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閩南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08年9月4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本文介绍的是通行於中國南方的閩語分支。關於通用於台灣的閩語,詳見「台灣話」。
閩南語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華人地區
区域: 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海陆丰地區、潮汕地區、广东省西部的湛江、电白、雷州半島;浙江省南部少數地區
使用人數 約8000萬
排名: 21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
閩語
閩南語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無(但中華民國許多正式場合常用)
管理机构: 無;但中華民國教育部及民間組織在台灣扮演重要角色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CFR
ISO 639-3: nan
方言的通行區域:淺綠色為潮州話,黃色為海南話,深綠色為閩南話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閩南語(白話字:Bân-lâm-gú,IPA: [ban˨˩lam˧˥gu˥˧]),或稱閩南話,是指福建南部多個城市以及台灣通行的語言。東南亞閩南人普遍稱為福建話(在中國大陸一般是泛指福建方言、閩語方言),中華民國則稱為台灣話、台語、河洛話。屬於漢語閩語的一種,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語。語言學的分類上,中國语言学者多认为閩南語是一種汉语方言,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族。
閩南語一詞有廣义狹義之分,廣義指學術上泛閩南語系集合或閩南本地所有通行語言,狹義則僅指閩南本地之閩南語,學術上的閩南語是以廈門、台灣腔為凖的閩南語。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广东西部的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玉环、温岭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台湾。
目录 [隐藏]
1 淵源與名稱
2 歷史
3 分布地区
4 閩南話的分類
5 次方言及其亲近性
5.1 閩台片
5.2 浙南片
5.3 潮汕片
5.4 中山片
5.5 琼文片
6 保留古漢語成份
6.1 子音
6.2 母音和聲調
6.3 變調
6.4 詞語
6.4.1 人称
6.4.2 指示代名詞
6.4.3 空間
6.4.4 時間
6.4.5 詞彙
6.4.6 倒置詞
6.4.7 動詞
6.4.8 副詞/助動詞/介詞/其他
6.4.9 疑問詞
7 古代閩越語成份
8 外來語借詞
9 與日語關係
10 文白異讀
11 注釋
12 参見
13 外部链接
[编辑] 淵源與名稱
關於閩南語之淵源,有:百越語、古商語、唐朝官話;關於閩南語之名稱,有:福建話、閩南話、臺灣話、福佬(福狫)話、河洛話及貉獠(鶴佬)話等等,眾說紛紜,不一而足。[1]:
河洛話:「河洛」一詞多屬八、九十歲以上年屆古稀的長輩所用,連橫先生更代表著十九世紀臺灣閩南語族的傳統用法。[2]
鶴佬話
台灣話、台灣語(狹義):絕大多數人公認為台灣閩南語,而「早期臺灣語」指未接受西洋、東洋(日本)和南洋等影響以前的台灣語,兼指漳、泉、潮等閩南話。[3]
福建話:東南亞地區常用,且特指閩南語
學老話:海陸豐常用
福佬話:粵閩客家人常用
[编辑] 歷史
中國漢朝末年的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北人開始進入福建,造成福建地区除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以外,另外也带来了一部分的北方语言。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禍」,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上古~3世紀時中原的語言,「泉州腔河洛话」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唐高宗儀鳳年間(677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唐僖宗中和年間(885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漳州腔閩南话」的基礎。
