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84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0 发表于: 2010-01-23
悉昙文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Siddhaṃ(悉昙)

悉昙文字中的“悉昙”二字
类型 元音附标文字
语言 梵语
使用时期 大约公元600年–大约公元1200年的印度,及今日的日本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a]
腓尼基字母 [a]
亚兰字母 [a]
婆罗米文
笈多文
Siddhaṃ(悉昙)

子书写系统 藏文及衍生书写体系
姊妹书写系统 城文
夏拉达文
[a] 对婆罗米文的闪米特起源没有达成一致认可。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悉昙文字(Siddhaṃ,天城文 सिद्धं,意为成就或完美),是西元约六百至一千二百年间书写梵语的文字。悉昙文字是对笈多王朝时使用的笈多文的改良,笈多文源于婆罗米文又是藏文等文字的祖先。名称起源于在文首写 Siddhaṃ  或 Siddhaṃ rastu (祝愿完美)的字样的做法。

悉昙文字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并非全音素文字,因为每个字符表示一个音节,不加辅助符号时以 a 为元音,加辅助符号表示其他元音、鼻化音或止韵。悉昙文字多以毛笔书写,但亦可以钢笔等书写。

目录 [隐藏]
1 佛教与悉昙文字
1.1 法隆寺贝叶
1.2 悉昙章的记载
1.3 悉昙四种相承
2 字母表
2.1 元音
2.2 辅音
3 合写
3.1 所有辅音+响音
3.2 同部位鼻音+塞音
3.3 软腭鼻音+近音和擦音
3.4 其他组合
3.5 长辅音
3.6 含 ṛ 音节
3.7 一些样例音节
4 比较
5 电脑字体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编辑] 佛教与悉昙文字

空海书写的悉昙字母表悉昙梵字约于六世纪定型,并于南朝的梁代左右传入汉地。不过传入之后,并未普及。直到唐代,由于密教的兴盛,悉昙梵字才成为学习的重点。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经多以某种版本的悉昙文字写成,于唐宋时期最为盛行,在唐代,不但是佛教界僧侣熟习悉昙梵字,当时一般士人能书写或研读悉昙资料[1],例如苑咸的《酬王维》诗:“莲花梵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三点成伊犹有想,一观如幻自忘筌。为文已变当时体,入用还推间气贤。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2],其中的“三点成伊”即指悉昙文字里的  音(ī)的写法[3],可知书写悉昙文字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由于密教有念诵梵咒及观想种子字的修行方法,所以梵字与梵音的学习,受到特别的重视。这种特色表现于汉文佛典中,即有“梵字与汉文音译对照”的所谓新译经文出现。如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774)“新译”出的密教经典中,在以汉文音译梵文专有名词和术语时,多半会附上梵文原文。尤其是译到有关陀罗尼或梵文字母时,他们开始使用梵汉对照并列的“新式译法”,而当时的梵文即是悉昙体。

日本僧人空海在西元804年到达中国,向曾经在那烂陀寺修行的僧人般若三藏学习梵文,于西元806年归国后,将悉昙文字传至日本。此时,往印度的佛教陆上朝圣之路已经被扩张中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所阻断。后来,天城体等文字在印度取代了悉昙文字,因此前者现今仅在东亚使用。悉昙梵字在唐末及五代的毁佛事件后,于汉地几乎可说完全失传了。但由于日本留学僧与唐代交流频繁,所谓“入唐八家”(最澄,空海,常暁,圆行,圆仁,恵运,圆珍,宗睿)大量自中国引入悉昙资料,因此唐代的密教与悉昙梵字之学,还有许多悉昙资料都被保存于日本。

因为佛教的真言(咒文等)需用原音念诵,而汉字被认为无法准确纪录梵语,悉昙文字在东亚保留下来,其中以日本保存最为完善。其书写在密教中使用。日本的若干教派在书写真言及经文时仍使用悉昙文字(又称“梵字”),如密教的真言宗和天台宗及混合教派修验道。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多数真言保留悉昙文字,而韩国佛教也以一种版本的悉昙文字书写“种子”音节(Bīja)。

[编辑] 法隆寺贝叶
日本法隆寺藏有两片贝叶经,由遣隋使小野妹子于大约公元609年带回日本。最下一行是字母列表。后世有三种临写本:《净厳的写本》(1694年)、《慈云的刊本》(1762年)和《阿叉罗帖本》(1859年)。


[编辑] 悉昙章的记载
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卷第二(三国):“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

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四:“一则创学悉谈章。亦名悉地罗窣睹。斯乃小学标章之称。俱以成就吉祥为目。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转。成一十八章。总有一万余字。合三百余颂。凡言一颂。乃有四句。一句八字。总成三十二言。更有小颂大颂。不可具述。六岁童子学之。六月方了。斯乃相传。是大自在天之所说也。”

[编辑] 悉昙四种相承
指悉昙四种随缘相承。梵字本源相承有法尔、随缘二种,法尔常恒之相承系依《大日经》之说,随缘相承有四种:

1.梵王相承,又作南天相承。即印度所用悉昙文字为梵天所造之说。梵王所造之梵书有根本四十七言、十二摩多、三十五体文,若合字转成则成无尽多字,且立十八章以为标准。唐代智广之《悉昙字记》所说南天相承摩酰首罗(maheśvara)之文,即指此梵王所造之悉昙。
2.龙宫相承,又作中天相承。佛陀入灭后七百年中,龙树菩萨入海得大乘经所传之悉昙;据《悉昙字记》所载,中天兼以龙宫文,与南天小异而纲骨同。
3.释迦相承,为释尊宣说经典中所示之悉昙。即《文殊问经》之五十字母、《华严经》之四十二字门、《方广大庄严经》示书品之四十六字母、《大集经》海慧菩萨品之二十八字门句、《大品般若经》之四十二字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之十四音五十字义等。乃佛陀入灭后,由文殊、弥勒、阿难等结集而传于世。
4.大日相承,乃大日如来所说之悉昙。指《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之五十字、《大日经》具缘品、同字轮品之五十字等。由金刚萨埵结集,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得之而传诵流通。
字母表元音
字母转写元音附标
(以ky为基础字)
字母转写元音附标
(以ky为基础字)
aā
iī
uū
eai
oau
aṃaḥ
字母转写k的附标字母转写k的附标
其他形式
āi iī īuūoauaṃ
辅音
塞音鼻音近音擦音
清音浊音
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
声门音 h
软腭音k kh g gh
硬腭音c chjjh ñyś
卷舌音 ṭ ṭh ḍh ṇr
齿音 tthddhnls
双唇音 p ph bbhm
唇齿音 v
字母表中的合写字母
 kṣllaṃ
其他形式
ch jñ ṭ ṭh ḍhḍh ṇththdh n mśśv
合写
所有辅音+响音
以 k 作为样例辅音。其他辅音类推。本表中去掉含相邻重复辅音的组合。本表对应《悉昙字记》的初章到第十四章。
kkṣ-ya-ra-la-va-ma-na
k kya kra klakvakmakna
rkrkyarkrarkla rkvarkmarkna
kh
    总计68行。
 同部位鼻音+塞音
本表和下表对应《悉昙字记》的第十五章。
ṅka ṅkhaṅgaṅgha
ñca ñchañjañjha
ṇṭaṇṭhaṇḍaṇḍha
ntanthanda ndha
mpamphamba mbha
ṇ 的另一种写法
ṇṭaṇṭha ṇḍa ṇḍha
软腭鼻音+近音和擦音
 ṅya ṅra ṅlaṅva
ṅśa ṅṣa ṅsaṅha ṅkṣa
 其他组合
以下各表对应《悉昙字记》的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
skaskhadgadghaṅktra
vca/bcavcha/bchavja/bjavjha/bjhajña
ṣṭaṣṭhadḍadḍhaṣṇa
stasthavda/bda vdha/bdhartsna
spasphadbadbharkṣma
  • ↑《景佑天竺字源》在 vc 和 vch 的位置上安排了 śc 和 śch。并且在对应 vja vjha vda vdha 的位置上分别注音为 bja bjha bda bdha。
rkṣvyarkṣvryaltatkva
ṭśa ṭṣashabkṣa
pta ṭkadsva ṭṣchra
长辅音
长辅音
jjaṭṭaṇṇatta nnammallavva
 

含 ṛ 音节
本表对应《悉昙字记》的第十六章。


kṛkhṛgṛghṛṅṛcṛchṛ jṛjhṛñṛ
 
一些样例音节


rkarkārkirkīrkurkūrkerkairkorkaurkaṃrkaḥ
ṅka ṅkā ṅkiṅkīṅkuṅūṅkeṅkaiṅkoṅkauṅkaṃṅkaḥ
 
比较
下面列出主要的用于书写梵语的笈多文衍生文字。


IAST 笈多文 悉昙文 Kutila文 城文 兰札文 天城文

a      
ā      
i      
ī      
u      
ū      
ṛ      
e      
ai      
o      
au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v      
ś      
ṣ      
s      
h      


↑ 天城的字体已经有所变更,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悉昙文  的异体字 ,和  的异体字  的字形与其他文字更相近。笈多文推定使用时间为公元4-5世纪。Kutila 字面意思是繁复,推定使用时间是公元6-10世纪,是城体文字如天城文、孟加拉文的祖先[4]。这里列出的城文是公元1035年刻印的《景佑天竺字源》的版本。笈多文和 Kutila 文是学者们从古代题刻中搜集整理出来的。悉昙文字体是《大正藏》所采用的慈云流书体。
[编辑] 电脑字体
悉昙文字仍然主要是手写文字。已有将其录入电脑的尝试,但至今为止尚未能录入所有的联合辅音(conjunct consonants)。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于编撰其电子版大正新修大藏经时,委托台湾嘉丰出版社开发制作了悉昙输入法,并免费提供大众使用。惟此输入法并无法在Windows 95以上的环境中完善使用,算是美中不足之处。日本开发的软件“今昔文字镜”(Mojikyo)也含有悉昙文字。

程式SiddhamKey可用于输入悉昙文字,但尚有若干不足。悉昙文字未被包含于 Unicode 5.1 标准中。

[参考文献
《悉昙字记《梵语千字文《景佑天竺字源《梵字悉昙字母并釈义《悉昙初心钞《悉昙三密钞,《大正藏》第八四卷,《简易学梵字》,《梵字悉昙入门《梵字大鉴》《四十二字门考论》《梵字悉昙入门》《简易学梵字》
净厳的新安流悉昙字母和半体
Omniglot网站悉昙文字页
悉昙文字真言示例 有梵文咒文的藏文体、悉昙体、天城体、兰札体的列举。
悉昙文字真言示例与解释 中文.
悉昙文字真言示例 中文.
印度文字与语言
Bonji Siddham 符号与发音
Bonji Bar 梵字装饰,东京浅草
T恤衫上的悉昙文字 .
嘉丰出版社悉昙输入法 悉昙文字输入程式
SiddhamKey 悉昙文字输入程式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82%89%E6%9B%87%E6%96%87%E5%AD%97
3个分类: 亚洲文字 | 婆罗米系文字 | 佛教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1 发表于: 2010-01-23
藏文字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条目含有藏文字母。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可参考英文版帮助或此网页以获取藏文支持。
藏文
类型 元音附标文字
语言 藏语
宗喀语
藏语拉达克方言
使用时期 公元650年至今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a]
腓尼基字母 [a]
亚兰字母 [a]
婆罗米文
笈多文
悉昙文
藏文

子书写系统 基兰蒂文
绒巴文
八思巴文
Unicode范围 U+0F00至U+0FFF
ISO 15924 Tibt
[a] 婆罗米文的闪米特起源未得到普遍一致认可。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藏文是藏语的文字系统,基本上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它纪录了7世纪的藏语语音。目前通用的藏文罗马化方案为Wylie转写方案。

显示▼隐藏▲字母历史

青铜中期文化时期 前19-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前15世纪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古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亚兰字母 前9世纪 佉卢文 前4世纪婆罗米文 前6世纪 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 13世纪孟加拉文 11世纪僧伽罗文 8世纪悉昙文 藏文字母 7世纪 八思巴字 13世纪泰语字母 13世纪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古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阿拉伯字母 4世纪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希腊字母 前9世纪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拉丁字母 前7世纪卢恩字母 2世纪欧甘文字 4世纪哥特字母 4世纪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西里尔字母 10世纪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谚文 1444年

注音符号 1913年

完整系谱

本模板:查看 • 讨论 • 编辑 • 历史





目录 [隐藏]
1 藏文书写方法
2 藏文字母表
3 Unicode的藏文字母编码
4 参看
5 外部链接

[编辑] 藏文书写方法
藏文每个音节有一个基字,确定该音节的中心辅音,基字上方或下方可以加元音附标表示不同的元音。基字上方有时有一个上加字,下方有时有一到两个下加字,前边有时有一个前加字,表示该音节的声母是复辅音。复辅音的连接顺序依次为前加字、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基字后边有时有一到两个后加字,表示该音节有一到两个辅音韵尾。以下为藏文书写的范例之一:




上面的藏文有一个音节/bsgrond/,由前加字ba、上加字sa,基字ga,下加字ra,元音o、第一后加字na、第二后加字da构成。/bsgrond/是7世纪的藏语语音,随着现在拉萨音里复辅音以及部分韵尾的消失和声调的出现,该词已转变读成/ʈʂø̃˩˨/。

上加字只能是ཪ/r/、ལ/l/、ས/s/。下加字只能是ྲ/r/、ྱ/j/、ྭ/w/、ླ/l/和用于音译梵文里送气浊辅音的送气符号ྷ,有一个复辅音གྲྭ/grwa/有两个下加字ྲ/r/和ྭ/w/。前加字只能是ག/g/、ད/d/、བ/b/、མ/m/、འ/ɦ/。第一后加字只可能是ཪ/r/、ག/g/、བ/b/、མ/m/、འ/ɦ/、ང/ŋ/、ས/s/、ད/d/、ན/n/、ལ/l/。第二后加字只可能是ས/s/和ད/d/,在现代藏语里不再发音,ད/d/在现代藏语中已经不用。

另外,以下是藏文带头字(dbu-can)和无头字(dbu-med)两种字体和国际拉丁文转写的列表: 

  

藏文字母表
藏文字母在统一码(Unicode) 的编码空间由 0F40 至 0F69。兹表列如下:
拉丁字母
转写
藏文字母统一码拉丁字母
转写
藏文字母统一码拉丁字母
转写
藏文字母统一码拉丁字母
转写
藏文字母统一码拉丁字母
转写
藏文字母统一码
ka0F40kha0F41ga0F42ghaགྷ0F43nga0F44
ca0F45cha0F46ja0F47  0F48nya0F49
tta0F4Attha0F4Bdda0F4Cddhaཌྷ0F4Dnna0F4E
ta0F4Ftha0F50da0F51dhaདྷ0F52na0F53
pa0F54pha0F55ba0F56bhaབྷ0F57ma0F58
tsa0F59tsha0F5Adza0F5Bdzhaཛྷ0F5Cwa0F5D
zha0F5Eza0F5F-a0F60ya0F61ra0F62
la0F63sha0F64ssa0F65sa0F66ha0F67
a0F68kssaཀྵ0F69         
[编辑] Unicode的藏文字母编码
Unicode 由第 3.2 版开始正式支援藏文字母,使用的区段为 U+0F00 至 U+0FFF。藏文字母区段包括有文字、数字及多个标点符号及宗教文书上使用的特殊符号。下表详列区段内的所有文字(你的浏览器需要支援藏文字母显示):

藏文字母
Unicode.org chart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0F0x ༀ ༁ ༂ ༃ ༄ ༅ ༆ ༇ ༈ ༉ ༊ ་ ༌ ། ༎ ༏
U+0F1x ༐ ༑ ༒ ༓ ༔ ༕ ༖ ༗ ༘ ༙ ༚ ༛ ༜ ༝ ༞ ༟
U+0F2x ༠ ༡ ༢ ༣ ༤ ༥ ༦ ༧ ༨ ༩ ༪ ༫ ༬ ༭ ༮ ༯
U+0F3x ༰ ༱ ༲ ༳ ༴ ༵ ༶ ༷ ༸ ༹ ༺ ༻ ༼ ༽ ༾ ༿
U+0F4x ཀ ཁ ག གྷ ང ཅ ཆ ཇ   ཉ ཊ ཋ ཌ ཌྷ ཎ ཏ
U+0F5x ཐ ད དྷ ན པ ཕ བ བྷ མ ཙ ཚ ཛ ཛྷ ཝ ཞ ཟ
U+0F6x འ ཡ ར ལ ཤ ཥ ས ཧ ཨ ཀྵ ཪ ཫ ཬ      
U+0F7x   ཱ ི ཱི ུ ཱུ ྲྀ ཷ ླྀ ཹ ེ ཻ ོ ཽ ཾ ཿ
U+0F8x ྀ ཱྀ ྂ ྃ ྄ ྅ ྆ ྇ ྈ ྉ ྊ ྋ        
U+0F9x ྐ ྑ ྒ ྒྷ ྔ ྕ ྖ ྗ   ྙ ྚ ྛ ྜ ྜྷ ྞ ྟ
U+0FAx ྠ ྡ ྡྷ ྣ ྤ ྥ ྦ ྦྷ ྨ ྩ ྪ ྫ ྫྷ ྭ ྮ ྯ
U+0FBx ྰ ྱ ྲ ླ ྴ ྵ ྶ ྷ ྸ ྐྵ ྺ ྻ ྼ   ྾ ྿
U+0FCx ࿀ ࿁ ࿂ ࿃ ࿄ ࿅ ࿆ ࿇ ࿈ ࿉ ࿊ ࿋ ࿌   ࿎ ࿏
U+0FDx ࿐ ࿑ ࿒ ࿓ ࿔                      
U+0FEx                                
U+0FFx                                

[编辑] 参看
西藏
藏语
字母
藏文拉丁文转写系统

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藏文拉丁文转写系统)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条目含有藏文字母。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可参考英文版帮助或此网页以获取藏文支持。

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是指将藏文字母转换成拉丁字母,从而使藏语罗马化的一套文字转写系统。现在通用的是威利(Wylie)转写方案。
1959年,威利(Turrell Wylie)精炼了原有的转写方案,只使用基本的26个拉丁字母,而不需添加字母和添加符号。在此之后,这套方案成为藏学界尤其是美国藏学界的标准转写方案,并以威利的姓氏来命名。
在以拼音文字为文字形式的语言中,藏语有其特殊的地方:文字系统与语音系统不一致。现行藏文字母纪录的是11世纪的藏语语音,这与现代藏语的语音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西藏”一词,根据藏文字母的拉丁文转写为bod,而现代拉萨方言则是pö(音标为[pʰøʔ]),出现了声母清化和韵尾变化等现象)。因此,任何一种藏语罗马化方案,都要从“描述现代藏语语音”和“转写描述古藏语语音的藏文字母”之间作出抉择。早期的方案试图采取折衷的方式,结果两边都不讨好。威利转写方案则设计为准确转写藏文字母,而不顾及藏语词汇的现代发音,因此为学术和历史研究机构所接受。
目录 [隐藏]
1 威利转写系统
1.1 辅音字母
1.2 元音
1.3 大写
2 参见
3 外部链接
4 参考资料
 
[编辑] 威利转写系统
[编辑] 辅音字母
 
辅音ཀ   k ཁ   kh ག   g ང   ng
ཅ   c ཆ   ch ཇ   j ཉ   ny
ཏ   t ཐ   th ད   d ན   n
པ   p ཕ   ph བ   b མ   m
ཙ   ts ཚ   tsh ཛ   dz ཝ   w
ཞ   zh ཟ   z འ   ' ཡ   y
ར   r ལ   l ཤ   sh ས   s 
ཧ   h 

零声母ཨ未被转写,以元音开头的音节都含有这个字母,可以通过这个特征来准确判断它的存在。
在藏文字母中,同一个音节的辅音字母群,既可能以前后缀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作为“根字母”的上缀或下缀。对藏文字母的前后缀与上下缀,威利转写系统并不区分,因为这并不会构成混淆 --除了gy-,既可能是g作为前缀使用,也可能是y作为下缀使用。威利转写系统作了以下区分:当g作为前缀时,在g与y之间加一点“.”。如:གྱང (意为“墙”)转写成gyang, གཡང་ (意为“裂口”)转写成g.yang.
[编辑] 元音
 
元音藏文字母的四个元音符号如此转写(以零声母ཨ为例):

ཨི i ཨུ u ཨེ e ཨོ o
当藏文字母的音节不含元音符号时,该音节将发a,威利转写系统在这种音节中加入a,如:ཨ་ = a 。
[编辑] 大写
在藏文字母中,大写的是“根字母”而非首字母。以前的许多转写系统也遵循藏文字母的这种字母大写规则,但这种大写方式与拉丁字母的大写惯例相左。而威利转写系统则遵循了拉丁字母的大写惯例:当一个单词需要大写时,大写其首字母。因此,噶举大写成Bka' rgyud而非bKa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条目含有藏文字母。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可参考英文版帮助或此网页以获取藏文支持。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是指用藏文字母书写的梵文。多用于转写梵文咒语。与梵文字母能做到一一对应。而这些用于转写的字母,已经收录至Unicode国际编码之中。
目录 [隐藏]
1 转写
1.1 元音
1.2 辅音
2 参见
3 参考著述


转写[编辑] 元音
天城文IAST藏文字母藏文附标
a
āཨཱ
iཨི
īཨཱི
uཨུ
ūཨཱུ
eཨེ
aiཨཻ
oཨོ
auཨཽ
རྀ
རཱྀ
ལྀ
ལཱྀ
अंaṃཨཾ
अँཨྃ
अःaḥཨཿཿ
[编辑] 辅音
天城文IAST藏文字母
ka
kha
ga
ghaགྷ
ṅa
ca
cha
ja
jhaཛྷ
ña
ṭa
ṭha
ḍa
ḍhaཌྷ
ṇa
ta
tha
da
dhaདྷ
na
pa
pha
ba
bhaབྷ
ma
ya
ra
la
va
śa
ṣa
sa
ha
क्षkṣaཀྵ
  • च छ ज झ(ca cha ja jha)转写为 ཙ ཚ ཛ ཛྷ(tsa tsha dza dzha)是古往规定,现代转写也可用 ཅ ཆ ཇ ཇྷ(ca cha ja jha)。
  5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藏语 | 字母 | 亚洲文字 | 婆罗米系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2 发表于: 2010-01-23
 
梵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梵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梵语
संस्कृतम् saṃskṛtam  
发音: [sə̃skɹ̩t̪əm]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
使用人数 2001年时印度有14,135名流利的使用者[1]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梵语  
文字: 天城文和其他婆罗米系文字,拉丁字母转写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印度公认的国家语言之一)[2]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sa
ISO 639-2 san  
Ethnologue
第14版: SKT
ISO 639-3: san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 saṃskṛtā vāk, 简称 संस्कृतम् saṃskṛtam)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3],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的专门用语。

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仪规而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它被认为是梵天的语言[4]。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吠陀梵语
1.2 古典梵语
1.3 欧洲学术
2 语音体系
2.1 元音
2.2 辅音
2.3 音韵和连接音变
3 文字
3.1 罗马化
4 文法
4.1 文法传统
4.2 动词
4.2.1 动词分类
4.2.2 时态系统
4.2.2.1 现在时系统
4.2.2.2 完成时系统
4.2.2.3 不定过去时系统
4.2.2.4 将来时系统
4.2.3 动词变位
4.2.3.1 基本变位词尾
4.2.4 例子
4.3 名词
4.3.1 基本名词和形容词变格
4.3.2 a-词干
4.3.3 i-词干和 u-词干
4.3.4 单音节词干
4.3.5 ṛ-词干
4.4 人称代词和限定词
4.5 合成词
4.6 句法
4.7 数词
5 古代书体
6 影响
6.1 复兴努力
6.2 梵文对汉语的影响
6.3 计算语言学
7 注解
8 参考书目
9 参见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在尼泊尔境内发现的写在棕榈叶上的梵文(11世纪)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它关系最密切的上古语言是伊朗语支的古波斯语和阿维斯陀语。[5] 在印欧语系范围内,梵语同咝音语言(特别是斯拉夫语言和波罗的语言)还有希腊语共享相同的特征性语音演变。[6]

已证实的最早梵语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它被定位到旁遮普地区,时间为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后期。没有见到这么早期的书写资料,但学者们确信文本的口头传播是可靠的: 它们被认为是对宗教传承至关重要的仪式文献。[7]

从梨俱吠陀到巴腻尼时代(大约公元前四世纪)梵语的发展,可以通过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和奥义书来观察。在此期间,这门语言的威望、它的神圣用途及其正确发音的重要性,一起形成了阻止像普通语言一样演变的强大保守力量。[8]

现存最古老的梵语文法是巴腻尼的《Aṣṭādhyāyī》(“八章文法”),其形成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它本质上是规范性文法,就是说定义(而非描述)正确梵语的用法,尽管它包含了描述性的成分,但大多是处理在巴腻尼时代已经废弃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这里所说的“梵语”不被看作是脱离于其他语言的特殊语言,而被认为是讲话的高雅纯正或完美方式。通过梵语文法家如巴腻尼的精密分析,梵语的知识在古印度是社会等级和受良好教育的标志,并主要教授给高等世袭阶级的成员。梵语作为古印度的学术语言,与俗语同时共存,而俗语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语方言,并最终演化成了当代的各种印度-雅利安语言。

[编辑] 吠陀梵语
主条目:吠陀梵语
巴腻尼所定义的梵语是从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来的。学者们经常把吠陀梵语和古典或“巴腻尼”梵语区分为不同的方言。尽管它们非常类似,但在音韵、词汇和文法与语法的一些本质要点上有所不同,这使得理解吠陀有困难。吠陀梵语是吠陀的语言,一大批结集的赞美诗、咒语(本集)、神学讨论和宗教哲学讨论(梵书、奥义书),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梨俱吠陀结集的韵律赞美诗是最早的,它由很多个世纪的口头传承的很多作者完成。吠陀时期的结束以奥义书的写作为标志,它形成了吠陀文集传统编撰的最后部分。目前的假定认为吠陀形式的梵语存活到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大约在这个时期梵语开始从宗教和学习的第一语言转变为第二语言,这标志着古典时期的开始。

