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201阅读
  • 260回复

3、压码看电影系列贴(多语种基础知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0 发表于: 2010-04-10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又称突雷尼语族),过去某些语言学家提议设立的语系。目前通行的方法是分设为两个语系:

阿尔泰语系
乌拉尔语系
这两个语系的具体语族,请参看具体条目。较大的语言有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撒拉语 、蒙古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和匈牙利语 。

此外,朝鲜语、日语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另有学者认为应属阿尔泰语系(当然也就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亦有学者把日语和11种琉球语方言一同编入日本语族。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诸语种列表



语系 语族 语支 大语种 小语种
乌拉尔 芬兰—乌戈尔 芬兰 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维亚语,乌德穆尔特语,马里语,科米语 拉普语
乌戈尔 匈牙利语 奥斯恰克语,沃古尔语
萨莫耶德     涅涅茨语,塞尔库普语,牙纳桑语,埃内茨语
阿尔泰 突厥 西南(奥古兹) 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  
西北(吉普查克) 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鞑靼语,巴什基尔语 卡拉—卡拉帕克语,卡拉恰依语,巴尔卡尔语,库梅克语,诺盖语
东南(查加泰) 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 萨拉克语
东北   阿尔泰语,哈卡斯语,图瓦语
  楚瓦什语  
    雅库特语
蒙古   蒙古语 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
通古斯     埃文基语(通古斯语),埃文语(拉穆特语)
南(满族)   满语,纳奈语(戈尔德语),锡伯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1 发表于: 2010-04-10
西亚及非洲诸语系语种列表



语系 语族 语支 大语种
尼日尔-刚果 西苏丹 曼迪 门得语,马林凯语,班马拉语,迪乌拉语,索宁凯语,苏苏语,克培列语,瓦伊语,洛马语
    西大西洋 弗拉尼语,沃洛夫语,塞雷语,迪奥拉语,泰姆奈语,基西语,果拉语,巴兰特语
    古尔 莫西语,古尔马语,达哥姆巴语,卡布尔语,塞努佛语,巴里巴语
    库阿 约鲁巴语,伊博语,埃维语,特威语,芳蒂语,加语,阿当格姆语,丰语,埃多语,乌尔霍博语,伊多马语,努培语,阿格尼语,巴乌勒语,克鲁语,格列博语,巴萨语
  贝努埃—刚果 班图 斯瓦西里语,鲁巴语,刚果语,林加拉语,蒙戈语,卢旺达语,隆迪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2 发表于: 2010-04-10
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

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包括在澳大利亚大陆和周边岛屿(不过一般不包括塔斯马尼亚岛)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数个语系和一些孤立语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帕马-恩永甘语系。欧洲人来澳前,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数量约为350至750种。目前,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的数目已经减少到大约150,并且绝大多数语言还是处于高度濒危状态。一些语言如塔斯马尼亚语系语言已经完全灭亡。

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形成一个语言区域,享有众多共同词汇和独特的语音特征。典型的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只含有三个元音,一般为[a, i, u](可能有长短音的区别)。清浊音的区别很少见,而且擦音也极为罕见。

很多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为作格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3 发表于: 2010-04-10
亚太诸语系语种列表



语系 语族 大语种 小语种
高加索 南 格鲁吉亚  
西   卡巴尔达语,塞卡西亚语,阿迪格语,阿布哈兹语,阿巴齐尼亚语
东   车臣语,印古什语
达吉斯坦   阿瓦尔语,莱兹金语,达尔金语,拉克语,塔巴萨兰语
独立     巴斯克语
德拉维达(达罗毗图)   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卡纳雷语,马拉亚兰语 冈迪语,库鲁克语,库依语,图卢语,布拉休依语
蒙达     桑塔利语,蒙达里语,霍语,萨瓦拉语,科尔库语
独立     布鲁沙基斯语
汉藏 汉 汉语  
藏缅 缅甸语,藏语 彝语,傈僳语,纳西语,拉牯语,克伦语,京语,哈钦语,加罗语,梅塞语,卢谢语,内瓦里语,穆尔米语,琼卡语,莱普语
傣 泰语,老挝语 壮语,布依语,侗语,怒语,掸族泰语
苗—瑶   苗语,瑶语
独立   日语  
独立   朝鲜语  
独立     阿依努语
孟—高棉   高棉语(柬埔寨语) 孟语,帕兰语,佤语,巴纳语,塞当语,卡西语,巴科巴语
独立   越南语 猛语
马来—波里尼西亚(奥斯特罗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爪哇语,马都拉语,他加禄语,米沙鄢语,马达加斯加语 米南卡包语,阿钦尼语,巴塔克语,布金语,巴林语,依洛卡塔语,比科尔语,邦板牙语,帮阿西楠语,依戈罗语,马拉瑙语,爪雷语,占语
密克罗尼西亚   马绍尔语,吉尔伯特语,昌莫罗语,波纳佩语,雅普语,帕拉乌语,特鲁克语,瑙鲁语
美拉尼西亚   斐济语,莫图语,雅比姆语
波里尼西亚   毛利语,乌维亚语,萨摩亚语,汤加语,钮埃语,拉罗通加语,塔西提语,土阿莫图语,马克萨斯语,夏威夷语
巴布亚     恩加语,卡泰语,基怀语,奥罗科洛语,马林德语,宁博拉语,拜因宁语
澳大利亚     阿兰达语,门金语
古亚西亚     楚克奇语,科里亚克语,依特门语,尼夫克语,凯特语,尤卡吉语
爱斯基摩—阿留申   爱斯基摩语 阿留申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4 发表于: 2010-04-10
世界诸语言之源起与演进



  最近一些朋友的贴子谈及语言问题——这的确是个有趣的话题:

  ·“台湾话”与“大陆话”究竟是一种语言还是两种?

  ·朝鲜语或日语和汉语有什么关系?

  ·印度人按“种族三分法”与欧洲人有某种亲缘关系,那么他们的语言之间是

  否也有亲缘关系?

  ·伊朗和伊拉克“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总的来说,语言学能够指出两种语言有多么相似,但是认定是否同种语言的问题,更多地是依赖于国家、民族、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比如克罗地亚语(Croatian)和塞尔维亚语(Serbian)其实完全是一种语言(统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erbo-Croatian),只是前者采用了罗马字母,而后者采用的是西里尔字母(Cyrillic,就是俄语所用的字母),这与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与此类似,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之间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懂对方,就象两种方言一样,但是人们传统上还是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的语言。

  一种语言可以由两种书写符号(字母)表示,同样地两种语言也可以共用一套书写符号。如藏语,就是由于公元七世纪一个西藏喇嘛到克什米尔进修后引入了梵语字母(Sanskrit,即印地语的前身)这使它们看上去有些相似,然而这两种语言之间毫无联系: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

  我们熟悉的汉语、日语和朝鲜语,由于后两者在中世纪时大量借用了汉字,人们一直怀疑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然而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实际上日语和朝鲜语与当今世界上任何已知的语言,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语言,都没有发现任何肯定的联系。

  <Part2>

  在研究了世界上一些主要语言以后,语言学家也象生物学家那样,把世界上的语言按相似程度分为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世界上主要的大语系有:

  语系          代表语种          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约)

  印-欧       英语、法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    48%汉-藏       汉语、藏语、泰语、缅甸语        24%尼日尔-刚果    斯瓦希里语                6%亚-非       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5%马来亚-玻利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         5%德拉维达      泰米尔语                 3%阿尔泰       土尔其语、蒙古语、哈萨克语        2%

  除了上面这些“可以归类的”语言以外,还有几种所谓的“独立语言”:

  日语(2%),朝鲜语(1%)和越南语(1%)。这些独立语言与所有现存的语言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当然也和它们研究得不够有一定关系。比如日语与朝鲜语可能有一些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汉字作为书写语言的一部分,它们与汉语都没有联系。

  当然谈到“世界的语言”,还应当包括几种“人造语言”,如世界语——

  Esperanto。尽管还没有人以它们作母语。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欧洲、美洲,和亚洲、澳洲的很大一部分。它包括两种伟大的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包括象英语德语,菏兰语(在比利时也叫佛兰芒语,Flemish)和瑞典语一类的日耳曼语族;包括象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一类的罗曼语族;包括象俄语,波兰语,捷克语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一类的斯拉夫语族;包括象威尔士语和盖尔语(Gaelic,在苏格兰和爱尔兰)这样的塞尔特(Celtic)语族;包括巴尔的(Baltic)诸语言;包括伊朗的国语波斯语;包括诸如印地语、孟加拉语一类的印地语言;等等。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问:原始的印欧人生活在什么年代?是从何处“发迹”的?

  现在找不到原始印欧人留下的任何“书面材料”,因为人类使用语言的历史远比使用文字的历史久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析他们的语言。我们可以假定如果一个词在大多数印欧语言中都很相似,那就是一个他们已有的概念;反之就可以认为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的概念:这就是语言学重现“化石语言”所用的方法。

  通过重建古代印欧人的语言,我们大约可以了解到:原始的印欧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森林中一个不靠近水的地方,他们饲养的家畜有马,牛,羊和狗,他们知道的野生动物有狼和熊,他们知道的金属可能只有铜。许多人认为马和战车使他们在征战中能取得很大优势从而扩展到后来的辽阔地域。(玩过civilization的朋友们知道horse和chariot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原始印欧文明起自于公元前三千年,也就是五千年以前的东欧某地,大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它分裂了,人们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迁移。其中一路到了希腊,另一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另一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他们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的祖先)。还有一路北上到了俄国,同时又有一路跨过伊朗,阿富汗最终到了印度。他们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应该说他们是一个出色的民族。

  <Part3>

  许多语言可能是从一个祖先那儿演变出来的,这想法最早是在1786年提出来的,尽管早在十六世纪有人就注意到了梵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的相似性。到了1818年,有五十多种语言归到了印欧语系中,然后在1854年,人们把独特的阿尔巴尼亚语也归了进来,1875年又加上了亚美尼亚语。如今在欧洲,只有芬兰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巴斯克语(在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

  和前苏联境内的几种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

  在亚洲,印欧语言出现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等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印度,印地语(Hindi)是最大的语言,但是操非印地语的当地原住民势力也很强大。印度有一百五十多种语言,但讲任何一种语言的人都不超过百分之三十。所以它在1947年独立时不得不同时采用印地语和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一半以上的印度人根本就不懂印地语嘛。在大约公元前一千年印欧人入侵以前,当地原住民所操的德拉维达语系(如泰米尔语)

  和蒙达语系,如今在印度中、南部人口中仍占很大的比例。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大部分人讲印欧语言。他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听懂印地语,但互相之间却很难听懂。一个学法律的孟加拉朋友告诉我,他认为二十年前巴、孟分裂成两国,除了地理上的隔阂外,语言上的隔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印欧语言之间究竟有多象?印欧语言与非印欧语言的差别有多大?看看几个“基本词汇”之间的比较:

  英语month mother new nose three威尔士语mis mam newydd nos tri德语Monat Mutter neu Nase drei瑞典语ma^nad moder ny na"sa tre法语mois me`re nouveau nez trois西班牙语mes madre nuevo nariz tres意大利语mese madre nuovo notte tre俄语mesyats mat' novy nos tri希腊语men meter neos rhis treis_ _波斯语mah madar nau bini se_ _梵语mas matar nava nas trayas芬兰语kuukausi a"iti uusi nena" kolme匈牙利语ho'nap anya u'j orr ha'rom土耳其语ay anne yeni burun u"c,

  (记得去年网上有不少人与锺先生争论说世界语(Esperanto)不是世界语而仅仅是欧洲语言的代表,我们也可以看看它与印欧语言的联系究竟有多强。:-))

