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字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本汉字音即日语的汉字音读(音読み),是由古代中国直接或间接传入日本的基于汉语的汉字读音。依其传入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分为以下数种:
古音:早于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音。可能源于中国上古音。
吴音:在西元5世纪、6世纪传入的字音,多使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用语。通说吴音是从南方六朝或经由朝鲜半岛辗转而入,但支持此说法的史料并不充足。“吴”是本来学汉音的留学生所用的蔑称。
汉音:于西元7世纪左右开始,日本派出遣唐使自唐习得的字音,多使用于儒学。近代又用于大量创造新词汇(和制汉语)。对当代日语影响最为深远。
新汉音:汉音的最晚层,约在唐末期传入日本。
唐音:广义上指宋以降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即“唐宋音”)。狭义上指明清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
宋音:指镰仓时代(南宋至元初)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包含于广义的“唐音”。
此外,传入日本后发生变异,不合于以上任一种的读音称为惯用音。
最早讨论吴音、汉音、唐音传入日本的历史过程的是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1730-1801),著有‘汉字三音考’(‘本居宣长全集5’,筑摩书房)。
关于日本汉字音的声调资料,参见日本汉字音的声调。
作为汉字音的延续,参见日语中的现代汉语借词。
古音 (日本汉字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古音
假名 こおん
罗马字 Ko-on
日本汉字音的“古音”一般认为是早于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从日本方面的资料而言,“古音”并未直接作为“汉字音”的一种独立记录下来,仅仅是在万叶假名及某些特定的词汇中留下的若干痕迹。万叶假名中无法根据吴音或汉音的体系说明的例子,被认为属于“古音”。现代日语的常用词汇中极少出现古音读法,除了若干被认为与古音有关的训读词。
目录 [隐藏]
1 特征
2 来源
3 训读词
4 脚注
5 参考文献
6 相关条目
[编辑] 特征
首先对古音作研究的,是大矢透的《假名源流考》(仮名源流考),其中提出《推古遗文》中的“移”(ヤ)、“已”(ヨ)、“弥”(メ)、“里”(ロ)、“奇”(ガ)等读法可能来自中国的上古音(汉魏及更早时期的读音)。
与吴音、汉音相比存在以下差异。
声母
齿音字读カ行音,如:“支”(キ);
齿音字读タ行音,如:“至”(チ)、“止”(ト)、“侈”(タ);
喉音字读サ行音,如:“巷”(ソ)。
韵母
支韵字读ア列音,如:“奇(カ)”“宜(ガ)”“侈(タ)”“移(ヤ)”;
脂韵字读ウ列音,如:“蕤(ヌ)”;
鱼韵字读エ列乙类[1],如:“居(ケ)”“举(ケ)”;
庚韵字读ア列音,如:“明(マ)”。
[编辑] 来源
大矢氏通过对周代以后的诗的韵脚的分析,认为这些特征源于周代古音。此外,推古遗文中有部分读音与吴音的特征相一致,如支韵的“义(ゲ)”“俾(ヘ)”,脂韵的“尼(ネ)”,之韵的“意(オ)”“己(コ)”“止(ト)”“已(ヨ)”“里(ロ)”,微韵的“气(ケ)”“希(ケ)”,皆韵的“介(ケ)”,祭韵的“卖(メ)”等。此等读音的存在表示推古遗文的假名与吴音相连续,大矢氏因而认为这些音来自于汉魏时的读音。而春日政治的《假名发达史序说》(仮名発達史序説)认为大矢氏声称为周代古音的读音也应当看作来自汉魏时的读音。总之基本可以认为万叶假名的汉字音中最古的层次对应于中国的上古音。
推古遗文的作者据推测为朝鲜系渡来人(由朝鲜半岛移居日本列岛的人),推古遗文的假名也跟日本书纪引用的“百济记”假名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推古期及更早的假名可能是朝鲜人记录的日本语,并受他们的音韵体系影响。故也有研究者如马渊和夫等认为大矢氏所推测源于周代古音的读音并非一定要以周代古音来解释。
[编辑] 训读词
部分训读词被认为来源于音读,其中若干词可认为基于古音。如“马(ウマ)”“梅(ウメ)”“竹(タケ)”。这些词依上段叙述也有可能是经由朝鲜而移植的读音。
[编辑] 脚注
1.^ 关于万叶假名中イ、エ、オ段分为甲乙两类的假名,参见关于“上代特殊假名遣”的资料。
[编辑] 参考文献
沼本克明(1986),《日本汉字音の历史》,东京堂
大矢透(1911),《仮名源流考及証本写真》,国定教科書共同販売所
大矢透(1914),《周代古音考及韵征》,国语调查委员会编,国定教科書共同販売所
马渊和夫(1968),《上代のことば 日本文法新書》,至文堂
[编辑] 相关条目
音读
音读
音读,指的是中国周边的
汉字文化圈诸国(主要为
日本、
韩国 /
朝鲜、
越南)几部分的中国少数民族(如
壮、
瑶等),按照
汉音来表示其引进的
汉字之读音的方法。
音读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
中古汉语读音的特征,如
唐代中古时期的
长安音。如日本、韩国、越南汉字的音读均保有古汉语的
入声;越南、韩国的音读更是完整保存了古汉语的 [-m] 韵尾(闭口鼻韵尾)。这些古汉语的特征,在今日通用的
现代标准汉语中皆已丢失。
音读的称呼在
越南通常被叫做
汉越音。
日语音读 日语的汉字音读(音読み),又称
日本汉字音,依其传入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分为以下数种:
- 古音:早于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音。源于中国上古音。
- 吴音:早在西元5世纪、6世纪辗转而入的字音,多使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用语。通说吴音是从南方六朝或经由朝鲜半岛辗转而入,但缺乏史料证实。“吴”是本来学汉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
- 汉音:于西元7世纪左右,日本始派出遣唐使自大唐所习得之字音,多使用于儒学。近代又用于大量创造新词汇(和制汉语)。对当代日语影响最为深远。
- 唐音:指宋元以降才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以南方口音为基准。
此外,传入日本后发生变异,不合于以上任一种的读音称为
惯用音。
日语音读多数保留了
古汉语的入声。特别的是,古汉语的入声塞音韵尾 [-p]、[-t]、[-k] ,在日语当中已独立自成一个音节,造成入声汉字的音读拥有两个音节。
同一词中音读与训读同时出现的,前训读后音读者称为
汤桶读法,反之称为
重箱读法。
朝鲜汉字音 朝鲜汉字音原则上一字一音,没有时代区别,也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诸多特征,如齐全的入声韵尾(但-t转为-l)等。