[编辑] 古典梵语
几乎两千年来,一种存在的文化秩序的外在影响跨越了南亚、中亚、东南亚和特定范围的东亚。[9]一种重要形式的后吠陀梵语可以在印度神话—《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梵语文本中找到。在这些史诗中对巴腻尼规定的背离一般被认为是受了俗语的干扰,或者是革新,而不是因为它们早于巴腻尼。[10] 传统梵语学者称这种背离为 ārṣa(आर्ष),或“出自圣哲的”,这是对古代作者的传统称谓。在某些上下文中也比严格古典梵语更加“俗语化”。最后,学者还提出一种叫做佛教混合梵语的语言,它来源于佛教俗语文本并逐渐演变成了各种形式的梵语,其中一些比其他的更加俗语化,[11] 依据 Tiwari (1955),有四个古典梵语的主要方言,即 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东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出现在古典时期)。前三个的前身甚至可验证于吠陀梵书中,其中第一种被认为是最纯正的(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编辑] 欧洲学术
欧洲关于梵语的学术研究,开始于德国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陆特( Heinrich Roth )(1620年–1668年)和汉斯雷顿(Johann Ernst Hanxleden)(1681年–1731年),一般认为他们导致了威廉·琼斯发现印欧语系,并在西方语言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威廉·琼斯于1786年在加尔各答的亚洲协会发表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言论:

“梵语尽管非常古老,构造却精妙绝伦:比希腊语还完美,比拉丁语还丰富,精致之处同时胜过此两者,但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又跟此两者无比相似,不可能是巧合的结果。这三种语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时稽考三者的语文学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出自一种可能已经消逝的语言。基于相似的原因,尽管缺少同样有力的证据,我们可以推想哥德语和凯尔特语,虽然混入了迥然不同的语汇,也与梵语有着相同的起源;而古波斯语可能也是这一语系的子裔。”

[编辑] 语音体系
参见:Śikṣā
本页面包含IPA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须要特别外文支持才可以正确显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将会显示成乱码、问号等其它符号。

古典梵语区分 36 个音位。但是由于梵语书写系统表示出了某些同位异音,所以区分了 48 个语音。

音素传统上按元音(aC),双元音(haL),anusvāra 和 visarga,塞音(Sparśa)与鼻音(从嘴的后部开始向前移),和最终的流音与擦音的次序排列,用 IAST 排列如下(详见后面的表格):

a ā i ī u ū ṛ ṝ ḷ ḹ
e ai o au
ṃ ḥ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v
ś ṣ s h
另一个可选的传统排列次序是 Pāṇini 的湿婆经。

元音
古典梵语的元音和它们的词首天成文符号,在辅音边上的变音符号IAST 转写,IPA表示的发音及其特征描述,与最近似的英语等价者(默认GA)和汉语近似者(普通话)列出如下:
字母附标IAST音标发音特征英语等值汉语近似
a/ə/(或/ɐ/)中央元音(或短次开央元音about(或bunny)e(鹅)
ā/ɑː/开后不圆唇元音father(RPa(啊)长音
िi/i/闭前不圆唇元音englandi(衣)
ī/iː/长闭前不圆唇元音feeti(衣)长音
u/u/闭后圆唇元音putu(乌)
ū/uː/长闭后圆唇元音coolu(乌)长音
/ɻ/卷舌近音burlri(日)
/ɻː/长卷舌近音
/ɭ/卷舌边近音
/ɭː/长卷舌边近音
e/eː/半闭前不圆唇元音eightei(诶)长音
ai/ai/(或/əi/)双元音aisleai(哀)长音
o/oː/半闭后圆唇元音poleou(欧)长音
au/au/(或/əu/)双元音loudau(熬)长音

长元音按它们的短元音的两倍长度发音。多数元音还存在叫做 pluti 的第三个超长的长度,它用于各种情况下,但更特别用于呼格中。这个 pluti 不被所有文法家所接受。

元音 /e/ 和 /o/ 延续为原始印度-伊朗语 /ai/、/au/ 的同位异音,并被梵语语法家归类为双元音,尽管他们在发音上实为简单的长元音。(见上)

梵语的 ṛ 和 ṝ 被称为“元音 r”,[12] 它们被认为对应于原始印欧语中最初的元音“l”或“r”。[12]文法家 Pāṇini 把它们分类为卷舌音[13],因而它们的发音在古典梵语中被认为是卷舌近音 [ɻ](大约公元前500年)。更早的文法家把它们在吠陀时代的声音分类为软腭音。[13] 当包含这些音的梵语词被借用到现代印度-雅利安语如印地语或尼泊尔语的时候,它们的发音分别变更为 [ɾɪ] 或 [ɾiː],[14]导致了从 Kṛṣṇa 形成“Krishna”,从 ṛgveda 形成“Rigveda”,这种发音也流行于当代梵学家中。[15]

补充要点:

有些补充的记号在传统上列入天城文表格中:
变音符号 ं 叫做 anusvāra,(IAST:ṃ)。它用来指示音节中元音的鼻音化([◌̃])和用来表示一个音节主音 /n/ 或 /m/ 的声音二者;比如 पं /pəŋ/。
变音符号 ः 叫做 visarga,表示 /əh/ (IAST:ḥ);比如 पः /pəh/。
变音符号 ँ 叫做 candrabindu,传统上不包括在梵语的天城文表格中,它可与 anusvāra 互换用来指示元音的鼻音化,主要用在吠陀记号中,比如 पँ /pə̃/。
如果需要写出不带任何随后元音的单独辅音,可以用其下的 halanta/virāma 变音符号 ् 标出。
梵语的元音 ā 比最接近的英语近似发音 /ɑː/ 更加接近中央和更少向后。但是文法家把它归类为后元音[16]。
古代梵语文法家把元音系统分类为软腭音、卷舌音、硬腭音和唇音,而不是后元音、央元音和前元音。因此 ए 和 ओ 被分别归类为软腭-硬腭(a+i)和软腭-唇(a+u)元音。但是文法家已经把它们分类为双元音,并在诗韵中每个都给出两个 mātrā。这不必然意味着它们是真正的双元音,但也不能排除它们在非常远古的时候是真正的双元音(见上)。这些元音被当代学习梵语的婆罗门和神职人员分别发为长 /eː/ 和 /oː/。除了这四个双元音,梵语通常不允许任何其他双元音,在出现连续元音的地方,要依据连接音变规则转换出半元音。
有争论说在吠陀梵语中,अ 指示短 /ɑ/,而在俗语时代发音位置变得更中央和突起[17] 。
辅音
列出 IAST天城文符号,在方括号中附有近似的IPA值。
唇音
Ōshtya
唇齿音
Dantōshtya
齿音
Dantya
卷舌音
Mūrdhanya
硬腭音
Tālavya
软腭音
Kanthya
声门音
塞音
Sparśa
不送气
Alpaprāna
p प [p]b ब t त [t̪]d द [d̪]ṭ ट [ʈ]ḍ ड [ɖ]c च [c͡ç]j ज [ɟ͡ʝ]k क [k]g ग [g]
送气
Mahāprāna
ph फ [pʰ]bh भ [bʱ]th थ [t̪ʰ]dh ध [d̪ʱ]ṭh ठ [ʈʰ]ḍh ढ [ɖʱ]ch छ [c͡çʰ]jh झ [ɟ͡ʝʱ]kh ख [kʰ]gh घ [gʱ]
鼻音
Anunāsika
m म [m]n न [n̪]ṇ ण [ɳ]ñ ञ [ɲ]ṅ ङ [ŋ]
半元音
Antastha
v व [ʋ]y य [j]
流音
Drava
l ल [l]r र [r]
擦音
Ūshman
s स [s̪]ṣ ष [ʂ]ś श [ɕ]ḥ ः [h]h ह [ɦ]

下表给出梵语辅音的传统列表,带有英语(按标准美国音标准英国音来发音)、西班牙语和汉语(普通话)的最接近音。下表中展示的每个辅音都假定跟随着中性元音 schwa(/ə/)。
塞音 – Sparśa
不送气
清音
Alpaprāna Śvāsa
送气
清音
Mahāprāna Śvāsa
不送气
浊音
Alpaprāna Nāda
送气
浊音
Mahāprāna Nāda
鼻音
Anunāsika Nāda
软腭音
Kantya
क /k/
汉语:ge(哥),英语:skip
ख /kʰ/
汉语:ke(科),英语:cat
ग /g/
英语:game
घ /gʱ/
ङ /ŋ/
汉语:ang(昂),英语:ring
硬腭音
Tālavya
च /c, ʧ/
汉语龈颚音ji(基),英语:exchange
छ /cʰ, ʧʰ/
汉语龈颚音:qi(欺),英语:church
ज /ɟ, ʤ/
英语:jam
झ /ɟʱ, ʤʱ/
ञ /ɲ/
西班牙语:enseñar
卷舌音
Mūrdhanya
ट /ʈ/
ठ /ʈʰ/
ड /ɖ/
ढ /ɖʱ/
ण /ɳ/
舌尖-齿音
Dantya
त /t̪/
汉语齿龈音de(得),西班牙语:tomate
थ /t̪ʰ/
汉语齿龈音:te(特)
द /d̪/
西班牙语:donde
ध /d̪ʱ/
न /n̪/
汉语齿龈音:ne(讷),英语齿龈音:name
唇音
Ōshtya
प /p/
汉语:bo(玻),英语:spin
फ /pʰ/
汉语:po(坡),英语:pit
ब /b/
英语:bone
भ /bʱ/
म /m/
汉语:mo(摸),英语:mine
非塞音/响音
硬腭音
Tālavya
卷舌音
Mūrdhanya
齿音
Dantya
唇齿音/声门
Dantōṣṭya/—
近音
Antastha
य /j/
汉语:yi(衣),英语:you
र /ɻ , ɾ, r/
汉语卷舌近音ri(日),GA英语齿龈闪音:better
ल /l̪/
汉语齿龈音:le(勒),英语齿龈音:love
व /ʋ/
汉语浊圆唇软腭近音wa(蛙),英语浊擦音:vase
咝擦音/擦音
Ūshman
श /ɕ, ʃ/
汉语:xi(希),英语:ship
ष /ʂ/
汉语:shi(诗)
स /s̪/
汉语齿龈音:si(思),英语齿龈音:same
ह /ɦ/
汉语清音:he(喝),英语:behind

  • 梵语、印地语和所有其他印度语言都有整组的齿塞音,在语音上出现为浊音和清音,并带有或没有送气。对于印度本地人,英语的齿龈音 /t/ 和 /d/ 听起来更像他们自己语言中的卷舌音而非齿音。
    [编辑] 音韵和连接音变
    上节中讨论了梵语元音。长音节主音 ḹ 未经验证,而文法家只出于系统性的原因才讨论它。它的短对应者 ḷ 只出现在一个单一的词根 kḷp“to order, array”中。长音节主音 ṝ 也非常边缘化,出现在属格复数的 r-词干中(比如 mātṛ“mother”和 pitṛ“father”有属格复数 mātṝṇām 和 pitṝṇām)。i, u, ṛ, ḷ 是辅音 y, v, r, l 的元音同位异音。因此只有 5 个不变的元音音位
  • a ā ī ū ṝ
    visarga ḥ ः 是 r 与 s 的同位异音,和 anusvāra ṃ 即任何鼻音的天城文 ं,二者都出现在停顿(也就是鼻音化元音)中。三个咝擦音的精确发音可能变化,但它们是独特的音位。印度-雅利安语从原始印度-伊朗语继承来的送气浊咝擦音 /zʱ/ 在梨俱吠陀时代之前就已消失了(送气擦音在任何语言中都极其少见)。卷舌音某种程度上是边缘化的音位,以它们的语音环境为条件;他们不延续原始印欧语系列并经常被某些语言学家归咎于达罗毗荼语系语言或其它基层语言的基层影响。鼻音 [ɲ] 是 /n/ 的有条件的同位异音(/n/ 和 /ɳ/ 是不同的音位—aṇu“minute, atomic”不同于 anu“after, along”;音韵上独立的 /ŋ/ 只边缘化的出现,比如在 prāṅ“directed forwards/towards”中)。因此一共有 31 个辅音或半元音音位,构成为有或没有送气清音或浊音的四/五种塞音,三个鼻音,四个半元音或流音和四个擦音,用 IAST 写为如下:
  • k kh g gh c ch j jh ṭ ṭh ḍ ḍh t th d dh p ph b bh
    m n ṇ
    y r l v
    ś ṣ s h
    或一起写为总体的 36 个唯一性的梵语音位。
  • 在把词素组合为词的时候和把词组合为句子的时候应用的音韵规则总体上叫做连接音变“合成”。文本要按照发音书写,带有连接音变规则的应用(除了所谓的 padapāṭha之外)。
  • [编辑] 文字
    主条目:天城文
     
    克什米尔的夏拉达文 Shaivaite 手稿(十七世纪)梵语在社交中口头使用,并且在早期古典梵语文献的发展中维持口头传统。[18] 在印度,书写形式是当梵语发展成俗语之后才出现的;在书写梵语的时候,书写系统的选择受抄写者所处地域的影响。同样的,所有南亚的主要书写系统事实上都用于梵语文稿的抄写。自 19 世纪晚期,天城文被定为梵语的标准书写系统,[19] 十分可能的原因是欧洲人有用这种文字印刷梵语文本的习惯。
  • 最早的已知梵语碑刻可确定为公元前一世纪。[20] 它们采用了最初用于俗语而非梵语的婆罗米文。[21] 第一个书写梵语的证据,出现在晚于它的俗语的书写证据之后的几个世纪,这被描述为一种悖论。[20][22] 在梵语被书写下来的时候,它首先用于行政、文学或科学类的文本。宗教文本口头传承,在相当晚的时候才“不情愿”地被书写下来。[21]
  • 婆罗米文演化出叫婆罗米家族的一组多样文字,其中很多被用来书写梵语。粗略地说与婆罗米文同代的佉卢文用于次大陆的西北部。后来(四到八世纪)从婆罗米文演化来的笈多文开始流行。从八世纪开始从笈多文演化出了夏拉达文。最后在十一/十二世纪的时候它被天城文所替代,有中间状态如悉昙文。在东印度,孟加拉文和后来的奥利亚文被采用。在南部的达罗毗荼语系统治区,用于梵语的文字包括卡纳达语和泰卢固语流行区的卡纳达文,在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流行区的泰卢固文,在泰米尔语流行区的马拉雅拉姆文和Grantha文。
  •  
    用现代印度文字写的梵语。“愿湿婆保佑爱好天神语言的人。”(迦梨陀娑)[编辑] 罗马化
    主条目:天城文转写
    自从十八世纪后期,梵语已经被使用拉丁字母转写。今天最常用的系统是IAST (国际梵语转写字母),它自从 1888年/1912年就是学术标准。基于ASCII的转写方案由于在计算机系统上表示梵语字符的困难而发展出来。这包括 Harvard-Kyoto 和 ITRANS,它是在互联网上特别是 Usenet 和邮件中最广泛使用的转写方案,出于录入速度和表现效果的考虑。对于能获得 Unicode 的 web 浏览器,IAST 变得更常用。
  • 十九世纪的欧洲学者一般偏好用天城体来抄写和复制整个文本和冗长引用。但是在欧洲语言写的文本中对单独的词和名字的引用通常使用罗马转写表示。从二十世纪开始,由于生产成本的原因,西方学者编辑的文字版本大多使用罗马化转写。
  • [编辑] 文法
    主条目:梵语文法
    [编辑] 文法传统
    主条目:梵语文法家
    梵语文法传统(vyākaraṇa,六 Vedānga 学科之一,旧译为“声明记论”[23])开始于吠陀时代晚期并集大成于 Pāṇini 的《Aṣṭādhyāyī》,它包含了 3990 经句(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在 Pāṇini 之后一个世纪(大约 400 BCE) Kātyāyana 编撰了关于 Pānini 经的《Vārtikas》。生活在 Pānini 之后三个世纪的 Patañjali 写了《Mahābhāṣya》,关于《Aṣṭādhyāyī 》和《Vārtikas》的“大注疏”。由于这三位古代梵语文法家,这种文法也叫做 Trimuni Vyākarana。为了理解这些经典的意义,Jayaditya 和 Vāmana 在公元 600 年写了叫做《Kāsikā》的注释。Pānini 文法基于 14 句的湿婆经。完整的 Mātrika(字母表)被缩略其中。这种缩略叫做 Pratyāhara。[24]
  • [编辑] 动词
    主条目:梵语动词
    [编辑] 动词分类
    梵语有十类动词并分为两大组:athematic 和 thematic。thematic 动词得名于叫做词干元音的一个 a,它被插入在词干和词尾之间。它使得 thematic 动词一般更加正规。在动词变位中使用的语音表现形式包括了前缀、中缀、后缀和重复。所有词根都有印欧元音变换的(不必然都是不同的)零、guṇa 和 vṛddhi 等级。如果 V 是零级的元音,则 guṇa-级元音传统上被认为是 a + V,而 vṛddhi-级元音被认为是 ā + V。
  • 等级[25] 零级 - i, ī u, ū ṛ, ṝ ḷ
    Guṇa 级 a e o ar al
    Vṛddhi 级 ā ai au ār āl
  • [编辑] 时态系统
    动词时态(使用这个词不太精确,因为梵语所要表达的比简单的时态有更大的差别)基于在变位中采用的(演变自动词词根的)不同词干形式而被组织成四个系统(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也一样,并从更基本形式演变出加强式(intensive)/反复式(frequentative)、愿望式(desiderative)、使役式(causative)和祈福式(benedictive))。这四个时态系统为:
  • 现在时(现在式,未完成式,命令式,祈愿式)
    完成时
    不定过去时
    将来时(将来式,条件式)
    [编辑] 现在时系统
    现在时系统包括现在式和未完成式,祈愿式和命令式,以及古老的虚拟式的某些残留形式。现在时系统的时态词干以各种方式形成。编号由本土文法家给出。
  • 对于 athematic 动词,现在时词干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
  • 2)根本不变更,例如 ad 来自 ad“eat 吃”。
    3)词根重复为前缀,例如 juhu 来自 hu“sacrifice (火)供”。
    7)在词根最后辅音前加中缀na 或 n (带有适当的连接音变),例如 rundh 或 ruṇadh 来自 rudh“obstruct 阻止”。
    5) nu(guṇa 形式 no)后缀,例如 sunu 来自 su“press out 挤汁”。
    8) u(guṇa 形式 o)后缀,例如 tanu 来自 tan“stretch 伸展”。
    9) nā(零-级 nī 或 n)后缀,例如 krīṇa 或 krīṇī 来自 krī“buy 买”。
    对于 thematic 动词,现在时词干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
  • 1)词干元音 a 后缀,带有 guṇa 加力,例如 bhava 来自 bhū“be 在、有”。
    6)词干元音 a 后缀,带有重音转移到这个元音上,例如 tuda 来自 tud“thrust 插、刺”。
    4) ya 后缀,例如 divya 来自 div“play 玩儿”。
    关于第十类形成,这是一种可自然得出的形式,因此不是真正的时态词干形成。它是通过对词根的最后元音 guṇa 加力或 vṛddhi 加长再加上 ya 后缀而形成的,例如 bhāvaya 来自 bhū“be 在、有”。
  • [编辑] 完成时系统
    完成时系统只包括完成式。词干如现在时词干那样用重复方式形成。
  • 完成时系统还把动词分为“强”和“弱”两种形式:强形式用于单数主动语态,而弱形式用于其余形态。
  • [编辑] 不定过去时系统
    不定过去时系统包括真正的不定过去式(带有过去陈述的意味,比如 abhūḥ“you were”)和某种形式的古老的禁令式(通过 mā 专门用在禁令中,比如 mā bhūḥ“don't be”)。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前增(augment) – 即前缀于词干的 a-。不定过去时系统词干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形成:简单不定过去式,咝音过去式,和在语义上与使役动词有关的重复过去式。
  • [编辑] 将来时系统
    将来时系统通过 sya 或 iṣya 的后缀和 guṇa 来形成。动词接着变位,好像它们是在现在时系统中的 thematic 动词一样。将来时的未完成式用作条件式。
  • [编辑] 动词变位
    所有动词都有三个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中间语态(即反身语态)。还有非人称语态,它可以被描述为不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梵语动词有直陈语气、祈愿语气和命令语气三种语气。这种语言的古老形式还有虚拟语气,但在古典梵语时代就不再使用了。
  • [编辑] 基本变位词尾
    在梵语中变位词尾传达了人称、数和语态。依据其所附着的是什么时态词干和语气而使用不同形式的词尾。动词词干或词尾自身可能由于连接音变而变更或模糊。
    主动语态中间语态
    单数双数复数单数双数复数
    原始第一人称mivásmáséváhemáhe
    第二人称sithástháā́thedhvé
    第三人称titásánti, átiā́teánte, áte
    次生第一人称amí, áváhimáhi
    第二人称stámthā́sā́thāmdhvám
    第三人称ttā́mán, úsā́tāmánta, áta, rán
    完成式第一人称aéváhemáhe
    第二人称thaáthusáā́thedhvé
    第三人称aátusúséā́te
    命令式第一人称āniāvaāmaāiāvahāiāmahāi
    第二人称dhí, hí, —támsváā́thāmdhvám
    第三人称tutā́mántu, átutā́mā́tāmántām, átām
    原始词尾用于现在直陈式和将来式形式。次生词尾用于未完成式、条件式、不定过去式和祈愿式。完成式词尾和命令式词尾分别用于完成式和命令式。
     例子
    下表是从一个单一词根可以生成的主要动词形式的部分列表。并非所有词根都可取得所有形式;某些词根经常限定到特定词干。这里列出的动词形式都是第三人称单数的,它们可以按照三个人称和三个数来变位。
    词根:bhū-,第一类 thematic 动词词根。
    现在时词干:bhava-
    被动语态词干:bhūya-
    将来时词干:bhaviṣya-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3 发表于: 2010-01-23
  原始 使役 愿望 加强
现在时词干 现在式 bhavati
bhavate bhāvayati
bhāvayate bubhũṣati bobhoti / bobhavīti
bobhūyate
未完成式 abhavat
abhavata abhāvayat
abhāvayata abubhũṣat abobhot
abobhūyata
命令式 bhavatu
bhavatām bhāvayatu
bhāvayatām bubhũṣatu bobhotu / bobhavītu
bobhūyatām
祈愿式 bhavet
bhaveta bhāvayet
bhāvayeta bubhũṣet bobhavyāt
bobhūyeta
现在分词 bhavant
bhavamāna bhāvayant
bhāvayamāna  bobhavat
bobhūyamāna
被动语态 现在式 bhūyate bhāvyate bubhũṣyate  
未完成式 abhũyata abhāvyata abubhũṣyata  
命令式 bhũyatām bhāvyatām bubhũṣyatām  
祈愿式 bhũyeta bhāvyeta bubhũṣyeta  
将来时词干 将来式 bhaviṣyati bhāvayiṣyati
bhāvayiṣyate bubhũṣiṣyati  
条件式 abhaviṣyat abhāvayiṣyat  
将来分词 bhaviṣyant bhāvayiṣyant
bhāvayiṣyamāṇa  
迂回将来式 bhavitā bhāvayitā bubhũṣitā  
完成式 babhũva bhāvayāmāsa bubhũṣāmāsa  
不定过去时 不定过去式 abhũt    
祈福式/恳求式 bhũyāt    
禁令式 (mā) bhũt    
使役式 bhāvayati    
愿望式 bubhũṣati bibhāvayiṣati  
加强式 bobhavīti    
过去分词 bhũta(vant) bhāvita(vant)  
动词状形容词 bhavya,
bhavitavya bhāvayitavya  


考虑到分词形式每个按七个格和交叉于三个性的三个数来变格的事实,动词每个按三个人称和三个数变位的事实,当这个词根的原始、使役和愿望词干在一起计数的时候有上千种形式。

名词
主条目:梵语名词
梵语是富于词形变化的语言,文法上具有三个性(阳性、阴性、中性)和三个数(单数、双数、复数)。它有八个格:主格(体格)、宾格(业格,对格)、具格(工具格)、与格(为格)、离格(从格,夺格)、属格、位格(方位格、依格,处格)和呼格。

实际变格的数目是有争议的。Pāṇini 识别六个 kāraka,对应于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离格和方位格[2]。Pānini 定义它们如下(Ashtadhyayi, I.4.24-54):

1.Kartā(“agent”):“在行动中自主者”。等价于主格。(On the basis of Scharfe, 1977: 94)
2.Karman(“deed/object”):“主动者主要寻求达成者”。等价于宾格。
3.Karaṇa(“instrument”)“凭借它达成效果”。等价于工具格。
4.Sampradāna(“bestowal”):“对象之目标”。等价于与格,它表示给与或类似行动的接纳者。
5.Apādāna(lit.“take off”):“离开(发生)时(处于)固定者”。等价于离格,它表示运动进行所起始的固定对象。
6.Adhikaraṇa(“location”):或“substratum”。等价于方位格。
基本名词和形容词变格
下表给出基本的后缀表格—几乎对所有名词和形容词有效。但是,依据未变格的词干的性和结尾辅音/元音,还有强制的连接音变预定规则,而它给出最终的变格后的词。在圆括号中给出中性的格结尾,余下的是阳性和阴性的。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Kartā) -s
(-m) -au
(-ī) -as
(-i)
宾格
(Karman) -am
(-m) -au
(-ī) -as
(-i)
具格
(Karaṇa) -ā -bhyām -bhis
与格
(Sampradāna) -e -bhyām -bhyas
离格
(Apādāna) -as -bhyām -bhyas
属格
(Sambandha) -as -os -ām
位格
(Adhikaraṇa) -i -os -su
呼格 -s
(-) -au
(-ī) -as
(-i)

a-词干
a-词干(/ə/ 或 /ɑː/)形成了数量最多的一类名词。其规则是,这类名词带有以 -a(/ə/)结尾的未变格词干,它们或属阳性或呈中性。以 -ā(/ɑː/)结尾的名词几乎总是阴性。a-词干形容词,其阳性或中性词干带 -a(/ə/),其阴性词干带 -ā(/ɑː/)。这类词干数量如此之多是因为它还包含了原始印欧语的 o-词干。

