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83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0 发表于: 2010-01-23
希腊语变音符号
 希腊语正字法自从希腊化时代开始使用多种变音符号。符号表示古希腊语音系的复杂的多调正字法一直使用到了1982年,此时才被对应于现代希腊语音系的简化的单调正字法所替代,它只需要两个变音符号。

在多调系统中,锐音符( ´ ),重音符( ` )和扬抑符( ˆ )或波浪号( ˜ )指示不同种类的音高重音。粗气符( ʽ )指示送气(出现 /h/ 声音)而柔气符( ʼ )指示不送气。据称它是在大约公元前200年由拜占庭的阿里斯托芬介入,并从希腊化时代到1982年是各种希腊语的标准正字法,尽管它所表示的区别早在基督纪元后在口语中就消失了。因为音高重音让位于动态重音,并且送气在希腊语中消失,多数多调变音符号在现代语言之中没有语音意义,只是反映了古希腊语词源。

“单调正字法”(μονός = 单一 + τόνος = 重音)是在1982年为现代希腊语介入的简化拼写。它把所有重音符号替代一个符号即锐音符 tónos,并抛弃使用气息符号。分音符( ¨ )保留用于指示 hiatus: 对比现代希腊语 παϊδάκια [paiðaca] (lamb chops) 和 παιδάκια [peðaca] (little children)。传统系统被称为“多调正字法”以示区别。

目录 
1 变音符号
1.1 描述和功能
1.2 在字母上的位置
2 计算机编码
2.1 小写
2.2 大写
3 参见
3.1 变音符号
3.2 发音
3.3 正字法和书写
4 引用
5 外部链接

变音符号 
描述和功能
多调希腊语利用一组在特定字母上的变音符号,下面使用字母 α 来演示。(注意变音符号的名字的转写成拉丁字母是多样的,主要依赖于它们被认为是古希腊语词汇还是现代希腊语词汇)。

重音或 tónoi(τόνοι),放置在一个词的重音音节的最后元音上,指示古希腊语中不同种类的音高模式:
锐音符或 oxeîa(ὀξεῖα): ά,指示升调。
重音符或 bareîa(βαρεῖα): ὰ,指示降调。bareîa 只出现在一个词的最后音节上,它在这里替代 oxeîa,如果有另一个重音词跟随着它并不隔着标点符号。
扬抑符或 perispōménē(περισπωμένη),有时打印为波浪号、长音符或倒的短音符: ᾶ。它指示在这个音节内先升后降的音调。
气息符号,写在开始于元音的词的第一个音节上:
粗气符或 daseîa(δασεῖα)或拉丁语的 spiritus asper: ἁ,指示在古希腊语元音前的 [h]。字母 ρ(rho) 尽管不是元音,在处于词开始处的时候,总是承载 spiritus asper,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转写为 rh。
柔气符或 psilé(ψιλή)或拉丁语的 spiritus lenis: ἀ,指示不存在 [h]。双重 rho,尽管总是出现在词的中间,最初写为第一个 rho 带 spiritus lenis 而第二个带 spiritus asper;现在在希腊语中都省略了,但是在古希腊语情况下仍转写为 rrh。
iota下标或 hypogegramménē(ὑπογεγραμμένη): ᾳ,可出现在字母 α(alpha)、η(eta) 和 ω(omega)下,用来分别指示(古代的)长元音 αι、ηι 和 ωι。有时写为毗连大写字母的正常大小的小写字母,在这种情况下它叫做iota附标或 prosgegramménē(προσγεγραμμένη)。
分音符或 dialytiká(διαλυτικά): 可以出现在字母 ι(iota) 和 υ(upsilon) 上,用来指示这个元音与它前面的元音分开发音,而非连在一起,例如 παιδάκια [pe.ˈða.ca] (children) vs. παϊδάκια [pa.i.ˈða.ca] (或 [pai̯.ˈða.ca]) (meat-chops),和 φαΐ [fa.ˈi] (food)。分音符可以组合于锐音符、重音符和扬抑符,但永不组合于气息符号(因为有分音符的字母不可能出现在词首)。
在古希腊语中所有这些变音符号都是重要的(气息符号特别有关于这个词语在其他语言中的词源),但除了分音符和锐音符在现代希腊语都没有任何意义: 在以前有柔气和粗气的词之间的发音没有不同,音高重音被替代为音强重音。

在字母上的位置
变音符号写在小写字母的上方和大写字母的左上方。在双元音或二合字母情况下,第二个元音接受变音符号。气息符号写在锐音符或重音符的左边,但写在扬抑符的下方。重音符号写分音符上方,锐音符或重音符也可以写在两个点的中间。当一个词完全写为大写字母的时候,永不使用变音符号;词 Ἢ (or) 是这个规则的例外,因为要区分于主格阴性冠词 Η。变音符号可以在中世纪文本的大写字母上找到。分音符总是写的。

计算机编码
在计算机上表示和在屏幕上显示与打印多调希腊语曾是个问题,但是在 Unicode 流行和有相应的字体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尽管单调正字法的 tónos 在多数字体中看起来类似多调正字法的 oxeîa,Unicode 按照历史把带有这些变音符号的字母作为分立的符号,单调的“Greek small letter alpha with tónos”在 U+03AC,而多调的“Greek small letter alpha with oxeîa”在 U+1F71。但自从1986年单调和多调的重音符号“在法理上”是等价的,因此在 Unicode 中的 oxeîa 变音符号按规矩被单调的 tónos 所取代 — 二者在底层都被作为等价于拉丁字母锐音符 U+0301 来处理。

下列表格列出在多调希腊语中需要的某些字符。 

 小写
基本元音 带有iota下标的元音 Rho
Alpha Epsilon Eta Iota Omicron Upsilon Omega Alpha Eta Omega
基本字母 α ε η ι ο υ ω ᾳ ῃ ῳ ρ
带锐音符 ά έ ή ί ό ύ ώ ᾴ ῄ ῴ  
带重音符 ὰ ὲ ὴ ὶ ὸ ὺ ὼ ᾲ ῂ ῲ  
带扬抑符 ᾶ  ῆ ῖ  ῦ ῶ ᾷ ῇ ῷ  
带柔气符 ἀ ἐ ἠ ἰ ὀ ὐ ὠ ᾀ ᾐ ᾠ ῤ
带粗气符 ἁ ἑ ἡ ἱ ὁ ὑ ὡ ᾁ ᾑ ᾡ ῥ
带柔气和锐音符 ἄ ἔ ἤ ἴ ὄ ὔ ὤ ᾄ ᾔ ᾤ  
带柔气和重音符 ἂ ἒ ἢ ἲ ὂ ὒ ὢ ᾂ ᾒ ᾢ  
带柔气和扬抑符 ἆ  ἦ ἶ  ὖ ὦ ᾆ ᾖ ᾦ  
带粗气和锐音符 ἅ ἕ ἥ ἵ ὅ ὕ ὥ ᾅ ᾕ ᾥ  
带粗气和重音符 ἃ ἓ ἣ ἳ ὃ ὓ ὣ ᾃ ᾓ ᾣ  
带粗气和扬抑符 ἇ  ἧ ἷ  ὗ ὧ ᾇ ᾗ ᾧ  

小写

基本元音带有iota下标的元音Rho
AlphaEpsilonEtaIotaOmicronUpsilonOmegaAlphaEtaOmega
基本字母αεηιουωρ
带锐音符άέήίόύώ
带重音符
带扬抑符
带柔气符
带粗气符
带柔气和锐音符
带柔气和重音符
带柔气和扬抑符
带粗气和锐音符
带粗气和重音符
带粗气和扬抑符

大写
 
注意依赖于你的浏览器的字体,带有 iota 下标的大写字母可能会显示为分立(后附)的 iota。


变音符号
锐音符
重音符
扬抑符
粗气符
柔气符
Iota下标
波浪号
元音变音符
发音
古希腊语音系
通用希腊语音系
现代希腊语音系 
正字法和书写
希腊字母
希腊语正字法

2个分类: 希腊语 | 附加符号
基本元音带有iota下标或附标的元音[1]Rho
AlphaEpsilonEtaIotaOmicronUpsilonOmegaAlphaEtaOmega
基本字母ΑΕΗΙΟΥΩΡ
带锐音符ΆΈΉΊΌΎΏ
带重音符
带扬抑符
带柔气符
带粗气符
带柔气和锐音符
带柔气和重音符
带柔气和扬抑符
带粗气和锐音符
带粗气和重音符
带粗气和扬抑符Ἷ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1 发表于: 2010-01-23
古希腊语音系古希腊语语音系统是对古希腊语语音发音的研究。由于时间的流逝,古希腊语的原始发音像所有古代语言一样永远不能绝对确定性的获知了。语言学重构在过去被广泛的争论,但是在学术界对能够建立良好的逼近现在达成了一致意见。
目录
1 希腊语的其他阶段
2 元音
2.1 短元音
2.2 长元音
2.3 雅典语元音的字母表示
3 双元音
4 辅音
4.1 塞音
4.2 其他辅音
4.2.1 双字母
4.2.2 鼻音
4.2.3 流音
4.2.4 擦音
4.3 双长辅音
5 音节
6 重音
7 参见
8 参考
8.1 新文献
8.2 旧文献
9 外部链接
希腊语的其他阶段重构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希腊语语音系统可以在通用希腊语音系中找到。这里只展示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典雅典方言的发音,包括它后来向通用希腊语的发展。在今天的教学和文学研究中所使用古希腊语实用发音即所谓的伊拉斯谟发音可参见古希腊语教学发音。在希腊,中等教育希腊语课本给出了重构的古希腊语发音的概要。包括了在短元音和长元音之间和在各种重音之间的区别,粗气符(῾ )发音为 /h/,β、γ 和 δ 发音为塞音,和双元音的发音;但通常不提及 θ、φ 和 χ 的发音。 元音雅典希腊语在语音上对比长元音和短元音。重构的雅典希腊语的元音总表包含五个短元音和七个长元音作为不同的音位。它们在特定时期的精确发音难于精确建立,但是下列 Allen (1968年) 提议的方案被普遍接受了。下列表格使用 IPA 符号表示元音,还有使用古雅典正字法的对应希腊字母。
 短元音

不圆唇圆唇
/i/ ι/y/ υ
半闭/e/ ε/o/ ο
/a/ α
长元音
不圆唇圆唇
/iː/ ι/yː/ υ
半闭/eː/ ει/oː/ ου
半开/ɛː/ η/ɔː/ ω
/aː/ α