参见 吴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呉音
假名 ごおん
罗马字 Go On
吴音(日语:呉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指奈良时代由遣隋使和留学僧从长安学习到汉音并将其带回国之前已在日本使用的汉字音。吴音与汉音一样主要传承了中古汉语的特征。
一般认为吴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从南朝直接或者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此种说法根据是“吴音”名称中的“吴”以及倭的五王向南朝的宋朝贡和儒教与佛教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致历史,然而并无直接的史料证明吴音是南方系统的发音。吴音的别名“对马音”和“百济音”说明古代日本人曾认为吴音来自朝鲜半岛。
吴音多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古代的法律与政令)用语,在汉音导入后也没有消失,直至现代仍用汉音一并使用。另外“古事记”的万叶假名多使用吴音。
目录 [隐藏]
1 名称
2 字音的确定
3 特点及与汉音的区别
3.1 声母
3.2 韵母/韵尾
3.3 声调
4 与古音的关系
5 吴音与其他汉字音的关系
5.1 吴音与闽南语的相似性
5.2 吴音与吴语的相似性
5.3 吴音与朝鲜汉字音的相似性
6 参考文献
7 参见
[编辑] 名称
只存在吴音的时代并无“吴音”的名称,此名称是汉音引入后所出现的。由于吴音融入日语程度较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称为“和音”。平安时代之后,逐渐被称为“吴音”,而此名称据说是推动汉音普及的一方所取的蔑称。原因是中国的唐代称长安附近地域的读音为秦音,称其他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的音为“吴音”或“吴楚之音”。归国的日本留学生以长安音为正统,因此称之前日本流通的字音为“吴音”。
另外尚有“对马音”和“百济音”的名称,由来是钦明天皇时百济的僧人法明来到对马以吴音读维摩经传播佛教。
[编辑] 字音的确定
确定罕用字的读音时,相对于汉音可根据中国韵书的反切等资料推定,吴音主要根据古代的佛典与律令等史料推断,故而有时出现困难,不同的汉和字典也可能有不同的纪录。
[编辑] 特点及与汉音的区别
吴音的来源驳杂,体系不如汉音完善,但也具有下列的特点:
[编辑] 声母
1.字首的辅音反映出中古全浊声母与清声母的区别。如“定”吴音ジョウ 汉音テイ;“奉”吴音ブ 汉音ホウ。
2.中古的鼻音声母在汉音中多变为口音(塞音/塞擦音)声母,而吴音保留为鼻音声母。如“万”吴音マン 汉音バン;“二”吴音ニ 汉音ジ。
3.匣母在吴音中有脱落现象(主要见于合口字),而汉音中为カ行音。如:“和”吴音ワ 汉音カ;“回”吴音ウェ 汉音クァイ。
[编辑] 韵母/韵尾
1.通摄
1.冬钟韵部分字吴音以ウウ韵表示,汉音以オウ韵表示。如:“重”吴音ヂウ 汉音チョウ;“封”吴音フウ 汉音ホウ。
2.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オウ/ウウ韵表示。如:“公”吴音ク 汉音コウ;“红”吴音グ 汉音コウ;“弓”吴音ク 汉音キュウ。
2.江摄:部分字吴音以オウ韵表示,汉音以アウ韵表示。如:“江”吴音コウ 汉音カウ;“邦”吴音ホウ 汉音ハウ。
3.止摄
1.脂微韵部分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イ韵表示。如:“气”吴音ケ 汉音キ;“希”吴音ケ 汉音キ。
2.之韵部分字吴音以オ韵表示,汉音以イ韵表示。如:“期”吴音ゴ 汉音キ;“己”吴音コ 汉音キ。
4.遇摄
1.模韵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オ韵表示。如:“素”吴音ソ 汉音ス;“奴”吴音ノ 汉音ヌ。
2.鱼虞韵三等部分字,吴音以オ韵表示,汉音以ヨ韵表示。如:“去”吴音コ 汉音キョ;“于”吴音オ 汉音ヨ。
5.蟹摄
1.开口三四等字,吴音以アイ韵表示,汉音以エイ表示。如:“体”吴音タイ 汉音テイ;“米”吴音マイ 汉音ベイ。
2.部分一二等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アイ表示。如:“解”吴音ゲ 汉音カイ;“怪”吴音ケ 汉音カイ。
6.臻摄
1.部分真韵欣韵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イン表示。如:“隐”吴音オン 汉音イン;“勤”吴音ゴン 汉音キン。
2.迄韵字,吴音以オツ韵表示,汉音以イツ表示。如:“乞”吴音コツ 汉音キツ。
7.山摄
1.山删韵部分字,吴音以エン韵表示,汉音以アン韵表示。如:“间”吴音ケン 汉音カン;“山”吴音セン 汉音サン。(注:此特点区别于寒桓韵)
2.元韵部分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エン韵表示。如:“言”吴音ゴン 汉音ゲン;“园”吴音ヲン 汉音エン。
3.月韵部分字,吴音以オチ韵表示,汉音以エツ韵表示。如:“月”吴音ゴチ 汉音グヱツ;“越”吴音ヲチ 汉音ヱツ。
8.效摄:肴韵字,吴音以エウ韵表示,汉音以アウ韵表示。如:“教”吴音ケウ 汉音カウ;“包”吴音へウ 汉音ハウ。
9.假摄:麻韵部分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ア韵表示。如:“家”吴音ケ 汉音カ;“马”吴音メ 汉音バ。
10.梗摄
1.梗摄阳声韵三四等字和部分二等字,吴音以ヤウ韵表示,汉音以エイ韵表示。 如:“生”(二等) 吴音ショウ 汉音セイ;“清”(三等) 吴音ショウ 汉音セイ;“名”(四等) 吴音ミョウ 汉音メイ。
2.梗摄入声字,吴音以ヤク韵表示,汉音以エキ韵表示。如:“席”吴音ジャク 汉音セキ;“石”吴音シャク 汉音セキ。
11.曾摄:职韵部分字,吴音以イキ韵表示,汉音以ヨク韵表示。如:“直”吴音ヂキ 汉音チョク;“食”吴音ジキ 汉音ショク。
12.流摄:侯尤韵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ユウ/オウ韵表示。如:“有”吴音ウ 汉音ユウ;“九”吴音ク 汉音キュウ;谋:吴音ム 汉音ボウ。
13.深摄:
1.侵韵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イン表示。如:“阴”吴音オム 汉音イム;“金”吴音コム 汉音キム。
2.缉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イフ表示。如:“及”吴音ゴフ 汉音キフ;“邑”吴音オフ 汉音イフ。
14.咸摄(此摄较复杂,亦多不规则读音,仅择典型举例)
1.覃韵、凡韵字,吴音以オム韵表示,汉音以アム表示。如:“贪”吴音ドム 汉音タム;“凡”吴音ボム 汉音ハム。
2.咸韵、衔韵字,吴音以エム韵表示,汉音以アム表示。如:“监”吴音ケム 汉音カム。
3.严韵字,吴音以オム韵表示,汉音以エム表示。如:“严”吴音ゴム 汉音ゲム。
