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都木蒙古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蒙古字母)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本文采用电脑和信息技术组全文转换 [查看] • [编辑] • [强制刷新]
显示↓关闭↑字词转换说明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胡都木蒙古文、老满文
类型 全音素文字
语言 蒙古语、满语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兰字母
叙利亚文
粟特文
回鹘文字母
胡都木蒙古文、老满文
子书写系统 托忒文、新满文、瓦金德拉文
Unicode范围 U+1800至U+18AA
ISO 15924 Mong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用蒙古语书写“蒙古语”一词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00元纸币,于右上角分别印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壮语传统蒙古文字,又称畏兀儿蒙古字、畏兀字、畏吾字等,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于源自叙利亚字母、粟特文字母的回鹘文字母。之后在成吉思汗时代,由于察合台字母在中亚地方的广泛使用,它被借用来纪录蒙古语,并慢慢演变成今日的式样。
目录 [隐藏]
1 文字的历史
2 文字的特色
3 字母列表
4 例子
5 计算机显示
6 参阅
7 注释
8 外部链接
[编辑] 文字的历史
蒙古部发迹于斡难河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乃蛮掌印官维吾尔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2],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
自元世祖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字,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区别。但虽然诏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蒙古文字,八思巴字遂转以转写他族语音。直到明朝建立,元顺帝北逃,新字便罕见有人使用。岭北等处诸蒙古人仍以畏兀儿字体为正宗。
十六世纪蒙古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 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书写蒙古语的之部分缺失,皆改进之。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词汇。并且为了便于转译藏、梵语音,另造变体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的字体,自创了阿里嘎里字体,这个字体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诸蒙古语所无之辅音群。此时部分古语遂弃而不用。学界谓此时之书面蒙文为古典蒙文。
清朝时,亦取鉴蒙古字体,创满文以书满语。二者字体相似,故能触类旁通。此后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古典蒙文得以充分发展。北京、内蒙古之木版印刷业俱盛,谙蒙语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师都参与编纂辞典、语法书等。
又1648年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僧侣札雅班迪亦改良传统,分析蒙古文字的标音,造新体字“托忒文字”(todo mongɣol),但此新字体只通行于天山南北路、伏尔加河口诸处[3],东蒙古未有采用。