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彙音寶鑑》,十五音因而誕生。
[编辑] 分布地区
现今主要分布在台湾和中国的閩南,同时在中国東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江苏省:宜興市南部山區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溫嶺市之石塘一帶
玉環縣之坎門、陈屿
洞頭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
瑞安市之北麂島、大南鄉
平陽縣之水头镇、腾胶镇、南麂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
泰順縣之東南角
文成縣之東南角
蒼南縣之靈溪、矾山、桥墩、马站、渔寮、藻溪、赤溪、观美、南宋、霞关、大漁、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鎮
長興縣、臨安縣、舟山群島等地
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
广东省:东部沿海(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西部的湛江和电白及雷州半岛
海南省:以琼山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具零星分布帶
东南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賓、緬甸等地
[编辑] 閩南話的分類
從語言系統來講,閩南語被多數中國的語言學家認為是一種漢語方言。然而西方學者大多不認同此說法。理由如下:
第一,關於現今中國境內的不同漢語,其到底是不同的「語言」或「方言」,一直在學界有爭議。由於使用不同漢語的人之間,彼此基本上並無法用口語進行溝通,因此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漢語,基本上是「語言和語言」的關係,而不是「方言和方言」的關係[4](參見方言)。
第二,如果以閩南語當作討論主軸的話,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閩南語本身和其他漢語之間的差異非常大(見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的研究為例,他就發現閩南語廈門話和北京話之間所共享的「同源詞」有48.9%,比英語和德語之間「同源詞」的比例(58.5%)來得低。也就是說,如果以「同源詞」當作指標來比較語言之相近程度的話,閩南語和北京話之間的差異,比英語和德語之間的差異要大。
以上述這些研究為基礎,最近有一些研究閩南語的學者,對閩南語的定位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看法。他們試著將閩南語的結構和基本詞彙,與南島語系和侗台語系聯繫起來,而論證其他非漢語語言對閩南語的強大影響(見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趙加 1991等)。他們認為,河洛語可以被視為是屬於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而不是方言,而廈門話、台灣話、泉州話、漳州話等等,是閩南語的方言。
多數中國的語言學家仍習慣地將河洛話視為漢語的一種方言,而有別於西方學者視閩語、粵語、吳語等為獨立的語言。中國語言學家認為口語差異很大的方言並非只存在於漢語,比如德語在各地區的口語方言,其差異程度也是相當大的,但仍然都被視為德語的方言。而荷蘭語和德荷邊境的低地德語的口語又很接近,並能基本通話,但被視為兩種不同的語言。所以不能把口語差異的大小作為方言和語言的評判標準。中國語言學家以整體國家的概念來作區別,因此絕對主張河洛話屬於漢語,是漢語的方言,以作為語言位階上的主從的關係。如下所示:
漢藏語系 漢語 閩語 閩南語 [5]
[编辑] 次方言及其亲近性
閩南语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编辑] 閩台片
主条目:泉漳片
泉漳片,又稱閩台片,即本土闽南语,狹義閩南語。通行於福建、台灣、東南亞、广东海陆丰、惠州。內部高度一致,溝通大致無礙。不論何種口音,源頭皆為泉州話、漳州話。二者音韵系统有别,但严格对应;语法及用词基本一致。並以不等比例,光譜式混合、漸變,出現在內部個別口語當中,稱「漳泉濫」。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灣話(两者相似,前者較後者高亢)即屬之。
泉州話,主要分為「府城腔」和「海口腔」。
