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86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0 发表于: 2010-01-23
分类:音韵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页面分类 > 人类社会 > 通信 > 语言 > 语言学 > 音韵学
页面分类 > 人类社会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 > 语言学 > 音韵学
页面分类 > 人类社会 > 生活 > 语言 > 语言学 > 音韵学
页面分类 > 人类社会 > 文化 > 语言 > 语言学 > 音韵学
页面分类 > 人文学科 > 语言学 > 音韵学
页面分类 > 人文学科 > 人类学 > 语言学 > 音韵学
此页面分类的主条目是音韵学。
音韵学尤其指汉语音韵学,但是音系学和声韵学是音韵学的同义词,所以此分类收录汉语(请见Category:汉语音韵学)和外语的音韵学条目。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音韵学亚类
此分类包含下列3个亚类,共有3个亚类。


[+] 朝鲜音韵学 (0)

[+] 汉语音韵学 (2)

[+] 英语音系学 (0)
分类“音韵学”的页面
此分类包含下列47个页面,共有47个页面。


五音 (音韵)

俄语音韵学

全浊声母

八音定诀

原始印欧音系

古代日本语8元音说
古汉越语
古音
古音 (日本汉字音)

吠陀重音

吴音

唐话番字初学
唐音

国语元音图

增补汇音

宋音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
汇音妙悟
汇音雅俗通十五音全本

德语音系学

悉昙学

惯用音

拍掌知音

新汉音

日本汉字音
日本汉字音的声调
日语中的现代汉语借词
日语音韵体系
日语音高重音

最小对立体

法语音韵体系

汉音

空韵

等韵学

语音

变调

重音

阳声

阴声

音素
音韵学家列表
音韵学

韵略易通
韵镜

响亮级别

颚音化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Category:%E9%9F%B3%E9%9F%BB%E5%AD%B8
1个分类: 语言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1 发表于: 2010-01-23
方块壮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这三个形声字来自《古壮字字典》,意思是“子”、“鸟”、和“鸭”,偏旁中的“力”、“六”、和“必”表发音,而这都还没收录在Unicode里面。“Lwg roegbit”的意思是“小野鸭”。方块壮字又称古壮字,是壮族人民为了书写壮语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的文字。壮语叫做sawndip,是未成熟文字的意思。信息学界已经把一些壮字收录进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最初创造的时代不明确,但7世纪已经存在,现在看得到的最早记录是唐代689年的石碑《六合坚固大宅颂》,迄今起码有1300年以上历史。根据民间流传的经文、诗词等书面记录、1989年编写的《古壮字字典》收载大约4900个字和大约1万种异体字。因为1957年以后,壮语有了应用罗马字的壮文,几乎不使用方块壮字,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地名上还沿用着岜(山的意思)或崬(森林的意思)等方块壮字,也有不少汉字字典收录这些字。

目录 [隐藏]
1 结构
1.1 象形
1.2 指事
1.3 会意
1.4 形声
1.5 假借
1.6 训读
1.7 借用
2 图片文献
3 参看
4 外部连接

[编辑] 结构

汉字

字体
篆刻・毛笔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古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雕版・活字印刷
仿宋体 宋体 楷书体

字形
构成要素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标准字体
字样书 石经
康熙字典体(繁体字、旧字体)
日文新字体 新字形
国字标准字体 常用字字形表
汉字简化
繁体字 - 简化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当用・常用汉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文化圈
日本 朝鲜半岛 越南
派生文字
方言字 则天文字
假名 韩文 喃字 古壮字 女书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破音字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Unicode扩展汉字,若遇此情况请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古壮字采用与汉字六书相似的构成方法。

[编辑] 象形
表示“拐杖”之意的dwngx是“h”的左右相反的象形字。汉字没有此字型。
表示“蝴蝶”之意的mbaj有像“9ρ”的象形异体字。
[编辑] 指事
表示“背”的aemq是表示人的象形部件“3”后面打个点来表示。
[编辑] 会意
表示“山泉”之意的mboq,是“水”下面写一个“口”,“呇”来表示。
[编辑] 形声
与汉字一样,具有此结构的字最多。

表示“山”之意的bya是“山”下面加一个表示其音的“巴”来表示如“岜”。
表示“人”之意的vunz是“亻”旁边加个表示音的“云”写如“伝”。
[编辑] 假借
只借用汉字之音的字。

表示“有”之意的miz,就借用同音的汉字“眉”来表示。
[编辑] 训读
只借用汉字之意义、用壮语读完全不同音的字。一般来讲,不如新造形声字的方便,训读的例字不多。

表示“器皿”之意的aen,用汉字“器”的异体字来表示。
[编辑] 借用
借用汉字的意和音的字。

表示“杯子”的boi则写如“杯”。
[编辑] 图片文献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数据库——古壮字简介及字符集
[编辑] 参看
方块侗字
喃字
僰文
壮语音训汉字
[编辑] 外部连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古壮字
[1], Free download Sawndip Sawdenj 古壮字字典 (Zhuang-Chinese Character Dictionary)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6%B9%E5%9D%97%E5%A3%AE%E5%AD%97
4个分类: 亚洲文字 | 壮族 | 壮语 | 派生汉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2 发表于: 2010-01-23
方块侗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与壮语的方块壮字类似,古侗族人也为侗语发明了方块侗字。[1]此文字没有方块壮字流行,也少有正式出版物[2],但民间的手抄本还是有一些的。[3]方块侗字的使用范围较窄,很多侗族聚居区的居民没有自己的文字。

目录 [隐藏]
1 现代方块侗字
2 参考文献
3 另请参见
4 外部连接

[编辑] 现代方块侗字
有趣的是,网络上有制作新方块侗字并使之系统化的呼吁。[4]

[编辑] 参考文献
1.^ (日文)吉池孝一(2006年11月23日).中国周辺の汉字关连文字について(PDF).古代文字资料馆《KOTONOHA》48 号(2006 年 11 月):23-27.于2008年11月18日查阅.
2.^ Google 到的“方块侗字与汉字侗文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赵丽明 1990 / / P”
3.^ 侗字简介及字符集
4.^ (简体中文)聘请侗人造新侗字.侗族风情网(2008年7月30日).于2008年11月18日查阅.
[编辑] 另请参见
喃字
方块壮字
方块白文
[编辑] 外部连接
侗字简介及字符集
方块侗字样本
中国各民族文字类型表
中国西部民族语言文字特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6%B9%E5%9D%97%E4%BE%97%E5%AD%97
2个分类: 侗族 | 派生汉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3 发表于: 2010-01-23
僰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方块白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僰文(拼音:Bówén;蒲北切),也被称为方块白文、汉字白文、汉字型白文或古白文,是白族人民仿照汉字创造的书写白语的意音文字书写系统。[1]对此种文字的存在性目前尚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僰文是一种独立于汉字的文字[2],也有学者认为僰文不过是汉字记白音的表现[3]。

目录 [隐藏]
1 发展历程
2 文字形式及其来源
3 参考文献
4 参见

[编辑] 发展历程
南诏有字瓦->汉字记白音->僰文->拉丁白文[4][5]
僰文的发展并不成熟,尚属于较原始的文字系统。
[编辑] 文字形式及其来源
借用汉字形(音读、直读)[2]
借用汉字音
借用古写汉字
修改汉字形
1.形声、意声
2.增删笔画
[编辑] 参考文献
1.^ (简体中文)方块白文简介及字符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数据库(2003年9月23日).于2008年11月18日查阅.
2.^ 2.0 2.1 段伶(2001年3月).论“白文”.大理师专学报.于2008年11月18日查阅.
3.^ 杨发祥(1985年01月).没有必要创造白文.大理学院学报.于2008年11月18日查阅.
4.^ 杨政业(1997年4月).论“白(僰)文”的形态演化及其使用范围.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08年11月18日查阅.
5.^ 杨政业(1998年03月).论“白(■)文”的形态演化及其使用范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2008年11月18日查阅.
[编辑] 参见
喃字
方块壮字
方块侗字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3%B0%E6%96%87
2个分类: 白族 | 派生汉字