  <Part4>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四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在这一点上汉语是望尘莫及的。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英伦三岛的第一批印欧居民是塞尔特人。原先岛上可能还有更早的居民,但是人烟稀少,所以没有留下多少遗迹。前文提到,塞尔特人是古印欧人的一支,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离开他们在东欧的故乡向西迁移,在公元前一千年时(相当于我国商朝末年、西周初年),他们成了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强大民族。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向西迁移,后来到了英伦诸岛。这就是印欧人的第一次“入侵”。

  印欧人的第二次入侵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当时生活在现在的德国和丹麦交界处有两个部落,一个是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的盎格鲁(Angles),另一个是霍尔施坦因(Holstein)的萨克森(Saxon)。石勒苏益格/霍尔施坦因现在是德国最北面的两个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从丹麦那里“取得”的。这两个部落从那里跨过北海,占据了英格兰,原来的塞尔特人很快地后退到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English一词就出自Angles,原意为“角落”,意即他们来自欧洲大陆的一角。在古英语中Angle写作Engle,他们的语言叫做Englisc(在古英语中“sc”读如“sh”,如“sceap”——

  “sheep”)。顺便说一句,“塞尔特”(Celt)中的c可以读如s或k,所以也叫“凯尔特”,美国人中有许多来自苏格兰和爱尔兰,所谓的“美国腔”可能是凯尔特口音。波士顿不是有个著名的球队叫“凯尔特人队”嘛。

  古英语一直发展到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人入侵。在此以前,由于受北欧人和罗马人的影响,许多斯堪地那维亚词汇和拉丁词汇溶了进来。前者如egg,cake,skin,leg,window,husband,sky,fellow,skill,anger,flat,ugly,odd,get,give,take,raise,call,die,they,their,them;后者如street,kitchen,kettle,cup,cheese,wine。塞尔特语的遗迹大多留在地名中,如Thames,Kent,Dover。

  诺曼人的入侵为英语带来了大量的法语词汇,这使得现代英语中存现大量的同义/近义词:shut/close,answer/reply,smell/odor,yearly/annual,ask/demand,room/chamber,wish/desire,might/power(英语词/法语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产肉的动物多是英语词,如ox,cow,calf,sheep,swine,deer,而它们的肉则是法语词,如beef,veal,mutton,pork,bacon,venison。大概持法语的多为贵族统治者,只注意他们餐桌上的肉,并不在意牲畜们叫什么。

  另外在已有的英语/斯堪地那维亚语同义词基础上,如英语的wrath和斯堪地那维亚语的anger之外,法语又加了个ire。连我们汉语也贡献了几个词:kowtow(叩头),typhoon(台风),sampan(舢板),kaolin(高岭土),tea(闽方言),shanghai(不是地名:-))。

  这些外来语使英语成为一个表达力丰富的语言。尽管溶入了如此众多的“外来语”,古英语仍然构成了它的核心——不到五千的古英语单词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在此期间英语逐渐向高层发展,1399年继承王位的亨利四世是第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国王。在十四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乔叟(Chaucer)完成了『坎特伯雷的传说』(Canterbury Tales),以伦敦方言为代表的现代英语终于开始出现:一个来自当年“角落”的语言。

  <Part5>

  在结束讨论印欧语言时,再顺便举个例子说明语言学研究对于其它学科的帮助,如史学和民族学。欧洲有个民族叫吉卜赛,他们是什么人?从哪儿来?这问题长期没有答案,好象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直到不久前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文盲,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有人根据英语“吉卜赛”(Gypsy)

  一词认为他们来自埃及(Egypt)。后来通过对他们语言的仔细研究发现他们来自印度——从他们的语言(叫做Romany)与梵语及后来的印地语的共同特征中得不出任何别的结论。吉卜赛人从公元(后)一千年左右开始向西迁移,途经的波斯、亚美尼亚和希腊都在他们的语言中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现在听到一些老美爱说“pal”,这词就来自吉卜赛语phral,意为“兄弟”。

  好,终于轮到汉-藏语系的故事了。汉藏语系里有一个“大家伙”,不用猜就知道。它占汉藏语系总人口的85%以上。不过,对于非印欧语言的语言学研究都不如印欧语系那样深入,它的起源、发展、演变等都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有一个笑话说,从前有个人认字只看个大概,一次有个不识字的问他路边一家铺子叫什么字号,那店铺上书:“天义斋”(用大五码看)。他看了一眼说:

  “叫‘大盖齐’”。咱现在也只能来他个“大概齐”了……。

  汉藏语系分四个语族:汉语自成一家;藏-缅语族,包括藏语和缅甸语这两大语种,以及彝、傈僳、纳西、拉祜、景颇、京等上百个小语种;泰-老语族,包括泰语和老挝语这两个国语,以及壮、布依、侗等几个小语种(壮语不应算小语种!有一千多万人讲壮语,比一些小的语系还大,他们不是还有自己的自治区嘛);还有一个苗-瑶语族,由苗语和瑶语组成。另外,不少人认为越南语与汉语有远亲关系,事实上越南语有一半的词来源于汉语,但是它们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讲汉藏语言的人除了在中国以外,还分布在缅甸、印度、尼泊尔、泰国、老挝等国,以及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总之,持汉藏语言的各民族中,汉族生活在最北面。

  <Part6>

  汉语是论人口世界上最大的语言,有十多亿人以汉语为母语:这包括在台湾的二千万、马来西亚的五百万、泰国的五百万、香港的五百万、新加坡的二百万、印度尼西亚的一百万、越南的一百万等。汉语是联合国1945年成立时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1974年又加上了阿拉伯语)。

  汉语有七种主要的方言:北方方言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覆盖的地域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山东、河南、湖北和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部分、四川、云南和贵州的汉族人聚居区,在另外还有一些北方方言的“孤岛”在福建、广西和海南;吴方言,通行于江苏的长江以南部分、浙江和上海市,人口有七千万,是第二大方言;粤方言,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海外华人中间,约有六千万人;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台湾和东南亚诸国,约有六千万人,其中情形十分复杂,到了互不通行的程度,可能是汉人在秦汉时代南侵时与当地的语言交互的结果;湘方言通行于湖南;赣方言通行于江西,这两种方言的特征不太突出,受周围方言的影响较大;还有客家话,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这些“方言”之间差别常常是很大——比如北京人听广州人讲话,决不比英国人听法国人讲话轻松,台湾人去听陕西话,也会听得一头雾水。是什么理由语言学仍把这些方言统统归为一种语言?除了长期以来的统一民族、统一文化和统一国家这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字——汉字。

  从商朝的甲古文开始,汉字有三千多年的连续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的字形、字义的变化都是连续的。与大多数其它语言不同的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象形—表意—形声的途径。这条道路产生了两个主要效应:第一,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使得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虽然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而是创造新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的字数)。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它显得非常复杂:难学、难记、难用;第二,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这一优势甚至体现在当它被别的语言借用的时候:哪怕不懂日语的人也能读懂一半意思吧。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

  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许慎『说文解字』中的9353字里面,“形声字”占了80%以上,“会意字”不到20%,而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多。特别是近年来多音词的比例急剧上升,汉字已向表音文字方向发展。(关于“形声字”、“会意字”,后面还要提到。)

  现代汉语的文字仍有几万字之多,但是使用频率极不平衡。据北京语言学院1985年的统计结果,最常出现的前十个字及其出现频率为:

  的   4.16%    (你每说二十五个字就要说一个!)

  一   1.84%了   1.71%是   1.52%不   1.37%我   1.28%在   1.08%有   0.98%人   0.97%这   0.93%

  累计 15.85%

  前100字的累计字频已达47.34%,500字到了79.76%,2000字覆盖了98.07%,如果你认识4000字(就象我一样),你读一万个字只有四个不认得(当然读我写的东西再多你也不会有不认得的字,因为我认的字和你一样多)。

  语言学院还统计了词:共计出31159个不同的词,其中单音节词(一个字的)占12.2%,双音节词73.6%,三音节词7.6%,四音节词6.4%五以上的占0.2%,平均词长2.09。前100词的累计频率为41.7%,2000词为82.2%,9000词为95.85%。不同汉字的构词能力(与别的字组成新词的能力)也不一样,最多的是“子”字,构词668个。

  <Part7>

  汉字是怎样起源、怎样演变的?据汉代纬书『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虽美,实无所据。传说仓颉为黄帝的史官,而黄帝的生存年代及其事迹都属传说史的范围,具体内容多不可究,“仓颉造字”实在太玄了。又『易经』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卜易之以书契。”,意思是说从前的人结绳记事,后来有“圣人”把这改造成了文字。绳结与文字差距甚大,不以为然也。

  后世的汉文字学家一般持两种看法: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陶器符号,或起源于原始图画。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三千三百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二千年,汉字学家因而不服,他们认为最早的甲骨文被发现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所以文字的出现应当比那时早得多(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4),因而推断说例如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陶器符号可能是原始的文字(龙山文化据今四至五千年)。这些目前仍缺少考古证据和足够的研究。顺便提一句,至今共发现了五千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一千七百字。

  总之不管从哪儿来、来了多久,从“帝盘庚迁殷”(约在公元前1312年)

  时开始,汉字开始了它的长达三千多年的连续发展史,中华文明史也开始了连续至今的文字记载。可以想象,一开始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s)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汉语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怎么办?

  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玛雅人(美洲印第安人)开始借用那些画得出来的同音字来表达它们(例如,借用画得出来的“eye”来表示画不出来的“I”,汉语中叫“通假字”);而中国人则想出了一种叫做“形声字”的“中庸之道”:用两部分拼成一个字,一半表示发音一半表示意思(属性),象“中-盅-忠-钟-种-肿,羊-洋-痒-样”之类。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既能表达大量的新概念又与旧的文字体系“兼容”,于是大喜,到秦篆时形声字大增,汉字总数已数万,每当出现一种新概念我就发明一个新字来对付你,一字一意,文章简短,节约用纸。汉字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文字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发展与此不无关系。

  原来我们从小学习表意文字,觉得从象形文字演变到现在的汉字非常自然,觉得从象形文字演变到拼音文字很不可思议:现在看来后者比前者好象更自然一点。拼音文字的演变想在讨论中、近东语言的时候再提。

  作为语言发展历史的一部分,会意字、表音字和通假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汉语中。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这类字是在原始象形文字基础上意义的扩展,但是因为表达能力仍受限制,所以它们占的比例也不太大。通假字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比现代汉语多得多(如“说-悦”),说明当时人们也想从这方面想办法,后来认识到这不现实。试想,如果所有的抽象概念都用同音异字表示,那文章读起来大概是太累了,而且多半读不懂。事实上没有一种文字能纯粹用这办法解决问题,最多是部分地采用这技术,多了就不灵了。汉字也有少量的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自春秋时期开始形声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有了很强的表达能力,这可能反而抑制了向表音文字的进一步发展──表音文字在汉语中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

  <Part8>

  在结束汉-藏语言的讨论前,再看一眼我们的邻居们。在中国境内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北方的语言多属阿尔泰语系,有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鞑靼语)、撒拉语(青海境内的撒拉族);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和土语(青海土族的语言);还有印欧语系的俄语和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等等。南方的语言多属汉藏语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汉-藏语系诸语言外,尚有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语和德昂语、布朗语,以及属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高山语(台湾高山族)。

  中国境内文字的种类同样多种多样。除了使用(或部分使用)汉字的语言以外,还有许多使用罗马拼音文字,如壮文。这其中又有不少是原本没有文字的,“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政府依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为他们创造了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还有使用梵语字母的如藏文,使用阿拉伯语字母的如维吾尔文,使用“十三世纪维吾尔文”的蒙文、满文、锡伯文(维吾尔人后来丢了自己的文字用了阿拉伯文,呜乎),有些民族使用自己的表意文字,如彝文。还有用象形文字的纳西文(可能现在已经不用了)。至今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都借用了就近的大语种文字。

  朝鲜族用的朝鲜文是维一东方自己发明的“纯粹”拼音字母。说它是“纯粹”,因为它有表达元音和辅音的完整音素集合。音素(phone)是人能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与此相对的是日语的假名,虽然也是拼音文字,但是每个假名表达的是整个音节(syllable)而不是音素。朝鲜语在语法结构上最象日语,但是它们的词汇并不相似,所以它们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朝鲜语又从汉语借走好多词汇,但在语法结构上又非常不一样。有人认为朝鲜最早的居民是一万年以前从北方移入的通古斯人一部。朝鲜文字母发明于十五世纪中叶(相当我国明朝前期),共有二十五个字母——字母在哪儿?

