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996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0 发表于: 2010-01-20
湘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湘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維基孵育場的維基百科語言試驗版:
    湘語試驗版湘語
使用國家及地區 中國大陸湖南湘江、資江流域,廣西北部四縣及重慶少部分
使用人數 3600萬人  
排名: 28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
  湘語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hsn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湘語,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屬漢藏語系漢語,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湖南省相當部分地區、臨近湖南的重慶市和廣西部分地區;以長沙話和雙峰話為代表。

湘語又可以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主要流行於長沙市和湘北,受官話和贛語的影響比較大。老湘語分佈在衡陽市、湘鄉(含雙峰縣)一帶,受外部方言影響較小。新老湘語之間互通程度較低。總體來看,官話方言中的西南官話由於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湘方言的極大影響,而新湘語在形成過程中也受到了官話較大的影響,所以西南官話與新湘語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人也主張把新湘語划入官話。但相當多的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新湘語與西南官話有許多明顯的區別,比如前者較完整地保留了入聲調(後者分佈的大部分區域都無入聲),前者古濁音字今雖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氣音。兩者有一定的互通程度只是說明西南方言是「南方化」的官話。事實上,說新湘語的人往往較容易聽懂西南官話,而說西南官話的人聽懂新湘語還存在着相當明顯的困難。但是由於湖南東南部多山所以在群山包圍着一些縣城,當地的方言基本保持在一種初融和狀態,而且這些散居在山區的人是來自中原地區,因為數次的南遷帶來了北方方言的部分特點,在這得以保留。

湘語的主要語音特點是:

古濁音系統在相當一部分地區保留得比較完整;
f/h相混;(花/發fa)
一部分n/l相混;(你ni/li)
無zh、ch、sh;j q x有的地方如永州讀成jr qr xr
新派大部分地區不分尖團;
鼻韻尾多-n 少-ng ;(嚴/楊yan)
元音鼻化現象相當普遍;
聲調一般5-6個調類,很多地方有入聲,但入聲字無塞音韻尾。
比如:媽(陰平),麻(陽平),罵(陽去),炸(陰去),馬(上聲),抹(入聲)

[編輯] 參見
長沙話
incubator:Wp/hsn/湘語
永州話
顯示▼隱藏▲檢 • 論 • 編漢語

顯示▼隱藏▲ 漢語分支

大類群 官話 東北 · 華北 · 膠遼 · 冀魯 · 中原 · 蘭銀 · 江淮 · 西南 · 台灣 · 東干

吳語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甌江 · 處衢

湘語 長益 · 婁邵 · 吉淑

贛語 昌靖 · 宜瀏 · 吉茶 · 撫廣 · 鷹弋 · 大通 · 耒資 · 洞綏 · 懷嶽

客家話 寧龍 · 于桂 · 銅鼓 · 粵台 · 粵中 · 粵北 · 東江 · 汀州 · 詔安

粵語 粵海 · 莞寶 · 羅廣 · 四邑 · 高陽 · 吳化 · 邕潯 · 儋州 · 邁話 · 蜑家 · 勾漏 · 平話 · 欽廉

閩語 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瓊文

晉語 并州 · 呂梁 · 上黨 · 五臺 · 張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爭議 徽語 · 平話 · 東江本地話

未歸類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標準語 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 標準粵語(廣州話)




顯示▼隱藏▲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語素文字 字體 漢字(繁體字 · 簡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 現代漢語白話文(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粵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爾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 · 東干文 · 小兒經


其他 女書





顯示▼隱藏▲ 語言研究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 詞彙 · 語法 · 訓詁



顯示▼隱藏▲檢 • 論 • 編中國語言

漢藏語系 漢語 官話(東干語 · 晉語) · 吳語(徽語) · 粵語(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話 · 閩語(閩東語 · 閩南語 · 閩北語 · 閩中語 · 莆仙語)

緬彝語群 阿昌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柔若語 · 桑孔語 · 彝語(北 · 東 · 南 · 西 · 中 · 東南) · 載瓦語

藏語群 白馬語 · 倉洛語 · 門巴語 · 藏語(衛藏 · 康巴 · 安多)

羌語支 爾蘇語 · 貴瓊語 · 木雅語 · 納木義語 · 普米語 · 羌語 · 卻域語 · 史興語 · 扎壩語

嘉絨語支 爾龔語 · 嘉絨語 · 拉塢戎語

其他 阿儂語 · 白語 · 僜語(達讓語 · 格曼語) · 獨龍語(獨龍江 · 怒江) · 景頗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爾語 · 崩如語 · 蘇龍語 · 義都語) · 土家語