漳州話,主要分為「龙岩」、「漳平」、「东山」及「漳州」四小片。通行于广东海陆丰、惠州一带的学佬话和漳州腔闽南话类似能够通话。
台灣話,又稱台語:「泉在海,粵(客)在山,漳人在其中(內)。」,可稱「海山濫」、「海內濫」。分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內之「通行腔」,「內埔腔」(漳州腔)四個代表。[6]主要特色,在於大量的平埔族語、英語、荷語、日語等外來語,及中華民國政府推行之「國語」,吳語、外省方言的影響。[7]
厦门话:廈門處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響。
东南亚福建话:通行於东南亚之福建話,以闽台片為主,混合部分潮汕片調值。並依所在地與當地語言相互影響。
[编辑] 浙南片
主条目:浙南閩語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語是福州話類別)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閩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閩南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閩南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閩南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閩南语。
[编辑] 潮汕片
主条目:潮州话
潮州話:又稱潮汕話。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和越南的一部分华人社區。全世界以潮州话为母语的大概有3000万人[來源請求]。著名戏曲荔镜记 (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1949年后以汕头市区话为标准。
[编辑] 中山片
主条目:中山閩語
北宋时期,有大量的福建河洛人迁徙到广东省的隆都、南蓢、三鄉、張家邊一带。这个片区统称为“中山片”。河洛话传入中山市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这种方言被当地人称为“中山闽河洛语”。
[编辑] 琼文片
主条目:雷州话和琼语
雷州話又稱黎话(不是黎族的黎语)、海话,主要流行于电白、湛江,北宋之前大致居住在河南(洛阳周边),两宋年间北方战乱,先迁居到福建莆田一带,再沿着海边迁居至闽南、潮汕、海陆丰、电白、湛江、海南。
海南话,又稱瓊語。是說河洛話的人(有说是莆田)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语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諸多語音特點和差異,如具備子音 f 等,使其歸屬於閩南語支系有些許爭議。
[编辑] 保留古漢語成份
[编辑] 子音
河洛語的子音(聲母)直接繼承上古中原語的聲母系統。在這一方面,河洛語因为早在晋末五胡乱華便远离了故土,而並沒有受到中古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一路南迁至福建等地,留住上古中原语音。現在普遍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聲母。按照傳統的河洛語十五音分析,现今河洛語的聲母有15個,就是說上古漢語的19個聲母目前河洛語保留了15個。
上古中原(漢)語有一些特點:
1.古無輕唇音
2.古無舌上音
3.古多舌音
這些重要的古代漢語語音現象,河洛語保存得很好,反映上述上古漢語的特點,以下逐一分析:
1.河洛語的「非組」和「幫組」聲母讀法相同,例如「飛」([pue44] / [pe44] / [pə44]),「蓬」([pʰaŋ24]),「吠」([pui22]),「微」([bi24])。
2.「知組」和「端組」的聲母讀法相像,例如「豬」([ti44] / [tu44] / [tɯ44]),「醜」([tʰiu53]),「程」([tʰiŋ24])。
3.很多「章組」的字聲母讀法和「端組」相同,例如「唇」([tun24]),「振」([tin53])「召」([tiau22]),「注」([tu21])。
聲母子音
[编辑] 母音和聲調
閩南河洛語的母音和聲調,體現中古音的特點。母音方面,閩南語和粵語都完整保存中古音6個複音韻韻尾,其中[-p]、[-t]、[-k]是塞音,[-m]、[-n]、[-ŋ]是鼻音。
聲調方面,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特點在閩南河洛語得到體現。漳州音、厦门音、同安腔、台湾优势腔,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7個調;泉州音(仅以泉州市区“府城音”为代表)有陰平、陰上、去聲(陰去和陽去合并)、陰入、陽平、陽上、陽入7個調。龙岩音(以龙岩市区音为代表)有8个声调(四声各分阴阳)。