1686年,喀尔喀僧侣扎那巴扎尔仿造藏文梵字,创造索永布字体,共有字母九十个,左起横书,一样能精确表达藏、梵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索永布字体非常的漂亮,寺院经常以此加以装饰,只可惜此字体写起来比八思巴字还不方便,因此罕用于社会上。同年扎那巴扎尔另造横书方块字,通行于喀尔喀各处之佛寺间。
二十世纪初,曾有蒙古字拉丁化之议,当时却未付诸实行。1946年以降,蒙古国改以西里尔字母拼写喀尔喀口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蒙古自治区则仍采传统蒙古字。
[编辑] 文字的特色
与叙利亚文字及阿拉伯字母一样,蒙古字母在一个字的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形状。在察合台字母出现之时,其书写方式已从横写改成直写。蒙古语字母可以是每单字一单位,也可以是一单字连其后置词为一单位。大部分的音位须分字首、字中、字尾——首尾音位各写作字首型、字尾型,其余则作字中型。作字中型的字母有一纵线以联结整个字。而元音有单独型,辅音则无。
[编辑] 字母列表
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国际音标 蒙古文字 八思巴字 元朝秘史译音
用汉字举隅[4] 拉丁字母转写[5] 西里尔字母 注释
起笔 行笔 收笔
阿(1-7-3)[6] a А
额(1-4-2) e Э 字中、字尾大抵与 a 字同。须依字首判定。
[7][8] 亦(8-3-1) i, yi И,Й, Ы, Ь 此音于口语中或遭他音节之元音同化。
斡(1-20-1)、兀(1-11-3) o, u О, У 实际音值须视情况判定。
斡(6-18-1)、兀(5-6-2)[9] ö, ü Ө, Ү 实际音值须视情况判定。
[10][11] 讷(1-2-3)(居音节首)、安(11-27-5)(居音节尾) n Н
昂(78-59-1)(居音节尾) ng Н, НГ 此字于固有语唯居音节尾,故仅具字中型与字尾型。居字首者盖用以转写藏 ང 、梵 ङ 音。
巴(1-27-1)、卜(小字,居字尾时。)(244-10-2) b Б, В
p П 中世蒙古语无此字。用以转写藏 པ 、梵 प 音。
中合(4-10-1) q (后接阳性元音) Х
中合(4-9-1)、黑(小字,居字尾时。)(1-24-3) γ (后接阳性元音) Г 文言中此音前后俱元音者,口语多略去此音而并前后元音为长元音。[12]
可(2-2-1)、克(小字,居字尾时。)(1-8-3) k (后接阴性元音) Х k、g字体大抵相同。须俟实际发音方可辨之。
格(1-12-1) g (后接阴性元音) Г k、g字体大抵相同。须俟实际发音方可辨之。又文言此字前后俱元音者与阳性例同[13]。
马(2-3-2) m М
剌(1-24-4)、勒(小字,居字尾时。)(1-12-5) l Л 居音节尾时,元人译汉每与 /n/ 音相混。
撒(6-12-1)、速(带u音)(5-28-3)、速(非小字字尾)(270-44-3) s С
沙(273-13-3)(唯用字或与s相混) š Ш 此音在秘史时代多半接 i 。
塔(1-27-2)、惕(小字,居字尾时。)(3-22-4)、答(6-23-3) t, d Т, Д 传统书面不分t d,须俟实际发音方可辨之。
察(2-3-3) č Ч, Ц 传统书面不分 /ʧ'/ 、 /ts'/,今日多以之表前者。
札(1-7-1) ǰ Ж, З 类上一字。又此字早期与 y- 音起首者常相混。
牙(34-6-1) y Е, Ё, И, Ю, Я
舌剌(4-9-3)、儿(居字尾时。非小字。)(1-3-4) r Р 固有语、传统译音中此字不居字首[14]。
v В 转写梵音 व 等或如近世汉语“王”字之合口呼零声母者。
f Ф 中世蒙古语无此音。
ḳ[15] К 转写汉语“可”字声母、俄文 К 字等。
(c) (ц) 转写藏音 ཚ 、梵音 छ。是二音似非对等,今日多取藏音为是,即以之标 /ts'/ 音。
(z) (з) 转写藏音 ཛ 、梵音 ज。是二音似非对等,今日多取藏音为是,即以之标 /dz/ 音。
(h) 转写梵音 ह 等。又此字直连于部分浊辅音下可表送气浊音,如 lh 即藏音 ལྷ。
[编辑] 例子
仿古书体 现代印刷体 首字转写
v
i
k
i
p
e
d
i
y
a
拉丁字母蒙古文:Vikipediya. čilügetü nebterkei toli bičig bolai.
西里尔蒙古文转写:Википедиа, Чөлөөт Нэвтэрхий Толь Бичиг Болой.
拉丁字母转写:Vikipedia, chölööt nevterkhii toli bichig boloi.