吠陀梵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吠陀梵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铁器时代的印度
语言灭亡 在公元前6世纪演化成古典梵语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吠陀梵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inc
ISO 639-3: –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吠陀梵语是古代印度语言,是印度教的最古老的天启经典《吠陀》的语言。它是梵语的古老形式,是原始印度-伊朗语的早期后代。它密切关联于伊朗语支中最古老遗存的阿维斯陀语。吠陀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最古老的验证了的语言。
从大约公元前 600 年,在古印度铁器时代的古典时期,吠陀梵语让位于 Pāṇini 文法定义的古典梵语。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语音系统
3 主要区别
4 文法
5 参见
6 注释
7 引用
8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吠陀语言可以按年代次序分为五个不同阶段(Witzel 1989).
1.梨俱吠陀(Ṛgvedic)。梨俱吠陀保持了很多共通的印度-伊朗语元素,在语言和内容二者上都是如此,并且不出现于任何其他吠陀经文中。它的创作必定发生在很多个世纪之前,除了最新近的几卷(1 和 10)之外,它本质上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代完成。
2.咒语语言。这个时期包括阿闼婆吠陀的咒语和散文二者(Paippalada 和 Shaunakiya),梨俱吠陀 Khilani,娑摩吠陀本集(包含不在梨俱吠陀的 75 个咒语),和耶柔吠陀的咒语的语言。这些经文很大程度上起源自梨俱吠陀,但是经历了特定变化,有语言变化和重新解释二者。显著的变化包括 viśva“all”到 sarva 的变化,和 kuru- (梨俱吠陀的 kṛno-) 做为动词 kar-“make, do”的现在时形式的传播。这个时期对应于西北印度的早期铁器时代(在阿闼婆吠陀中首次提到了铁),和俱卢王国,确定日期大约为公元前12世纪。
3.本集散文(大约公元前1100年代到前800年代)。这个时期标志了吠陀经典的收集和编撰的开始。重要的语言变化是禁令语气和不定过去时的语气的完全消失。黑耶柔吠陀的补充部分(MS, KS)属于这个时期。
4.梵书散文(大约公元前900年代到前600年代)。四吠陀的固有梵书属于这个时期,还有森林书(Āraṇyakas)和最古老的奥义书(广林奥义书, 歌者奥义书, 耶摩尼奥义梵书)。
5.经语言。这是吠陀梵语的最后时期直到公元前500年代,包括了大量的天启经和家庭经,和某些奥义书(比如羯陀奥义书, 慈氏奥义书。更新近的奥义书是后吠陀的)。
大约公元前 500 年代,文化、政治和语言因素都导致吠陀时期的终结。吠陀经典的编撰达到了巅峰,而吠檀多学派和早期佛教的时代来临了,其经典使用了本国的俗语方言巴利语而非梵语。大流士一世入侵了印度河谷而印度-雅利安王国的政治中心东移到了恒河平原。大约在这个时期(公元前5世纪),Pāṇini 完成了古典梵语的文法。
[编辑] 语音系统
在原始印度-伊朗语和吠陀梵语之间的语音变化包括浊咝擦音 [z] 的消失。
吠陀梵语有双唇擦音 [ɸ],叫做 upadhmānīya,和软腭擦音 [x],叫做 jihvamuliya。它们都是 visarga 的同位异音: upadhmaniya 出现在 p 和 ph 之前,jihvamuliya 出现在 k 和 kh 之前。吠陀还有一个卷舌 l,它是 ḍ 的元音间同位异音,在天城文中表示为独立的符号 ळ 并转写为 ḷ 或 ḷh。为区分元音 l 和卷舌 l,ISO 15919 转写元音 l 为字母下加一个圆圈 l̥。(元音 r 也可以表示为 r̥,出于一致性和区别于某些现代印度语的卷舌 ṛ 和 ṛh。)
吠陀梵语有音高重音。因为在后期的吠陀发音中少数词在短元音上承载了所谓的“独立降调”,可以争论说“后期”吠陀是“边缘上的”声调语言。但是要注意在保存韵律版本的梨俱吠陀中,几乎所有承载独立降调的音节必定可以回转为两音节序列,其中第一个承载高调而第二个承载(所谓的)依赖降调。早期吠陀因此明确的不是声调语言而是音高重音语言。请参见吠陀重音。
Pāṇini 给出了他所处(后吠陀)时期的重音规则,尽管没有现存的有重音的后吠陀文本。
pluti 元音(三长元音)在中吠陀时期变得多见了,但后来再次消失了。
[编辑] 主要区别
Tiwari ([1955] 2005)列出了在吠陀梵语和古典梵语之间主要区别:
吠陀梵语有清双唇擦音 /ɸ/(叫做 padhmānīya)和清软颚擦音 /x/(叫做 jihvāmūlīya)—分别用在气息 visarga(अः)出现在清唇音和软腭音之前的情况。它们都在古典梵语中让位于简单的 visarga。
吠陀梵语有卷舌边近音 (/ɭ/)(ळ)和它的送气对应者 /ɭʰ/(ळ्ह),它们在古典梵语中缺失,并别替代为相应的塞音 /ɖ/(ड)和 /ɖʱ/(ढ)(吠陀发音仍共用于某些区域中,比如南印包括 Maharashtra)。
音节主音 /ɻ̩/(ऋ), /l̩/(लृ)和它们的长对应者的发音不再保持纯正,并开始发音为短和长的 /ɻi/(रि) 与 /li/(ल्रि)。
元音 e(ए)与 o(ओ)实际在吠陀梵语中实现为双元音 /ai/ 与 /au/,但它们变成了古典梵语中的纯单元音 /eː/ 与 /oː/。
元音 ai(ऐ) 与 au(औ)实际在吠陀梵语中实现为 hiatus /aːi/(आइ)与 /aːu/(आउ),但是它们在古典梵语中变为双元音 /ai/(अइ)与 /au/(अउ)。
Prātishākhyas 声称齿音曾用齿根(dantamūlīya)发音,但是后来变成了纯齿音。这包括 /r/,它后来变为卷舌音。
吠陀梵语有音高重音,甚至可以改变词的意义,并仍用在 Panini 时代,这是从他制定相关规则而推断出来的。在一段时候之后,它被替代为限制于距结尾的第二到第四个音节的音强(stress)重音。
吠陀梵语经常允许两个类同元音一起出现而不在连接音变期间合并。
[编辑] 文法
主条目:吠陀梵语文法
吠陀有缺席于 Pāṇini 文法的虚拟语气,一般相信在当时至少已经消失于常见句子构造中。所有时态都可以与虚拟语气和祈愿语气配对,相对于古典梵语,其中没有虚拟语气并只有现在时祈愿语气。(但是使用了古老的第一人称虚拟形式来完成古典梵语的祈使语气)。三个综合过去时态(未完成式, 完成式和不定过去式)在(至少最古老的)吠陀中仍在语义上明确的区分开来。还存在第五种语气,禁令语气。
长-i 词干区分Devi变格和Vrkis变格,这种区别在古典梵语中消失了。
吠陀梵语的虚拟语气在古典梵语中消失了。它没有关于使用各种时态的固定规则(luṇ, laṇ 和 liṭ)。
在吠陀梵语中多至 12 种方式形成不定式,而古典梵语只保留了一种形式。
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还改变了发音,尽管拼写大多保留在古典梵语中。比如,古典梵语的 deva 变格为 devaḥ—devau—devāḥ,吠陀梵语额外的允许形式 devaḥ—devā—devāsaḥ。类似的吠陀梵语对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有变格形式如 asme, tve, yuṣme, tvā 等,这都不见于古典梵语中。明显原因是古典梵语尝试正规化和标准化它的文法,这同时导致对古老的原始印欧形式的清理。
为了强调原始印欧语和它的直接后代本质上是端曲折的语言,原始印欧语和吠陀梵语都有独立前缀词素。这种前缀(特别是对于动词)可出现句子中任何地方,但是在古典梵语中,被强制变成附着它们紧前于动词。还有类似于从荷马式希腊语到古典希腊语的发展: 参见插词。
[编辑] 参见
吠陀韵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4 发表于: 2010-01-23
胡都木蒙古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蒙古字母)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本文采用电脑和信息技术组全文转换 [查看] • [编辑] • [强制刷新]


显示↓关闭↑字词转换说明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胡都木蒙古文、老满文
类型 全音素文字
语言 蒙古语、满语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兰字母
叙利亚文
粟特文
回鹘文字母
胡都木蒙古文、老满文

子书写系统 托忒文、新满文、瓦金德拉文
Unicode范围 U+1800至U+18AA
ISO 15924 Mong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用蒙古语书写“蒙古语”一词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00元纸币,于右上角分别印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壮语传统蒙古文字,又称畏兀儿蒙古字、畏兀字、畏吾字等,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于源自叙利亚字母、粟特文字母的回鹘文字母。之后在成吉思汗时代,由于察合台字母在中亚地方的广泛使用,它被借用来纪录蒙古语,并慢慢演变成今日的式样。

目录 [隐藏]
1 文字的历史
2 文字的特色
3 字母列表
4 例子
5 计算机显示
6 参阅
7 注释
8 外部链接

[编辑] 文字的历史
蒙古部发迹于斡难河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乃蛮掌印官维吾尔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2],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

自元世祖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字,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区别。但虽然诏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蒙古文字,八思巴字遂转以转写他族语音。直到明朝建立,元顺帝北逃,新字便罕见有人使用。岭北等处诸蒙古人仍以畏兀儿字体为正宗。

十六世纪蒙古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 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书写蒙古语的之部分缺失,皆改进之。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词汇。并且为了便于转译藏、梵语音,另造变体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的字体,自创了阿里嘎里字体,这个字体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诸蒙古语所无之辅音群。此时部分古语遂弃而不用。学界谓此时之书面蒙文为古典蒙文。

清朝时,亦取鉴蒙古字体,创满文以书满语。二者字体相似,故能触类旁通。此后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古典蒙文得以充分发展。北京、内蒙古之木版印刷业俱盛,谙蒙语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师都参与编纂辞典、语法书等。

又1648年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僧侣札雅班迪亦改良传统,分析蒙古文字的标音,造新体字“托忒文字”(todo mongɣol),但此新字体只通行于天山南北路、伏尔加河口诸处[3],东蒙古未有采用。

1686年,喀尔喀僧侣扎那巴扎尔仿造藏文梵字,创造索永布字体,共有字母九十个,左起横书,一样能精确表达藏、梵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索永布字体非常的漂亮,寺院经常以此加以装饰,只可惜此字体写起来比八思巴字还不方便,因此罕用于社会上。同年扎那巴扎尔另造横书方块字,通行于喀尔喀各处之佛寺间。

二十世纪初,曾有蒙古字拉丁化之议,当时却未付诸实行。1946年以降,蒙古国改以西里尔字母拼写喀尔喀口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蒙古自治区则仍采传统蒙古字。

[编辑] 文字的特色
与叙利亚文字及阿拉伯字母一样,蒙古字母在一个字的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形状。在察合台字母出现之时,其书写方式已从横写改成直写。蒙古语字母可以是每单字一单位,也可以是一单字连其后置词为一单位。大部分的音位须分字首、字中、字尾——首尾音位各写作字首型、字尾型,其余则作字中型。作字中型的字母有一纵线以联结整个字。而元音有单独型,辅音则无。

[编辑] 字母列表
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国际音标 蒙古文字 八思巴字 元朝秘史译音
用汉字举隅[4] 拉丁字母转写[5] 西里尔字母 注释
起笔 行笔 收笔
     阿(1-7-3)[6] a А  
     额(1-4-2) e Э 字中、字尾大抵与 a 字同。须依字首判定。
  [7][8]   亦(8-3-1) i, yi И,Й, Ы, Ь 此音于口语中或遭他音节之元音同化。
     斡(1-20-1)、兀(1-11-3) o, u О, У 实际音值须视情况判定。
     斡(6-18-1)、兀(5-6-2)[9] ö, ü Ө, Ү 实际音值须视情况判定。
  [10][11]   讷(1-2-3)(居音节首)、安(11-27-5)(居音节尾) n Н  
     昂(78-59-1)(居音节尾) ng Н, НГ 此字于固有语唯居音节尾,故仅具字中型与字尾型。居字首者盖用以转写藏 ང 、梵 ङ 音。
     巴(1-27-1)、卜(小字,居字尾时。)(244-10-2) b Б, В  
      p П 中世蒙古语无此字。用以转写藏 པ 、梵 प 音。
     中合(4-10-1) q (后接阳性元音) Х  
      中合(4-9-1)、黑(小字,居字尾时。)(1-24-3) γ (后接阳性元音) Г 文言中此音前后俱元音者,口语多略去此音而并前后元音为长元音。[12]
     可(2-2-1)、克(小字,居字尾时。)(1-8-3) k (后接阴性元音) Х k、g字体大抵相同。须俟实际发音方可辨之。
     格(1-12-1) g (后接阴性元音) Г k、g字体大抵相同。须俟实际发音方可辨之。又文言此字前后俱元音者与阳性例同[13]。
     马(2-3-2) m М  
     剌(1-24-4)、勒(小字,居字尾时。)(1-12-5) l Л 居音节尾时,元人译汉每与 /n/ 音相混。
     撒(6-12-1)、速(带u音)(5-28-3)、速(非小字字尾)(270-44-3) s С  
     沙(273-13-3)(唯用字或与s相混) š Ш 此音在秘史时代多半接 i 。
     塔(1-27-2)、惕(小字,居字尾时。)(3-22-4)、答(6-23-3) t, d Т, Д 传统书面不分t d,须俟实际发音方可辨之。
     察(2-3-3) č Ч, Ц 传统书面不分 /ʧ'/ 、 /ts'/,今日多以之表前者。
     札(1-7-1) ǰ Ж, З 类上一字。又此字早期与 y- 音起首者常相混。
     牙(34-6-1) y Е, Ё, И, Ю, Я  
     舌剌(4-9-3)、儿(居字尾时。非小字。)(1-3-4) r Р 固有语、传统译音中此字不居字首[14]。
      v В 转写梵音 व 等或如近世汉语“王”字之合口呼零声母者。
      f Ф 中世蒙古语无此音。
      ḳ[15] К 转写汉语“可”字声母、俄文 К 字等。
      (c) (ц) 转写藏音 ཚ 、梵音 छ。是二音似非对等,今日多取藏音为是,即以之标 /ts'/ 音。
      (z) (з) 转写藏音 ཛ 、梵音 ज。是二音似非对等,今日多取藏音为是,即以之标 /dz/ 音。
      (h)  转写梵音 ह 等。又此字直连于部分浊辅音下可表送气浊音,如 lh 即藏音 ལྷ。