一般地,汉语中古音有八个声调,体现「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今天的汉语方言,大多能够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音的某些特点。以河洛话为例,漳州音独缺“阳上”调(漳腔阳上并入阳去);泉州音则惟独去声的本调不分阴阳(即阴去和阳去合并,但各自变调后仍能区分)。
所謂閩南語七聲八調,指的就是這些調性的完整。
聲調 平 上 去 入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代碼 1 5 2 6 3 7 4 8
調值 廈門 44 24 53 - 21 22 32 4
東 taŋ1 銅 taŋ5 董 taŋ2 - 凍 taŋ3 動 taŋ7 觸 tak4 逐 tak8
臺北 44 24 53 - 11 33 32 4
-
臺南 44 23 41 - 21 33 32 44
-
漳州 34 13 53 - 21 22 32 121
-
泉州 33 24 55 22 41 5 24
-
[8]
[编辑] 變調
[编辑] 詞語
現代許多方言,都是從古語傳下來的。[9] 閩南語詞彙,有很多屬於古漢語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甚至是上古時代。例如俗語「日時走拋拋,暗時點燈膋」中的「膋」就是那個時代的語言。(《诗经·小雅·信南山》有:「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编辑] 人称
單數 眾數
第一人稱 我 goa
儂 lang, nang
我 包括性 儂人 lan, nan 咱們
排除性 我人,余人,吾人之連音 n, gun, goan 我們
第二人稱 女汝爾耳你 Li/Lu2 你 您(「你人」連音)nin, lin 你們
第三人稱 伊 i1
儂(人) lang, nang
他/她/牠/它
人家
伊人 i nan(潮瓊片)in(伊人連音,閩台片)
儂(人)lang, nang
他們/她們/牠們/它們
人家
所有格:人稱+其(古字為「丌」)。[10]
[编辑] 指示代名詞
指近 指遠
一般 單數 之個 這個 許個 那個
眾數 之撮
茲
這些 許撮
許
那些
空間 之塊
茲
這裡 許塊
許
那裡
之內
之內底 之內面
這裡面 許內
許內底 許內面
那裡面
之口
之口面
這外面 許口
許口面
那外面
時間 之陣/當
之當時 之時 之時陣
現在;最近 許陣/當
許當時 許時 許時陣
之後
狀語 之生阿
焉耳生
像這樣 許生 像那樣
程度 至 這麼 許 那麼
類型 茲個
之種
這種 許個
彼種
那種
之(TSit):明代以前的中文,主要以「之」表普通話的「這」[11],這要念en5。可追溯到《诗经》:「之子於歸」(這小孩出嫁)
茲(TSia):這裡,這些,這。(庫車,古稱龜茲,茲車同音。)。例:茲收到銀票一萬圓。
[编辑] 空間
用字有嚴格區分。範圍而言「頂/底」小於「上/下」。
頂,指物之上緣,水文上為北岸。如,頭頂、山頂、身軀頂、天頂、頂溪(溪北)、樹頂。
上,泛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水上(通常指高於水面如沿岸),水面上、身上。
底,指物之下緣。如水底、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資源)、井底(某一空間之最下處)
下、腳(e,ka,ha)。「下ka」指泛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寫「腳」是誤植(許成章,2000)。
奧(最深處)。如村奧(最裡村。)、奧萬大,奧深水。
稱右為「正」,稱左為「佐(音倒)」。稱寬為「闊」,稱窄為「隘」。稱大為「大」,稱小為「細」。稱高為「縣(懸)」,稱低為「奚」。
埔(平原),坑/湖(低勢低者,稱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時有水,現在沒水。),田(農地,或官方屯田養兵處)
庄(村落);寮(臨時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次、厝(次指屋舍[12],茨原指茅屋[13],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稱「屋」者。常冠姓於前,如陳厝,指陳姓人家的房子聚落。)
甬/涌/湧:水文、人文集合處。
社(部落祭祀處而形成的聚落。台灣多為原平埔族居地)
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階梯的地勢)坪(坡勢緩者,或小高原)