意思: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计算机显示
由于蒙古文字的特殊显示方式,系统若要正确显示,需要同时在字体及系统模块两方面同时配合才可以。否则的话,画面就会作出错误的显示。
首先,系统需要有安装有显示蒙古文字的模块。在Microsoft Windows 2000/XP/2003 操作系统,必须把系统的Uniscribe模块(usp10.dll)更换至最新版。此外,亦要有一套与Uniscribe互相配合的OpenType字体。而Microsoft Windows Vista/2008中已经提供了支持文字的模块和字体。现时除Windows Vista/2008附带的字体外只有Code2000(变形尚存在错误)、Mongolian Baiti(变形尚存在错误)可以显示传统蒙古文字及Daicing White可以正确显示满文、锡伯文和达斡尔文。
若系统没有最新的Uniscribe模块,每一个字母都会以它的默认显示型显示。但若没有正确的字体配合,则字母可能会以错误的形态显示,例如:都显示成字首型或使用了错误的形态变体。
现在非Unicode或部分基于Unicode的蒙古文字体和输入法占据着大部分市场。
只要安装Unicode蒙古字体,如CMs*等,Linux系统就可以运用英文键盘自由输出蒙文字体而不需特殊的文字输入法或文本编辑器,只是显示的字体方向如英文般由左到右横行,方便与其他西方文书或科学文件共存同一页面;但是要如传统书写方式般由左而右直行,可以利用排版软件如Word、OpenOffice Writer改变文书方向,解决这个问题。
传统蒙古字母
Unicode.org 文字编码表 (PDF)
U+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1800 ᠀ ᠁ ᠂ ᠃ ᠄ ᠅ ᠆ ᠇ ᠈ ᠉ ᠊ ᠋ ᠌ ᠍
1810 ᠐ ᠑ ᠒ ᠓ ᠔ ᠕ ᠖ ᠗ ᠘ ᠙
1820 ᠠ ᠡ ᠢ ᠣ ᠤ ᠥ ᠦ ᠧ ᠨ ᠩ ᠪ ᠫ ᠬ ᠭ ᠮ ᠯ
1830 ᠰ ᠱ ᠲ ᠳ ᠴ ᠵ ᠶ ᠷ ᠸ ᠹ ᠺ ᠻ ᠼ ᠽ ᠾ ᠿ
1840 ᡀ ᡁ ᡂ ᡃ ᡄ ᡅ ᡆ ᡇ ᡈ ᡉ ᡊ ᡋ ᡌ ᡍ ᡎ ᡏ
1850 ᡐ ᡑ ᡒ ᡓ ᡔ ᡕ ᡖ ᡗ ᡘ ᡙ ᡚ ᡛ ᡜ ᡝ ᡞ ᡟ
1860 ᡠ ᡡ ᡢ ᡣ ᡤ ᡥ ᡦ ᡧ ᡨ ᡩ ᡪ ᡫ ᡬ ᡭ ᡮ ᡯ
1870 ᡰ ᡱ ᡲ ᡳ ᡴ ᡵ ᡶ ᡷ
1880 ᢀ ᢁ ᢂ ᢃ ᢄ ᢅ ᢆ ᢇ ᢈ ᢉ ᢊ ᢋ ᢌ ᢍ ᢎ ᢏ
1890 ᢐ ᢑ ᢒ ᢓ ᢔ ᢕ ᢖ ᢗ ᢘ ᢙ ᢚ ᢛ ᢜ ᢝ ᢞ ᢟ
18A0 ᢠ ᢡ ᢢ ᢣ ᢤ ᢥ ᢦ ᢧ ᢨ ᢩ ᢪ
[编辑] 参阅
蒙古文字
[编辑] 注释
1.^ 此时草原同语族诸部早有采此字体者,不必单自蒙古部视之。是则以此字体书写蒙古语之始当于十三世纪初。参见符拉基米尔佐夫(Борис Яковлевич Владимирцов)之《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письменного языка и халхаского наречия)。
2.^ 《元史》列传第十一,塔塔统阿传。
3.^ 此新字体亦有其正字法等规范,部分基于词源学,部分基于卫拉特诸方言等。札雅班迪与其弟子亦以之译出多部藏梵文献。
4.^ 辅音则或于其后添以元音“阿”或“额”,或不添。
5.^ 依美国学者尼古拉·鲍培的《Grammar of Written Mongolian》一书转写法转写。
6.^ 此处数字排列,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本《蒙古秘史》为准,标注为(节数 – 该节内单字排行 – 该单字内汉字排行(含正文小字,不含旁字)),以下皆准此例。
7.^ 接于辅音后,其拉丁字母转写为 i 。
8.^ 接于元音后,其拉丁字母转写为 yi。然有特例。如“八”字(或部族乃蛮,蒙旗奈曼)采前者不采后者。唯特例甚罕见。
9.^ 与上一组之差别须视单字内其他元音而定。
10.^ 此为字中音节首时之字体,音“讷”(n-)等。
11.^ 此为字中音节尾时之字体,音“恩”(-n)等。
12.^ 例:文言中可汗qaγan(元人书作合罕)于口语中转为汗qaan(其元音拉长)。亦有不变者如白(察罕),较少。
13.^ 例:上 deger 字,今口语为 deer。亦有例外如话üge,较少。
14.^ 例:依传统,音译Русь一词,便得于字首添一“斡”(o)音使成斡舌鲁速(270-44-2),俾免此舌音居字首。日人以露西亚译者华人乃以俄罗斯译之,盖转自蒙古音故也。
15.^ 此转写法系依小泽重男氏《现代モンゴル语辞典》页xi所写。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蒙古文字
汉字 (Кинеско писмо) | 传统蒙古文字 (Монгол бичиг) | 八思巴文字 (Дөрвөлжин бичиг) | 索永布文字 (Соёмбо үсэг) | 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 | 阿里嘎里字体 (Али-гали үсэг) |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 |
蒙古语西里尔字母 (Кирилл үсэг)
[编辑] 外部链接
包克图蒙语学习网
Unicode满文/锡伯文/达斡尔文字体和输入法
蒙古语口语教程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83%A1%E9%83%BD%E6%9C%A8%E8%92%99%E5%8F%A4%E6%96%87”