阳性(kāma-) 中性(āsya-“mouth”) 阴性(kānta-“beloved”)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kā́mas kā́māu kā́mās āsyàm āsyè āsyā̀ni kāntā kānte kāntās
宾格 kā́mam kā́māu kā́mān āsyàm āsyè āsyā̀ni kāntām kānte kāntās
具格 kā́mena kā́mābhyām kā́māis āsyèna āsyā̀bhyām āsyāìs kāntayā kāntābhyām kāntābhis
与格 kā́māya kā́mābhyām kā́mebhyas āsyā̀ya āsyā̀bhyām āsyèbhyas kāntāyai kāntābhyām kāntābhyās
离格 kā́māt kā́mābhyām kā́mebhyas āsyā̀t āsyā̀bhyām āsyèbhyas kāntāyās kāntābhyām kāntābhyās
属格 kā́masya kā́mayos kā́mānām āsyàsya āsyàyos āsyā̀nām kāntāyās kāntayos kāntānām
位格 kā́me kā́mayos kā́meṣu āsyè āsyàyos āsyèṣu kāntāyām kāntayos kāntāsu
呼格 kā́ma kā́mau kā́mās ā́sya āsyè āsyā̀ni kānte kānte kāntās

i-词干和 u-词干
i-词干  阳性和阴性(gáti-“gait”) 中性(vā́ri-“water”)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gátis gátī gátayas vā́ri vā́riṇī vā́rīṇi
宾格 gátim gátī gátīs vā́ri vā́riṇī vā́rīṇi
具格 gátyā gátibhyām gátibhis vā́riṇā vā́ribhyām vā́ribhis
与格 gátaye, gátyāi gátibhyām gátibhyas vā́riṇe vā́ribhyām vā́ribhyas
离格 gátes, gátyās gátibhyām gátibhyas vā́riṇas vā́ribhyām vā́ribhyas
属格 gátes, gátyās gátyos gátīnām vā́riṇas vā́riṇos vā́riṇām
位格 gátāu, gátyām gátyos gátiṣu vā́riṇi vā́riṇos vā́riṣu
呼格 gáte gátī gátayas vā́ri, vā́re vā́riṇī vā́rīṇi
u-词干  阳性和阴性(śátru-“enemy”) 中性(mádhu-“honey”)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śátrus śátrū śátravas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宾格 śátrum śátrū śátrūn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具格 śátruṇā śátrubhyām śátrubhis mádhunā mádhubhyām mádhubhis
与格 śátrave śátrubhyām śátrubhyas mádhune mádhubhyām mádhubhyas
离格 śátros śátrubhyām śátrubhyas mádhunas mádhubhyām mádhubhyas
属格 śátros śátrvos śátrūṇām mádhunas mádhunos mádhūnām
位格 śátrāu śátrvos śátruṣu mádhuni mádhunos mádhuṣu
呼格 śátro śátrū śátravas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单音节词干
长元音词干  ā-词干(jā“progeny”) ī-词干(dhī-“thought”) ū-词干(bhū-“earth”)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jā́s jāú jā́s dhī́s dhíyāu dhíyas bhū́s bhúvāu bhúvas
宾格 jā́m jāú jā́s, jás dhíyam dhíyāu dhíyas bhúvam bhúvāu bhúvas
具格 jā́ jā́bhyām jā́bhis dhiyā́ dhībhyā́m dhībhís bhuvā́ bhūbhyā́m bhūbhís
与格 jé jā́bhyām jā́bhyas dhiyé, dhiyāí dhībhyā́m dhībhyás bhuvé, bhuvāí bhūbhyā́m bhūbhyás
离格 jás jā́bhyām jā́bhyas dhiyás, dhiyā́s dhībhyā́m dhībhyás bhuvás, bhuvā́s bhūbhyā́m bhūbhyás
属格 jás jós jā́nām, jā́m dhiyás, dhiyā́s dhiyós dhiyā́m, dhīnā́m bhuvás, bhuvā́s bhuvós bhuvā́m, bhūnā́m
位格 jí jós jā́su dhiyí, dhiyā́m dhiyós dhīṣú bhuví, bhuvā́m bhuvós bhūṣú
呼格 jā́s jāú jā́s dhī́s dhiyāu dhíyas bhū́s bhuvāu bhúvas

ṛ-词干
ṛ-词干主要是主动者派生词,如 dātṛ“giver”,尽管还包括了亲属称呼如 pitṛ“father”, mātṛ́“mother”和 svásṛ“sister”。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pitā́ pitárāu pitáras
宾格 pitáram pitárāu pitṝ́n
具格 pitrā́ pitṛ́bhyām pitṛ́bhis
与格 pitré pitṛ́bhyām pitṛ́bhyas
离格 pitúr pitṛ́bhyām pitṛ́bhyas
属格 pitúr pitrós pitṝṇā́m
位格 pitári pitrós pitṛ́ṣu
呼格 pítar pitárāu pitáras

人称代词和限定词
主条目:梵语代词和限定词
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有极其类似的词尾变化,可以相互类推出来。
注意:在给出两种形式的地方,第二种是前接词和可替代形式。单数和复数的离格可以用一个音节 -tas 来延长;因此是 mat 或 mattas,asmat 或 asmattas。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aham āvām vayam tvam yuvām yūyam
宾格 mām, mā āvām, nau asmān, nas tvām, tvā yuvām, vām yuṣmān, vas
具格 mayā āvābhyām asmābhis tvayā yuvābhyām yuṣmābhis
与格 mahyam, me āvābhyām, nau asmabhyam, nas tubhyam, te yuvābhyām, vām yuṣmabhyam, vas
离格 mat āvābhyām asmat tvat yuvābhyām yuṣmat
属格 mama, me āvayos, nau asmākam, nas tava, te yuvayos, vām yuṣmākam, vas
位格 mayi āvayos asmāsu tvayi yuvayos yuṣmāsu

指示代词 tat,如下变格,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
阳性 中性 阴性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sás tāú té tát té tā́ni sā́ té tā́s
宾格 tám tāú tā́n tát té tā́ni tā́m té tā́s
具格 téna tā́bhyām tāís téna tā́bhyām tāís táyā tā́bhyām tā́bhis
与格 tásmāi tā́bhyām tébhyas tásmāi tā́bhyām tébhyas tásyāi tā́bhyām tā́bhyas
离格 tásmāt tā́bhyām tébhyam tásmāt tā́bhyām tébhyam tásyās tā́bhyām tā́bhyas
属格 tásya táyos téṣām tásya táyos téṣām tásyās táyos tā́sām
位格 tásmin táyos téṣu tásmin táyos téṣu tásyām táyos tā́su



合成词
主条目:梵语合成词
梵语名词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合成名词(samāsa,六离合释[26])的普遍使用,跟某些现代语言如德语和芬兰语的组合名词数量差不多(10多个词)。它们都属于黏着语。合成名词以各种结构出现,但是在构词学上说,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每个名词(或形容词)都处在它的(弱)词干形式,只有最后的一个词进行变格。一些名词合成的例子包括:
Dvandva(并列式,相违释)
由两个或更多名词词干构成,在“并且”的意义上连接起来。在梵语中主要有两类 dvandva 构造。第一种叫做 itaretara dvandva,列举合成词,它的意义涉及它的所有名词。组合后的合成词用双数或复数,并选用在合成结构中最后名词的性。比如 rāma-lakṣmaṇau – Rama 和 Lakshmana,或 rāma-lakṣmaṇa-bharata-śatrughnāh – Rama, Lakshmana, Bharata 和 Satrughna。第二类叫做 samāhāra dvandva,集合合成词,它的意义涉及它的成员的集合。组合后的合成词为单数并总是中性。比如 pāṇipādam“limbs”,字面意思是手和足,来自 pāṇi =“手”和 pāda =“足”。根据某些文法家的看法,还有第三类 dvandva,叫做 ekaśeṣa dvandva 或剩余合成,它只选取它的最后名词的双数(或复数)形式,比如 pitarau 是 mātā + pitā,“母亲”+“父亲”也就是双亲。但是在其他文法家看来,ekaśeṣa 根本不是真正的合成。
Bahuvrīhi(所有式,有财释)
Bahuvrīhi,或“much-rice”,表示有很多米的人即富人。Bahuvrīhi 合成(通过举例)提及无头领的合成名词 -- 就是说提及其自身不是合成名词的一部分的事物的合成名词。例如,“low-life”(下层生活者)和“block-head”(木头脑袋者)是 bahuvrīhi 合成,因为下层生活(者)不是一种生活,而木头脑袋(者)不是一种脑袋。(正如多米(者)不是一种米)。相对于更一般的有头领的合成名词如“飞球”(一种球)或“波斯猫”(一种猫)。Bahurvrīhi 经常可以翻译为“有...者”,比如“有很多米者”。
Tatpuruṣa(限定式,依主释)
有很多种 tatpuruṣa(每种名词格都有一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在 tatpuruṣa 中,第一个名词与其他名词处在一种格关系中。例如,“doghouse”是与格合成词,给狗的屋子。它可以叫做 caturtitatpuruṣa(caturti 指称第四格—也就是与格)。顺便说一下,tatpuruṣa 这个词是 tatpuruṣa(“that-man”—意思是属于某人的人),而 caturtitatpuruṣa 既是与格又是 tatpuruṣa,但被归类为 karmadhāraya。理解它的容易方式是看一个英语 tatpuruṣas 的例子:“battlefield”(战场),在“战争”和“场地”之间是属格关系,“战争的场地”;另一些例子包括工具格关系(“thunderstruck”)和方位格关系(“towndwelling”)。
Karmadhāraya(描述式,持业释)
前面名词是后面名词的修饰、属性、性状,比如 uluka-yatu(“猫头鹰”+“魔鬼”)是猫头鹰状的魔鬼。
Avyayibhāva(邻近释)
这种类型合成名词的第一个名词词尾不变化,在它后面增加另一个词而得到的新合成词也不进行词尾变化(就是 avaya)。例如:yathā+śakti, upa+kriṣṇam(邻近 kriṣṇa)等。在 avyayibhāva 合成词中,第一个词占主导地位(pūrva-pada-pradhāna),就是说,整个合成词不进行词尾变化,由于它的第一部分的性质是没有词尾变化的。
Dvigu(定量式,带数释)
在 karmadhāraya 合成中,一部分表现为对另一部分的形容。如果形容部分是数词,则称为 dvigu。dvigu 自身是合成的:dvau+gāvau。在 dvigu 合成中,后面部分是主要的,如同 Tatpuruṣa 合成一样。
Amreḍita(重复式)
重复一个词表示反复,比如 dive-dive “天天”,“每天”。
[编辑] 句法
由于梵语有复杂的词尾变化系统,所以它的语序是自由的。[27] 在使用中带有较多的主宾谓结构(SOV)倾向,这是出现在吠陀散文中的最初结构系统。但有特定例外情况,此时并非任何一对词都是可以换位的。[28]

[编辑] 数词
从 1 到 10 的数:

1.éka-
2.dvá-
3.trí-
4.catúr-
5.páñcan
6.ṣáṣ
7.saptán
8.aṣṭá
9.návan
10.dáśan
数 1 到 4 是词尾变化的。éka 如代名形容词那样变化,但双数形式不出现。dvá 只出现在双数形式。trí 和 catúr 的变化是不规则的:

3 4
阳性 中性 阴性 阳性 中性 阴性
主格 tráyas trī́ṇi tisrás catvā́ras catvā́ri cátasras
宾格 trīn trī́ṇi tisrás catúras catvā́ri cátasras
具格 tribhís tisṛ́bhis catúrbhis catasṛ́bhis
与格 tribhyás tisṛ́bhyas catúrbhyas catasṛ́bhyas
离格 tribhyás tisṛ́bhyas catúrbhyas catasṛ́bhyas
属格 triyāṇā́m tisṛṇā́m caturṇā́m catasṛṇā́m
位格 triṣú tisṛ́ṣu catúrṣu catasṛ́ṣu

[编辑] 古代书体
参见:悉昙文字
在中国唐朝时期,中印交流密切,如著名的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当时用悉昙体书写的梵文佛经随之传入中原,后来在佛教密宗传入之后,由于此宗派严格要求用梵语语音念诵真言,导致了对印度教学用的音节表悉昙章的研习,现存于《悉昙字记》[29]中。此后传至日本,其传习可参见《大正藏》中的《悉昙部》,因此中日两国还保存着已经不用的梵文字体——悉昙体。在中国宋朝时期,早期形式的天城体梵字曾在汉地、辽、大理流行过,现完整保存于公元1035年刊印的《景祐天竺字源》[30]中,并且东传到韩国、日本。

厚重、美观的兰札体流行于西藏和尼泊尔,并且随着中国清朝统治阶层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流行于中国汉地。西藏同时还使用一种叫做瓦德体的字体来书写梵文,其实它只是兰札体的一种无头化变体。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满文、锡伯文都有用各自的文字转写梵文的体系。

IAST 笈多文 悉昙文 Kutila文 城文 兰札文 天城文
a      
ā      
i      
ī      
u      
ū      
ṛ      
e      
ai      
o      
au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v      
ś      
ṣ      
s      
h      

↑ 天城文的字体已经有所变更,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悉昙文  的异体字 ,和  的异体字  的字形与其他文字更相近。笈多文推定使用时间为公元4-5世纪。Kutila 字面意思是繁复,推定使用时间是公元6-10世纪,是城体文字如天城文、孟加拉文的祖先[31]。这里列出的城文是公元1035年刻印的《景佑天竺字源》的版本。笈多文和 Kutila 文是学者们从古代题刻中搜集整理出来的。悉昙文字体是《大正藏》所采用的慈云流书体。
[编辑] 影响
[编辑] 复兴努力
1991年印度人口普查报告了49,736名流利的梵语使用者。自从1990年代,对复兴口头使用梵语的努力已经增加了。很多组织如“Samskrta Bharati”引领着说梵语讲习班来普及这门语言。印度的“CBSE”(第二教育中央委员会)已经使梵语在它所控制的学校内成为第三语言(尽管学校可选择接受与否,但其他两个选择是这个邦自己的官方语言)。在这些学校中,梵语是5到8年级的选修课。对于隶属于 ICSE 委员会的学校也是这样,特别是在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的邦之中。唯一采用梵语的日报 Sudharma 在印度迈索尔从1970年开始出版。自从1974年,在所有印度广播电台中都有了梵语的每日短新闻广播。

在一些印度村庄中,所有种姓的居民自幼天生的讲梵语,这包括了:

1.卡纳塔克邦的 Mattur,[32]
2.中央邦的 Rajgadh 行政区的 Jhiri,[33]
3.拉贾斯坦邦的 Banswada 行政区的 Ganoda,[34]
4.北方邦的 Bagapat 行政区的 Bawali,
5.中央邦的 Narasinhpur 行政区的 Mohad。
[编辑] 梵文对汉语的影响
许多汉语和藏语的辞汇,是从梵文佛典直接音译过来的,例如佛、禅、如来、“菩萨”、“觉悟”、“涅槃”、“刹那”等。由于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国隋唐以来对中文音韵的研究,汉语语音的反切方法,就是由分析梵语声母与韵母的结构而产生的。通过梵字的读音来了解汉字的发音,是汉语音韵研究的一种方法,详见对音。

[编辑] 计算语言学
曾有人提议使用梵语来交流和传播知识,比如使之成为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元语言,因为它有比较严格的结构体系。[35] 严格的古典梵语是从古老和丰富的吠陀梵语中提炼出的正规化表达形式。这种结构严谨的古典梵语文法从梵书阶段就已经开始,直到 Panini 的时代仍未彻底完成,但那时这门语言已经脱离了普通使用。

[
[编辑] 参见
吠陀梵语
巴利语
阿维斯陀语
古波斯语
梵语文法家
梵语文学作品
天城文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
国际梵语转写字母
悉昙文字
古希腊语
拉丁语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梵语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3个分类: 印度-雅利安语支 | 印度语言 | 梵语





梵语辞典

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Cologne Digital Sanskrit Lexicon
Apte English-Sanskrit Dictionary
梵语文档
Sanskrit Documents
初级读本
A Practical Sanskrit Introductory by Charles Wikner

3个分类: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语言 | 梵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4 发表于: 2010-01-23
八思巴文
 
类型 元音附标文字
语言 蒙古语、藏语、梵文、汉字
创造者 八思巴
使用时期 1270年代到1360年代
母书写系统 婆罗米系文字
藏文字母
八思巴字

Unicode范围 U+A840 to U+A877
ISO 15924 Phag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八思巴字是中国元朝忽必烈时,由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种文字,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然而,此时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因此八思巴字一直只有元朝所采用,并主要用作为汉字标音之用。元朝的统治被明朝推翻之后,八思巴字遂废弃不用,但还在北元通行过一段时期。但到了明末,蒙古高原的蒙古人被国外的其他蒙古民族同化,转而重新采用蒙古文字。


用八思巴字拼写的Wiki目录 
1 八思巴字蒙古语
2 八思巴字的传播及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2.1 对于八思巴字与训民正音的从来学说
2.2 对于八思巴字与训民正音的现在学界定论
3 八思巴字与统一码
4 外部链接
5 参考资料

八思巴字蒙古语
自从元朝颁布八思巴文后,皇帝的蒙古文圣旨皆改用八思巴字拼写,学界称为八思巴字蒙古文。然而不少蒙古宗王的令旨,敦煌及亦集乃路黑城的民间契约或官方文书,仍然多数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写成。

由于八思巴字精于准确标音,八思巴字蒙古文保留了大量中古蒙古语的资料,是研究蒙古语音韵学的宝库。 

八思巴字的传播及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参见:三十六字母与八思巴字
由于八思巴字是一种崭新的文字,当时元朝政府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著书立说,指导国民如何使用这种文字。这些书籍包括有用八思巴字对译汉语或其他语言的资料。比如《蒙古字韵》、《八思巴字百家姓》,为后世人可利用些它们来研究元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并推求八思巴字和汉语北方官话 (普通话) 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八思巴字虽然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但由于当年蒙古帝国的幅员广阔,加上因为行军的原因,这种文字实际上流传的区域比想像中大。例如:今时今日在语言学上对八思巴字的研究最深入的,除了中国的学者以外,亦包括俄罗斯及日本的学者。当中,俄罗斯的学者主要是研究有关八思巴字跟其他中国西北的文字,如:西夏文及女真文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当年蒙古人的入侵带来了不少铸有八思巴字的令牌及器物,这些器物都成为了日本方面研究这种文字的珍贵材料。

[ 对于八思巴字与训民正音的从来学说
有人比较过八思巴字和朝鲜半岛的韩字,发觉有不少音位的字母的字形都很类似,从而认为朝鲜文字其实是从八思巴字演变而来的。在时间上,八思巴字出现的时间比韩字更早,而在高丽归顺元朝之时,相信八思巴字亦有在朝鲜半岛流传。加上有西方学者指出,其实早在朝鲜世宗发明训民正音之前,已有朝鲜的僧侣在使用这种文字,所以有关“朝鲜文字源自八思巴字”的理解亦能成立。可是因如下的发现,这些学说已经失灵,而失去其学术的价値。

参阅:

三十六字母与八思巴字
三十六字母与八思巴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显示本页八思巴字,需要下载八思巴字字型
汉语在元代,曾经用八思巴字来书写。


三十六字母和八思巴字
发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今名古名
双唇塞音唇音重唇音
[p]

[pʰ]



[m]
唇齿音轻唇音
[pf]

[pfʰ]

[bv]

[ɱ]
塞音舌音舌头音
[t]

[tʰ]

[d]

[n]
卷舌塞音舌上音
[ʈ]

[ʈʰ]

[ɖ]

[ɳ]
齿擦音齿音齿头音
[ts]

[tsʰ]

[dz]
 

[s]
 
[z]
 
龈腭擦音正齿音
[ʨ]
穿
[ʨʰ]

[ʥ]
 

[ɕ]
 
[ʑ]
 
软腭塞音牙音
[k]

[kʰ]

[g]

[ŋ]
声门塞音喉音
[ʔ]
=
   
软腭擦音
[x]
 
[ɣ]
=
 
硬腭半元音   
[j]
=
边音半舌音   
[l]
龈腭鼻音半齿音   
[ɲ]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声类字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的系统和《切韵》的声类体系相吻合,但忽略了《切韵》一些重要的声类。清朝的学者陈澧以缜密的研究找出了三十六字母的不足,提出了更完整的声类系统。(详见切韵音
三十六字母的发明人为谁,至今尚无定论,王应麟在《玉海》中认为是守温所造。二十世纪初敦煌发现了两份载录唐代字母的文献,一为《归三十字母例》,一为守温韵学残卷。两份材料中都记载了内容大体相同的“三十字母”,说明唐代只有三十字母,宋人的三十六字母是在此基础上迁就当时语音特点的增益版。
守温的三十字母如下:
唇音帮滂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是舌头音
知彻澄娘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心邪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日是正齿音
喉音晓影是喉中音,清
匣喻亦是喉中音,浊
 王力拟音音表
按照《韵经》,三十六字母系统如下(王力《汉语语音史》拟音):
三十六字母
发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今名古名
双唇塞音唇音重唇音
[p]
bㄅ

[pʰ]
pㄆ


ㄅ゚

[m]
mㄇ
唇齿音轻唇音
[f]
fㄅㄈ

[fʰ]
ㄆㄈ

[v]

[ɱ]
塞音舌音舌头音
[t]
dㄉ

[tʰ]
tㄊ

[d]
ㄉ゚

[n]
nㄋ
卷舌塞音舌上音
[ʈ]
 

[ʈʰ]
 

[ɖ]
 

[ɳ]
齿擦音齿音齿头音
[ts]
zㄗ

[tsʰ]
cㄘ

[dz]
ㄗ゚
 

[s]
sㄙ
 
[z]
ㄙ゚
 
龈腭擦音正齿音
[ʨ]
jㄐ
穿
[ʨʰ]
qㄑ

[ʥ]
 ㄐ゚
 

[ɕ]
xㄒ
 
[ʑ]
 ㄒ゚
 
软腭塞音牙音
[k]
gㄍ

[kʰ]
kㄎ

[g]
ㄍ゚

[ŋ]
ngㄫ
声门塞音喉音
[ʔ]
 
   
软腭擦音
[x]
hㄏ
 
[ɣ]
ㄏ゚
 
硬腭半元音   
[j]
y
边音半舌音   
[l]
lㄌ
龈腭鼻音半齿音   
[ɲ]
两相对比可见,三十六字母比三十字母多了“非、敷、奉、微、床、娘”六母,轻唇音的分划、娘泥和床禅的首鼠模棱正是音韵学中引人入胜的课题。
 


三十六字母与谚文
三十六字母与谚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际音标部分为王力《汉语语音史》拟音
三十六字母谚文
发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今名古名
双唇塞音唇音重唇音
[p]

[pʰ]



[m]
唇齿音轻唇音
[f]

[fʰ]

[v]

[ɱ]
塞音舌音舌头音
[t]

[tʰ]

[d]

[n]
卷舌塞音舌上音
[ʈ]
/

[ʈʰ]
/

[ɖ]
/

[ɳ]
/
齿擦音齿音齿头音
[ts]

[tsʰ]

[dz]
 

[s]
 
[z]
 
龈腭擦音正齿音
[ʨ]
穿
[ʨʰ]

[ʥ]
 

[ɕ]
 
[ʑ]
 
软腭塞音牙音
[k]

[kʰ]

[g]

[ŋ]
声塞音喉音
[ʔ]
   
软腭擦音
[x]
 
[ɣ]
 
硬腭半元音   
[j]
边音半舌音   
[l]
龈腭鼻音半齿音   
[ɲ]
音読み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移動: ナビゲーション, 検索音読み(おんよみ)とは、日本語における漢字の字音による読み方である。

歴史的字音仮名遣による比較表
漢字
呉音カクナンギャウキャウミャウニチダイリキシャクガク
漢音クヮグヮイキャクダンカウケイメイジツタイリョクセキカク
唐音ウイキャノンアンキンミンジツタアヽリツルウシツヒヨツ


漢字音
화(Hwa)외(Oi)자(Ja)각(Gak)난(Nan)행(Haeng)경(Gyeong)명(Myeong)일(Il)대(Dae)력(Ryeok)이(I)석(Seok)학(Hak)
チュノム[hɔa][ŋɔa:ɪ][ti][tu][kuɔk][nɔan][haŋ][kin][kjeŋ][min][mjeŋ][ɲat][da:ɪ][ɟaɪ][luk][ɲi][tʰak][hɔk]
粵語[wɔ][ŋɔɪ][ʦi][kœ:k][ny:n][hɐŋ][kɪŋ][mɪŋ][jɐt][ta:i][lɪk][ji][sɛ:k][hɔ:k]
閩南語文読み[ho]
白読み[hɯe]
文読み[gɯa]
白読み[gɯe]
文読み[ʨi]
白読み[ʦɯ]
文読み[kiɔk]
白読み[kiɔʔ]
[lɯan]文読み[hiŋ]
白読み[kiã]
文読み[kiŋ]
白読み[kiã]
文読み[biŋ]
白読み[me]
[lɪt][ʥɪt]文読み[tai]
白読み[tɯa]
文読み[lɪk]
白読み[lat]
  • [ʥi]
  • 文読み[ɕɪk]
    白読み[ʨiɔʔ][ɕiaʔ]
    文読み[hak]
    白読み[ɔʔ]
    客家語[fɔ][ŋɔ][ʦɨ][kiɔk][nɔn][haŋ][kin][min][ŋit][tʰai][lit][ji][ʐɨ][sak][hɔk]
    呉語上海語[ɦu][ŋɑ][ʦɨ][ʨjaʔ][nøʏ][ɦã][ʨiɲ][miɲ]文読み[zəʔ]
    白読み[ɲiʔ]
    [dɛ][dɑ][lɪʔ]文読み[əł]
    白読み[ɲi]
    [zaʔ][ɦoʔ][ɦjaʔ]
    中古音[ɣuɑ][ŋuɑi][ʦi][kiɑk][nuɑn][ɣɪɑŋ][kɪɑŋ][mɪɑŋ][ɲit][dɑ][lik][ɲi][ʥek][ɣɾuk]
    北京語[xɤ][xwə][waɪ][ʦɿ][ʨjɑʊ][nuan][xaŋ][ɕiŋ][ʨiŋ][miŋ][ʐɿ][ta][taɪ]
  • [ɚ][ʂɿ][ɕɥœ]
    數字的字音仮名遣による比較表
    漢字
    代用字
    呉音イチサンロクシチハチキュウジュウリョウ
    漢音イツサンリクシツハツシュウレイ
    唐音イツルウサンスウウヽロツツエツパツキウシツリン
    朝鮮漢字音일(Il)이(I)삼(Sam)사(Sa)오(O)륙(Ryuk)칠(Chil)팔(Pal)구(Ku)십(Sip)령(Ryeong)
    チュノム[ɲat][ɲi][ta:m][tu][ŋu][luk][tʰət][ɓat][kɨʊ][tʰəp][leɲ]
    粵語[jɐt][ji][sam][sei][ŋ][lʊk][tsʰɐt][pat][kɐu][sɐp][lɪŋ]
    閩南語音読み[ɪt]
    訓読み[ʨɪt]
    [ʥi]
  • 文読み[sam]
    白読み[sã]
    文読み[sɯ]
    白読み[ɕi]
    文読み[ŋɔ]
    白読み[gɔ]
    文読み[liɔk]
    白読み[lak]
    [ʨʰɪt]文読み[pat]
    白読み[pɯeʔ]
    文読み[kiɯ]
    白読み[kau]
    文読み[ɕɪp]
    白読み[ʦap]
    文読み[liŋ]
    白読み
    [lã]
    客家語[it][ŋi][sam][ɕi][si][ŋ][liuk][ʦʰit][ʨʰit][pat][kiu][sip][ɕip][laŋ][lɛn]
    上海語[ɪʔ]文読み[əł]
    白読み[ɲi]
    [sæɐ][sɨ]文読み
    白読み[ŋ]
    [lɔʔ][ʦʰiʔ][paʔ][ʨyø][zəʔ][liɲ]
    中古音[jit][ɲɨ][sɑm][sɨ][ŋo][lɪuk][ʨʰit][pɾet][kɪu][ʑip][len][leŋ]
    北京語[ji][jau][ɚ][san][sɿ][wʊ][ljou][ʨʰi][pa][ʨjou][ʂɿ][liŋ]
    各音の使用状況