侗台語系 台語支 布依語 · 傣語(版納 · 德宏 · 紅金 · 金平) · 壯語

侗水語支 標話 · 侗語 · 錦語 · 拉珈語 ·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水語 · 佯僙語

其他 布央語 · 村語 · 仡佬語 · 拉基語 · 黎語 · 臨高語 · 普標語



苗瑤語系 巴哼語 · 布努語 · 炯奈語 · 勉語(瑤語支)  · 苗語 · 畲語 · 優諾語


南亞語系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語) · 莽語 · 倈語 · 布甘話 · 克蔑話 · 寬話


南島語系 回輝話 · 其他南島語言


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 西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保安語 ·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滿-通古斯語族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 朝鮮語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hk/%E6%B9%98%E8%AF%AD"
1個分類: 湘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1 发表于: 2010-01-20
卡纳达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卡纳达语
ಕನ್ನಡ kannaḍa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卡纳塔克邦
使用人数 4千万 (1998)  
排名: 23
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
南德拉维达语族
  泰米尔-卡纳达语支
   卡纳达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卡纳塔克邦
管理机构: 卡纳达文学组织 (Kannada Saahithya Parishath)
语言代码
ISO 639-1: kn
ISO 639-2 kan  
Ethnologue
第14版: KAN
ISO 639-3: kan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卡纳达语,又译坎纳达语(ಕನ್ನಡ kannaḍa)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官方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编辑] 文字
舌根塞音 - ಕ (ka), ಖ (kha), ಗ (ga), ಘ (gha), ಙ (nga)

舌面塞音 - ಚ (ca), ಛ (cha), ಜ (ja), ಝ (jha), ಞ (nya)

卷舌塞音 - ಟ (tta), ಠ (ttha), ಡ (dd), ಢ (ddha), ಣ (nna)

舌尖塞音 - ತ (ta), ಥ (tha), ದ (da), ಧ (dha), ನ (na)

唇塞音 - ಪ (pa), ಫ (pha), ಬ (ba), ಭ (bha), ಮ (ma)

ಯ (ya), ರ (ra), ಲ (la), ವ (va), ಶ (sha), ಷ (ssa), ಸ (sa), ಹ (ha), ಳ (lla)

数字:೦ (0), ೧ (1), ೨ (2), ೩ (3); ೪ (4), ೫ (5), ೬ (6), ೭ (7), ೮ (8), ೯ (9)

[编辑] 外部链接
Virtual Kannada Keyboard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卡纳达语维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D%A1%E7%BA%B3%E8%BE%BE%E8%AF%AD
2个分类: 德拉维达语系 | 印度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2 发表于: 2010-01-20
马拉雅拉姆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馬拉雅拉姆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马拉雅拉姆语
മലയാളം malayāḷaṁ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区域: 主要在喀拉拉邦、拉克沙群岛、本地治里
使用人数 35.7 百万  
排名: 29
语系 德拉维达语系
南德拉维达语族
  泰米尔-卡纳达语支
   Tamil-Kodagu
    泰米尔-马拉雅拉姆语
     马拉雅拉姆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喀拉拉邦和拉克沙群岛和本地治里的联邦属地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ml
ISO 639-2 mal  
Ethnologue
第14版: MJS
ISO 639-3: mal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马拉雅拉姆语(മലയാളം;malayāḷaṁ)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通行的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22种官方语言之一,语言人口约3,570万人。“马拉雅拉姆”在马拉雅拉姆语里的意思就是“人”。

[编辑] 参照
印度国家语言列表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马拉雅拉姆语维基百科  这是与语言或语言学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9%A9%AC%E6%8B%89%E9%9B%85%E6%8B%89%E5%A7%86%E8%AF%AD
2个分类: 印度语言 | 德拉维达语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3 发表于: 2010-01-20
缅甸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緬甸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缅甸语
မြန်မာဘာသာ mranma bhasa
使用国家及地区 缅甸、泰国、孟加拉、马来西亚、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 老挝、新加坡
使用人数 总人数:3200万
第二语言:1000万  
排名: 29
语系 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彝语群
   缅语支
    缅甸语  
文字: 缅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缅甸
管理机构: 缅甸语委员会
语言代码
ISO 639-1: my
ISO 639-2 bur (B)  mya (T)  
Ethnologue
第14版: BMS
ISO 639-3: mya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缅甸语(缅甸文:မြန်မာဘာသာ)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甸语是缅甸联邦的官方语言。在缅甸有大约3200万的使用者。在孟加拉、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也有少量分布。