4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蒙古语族 | 字母 | 亚洲文字
蒙古文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蒙古文字是对蒙古人使用的语言(蒙古语、卫拉特语)记录系统的泛称。从蒙古人开始纪录自己的文字以来,就有很大的变化。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友好邻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几种文字:
历史上的各式蒙古文字。自上而下分别为八思巴字、兰札文、藏文字母、索永布文字和胡都木的蒙古文字利用汉字标音,
回鹘文字母,
改良自回鹘文字母的传统的蒙古文字(俗称旧蒙文),以及它的两种后期变体:
托忒蒙古文 (Тод үсэг)
阿里嘎里字体 (Али-гали үсэг)
元朝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
索永布文字,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及
蒙古国独立后采用的新西里尔字母文字(Кирилл үсэг,俗称新蒙文)。
目录 [隐藏]
1 历史概述
2 汉字
2.1 《蒙古秘史》汉字译音(1240年)
3 回鹘文字母
3.1 回鹘式蒙古文(篆字)(13世纪中期)
3.2 现行回鹘式蒙古文(17世纪中期)
4 八思巴文(1269年)
5 托忒文(1648年)
6 索永布文(1686年)
7 瓦金德拉文(1905年)
8 拉丁式蒙古文(1921年)
9 西里尔式蒙古文(1937年)
10 参考
11 另请参见
12 外部连接
[编辑] 历史概述
蒙古部发迹于斡难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乃蛮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2],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
自元世祖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字,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区别。但虽然禁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字遂转以转写他族语音。直到明朝建立,元顺帝北返,八思巴新字便罕见有人使用。岭北等处诸蒙人仍以畏兀儿字体为正宗。
十六世纪蒙古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书写蒙古语的之部分缺失,皆改进之。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词汇。并且为了便于转译藏、梵语音,另造变体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的字体,自创了阿里嘎里字体,这个字体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诸蒙古语所无之辅音群。此时部分古语遂弃而不用。学界谓此时之书面蒙文为古典蒙文。
清朝时,亦取鉴蒙古字体,创满文以书满语。二者字型相似,故能触类旁通。此后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古典蒙文得以充分发展。北京、内蒙古之木版印刷业俱盛,谙蒙语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师都参与编纂辞典、语法书等。
又1648年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僧侣札雅班第达亦改良传统,分析蒙古文字的标音,造新体字“托忒文字”(todo mongγol),但此新字体只通行于天山南北路、伏尔迦河口诸处[3],东蒙古未有采用。
1686年,喀尔喀僧侣扎那巴扎尔仿造藏文梵字,创造索永布字体,共有字母九十个,左起横书,一样能精确表达藏、梵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索永布字体非常的漂亮,寺院经常以此加以装饰,只可惜此字体写起来比八思巴字还不方便,因此罕用于社会上。同年扎那巴扎尔另造横书方块字,通行于喀尔喀各处之佛寺间。
二十世纪初,曾有蒙古字拉丁化之议,当时却未付诸实行。1946年以降,蒙古国改以西里尔字母拼写喀尔喀口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蒙古自治区则仍采传统蒙古字。
[编辑] 汉字
主条目:汉字
[编辑] 《蒙古秘史》汉字译音(1240年)
1908年中国出版《蒙古秘史》的一页,左侧大字为用汉字标音的蒙古文,右侧为中文翻译和注解。最古老的蒙古文是13世纪成文的《蒙古秘史》(mongɣol-un niɣuca tobciyan),当时蒙古拼音文字尚未被发明,因此是用汉字写出来的。这里是该文献的开头和蒙古文转写、中文注解对照:
成吉思 中合罕讷 忽扎兀尔
cinggis qaɣan-u ijaɣur
成吉思 可汗-属格 来源
成吉思汗的根源
