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94阅读
  • 148回复

越剧

级别: 管理员
越剧字音
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戏曲艺术,历来十分重视“吐字”、“咬字”这一基本功。明朝魏良辅在其所著的《曲律》中讲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我们现在常说的“字正腔圆”、“字重腔轻”、“先字后声”,甚至以“千斤念白四两唱”来形容念白的重要性。当然念与唱不能用这样的比例来强调。那么,念白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我们在表演和演唱中是否充分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谈些个人想法:一、“念白”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全国共有三百六十多个地方剧种,它们之间主要区别是二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音乐。音乐的主要成分就是唱腔,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语言的字调所制约。所以语言准确与否,语言风格的表达程度如何,就直接影响到演员的演唱风格和韵味是否浓厚。比如我们天籁王子若翰,他是嵊州人,虽为男生,但相比而言,他在唱腔、念白上的风格就比较浓郁,为什么?道理就在于此。要唱好越剧,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有些朋友越剧唱了若干年,可是越剧的许多基本字、韵还念不准,尽管有很好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可是,因为字不准,它的风味就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讲他(她)唱得不象越剧。 那么什么是“越剧舞台”语言呢?从定义上来讲:“越剧舞台语言是以嵊县、新昌的城关书面话为基础的;以四十年代越剧尺调时期舞台演出的‘越白’为代表的;有完整的声、韵、调,自成一种语音系统的语言。” 二、怎样学习和掌握越剧语言  大家知道,每一个字,即每一个音节,在由字头(声母)、字颈(介音)、字腹(韵母)、字尾(归尾)、字神(字调)某些因素组成的。如“唱腔”的“腔”字:                腔(qiang) 戏曲传统提法: q-字头  i-字颈  a-字腹  ng-字尾  --字神汉语拼音名称:   声母    介音    主韵母    归尾    声调  我们在唱念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毛病,如:字音无力、口齿松,往往就是字头没有“咬”紧,没有暴发力;字音太偏、太“虚”,往往是字腹不饱满,共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腔调太直、太硬,往往是某些字的字颈没有掌握好,没有在字头和字腹之间进行过渡;有的人唱腔收尾不准,尾音难听,这往往就是字尾收音时出了毛病。  如果说字咬不准,那肯定是在字的组成成份上出了毛病。了解和懂得越剧的拼音法,明确字的头、腹、尾,就为我们较快地改正毛病提供有利条件。  下面说说浙江各主要地区的方言和越剧语言的差距,大致表现在:  嘉兴地区:容易把“波罗韵”的“O”和“乌呼韵”的“u”相混,把“O”韵的靠里靠后的位置,放到双唇位置上来了,所以往往把“婆婆”读成“步步”。  杭州地区:往往会把“团圆韵”、“番兰韵”和“波罗韵”相混,所以把“转弯”念成“作碗”。“团圆韵”和“番兰韵”是越剧的代表性常用韵脚,所以杭州地区的戏友一定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宁波和舟山地区:“天仙韵”和“衣希韵”相混,往往把“田”读成“地”,把“天”读成“梯”。“番兰韵”也读不准,会把它读成“勿来韵”。    温州、丽水、台州地区:这些地区的方言和越剧语言距离比较大,—是:其中的不少方言无“入声”,即没有“喉塞音”,他们往往把“鸭”念成“啊”,把“塔”念成“他”。二是:“来彩”往往念成“拉差”,“堂皇”念成’“道航”,“阳长”念成“摇撞”等。  金华地区:“阳长”韵和“堂皇”韵相混,会把“堂皇”念成“大华”(ddano、hhuano)。(字音的注音符号使用越剧拼音的专用符号)  绍兴地区:(包括嵊县、新昌)“临清韵”往往也念不准,会把“青菜”念成“春菜”,“新衣服”读“深衣服”;长乐—带把“长乐”念成“强乐”。  当然以上例举的这些差别是不全面的,因各地、县,区的方言还有差异,同时,汉语的不少字是以字调来区别字义的。如“衣”和“移”、“姨”和“椅”、“乙”和“译”,都是以字调来区别的。如绍兴和嵊县,是同—地区,但绍兴的字较直较硬,而嵊县的字调较软,曲度较大,所以语言差别除声母,韵母因素以外,字调也是个重要因素,所谓“南腔北调”,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嵊县的语言有什么特征呢?   (一)有曲度的字多,而且弯曲度大。   据统计,6000个常用字中,“阴平”和“阳平”的字调协占43%,这些字的调性是:阴平523,阳平312。如:陕北民歌《东方红》:      东方红,    太阳升。普通话: ---(高平调) \/-  其中:平声67% 降调67% 升调16% 越剧语音:∨∨∨(降升调) /∨∨  其中:弯曲调83% 升调17%   正因为如此,难怪有的越剧老艺人,把这首陕北风味很浓的民歌也象“越歌”。   (二)语言婉转,音乐性强。   由于字调曲度大,所以嵊县人讲话一般都比较柔软,这样也就为越剧念白和唱腔那种缠绵、婉转,抒情的风格提供了语音基础。   (三)圆口形“鼻化尾”的字音比较多。   越剧的“团圆韵”收尾时不仅口腔和鼻腔同时共鸣,而且口型圆,张开度比较小。如,昔通话的“安”字,主韵母是“a”,口形张开,然后加—上鼻尾“n”。而越剧的“安”(on),主韵是“o”,口形圆,又较小,然后加上鼻尾“n”,这样一来,越剧“安”(on)韵的鼻音就显得较浓了。这些发音特点也是浙江其他的方言少用甚至不用的。   如“干”--普通话:读(gan), 越剧语言:读(gon)    “看”--普通话:读(kan), 越剧语言:读(kon)    “转”--普通话:读(zhuan),越剧语言:读(zOn)    “官”--普通话,读(guan), 越剧语言:读(guon)    “男”--普通话:读(nan), 越剧语言;读(non)   不少人说越剧唱腔中“鼻音”比较多,这除·了某些演员唱法的原因之外,其中字音也是个重要因素。   因此多接触嵊县人,多听听越剧前辈的演出录音,在反复的感受中进行语言熏陶,对越剧演员和越剧音乐工作者都是很有必要的。三、“字”和“腔”的关系   什么叫“字正腔圆”?怎样做到“字正腔圆”?   (一)字正。   我在前篇《天籁明星--枫叶》一文中曾提到,我们天籁的吕派精英枫叶,她不仅吕派唱腔演唱得惟妙惟肖,且她在唱腔的气息运用,尤其在吐字上颇见功夫。她演唱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可以清楚地听出她吐出的每一个字。“字正”,不仅字要读正确,同时还要读清楚,要让观众能够清楚地听到你在讲的什么,唱的什么。清朝戏曲家俞维琮说:“凡唱曲、说白,必要口齿用力,一字重千斤,方能达到听者之耳。”“擒字如擒兔,每字圆似珠,一字不清,犹如纯刀杀人。”   有些青年戏友,凭着自己年轻,嗓音条件好,他们在舞台上激情满怀,十分卖力,但是因为口齿无力,字音不清,观众总是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唱什么。这样就不能达到传情、感人的艺术效果。王骥德说:“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由腹转尾,方有归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腔圆”   “腔圆”包括三个方面:   1.顺畅、悦耳。曲调、字音、字调相顺,不唱“倒字”。    2.润腔、轻重、收放,装饰音、滑音等艺术处理,要合乎情理。   3.使自己最完美的声音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能把“腔圆”单纯地理解为音色圆润,所谓“圆”是妥善、完美的意思。   在这方面,小玩子、青衣的圆润;明珠、秋叶的委婉,都有很好的体现。四、好越剧舞台语言   构成舞台语言--韵白的基础是字、词句、语句、语调。其中语调是“韵白”的基本依据,“言不足者才使咏,咏不足者唱出声”,“韵白”,实质就是音乐化了的语言,没有曲调的唱腔。    “语调”是讲话的各种情绪,即语气,它体现于:   (1)语调的转逗和音量轻重、高低的配合和对比。  (2)逻辑重音的安排和突出。  (3)合理的词句组织段落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4)语气字的搭配和运用。  (5)语言的人物特征和性格化。   同样一句话可以用高兴、悲痛的语气来念,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场合的各种形态。重音的不同安排,回答也会不同。   如:你去不去看戏!(回答:“我不去,他去。”)    你去不去看戏?(回答:“不去,没空。”)    你去不去看戏?(回答:“我看电影,不看戏。”)   舞台韵白,如“叫头”、“定场诗”,“引子”、“坐台白”,就是根据不同的词意、句式,人物、行档、场合,经过抑、扬、顿、挫等艺术夸张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腔调。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表现力,使人听得更清楚,更充分地表达人物感情和规定情景。   越剧发展的历史比较短,特别是在它的“黄金时代” --40年代越剧尺调时期,一方面向京、昆、绍剧学习念白的韵律,同时又受话剧电影表演的影响,讲究生活真实感。慢慢地形成了我们现在籍用的一种舞台腔。它的特点是,文学上不象昆剧那么高雅,深奥,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韵白的夸张程度不象京剧那么夸张而是比较灵活,接近生活,讲究真实,又不象话剧那样口语化。我们只要听一听袁雪芬老师在《祥林嫂》中“我真笨我真傻”一段,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韵白,因为是—种没有曲谱的“唱”,很难找出明确的定律,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顺:上下句对头,词句搭配得当,不成破句。讲究字和词句之间的“启、承、转、合”。如 “启”  人穷志短语言低 (上句稍短,音偏高)       \/\/ \/       启 承 转合位置   “承”  马瘦毛长厩中羁 (下句稍长,稍低)       \/\/ \/       启 承 转合位置   “转”  得食猫儿强似虎 (上句短、高)       \/\/ \/        启 承 转合位置   “合”  败翎鹦鹉不如鸡 (下句稍长,偏低)       \/\/ \/       启 承 转合位置   再看这二句:        待到八月十五夜,       愿君再到这里来。       \/\/ \/      启 承  转合   把“这”字作为“转”,“里来”作为“合”,在“这”字上作了不适当的强调,所以成了破句,导致词意不明了。   2、“上韵”:韵律要对称,把腔调、字调、语调和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韵要发挥在字义的要点上。      3、“夸张”:通过顿逗和抑、扬、顿、挫,加强节奏感,使重点更明确,更突出。   为了便于记忆,下面的“唱念口诀”供大家参考。  唱 念 口 诀        戏曲唱念最要紧,    通过语音传声情。    言不足者才使咏,    咏不足者唱出声。       念 白     念白出字重千斤,    清楚有力在口劲,    字分头、颈、腹、尾、神,    声、韵、调,莫相混。    字头要重有“喷”劲,    “五音”位置需分清。    掌握字颈过渡音,    “四呼”口型严格分。    字“腹”饱满用共鸣,    直到末尾不变形。    开尾、鼻尾、鼻化尾,    字尾分清巧收音。    平、上、去、入分阴阳,    趋势错了倒字音。    抑、扬、顿、挫刚柔济,    逻辑重音要找准,    启、承、转、合段落清,    感情为主韵作衬。  唱 腔    唱腔出字为本音,    有声无字怎听清?     字音分清头,腹、尾,    字正腔圆分重轻。    口,鼻、喉、脑、胸腔音,    共鸣部位要找准。    音准关键在听觉,    走调赶板气太冲,    气息控制小腹中,    快吸少用最见功。    字、声,腔,气“味”和情,    贴切柔和感动人。    自然松驰颈放松,    声情并茂风味浓。    喜、怒,哀,乐,悲、恐,惊,    轻、重,缓、急有分寸。    人物感情理解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3-25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3-25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3-25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3-25
http://www.verycd.com/topics/39351/
《越剧: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等[MP3]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4-01
越剧
百科名片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梁祝》剧照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越剧团体上海越剧团体
北京越剧团体
天津越剧团体
浙江省属越剧团体
杭州市越剧团体
浙江各地县越剧团体
江苏省越剧团体
福建省越剧团体
江西省越剧团体
安徽省越剧团体
湖南省越剧团体
湖北省越剧团体
甘肃省越剧团体
陕西省越剧团体
四川省越剧团体
贵州省越剧团体
河南省越剧团体
青海省越剧团体
吉林省越剧团体
宁夏回族自治区越剧团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越剧团体
香港行政地区越剧团体
台湾省越剧团体
艺术名家流派宗师
越剧名人
经典剧目剧目概览
名家名段
流派艺术唱腔基础
艺术特色
流派形成
生角流派
旦角流派
曲调发展
装扮艺术化妆
发式和头饰
髯口
服装特点概述
古装衣
越剧蟒
越剧靠
越剧裙
越剧云肩
褶子与帔
越剧盔帽
越剧靴鞋
布景道具布景
道具
舞台效果灯光
音响
效果
简介
历史沿革
越剧团体 上海越剧团体
北京越剧团体
天津越剧团体
浙江省属越剧团体
杭州市越剧团体
浙江各地县越剧团体
江苏省越剧团体
福建省越剧团体
江西省越剧团体
安徽省越剧团体
湖南省越剧团体
湖北省越剧团体
甘肃省越剧团体
陕西省越剧团体
四川省越剧团体
贵州省越剧团体
河南省越剧团体
青海省越剧团体
吉林省越剧团体
宁夏回族自治区越剧团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越剧团体
香港行政地区越剧团体
台湾省越剧团体
艺术名家 流派宗师
越剧名人
经典剧目 剧目概览
名家名段
流派艺术 唱腔基础
艺术特色
流派形成
生角流派
旦角流派
曲调发展
装扮艺术 化妆
发式和头饰
髯口
服装特点
概述 古装衣 越剧蟒 越剧靠 越剧裙 越剧云肩 褶子与帔 越剧盔帽 越剧靴鞋布景道具
布景 道具舞台效果
灯光 音响 效果展开   越剧明星版《梁祝》