港(不限河溪大小,多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處。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積地)
營/宿/鎮/鋒/沖/勁:台灣地區多為鄭成功父子布軍處。例:前鎮、前鋒、左營、右昌(沖/衝)、後勁、中路;新營、柳營、林鳳營。
門/口(如:鹿耳門,鄭成功攻荷蘭東印度公司登台處,為一海口)
驛:車站。驛頭(車站)、後驛(後車站)、驛夫(車夫)、驛長(站長)。客家話、日語、韓語也表留此用古語。
[编辑] 時間
夜半、日出、早時/早食(早亦作蚤),晡時/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話常講「日頭落山」)、黃昏、宴時/宴食/暗時/暗食(晚上)……等詞。《淮南子.天文訓》十時辰制,《漢書·天文志》或漢代官方十二時辰制,都可以看到這些名稱。其他如,中晝(中午)。
今旦日:今日。現作「今仔日」。[14]
晏:音uann3,漢初的《儀禮.士相見禮》:「問日之早晏。」「早晏」是「早晚」的意思。《玉篇》:「晏,晚也。」《廣韻》:「晏,晚也。烏澗切。」文讀音an3,白話音uann3。[15]
[编辑] 詞彙
鼎:以煮食用具為例,古代稱為「釜」的,華北人、官話語區稱為「鍋」,粵語和客家話稱「鑊」,閩南語稱為「鼎Dngia」。閩南語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漢尚可了解的一種用法。[16]
牙G"e/G"a、齒Ki:「虎象有牙,人馬有齒。」例,馬齒、齒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齒膏(非牙膏),暴牙,象牙。[17]
忝Tiam2:疲累。《詩經·小宛篇》:「無忝爾所生」[18]
細腻SueLi/SeZi:小心。音同「世二」[19]。
狡獪Kau-Koai3:頑皮,狡滑‧[20]
痴欲:一见女人便顾盼爱慕的轻挑男子。在明代潮州戏文《金钗记》中就有「宋金为人太风梭(骚),说话甚痴欲(哥)」的台词,可见「痴哥」这词在明代的潮汕方言中已经产生。[21]。俗作「豬哥」。
湛Dam5:溼。《詩經·召南》「湛湛露斯」[22]
身Sin:閩語系(<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稱「懷孕」皆為「有身」,而「身」字於甲骨文中即畫一個人腹中有物。
箸:Du, Di。筷子。日語同漢字。
糜B"e/Mue/Muai: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
衫Snga: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論是否及於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長衫(長袍)。
生Sngi/Snge:今官話的「某先生」,以「某生」表達。如《西廂記》之「張生」,乃指「張先生」。(廣東話也保留)
先生SinSnge/SenSngi:日語、韓語亦保留此用法;。今官話謂「某老師」,閩語謂「某先生」。如「張先生」乃指「張老師」,指一些學有專精者,如醫生,教師,律師……等。
悾/悾悾Kong:心思空空,傻瓜。《論語》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编辑] 倒置詞
如「衫褲」、「人客」、「趁錢」、「眠床」、「精肉」、「滾水」等等都是唐宋以來(中古漢語時代)的用詞。[衫褲、人客、滾水,也見於粵語],構詞方式和現代漢語相反,但是和古漢語相同,例如「鴨母」、「風颱」、「人客」、「親堂」、「骹手」等。
表動物之性別及物之陰陽者,以「公/母」表二,如雞母、狗公。[公/母也見於粵語,但母作「乸」]
表本源及衍生者,以「母/子」表示:如錢母(母錢,即本錢)、錢兒囝(利息)、股母(股本)、股兒囝(股息)。
其他:慣習、頇顢、韆鞦、僂傴、鬧熱、童乩、氣力、棄嫌、退後、序先、第(Tai上聲)先、塞鼻、寸尺、冒仿、青紅燈(紅綠燈)、板模、胃腸、慢且、頭前、久長、出外、心內、加添、養飼、落衰、菜蔬、延遲、利便、緣投、運命、進前、紹介(介紹,都有人用)、臭酸、姑磨(今台灣地區多俗寫為龜毛)、嚇驚/嚇恐(恐驚古音同)、夜半、布帆/布蓬、暝日(暝為夜的意思),次宅(表音作「厝體」)。
[编辑] 動詞
臆ioh:猜測也。《論語》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落:離開交通工具、交通動線,往下之動作,都稱「落」。落车(下车),落轎(下轎);落崎(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公路)。粵語、日韓語也表留此漢字表意。
斟酌:小心,计较,深虑專心也。加斟酌兮(多注意多考慮專心一點)。粵語亦同。
熟悉、识悉,悉識,熟識:認識也,音Siok-sai7。如,王生你有熟悉無?(你認識王先生嗎?)