4.合韵、乏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アフ表示。如:“合”吴音ゴフ 汉音ガフ;“法”吴音ホフ 汉音ハフ。
5.洽韵、狎韵字,吴音以エフ韵表示,汉音以アフ表示。如:“甲”吴音ケフ 汉音カフ。
6.业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エフ表示。如:“业”吴音ゴフ 汉音ゲフ。
15.入声字-t韵尾,吴音以チ表示,汉音以ツ表示。如:“一”吴音イチ 汉音イツ;“日”吴音ニチ 汉音ジツ。
[编辑] 声调
吴音的声调体系与广韵有较大的不同。详见日本汉字音的声调。
[编辑] 与古音的关系
参见古音 (日本汉字音)。
[编辑] 吴音与其他汉字音的关系
[编辑] 吴音与闽南语的相似性
麻韵部分字吴音读エ韵这一点,与闽南语白读音吻合,且不见于其他语言/方言。如 “马”吴音メ 闽南语be;“花”吴音クヱ 闽南语hue。
流摄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相对于汉音用ユウ韵表示)这一点,也与闽南语吻合,如“有”吴音ウ 闽南语u;“丘”吴音ク 闽南语k'u。
有说法认为这些类似是吴音与闽南白读音皆源于南朝语音/五胡乱华前的中原音的证据。
[编辑] 吴音与吴语的相似性
声母
日母在吴音与吴语白读中皆为鼻音声母n。此现象以吴语较为典型,但亦可见于其他方言如赣语,客语,福州话等。
吴音中匣母的脱落现象与吴语类似,如“和”吴音ワ 吴语wu(或前加/ɦ/),但匣母脱落在吴语中是普遍现象,而在吴音中主要限于合口字,开口字常为ガ行声母。此现象亦见于其他南方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等。
韵母
山删韵吴音多读エン韵,吴语多读e韵,有共同的主要元音,此现象少见于其他语言/方言。
[编辑] 吴音与朝鲜汉字音的相似性
效摄、流摄、蟹摄三四等的单元音化。
牙音、喉音以外的声母不与合口韵搭配(u介音脱落)。与现代的吴语类似。但汉音亦有此特征。
山摄咸摄部分字,吴音以オ为韵腹,朝鲜汉字音以ㅓ为韵腹,两者类似。如 “言”吴音ゴン 朝鲜音언;“越”吴音ヲチ 朝鲜音월;“凡”吴音ボム 朝鲜音범;“法”吴音ホフ 朝鲜音법。
部分三等字的i介音脱落,此现象不见于汉音。
梗摄三四等字,吴音的ア韵腹与朝鲜音的ㅓ韵腹皆为较低的元音,而汉音为较高的エ韵腹。
有说法认为这些类似是吴音经由朝鲜半岛所传的残存证据。一种推测是吴音传承自百济音,而现代朝鲜汉字音传自新罗音,故有相关。
宋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宋音
假名 そうおん
罗马字 Sōon
宋音是日本汉字音的一种。主要是镰仓时代访问中国(南宋)的僧人传入日本的汉字音,可以归入广义的“唐音”(唐宋音)。主要限于特定的禅宗词汇,对一般用语的影响比较少。但作为继吴音、汉音、新汉音之后的汉字音的一层,仍然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目录 [隐藏]
1 概说
2 特征
2.1 声母
2.2 韵母
2.3 韵尾
2.4 声调
3 参考文献
4 参见
[编辑] 概说
唐朝末期遣唐使制度废止,日本处于一定程度上的锁国状态(平安时代后期至院政期)。但通过中国商船的通行以及前往天台山、五台山参拜的僧人,仍然与中国有些许的交流。至院政期的后期,随武士阶级的得势,日本与中国(北宋末至南宋)的交流又再次活跃,僧人的往来也是其中之一。传播汉字音的主要有南宋时期入宋求法的“求法沙门”,包括律宗与禅宗的众僧,以及移居日本的中国高僧如兰溪道隆、兀庵普宁、无学祖元等。这些镰仓时代的禅僧传入日本的是南宋末至元初的江浙地方的方言音。至镰仓时代末期,宋音已经大致形成并固定下来。具体资料如“正法眼藏”(1288)等。
[编辑] 特征
宋音体现出中国音由中古音向近代音过渡过程中的种种变化。
[编辑] 声母
1. 轻唇音化导致明母与微母字发生区别。如:
明母:蒙ムン 弥ミ 模モ 满マン
微母:望バウ 尾ビ 晚バン 物ブ
2. 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母)多为サ行音。原因是舌上音发生颚化与正齿音(照穿禅等母)合流为塞擦音,而当时日本的タ行音为ta、ti、tu、te、to,相对而言塞擦音被认为与サ行音更为接近。如:
知母:中シュ/シュン 知シ 竹シク 珍シン
彻母:蓄シュ 敕シ
澄母:重ジュ/ジュン 浊ジウ 除シ 茶サ
3. 疑母字除ガ行外有ア/ワ行或ナ行写法,表示在细音之前发生颚化或脱落。如:
ガ行: 碍ガイ 眼ガン 我ガ 月ゲ
ア/ワ行: 五ウ 岸アン 外ウイ
ナ行:议ニ 语ニ 言ネン 逆ニ 仰ニヤン
4. 匣母脱落。与南方来源有关。与吴音类似。如:
胡ウ 慧イ 环ワン 现エン
5. 部分晓母字以ハ行音表示。hi被听作日语的ヒ。如:
凶ヒヤウ 辉ヒ 虚ヒ 勋ヒン
6. 全浊字多以浊音表示。如:
毒ヅ 重ジウ 浊ジウ 是ジ
[编辑] 韵母
1.部分止摄开口齿音字变为ウ韵。反映舌尖元音化的过程。如:
此ス 雌ス 自ズ 四ス 子ス 慈ズ
2.鱼韵字为イ韵,模韵字为ウ韵。区分原音是有拗介音的录为イ韵。如:
鱼韵:于イ 去キ 除シ 女ニ
模韵:普フ 胡フ 护ウ 五ウ
3.歌戈韵以オ/オウ韵表示。桓韵以オン反映中国的音变。如:
歌戈韵:可コ 多ト 波ホ 和ヲ
桓韵:般ホン 慢モン 端トン 乱ロン
[编辑] 韵尾
1.梗摄、曾摄韵尾变为ン。通摄亦有此类字出现。但江摄宕摄仍为ウ韵尾。如:
梗摄:病ビン 清シン 经キン 灵リン
曾摄:恒ケン 能ネン 応イン 证シン
通摄:蒙ムン 空クン 通ツン
2.-m韵尾与-n韵尾混同,皆为ン韵尾。中原音韵两者尚明分。说明镰仓时代以后日本的拨音统一为/-N/。如:
本ホン 近キン 音イン 今キン 暗アン
3.入声韵尾消失。体现中国原音入声韵尾的退化和消失。如:
伏(-k)フ 觉(-k)カ 必(-t)ヒ 达(-t)ダ 入(-p)ジ 业(-p)ネ
[编辑] 声调
宋音没有表示声调的符号“声点”。
- 唐
- 训读
- 汤桶读法
- 重箱读法
- 朝鲜汉字音
- 喃音
- 汉越音
- 入声
上古汉语
吴音
汉音
古音
朝鲜语
朝鲜汉字音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F%A4%E9%9F%B3_(%E6%97%A5%E6%9C%AC%E6%BC%A2%E5%AD%97%E9%9F%B3)”
4个分类: 日语 | 汉字 | 日语汉字 | 音韵学
日本汉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日文漢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10年1月19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日本汉字
类型 意音文字
语言 日语
使用时期 公元5世纪到现在
母书写系统 汉字
日本汉字
姊妹书写系统 正体中文
简体中文
朝鲜汉字
ISO 15924 Hani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日语书写系统
汉字
假名
平假名
片假名
使用
振假名
送假名
万叶假名
变体假名
罗马字
平文式罗马字
训令式罗马字
日本汉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又称日文汉字,是书写现代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