迭额舌列 腾格舌里额扯 扎牙阿秃 脱舌列克先 孛儿帖赤那 阿主兀
deger-e tngri-ece jayaɣa-tu törü-gsen börte cinua a-juɣu
来源-与格 天-离格 指定-名物化 出生-过去 孛儿帖赤那 是-过去
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白狼),
格尔该 亦讷 中豁埃 马舌兰勒 阿只埃
gergei inu quɣa maral a-jiɣai
妻子 他的 豁埃马兰 是-过去
他的妻子是豁埃马兰。
由此可见,创制这种文字的人使用官话,在他的方言中,中古汉语的入声已经消失了,因此必须用特殊的符号(如上标“克、勒”等等)来代表闭音节的韵尾。 为了区分蒙古语的颤音r和边音l,在带有颤音的音节前面附加一个上标“舌”字(“舌列”读作ri)。
[编辑] 回鹘文字母
主条目:回鹘文字母
回鹘文也称回纥文。回鹘(古代维吾尔)人使用的拼音文字。
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仿照蒙古文创制了满文。
[编辑] 回鹘式蒙古文(篆字)(13世纪中期)
回鹘式蒙古文篆体字与现代印刷体的比较
篆体 现代印刷体 首字转写
v
i
k
i
p
e
d
i
y
a
拉丁字母蒙古文:Vikipediya. čilügetü nebterkei toli bičig bolai.
西里尔蒙古文转写:Википедиа, Чөлөөт Нэвтэрхий Толь Бичиг Болой.
拉丁字母转写:Vikipedia, chölööt nevterkhii toli bichig boloi.
意思: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现行回鹘式蒙古文(17世纪中期)
主条目:胡都木蒙古文
“蒙古”一词的传统蒙古文写法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语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叙利亚字母,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语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现行回鹘式蒙古文
(17世纪中期) 国际音标 西里尔蒙古文
(1937年) 注释
■ 词首形式
■ 词中形式
■ 词尾形式 大写 小写
1 /a/
2 /e/
3 /i/
4 /ɔ/与/ʊ/ 与 与
5 /o/与/u/ 与 与
6 /n/|/nʲ/
7 -/ŋ/
8 /x/|/xʲ/
9 /ɢ/
10 /p/|/pʲ/
11 /pʰ/|/pʰʲ/
12 /s/
13 /ʃ/
14 /tʰ/|/tʰʲ/与/t/|/tʲ/ 与 与
15 /ɮ/|/ɮʲ/
16 /m/|/mʲ/
17 /ʧʰ/
18 /ʧ/
19 /j/
20 /k/|/kʲ/与/ɡ/|/ɡʲ/ 与 与
21 /r/|/rʲ/
22 /w/|/wʲ/
23 /x/|/xʲ/
24 /f/ 限用于外来语单词
25 /ʦ/|/ʦʰ/ 限用于外来语单词
26 /ʦ/ 限用于外来语单词
27 /ɮʲx/ 较罕见
[编辑] 八思巴文(1269年)
“维基”一词的八思巴文写法主条目: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元朝忽必烈时的国师八思巴所创。
[编辑] 托忒文(1648年)
主条目:托忒蒙古文
[编辑] 索永布文(1686年)
主条目:索永布文
索永布文的两种变体[编辑] 瓦金德拉文(1905年)
主条目:瓦金德拉文
[编辑] 拉丁式蒙古文(1921年)
指二十世纪初发明的用拉丁字母转写蒙古语的文字系统。但该方案没有得到推广。
主条目:拉丁文字
[编辑] 西里尔式蒙古文(1937年)
主条目:西里尔文字
蒙古货币上的西里尔式蒙古文
“蒙古”一词的西里尔文写法指蒙古国独立后,受苏联影响,采用的以新西里尔字母文字标记的文字。现蒙古国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和Ү ү两个符号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
西里尔字母 称呼 IPA 转写 西里尔字母 称呼 IPA 转写
Аа а a a Пп пэ (pʰ ), (pʰʲ ) ( p )
Бб бэ p,pʲ, b b Рр эр r,rʲ r
Вв вэ w,wʲ v Сс эс s s
Гг гэ ɡ,ɡʲ,ɢ´, k g Тт тэ tʰ,tʰʲ t
Дд дэ t,tʲ d Уу у ʊ u
Ее е jε~jɜ, e je Үү ү u ü
Ёё ё jɔ jo Фф фэ~фа~эф ( f ) ( f )
Жж жэ tʃ ž Хх хэ~ха x,xʲ h
Зз зэ ts z Цц цэ tsʰ ts
Ии и i i Чч чэ tʃʰ č
Йй хагас и i j Шш ша~эш ʃ š
Кк ка ( k ), (kʲ ) ( k ) Щщ ща~эшчэ (stʃ ) ( šč )
Лл эл ɮ,ɮʲ l Ъ ъ 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
Мм эм m,mʲ m Ыы эр үгийн ы i y
Нн эн n,nʲ n Ьь 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 ʲ '