重构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希腊语语音系统可以在通用希腊语音系中找到。这里只展示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典雅典方言的发音,包括它后来向通用希腊语的发展。在今天的教学和文学研究中所使用古希腊语实用发音即所谓的伊拉斯谟发音可参见古希腊语教学发音。
在希腊,中等教育希腊语课本给出了重构的古希腊语发音的概要。包括了在短元音和长元音之间和在各种重音之间的区别,粗气符(῾ )发音为 /h/,β、γ 和 δ 发音为塞音,和双元音的发音;但通常不提及 θ、φ 和 χ 的发音。

雅典语元音的字母表示
上述关于元音字母用法的信息适用于雅典语的古典正字法,在雅典于公元前403年接受爱奥尼亚字母的正字约定之后。在更早的时候,传统雅典正字法只有很少的元音符号: α、ε、ι、ο 和 υ。字母 η 和 ω 仍未出现。所有五个符号在这个阶段可以表示要么长元音要么短元音。此外中元音符号 ε 和 ο 分别还可以指示半开长元音 /ɛː/ 和 /ɔː/ 与半闭长元音 /eː/ 和 /oː/。爱奥尼亚字母带来了新字母 η 和 ω 用于一组长元音,和使用二合字母拼写 ει 和 ου 用于另一组,留下简单的 ε 和 ο 用于短元音。但是余下的元音字母 α、ι 和 υ 仍旧在长元音和短元音间有歧义的使用着。
 双元音
古希腊语有大量的双元音(δίφθογγοι)。它们都是闭双元音,结束于作为半元音下滑音(offglide)的要么 /i/ 要么 /u/。 双元音的第一个元素可以是短元音也可以是长元音。下面给出总表:
如上所述在前古典时期 ει 和 ου 就已经被单元音化。双元音在古典时期期间和之后有不同的发展。所有其他的有前下滑音的双元音也最终单元音化了。这发生在古典时期之前、期间或紧后,在长元音 ᾱι, ηι, ωι 的情况中,这里的下滑音不再发声,并在后来的正字法中只用下标来代表(ᾳ, ῃ, ῳ)。/ai/ 在后古典希腊语中被单元音化为 [ɛː],并在罗马时期放弃了元音长度,它最终并入了 /e/。/oi/ 和 /yi/ 并入了 /yː/ 并在拜占庭时代并入了 /i/。
在有后下滑音的双元音(αυ, ευ, ηυ)中,下滑音在希腊化时代成为了辅音,最初导致了现代希腊语的 /av/,/ev/,/iv/。/ɔːu/ 很少见并不出现在古典雅典语中(但出现在爱奥尼亚语中)。
辅音
对比于元音,辅音总表的结构在所关心的不同音素的数目上保持着跨越时间的相对稳定性。但是,很多音位的语音本性已经根本改变了,因为有整组的塞音都转变成了擦音。
塞音
所有下列音位都被认为在雅典希腊语中是塞音。古代文法家(开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整体上把它们称为 ἄφωνα。

 所有的浊塞音“mediae”后来都变为了浊擦音([v], [ð], [ɣ] ~ [ʝ]),而所有的送气音“aspiratae”都变成了清擦音([f], [θ], [x] ~ [ç])。这些也是现代希腊语的音值。转变被假定发生在古代,在通用希腊语时代期间,而有可能在古典雅典希腊语之后。转变可能开始于浊软颚音 [ɡ] > [ɣ] ~ [ʝ] (在公元前3世纪)并在公元1世纪的某个时候完成了对“aspiratae”的转化。在双唇音的情况下,转变必定经过了双唇擦音 [β] 和 [ɸ] 的中间阶段,因此现代的音值不是双唇音而是唇齿音。其他辅音
除了塞音之外,古希腊语的辅音总表还包含两个鼻音(/m/, /n/),两个流音 (/l/ 和 /r/) 和两个擦音 (/h/ 和 /s/),它们将在后面分立小节中进一步讨论。古代语法家把鼻音、流音和 /s/ 一起分类为“hemiphona”(ἡμίφωνα),可能意味着它们不像“aphona”(ἄφωνα),这些音素可以在发音中持续下去而不带元音支持。双字母
与术语“aphona”和“hemiphona”应用于字母表的字母而非音素一样,表示辅音簇的字母 ψ、ξ 和 ζ 一起被称为 διπλά (“双字母”),并也被分组为“hemiphona”,估计是因为它们都包含咝擦音成员。ζ 的发音不完全清楚。对于韵律用途它被当作双辅音,因此形成一个重音节(见后),但是对它是应当表示 [zd] 或 [dz],还是可能在不同时期表示二者是不清楚的。在条目 ζ 中列举出的争论有如下结果:σδ 只验证于在希腊上古时代的莱斯博斯岛和斯巴达的抒情诗以及希腊化时代的田园诗中。多数学者把这作为 [zd] 发音存在于这些作者用的方言中的迹象。
色诺芬对古波斯语的抄录和文法家提供的证据支持在古典阿提卡方言中的 [zd] 发音。在另一方面,ζ(比如 ὄζω)和 σδ(比如 ὅσδε)在所有古典题字和文献中都是有所区别的事实指示了不同的发音。
[z(ː)] 可验证于大约公元前 350 年的雅典题字中,并且是通用希腊语中的可能音值。
[dʒ] 或 [dz] 可能已经存在于某些其他并存的方言中。
其他两个 διπλά 可能在古典雅典语中发音为 [pʰs] 和 [kʰs](它们在老字母中写为 <ΦΣ> 和 <ΧΣ>),但是第一个成员的送气在语音上是无关紧要的。对辅音丛 [ks] 和 [ps] 使用特殊字母的不寻常用法可以用它们是允许处于音节结尾的仅有组合的事实来解释。通过这个约定,所有希腊语音节都可以写为带有最多一个结尾辅音字母。 鼻音
有写为 μ 的双唇鼻音 /m/ 和写为 ν 的齿龈鼻音 /n/。依赖于语音环境,音位 /n/ 在话语中有四种不同方式的实现:在唇音 /b/、/p/ 和 /pʰ/ 前,它变为 [m] 并在这里用写为 μ 表示。例如: ἐμβαίνω, ἐμπάθεια, ἐμφαίνω。在在这个唇音跟随着 /s/ 即二合字母 ψ 的时候也同样如此,比如 ἔμψυχος。
在鼻音 /m/ 前,仍在发音部分上同化而出现长辅音,两个鼻音被一起发音为延长的鼻音 [mː] 并用书写为 μμ 来表示。比如: ἐμμένω。
在软颚音 /ɡ/、/k/、/kʰ/ 之前,音位 /n/ 被实现为 [ŋ] 并用写为 γ 来表示。比如: ἐγγύς, ἐγκαλέω, ἐγχέω。在这个软颚音跟随着 /s/ 即二合字母 ξ 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 συγξηραίνω,但是这不常出现。因此,拼写 γγ 不表示双长塞音 [ɡː] (前置词 ἐκ 和开始于 /ɡ/ 的词干的复合可能有 [ɡː],但是传统正字法在这种词中用 ἐκγ-)。
在所有其他环境中音位 /n/ 被正规实现为 [n]。
偶尔的,/n/ 音位出现在真正长辅音中而不带任何发音部分上的同化,比如在词 ἐννέα 中。为了音韵目标而假造的长辅音也能偶尔找到,比如在形式 ἔννεπε 中,它出现在荷马的《奥德赛》中。 流音
古希腊语有流音 /l/ 和 /r/,分别写为 λ 和 ρ。字母 λ(lambda)可能表示如现代希腊语和多数欧洲语言一样的“清晰的”/l/,而非英语中韵尾中那样的“模糊的”/l/。在 /n/ 前导于 /l/ 的时候,第一个辅音同化于第二个,出现长辅音,这个组合发音为 [lː],比如 <συλλαμβάνω> 来自底层 <*συνλαμβάνω>。字母 ρ(rho)可能表示齿龈颤音,更像意大利语(“rusticana”)和现代希腊语中的 [r],而非英语或法语的 r 发音。在词首的 ρ 总是加上“粗气变音符号”(spiritus asper)而写为 ῥ-,可能表示 /r/ 的清音或送气同位异音([r ̥] 或 [rʰ]),因此传统上转写为 rh。同样的正字法有时在 /r/ 被双长的时候遇到,比如 <συρρέω>,有时写为 <συῤῥέω>,这要转写为 rrh。这个例子还展示了 /n/ 同化于跟随的 /r/ 而生成双长辅音。擦音
在浊塞音和送气浊塞音变成擦音之前,希腊语可能只有两个擦音音位: 写为 Σ,σ,ς(sigma)的咝擦音 /s/,和清喉擦音 /h/。前者好像有在其他浊辅音前的浊音同位异音 [z],在 sigma 的书写上不加区分。/h/ 只可能位于词首位置。在雅典语中,它最初写为字母 Η。部分在古典时期前部分在期间,/h/ 在爱奥尼亚语和伊奥利亚语中不再发音,而雅典语保持这个声音要比其他方言长。在爱奥尼亚语中,它很早就消失了,字母 Η 被用来充当元音字母。当爱奥尼亚字母在其他方言区域接受后(在雅典是公元前 403 年),声音 /h/ 停止了书写表示。在某些题字中它转而用从最初字母的左半部分形成的符号来表示。后来的语法家,在希腊化通用语时代期间,进一步把这个符号发展成了粗气符(῾ ),术语叫做 spiritus asper, δασεῖα,它们不再被当作字母而是写在首字母上的一个变音符号。相对的,他们介入了相对的柔气符(᾿ ),术语是 spiritus lenis, ψιλή,它指示没有送气。这些符号未被普遍接受直到拜占庭时代。字母 digamma 写为 Ϝ, ϝ,用在某些方言中表示在音节首位置上的音位 /w/。这个声音在古典时期前就在雅典语和爱奥尼亚语中消失了,这个字母除了用作数字之外不再使用(= 6,后来被替代为 ς)。其他希腊方言和外语的 /w/ 通常表示为 <β> 后来还用 <ου>。双长辅音
长辅音(Gemination)是古希腊语的特色,双重的辅音是这个辅音的延长发音,由韵律上的考虑和现代希腊塞浦路斯方言所证实。双长辅音不出现在词首和词尾。φ, θ, χ 在正字法中不双写,转而使用 πφ, τθ, κχ 组合(相对于上面的双写 ρρ)。在多数古希腊方言和通用希腊语中双写 σσ 一般在雅典语中被替代为双写 ττ。某些权威假定这表示塞擦音发音([tʃ] 或 [ts]),但没有直接证据。 音节
在古希腊语中轻音节和重音节间的差别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古典诗韵的关键元素。重音节(也叫做长音节,但有混淆于长元音的危险)是要么包含长元音或双元音,要么结束于辅音的音节。如果在一个词内有一个单一的辅音出现两个音节间,它被认为属于随后的音节,所以在辅音前的音节是轻音节,如果它包含短元音的话。如果两个或多个辅音,在一个词内有双辅音(ζ, ξ, ψ)或长辅音出现在音节间,则第一个辅音计入第一个音节,使它成为重音节。特定的辅音组合,也就是 aphona 加上流音或鼻音(比如 τρ 或 κν)是例外,因为在某些境况中,两个辅音都计入第二个音节 — 这种现象叫做“correptio attica”。古代语法家把包含短元音的重音节叫做“θέσει μακρά - 约定长”(在拉丁语中被误译为“positione longa”),把包含长元音的重音节叫做“φύσει μακρά - 本性长 - natura longa”。重音
在古希腊语中通常对一个词中一个音节加重音。不像现代希腊语,它是音高重音,意味着重音音节比其他音节要发更高音调;哈利卡那苏斯的戴奥尼夏声称音程近似音乐中的纯五度。在标准的多调正字法(在希腊化时代发明,但直到拜占庭时代才普遍接受),锐音符(ὀξεῖα)被用来指示简单的重音音节。在长元音和双元音中重音可能落在这个音节的任意半音节(或mora)上,如果落在第一 mora 上,这个音节是高调接着低调,它在多调正字法中指示为扬抑符(περισπωμένη): 比如 /ée/ = ῆ ~ /eé/ = ή。重音可以落在一个词的最后三个音节中的一个上,如果最后音节包含长元音或双元音,它只能落在最后两个音节中的一个上。扬抑符只能落在最后两个音节中的一个上,并且只在这个音节包含长元音或双元音的时候。在最后音节上的锐音符号(除了在停顿或前接词之前)有规律的在正字法中被替代为重音符(βαρεῖα): 这可能指示降低音调,但来自古代作者的证据在这一点上是不明确的。如果倒数第二个音节加了重音,它通常有抑扬符,如果它包含长元音或双元音而最后的音节包含短元音的话,否则它有锐音符。加重音的最后音节可以有要么锐音符(或重音符)要么扬抑符。在某些词形变化形式中,最终的 αι 和 οι 被作为短元音处理。参见
古希腊语
通用希腊语
希腊语正字法
古希腊语教学发音世界上部份语言的音系学
 
