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汉字文化圈)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汉字文化圈主题首页汉字文化圈 / 东亚文化圈 / 儒家文化圈
现今的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
中文名称
繁体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
简体 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日文名称
日文汉字 漢字文化圏 ※漢字文化圏
假名 かんじぶんかけん
罗马字 Kanji bunkaken
韩文名称
谚文 한자 문화권
韩文汉字 漢字 文化圈 ※漢字 文化圈
文观部式 Hanja munhwagwon
越南文名称 (?)
国语字 Khu vực văn hóa chữ Hán · Vùng văn hóa chữ Hán
汉喃 區域文化𡨸漢 · 𡓄文化𡨸漢 ※區域文化𡨸漢 · 𡓄文化𡨸漢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目录 [隐藏]
1 概要
2 汉字文化圈的内涵和外延
2.1 从南北朝至宋代
2.2 明朝以后
3 名称用语的选定
4 地域
5 形成要素及共同文化特征
5.1 形成要素
5.2 共同文化特征
5.2.1 政治意识
5.2.2 文字与文学
5.2.3 生活文化
6 历史
6.1 夏、商、周朝
6.2 秦、汉朝
6.3 晋、南北朝
6.4 隋、唐、宋朝
7 史上汉文化圈不同国家人民交流纪实
8 近代汉字文化圈的黯淡与新生
9 参考资料
10 相关条目
11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要
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等。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须要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圏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编辑] 汉字文化圈的内涵和外延
[编辑] 从南北朝至宋代
在考虑作为历史学概念的汉字文化圈的外延的时候,西嶋定生的“册封体制论”假定的从南北朝时代到唐代的地域秩序成为第一参照例。以西嶋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除了册封体制,还包括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符合这个指标的主要朝贡国有新罗(朝鲜南部)、渤海国(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东部)、倭国(日本)。这个以外,没有引入律令制的国家如高句丽、百济也应纳入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北宋以后,高丽取代新罗,并加入了新成立的大越国(越南)。
此外,关于南诏及后续的大理国,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汉化程度,从汉籍资料较难推测出。而南诏受唐朝廷册封、大理受北宋朝廷册封,流行中国密教,移入的汉人参与政治活动,因此可将其视为同新罗、百济类似的“东亚世界”朝贡国[1]。另外,辽,金,西夏军事性地压迫北宋、南宋,不使用文言文(汉文),制定并使用独自的文字[2],从狭义的定义上来说,它们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的统治者自称皇帝,赐赠庙号,建立独自的年号等,在某种程度上效仿了中国王朝的国制,这些国家可以视为圈内的“灰色区域”[来源请求]。
[编辑] 明朝以后
自明朝恢复“册封体制”以后,可纳入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及地区)基本确立下来并延续至今,朝鲜、琉球、大越(越南)及日本都符合条件。当时的日本不仅脱离了“册封体制”,律令制也已形式化,与此相应的科举官僚制度发达的状况说明西岛定生(西嶋定生)所列的四大点已非必要条件。第一个要列举的有特色的文化要素是文字系统。文言文(即汉文)的导入促进了用汉字来表记自身语言的发展,日本的假名、朝鲜的吏读、乡札、口诀[3]、谚文并非直接从汉字派生出的文字,但其音节文字的特点明显受到汉字的影响。此外语言学者西田龙雄指出本民族文字的发明也有可能是受契丹文的启发。越南的喃字是由汉字派生出的独立文字。由此各国逐渐确立了本民族文书系统。但是、直到近代以来这些本民族文书系统才逐渐取代文言文(即汉文)运用于官方文书[4]。宗教上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带着地域性的浓淡及辑合(syncretism),在民间普及。儒教由于与政治思想相匹配,在圈内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共通思维框架。包括使用筷子餐饮,品茶,使用瓦来建筑和使用毛笔来书画等类似的生活文化也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征,以中国为中心分布开来。