编辑本段简介
  越剧 yuèjù 英文 shaoxing opera[1]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以马塘村为主,为越剧起源,因而越剧应有近150年历史)。   经典越剧电影《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
1906年春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粗糙简陋,观众寥寥无几。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0年,时为“小歌班”的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   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较知名的演员编演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观众欢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29年,嵊县办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1931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自1928年至1932年的4年间,编演新剧目逾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1942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多为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   1944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   在表演方面,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剧务部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机构。越剧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   1943年11月,演《香妃》时,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使之前就有的2.5定弦之唱法更为规范,并由此开始使尺调腔形成若干板类,有整有散,有快有慢,后又发展了各类板腔的反调腔,是越剧唱腔不仅在板式结构上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亦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并且扩大了表现力和可塑性。   “越剧十姐妹”合影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演《梁祝哀史》,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期间范瑞娟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弦下腔”,越剧流派得以大兴、发展。 1946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也都给予了支持。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团。在此期间,上海的三十几个、浙江的七十几个专业越剧团,也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人、改戏、改制的工作。   1951年8月10日,农历辛卯年七月初八日 越剧表演艺术家为抗美援朝集资捐飞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范瑞娟提议上海越剧界向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8月10日~9月中旬,在大众剧场举行联合大义演。参演剧目有《杏花村》、《梁祝哀史》及传统剧折子戏等。越剧老一辈艺术家将演出所得的17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志愿军空军部,使得名为“越剧号—鲁迅战斗机”由此诞生。   1951年国庆节,范瑞娟在北京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同时为全国政协的特邀代表。全国政协开会时,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范瑞娟并谈话。上海越剧界的此举受到上海市文艺界抗美援朝支会致函表扬。   1953年4月24日,徐玉兰、王文娟所在的总政越剧团跨过鸭绿江来到抗美援朝志愿军中。先后在64军、36军、34军慰问演出,又在板门店协助战俘遣返工作。在完成使命即将回国时,金日成代表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徐玉兰、王文娟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总部给徐玉兰、王文娟各记二等功一次。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年,越剧在线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在80年改革开放初,全国专业戏曲界首次恢复评奖制度,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84年前后,浙江越剧界掀起小百花热潮,上海越剧界的青年越剧演员在各种广播、电视大赛以及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等活动,也纷纷脱颖而出。越剧评论家李惠康于1990年3月9日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上发表《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一文,此文发表后,在上海、浙江、江苏乃至北京等戏曲界、新闻界引起热烈反响。《上海文化艺术报》为此特辟专栏,陆续选发来自各地的文稿展开讨论。沪、浙越剧界还为此联合举行大型研讨会,对越剧的新老交接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2]   越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思想更加解放,艺术观念更加开放。在创作演出上,题材、风格更加多样化,二度创作更致力于吸收现代艺术的成果,进行大胆的探索。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   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   1959年、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   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梦》;   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   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从60年代初开始,上海越剧院、卢湾越剧团、静安越剧团还多次到香港、澳门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热情欢迎。   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2006年3月27日上午,杭州召开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由此正式拉开了纪念越剧百年的序幕。庆典活动还包括越剧百年纪念碑揭幕仪式暨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奠基仪式;中国越剧百年高峰论坛;精品剧目招待演出和部分优秀剧目展演;“越剧百年·越剧故乡行”系列活动;“越剧百年·经典越剧影片回放”活动;越剧百年·群众文化活动等。整个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10月份在绍兴举办的“中国越剧艺术节”。期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献演了经典剧目。   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7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在上海逸夫舞台开赛。此赛事分上海、杭州、绍兴三大赛区。
编辑本段越剧团体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是绍兴文戏男班在上海的鼎盛时期,经常演出的戏班有4—5副,最多时达8—9副。40年代,为女子越剧的兴盛期,在沪演出的剧团已有30多个。50年代初期,越剧团体到越剧工会登记的剧团曾达60多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时,相关团体合并或取消,在上海市文化局登记的越剧团有48个(不包括上海越剧院2个团在内)。其后,一部分越剧团支援到了外地。1958年,剧团(包括越剧)下放给区、县管理后,经过调整合并,保留了14个越剧团(即芳华、合作、少壮、天鹅、合众、光明、飞鸣、青山、东风、出新、青年和越剧院的一团、二团、实验剧团)。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在进一步的支外和调整后尚剩下11个演出团(即合作、少壮、春泥、东风、飞鸣、青山、出新和越剧院的一团、二团、三团、实验剧团)。1958年,江苏省部分县划归上海市后,松江、南汇、川沙、奉贤4县各有1个越剧团,崇明县有2个越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县剧团纷纷解体,上海越剧院亦遭破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越剧院、团开始恢复和重建。80年代,除上海越剧院拥有3个演出团外,静安、卢湾、虹口3个区各建立了一个越剧团;松江、南汇、崇明等县的越剧团亦恢复了演出。80年代中后期,3个郊县越剧团又相继撤销。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浙江约有专业越剧团76个,福建省有21个,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80年代中期后,各地越剧团纷纷撤销,在浙江尚有28个。西安、兰州、重庆、南昌等一些较有影响的剧团也相继撤销。有的则名存实亡,国营专业剧团仅存35个左右。 [3]   以下选录部分在当地有所建树并被列入《中国越剧大典》的剧团:
上海越剧团体
  春光越剧团、复兴越剧团、新新越剧团、合作越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合众越剧团、天鹅越艺社、振奋越剧团、飞鸣越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市青年越剧团、奉贤县越剧团、川沙县越剧团、松江县越剧团、南汇县越剧团、崇明县越剧团、虹口越剧团、卢湾越剧团、静安越剧团
北京越剧团体
  红旗越剧团、北京西城区文化馆小百花越剧团
天津越剧团体
  天津市越剧团、互助北方越剧团、红云北方越剧团、群星北方越剧团、红艺北方越剧团
浙江省属越剧团体
  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浙江越剧一团、浙江越剧二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改革剧组、浙江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浙江越剧院三团)
杭州市越剧团体
  杭州越剧团、杭州越剧院、民艺剧社、桐庐越剧团(杭州越剧院二团) 、临安越剧团、富阳越剧团(杭州越剧院三团)、淳安越剧团、余杭市小百花越剧团
浙江各地县越剧团体