  你要是仔细看就可以看出,虽然它们看上去象一个个的“方块字”,但每个“方块字”其实是由一些更小的“小零件”组成,这每个“小零件”就是一个字母,它们的种类是有限的,对吗?他们的字母不象其它拼音文字那样排成一条线,而是上下左右错落有致地拼在一个方块内,非常别致。象“眼泪”这个词,它们读作nunmul(nun意为“眼睛”,mul意为“水”),写成从左到右两个“方块字”:

  nmuunl

  在亚洲的东南部,不是还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吗,他们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的语言属于马来亚-玻利尼西亚语系,又有人把这语系与孟-高棉语系(主要是柬埔寨的高棉语)和印度南部的蒙达语系合称“南亚语系”。这一系语言横跨了半个地球:东起夏威夷诸岛,西达非洲东南的大岛“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包括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诸岛,但不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洲)

  。它包括四种国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他加禄语(菲律宾语)和马拉加斯语(马达加斯加),总人数有二亿多。关于他们的祖先,有人类学家认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在公元前二千纪至一千纪之间汉族人开始南侵的同时,他们的航海技术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开始向海外移居(不知是不是受到了汉族的压力),台湾高山人可能就是他们的后裔。在其后的二千年间,他们遍布了如此众多的海岛,占据了如此辽阔的海域,这应当算一大奇迹——尽管他们自己可能倒没意识到。有人说,是航海、贸易与殖民造就了今日的资本主义,那他们的航海要比西方的“厉害”得多,也早得多,为什么一点儿也没有“发达”的意思?

  <Part9>

  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语言和上面讲到的马来亚-玻利尼西亚语言又有很大不同。

  所谓澳大利亚语言,当然是指生活在那儿的土著居民,白种人们自然是讲英语。

  今天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只剩下数万人,可是他们仍在讲数百种语言!对这些语言的研究进行得很不充分,连它们是否属于一个单一的语系也没搞清楚。由于澳大利亚自人类出现时就已经成为一块独立的陆地,所以,所谓的“当地土著”,肯定也是什么时候从其它地方迁来的。澳大利亚本地的哺乳动物都是非常原始的有袋类,离进化到人类还差十万八千里。现代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当地人是新石器时代某个时候从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渡海而来,可这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语言学方面的证据支持(其它方面可能有证据,我不清楚)。今天,许多当地的语言都面临绝灭,可怜它们作为历史的遗迹只在英语中留下了象kangaroo,koala等少数几个词汇。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情况与此相似:三百多万人说着五、六百种语言,从这不难想到,有些语言肯定只有很少的人使用,有的可能只有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家庭。邻村的人可能互相都听不懂,许多人尚生活在石器时代。所有这些给独立后的政府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不可能找到一种(甚至几种)当地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来发号施令。所幸的是,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以后,当地土著居民发明了一种叫“洋泾浜英语”的交流工具,它取得了官方语言的地位。

  “洋泾浜”是俗称,正式的称呼是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

  。“洋泾浜”一词来自上海原来的一条河,就是现在的延安路。当时在上海英租界也有自己的“洋泾浜英语”,“假洋鬼子”们常说“let me seesee”(让我看看)或“no can do”(不能做)这样不伦不类的话。所谓皮钦语言就是指一种外来语言被当地人大大地简化了语法和词汇以后用作交流工具,这种现象在不少殖民地都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皮钦英语约有1500个词和非常简单的语法,这使它很容易学会。而且许多词汇还是由一些更基本的词汇组成的复合词,如“house cook”意为“厨房”,“house sick”意为“医院”,“house paper”意为“办公室”等等。另外“belong”变成了一个常用词,仅表示“of”的意思,如“glass belong look-look”意为“镜子”,“smoke belong ground”意为“灰尘”,“lightbelong cloud”意为“闪电”,“man belonglong-way place”意为“外国人”……。但是,你可不要以为凭自己的英语可以去那儿独闯天下——他们不会听懂你的英语,你也读不懂他们的“英语”,因为毕竟语法和词汇都有许多变化。

  亚洲的语言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成员尚未提到,这就是所谓的“亚-非语系”,传统上叫做“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简称“闪-含语系”。这名字取自圣经中诺亚的两个儿子,一个叫Shem,一个叫Ham。亚-非语言分布于北非、东北非、近东、中东和中亚的广阔地域,包括有二亿多人口和几十个国家。

  然而,亚-非语言之所以重要,原因还不仅限于此。那里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起源于那里的拼音文字,更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主要文字的鼻祖。

  <Part10>

  就象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一样,亚-非语言中的阿拉伯语人口也占了将近四分之三。其它较重要的语种还有:以色列的国语希伯来语、索马里语、西非/尼日利亚的主要语言豪萨语,以及非洲北部的一些其它语言。

  阿拉伯语是将近二十个国家的国语,另外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多少懂几句阿拉伯语,这使它在1974年成了联合国的第六种工作语言。它的字母系统更是被许多其它语系的语言所采用。它的文字保留了几个古代拼音文字的特点:从右到左的书写,以及只有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还有一个现象是一个字母在词中的位置不同,写法也不一样。如果你在用X窗口的电脑,可以试试看把编辑器的字体设置成阿拉伯文的字母,再看看把同一个字母放在词中间与放在词尾,形状是否一样。你不需要懂得阿拉伯语就能看得出来。

  阿拉伯文共有二十八个字母,都表示辅音。由于它们都写成草体连书,所以看上去一串串的,好象看不出一个个独立的字母。那元音呢?你可能还注意到在这些弯弯曲曲的连续曲线的上下还有不少小点点和短线条什么的,那就是元音!

  不幸的是,他们阿拉伯人在书写一般文字时,是省略掉这些元音的,只有在小学课本和给外国人看的读物上才注上元音。举个例子,要写“solid”这个词,他们大概会写作“dls”(别忘了是从右往左写),那你就很难猜这是个什么词了……

  阿拉伯文的古老特点是与近、中东文字的起源、演变相联系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先出现文字的地方,也是拼音字母的发源地。

  大约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埃及就出现了文字和书写的纸草。约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统一,统一后的埃及开始有文字记录可考(这比我国开始有文字记载早了一千七百年)。最早的文字是图形文字,后来有些文字逐渐变成音节符号和指意符号,其后又有了一音一符的字母,共二十四个。所有字母都只标辅音不标元音。各种符号组成词组,共有六百多个词组。经历这些发展的古埃及文字,是用字母、音符和词组组成的一种复合文字。到第八王朝(大约在公元前2200)时期出现了一种草书体,到中王朝(公元前2000-1700年)时草书体已广泛流行,只有正式文体和铭刻才用象形体。

  所谓纸草是下埃及产的一种植物,将其茎干剖为长条后,彼此排齐连成片,然后压平晒干成纸。这种纸草后来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纸,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往后的阿拉伯人都曾用它书写。(不过,这还不能算是“正式的纸”,因为“正式的纸”必须等到三千年后由中国发明。:-))

  早在五千五百年前差不多与埃及人同时,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希腊人称为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的苏美尔人(Sumerian)也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最早的文字也是图形符号,一符一义。以后发展为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词组。自从有了表音和指义符号,字符孳乳增繁的倾向减少,到了约四千三百年前,字符减少到了六百以下,其中约有一百个是表示音节的符号,但是没有单独表示辅音的符号。这种文字用削尖的芦杆、骨棒等刻写在泥版上,晒干或烘干后成为可以长期保存的文书,有一些保存到了现在,并被释读成功。芦杆刻成的笔划,起划粗而深,收划细而浅,形如楔形,因而得名“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来成为近东各国外交的通用文字,一直到先进的腓尼基拼音文字的“传人”阿拉美文(Aramaic)流行以后才逐渐弃而不用。阿拉美文在近东各国的通行到了公元七世纪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兴盛时,又让位于阿拉伯文,直到今日。

  腓尼基拼音文字是怎样发明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500年时居住在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一带。当时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字早就有一部分发展为音节符号,埃及文字还由此出现标示辅音的二十四个字母。但是两种文字中都有好几百个字符,埃及文字还保持象形体,结构复杂,使用不便。地处使用这两种文字的人之间的腓尼基人受到它们的共同影响,取埃及文的辅音符号而摈弃其象形体,发明出了二十二个辅音字母。从此文字不再为祭司所垄断,从而避免了玛雅文化那样的命运。

  与此同时的希腊人,正彷徨于早期从埃及学来的象形-表音混合文字中,到了公元前一千年时,腓尼基文字传入希腊,他们马上放弃了原有的文字,并且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元音字母,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文字终于诞生了。

  腓尼基人的字母系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Part11>

  拼音文字的优点在于它的普及性。一般来讲,学会二三十个字母,就能见字读音。文字越复杂,掌握的人就越少,这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非常不利。就文字的复杂程度而言,以象形文字为最,其次为表意文字,形声字又次之,拼音文字最简单。到了现在信息时代,拼音文字因其一维的表达方式又有了一个新的优势(至少目前如此,以后的变化未可知也)。

  但同时,拼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拿法语来说,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象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这就是为什么上文说“一般来讲”。

  顺便说一句,昨天锺先生和今天“老杨”的贴子里都讲,文字改革,至少大方向是对的,我有同样的看法。在『世界的语言(10)』里曾提到古埃及复杂的象形文字只被少数祭司所掌握,这局面后来被新拼音文字的出现所打破。事实上埃及也不可能一直封闭,因为周围有许多差不多发达的国家,一旦落后就会被征服。而地处中美洲的印地安人就没那样幸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现在一般都认定印地安人来自亚洲。大约在二万五千年前有一些亚洲人就开始跨过冰封的白令海峡,逐渐向美洲内地迁移。这似乎不是有目的的移居,所以这过程缓慢得在一代人中间都看不出来。但是到了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到达美洲时,他们已经布满了整个美洲大陆,从阿拉斯加到智利南端的合恩角。据估计那时的人口在一千四百万到四千万之间,操一千七百多种语言,所处的社会形态从狩猎和采集的石器时代到具有高度文明的阿兹台克(Aztec)、玛雅(Maya)和印加(Inca)国家都有。

  由于人们认定印地安人来自亚洲,所以自然地把他们的语言和各种亚洲语言作比较。比较的结果,不仅没有找到确定的联系,而且他们内部也不是完全彼此相象的。这说明,第一,二万多年的漫长时光对于语言的变化来说是太长了,我们现在已知的这些语言之间的联系都仅限于数千年的分离;第二,印地安人不是在同一时刻一起来到美洲的,互相之间可能分属不同的民族。

  在印地安人中,玛雅人的文字系统是最发达的,玛雅人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就发明了文字,符号与解释符号的图形并列,包括很多图形,也有音标和音节符号。这些图形文字看上去极其复杂,好象是一幅幅精致繁复的装饰图案。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后,大部分文字记录都被销毁,只有极少数保存到了今天。

  这给释读造成很大困难。不过释读研究已在近年取得进展,只可惜文字资料太少,我们对于当时社会情形不能了解很多了。

  在玛雅,只有祭司才识字(所以当他们被消灭干净以后就没人能懂玛雅文了!)