[编辑] 名称用语的选定
在“文化圈”概念的设定和命名时,冠以地名、文化因素、宗教名、书面语言名等等的情况都是存在的。对汉字文化圈而言,“东亚文化/文明圈”、“儒教文化圈”等名称都被并行使用。然而,“东亚”是一个现代地域名称,无具体的意义和内涵[5],且圈内的越南地处现代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而在中日韩越四国“儒教”的发展方式亦存在一定差异;“汉字”作为一个平等的覆盖圈内全体地域的中立且具体的文化要素,常被认为是名称的较适当用语[6]。然而,由于现代的朝鲜半岛的汉字使用频率较低、现代的越南极少使用汉字,用“汉字”冠以该名称有时会显得中立性欠缺。
汉字文化圈一词,据说参考自德语“Chinesischer Kulturkreis”[7]。日本语言学家龟井孝(1912—1995),想找一个描述古代东亚共同使用汉字地区的述语,故从德语“Kulturkreis”译成“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从地理角度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 从文化角度可称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以器物戏称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曾被称为“汉文化圈”[8]。
[编辑] 地域
汉字文化圈的位置
绿色:完全使用汉字的地区
浅绿色:位于圈内但仍然主要或同时使用其他文字的地区
深绿色:古代使用汉字、现在部分使用或废止汉字的地区
黄色:过去汉字文化圈曾涉及到的地区大中华地区
中国大陆
香港
澳门
台湾
朝鲜半岛
朝鲜
韩国
日本列岛
日本
冲绳(琉球)
越南
下列地区有时也被列入汉字文化圈的范围:
华人聚居地
新加坡(有时也被纳入大中华地区)
马来西亚(有时也被纳入大中华地区)华人聚居地区(如:吉隆坡、怡保、新山、古晋、槟城、马六甲等西马西海岸地区)
印尼华人聚居地区
文莱华人聚居地区
泰国华人聚居地区
日侨聚居地
巴西的日侨聚居区
越侨聚居地
欧洲、北美的越侨聚居区
韩侨聚居地
欧洲、北美的韩侨聚居区[来源请求]。
[编辑] 形成要素及共同文化特征
[编辑] 形成要素
根据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5点:
册封体制
汉字
儒学思想
大乘佛教
律令制
[编辑] 共同文化特征
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会上,历史上,或生活上曾经或现在依然拥有许多类同文化,大概可归类如下:
[编辑] 政治意识
华夷思想[9](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天下思想。
[编辑] 文字与文学
历史上,正式场合主要使用正体汉字,民间亦使用本民族文字(假名、谚文、喃字)。
历史上,正式场合多使用汉文(文言文),民间亦使用本民族文字与汉字混用的本民族文书系统(参看:韩汉混用文)。
[编辑] 生活文化
都食用稻米。
都懂得品茶[10]。
使用筷子进食。
中国传统建筑(参看:宋朝建筑等)、日本传统建筑、朝鲜传统建筑、越南传统建筑、琉球传统建筑(参看:首里等)都有相似建筑风格[10]。
[编辑] 历史
[编辑] 夏、商、周朝
自三代文明形成后,中华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影响。
[编辑] 秦、汉朝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更充满信心与优越感,认为落后的地区会被中国吸引,前来朝贡。中国文化可以不断的扩大,达到“世界一家”的理想境界。
朝鲜
汉武帝时,设四郡: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中国版图。 以乐浪郡为交通孔道,文化东部重镇:在前后汉四百年当中,乐浪郡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功效。 东汉末,天下大乱,半岛南部的三韩中,辰韩的斯卢国与马韩的伯济国逐渐崛起。
越南
秦始皇设象郡,将越南北部首次纳入版图。 汉初,赵佗灭安阳王,设交趾、九真等郡,将疆域延伸到今越南中部。
[编辑] 晋、南北朝
朝鲜