  嘉兴地区越剧团、嘉兴市越剧团、安吉县越剧团、海盐县越剧团、平湖越剧团、德清县越剧团、桐乡县越剧团、嘉善县越剧团、昌化越剧团 、海宁县越剧团、长兴县越剧团、湖州市越剧团、宁波市越剧团 、宁波地区越剧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鄞县越剧团、余姚市越剧团、镇海县越剧团、奉化县越剧团、象山县越剧团、宁海县越剧团、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荣艺越剧团、朝民越剧团、岱山县越剧团、嵊泗县越剧团、定海县越剧团、普陀县越剧团、鲁迅越剧团、嵊县赵马业余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新昌越剧团、诸暨市越剧团、嵊县越剧团、上虞市小百花越剧团、温州市越剧团、瑞安市越剧团、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泰顺县越剧团、洞头县越剧团、永嘉县越剧团、金华市越剧团、金华专区越剧团、衢州市越剧团、兰溪越剧团、永康越剧团、开化越剧团、常山县越剧团、丽水市越剧团、丽水地区越剧团、龙泉县越剧团、遂昌县越剧团、青田县越剧团、云和县越剧团、庆元县越剧团、台州越剧团、三门县越剧团、温岭县越剧团、黄岩县越剧团、仙居越剧团、天台县越剧团、玉环县越剧团、椒江越剧团、温岭市青年越剧团、台州桔乡越剧团
江苏省越剧团体
  南京市越剧团、南通市越剧团、镇江市越剧团、无锡市越剧团、苏州市越剧团
福建省越剧团体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建阳县越剧团、长汀县越剧团、邵武县越剧团 、沙县越剧团、崇安县越剧团、柘荣县越剧团、宁化县越剧团 、光泽县越剧团、厦门市越剧团、松溪县越剧团、政和县越剧团、将乐县越剧团、将乐县越剧团、建宁县越剧团
江西省越剧团体
  南昌市越剧团、九江市越剧团、赣州市越剧团、横峰越剧团、玉山县越剧团、广丰县越剧团、鹰潭市越剧团
安徽省越剧团体
  芜湖市越剧团、合肥市越剧团
湖南省越剧团体
  耒阳县越剧团.
湖北省越剧团体
  武汉市越剧团
甘肃省越剧团体
  兰州市越剧团、酒泉市越剧团
陕西省越剧团体
  西安市越剧团
四川省越剧团体
  重庆市越剧团
贵州省越剧团体
  贵阳市越剧团
河南省越剧团体
  开封市越剧团
青海省越剧团体
  青海省越剧团(西宁市越剧团)
吉林省越剧团体
  四平专区越剧团
宁夏回族自治区越剧团体
  宁夏越剧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越剧团体
  兵团越剧团
香港行政地区越剧团体
  香港特区越剧院
台湾省越剧团体
  虎风越剧团、凯歌越剧团、高瑾越剧团、再兴青年越剧团
编辑本段艺术名家
流派宗师
  越剧《孟丽君》吕瑞英、陈少春(1957年)
越剧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徐玉兰(徐派)、毕春芳(毕派)、陆锦花(陆派)、傅全香(傅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张桂凤(张派 老生)、张云霞(张派 花旦)、竺水招(竺派)等。
越剧名人
  包括这些越剧流派创始人在内,全国各地的越剧名人据《中国越剧大典》记载,有708位之多。[4]正是他们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越剧有了今天的地位与成就。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人卷》。
编辑本段经典剧目
剧目概览
  至2006年,越剧已经过了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期的实践演出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孟丽君》、《李娃传》、《盘妻索妻》、《盘夫索夫》、《柳毅传书》、《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等。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4]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剧卷》。
名家名段
  “越剧名家名段推荐与赏析”详见→名家名段
编辑本段流派艺术
唱腔基础
  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二胡,主要伴奏乐器,一人为主胡,二到三人为二胡
艺术特色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5]
流派形成
  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袁雪芬、范琐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6]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7]   其后,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等具有个性色彩的唱腔纷纷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程度不同地受到同行、后继者的模仿和越剧爱好者的传唱。1984年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上海演出时,上海的《舞台与观众》周报,在2月24日发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来沪”一文中,对以上7位演员的唱腔,首次冠以“流派”。在同行内和报刊上也相沿以“流派”相称。[6]   越剧流派一向有所争议,有观点认为浙江陈、毛、金、高及周大风创立的男调并不能成派,亦有观点认为周宝奎,竺水招,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屠笑飞,张小巧,孟莉英等人,虽有特色风格唱腔,但还未达成流派的火候。[6]
生角流派
  越剧《西厢记》尹桂芳饰张生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工小生。她的表演朴实而不呆板,聪颖但不轻佻,潇洒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别有风味。尹派的特点深沉隽永,缠绵柔和。流派传人: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陈丽宇、 王一敏、王清、齐春雷、张琳等。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工小生。她吸收了绍剧粗犷悲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剧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形成了自己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的特点。流派传人:金美芳、刘觉、汪秀月、钱惠丽、邵雁、陈娜君、郑国凤、张小君、周伟君、刘志霞、杨婷娜。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陈雪萍、江瑶、章瑞虹、韩婷婷、孟科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筱明珠。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主工小生。其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 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愁女》等。流派传人: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静、殷瑞芬。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她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他的演唱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流派传人:曹银娣、许杰、黄慧、廖琪瑛、夏赛丽、张宇峰、徐标新、裘巧芳等。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毕春芳擅长演喜剧,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流派传人:杨文蔚、丁小蛙、丁莲芳、孙建红、毕继芳、徐宁生、阮建绒、李晓旭、杨童华、徐文芳、戚小红等。   张派:由张桂凤创立。工老生。其表演真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见长;其唱腔刚劲挺拔,顿挫分明,声情并茂。代表剧目:《二堂放子》、《九斤姑娘》。流派传人:王金萍、张国华、董柯娣、张承好、郑曼莉、章海灵、王晓玲、乐彩珍、吴群、蔡燕等。   徐派:由徐天红创立。工老生。唱腔吸收绍剧顿挫跌宕,高亢昂扬的风格。嗓音高亢,吐字注重喷口功夫。发声运用颤音、鼻腔和头腔的共鸣,被称为“抖抖腔”。代表剧目:《红楼梦》、《二堂放子》,《明月重圆夜》等。流派传人:金烨等。   吴派:由吴小楼创立。工老生。表演苍劲凝重,激昂舒展,富有激情,嗓音宽厚宏亮,中低音音质饱满,善于塑造各类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代表剧目:《情探》等。流派传人:杨同时、金红,陈琴湘等。   商派:由商芳臣创立。工老生。商芳臣早年与邢竹琴、竺素娥、赵瑞花、姚水娟等人合作。在原有的老生唱腔基础上尝试改革,借鉴绍兴大班中的尺调,融合到越剧的四工调中,唱腔高亢遒劲,清峻壮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生唱腔。代表剧目:《柳毅传书》等。流派传人:胡国美等。   陈派:由陈佩卿创立。工小生。唱腔旋律一般多在中低音进行,又具往高音冲击的力度,在作曲家卢炳容的协助配合下,形成流派。代表剧目:《张羽煮海》、《孔雀东南飞》等。流派传人:钟宝珍。   毛派:由毛佩卿创立。工小生。做工潇洒,吐字清晰,唱腔富有韵味,有意识地将绍剧的唱腔融入越剧唱腔中,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代表剧目:《李闯王》、《祥林嫂》、《闯宫》等。   金派:由金宝花创立。工小生。代表剧目:《庵堂认母》、《西厢记》、《胭脂》等。   高派:由高爱娟创立。工小生。据受损的嗓音条件独辟蹊径,从20世纪60年代始逐步形成适应自己嗓音条件跌宕有致的唱腔特色。代表剧目:《荆钗记》、《周仁献嫂》、《杨宗保》、《左维明》等。   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由周大风创立。
旦角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工花旦。在越剧唱腔艺术发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对越剧旦角唱腔的发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袁派唱腔的风格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声情并茂。流派传人:筱水招、朱东韵、陶琪、华怡青、方亚芬,李沛婕等。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工花旦。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傅派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流派传人:薛莺、张金月、胡佩娣、张腊娇、洪芬飞、陈岚、何英、陈颖、陈飞、颜佳、陈艺、裘丹莉、董鉴鸿等。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她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王文娟博采众长,追求创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意真切的风格。流派传人:钱爱玉、周云娟、舒锦霞、单仰萍、洪瑛、俞建华、何炯华、王志萍、李敏、陈晓红、王桂萍、陈萍、宓永仙、夏艺奕等。   戚派: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特点是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流派传人:朱祝芬、周雅琴、傅幸文、王杭娟、王毓梅、朱蔺、余福英、邹红、金静、周美姣、徐洁明、钱丽文、戚继仙等。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流派中最年轻的流派(各流派中创派时间最迟)。吕瑞英的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誉。代表剧目有:《打金枝》、《西厢记》、《花中君子》,《穆桂英》等。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素英、黄依群、赵海英、张咏梅等。   金派:由金采风创立。工花旦。金采风师承袁雪芬,并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华,高雅得体。她擅演大家闺秀,唱腔婉转回荡,吐字清晰,运气自然、富于韵味。流派传人:谢群英、黄美菊、裘锦媛、樊婷婷等。   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工花旦。其唱腔的主要特点是:曲调细腻婉转,深情意浓;音色柔和甜润,韵味足。流派传人:薛桂珍、袁小云、杨学梅、何赛飞等。   周派:由周宝奎创立。工老旦。周宝奎有“老旦王”之称。唱腔质朴真切,塑造人物性格身份各异。戏路较宽。演技老到,塑造人物生动,能根据各种人物性格设计唱腔,使人物形象在唱腔中得以生动体现。代表剧目:《碧玉簪》中的婆婆,《红楼梦》中的贾母等。流派传人:俞会珍、王铧丽、周燕儿等。
