z   [z] [s],[ʑ]
    Ź Ź ź ź [ʑ] [ɕ]
    Ż Ż ż ż [ʒ] [ʃ]

    波蘭語正字法也包含7個二合字母。

    開頭用大寫 HTML
    碼 小寫 HTML
    碼 常用音標 其它音標
    Ch   ch   [x] [γ]
    Cz   cz   [ʧ] [ʤ]
    Dz   dz   [ʣ] [ʦ],[dʑ],[d-z]
    Dź DŹ dź dź [dʑ] [tɕ]
    Dż DŻ dż dż [ʤ] [ʧ],[dʒ]
    Rz   rz   [ʒ] [ʃ],[r-z]
    Sz   sz   [ʃ] [ʒ]

    要注意一下雖然波蘭語正字法大多是表示語音的,有一些音素卻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表示:

    [x] 可以用 h 或是 ch 來表示。
    [ʒ] 可以用 ż 或是用 rz (雖然 rż 表示為[rʒ] 的叢集音素)來表示。
    可以用 u 或是 ó 來表示。
    一些軟子音可以用 ć、dź、ń、ś、ź,或是用 ci、dzi、ni、si、zi 來表示。
    不像英文,如果子音重複,它表示發音也是重複,或者說是拉長一倍的發音時間,如:wanna 唸為 ['vanna],而不是唸為 ['vana] ('bathtub');motto 唸為 ['mɔttɔ],而不是唸為 ['mɔtɔ]。

    [编辑] 文法
    不以波蘭話為母語的人認為波蘭話是一種相當難學的語言。原因如下:

    波蘭語在文法上有 5 種複雜的性別結構:
    1.中性(rodzaju nijakiego)
    2.陰性(rodzaju żeńskiego)
    3.三種陽性(rodzaju męskiego)(動態:人、動物,非動態:非動物)。
    有 7 種格變化(deklinacja)
    1.主格(mianownik)
    2.屬格;所有格;生格 (dopełniacz)
    3.與格;間接格 (celownik)
    4.賓格;對格;目地格 (biernik)
    5.工具格;造格 (narzędnik)
    6.前置格;位置格 (miejscownik)
    7.呼格(wołacz)
    以及兩種數字(單數、複數)的表示法。
    波蘭語在名詞、形容詞、及動詞的變化是一種屈折语式的,而且"名詞的語尾變化",與"動詞的人稱變化"呈現高度的不規則形式。

    [编辑] 人稱代名詞(zaimek osobowy)
    括弧()内為同義之英語。

    單數 複數
    第1人稱 ja - 我 ( I ) my - 我們 (we)
    第2人稱 ty - 你(暱稱) (you) wy - 你們 (you)
    第3人稱 on - 他 (he)
    ona - 她 (she)
    ono - 它(it) oni - (陽性)他們(they)
    one - (非陽性)它們、她們(they)

    [编辑] 動詞(czasownik)
    每一個動詞可以是完成体或是未完成体的型態。

    動詞經常是成對的,一個是未完成體、而另一個是完成體(由未完成體加上一個前綴詞組成),不過經常用單一個未完成體動詞以不同的前綴詞而來組合成許多個完成體動詞。當然,這些由不同的前綴詞組合成的完成體動詞有其各別表示的意思。

    動詞時式:

    動詞結構 (完成體的形式) (未完成體的形式) 未完成體的範例 完成體的範例
    動詞+ić 不定式 不定式 robić zrobić
    動詞+後綴詞 未來簡單式 現在式 robicie zrobicie
    過去分詞+後綴詞 過去完成式 過去未完成式 robiliście zrobiliście
    (這個後綴詞可以移開)  coście robili coście zrobili

    (可以移動的後綴詞經常附在動詞之後,或者附在句子中最強調的那個字,如在疑問句裡的前置詞。)

    有時句子會加上一個虛詞,如 -że 來作強調用。

    因此這個句子(你作了些什麼事? "What have you done?")可以這樣來變化:

    Co zrobiliście? (zrobiliście 為過去完成式動詞)
    Coście zrobili? (過去完成式 zrobiliście 的後綴詞 ście 移到 Co)
    Cóżeście zrobili? (Coście 置入虛詞 że 來加強語氣結構)
    這些句型全部沒有用到主詞(你們 "wy" - 複數)。當然,也有可能用到主詞 "你們",不過主詞僅放在第一個句子才看起來好一點(其它兩個句子結構很強,且重點擺在動詞的強調上面,如此則主詞有沒有也就不是那麼重要):