阿拉伯语 · 孟加拉语 · 加泰罗尼亚语 · 捷克语 · 丹麦语 · 荷兰语 · 世界语 · 英语(古代 / 现代 / 澳大利亚英语) · 芬兰语 · 法语(标准 / 魁北克) · 德语(伯尔尼 / 标准) · 希腊语(古代 / 通用 / 现代) · 夏威夷语 · 希伯来语 · 印地语-乌尔都语 · 匈牙利语 · 因纽特语 · 爱尔兰语 · 意大利语 · 日语 · 拉丁语 · 马普切语 · 挪威语 · 奥吉布维语 · 波斯语 · 波兰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俄语 · 索马里语 · 西班牙语 · 瑞典语 · 乌克兰语 · 越南语 · 意第绪语 · 汉语 
  

长度下滑音
/ai/
αι
/eː/
ει
/oi/
οι
/yi/
υι
/au/
αυ
/eu/
ευ
/oː/
ου
/aːi/
ᾱι/ᾳ
/ɛːi/
ηι/ῃ
/ɔːi/
ωι/ῳ
/ɛːu/
ηυ
/ɔːu/
ωυ



 双唇音齿音齿龈音软腭音声门音
鼻音/m/ μ/n/ ν[ŋ]
塞音清音/p/ π/t̪/ τ/k/ κ
浊音/b/ β/d̪/ δ/ɡ/ γ
送气音/pʰ/ φ/t̪ʰ/ θ/kʰ/ χ
擦音清音/s/ σ,ς/h/
浊音/z/ ζ
塞擦序列/ps/ ψ/ks/ ξ
颤音/r/ ρ
边音/l/ λ


传统名字语音描述双唇音齿音软腭音
Ψιλά(Tenues)清音/p/ π/t̪/ τ/k/ κ
Μέσα(Mediae)浊音/b/ β/d̪/ δ/ɡ/ γ
Δασέα(Aspiratae)送气清音/pʰ/ φ/t̪ʰ/ θ/kʰ/ 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2 发表于: 2010-01-23
腓尼基字母   类型 辅音音素文字 语言 腓尼基语 使用时期 始于公元前1050年,由于语言变迁而逐渐消亡。 母书写系统 古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子书写系统 古希伯来字母 亚兰字母 希腊字母 还有很多未证实 Unicode范围 U+10900至U+1091F ISO 15924 Phnx   字母历史 青铜中期文化时期 前19-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前15世纪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古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亚兰字母 前9世纪 佉卢文 前4世纪婆罗米文 前6世纪 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 13世纪孟加拉文 11世纪僧伽罗文 8世纪悉昙文 藏文字母 7世纪 八思巴字 13世纪泰语字母 13世纪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古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阿拉伯字母 4世纪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希腊字母 前9世纪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拉丁字母 前7世纪卢恩字母 2世纪欧甘文字 4世纪哥特字母 4世纪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西里尔字母 10世纪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谚文 1444年 注音符号 1913年 完整系谱 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腓尼基语(属北闪族语言)的一套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跟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音素文字 (abjad),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 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 (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基 (在现今的突尼西亚). 腓尼基字母被认为是当今所有字母的祖先,起源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但到底腓尼基字母跟乌加里特字母(叙利亚沿海的一种楔形文字演化而来的字母文字)谁先发明仍未有定论。 目录 1 腓尼基字母 2 Unicode 编码 3 由腓尼基字母衍生的字母 4 外部链接  腓尼基字母 原本的原始西奈字母是象形文字,然而到腓尼基字母时代,有些字的意思已改变了。例如,gimel是抛拐杖的形状。 在下表中: “意义”一栏是指该腓尼基字母的来源。 由于字母本来是刻在石上,所以多数字母都是直线和方形的,就像古日耳曼字母一样。虽然之后有多一些较曲线的版本,成了罗马时代的北非新迦太基字母。 腓尼基语通常由右到左写,而有些文字使用了左右往复书写法 (又称耕地写法)。 部分字母有另一种书写表达方法, 例如taw可以写成似一个 '+' 号而不用 'x' 号, heth 可以有两条横线穿过。 用括号括住的希腊字母是古字母,有些字体并不支援。 拉丁字母 X 来自希腊字母Χ的发音,而不是直接来自Ξ 。但是,希腊字母Χ可能来自腓尼基字母samekh的二次变种。 Unicode 编码 [编辑] Unicode 编码 腓尼基字母在2006年7月加到Unicode 5.0版之内,范围在 U+10900–U+1091F 。除上表的字母外,U+10916–U+10919 分别是腓尼基数字1、10、20和100。 U+1091F 是词分隔符。 之前曾有一个把腓尼基字母当成为希伯来字母的字体变种的提案,已被否决。(参看 PDF 的摘要) 腓尼基字母 Unicode.org chart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090x 𐤀 𐤁 𐤂 𐤃 𐤄 𐤅 𐤆 𐤇 𐤈 𐤉 𐤊 𐤋 𐤌 𐤍 𐤎 𐤏 U+1091x 𐤐 𐤑 𐤒 𐤓 𐤔 𐤕 𐤖 𐤗 𐤘 𐤙           𐤟 由腓尼基字母衍生的字母 每个腓尼基字母都在后代文字中有一个新的形式(从最中列向左右两端),由左至右分别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腓尼基字母、希伯来字母及阿拉伯字母。古希伯来字母是用来书写早期希伯来语。它几近于腓尼基字母。撒马利亚人用的撒马利亚字母,是古希伯来字母的一个版本。 阿拉米字母(亚拉姆字母)是用来书写阿拉米语。阿拉米语是中东地区的混合语,在该时被广泛使用。阿拉米语之后变成了数种字母,包括现代希伯来字母、叙利亚字母和纳巴泰字母。纳巴泰字母曲线很多,是阿拉伯字母的来源。 希腊字母被认为是直接来自腓尼基字母,或与原始迦南语从同一个来源而来。希腊语保留了所有符号,但其中有些字母用来表示希腊语的元音。希腊语就像不少印欧语系语言一样,不像闪族语言全是依靠辅音。 希腊字母是拉丁字母及西里尔字母的来源。而古日耳曼字母(又称“卢恩字母”)似是来自拉丁字母的早期形式。 很多历史学者相信波罗米字母及随后的印度语系字母,同是来自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可说是除了中文及相近语言外,现今众多书写体系的起源。  
字母名称意义Unicode音位对应的后代字母
字符编码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
ʾāleph公牛𐤀U+10900ʾאΑαAaАа
bēth房子𐤁U+10901bבΒβBbБб, Вв
gīmel骆驼𐤂U+10902gגΓγCc, GgГг
dāleth𐤃U+10903dדΔδDdДд
𐤄U+10904hהΕεEeЕе, Єє
wāw𐤅U+10905wו(Ϝϝ), ΥυFf, Yy, Vv(Uu, Ww)Уу
zayin武器𐤆U+10906zזΖζZzЗз
ḥēth栏杆𐤇U+10907חΗηHhИи
ṭēth𐤈U+10908טΘθ (Ѳѳ)
yōdh手臂𐤉U+10909yיΙιIi(Jj)Іі, Її, Јј
kaph手掌𐤊U+1090AkכΚκKkКк
lāmedh赶牛刺棒𐤋U+1090BlלΛλLlЛл
mēm𐤌U+1090CmמΜμMmМм
nun𐤍U+1090DnנΝνNnНн
sāmekh柱子𐤎U+1090Esס Ξξ,可能的 Χχ可能的 Xx(Ѯѯ),可能的 Хх
ʿayin𐤏U+1090FʿעΟοOoОо
𐤐U+10910pפΠπPpПп
ṣādē纸莎草𐤑U+10911צ(Ϻϻ) Цц, Чч
qōph𐤒U+10912qק(Ϙϙ)Qq 
rēš𐤓U+10913rרΡρRrРр
šin齿𐤔U+10914šשΣσςSsСс, Шш
tāw标记𐤕U+10915tתΤτTtТт
音位表
 唇音齿间音齿音/齿龈音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小舌音咽音声门音
普通咽音化普通咽音化
鼻音 m  n      
塞音清音 p t  k kˁ q  ʔ
浊音[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5/Phoenician_beth.svg/20px-Phoenician_beth.svg.png[/img] b[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3/Phoenician_daleth.svg/20px-Phoenician_daleth.svg.png[/img] d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0/Phoenician_gimel.svg/20px-Phoenician_gimel.svg.png[/img] g   
擦音清音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f/Phoenician_samekh.svg/20px-Phoenician_samekh.svg.png[/img] s[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e/Phoenician_sade.svg/20px-Phoenician_sade.svg.png[/img][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6/Phoenician_sin.svg/20px-Phoenician_sin.svg.png[/img] ʃ[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e/Phoenician_heth.svg/20px-Phoenician_heth.svg.png[/img] x χ ħ[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a/Phoenician_he.svg/20px-Phoenician_he.svg.png[/img] h
浊音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d/Phoenician_zayin.svg/20px-Phoenician_zayin.svg.png[/img] z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e/Phoenician_ayin.svg/20px-Phoenician_ayin.svg.png[/img] ʕ 
近音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b/Phoenician_lamedh.svg/20px-Phoenician_lamedh.svg.png[/img] l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5/Phoenician_yodh.svg/20px-Phoenician_yodh.svg.png[/img] j[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e/Phoenician_waw.svg/20px-Phoenician_waw.svg.png[/img] w
颤音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b/Phoenician_res.svg/20px-Phoenician_res.svg.png[/img] r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3 发表于: 2010-01-23
亚兰字母
 