编辑本段曲调发展
  越剧《西厢记》袁雪芬饰崔莺莺
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兰》一剧,其唱腔在四宫调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有“弦登调”之称,也有“尺调腔”雏影之说。但由于此剧过后又不再演唱这种唱腔,故而这一未能普及发展。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对传统越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史称“新越剧”。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   1943年11月,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袁使“尺调腔”趋于规范化,范创造了“弦下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衍化出不同的流派。   1944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尹桂芳努力学习,多次观摩了京剧、话剧的演出,看的电影也不少,眼界逐渐开阔。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0年初,袁雪芬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与作曲家刘如曾合作,吸取男班艺人的唱法,并创造了新的“男调腔”。   1958年至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传唱。   1959年,由“华东戏曲研究院”设演员训练班(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培养的学员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他们运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方法,解决了男女对唱的困难。   1965年,袁雪芬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8]
编辑本段装扮艺术
化妆
  尹桂芳先生为王君安化妆
越剧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妆;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髻,上搽胭脂和铅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进入上海后的初期,向绍剧、京剧学习演传统老戏的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后来演古装戏仿效绍剧学,大花面开脸,小丑画白鼻梁。1942年10月雪声越剧团上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给袁雪芬试化油彩妆,之后编导于吟又邀请电影明星为该团作化妆指导,全部废除水粉上妆,改用油彩。此后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油彩化妆。1946年化妆师陈绍周在越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化妆了祥林嫂从青年到残年成为乞婆的舞台造型。越剧界在上海电影界、话剧界化妆师们的大力支持下,不断研究与实践,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具有剧种风格的化妆特点,这就是吸收传统的水粉化妆法色彩鲜明的优点和电影、话剧化妆柔和自然的长处,形成了色彩明快柔和、线条清新、五官分明,既符合生活又有艺术夸张的特色,给观众以柔美抒情的美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越剧在编演现代题材剧目时又吸收了美容方法和绘画化妆法、毛发粘贴法,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形象。[9]
发式和头饰
  男班初期,男演员解开自己头上的辫子梳上发髻插朵花,这是最早的发式与头饰。后演古装戏仿照绍剧。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须装饰发髻,在发髻上用顶花装饰。20世纪20年代学京剧,包大头,因无条件制备全套“头面”,改用木质或铁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头面来装饰演出。自女班诞生后因女演员留有辫子,就用作“包头”的“发帘子”和顶级假发,并与服装的“私彩行头”相配合,学习京剧使用“铜泡包头”(如《别窑》中的王宝钏)、“水钻包头”(如《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点彩包头”(如《碧玉簪》中李夫人)所使用的头饰。20世纪40年代初,袁雪芬演《恒娘》时,改为用自己的头发梳古装头,把头面饰件按需选择使用。之后演员们纷纷改革头饰,从古装仕女画中找根据,开始创造越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式和头饰,头饰改繁为简,改华丽为清丽,头上以戴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为发式的需要和化妆省时始做假发头套。1950年初,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建立后,首先设置了“化妆管理”专业人员,并相继配备了造型设计人员,专门绘制按导演要求设计的发式和头饰设计图,后送样稿到戏剧服装厂定制,从而打破了传统头面饰物的固定模式,把古代生活中的簪、钗、步摇、帼、巾帼、钮、花钿等巧妙地运用到舞台人物形象中去。上海越剧的这种创意受到艺术界的重视,上海越剧院的化妆师陈利华、孙志贤等,还曾被邀为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学生、戏剧导演进修班授课。[9]
髯口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装戏中男角,有用庙里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纱线制成一排当髯口。开始租用演出行头后即采用绍剧的髯口。1917年男班进入上海后采用京剧的髯口,后女班演出仍然沿袭之。20世纪30年代末,越剧兴起改革,髯口也开始改良。将髯须改短、改轻。20世纪40年代初,老生不用传统挂须,学习话剧的“粘胡”。后因“粘胡”化妆法既不方便又化时间较多,遂改用铜丝作架子制作各种胡须。大面需用满腮胡须时不再用“虬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夹鼻胡”、“翘胡”,被统称为“改良胡”。传统“满口”不见嘴唇,改良胡用粗铜丝弯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见。20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演古装剧时全部用改良胡,胡须原料以人发和牦牛毛为主,掺入羊毛,后将毛发勾在肉色丝绢或网眼纱上。演现代剧目:少数民族剧目及外国题材剧目时,一般均采用粘贴的办法。[9]
编辑本段服装特点
概述
  越剧交响版《红楼梦》何英饰贾元春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戏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神像蟒袍。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放在篾篓里,挑着走村跑镇,这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租赁行头多以袄、衫、蟒、靠、箭衣为主,行头样式,基本上是绍剧、京剧传统样式。   20世纪20至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剧衣箱制度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由主要演员负责添置;一般演员及龙套、宫女等群众演员,穿“堂中行头”,这类行头由班主或香衣班头出资租借。由于当时观众既要看演员又要看行头,促使一些名演员竞相炫耀私彩行头,有的小旦演出时,在一个晚上连换10多套服装。有人称这时的越剧服装是“杂乱无章”时期。   越剧服装设计开始于1943年。专业舞美设计韩义在《雨夜惊梦》中,对剧中魔王及4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是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时,因剧中人物有兄弟民族及出场人物身份较多,力求艺术上的统一,全部服装由韩义统盘设计,由演员自己置办,戏院老板根据角色主次贴一部分置办费。这是越剧服装的一大改革。   20世纪40年代后期,越剧服装改革通过不断艺术实践,总结成败经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成长起了一批专业设计师,如幸熙、苏石风、韩义、张坚安以及新中国诞生后成长的陈利华等。   越剧服装在配色上,突破衣箱常用的“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间色,具有淡雅、柔美、简洁、清新的特色,加强了优美、柔和的感觉。在衣料上,不再用传统服装反光较强的软缎,而主要用无反光的绉缎作面料,兼用丝绒、乔其纱、珠罗纱等,水袖则用无光纺。服装的款式和佩饰,从中国传统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民间美术中借鉴,创造了自己的新式样,后按人物不同需要,配上云肩、项链、飘带、丝绦、玉佩等,使服装变化丰富起来,并且带有历史时代感,但以明代款式居多。20世纪60年代以后,衣料试用了新颖的产品,使设计的天地更为广阔。有些利用古色古香的绸缎纹饰代替绣花,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越剧服装的轻柔、淡雅、清丽的独特风格,不断巩固和发展,并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10]
古装衣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10]
越剧蟒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色色阶等级制的习俗,在间色中选择。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炼更随意,《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华虫”、“火”等象征性图案。越剧有时把传统的“蟒”改为袍制,叫蟒袍。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蟒不再是整件夹里,而前后是麻衬,使前后挺括硬撑,以显官风十足。发展到后来,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用布刮浆代替。[10]
越剧靠
  越剧男班早期都用传统大靠,女班也沿用传统大靠(硬靠)。改革后,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靠身”、“靠脚”、“靠肩”,不再用“网子穗”或“排须”、搂带,一般也不用双层靠肩。靠肚不再是传统的平面一大块,改为围腰的“腰包”再束虎头腰带。靠衣不绣花,都用甲片。1944年春,袁雪芬饰演《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所穿戎装,甲片开始用铜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后,纹样有“鱼鳞甲”、“丁字甲”、“人字甲”、“龟背甲”等,有金绣,也有用金缎、银缎剪贴,或金银宽边花版线缝纫上去。护心镜有用克罗米铜泡,或盘金、盘银。[10]
越剧裙