企:立也,如企鵝(站起來的鵝),企壁(站在街旁的流鶯),企起來(站起來。),音Kia。粵語亦同。
行、走:今官話之「走」,古謂「行」也,「行路」即官話的走路;今官話的「跑」,古謂「走」也,兼有「逃亡」之義。如暴走、敗走千里。閩語、粵語、日韓漢字同。
惙:驚嚇。
彳亍/蹉跎/佚宕/跌宕/馳逐/趍趙/惰愉/佚樂/跮踱/躑躅/佚陶:閒逛,踽行,行房,遊戲……之意。[23]
沃:音ak4,《左傳》僖二十三年:「奉匜沃盥。」疏:「沃,謂澆水也。」《漢書.張良傳》:「沃野千里。」注:「沃者,溉灌也,言其土地皆有溉灌之利,故云沃野。」。[24]
[编辑] 副詞/助動詞/介詞/其他
誠/真:誠亦可作「成」,誠大(真大);名詞或名詞化形容詞多用「真」。如真紅,真白,真男子漢。
上+形容詞:如上好(最好);上大(最大)、上寒(最冷)。
焉耳=焉爾=安爾=安耳=云爾:這樣子(而已)。《孟子.梁惠王》:「盡心焉耳」(盡心這樣而已)[25];亦有與苗語比較,認為非漢語成分者者。[26]
有:可以加在形容詞之前以加強語氣:這粒西瓜有大(這個西瓜真大)、這個囝仔有勇(這個孩子真勇敢)這種用法跟《詩經》裡「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有蕡=真大)。《小雅.白華》: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真扁)[27]
加:kha+形容詞:如「加少」指「變得比較少」《孟子.梁惠王篇》﹕「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者又加少矣」。
[编辑] 疑問詞
什麼:通「甚物」,「啥物」[28]。
甚:現通什麼的「什」、「啥」,後可加名詞。如,甚人(何人),甚事(何事。事念Tai7)……。閩台片口語多用「甚」表示什麼。
乜/麼/勿/物(未有權威考證,皆為民間用字)、「乜個」(潮瓊片)
底(何):底事(何事),底地(何地),底处(何處)[29],底時(Ti3-Si5)(何時),底個(潮瓊片同「乜個」)
安(焉)如(若)/安怎+動詞。但亦有認為為非漢語者[30]
甚人(誰,可連音[31])底人(潮瓊片,在閩台片是問對方那裡人)
㈠底一 +名詞 例:底一車(那一車?)
㈡底一 +量詞 例:底一台?(那一台?)
㈢底一 +量詞 +名詞 例如:底一台車?(那一台車?)
[编辑] 古代閩越語成份
闽南河洛語里面有古代中原漢語和閩越族語言相融合的成分。現在閩南河洛語仍然保留一些古代越人語言的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對應中文為:蟑螂)、ka-lēng(鵁鴒或鵁閵)、tō·-kâu(杜猴)、tō·-ún(杜蚓或土蚓,對應中文為:蚯蚓)、káu-hiā(蚼蟻或狗蟻,對應中文為:螞蟻)、ka-lún-sún(交懍損、加懍損、交懍恂或加懍恂,對應中文為:打冷顫)、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對應中文為:打噴嚏)、tio̍h-ka-cha̍k(著咳嗾)。[32]
现今閩南河洛語亦受到些侗台語系的影響。近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台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係。侗台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與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
通常只有屬於同一語系內的各方言才會有共同的核心詞匯(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腳之類又實在又與生俱來的實物;不同語系之間的相同詞匯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貿易帶來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帶入的抽象概念。
然而,閩南河洛語擁有的非漢語詞匯之多,竟然包括了部份核心詞匯。最明顯的例子是「肉」,河洛語讀 [bah]。馬來西亞讲河洛語的華人將「肉骨茶」拼寫作 Bak-Kut-Teh。事實上,河洛語「肉」字是有文白二讀的,口語為 [Bah],但文讀書面語卻是 [Liok]。多数情形 河洛话当中文讀代表着 异族王朝官方語言影响中原正统语音後的变音讀法,河洛話「肉」文讀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漢語「肉」的讀法。「肉」在《廣韻》等中古漢語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ɲjuk~ʑjuk] (現代北京話 /rou/,粵語 /yuk/),中古 正指的是 五胡乱中原之后 的时代。試比較華南及東南亞的非漢語的「肉」——
Tai-Kadai (侗台語):壯族 Zhuang 土州話: b[¬]k,
壯族廣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
Tai (泰國語):-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南島語系:Indonesia (印尼語): da - ging
侗台語、泰國語「肉」的讀音都與河洛語口語「肉」[bah] 更接近。可見华南少數民族或者是东南亚少數民族語言跟河洛語在远古是有關係的。故河洛中原话语、民族其实是东亚大陆上东西南北中各民族融合而成之。
[编辑] 外來語借詞