[编辑] 例子
仿古书体 现代印刷体 首字转写
    
v
  i
k
i
p
e
d
i
y
a


拉丁字母蒙古文:Vikipediya. čilügetü nebterkei toli bičig bolai.
西里尔蒙古文转写:Википедиа, Чөлөөт Нэвтэрхий Толь Бичиг Болой.
拉丁字母转写:Vikipedia, chölööt nevterkhii toli bichig boloi.
意思: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计算机显示
由于蒙古文字的特殊显示方式,系统若要正确显示,需要同时在字体及系统模块两方面同时配合才可以。否则的话,画面就会作出错误的显示。

首先,系统需要有安装有显示蒙古文字的模块。在Microsoft Windows 2000/XP/2003 操作系统,必须把系统的Uniscribe模块(usp10.dll)更换至最新版。此外,亦要有一套与Uniscribe互相配合的OpenType字体。而Microsoft Windows Vista/2008中已经提供了支持文字的模块和字体。现时除Windows Vista/2008附带的字体外只有Code2000(变形尚存在错误)、Mongolian Baiti(变形尚存在错误)可以显示传统蒙古文字及Daicing White可以正确显示满文、锡伯文和达斡尔文。

若系统没有最新的Uniscribe模块,每一个字母都会以它的默认显示型显示。但若没有正确的字体配合,则字母可能会以错误的形态显示,例如:都显示成字首型或使用了错误的形态变体。

现在非Unicode或部分基于Unicode的蒙古文字体和输入法占据着大部分市场。

只要安装Unicode蒙古字体,如CMs*等,Linux系统就可以运用英文键盘自由输出蒙文字体而不需特殊的文字输入法或文本编辑器,只是显示的字体方向如英文般由左到右横行,方便与其他西方文书或科学文件共存同一页面;但是要如传统书写方式般由左而右直行,可以利用排版软件如Word、OpenOffice Writer改变文书方向,解决这个问题。

传统蒙古字母
Unicode.org 文字编码表 (PDF)
U+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1800 ᠀ ᠁ ᠂ ᠃ ᠄ ᠅ ᠆ ᠇ ᠈ ᠉ ᠊ ᠋ ᠌ ᠍ ᠎  
1810 ᠐ ᠑ ᠒ ᠓ ᠔ ᠕ ᠖ ᠗ ᠘ ᠙      
1820 ᠠ ᠡ ᠢ ᠣ ᠤ ᠥ ᠦ ᠧ ᠨ ᠩ ᠪ ᠫ ᠬ ᠭ ᠮ ᠯ
1830 ᠰ ᠱ ᠲ ᠳ ᠴ ᠵ ᠶ ᠷ ᠸ ᠹ ᠺ ᠻ ᠼ ᠽ ᠾ ᠿ
1840 ᡀ ᡁ ᡂ ᡃ ᡄ ᡅ ᡆ ᡇ ᡈ ᡉ ᡊ ᡋ ᡌ ᡍ ᡎ ᡏ
1850 ᡐ ᡑ ᡒ ᡓ ᡔ ᡕ ᡖ ᡗ ᡘ ᡙ ᡚ ᡛ ᡜ ᡝ ᡞ ᡟ
1860 ᡠ ᡡ ᡢ ᡣ ᡤ ᡥ ᡦ ᡧ ᡨ ᡩ ᡪ ᡫ ᡬ ᡭ ᡮ ᡯ
1870 ᡰ ᡱ ᡲ ᡳ ᡴ ᡵ ᡶ ᡷ        
1880 ᢀ ᢁ ᢂ ᢃ ᢄ ᢅ ᢆ ᢇ ᢈ ᢉ ᢊ ᢋ ᢌ ᢍ ᢎ ᢏ
1890 ᢐ ᢑ ᢒ ᢓ ᢔ ᢕ ᢖ ᢗ ᢘ ᢙ ᢚ ᢛ ᢜ ᢝ ᢞ ᢟ
18A0 ᢠ ᢡ ᢢ ᢣ ᢤ ᢥ ᢦ ᢧ ᢨ ᢩ ᢪ      

[编辑] 参阅
蒙古文字

[编辑] 注释
1.^ 此时草原同语族诸部早有采此字体者,不必单自蒙古部视之。是则以此字体书写蒙古语之始当于十三世纪初。参见符拉基米尔佐夫(Борис Яковлевич Владимирцов)之《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письменного языка и халхаского наречия)。
2.^ 《元史》列传第十一,塔塔统阿传。
3.^ 此新字体亦有其正字法等规范,部分基于词源学,部分基于卫拉特诸方言等。札雅班迪与其弟子亦以之译出多部藏梵文献。
4.^ 辅音则或于其后添以元音“阿”或“额”,或不添。
5.^ 依美国学者尼古拉·鲍培的《Grammar of Written Mongolian》一书转写法转写。
6.^ 此处数字排列,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本《蒙古秘史》为准,标注为(节数 – 该节内单字排行 – 该单字内汉字排行(含正文小字,不含旁字)),以下皆准此例。
7.^ 接于辅音后,其拉丁字母转写为 i 。
8.^ 接于元音后,其拉丁字母转写为 yi。然有特例。如“八”字(或部族乃蛮,蒙旗奈曼)采前者不采后者。唯特例甚罕见。
9.^ 与上一组之差别须视单字内其他元音而定。
10.^ 此为字中音节首时之字体,音“讷”(n-)等。
11.^ 此为字中音节尾时之字体,音“恩”(-n)等。
12.^ 例:文言中可汗qaγan(元人书作合罕)于口语中转为汗qaan(其元音拉长)。亦有不变者如白(察罕),较少。
13.^ 例:上 deger 字,今口语为 deer。亦有例外如话üge,较少。
14.^ 例:依传统,音译Русь一词,便得于字首添一“斡”(o)音使成斡舌鲁速(270-44-2),俾免此舌音居字首。日人以露西亚译者华人乃以俄罗斯译之,盖转自蒙古音故也。
15.^ 此转写法系依小泽重男氏《现代モンゴル语辞典》页xi所写。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蒙古文字

汉字 (Кинеско писмо) | 传统蒙古文字 (Монгол бичиг) | 八思巴文字 (Дөрвөлжин бичиг) | 索永布文字 (Соёмбо үсэг) | 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 | 阿里嘎里字体 (Али-гали үсэг) |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 |
蒙古语西里尔字母 (Кирилл үсэг)





[编辑] 外部链接
包克图蒙语学习网
Unicode满文/锡伯文/达斡尔文字体和输入法
蒙古语口语教程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8%83%A1%E9%83%BD%E6%9C%A8%E8%92%99%E5%8F%A4%E6%96%87
4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蒙古语族 | 字母 | 亚洲文字


蒙古文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蒙古文字是对蒙古人使用的语言(蒙古语、卫拉特语)记录系统的泛称。从蒙古人开始纪录自己的文字以来,就有很大的变化。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友好邻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几种文字:
 
历史上的各式蒙古文字。自上而下分别为八思巴字、兰札文、藏文字母、索永布文字和胡都木的蒙古文字利用汉字标音,
回鹘文字母,
改良自回鹘文字母的传统的蒙古文字(俗称旧蒙文),以及它的两种后期变体:
托忒蒙古文 (Тод үсэг)
阿里嘎里字体 (Али-гали үсэг)
元朝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
索永布文字,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及
蒙古国独立后采用的新西里尔字母文字(Кирилл үсэг,俗称新蒙文)。
目录 [隐藏]
1 历史概述
2 汉字
2.1 《蒙古秘史》汉字译音(1240年)
3 回鹘文字母
3.1 回鹘式蒙古文(篆字)(13世纪中期)
3.2 现行回鹘式蒙古文(17世纪中期)
4 八思巴文(1269年)
5 托忒文(1648年)
6 索永布文(1686年)
7 瓦金德拉文(1905年)
8 拉丁式蒙古文(1921年)
9 西里尔式蒙古文(1937年)
10 参考
11 另请参见
12 外部连接
 
[编辑] 历史概述
蒙古部发迹于斡难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乃蛮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2],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
自元世祖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字,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区别。但虽然禁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字遂转以转写他族语音。直到明朝建立,元顺帝北返,八思巴新字便罕见有人使用。岭北等处诸蒙人仍以畏兀儿字体为正宗。
十六世纪蒙古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书写蒙古语的之部分缺失,皆改进之。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词汇。并且为了便于转译藏、梵语音,另造变体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的字体,自创了阿里嘎里字体,这个字体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诸蒙古语所无之辅音群。此时部分古语遂弃而不用。学界谓此时之书面蒙文为古典蒙文。
清朝时,亦取鉴蒙古字体,创满文以书满语。二者字型相似,故能触类旁通。此后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古典蒙文得以充分发展。北京、内蒙古之木版印刷业俱盛,谙蒙语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师都参与编纂辞典、语法书等。
又1648年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僧侣札雅班第达亦改良传统,分析蒙古文字的标音,造新体字“托忒文字”(todo mongγol),但此新字体只通行于天山南北路、伏尔迦河口诸处[3],东蒙古未有采用。
1686年,喀尔喀僧侣扎那巴扎尔仿造藏文梵字,创造索永布字体,共有字母九十个,左起横书,一样能精确表达藏、梵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索永布字体非常的漂亮,寺院经常以此加以装饰,只可惜此字体写起来比八思巴字还不方便,因此罕用于社会上。同年扎那巴扎尔另造横书方块字,通行于喀尔喀各处之佛寺间。
二十世纪初,曾有蒙古字拉丁化之议,当时却未付诸实行。1946年以降,蒙古国改以西里尔字母拼写喀尔喀口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蒙古自治区则仍采传统蒙古字。
[编辑] 汉字
主条目:汉字
[编辑] 《蒙古秘史》汉字译音(1240年)
 
1908年中国出版《蒙古秘史》的一页,左侧大字为用汉字标音的蒙古文,右侧为中文翻译和注解。最古老的蒙古文是13世纪成文的《蒙古秘史》(mongɣol-un niɣuca tobciyan),当时蒙古拼音文字尚未被发明,因此是用汉字写出来的。这里是该文献的开头和蒙古文转写、中文注解对照:
成吉思 中合罕讷 忽扎兀尔
cinggis qaɣan-u ijaɣur
成吉思 可汗-属格 来源
成吉思汗的根源
迭额舌列 腾格舌里额扯 扎牙阿秃 脱舌列克先 孛儿帖赤那 阿主兀
deger-e tngri-ece jayaɣa-tu törü-gsen börte cinua a-juɣu
来源-与格 天-离格 指定-名物化 出生-过去 孛儿帖赤那 是-过去
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白狼),
格尔该 亦讷 中豁埃 马舌兰勒 阿只埃
gergei inu quɣa maral a-jiɣai
妻子 他的 豁埃马兰 是-过去
他的妻子是豁埃马兰。
由此可见,创制这种文字的人使用官话,在他的方言中,中古汉语的入声已经消失了,因此必须用特殊的符号(如上标“克、勒”等等)来代表闭音节的韵尾。 为了区分蒙古语的颤音r和边音l,在带有颤音的音节前面附加一个上标“舌”字(“舌列”读作ri)。
[编辑] 回鹘文字母
主条目:回鹘文字母
回鹘文也称回纥文。回鹘(古代维吾尔)人使用的拼音文字。
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仿照蒙古文创制了满文。