  越剧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以后去掉后“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以后大裥改成五分宽的百裥裙。20世纪40年代雪声剧团受清末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正面用佩,佩长及脚面,很简洁。这种“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剧中反复使用。短裙,行话称“包屁股”,有折裥的,有不打折裥的,有网眼雕花的,有绣花、贴花、斜裁、平裁的,花样繁多。[10]
越剧云肩
  最早用的都是传统大云肩,以后发展到百多种,如:对开云肩、珠云肩(白珠或金、银珠穿成的)、有领云肩、无领云肩,如意云肩、花形云肩、网眼云肩等。[10]
褶子与帔
  越剧小生穿的褶子是不开门襟的,有圆领、斜领、对开领,开门襟的是“帔”。这种“帔”往往在剧中有夫妻俩出场时,运用相同色彩,称“对帔”。越剧帔在领口上又变化出多种样式,如斜襟帔、直襟帔、翻领帔、如意领帔等。小生褶子与帔,多用间色,花纹偏一边,有四君子花纹(梅、兰、竹、菊),也有用牡丹、玉兰等花纹,领边也越改越窄,约二寸,朝秀美的方向发展。越剧所有衣服在服装的“夹窝”里都挖“裉袋”(夹窝裁剪成圆形),所以越剧的戏服,双肩挥洒自如、平稳服贴而且舒服。[10]
越剧盔帽
  越剧早期男班演传统戏时的盔帽,是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或有额玉的瓜皮帽,有的是在拆除破旧小庙时从菩萨神像头上取下的盔帽。以后租用绍剧、京剧的服装和盔帽。女班进入上海后,主要演员有了“私彩行头”,身上穿的戏服、头上戴的盔帽都是到南恒泰彩靴店或广东路戏服店买的。而其他穿“堂中行头”的演员,则是穿戴租来的戏服、盔帽。这些盔帽基本上是承袭了京剧或昆剧的帽箱制,如《香笺泪》、《梁祝》中小生戴的盔帽,都是京剧的文生巾。   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盔帽上用较多的泡珠和亮片。由于越剧开始进行改革,向盔帽工艺师傅们提出了改良盔帽的要求。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越剧改革后,提出越剧盔帽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通过几十年改革实践,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帽箱制束缚,吸收古代人物绘画的养料和历史生活习俗资料,不断加以创制。改革后的越剧盔帽,主要在制作、式样、纹样、配色和用料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用料上不采用反光性较强的软缎,而多用丝绒、利亚绒、绉缎或绸类。近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也采用了乔其绒、光明绒等具有吸光性的面料,所以在舞台上的色彩比较稳定,逐步形成了轻、巧、美和多样化的特点。越剧盔帽在改革中注意运用传统色彩和兼顾生活风俗习惯。如帝王、皇族常用明黄色、杏黄色,婚庆喜事常用红色,丧葬戴孝常用白色。纹样色彩多以点翠为主,兼用其他色彩,强调素净、简洁。盔帽上贴银盘金要求和服装一致。纹样用法,帝王、王族都用“行龙”、“正龙”、“夔龙”;皇妃、公主都用“凤鸟牡丹”;老年角色都用“八宝”、“福禄寿”字样;武行角色都采用动物变形图案;文行角色都采用花草变形图案,并兼用装饰性的回纹、云纹和几何纹,但形态已变化,装饰的位置不同。传统盔帽上常用不同颜色的绒球进行装饰,而越剧盔帽却用得很少,这是越剧盔帽区别于京昆盔帽的重要标志。在新编历史剧中,越剧把历史生活中的“进贤冠”、“方山冠”、“通天冠”、“束发冠”、“法冠”、“巧士冠”、“缁布冠”等加以改良,运用到舞台人物中来。传统凤冠是皇后、嫔妃和公主所戴,女子在婚礼大典时也戴这种凤冠。越剧除了传统剧目中仍戴凤冠外,一般在其他剧目中不再戴这种装满绒球的凤冠了。如《打金枝》中的公主、皇后,《长乐宫》中的皇后,《孟丽君》中的孟丽君,都改凤冠为额形,或装插,头上露出髻发,采用正凤为主,边凤插戴两旁,或对凤为主,边凤插戴两旁,后再把“如意”、“单凤”、“步摇”等头饰进行装戴。[10]
越剧靴鞋
  越剧男班在“草台班”时期,演员已穿租借的靴鞋。女班进上海后,学京剧、绍剧穿高靴,特别是大面、老生,官带装扮穿高靴居多。女班小生穿的靴鞋都不高,穿云鞋,有平底鞋,有一寸左右高的鞋。小旦为弥补身材过矮,在鞋内垫高二三寸。20世纪30年代末“高升舞台”演出《彩姨娘》,筱丹桂饰彩姨娘,为了增高身材曾用“踩跷”。直到1944年演《新梁祝哀史》的男角小生才穿一寸左右的薄高靴。解放后,小生穿三套云高靴居多,一般都要二三寸左右,个别演员还要再加内高。1955年,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后,靴鞋改革,不但穿高靴,在靴头上也改成有云饰纹的花样或绣花,色彩套成强烈和谐的三色,俗称三套云高靴。[10]
编辑本段布景道具
布景
  越剧 老式的舞台布景图
越剧布景经20世纪40年代的摸索与实践,为越剧舞美风格的形成奠定基础。新中国诞生后,越剧的文学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舞台美术设计也更上一层楼,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的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又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布景形制。   1 写实型布景。以写实产生意境的手法,时空变化不大,却能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幻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西厢记》《红楼梦》,静安越剧团演出的《光绪皇帝》等剧的布景。   2 虚实结合型布景。越剧布景大量采用的方法。一种是小装置(从20世纪40年代“样式化装置”发展而来),设计景物以局部形象为主,省略其他,由观众的想象去意会全局。此布景留有较大的表演空间,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三看御妹》、少壮越剧团演出的《李翠英》等剧。另一种是大小装置相结合的布景(即写实布景与小装置相结合),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祥林嫂》《北地王》《金山战鼓》等剧。   3 中性和特性的布景。在吸收话剧布景表现方法的基础上,据越剧自己独有的舞台美术语言糅合而产生的。在运用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多变性,使不同的场景产生和谐美,又不失各个场景的规定情境及自己固有的特点。如上海越剧院在20世纪80年代演出的《汉文皇后》等剧。   4 装饰性布景。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创造,常用在时空变化较大、传统表演手法较浓的剧目中。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盘夫索夫》《打金枝》《碧玉簪》等剧。   5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把特定环境与装饰性糅为一体,如把民间剪纸、皮影艺术手法吸收运用,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韵味。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白蛇传》、《十一郎》、现代剧《纺纱闯将》等剧。[11]
道具
  小歌班初期的“砌末”(道具),都是日常生活用具,后期及绍兴文戏时期,模仿京剧、绍剧道具,并由“检场”人(越剧称“值台师傅”)管理。所用道具都放在一大木箱(俗称“百宝箱”)里。这些道具是向“堂中行头”师傅租来的。以后,主要演员有了“私房行头”,道具中的桌围、椅帔也成了主要演员必备的“私彩”。当时,为与比较写实的布景吻合,以及表演上的需要,对舞台上常用的道具,如刀、枪、剑、棍、马鞭等,加以改良,达到美观、轻巧,适合女演员使用。而对另一些道具,就直接采用生活用品,或仿真制作。其时越剧界出现了兼职主管道具的演职人员,开始向“王生记”家具店租用红木家具,向电影厂租用道具,或去旧货店及豫园小商品摊档购买生活用品。特殊需要的道具,按图样到灯彩店去定做。道具制作师,采用翻模脱胎、篾扎纸糊、立粉彩绘、刻花裱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各式各样道具。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酒杯、花瓶,形态逼真。《情探》中的龙王、神像,《北地王》中的先祖列宗,都用篾扎纸糊后彩绘,似庙里菩萨一般。《红楼梦》中的花篮、薰炉、立地花瓶等,都是既逼真又美观,令观者赏心悦目。越剧的道具,具有“轻”、“巧”、“美”、“牢”的艺术特点,为戏曲界同行所称道,如明角灯,各地不少兄弟剧种剧团,曾派人到上海越剧院来学习过道具制作。1981年9月,上海越剧院演出的《凄凉辽宫月》中的道具(由技师李其实制作),获首届上海戏剧节道具奖,首开道具获单项奖的先例。[11]
编辑本段舞台效果
灯光
  越剧《陆游与唐婉》舞台效果图
越剧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上海,演出大都在中、小型场。剧场设备较简陋,演区往往只有一只500支光的灯泡高挂台口内侧仅供舞台照明。设备较好的剧场备有带聚光镜片的灯箱,起到加强舞台局部光亮度的作用,供剧团演出时租用。后编导和主要演员们不满足于舞台的白光照明,要求灯光能配合剧情和人物思想情绪的变化,布景设计师也要求灯光制造特殊的气氛,以增强布景的视觉感染。出现了土法控制灯光电源的设施—盐水控制法,比之简单的闸刀“合上即亮,拉下即暗—是一个进步”可控制灯光的明暗度,但仍与舞台艺术要求有较大距离。随技术进步和设施改善,出现了灯光操作系统的“双刀四闸板”、“来司”(变阻器)和变压器,并有了面光、侧光、顶灯等灯具设施,在灯具上加红、黄、蓝、绿等色纸以制造环境气氛的技术也开始运用。但当时尚无专业灯光设计师,舞台艺术对灯光的要求,是由编、导、主要演员向灯光具体操作人员提出具体实施的,因而存在着不系统、不统一的局限。新中国诞生以后舞台灯光艺术极大地发展与提高。1950年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建立(后为上海越剧院),大批私营剧团相继改为集体所有制剧团,这些剧团都陆续充实了2至4名专职的灯光操作管理人员,增添了灯光器材设备。之后,吴报章、明道宣调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专职灯光设计,是上海越剧界充分发挥舞台灯光艺术作用的关键步骤,为该院演出的优秀剧目《西厢记》、《祥林嫂》、《红楼梦》等增色不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灯光艺术构思,作了创意性的探索,采用多光源、多角度的全方位布光,在光亮度、光色上运用反差对比的手法,增强光的表现力,使越剧虚实结合的风格得到进一步体现。[11]
音响
  越剧进入上海的早期大都在小型剧场演出。这类剧场观众席小,设备差,舞台上无扩音设备,全靠演员的自然嗓音,把唱、念送到观众耳内。后逐渐进入中、大型剧场,为使众多的观众听清演员的唱念,使用传声器,即在舞台靠近台口的上方,吊1至2只吸音器(俗称吊“麦克风”),通过扩音器从喇叭中将声音传向观众席。这一设备在大部分剧场中使用了相当长时间。新中国诞生后,因布景、灯光艺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始用台式话筒吸音,即在台口并排等距置放三只指向性强吸音的话筒,将演员的唱念吸入后通过扩大器输向高低频结合的喇叭传送给观众。音质有了提高,但演员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有时背对话筒,声音就会受影响。1974年,上海某厂试制无线话筒,话筒只有半只笔套大小,藏在衣服内靠近嘴巴处,声音音量不受演员在舞台上地位变化的影响,效果较好。[11]
效果
  越剧在小歌班、绍兴文戏时期需要声音来表达特定情境时,大都用乐器模拟,如用胡琴拉出开、关门声,用唢呐吹出马嘶声、婴孩啼哭声,小锣打出水波声等。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兴起越剧改革,向话剧、电影学习,效果也使用特殊工具,制造出仿真声音,如用黄豆在竹笾里滚动,仿“雨声”,用抖动三夹板和白铁皮,仿“雷声”,用木制齿轮在帆布上摩擦,仿“风声”,用两个毛竹节筒有节奏地磕碰,仿“马蹄声”等。20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院使用录音机制作仿真效果,在演出《火椰树》《胡伯伯的孩子》时,用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枪、炮声,创造出逼真的戏剧效果。音响效果是一项需要有较高技术管理、操作的专业,故剧团均设专人职司其事。[11]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越剧”百度词典  