    [编辑] 对于八思巴字与训民正音的现在学界定论
    如上述的内容, 当认为已失传的训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庆商北道安东发现之前,很多世界各地的学家提出种多对韩字起原的学说。 但是训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庆商北道安东发现之后,种多对韩字起原的争论告终。训民正音解例本阐明韩字的子音与元音是根据人的口腔构造、中国古来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而创制出来的。其内容如下。

    “ 天地之道 一阴阳五行而已.
    坤复之间为太极 而动静之后为阴阳. 凡有生类在天地之间者 舍阴阳而何之. 故人之声音 皆有阴阳之理 顾人不察耳. 今正音之作 初非智营而力索 但因其声音而极其理而已. 理既不二 则何得不与天地鬼神同其用也. 正音二十八字 各象其形而制之. 初声凡十七字. 牙音ㄱ 象舌根闭喉之形. 舌音ㄴ 象舌附上腭之形. 唇音ㅁ 象口形. 齿音ㅅ 象齿形. 喉音o 象喉形. ㅋ比ㄱ 声出稍  故加划. ㄴ而ㄷ ㄷ而ㅌ ㅁ而ㅂ ㅂ而ㅍ ㅅ而ㅈ ㅈ而ㅊ o而ㆆ ㆆ而ㅎ 其因声加划之义皆同 而唯ㆁ为异.半舌音ㄹ 半齿音ㅿ 亦象舌齿之形而异其体 无加划之义焉.
    ” 
    三十六字母呉音漢音
    五音清濁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唇音中古音幫・非
    [p]・[f]
    滂・敷
    [pʰ]・[fʰ]
    並・奉
    ・[v]
    明・微
    [m]・[ɱ]
    呉音ハ行バ行マ行
    漢音ハ行バ行
    (マ行)
    舌音中古音端・知
    [t]・[ʈ]
    透・徹
    [tʰ]・[ʈʰ]
    定・澄
    [d]・[ɖ]
    泥・娘
    [n]・[ɳ]
    呉音タ行ダ行ナ行
    漢音タ行ダ行
    (ナ行)
    半舌音中古音 
    [l]
    呉音ラ行
    漢音ラ行
    歯音中古音精・照
    [ts]・[ʨ]
    清・穿
    [tsʰ]・[ʨʰ]
    従・牀
    [dz]・[ʥ]
     
    心・審
    [s]・[ɕ]
     邪・禅
    [z]・[ʑ]
    呉音サ行ザ行
    漢音サ行
    半歯音中古音 
    [ɲ]
    呉音ナ行
    漢音ザ行
    牙音中古音
    [k]

    [kʰ]

    [g]

    [ŋ]
    呉音カ行ガ行
    漢音カ行ガ行
    喉音中古音
    ø
     
    [j]
    呉音アヤワ行ヤワ行
    漢音アヤワ行ヤワ行
    中古音
    [x]
     
    [ɣ]
     
    呉音カ行 ガワ行
    漢音カ行




     八思巴字与统一码
    统一码联盟过去一直都希望把八思巴字纳入编码范围,但由于八思巴字的文献主要以中文为主,而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又少有其他文献,所以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后来,由于电脑上字型技术的成熟,使网上出现了不少有关创作字型的讨论区。在这个偶然的环境下,有人提出了八思巴字的编码问题。其后,Unicode基金向中国大陆的代表请教有关八思巴字的编码。在国内、外学者努力合作下,编码终于在2003年完成,并于2006年夏季推出的统一码 5.0版开始出现[1]。统一码 5.0编配了56个编码点与八思巴字,从 U+A840 到 U+A877。尚有其他字型的变体,透过特殊的配搭亦可表示出来。详细编码如下:

    八思巴字(Phags-Pa)
    Unicode.org 文字编码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A84x ꡀ ꡁ ꡂ ꡃ ꡄ ꡅ ꡆ ꡇ ꡈ ꡉ ꡊ ꡋ ꡌ ꡍ ꡎ ꡏ
    U+A85x ꡐ ꡑ ꡒ ꡓ ꡔ ꡕ ꡖ ꡗ ꡘ ꡙ ꡚ ꡛ ꡜ ꡝ ꡞ ꡟ
    U+A86x ꡠ ꡡ ꡢ ꡣ ꡤ ꡥ ꡦ ꡧ ꡨ ꡩ ꡪ ꡫ ꡬ ꡭ ꡮ ꡯ
    U+A87x ꡰ ꡱ ꡲ ꡳ ꡴ ꡵ ꡶ ꡷                

    File:Phagspa styles.png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八思巴字(英文) BabelStone:'Phags-pa Script
    八思巴字与中国声韵对照
    (英文) Omniglot:Phagspa Alphabet
    (英文) 有关在电脑上使用八思巴字的讨论
    (英文) Ancientscripts: hPhags-pa
    (日文) 日本爱知县立大学:“パスパ文字('Phags-pa script)を知る”
    (日文) 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玄中寺碑文拓本”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蒙古文字

    汉字 (Кинеско писмо) |
    传统蒙古文字 (Монгол бичиг) | 八思巴文字 (Дөрвөлжин бичиг) | 索永布文字 (Соёмбо үсэг) | 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 | 阿里嘎里字体 (Али-гали үсэг) |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 |

    蒙古语西里尔字母 (Кирилл үсэг)


    7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蒙古文字 | 亚洲文字 | 中国语言 | 元朝 | 蒙古文化 | 婆罗米系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5 发表于: 2010-01-23
    谚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谚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Hangul (한글)
    Chosŏn'gŭl (조선글)

    类型 全音素文字
    语言 朝鲜语/韩语
    吉阿吉阿语
    使用时期 从1443年到现在
    母书写系统 {{{family}}}
    Hangul (한글)
    Chosŏn'gŭl (조선글)

    ISO 15924 Hang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谚文(朝:언문/諺文,今名:조선글/朝鮮글、한글/韓글),现在的韩国称其为“韩字”(朝:한글)[1],以区别于历史上的名称“谚文”(朝:언문/諺文)。其俗称“韩文字母”、“朝鲜字母”、“音文”、“训民正音”等,是朝鲜语所使用的表音文字。15世纪,在李氏朝鲜(1392年—1910年)第四代君主世宗国王(1418年—1450年在位)的倡导下,其由一批学者创造完成。在创造这些简单的音标以前,朝鲜人主要借用汉字来纪录他们的语言的。

    谚文有10个元音和14个辅音,可能组成许多音节。它既简单又具系统性和全面性。谚文易于学习和印刷,对于韩国文盲少、出版事业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应用于电脑系统也很容易。不过也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同形异义词,如“故事”“古寺”“古辭”“告辭”“枯死”等都写作“고사”。必须根据上下文,才能判断到底是哪个词。

    过往谚文只在韩语中应用,但根据韩国训民正音学会的消息,现时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省布顿岛(Buton)巴务巴务市(Bauer and Bauer)的吉阿吉阿族(Cia-cia)开始推广使用谚文来拼写他们的语言吉阿吉阿语[2][3]。

    目录 [隐藏]
    1 起源
    2 朝鲜士大夫对于创制韩字的反应
    3 称谓
    3.1 历史上的名称
    3.2 现代汉语对其翻译的问题
    4 字母和文字构成
    4.1 字母
    4.2 组字规则
    4.3 音素
    5 参考
    6 参见

    [编辑] 起源
    韩语目前使用的韩字源自15世纪朝鲜王朝4代国王世宗创制的训民正音。在15世纪,音素知识已不在秘密。在学习中国音韵学的基础上,韩字在短时间内被制定出来,并且契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兼具哲学意象的拼音文字,高出其他拼音文字之上。

    有关韩字的起源,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根据1911年朝鲜半岛的野史《檀君世纪》记载, 谚文在三世檀君嘉勒在位时(约莫是中原虞舜在位时)发明。《檀君世纪》的记载如下:

    “ 庚子二年时俗尚不一方言相殊虽有象形表意之眞书十家之邑语多不通百里之国字难相解于是命三郞乙普勒正音三十八字是为加临土其文曰 ”

    然后就是现代朝鲜文雏型的文字。然而,此说并不可信,很大可能是后人伪托的[4]。

    而其他国家一部学者认为,韩字字母是受八思巴字影响创制出来的。但是他们的学说不是以第1手资料为论举的,那第1手资料就是1940年发现的训民正音解例本制字解(发行年代:朝鲜世宗28年),所以有关韩字的其他所有学说在训民正音解例本的发现之后失灵,数年间的争论告终。 训民正音解例本阐明韩字的子音与元音是根据人的口腔构造、中国古来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而创制出来的。本书记载如下。




    “ 天地之道 一阴阳五行而已.
    坤复之间为太极 而动静之后为阴阳. 凡有生类在天地之间者 舍阴阳而何之. 故人之声音 皆有阴阳之理 顾人不察耳. 今正音之作 初非智营而力索 但因其声音而极其理而已. 理既不二 则何得不与天地鬼神同其用也. 正音二十八字 各象其形而制之. 初声凡十七字. 牙音ㄱ 象舌根闭喉之形. 舌音ㄴ 象舌附上腭之形. 唇音ㅁ 象口形. 齿音ㅅ 象齿形. 喉音o 象喉形. ㅋ比ㄱ 声出稍  故加划. ㄴ而ㄷ ㄷ而ㅌ ㅁ而ㅂ ㅂ而ㅍ ㅅ而ㅈ ㅈ而ㅊ o而ㆆ ㆆ而ㅎ 其因声加划之义皆同 而唯ㆁ为异.半舌音ㄹ 半齿音ㅿ 亦象舌齿之形而异其体 无加划之义焉.


    [编辑] 朝鲜士大夫对于创制韩字的反应
    而1443年世宗大王命令使用谚文的时候,就受到众多朝鲜文学家的攻击,这些学者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了通向知识的途径。崔万理曾说:

    “ 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 ”

    [编辑] 称谓
    [编辑] 历史上的名称
    该文字发明当初被称为“谚文”[5](朝:언문/諺文,音:eon mun),“谚”的原意为“俗语”,相对于汉语而言,朝鲜语被称为“谚”或“谚语”。因此“谚文”一词则有“表记俗语(朝鲜语)的文字”的意思。后来“谚文”这个名称被广泛使用,直到近代的日据时期。用该文字所做的文章在古代亦被称为“谚书”[6](朝:언서/諺書,音:eon seo),此名称与“真书(汉文)”对应使用。这种将汉字视为正统文字,本国文字视为卑俗的文字的称呼,在日本也存在,如古代日本将汉字称为“真名”,而本国文字则称为“假名”。这些以外,还存在“反切”(朝:반절/反切,音:ban jeol)[7]、“阿姆库尔”(朝:암클,音:am keul,“女字”的意思)、“阿海谷尔”(朝:아해글,音:a hae geul,“孩童字”的意思)等名称,因为该文字在朝鲜古代多为女子或孩童所使用。

    “한글”一词于1912年首次出现在文献上,为韩国现代语言学者周时经(ko:주시경、Ju Si-gyeong)所提出(存在异说)[8],用以指称朝鲜半岛所特有的书写系统。此名称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标志是1927年韩字社(ハングル社)的《韩字》(《한글》)杂志的发行。此字成为纪念日名称后,更取代“训民正音”,成为韩语字母的代名词。这个词语是由韩语固有词“한”(大;但音同“韩”)+“글”(字)组成,无对应汉字可写。一般可不译,或译作“韩字”。

    [编辑] 现代汉语对其翻译的问题
    “한글”一词翻译成中文时,多使用“谚文”这个名称,同时也存在“韩字”、“朝鲜字母”、“韩文”等翻译。然而,当翻译为“韩文”时,有时则会产生一些歧义。由于华语中通常以“语”或“文”表示一门语言,如“英语”和“英文”可以同时用来表示“English”这门语言、“日语”和“日文”可以同时用来表示“日本語”这门语言,当使用“韩文”一词时,在现代汉语中难免产生两个意项:一为“한국어/韓國語”这门语言、一为“한글”这种文字,因此,歧义的产生在所难免。“谚文”(언문/諺文)则为历史上对此文字的称呼,如今此名称在南北朝鲜皆不再使用(历史学习、研究等场合除外。类似的,古代使用汉字词而现代改用固有词名称的例子还包括:“汉城”(ko:한성)[古名]和“首尔”(ko:서울)[今名]),而中国至今仍部分沿用此名称。另外的名称如“韩字”、“朝鲜字母”、“韩文字母”等译名,则鲜有歧义,较为准确。

    字母和文字构成[编辑] 字母
    参见:谚文字母列表谚文最初创制了二十八个基础字母,这二十八个字母分别如下:
    辅音部分
    元音部分
    但是随着朝鲜语音韵结构的变化,有四个音消失,于是今天使用的基础字母只有二十四个。这二十四个基础字母相互组合就构成了今天朝鲜语字母表的四十个字母。而余下的字母要支援古朝鲜文字的操作系统才能正确显示。
    朝鲜语字母表辅音部分
    朝鲜语字母表元音部分
    ㅏ ㅐ ㅑ ㅒ ㅓ ㅔ ㅕ ㅖ ㅘ ㅙ ㅚ ㅛ ㅜ ㅝ ㅞ ㅟ ㅠ ㅡ
    红色字母是竖立类,蓝色字母是躺卧类,绿色字母是复合类。元音字母所属的类别对组字时候选用何种规则有着很大的关联


    [编辑] 组字规则
    谚文组字的时候以音节为单位,一个音节组成一个谚文字母,每个字的部件排列遵循“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这两个基本规则。朝鲜语的音节由初声辅音(声母)、中声元音(韵头和韵腹)和终声辅音(韵尾)三个部分组成。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有的音节备全了三个部分;有的音节只有声母和韵母,没有韵尾;而有的音节没有声母,却有韵母和韵尾;更有甚者只有韵母。

    声母-韵母的音节:根据元音字母所属的种类不同,组字的规则分做三种
    辅音字母添加在竖立类元音字母的左边(从左到右)

    辅音字母添加在躺卧类元音字母的上方(自上而下)

    辅音字母添加在复合类元音字母的左上方


    只有韵母的音节:用不念声的辅音字母“ㅇ”充当音节的声母部分。然后根据声母-韵母的音节的组字规则组字


    有韵尾的音节:韵尾字母一律添加在“声母韵母结合体”的正下方

    音素
    朝鲜语是音节语言,根据音节结构划分,朝鲜语有十九个声母(辅音)、二十一个韵母(元音)以及二十七个韵尾。
    声母表
    无声元音
    无气音(松音) /k/ (g) /t/ (d) /p/ (b) /s/ (s) /ts/, /tʃ/ (j)
    有气音(激音) /tsʰ/ (ch) /kʰ/ (k) /tʰ/ (t) /pʰ/ (p) /h/ (h)
    紧音(浓音) /ˀk/ (gg) /ˀt/ (dd) /ˀp/ (bb) /ˀs/ (ss) /ˀts/, /ˀtʃ/ (jj)
    有声元音
    鼻音 /n/ (n) /m/ (m)
    流音 /l/ (r, l)

    • ”为零声母,即不发音的声母。
    韵母表
    阳性韵母 /a/ (a) /ja/ (ya) /o/ (o) /jo/ (yo)
    /ɛ/ (ae)/ wa/ (wa) /oe/, /we/ (oe) /wɛ/ (wae)
    阴性韵母 /ɤ/ (eo) /jɤ/ (yeo) /u/ (u) /ju/ (yu)
    /e/ (e) /wɤ/ (wo) /y/, /wi/ (wi) /we/ (we)
    中性韵母 /ɯ/ (eu) /i/ (i) /ɯi/ (ui)

    朝鲜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根据元音的长短会影响词汇的含意,但是今天南韩年轻人说的韩语已经不分长短音了,所以一般的朝鲜语教科书都不教授长短音。而北朝鲜人(特别是播音员)说的朝鲜语则还保留着这个音韵特征。

    参考
    1.^ 首尔世界化中心(中文版):“韩国于2000年 7月在标准韩语发音的基础上,改订了韩字的罗马字转写法,新系统与过去60年间使用的马科恩-赖肖尔(McCune-Reischauer)转写系统大不相同。”
    2.^ 金基哲.印尼少数民族将韩文确定为正式文字,朝鲜日报,2009年8月7日.于2009年8月7日查阅.
    3.^ 印少数民族 韩文写母语,自由电子报,2009年8月7日.于2009年8月7日查阅.
    4.^ 檀君世纪 序: 三世檀君 嘉勒 在位四十五年
    5.^ 이것은 훈민정음 창제 당시부터 보인다. 예컨대, 《세종실록》은 훈민정음 창제를 上亲制谚文二十八字…是谓训民正音(주상께서 친히 언문 28자를 만들어 … 이것을 훈민정음이라 이른다)이라고 기록하고 있는데, 이것은 한글의 이름이거나 또는 굳이 한글만 지칭한 것은 아니고 한자 이외의 문자를 통칭하는 표현이다. 예컨대 《순조실록(纯祖实录)》 9년 12월 2일 기사에 역관 현의순(玄义洵)이 대마도의 사정을 보고한 글 가운데 教之以谚文名之曰假名(언문을 가르치는데, 그 이름을 일러 가나라고 한다)과 같은 문장이 있어, 일본 문자에 대해서도 언문이라는 표현이 사용됨을 볼 수 있다.) 또한 《세종실록》 28년 11월 8일자에 언문청이라는 한글을 보급하는 구실을 하는 기관 이름이 나온다.
    6.^ 한문을 지칭하는 ‘진서(眞书)’와 대비되는 표현이다.
    7.^ 谚文字母俗所谓反切二十七字(세간에서 이른바 반절 27자라고 하는 언문 자모). 최세진(崔世珍), 〈범례(凡例)〉, 《훈몽자회(训蒙字会)》. 1527. 반절은 본래 2개의 한자로 다른 한자음을 표기하는 방법을 말하며, 이렇게 소리의 표기에 사용된 글자를 반절자(反切字)라고 한다. 당시 훈민정음이 이와 비슷한 용법으로 한자음 표기에도 사용되었기 때문에 반절이라고 불렸던 것으로 보인다.
    8.^ 1981年12月11日,中央日报
     参见
    训民正音
    训民正音
     收于喜方寺版《月印释谱》中的训民正音谚解(1568年)
    朝鲜语/韩语名称
    谚文 훈민정음 (modern Korean) / 훈민져ᇰᅙᅳᆷ (original name)
    朝鲜汉字 訓民正音
    文观部式 Hunminjeong(-)eum
    马-赖式 Hunminjŏngŭm
     
    训民正音(훈민정음)是朝鲜世宗命郑麟趾等学者创制的朝鲜语书写文字,又称谚文,今多称韩文、韩古尔。原有28字,其中元音字母17个,子音字母11个。该书完成于1443年末或1444年初,于1446年正式出版。
    韩国古代使用汉字表记,文言分离。古代唯士大夫可习汉文,于此平民多文盲。相传三国末年薛聪藉汉字音义标注朝鲜文字,创吏读文字,此外尚有乡札、口诀等以汉字表记朝鲜语的方法,但这些由于使用的不便等原因未能取代汉文。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深感汉字对于文化传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达本国语音之文字,故特设谚文局,召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学者,在研究朝鲜语音和汉语音韵的基础上,以方块字组合,一音节占一字,创立表音文字。
    目录 [隐藏]
    1 世宗原诏
    1.1 子音
    1.2 元音
    2 古代的争议
    3 起源
    4 参考文献
    5 参看
    6 外部链接
    7 参考资料
     
    [编辑] 世宗原诏
    “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

     子音
    ㄱ [g]牙音. ㅋ [k]牙音. ㆁ [ng]牙音.
    ㄷ [d]舌音. ㅌ [t]舌音. ㄴ [n]舌音.
    唇音. ㅍ [p]唇音. ㅁ [m]唇音.
    ㅈ [dz]齿音. ㅊ [ts]齿音. ㅅ [s]齿音.
    ㆆ* [ʔ]喉音. ㅎ. [h]喉音. ㅇ* [ʡ]喉音.
    ㄹ [l]半舌音.
    ㅿ* [ɲ]半齿音.

     元音
    ㆍ.* ㅡ. ㅣ.
    ㅗ. ㅏ. ㅜ.
    ㅓ. ㅛ. ㅑ.
    ㅠ. ㅕ.


    古代的争议
    而1443年世宗大王命令使用谚文的时候,就受到众多朝鲜文学家的攻击,这些学者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了通向知识的途径。崔万理曾说:
    “ 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 ”
    [编辑] 起源
    韩语目前使用的韩字源自15世纪朝鲜王朝4代国王世宗创制的训民正音。这种文字有着很显著的独创特征。韩字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突然创造出来,整套文字系统几乎不受任何文字的影响,除了组字的时候字母排列规则受了中国古来哲学思想之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从中国吸收来的汉语词汇的读音与汉语读音类似以外。
    有关韩字的起源,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根据1911年朝鲜半岛的野史《檀君世纪》记载, 谚文在三世檀君嘉勒在位时(约莫是中原虞舜在位时)发明。《檀君世纪》的记载如下:
    “ 庚子二年时俗尚不一方言相殊虽有象形表意之眞书十家之邑语多不通百里之国字难相解于是命三郞乙普勒正音三十八字是为加临土其文曰 ”
    然后就是现代朝鲜文雏型的文字。然而,此说并不可信,很大可能是后人伪托的[1]。
    而其他国家一部学者认为,韩字字母是受八思巴字影响创制出来的。但是他们的学说不是以第一手资料为论据的,那第一手资料就是1940年发现的训民正音解例本制字解(发行年代:朝鲜世宗28年),所以有关韩字的其他所有学说在训民正音解例本的发现之后失灵,数年间的争论告终。训民正音解例本阐明韩字的子音与元音是根据人的口腔构造、中国古来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而创制出来的。本书记载如下。


    “ 天地之道 一阴阳五行而已.
    坤复之间为太极 而动静之后为阴阳. 凡有生类在天地之间者 舍阴阳而何之. 故人之声音 皆有阴阳之理 顾人不察耳. 今正音之作 初非智营而力索 但因其声音而极其理而已. 理既不二 则何得不与天地鬼神同其用也. 正音二十八字 各象其形而制之. 初声凡十七字. 牙音ㄱ 象舌根闭喉之形. 舌音ㄴ 象舌附上腭之形. 唇音ㅁ 象口形. 齿音ㅅ 象齿形. 喉音o 象喉形. ㅋ比ㄱ 声出稍  故加划. ㄴ而ㄷ ㄷ而ㅌ ㅁ而ㅂ ㅂ而ㅍ ㅅ而ㅈ ㅈ而ㅊ o而ㆆ ㆆ而ㅎ 其因声加划之义皆同 而唯ㆁ为异.半舌音ㄹ 半齿音ㅿ 亦象舌齿之形而异其体 无加划之义焉.
     ”

    三十六字母与谚文

    韩汉混用文
    韩汉混用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韩汉混用文
    谚文 한자 혼용 / 국한문 혼용
    朝鲜汉字 漢字混用 / 國漢文混用
    文观部式 Hanja honyong / Gukhanmun honyong
    马-赖式 Hancha honyong / Kukhanmun honyong
     
    韩汉混用文,韩语称“汉字混用”或“国汉文混用”,是将谚文和汉字并用以书写韩语(朝鲜语)的书写体系。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使用
    3 范例
    3.1 전문
    3.2 前文
    4 其他
    5 参见
    6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李氏朝鲜世宗创立训民正音后,政府公文仍使用汉文,韩文字母(谚文)主要在普通民众与女子之中流行。庶民使用谚文写作私人文书、记录诗歌等。受其影响李朝中后期两班阶层也开始将谚文用于文艺创作,出现了汉字谚文混合体书写的小说,甚至纯韩文书写的作品,包括被认为李朝时期文学最高峰的《春香传》等。李朝末期开国后,公文也开始使用韩汉混用文。
    日本统治时代,日语为学校教育使用的语言。日治前期与中期,学校教育中亦教授朝鲜语。日治后期,朝鲜语被从学校教育中排除(皇民化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朝鲜,至1948年,汉字的使用被废止。在南韩,虽未废除汉字的使用,但由于限制汉字教育的政策,汉字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韩汉混用文中的汉字成分逐渐减少。至1990年代,基本实现了完全以谚文书写文章,韩汉混用文被边缘化。
    [编辑] 使用
    韩汉混用文中,汉字只用于书写“汉字语”(起源于汉语的词汇),而不用于书写韩语本土词汇。后者只以谚文书写。此特点区别于日语,日语中汉字可以训读形式书写日语本土词(和语)及外来语。此特点减少了使用汉字带来的方便,是韩语相对于日语较易去除汉字的原因之一。
    现今,韩汉混用有时在报纸的标题出现,用于缩写或者防止歧义等,亦出现于报纸内文,但频率更低。韩汉混用亦用于学术文章及法律条文(参见以下范例)等。
    [编辑] 范例

    范例
    以下为大韩民国宪法的前言。左为纯韩文版,右为韩汉混用版。
    전문
    유구한 역사와 전통에 빛나는 우리 대한 국민은 3·1 운동으로 건립된 대한민국 임시 정부의 법통과 불의에 항거한 4·19 민주 이념을 계승하고, 조국의 민주 개혁과 평화적 통일의 사명에 입각하여 정의·인도와 동포애로써 민족의 단결을 공고히 하고, 모든 사회적 폐습과 불의를 타파하며, 자율과 조화를 바탕으로 자유 민주적 기본 질서를 더욱 확고히 하여 정치·경제·사회·문화의 모든 영역에 있어서 각인의 기회를 균등히 하고, 능력을 최고도로 발휘하게 하며, 자유와 권리에 따르는 책임과 의무를 완수하게 하여, 안으로는 국민 생활의 균등한 향상을 기하고 밖으로는 항구적인 세계 평화와 인류 공영에 이바지함으로써 우리들과 우리들의 자손의 안전과 자유와 행복을 영원히 확보할 것을 다짐하면서 1948년 7월 12일에 제정되고 8차에 걸쳐 개정된 헌법을 이제 국회의 의결을 거쳐 국민 투표에 의하여 개정한다.1987년 10월 29일
    前文
    悠久한 歷史와 傳統에 빛나는 우리 大韓國民은 3·1 運動으로 建立된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의 法統과 不義에 抗拒한 4·19 民主理念을 繼承하고, 祖國의 民主改革과 平和的統一의 使命에 立脚하여 正義·人道와 同胞愛로써 民族의 團結을 鞏固히 하고, 모든 社會的弊習과 不義를 打破하며, 自律과 調和를 바탕으로 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를 더욱 確固히 하여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의 모든 領域에 있어서 各人의 機會를 均等히 하고, 能力을 最高度로 發揮하게 하며, 自由와 權利에 따르는 責任과 義務를 完遂하게 하여, 안으로는 國民生活의 均等한 向上을 基하고 밖으로는 恒久的인 世界平和와 人類共榮에 이바지함으로써 우리들과 우리들의 子孫의 安全과 自由와 幸福을 永遠히 確保할 것을 다짐하면서 1948年 7月 12日에 制定되고 8次에 걸쳐 改正된 憲法을 이제 國會의 議決을 거쳐 國民投票에 依하여 改正한다.1987年 10月 29日
    [编辑] 其他
    大部分韩语输入法以谚文输入为