[编辑] 回鹘式蒙古文(篆字)(13世纪中期)
回鹘式蒙古文篆体字与现代印刷体的比较


篆体 现代印刷体 首字转写
   
 v
  i
 k
 i
 p
 e
 d
 i
 y
 a
 
拉丁字母蒙古文:Vikipediya. čilügetü nebterkei toli bičig bolai.
西里尔蒙古文转写:Википедиа, Чөлөөт Нэвтэрхий Толь Бичиг Болой.
拉丁字母转写:Vikipedia, chölööt nevterkhii toli bichig boloi.
意思: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现行回鹘式蒙古文(17世纪中期)
主条目:胡都木蒙古文
 
“蒙古”一词的传统蒙古文写法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语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叙利亚字母,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语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现行回鹘式蒙古文
(17世纪中期) 国际音标 西里尔蒙古文
(1937年) 注释
■ 词首形式
■ 词中形式
■ 词尾形式 大写 小写
1  /a/   
2  /e/   
3  /i/   
4  /ɔ/与/ʊ/ 与 与 
5  /o/与/u/ 与 与 
6  /n/|/nʲ/   
7  -/ŋ/   
8  /x/|/xʲ/   
9  /ɢ/   
10  /p/|/pʲ/   
11  /pʰ/|/pʰʲ/   
12  /s/   
13  /ʃ/   
14  /tʰ/|/tʰʲ/与/t/|/tʲ/ 与 与 
15  /ɮ/|/ɮʲ/   
16  /m/|/mʲ/   
17  /ʧʰ/   
18  /ʧ/   
19  /j/   
20  /k/|/kʲ/与/ɡ/|/ɡʲ/ 与 与 
21  /r/|/rʲ/   
22  /w/|/wʲ/   
23  /x/|/xʲ/   
24  /f/   限用于外来语单词
25  /ʦ/|/ʦʰ/   限用于外来语单词
26  /ʦ/   限用于外来语单词
27  /ɮʲx/   较罕见
[编辑] 八思巴文(1269年)
 
“维基”一词的八思巴文写法主条目: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元朝忽必烈时的国师八思巴所创。



[编辑] 托忒文(1648年)
主条目:托忒蒙古文
[编辑] 索永布文(1686年)
主条目:索永布文
 
索永布文的两种变体[编辑] 瓦金德拉文(1905年)
主条目:瓦金德拉文
[编辑] 拉丁式蒙古文(1921年)
指二十世纪初发明的用拉丁字母转写蒙古语的文字系统。但该方案没有得到推广。
主条目:拉丁文字
[编辑] 西里尔式蒙古文(1937年)
主条目:西里尔文字
 
蒙古货币上的西里尔式蒙古文
“蒙古”一词的西里尔文写法指蒙古国独立后,受苏联影响,采用的以新西里尔字母文字标记的文字。现蒙古国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和Ү ү两个符号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
西里尔字母 称呼 IPA 转写  西里尔字母 称呼 IPA 转写
Аа а a a  Пп пэ (pʰ ), (pʰʲ ) ( p )
Бб бэ p,pʲ, b b  Рр эр r,rʲ r
Вв вэ w,wʲ v  Сс эс s s
Гг гэ ɡ,ɡʲ,ɢ´, k g  Тт тэ tʰ,tʰʲ t
Дд дэ t,tʲ d  Уу у ʊ u
Ее е jε~jɜ, e je  Үү ү u ü
Ёё ё jɔ jo  Фф фэ~фа~эф ( f ) ( f )
Жж жэ tʃ ž  Хх хэ~ха x,xʲ h
Зз зэ ts z  Цц цэ tsʰ ts
Ии и i i  Чч чэ tʃʰ č
Йй хагас и i j  Шш ша~эш ʃ š
Кк ка ( k ), (kʲ ) ( k )  Щщ ща~эшчэ (stʃ ) ( šč )
Лл эл ɮ,ɮʲ l  Ъ ъ 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 
Мм эм m,mʲ m  Ыы эр үгийн ы i y
Нн эн n,nʲ n  Ьь 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 ʲ '
Оо о ɔ o  Ээ э e e
Өө ө o ö  Юю ю jʊ, ju ju
     Яя я ja, j ja
[编辑] 参考
1.^ 此时草原同语族诸部早有采此字体者,不必单自蒙古部视之。是则以此字体书写蒙古语之始当于十三世纪初。参见符拉基米尔佐夫(Борис Яковлевич Владимирцов)之《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письменного языка и халхаского наречия)。
2.^ 《元史》列传第十一,塔塔统阿传。
3.^ 此新字体亦有其正字法等规范,部分基于词源学,部分基于卫拉特诸方言等。札雅班第达与其弟子亦以之译出多部藏梵文献。
[编辑] 另请参见
蒙古语
[编辑] 外部连接
各式蒙古文对照表
包克图蒙语学习网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蒙古文字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蒙古文字
 
汉字 (Кинеско писмо) |
传统蒙古文字 (Монгол бичиг) | 八思巴文字 (Дөрвөлжин бичиг) | 索永布文字 (Соёмбо үсэг) | 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 | 阿里嘎里字体 (Али-гали үсэг) |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 |
 
  蒙古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蒙古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蒙古语
монгол (Mongol)
 (Mongɣul)ᠮᠣᠩᠭᠣᠯ 
文字: 1.  (Mongghol, 在中国使用)
2. Монгол(Mongol, 在蒙古国使用)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吉尔吉斯斯坦, 蒙古国, 俄罗斯 
区域: 全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中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省
使用人数 570万
语系 阿尔泰语系 (有争议)
 蒙古语族
  东蒙古语支
   乌里亚特-喀尔喀分支
    喀尔喀-布里亚特支系
     蒙古语 
文字: 蒙古字母、西里尔字母、八思巴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蒙古国 (使用西里尔字母) ; 中国 (部分地区,使用蒙古字母)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mn
ISO 639-2 mon
ISO 639-3: 分别为
mon – 蒙古语 (一般)
khk – 喀尔喀蒙古语
mvf – 周边蒙古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蒙古语(Монгол хэл,古蒙古文转写:mongɣol kele)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特别接近辽朝的契丹文,但是由于这种文字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时蒙古国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而内蒙古则仍以传统蒙古语字母书写。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中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目录 [隐藏]
1 语言特色
2 分布和方言
2.1 分布
2.2 官方地位
2.3 方言
2.3.1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境内蒙古语的划分
2.3.2 标准语
3 音韵
3.1 辅音系统
3.2 元音系统
4 蒙古文字
5 语法
5.1 格范畴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编辑] 语言特色
蒙古语的特点:
黏着语
主宾谓语序
有元音和谐律(但是,由于基础词汇之间的音韵对应规则还没有确立,还不能证明阿尔泰语系学说。)
没有相当于汉语的“有”、英语的“have”的动词
单词不能以流音(r、l)开始
[编辑] 分布和方言
[编辑] 分布
现时单单是全外蒙古就有语言人口二百万人。另外,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各省,自治区(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青海、新疆及黑龙江省)等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以蒙古语为母语。
[编辑] 官方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百元纸币,上部分别印上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壮语。内蒙古自治区以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察哈尔土语为官方语言
蒙古国以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喀尔喀土语为官方语言
卡尔梅克共和国以卡尔梅克语(卫拉特—卡尔梅克方言卡尔梅克土语)为官方语言
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布里亚特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布里亚特土语俄罗斯布里亚特次土语)为官方语言
[编辑] 方言
蒙古语的范围界定和方言划分还存在很多争论。Luvsanvandan于1959年提出的四分法涵盖比较广:
中部方言,又称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方言注 1](包括喀尔喀土语、察哈尔土语、鄂尔多斯土语)
西部方言,又称卫拉特—卡尔梅克方言
北部方言,又称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方言注 2]
巴尔虎土语[方言注 3]
布里亚特土语[方言注 4]
东部方言,又称科尔沁—喀喇沁方言
科尔沁土语[方言注 5]
喀喇沁—土默特土语[方言注 6]
喀喇沁次土语[方言注 7]
蒙古贞次土语[方言注 8]
库伦次土语[方言注 9]
1.^ 又称和其他信息来源:曹道巴特尔(2007年9月19日).《喀喇沁蒙古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5-15.ISBN 978-7-105-08520-0/H·626(汉169).
2.^ 巴尔虎—布里亚特部的蒙古族科尔沁化很严重,目前呼伦贝尔仅剩2万人使用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其他巴尔虎—布里亚特人已转用科尔沁土语。
3.^ 分布于海拉尔、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
4.^ 分布于索伦旗等地。
5.^ 通辽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6.^ 1993不完全统计:超过50万人
7.^ 分布于赤峰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省建平县、建昌县、凌源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等地;40%以上改用汉语。
8.^ 分布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等地。
9.^ 分布于哲理木盟库伦旗。
Sanžeev于1953年的划分则只包括中部方言(喀尔喀、察哈尔、鄂尔多斯),而把西部方言(卡尔梅克-卫拉特语)和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多作为独立于蒙古语的语言。另外还有人认为鄂尔多斯土语也是独立的语言。
[编辑]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境内蒙古语的划分
内蒙古方言
察哈尔土语
巴林土语
科尔沁土语
喀喇沁土语
鄂尔多斯土语
额济纳土语
卫拉特方言
土尔扈特土语
青海土语
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
新巴尔虎土语
陈巴尔虎土语
布里亚特土语
[编辑] 标准语
现时蒙古国与内蒙古的标准方言定义有所不同:
外蒙古以位于首都乌兰巴托的喀尔喀蒙古语方言最为正宗。
而内蒙古则以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正蓝旗的察哈尔蒙古语为标准方言。
此外,蒙语尚有其他地区的方言。
[音韵
[编辑] 辅音系统
犹如突厥语满文一样,蒙古语中没有词首复辅音。古蒙古文的辅音音位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文的辅音音位
塞音塞音鼻音擦音半元音边音颤音
唇音bmv (只出现在借词中)  
舌尖音tdnslr
舌面音cjs (在i的前面)y
舌根音kgŋ
小舌音qɣ