一块以古希腊语及亚拉姆语双语书写的古印度阿育王碑文,约公元前3世纪。
类型 辅音音素文字 (Abjad)
语言 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叙利亚语、曼达语等
使用时期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600年
母书写系统 古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兰字母

子书写系统 希伯来字母
Nabataean
叙利亚字母
Palmyrenean
曼达字母
婆罗米字母
巴利字母
索丹字母
佉卢字母
Unicode范围 U+10840至U+1085F(皇家亚兰字母)
ISO 15924 Armi (皇家亚兰字母)
 字母历史

青铜中期文化时期 前19-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前15世纪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古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亚兰字母 前9世纪 佉卢文 前4世纪婆罗米文 前6世纪 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 13世纪孟加拉文 11世纪僧伽罗文 8世纪悉昙文 藏文字母 7世纪 八思巴字 13世纪泰语字母 13世纪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古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阿拉伯字母 4世纪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希腊字母 前9世纪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拉丁字母 前7世纪卢恩字母 2世纪欧甘文字 4世纪哥特字母 4世纪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西里尔字母 10世纪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谚文 1444年

注音符号 1913年

完整系谱

 • 历史


亚兰字母(英语:Aramaic alphabet),又常被译作阿拉米字母,是一种源自北方闪米特字母的辅音音素文字(abjad),与迦南字母是兄弟文字,通行于今日叙利亚以东的西亚地区,与迦南字母的传播方向相反。亚兰字母主要用来书写亚兰语。现存的亚兰字母碑文都在公元前9世纪到前7世纪,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与腓尼基字母分化,直到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瓦解后,开始分化成西亚地区的各种文字,包括今日的希伯来字母都是源于亚兰字母。 

皇家亚兰字母
根据 Franz Rosenthal 的《A Grammar of Biblical Aramaic》重绘;这种字形用于公元前5世纪的埃及。名字同在圣经亚兰语中的一样。

字母名字字母形状希伯来字母叙利亚字母音值
Ālaphאܐ/ʔ/; /aː/, /eː/
Bēthבܒ/b/, /v/
Gāmalגܓ/ɡ/, /ɣ/
Dālathדܕ/d/, /ð/
הܗ/h/
Wawוܘ/w/; /oː/, /uː/
Zainזܙ/z/
Ḥēthחܚ/ħ/
Ṭēthטܛ咽音化 /tˁ/
Yudhיܝ/j/; /iː/, /eː/
Kāphכ ךܟܟ/k/, /x/
Lāmadhלܠ/l/
Mimמ םܡܡ/m/
Nunנ ןܢܢ ܢ/n/
Semkathסܣ/s/
‘Ēעܥ/ʕ/
פ ףܦ/p/, /f/
Ṣādhēצ ץܨ咽音化 /sˤ/
Qophקܩ/q/
Rēshרܪ/r/
Shinשܫ/ʃ/
Tauתܬ/t/, /θ/
 参考
[编辑] 参考

周有光,(1997年),《世界文字发展史

 2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亚洲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4 发表于: 2010-01-23
佉卢文
Prakrit
类型 元音附标文字
语言 巴利语
梵语
Prakrit
使用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 - 三世纪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兰字母
Kharoṣṭhī

姊妹书写系统 婆罗米文
Nabataean字母
叙利亚字母
Palmyrenean字母
Mandaic字母
Pahlavi文
Sogdian字母
Unicode范围 U+10A00—U+10A5F
ISO 15924 Khar


佉卢文(Kharoṣṭhī,意为“驴唇”),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 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纪才彻底被遗弃。

佉卢文可能是在波斯人统治时从亚兰字母演变出来的,但是没有发现这种演变的确实证据。佉卢文字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文的出现时间相近,但婆罗米文字在印度和东南亚的许多文字中派生,而佉卢文没有什么后继文字,最后被婆罗米文字取代。然而,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佉卢文记载的,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大英图书馆在1994年接受捐赠有公元1世纪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最早佛教贝叶经,是在阿富汗发现的。


佉卢文木牍(大约公元3世纪),新疆楼兰遗址出土佉卢文字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一般用草体,也有在金属钱币上和石头上的铭文。如同婆罗米文一样,但与其他元音附标文字不同的是,佉卢文的元音附标很多时都不单单是一个附标,一来因为它的位置并不固定,更多时会跟原来的字母组合成一个合体字。

目录 
1 字母表
2 数字
3 Unicode 编码
4 参见
5 外部链接

字母表
a    i    u  eo ṛ

kkhggh
cchj ñ
 ṭṭhḍh
tthddhn
pphb bhm
 y rlv
 śsh

ṭ́h

 a        iueo
k khggh
cchjñ
ṭhḍh ṇ
tthddhn
 pphbbhm
yr lv
śsh
ṭ́h

数字
IXIIXIIIXXXIXX
123456789
 
Ȝ੭ȜȜȜ੭ȜȜȜȜȜ੭ȜȜȜ 
10203040506070 
 
ʎIʎII 
100200 

佉卢数字
IIIIIIXIXIIXIIIXXXIXX
123456789
 
Ȝ੭ȜȜȜ੭ȜȜȜȜȜ੭ȜȜȜ 
10203040506070 
 
ʎIʎII 
100200 

佉卢文采用类似罗马数字的系统。
123410201001000










Unicode 编码
10A00 𐨀A10A01 𐨁Vowel Sign I10A02 𐨂Vowel Sign U10A03 𐨃Vowel Sign Vocalic R10A05 𐨅Vowel Sign E10A06 𐨆Vowel Sign O10A0C 𐨌Vowel Length Mark10A0D 𐨍Sign Double Ring Below10A0E 𐨎Sign Anusvara10A0F 𐨏Sign Visarga
10A10 𐨐Ka10A11 𐨑Kha10A12 𐨒Ga10A13 𐨓Gha10A15 𐨕Ca10A16 𐨖Cha10A17 𐨗Ja10A19 𐨙Nya10A1A 𐨚Tta10A1B 𐨛Ttha10A1C 𐨜Dda10A1D 𐨝Ddha10A1E 𐨞Nna10A1F 𐨟Ta
10A20 𐨠Tha10A21 𐨡Da10A22 𐨢Dha10A23 𐨣Na10A24 𐨤Pa10A25 𐨥Pha10A26 𐨦Ba10A27 𐨧Bha10A28 𐨨Ma10A29 𐨩Ya10A2A 𐨪Ra10A2B 𐨫La10A2C 𐨬Va10A2D 𐨭Sha10A2E 𐨮Ssa10A2F 𐨯Sa
10A30 𐨰Za10A31 𐨱Ha10A32 𐨲Kka10A33 𐨳Tttha10A38 𐨸Sign Bar Above10A39 𐨹Sign Cauda10A3A 𐨺Sign Dot Below10A3F 𐨿Virama
10A40 𐩀One10A41 𐩁Two10A42 𐩂Three10A43 𐩃Four10A44 𐩄Ten10A45 𐩅Twenty10A46 𐩆One Hundred10A47 𐩇One Thousand
10A50 𐩐Dot10A51 𐩑Small Circle10A52 𐩒Circle10A53 𐩓Crescent Bar10A54 𐩔Mangalam10A55 𐩕Lotus10A56 𐩖Danda10A57 𐩗Double Danda10A58 𐩘Lines

 
参见
婆罗米文
亚兰字母
犍陀罗佛教原稿
Omniglot网站上介绍佉卢字母表
3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亚洲文字 | 元音附标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5 发表于: 2010-01-23
婆罗米文

类型 元音附标文字
语言 印度次大陆早期俗语
使用时期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兰字母
婆罗米文

子书写系统 笈多文, 帕拉瓦文,和众多的婆罗米系文字。
姊妹书写系统 佉卢文
ISO 15924 Brah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婆罗米文(brāhmī)是印度最古老的字母,是婆罗米系文字如天城文、泰米尔文、孟加拉文、藏文的来源。最早的文献溯源于前3世纪。一般认为婆罗米文来自亚拉姆文。

目录
1 特点
2 字母表
2.1 元音
2.2 辅音
2.3 变音符号
2.4 常见变体
3 起源于亚拉姆字母假设
4 引用
5 进一步阅读
6 外部链接 


 特点
婆罗米文通常从左到右书写,和它的后代们一样。但是在一个找到的公元前4世纪的钱币上有从右到左的婆罗米文题字,如同亚拉姆文一样。[1]