Оо о ɔ o Ээ э e e
Өө ө o ö Юю ю jʊ, ju ju
Яя я ja, j ja
[编辑] 参考
1.^ 此时草原同语族诸部早有采此字体者,不必单自蒙古部视之。是则以此字体书写蒙古语之始当于十三世纪初。参见符拉基米尔佐夫(Борис Яковлевич Владимирцов)之《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письменного языка и халхаского наречия)。
2.^ 《元史》列传第十一,塔塔统阿传。
3.^ 此新字体亦有其正字法等规范,部分基于词源学,部分基于卫拉特诸方言等。札雅班第达与其弟子亦以之译出多部藏梵文献。
[编辑] 另请参见
蒙古语
[编辑] 外部连接
各式蒙古文对照表
包克图蒙语学习网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蒙古文字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蒙古文字
汉字 (Кинеско писмо) |
传统蒙古文字 (Монгол бичиг) | 八思巴文字 (Дөрвөлжин бичиг) | 索永布文字 (Соёмбо үсэг) | 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 | 阿里嘎里字体 (Али-гали үсэг) |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 |
蒙古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蒙古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蒙古语
монгол (Mongol)
(Mongɣul)ᠮᠣᠩᠭᠣᠯ
文字: 1. (Mongghol, 在中国使用)
2. Монгол(Mongol, 在蒙古国使用)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吉尔吉斯斯坦, 蒙古国, 俄罗斯
区域: 全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中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省
使用人数 570万
语系 阿尔泰语系 (有争议)
蒙古语族
东蒙古语支
乌里亚特-喀尔喀分支
喀尔喀-布里亚特支系
蒙古语
文字: 蒙古字母、西里尔字母、八思巴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蒙古国 (使用西里尔字母) ; 中国 (部分地区,使用蒙古字母)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mn
ISO 639-2 mon
ISO 639-3: 分别为
mon – 蒙古语 (一般)
khk – 喀尔喀蒙古语
mvf – 周边蒙古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蒙古语(Монгол хэл,古蒙古文转写:mongɣol kele)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特别接近辽朝的契丹文,但是由于这种文字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时蒙古国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而内蒙古则仍以传统蒙古语字母书写。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中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目录 [隐藏]
1 语言特色
2 分布和方言
2.1 分布
2.2 官方地位
2.3 方言
2.3.1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境内蒙古语的划分
2.3.2 标准语
3 音韵
3.1 辅音系统
3.2 元音系统
4 蒙古文字
5 语法
5.1 格范畴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编辑] 语言特色
蒙古语的特点:
黏着语
主宾谓语序
有元音和谐律(但是,由于基础词汇之间的音韵对应规则还没有确立,还不能证明阿尔泰语系学说。)
没有相当于汉语的“有”、英语的“have”的动词
单词不能以流音(r、l)开始
[编辑] 分布和方言
[编辑] 分布
现时单单是全外蒙古就有语言人口二百万人。另外,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各省,自治区(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青海、新疆及黑龙江省)等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以蒙古语为母语。
[编辑] 官方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百元纸币,上部分别印上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壮语。内蒙古自治区以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察哈尔土语为官方语言