和突厥语族一样,蒙古文本土词不能以/l/或/r/等音开头。不过,/n/这个音可以出现在蒙古文本土词开头。蒙古文的塞音韵尾必须是浊塞音,也就是说,/t/、/k/、/q/等清塞音不能当韵尾。另外要注意的是,现代蒙古语的l事实上是浊齿龈边擦音/[ɮ] /,而不是齿龈边音/l/。
[编辑] 元音系统
犹如现在的方言,在古蒙古语中有元音和谐,同一个词中的元音必须是阳性或者阴性,包括各种语法后缀——因此,所有的后缀都有阴性和阳性两种形式。
1.阳性元音:a o u
2.阴性元音:e ö ü
i是中性元音,可以出现在任何阳性和阴性的词中。现在的蒙古语方言元音和谐的基本原则不完全相同。 舌根/小舌辅音也收到元音属性的影响:在阳性的词中,出现的是小舌音的变体q与ɣ(浊擦音),而在阴性的词中,出现的是舌根塞音k与g。因此*aka、*eqe之类的词不符合蒙古语语音系统的规则,不可能存在。由此可见,舌根辅音(k g)和小舌辅音(q ɣ)处于互补分布,没有分辨音位的价值:实际上,k-q 和 g-ɣ分别是同一个音位(只有清浊对立,没有舌根-小舌的对立)。
[编辑] 蒙古文字
主条目:蒙古文字
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友好邻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四种文字:
利用汉字标音
回鹘文字母
改良自察合台文字,传统的蒙古文字,
元朝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
以及
索永布文字
拉丁蒙古文
外蒙古独立后采用的西里尔蒙文。
现时蒙古国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和Ү ү两个符号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
西里尔字母称呼IPA转写西里尔字母称呼IPA转写
АааaaПппэ(pʰ ), (pʰʲ )( p )
Бббэp,pʲ, bbРрэрr,rʲr
Вввэw,wʲvСсэсss
Гггэɡ,ɡʲ,ɢ´, kgТттэtʰ,tʰʲt
Дддэt,tʲdУууʊu
Еееjε~jɜ, ejeҮүүuü
ЁёёjoФффэ~фа~эф( f )( f )
ЖжжэžХххэ~хаx,xʲh
ЗззэtszЦццэtsʰts
ИииiiЧччэtʃʰč
Ййхагас иijШшша~эшʃš
Ккка( k ), (kʲ )( k )Щщща~эшчэ(stʃ )( šč )
Ллэлɮ,ɮʲlЪ ъ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Ммэмm,mʲmЫыэр үгийн ыiy
Ннэнn,nʲnЬь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ʲ'
ОооɔoЭээee
ӨөөoöЮююjʊ, juju
Яяяja, jja


Үү 和 Өө 有时写成 Vv 或 Її,和 Єє,多是因为俄语键盘欠缺那两个字母。
而内蒙古使用的是传统的蒙古文字。
[编辑] 语法
[编辑] 格范畴
根据元音属性的不同和韵尾的有无,名词的格的构造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文名词变格 格 房子(阴性-收韵尾) 手(阳性-收韵尾) 哥哥 (阳性-无韵尾) 母亲(阴性-无韵尾) 树
主格 ger ɣar aqa eke modu
属格 ger-ün ɣar-un aqa-yin eke-yin modu-n-u
宾格 ger-i ɣar-i aqa-yi eke-yi modu-n-i / modu-yi
与格 ger-e /ger-tür ɣar-a / ɣar-tur aqa-dur eke-dür modu-n-dur / modu-n-a
离格 ger-ece ɣar-aca aqa-aca eke-ece modu-n-aca
工具格 ger-iyer ɣar-iyar aqa-bar eke-ber modu-n-iyar / modu-bar
伴随格 ger-lüge ɣar-luɣa aqa-luɣa eke-lüge modu-n-luɣa

modu-n之类的名词有“隐形”的-n,这个后缀不出现在主格中,但出现在其它格中。
人称代词有不规则的形态变化:
人称代词变格 格 我 你 我们 你们
主格 bi si ba ta
属格 minu sinu manu tanu
宾格 namayi simayi mani tani
与格 nadur simadur mandur tandur
离格 nadaca simaca manaca tanaca
工具格 nadabar simabar maniyar taniyar
伴随格 nadaluɣa simaluɣa manluɣa tanluɣa
[编辑] 参见
蒙古文字
布里亚特语
卡尔梅克语
俄语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蒙古语维基百科蒙语学习网
Learn Mongolian Language Phrases - 学习蒙古语
蒙古语办公软件、输入法及相关软件
蒙古语口语教程
古蒙古文课程(英语)
带有中文注解的蒙古文故事
新蒙语-英语 在线词典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 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 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 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 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 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 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 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 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 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 朝鲜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8%92%99%E5%8F%A4%E8%AF%AD
5个分类: 蒙古语族 | 蒙古国语言 | 中国语言 | 元音和谐语言 | 内蒙古语言

分类:元音和谐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页面分类 > 人文学科 > 语言学 > 语音学 > 元音 > 元音和谐语言
→参看元音和谐律条目。
亚类
此分类只有下列一个亚类。

[+] 韩语 (3)
分类“元音和谐语言”的页面
此分类包含下列18个页面,共有18个页面。
元音和谐律

伊博语

佛罗语

匈牙利语

卫拉特语

哈萨克语
 土
土耳其语

契维语

布里亚特语

朝鲜语

柯尔克孜语

楚科奇语
 泰
泰卢固语

芬兰语

蒙古语

雅库特语

鞑靼语

马里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Category:%E5%85%83%E9%9F%B3%E5%92%8C%E8%AB%A7%E8%AA%9E%E8%A8%80
2个分类: 语言 | 元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5 发表于: 2010-01-23
蒙古文字
 
蒙古文字母对照表
蒙古文书法——成吉思汗训辞
锡伯文字母表
满文字母表
朝鲜文字母表

附:其他文字  
    (匈牙利文、西夏文字、藏文、契丹字、女真文、维吾尔文、阿拉伯文、哈萨克斯坦文、俄罗斯文(西里尔)字母、梵文、克什米尔文、波斯文、日文假名、回鹘文、突厥文、察合台文、八思巴文)

 

 
    
蒙古语言文字发展、规范标准、信息处理概况

    蒙古语是很早以前居住在我国北部和中亚地区的蒙古部落使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先后有六种,现行蒙古文有三种:传统蒙文、托忒蒙文和新蒙文。传统蒙文是从古回鹘文经过回鹘式蒙古文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托忒蒙文是在旧蒙文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新疆蒙古族地区;新蒙文亦称斯拉夫蒙文或基里尔字母蒙古文,是在俄文字母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主要通行于蒙古国。

    在蒙古语方面,1979年正式确定了蒙古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我国蒙古语言分为三个方言,即东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198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转发了“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关于确立蒙古语基础方言、标准音和试行蒙古语音标的请示报告》,决定以中部方言为我国蒙古语的基础方言,以锡盟的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土语为标准音。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标准音词典。1997年成立了“自治区蒙古语标准音工作委员会”,制定了语音规范原则。近二十年来,自治区民语委一直协同有关部门开展蒙古语的培训测试工作。

    在蒙古文方面,1975在八省区第一次蒙古语文专业会议上规范统一了15个汉语借词的书写形式,并规范了外国国名(地区)及首都名称的统一用法。1977年八省区第二次蒙古语文专业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蒙古语文标点符号的规定”。1991年自治区民语委下发了“关于试行蒙古语文缩写和略写法的通知”。1996年规范了“蒙古文字母顺序”。1997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正字法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将3000多条不规范的基本词条规范为1500余条,并统一了其派生词的书写形式。

    在蒙语名词术语方面,1953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名词术语委员会”,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十年动乱,被迫停止工作,直至1982年恢复了名委会并重新开始工作。名委会下设终审小组、办公室和23个专业名词术语小组,负责全区蒙古语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工作,并监督检查全区蒙古语名词术语的使用情况。1995年成立了全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少数民族特别分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全国蒙古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1997年编写并通过了“确立蒙古语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地方标准,1998年修订后申报国家标准。完成了“确立蒙古语辞书编纂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确立蒙古语缩略语书写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地方标准修改稿。

    在信息处理方面,内蒙古民语委、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科委计算中心等单位联合制定的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蒙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有《GB8045-87信息处理交换用蒙古文七位和八位编码图形字符集》(这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字编码字符集),还有《信息处理交换用蒙古文字符集键盘字母区的布局》、《信息交换用蒙古文16×12、16×8、16×4点阵字模集》、《信息交换用蒙古文16×12、16×8、16×4点阵数据集》、《信息处理用蒙古文24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1993年至今组织专家研制的《蒙文编码方案》国际标准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并已通过了第一轮投票。组织蒙古语文专家研制的《蒙古文拉丁转写方案》国际标准正在进行之中。   
    蒙古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工作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领域中起步较早、发展领先,我国计算机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工作首先就是从蒙古文开始的。80年代就在计算机上实现了蒙古文信息处理系统,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8个使用回鹘蒙古文的省区推广应用计算机处理蒙古文信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后来又先后开发了与蒙古语文研究有直接关系的多种文字系统(传统蒙文、回鹘文、托忒文、八思巴文、新蒙文、布里亚特文等)、蒙文词类分析研究系统、词典编纂系统、传统蒙文转译系统、激光排版系统、蒙古作家用语风格分析系统、蒙文图书管理系统、蒙医诊查系统、电视节目安排系统、汉蒙对照名词术语编纂系统、蒙文WINDOWS操作系统、蒙文矢量字库及蒙汉文混排软件系统等20多种管理系统。自治区科研攻关课题“现代蒙古语百万词统计分析”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蒙古文字母对照表
手  写  体
印  刷  体
Traditional Mongolian alphabet
Phagspa Mongolian Alphabet
元代成书的《蒙古字韵》
 
Cyrillic alphabet for Mongolian
 

ЛАТИН VСГИЙН ЦАГААН ТОЛГОЙ





Кирилл


Латин

Орлуулах хувилбар

Тайлбар

 АаAa Arav, aav
 ОоOo Oron, nogoon
 УуUu Uran, nuruu
 ЭэEe Eleg, eh
 ӨөO’OO’dor, o’noodor
 ҮүU’UU’nen, u’ureg
 ИиIi Ishig, iim
 БбBb Baga, baishin
 ВвVvWwAvarga, vagon
 ГгGg Garag, gadaad
 ДдDd Dadlaga, daalgavar
 ЖжZh zhJjZhuulzhin, Jon
 ЗзZz Zam, zaavar
 КкKk Kino, kilometer
 ЛлLl Lam, alaga
 МмMm Mal, mashin
 НнNn Nar, ner
 ПпPp Puuzhin, aparat
 РрRr Arshaan, radio
 СсSs Sar, asar
 ТтTt Tamaga, tatlaga
 ФфFf Foto, fond
 ХхXxKh, hXavar, ax, ex
 ЧчCh chcChimeg, chadal
 ЦцCcTsCaqag, ceceg
 ШшSh shsShashin, aash
 ЩщSh sh’ Sh’edrin
 
下面的教程,是由北大东语系史习成教授所编《蒙古语基础教程》(北大东语系蒙古语专业教材)改编。  
  МОНГОЛ ХЭЛНИЙ УСГИЙН ЦАГААН ТОЛГОЙ
  次序 大写 小写 名称
   1  А   а  а
   2  Б   б  бэ
   3  В   в  вэ
   4  Г   г  гэ
   5  Д   д  дэ
   6  Е   е  е
   7  Ё   ё  ё
   8  Ж   ж  жэ
   9  З   з  зэ
  10  И   и  и
  11  Й   й  хагас и
  12  К   к  ка
  13  Л   л  эл
  14  М   м  эм
  15  Н   н  эн
  16  О   о  о
  17  Ө   ө  ө
  18  П   п  пэ
  19      р  эр
  20  С   с  эс
  21  Т   т  тэ
  22  У   у  у
  23  Ү   ү  ү
  24  Ф   ф  эф
  25  Х   х  ха
  26  Ц   ц  цэ
  27  Ч   ч  чэ
  28  Ш   ш  ша
  29  Щ   щ  шча
  30      ъ  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31      ы  ы
  32      ь  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
  33  Э   э  э
  34  Ю   ю  ю
  35  Я   я  я
  注释:(1)本教程学的是用基里尔字母(俗称俄文字母)书写的蒙文,即蒙古国使用的现代蒙文,记录的是蒙古国通用的喀尔喀方言。我国内蒙古地区通用的是畏兀儿字母的老蒙文,并以巴林左旗方言为标准音。除了文字系统不同外,蒙古语的这两种方言的发音上仅微有差异,主要是词汇的差异。
  (2)蒙古语所使用的基里尔字母一共是35个,比俄文多Ө ө和Ү ү。
  (3)字母表中的р,ъ,ы和ь四个字母没有大写形式,这只是说明它们不会出现在词首,事实上还是有相应的大写形式的(如在纯大写的标题中使用)。
  (4)Хагас и意为“半个и”,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意为“硬(音)符号”,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意为“软(音)符号”。
  (5)蒙古语的字母怎么读,有不同的方案。这里采用的是姚克成《蒙古语300句》中的名称,有几个字母的名称和史习成的《蒙古语基础教程》略有不同。
 