  ,因此祭司们拥有极大的权力,这导致了玛雅人登峰造极的拜神狂热:修建巨大的神殿和祭坛,频繁而繁缛的祭奠仪式,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把最健壮的人用作牺牲。结果,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加上当时加勒比地区风暴频繁,到西班牙人来到时,各城市已经荒凉破败了……

  <Part12>

  关于非洲的语言我知之甚少,好在有差不多三十个非洲国家以英语或法语作官方语言,会这两种语言去非洲也就对付了。

  这里我们所说的“非洲”,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北非和东北非我们已经在讨论亚-非语系时提到过了,他们的语言即便不是阿拉伯语的话,也是它的近亲。

  非洲有好几百种语言,除了亚-非语系以外,还有尼日尔-刚果语系(Niger-Congo)、乍得-尼罗语系(Chari-Nile)、科依散(Khoisan)和另外两个小语系。其中最大的一个语系要数尼日尔-刚果语系,有二亿多人口,接近非洲人口的一半,覆盖了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尼日尔-刚果语系的一个最重要分支是班图语(支),人口占了全语系人口的一半以上。从西非的喀麦隆到东非的肯尼亚,可划一条“班图线”,班图语就分布在在这条线以南,同时这条线以南的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彼此孤立的地区讲其它语言。

  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适应性,他们随之逐渐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班图语言中最重要的语种是斯瓦西里语(Swahili),它现在已成为东非最通行的语言,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更以它作为官方语言。

  在南非(共和国),白人讲的语言叫“阿非利肯斯语”(Afrikaans)

  ,这是十七世纪的荷兰殖民者带来的,由于好几个世纪的分离,它已经和荷兰语有了不小的差别,所以现在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的语言;黑人讲的语言主要是祖鲁语(Zulu)和科萨语(Xhosa),科萨语受附近的一个小语系影响,有一种非常难发的“倒吸气”音:一边吸气一边把舌头上下颤动——你要能象这样发出声音我就服你。“xh”表示的就是这种音。

  在现代非洲,和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一样,较少数人讲的小语言逐渐让位于少数几种大语言。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放弃自己的不通用的母语而讲邻近的多数人讲的主要语种,自然对生活会更有用些。

  <Conclusion>

  我们终于走完了世界的各个主要部分。在当今的世界上至少有二十个语系、数千种语言,我们只能谈及极小一部分;但这“极小的一部分”已包括了很大一部分人口:单是汉语就占了20%的人口,加上英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和俄语就达到了45%;再加上阿拉伯语、日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法语能达到60%;再加十来种语言就增加到75%……可以想象,最后5%的人口一定讲着上千种语言:美洲的印地安人中有一千多种语言,非洲有近一千种语言,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个岛上就有七百多种,印度有一百五十多种,(前)苏联境内有一百三,中国境内有好几十……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对世界上的语言以及互相之间的联系、区别作一个鸟瞰,同时多少探讨一下一些我们比较关心的语言的发源、发展演变过程。其中着重讨论了英语的变迁、汉语的特性,以及拼音文字在中/近东的产生。

  在文章中包含了几个主要观点,归结一下看朋友们有什么高见:

  ·语言学和人类学、历史学紧密相联,互为影响、借鉴;·语言和文字有联系,但是相对独立。同种语言可用不同文字,反之亦然;·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汉语文字的表意特性包持了语言(乃至民族)的统一性;·汉语形声字的引入使它走向拼音文字以外的另一条道路,这有利有弊;·现代汉语已经不再增字而是增词表意,这是汉语向拼音文字转化的一个早期

  迹象;·文字的简化有利于它的普及,从而促进文明的进步;·拼音文字是最易于普及的文字,但其通行性受到读音的牵制;·语言的发展趋势总是小语种让位于大语种,大语种的广泛分布又逐渐形成新的语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5 发表于: 2010-04-10
非洲

非洲



面积 30221532平方公里
人口 1,000,011,000[1](2009, 第二)
密度 30.51/km&sup2;
国家 53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喀麦隆
佛得角
中非共和国
乍得
科摩罗
刚果
科特迪瓦
刚果民主共和国
吉布提
埃及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加蓬
冈比亚
加纳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肯尼亚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卢旺达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塞内加尔
塞舌尔群岛
塞拉利昂
索马里
南非
苏丹
斯威士兰
坦桑尼亚
多哥
突尼斯
属国  8马约特
留尼汪
加那利群岛
休达
马德拉自治区
梅利利亚
圣赫勒拿岛


语言 非洲语言等多种语言
时区 UTC-1(佛得角)至 UTC+4(毛里求斯)
阿非利加洲(英文:Africa;字源拉丁文:Afri,迦太基人的名称),简称非洲,意为阳光灼热之地。它的面积为30,221,532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2],是世界第二大洲;人口约有十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5%(2009年资料)。[3]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在非洲发现。非洲也是文明古国埃及的所在地。

目录
1 地理
2 历史
3 政治
4 经济
5 人口
6 语言
7 国家
8 注释
9 外部链接

  地理
主条目:非洲地理

非洲大陆的卫星影像图非洲面积3000万余平方公里,是全球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陆。由于海岸平直,缺乏海湾及内海,外人不易深入,所以开发迟缓。非洲是唯一被赤道中分为二的大陆,大陆北端和南端距离赤道几乎相等。

非洲北部拥有丰富可观的自然景观,赤道附近广大的热带雨林;它还有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比澳大利亚还大;另外还有世界第一(或第二)长的尼罗河,长约6852.06公里。

非洲地形大致以高原、地堑为主,西部沿海则可见平原。气候主要分为五区:

沙漠气候区:北非撒哈拉沙漠,和西南非的纳米比亚沙漠、喀拉哈里沙漠。
半沙漠气候区:位于沙漠气候区外侧。
地中海型气候:包括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沿海和南非角省一带。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
热带莽原气候:位于雨林气候区边缘。
非洲的东北端有163公里宽的苏伊士运河,使之与亚洲相隔[4](地缘政治学上,有时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埃及西奈半岛也会被视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则是地中海和与其隔海相望的欧洲。

从非洲在突尼斯的最北点本塞卡角(北纬37°21')到在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最南点(南纬34°51'15"),距离约8000公里。[5]从非洲在塞内加尔的最西点佛得角(西经17°33'22")到在索马里的最东点哈丰角(东经51°27'52"),距离则约7400公里。[6]非洲的海岸线长约26,000公里,因为其海岸凹陷处不多,所以面积只为其三分之一的欧洲,海岸线却比它长(欧洲的海岸线长约32,000公里)。[6]

非洲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国家分别为苏丹共和国和岛国塞舌尔;[7]而非洲大陆最小的国家则是冈比亚。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种的闪族、含族,以及黑种的黑族和苏丹黑人、班图黑人为主。不过由于文化发展迟缓,知识程度普遍低落
历史
主条目:非洲史

欧洲人在非洲的势力,1913年前20000年,阿尔及利亚出现赤陶雕像。
前9000年,中部非洲出现定居型村落。
前3100年,那尔迈统一上埃及与下埃及,成为首位法老。
约前2650年,埃及开始建造大金字塔。
前2040年,埃及中王国时期开始。
前1350年,埃及法老阿肯纳顿引入太阳崇拜。
前1085年,埃及新王国时期终结。
前814年,迦太基人建立腓尼基殖民地。
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前323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
前255年,罗马帝国入侵非洲,但失败。
前146年,罗马征服迦太基。
前31年,克丽欧佩特拉七世自尽,托勒密王朝覆灭,埃及并入罗马帝国。
约600年,加纳王国建立。
1067年,阿尔摩哈德人摧毁加纳。
约1300年,贝宁帝国(今尼日利亚)建立。
1390年,刚果王国建立。
1441年,葡萄牙开始从非洲西部出口奴隶,开启奴隶贸易。

政治
非洲统一组织成立于1963年5月25日,在最后一任主席南非的穆贝基主持下,于2002年7月9日更名为非洲联盟。非洲统一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团结非洲国家,形成一个代表非洲国家的统一的声音。反对殖民主义,成立一个解放委员会帮助非洲独立运动。

2002年7月,非洲联盟在南非成立。包涵了53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非盟是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洲联盟于未来有计划统一使用货币、联合防御力量、以及成立跨国家的机关,这包括一个管理非洲联盟的内阁政府。此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及稳固非洲的民主、人权、以及能永续发展的经济,除此之外亦希望减少非洲内部的武装战乱及创造一个有效的共同市场。

2007年7月2日,利比亚建国领袖卡扎菲(Kwame Nkrumah)在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的非洲联盟峰会上提出成立泛非合众国的一个构想性的组织或国家。

  
  人口
非洲的人口约有十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5%(2009年资料)。[3]

语言

非洲主要语系主条目:非洲语言
非洲语言主要属于4个语系:

闪含语系(包含240语言,2.85亿人使用)
尼罗-撒哈拉语系(包含100多语言,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尼日尔-刚果语系(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数百多语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班图诸语言)
科依桑语系(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大多数非洲国家皆采用非洲以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不过如今亦有本地语言,例如斯瓦希里语被用作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在非洲被广泛使用的非本地语言有阿拉伯语、法语、英语、葡萄牙语、南非语、和马达加斯加语等语言,分别属于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

国家
非洲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分裂出多个国家,为世界上国家数最多的大洲。


非洲分区:
     非洲北部

     非洲西部

     非洲中部

     非洲东部

     非洲南部
非洲地图
非洲卫星图片国家和地区[12]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2002年
7月1日估计)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人数) 首都
非洲东部:
布隆迪 27,830 6,373,002 229.0 布琼布拉
科摩罗 2,170 614,382 283.1 莫洛尼
吉布提 23,000 472,810 20.6 吉布提
厄立特里亚 121,320 4,465,651 36.8 阿斯玛拉
埃塞俄比亚 1,127,127 67,673,031 60.0 亚的斯亚贝巴
肯尼亚 582,650 31,138,735 53.4 内罗毕
马达加斯加 587,040 16,473,477 28.1 塔那那利佛
马拉维 118,480 10,701,824 90.3 利隆圭
毛里求斯 2,040 1,200,206 588.3 路易港
马约特(法国) 374 170,879 456.9  
莫桑比克 801,590 19,607,519 24.5 马普托
留尼汪岛(法国) 2,512 743,981 296.2 圣丹尼
卢旺达 26,338 7,398,074 280.9 基加利
塞舌尔 455 80,098 176.0 维多利亚
索马里 637,657 7,753,310 12.2 摩加迪沙
坦桑尼亚 945,087 37,187,939 39.3 多多马
乌干达 236,040 24,699,073 104.6 坎帕拉
赞比亚 752,614 9,959,037 13.2 卢萨卡
津巴布韦 390,580 11,376,676 29.1 哈拉雷
非洲中部:
安哥拉 1,246,700 10,593,171 8.5 罗安达
喀麦隆 475,440 16,184,748 34.0 雅温得
中非共和国 622,984 3,642,739 5.8 班吉
乍得 1,284,000 8,997,237 7.0 恩贾梅纳
刚果共和国 342,000 2,958,448 8.7 布拉柴维尔
刚果民主共和国 2,345,410 55,225,478 23.5 金沙萨
赤道几内亚 28,051 498,144 17.8 马拉博
加蓬 267,667 1,233,353 4.6 利伯维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1,001 170,372 170.2 圣多美
非洲北部:
阿尔及利亚 2,381,740 32,277,942 13.6 阿尔及尔
埃及[13] 1,001,450 70,712,345 70.6 开罗
利比亚 1,759,540 5,368,585 3.1 的黎波里
摩洛哥 446,550 31,167,783 69.8 拉巴特
苏丹共和国 2,505,810 37,090,298 14.8 喀土穆
突尼斯 163,610 9,815,644 60.0 突尼斯
西撒哈拉(撒拉威)[14] 266,000 256,177 1.0 阿尤恩
欧洲国家在北非的属地:
加那利群岛(西班牙)[15] 7,492 1,694,477 226.2 拉斯帕尔马斯、
圣克鲁斯(特内里费)
休达(西班牙)[16] 20 71,505 3,575.2 —
马德拉(葡萄牙)[17] 797 245,000 307.4 丰沙尔
梅利利亚(西班牙)[18] 12 66,411 5,534.2 —
非洲南部:
博茨瓦纳 600,370 1,591,232 2.7 哈博罗内
莱索托 30,355 2,207,954 72.7 马塞卢
纳米比亚 825,418 1,820,916 2.2 温得和克
南非 1,219,912 43,647,658 35.8 布隆方丹、开普敦、比勒陀里亚[19]
斯威士兰 17,363 1,123,605 64.7 姆巴巴内
非洲西部:
贝宁 112,620 6,787,625 60.3 波多诺伏
布基纳法索 274,200 12,603,185 46.0 瓦加杜古
佛得角 4,033 408,760 101.4 普拉亚
科特迪瓦 322,460 16,804,784 52.1 阿比让、雅穆苏克罗[20]
冈比亚 11,300 1,455,842 128.8 班珠尔
加纳 239,460 20,244,154 84.5 阿克拉
几内亚 245,857 7,775,065 31.6 科纳克里
几内亚比绍 36,120 1,345,479 37.3 比绍
利比里亚 111,370 3,288,198 29.5 蒙罗维亚
马里 1,240,000 11,340,480 9.1 巴马科
毛里塔尼亚 1,030,700 2,828,858 2.7 努瓦克肖特
尼日尔 1,267,000 10,639,744 8.4 尼亚美
尼日利亚 923,768 129,934,911 140.7 阿布贾
圣赫勒拿岛(英国) 410 7,317 17.8 詹姆斯敦
塞内加尔 196,190 10,589,571 54.0 达喀尔
塞拉利昂 71,740 5,614,743 78.3 弗里敦
多哥 56,785 5,285,501 93.1 洛美
总计 30,368,609 843,705,143 27.8