http://dict.baidu.com/baidu?ie=gb2312&cl=3&f=8&word=%D4%BD%BE%E7
2
《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  

http://tieba.baidu.com/f?kz=901450612
3
中国越剧百年官方网站及《中国越剧大典》相关内容  

http://yj100.zjcnt.com/Article/2006-03-20/1101-2.shtml
4
《中国越剧大典》,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5
参见  

越剧的流派简介
6
参见  

越剧流派的形成
7
参见朱金澄著:《第一代越剧女名伶》  

第一代越剧女名伶
8
总结自:  

越剧
9
参见  

越剧的化妆艺术
10
参见  

越剧的服装类别及特点
11
参见  

越剧的舞台效果
扩展阅读:
1
百度越剧吧导航:http://tieba.baidu.com/f?kz=271207428
2
本词条编辑越剧吧讨论贴:http://tieba.baidu.com/f?kz=730124920
3
《越剧》书籍:http://hi.baidu.com/%BA%BA%CE%E4%D6%D0%BB%AA/blog/item/d0ce16230678ccac4723e871.html
4
中国越剧百年百年官方网站:http://yj100.zjcnt.com/
5
哪个剧种是中国第二大剧种?http://hi.baidu.com/%B0%AE%BA%C3%B4%CB%B5%C0%D4%B8%CA%D8%C6%B6/blog/item/c60c8fd0add3a73a970a1694.html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4-01
【越剧】名段欣赏【王志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5MzM5NDg=.html

名段欣赏 共找到 335 个视频 ; http://www.soku.com/search_video/type_tag_q_%E5%90%8D%E6%AE%B5%E6%AC%A3%E8%B5%8F