 锡伯文字母表
锡伯文书法

满文
  满文分老满文、新满文两种,老满文又称“无圈点老满文”,
于1599年仿蒙古文创制,1632年进行了改造,成为新满文,或称“有圈点满文”。

  老满文仅使用30多年,留下的文献不多,最著名的是《满文老档》等后金时期的档案,
还有一些碑铭、木牌等。

  有清一代满文被尊为“国语”,用满文写作、翻译了大量书籍,
还有浩如烟海的档案碑铭等文献存世,这些在研究清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满文十二字头
满文(锡伯文)第一字头的罗马转写
Manchu Sample
满  文  书  稿                
(满蒙文字母对照表)(点击看大图)
 
 
大清全书 满汉合璧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义堂刻本
西厢记 满汉合璧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 
清朝光绪年间的总理海军衙门关防
明代成书的《华夷译语》
 
蒙古族书法家齐仁东日布书写的蒙古文训言--摘自[波斯]拉施特《史集》成吉思汗训言
(训言译文):“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也成了聋子,
喊他的时候,他听不到,他还成了哑巴,有人同他说话时他不能回答。
他喝醉了时,就象快要死的人一样,他想挺直地坐下也做不到,他象个麻木发呆头脑受损伤的人。
喝酒既无好处,也不增进智慧和勇敢,不会产生善行美德:[在酒醉时人们只会]干坏事、
杀人、吵架。[酒]使人丧失知识、技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事业的障碍。
他丧失了明确的途径,将食物和桌布投入火中,[掷进]水里。国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
颁布训诫和重要的习惯法;将士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队、百人队或千人队;
卫士嗜酒者将遭受严惩。”
 
Sample of Mongolian written in the traditional alphabet
蒙古文书法作品
青城刀客书法作品
外蒙古的碑文拓片
四体合璧文鉴 藏满蒙汉四体合璧 清刻本
大乘首愣经 满蒙藏汉四体合璧 清乾隆刻本
御译救度佛母赞 藏满蒙汉四体合璧 永瑢写本
 
蒙古文书法、篆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书法)     龙(书法)      内蒙古好地方(篆刻)
 
八思巴文文物
八思巴字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拼音文字,于至元六年(1269)颁行。
八思巴字绝大多数字母仿藏文体式,少数采自梵文,还有个别新造字母。
八思巴字是元朝官方文字,颁布之始规定其“译写一切文字”,从现存文献看,
八思巴字除拼写蒙古语以外,还拼写汉语和维吾尔语,并转写藏文和梵文。

  八思巴字通行110多年,随着元朝的覆灭逐渐被废弃。现存的文献包括碑铭、官印、符碑、图书等,
是研究元代历史和古代蒙语、汉语音韵史的珍贵资料。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bao15.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bao16.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bao17.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word.gif[/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bao18.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bao19.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bao20.jpg[/img]
右两图为元八思巴文铜币,直径4.1—4.4厘米,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伞盖村出土,
共2枚,钱文为八思巴文之“大元通宝”,为元武宗时铸量较大的八思巴文铜币。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basibawen1.jpg[/img]
元奉元路万寿宫圣旨碑拓片  至正十一年(1351)-至正十八年(1358)
 
察合台文
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次子,其封地在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13世纪初建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文是13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操突厥语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因通行于察合台汗国而得名,
是现代维吾尔文的前身。

  察合台文文献十分丰富,包括文史哲、政法、医药、天文、地理等多方面内容,
最为著名的有《拉失德史》、《突厥大词典》、《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
等。这些文献对研究突厥语诸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以下察合台文古籍大多是黄文弼先生于1927年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时从新疆收集来的。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ca.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ca1.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ca2.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chahtai.jpg[/img]
穆萨·赛剌密所著《安宁史》一页
突厥文
突厥文是古代突厥民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六世纪的突厥汗国、八世纪的回纥汗国、
九世纪的高昌回鹘王国都使用过这种文字,流行地域在西伯利亚、蒙古、叶尼塞河流域、
甘肃、新疆和中亚一带。这种文字遗存的文献极少,主要是一些碑铭,
另有一些写本在敦煌、新疆等地发现。

  《苾伽可汗碑》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汉文部分为唐玄宗所撰,
内容与突厥文无关,碑阴及两侧为突厥文,内容为歌颂苾伽可汗之武功,
为其侄药利特勤撰文。

  后突厥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苾伽可汗死后唐玄宗派出大臣前往吊祭,
并派工匠协助立碑。此碑原在蒙古鄂浑河流域的和硕柴达木湖畔,
1889年被发现,其旁还有《阙特勤碑》,本拓片系光绪年间拓本。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tujuewenx.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queteqin.jpg[/img]
《阙特勤碑》


Hungarian (Magyar) alphabet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ngrnrunes.gif[/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ngrnrunes_num.gif[/img]
西夏文字
西夏(1038-1227)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地域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
陕西北部、内蒙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西夏文创制于1036年,这种文字借鑑了汉字某些造字方法,
又有自己的特点。西夏文的创制对西夏文化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这种文字不仅在整个西夏时期使用,西夏灭亡之后仍延续了几百年之久。

  西夏文文献数量丰富,种类繁多,除大量佛经外,还有汉文典籍译本、法律、
历史、文学、字典及碑铭、官印、钱币等。

  下图文献为佛经,1917年在宁夏灵武出土,1929年国家图书馆以重金购入。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tangut.gif[/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xixiawen1.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tangcao.jpg[/img]
西夏文草书残页
The Tibetan alphabet Consonants
  藏文是公元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到印度学习,
参照梵文结合藏语的实际情况创制而成的。

  藏文古文献在现今民族古籍中数量最多,按其时代可分为吐蕃时期的古藏文文献
和13世纪至19的藏文古籍。
  吐蕃时期的文献主要有三类,一是写本,如敦煌经卷,二是金石铭刻,
三是简牍。11世纪以后,历代藏族学者撰写和翻译了大量藏文文献典籍,明清两代在内地和藏区
刻印了大量图籍,抄本图书更难以数计。

  下图藏文古籍是著名藏学家于道泉先生收集的。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tibetan_cons.gif[/img]
Extra consonants for writing Sanskrit loan words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tibetan_cons2.gif[/img]
Conjunct consonants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tibetan_cnj.gif[/img]
Vowels diacritics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tibetan_vwl.gif[/img]
Numerals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tibetan_num.gif[/img]
Sample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smp_tibetan.gif[/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zangwen1.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zangwen2.jpg[/img]
 
契丹文
契丹文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族使用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两种。
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脱胎于汉字,约有一千字以上。小字是迭刺受回鹘文启示而创制的。
契丹文约使用了三百多年,1191年后逐渐废弃,历元明清几百年来无人认识。
直到上一世纪20年代方被发现。

 契丹文文献主要是石刻碑铭。由于研究契丹文的参照资料十分缺乏,几十年来,
只解读出官职、年号、干支等少量的词汇,大多数内容尚未破译,
故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
契丹大字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khitan_large.gif[/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qidanda.jpg[/img]
《北大王墓志》
契丹小字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khitan_small.gif[/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qidan.jpg[/img]
《宣懿皇后哀册》
契丹数字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khitan_snum.gif[/img]
契丹文碑刻拓片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qidanwen1.jpg[/img]
辽道宗哀册拓片  契丹小字 刻于辽乾统元年(1101年)  1930年出土
[img]http://www.qingis.com/mongol/qitan1.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mongol/qitan2.jpg[/img]
辽道宗哀册拓片  契丹小字 刻于辽乾统元年(1101年)  1930年出土
女真文
女真文分大、小字两种,大字是金太祖阿骨打天辅三年(1119)仿依汉字为基础制成的,
小字在天眷元年(1138)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至今传世者以大字为多,
但对此亦有不同看法。女真文文献形式有图书、碑铭、铜镜、印鉴、题记等,
女真文在宋代史书中便有记载,但以后变成了死文字。直到道光9年(1829),才有人注意女真文,
19世纪末以后,随着女真文文献更多地被发现,中外研究学者也不断增加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jurchen.gif[/img]
女真数字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num_jurchen.gif[/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nuzhenwen1.jpg[/img]
 
维吾尔文字母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uyghur_arabic.gif[/img]
维吾尔文(阿拉伯文)数字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arabic_num.gif[/img]
阿拉伯文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arabic.gif[/img]
阿拉伯文韵母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arabic_vwl.gif[/img]
阿拉伯文范例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udhr_arabic.gif[/img]
阿拉伯语基础教程 (Apabi Reader Ceb格式)  (下载后请更改文件后缀.exe为.rar,然后用winrar软件解压即可)
阿拉伯文字母自学-A/B (Flash格式)  阿拉伯语教学网站
哈萨克斯坦文字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kazakh.gif[/img]
俄罗斯文(西里尔)字母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russian.gif[/img]
Devanāgarī alphabet vowels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devanagari_vwl.gif[/img]
Consonants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indi_cons.gif[/img]
Additional symbols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indi_spec.gif[/img]
Numerals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indi_num.gif[/img]
克什米尔文辅音字母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kashmiri_cons.gif[/img]
克什米尔文元音字母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kashmiri_vwl.gif[/img]
波斯文字母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persian.gif[/img]
波斯文数字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persian_num.gif[/img]
波斯文范例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smp_persian.gif[/img]
日文平假名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iragana2.gif[/img]
あ い う え お
か き く け こ
さ し す せ そ
た ち つ て と
な に ぬ ね の
は ひ ふ へ ほ
ま み む め も
や い ゆ え よ
ら り る れ ろ
わ い う え を
 い う え を
日文片假名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katakana2.gif[/img]
ア イ ウ エ オ
カ キ ク ケ コ
サ シ ス セ ソ
タ チ ツ テ ト
ナ ニ ヌ ネ ノ
ハ ヒ フ ヘ ホ
マ ミ ム メ モ
ヤ イ ユ エ ヨ
ラ リ ル レ ロ
ワ イ ウ エ ヲ
 イ ウ エ ヲ
日文-英文互译站点:A  B
回鹘文
  回鹘文是古代维吾尔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约9世纪末逐渐取代了古代突厥文,
成为当时新疆和中亚地区通行文字之一,15世纪后被废弃不用。