    世界各大洲
(太平洋岛屿不属于任何大陆,但有时把它们归入大洋洲。) 美洲大陆 欧亚大陆 欧亚非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

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南极洲  



非洲分区
    
  联合国对非洲的分区: 北部非洲/北非/阿拉伯非洲 · 东部非洲/东非 · 西部非洲/西非 · 中部非洲/中非 · 南部非洲
其他划分法:撒哈拉以南非洲/黑非洲/亚撒哈拉地区 · 大湖地区 · 几内亚地区 · 非洲之角/东北非洲 · 西北非洲 · 马格里布地区 · 近东地区 · 中东地区 · 萨赫勒地区 · 苏丹草原地区
  非洲

北非 阿尔及利亚 - 埃及 - 利比亚 - 摩洛哥 - 苏丹 - 突尼斯

西非 贝宁 - 布基纳法索 - 乍得 - 科特迪瓦 - 冈比亚 - 加纳 - 几内亚 - 几内亚比绍 - 利比里亚 - 马里 - 尼日尔 - 毛里塔尼亚 - 尼日利亚 - 塞内加尔 - 塞拉利昂 - 多哥 - 佛得角

中非 喀麦隆 - 中非 - 赤道几内亚 - 加蓬 - 刚果共和国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南非 安哥拉 - 博茨瓦纳 - 科摩罗 - 莱索托 - 马达加斯加 - 马拉维 - 毛里求斯 - 莫桑比克 - 纳米比亚 - 斯威士兰 - 南非 - 赞比亚 - 津巴布韦

东非 布隆迪 - 吉布提 - 厄立特里亚 - 埃塞俄比亚 - 肯尼亚 - 卢旺达 - 塞舌尔 - 索马里 - 坦桑尼亚 - 乌干达

海外属地、自治区
与其他特殊政区 英属印度洋领地(英) - 加那利群岛(西) - 休达及梅利利亚(西/争议区) - 马德拉(葡) - 马约特(法) - 留尼汪(法) - 圣赫勒拿(英) - 索马里兰(争议区) - 西撒哈拉(摩洛哥/争议区)

世界地理索引 - 美洲 - 亚洲 - 南极洲 - 欧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列表

世界分区

亚洲
东亚 · 东南亚 · 南亚 · 中亚 · 西亚/西南亚 · 北亚/西伯利亚  · 东北亚


非洲
文化地理:阿拉伯非洲/撒哈拉以北非洲 ·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非洲
政治地理:北部非洲 · 东部非洲 · 中部非洲 · 西部非洲 · 南部非洲
其他:东北非洲、西北非洲


欧洲
政治地理:东欧 · 西欧 · 南欧 · 北欧 · 中欧
其他:东南欧


美洲
自然地理:北美洲 · 南美洲
政治地理:北美 · 中美(墨西哥 · 中美洲 · 加勒比地区) · 南美
文化地理:盎格鲁美洲/英语美洲 · 拉丁美洲(伊比利亚美洲 · 西班牙语美洲) · 中部美洲


大洋洲
澳大拉西亚 · 美拉尼西亚 · 密克罗尼西亚 · 波利尼西亚


极地
北极地方 · 南极洲/南极地方

  
大洋
世界大洋  · 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北冰洋 · 南冰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6 发表于: 2010-04-10
亚洲
  
亚洲位置示意图亚洲(字源古希腊语:Ασία;拉丁语:Asia),曾译作亚细亚、亚西亚,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6%(或者总陆地面积的29.4%)。人口总数约为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

亚洲绝大部分土地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以东为亚洲。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脉、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乌拉尔山脉以东及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以南为亚洲。大陆东至白令海峡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度40分,北纬60度5分),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经103度30分,南纬11度7分),西至巴巴角(东经26度3分,北纬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度18分,北纬77度43分),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跨越经纬度十分广,东西时差达11小时。西部与欧洲相连,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陆块欧亚大陆。

亚洲东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则濒临印度洋,西面以乌拉山脉、乌拉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及爱琴海与欧洲分界,西南面隔亚丁湾、曼德海峡、红海与非洲相邻,东北面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细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名称,希腊人称呼他们的东方(一说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亚细亚,可能是来源于亚述人的名称,亚述一词在亚述的语言中也代表东方,原来只指希腊东方的小亚细亚半岛,后来扩展到包括所有东方地区。

目录  
1 亚洲历史
2 亚洲地理
2.1 地形
2.2 亚洲水文
2.3 亚洲气候
2.4 亚洲概述
3 亚洲政治
3.1 区域合作
3.2 热点地区
4 亚洲主要地理分区
4.1 东亚
4.2 东南亚
4.3 南亚
4.4 西亚
4.5 中亚
4.6 北亚
4.7 亚洲国家与地区列表
5 亚洲人口
6 亚洲经济
7 亚洲文化
8 参看

亚洲历史
主条目:亚洲历史
亚洲的历史和文化都非常悠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位于亚洲。亚洲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人发现“0”、发明阿拉伯数字,等等,许多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远古时代,欧洲、北非的许多民族都发源于中亚的草原地带,在民族大迁徙时代,一部分向西进入欧洲,一部分向东迁入印度,形成范围广大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到北非、西亚,进入埃及,和当地人融合成闪-含语系各民族。

在上古时代,东方的中国的西周王朝和西方的波斯帝国都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波斯一直在和欧洲的希腊争雄,最终被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帝国击败,希腊军队一直入侵到印度,建立亚历山大帝国。中国也在走向统一扩张的道路,秦始皇建立秦帝国,让周围民族开始了解秦帝国。

当西方罗马帝国崛起时,东方的中国汉朝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罗马帝国的领土扩张到中东古巴比伦河谷地,东方和西方开始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由中国长安经过西域和中东,远达罗马。在汉朝北方的匈奴人被汉朝击败后,渐向西方迁徙,这些在西罗马帝国眼中被视为“野蛮人”的部族,在迁入欧洲后,加速西罗马帝国灭亡。

中古时代,在亚洲兴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席卷南欧和北非。东方强大的唐朝(中国)疆域也扩张到了中亚,并深深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两者都在逐渐成为统一的民族。

蒙古民族的兴起在十三世纪时在世界造成不小的影响,蒙古帝国征服了欧亚广大的地域,但也促使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沟通,丝绸之路更为畅通。其后蒙古民族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并且先后在14世纪至15世纪期间灭亡。

自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后,鄂图曼帝国雄据了中东、小亚细亚及北非地区四百多年,某程度上,鄂图曼帝国阻隔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不过十六、十七世纪时因地理大发现,欧洲人纷纷来远东发展贸易并传教,直到日本锁国、1723年雍正禁教之后,东亚才逐渐封闭起来。在亚洲北方西伯利亚的荒芜地区,随着蒙古帝国的势力瓦解,俄罗斯民族建立的俄罗斯帝国逐渐循陆路开发,雄据亚洲北方大片土地。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纷纷进入亚洲,发掘亚洲的资源,而亚洲地区的积弱,成为列强争夺的领域,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19世纪末期,日本随着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使其国势日盛,成为当时唯一以“列强”身份在国际社会舞台具有地位的亚洲国家。自多次对周边国家如清朝、沙俄发动的战争胜利,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日本以战胜国身份托管战败国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令日本的势力范围遍达西太平洋。亦令其进一步征服中国和全亚洲的野心渐大,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军国主义的薰染下,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亦自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开始,在亚洲地区揭开战幔。日本在1945年被美国于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后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峙蔓延至亚洲,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击败中华民国的中国国民党,夺取了中国的政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民国政权迁都至台北市。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在亚洲推动共产主义。东亚地区先后建立多个共产政权,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老挝等。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韩战和越战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在亚洲地区爆发的主要战争。

西亚和南亚地区亦各民族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纷纷争取独立。最著名的是以“圣雄”甘地带领的印度独立革命运动,最终印巴分治,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回教徒为主的巴基斯坦均在1948年独立。而中东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带来牵涉到宗教和民族上的严重冲突。以色列虽然在1947年获许在犹太人地区建国,但由于包括“圣城”耶路撒冷被划入以色列,令周边回教国家不满,犹太人和回教徒不和,导致以色列与周边的回教国家冲突日增,在以色列和叙利亚、约旦和埃及等对抗的三次以阿战争中,以色列占领大片巴勒坦地区,并在该区设立殖民地。另外,一向被视为“世界火药库”的中东地区,地区战争不断,包括在八十年代伊拉克和伊朗对火的两伊战争,和1991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的战争和2003年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和针对美国声称的头号恐怖份子领袖宾拉登而在2002年发动推翻塔利班政治集团的“攻击阿富汗战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民主浪潮推翻共产政权,浪潮并由东欧蔓延至亚洲。苏联在1991年7月尾发生政变,虽然苏共在一星期内解决,但还是令苏联于1991年尾瓦解,在中亚地区新增多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新兴独立国家如哈萨克、塔吉克等。另外,在经过近四分之一世纪印尼非法占据的东帝汶,最终于2002年1月1日获得独立,成为亚洲区最新一个独立的国家。

  亚洲地理

卫星拍摄的亚洲地形照片亚洲总面积4,381万589平方公里。

地形
亚洲的地形极为复杂。发生于第三纪的造山运动对亚洲地形影响深远。其中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冲撞,将接触带上的地壳,推挤成大陆东侧外海的东亚岛弧,并使其成为全世界地震火山最多的地区。而欧亚大陆板块受到印度板块的推挤,形成整群的新褶曲山地极高耸的青藏高原。主要山脉成东西走向,山地高耸、地形崎岖,而且连结成串,成为亚洲南北往来的障碍。而山地夹杂高原和盆地,这些地方也是大河的发源地。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为结晶性古老地块,蕴有丰富金属矿,地形也相对平坦。其中西亚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夹着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冲积的肥腴月湾,印度半岛在近6000万年年与欧亚大陆相连,并推挤了圣母峰。