    Co wy zrobiliście? (Co zrobiliście? 此句加上"你們 "wy" - 複數"會顯得好一些 )
    Coście zrobili? (實際上,波蘭人在這句裡是不會用到主詞)
    Cożeście zrobili? (同上說明)
    Co wyście zrobili? (這句子強調"你們",如此"你們"就加上強調的後綴詞 "ście",如 - "wy"+ście(wyście))
    過去分詞從屬于"數詞"及"性別",如此于第3人稱,單數過去完成式能夠作這樣的變化:

    zrobił (他做了/處理了)
    zrobiła (她做了/處理了)
    zrobiło (它做了/處理了)
    [编辑] 動詞być的時式變化
    być 為「有、在~有」之意的動詞。

    [编辑] 現在式
      單數 複數
    第一人稱 jestem jesteśmy
    第二人稱 jesteś jesteście
    第三人稱 jest są

    [编辑] 未来式
    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的單數語幹為będ-,其它的單複數人稱語幹為bedzi-。

      單數 複數
    第一人稱 będę będziemy
    第二人稱 będziesz będziecie
    第三人稱 będzie będą

    [编辑] 過去式
    單數 複數
    第1人稱 byłem - (男性名詞)
    byłam - (女性名詞) byliśmy - (男性名詞)
    byłyśmy - (女性名詞)
    第2人稱 byłeś - (男性名詞)
    byłaś - (女性名詞) byliście - (男性名詞)
    byłyście - (女性名詞)
    第3人稱 był - (男性名詞)
    była - (女性名詞)
    było - (中性名詞) byli - (男性名詞)
    były - (非男性名詞)

    [编辑] 形容詞(przymiotnik)
    [编辑] 格變化(deklinacja)
    ładny「美麗的」單數與複數形容詞各格變化之表示。
    單數形之格變化

      陽性(活動體) 陽性(不活動體) 陰性 中性
    主格・呼格 ładny ładny ładna ładne
    生格 ładnego ładnego ładnej ładnego
    與格 ładnemu ładnemu ładnej ładnemu
    對格 ładnego ładny ładną ładne
    造格 ładnym ładnym ładną ładnym
    前置格 ładnym ładnym ładnej ładnym

    複數形之格變化

      陽性 非陽性
    主格・呼格 ładni ładne
    生格 ładnych ładnych
    與格 ładnym ładnym
    對格 ładnych ładne
    造格 ładnymi ładnymi
    前置格 ładnych ładnych

    [编辑] 語序
    波蘭語屬于屈折语語族,就粘著語的特性而言一般是不著重語序的。從"維基百科書籍波蘭語課程"來看。波蘭語的基本語序為SVO(主詞+動詞+受詞),不過如果在整個句子意思很明顯之下,也有可能省略掉某個單詞,或是不用主詞、受詞,參至去掉動詞都可以。

    底下這些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安妮有一隻貓“Ania has a cat.”):

    Ania ma kota.
    Ania kota ma.
    Kota ma Ania.
    Ma Ania kota.
    Kota Ania ma.
    Ma kota Ania.
    然而上面這些句子只有第一句才是波蘭語的最原先的發音,其它的句子以應用上的需要而作語音強調之變化。

    在文章上面的意思如果顯得很清楚的話,咱們就可以省略掉主詞、受詞,甚至是動詞。

    Ma kota(有一隻貓) - 如果知道是誰在說話,用"Ma kota"就可以,不用整句"Ania ma kota."來講。
    Ma(有的) - 在回答這句"Czy Ania me kota?"(Annie有一隻貓嗎?)就用"Ma"。
    Annie(安妮"人名") - 回答"Kto ma kota?"(誰有一隻貓?)用"Ania"即可,"Kto(Кто)"為"誰"之意。
    Kota(貓) - 于回答"Co ma Ania?"(Ania有什麼嗎?)時就用"Kota"。
    Annie ma(安妮有) - 回答"Kto z naszych znajomych ma kota?"(咱們那一位朋友有一隻貓?)時所用。
    這兒 "czy(ли)" 為疑問語氣詞,會將句子轉變為疑問句。波蘭語疑問句的句法結構為“Czy……?”,就如法語疑問句開頭用“Est-ce que……?”;或俄語疑問句中用的“…ли…?”之語句架構一樣。