日本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现代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古代日本完全使用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现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创的汉字,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日本官方定为国字,当中部分已被中文收录,现在和制汉字主要是未被中文收录的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本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一千余个。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发音
3 写法
3.1 外国地名旧译
3.2 和制汉字
3.3 国训
3.4 字体
4 日常使用汉字
4.1 当用汉字
4.2 教育汉字
4.3 常用汉字
4.4 JIS汉字
5 参考书目
6 中文读法问题
6.1 仿读方法
6.1.1 以边读边:
6.1.2 调整结构:
6.1.3 与古字相通:
6.1.4 以相似部件仿读(也参照中国大陆的二简字):
6.1.5 简化汉字,以原本的正体字读法为准
7 参见
8 外部连接
[编辑] 历史
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汉字
字体
篆刻・毛笔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古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雕版・活字印刷
仿宋体 宋体 楷书体
字形
构成要素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标准字体
字样书 石经
康熙字典体(繁体字、旧字体)
日文新字体 新字形
国字标准字体 常用字字形表
汉字简化
繁体字 - 简化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当用・常用汉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文化圈
日本 朝鲜半岛 越南
派生文字
方言字 则天文字
假名 韩文 喃字 古壮字 女书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破音字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Unicode扩展汉字,若遇此情况请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本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编辑] 发音
日本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大部分日文里的汉字都有音、训二读。
音读
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公元5至6世纪,汉字由中国或者朝鲜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当时没有读法的名称,学汉音之后,此读法称为“吴音”,“吴”是学汉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另外,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日语汉字称为“汉音”;再加上镰仓时代以后(南宋至明清),随禅宗的留学僧或者贸易商人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共称为“唐音”。
训读
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有时中国的部分方言和韩文也会有汉字训读的现象。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词,音读为“かめい”(kamei),意思为假的名字。训读读作“かな”(kana)的话则指用来书写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为了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汉字的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做“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或“读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常见于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
[编辑] 写法
[编辑] 外国地名旧译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汉字翻译外国地名,但之后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标记。以下列出部分:
日文旧释汉字国名地名及今译名:
日文今译 日文旧译(全写) 日文旧译(简称) 中文今译
イギリス/英国 大不列頓 / 英吉利 / 英國 英 英国
イングランド 英蘭 英格兰
スコットランド 蘇格蘭 苏格兰
アイルランド 愛蘭 / 愛蘭土 爱尔兰
フランス 仏蘭西 / 仏國 仏 法国
ドイツ 独逸 / 獨逸 / 独國 独 德国
プロシア 普鲁西 普鲁士
オーストリア 墺太利 墺 奥地利
ハンガリー 洪牙利 洪 匈牙利
スイス 瑞西 瑞 瑞士
ベルギー 白耳義 白 比利时
オランダ 和蘭/阿蘭陀 蘭 荷兰
デンマーク 丁抹 丁 丹麦
ノルウェー 諾威 諾 挪威
スウェーデン 瑞典 瑞 瑞典
アイスランド 氷州 冰岛
フィンランド 芬蘭 芬兰
ロシア 露西亜 / 魯西亞 / 露國 露 俄罗斯
ポーランド 波蘭 波兰
チェコ 捷克 捷克
ルーマニア 羅馬尼 罗马尼亚
ブルガリア 勃牙利 保加利亚
ギリシャ 希臘 希腊
イタリア 伊太利/伊太利亜 / 伊國 伊 意大利
スペイン 西班牙 西 西班牙
ポルトガル 葡萄牙 葡 葡萄牙
トルコ 土耳古 土 土耳其
イラン 伊蘭 伊朗
ペルシア 波斯 波斯
ウズベク 月即別 乌兹别克
インド 印度 印度
ネパール 泥婆羅 尼泊尔
フィリピン 比律賓 比 菲律宾
ベトナム 越南 越南
カンボジア 柬埔寨 柬埔寨
シベリア 暹羅 / 沙室 暹罗
タイ 泰 泰国
ビルマ 緬甸 缅甸
モンゴル 蒙古 蒙古
オーストラリア 濠太剌利 豪/濠/濠洲 澳大利亚
アメリカ/米国 亜米利加 / 米國 米 美国
カナダ 加奈陀 / 加拿太 加 加拿大
ブラジル 伯剌西爾 / 巴西 伯 巴西
アルゼンチン 亞爾然丁 / 亜爾然丁 阿根廷
ペルー 祕魯 / 祕露 / 秘露 秘 秘鲁