婆罗米文是元音附标文字,这意味着每个字母表示一个辅音,而元音被写为必须的变音符号。在没有写元音的时候,理解为元音 /a/。特殊的联合辅音被写为辅音丛比如 /pr/ 或 /rv/。

跟随在辅音后的元音被写为变音符号,但是初始的元音有专门的字母。在婆罗米文中有三个元音 /a, i, u/;长元音从短元音的字母得出。但是只有五个元音变音符号,因为不写元音被理解为短 /a/。


字母表
字母表
元音
aiu     e    o
ā   ī    ū
辅音
塞音鼻音近音擦音
清音浊音
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
声门音 h
软腭音kkhggh
硬腭音cch j jhñ yś
卷舌音 ṭhḍh ṇr
齿音tthddhn ls
双唇音pph bbhm
唇齿音v

 
 在巴利语中表示卷舌边近音或卷舌边闪音 ḷ
变音符号
/ka/ 的婆罗米符号,被修改来表示不同的元音。


常见变体
下表列出婆罗米字母的一些常见变体。


起源于亚拉姆字母假设 母。
全音素文字辅音音素文字元音附标文字
拉丁字母希腊字母腓尼基字母闪米特语音位亚拉姆字母佉卢文婆罗米文天城文IAST
AΑ/ʔ/a
BВ/b/b
C, GГ/g/g
DΔ/d/ध (ढ)dh (ḍh)
EΕ/h/h
F, V, YϜ, Υ/w/v
ZΖ/z/द (ड)d (ḍ)
HΗ/ħ/χ/x/gh
-Θ/tˤ/थ (ठ)th (ṭh)
IΙ/j/y
KΚ/k/k
LΛ/l/l
MΜ/m/m
NΝ/n/n
-, X?Ξ, Χ?/s/ś
OΟ/ʕ/
PΠ/p/प, फp, ph
-Ϻ, Ϡ?/sˤ/s
QϘ/kˁ/q/kh
RΡ/r/r
SΣ/ʃ/
TΤ/t/त (ट)t (ṭ)

字母历史

青铜中期文化时期 前19-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前15世纪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古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亚兰字母 前9世纪 佉卢文 前4世纪婆罗米文 前6世纪 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 13世纪孟加拉文 11世纪僧伽罗文 8世纪悉昙文 藏文字母 7世纪 八思巴字 13世纪泰语字母 13世纪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古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阿拉伯字母 4世纪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希腊字母 前9世纪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拉丁字母 前7世纪卢恩字母 2世纪欧甘文字 4世纪哥特字母 4世纪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西里尔字母 10世纪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谚文 1444年

注音符号 1913年

完整系谱


下面列出假定的字母表对应:西方字母表(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和东方字母表(婆罗米系文字)。注意在腓尼基字母(通过亚拉姆字母)与婆罗米字母之间的精确对应是非确定性的,特别是咝擦音和括号中的字母。


3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亚洲文字 | 婆罗米系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6 发表于: 2010-01-23
婆罗米系文字
字母历史

青铜中期文化时期 前19-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前15世纪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古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亚兰字母 前9世纪 佉卢文 前4世纪婆罗米文 前6世纪 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 13世纪孟加拉文 11世纪僧伽罗文 8世纪悉昙文 藏文字母 7世纪 八思巴字 13世纪泰语字母 13世纪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古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阿拉伯字母 4世纪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希腊字母 前9世纪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拉丁字母 前7世纪卢恩字母 2世纪欧甘文字 4世纪哥特字母 4世纪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西里尔字母 10世纪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谚文 1444年

注音符号 1913年

完整系谱


婆罗米系文字或印度系文字,是印度孔雀王朝的婆罗米文派生而来的一种文字体系(writing systems),属于元音附标文字(Abugida)。其被广泛使用于南亚、东南亚、部分中亚及东亚地区。

其独立的音节字母通常被称为婆罗米文字或印度文字。

这些文字被用于很多语族,包括印欧语系、汉藏语系、蒙古语族、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台语支,有时也被认为用于过日本语系,亦存在被朝鲜语使用过的可能。

目录 [隐藏]
1 婆罗米系文字间的比较
1.1 辅音
1.2 元音
1.3 数字
2 婆罗米系文字类似的文字
3 关连项目
4 外部链接
5 脚注

[编辑] 婆罗米系文字间的比较
以下是一些主要婆罗米系文字(印度系文字)之间的对照表;其读音根据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以及国际音标的标准。此表格并非完全涵盖所有婆罗米系文字,有些字符没有例举出来。有一些读音同例举的存在一些差别。

辅音
 kkhgghcchjjhñṭhḍhtthddhnpphbbhmyrlvśsh
音标kɡɡʱŋcɟɟʱɲʈʈʰɖɖʱɳt̺ʰd̺ʰnnpbmjrrlɭɻʋʃʂsh
天城文
孟加拉文 র/ৰ   
古木基文  ਲ਼ ਸ਼ 
古吉拉特文   
奥里亚文    
泰米尔文க்   ங்ச் ஜ் ஞ்ட்   ண்த்   ந்ன்ப்   ம்ய்ர்ற்ல்ள்ழ்வ் ஸ்ஹ்
泰卢固文  
卡纳达文 
马拉雅拉姆文 
僧伽罗文​ඣ​   
藏文         
泰文    
缅甸文ကဉ/ည
高棉文    
老挝文               
[编辑] 元音
元音以独立的形式位于每栏的左半部分,并与相应的位于右边的辅音“ka”相结合。
 aāæǣiīuūeēaioōau
IPAəɑː  iueəioəur̩ːl̩ː
天城文 का    किकीकुकूकॆकेकैकॊकोकौकृकॄकॢकॣ
孟加拉文 কাঅ্যা   কিকীকুকূ  কেকৈ  কোকৌকৃকৄকৢকৣ
古木基文 ਕਾ    ਕਿਕੀਕੁਕੂ  ਕੇਕੈ  ਕੋਕੌ        
古吉拉特文 કા    કિકીકુકૂ  કેકૈ  કોકૌકૃકૄ    
奥里亚文 କା    କିକୀକୁକୂ  କେକୈ  କୋକୌକୃ   
泰米尔文கா    கிகீகுகூகெகேகைகொகோகௌ        
泰卢固文 కా    కికీకుకూకెకేకైకొకోకౌకృకౄ  
卡纳达文 ಕಾ    ಕಿಕೀಕುಕೂಕೆಕೇಕೈಕೊಕೋಕೌಕೃ    
马拉雅拉姆文കാ    കികീകുകൂകെകേകൈകൊകോകൗകൃ ക്ഌക്ൡ
僧伽罗文කාකැකෑකිකීකුකූකෙකේකෛකොකෝකෞකෘකෲ(ඏ)[1] (ඐ) 
藏文 ཨཱཀཱ    ཨིཀིཨཱིཀཱིཨུཀུཨཱུཀཱུ  ཨེཀེཨཻཀཻ  ཨོཀོཨཽཀཽརྀཀྲྀརཱྀཀཷལྀཀླྀལཱྀཀླཱྀ
缅甸文ကအာကာ    ကိကီကုကူကေအေးကေး  ကော  ကော်ကၖကၗကၘကၙ
[编辑] 数字
 0123456789
天城文
孟加拉文
古木基文
古吉拉特文
奥里亚文
泰米尔文
泰卢固文
卡纳达文
马拉雅拉姆文
藏文
缅甸文

 婆罗米系文字类似的文字
吐火罗语的文字体系 - 绝灭
它拿文字

佉卢文
ISCII(en:Indian Script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 为表现印度系文字而特别设计的符号化方式。

亚洲文字曼陀罗~印度系文字之旅(アジア文字曼陀罗〜インド系文字の旅印度系文字入门 (英语)
南亚的文字体系 (英语)
梵字文字 发音 法则 文字与发音
Imperial 婆罗米文字字型与文本编辑器 (英语)
婆罗米文字 (英语)
3个分类: 亚洲文字 | 元音附标文字 | 婆罗米系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7 发表于: 2010-01-23
天城文
 本文包含印度文字。

天城文的手抄本梨俱吠陀(19世纪初叶)
类型 元音附标文字
语言 北印各语言:梵语、印地语、马拉地语、信德语、比哈尔语、比利语、孔卡尼语、博杰普尔语、尼泊尔语, 尼瓦尔语以及部分克什米尔语和罗姆语
使用时期 约公元1200至今
母书写系统 原始西奈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兰字母
婆罗米文
笈多文
城文
天城文

Unicode范围 U+0900至U+097F
ISO 15924 Deva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天城文(देवनागरी / devanāgarī)是目前印度最流行的文字,用来写印地语、梵语、尼泊尔语等语言。天城文最早出现在十三世纪初,是城文变体之一,城文来自笈多文,笈多文犹如印度的其他文字一样,源自于前3世纪的婆罗米文。现在亚洲不少民族使用的字母或是从天城文的字母派生来的,或是与它同出一源,关系密切。这些字母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1]。

目录 [隐藏]
1 原理
2 字母
2.1 元音
2.2 辅音
2.3 合写
2.4 重音标号
2.5 数字
3 转写
3.1 IAST
3.2 Harvard-Kyoto
3.3 ITRANS
3.4 ISO 15919
3.5 ALA-LC 罗马化
4 编码
4.1 ISCII
4.2 Unicode 中的 Devanāgarī
5 Devanāgarī 键盘布局
5.1 打字机
5.2 INSCRIPT
6 引用
7 参考书目
8 外部链接
8.1 字体
8.2 文档
8.3 工具和应用程序 

原理
作为婆罗米元音附标文字,Devanāgarī 的基本原理是每个字母表示一个辅音,并承载一个固有的元音 a [ə]。[2] 例如,字母 क 读作 ka,两个字母 कन 读作 kana,三个字母 कनय 读作 kanaya 等等。其他元音或没有元音,需要在这些辅音或它们的字母上做出修改:

辅音音丛要合写(saṃyuktākṣara“结合”)。例如,三个字母 कनय kanaya 可以合写以形成 क्नय knaya、कन्य kanya 或 क्न्य knya。
不是固有 a 的元音写为变音符号。从 क ka 得到 के ke、कु ku、की kī、का kā 等。
对于没有辅音的元音,要么在词首要么其他元音后,有完整字母。因此尽管元音 ū 在 कू kū 中写为变音符号 ू,它有自己的字母 ऊ 于 ऊक ūka 和 कऊ kaū 中。但是在一些现代语言中,常见到把所有这种元音写为字母 अ a 和适当的变音符号: अूक ūka,कअू kaū。
词尾的辅音标记变音符号 ्,在梵语中叫做 virāma,在印地语中叫做 halanta,在英语中叫做“killer stroke”。它取消固有元音,所以从 क्नय knaya 得到 क्नय् knay。某些辅音音丛在键入合写不可行的时候经常使用 halanta。
这种字母或合写,带有变音符号,叫做 akṣara“音节”。例如 कनय kanaya 被算作三个 akṣara,而 क्न्य knya 和 कु ku 都被算作一个音节。