亚洲水文
亚洲的河川大都发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长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条,最长的河流是长江,其次是以额尔齐斯河为源的勒拿河。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长2540公里,是亚洲最长的内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黄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恒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圣河。湄公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湄公河流域国家包括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亚洲气候
亚洲的气候在不同地区相差很大,大部分属于大陆性气候。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是常年有人居住的冬季最冷的地方,为北半球寒极,可达摄氏零下50度,年最大温差可达97度。南部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亚的年温差不足2度。中亚的沙漠地区年降雨不足100毫米,南亚的迎风坡可达3000毫米,最高记录甚至达到了22860毫米。太平洋中发生的台风主要袭击亚洲东部沿岸。

亚洲概述
亚洲各地理区的地形差异颠大,山地、高原和丘陵占75%左右,而平原约为25%

主要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高加索山脉 天山山脉 兴都库什山山脉 乌拉山脉 飞驒山脉

主要平原;恒河平原 印度河平原 中西伯利亚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华北平原

主要盆地;四川盆地 中亚盆地 新疆盆地

主要丘陵;东西伯利亚丘陵 华南沿海丘陵

主要高原;青藏高原 伊朗高原 西西伯利亚高原 德干高原 安那托利亚高原 蒙古高原 帕米尔高原

  亚洲政治
亚洲国家的政体非常复杂,几乎包括了现在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结构,也是目前世界热点地区。

  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在亚洲正在方兴未艾,现在区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东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盟有10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12亿。还有一个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盟国家开动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三个东亚国家的对话机制,并确定于201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和泰国先期启动水果蔬菜零关税机制。

南亚国家也在加紧准备成立区域合作的组织,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出现缓和迹象。

海湾国家也有设立区域合作的组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有6个成员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和阿曼。预定于2010年发行统一货币Khaleeji,此货币的中央银行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但阿曼和阿联已宣布不采用这个共同货币。

1996年成立的亚欧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加强了亚洲国家和欧盟国家之间的对话机制,目前已经发展到39个成员国,占世界总人口的49%,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上海合作组织在2001年6月成立,前身是1996年4月26日开始运作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发展至今,现时有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乌兹别克(后期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加强中亚地区和中、俄之间的联系,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科技、能源、交通、环保等范畴的合作,促进区内和平。

东亚共同体为模仿二战后欧洲成立的欧共体(现为欧盟)所成立的东亚区联盟。

热点地区
目前绝大部分国际关注的热点也在亚洲:

香港主权移交问题
台湾问题
美国推翻伊拉克的侯赛因政权,造成伊拉克经济迅速改变。至2004年底,政治尚未安定。
美国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
基地组织头目宾拉登在中亚地区的存在。
以色列和邻国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之间的民族和军事冲突。
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大陆之间因为克什米尔问题以及藏南争议的冲突和对峙。
尼泊尔政府和尼泊尔共产党反政府游击队的武装冲突。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峙和朝核問題。
中国大陆及台湾和日本因为东海和钓鱼岛而引起的一系列争端。
中国大陆及中华民国政府、越南、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皆声称在南沙群岛有全部或部份主权。
格鲁吉亚等外高加索诸国的民族问题。
泰国南部由穆斯林游击队带来的威胁。
印度尼西亚内亚齐省和安汶地区要求独立。
菲律宾南部穆斯林游击队。
伊朗什叶派政权同伊斯兰逊尼派沙特阿拉伯国以及美国的对立
缅甸、老挝、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毒品生产和贸易
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内部动乱

亚洲主要地理分区

俄罗斯蒙古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台湾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马尔代夫英属印度洋领地斯里兰卡越南香港澳门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菲律宾印尼东帝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埃及阿富汗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希腊塞浦路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澳大利亚
在地理上亚洲习惯被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东亚
东亚,是亚洲东部的国家和地区的统称。从地理范围上看,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上来说:东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蒙古国、日本国等国家。这些都是东亚运动会的成员国。

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亦被人化为东北亚。

从广义上来说:有人认为东亚还延伸到东南亚国家。

东南亚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以及在南中国海和太平洋里的岛屿(统称南洋群岛)。它包含以下国家:

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
南洋群岛: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印尼和东帝汶。
马来西亚被南中国海分成两部分,所以它既有大陆(马来亚)又有岛屿(婆罗洲)部分。
[编辑] 南亚
南亚是指印度半岛以及印度洋一带的国家及地区。包括印度、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及马尔代夫。位于中印边境的锡金虽然现在被印度合并为一个邦,但是锡金原来的国王并不承认其合法性,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但在2004年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

西亚
西亚包括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塞浦路斯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等政治实体。西亚在地理上属于亚洲,但政经和文化方面一般与北非一同被通称为中东国家,塞浦路斯是地中海一个偏近中东地区的一个岛国,地理上属于亚洲,在政经和文化方面通常被视为欧洲国家。

中亚
中亚一般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个国家,从纯地理因素上看,有时会包括周边的阿富汗、以及中国西北地区。

[
北亚
北亚指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亚洲政区示意图7(没有包括中东地区)[编辑] 亚洲国家与地区列表
按照人口密度排列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列表 国家和地区 简称 人口密度 面积 人口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2002-07-01统计)
中国澳门 澳 18,000 28.2 461,833
中国香港 港 6,688 1,102 6,940,432
新加坡 星 6,430 693 4,492,150
马尔代夫   1,070 300 359,008
文莱 汶 987 665 656,397
孟加拉国 孟 926 144,000 133,376,684
中华民国1 台 633 36,188 22,994,262
巴勒斯坦2 巴 545 6,220 3,389,578
韩国 韩 491 98,480 48,846,823
黎巴嫩 黎 354 10,400 3,677,780
日本 日 336 377,835 127,463,611
印度 印 318 3,287,590 1,095,351,995
斯里兰卡 斯 298 65,610 20,222,240
以色列 以 290 20,770 6,029,529
菲律宾 菲 282 300,000 89,468,677
越南 越 246 329,560 84,402,966
朝鲜 朝 184 120,540 23,113,019
尼泊尔 尼 184 140,800 25,873,917
巴基斯坦 巴 184 803,940 147,663,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或华) 136 9,613,148 1,313,973,713
泰国 泰 121 514,000 64,631,595
印度尼西亚  121 1,919,440 231,328,092
科威特 科 118 17,820 2,111,561
亚美尼亚  112 29,800 3,330,099
叙利亚 叙 93 185,180 17,155,814
阿塞拜疆  90 86,600 7,798,497
土耳其3 土 86 780,580 67,308,928
格鲁吉亚 乔 71 69,700 4,960,951
柬埔寨 柬 71 181,040 12,775,324
卡塔尔 卡 69 11,437 793,341
马来西亚 马 69 329,750 24,385,858
东帝汶 帝 63 15,007 1,062,777
缅甸 缅 62 678,500 42,238,224
文莱 汶 61 5,770 379,444
约旦 约 58 92,300 5,906,760
乌兹别克斯坦 乌 57 447,400 25,563,441
伊拉克 伊 55 437,072 26,783,383
塔吉克斯坦 塔 47 143,100 6,719,567
不丹 不 45 47,000 2,094,176
阿富汗 阿 43 647,500 31,056,997
伊朗 伊 40 1,648,000 68,688,433
也门 叶 35 527,970 18,701,257
阿联酋 阿联 30 82,880 2,602,713
老挝 寮 24 236,800 5,777,180
吉尔吉斯斯坦 吉 24 198,500 4,822,166
阿曼 曼 13 212,460 3,102,229
沙特阿拉伯 沙 12 1,960,582 23,513,330
土库曼斯坦  9.6 488,100 4,688,963
俄罗斯4 俄 8.5 17,075,200 142,893,540
哈萨克斯坦 哈 6.2 2,717,300 16,741,519
蒙古国 蒙 1.7 1,565,000 2,832,224
总计  80.5 49,694,6986 4,000,601,258

备注: 1中华民国目前实际统治范围为台湾、澎湖、金门、马祖、东沙群岛与南沙群岛地区,请参看台湾问题。
2巴勒斯坦由于巴以冲突,至今为止没有确定的边界。
3土耳其传统上认为是一个欧洲国家,其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只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以西的3%国土,比如伊斯坦布尔,才是位于欧洲大陆的。
4俄罗斯的大部分国土位于亚洲,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以东地区,但是传统上认为属于欧洲的。
5其中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不能被计入亚洲总面积内,所以这个数据大于实际亚洲总面积,参见亚洲地理。
7克什米尔地区存在多个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中印边界东段也存在领土纠纷,上面地图标示的是印度方面的要求,中国方面认为喜马拉雅山南坡属于中国固有领土。

亚洲人口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陆,平均每平方公里80人。主要民族都属于黄种人和白种人,民族繁多,大约包括大部份语系的语言。 目前东亚的人口增长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但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人口增长率仍然很高,平均增长率为2.5-3.5%。

亚洲的主要民族包括:

汉藏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缅甸、不丹、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尼泊尔、锡金和印度的阿萨姆邦。
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前苏联中亚各国、蒙古、阿富汗部份地区、日本、朝鲜、韩国[来源请求]、俄罗斯亚洲部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北部。
闪-含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亚各阿拉伯国家。
印欧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东部沿海。
壮侗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及其周边。
南岛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诸岛屿、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华民国山地。
南亚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柬埔寨、越南内部山区和印度中部。
达罗毗荼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沿海各邦和巴基斯坦北部。

亚洲经济
在古代,亚洲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整个世界主要强国-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都位于亚洲。亚洲的农牧业可以维系世界大部分人口的生计。欧洲的最大帝国罗马帝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也位于亚洲。

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帝国主义政策将世界其他地方都作为殖民扩张和掠夺的目标,亚洲、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部成为欧洲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除了澳大利亚和北美由于当地原住民几乎全被消灭,成为欧洲人的天下。其他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独立,经济也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但在20世纪后半叶,亚洲是这些原殖民地中最先崛起的地方。日本首先跻身于世界列强之中,然后是亚洲四小龙的起飞(指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现在中国和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注目的地方。

亚洲资源丰富,主要产油国家都位于亚洲,包括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科威特、也门和伊朗,此外印度尼西亚、中国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也是主要出产石油的地区。中国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是世界上煤的蕴藏量最高的地区。东南亚是世界硬质木材的主要供应地,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世界钻石产区除了南非以外,就只有印度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是重要的产区。亚洲还包括几乎所有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物资源。

  亚洲文化
由于亚洲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文化的多样性很强,差异很大,几乎没有统一的“亚洲文化”。

所有的世界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由于世界的经济重心在亚洲,所以大部分人类的技术成就都产生于亚洲。

早在公元前3000年,亚洲人已经发明了烧制陶器和冶炼矿石,亚洲的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文字和系统的灌溉工程,中亚的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鞍、挽具和车轮,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马蹬、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并最早种植稻谷。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十进制计算技术。亚洲各种地方性的医药技术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还在很多地区使用。

目前西方和东方的许多乐器是有同一起源的,所以非常相似,如小提琴和二胡,吉他和琵琶,双簧管和唢呐,几乎相同的东西方笛子。其实这些乐器多数都是起源于中东地区。

中国、阿拉伯、印度等各亚洲民族的文化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影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7 发表于: 2010-04-10
北美
本文介绍的是政治地理学上的北美。关于自然地理学上的北美,详见“北美洲”。