缅甸语共有33个辅音,与元音拼合后,组成音节。缅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高平、高降、低平和短促调。缅语以仰光音为标准音。

缅甸文字属于婆罗米系文字,其书写特征是呈圆形。字符的构成是以辅音字母与元音拼合后形成音节符号。

目录 [隐藏]
1 古缅甸语和仰光话之间的历史演变
1.1 声调
2 辅音
3 外部链接

[编辑] 古缅甸语和仰光话之间的历史演变
缅甸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古缅甸语,因此可以用缅甸文的罗马转写来推测古缅甸文的发音,从此也可以看出其与仰光话之间的巨大的区别。

[编辑] 声调
古缅甸语有三个声调,但其在12世纪的确切音值不清楚,仰光话的发音是:

第一声:高降调53(在开音节中,用短元音符号表示,在闭音节中,在基本辅音之下加一个点)
第二声:低平调11(在开音节中,用长元音符号表示,在闭音节中,没有特殊的符号)
第三声:高平调55(在音节后加双点符号:)
古缅甸文的塞音韵尾演变成喉塞音,成为第四个声调。

[编辑] 辅音
缅甸语仰光话的辅音系统  双唇音 齿音 齿龈音 舌面音
和软颚音 硬颚音和
唇化舌根音 喉音 无发音部位
塞音和塞擦音 pʰ p b tʰ t d tʃʰ tʃ dʒ kʰ k g ʔ  
鼻音 m̥ m n̥ n ɲ̥ ɲ ŋ̊ ŋ   N (鼻化元音)
擦音   θ (ð) sʰ s z ʃ   h  
半元音   (r) j (ʍ) w  
边音   l̥ l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缅甸语维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7%BC%85%E7%94%B8%E8%AF%AD
4个分类: 缅甸语 | 缅彝语支 | 东南亚语言 | 缅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4 发表于: 2010-01-20
声调
古缅甸语有三个声调,但其在12世纪的确切音值不清楚,仰光话的发音是:
  • 第一声:高降调53(在开音节中,用短元音符号表示,在闭音节中,在基本辅音之下加一个点)
  • 第二声:低平调11(在开音节中,用长元音符号表示,在闭音节中,没有特殊的符号)
  • 第三声:高平调55(在音节后加双点符号:)
古缅甸文的塞音韵尾演变成喉塞音,成为第四个声调。
辅音缅甸语仰光话的辅音系统


双唇音齿音齿龈音舌面音
软颚音
硬颚音
唇化舌根音
喉音发音部位
塞音塞擦音pʰ p btʰ t dtʃʰ tʃ dʒkʰ k gʔ 
鼻音m̥ mn̥ nɲ̥ ɲŋ̊ ŋ N (鼻化元音)
擦音 θ (ð)sʰ s zʃ h 
半元音 (r)j(ʍ) w 
边音 l̥ l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5 发表于: 2010-01-20
奥里亚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奥利亚语)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奥里亚语
ଓଡ଼ିଆ oṛiā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区域: 奥里萨邦
使用人數 3.1 千万 (1996)  
排名: 32 (1996)
語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奥里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1: or
ISO 639-2 ori  
Ethnologue
第14版: ORY
ISO 639-3: ori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母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奥里亚语(ଓଡ଼ିଆ oṛiā)是印度的24种官方语言之一,主要在奥里萨邦使用。由于劳工迁移的关系,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也很流行。

[编辑] 音系
奧里亞語有 28 個輔音音位和 6 個元音音位。

元音   前 后
高 i u
中 e o
低 a ɔ
輔音   唇音 齒音 齒齦音 卷舌音 硬腭音 軟腭音 聲門音
鼻音 m   n ɳ      
清塞音 p
pʰ t̪
t̪ʰ   ʈ
ʈʰ ʧ
ʧʰ k
kʰ  
濁塞音 b
bʱ d̪
d̪ʱ   ɖ
ɖʱ ʤ
ʤʱ ɡ
ɡʱ  
清擦音     s       h
流音     l, r ɭ      