蒙古国以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喀尔喀土语为官方语言
卡尔梅克共和国以卡尔梅克语(卫拉特—卡尔梅克方言卡尔梅克土语)为官方语言
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布里亚特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布里亚特土语俄罗斯布里亚特次土语)为官方语言
[编辑] 方言
蒙古语的范围界定和方言划分还存在很多争论。Luvsanvandan于1959年提出的四分法涵盖比较广:
中部方言,又称喀尔喀—内蒙古牧业方言[方言注 1](包括喀尔喀土语、察哈尔土语、鄂尔多斯土语)
西部方言,又称卫拉特—卡尔梅克方言
北部方言,又称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方言注 2]
巴尔虎土语[方言注 3]
布里亚特土语[方言注 4]
东部方言,又称科尔沁—喀喇沁方言
科尔沁土语[方言注 5]
喀喇沁—土默特土语[方言注 6]
喀喇沁次土语[方言注 7]
蒙古贞次土语[方言注 8]
库伦次土语[方言注 9]
1.^ 又称和其他信息来源:曹道巴特尔(2007年9月19日).《喀喇沁蒙古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5-15.ISBN 978-7-105-08520-0/H·626(汉169).
2.^ 巴尔虎—布里亚特部的蒙古族科尔沁化很严重,目前呼伦贝尔仅剩2万人使用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其他巴尔虎—布里亚特人已转用科尔沁土语。
3.^ 分布于海拉尔、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
4.^ 分布于索伦旗等地。
5.^ 通辽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6.^ 1993不完全统计:超过50万人
7.^ 分布于赤峰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省建平县、建昌县、凌源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等地;40%以上改用汉语。
8.^ 分布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等地。
9.^ 分布于哲理木盟库伦旗。
Sanžeev于1953年的划分则只包括中部方言(喀尔喀、察哈尔、鄂尔多斯),而把西部方言(卡尔梅克-卫拉特语)和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多作为独立于蒙古语的语言。另外还有人认为鄂尔多斯土语也是独立的语言。
[编辑]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境内蒙古语的划分
内蒙古方言
察哈尔土语
巴林土语
科尔沁土语
喀喇沁土语
鄂尔多斯土语
额济纳土语
卫拉特方言
土尔扈特土语
青海土语
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
新巴尔虎土语
陈巴尔虎土语
布里亚特土语
[编辑] 标准语
现时蒙古国与内蒙古的标准方言定义有所不同:
外蒙古以位于首都乌兰巴托的喀尔喀蒙古语方言最为正宗。
而内蒙古则以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正蓝旗的察哈尔蒙古语为标准方言。
此外,蒙语尚有其他地区的方言。
[音韵
[编辑] 辅音系统 犹如
突厥语和
满文一样,蒙古语中没有词首
复辅音。古蒙古文的
辅音音位可以概括如下:
和突厥语族一样,蒙古文本土词不能以/l/或/r/等音开头。不过,/n/这个音可以出现在蒙古文本土词开头。蒙古文的塞音韵尾必须是浊塞音,也就是说,/t/、/k/、/q/等清塞音不能当韵尾。另外要注意的是,现代蒙古语的l事实上是浊齿龈边擦音/[ɮ] /,而不是齿龈边音/l/。
[编辑] 元音系统
犹如现在的方言,在古蒙古语中有元音和谐,同一个词中的元音必须是阳性或者阴性,包括各种语法后缀——因此,所有的后缀都有阴性和阳性两种形式。
1.阳性元音:a o u
2.阴性元音:e ö ü
i是中性元音,可以出现在任何阳性和阴性的词中。现在的蒙古语方言元音和谐的基本原则不完全相同。 舌根/小舌辅音也收到元音属性的影响:在阳性的词中,出现的是小舌音的变体q与ɣ(浊擦音),而在阴性的词中,出现的是舌根塞音k与g。因此*aka、*eqe之类的词不符合蒙古语语音系统的规则,不可能存在。由此可见,舌根辅音(k g)和小舌辅音(q ɣ)处于互补分布,没有分辨音位的价值:实际上,k-q 和 g-ɣ分别是同一个音位(只有清浊对立,没有舌根-小舌的对立)。
[编辑] 蒙古文字
主条目:蒙古文字
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友好邻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四种文字:
利用汉字标音
回鹘文字母
改良自察合台文字,传统的蒙古文字,
