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2阅读
  • 52回复

桂剧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1-04-08

桂剧,濒临消亡古老剧种
作者: 夏花  
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种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桂剧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
桂剧历史
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清雍正年间,桂林已有独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间,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祁阳班在桂林演出期间受广西官话(桂林话)影响,逐渐改变语音。一部分祁剧艺人落户桂林后,开始用桂林话演唱祁阳戏,时人称为桂林班,后人即称之为桂剧。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道光年间唱多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等班。
从光绪八年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桂剧剧本的创作可追溯到光绪二十二年,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
光绪二十八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桂剧逐渐进入剧场作固定性的演出。这些戏院竞争相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不断流入,在剧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8年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聘来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工作,使桂剧有了新的起色。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并经他指导排练,参加1944年西南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3年,广西省国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桂剧的黄金时代,广西省桂剧艺术团带《西厢记》、《春香传》等剧到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演出。与此同时,广西各地也出现一批较好的剧目,如《拾玉镯》、《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成为各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文化大革命”(1966-1975年)期间,传统剧目停演,县一级的桂剧团全部撤消,省、市桂剧团上演《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1976年以后桂剧逐渐复苏,学习、移植了一批古装戏,如《十五贯》、《西厢记》、《小刀会》,还先后创作了历史剧《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和现代戏《儿女亲事》、《一朵鲜花》等。

艺术特色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
桂剧唱腔,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弹腔音韵格律与京剧大体相同,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分南路(京剧二黄)和北路(京剧西皮)两大类,并各有反调“阴皮”和“背弓”。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则略带凄婉悱恻。高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有笛子伴奏的“安庆调”和唢呐伴奏的“七旬半”、“五句半”、“三句半”,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
桂剧伴奏乐队,分文、武两场。文场以胡琴(京胡、二胡)和弹拨器(月琴、三弦)为主,称为“三大件”,间用笛子、唢呐。武场有战鼓、桂锣、小锣、钹等,其中以桂锣最有特色。
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犹如一江漓水,清澈明亮,又如一树桂花,馨香扑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若有机会到桂林旅游,切莫错过对桂剧的欣赏。
行当流派
桂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演上风格各异。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脚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件的演员饰演。
桂剧现状
扎根于民间的桂剧融会了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桂剧已陷入濒危境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需要采取措施,及时发掘抢救保护桂剧,使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伸阅读:
桂剧百科
第一批非遗目录——桂剧
本文来源于桂林漫步 http://5imanbu.com/guilin , 原文地址: http://5imanbu.com/guilin/314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1-04-08
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在广西已有昆腔,随着高腔和弋阳腔相继传入,各曲种相互融合,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结合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
  桂剧的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
  桂剧的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
  桂剧的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
  桂剧的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梧桐新语整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1-04-08
广西桂剧网,广西桂剧视频,广西桂剧全集桂剧大全免费在线视听.
http://www.xiqu5.com/gj/index.html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1-04-08
桂剧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地市和梧州地区北部操“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道光、咸丰年间,祁剧传入。由於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

桂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1-04-08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1-04-08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1-04-08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1-04-08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1-04-08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1-04-08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