チリ 知利 / 智利 智利
キューバ 玖瑪 古巴
メキシコ 墨西哥 墨西哥
パナマ 巴奈馬 巴拿马
パラグアイ 巴羅貝 巴拉圭
ウルグアイ 宇柳貝 乌拉圭
ハワイ 布哇 夏威夷
カリフォルニア 加州 加利福尼亚
きぼうほう 希望峰 好望角
カムチャッカ 嘉無薩加 堪察加半岛
シベリア 西伯利亞 / 西比利亜 西伯利亚
カシミール 箇失密 克什米尔
ジャワ 爪哇 / 闍婆 爪哇
日文旧汉译城市名举例:
日文今译 日文旧译(全写) 中文今译
ロンドン 倫敦 伦敦
パリ 巴里 巴黎
マルセイユ 馬耳塞 马赛
ウィーン 維納 维也纳
ローマ 羅馬 罗马
ミラノ 未蘭 米兰
マドリード 馬徳利 马德里
ベルリン 伯林 柏林
ハンブルグ 漢堡 汉堡
ジュネーブ 壽府 日内瓦
アテネ 雅典 雅典
コンスタンチノープル 君府 伊斯坦布尔 / 君士坦丁堡
ニューヨーク 紐育/紐約 纽约
ワシントン 華盛頓 / 華府 华盛顿
フィラデルフィア 費拉特費 / 費府 费城
シカゴ 市俄古 芝加哥
サンフランシスコ 桑港/舊金山 三藩市/旧金山
ロサンゼルス 羅府 洛杉矶
シアトル 沙市 西雅图
ハリウッド 聖林 荷李活/好莱坞
パールハーバー 真珠湾 珍珠港
モントリオール 門土里留 蒙特利尔
バンクーバー 晩香坡 温哥华
ホノルル 花瑠璃 檀香山 / 火奴鲁鲁
ウラジオストク 浦鹽斯德 海参崴 / 符拉迪沃斯托克
サイゴン 柴棍/西貢 胡志明市/西贡
バンコク 盤谷 曼谷
ラングーン 蘭貢 仰光
マニラ 馬尼剌 马尼拉
ボンベイ 孟買 孟买
ゴア 臥亜 果阿
マカオ 澳門 澳门
ラサ 拉薩 拉萨
スエズ 蘇西 苏伊士
[编辑] 和制汉字
国字(辻)日本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但亦有百余个汉字是由日人根据中国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汉字,而且创造得很科学。这些日本自家创造的汉字,不同于中国大陆通行的简化字,而是只限于日本语使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峠 (とうげ;touge):山口,鞍部。
榊 (さかき;sakaki):杨桐,常绿树。
畑 (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
辻 (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
働 (はたらく;hataraku):工作。
躾 (しつけ;shitsuke):教养。不常用,同“仕付け”。
部分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腺”、“癌”、“鳕”。
[编辑] 国训
部分日本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这些汉字被称为“国训”:
沖 oki (岸边,取其“水中”之会意)
椿 tsubaki (山茶花)
[编辑] 字体
主条目:日本新字体
部分汉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正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别:
新字体:国;旧字体:國;音读:こく(koku);训读:くに(kuni)
新字体:号;旧字体:號;音读:ごう(gō)
新字体:変;旧字体:變;音读:へん(hen);训读:かわる(kawaru)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由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去掉笔画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见的如
新字体:歩;旧字体:步;音读:ほ、ふ、ぶ(ho, fu, bu);训读: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新字体:賓;旧字体:賓;音读:ひん(hin)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的部分,新字体就干脆写成“歩”。但也有例外,如“捗”。
还有些新字体成为了近义字或同音字取代(按:此处指日语中,不以中文为基准思考),如
新字体:欠;旧字体:缺;音读:けつ(ketsu);训读:かける(kakeru);(中文“缺”“欠”不同字。)
新字体:缶;旧字体:罐;音读:かん(kan);(中文“缶”“罐”不同字。)
新字体:死;旧字体:屍;音读:し(shi);训读:しぬ(shinu);(中文“尸”“死”不同字。“屍體”新字体写作“死体”。)
新字体:部;旧字体:篰;熟字训读:“篰屋,heya”变成“部屋,heya”
有些新字体被简化到被另一个毫无关联的字来代替。如:
新字体:芸;旧字体:藝;音读:gei;新字体只保留了旧字体的草字部“艹”与底部的“云”。
原本“芸”音读是“うん(un)”,训读是“くさぎる”(kusagiru),是“草(kusa)”和“切る(kiru)”的合成词,即除草的意思。新字体里这种读法已经废除了。
[编辑] 日常使用汉字
[编辑] 当用汉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并颁行简化的新字体。于是产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日本的汉字简化改革,最初导火线是GHQ教育使节团“建议”以日语罗马字全面取代汉字跟假名,实与脱汉运动无关;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汉字”规范汉字使用字数,而非简化汉字。
[编辑] 教育汉字
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经过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个学年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编辑] 常用汉字
1,945个。见常用汉字表与JIS之对应
由于普遍认为“当用汉字”对于社会影响实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编辑] JIS汉字
6,802个。JIS C 6226-1978
[编辑] 参考书目
《汉字在日本》何群雄 著,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6日初版,ISBN 962-07-1404-0
《汉字在日本》刘元满 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ISBN 978-7-81064-924-7
[编辑] 中文读法问题
日语中出现的和制汉字,其中有部分已被中文所吸纳,也有部分未被现代汉语所收录,因而出现部分汉字无法读出字音的问题。由于这些字在日本电影、动漫等大量出现,但没有相对应的读音而无法读出,坊间出现仿读。
[编辑] 仿读方法
但民间也尝试以前人的方法仿读日本汉字,以易记及字源为原则,主要方法有:
[编辑] 以边读边:
働,仿读作“动”。
榊,仿读作“神”,亦有人读作“申”。
辷,仿读作“壹”。