[编辑] 外部链接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奥里亚语维基百科odia.org, The only place in the internet to learn Odia (Oriya), read Oriya news, download Odia (Oriya) Softwares and books. Download dhwanI, a phonetic Oriya Translitation Editor using ITRANS.
For oriya language.
Romanised to Unicode Oriya transliterator
Unicode Entity Codes for the Oriya Script
Free/Open Source Oriya Computing Rebati project
Oriya Unicode Fonts
  這是與语言或语言学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9%87%8C%E4%BA%9A%E8%AF%AD
2个分类: 印度-雅利安语支 | 印度語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6 发表于: 2010-01-20
\

音系
奧里亞語有 28 個輔音音位和 6 個元音音位。

元音
 
iu
eo
aɔ
輔音

 唇音齒音齒齦音卷舌音硬腭音軟腭音聲門音
鼻音m nɳ   
清塞音p

t̪ʰ
 ʈ
ʈʰ
ʧ
ʧʰ
k
 
濁塞音b

d̪ʱ
 ɖ
ɖʱ
ʤ
ʤʱ
ɡ
ɡʱ
 
清擦音  s   h
流音  l, r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7 发表于: 2010-01-20
烏克蘭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烏克蘭語)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烏克蘭語
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
使用國家及地區 烏克蘭,俄羅斯,哈薩克,美國,摩爾多瓦,匈牙利,白俄羅斯,加拿大,烏茲別克,波蘭
使用人數 3 940萬  
排名: 26
語系 印歐語系
斯拉夫語族
  東斯拉夫語支
   烏克蘭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烏克蘭,
德涅斯特(摩爾多瓦境內未被承認的國家)
管理機構: 烏克蘭國立科學院(Національна академія наук України)
語言代碼
ISO 639-1: uk
ISO 639-2 ukr
ISO 639-3: ukr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烏克蘭語(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是斯拉夫語族中使用人數僅次於俄語和波蘭語的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的東斯拉夫語支.烏克蘭語的音韻、文法以及詞彙都跟俄語和白俄羅斯語很類似,但是烏克蘭語的使用者們不能跟這兩種語言的使用者自由通話。 烏克蘭語使用西里爾字母書寫,所使用的字母同俄語字母有一定的差別。

[編輯]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烏克蘭語維基百科維基詞典烏克蘭語版,
自由的多語言詞典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烏克蘭語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烏克蘭語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烏克蘭語使用Google自動將烏克蘭語翻譯成簡體中文
使用Google自動將烏克蘭語翻譯成繁體中文
BBC烏克蘭語
烏克蘭中文網
斯拉夫語族
東斯拉夫語支 白俄羅斯語 | 古東斯拉夫語 † | 古諾夫哥羅德方言 † | 俄語
盧森尼亞語 (喀爾巴阡山) | 羅塞尼亞語 † | 烏克蘭語
西斯拉夫語支 捷克語 | 卡舒比語 | 迦南語 † | 下索布語 | 潘諾尼亞羅塞尼亞語
波拉布語 † | 波蘭語 | 波美拉尼亞語 † | 斯洛伐克語 | 斯洛溫語 †
上索布語
南斯拉夫語支 巴納特保加利亞語 | 保加利亞語 | 教會斯拉夫語 | 馬其頓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 |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波士尼亞語、布涅瓦奇語、克羅埃西亞語、黑山語、塞爾維亞語) | 斯拉夫語 (希臘)
斯洛維尼亞語
其它 原始斯拉夫語 † | 俄挪語 † | 斯拉夫塞爾維亞語 † | 斯洛維奧語
† 死語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9%8C%E5%85%8B%E5%85%B0%E8%AF%AD"
2個分類: 烏克蘭 | 東斯拉夫語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8 发表于: 2010-01-20
巽他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巽他語
Basa Sunda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尼西亞  
区域: 西爪哇、萬丹、雅加達、部分中爪哇省的西方
使用人數 2700萬人  
排名: 35
語系 南島語系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
  核心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群
   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巽他語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西爪哇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1: su
ISO 639-2 sun  
Ethnologue
第14版: SUO
ISO 639-3: sun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巽他語(Basa Sunda,意思為「巽他的語言」)是一個常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使用的語言。它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詳細的分類為: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西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巽他語族 )。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數大約為2700萬人,占印度尼西亞的人口15%。巽他語有四種方言:萬丹方言、茂物方言、勃良安方言和井里汶方言。其中勃良安方言使用的範圍最廣大,是巽他語的主要方言。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巽他語维基百科  這是與语言或语言学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D%E4%BB%96%E8%AA%9E
2个分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 印尼語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9 发表于: 2010-01-20
客家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客家話)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客话、客家语、客语重定向至此,另见客话 (消歧义)以及客語 (消歧義)。
客家話 (Hakka, or Kakka)
Hak-kâ-fa / Hak-kâ-va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國大陸、台灣、港澳、馬來西亞、印尼亞齊省、印尼蘇北省及其它客家人社群  
区域: 中國大陸分布:
廣東、香港新界、江西、福建、广西、川渝、湖南、海南、浙南等地
主要地區人口:
廣東(2100万)
江西(1250万)
福建(500万)
广西(500万)
台灣分布:
主要集中於桃竹苗、台中東勢一帶、六堆地區、花東縱谷
使用人數 3400萬以上  
排名: 30 [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族
  客家話 (Hakka, or Kakka)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無[2]
管理机构: 中華民國客委會
(僅限台湾,非強制性機構)[1]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hak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其余称呼见此),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內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客家話歸屬至方言,抑或是當成一門語言仍有一定爭論[3]。