    主,输入汉字时需按转换键。亦有某些韩语输入法提供类似于日语与中文输入法可连续变换汉字的功能,如새나루(Windows操作系统),SCIM(Linux操作系统)等。
    [编辑] 参见
    韩文汉字
    朝鲜汉字音

    古朝鲜文字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8%AB%BA%E6%96%87
    4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亚洲文字 | 韩语 | 谚文
    韵尾表
    塞音/k/
    塞音/t/
    塞音/p/
    流音/l/
    鼻音/n//n//n//m//ŋ/


    sssss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6 发表于: 2010-01-23
    朝鲜汉字音
     朝鲜汉字音
    谚文 조선 한자음、한국 한자음
    朝鲜汉字 朝鮮漢字音、韓國漢字音
    文观部式 joseon hanjaeum, hangug hanjaeum


    朝鲜汉字音,又称韩国汉字音,指朝鲜语(韩语)中汉字的读音。源于汉语的汉字读音,与日语的音读相当。日本汉字音因传入时代不同有吴音、汉音、唐音等之分,而朝鲜汉字音总体上每个汉字只有一个读音。

    目录 [隐藏]
    1 历史和资料
    2 朝鲜汉字音的音韵体系与特征
    2.1 初声
    2.2 中声
    2.3 终声
    2.4 音高重音与长元音
    3 南北分割对汉字音的影响
    4 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
    4.1 声母
    4.2 韵母
    4.2.1 韵尾
    4.2.2 介音
    4.3 声调
    4.4 朝鲜汉字音的母胎音
    5 与现代其他汉字音的关系
    6 参考文献
    7 相关条目

    [编辑] 历史和资料
    朝鲜半岛与中国直接陆地相连,因此一般推测从较早时代起汉字已经不间断的传播到朝鲜。然而训民正音创制(1443年)以前的古代朝鲜语无表音文字,故汉字音的状况难以确知。可以成为推测的线索的有吏读、乡札、口诀等借字表记方法(以汉字标记汉字的读音)。

    西元1443年表音文字训民正音被创制,朝鲜语也可以以更明确的形式记录书写。15世纪使用的汉字音是《东国正韵》所规定的汉字音(东国正韵式汉字音),此体系并非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音,所以无法直接用以推知当时的实际读音。 最早出现的关于现实的汉字音的书籍是《六祖法宝坛经谚解》和《真言勤供三坛施食文谚解》(1496年)。此后以现实的汉字音为汉字注音的做法得到推广。崔世珍所作的汉字教材《训蒙字会》(1527年)也是以现实汉字音注音。

    [编辑] 朝鲜汉字音的音韵体系与特征
    此处概要叙述现代朝鲜语汉字音的体系和特征。

    [初声朝鲜语的初声(字首辅音)有以下十九种,其中有十五种作为汉字音的初声出现。标有《》的音不作为汉字音初声出现。
    双唇音齿龈音硬颚音舌根音声门音
    塞音擦音


    平音b ㅂd ㄷs ㅅj ㅈg ㄱ’ㅇ
    激音p ㅍt ㅌc ㅊk ㅋh ㅎ
    硬音《bb ㅃ》《dd ㄸ》ss ㅆ《jj ㅉ》gg ㄲ
    鼻音m ㅁn ㄴ
    流音r ㄹ
    朝鲜汉字音的障碍音初声几乎皆是平音或激音。硬音初声只出现于下列三个字中,而且此三字在中世朝鲜语中也是读平音而是在现代语中才硬音化的,因此原本朝鲜汉字音中不存在硬音初声。
    • ss(ㅆ):双 ssaq(쌍),氏 ssi(씨)
    • gg(ㄲ):吃 ggig(끽)
    “d,t(ㄷ,ㅌ)”不可与元音i(ㅣ)与ieㅕ等半元音结合,s,j,c(ㅅ,ㅈ,ㅊ)”也不可与“i-(ㅕ,ㅠ)”等半元音结合。但是,中世朝鲜语中此种结合是允许出现的。例如“田”的字音曾是“dien(뎐)”,近代朝鲜语期颚化为“jien(젼)”,直至现代朝鲜语变为“jen(전)”。
    [编辑] 中声
    朝鲜语的中声(元音、半元音+元音、以及复元音)有二十一种,其中只有一种“iai(ㅒ)”不在汉字音中出现。
    单元音a ㅏe ㅓo ㅗu ㅜy ㅡi ㅣai ㅐei ㅔoi ㅚui ㅟ
    /y/+元音ia ㅑie ㅕio ㅛiu ㅠ《iai ㅒ》iei ㅖ
    /w/+元音oa ㅘue ㅝoai ㅙuei ㅞ
    复元音yi ㅢ
    中声与初声/终声结合存在限制,如单元音“y(ㅡ)”不可与初声“b,p,m(ㅂ,ㅍ,ㅁ)”结合,后面必定有终声伴随。含/w/的中声除“oa,ue(ㅘ,ㅝ)”外不可与终声结合。 “ai,ei(ㅐ,ㅔ)”在现代朝鲜语中分别发单元音ɛ和e,但在中世朝鲜语中发复元音ai和əi。例如,“太”的汉字音“tai(태)”在中世朝鲜语中被推测为 tʰai,与中国语音 tʰai相合。之后在近代朝鲜语时期复元音发生单元音化,变为现代的读音。
    [编辑] 终声
    朝鲜语有七种终声(末辅音),其中除“d(ㄷ)”外皆在汉字音中出现。
    双唇音齿龈音舌根音
    障碍音b ㅂ《d ㄷ》g ㄱ
    鼻音m ㅁn ㄴq ㅇ
    流音r ㄹ
    终声与中声的结合也存在制约,例如,终声“b,m(ㅂ,ㅁ)”不可与中声“o,u(ㅗ,ㅜ)”结合。
    [编辑] 音高重音与长元音
    中世朝鲜语中存在音高重音,有低调(平声)、高调(去声)和低高调(上声)三种调类,三类皆在汉字音中出现。此重音体系在近代朝鲜语时期消亡。其中低调与高调复合而成的低高调与低调与高调相比音长加倍,故在重音消失后变为长元音而留下痕迹。
    • 事 sa(사)[saː]
    [编辑] 南北分割对汉字音的影响
    大韩民国(下称“南”)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下称“北”)的汉字音存在少数差别。如:
    汉字南的汉字音北的汉字音
    giag(갹)gie(거)
    ’oai(왜)’oi(외)
    gei(게)giei(계)
    在北方,“雠”一般读“su(수)”,仅在“怨雠”一词中读“ssu(쑤)”。据说是因为避免与“元帅”同音而改为“’uenssu(원쑤)”。 汉字音“miei,piei(몌,폐)”在北音中为“mei,pei(메,페)”,据推断是为与二者的实际发音(/메/,/페/)相符合而改。 在汉字语中,词首出现“r(ㄹ)”或“n(ㄴ)”时,按南方规定须依所谓“头音法则”(Ko:두음법칙,dueumbeobchik)发生变化。词首的“r(ㄹ)”后接/i/或半元音/y/时须改为“’(ㅇ)”(脱落),后接其他音时变为“n(ㄴ)”。词首的“n(ㄴ)”后接/i/或/y/时变为“’(ㅇ)”(脱落)。北方标准无此规定,“ㄹ”、“ㄴ”不发生变化。
    [编辑] 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
    此处根据河野六郎(1979)与伊藤智ゆき(2007)概述中国中古音与中世朝鲜语的汉字音的对应关系。
    [编辑] 声母
    朝鲜汉字音的声母见下表: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牙音见 g(ㄱ)溪 g(ㄱ)群 g(ㄱ)疑 ’(ㅇ)
    舌音端・知 d(ㄷ)透・彻 t(ㅌ)定・澄 d(ㄷ)泥・娘 n(ㄴ)
    唇音帮・非 b(ㅂ)滂・敷 b,p(ㅍ,ㅂ)并・奉 b(ㅂ)明・微 m(ㅁ)
    齿音精・照 j(ㅈ)清・穿 c(ㅊ)从・床 s,j,c(ㅅ,ㅈ,ㅊ)
    心・审 s(ㅅ)邪・禅 s(ㅅ)
    喉音影 ’(ㅇ)喩 ’(ㅇ)
    晓 h(ㅎ)匣 h(ㅎ)
    半舌音来 r(ㄹ)
    半齿音日 z(ㅿ)
    中古音的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分为三组:全清(不送气清音)、次清(送气清音)与全浊(浊音),存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与清浊对立。朝鲜语存在送气/不送气(平音/激音)的对立,但不存在清浊对立。总体而言,激音对应于次清,平音对应于全清和全浊。此对应关系不并严格,存在下列不规则情况:
    • 溪母仅在夬韵“koai(쾌)”前为激音“k(ㅋ)”。
    • 见母、溪母有时为“h(ㅎ)”初声。
      • 革 hieg(혁)〔见母〕,恢 hoi(회)〔溪母〕。
    • 定母、澄母有时为激音“t(ㅌ)”。
      • 弹 tan(탄)〔定母〕,治 ti(티)〔澄母〕
    • 次清音中,原则上重唇音滂母为“p(ㅍ)”,轻唇音敷母为“b(ㅂ)”。
    • 唇音与齿音随韵母变化会出现不规则情况。例如,韵母为“a(아)”、“iei(예)”、“io(요)”、“ir(일)”时,全清(帮母、非母)、全浊(并母、奉母)原则上出现为“p(ㅍ)”,相反,韵母为“ag(악)”时,次清(滂母、敷母)原则的出现为“b(ㅂ)”。
      • 波 pa(파)〔帮母〕,废 piei(폐)〔非母〕
      • 弊 piei(폐)〔并母〕,乏 pib(핍)〔奉母〕
      • 拍 bag(박)
    • 晓母、匣母常出现为“ㄱ”,往往是受声旁误导。
      • 喝 gar(갈)〔暁母〕,暇 ga(가)〔匣母〕
    • 以“区”为声旁的影母字完全出现为“ㄱ”初声。
      • 欧殴呕讴 gu(구)
    韵母
    朝鲜汉字音的韵母如下表所示(不包含介音):
    中国音朝鲜音
    平上去声入声
    果摄a(아)
    假摄a(아)
    遇摄模韵o(오)
    鱼韵e(어),ie(여)
    虞韵u(우),iu(유)
    蟹摄咍韵・泰韵・皆韵・
    佳韵・夬韵
    @i()
    祭韵・齐韵・废韵iei(예),ie(여)
    止摄i(이),@()
    效摄o(오)
    流摄u(우)
    咸摄覃韵・谈韵・
    咸韵・衔韵
    am(암)ab(압)
    盐韵・添韵・
    严韵・凡韵
    em(엄)eb(업)
    深摄im(임)ib(입)
    山摄寒韵・桓韵・
    山韵・删韵
    an(안)al(알)
    仙韵・先韵・元韵en(언)el(얼)
    臻摄痕韵@n(),yn(은)yl(을)
    魂韵on(온)ol(올)
    真韵in(인)il(일)
    宕摄aq(앙)ag(악)
    江摄aq(앙)ag(악)
    曾摄yq(응)yg(윽)
    梗摄庚韵・耕韵@iq()@ig()
    清韵・青韵ieq(영)ieg(역)
    通摄oq(옹)og(옥)



    韵尾
    朝鲜汉字音的韵尾整齐的对应于中古音的六类辅音韵尾 m,n,ŋ,p̚,t̚,k̚ 。但中古音の入声t̚ 对应于“r(ㄹ;音声は [l])”。此现象在古代朝鲜语中已经存在。
    监 gam(감)kam
    间 gan(간)kan
    江 gaq(강)kaŋ
    甲 gab(갑)kap̚
    渇 gar(갈)kal
    各 gag(각)kak̚
    [编辑] 介音
    韵母的开合,即介音 w 的有无由声母的种类而定。牙音、齿音、喉音时原则上介音 w被反映,舌音则不被反映。
    果 goa(과)〔牙音〕,坐 joa(좌)〔齿音〕,话 hoa(화)〔喉音〕
    堕 ta(타)〔舌音〕。
    介音 i 多数情况被反映于汉字音中。
    一部分汉字音反映重纽,例如,止摄诸韵与仙韵中,含介音 i 的字与含介音 ɪ 的字在朝鲜汉字音中有区别。重纽的区别在牙音与喉音声母时被反映,唇音声母时不被反映。
    移 ’i(이)― 意 ’yi(의)
    遣 gien(견)― 件 gen(건)
    此区别在中国汉字音(北京音)与日本汉字音中不存在。
    [编辑] 声调
    中古音的平声和入声分别大体对应于中世朝鲜语的低调和高调,但中古音上声和去声在中期朝鲜语中为高调或低高调,对应关系不明确。
    [编辑] 朝鲜汉字音的母胎音
    关于朝鲜汉字音脱胎于中国何时代音,诸家有不同假说。根据伊藤智ゆき(2007),有上古音说(姜信沆等)、切韵音说(朴炳采)、唐代长安说(河野六郎)、宋代开封音说(有坂秀世)等,虽难以具体断定,唐代长安音是朝鲜汉字音的基础的可能性较高。
    [编辑] 与现代其他汉字音的关系
    朝鲜汉字音与何种现代汉字音(中国方言音,日本、越南汉字音等)最为接近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论题。此问题的研究有多种方法,也有争议性。要得到此问题的答案,可以参照中国方言的划分标准。对方言进行划分或研究其关联性时,常用做法是列出若干条标准,如果某两种方言在某项目上发生差别,则可以被区分开来。发生差别的项目越少,说明两者越接近。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案。作为例子,可以以如下的标准作考察:
    1.上古章系舌面塞擦音化
    2.中古知系塞擦音化
    3.中古轻唇音化
    4.中古浊声母清化
    5.日母字非鼻音化
    6.见组字的颚化
    7.鼻音声母塞音化
    通过对各主要方言的分析,可以知道根据以上标准,与朝鲜汉字音最接近的是粤语,而客家话相似程度也较高。与朝鲜汉字音相差最大的是南北吴语。
    另一种做法是计算两种方言的同音字占可统计的字数的比例。以此种算法得到的结果是客家话最高。
    朝鲜汉字音与日本吴音的关系参见吴音条目。另外,与日本古音的关系参见古音(日本汉字音)条目。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朝鲜汉字音与何种方言相似程度最高,都不说明朝鲜汉字音是从此地区传入的。
    [编辑] 参考文献
    伊藤智ゆき(2007)‘朝鲜汉字音研究’,汲古书院 ISBN 978-4-7629-2825-3
    河野六郎(1979)“朝鲜汉字音の研究”,‘河野六郎著作集2’,平凡社
    严翼相(2005)“韩国汉字音和中国方言的语音类似度”
    [编辑] 相关条目
    汉字
    中古音
    韩语
    韩国汉字
    日本汉字音
    音读
    古音 (日本汉字音)
    吴音
    汉音
    宋音
    唐音
    日本汉字音的声调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C%9D%E9%AE%AE%E6%BC%A2%E5%AD%97%E9%9F%B3
    2个分类: 汉字 | 朝鲜音韵学

    古朝鲜文字

     古朝鲜文字(朝鲜语:고조선문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为神志文字。[1] 据称是朝鲜半岛在公元6世纪汉字文化尚未传入之前,当地及今日中国东北地区所通行的文字。根据从各地出土的竹简、帛书等资料,古朝鲜文字早在卫满朝鲜时就已存在,甚至有意见[谁?]认为在更早期时亦已存在。
    据李朝时期的伪书《揆园史话》传,神志文字是檀君朝鲜时期一个叫神志的人创制的。神志的传说有抄袭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嫌疑。据朝鲜官方宣称的檀君陵里有石人像区,该区的石阶左右两旁立有檀君之子和其他亲信臣僚石像。在亲信臣僚石像中,东边的第一个石像便是神志像。
    古朝鲜文字的形态由直线、曲线及圆点所组成,与大篆及小篆全由线条所组成略有不同。从形态上来看,古朝鲜文字与秦朝以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以前在齐、鲁、燕、赵一带所流行的“简化大篆”相似。据朝鲜官方宣称在平安北道龙川郡新岩里出土的陶器里刻有神志文字模样的两个字,在中国辽宁省古朝鲜时期古墓中出土的陶器里,也刻有与此相似的两个字。出土文物中共找出有16个不同的的象形文字或符号,为这种‘神志文字’传说的原型。 中国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出土殷晚期青铜器中,方鼎内底中心有铭文“亚侯”,佐证是在箕子之国发掘,而箕子朝鲜实际为侯国。在箕侯国发掘的青铜器铭文则为大篆的一种。 箕子朝鲜从中原迁出之际,燕国,孤竹国等地也有大量东夷移民进入箕子朝鲜地区,而此段时期正为青铜器文化的顶峰。 [2]
    目录 [隐藏]
    1 与谚文的关系
    2 古代的争议
    3 参考
    4 参看
     
    [编辑] 与谚文的关系
    韩国联合新闻社引述北朝鲜民间史学者구길수认为:今日在朝鲜半岛通行的谚文是直接从古朝鲜文字演变而成,而古朝鲜文字则是从金文演变而来[3][4]。
    根据1911年成书的《桓檀古记》(환단고기)的编撰者桂延寿(계연수)的主张,训民正音其实脱胎自古朝鲜文字,而古朝鲜文字大约在公元前2181年,由三世檀君嘉勒(가륵)时期的三郞乙普勒(삼랑 을보륵)所发明,取材自古篆字及梵字。在《燃藜室记述》(연려실기술,前2182年-前2137年在位)亦有类似的纪录[5]。由于桂延寿是日占朝鲜时期的人,其主张与其它在朝鲜时期完成的历史书(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都受到各国历史学者[谁?]的质疑。
    [编辑] 古代的争议
    而1443年世宗大王命令使用谚文的时候,就受到众多朝鲜文学家的攻击,这些学者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了通向知识的途径。崔万理曾说:
    “ 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 ”
    将谚文看成了“螗螂之丸”,而是汉字是“苏合之香”。并没有证据表明谚文起源于古朝鲜。
    [编辑] 参考
    1.^ 神志文字
    2.^ 邱华东
    3.^ 朝鲜日报记者(2005年),北 "한글은 고조선 문자에서 유래"(谚文是从古朝鲜文字而来),《朝鲜日报》北朝鲜信息版,2005年11月25日号。
    4.^ 朝鲜日报记者部落格:구지(龟旨)사랑:<北사이트 "한글은 고조선 문자에서 유래">
    5.^ 韩国雅虎百科事典:加临土文
    [编辑] 参看
    加临土文或加临多文(가림토문)
    神志篆字
    鹿图文(녹도문)
    仓圣鸟迹书碑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F%A4%E6%9C%9D%E9%AE%AE%E6%96%87%E5%AD%97
    4个分类: 上古文字 | 未解读文字 | 朝鲜半岛历史 | 伪史



    朝鲜汉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韓國漢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
    简体:朝韩;繁體:南北韓;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朝韩原文:朝鲜语;新加坡:韩语;繁體:韓語;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韩语显示↓关闭↑字词转换说明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朝鲜汉字
     
    类型 意音文字
    语言 韩语
    使用时期 公元5世纪至20世纪
    母书写系统 汉字
    朝鲜汉字
     
    姊妹书写系统 正体中文
    日本汉字
    ISO 15924 Hani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朝鲜汉字
    谚文 한자
    朝鲜汉字 漢字
    文观部式 Hanja
    马-赖式 Hancha
     
    朝鲜汉字(漢字,한자,hanja),或韩国汉字,又称韩文汉字,是韩语中使用的汉字。朝鲜汉字在韩文中通常在用来书写由汉语传入的汉字词,使用频度不高,通常都可以由谚文来书写,汉字教育由于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不能读写汉字的人也很多。韩国汉字大约相同于中国的正体字、日本的旧字体。
    目录 [隐藏]
    1 字音
    2 同音字
    3 字体
    4 国字
    5 词汇
    6 朝鲜语有独特意思的词语
    7 朝鲜语独有汉字词
    8 六十年文字战争
    9 国际汉字会议与汉字统一的动静
    10 参看
    11 参考资料
     
    [编辑] 字音
    主条目:朝鲜汉字音
    汉字语音保留了中古音的入声体系。但是,破裂音/-t/变化为流音/-l/。例如:一(일 /il/)、八(팔 /pal/)。汉语中双韵母变为短韵母,例:爱(애)/ai/→/ae/。
    北朝鲜以平壤音位标准,而韩国以首尔音为标准,所以南北朝鲜语在语音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相较于北方朝鲜语,南方朝鲜语中谚文的发音由于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章节的影响发音会发生变化,对于汉字词,则有一些特别的规则。比如鼻音/n/(ㄴ)后接元音/-i-/和半元音/j/位于音节的语头时,/n/会脱落。例如:少女读作소녀(/sonyeo/),而女子则为여자(/yeoja/)。另外,/l/(ㄹ)位于音节头时,变为鼻音/n/(ㄴ)的头音规则。例如:乐园(락원)/ragwon/→낙원(/nagwon/)、老人(로인)/roin/→노인(/noin/)。当头音规则应用于元音/i/和半元音/j/面前,则辅音脱落,只保留元音。例如:理由(리유)/riyu/→이유(/iyu/)、李(리)/ri/→이(/i/),旅行(려행)/ryeohaeng/→여행(/yeohaeng/)。

    汉字
     
    字体
    篆刻・毛笔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古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雕版・活字印刷
    仿宋体 宋体 楷书体
     
    字形
    构成要素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标准字体
    字样书 石经
    康熙字典体(繁体字、旧字体)
    日文新字体 新字形
    国字标准字体 常用字字形表
    汉字简化
    繁体字 - 简化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当用・常用汉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文化圈
    日本 朝鲜半岛 越南
    派生文字
    方言字 则天文字
    假名 韩文 喃字 古壮字 女书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破音字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Unicode扩展汉字,若遇此情况请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编辑] 同音字
    朝鲜语中很多单词源于汉语单词,这其中又有很多发音相同,仅仅使用谚文书写,若无上下文,可能导致无法直接确切地把握其含义或者误解,这是韩国汉字推进派主张复兴汉字的一大原因,以韩语中“수도”(sudo)一词为例,其对应的汉字词汇有(左为朝鲜文汉字,右为中文解释):
    1.修道:修綀
    2.受渡:授受
    3.囚徒:囚徒
    4.水都:沿海城市(例如香港和那不勒斯)
    5.水稻:水稻
    6.水道:下水道
    7.隧道:隧道
    8.首都:首都
    9.手刀:小刀
    [编辑] 字体
    韩国使用传统汉字,但很多写法比台湾、香港使用的正体中文更接近中国传统写法。这是因为韩国直到近代都直接使用汉字,正史皆使用汉文,统治阶层以使用当地谚文为耻,文字、文学等方面皆效仿中国历代王朝,汉字也直接使用中国传统上的正统字体。
    如用“眞”而不用“真”、用“直”而不用“直”。很多字的正字与俗字的认定与华语系国家以及日本亦不同。譬如,裴勇俊的“裴”在韩国把“裵”作为正字,但是在华语系国家以及日本把“裴”作为正字,“裵”作为异体字。
    中韩标准汉字字体比较举隅 韩国汉字 敎 擧 裵 氷 産 尙 爲 僞 直 稙 鎭 眞 卽 甛 畵
    正体汉字 教 舉 裴 冰 產 尚 為 偽 直 稙 鎮 真 即 甜 畫
    [编辑] 国字
    韩国的国字,是指在韩国产生的自造汉字,与日本的国字相当。
    国字 谚文写法 拉丁转写
    乫(“加”下加“乙”) 갈 gal
    乭(“石”下加“乙”) 돌 dol
    乶(“甫”下加“乙”) 볼 bol
    乷(“沙”下加“乙”) 살 sal
    畓(“水”下加“田”) 논 non
    伽(人旁加“加”:伽) 가 ga
    “乙”(을)与韩文字母的ㄹ不单发音相同,而且字形相似,所以有在既存汉字的下部加“乙”表示字音音节末加/l/音。
    [编辑] 词汇
    韩国汉字的大部分是从中国传过来。但一部分韩文汉字在韩国造成,同时许多科学技术用语从日本传过来。
    下面列表是韩语常用汉字上跟中国不同的汉字单词:
    汉语 韩国汉字 韩字 拉丁
    信 便紙 편지 pyeonji
    礼物 膳物 선물 seonmul
    账单 外上 외상 oesang
    餐桌 食卓 식탁 siktak
    支票 手票 수표 supyo
    名片 名銜 명함 myeongham
    女佣 食母 식모 sikmo,但读作/singmo/
    卫生纸 休紙 휴지 hyuji
    学习 工夫 공부 gongbu
    非常 大端 대단 daedan
    囚犯 囚徒 수도 sudo
    侧房 舍廊、斜廊 사랑 sarang
    罗盘 羅針盤 나침반 nachimban
    有些汉字的次序和汉语习惯不同:
    汉语 韩国汉字 韩字
    上午 午前 오전 (ojeon)
    下午 午後 오후 (ohu)
    从日本传来的日本汉字复合词:
    日语 韩国汉字 韩字
    合気道 (aikido) 合氣道 합기도 (hapgido)
    組み立て (kumitate) 組立 조립 (chorip)
    大売出し (ōuridashi) 大賣出 대매출 (daemaechul)
    建物 (tatemono) 建物 건물 (geonmul)
    見積もり (mitsumori) 見積 견적 (gyeonjeok)
    株式 (kabushiki) 株式 주식 (jusik)
    試合 (shiai) 試合 시합 (sihap)
    手続き (tetsuzuki) 手續 수속 (susok)
    [编辑] 朝鲜语有独特意思的词语
    朝鲜语有时会从一些中国成语精简出一些词语,形成韩语中独有的词汇:
    汉语 日语 韩国汉字 韩字 出处
    催促 促す事 促求 촉구 ?
    真心 真心 精誠 정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编辑] 朝鲜语独有汉字词
    吏读
    乡札
    口诀
    [编辑] 六十年文字战争
     