百年越剧知识
1.越剧诞生,是1906年3月27日在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正式演出,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定为越剧诞生日。
  2.越剧第一副戏班,是1906年东王村演出后,高炳火等特请来师傅倪生标来掌班任派场师傅,由他讲戏分场,派角色,正式组成了“李世泉钱景松戏班”,成为越剧史上第一副戏班。
  3.越剧第一次进入城市演出,是1910年进省城杭州的。当时钱景松、高炳火等的第一副小歌班,正在余杭城乡演出,因唱书时认识的老关系,聘请他们到杭州市郊拱宸桥茶楼演出。茶楼唱书是常有的,可演小歌班戏文以前却没有,茶客吃茶又看戏,甚是欢迎。被杭州人称“滴啄班”的“的笃班”应拱宸桥荣华戏院老板相邀进戏院演出,这是“小歌班”诞生以来第一次进中等城市戏院演出。
  4.越剧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是1917年5月13日,首演于十六铺新舞台原址新化园,剧目为全本《蛟龙扇》。广告中标有“绍兴改良”四字。挂牌演员有:袁伯泉、袁伯松、俞岳法、袁陆奎、金娃桂、俞月花、袁文三、袁生莫、冯凤舞、俞逸相、支苏运、金荣奎、俞存喜等13人。
  5.第一个越剧专职乐队,是1920年底至1921年1月,以马潮水、王永春、卫梅朵、白玉梅领衔的男班,演出于升平歌舞台(在华兴戏园原址改建)。并从嵊县请来“戏客班”的3位乐师周小灿、周孝棠、周林芳,建立了越剧史上第一个专职乐队,演唱改为由丝弦伴奏,越剧音乐由此进入〔丝弦正调〕时期。
  6.首次称越剧为“绍兴文戏”的,是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岩焕亭等组班的男班,演出于第一戏院,是日,《新闻报》广告中有“由西门移此烦演绍兴文戏”一语,这是越剧首次有“绍兴文戏”之称。
  7.越剧第一副女子科班,是1923年7月9日在嵊县中南乡施家岙村开科。当时在上海经商的嵊县商人王金水从京戏髦儿戏中得到启发,请来男班著名大面金荣水任教戏师傅,回嵊县举办女子科班。其中有小生屠杏花,小旦赵瑞花、施银花,小丑施小彤,老生王香珠等。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女子越剧的诞生日。
  8.越剧第一位女小生,是屠杏花,时间为1923年。
  9.越剧女班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是1924年1月,在上海在升平歌舞台演出,报纸广告上称“髦儿小歌班”,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
  10.第一次形成〔四工调〕,是1925年第一副女班施银花新创的。它解决了女孩子的唱腔问题,发挥了姑娘家嗓音的特长,成为女子越剧的基本腔,即以6—3定弦。《方玉娘祭塔·上宝塔来第一层》是〔四工腔〕的第一首著名唱段。
  11.第一次称“越剧”,是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领衔演员为金雪芳。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越剧曾先后出现的名称有: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
  12.越剧第一张唱片,是1934年4月12日,由男班艺人楼天红、小月红演唱的唱片《双金花·大堂认妻》(两面),由高亭唱片公司出版,这是越剧所灌的第一张唱片。
  13.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是1936年11月4日在高亭唱片公司灌制的,A面为王杏花的《志贞哭图》,B面为袁雪芬、钱妙花的《方玉娘哭塔》。
  14.首次向外国人介绍越剧的报刊,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公演前一天,1938年9月11日英文《大陆报》在“本地表演栏”发表评论文章,将花木兰比做欧洲十字军时期的圣女贞德,同时发表姚水娟扮演花木兰的戎装剧照。这是第一次英文报纸向外国人介绍越剧。
  15.越剧第一次改良,是1938年9月,由樊篱编剧、姚水娟主演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引起强烈反响。其后4年间,上海编演的越剧新剧目超过400个,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排演一般采用幕表制或半幕表制,作品较多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这是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首次对越剧进行了改良,当时称为“改良文戏”。
  16.首次出版越剧演员专集的,是1939年2月19日《姚水娟专集》的出版,这是第一个越剧演员的专集。
  17.首次出版发行的越剧刊物,是1939年7月1日出版的《越讴》杂志,这是第一种专门介绍、宣传越剧的刊物,由樊迪民主编,魏绍昌为主干,共出了4期。
  18.越剧第一位专职编剧,是1938年9月姚水娟聘请的樊篱所编的第一部戏是《花木兰代父从军》
  19.越剧女子第一部时装戏,是1939年7月22日,施银花、屠杏花领衔的“第一舞台”,在大中华剧场演出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雷雨》(自申曲移植),开女子越剧演时装戏之先。
  20.第一次上电台演唱的越剧演员,是1939年7月1日马樟花、傅全香到上海的好友电台播唱越剧特别节目。
  21.第一次越剧改革的起始标志,是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演的《古庙冤魂》。当时袁雪芬出于对黑暗的社会、对越剧剧目格调低下的现状强烈不满,决心以话剧为榜样,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初期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洪钧(韩义)、蓝明(蓝流)、白涛、萧章、吕仲、南薇(刘松年)、徐进等,他们大多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和爱好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从此越剧进入了一个向着综合艺术方向发展的新时期。
  22.首次创办的越剧报,是1941年9月15日《越剧日报》的出版,由茹伯勋主编,至1942年11月2日,共出300期。
  23.第一位专职舞美设计师,是1942年10月袁雪芬聘请的韩义。
  24.第一次有完整唱念台词的剧目,是1942年11月25日,袁雪芬主演的《断肠人》一剧。
  25.第一次形成〔尺调〕的,是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此后成为越剧的主腔至今。
  26.第一位专职技导,是1944年7月雪声剧团聘请的昆剧演员郑传鉴。
  27.第一位专职作曲,是1945年9月雪声剧团聘请的刘如曾。
  28.第一次形成〔弦下腔〕的,是1945年1月,范瑞娟在与袁雪芬演出《梁祝哀史》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弦下腔〕。
  29.第一次把鲁迅的名著搬上戏曲舞台的,是1946年5月6日,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祥林嫂》的演出,第一次把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名著搬上戏曲舞台,更促进了越剧剧目表现内容的积极变化,促进了越剧与进步文艺界、新闻界的密切联系,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
  30.越剧史上第一次为建造自己的剧场和学校举行的义演,是1947年7月29日,越剧界的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大西洋西菜社欢聚一堂,签订了一份联合义演的《合约》。在《合约》上签名的发起人: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又称“越剧十大名伶”。后来被人们称为“越剧十姐妹”。8月19日下午,她们联合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义演,剧目《山河恋》。
  31.中共中央领导人首次接触越剧的,是1946年9月15日,来沪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去明星大戏院观看雪声剧团演出的《凄凉辽宫月》。事后指示中共上海地下党要关心越剧界,引导越剧演员走向进步,并作了部署。
  32.第一位上银幕演电影的越剧演员,是1947年袁雪芬在故事影片《鸡鸣早看天》中扮演大嫂一角。
  33.越剧第一部拍电影的戏,是1948年2月在中电二厂摄影棚拍摄的越剧戏曲影片《祥林嫂》。演员是原雪声剧团演出时的原班人马,南薇导演,启明公司拍摄。《祥林嫂》是第一部拍摄的越剧电影。同年9月18日,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同时上映,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
  34.越剧界第一位担任全国政协代表的,是1949年9月中旬,袁雪芬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另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去北京参加9月21日开幕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讨论共同纲领,商量国家大事。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35.第一个国营剧团,是1950年2月15日成立的上海越剧实验剧团(4月12日改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36.第一次形成〔男调〕的,是1949年在《相思树》的排演过程中,袁雪芬与作曲刘如曾合作,创造了新型的〔男调〕,从此越剧多了一个常用调式。
  37.越剧专业剧团第一次跨过长江北上演出,是1949年11月下旬由焦月娥、谢素云、屠笑飞组成30余人的班子,应天津方面邀请,以“上海新生剧团绍兴越剧”的名义,到天津劝业场4楼天华景戏院演出。
  38.第一部彩色越剧影片,是1949年冬拍摄完成并公映的16毫米彩色越剧戏曲片折子戏《越剧精华》(《双看相》、《楼台会》、《卖婆记》、《贩马记》);1950年初拍摄完成并公映的16毫米彩色越剧戏曲片《相思树》由袁雪芬等主演的;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片影片(舞台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主演。该片于第二年正式公演。(答对其中任何一部影片均为正确,因可从各个方面的因素作为“第一部”)。
  39.首次进国家机关——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的越剧剧目,是1950年8月,东山越艺社应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之邀,赴北京演出,公演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邀请范瑞娟、傅全香、南薇、陈鹏到家作客,有田汉、许广平和孙维世姐妹俩作陪。其后,《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这不仅是越剧第一次进入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也是毛主席第一次观赏越剧。
  40.越剧演员第一个出国访问的,是1950年10月30日袁雪芬参加中国代表团赴波兰,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接着又赴奥地利列席世界青年理事会。后又参加中国青年访苏团,在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顿巴斯等地的工矿、农村、文艺界参观访问了两个多月。这是越剧演员第一次出国访问。