込,仿读作“入”,也有人仿读作“这”,实为“迂”之异体字。
辻,仿读作“拾”,也曾有因其形似“过”而被仿读作“过”。
凪,仿读作“止”,也有人仿读作“风”,香港《电脑用汉字粤语拼音表》取“jau1”即“优”。
畠/畑,仿读作“田”,也有人仿读作“店”。
躾:仿读作“美”。
[编辑] 调整结构:
凧,调整结构为“巾+几”,仿读作“旗”,也仿读作“帆”,台湾CNS11643中文全字库取作“筝”。
凩,调整结构为“木+几”,仿读作“机”,少数读成“朵”,亦读作“木”。
[编辑] 与古字相通:
俥,古与“车”相通,象棋中有使用,仿读作“居”。
咲,古与“笑”相通,仿读作“笑”。
匂,古与“匈”相通,仿读作“胸”。
麿:古与“縻”相通,仿读作“靡”。
[编辑] 以相似部件仿读(也参照中国大陆的二简字):
峠:右边形近“卡”,仿读作“卡”。汉典作“ㄑㄧㄚˇ qia3”,全字库取作“古”。
枠,类似“椊”的异体,而“醉”的简化则是“酔”(因为“卒”二简字为“卆”),仿读作“卒”
雫,曾为“霞”的二简字,仿读作“霞”。本读作“ㄋㄚˇ na3”。
渋,本字虽为“澀(澁)”(粤语发音为“色”或“劫”),在香港及台湾已经习惯将“渋谷”读作“涉谷”。
[编辑] 简化汉字,以原本的正体字读法为准
仏/払,“佛”/“拂”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弘”。
売,“賣”的简化,常被误读作简化字“壳”。
仮,“假”的简化,要读作“假”而非“反”。“仮”实为“反”的罕体,日文汉字借中文死字简化,所以中文念成“反”也无误,只是在对应日文时不适用,例如仮面应该读成假面而非反面。
駅,“驛”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尺”或“站”。
浜,“濱”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兵”,中文的正确读法为“帮”。
辺,“邊”的简化,常被误读作“道”的二简字。
芸,“藝”的简化,常被误作为中文的“芸”字而读成“云”。
[编辑] 参见
汉字
日文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越文汉字
韩文汉字
[编辑] 外部连接
日制汉字辞典 (日语)
日本の「漢字表」(日语)
当用漢字字体表(内閣訓令第一号、内閣告示第一号)1948年(青空文庫 内)
地名・国名・人名の汉字表记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各地汉字
中国大陆汉字 - 台湾汉字(正体中文) - 日本汉字 - 港澳汉字 - 琉球汉字 - 朝鲜汉字 - 越南汉字 - 新加坡汉字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7%A5%E6%9C%AC%E6%B1%89%E5%AD%97”
4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日语 | 日语汉字 | 派生汉字
新汉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新漢音
假名 しんかんおん
罗马字 Shin-kan-on
新汉音是日本汉字音的一种,属于汉音中时间上最晚的一层,由唐朝末期或略晚的日本僧侣传入日本,主要用于密教“声明”(佛教音乐)的诵读。
目录 [隐藏]
1 概要
2 特征
2.1 声母
2.2 韵母
3 参考文献
4 参见
[编辑] 概要
汉音传承的是中国北方的中古音。在其传承过程中,通过遣唐使的交流,日本一直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中国音。因此,汉音因时代差异又有较旧和较新的层次之分。现存的汉音是平安时代初期(唐朝后期)之前传入并日本化的读音,而平安时代中期日本所接受的最新层的汉音(所谓“新汉音”)并未进入一般使用流传下来,仅在文献中有所留存。
“新汉音”的主要资料是随密教传入日本的“声明”(しょうみょう,佛典的配乐诵唱)。有名的如天台宗的“法华忏法”和“例时作法”等的汉字音。这些汉字音主要是由平安中期以前访问中国的僧人如圆仁(慈觉大师,794-864)、圆珍(814-891)等传回日本的。
[编辑] 特征
主要以汉音为参照作比较。
[编辑] 声母
1.明微母、泥娘母字全部为バ行/ダ行。而汉音中残留有部分字以鼻音表示。如:门ボン 孟バウ 明ベイ 宁デイ 难ダン 念デン。
[编辑] 韵母
1.钟韵牙音三等字脱落拗音的介音。如:恭クウ 供クウ。
2.佳韵字i韵尾脱落。如:解カ。
3.入声尾的弱化或脱落。
1.-t入声尾脱落。如:一イ 佛フ。
2.-p入声尾弱化或脱落。如:十シ/シツ 入ジツ 劫ケ 法ハ/ハツ。
3.-k入声尾弱化或脱落。如:白ハイ 积セイ 释セ。
4.-ŋ鼻韵尾的弱化或脱落。如:证シ 乘シ 胜シ 称シ 应イ。
5.德韵字为合拗音(汉音为开口)。如:国クヱキ 或クヱキ 惑クヱキ。
6.职韵字多为直音(无拗音介音)。如:极キク 职シキ 识シク 忆イク 臆イク。
入声尾的弱化与脱落,明显反映出其母胎音的中国音的入声尾开始退化。因此新汉音属于汉音的最终层,移植时期大致在唐末期(约850-900年)。
新汉音的体系与汉音大体重合,故后世未将其作为汉字音的单独一类。
[编辑] 参考文献
沼本克明(1986),‘日本汉字音の历史’,东京堂
[编辑] 参见
日本汉字音
中古音
吴音
汉音
宋音
唐音
遣唐使
密教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6%B0%E6%BC%A2%E9%9F%B3”
4个分类: 日语 | 汉字 | 日语汉字 | 音韵学 ''
入声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移動: ナビゲーション, 検索
音韻学
字音構造
声母 + 韻母 / 声調
韻母 (介音+韻腹+韻尾)
韻 (韻腹+韻尾/声調)
韻摂 (韻腹+韻尾)
声母: 五音 清濁 三十六字母
介音: 等呼 四呼
韻腹: 内外転 十六摂
韻尾: 陰声韻・陽声韻・入声韻
声調: 四声八調 平仄 舒促
上古音
- 詩経音系 -
中古音
- 切韻音系 -
広韻 平水韻 韻鏡
日本漢字音: 呉音 漢音
朝鮮漢字音
近古音
- 中原音韻音系 -
日本漢字音: 唐音
表音法
直音 反切 韻書 韻図
注音符号 ピンイン
入声(にっしょう)は、古代中国語の声調(四声)のうち、音節末子音が内破音[ p̚], [ t̚], [ k̚] で構成され、短く詰まって発音される音節を調類としたものをいう。韻尾の分類からは入声韻と呼ばれ、陰声韻(母音)・陽声韻(鼻音[m],[n],[ŋ])と対立する。仄声。中古音では明確にこの音素を持っていたと考えられるが、現代中国語では方言によっては変化・消滅し、普通話では失われている。
方言に残る入声 [編集]
広東語では、調値によって6種に分けた場合の、第1声・第3声・第6声の3つの段位声調の他、第2声と同じ上昇変調をとる語(「鹿 luk2」など)がある。断音だが、長母音と結びつく場合もある。
呉方言や北方方言の一部・閩方言の一部では声門音[ʔ]として残っている。
官話方言では、調値の違いだけが残る例もある。
周辺言語に残る入声 [編集]
ベトナム語では、-p, -t, -ch, -cがあり、第3声と第6声のみをとる。軟口蓋音は鼻音 -ng とともに、一部が硬口蓋音(-ch, -nh)に変化したものがある。
朝鮮語ではp, l, kというように、tがlに変化している。