元朝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
以及
索永布文字
拉丁蒙古文
外蒙古独立后采用的西里尔蒙文。
现时蒙古国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和Ү ү两个符号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
Үү 和 Өө 有时写成 Vv 或 Її,和 Єє,多是因为俄语键盘欠缺那两个字母。
而内蒙古使用的是传统的蒙古文字。
[编辑] 语法
[编辑] 格范畴
根据元音属性的不同和韵尾的有无,名词的格的构造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文名词变格 格 房子(阴性-收韵尾) 手(阳性-收韵尾) 哥哥 (阳性-无韵尾) 母亲(阴性-无韵尾) 树
主格 ger ɣar aqa eke modu
属格 ger-ün ɣar-un aqa-yin eke-yin modu-n-u
宾格 ger-i ɣar-i aqa-yi eke-yi modu-n-i / modu-yi
与格 ger-e /ger-tür ɣar-a / ɣar-tur aqa-dur eke-dür modu-n-dur / modu-n-a
离格 ger-ece ɣar-aca aqa-aca eke-ece modu-n-aca
工具格 ger-iyer ɣar-iyar aqa-bar eke-ber modu-n-iyar / modu-bar
伴随格 ger-lüge ɣar-luɣa aqa-luɣa eke-lüge modu-n-luɣa
modu-n之类的名词有“隐形”的-n,这个后缀不出现在主格中,但出现在其它格中。
人称代词有不规则的形态变化:
人称代词变格 格 我 你 我们 你们
主格 bi si ba ta
属格 minu sinu manu tanu
宾格 namayi simayi mani tani
与格 nadur simadur mandur tandur
离格 nadaca simaca manaca tanaca
工具格 nadabar simabar maniyar taniyar
伴随格 nadaluɣa simaluɣa manluɣa tanluɣa
[编辑] 参见
蒙古文字
布里亚特语
卡尔梅克语
俄语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蒙古语维基百科蒙语学习网
Learn Mongolian Language Phrases - 学习蒙古语
蒙古语办公软件、输入法及相关软件
蒙古语口语教程
古蒙古文课程(英语)
带有中文注解的蒙古文故事
新蒙语-英语 在线词典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 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 彝语(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 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 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 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 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 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岛语系 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 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 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 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 朝鲜语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92%99%E5%8F%A4%E8%AF%AD”
5个分类: 蒙古语族 | 蒙古国语言 | 中国语言 | 元音和谐语言 | 内蒙古语言
分类:元音和谐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页面分类 > 人文学科 > 语言学 > 语音学 > 元音 > 元音和谐语言
→参看元音和谐律条目。
亚类
此分类只有下列一个亚类。
韩
[+] 韩语 (3)
分类“元音和谐语言”的页面
此分类包含下列18个页面,共有18个页面。
元音和谐律
伊
伊博语
佛
佛罗语
匈
匈牙利语
卫
卫拉特语
哈
哈萨克语
土
土耳其语
契
契维语
布
布里亚特语
朝
朝鲜语
柯
柯尔克孜语
楚
楚科奇语
泰
泰卢固语
芬
芬兰语
蒙
蒙古语
雅
雅库特语
鞑
鞑靼语
马
马里语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Category:%E5%85%83%E9%9F%B3%E5%92%8C%E8%AB%A7%E8%AA%9E%E8%A8%80”
2个分类: 语言 | 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