高句丽、百济、新罗鼎足而立。 半岛北部:永嘉之乱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南下占领了乐浪、带方两郡,将疆域拓展到朝鲜半岛,同时与分裂的北方中原诸政权维持友好关系。 西元五世纪初,全盛时期的高句丽与东晋结盟,形成与中原王朝南、北两面外交关系。429年高句丽迁都乐浪郡,成为地道的半岛国家。 半岛南部:百济位于半岛西南部,临渤海湾,曾长期与高句丽为敌,与东晋、南朝较为密切。新罗位于半岛东南,临日本海,初期透过高句丽吸取中华文化,与北中国的关系较为密切。 六世纪以后新罗兴起,朝鲜半岛上形势产生变化。高句丽联合百济,以压制新罗,新罗转而与中原国家较为密切。 372年高句丽设太学、传入佛教、颁律令(初期以高句丽为最盛)。384年百济设太学、颁律令。
日本
与南朝建立朝贡关系。根据南朝史书的记载,倭五王的倭国继百济、高句丽之后,在五世纪中与南朝建立朝贡关系的第三个。 西元538年佛教由百济传入日本。同时期,中国的儒教、易学、历算、医学,亦先后由百济传入日本。
[编辑] 隋、唐、宋朝
朝鲜
朝鲜半岛初次出现统一王国。隋唐帝国一再对高句丽用兵,在新罗的帮助下,唐于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后设立熊津都督府;总章元年(668年)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朝鲜半岛首次出现统一王国—新罗。西元583年,新罗始颁布律令及允许传布佛教。政治、经济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新罗创出用汉字来标音的“吏读文”。科举考试指定书籍是儒家经典。大量派遣留学生至长安的太学,如崔致远高中唐科举进士,且娴熟汉文,归国后,备受国人推崇。
日本
西元七至九世纪,中国进入隋唐时代,日本逐渐进入主动、直接吸收中华文化的时期,是历史上吸收中华文化最多、最快的时期。 从西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国,往后二百五十年间,遣使不断。透过使节来华的留学生、学问僧,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本。 天皇名称、“日本”国号的确立、中央体制、地方制度、考试制度、土地田赋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为蓝本。 奈良、京都受唐式文化影响深远,此两京的建筑系仿自唐代的长安城。 日本人借用汉字偏旁发明“片假名”、根据汉字草书发明“平假名”。 奈良时期,中国的成实、三论、法相、俱舍、华严及律宗传入日本。至京都时期,在传入天台与真言(秘宗)后,完成了大乘佛教的东传。 艺术、娱乐方面,唐朝各项艺术娱乐传入日本,如围棋、书法、音乐、舞蹈等经过消化改造,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越南
唐设安南都护府。 五代末越南吴朝独立。
[编辑] 史上汉文化圈不同国家人民交流纪实
参见:笔谈及汉字使用国间专有名词互译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常和朝鲜的儒学者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明清时代来华朝贡使节团的安南(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互赠汉诗。
即使在现代社会,利用汉字的笔谈也为东亚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韩国首尔市立大学教授金荣旭指出,越战期间,一名被派遣至越南的韩国国军排长在与越南当地村长以汉字笔谈后,让这个小村落的无辜村民逃过了美军的猛烈轰炸[11];一些南朝鲜游客在前往中国旅行时,因水土不服而泻吐时,向中国药剂师递上写有“腹痛”和“消化不良”的字条后,即迅速获得处方[12]。
《印度支那物语》(日:インドシナ物語)的作者日本人丸山静雄在越南采访时的曾与当地越南人进行过笔谈(1981年前)。以下摘录自原书章节:
わたしは終戦前、ベトナムがまだフランスの植民地であったころ、朝日新聞の特派員としてベトナムに滞在した。わたしはシクロ(三輪自転車)を乗りついだり、路地から路地にわざと道を変えて、ベトナムの民族独立運動家たちと会った。大方、通訳の手をかり、通訳いない場合は、漢文で筆談したが、結構、それで意が通じた。いまでも中年以上のものであれば、漢字を知っており、わたしどもとも漢字で大体の話はできる。漢字といっても、日本の漢字と、二の地域のそれとはかなり違うが、漢字の基本に変りはないわけで、中国-ベトナム-朝鮮-日本とつながる漢字文化圏の中に、わたしどもは生きていることを痛感する。[13]
中文翻译:
(二战)终战前越南还是法国殖民地的时候,我曾作为朝日新闻的特派员到过越南。我特意乘坐越式三轮车,行于胡同小巷之间,与越南民族独立运动家们见面。大多时候,靠翻译员的帮助,翻译员不在的时候则用文言文笔谈,效果很好,因此可以互通意义。现在中年以上的人大都识汉字,我也大体能用汉字交流。就汉字而言,与日本的汉字相比,虽然两个地域(日本和越南)完全不同但汉字基本没有变化,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共同组成的汉字文化圈中。
[编辑] 近代汉字文化圈的黯淡与新生