    都罗山驿的站名牌,同时以汉字及谚文标示李氏朝鲜时期,汉字的认识被视为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的界线。李氏朝鲜末期,一部分的韩国民族主义团体开始了训民正音(谚文)的振兴运动,这个振兴运动直到西元1919年8月22日日韩并合后才结束。
    在日本统治时代,总督府所颁发的朝鲜教育令规定了一个星期中朝鲜语的教育时数,使之普及。但朝鲜语文并不被当作官方语文或文字。此外,谚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后被禁止使用。
    独立后,由于民族主义的影响,朝鲜对于日本统治时代汉字的使用与中国古代的册封体制非常不满,汉字被排斥,将谚文提升为国家文字的声音则逐渐高涨。 1948年施行的谚文专属用途法(简称:谚文专用法),是汉字被依法废除的法律依据。法律全文如下:“大韩民国的公文必需使用谚文书写。然而,在过渡期间,可以在谚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但公文的定义、过度期间的定义、施行细则、违反者的罚则皆没有明确规定。法律学家认为此法仅是一项宣示而非法律。
    李承晚时代,又施行小学的汉字教育。朴正熙则倾向废止汉字,1970年发表汉字废止宣言。完全废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汉字教育。但是舆论强烈反对废止汉字,1972年撤回汉字废止宣言,中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的科目汉文(即汉字教育)复活。然而,由于汉文被列为选修科目、几乎不需要考试、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实用导致学生对于汉字没有学习动机。另外,韩国又禁止在小学阶段进行汉字教育,私下进行汉字教育的小学老师会因为“不配合国家教育政策”被惩戒、免职等处分。
    1980年代中期,韩国的报纸、杂志等,开始逐渐降低汉字的频率。这是因为几乎没接受汉字教育的世代(谚文世代)占了多数,使得使用汉字的出版物无法卖。谚文专用派不是简单地禁用汉字改用谚文,而是采取停止汉字教育以产生一个不认识汉字的世代的“安乐死”战略。实际上,朝鲜语中的汉字只有一个音节,照理来说,谚文不会像日文的平假名一样需要好几个符号以表示汉字,汉字的废止一般认为是可能的。
    但是,因为韩语单词之中近六成的单词是汉字词,使用谚文来理解文章脉络是很没效率的。另外,抽象的学术用语不用汉字的话,要做到正确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在1990年代后期,完全不识汉字的世代刚刚形成,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一连串的讽刺声中,要求汉字复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1998年,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汉字复活宣言。这次,在总统的指示下实现了道路标志和火车站(韩国国铁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用汉字标站名)、公共汽车站的汉字并记。但是,由于谚文专用派的抵抗也根深蒂固,希望规定小学的汉字教育为义务教育与年轻人应用汉字于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诉求并未实现。因此,现在感受到汉字的必要性的韩国国民只能透过付费给汉字补习班来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汉字。
    谚文专用派的主张,以前是:“不是丢弃汉语,而是透过谚文来写汉语。”(中心为:学会谚文)但它最近变成:“用原有的固有语言来翻译所有学术用语。”(国语纯化运动)。汉字复活派则主张:“如果确实地实行汉字教育,则全部的学术用语皆可直接理解。”而谚文专用派则以“掌握研究整体内容,就算不知道汉字,学术用语还是可以理解”反驳。但是谚文专用派也承认,中国的四字熟语和故事成语,如果你不知道汉字,则无法理解其中意涵。另外,贱出名将事件这个的书写不使用汉字写作,那么结果也就会大不同。至于要谚汉混用还是谚文专用呢?在全国的民意调查中两种意见各占了一半,政治家对于这个问题也面有难色[来源请求]。独立以来,在韩国持续不断的文字争论被称做“60年文字战争”。
    2005年,李在田的死去使得汉字复活运动的力量开始减弱,谚文专用派反扑。同年一月,国语基本法规定公文书的汉字以括号使用,当法律制定后,总统令的力量变得有限。在那之后,汉字混用的法律改为谚文意译,道路标识用汉字也被改为对象是中国人的简体字。公共汽车站的汉字并记也宣告中断。
    另一方面,也有韩国人肯定汉字教育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可以写汉字,那么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新加坡之间即可用笔谈的方法来沟通。丢掉东亚的共同文字“汉字”,就等于是减少国际竞争力。基于这个观点,使得汉字在企业的面试中的分数比重增加了[来源请求]。
    [编辑] 国际汉字会议与汉字统一的动静
    国际汉字会议由韩国主导于1991年首次开办的会议。这个会议由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以统一不同的汉字字体、订制常用汉字字数与字体的标准化为目的而展开。虽然在会议的历史中虽然没有很大的动作,但有报道指出2007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会议中决定以“正字”(台湾、香港的繁体字与日本的旧字体。尽管三者之间亦有不少差别)为中心,统一订字5000-6000字字体的“标准字”[1]。但是又有另一个报道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否定有这个事情”[2]。实际真相不明。
    [编辑] 参看
    维基孵育场的维基百科语言试验版:
        朝鲜汉字试验版韩语
    汉字
    越文汉字
    日文汉字
    [编辑] 参考资料
    1.^ 朝鲜日报: 韩・中・日・台が汉字の字体统一へ 2007-11-03
    2.^ Record China: “中・日・韩・台の汉字统一”报道を否定!简体字使用の変更は不可能 2007-11-11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汉字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各地汉字
     
    中国大陆汉字 - 台湾汉字(正体中文) - 日本汉字 - 港澳汉字 - 琉球汉字 - 朝鲜汉字 - 越南汉字 - 新加坡汉字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C%9D%E9%AE%AE%E6%BC%A2%E5%AD%97
    3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韩语 | 派生汉字


    神志文字
    神志文字,是古朝鲜(公元前30世纪初—公元前108年)时期朝鲜人民创制的民族固有文字,在朝鲜人居住的所有地区广泛使用。
    据《奎苑史话》(李朝史书)传,神志文字是叫神志的人创制的。神志是檀君朝鲜的一名官吏。他帮助檀君(朝鲜民族的始祖、朝鲜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古朝鲜的建国始祖)的古朝鲜建国事业,建国后则身居马加官职,往下传达檀君命令,往上呈报其执行情况。
    在他任这一官职的初期,因为没有文字,只能用语言传达命令,所以很是不方便。从此,他摸索了解决途径。有一次,他看见动物在沙地上留下的足迹,想到了要创制文字的构想。这样创制起来的便是神志文字。
    《宁边志》(李朝时期出版的收录有宁边地区自然、经济、文化及历史等资料的书)介绍在妙香山峡谷岩石上刻有的81个神志文字中的16个字。
    在平安北道龙川郡新岩里出土的陶器里刻有神志文字模样的两个字,在中国辽宁省古朝鲜时期古墓中出土的陶器里,也刻有与此相似的两个字。
    古朝鲜陶器里刻有与《宁边志》介绍的16个神志文字相似的字,这就说明当时社会上已广泛使用过比这更多的神志文字。
    文明时代与原始时代有区别的一点在于使用文字。所以,神志文字的发明,为朝鲜民族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神志文字创制在檀君朝鲜初期,扶余、句丽、辰国等也广泛使用过。此后直到中世的高丽时代,它作为朝鲜民族的文字,长期被使用过。
    位于平壤市江东郡文兴里大朴山山脚下的檀君陵里有石人像区。该区的石阶左右两旁立有檀君之子和其他亲信臣僚石像。在亲信臣僚石像中,东边的第一个石像便是神志像。
    神志文字不仅在朝鲜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意义,而且在东方文字史和世界文字史上,也具有巨大意义的文化遗产。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7 发表于: 2010-01-23
    日本汉字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本汉字音即日语的汉字音读(音読み),是由古代中国直接或间接传入日本的基于汉语的汉字读音。依其传入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分为以下数种:

    古音:早于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音。可能源于中国上古音。
    吴音:在西元5世纪、6世纪传入的字音,多使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用语。通说吴音是从南方六朝或经由朝鲜半岛辗转而入,但支持此说法的史料并不充足。“吴”是本来学汉音的留学生所用的蔑称。
    汉音:于西元7世纪左右开始,日本派出遣唐使自唐习得的字音,多使用于儒学。近代又用于大量创造新词汇(和制汉语)。对当代日语影响最为深远。
    新汉音:汉音的最晚层,约在唐末期传入日本。
    唐音:广义上指宋以降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即“唐宋音”)。狭义上指明清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
    宋音:指镰仓时代(南宋至元初)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包含于广义的“唐音”。
    此外,传入日本后发生变异,不合于以上任一种的读音称为惯用音。

    最早讨论吴音、汉音、唐音传入日本的历史过程的是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1730-1801),著有‘汉字三音考’(‘本居宣长全集5’,筑摩书房)。

    关于日本汉字音的声调资料,参见日本汉字音的声调。

    作为汉字音的延续,参见日语中的现代汉语借词。

    古音 (日本汉字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古音
    假名 こおん
    罗马字 Ko-on
    日本汉字音的“古音”一般认为是早于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从日本方面的资料而言,“古音”并未直接作为“汉字音”的一种独立记录下来,仅仅是在万叶假名及某些特定的词汇中留下的若干痕迹。万叶假名中无法根据吴音或汉音的体系说明的例子,被认为属于“古音”。现代日语的常用词汇中极少出现古音读法,除了若干被认为与古音有关的训读词。
    目录 [隐藏]
    1 特征
    2 来源
    3 训读词
    4 脚注
    5 参考文献
    6 相关条目
     
    [编辑] 特征
    首先对古音作研究的,是大矢透的《假名源流考》(仮名源流考),其中提出《推古遗文》中的“移”(ヤ)、“已”(ヨ)、“弥”(メ)、“里”(ロ)、“奇”(ガ)等读法可能来自中国的上古音(汉魏及更早时期的读音)。
    与吴音、汉音相比存在以下差异。
    声母
    齿音字读カ行音,如:“支”(キ);
    齿音字读タ行音,如:“至”(チ)、“止”(ト)、“侈”(タ);
    喉音字读サ行音,如:“巷”(ソ)。
    韵母
    支韵字读ア列音,如:“奇(カ)”“宜(ガ)”“侈(タ)”“移(ヤ)”;
    脂韵字读ウ列音,如:“蕤(ヌ)”;
    鱼韵字读エ列乙类[1],如:“居(ケ)”“举(ケ)”;
    庚韵字读ア列音,如:“明(マ)”。
    [编辑] 来源
    大矢氏通过对周代以后的诗的韵脚的分析,认为这些特征源于周代古音。此外,推古遗文中有部分读音与吴音的特征相一致,如支韵的“义(ゲ)”“俾(ヘ)”,脂韵的“尼(ネ)”,之韵的“意(オ)”“己(コ)”“止(ト)”“已(ヨ)”“里(ロ)”,微韵的“气(ケ)”“希(ケ)”,皆韵的“介(ケ)”,祭韵的“卖(メ)”等。此等读音的存在表示推古遗文的假名与吴音相连续,大矢氏因而认为这些音来自于汉魏时的读音。而春日政治的《假名发达史序说》(仮名発達史序説)认为大矢氏声称为周代古音的读音也应当看作来自汉魏时的读音。总之基本可以认为万叶假名的汉字音中最古的层次对应于中国的上古音。
    推古遗文的作者据推测为朝鲜系渡来人(由朝鲜半岛移居日本列岛的人),推古遗文的假名也跟日本书纪引用的“百济记”假名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推古期及更早的假名可能是朝鲜人记录的日本语,并受他们的音韵体系影响。故也有研究者如马渊和夫等认为大矢氏所推测源于周代古音的读音并非一定要以周代古音来解释。
    [编辑] 训读词
    部分训读词被认为来源于音读,其中若干词可认为基于古音。如“马(ウマ)”“梅(ウメ)”“竹(タケ)”。这些词依上段叙述也有可能是经由朝鲜而移植的读音。
    [编辑] 脚注
    1.^ 关于万叶假名中イ、エ、オ段分为甲乙两类的假名,参见关于“上代特殊假名遣”的资料。
    [编辑] 参考文献
    沼本克明(1986),《日本汉字音の历史》,东京堂
    大矢透(1911),《仮名源流考及証本写真》,国定教科書共同販売所
    大矢透(1914),《周代古音考及韵征》,国语调查委员会编,国定教科書共同販売所
    马渊和夫(1968),《上代のことば 日本文法新書》,至文堂
    [编辑] 相关条目
    音读
    音读

    音读,指的是中国周边的汉字文化圈诸国(主要为日本韩国 / 朝鲜越南)几部分的中国少数民族(如等),按照汉音来表示其引进的汉字之读音的方法。
    音读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汉语读音的特征,如唐代中古时期的长安音。如日本、韩国、越南汉字的音读均保有古汉语的入声;越南、韩国的音读更是完整保存了古汉语的 [-m] 韵尾(闭口鼻韵尾)。这些古汉语的特征,在今日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中皆已丢失。
    音读的称呼在越南通常被叫做汉越音
     日语音读
    日语的汉字音读(音読み),又称日本汉字音,依其传入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分为以下数种:
    • 古音:早于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音。源于中国上古音
    • 吴音:早在西元5世纪6世纪辗转而入的字音,多使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用语。通说吴音是从南方六朝或经由朝鲜半岛辗转而入,但缺乏史料证实。“吴”是本来学汉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
    • 汉音:于西元7世纪左右,日本始派出遣唐使自大唐所习得之字音,多使用于儒学。近代又用于大量创造新词汇(和制汉语)。对当代日语影响最为深远。
    • 唐音:指以降才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以南方口音为基准。
    此外,传入日本后发生变异,不合于以上任一种的读音称为惯用音
    日语音读多数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特别的是,古汉语的入声塞音韵尾 [-p]、[-t]、[-k] ,在日语当中已独立自成一个音节,造成入声汉字的音读拥有两个音节。
    汉字呉音汉音唐音

    (wa)

    (ka)

    (o)

    (ge)
    がい
    (gai)
    うい
    (ui)

    (si)

    (si)

    (su)
    かく
    (kaku)
    きゃく
    (kyaku)
    きゃ
    (kya)
    なん
    (nan)
    だん
    (dan)
    のん
    (non)
    ぎょう
    (gyō)
    こう
    (kō)
    あん
    (an)
    きょう
    (kyō)
    けい
    (kei)
    きん
    (kin)
    みょう
    (myō)
    めい
    (mei)
    みん
    (min)
    同一词中音读与训读同时出现的,前训读后音读者称为汤桶读法,反之称为重箱读法
    朝鲜汉字音
    朝鲜汉字音原则上一字一音,没有时代区别,也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诸多特征,如齐全的入声韵尾(但-t转为-l)等。
    参见
    • 日本汉字音
    • 古音 (日本汉字音)
    • 吴音
    吴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呉音
    假名 ごおん
    罗马字 Go On
    吴音(日语:呉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指奈良时代由遣隋使和留学僧从长安学习到汉音并将其带回国之前已在日本使用的汉字音。吴音与汉音一样主要传承了中古汉语的特征。
    一般认为吴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从南朝直接或者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此种说法根据是“吴音”名称中的“吴”以及倭的五王向南朝的宋朝贡和儒教与佛教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致历史,然而并无直接的史料证明吴音是南方系统的发音。吴音的别名“对马音”和“百济音”说明古代日本人曾认为吴音来自朝鲜半岛。
    吴音多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古代的法律与政令)用语,在汉音导入后也没有消失,直至现代仍用汉音一并使用。另外“古事记”的万叶假名多使用吴音。
    目录 [隐藏]
    1 名称
    2 字音的确定
    3 特点及与汉音的区别
    3.1 声母
    3.2 韵母/韵尾
    3.3 声调
    4 与古音的关系
    5 吴音与其他汉字音的关系
    5.1 吴音与闽南语的相似性
    5.2 吴音与吴语的相似性
    5.3 吴音与朝鲜汉字音的相似性
    6 参考文献
    7 参见
     
    [编辑] 名称
    只存在吴音的时代并无“吴音”的名称,此名称是汉音引入后所出现的。由于吴音融入日语程度较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称为“和音”。平安时代之后,逐渐被称为“吴音”,而此名称据说是推动汉音普及的一方所取的蔑称。原因是中国的唐代称长安附近地域的读音为秦音,称其他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的音为“吴音”或“吴楚之音”。归国的日本留学生以长安音为正统,因此称之前日本流通的字音为“吴音”。
    另外尚有“对马音”和“百济音”的名称,由来是钦明天皇时百济的僧人法明来到对马以吴音读维摩经传播佛教。
    [编辑] 字音的确定
    确定罕用字的读音时,相对于汉音可根据中国韵书的反切等资料推定,吴音主要根据古代的佛典与律令等史料推断,故而有时出现困难,不同的汉和字典也可能有不同的纪录。
    [编辑] 特点及与汉音的区别
    吴音的来源驳杂,体系不如汉音完善,但也具有下列的特点:
    [编辑] 声母
    1.字首的辅音反映出中古全浊声母与清声母的区别。如“定”吴音ジョウ 汉音テイ;“奉”吴音ブ 汉音ホウ。
    2.中古的鼻音声母在汉音中多变为口音(塞音/塞擦音)声母,而吴音保留为鼻音声母。如“万”吴音マン 汉音バン;“二”吴音ニ 汉音ジ。
    3.匣母在吴音中有脱落现象(主要见于合口字),而汉音中为カ行音。如:“和”吴音ワ 汉音カ;“回”吴音ウェ 汉音クァイ。
    [编辑] 韵母/韵尾
    1.通摄
    1.冬钟韵部分字吴音以ウウ韵表示,汉音以オウ韵表示。如:“重”吴音ヂウ 汉音チョウ;“封”吴音フウ 汉音ホウ。
    2.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オウ/ウウ韵表示。如:“公”吴音ク 汉音コウ;“红”吴音グ 汉音コウ;“弓”吴音ク 汉音キュウ。
    2.江摄:部分字吴音以オウ韵表示,汉音以アウ韵表示。如:“江”吴音コウ 汉音カウ;“邦”吴音ホウ 汉音ハウ。
    3.止摄
    1.脂微韵部分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イ韵表示。如:“气”吴音ケ 汉音キ;“希”吴音ケ 汉音キ。
    2.之韵部分字吴音以オ韵表示,汉音以イ韵表示。如:“期”吴音ゴ 汉音キ;“己”吴音コ 汉音キ。
    4.遇摄
    1.模韵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オ韵表示。如:“素”吴音ソ 汉音ス;“奴”吴音ノ 汉音ヌ。
    2.鱼虞韵三等部分字,吴音以オ韵表示,汉音以ヨ韵表示。如:“去”吴音コ 汉音キョ;“于”吴音オ 汉音ヨ。
    5.蟹摄
    1.开口三四等字,吴音以アイ韵表示,汉音以エイ表示。如:“体”吴音タイ 汉音テイ;“米”吴音マイ 汉音ベイ。
    2.部分一二等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アイ表示。如:“解”吴音ゲ 汉音カイ;“怪”吴音ケ 汉音カイ。
    6.臻摄
    1.部分真韵欣韵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イン表示。如:“隐”吴音オン 汉音イン;“勤”吴音ゴン 汉音キン。
    2.迄韵字,吴音以オツ韵表示,汉音以イツ表示。如:“乞”吴音コツ 汉音キツ。
    7.山摄
    1.山删韵部分字,吴音以エン韵表示,汉音以アン韵表示。如:“间”吴音ケン 汉音カン;“山”吴音セン 汉音サン。(注:此特点区别于寒桓韵)
    2.元韵部分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エン韵表示。如:“言”吴音ゴン 汉音ゲン;“园”吴音ヲン 汉音エン。
    3.月韵部分字,吴音以オチ韵表示,汉音以エツ韵表示。如:“月”吴音ゴチ 汉音グヱツ;“越”吴音ヲチ 汉音ヱツ。
    8.效摄:肴韵字,吴音以エウ韵表示,汉音以アウ韵表示。如:“教”吴音ケウ 汉音カウ;“包”吴音へウ 汉音ハウ。
    9.假摄:麻韵部分字,吴音以エ韵表示,汉音以ア韵表示。如:“家”吴音ケ 汉音カ;“马”吴音メ 汉音バ。
    10.梗摄
    1.梗摄阳声韵三四等字和部分二等字,吴音以ヤウ韵表示,汉音以エイ韵表示。 如:“生”(二等) 吴音ショウ 汉音セイ;“清”(三等) 吴音ショウ 汉音セイ;“名”(四等) 吴音ミョウ 汉音メイ。
    2.梗摄入声字,吴音以ヤク韵表示,汉音以エキ韵表示。如:“席”吴音ジャク 汉音セキ;“石”吴音シャク 汉音セキ。
    11.曾摄:职韵部分字,吴音以イキ韵表示,汉音以ヨク韵表示。如:“直”吴音ヂキ 汉音チョク;“食”吴音ジキ 汉音ショク。
    12.流摄:侯尤韵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汉音以ユウ/オウ韵表示。如:“有”吴音ウ 汉音ユウ;“九”吴音ク 汉音キュウ;谋:吴音ム 汉音ボウ。
    13.深摄:
    1.侵韵字,吴音以オン韵表示,汉音以イン表示。如:“阴”吴音オム 汉音イム;“金”吴音コム 汉音キム。
    2.缉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イフ表示。如:“及”吴音ゴフ 汉音キフ;“邑”吴音オフ 汉音イフ。
    14.咸摄(此摄较复杂,亦多不规则读音,仅择典型举例)
    1.覃韵、凡韵字,吴音以オム韵表示,汉音以アム表示。如:“贪”吴音ドム 汉音タム;“凡”吴音ボム 汉音ハム。
    2.咸韵、衔韵字,吴音以エム韵表示,汉音以アム表示。如:“监”吴音ケム 汉音カム。
    3.严韵字,吴音以オム韵表示,汉音以エム表示。如:“严”吴音ゴム 汉音ゲム。
    4.合韵、乏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アフ表示。如:“合”吴音ゴフ 汉音ガフ;“法”吴音ホフ 汉音ハフ。
    5.洽韵、狎韵字,吴音以エフ韵表示,汉音以アフ表示。如:“甲”吴音ケフ 汉音カフ。
    6.业韵字,吴音以オフ韵表示,汉音以エフ表示。如:“业”吴音ゴフ 汉音ゲフ。
    15.入声字-t韵尾,吴音以チ表示,汉音以ツ表示。如:“一”吴音イチ 汉音イツ;“日”吴音ニチ 汉音ジツ。
    [编辑] 声调
    吴音的声调体系与广韵有较大的不同。详见日本汉字音的声调。
    [编辑] 与古音的关系
    参见古音 (日本汉字音)。
    [编辑] 吴音与其他汉字音的关系
    [编辑] 吴音与闽南语的相似性
    麻韵部分字吴音读エ韵这一点,与闽南语白读音吻合,且不见于其他语言/方言。如 “马”吴音メ 闽南语be;“花”吴音クヱ 闽南语hue。
    流摄部分字吴音以ウ韵表示(相对于汉音用ユウ韵表示)这一点,也与闽南语吻合,如“有”吴音ウ 闽南语u;“丘”吴音ク 闽南语k'u。
    有说法认为这些类似是吴音与闽南白读音皆源于南朝语音/五胡乱华前的中原音的证据。
    [编辑] 吴音与吴语的相似性
    声母
    日母在吴音与吴语白读中皆为鼻音声母n。此现象以吴语较为典型,但亦可见于其他方言如赣语,客语,福州话等。
    吴音中匣母的脱落现象与吴语类似,如“和”吴音ワ 吴语wu(或前加/ɦ/),但匣母脱落在吴语中是普遍现象,而在吴音中主要限于合口字,开口字常为ガ行声母。此现象亦见于其他南方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等。
    韵母
    山删韵吴音多读エン韵,吴语多读e韵,有共同的主要元音,此现象少见于其他语言/方言。
    [编辑] 吴音与朝鲜汉字音的相似性
    效摄、流摄、蟹摄三四等的单元音化。
    牙音、喉音以外的声母不与合口韵搭配(u介音脱落)。与现代的吴语类似。但汉音亦有此特征。
    山摄咸摄部分字,吴音以オ为韵腹,朝鲜汉字音以ㅓ为韵腹,两者类似。如 “言”吴音ゴン 朝鲜音언;“越”吴音ヲチ 朝鲜音월;“凡”吴音ボム 朝鲜音범;“法”吴音ホフ 朝鲜音법。
    部分三等字的i介音脱落,此现象不见于汉音。
    梗摄三四等字,吴音的ア韵腹与朝鲜音的ㅓ韵腹皆为较低的元音,而汉音为较高的エ韵腹。
    有说法认为这些类似是吴音经由朝鲜半岛所传的残存证据。一种推测是吴音传承自百济音,而现代朝鲜汉字音传自新罗音,故有相关。

    • 汉音
    • 新汉音
    • 宋音
    宋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宋音
    假名 そうおん
    罗马字 Sōon
    宋音是日本汉字音的一种。主要是镰仓时代访问中国(南宋)的僧人传入日本的汉字音,可以归入广义的“唐音”(唐宋音)。主要限于特定的禅宗词汇,对一般用语的影响比较少。但作为继吴音、汉音、新汉音之后的汉字音的一层,仍然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目录 [隐藏]
    1 概说
    2 特征
    2.1 声母
    2.2 韵母
    2.3 韵尾
    2.4 声调
    3 参考文献
    4 参见
     