客家話地區主要集中在粵東、閩西、贛南交界的贛閩粵客家地區,並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華人社區(香港、澳門已經甚少人使用客家)。此語言历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

目录 [隐藏]
1 簡介
1.1 属性和分布
1.2 称谓
1.3 現狀
1.4 特殊作用: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1.5 客家话与古汉语的关系
1.6 客家话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1.7 客家话代表音与客家方言
1.7.1 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
2 客家话的方言
3 歷史
3.1 语音的发展
4 語音特點
5 書寫形式
6 使用人口
6.1 臺灣
7 註釋
8 参见
9 外部連結

[编辑] 簡介
[编辑] 属性和分布
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 ,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西藏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台湾和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等等)。比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话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在某些地区,说客家话的人群众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语言是客家话。

[编辑] 称谓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很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在广东的东部、北部和福建、江西被称为客话、客家话;在广东的西部和广西称之涯话、麻介话、新民话,湖南一些地方稱客姓话,在四川被称为土广东话,臺灣話則稱之客話,在江西則稱之為“懷遠話”。

[编辑] 現狀
客家話現時情況不樂觀。在中國大陸,政府強力推廣普通話,傳統客家地區客家話母語授課權利被剝奪,年輕一代自小 只能接受普通話教育。同時,受國家語言政策限制,客家話極少用於新聞傳媒和大眾娛樂。這導致在純普通話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年輕一代客家人母語能力嚴重退化。以口頭方式流傳的傳統的客家童謠現時已經極少人能完整誦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以「語言島」形式存在的客家話同時受普通話和相對強勢的粵語影響,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語轉向普通話或粵語。而在臺灣因閩南移民壓倒多數,部份地區客家人集體轉用閩南語,成為福佬客,而轉向使用國語的客家人也不少。有資料顯示,客家话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4]

近年來,台灣居民意識到保護母語的重要性,台灣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學校推行客家話教育,同時設立了若干個客家電視台。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卻沒有任何保護客家話的措施,即使是純客家地區,地方廣播電視也被要求一律使用普通話。客家話母語教學更是沒有可能。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除沙巴州地區,很多客家人已經不會客家,就算還會客家語的華人,可能受到當地文化跟語言的影響,因粵語文化(特別是港劇)在馬來西亞普遍流行,他們的廣東話能力可能比客家話的能力還要高,情況跟在珠江三角洲的客家人相似。

[编辑] 特殊作用: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家话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话,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而不会说客家话,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

客家话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家话,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家话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這種情形在選舉活動期間尤其明顯。

[编辑] 客家话与古汉语的关系
客家话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 [-p]、[-t]、[-k] 。一般认为,客家话和後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為準)之间的承襲关系较为明显。用客家话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比官話、普通话要吻合得多。