    在波蘭語的句法有一種使用趨勢就是句子經常可以省略掉主詞,而不是省掉受詞;當然,除了省略主詞這個特性外,你可能比較不知道可以省調掉受詞的這種用法。如果句子為 "Kto ma kota?"(誰有一隻貓?),回答僅是 "Annie" 就可以,而且回答可以不用動詞,比如可以不用這兩種句法 "Ania ma." 或 "Ania ma kota." 來回答。

    尤其是代名詞 "ja" (我)與 "ty"(你),它們的複數用法 "my"(我們) 與 "wy"(你們) 在句子上大多省略掉。

    [编辑] 基本詞語
    [编辑] 一般問候詞語
    Dzień dobry. = 你好。
    Cześć. =嗨。
    Dobry wieczór. =晚上好。
    Dobranoc. =晚安(睡前)。
    Dziękuję. =謝謝。
    Nie ma za co. =不客氣。
    Do widzenia. =再見。
    Przepraszam. =對不起。
    Proszę. =請。/ 不客氣。
    [编辑] 基本單詞
    ja - 我 (主格)
    ty - 你 (主格)
    on - 他 (主格)
    ona - 她 (主格)
    ono - 牠/它 (主格)

    my - 我們 (主格)
    wy - 你們 (主格)
    oni - 他們 (男性)
    one - 她們


    Polska - 波蘭
    Polak - 波蘭人
    polski - 波蘭語

    kot - 貓
    pies - 狗
    krowa - 牛
    świnia - 豬
    mucha - 蒼蠅
    osa - 黄蜂
    pszczoła - 蜂

    drzewo - 樹
    kwiat - 花

    Anglia - 英格蘭
    Szkocja - 蘇格蘭
    Walia - 威爾士
    Irlandia - 愛爾蘭
    Wielka Brytania - 大英帝國
    Zjednoczone Królestwo - 聯合王國

    Niemcy - 德國
    Japonia - 日本
    Stany Zjednoczone Ameryki - 美國
    Francja - 法國
    Hiszpania - 西班牙


    [编辑]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POWSZECHNA DEKLARACJA PRAW CZŁOWIEKA

    Artykuł 1

    Wszyscy ludzie rodzą się wolni i równi pod względem swej godności i swych praw. Są oni obdarzeni rozumem i sumieniem i powinni postępować wobec innych w duchu braterstwa.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第一條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编辑] 注释
    1 你只要點擊一下波蘭語範例條目就可以聽到語音顯現(使用ogg聲頻規格)。

    [编辑] 參見
    斯拉夫語族
    波蘭
    俄語
    法語
    [编辑]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波兰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波兰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波兰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波蘭語 101 (免費線上學習波蘭語)
    Ethnologue 波蘭語
    (免費波蘭語詞典)
    PWN(波蘭語--英語)詞典
    韋伯線上(波蘭語--英語)詞典
    (波蘭語--英語)詞典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波兰语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波兰语斯拉夫语族
    東斯拉夫語支 白俄罗斯语 | 古东斯拉夫语 † | 古诺夫哥羅德方言 † | 俄语
    卢森尼亚语 (喀尔巴阡山) | 罗塞尼亚语 † | 乌克兰语
    西斯拉夫語支 捷克语 | 卡舒比语 | 迦南语 † | 下索布语 | 潘诺尼亚罗塞尼亚语
    波拉布语 † | 波兰语 | 波美拉尼亚语 †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温语 †
    上索布语
    南斯拉夫語支 巴纳特保加利亚语 | 保加利亚语 | 教会斯拉夫语 | 马其顿语
    古教会斯拉夫语 †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布涅瓦奇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塞尔维亚语) | 斯拉夫语 (希腊)
    斯洛文尼亚语
    其它 原始斯拉夫语 † | 俄挪语 † | 斯拉夫塞尔维亚语 † | 斯洛维奥语
    † 死语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欧洲联盟语言

    保加利亚语 - 捷克语 - 丹麦语 - 荷兰语 - 英语 - 爱沙尼亚语 - 芬兰语 - 法语 - 德语 - 希腊语 - 匈牙利语 - 愛爾蘭語 - 意大利语
    拉脱维亚语 - 立陶宛语 - 马耳他语 - 波兰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文尼亚语 - 西班牙语 - 瑞典語  