字母
本页面包含IPA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须要特别外文支持才可以正确显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将会显示成乱码、问号等其它符号。

Devanāgarī 的字母排序,类似于几乎所有婆罗米文字,基于了考虑它们所表示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方式和发音位置二者的语音原理。这种安排通常称为 varṇamālā“字母的花环”。[3] 用于梵语的 Devanāgarī 样式充当了其应用的原型,并有着为其他语言而作的次要变化和增补。[4]

元音
元音和它们的排列:[5]
独立形式罗马化作为प的附标独立形式罗马化作为प的附标
kaṇṭhya
(喉音)
aāपा
tālavya
(腭音)
iपिīपी
oṣṭhya
(唇音)
uपुūपू
mūrdhanya
(头音)
पृपॄ
dantya
(齿音)
पॢपॣ
kaṇṭhatālavya
(喉腭音)
eपेaiपै
kaṇṭhoṣṭhya
(喉唇音)
oपोauपौ
    和元音在一起的还有两个辅音变音符号,词尾的鼻音 anusvāra ं ṃ 和词尾的擦音 visarga ः ḥ (叫做 अं aṃ 和 अः aḥ)。 Masica (1991:146) 记录梵语中的 anusvāra 为“它是表示同部位鼻音 [...],还是鼻音化元音,还是鼻音化半元音,还是依据上下文决定是它们中的哪一个,是有争议的”。 visarga 表示元音后清喉擦音 [h],梵语中是 s 和少见些的 r 在词尾位置上的同位异音。某些诵读传统在这个气息声后附加前面元音的回响:[6] इः [ihi]。 Masica (1991:146) 认为 visarga 和“在很大程度上可预测出来的”软腭鼻音和硬腭鼻音的字母 ङ ṅa 与 ञ ña 一起是“这个系统在语音上的过犹不及”的例证。
    另一个变音符号是 candrabindu/anunāsika ँ。Salomon (2003:76-77) 描述它为 anusvāra 的“更加用力的形式”,“有时 [...] 用来标记真正的[元音]鼻音化”。在新的印度-雅利安语比如印地语中,这种区别是正式的: candrabindu 指示元音鼻音化[7],而 anusvāra 指示在另一个辅音前的同部位鼻音:[8] 比如, हँसी [ɦə̃si]“笑”,गंगा [gəŋgɑ]“恒河”。 当 akṣara 有一个元音附标在顶上的时候,没有地方写 candra(“月亮”) 笔画,candrabindu 可以只写一个单独的点:[9] हूँ [ɦũ]“am”,而 हैं [ɦɛ̃]“are”。某些写者和打字机免除所有的“月亮”,在所有的位置都只写点。[10]
    avagraha ऽ (通常转写为元音省略号 ’或 ')是梵语中表示连接音变中的元音省略的标点符号: एकोऽयम ekoyam (< ekas + ayam) “this one”。最初的长元音在连接中失去有时用双 avagraha 标记: सदाऽऽत्मा sadātmā (< sadā + ātmā)“always, the self”。[11] 在印地语中,Snell (2000:77) 声称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元音在哭喊中是持续的”: आईऽऽऽ! āīīī!。
    音节主音辅音 ṝ、ḷ 和 ḹ 特定于梵语并且不包含在其他语言的 varṇamālā 中。ṛ 所表示的声音也同样遗失,它的发音从 [ɾɪ](印地语)到 [ɾu](马拉地语)都有。
    ḹ 不是梵语的实际音素,而是包含在元音中的一个图形约定,用来维持字母的短-长对的对称性。[4]
    有非正规形式的 रु ru 和 रू rū。
    辅音辅音和它们的排列:[12]
    sparśa
    (塞音)
    anunāsika
    (鼻音)
    antastha
    (近音)
    ūṣma/saṃghashrī
    (擦音)
    清浊分别 →aghoṣa
    (清音)
    ghoṣa
    (浊音)
    aghoṣa
    (清音)
    ghoṣa
    (浊音)
    送气与否 →alpaprāṇa
    (不送气音)
    mahāprāṇa
    (送气音)
    alpaprāṇa
    (不送气音)
    mahāprāṇa
    (送气音)
    alpaprāṇa
    (不送气音)
    mahāprāṇa
    (送气音)
    kaṇṭhya
    (喉音)
    ka
    /k/
    kha
    /kʰ/
    ga
    /g/
    gha
    /gʱ/
    ṅa
    /ŋ/

    /h/
    ha
    /ɦ/
    tālavya
    (腭音)
    ca
    /c,ʧ/
    cha
    /cʰ,ʧʰ/
    ja
    /ɟ,ʤ/
    jha
    /ɟʱ,ʤʱ/
    ña
    /ɲ/
    ya
    /j/
    śa
    /ɕ,ʃ/
    mūrdhanya
    (头音)
    ṭa
    /ʈ/
    ṭha
    /ʈʰ/
    ḍa
    /ɖ/
    ḍha
    /ɖʱ/
    ṇa
    /ɳ/
    ra
    /r/
    ṣa
    /ʂ/
    dantya
    (齿音)
    ta
    /t̪/
    tha
    /t̪ʰ/
    da
    /d̪/
    dha
    /d̪ʱ/
    na
    /n/
    la
    /l/
    sa
    /s/
    oṣṭhya
    (唇音)
    pa
    /p/
    pha
    /pʰ/
    ba
    /b/
    bha
    /bʱ/
    ma
    /m/
    va
    /ʋ/

      表示吠陀梵语中浊卷舌塞音的元音间边弹音同位异音 /ɺ̡/ 的 ळ ḷa 未入围,它是某些语言中的音素,比如马拉地语和拉贾斯坦语。
      很少增加梵语外的新字形。Masica (1991:146) 提出:“依照某些人的说法,因为梵语是本源的完美语言,这个系统已经描述和提供了任何情况下所有可能的声音。所以难于提供甚至考虑那些梵语语言学者所不知道的其他声音。”在新印度-雅利安语言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外语借词和内部发展可用变音符号或合写来处理。

      最多产的变音符号是下标 nuqtā ़。印地语使用它来表示波斯音素 क़ qa /q/, ख़ xa /x/,ग़ ġa /ɣ/,ज़ za /z/ 和 फ़ fa /f/,并用于发展出来的同位异音 ड़ ṛa /ɽ/ 和 ढ़ ṛha /ɽʱ/。(ऴ ḷha /ɺ̡ʱ/ 在印地语中没有用到但是可以存在的。)
      信德语的内爆音用下划线 ॒ 表示: ग॒ [ɠ], ज॒ [ʄ], ड॒ [ɗ], ब॒ [ɓ]。
      送气响音可以表示为同 ह ha 的合写: म्ह mha, न्ह nha, ण्ह ṇha, व्ह vha, ल्ह lha, ळ्ह ḷha, र्ह rha。
      Masica (1991:147) 记录了马尔瓦尔语使用了特殊符号表示 ḍa [ɗə] (而 ड = [ɽə])。
      [编辑] 合写

      ddhrya-连写字符(द्ध्र्य)来自JanaSanskritSans。你必须安装包括所需字形的 Unicode 字体。(比如 TDIL 字体之一,参见后面的“外部链接”)。
      如上所述,其间缺乏元音的连续的辅音可以物理上合写在一起为合字。这些辅音音丛受从粗到细的各种规则支配,但有着特殊例外。尽管标准化了绝大部分,在辅音音丛中有特定的变体,本页所基于的 Unicode 用到的只是一种方案。下面是一些规则:

      36 个辅音中有 24 个包含右竖杠(ख, घ, ण 等)。作为辅音音丛的第一或中间片段/成员,它们要丢弃这个竖杠。比如 त + व = त्व, ण + ढ = ण्ढ, स + थ = स्थ。श ś(a) 在 व va, न na, च ca, ल la 和 र ra 之前时,要写为 श्व śva, श्न śna, श्च śca श्ल śla 和 श्र śra。
      र r(a) 作为第一个成员的时候,它被表示为最后字符或它的 ā- 附标上的弯曲上折线,比如 र्व rva, र्वा rvā, र्स्प rspa, र्स्पा rspā。作为 ट ठ ड ढ ङ छ 后的最后一个成员,它被表示为这个字符下的分叉的两个斜线,就是 ट्र ठ्र ड्र ढ्र ङ्र छ्र。在其他地方作为最后一个成员,它被表示为在左下角的斜线,比如 क्र ग्र भ्र。त ta 上移得到 त्र tra。
      第一个成员是无右竖杠字符比如 द d(a) 和 ह h(a),可以对其第二成员做缩写和去掉横杠处理,并放置在它的底下。 क k(a), छ ch(a), 和 फ ph(a) 缩短它们的右侧挂钩并直接连接上随后的字符。
      kṣ 和 jñ 的合写不能明显的从它们的构件组合出来。kṣ 的合写是 क्ष (क् + ष) 而 jñ 的合写是 ज्ञ (ज् + ञ)。