粵語同樣保留有中古漢語的入聲 IPA [-p]、[-t]、[-k] 。比較起來,則是粵語比客家話更趨古老、更接近中古漢語。試以聲母為例,疑母 IPA [ŋ-](/ng-/) 字在官話完全消失,客家話保留了疑母字,最明顯例子是「魚」,無論普通話或粵語都丟失疑母 [ŋ-] 而讀 /yu/ (IPA [jy]),但是客家話仍然讀 [ŋu]。在粵語則因為不分疑母和喻母、難以判斷是否古音。又如非母 [f-] 在唐末之前並未出現,即所謂「古無輕唇音」,客家話大部分有 [f-] 音,為數甚多。個別例外如「飯」,無論粵語或普通話同讀 [fan],但客家話則讀 [pʰan],可見客家話仍然保留了少量「古無輕唇音」的狀態,芳母 [pʰ-] 仍極少分化出非母 [f-]。

進一步比較——

「吠」字:客家話 [pʰui],日本吳音 [bai],日本漢音 [hai],閩南語的汕頭話 [hui],閩東語的福州話 [hie],吳語的溫州話及上海話為 [vi],粵語廣州話 [fa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 [fei]。[5]

「肥」字:客家話 [pʰui],日本吳音 [bi],日本漢音 [hi],汕頭話及福州話 [pui],吳語的上海話文讀[vi],白讀[bi],粵語廣州話 [fe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 [fei]。[6]

[编辑] 客家话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由于客家话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因此与兄弟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互影响。

在音韵方面,赣语与客家话是最为接近的。一般认为,在(古代)客家话的形成和发展中,客、赣兩者有着发生学的关系。这就导致现代客家话和现代赣语在发音特点上有较大的接近。

在词汇方面,粤语与客家话是最为接近的。客家话跟粤语的共同基本词汇远比客赣、客闽共同基本词汇多。此外,由于客家地区与闽语区、官话区等接壤,客家话与这些方言在词汇上有不少的共通之处。

同时,與閩南話受古越族語言影響之情況相同,客家地区在客家人到来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存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用词)也影响了客家话。如客家话表示“家”的“屋家”(vuk ka)或者(ō kao)(ō kéi),相传就是来自畲语。[來源請求]

[编辑] 客家话代表音与客家方言
语言学家一般把广东梅县話作为客家话的典型代表。在台灣以四縣話为典型代表,大眾運輸之客語廣播多從之。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标准口音。民间对梅县话作为标准音缺乏认同,多数使用非梅县口音的客家人都不会说梅县话,甚至跟说梅县话的人交流是还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

[编辑] 客家话之间的互通性
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话可以共通。这75%的客家话也称为主流客家话,包括:

广东梅州各县(除丰顺县湯南镇外)、揭陽揭西縣、汕尾陆河县
广东惠州各县、河源各县(除惠城和东江沿江部分地区如龙川、东源、和平、连平等一些地区外)
粤北大部分客家地区
江西赣州南部各县(龙南等三南地区、安远、寻乌)
四川、重庆的大多数客家话
江西赣州中北部部分县市
江西吉安部分山区乡镇
湖南浏阳东乡山区乡镇(主要分布于张坊、大围山)
福建龙岩客家地区南部各县(永定、上杭、武平,以及连城南部,长汀南部)
广东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的大多数客家话
港澳客家话
大多数台湾客家话
绝大多数东南亚客家话
江西铜鼓为典型的客家县,说客家话
[编辑] 客家话的方言
主条目:客家方言
客家話分布區域廣泛,具有多種方言。中國大陸、台灣、海外各有不同的客家方言劃分方法,詳見主條目。

[编辑] 歷史
有人認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历史上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華北迁移到華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

而现在客家话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 [-p] [-t] [-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话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话、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

例如:粵語圍頭話之用語「掌牛」(看管牛隻),與客家話之「掌牛」(zon ngiu)相同。

[编辑] 语音的发展
客家话的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漢語當中,人、日部的漢字聲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裡发为 [r] ,客家话则为 [ng] ;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 [mvu] ,客家话则音变为 [vu] ( [v] 在大多数汉语方言裡并不作为音位存在,而這也就成為了客家話的特色)。

[编辑] 語音特點
古濁音聲母化為清音聲母。

[编辑] 書寫形式
客家話過去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19世紀中期,基督教教士為了方便傳教,為文盲的平民創立了多種客家話的拉丁拼音字母。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個地方的鄉談來設計,所以,變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話的寫法都不同。

世界名著《小王子》亦於2000年從英文轉譯成客家話出版。該書是基於苗栗的方言,一種演變自四縣話的方言。該書亦是雙語版本,不過採用的是通用拼音。

除了以上講述的漢字、教會羅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機構亦有自己的客語拼音方案,如臺灣語文學會就有臺灣語言音標方案:客音標方案。