  回鹘文文献较多,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用回鹘文翻译了大量佛教典籍。
敦煌藏经洞和新疆吐鲁番等地的考古发掘中都发现了大量回鹘文文献,
其中除宗教文献外还有社会经济文书和文学作品。

  回鹘文对其他民族产生过深远影响,13世纪蒙古人利用回鹘文字母创制了蒙古文,
16世纪后满族又接受这种字母创制了满文。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uiguwen.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uiguwen1.jpg[/img]
[img]http://www.qingis.com/files/huihu.jpg[/img]
哈密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朝 鲜 文 字 母 表       
[img]http://www.qingis.com/photos/hangul.gif[/img]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6 发表于: 2010-01-23
中国各民族文字类型表
http://www.beiww.com/kt 2008-09-24 16:20:51  来源:中国文化信息网

★《北纬手机报》岁末大馈赠, 为感谢新用户的支持,09年12月份对新订用户进行免费阅读体验。

  
文字类型  具体文字



象形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



汉字及变体  汉文、方块壮字、方块侗字、水书、白文



表意文字  古彝文



音节文字  纳西族哥巴文、规范彝文



拼音文字  印度字母体系藏文、傣文



回鹘文字  母体系蒙古文、托忒蒙古文、锡伯文



阿拉伯字  母体系老维吾尔文、老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文、柯尔克孜文、



塔塔尔文



朝鲜文字  母体系朝鲜文



拉丁字母  体系壮文、景颇文、拉祜文、佤文、傈僳文、新维吾尔文、新哈萨克文、布依、苗、黎、纳西、侗、哈尼等民族的新创制文字



斯拉夫字  母体系俄罗斯族使用的俄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7 发表于: 2010-01-23
IAST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网页中使用了婆罗米系文字。若您的系统缺少相关的显示支持,可能会出现问号、方块、错位的元音符号,或者无法显示合体字。
IAST是国际梵语转写字母的英语名称(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的缩写,是学术上对于梵语转写的标准,亦变成了一般出版界,如书籍及杂志的非业界标准,而随着Unicode字型的普及,它在电子文本的使用亦因此而相应地增加。这项标准是于1912年在雅典举行的东方学会议上订立的,而它又基于了1894年在日内瓦举行的东方学会议制定的标准[1]。

IAST是罗马化梵语和巴利语的最流行的方案,它允许无损的天城文转写(和其他的印度文字比如克什米尔语的传统文字夏拉达文的转写),而且不只是梵语的音素,还允许本质上的语音标注(比如 Visarga ḥ 是词尾的 r 和 s 的同位异音)。

IAST 符号清单和约定
अ [ə]
a  A
आ [ɑː]
ā  Ā
इ 
i  I
ई [iː]
ī  Ī
उ 
u  U
ऊ [uː]
ū  Ū
ऋ [ɹ̩]
ṛ  Ṛ
ॠ [ɹ̩ː]
ṝ  Ṝ
ऌ [l̩]
ḷ  Ḷ
ॡ [l̩ː]
ḹ  Ḹ
元音
ए [eː]
e  E
ऐ [aːi]
ai  Ai
ओ [oː]
o  O
औ [aːu]
au  Au
双元音
अं [ⁿ]
ṃ  Ṃ
anusvara
अः [h]
ḥ  Ḥ
visarga
软腭音硬腭音卷舌音齿音唇音
क [k]
k  K
च [c]
c  C
ट [ʈ]
ṭ  Ṭ
त [t̪]
t  T
प [p]
p  P
塞音
ख [kʰ]
kh  Kh
छ [cʰ]
ch  Ch
ठ [ʈʰ]
ṭh  Ṭh
थ [t̪ʰ]
th  Th
फ [pʰ]
ph  Ph
送气塞音
ग [g]
g  G
ज [ɟ]
j  J
ड [ɖ]
ḍ  Ḍ
द [d̪]
d  D
ब 
b  B
塞音
घ [gʰ]
gh  Gh
झ [ɟʰ]
jh  Jh
ढ [ɖʰ]
ḍh  Ḍh
ध [d̪ʰ]
dh  Dh
भ [bʰ]
bh  Bh
送气塞音
ङ [ŋ]
ṅ  Ṅ
ञ [ɲ]
ñ  Ñ
ण [ɳ]
ṇ  Ṇ
न [n]
n  N
म [m]
m  M
鼻音
 य [j]
y  Y
र [r]
r  R
ल [l]
l  L
व [v]
v  V
半元音
 श  [ɕ]
ś  Ś
ष [ʂ]
ṣ  Ṣ
स [s]
s  S
 咝擦音
ह [ɦ]
h  H
    擦音
注意:与只用 ASCII 码的罗马化如 ITRANS 或 Harvard-Kyoto 不同,使用变音符号的 IAST 允许专有名字的首字母大写。永不出现在词首的字母如 Ṇ Ṅ Ñ Ṝ 的大写只在 Pāṇini 的文法中有用,这里有把 IT 声音排版为大写字母的约定(参见 Aṣṭādhyāyī)。
[编辑] 引用
1.^ History of Skt. transcription and 1894, Rapport de la Trans.
[编辑] 参见
天城文转写
Harvard-Kyoto
ITRANS
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
ISO 15919
湿婆经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IAST
2个分类: 转写系统 | 梵语


湿婆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网页中使用了婆罗米系文字。若您的系统缺少相关的显示支持,可能会出现问号、方块、错位的元音符号,或者无法显示合体字。
湿婆经(IAST: śivasūtrāṇi; 天城文: शिवसूत्राणि)或大自在天经( Maheśvarāṇi sūtrāṇi 天城文: महेश्वराणि सूत्राणि)包含了用来组织 Pāṇini 的梵语文法《Aṣṭādhyāyī》的音位标记系统。依据传说这十四经句是湿婆传授给 Pāṇini 的,他接着依据它们来编写他的文法。传说声称这些声音是在湿婆舞蹈的时候从他的手鼓中迸发出来的。这种类型的初始音标韵文采用了经方式的标准结构,它关注于建立编码复杂规则的简短、易记的韵文。
目录 [隐藏]
1 解说
2 正文
3 参见
4 外部链接
 
[编辑] 解说
这个标记系统介入了在梵语构词学中充当特定角色的不同的音位簇,并在整个文本中引用了它们。每个簇,叫做一个 pratyāhāra 都结束于叫做 anubandha(所谓的 IT 索引)的一个‘哑声’或‘标号’,它充当这个列表的符号指示。在文本中,这些簇通过 anubandha 来提及,并有关于各种文法功能。经常向这些索引增加额外的声音来使得整个簇能被念诵出来。例如,列表 13,符号化为 R,提及了三个咝擦音。列表 4,标记为 C,提及了双元音 ai 和 au。
为了保持列表简洁,指名一个音位和一个标号,指示所有涉及的音位的列表,允许文法只用一个音节来提及一类声音。这些提及音素列表的音节叫做 pratyāhāra,而颂自身也叫做 pratyāhāra-vidhāyaka-sūtrāṇi(形成 Pratyāhāra 的经)。例如,aL 提及所有音位的列表(因为 a 是第一个字母而 L 是最后的标号。aC 提及所有元音,haL 提及所有辅音,而 ñaM 提及所有鼻音 - haL 中的 a 的作用是易于读出。
在正文中,一个规则读作: iKo yaṆ aCi(韵文 6.1.77)。这里的符号 aC(在《Aṣṭādhyāyī》中都如此)提及所有元音,而结尾的元音 i 使它可读。这个规则处理第六和第七 vibhakti (karaka 格标号,并指定在这些情况下这些如何被替换为合适的声音如 y。
[编辑] 正文
14 经句为(IT 声在每经句的结束处,用粗体表示):
经文
IAST天城文
1. a i u Ṇ१. अ इ उ ण् ।
2. ṛ ḷ K२. ऋ ऌ क् ।
3. e o Ṅ३. ए ओ ङ् ।
4. ai au C४. ऐ औ च् ।
5. h y v r Ṭ५. ह य व र ट् ।
6. l Ṇ६. ल ण् ।
7. ñ m ṅ ṇ n M७. ञ म ङ ण न म् ।
8. jh bh Ñ८. झ भ ञ् ।
9. gh ḍh dh Ṣ९. घ ढ ध ष् ।
10. j b g ḍ d Ś१०. ज ब ग ड द श् ।
11. kh ph ch ṭh th ca ṭ t V११. ख फ छ ठ थ च ट त व् ।
12. k p Y१२. क प य् ।
13. ś ṣ s R१३. श ष स र् ।
14. h L१४. ह ल् ॥

 
从这 14 个经句可形成总共 281个 pratyāhāra。具体计算为 (14*3 + 13*2 + 12*2 + 11*2 + 10*4 + 9*1 + 8*5 + 7*2 + 6*3 * 5*5 + 4*8 + 3*2 + 2*3 +1*1) 减去 14 (因为 Pāṇini 不使用单一元素 pratyāhāra) 减去 10 (由于 h 出现两次有 10 个重复的集合);在每个项目中第二个乘数表示在每句湿婆经中音位的数目。Pāṇini 使用到了 41 个(而后来的文法家介入了第 42 个,raṆ={r, l})。
注意某些 pratyāhāra 是有歧义的。例如 IT Ṇ 在列表中出现了两次,这意味你可以给 pratyāhāra aṆ 指派两种不同的意义(包括或排除 ṛ 等);事实上,在文法中这两个意义都在文法用到了。在另一个方面,pratyāhāra haL 总是用来表示“所有辅音” - Pāṇini 从不用 pratyāhāra 来提及由一个单一音位组成的集合。
[编辑] 参见
Shiksha
Aṣṭādhyāyī
[编辑] 外部链接
[1] Paper by Paul Kiparsky on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Śiva sūtras'.
[2] Paper by Wiebke Peterson on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Pāṇini’s Śiva sūtras.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F%95%E5%A9%86%E7%B6%93
1个分类: 梵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8 发表于: 2010-01-23
   |  
    

     汉字在传播中的变异研究  
    




【作者】 赵丽明;
【文献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1999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汉字; 汉字系文字; 传播; 变异;
【摘要】 汉字曾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先后有十几个民族借源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汉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调整,造成了各种变异现象。其中不但有官方的、宗教的,也有民间的;不但有借用,也有变体、改制;还有的由表意变成了表音。不仅有记录汉语的汉字,也有记录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苗语、壮语等非汉语的汉字或准汉字,形成了一文多语的汉字系文字大家族体系。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功能变异、形符变异、体制变异,大致经历了这样几种形态:汉字汉文(照搬)———汉字某(民族)文(假借)———某族汉字(转注仿制)———改创民族文字(变异)———新“书同文”和大字符集建设。考察研究汉字在外部传播的规律,有助于研究汉字本体的标记功能和结构体制,以及汉字的历史作用和传播文明的文化功能
【DOI】 CNKI:SUN:QHDZ.0.1999-01-010
【分类号】 H12
【正文快照】 汉字是记录汉语语素音节的表意性方块书写符号。两千多年来,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而且对于周边地区和周边民族的语言文字建设及文明发展,起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曾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借用标记多民族语言,即汉



        
  

【相似文献】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点击下列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献作者,可以直接查到这些机构和作者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其它文献,使您全面了解该机构和该作者的研究动态和历史。  
【文献分类导航】从导航的最底层可以看到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同的文献,从上层导航可以浏览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  

语言、文字
  汉语
   文字学


  
          


  
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7篇)  
  共引文献  
  同被引文献(116篇)  
  二级参考文献  
  二级引证文献(6篇)  
  读者推荐文章  
  相似文献  
  相关研究机构  
  相关文献作者  
  文献分类导航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邓世俊. 越南语“ho'n”字句与汉语“比”字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2] 郎丽. 基于女书的文字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7 .