      下表是列出在 Masica (1991:161-162) 中的梵语所有可能的双辅音音丛。滚动你的光标到连写处就可展现它们的罗马化。
      如果看到左上角的第一个双辅音是横向合写的两个 क,则需要安装更好的字体并可能需要调整浏览器的字体设置。
      क्कक्णक्तक्थक्नक्मक्यक्रक्लक्वक्ष
      ख्य
      ग्गग्जग्धग्नग्मग्रग्ल
      घ्नघ्मघ्र
      ङ्कङ्खङ्गङ्घ
      च्चच्छच्ञच्य
      ज्जज्झज्ञज्मज्यज्रज्व
      ट्टट्ठ
      ड्डड्ढड्यड्रड्व
      ण्टण्ठण्डण्ढण्णण्मण्यण्व
      त्कत्खत्तत्थत्नत्पत्फत्मत्यत्रत्वत्स
      थ्नथ्य
      द्गद्घद्दद्धद्नद्बद्भद्मद्यद्रद्व
      ध्नध्मध्यध्रध्व
      न्तन्थन्दन्धन्नन्मन्यन्व
      प्तप्नप्पप्फप्यप्रप्लप्स
      ब्जब्दब्धब्बब्र
      भ्र
      म्नम्पम्फम्बम्भम्मम्यम्रम्ल
      य्य
      र्कर्खर्गर्घर्चर्छर्जर्झर्णर्तर्थर्दर्धर्नर्पर्बर्भर्मर्यर्लर्वर्शर्षर्सर्ह
      ल्कल्गल्दल्पल्फल्बल्मल्यल्लल्वल्ह
      व्यव्रव्व
      श्चश्नश्मश्यश्रश्लश्व
      ष्कष्टष्ठष्णष्पष्फष्मष्यष्व
      स्कस्खस्तस्थस्नस्पस्फस्मस्यस्रस्व
      ह्णह्नह्मह्यह्रह्व


      三合及更长的辅音从:

      क्ष्ण kṣṇ क्ष्म kṣm क्ष्य kṣy त्र्य try स्त्य sty स्त्र str प्त्र ptr प्स्य psy त्क्र tkr त्क्व tkv त्क्ष tkṣ त्त्न ttn त्त्र ttr त्त्व ttv त्प्र tpr त्प्ल tpl त्स्न tsn त्स्य tsy त्स्व tsv च्छ्य cchy च्छ्र cchr ज्ज्य jjy ज्ज्व jjv क्त्र ktr क्त्व ktv क्ष्ण्य kṣṇy ग्ध्र gdhr ग्न्य gny ग्र्य gry म्प्र mpr न्त्य nty न्त्र ntr न्द्ध nddh न्द्र ndr न्ध्य ndhy न्ध्र ndhr ण्ड्र ṇḍr र्ग्य rgy र्ग्र rgr र्घ्य rghy र्ङ्ग rṅg र्ज्य rjy र्ढ्य rḍhy र्ण्य rṇy र्त्त rtt र्त्त्र rttr र्त्म rtm र्त्य rty र्त्र rtr र्त्स rts र्द्ध rddh र्द्र rdr र्द्व rdv र्ध्म rdhm र्ध्र rdhr र्ध्व rdhv र्म्य rmy र्स्व rsv र्ष्ट्र rṣṭr र्ष्ण rṣṇ र्ष्म rṣm र्ष्य rṣy ष्क्र ṣkr ष्क्व ṣkv ष्प्य ṣpy ष्म्य ṣmy द्व्य dvy द्ध्म ddhm द्ध्व ddhv ण्ड्व ṇḍv द्ग्र dgr द्द्य ddy द्द्र ddr द्ब्र dbr ङ्क ṅkt ङ्क्र ṅkr ङ्क्ष ṅkṣ ङ्क्ष्य ṅkṣy ण्ड्य ṇḍy ष्ट्व ṣṭv ष्ठ्य ṣṭhy
      新的印度-雅利安语言也可以对梵语借词使用上述形式。

      [编辑] 重音标号
      主条目:吠陀重音
      吠陀梵语的音高重音依赖于 shakha 而写为各种符号。在梨俱吠陀中,低调 anudātta 写为下横线 (॒),降调 svarita 写为上竖线 (॑) 而高调 udātta 不标记。

      [Devanāgarī 数字
      0123456789

      转写
      主条目:天城文转写
      有多种方法把 Devanāgarī 转写罗马文字。最广泛使用的转写方案是 IAST。下面列出主要的 Devanāgarī 转写方法:

      [编辑] IAST
      国际梵语转写字母 (IAST)是梵语罗马化的学术标准。IAST 是用在印刷品如书籍和期刊中的事实标准,并有着可广泛获得的 Unicode 字体,它也日益用于电子文本。它基于了1912年在雅典召开的“东方学学者大会”所确立的标准。

      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意图罗马化所有印度文字,它是 IAST 的扩展。
      [编辑] Harvard-Kyoto
      相对于 IAST,Harvard-Kyoto 看起来更简单。它不包含所有 IAST 的变音符号。这使得录入 Harvard-Kyoto 要比 IAST 容易。Harvard-Kyoto 使用大写字母可能导致阅读时感觉别扭。

      [编辑] ITRANS
      ITRANS 是广泛用于 Usenet 的 Devanāgarī 到 ASCII 的无损转写方案。它是 Harvard-Kyoto 方案的扩展。在 ITRANS 中,词 Devanāgarī 写为“Devanaagarii”。ITRANS 有同名应用程序确保录入印度文字。用户输入罗马字母而 ITRANS 预处理器把罗马字母显示为 Devanāgarī(或其他印度语言)。最新版本的 ITRANS 是2001年七月的 5.30 版。

      [编辑] ISO 15919
      主条目:ISO 15919
      ISO 15919 是2001年确立的转写国际标准。特定于天城文的那部分内容几乎同一于作为梵语学术标准的 IAST。

      [编辑] ALA-LC 罗马化
      ALA-LC 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转写标准,广泛的用于北美图书馆。转写表基于各种语言,有对印地语的表格,也有对梵语和俗语的表格。

      [编辑] 编码
      [编辑] ISCII
      ISCII 是定长 8-位编码。低 128 代码点是普通 ASCII,高 128 代码点是 ISCII-专属。

      它被设计用来不只表示 Devanāgarī,所以还有各种其他印度文字和用于转写印度文字的基于拉丁文字的变音符号。
      ISCII 在很大程度上被 Unicode 所替代,但已经尝试在它的印度语区块中保持了 ISCII 格局。
      [编辑] Unicode 中的 Devanāgarī
      Unicode 的 Devanāgarī 区间是 U+0900 .. U+097F。灰色区域指示未指派的代码点。
       
      天城文
      Unicode.org chart (PDF)
       0123456789ABCDEF
      U+090x 
      U+091x
      U+092x
      U+093x  ि
      U+094x  
      U+095x   क़ख़ग़ज़ड़ढ़फ़य़
      U+096x
      U+097x          ॿ
      天城文扩展
      Unicode.org chart (PDF)
       0123456789ABCDEF
      U+A8Ex
      U+A8Fx    
      吠陀扩展
      Unicode.org chart (PDF)
       0123456789ABCDEF
      U+1CDx
      U+1CEx
      U+1CFx             


       Devanāgarī 键盘布局
      打字机 

      INSCRIPT

      引用
      1.高名凯 石安石 语言学概论 3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亚洲文字 | 婆罗米系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8 发表于: 2010-01-23
孟加拉文
  此网页中使用了婆罗米系文字。

孟加拉文
类型 元音附标文字
语言 孟加拉语、梅泰语
使用时期 11世纪到现在[1]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兰字母
婆罗米文
笈多文
悉昙文
东城文
孟加拉文
 
Unicode范围 U+0980至U+09FF
ISO 15924 Beng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孟加拉文 (孟加拉语:ব
াংলBangla lipi)是东城文的变体,也用于阿萨姆语、比什奴普莱利亚-曼尼浦尔语和迈蒂利语(以叫做 Mithilakshar 的变体形式)。东城文和天城文以及其他印度次大陆书写系统一起属于婆罗米系文字。它是元音附标文字,它比天城文更加圆曲。东城文和天城文二者都派生自古代城文。除了在不同语言中字母发音的区别外,在这种文字用于阿萨姆语和比什奴普莱利亚-曼尼浦尔语的版本和用于孟加拉语以及其他语言的版本之间有一些次要的字形差异。例如,字母 rô(孟加拉语 র; 阿萨姆语 ৰ; 比什奴普莱利亚-曼尼浦尔语 র/ৰ) 和 wô(孟加拉语第二 ব; 阿萨姆语/比什奴普莱利亚-曼尼浦尔语 ৱ)随语言而有不同的变体。
目录
1 字母
1.1 元音
1.2 变音符号
1.3 辅音
1.4 辅音合写
1.5 数字
2 转写
3 Unicode 编码
4 引用
5 外部链接
 
[字母
元音
孟加拉文当前总计有 11 个元音字母,用来表示孟加拉语中的七个主要元音音素和一些双元音。所有这些元音都用于使用这种文字的主要语言孟加拉语和阿萨姆语二者。一些元音字母依赖词语而有不同发音,而书写系统中保留的一些元音区分在现代孟加拉语和阿萨姆语中不在如此发音。例如孟加拉文对元音音素 有两个符号对元音音素 也有两个符号。这种冗余根源于这种文字用于书写梵语的时代,梵语有短 和长 [iː],有短 和长 [uː]。这些字母在孟加拉文中被保留了,并有着传统名字 hrôshsho i(短 i)和 dirgho i(长 i)等,尽管事实上在日常讲话中它们不再有发音区别。
元音符号同辅音符号合写一起来改变辅音的发音(后面用 ক kô 作为例子)。在不写元音的使用,通常假定元音 অ(ô 或 o)。要指示元音缺席,可在辅音下写 hôshonto(্)。
本表反映现代孟加拉文系统,它排除了三个传统元音, rii, li 和 lii,传统上它们位于 ri 和 e 之间。
辅音
孟加拉文中辅音的名字典型的就是这个辅音的发音加上固有元音 ô。因为固有元音是假定的而不写出来的,多数字母的名字看起来一致于字母自身(比如字母 ঘ的名字是自身 ঘghô)。在现代孟加拉语中失去了独特发音的一些字母有更详细的名字。例如,因为辅音音位 /n/ 可以写为 , ণ或 (依赖于特定词语的拼写),这些字母不能简单的叫做 nô;它们分别叫做 দন donto nô(齿音 n), মmurdhonno nô(头音 n), 和/ niô/ingô。类似的,音位 /ʃ/ 可以写为 শ talobbo shô(硬腭音 s), ষ murdhonno shô(头音 s)或 স donto shô(齿音 s),依赖于词语。因为辅音 ঙ /ŋ/ 不出现在孟加拉语词语的词首,它的名字不是 ঙ ngô 而是 উঙ ungô(某些人发音为 উম umô 或 উঁঅ ũô)。类似的,因为半元音([j], [w], [e̯], [o̯])不出现在孟加拉语词语的词首,半元音 e̯ য় 的名字不是 অ ôntostho e̯ô 而是 অন্তঃস্থ অ ôntostho ô。
现代孟加拉字母表排除了一些传统字母,特别是在 lo 之后的第二 bo(ôntostho bô)。这个 bo 最初表示 v 或 w 音素,在孟加拉语中合并于 b(borgio bô),并用在字母表中占据两个位置的同一个符号来表示。