北美地图北美(英语:Northern America;西语:Norteamérica;法语:L'Amerique septentrionale)是政治地理学的概念,指的是美洲的最北部地区,是北美洲的一部分,但与北美洲有明显的不同,它不包括同样属于北美洲的中美(即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根据联合国按政治地理学标准对世界亚区的划分[1],北美由以下国家和地区组成:

加拿大
美国
格陵兰(丹麦的自治领地和岛屿)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法国的海外领地)
百慕大(英国的海外领地)

目录
1 名词解释
2 北美国家和地区概况
3 扩展
4 参考资料
5 参见

名词解释

联合国对世界亚区的划分北美在地图上被单独区分出来要追溯到1755年,那时北美被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所占领,是这些国家的殖民地。[2]如今,按照社会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标准(例如生产力水平),北美最主要的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发达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非常高,其经济一体化水平也很高[3]。

按照政治地理学标准划分,位于大洋洲太平洋中的美国夏威夷州也被归为北美的一部分。 但按照自然地理学标准,由于夏威夷群岛与美国本土相隔太远,所以通常被归为波利尼西亚的一部分,而按照语言学的标准,夏威夷群岛也属于波利尼西亚,因为这些地区的语言包括夏威夷的夏威夷语都属于南岛语系。

北美和广义上的拉美(包括使用非拉丁语族语言的部分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即组成整个美洲。

北美国家和地区概况
北美 国家或地区 人口(单位:人) 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首都或首府
加拿大 32,880,770[4] 9,984,670 渥太华
美国 301,610,970[5] 9,631,418[6]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格陵兰 57,100[7] 2,166,086 努克(戈特霍布)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 6,125[8] 242 圣皮埃尔
百慕大 65,773[9] 53.3 汉密尔顿
总计 约3亿3500万[10] 21,782,469.3  

] 扩展

不属于广义北美的墨西哥5州1990年代以来,由于墨西哥和美国交往日益密切,所以也有将墨西哥归为北美的说法,最典型的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即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它们和其他北美地区组成广义的北美。但按照一些地理学家的看法,由于墨西哥最东部的恰帕斯州、塔巴斯科州、坎佩切州、尤卡坦州和金塔纳罗奥州等5个州处于特旺特佩克地峡以东,和墨西哥其他地区不同,故被划为中美洲,所以这些州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北美。

  参见
Americas (术语)
美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中美洲
中部美洲
加勒比地区
伊比利亚美洲
西班牙语美洲
盎格鲁美洲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8 发表于: 2010-04-10
南美洲
  
南美洲


面积 17,840,000平方公里
人口 382,000,000人
人口密度 21.4 人/平方公里
国家数 12国
属地 3个
语言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荷兰语、英语、奎加语, Aymara, 瓜拉尼语等
时区 UTC -2:00 (巴西) to UTC -5:00 (厄瓜多尔)
大城 圣保罗
布宜诺斯艾利斯
里约热内卢
波哥大
利马
圣地牙哥(智利)
卡拉卡斯
南美洲(西语:Suramérica;;葡语:América do Sul;法语:Amérique du Sud;英语:South America;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为七大洲之一,位处南半球,西临南太平洋,东面则是大西洋,北面则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陆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数千米的安第斯山脉,东向则主要是平原,包括亚马逊河森林。

南美洲面积达17,840,000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05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71,000,000,世界排名第四(第一是亚洲,第二是非洲,之后是北美洲)。




目录
1 地理
1.1 地形
1.1.1 安地斯山脉
1.1.2 圭亚那高地
1.1.3 亚马孙盆地
1.1.4 巴西高原
1.1.5 拉布拉他平原
1.1.6 巴塔哥尼亚高原
1.2 河流及湖泊
1.2.1 亚马孙河
1.2.2 的的喀喀湖
1.2.3 马拉开波湖
1.3 气候
1.4 天然灾害
1.4.1 地震及火山爆发
1.4.2 厄尔尼诺现象
2 经济
2.1 农业
2.2 畜牧业
2.3 矿产
2.4 工业
3 文化与语言
4 南美洲国家和地区
5 参考资料
6 参考文献

  地理
主条目:南美洲地理

  地形
南美洲拥有多样化的地形,有绵长高耸的折曲山地、古老的结晶高地、河流冲积的平原及盆地。折曲山脉从墨西哥高原延伸至安地斯山脉;古老的结晶岩层则位于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地,富含金属矿产,智利的铜矿也位在古老地质中。河流冲积的平原有奥利诺科盆地、亚马孙盆地、拉布拉他平原、彭巴草原。

安地斯山脉

安地斯山脉
阿塔卡马沙漠安地斯山脉南北长6400公里,最高山为阿空加瓜山,高6962米[1],综横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七国。南段安地斯山脉有数排平行的科迪勒拉山脉,平均海拔约3350~3900米,其上有阿塔卡马高原。中段安地斯山脉约在玻利维亚的国土上,平均海拔3000~3600米,分为东、西两支,其间有波波湖和的的喀喀湖。在秘鲁也分成许多支山脉,其上有许多活火山,包括钦博拉索火山(6310米)、科托伯西火山(5896米)等。在哥伦比亚分为三支,最后转向东北的委内瑞拉,形成美里达山脉。

  圭亚那高地
圭亚那高地为委内瑞拉东南部的低矮台地,也为古老的结晶地形,向东南延伸到圭亚那、苏里南及巴西北部。其间有许多断崖瀑布,世界最高的安琪儿瀑布即位在此处。

  亚马孙盆地

流经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河流
亚马孙盆地亚马孙盆地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不适人居,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称号,面积约650万平方公里。

[ 巴西高原
为一古老的结晶岩层,产有数种矿产,位在巴西东部,其东南部有巴西主要大城。

拉布拉他平原
由拉布拉他河冲积而成,从阿根廷延伸至巴拉圭及乌拉圭。西邻安地斯山脉,东北接巴西高原。

巴塔哥尼亚高原
为南美洲最南端的山脉群,属于高地气候,其东边为数条河流的发源地,原本覆盖的大片森林现在多开发为牧场。

  河流及湖泊
南美洲上有数条河流,较为著名的有亚马孙河、奥利诺科河及拉布拉他河;主要湖泊则有的的喀喀湖和马拉开波湖(潟湖)。

  亚马孙河
为世界流量、流域最大及第二长河,发源地约安地斯山脉以东150公里,河道弯曲不断,有许多分支,最后汇集到马拉若岛。河长有两种算法,一是从劳里科查湖(马迪拉河源头)算起,约长6280公里。另一是从比拉弗罗湖算起,约长6449公里。

  的的喀喀湖
为世界最高的湖泊,海拔3812米,面积8290平方公里,长约177公里,宽约56公里,最深处475米,由丘奎托湖和维尼亚马卡湖组成,东南岸为印加帝国的行宫。

马拉开波湖
位于委内瑞拉境内,由塔夫拉索湾和委内瑞拉相连,长约210公里,面积约平方13210公里。

气候
主条目:南美洲气候
南美洲最宽广的地区接近赤道,温带陆地面积较小,以致温带范围小、热带范围大。亚马孙盆地及圭亚那高地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奥利诺科盆地、圭亚那高地西部及巴西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气候。安地斯山脉全属高地气候。秘鲁、智利北部因高压背东南信风及秘鲁凉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智利中部则为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智利南部属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拉布拉他平原东部为夏雨型湿润气候。彭巴草原属温带草原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因背西风而形成温带沙漠气候。

天然灾害
主条目:南美洲天然灾害
南美洲主要受到三大灾害的侵袭,分别是地震、火山爆发和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人类伤亡、财物损失等事件,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不容小觑。

地震及火山爆发
主条目:南美洲地震和南美洲火山
南美洲的造山运动是由南美洲板块和那兹卡海板块相互挤压而成,形成安地斯山脉,属新褶曲山脉,其上又分布许多活火山。近一百五十年来发生四次重大地震,第一次为1868年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的大地震,死伤人数约70000人;第二次发生在瓦尔帕莱索(智利),地震强度为芮氏规模8.6,死伤人数20000人,发生在1906年;第三次发生在奇廉(智利),地震强度为芮氏规模7.8,死伤30000人,发生在1939年;第四次发生在钦博特(秘鲁),地震强度为芮氏规模7.7,死伤66000人,发生在1970年。2010年2月27日,在智利小镇塔尔卡(Talca)西南西99公里处,以及康塞普松(Concepcion)北北东117公里处,于当地清晨3:34分,发生芮氏规模8.8地震。主要火山仍存有数座。

南美洲最高的阿空加瓜山,位在阿根廷,海拔6960米,为死火山。另有尤耶亚科火山,位在智利、阿根廷边境,海拔6723米,为死火山。印加瓦西峰,位在智利、阿根廷边境,海拔6709米。青坡拉索山,位在厄瓜多尔,海拔6310米,属休火山。

哥多伯西峰,位于厄瓜多尔境内,海拔5896米,属活火山;鲁伊斯火山,位在哥伦比亚境内,海拔5399米,为活火山;桑盖火山,位在厄瓜多尔,海拔5230米,属活火山;通古拉瓦火山,在厄瓜多尔境内,海拔5016米,属休火山;皮钦查山,在厄瓜多尔,海拔4794米,属活火山。


1997年12月厄尔尼诺现象观测到的海面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比平常上升了五度以上。[编辑] 厄尔尼诺现象
主条目: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信风减弱,而极强风将热带暖流挤向南美沿岸,水温升高,南美西岸涌升流减弱甚至消失,鳀鱼向南觅食,鱼群减少,于渔场中觅食的海鸟减少,作为磷肥重要原料的鸟粪层亦减少,对当地居民造成经济损失。南美洲西岸由干燥转为潮湿,秘鲁及智利皆曾因此出现罕见的大洪水,造成许多人伤亡,财物损失难以估计。环境改变后,许多蚊虫、老鼠等病媒增加,散布登革热、鼠疫、疟疾等传染病。

经济
主条目:南美洲经济
南美洲拥有多样的环境资源,但受殖民地式经济与大地主制影响,独立后并未出现经济经济起飞的现象,多为开发中国家。大地主制因大地主生产规模大,收入多;竞争力弱的小农户则生活贫困。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为避免与殖民母国利益相抵触,南美洲工业发展受限,仅能输出廉价的农、牧、矿等原料,且高价的工业产品 由于受到殖民地式经济影响,南美洲仍以出口第一级产品为主,单一化的产品,易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使南美洲经济不稳定,且为因应国际市场需求,多种植经济作物,许多国家须进口粮食,导致农业发展失衡。
南美洲十二个国家均加入南美洲国家联盟,联盟总部将设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议会设于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而南美洲银行将设于委内瑞拉首都卡拉卡斯,预定于2014年和2019年前取消非敏感商品和敏感商品的关税。

] 农业
主条目:南美洲农业
南美洲的农业属于殖民地式农业,品种单一化,大规模种植,其商品价格易受市场波动,造成南美洲国家外债普遍偏高。其农业有数种作物,经济作物有橡胶[2]、胡椒、棉花、烟草[3]、可可[4]、甘蔗[5]、咖啡[6]、香蕉[7]、黄豆等;粮食作物有稻米、小麦、玉米、蕃薯等。橡胶产地位在亚马孙河中段。胡椒则产在亚马孙河的托坎廷斯河分支。委内瑞拉产咖啡、可可、玉米、烟草、甘蔗[8]。哥伦比亚产咖啡、香蕉、棉花、甘蔗、玉米、稻米、黄豆、小麦[9]。巴西产棉花、烟草、树薯、可可、甘蔗、咖啡、稻米、香蕉、小麦、黄豆[10]。秘鲁产棉花、稻米、甘蔗、马铃薯[11]。玻利维亚产甘蔗、稻米、棉花、马铃薯。智利种植甘蔗、棉花、小麦、玉米、及地中海型气候蔬果(葡萄、柑橘、橄榄、无花果)[12]。