    歐盟官方網站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5%85%B0%E8%AF%AD
    2个分类: 波蘭 | 西斯拉夫语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9 发表于: 2010-01-20
    语音
    [编辑] 元音(母音)
    波兰语的元音系统只包括6个口語母音和两个鼻音,相对简单。所有波兰语的元音都是单元音。口語母音如下如下:
    波兰语口語母音表

    波兰语标识国际音标发音方式英文中的近似发音1
    i閉前不圓唇元音seekmiś (玩具熊)
    e[ε]半開前不圓唇元音tenten (这)
    y[i]閉央不圓唇元音sickmysz (鼠)
    a[a]開前不圓唇元音cutkat (刽子手)
    u閉後圓唇元音boombum (繁荣)
    o[ɔ]半開後圓唇元音caughtkot (猫)

    和其他斯拉夫语族的语言不同,波兰语保留了古斯拉夫语中的鼻元音。但是,鼻化特征正趋向于消失,尤其是在词尾的时候。这些元音从不出现在词首。在字體上它們是由一種叫「反尾形符」或「歐格內克」(ogonek)的附加符號來標註的。
    但與法語不同的地方是:波蘭語的鼻元音是“非同步”的。也就是說,波蘭語的鼻元音的讀法是先發出元音的主音,然後再發出有鼻音的半元音。例如:ą [ɔɰ̃] 而並非[ɔ̃]。但為了顯示上更簡便,往後的標音都把波蘭語的鼻元音如一般其他歐洲語言的標音形式標示。
    波蘭語鼻母音

    波兰语标识国际音标发音方式英文中的近似发音1
    ę[ε̃]半開前不圓唇元音lengthwęże (許多蛇)
    ą[ɔ̃]半開後圓唇元音鼻音 o (不是 a), 如在 longwąż (蛇)

    在波蘭語的母音長度並不是以音素來表示之,這意思就是不管母音發出多長的聲音字詞的意思還是不變的。然而,在古斯拉夫語並不是這種情況,它會分出三種母音長度 - 短的、標準的、長的。有兩種短母音 - 硬的( ъ )及軟的(ь)。最後,這些短母音或者消失掉,或者是轉變為標準母音 e。在以前的情況兩個 CV 音節會變成一個 CVC 音節。而短母音的消失會引起之前的子音轉變為 "軟化" 或者 "顎化"。範例如下:
    '日期' 在 主格: dьnь --> dzień
    '日期' 在 屬格: dьna --> dnia
    在另一方面,長母音被縮短為標準型態,而且同時也變為高母音 - 除了那些原先已經是高母音的之外 - 如 iu。這些母音的轉變型態如下說明:
    長母音 a --> 標準母音 o
    長母音 e --> 標準母音 y 或者一般型態 i
    長母音 i --> 標準母音 i
    長母音 o --> 標準母音 ó,發音為
    長母音 u --> 標準母音 u

    要注意的是標準的母音 u 一度是長母音型態 o ,不過仍然需要與此字符 ó 有所區別。
    [编辑] 輔音(子音)
    波蘭語子音系統是相當複雜的,且其特性包含一系列的塞擦音顎音。塞擦音是由雙音字來表示的。顎音(波蘭人說成是軟子音)是由銳音符,或則是字母後再緊接一個 i 來表示。同英文一樣,濁音(有聲的)是以音素符號來表示,而送氣音則沒有。
    波蘭語子音
    波兰语标识国际音标发音方式英文中的近似发音1
    b濁雙唇塞音busbas (低音)
    p[p]濁雙唇塞音toppas (帶子)
    m[m]雙唇鼻音manmasa (群)
    w[v]濁唇齒擦音vasewór (袋子)
    f[f]清唇齒擦音phasefutro (毛皮)
    d[d]濁齒齦塞音dogdom (家)
    t[t]清齒齦塞音settom (卷冊)
    n[n]齒齦鼻音notnoga (腿)
    r[r]齿龈颤音滾動的(振動的) r 比如 arribakrok (步伐)
    z[z]濁齒齦擦音zerozero (零)
    s[s]清齒齦擦音somesum (鯰魚)
    dz[ʣ]濁齒齦塞擦音woodsdzwon (鐘)
    c[ʦ]清齒齦塞擦音potsco (什麼)
    l[l]齒齦邊音lockpole (原野)
    ź[ʑ]濁齒齦顎擦音where's yourźrebię (小馬仔)
    ś[ɕ]清齒齦顎擦音sheerśruba (螺絲釘)
    [dʑ]濁齒齦顎塞擦音would youwięk (聲音)
    ć[tɕ]清齒齦顎塞擦音what's yourćma (蛾)
    ż / rz[ʒ]濁後齒齦擦音treasureżona (妻子)
    rzeka (河流)
    sz[ʃ]清後齒齦擦音shoeszum (颯颯聲)
    [ʤ]濁後齒齦塞擦音jamem (果醬)
    cz[ʧ]清後齒顎塞擦音kitchenczas (時間)
    ń[ɲ]顎鼻音el Niñokoń (馬)
    j[ȋ]
    or [j]
    硬顎無擦通音yesjutro (明天)
    ł[ȗ]
    or [w]
    唇軟顎半母音
    唇軟顎近音
    powermały (小), łaska (優雅)
    mały
    g[g]濁軟顎塞音godgmin (平民)
    k[k]清軟顎塞音rocketkmin (香菜), buk (山毛櫸)
    h / ch[x]清軟顎擦音lochhak (勾子)
    chór (唱詩班)