    [编辑] 概说
    唐朝末期遣唐使制度废止,日本处于一定程度上的锁国状态(平安时代后期至院政期)。但通过中国商船的通行以及前往天台山、五台山参拜的僧人,仍然与中国有些许的交流。至院政期的后期,随武士阶级的得势,日本与中国(北宋末至南宋)的交流又再次活跃,僧人的往来也是其中之一。传播汉字音的主要有南宋时期入宋求法的“求法沙门”,包括律宗与禅宗的众僧,以及移居日本的中国高僧如兰溪道隆、兀庵普宁、无学祖元等。这些镰仓时代的禅僧传入日本的是南宋末至元初的江浙地方的方言音。至镰仓时代末期,宋音已经大致形成并固定下来。具体资料如“正法眼藏”(1288)等。
    [编辑] 特征
    宋音体现出中国音由中古音向近代音过渡过程中的种种变化。
    [编辑] 声母
    1. 轻唇音化导致明母与微母字发生区别。如:
    明母:蒙ムン 弥ミ 模モ 满マン
    微母:望バウ 尾ビ 晚バン 物ブ
    2. 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母)多为サ行音。原因是舌上音发生颚化与正齿音(照穿禅等母)合流为塞擦音,而当时日本的タ行音为ta、ti、tu、te、to,相对而言塞擦音被认为与サ行音更为接近。如:
    知母:中シュ/シュン 知シ 竹シク 珍シン
    彻母:蓄シュ 敕シ
    澄母:重ジュ/ジュン 浊ジウ 除シ 茶サ
    3. 疑母字除ガ行外有ア/ワ行或ナ行写法,表示在细音之前发生颚化或脱落。如:
    ガ行: 碍ガイ 眼ガン 我ガ 月ゲ
    ア/ワ行: 五ウ 岸アン 外ウイ
    ナ行:议ニ 语ニ 言ネン 逆ニ 仰ニヤン
    4. 匣母脱落。与南方来源有关。与吴音类似。如:
    胡ウ 慧イ 环ワン 现エン
    5. 部分晓母字以ハ行音表示。hi被听作日语的ヒ。如:
    凶ヒヤウ 辉ヒ 虚ヒ 勋ヒン
    6. 全浊字多以浊音表示。如:
    毒ヅ 重ジウ 浊ジウ 是ジ
    [编辑] 韵母
    1.部分止摄开口齿音字变为ウ韵。反映舌尖元音化的过程。如:
    此ス 雌ス 自ズ 四ス 子ス 慈ズ
    2.鱼韵字为イ韵,模韵字为ウ韵。区分原音是有拗介音的录为イ韵。如:
    鱼韵:于イ 去キ 除シ 女ニ
    模韵:普フ 胡フ 护ウ 五ウ 
    3.歌戈韵以オ/オウ韵表示。桓韵以オン反映中国的音变。如:
    歌戈韵:可コ 多ト 波ホ 和ヲ
    桓韵:般ホン 慢モン 端トン 乱ロン
    [编辑] 韵尾
    1.梗摄、曾摄韵尾变为ン。通摄亦有此类字出现。但江摄宕摄仍为ウ韵尾。如:
    梗摄:病ビン 清シン 经キン 灵リン
    曾摄:恒ケン 能ネン 応イン 证シン
    通摄:蒙ムン 空クン 通ツン
    2.-m韵尾与-n韵尾混同,皆为ン韵尾。中原音韵两者尚明分。说明镰仓时代以后日本的拨音统一为/-N/。如:
    本ホン 近キン 音イン 今キン 暗アン
    3.入声韵尾消失。体现中国原音入声韵尾的退化和消失。如:
    伏(-k)フ 觉(-k)カ 必(-t)ヒ 达(-t)ダ 入(-p)ジ 业(-p)ネ
    [编辑] 声调
    宋音没有表示声调的符号“声点”。

    • 训读
    • 汤桶读法
    • 重箱读法
    • 朝鲜汉字音
    • 喃音
    • 汉越音
    • 入声

    上古汉语
    吴音
    汉音
    古音
    朝鲜语
    朝鲜汉字音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F%A4%E9%9F%B3_(%E6%97%A5%E6%9C%AC%E6%BC%A2%E5%AD%97%E9%9F%B3)”
    4个分类: 日语 | 汉字 | 日语汉字 | 音韵学


    日本汉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日文漢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10年1月19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日本汉字
     
    类型 意音文字
    语言 日语
    使用时期 公元5世纪到现在
    母书写系统 汉字
    日本汉字
     
    姊妹书写系统 正体中文
    简体中文
    朝鲜汉字
    ISO 15924 Hani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日语书写系统
    汉字
    假名
    平假名
    片假名
    使用
    振假名
    送假名
    万叶假名
    变体假名
    罗马字
    平文式罗马字
    训令式罗马字
    日本汉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又称日文汉字,是书写现代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
    日本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现代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古代日本完全使用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现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创的汉字,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日本官方定为国字,当中部分已被中文收录,现在和制汉字主要是未被中文收录的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本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一千余个。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发音
    3 写法
    3.1 外国地名旧译
    3.2 和制汉字
    3.3 国训
    3.4 字体
    4 日常使用汉字
    4.1 当用汉字
    4.2 教育汉字
    4.3 常用汉字
    4.4 JIS汉字
    5 参考书目
    6 中文读法问题
    6.1 仿读方法
    6.1.1 以边读边:
    6.1.2 调整结构:
    6.1.3 与古字相通:
    6.1.4 以相似部件仿读(也参照中国大陆的二简字):
    6.1.5 简化汉字,以原本的正体字读法为准
    7 参见
    8 外部连接
     
    [编辑] 历史
    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汉字
     
    字体
    篆刻・毛笔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古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雕版・活字印刷
    仿宋体 宋体 楷书体
     
    字形
    构成要素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标准字体
    字样书 石经
    康熙字典体(繁体字、旧字体)
    日文新字体 新字形
    国字标准字体 常用字字形表
    汉字简化
    繁体字 - 简化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当用・常用汉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文化圈
    日本 朝鲜半岛 越南
    派生文字
    方言字 则天文字
    假名 韩文 喃字 古壮字 女书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破音字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Unicode扩展汉字,若遇此情况请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本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编辑] 发音
    日本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大部分日文里的汉字都有音、训二读。
    音读
    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公元5至6世纪,汉字由中国或者朝鲜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当时没有读法的名称,学汉音之后,此读法称为“吴音”,“吴”是学汉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另外,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日语汉字称为“汉音”;再加上镰仓时代以后(南宋至明清),随禅宗的留学僧或者贸易商人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共称为“唐音”。
    训读
    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有时中国的部分方言和韩文也会有汉字训读的现象。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词,音读为“かめい”(kamei),意思为假的名字。训读读作“かな”(kana)的话则指用来书写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为了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汉字的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做“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或“读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常见于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
    [编辑] 写法
    [编辑] 外国地名旧译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汉字翻译外国地名,但之后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标记。以下列出部分:
    日文旧释汉字国名地名及今译名:
    日文今译 日文旧译(全写) 日文旧译(简称) 中文今译
    イギリス/英国 大不列頓 / 英吉利 / 英國 英 英国
    イングランド 英蘭  英格兰
    スコットランド 蘇格蘭  苏格兰
    アイルランド 愛蘭 / 愛蘭土  爱尔兰
    フランス 仏蘭西 / 仏國 仏 法国
    ドイツ 独逸 / 獨逸 / 独國 独 德国
    プロシア 普鲁西  普鲁士
    オーストリア 墺太利 墺 奥地利
    ハンガリー 洪牙利 洪 匈牙利
    スイス 瑞西 瑞 瑞士
    ベルギー 白耳義 白 比利时
    オランダ 和蘭/阿蘭陀 蘭 荷兰
    デンマーク 丁抹 丁 丹麦
    ノルウェー 諾威 諾 挪威
    スウェーデン 瑞典 瑞 瑞典
    アイスランド 氷州  冰岛
    フィンランド 芬蘭  芬兰
    ロシア 露西亜 / 魯西亞 / 露國 露 俄罗斯
    ポーランド 波蘭  波兰
    チェコ 捷克  捷克
    ルーマニア 羅馬尼  罗马尼亚
    ブルガリア 勃牙利  保加利亚
    ギリシャ 希臘  希腊
    イタリア 伊太利/伊太利亜 / 伊國 伊 意大利
    スペイン 西班牙 西 西班牙
    ポルトガル 葡萄牙 葡 葡萄牙
    トルコ 土耳古 土 土耳其
    イラン 伊蘭  伊朗
    ペルシア 波斯  波斯
    ウズベク 月即別  乌兹别克
    インド 印度  印度
    ネパール 泥婆羅  尼泊尔
    フィリピン 比律賓 比 菲律宾
    ベトナム 越南  越南
    カンボジア 柬埔寨  柬埔寨
    シベリア 暹羅 / 沙室  暹罗
    タイ 泰  泰国
    ビルマ 緬甸  缅甸
    モンゴル 蒙古  蒙古
    オーストラリア 濠太剌利 豪/濠/濠洲 澳大利亚
    アメリカ/米国 亜米利加 / 米國 米 美国
    カナダ 加奈陀 / 加拿太 加 加拿大
    ブラジル 伯剌西爾 / 巴西 伯 巴西
    アルゼンチン 亞爾然丁 / 亜爾然丁  阿根廷
    ペルー 祕魯 / 祕露 / 秘露 秘 秘鲁
    チリ 知利 / 智利  智利
    キューバ 玖瑪  古巴
    メキシコ 墨西哥  墨西哥
    パナマ 巴奈馬  巴拿马
    パラグアイ 巴羅貝  巴拉圭
    ウルグアイ 宇柳貝  乌拉圭
    ハワイ 布哇  夏威夷
    カリフォルニア 加州  加利福尼亚
    きぼうほう 希望峰  好望角
    カムチャッカ 嘉無薩加  堪察加半岛
    シベリア 西伯利亞 / 西比利亜  西伯利亚
    カシミール 箇失密  克什米尔
    ジャワ 爪哇 / 闍婆  爪哇


    日文旧汉译城市名举例:
    日文今译 日文旧译(全写) 中文今译
    ロンドン 倫敦 伦敦
    パリ 巴里 巴黎
    マルセイユ 馬耳塞 马赛
    ウィーン 維納 维也纳
    ローマ 羅馬 罗马
    ミラノ 未蘭 米兰
    マドリード 馬徳利 马德里
    ベルリン 伯林 柏林
    ハンブルグ 漢堡 汉堡
    ジュネーブ 壽府 日内瓦
    アテネ 雅典 雅典
    コンスタンチノープル 君府 伊斯坦布尔 / 君士坦丁堡
    ニューヨーク 紐育/紐約 纽约
    ワシントン 華盛頓 / 華府 华盛顿
    フィラデルフィア 費拉特費 / 費府 费城
    シカゴ 市俄古 芝加哥
    サンフランシスコ 桑港/舊金山 三藩市/旧金山
    ロサンゼルス 羅府 洛杉矶
    シアトル 沙市 西雅图
    ハリウッド 聖林 荷李活/好莱坞
    パールハーバー 真珠湾 珍珠港
    モントリオール 門土里留 蒙特利尔
    バンクーバー 晩香坡 温哥华
    ホノルル 花瑠璃 檀香山 / 火奴鲁鲁
    ウラジオストク 浦鹽斯德 海参崴 / 符拉迪沃斯托克
    サイゴン 柴棍/西貢 胡志明市/西贡
    バンコク 盤谷 曼谷
    ラングーン 蘭貢 仰光
    マニラ 馬尼剌 马尼拉
    ボンベイ 孟買 孟买
    ゴア 臥亜 果阿
    マカオ 澳門 澳门
    ラサ 拉薩 拉萨
    スエズ 蘇西 苏伊士
    [编辑] 和制汉字
     
    国字(辻)日本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但亦有百余个汉字是由日人根据中国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汉字,而且创造得很科学。这些日本自家创造的汉字,不同于中国大陆通行的简化字,而是只限于日本语使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峠 (とうげ;touge):山口,鞍部。
    榊 (さかき;sakaki):杨桐,常绿树。
    畑 (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
    辻 (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
    働 (はたらく;hataraku):工作。
    躾 (しつけ;shitsuke):教养。不常用,同“仕付け”。
    部分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腺”、“癌”、“鳕”。
    [编辑] 国训
    部分日本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这些汉字被称为“国训”:
    沖 oki (岸边,取其“水中”之会意)
    椿 tsubaki (山茶花)
    [编辑] 字体
    主条目:日本新字体
    部分汉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正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别:
    新字体:国;旧字体:國;音读:こく(koku);训读:くに(kuni)
    新字体:号;旧字体:號;音读:ごう(gō)
    新字体:変;旧字体:變;音读:へん(hen);训读:かわる(kawaru)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由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去掉笔画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见的如
    新字体:歩;旧字体:步;音读:ほ、ふ、ぶ(ho, fu, bu);训读: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新字体:賓;旧字体:賓;音读:ひん(hin)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的部分,新字体就干脆写成“歩”。但也有例外,如“捗”。
    还有些新字体成为了近义字或同音字取代(按:此处指日语中,不以中文为基准思考),如
    新字体:欠;旧字体:缺;音读:けつ(ketsu);训读:かける(kakeru);(中文“缺”“欠”不同字。)
    新字体:缶;旧字体:罐;音读:かん(kan);(中文“缶”“罐”不同字。)
    新字体:死;旧字体:屍;音读:し(shi);训读:しぬ(shinu);(中文“尸”“死”不同字。“屍體”新字体写作“死体”。)
    新字体:部;旧字体:篰;熟字训读:“篰屋,heya”变成“部屋,heya”
    有些新字体被简化到被另一个毫无关联的字来代替。如:
    新字体:芸;旧字体:藝;音读:gei;新字体只保留了旧字体的草字部“艹”与底部的“云”。
    原本“芸”音读是“うん(un)”,训读是“くさぎる”(kusagiru),是“草(kusa)”和“切る(kiru)”的合成词,即除草的意思。新字体里这种读法已经废除了。
    [编辑] 日常使用汉字
    [编辑] 当用汉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并颁行简化的新字体。于是产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日本的汉字简化改革,最初导火线是GHQ教育使节团“建议”以日语罗马字全面取代汉字跟假名,实与脱汉运动无关;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汉字”规范汉字使用字数,而非简化汉字。
    [编辑] 教育汉字
    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经过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个学年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编辑] 常用汉字
    1,945个。见常用汉字表与JIS之对应
    由于普遍认为“当用汉字”对于社会影响实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编辑] JIS汉字
    6,802个。JIS C 6226-1978
    [编辑] 参考书目
    《汉字在日本》何群雄 著,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6日初版,ISBN 962-07-1404-0
    《汉字在日本》刘元满 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ISBN 978-7-81064-924-7
    [编辑] 中文读法问题
    日语中出现的和制汉字,其中有部分已被中文所吸纳,也有部分未被现代汉语所收录,因而出现部分汉字无法读出字音的问题。由于这些字在日本电影、动漫等大量出现,但没有相对应的读音而无法读出,坊间出现仿读。
    [编辑] 仿读方法
    但民间也尝试以前人的方法仿读日本汉字,以易记及字源为原则,主要方法有:
    [编辑] 以边读边:
    働,仿读作“动”。
    榊,仿读作“神”,亦有人读作“申”。
    辷,仿读作“壹”。
    込,仿读作“入”,也有人仿读作“这”,实为“迂”之异体字。
    辻,仿读作“拾”,也曾有因其形似“过”而被仿读作“过”。
    凪,仿读作“止”,也有人仿读作“风”,香港《电脑用汉字粤语拼音表》取“jau1”即“优”。
    畠/畑,仿读作“田”,也有人仿读作“店”。
    躾:仿读作“美”。
    [编辑] 调整结构:
    凧,调整结构为“巾+几”,仿读作“旗”,也仿读作“帆”,台湾CNS11643中文全字库取作“筝”。
    凩,调整结构为“木+几”,仿读作“机”,少数读成“朵”,亦读作“木”。
    [编辑] 与古字相通:
    俥,古与“车”相通,象棋中有使用,仿读作“居”。
    咲,古与“笑”相通,仿读作“笑”。
    匂,古与“匈”相通,仿读作“胸”。
    麿:古与“縻”相通,仿读作“靡”。
    [编辑] 以相似部件仿读(也参照中国大陆的二简字):
    峠:右边形近“卡”,仿读作“卡”。汉典作“ㄑㄧㄚˇ qia3”,全字库取作“古”。
    枠,类似“椊”的异体,而“醉”的简化则是“酔”(因为“卒”二简字为“卆”),仿读作“卒”
    雫,曾为“霞”的二简字,仿读作“霞”。本读作“ㄋㄚˇ na3”。
    渋,本字虽为“澀(澁)”(粤语发音为“色”或“劫”),在香港及台湾已经习惯将“渋谷”读作“涉谷”。
    [编辑] 简化汉字,以原本的正体字读法为准
    仏/払,“佛”/“拂”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弘”。
    売,“賣”的简化,常被误读作简化字“壳”。
    仮,“假”的简化,要读作“假”而非“反”。“仮”实为“反”的罕体,日文汉字借中文死字简化,所以中文念成“反”也无误,只是在对应日文时不适用,例如仮面应该读成假面而非反面。
    駅,“驛”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尺”或“站”。
    浜,“濱”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兵”,中文的正确读法为“帮”。
    辺,“邊”的简化,常被误读作“道”的二简字。
    芸,“藝”的简化,常被误作为中文的“芸”字而读成“云”。
    [编辑] 参见
    汉字
    日文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越文汉字
    韩文汉字
    [编辑] 外部连接
    日制汉字辞典 (日语)
    日本の「漢字表」(日语)
    当用漢字字体表(内閣訓令第一号、内閣告示第一号)1948年(青空文庫 内)
    地名・国名・人名の汉字表记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各地汉字
     
    中国大陆汉字 - 台湾汉字(正体中文) - 日本汉字 - 港澳汉字 - 琉球汉字 - 朝鲜汉字 - 越南汉字 - 新加坡汉字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7%A5%E6%9C%AC%E6%B1%89%E5%AD%97
    4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日语 | 日语汉字 | 派生汉字
     

    新汉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新漢音
    假名 しんかんおん
    罗马字 Shin-kan-on
    新汉音是日本汉字音的一种,属于汉音中时间上最晚的一层,由唐朝末期或略晚的日本僧侣传入日本,主要用于密教“声明”(佛教音乐)的诵读。
    目录 [隐藏]
    1 概要
    2 特征
    2.1 声母
    2.2 韵母
    3 参考文献
    4 参见
     
    [编辑] 概要
    汉音传承的是中国北方的中古音。在其传承过程中,通过遣唐使的交流,日本一直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中国音。因此,汉音因时代差异又有较旧和较新的层次之分。现存的汉音是平安时代初期(唐朝后期)之前传入并日本化的读音,而平安时代中期日本所接受的最新层的汉音(所谓“新汉音”)并未进入一般使用流传下来,仅在文献中有所留存。
    “新汉音”的主要资料是随密教传入日本的“声明”(しょうみょう,佛典的配乐诵唱)。有名的如天台宗的“法华忏法”和“例时作法”等的汉字音。这些汉字音主要是由平安中期以前访问中国的僧人如圆仁(慈觉大师,794-864)、圆珍(814-891)等传回日本的。
    [编辑] 特征
    主要以汉音为参照作比较。
    [编辑] 声母
    1.明微母、泥娘母字全部为バ行/ダ行。而汉音中残留有部分字以鼻音表示。如:门ボン 孟バウ 明ベイ 宁デイ 难ダン 念デン。
    [编辑] 韵母
    1.钟韵牙音三等字脱落拗音的介音。如:恭クウ 供クウ。
    2.佳韵字i韵尾脱落。如:解カ。
    3.入声尾的弱化或脱落。
    1.-t入声尾脱落。如:一イ 佛フ。
    2.-p入声尾弱化或脱落。如:十シ/シツ 入ジツ 劫ケ 法ハ/ハツ。
    3.-k入声尾弱化或脱落。如:白ハイ 积セイ 释セ。
    4.-ŋ鼻韵尾的弱化或脱落。如:证シ 乘シ 胜シ 称シ 应イ。
    5.德韵字为合拗音(汉音为开口)。如:国クヱキ 或クヱキ 惑クヱキ。
    6.职韵字多为直音(无拗音介音)。如:极キク 职シキ 识シク 忆イク 臆イク。
    入声尾的弱化与脱落,明显反映出其母胎音的中国音的入声尾开始退化。因此新汉音属于汉音的最终层,移植时期大致在唐末期(约850-900年)。
    新汉音的体系与汉音大体重合,故后世未将其作为汉字音的单独一类。
    [编辑] 参考文献
    沼本克明(1986),‘日本汉字音の历史’,东京堂
    [编辑] 参见
    日本汉字音
    中古音
    吴音
    汉音
    宋音
    唐音
    遣唐使
    密教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6%B0%E6%BC%A2%E9%9F%B3
    4个分类: 日语 | 汉字 | 日语汉字 | 音韵学 ''


    入声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移動: ナビゲーション, 検索
    音韻学
    字音構造
    声母 + 韻母 / 声調
    韻母 (介音+韻腹+韻尾)
    韻 (韻腹+韻尾/声調)
    韻摂 (韻腹+韻尾)
    声母: 五音 清濁 三十六字母
    介音: 等呼 四呼
    韻腹: 内外転 十六摂
    韻尾: 陰声韻・陽声韻・入声韻
    声調: 四声八調 平仄 舒促
    上古音
    - 詩経音系 -
    中古音
    - 切韻音系 -
    広韻 平水韻 韻鏡
    日本漢字音: 呉音 漢音
    朝鮮漢字音
    近古音
    - 中原音韻音系 -
    日本漢字音: 唐音
    表音法
    直音 反切 韻書 韻図
    注音符号 ピンイン
    入声(にっしょう)は、古代中国語の声調(四声)のうち、音節末子音が内破音[ p̚], [ t̚], [ k̚] で構成され、短く詰まって発音される音節を調類としたものをいう。韻尾の分類からは入声韻と呼ばれ、陰声韻(母音)・陽声韻(鼻音[m],[n],[ŋ])と対立する。仄声。中古音では明確にこの音素を持っていたと考えられるが、現代中国語では方言によっては変化・消滅し、普通話では失われている。
     方言に残る入声 [編集]
    広東語では、調値によって6種に分けた場合の、第1声・第3声・第6声の3つの段位声調の他、第2声と同じ上昇変調をとる語(「鹿 luk2」など)がある。断音だが、長母音と結びつく場合もある。
    呉方言や北方方言の一部・閩方言の一部では声門音[ʔ]として残っている。
    官話方言では、調値の違いだけが残る例もある。
     周辺言語に残る入声 [編集]
    ベトナム語では、-p, -t, -ch, -cがあり、第3声と第6声のみをとる。軟口蓋音は鼻音 -ng とともに、一部が硬口蓋音(-ch, -nh)に変化したものがある。
    朝鮮語ではp, l, kというように、tがlに変化している。
    日本語の漢字音における音読みでは、-iか-uの母音が挿入され、[フ・ク・ツ・チ・キ]で終わるものがほぼ入声であると考えてよい。これらは学校が「ガクコウ」ではなく、「ガッコウ」になるように、無声子音の前では、元の形の近い音価を残している。室町時代には-tの入声があり、例えば「念仏」はNembut、「念仏は」はNembuttaと発音された。現代語でも、「雪隠」set-in などにその名残が見られる。
    親字 推定中古音 呉音 漢音 普通話 台湾語 広東語 朝鮮語 ベトナム語
    合 [ɣɑp] ガフ カフ hé hap8 hap6 hap 합 hợp
    十 [ʑip] ジフ シフ shí sip8 / chap8 sap6 sip 십 thập
    佛 [vɪuət] ブツ フツ fó hut8 / put8 fat6 bul 불 phật
    八 [pat] ハチ ハツ bā pat4 / peh4 baat3 pal 팔 bát
    易(かえる) [jɐk] ヤク エキ yì ek8 yik6 yeok 역 dịch
    客 [kʰɪɐk] キャク カク kè khek4 / kheh4 haak3 gaek 객 khách
     現代中国語との関係 [編集]
    現代中国語(普通話)の声調と入声の関係は、清音については統一した法則が無いが、濁音に関しては大体において全濁(有声破裂音・摩擦音)が全清(無気無声音)第二声、次濁が第四声となっている。統計によると入声が普通話で第四声となったものは40%、第二声となったものは31%、第一声となったものは21%、第三声となったものは8%となってい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85%A5%E5%A3%B0」より作成
    カテゴリ: 中国音韻学

    训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训读,指的是中国周边的汉字文化圈诸民族(主要为日本)按照本土同义语汇的读音来认读汉字的方法。
    目录 [隐藏]
    1 日语中的训读
    1.1 形成
    1.2 其他作用
    2 朝鲜语中的训读
    3 越南语中的训读
    4 壮语中的训读
    5 汉语中的训读
    5.1 闽南语
    5.2 粤语
    5.3 吴语
    6 欧美语言的训读
    7 参见
     
    [编辑] 日语中的训读
    在日语里,训读(訓読み)是以日语固有的发音来读出汉字,与该汉字本身的字音(吴音、汉音、唐音等)有很大的不同。
    例:“水”训读为“みず”(mizu),是和语固有之说法,与字音“すい”(sui)并无关联。
    同一词中音读与训读同时出现的,前训读后音读者称为汤桶读法,反之称为重箱读法。
    [编辑] 形成
    日语本无文字,约莫西元5世纪前汉字传入,乃于初期借用汉字记音。例如草称为kusa,即以“久佐”二字表音。但此法有失效率,且丧失汉字之辨义功能,后来干脆使用汉字的表义,直接写作“草”,但发音仍沿用日语传统读法kusa。此种方式即为训读。
    训读的“训”有“学习”之意,即以日语固有的发音套用在汉字上作为解释。
    [编辑] 其他作用
    可以代表两种意思或以上的日语词汇,虽然发音相同,但是汉字能成为辅助工具,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おもい”(omoi)可解作某东西很重或是思念,前者会写作“重い”,后者写作“思い”。
    另有些涵义在汉字是为同一个词,所以在日语中必须有不同的训读帮助歧义。例如“生”有“未煮熟”及“生存”之意。在日语中前者读作“なま”(nama),后者为“い-きる”(i-kiru)。
    [编辑] 朝鲜语中的训读
    [编辑] 越南语中的训读
    参见:喃音#纯喃音
    汉字(借用为喃字的汉字)的纯喃音通常为来自该汉字意义相同的固有语言的训读音。一个汉字或喃字的纯喃音往往与该字的古汉语读音无关。如:“家”字被借义不借音的视为喃字后,其读音则成为“nhà”,而“nhà”是与“家”意义相同的越南语固有词的读音,此用法与日本语、朝鲜语汉字的训读类似。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年”的纯喃音“năm”等。
    [编辑] 壮语中的训读
    主条目:方块壮字#训读
    [编辑] 汉语中的训读
    汉语方言里也有训读现象,不过很少见。比如“打”,《说文解字》有“打,击也。从手丁声,都挺切。”也就是说“打”是击打的意思,读音应该如“丁”字。可是北方方言,击打的动作都说成上声[da],于是就采用“打”字,取该字击打之意。不过不取该字的古字典记录的发音,而是训读为上声[da]。
    [编辑] 闽南语
    闽南语为汉语方言中训读使用率最高的语言。闽南语歌谣的歌词中,因不知训读而无法阅读的情况较多。
    可能不存在对应的汉字的例子
    到 - 训 kau3,音 tau3,to3
    此 - 训 chit4,音 chhu2
    的 - 训 e0,音 tek4
    飮 - 训 lim5,音 im2
    可能本来为别的汉字的例子
    香 - 训 phang1,音 hiang1,hiong1,hiuN1 (本字为“芳”)
    勿 - 训 mai3,音 but8 (本字为“莫”与“爱”的合音)
    [编辑] 粤语
    粤语由于制作了很多方言字,训读相对较少。也有个别训读字常被念错的现象。
    凹 - 训 nap1,音 aau3,wa1
    孖 - 训 ma1,音 zi1
    熨 - 训 tong3,音 wan6,wat1(本字为“烫”)
    [编辑] 吴语
    吴语也有很多对应的方言字。而“二”字常读作“两”则是训读现象的一种。
    二 - 训 liang3,音 el3,nyi3 (本字为“两”)
    [编辑] 欧美语言的训读
    一般认为不使用汉字的语言通常不存在训读,但类似训读的现象却在欧美语言中也有存在。例如,英文中借自拉丁语的“etc. (et cetera)”常被读作“and so on”或“and so forth”、“i.e. (id est)”读作“that is”、“lb. (libra)”读作“pound”,“取自文明语的书面语(或文字),用相同意义的母语的固定读法来读”这一点是训读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这种现象在英语中往往局限为有限的几个词语。
    [编辑] 参见
    汉文训读
    音读
    汤桶读法
    重箱读法
    熟字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8%A8%93%E8%AE%80
    1个分类: 日语汉字