  畜牧业
主条目:南美洲畜牧业
畜牧业所需的土地较大,仅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无明显的畜牧业。

矿产
主条目:南美洲矿产
除了安地斯山脉属于新褶曲山脉,较无矿产,其他区块则多有矿产,种类可达十多种,其中巴西的热带雨林少有开发。巴西产铁、锰、镍、铀、金矿和宝石及铝矾土;阿根廷产煤、金、银、铜、铁、铍、钨、锰、铀、石灰、云母矿及石油和天然气;秘鲁产金、银、锌、铜、铅、铁矿及石油;智利产金、银、铜、铁、煤矿及硝石;委内瑞拉产金、铜、铁、镍、锰矿及铝矾土和石油;玻利维亚产金、银(现已枯竭)、锡、钨、铁、铅矿及石油和天然气;哥伦比亚产金、银、铂(白金)、绿宝石、镍、煤矿和石油及天然气。

工业
主条目:南美洲工业
现在的南美洲由于受到早期殖民者的压迫,工业起步的较慢,现在并未出现高科技产业。巴西主要工业有钢铁制造业、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纺织业、水泥业、汽车工业;阿根廷主要工业为水泥业、肥料业、钢铁业、塑胶业、造纸业、纺织业、摩托车工业;秘鲁主要工业为钢铁制造业、汽车制造、轮胎业、水泥业、毛纺织业;智利主要工业为钢铁制造业、造纸业、纤维素制造业;委内瑞拉主要工业是水泥业、钢铁制造业、化学工业、造船及造车业;哥伦比亚主要工业有纺织业、皮革业、化学工业。

  文化与语言
主条目:南美洲文化
南美洲的文化原以印第安人的文化为主,欧洲殖民者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后引进黑奴以补充劳力,使本区血统复杂。因西班牙及葡萄牙带来的拉丁文化长期居主导地位,故南美洲常被称拉丁美洲,但印第安文化并未消失,且融入非洲黑人文化,文化间彼此冲突与融合,形成合成文化,使南美洲的文化更加丰富。


南美洲主要语言: 绿色---西班牙语; 橘色---葡萄牙语; 蓝色---法语;红色---荷兰语由于长期殖民地,各国官方语言多属殖民母国的语言,但少数如逵加语、瓜拉尼语(巴拉圭)仍然存在。南美洲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其他如巴西为葡萄牙语,圭亚那为英语,苏里南为荷兰语,法属圭亚那则为法语。

  南美洲国家和地区
以下列出南美洲所有国家和地区。

国家   人口密度
(/sq.km)   面积
(sq.km)   人口
(2002-07-01 est.)   官方语言  
厄瓜多尔 47 283,560 13,447,494 西班牙语
哥伦比亚 36 1,138,910 41,008,227 西班牙语
委内瑞拉 27 912,050 24,287,670 西班牙语
秘鲁 22 1,285,220 27,949,639 西班牙语
巴西 21 8,511,965 176,029,560 葡萄牙语
智利 20 756,950 15,498,930 西班牙语
乌拉圭 19 176,220 3,386,575 西班牙语
巴拉圭 14 406,750 5,884,491 西班牙语、瓜拉尼语
阿根廷 14 2,766,890 37,812,817 西班牙语
玻利维亚 7.7 1,098,580 8,445,134 西班牙语
圭亚那 3.2 214,970 698,209 英语
苏里南 2.7 163,270 436,494 荷兰语
法属圭亚那(法国) 2.0 91,000 182,333  
福克兰群岛(英国)    英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9 发表于: 2010-04-10
欧洲


欧洲国界图
欧洲位置图欧洲,全称欧罗巴洲(希腊文:Ευρώπη),字源于希腊神话的“欧罗巴”,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10,180,000平方千米(3,931,000平方英里),人口7亿1千2百万(2008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仅次于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48个已独立国家,欧洲东以乌拉山脉、乌拉河,东南以里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欧洲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与亚洲合称为欧亚大陆,而与亚洲、非洲合称为欧亚非大陆。

欧洲名字的来历可能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叫做欧罗巴的女子,她受到变成公牛的宙斯的引诱。[1]一个更学术性的说法是:这个词可能来源于闪族语(ereb),表示“日落之地”。[2]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目录  
1 地理
1.1 地形
1.2 水文
1.3 气候
2 历史
3 地区
4 政治
5 经济
6 人口
7 民族及语言
8 教育与文化
8.1 古代文化
8.2 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9 宗教
10 国际关系
10.1 欧亚
10.2 欧美
10.3 欧洲与中东
10.4 欧非
10.5 欧澳
11 参见
12 参考资料
13 外部链接

  地理
主条目:欧洲地理
地形

这张欧洲地理环境的卫星照片很详细的显示了山脉、半岛、岛屿以及干旱与寒冷的地区欧洲的地形样貌颇为丰富。不列颠群岛及爱尔兰岛是平原、丘陵与高地混杂的地形,在西欧法国、荷兰、比利时部分以平原为主,其中荷兰有许多低洼地区是填海造陆而成。法国与西班牙、安道尔以比利牛斯山山脉为界,南欧的伊比利半岛多丘陵地,各丘陵间则有平原,意大利半岛亦以丘陵地为主,穿插许多小面积平原,巴尔干半岛则多山地。阿尔卑斯山山脉横亘欧洲中部,也就是德国南部、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及意大利北部;德国北部则为平原地型。东欧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地形,欧洲的东南界为高加索山脉,其主峰鄂尔布鲁士峰海拔5642米,是欧洲最高峰。北欧则多冰河地形,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及丹麦的沿海有许多冰河切割消溶入海后所造成的峡湾地形,冰岛则除了冰河地形以外有很多火山地形。

水文

莱因河,欧洲重要的河川之一欧洲流经数国的大河有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奥德河等。此外主要河流还有法国境内的塞纳河、卢瓦尔河、加隆河等、俄国境内的窝瓦河、第聂伯河、乌拉尔河、英国境内的泰晤士河、意大利境内的波河等。

除了河流,欧洲有许多湖泊。其中冰河所遗留下的冰蚀湖使芬兰被称为万湖之国。

气候
欧洲纬度是在北纬35度以北,大部分属温带气候,并向北延伸至北极圈,故北欧西部及南部属温带气候。整个欧洲不存在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酷暑区,亦不存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酷寒区。在西风的吹拂及洋流的调节之下,西欧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人居住,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东欧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但较同纬度的东亚大陆为温和。南欧紧邻地中海,夏干冬雨,因为夏天副热带高压垄罩,冬天西风吹拂。[北欧]是全球正偏差最大的区域,因沿海有北太西洋暖流流经,因此冬季气候较同纬度的地区温暖

  历史
主条目:欧洲历史

英国伦敦西南部的巨石阵欧洲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西欧的凯尔特人就出现了巨石文化,现在还留有欧洲巨石建筑遗迹。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人的祖先就定居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它也成为了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并且逐渐发展出城邦文化。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过后,古希腊本土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其文化影响力继续扩大,公元前3世纪,来自希腊边境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和波斯,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亚洲和非洲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屋大维,罗马帝国的建立者继希腊后,罗马兴起,于公元前27年成立罗马帝国,成为了一个统治欧洲、西亚和北非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海。亚平宁半岛是当时欧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公元1世纪后,基督教逐渐在罗马境内传播开来。313年,被定为罗马国教,取得了在欧洲的统治地位。3世纪后,罗马帝国逐渐衰弱,395年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帝国。北欧的日尔曼人及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兴起。在4世纪,来自东方的匈奴人迫使东欧各族不断向西迁移。376年,匈奴人击败东哥德王国,哥德人被迫渡过多瑙河进入西罗马帝国。西哥德人于43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西欧进入中世纪,但帝国的东半部(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发展至1453年被鄂图曼土耳其人所灭。

中世纪时期,许多民族相继建立王国,采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建立了查理曼帝国,但在843年即分裂,该帝国的东半部发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雏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天主教教会在西欧握有极大力量,所有知识传承都在修道院中进行,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启蒙时代的学者称为黑暗时代。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尤其是南欧和东欧遭受了亚洲游牧民族的多次入侵,比如阿拉伯人、马扎尔人、阿瓦尔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


法国大革命时,人民攻陷巴士底监狱从14世纪开始,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英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险,足迹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亚洲。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发生文化的大量精进,被称为文艺复兴,这也引发了宗教革命,许多国家脱离天主教教会的管辖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国常因教派不同而引发政争,甚至有许多的宗教战争。在西欧的政教纷扰之际,东方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则在彼得大帝及随后的几位沙皇领导下逐渐强盛。

17世纪末,英国政治上发生了光荣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即影响了欧洲大陆,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北美十三州从英国殖民地的地位独立建国,欧陆上的法国则发生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称帝;德国、意大利则在19世纪完成统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外界的不断探索及进化论的提出,欧洲成为帝国主义的摇篮,撂夺全世界的资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极度扩张终于导致欧洲变为战争策源地,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了很大的创伤并丧失世界霸权,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国及法国等欧洲国家,纷纷丧失其殖民地统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各个帝国主义国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亚洲、非洲,欧洲还是主要的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195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及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缔约国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政治经济阵营:东欧的共产主义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直到1990年左右,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数爆发革命,部分重新返回资本主义阵营。

现在,“欧洲”这个词被更广泛的用来作为欧洲联盟的代名词。现在欧盟有27个成员国,更多的一些成员身份谈判正在或即将进行。所有欧洲联盟成员国都是欧洲委员会的成员国。

地区
欧洲可分为西欧、中欧、东欧、北欧和南欧、亚欧交界国地区:
西欧

英国
爱尔兰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法国
摩纳哥

中欧

德国
奥地利
瑞士
列支敦士登
波兰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东欧

白俄罗斯
乌克兰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北欧

冰岛
丹麦
挪威
瑞典
芬兰

南欧

葡萄牙
西班牙
安道尔
意大利
梵蒂冈
圣马力诺
马耳他
(以下统称巴尔干半岛国家)
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黑山
马其顿
科索沃(未被国际普遍承认)
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希腊

亚欧交界国

俄罗斯
土耳其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哈萨克斯坦



联合国分区
西欧

法国
摩纳哥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德国
奥地利
瑞士
列支敦士登

东欧

俄罗斯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波兰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北欧

冰岛
丹麦
挪威
瑞典
芬兰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英国
爱尔兰

南欧

葡萄牙
西班牙
安道尔
意大利
梵蒂冈
圣马力诺
马耳他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黑山
塞尔维亚
马其顿
科索沃(未被国际普遍承认)
阿尔巴尼亚
希腊

  
根据联合国分区将欧洲分为
     西欧
     东欧
     北欧
     南欧

政治
主条目:欧洲政治

欧盟的旗帜欧洲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在政治制度方面,无论是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双首长制等均源自于欧洲,世界各国普受影响。

在政治色彩上,欧洲政治思潮从左到右,一列俱全,诸如无政府主义、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中庸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均在欧洲政治史上扮演一定角色,此较诸其他各大洲,是为欧洲独特之处。现在欧洲某些国家左派与右派轮流执政,形成钟摆效应也为颇值关注。

欧洲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了欧洲发展的趋势。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党之间组成了各自的联盟,例如欧洲共同体社会党联盟,欧洲共同体自由党和民主党联盟,欧洲共同体自由民主改革党联盟,欧洲基督教民主联盟,欧洲绿党,欧洲民主联盟。欧洲人民党等。除美国以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会员国主要是由欧洲各国所组成。目前欧洲在联合国共有44个会员国,其中英、法、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现在的欧洲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发展加强了欧洲一体化,现时欧盟更为一个超国家组织,的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冷战结束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开始浮现出来。

  经济
主条目:欧洲经济

一枚2欧元(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