    在這個子音系統裡我們可以分辮出三個系列的擦音及塞擦音。
    • 齒齦音 又稱 "嘶嘶音" (ciąg syczący): z s dz c
    • 後齒齦音 又稱 "颯颯音" (ciąg szumiący): ż sz dż cz
    • 齒齦顎音 又稱 "寂靜音" (ciąg ciszący): ź ś dź ć
    在一些波蘭的方言裡,比如:馬速林語,"颯颯音"(後齒齦音)系列的子音會被那些"嘶嘶音"(齒齦音)所取代。
    所有這些顎音與齒齦顎音(比如: ź ś dź ć ń j) 和其前的母音 i 都被視作"軟子音"。而其它所有的子音則被視作"硬子音"。
    要注意波蘭語在塞擦音與〈"塞音+擦音"叢集〉之區別,比如:
    • czysta ['ʧista] (清潔,"陰性") 對 trzysta ['tʃista] (三百)
    • dżem [ʤεm] (果醬) 對 drzemka ['dʒεmka] (打瞌睡)
    在子音叢集裡所有的子音可以是有聲的(濁音)或是無聲的(清音)。另一方面來講,一個子音叢集可能沒有包含著"有聲的"或"無聲的"。所有的子音是有聲的(如果最後的子音為標準型態有聲),或則無聲的(如果最後的子音為標準型態無聲)。這個規則不能應用到近音裡 - 一個子音叢集可能沒有包含著"有聲的近音",或"無聲的子音"。例子如下:
    • łódka ['wutka] (船), [d] --> [t] (k 標準型態無聲)。
    • kawka ['kafka] (穴鳥), [v] --> [f] (k 標準型態無聲)。
    • także ['tagʒε] (同樣), [k] --> [g] (ż 標準型態有聲)。
    • jakby ['jagbi] (仿佛), [k] --> [g] (b 標準型態有聲)。
    • król [krul] (國王), [k] 不改變 (r 為近音)。
    • wart [vart] (價值), [r] 不改變 (r 為近音)。
    子音 wrz 為標準型態有聲,但是如果一個子音叢集以 wrz 置于結尾,且重音在倒數第二音節為標準型態無聲,則整個子音叢集為無聲。
    • krzak [kʃak] (灌木叢), [ʒ / Z] --> [ʃ / S] (k 標準型態無聲)
    • odtworzyć [ɔt'tfɔʒitɕ] (複製,"動詞"), [d] --> [t] & [v] --> [f] (t 標準型態無聲)
    最著名的波蘭繞口令,取自 強·布雷玆瓦 的詩作 Chrząszcz 裡,到現在可能又有其它繞口令的例子。(以下繞口令的檔案下載後,請用 Ogg Vorbis 的格式軟體收聽)
    W Szczebrzeszynie chrząszcz brzmi w trzcinie.[fʃʧεbʒεʃiɲε xʃɔ̃ʃʧ bʒmi ftʃtɕiɲε]斯雷布里斯文鎮有一隻甲蟲在蘆葦叢裡嗡嗡叫[编辑] 重音
    波蘭語重音一般都落在倒數第二音節上,例如: zrobił (他做過), zrobili (他們做過)。
    例外規則:
    • 動詞為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複數過去式,例如:zrobiliśmy (我們做過) - 重音落在倒數第三音節上。
    • 動詞為條件式,例如:zrobiłbym ("如果條件許可的話",我會去做) - 重音落在倒數第三音節上。
    • 動詞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複數條件式,例如:zrobilibyśmy ("如果條件許可的話",我們會去做) - 重音落在倒數第四音節上。
    • 一些從拉丁語借來的字詞(例如:matematyka) 重音落在倒數第三音節上,不過這種用法大部分都使用在過去的50年裡。
    [编辑] 拼寫法