日本語の漢字音における音読みでは、-iか-uの母音が挿入され、[フ・ク・ツ・チ・キ]で終わるものがほぼ入声であると考えてよい。これらは学校が「ガクコウ」ではなく、「ガッコウ」になるように、無声子音の前では、元の形の近い音価を残している。室町時代には-tの入声があり、例えば「念仏」はNembut、「念仏は」はNembuttaと発音された。現代語でも、「雪隠」set-in などにその名残が見られる。
親字 推定中古音 呉音 漢音 普通話 台湾語 広東語 朝鮮語 ベトナム語
合 [ɣɑp] ガフ カフ hé hap8 hap6 hap 합 hợp
十 [ʑip] ジフ シフ shí sip8 / chap8 sap6 sip 십 thập
佛 [vɪuət] ブツ フツ fó hut8 / put8 fat6 bul 불 phật
八 [pat] ハチ ハツ bā pat4 / peh4 baat3 pal 팔 bát
易(かえる) [jɐk] ヤク エキ yì ek8 yik6 yeok 역 dịch
客 [kʰɪɐk] キャク カク kè khek4 / kheh4 haak3 gaek 객 khách
現代中国語との関係 [編集]
現代中国語(普通話)の声調と入声の関係は、清音については統一した法則が無いが、濁音に関しては大体において全濁(有声破裂音・摩擦音)が全清(無気無声音)第二声、次濁が第四声となっている。統計によると入声が普通話で第四声となったものは40%、第二声となったものは31%、第一声となったものは21%、第三声となったものは8%となっている。
「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85%A5%E5%A3%B0」より作成
カテゴリ: 中国音韻学
训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训读,指的是中国周边的汉字文化圈诸民族(主要为日本)按照本土同义语汇的读音来认读汉字的方法。
目录 [隐藏]
1 日语中的训读
1.1 形成
1.2 其他作用
2 朝鲜语中的训读
3 越南语中的训读
4 壮语中的训读
5 汉语中的训读
5.1 闽南语
5.2 粤语
5.3 吴语
6 欧美语言的训读
7 参见
[编辑] 日语中的训读
在日语里,训读(訓読み)是以日语固有的发音来读出汉字,与该汉字本身的字音(吴音、汉音、唐音等)有很大的不同。
例:“水”训读为“みず”(mizu),是和语固有之说法,与字音“すい”(sui)并无关联。
同一词中音读与训读同时出现的,前训读后音读者称为汤桶读法,反之称为重箱读法。
[编辑] 形成
日语本无文字,约莫西元5世纪前汉字传入,乃于初期借用汉字记音。例如草称为kusa,即以“久佐”二字表音。但此法有失效率,且丧失汉字之辨义功能,后来干脆使用汉字的表义,直接写作“草”,但发音仍沿用日语传统读法kusa。此种方式即为训读。
训读的“训”有“学习”之意,即以日语固有的发音套用在汉字上作为解释。
[编辑] 其他作用
可以代表两种意思或以上的日语词汇,虽然发音相同,但是汉字能成为辅助工具,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おもい”(omoi)可解作某东西很重或是思念,前者会写作“重い”,后者写作“思い”。
另有些涵义在汉字是为同一个词,所以在日语中必须有不同的训读帮助歧义。例如“生”有“未煮熟”及“生存”之意。在日语中前者读作“なま”(nama),后者为“い-きる”(i-kiru)。
[编辑] 朝鲜语中的训读
[编辑] 越南语中的训读
参见:喃音#纯喃音
汉字(借用为喃字的汉字)的纯喃音通常为来自该汉字意义相同的固有语言的训读音。一个汉字或喃字的纯喃音往往与该字的古汉语读音无关。如:“家”字被借义不借音的视为喃字后,其读音则成为“nhà”,而“nhà”是与“家”意义相同的越南语固有词的读音,此用法与日本语、朝鲜语汉字的训读类似。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年”的纯喃音“năm”等。
[编辑] 壮语中的训读
主条目:方块壮字#训读
[编辑] 汉语中的训读
汉语方言里也有训读现象,不过很少见。比如“打”,《说文解字》有“打,击也。从手丁声,都挺切。”也就是说“打”是击打的意思,读音应该如“丁”字。可是北方方言,击打的动作都说成上声[da],于是就采用“打”字,取该字击打之意。不过不取该字的古字典记录的发音,而是训读为上声[da]。
[编辑] 闽南语
闽南语为汉语方言中训读使用率最高的语言。闽南语歌谣的歌词中,因不知训读而无法阅读的情况较多。
可能不存在对应的汉字的例子
到 - 训 kau3,音 tau3,to3
此 - 训 chit4,音 chhu2
的 - 训 e0,音 tek4
飮 - 训 lim5,音 im2
可能本来为别的汉字的例子
香 - 训 phang1,音 hiang1,hiong1,hiuN1 (本字为“芳”)
勿 - 训 mai3,音 but8 (本字为“莫”与“爱”的合音)
[编辑] 粤语
粤语由于制作了很多方言字,训读相对较少。也有个别训读字常被念错的现象。
凹 - 训 nap1,音 aau3,wa1
孖 - 训 ma1,音 zi1
熨 - 训 tong3,音 wan6,wat1(本字为“烫”)
[编辑] 吴语
吴语也有很多对应的方言字。而“二”字常读作“两”则是训读现象的一种。
二 - 训 liang3,音 el3,nyi3 (本字为“两”)
[编辑] 欧美语言的训读
一般认为不使用汉字的语言通常不存在训读,但类似训读的现象却在欧美语言中也有存在。例如,英文中借自拉丁语的“etc. (et cetera)”常被读作“and so on”或“and so forth”、“i.e. (id est)”读作“that is”、“lb. (libra)”读作“pound”,“取自文明语的书面语(或文字),用相同意义的母语的固定读法来读”这一点是训读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这种现象在英语中往往局限为有限的几个词语。
[编辑] 参见
汉文训读
音读
汤桶读法
重箱读法
熟字训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A8%93%E8%AE%80”
1个分类: 日语汉字
汉文训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汉文训读,简称训读(訓読,くんどく,在日语中的使用区别于“訓読み”),又称“読み下し”,是日本人读解汉文时将可以训读的部分训读,以翻译为日语而读解的方法。有时也指其他语言(如朝鲜语)以训读读解汉文的方法。
目录 [隐藏]
1 概说
2 “返り点”的种类
3 读法示例
4 参见
[编辑] 概说
日本人在读解汉文过程中,使用“乎古止点(をことてん)”,在文中添加“を”与“こと”等助字,以“返り点(かえりてん)”表示词语的阅读顺序,以送假名、句/读号,片假名等作为阅读的辅助,从而发展出训读法。
乎古止点
在字的周围加上点等符号,以位置表示助词、助动词以辅助训读。用法依流派不同而相异。
返り点
表示短语的阅读顺序,一般书于字的左下,如レ点、一二三点、上(中)下点等。
[编辑] “返り点”的种类
文字左下角之“レ”“上”等为返回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阅读顺序レ点(雁点)
首先读加レ点的字之下的文字,然后返回读加レ点的文字。
一二(三)点