元音
字母字母名字作为[kɔ](ক)
的元音附标
元音附标名字转写IPA
shôro ô
(shôre ô)
ক (无)(无)kô 和 ko/kɔ/ 和 /ko/
shôro a
(shôre a)
কাakarka/ka/
hrôshsho i
(hrôshsho i)
কিhrôshsho ikar
(roshshikar)
ki/ki/
dirgho iকীdirgho ikar
(dirghikar)
ki/ki/
hrôshsho u
(rôshsho u)
কুhrôshsho ukar
(roshshukar)
ku/ku/
dirgho uকূdirgho ukar
(dirghukar)
ku/ku/
riকৃrikar/rifôlakri/kri/
eকেekarkê 和 ke/kæ/ 和 /ke/
oiকৈoikarkoi/koj/
oকোokarko/ko/
ouকৌoukarkou/kow/

变音符号
其他变音符号
作为[kɔ](ক)
的变音符号
名字功能转写IPA
ক্hôshonto抑制固有元音k/k/
কৎkhônđo tô结尾不送气齿音 [t̪](ত)kôt/kɔt̪/
কংônushshôr结尾软腭鼻音kôņ/kɔŋ/
কঃbishôrgo结尾清送气音kôh/kɔh/
কঁchôndrobindu元音鼻音化kôñ/kɔ̃/



辅音
字母字母名字转写IPA
k/k/
khôkh/kʰ/
g/ɡ/
ghôgh/ɡʱ/
ungô, umôņ/ŋ/
chôch/tʃ/
chhôchh/tʃʰ/
borgio jô
(burgijjô)
j/dʒ/
jhôjh/dʒʱ/
ingô, niôn/n/
ţôţ/ʈ/
ţhôţh/ʈʰ/
đôđ/ɖ/
đhôđh/ɖʱ/
murdhonno nô
(moddhennô)
n/n/
t/t̪/
thôth/t̪ʰ/
d/d̪/
dhôdh/d̪ʱ/
donto nô
(dontennô)
n/n/
p/p/
f/f/
b/b/
bhôbh/bʱ/
m/m/
ôntostho jô
(ontostejô)
j/dʒ/
(bôe shunno) rôr/ɾ/
l/l/
ôntostho bô
(不出现在孟加拉语
孟加拉字母表中)
b/b/
talobbo shô
(taleboshshô)
sh 和 s/ʃ/ 和 /s/
murdhonno shô
(muddhennoshshô)
(peţ kaţa shô)
sh/ʃ/
donto shô
(donteshshô)
sh 和 s/ʃ/ 和 /s/
h/h/
য়ôntostho ô
(ontosteô)
e 和 -/e̯/ 和 -
ড়đôe shunno/bindu ŗôŗ/ɽ/
ঢ়đhôe shunno/bindu ŗôŗh/ɽ/

辅音合写最多四个连续的不被元音分隔的辅音可以在正字法上被表示为“辅音合写”(孟加拉语: যুক্তাক্ষর juktakkhor 或 যুক্তবর্ণ juktobôrno)。典型的在合写中第一个辅音在随后辅音的上面和/或左边。很多辅音在充当合写的一部分的时候以缩略或紧缩形式出现。其他简化产生合写中的例外形式,与基本字母不太或根本不相像。
通常,辅音合写实际上不按各个单独成员的发音所暗示的那样发音。例如,在孟加拉文中在 শ shô 下增加 ল lô 产生合写 শ্ল,它在孟加拉语中不发音为 shlô 而是发音为 slô。很多合写表示梵语音素,在讲现代孟加拉语千年之前就消失了,比如 জ্ঞ,它是 জ jô 和 ঞ niô 的合并,但是不发音为 jnô。它在孟加拉语中反而发音为 ggõ。
数字

孟加拉文有十个数字对应于所谓的阿拉伯数字
数字
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孟加拉数字
孟加拉语名字shunnoêkduitincharpãchchhôeshatnôe
শূন্যএকদুইতিনচারপাঁচছয়সাতআটনয়
 转写
元音
符号NLKITRANSHKWikiIPA
aaaô/o[ɔ]/[o]
āA~aaAa[a]
iiii
īI~iiIi
uuuu
ūU~uuUu
RRi~R^iRri[ri]
ēeeê/e[ɛ]/[e]
aiaiaioi[oj]
ōooo[o]
auauauou[ow]
辅音
符号NLKITRANSHKWikiIPA
kkkk[k]
khkhkhkh[kʰ]
gggg[ɡ]
ghghghgh[ɡʱ]
~NGng[ŋ]
cchcch[tʃ]
chChchchh[tʃʰ]
jjjj[dʒ]
jhjhjhjh[dʒʱ]
ñ~nJn[n]
TTţ[ʈ]
ṭhThThţh[ʈʰ]
DDđ[ɖ]
ড়.DPŗ[ɽ]
ḍhDhDhđh[ɖʱ]
ঢ়ḍh.DhPhŗ[ɽ]
NNn[n]
tttt[t̪]
thththth[t̪ʰ]
dddd[d̪]
dhdhdhdh[d̪ʱ]
nnnn[n]
pppp[p]
phphphf[f]
bbbb
bhbhbhbh[bʱ]
mmmm[m]
yyj[dʒ]
য়yYYe/-[e]/-
rrrr[r]
llll[l]
śshzsh/s[ʃ]/[s]
ShSsh[ʃ]
ssssh/s[ʃ]/[s]
hhhh[ɦ]
杂类
符号NLKITRANSHKWikiIPA
HH多样多样
.mMng[ŋ]
.N~~[~]
্যyyy多样多样
্বvvv多样多样
ক্ষkṣxkSkkh/kh[kʰː]/[kʰ]
জ্ঞGYJjgg/g[ɡː]/[ɡ]
শ্রśrshrzrsr[sr]
[编辑] Unicode 编码
孟加拉文的 Unicode 编码范围是 U+0980 ... U+09FF。
孟加拉文
Unicode.org chart (PDF)
 0123456789ABCDEF
U+098x    
U+099x  
U+09Ax 
U+09Bx      ি
U+09Cx     
U+09Dx            
U+09Ex  
U+09Fx     

3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亚洲文字 | 婆罗米系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9 发表于: 2010-01-23
僧伽罗字母 
  本文包含印度文字。

僧伽罗文
类型 元音附标文字
语言 僧伽罗语 , 泰米尔语(偶尔)
使用时期 大约公元700年–现在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拉姆字母
婆罗米文
Grantha文
僧伽罗文

子书写系统 Dhives Akuru
姊妹书写系统 马拉雅拉姆文
泰米尔文
Unicode范围 U+0D80–U+0DFF
ISO 15924 Sinh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僧伽罗文是在斯里兰卡用来书写官方语言僧伽罗语并有时用来书写书面语言巴利语和梵语的一种元音附标文字。[1] 作为婆罗米系文字的一员,僧伽罗文可以追溯祖先到2000多年前。[1]

僧伽罗文有两套字母表,代表所有本土音位的核心字母表叫做 śuddha siṃhala(纯僧伽罗 ශුද්ධ සිංහල)或 eḷu hōḍiya(Eḷu 字母表 එළු හෝඩිය)。为了表示梵语和巴利语词语,采用扩展字母表 miśra siṃhala(混合僧伽罗 මිශ්‍ර සිංහල)。[2]

目录 [隐藏]
1 字母表
1.1 元音
1.2 辅音
1.3 变音符号
1.4 其他字母
1.5 数字与标点
2 Unicode 编码
3 引用
4 参考
5 外部链接

[编辑] 字母表
如果看到大片空白或乱码请安装包含僧伽罗字母的 Unicode 字体。
多数僧伽罗字母是花体的;在字母表中几乎完全缺少直线。这是因为僧伽罗文被写在贝多罗叶上,书写直线会使叶脉破裂,因此偏好圆形。本节的表格中用更深色的背景来指示扩展字母。

[元音
字母附标转写字母附标转写
aā
æǣ
iī
uū
eē
oō
ai
au
辅音
塞音鼻音前鼻化
塞音
近音边音擦音
清音浊音
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
声门音හ h
软腭音ක kඛ khග gඝ ghඞ ṅඟ n̆g
硬腭音ච cඡ chජ jඣ jhඤ ñඦ n̆jය yශ ś
卷舌音ට ṭඨ ṭhඩ ḍඪ ḍhණ ṇඬ n̆ḍර rළ ḷෂ ṣ
齿音ත tථ thද dධ dhන nඳ n̆dල lස s
双唇音ප pඵ phබ bභ bhම mඹ m̆b
唇齿音ව v
  • ↑ ඦ n̆j 这个字母在现代和古代僧伽罗语中都没有用到。它的用途不明,但是标准字母表的一部分(参见 http://unicode.org/reports/tr2.html )。 
  •  变音符号
    ං ඃ ්
    Anusvara Visarga hal kirīma

    其他字母
    ඥ jñ ෆ f 

    数字与标点
    僧伽罗文有表示数字的特殊符号,一直使用到了19世纪初。现在被阿拉伯数字取代。[3][4] 以前用 ෴ 作为表示完全停顿的标点符号。现在一般不再使用。[5]

    [编辑] Unicode 编码
    僧伽罗字母在Unicode 3.0及以后的版本获得支援,在U+0D80至U+0DFF的位置。

    僧伽罗字母
    Unicode.org chart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0D8x     ං ඃ   අ ආ ඇ ඈ ඉ ඊ උ ඌ ඍ ඎ ඏ
    U+0D9x ඐ එ ඒ ඓ ඔ ඕ ඖ       ක ඛ ග ඝ ඞ ඟ
    U+0DAx ච ඡ ජ ඣ ඤ ඥ ඦ ට ඨ ඩ ඪ ණ ඬ ත ථ ද
    U+0DBx ධ න   ඳ ප ඵ බ භ ම ඹ ය ර   ල    
    U+0DCx ව ශ ෂ ස හ ළ ෆ       ්         ා
    U+0DDx ැ ෑ ි ී ු   ූ   ෙ ෙ ේ ෛ ො ෝ ෞ ෟ
    U+0DEx                                
    U+0DFx     ෲ ෳ ෴                      

  • 4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字母 | 亚洲文字 | 婆罗米系文字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