    [table=36em][tr][td=30,1]波兰语字母[/td][/tr][tr][td]A[/td][td]a[/td][td]Ą[/td][td]ą[/td][td]B[/td][td]b[/td][td]C[/td][td]c[/td][td]Ć[/td][td]ć[/td][td]D[/td][td]d[/td][td]E[/td][td]e[/td][td]Ę[/td][td]ę[/td][td]F[/td][td]f[/td][td]G[/td][td]g[/td][td]H[/td][td]h[/td][td]I[/td][td]i[/td][td]J[/td][td]j[/td][td]K[/td][td]k[/td][td]L[/td][td]l[/td][/tr][tr][td]Ł[/td][td]ł[/td][td]M[/td][td]m[/td][td]N[/td][td]n[/td][td]Ń[/td][td]ń[/td][td]O[/td][td]o[/td][td]Ó[/td][td]ó[/td][td]P[/td][td]p[/td][td]Q[/td][td]q[/td][td]R[/td][td]r[/td][td]S[/td][td]s[/td][td]Ś[/td][td]ś[/td][td]T[/td][td]t[/td][td]U[/td][td]u[/td][td]V[/td][td]v[/td][td]W[/td][td]w[/td][/tr][tr][td]X[/td][td]x[/td][td]Y[/td][td]y[/td][td]Z[/td][td]z[/td][td]Ź[/td][td]ź[/td][td]Ż[/td][td]ż[/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d] [/td][/tr][/table]
    波蘭語字母拉丁字母為基礎,但是用到一些附加符號如:"克雷斯卡(kreska)"(符號圖形有一點類似銳音符)、上標一點、及"反尾形符(ogonek)"(右下標往外一勾)等三種。


    大寫HTML
    小寫HTML
    常用音標其它音標
    A a [a] 
    ĄĄąą[ɔ̃][ɔ],[ɔm],[ɔn],[ɔŋ],[ɔɲ]
    B b [p]
    C c [ʦ][ʣ],[tɕ]
    ĆĆćć[tɕ][dʑ]
    D d [d][t]
    E e [ε] 
    ĘĘęę[ε̃][ε],[εn],[εn],[εŋ],[εɲ]
    F f [f][v]
    G g [g][k]
    H h [x][γ]
    I i [ȋ],啞音(軟化之前的字音)
    J j [ȋ] 或者 [j] 
    K k [k][g]
    L l [l] 
    ŁŁłł[ȗ] 或者 [w]齒音 [l] 用在東部的方言裡
    M m [m] 
    N n [n][ŋ],[ɲ]
    ŃŃńń[ɲ] 
    O o [ɔ] 
    ÓÓóó 
    P p [p]
    R r [r] 
    S s [s][z],[ɕ]
    ŚŚśś[ɕ][ʑ]
    T t [t][d]
    U u [ȗ]
    W w [v][f]
    Y y [i] 
    Z z [z][s],[ʑ]
    ŹŹźź[ʑ][ɕ]
    ŻŻżż[ʒ][ʃ]

    波蘭語正字法也包含7個二合字母


    開頭用大寫HTML
    小寫HTML
    常用音標其它音標
    Ch ch [x][γ]
    Cz cz [ʧ][ʤ]
    Dz dz [ʣ][ʦ],[dʑ],[d-z]
    [dʑ][tɕ]
    [ʤ][ʧ],[dʒ]
    Rz rz [ʒ][ʃ],[r-z]
    Sz sz [ʃ][ʒ]

    要注意一下雖然波蘭語正字法大多是表示語音的,有一些音素卻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表示:
    • [x] 可以用 h 或是 ch 來表示。
    • [ʒ] 可以用 ż 或是用 rz (雖然 表示為[rʒ] 的叢集音素)來表示。
    • 可以用 u 或是 ó 來表示。
    • 一些軟子音可以用 ćńśź,或是用 cidzinisizi 來表示。
    不像英文,如果子音重複,它表示發音也是重複,或者說是拉長一倍的發音時間,如:wanna 唸為 ['vanna],而不是唸為 ['vana] ('bathtub');motto 唸為 ['mɔttɔ],而不是唸為 ['mɔtɔ]。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