按加一、二、(三)等的顺序读。
上(中)下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一二点的范围时使用(详见下节)。
甲乙丙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上下点的范围时使用。因上(中)下点只有三个可用,当跨越一二点的范围,需指定四个以上的返り点的位置时,有时略过上中下点不用,而直接使用甲乙丙点(最多可用至十个)。
天地人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甲乙点的范围时使用。
[编辑] 读法示例
试读一句汉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韩非子)
加训读符号后成为
楚人有下鬻二盾與一レ矛者上
首先跳过加有下、二的词语向下读,既而跳过加有レ点的词语,然后遵照其他的返り点改变顺序。故例文变为如下阅读顺序:
楚人盾矛与鬻者有
即可以理解为“楚人に盾と矛とを鬻ぐ者有り”。
[编辑] 参见
片假名
训读
吏读
乡札
口诀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C%A2%E6%96%87%E8%A8%93%E8%AE%80”
1个分类: 日语
汤桶读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汤桶读法(湯桶読み,ゆとうよみ),指日语中如“汤桶”(ゆトウ)一般,某词的前半部用训读,后半部用音读的现象。有些起源于误读,但在使用中逐渐成为固定读法。
例如,合図(あいズ)、雨具(あまグ)、粗熱(あらネツ)等等皆为汤桶读法。某些可能被认为是训读的词如:豚肉(ぶたニク)、鳥肉(とりニク)也是。此类词语并非完全的“汉语”(指日语中来源于汉语的音读词汇),是和语与“汉语”的混种,故而将训读与音读混合是自然的,仅仅是将和语部分作了汉字表记。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汤桶读法据说为万叶集中出现的“手师”(习字教师)。
前半音读,后半训读的词,称为“重箱读法”。
[编辑] 示例
合図(あいズ)
雨具(あまグ)
甘食(あまショク)
粗熱(あらネツ)
粗利(あらリ)
大勢(おおゼイ)
返り点(かえりテン)
株券(かぶケン)
白菊(しらギク)
敷金(しきキン)
高台(たかダイ)
薪能(たきぎノウ)
手数(てスウ)
手帳(てチョウ)
鶏肉(とりニク)
野宿(のジュク)
豚肉(ぶたニク)
見本(みホン)
夕刊(ゆうカン)
[编辑] 参考文献
高岛俊男 《広辞苑の神話(お言葉ですが… 4)》(手师の件) ISBN 4167598051
《お言葉ですが… (4) ―猿も休暇の巻》 (ISBN 4163560009)
[编辑] 参见
重箱读法
和语
训读
音读
日本汉字音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9%AF%E6%A1%B6%E8%AE%80%E6%B3%95”
1个分类: 日语汉字
重箱读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重箱读法(重箱読み,じゅうばこよみ),指日语中如“重箱”(じゅうばこ)一般,某词的前半部用音读,后半部用训读的现象。有些起源于误读,但在使用中逐渐成为固定读法。
重箱读法中后半部分常出现浊化。
前半训读,后半音读的词,称为“汤桶读法”。
[编辑] 示例
音読み(オンよみ)
額縁(ガクぶち)
客間(キャクま)
経木(キョウぎ)
金星(相撲)(キンぼし)
工場(コウば)、役場(ヤクば)等
残高(ザンだか)
桟橋(サンばし)
試合(シあい)
新顔(シンがお)
新橋(シンばし)
雑木(ゾウき)
総花(ソウばな)
台所(ダイどころ)
団子(ダンご)
反物(タンもの)
賃上げ(チンあげ)
馬鹿(バか)
派手(ハで)
番組(バンぐみ)
半田(ハンだ)
本棚(ホンだな)
本屋(ホンや)
山谷(サンや)
豚汁(トンじる)(亦称ブタじる)
[编辑] 参见
汤桶读法
和语
训读
音读
日本汉字音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9%87%8D%E7%AE%B1%E8%AE%80%E6%B3%95”
2个分类: 日语 | 汉字
和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和语,日语又称大和言叶(やまとことば),是日语词汇来源的一类,指相对于汉语和外来语的日本原本使用的固有词汇。“やまとことば”又可写为“倭词”或“和词”。汉字的训读即是与汉字的意义相对应的和语词。
目录 [隐藏]
1 音韵
2 词汇
3 意义的特征
4 同义的外来语
5 参考文献
6 相关项目
[编辑] 音韵
和语的音韵有如下特征:
词首原则上不出现浊音、半浊音,ピカピカ等拟声语、拟态语除外。“ばら”(玫瑰)等出现浊音词头的情况,是古语的词头脱落的结果。“ばら”的古语是“いばら”/“うばら”。
词首不出现ラ行音。此特点与阿尔泰语系诸语和韩语相同。
形成合成词时,前一词的元音有时发生变化,后一词可能出现连浊现象。如:き(木)+たつ(立つ)→木立(こだち);さけ(酒)+たる(樽)→さかだる(酒樽)等。
[编辑] 词汇
汉语和外来语+动词“する”构成的复合词(“选択する”、“サービスする”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动词,几乎所有的形容词,以及全部助词都属于和语。例词如:みる(見る)、はなす(話す)、よい(良い)、が(主格の助詞)、うみ(海)、やま(山)、さくら(桜)等。名词与形容动词中,和语、汉语、外来语皆出现。
[编辑] 意义的特征
和语词,特别是复合词与派生词,有较多与自然和季节变化相关的词给人以有情调和美的感觉,如「あおぞら(青空)」、「はつしも(初霜)」、「よなが(夜長、秋について)」、「はるさめ(春雨)」、「こけしみず(苔清水)」、「あさせ(浅瀬)」、「うずしお(渦潮)」、「ささにごり(細濁り)」。总体而言,相对于和语词,汉语词感情色彩较少,较多用于“理性”领域,如大量表示抽象概念的和制汉语。 另外,近年来表达与社会问题和教育等有关的负面状况时有较多使用和语的倾向,如「いじめ(苛め)」、「おちこぼれ(落ち零れ)」、「ひきこもり(引き籠り)」等。
[编辑] 同义的外来语
战后的日语中,有一定数量的和语词被外来语词取代或部分取代。例如:
さじ(匙) → スプーン(英语:spoon)
ちち(乳、饮用の) → ミルク(milk)
つけぶみ(付文・付け文)・こいぶみ(恋文) → ラブレター(love letter)
另一方面,也有如“キー(key)”/“かぎ(键)”和语比同义的外来语更常用的例子。
[编辑]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 (1988), 日本语, vol. 上, 岩波书店, ISBN 978-4004300021 pp133-279
[编辑] 相关项目
中古日本语
汉字词
外来语
固有词
借词
训读
汤桶读法
重箱读法
日语
日本文化
古事记
日本书纪
本居宣长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2%8C%E8%AA%9E”
2个分类: 日语 | 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