從唐朝開始,泉州已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和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福建,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闽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soap,雪文,现今閩南語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出租车,台灣地區現多以河洛語發音稱「計程車」ke-ding-cha)、pa-sū(bus,巴士车,台灣地區對於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車」的趨勢)、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编辑] 與日語關係
由於保留了不少上古~中古中原话语,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時從中原傳入,所以有不少漢字二者發音几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一詞,河洛語唸SèGài,日語唸セカイ (Se-Gai),「开始」KaiSi,「人类」LinLui,「世纪」SeGi,發音明显一致。尤其在韵脚上更有相当多的例证,如宇宙、运动、便当等。
另外,由於台湾日治时期長達半世紀(1895年-1945年),因此台灣話的日常用语出现些口語其是來自日語詞彙,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長女性)、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長男性);另亦有日語漢詞,以河洛語發音讀出的情形,例如:「離緣」(離婚)、「注文」(下訂單)、「寄付」(捐獻)、「口座」(帳戶)、「出張」(出差)、「水道水」(自來水)等。这些詞彙為閩南語添加了新元素。
[编辑] 文白異讀
許多漢語方言皆有文白歧讀(或稱文白异读)現象,但遠不如河洛語豐富。語言學家罗常培曾於《厦门方言研究》中粗略统计《方言调查字表》所舉 3,758 個漢字當中,有 1,529 個有歧讀現象,比例約佔 40.6% 強。歧讀漢字中,絕大多數文讀白讀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約 90% 屬之。其餘則有多種讀法。
舉例數字(1~10)讀音如後:(註:白讀「一」若干學者認為「蜀」為正字[33];「八」為泉漳腔;文讀「二」為部分地區失落 j- 聲母);。
漢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文讀 it jī/gī/lī sam sù/sɨ ngō lio̍k chhit pat kiú si̍p
白讀 chit nn̄g/nō͘ saⁿ sì gō la̍k peh/pueh/pəeh káu cha̍p
使用文讀或白讀以場合而定。例如數字白讀絕大多數用在計數,而當序數、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不需進制時使用文讀。又例如「成」字有多個文白歧讀:「成功」中讀sêng,「幾成」讀siâⁿ,「成做」(成為)讀chiâⁿ,「成家」讀chhiâⁿ,不能相淆。 有些詞語以文讀和白讀區別不同意思。例如「大人」的文讀音tāi-jîn是對別人的敬稱,白讀音tōa-lâng是指成年人。對於非母語人士而言,河洛語歧讀極為困難,學習時應以詞彙發音為主,不可各別記憶漢字發音。
[编辑] 注釋
1.^ 吳坤明《臺灣學研究第五期 / 97 年 6 月》<臺灣閩南語之淵源與正名>頁1,2008
2.^ 梁烱輝〈臺灣閩南語正名〉(社團法人臺灣漢學教育協會,2002.7.26)
3.^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2,25.--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4.^ Chao 1976;DeFrancis 1984
5.^ 以葡萄牙語為例,該語言在語言分類的系譜如下:
印歐語系 義大利語族 羅曼語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亞-羅曼語支 West-Iberian 葡萄牙-加利西亞語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在分類位階上比閩南話還要後面,但卻沒有人會將該語言說成是方言。但方言並非完全由分類位階的多少所決定的,還有語言的影響力、地域差異等其他的因素。
6.^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40-143.--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7.^ 許成章《台語研究》頁37(2000,06)
8.^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7, 28頁。ISBN 7-211-03896-9。
9.^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頁8行4
10.^ 吳守禮《台語正字》之三,頁036(台灣: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5)
11.^ 《康熙字典.之/這 條》參照
12.^ 見《說文解字.次》
13.^ 《康熙字典.茨》
14.^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第一節
15.^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第一節