    汉文训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汉文训读,简称训读(訓読,くんどく,在日语中的使用区别于“訓読み”),又称“読み下し”,是日本人读解汉文时将可以训读的部分训读,以翻译为日语而读解的方法。有时也指其他语言(如朝鲜语)以训读读解汉文的方法。
    目录 [隐藏]
    1 概说
    2 “返り点”的种类
    3 读法示例
    4 参见
     
    [编辑] 概说
    日本人在读解汉文过程中,使用“乎古止点(をことてん)”,在文中添加“を”与“こと”等助字,以“返り点(かえりてん)”表示词语的阅读顺序,以送假名、句/读号,片假名等作为阅读的辅助,从而发展出训读法。
    乎古止点
    在字的周围加上点等符号,以位置表示助词、助动词以辅助训读。用法依流派不同而相异。
    返り点
    表示短语的阅读顺序,一般书于字的左下,如レ点、一二三点、上(中)下点等。
    [编辑] “返り点”的种类
     
    文字左下角之“レ”“上”等为返回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阅读顺序レ点(雁点)
    首先读加レ点的字之下的文字,然后返回读加レ点的文字。
    一二(三)点
    按加一、二、(三)等的顺序读。
    上(中)下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一二点的范围时使用(详见下节)。
    甲乙丙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上下点的范围时使用。因上(中)下点只有三个可用,当跨越一二点的范围,需指定四个以上的返り点的位置时,有时略过上中下点不用,而直接使用甲乙丙点(最多可用至十个)。
    天地人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甲乙点的范围时使用。
    [编辑] 读法示例
    试读一句汉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韩非子)
    加训读符号后成为
    楚人有下鬻二盾與一レ矛者上
    首先跳过加有下、二的词语向下读,既而跳过加有レ点的词语,然后遵照其他的返り点改变顺序。故例文变为如下阅读顺序:
    楚人盾矛与鬻者有
    即可以理解为“楚人に盾と矛とを鬻ぐ者有り”。
    [编辑] 参见
    片假名
    训读
    吏读
    乡札
    口诀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C%A2%E6%96%87%E8%A8%93%E8%AE%80
    1个分类: 日语

    汤桶读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汤桶读法(湯桶読み,ゆとうよみ),指日语中如“汤桶”(ゆトウ)一般,某词的前半部用训读,后半部用音读的现象。有些起源于误读,但在使用中逐渐成为固定读法。
    例如,合図(あいズ)、雨具(あまグ)、粗熱(あらネツ)等等皆为汤桶读法。某些可能被认为是训读的词如:豚肉(ぶたニク)、鳥肉(とりニク)也是。此类词语并非完全的“汉语”(指日语中来源于汉语的音读词汇),是和语与“汉语”的混种,故而将训读与音读混合是自然的,仅仅是将和语部分作了汉字表记。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汤桶读法据说为万叶集中出现的“手师”(习字教师)。
    前半音读,后半训读的词,称为“重箱读法”。
    [编辑] 示例
    合図(あいズ)
    雨具(あまグ)
    甘食(あまショク)
    粗熱(あらネツ)
    粗利(あらリ)
    大勢(おおゼイ)
    返り点(かえりテン)
    株券(かぶケン)
    白菊(しらギク)
    敷金(しきキン)
    高台(たかダイ)
    薪能(たきぎノウ)
    手数(てスウ)
    手帳(てチョウ)
    鶏肉(とりニク)
    野宿(のジュク)
    豚肉(ぶたニク)
    見本(みホン)
    夕刊(ゆうカン)
    [编辑] 参考文献
    高岛俊男 《広辞苑の神話(お言葉ですが… 4)》(手师の件) ISBN 4167598051
    《お言葉ですが… (4) ―猿も休暇の巻》 (ISBN 4163560009)
    [编辑] 参见
    重箱读法
    和语
    训读
    音读
    日本汉字音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9%AF%E6%A1%B6%E8%AE%80%E6%B3%95
    1个分类: 日语汉字

    重箱读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重箱读法(重箱読み,じゅうばこよみ),指日语中如“重箱”(じゅうばこ)一般,某词的前半部用音读,后半部用训读的现象。有些起源于误读,但在使用中逐渐成为固定读法。
    重箱读法中后半部分常出现浊化。
    前半训读,后半音读的词,称为“汤桶读法”。
    [编辑] 示例
    音読み(オンよみ)
    額縁(ガクぶち)
    客間(キャクま)
    経木(キョウぎ)
    金星(相撲)(キンぼし)
    工場(コウば)、役場(ヤクば)等
    残高(ザンだか)
    桟橋(サンばし)
    試合(シあい)
    新顔(シンがお)
    新橋(シンばし)
    雑木(ゾウき)
    総花(ソウばな)
    台所(ダイどころ)
    団子(ダンご)
    反物(タンもの)
    賃上げ(チンあげ)
    馬鹿(バか)
    派手(ハで)
    番組(バンぐみ)
    半田(ハンだ)
    本棚(ホンだな)
    本屋(ホンや)
    山谷(サンや)
    豚汁(トンじる)(亦称ブタじる)
    [编辑] 参见
    汤桶读法
    和语
    训读
    音读
    日本汉字音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9%87%8D%E7%AE%B1%E8%AE%80%E6%B3%95
    2个分类: 日语 | 汉字


    和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和语,日语又称大和言叶(やまとことば),是日语词汇来源的一类,指相对于汉语和外来语的日本原本使用的固有词汇。“やまとことば”又可写为“倭词”或“和词”。汉字的训读即是与汉字的意义相对应的和语词。
    目录 [隐藏]
    1 音韵
    2 词汇
    3 意义的特征
    4 同义的外来语
    5 参考文献
    6 相关项目
     
    [编辑] 音韵
    和语的音韵有如下特征:
    词首原则上不出现浊音、半浊音,ピカピカ等拟声语、拟态语除外。“ばら”(玫瑰)等出现浊音词头的情况,是古语的词头脱落的结果。“ばら”的古语是“いばら”/“うばら”。
    词首不出现ラ行音。此特点与阿尔泰语系诸语和韩语相同。
    形成合成词时,前一词的元音有时发生变化,后一词可能出现连浊现象。如:き(木)+たつ(立つ)→木立(こだち);さけ(酒)+たる(樽)→さかだる(酒樽)等。
    [编辑] 词汇
    汉语和外来语+动词“する”构成的复合词(“选択する”、“サービスする”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动词,几乎所有的形容词,以及全部助词都属于和语。例词如:みる(見る)、はなす(話す)、よい(良い)、が(主格の助詞)、うみ(海)、やま(山)、さくら(桜)等。名词与形容动词中,和语、汉语、外来语皆出现。
    [编辑] 意义的特征
    和语词,特别是复合词与派生词,有较多与自然和季节变化相关的词给人以有情调和美的感觉,如「あおぞら(青空)」、「はつしも(初霜)」、「よなが(夜長、秋について)」、「はるさめ(春雨)」、「こけしみず(苔清水)」、「あさせ(浅瀬)」、「うずしお(渦潮)」、「ささにごり(細濁り)」。总体而言,相对于和语词,汉语词感情色彩较少,较多用于“理性”领域,如大量表示抽象概念的和制汉语。 另外,近年来表达与社会问题和教育等有关的负面状况时有较多使用和语的倾向,如「いじめ(苛め)」、「おちこぼれ(落ち零れ)」、「ひきこもり(引き籠り)」等。
    [编辑] 同义的外来语
    战后的日语中,有一定数量的和语词被外来语词取代或部分取代。例如:
    さじ(匙) → スプーン(英语:spoon)
    ちち(乳、饮用の) → ミルク(milk)
    つけぶみ(付文・付け文)・こいぶみ(恋文) → ラブレター(love letter)
    另一方面,也有如“キー(key)”/“かぎ(键)”和语比同义的外来语更常用的例子。
    [编辑]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 (1988), 日本语, vol. 上, 岩波书店, ISBN 978-4004300021 pp133-279
    [编辑] 相关项目
    中古日本语
    汉字词
    外来语
    固有词
    借词
    训读
    汤桶读法
    重箱读法
    日语
    日本文化
    古事记
    日本书纪
    本居宣长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2%8C%E8%AA%9E
    2个分类: 日语 | 语言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8 发表于: 2010-01-23
    儒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越文漢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注意:本页面或章节含有Unicode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B区用字:“𡨸”。如果您的系统不支持,有关字符将会错误显示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参见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汉字

    字体
    篆刻・毛笔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古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雕版・活字印刷
    仿宋体 宋体 楷书体

    字形
    构成要素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标准字体
    字样书 石经
    康熙字典体(繁体字、旧字体)
    日文新字体 新字形
    国字标准字体 常用字字形表
    汉字简化
    繁体字 - 简化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当用・常用汉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文化圈
    日本 朝鲜半岛 越南
    派生文字
    方言字 则天文字
    假名 韩文 喃字 古壮字 女书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破音字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Unicode扩展汉字,若遇此情况请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儒字(越:Chữ Nho/𡨸儒?),又称汉字(越:Hán Tự/漢字?、越:Chữ Hán/𡨸漢?),是越南语中曾经使用的汉字。儒字在越南文中通常在用来书写由中国语传入的汉字词,而其他固有词由喃字(越:Chữ Nôm/𡨸喃?)来书写,汉字教育在古代越南比较被重视,官方和知识份子通常能读写汉字。

    [编辑] 字音
    由于越南语引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所以汉字的古汉语发音在越南语中保留得很好,多数声母都得到了保留,特别是区分了舌根鼻音声母的ng(疑母)、喻母跟零声母的汉字。比如“鱼”念 ngư,“俞”念 du,“于”念 ư。当然部分声母出现了变异,例如:“西”念 tây,“民”念 dân。

    越南语的汉字音韵尾出现了4个变异,但是却没有影响到它对汉字韵尾保留的完整性。古汉语韵尾收 n, m, p, t 的汉字在越南语中依然收 n, m, p, t。例如:判 phán、帆 phàm、法 pháp、发 phát。

    古汉语尾韵收ng的汉字在越南语中分化成 ng, nh 两个韵尾,具体的分化规则是韵母是洪音(a, o, ơ, u, ư)的时候,韵尾是 ng(例如:空 không,光 quang,浓 nùng);韵母是细音(念/ɛ/时的a, i, e)的时候,韵尾是 nh(京 kinh,生 sinh,成 thành)。

    在原汉字文化圈国家中,越南、日本跟韩国在引入汉语词汇的时候都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汉字的古汉语发音,但是只有越南语引入汉音的时候,连声调都一并保留。虽然越南语将古汉语的两个入声调归入了两个去声调(锐声跟重声)中,但是还是完整重现“平上去入分阴阳”的8个声调,因为入声字带有 p, t, c/ch 韵尾,非常容易同去声字分别开来。

    [编辑] 参见
    越南语
    汉字
    喃字
    喃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注意:本页面或章节含有Unicode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B区用字:“𡦂、𡨸、𢆥”。如果您的系统不支持,有关字符将会错误显示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参见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喃字
    类型 意音文字
    语言 越南语
    使用时期 约1200年至1949年
    母书写系统 喃字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汉字
     
    字体
    篆刻・毛笔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古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雕版・活字印刷
    仿宋体 宋体 楷书体
     
    字形
    构成要素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标准字体
    字样书 石经
    康熙字典体(繁体字、旧字体)
    日文新字体 新字形
    国字标准字体 常用字字形表
    汉字简化
    繁体字 - 简化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当用・常用汉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文化圈
    日本 朝鲜半岛 越南
    派生文字
    方言字 则天文字
    假名 韩文 喃字 古壮字 女书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破音字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Unicode扩展汉字,若遇此情况请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喃字,Chữ Nôm,字喃 ,或 𡨸喃(喃),或 𡦂喃(喃),是一种过去在越南通行,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其在越南古代文字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相同,都被用来表示本民族固有词汇,而汉字则用来表示从古汉语中引入的汉字词。
    喃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在10至20世纪初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段时间里,喃字是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纯粹越南的唯一工具。
    越族人创造喃字,用来为越语、岱依语和瑶语记音,造成越喃字(喃字)、岱喃字、瑶喃字。有关喃字的最早史料是11世纪李代1076年的云板钟铭文。起初,喃字常用来记录人名、地名,后来逐渐普及,进入国家的文化生活。14世纪胡朝、18世纪西山朝年间,出现了在行政文书中用喃字的倾向。单就越南文学领域而言,喃字对于营造延续多世纪的辉煌文学起到了特别重要作用。
    喃字的构字大部分为一个汉字表音,一个字表意而组合在一起。
    如“𡨸”,借汉字“宁”表音[1],借汉字“字”表意而合成在一起。
    喃字写法没有标准,通常一个国语字对应几个喃字,如“Chữ”就有“𡨸()”或“𡦂()”等多种写法,而“Chữ”最常用的对应的喃字就是“𡨸”,这同“𡨸”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有关。
    目录 [隐藏]
    1 名称问题
    2 发展历史
    3 字例
    4 Unicode
    5 注释
    6 相关条目
    7 外部链接
     
    [编辑] 名称问题
    “喃字”汉语有时也写作“字喃”。

    由于汉语语序和越南语语序不同,正如“汉字”在越南语中有两种命名:其一是意译为“𡨸汉”(Chữ Hán),其二可直译作“Hán Tự”。反过来,“Chữ Quốc Ngữ”(𡨸国语)的汉语也是译作“国语字”,因此“Chữ Nôm”翻译为汉语也就类推为“喃字”。
    [编辑] 发展历史
    在越南语言文化历史上,喃字的写法一直没有固定下来,以及上位者的不推广,使得使用的层面不广。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高官主要都是使用汉字、汉文(文言文)(越南使用汉字来表达越南语言,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八世纪,由冯兴(Phùng Hưng,761-802,谥号布盖大王)所建立的冯朝)。其次文化较低的人亦未必有机会学习。再者,喃字很多都是以形声造字,所以必须先读通汉字才能懂喃字。而知识份子了解汉字后,又不愿使用喃字,造成流传不易。

    十九世纪法国占领越南后,殖民政府不鼓励甚至禁止使用古汉文,加以传教士在越南推广罗马字拼写越南语后,使用喃字的人口随着汉语被殖民政府的打压而几近绝迹。
    在越南历史上,喃字只有两段时间得到官方承认其地位。这两段时间分别是胡一元执政并纂夺陈朝的期间,以及西山朝阮光平执政的期间,政府会在公文书信里使用喃字。
    [编辑] 字例
    喃字主要以汉字为边旁部首,用意声合字法造字。这种喃字不是形声字,而是意声字。

    例如越南语的“Năm”为“年”的意思,喃字将之写作“𢆥”,借“南”字表音,借“年”字表意。
    喃字的写法从未有统一标准。以“字喃”一词本身为例,其中的“字”字亦可写作“𡨸”或“𡦂”。
    汉字“妈”是形声字,“马”是声旁,表示该字读如“马”。“女”是形旁,表示该字字义和女性有关,但是该字的意思不等同于“女”字。 喃字“𠀧”是意声字,“巴”是声旁,表示该字读如“巴”。“三”是意旁,表示该字的意思等同于“三”字。 喃字才有意声字,汉字基本没有这种造字法。

    [编辑] Unicode
    一些喃字现在在Unicode中存放在U+20000至U+2A6DF码段内,这一码段属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B区(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s B)。
    [编辑] 注释
    1.^ 宁不是寧字的简体字,是另外一个字,即“贮”字的右半边,标准汉语念做“zhù”跟“ㄓㄨˋ”。


    [编辑] 相关条目
    维基孵育场的维基百科语言试验版:
        喃字试验版方块壮字
    方块侗字
    方块白文(僰文)
    岱喃字
    瑶喃字
    越南语
    越文汉字
    喃音
    儒字
    汉字
    Unicode
    [编辑] 外部链接
    喃遗产保存会:越南汉字与喃字的查询 - 在Hán-Nôm(汉喃)中输入正体汉字来搜索
    学越南语去 - 喃字教学网站
    线上汉越字典
    汉越字典/汉越辞典
    喃字字典
    汉喃同源辞
    国语字——汉字辞典/A Vietnamese-Chinese wordlist
    Hán Việt chú thích
    线上喃字输入(可将网页保存在电脑中脫機使用)
    Han Nom 字型 - Han Nom 字型分为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两个版本。包含code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A区、B区汉字及喃字
      这是与语言或语言学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6%83%E5%AD%97
    3个分类: 越南语 | 亚洲文字 | 派生汉字




    日文汉字
    韩文汉字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各地汉字

    中国大陆汉字 - 台湾汉字(正体中文) - 日本汉字 - 港澳汉字 - 琉球汉字 - 朝鲜汉字 - 越南汉字 - 新加坡汉字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4%92%E5%AD%97
    1个分类: 越南汉字

    古汉越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被修正为维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2008年6月14日)
    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来改善这篇条目。
    古汉越语,又称古汉越音(ancient Sino-Annamite),是指在汉字尚未大量传入越南之前,零星传入安南口语中的汉字音。这个时期主要是在中唐以前,特别是在汉朝的越南内属时期。
    古汉越语比唐代传入的汉越语更为古老,与汉语越化一样,也不尽符合汉越语的音韵体系。
    目录 [隐藏]
    1 古汉越语的音韵特点
    1.1 声母
    1.1.1 牙音开口二等字
    1.1.2 古舌头音
    1.1.3 古重唇音
    1.2 韵母
    1.2.1 外转二等韵的主要元音
    1.2.2 鱼虞两韵的古读
    1.2.3 侵真两韵的古读
    1.2.4 梗摄古尾
    1.2.5 覃韵古读
    1.2.6 钟韵古读
    1.2.7 支韵古读
    1.3 古声调
    2 参考文献
    3 相关项目
     
    [编辑] 古汉越语的音韵特点
    [编辑] 声母
    [编辑] 牙音开口二等字
    [编辑] 古舌头音
    [编辑] 古重唇音
    [编辑] 韵母
    [编辑] 外转二等韵的主要元音
    1.麻韵
    2.肴韵
    3.佳皆韵
    4.删山韵
    5.咸衔韵
    [编辑] 鱼虞两韵的古读
    1.鱼韵
    2.虞韵
    [编辑] 侵真两韵的古读
    [编辑] 梗摄古尾
    [编辑] 覃韵古读
    [编辑] 钟韵古读
    [编辑] 支韵古读
    [编辑] 古声调
    [编辑] 参考文献
    1.王力(1948),汉越语研究,岭南学报第九卷第一期。
    [编辑] 相关项目
    汉字
    越南语
    汉越词
    汉语越化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F%A4%E6%BC%A2%E8%B6%8A%E8%AA%9E
    3个分类: 越南语 | 汉字 | 音韵学

    喃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喃音(越:âm Nôm/音喃)[1][2],一般指越南本民族文字喃字(包括所有被借做喃字使用的汉字)的读音。由于一部分汉字的写法与喃字相同或直接被作为喃字使用(借义不借音),它们的读音则与其标准汉越音(类似日本语和朝鲜语汉字的音读)产生了差异;另外,也有一部分汉字虽未被借用为喃字,甚至仍使用在汉越词中,但其读音与标准汉越音有所差异。上述这两种情况将汉字的喃音划为两大类:“纯喃音”和“汉喃音”,“汉喃音”又可再细分为“古汉越音”和“越化汉越音”。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以及汉字在越南与本土语言文字的融合,汉字的“纯喃音”、“古汉越音”和“越化汉越音”的界限和区分已经不是很明显。
    目录 [隐藏]
    1 喃字的喃音
    2 汉字的喃音
    2.1 纯喃音
    2.2 汉喃音
    2.2.1 古汉越音
    2.2.2 越化汉越音
    3 脚注
    4 参见
     
    [喃字的喃音
    喃字的喃音即该喃字的读音。
    汉字的喃音 
    纯喃音
    参见:训读
    汉字(借用为喃字的汉字)的纯喃音通常为来自该汉字意义相同的固有语言的训读音。一个汉字或喃字的纯喃音往往与该字的古汉语读音无关。如:“家”字被借义不借音的视为喃字后,其读音则成为“nhà”,而“nhà”是与“家”意义相同的越南语固有词的读音,此用法与日本语、朝鲜语汉字的训读类似。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年”的纯喃音“năm”等。
    [编辑] 汉喃音
    参见:古音 (日本汉字音)、吴音及唐音
    汉字的汉喃音通常是指一个汉字的标准汉越音以外的与古汉语读音相关的读音。汉喃音可以分为“古汉越音”和“越化汉越音”两种。
    如:“節”作为喃字使用时,其喃音(汉喃音)为“Tết”,其标准汉越音则是“Tiết”。而“Tết”与“Tiết”的发音差别并不明显,很可能是由古汉语读音演变而成,而非固有语言的训读音。
    [编辑] 古汉越音
    主条目:古汉越语
    一般写法与喃字相同或直接被作为喃字使用的汉字的汉喃音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唐朝以前的汉字读音,如秦朝、汉朝的中原音。虽然这些汉字的读音也源自中国,但由于时间太久远了,很多读音已经越南化,所以不再被认为是标准的汉越音。
    古汉越音是以汉语古音为标准,它与上古汉语的声韵有一定的对应规律。例如:“Bố”是“父”的古字音;“Buồn”由“煩””的古字音演变而来,“忧愁”的意思;“Mùi”是“味”的古字音;“Chén”是“盞”的古字音,“酒杯”的意思;“Chúa”是“主”的古字音;“Chuông”是“鐘”的古字音。
    [编辑] 越化汉越音
    主条目:汉语越化
    越化汉越音是传入越南的汉字音受越南语的影响而发生音变后的读音,他们被视为汉喃音的一种,却不属于标准的汉越音。它包括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词汇,使用频率相当高。例如:“印”-“in”、“肝”-“gan”、“正”-“giêng”(“正月”为“tháng giêng”)、“刀”-“dao”、“停”-“đừng”、“来”-“lại”、“記”-“ghi”、“方”-“vuông”、“青”-“xanh”、“為”-“vì”、“个”-“con”。
    [编辑] 脚注
    1.^ 越南语维基百科“喃字”条目
    2.^ Tỉnh Hội Phật Giáo Bạc Liêu - PHẦN MỀM HÁN NÔM HANOSOFT (Tống Phước Khải )“...Như hình trên chúng ta thấy chữ Hán 會 (会) có nhiều cách phát âm khác nhau bao gồm: âm Hán Việt, âm Nôm, âm Phổ thông, âm Hàn và âm Nhật: 1. Hán Việt có âm cối, hội. Như chữ 會議 hội nghị; 2. Nôm có âm cuối, hội, hụi. Như chữ 制會 chơi hụi....”
    [编辑] 参见
    越南语
    汉越音
    音读
    训读
    古音
    喃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9 发表于: 2010-01-23
    新加坡汉字简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新加坡漢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新加坡曾进行过汉字简化。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1969年《简体字表》
    2.1 与二简字相同
    2.2 与中国大陆不同简化方式
    2.3 偏旁未简化
    3 编码
    4 参看
    5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新加坡使用的汉字可分为三个时期:

    1.1969年前:使用传承汉字
    2.1969年~1976年:颁布《简体字表》,不同于中国之汉字简化方案。
    3.1976年后:全盘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之简化字。但在二简字推行时期(1977年,唯以失败告终)并未跟进,免除二简字造成的混乱。
    [编辑] 1969年《简体字表》
    1969年《简体字表》又称502《简体字表》、《502》,因该表审订第一批共502个常用简体字。表中计有11个新加坡特用的简体字、38个与中国大陆简化方式不同的简体字、以及29个偏旁未简化的简体字。

    [编辑] 与二简字相同
    要 → 𡚩
    信 → 伩
    窗 → 囪
    貌 → 皃
    嘴 → 咀
    留 → 畄
    答 → 荅
    覆 → 覄
    算 → 祘
    解 → 觧
    剎 → 杀
    [编辑] 与中国大陆不同简化方式
    注:部分非Unicode字被转借及拆分,并以形旁注于括号内。

    槟 → 梹
    拨 → 揆
    场 → 㘯
    斗 → 鬥(即未简化)
    读 → 讀(右边为上士下头)
    谏 → 諫(右边为拣字右边旁)
    恶 → 悪
    发 → 発
    飞 → 飛(外飞里去)
    废 → 廃
    无 → 無(丿一二厶)
    芜 → 蕪(艹丿一二厶)
    抚 → 撫(扌丿一二厶)
    复 → 覄
    关 → 関(外边为简体门字头)
    国 → 囯
    划 → 㓰
    开 → 開(外边为简体门字头)
    裤 → 衭
    来 → 耒
    丽 → 丽
    卖 → 卖(上士下头)
    泼 → 溌
    让 → 誏
    赛 → 𡧳
    狮 → 𤞏
    赎 → 贖(右边为上士下头)
    肃 → 粛
    岁 → 歲(上止下⺀两点)
    台 → 枱
    团 → 團(外囗内专)
    萧 → 蕭(上艹下粛)
    箫 → 簘
    续 → 續(右边为上士下头)
    亚 → 亜
    杂 → 亲(为雜的左边旁)
    职 → 聀
    纸 → 帋
    [编辑] 偏旁未简化
    注:只标示未简化的差异部分。

    纲 → 糹
    经 → 糹
    练 → 糹
    绳 → 糹
    线 → 糹
    药 → 糸
    绘 → 糸
    继 → 糸
    织 → 糸
    观 → 見
    觉 → 見
    览 → 見
    缆 → 見
    贱 → 貝
    质 → 貝
    颈 → 頁
    饥 → 飠
    讥 → 訁
    讲 → 訁
    识 → 訁
    译 → 訁
    议 → 訁
    证 → 訁
    鸡 → 鳥
    骄 → 馬
    验 → 馬
    钱 → 釒
    铁 → 釒
    钟 → 釒
    [编辑] 编码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A区收有新加坡汉字226个,字源名称为“GS”。

    [编辑] 参看
    英文维基上的新加坡简化字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新加坡汉字规范的回顾与前瞻,谢世涯,华语桥
    新加坡与中国调整简体字的评骘,谢世涯,华语桥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各地汉字

    中国大陆汉字 - 台湾汉字(正体中文) - 日本汉字 - 港澳汉字 - 琉球汉字 - 朝鲜汉字 - 越南汉字 - 新加坡汉字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6%B0%E5%8A%A0%E5%9D%A1%E6%BC%A2%E5%AD%97%E7%B0%A1%E5%8C%96
    3个分类: 汉语 | 新加坡语言 | 各地汉字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