参见: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向心力减弱,朝贡体系下的各属国对汉字的文化地位开始怀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摆脱落后文化的象征,开始采取汉字废止政策。
17世纪由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兹(Alexandre de Rhodes)为越南语设计的国语字(越:Chữ Quốc Ngữ/𡦂國語)被后来的法国殖民当局在学校中广泛推广,虽然当时并未完全普及,但在20世纪中后期,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儒字(汉字)和喃字,成为越南国家的官方文字。因此,20世纪后半叶以后,理解汉字的人除了老年人和一部分的专家以外,变得很少。大韩民国有900字左右的汉字义务教育,不过,朝鲜王朝的第4代国王世宗所创造的朝鲜文字──谚文(언문、한글)被普遍使用,报纸上的汉字使用频率也不高,一般只会用于回避歧义的词语时使用。(请参考朝鲜汉字#六十年文字战争。)
目前除了台湾、香港、澳门一直沿用正体中文汉字外,部分使用汉字国家的政府确定了汉字的简化方案,如中国大陆及新加坡采用简化字,日本采用新字体,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自己的简化方案。而现在的越南及韩国,汉字的使用频度已比以前少很多。
汉字是东亚国际文字的观点到近年才开始出现。
随着韩国、台湾、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启示,东亚共同体建立的呼声也逐渐提高,作为东亚国际文字的汉字的重要性将被重新评估。另外,近年来,在原汉字文化圈的各国各地区亦出现呼吁东亚国家统一使用康熙字典标准汉字的建议。
那些过去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在近代丢掉了汉字的国家,也逐步意识到汉字的重要性,他们发现汉字能使不同语言的民族以文字互相沟通,与表音文字相容并存,不但能保存独特民族语言,又能使不同民族藉汉字表意而能互相交流沟通,使汉字复活的呼声也开始被倡导。
[编辑] 参考资料
1.^ この文の记述にあたっては林谦一郎“南诏・大理国の统治体制と支配”‘东南アジア-历史と文化-’28号、1999年、28-54ページを参考にした。
2.^ しかしこれらの文字の制字原理にはいずれも汉字からの影响が见られ、“拟似汉字”と见なすことも不可能ではない。
3.^ いわゆるハングルは漢字から派生した文字ではないが、その音節文字的特徴に漢字からの影響があることは明らかである。なお言語学者西田龍雄は契丹文字からヒントを得た可能性を指摘している。
4.^ ただしこれらの书记言语が汉文に优越する公用文としての地位を确立するのは近代以降のことである。
5.^ “东アジア”自体、政治的ニュアンスを帯びた“东亜”の代替として戦后に新しくつくりだされた用语であり、むしろ余分な意味内包をもたない中立的用语であることが求められたのである。
6.^ 语出龟井孝・大藤时彦・山田俊雄的《日本语の历史2文字とのめぐりあい》。平凡社、1963年。后来龟井孝称自己首次使用了“汉字文化圏”的用语。
7.^ 《汉字在日本》页174,何群雄著,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62-07-1404-0
8.^ “汉字文化圏”とは
9.^ 東アジア文化圏:“……冊封体制の原点たる封建制と華夷思想が成立し、周辺地域が中国文明の影響を受けて未開から文明へと移行し国家形成を始める。……”(西嶋定生、总说、岩波讲座世界历史4)[1]
10.^ 10.0 10.1 [2]
11.^ 韩国学者:“汉字盲”问题亟需改进
12.^ 韩国学者:“汉字盲”问题亟需改进
13.^ 《印度支那物语》(インドシナ物語),丸山静雄,讲谈社,昭和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第一刷发行,ASIN: B000J7UJ4Q。
[编辑] 相关条目
东亚 东洋 东亚史
儒学 册封体制 律令制 汉字 大乘佛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日本 北朝鲜 韩国 琉球 越南
文言文 汉语方言 日文汉字 韩文汉字 越文汉字 CJKV
中国古代和亲制度 中国历代进贡国列表 曾向中国朝贡的政权列表
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
[编辑] 外部链接
大中华文化圈与汉字的使用
汉字、国家与天下
历史与空间:汉字文化圈,能否重建?
两千年孔子影响外围世界 透视亚洲儒家文化圈
孔学与东方文化 (《中华百科全书》)
东邦文化学馆论坛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C%A2%E5%AD%97%E6%96%87%E5%8C%96%E5%9C%88”
6个分类: 东亚文化圈 | 中国文化 | 日本文化 | 朝鲜文化 | 越南文化 | 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