16.^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17.^ 陳冠學《高階標準臺語字典》(台灣:前衛出版社,2007)
18.^ 陳冠學《高階標準臺語字典》(台灣:前衛出版社,2007)
19.^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第一節
20.^ 吳守禮《台語正字》之二,頁53(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5,07)
21.^ 余流〈「痴哥」与「咧腮哥」〉
22.^ 林金鈔(1980)
23.^ 許成章《台語研究》頁307,361(2000,06)
24.^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第一節
25.^ 許成章《台灣漢語詞典》、陳冠學《高階臺語標準字典》皆採此說
26.^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32.--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27.^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6。
28.^ 許成章,2000)
29.^ 石遇瑞〈潮汕方言:底‧底事‧底地‧底处〉
30.^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32.--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31.^ 許成章《台語研究》頁21(2000,06)
32.^ 董忠司編輯召集《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上冊)》頁132部分參照.--第一版.--〔臺北市〕:文建會,民90
33.^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亦採此說
[编辑] 参見
閩南語維基:厦门话语音系统
河洛人 / 閩南人
台灣話
潮汕話
白話字
台語通用拼音
TLPA
荔鏡記
[编辑] 外部链接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闽南语维基百科闽南语在《民族語》的連結
當代泉州音字彙
潮州話拼音方案
台语线顶字典
厦门音线上查询
廈門市文化局 閩南方言
中央研究院數位資源網:閩南語典藏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漢語
顯示▼隱藏▲ 漢語分支
大類群 官話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東干
吳語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甌江 · 處衢
湘語 長益 · 婁邵 · 吉淑
贛語 昌靖 · 宜瀏 · 吉茶 · 撫廣 · 鷹弋 · 大通 · 耒資 · 洞綏 · 懷嶽
客家話 寧龍 · 于桂 · 銅鼓 · 粵台 · 粵中 · 粵北 · 東江 · 汀州 · 詔安
粵語 粵海 · 莞寶 · 羅廣 · 四邑 · 高陽 · 吳化 · 邕潯 · 儋州 · 邁話 · 蜑家 · 勾漏 · 平話 · 欽廉
閩語 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瓊文
晉語 并州 · 呂梁 · 上黨 · 五臺 · 張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爭議 徽語 · 平話 · 東江本地話
未歸類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標準語 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 標準粤語(廣州話)
顯示▼隱藏▲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體 漢字(繁体字 · 簡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 現代漢語白話文(繁体中文 · 簡體中文) · 粵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爾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 · 東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書
顯示▼隱藏▲ 語言研究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 詞彙 · 語法 · 訓詁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闽语
闽东 侯官 福州 · 福清 · 屏南
福宁 福安 · 霞浦 · 福鼎 · 宁德
蛮讲 泰顺
闽南 泉漳 厦门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潮汕 潮州 · 汕头
大田 大田
闽北 建瓯 · 建阳
邵将 邵武 · 将乐 · 光泽 · 顺昌
闽中 三明 · 永安 · 沙县
莆仙 莆田 · 仙游
琼文 府城 海口 · 定安 · 澄迈 · 屯昌
文昌 文昌 · 琼海
万宁 万宁 · 陵水
崖县 崖县
昌感 昌江
来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7%BD%E5%8D%97%E8%AF%AD”
5个分类: 由于争议而保护 | 被永久保护的页面 | 閩語 | 新加坡語言 | 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