[编辑] 使用人口
[编辑] 臺灣
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30歲以下年青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30歲以下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臺灣閩南語、未滿10%使用客語。

[编辑] 註釋
1.^ 截至2005年9月,客委会对五种台湾客家话的常用字词作了读音、用字规范,这种规范施行于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中,但不对日常使用进行强制。
除客委会外,香港崇正总会、广东省教育厅、台湾语文学会、中华民国教育部等机构亦进行了一些规范,但都没有达到正音正字的高度。
2.^ 在台湾,客家話、鶴佬話等本土语言享有官方地位,但并没有取代国语成为官方语言。
3.^ 傳統的「漢語七大方言」是否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议。参见汉语语族。
4.^ 吴伯雄的客家情结,《南风窗》
5.^ 高本漢 B. Karlgen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1994,2003),頁586。
6.^ 高本漢 B. Karlgen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韻學研究》,頁565。
[编辑] 参见
客家话语音
客家話拼音方案
粵贛方言
客家人
客家地區
梅县话
兴宁话
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
[编辑]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客家话维基百科客家人社区论坛(兼具中文正體版、簡體版,聚集了较多客家人)
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資訊網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中華民國教育部 臺灣客家語推薦用字(第1批)
臺灣本土語言互譯及語音合成系統
梅縣羅馬字方案(英語)
客家語言學:梅縣方言的特色(英語)
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客語字典
台灣客語詞彙資料庫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漢語

顯示▼隱藏▲ 漢語分支

大類群 官話 东北 ·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台湾 · 東干

吳語 宣州 · 太湖 · 台州 · 甌江 · 處衢

湘語 長益 · 婁邵 · 吉淑

贛語 昌靖 · 宜瀏 · 吉茶 · 撫廣 · 鷹弋 · 大通 · 耒資 · 洞綏 · 懷嶽

客家話 寧龍 · 于桂 · 銅鼓 · 粵台 · 粵中 · 粵北 · 東江 · 汀州 · 詔安

粵語 粵海 · 莞寶 · 羅廣 · 四邑 · 高陽 · 吳化 · 邕潯 · 儋州 · 邁話 · 蜑家 · 勾漏 · 平話 · 欽廉

閩語 閩南 · 閩東 · 閩北 · 閩中 · 莆仙 · 瓊文

晉語 并州 · 呂梁 · 上黨 · 五臺 · 張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爭議 徽語 · 平話 · 東江本地話

未歸類 粵北土話 · 湘南土話 · 瓦鄉話

標準語 現代標準漢語(國語 / 普通話) · 標準粤語(廣州話)




顯示▼隱藏▲ 書寫系統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體 漢字(繁体字 · 簡化字 ·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 現代漢語白話文(繁体中文 · 簡體中文) · 粵語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字母 · 西里爾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 · 東干文 · 小儿经


其他 女書





顯示▼隱藏▲ 語言研究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 · 漢代 · 晉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 詞彙 · 語法 · 訓詁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中國語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話(東干語 · 晋语) · 吴语(徽語) · 粵語(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话 · 闽语(閩東語 · 閩南語 · 閩北語 · 閩中語 · 莆仙語)

緬彝語群 阿昌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柔若語 · 桑孔语 · 彝語(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載瓦語

藏語群 白马语 · 倉洛語 · 門巴語 · 藏語(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語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儂語 · 白語 · 僜語(达让语 · 格曼語) · 獨龍語(独龙江 · 怒江) · 景頗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語 · 苏龍語 · 義都語) · 土家語



侗台语系 台語支 布依語 · 傣語(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壯語

侗水語支 標話 · 侗語 · 錦語 · 拉珈語 ·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水語 · 佯僙語

其他 布央語 · 村语 · 仡佬語 · 拉基語 · 黎語 · 臨高語 · 普標語



苗瑶语系 巴哼語 · 布努語 · 炯奈語 · 勉語(瑶语支)  · 苗語 · 畲語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島語系 回輝話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語族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 西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保安語 ·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滿-通古斯語族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 朝鮮語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5%AE%B6%E8%AF%9D
13个分类: 汉语 | 客家话 | 客家 | 江西語言 | 福建語言 | 浙江語言 | 台灣語言 | 香港語言 | 英國語言 | 泰國語言 | 印度尼西亞語言 | 馬來西亞語言 | 新加坡語言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