[3] 唐未平. 广西壮族人文字使用现状及文字社会声望调查研究[D]广西大学, 2007 .

[4] 邱子雁. 民族文字中的汉字借用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李明. 《古壮字字典》方块古壮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赵丽明. 汉字变异的人类学背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 .

[2] 梁光华. 试论汉字及其功绩[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9, (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程刚. 广西语言态度研究[D]广西大学, 2003 .

[2] 曹萱. 纳西哥巴文造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

[3] 李文波. 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 2004 .

[4] 陈文俊. 辽代契丹境内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5] 季克广. 借音壮字所反映的声母系统的研究[D]广西大学, 2005 .

[6] 欧阳秋婕. 古壮字历史沿革及演变趋势初探[D]广西大学, 2006 .

[7] 胡惠. 方块壮字字体类型研究[D]广西大学, 2006 .

[8] 李奕琳. 借音壮字研究思路与数据库建设[D]广西大学, 2006 .

[9] 范丽君. 古壮字、喃字与汉字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朱建军. 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2] 邓章应. 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

[3] 翟宜疆. 水文造字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4 条
[1] 李旭练. 略具规模 有待繁荣──壮语类辞书的回顾与展望[J]辞书研究, 1997, (04) .

[2] 罗长山. 古壮字与字喃的比较研究[J]东南亚纵横, 1992, (03) .

[3] 黄以亭. 试述现代越南语中外来词现象[J]东南亚研究, 2000, (02) .

[4] 莫幼政. 论师公在壮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2) .

[5] 黄绍清. 壮族方块字的创造和运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03) .

[6] 韦达. 壮族古壮字的文化色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4) .

[7] 杨信川. 广西的语言声望和语言不平等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3) .

[8] 黄南津,唐未平. 当代壮族群体使用汉字、古壮字情况调查与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

[9] 郑作广. 古壮字中的“古无轻唇音”遗迹及其成因[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1) .

[10] 黄革 ,韦瑞峰. 方块壮字的产生及其作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02)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唐未平. 广西壮族人文字使用现状及文字社会声望调查研究[D]广西大学, 2007 .

[2] 付宝新. 中国传说时期管理思想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 2008 .

[3] 安忠芳. 建国以来广西语言文字规划略史及评价[D]广西大学, 2008 .

[4] 李燕洲. 越南学生汉语介词习得顺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付宝新,王忠伟,宋香谒. 太昊伏羲的管理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08, (Z1) .

[2] 徐金法,张志华. 华夏古老文明的源头——太昊伏羲东夷部落管理思想钩沉[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4) .


[1] 张彦萍. 日本人祖先忌讳汉字的原因[J]. 文学教育(下), 2009, (12) :132-133
[2] 潜铁宇, 曾晶. 标志设计中汉字的艺术魅力[J]. 包装工程, 2009, (12) :200-201
[3] 朱延松. 谈汉字基本笔画的发展[J]. 资治文摘(管理版), 2009, (05) :72
[4] 王元鹿. 纳西族东巴文符号化简论[J]. 兰州学刊, 2009, (11) :184,186
[5] 胡天璇. 传统审美观念对汉字图形的影响[J]. 包装工程, 2009, (11) :199-201,209
[6] 因读音变异而制造新字[J]. 咬文嚼字, 2009, (12) :39-40
[7] 周建设. 汉字的表意特性与文化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11-214
[8] 梅松华. 注重修养 勿忘“八德”——汉字道德原生态文化解读[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6) :17-20
[9] 徐春屏. 识字快乐,快乐识字[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 (11) :72-74
[10]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6期总目次[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6) :161-168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9 发表于: 2010-01-23
西里尔字母 
 
 
类型 全音素文字
语言 许多的斯拉夫语族语言, 及几乎全数前苏联境内的语言(参见 使用西里尔字母的语言)
使用时期 早期形式存在于约940年
母书写系统 腓尼基字母
希腊字母
格拉哥里字母
西里尔字母
 
姊妹书写系统 拉丁字母
科普特字母
Unicode范围 U+0400至U+04FF

U+0500至U+052F(补充)
U+2DE0至U+2DFF(扩展A)


U+A640至U+A69F(扩展B)
ISO 15924 Cyrl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字母历史
 
青铜中期文化时期 前19-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前15世纪
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古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
亚兰字母 前9世纪
佉卢文 前4世纪
婆罗米文 前6世纪
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 13世纪
孟加拉文 11世纪
僧伽罗文 8世纪
悉昙文
藏文字母 7世纪
八思巴字 13世纪
泰语字母 13世纪
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
古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阿拉伯字母 4世纪
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
希腊字母 前9世纪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拉丁字母 前7世纪
卢恩字母 2世纪
欧甘文字 4世纪
哥特字母 4世纪
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
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
西里尔字母 10世纪
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
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谚文 1444年
 
注音符号 1913年
 
完整系谱 
 
历史
 
西里尔字母或基利尔字母、基立尔字母、斯拉夫字母(俄文Кирилли́ческий алфави́т或кири́ллица,转写:kirillica),是通行于斯拉夫语族大多数民族中的字母书写系统。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使用状况
3 斯拉夫语族
3.1 古教会斯拉夫语
3.2 俄语
3.3 乌克兰语
3.4 白俄罗斯语
3.5 保加利亚语
3.6 塞尔维亚语
3.7 马其顿语
4 其他语族
4.1 阿布哈兹语
4.2 楚瓦什语
4.3 哈萨克语
4.4 维吾尔语
4.5 蒙古语
4.6 布里亚特语
4.7 卡尔梅克语
5 电脑编码
5.1 KOI-8 编码
5.2 ISO 8859-5 编码
5.3 Unicode 编码
6 参看
7 外部链接 
 
 
历史
西里尔字母源于脱胎自希腊字母的格拉哥里字母,普遍认为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圣西里尔(827年–869年)和圣梅笃丢斯在9世纪为了在斯拉夫民族传播基督教(当时东西教会还未正式分裂)方便所创立的,被斯拉夫民族广泛采用,因此有时也称为斯拉夫字母。早期的西里尔字母又称作古斯拉夫语字母(现代的斯拉夫字母经过修改)
 
使用状况
主条目:使用西里尔字母的语言
目前使用西里尔字母的文字不少是斯拉夫语族的语言,包括俄语、乌克兰语、卢森尼亚语、白俄罗斯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马其顿语等。

而属于斯拉夫语族西斯拉夫语支的索布语、波兰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等,则向来以拉丁字母书写。
属于西南斯拉夫语支的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和波斯尼亚语,原本被看成是同一种语言(参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但因宗教和族裔等原因分立成三种语言。克罗地亚语和波斯尼亚语以拉丁字母书写,塞尔维亚语则同时以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书写。
在1930年前后,苏联为苏联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进行文字改革,用西里尔字母替代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字字母,所以现在原苏联境内的许多民族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其中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有哈萨克语、塔吉克语、柯尔克孜语、维吾尔语、巴什基尔语、楚瓦什语、车臣语、卡巴尔达语、马里语、阿瓦尔语、乌德穆尔特语等。蒙古国的文字也改用了西里尔字母书写。
 
使用西里尔字母的国家
阿塞拜疆语、格鲁吉亚语、土库曼语、乌兹别克语等文字曾经用西里尔字母改造,在脱离苏联独立后又恢复自己原有的文字。在俄罗斯联邦内,车臣共和国使用的车臣语和鞑靼斯坦共和国使用的鞑靼语,原打算改以拉丁字母书写,但受到苏联和俄罗斯政府阻挠。

苏联亦曾替摩尔达维亚的文字(摩尔达维亚语)改以西里尔字母书写,但摩尔多瓦独立后,多数摩尔多瓦人认为摩尔多瓦语并不存在,而他们使用的是罗马尼亚语。

斯拉夫语族 
  
  
 
古教会斯拉夫语
早期西里尔字母

АБВГДЄЖЅЗИІ, Ї
КЛМНОПҀРСТѸ
ФХѠ, ѺЦЧШЩЪЪІЬҌ
ЮІАѦѨѪѬѮѰѲѴѤ
Ѿ

 俄语

俄语字母


АаБбВвГгДдЕеЁёЖжЗзИиЙйКкЛлМмНн
ОоПпРрСсТтУуФфХхЦцЧчШшЩщЪъЫыЬь
ЭэЮюЯя                        
  
大写 小写 斜体大写斜体小写拉丁语名称国际音标
АаАаA/a/
БбБбBe/b/
ВвВвVe/v/
ГгГгGe/ɡ/
ДдДдDe/d/
ЕеЕеJe/je/
ЁёЁёJo/jo/
ЖжЖжŽe/ʐ/
ЗзЗзZe/z/
ИиИиI/i/
ЙйЙйJ (I short)/j/
КкКкKa/k/
ЛлЛлEl/l/
МмМмEm/m/
НнНнEn/n/
ОоОоO/o/
ПпПпPe/p/
РрРрEr/r/
СсСсEs/s/
ТтТтTe/t/
УуУуU/u/
ФфФфEf/f/
ХхХхHa/x/
ЦцЦцCe/ts/
ЧчЧчČe/tʂ/
ШшШшŠa/ʂ/
ЩщЩщŠča/ɕː/
ЪъЪъJer (hard)¹ no palatalisation²
ЫыЫыJery/ɨ/
ЬьЬьJer (soft)/ʲ/indicates palatalisation²
ЭэЭэE/ɛ/
ЮюЮюJu/ju/
ЯяЯяJa/ja/

乌克兰语

乌克兰语字母

АаБбВвГ㥴ДдЕеЄєЖжЗзИиІіЇїЙйКк
ЛлМмНнОоПпРрСсТтУуФфХхЦцЧчШшЩщ
ЮюЯяЬь                        
白俄罗斯语

其他语族
阿布哈兹语
阿布哈兹语字母

АаБбВвГгГьгьҔҕҔьҕьДдДәдәЏџЏьџьЕеҼҽҾҿЖж
ЖьжьЖәжәЗзӠӡӠәӡәИиЙйКкКькьҚқҚьқьҞҟҞьҟьЛлМм
НнОоҨҩПпҦҧРрСсТтТәтәҬҭҬәҭәУуФфХхХьхь
ҲҳҲәҳәЦцЦәцәҴҵҴәҵәЧчҶҷШшШьшьШәшәЩщЫы    

[编辑] 楚瓦什语
楚瓦什语字母

АаӐӑБбВвГгДдЕеЁёӖӗЖжЗзИиЙйКкЛл
МмНнОоПпРрСсҪҫТтУуӲӳФфХхЦцЧчШш
ЩщЪъЫыЬьЭэЮюЯя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西里尔字


АаӘәБбВвГгҒғДдЕеЁёЖжЗзИиЙйКкҚқ
ЛлМмНнҢңОоӨөПпРрСсТтУуҰұҮүФфХх
ҺһЦцЧчШшЩщЪъЫыІіЬьЭэЮюЯя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