    41.第一次保家卫国义演,1951年8月10日~9月中旬,上海越剧界为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六一”号召捐献“越剧号”飞机,在大众剧场举行联合大义演。参演剧目有《杏花村》、《梁祝哀史》及传统剧折子戏等。捐献总数逾11亿(旧币),受到上海市文艺界抗美援朝支会致函表扬。
  42.首次越剧团参军,是1952年7月25日,玉兰剧团40余人离沪赴京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文工团,成为该文工团的越剧队。参军后首次排演的剧目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接着排演《西厢记》参加全国戏曲汇演。
  43.首次获国家颁发文化艺术类最高奖项的越剧演员,是1952年10月6日起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袁雪芬获汇演最高奖——荣誉奖(同获该奖项的还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盖叫天、王瑶卿、常香玉),这是越剧演员首次获得全国大奖。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获演员一等奖。
  44.首次招待外国贵宾越剧剧目,是1952年冬,《白蛇传》在北京怀仁堂招待蒙古共和国领导人泽登巴尔,毛主席陪同观看,这是越剧第一次招待外国贵宾。
  45.首次赴国外战场慰问的越剧团,是1953年4月24日下午,由徐玉兰、王文娟为主要演员的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乘志愿军的卡车到达朝鲜。对志愿军战士进行慰问演出。剧团5月28日进开城,于7月1日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越剧队”。在开城,越剧队为当地老百姓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反映强烈。越剧队在朝期间亲历了俘虏遣返工作,于12月24日返回祖国。
  46.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是1953年9月正式成立的浙江越剧团,该团分为两个队,其中一队是女子越剧队,二队是男女合演越剧队,这也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其前身为1949年12月成立的浙江省文工团第四队(越剧队)实行男女合演,排演了《王秀鸾》等现代剧。
  47.新中国第一部在国外放映的戏曲艺术电影,是1954年5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招待各国新闻记者,当晚,影片在日内瓦湖滨旅馆放映,招待200多位新闻记者。21日,影片又在圣彼得广场戏院放映,招待日内瓦瑞士官员、驻日内瓦的各国使领馆人员和当地的社会名流。
  48.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项的戏曲艺术电影,是1954年7月,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8届国际电影节,获音乐片奖。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中国代表团驻地宴请世界著名喜剧大师、1953年度国际和平奖获得者卓别林和夫人,招待观看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周总理安排下,范瑞娟由卡罗维发利抵达日内瓦,会见了卓别林。
  49.越剧界第一位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是1954年9月袁雪芬当选全国人大代表,9月15日,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
  50.第一个直属文化部的越剧院团,是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直属中央文化部领导,由上海市文化局代埽ㄔ?炱煸骄缤?960年成立于北京,系由原上海天鹅、光明、合众越剧团的部分人员和浙江湖州两个越剧团合并组成,属冶金部文工团。1963年归文化部领导,称红旗越剧团。1975年剧团被撤消,1978年恢复重建,1985年剧团建制撤销),1957年2月22日,文化部将上海越剧院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
  51.第一个专业戏曲团体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是1955年6月19日~7月30日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团长许广平,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此为越剧第一次组团出国正式访问演出。这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团体出国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52.最早形成〔C调〕即〔六字调〕的,是1957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
  53.最早建立的越剧演员培训和史料展览机构,是1962年在嵊县建立的“越剧之家”。1955年由马潮水、张云标、金荣水、袁雪芬、尹桂芳、姚水娟、屠杏花、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尹树春、高剑琳、毛佩卿、张茵等63位越剧演员组成筹建委员会。袁雪芬为主任,姚水娟、竺水招、马潮水、冯农为副主任。得到全国各地200多个越剧团的响应,义演集资8万余元。越剧之家坐落在嵊县鹿胎山麓,设有陈列室、练功房、教室、接待室等,担负着本剧种的史料搜集整理、艺术交流、培养训练青年学员、接待联络广大越剧工作者等任务。1964年,辟设越剧史展览室,以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实物,展示越剧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资料被毁,并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活动,重新搜集、录制和展出了小歌班男班和女子越剧时期的名伶照片、道具、乐器、服饰、唱片、堂彩、唱腔录音以及各种流派的主要唱段等。自1964年至1982年,先后举办了12期(每期半年至一年半)艺训班,为11个省市的43个越剧团培养了400多名男女演员及演奏人员。1990年越剧博物馆竣工开放,全部史料移交博物馆,以开办艺训班为主要任务,不断为专业、业余越剧团培训、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
  54.第一次被外国剧种移植的越剧剧目,是1962年12月底至1963年1月中旬,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上海越剧院徐玉兰、王文娟,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唱剧《红楼梦》的排练进行辅导。
  55.第一部以越剧艺人为题材的电影,是1964年1月10日,由上海越剧院编剧徐进参与编写,演员曹银娣、沈凤娟等参加拍摄的,反映越剧艺人生活和斗争的彩色故事影片《舞台姐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
  56.第一次形成〔降B调〕的,是1965年10月,在大型现代剧《火椰村》排演中,袁雪芬与琴师周柏龄共同创造了新腔〔降B调〕。
  57.第一次使用无线话筒的,是1974年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在解放剧场上演的现代小戏《半篮花生》一剧中,由男主角张国华试用了上海华侨胶木厂试制的无线话筒。1975年,由上海无线电二厂正式批量生产无线话筒,各剧团均竞相采用,并设置专职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58.第一次在舞台上使用可控硅调节灯光的,是1974年12月,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舞美队灯光组,试制成功可控硅预选调光器并用于舞台灯光的调节。
  59.第一次在越剧舞台上塑造领袖形象,是1977年10月南京市越剧团男女合演现代剧《报童之歌》,突破戏曲舞台上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首次在越剧舞台上竖立周恩来的艺术形象,但剧中人物周恩来只念不唱。
  60.领袖形象第一次在舞台上开口演唱,是1978年12月21日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在徐汇剧场上演《三月春潮》一剧中,刘觉扮演的周恩来,不仅念白上模仿周恩来本人的语音声调,还用越剧曲调让人物当场演唱,突破了领袖人物不宜唱的清规戒律。1979年2月28日,该剧赴北京参加第四轮全国戏曲调演,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二等奖。该剧以男女合演形式来反映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树立周恩来同志的艺术形象。首都的专家和领导,均对该剧在艺术上的创新探索给予好评。张艾丁说:“《三月春潮》证明戏曲表现老一代革命家是完全可以的,总理演得很好,唱得也很好,为戏曲打破了禁区,提供了经验。”曹禺说:“过去一说越剧就想到梁祝、贾宝玉、碧玉簪,现在居然在越剧舞台上看到总理,很是那么个意思,唱得也很自然,放的也很是地方,和秦腔《西安事变》各有巧妙不同。越剧在激昂慷慨的时候唱也很好。大约从此以后,无产阶级领袖们,不论什么剧种,都可以唱,因为有这几个剧做了开拓者。”
  61.首位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任职的越剧演员,是1978年3月~1993年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袁雪芬。
  62.第一部彩色宽银幕越剧艺术影片,是1978年10月由上海越剧团袁雪芬、金采风、史济华、徐瑞发等主演的,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拍摄,罗君雄、岑范导演的《祥林嫂》。
  63.越剧界首次为个人举办越剧流派演唱会,是1979年9月24日,由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越剧院在文化广场联合举办“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尹小芳、筱桂芳、沈嘉麟等参加演唱。
  64.首届电视汇演大奖赛,是1984年9月13日至17日由上海电视台举办的“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大奖赛”。参赛单位有:南通、扬州、嘉兴、诸暨、桐庐、舟山地区、富阳、嘉善、静安、虹口、卢湾、松江越剧团和上海越剧院共13个表演团体。获奖名次:一等奖赵志刚(上海越剧院),二等奖钱惠丽(诸暨越剧团)、单仰萍(桐庐越剧团)、胡敏华(上海越剧院),三等奖许志英(桐庐越剧团)、金静(上海静安越剧团)、韩婷婷(上海虹口越剧团)、陈颖(上海越剧院)、肖雅(上海虹口越剧团)、张俐(上海卢湾越剧团)。另设鼓励奖王晓莹等27名。
  65.首届全国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是1986年7月起由中央、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七家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市音像公司、嵊县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的“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评比于10月18日至19日,在浙江嵊县揭晓。优秀演员奖10名,赵志刚(上海越剧院三团)、茅威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钱惠丽(诸暨越剧团)、王少楼(乐清越剧团)、夏赛丽(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竺小招(南京市越剧团)、董柯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何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杨文蔚和周雅琴(上海静安越剧团)。演唱奖10名,李丽(南通市越剧团),胡敏华(上海越剧院三团)、王志萍(舟山地区越剧团)、沈于兰(上海越剧院一团)、裘珍媛(嵊县越剧团)、肖雅(上海虹口越剧团)、俞建华(湖州市越剧团)、金静(上海静安越剧团)、张月芳(上海越剧院二团)、洪芬飞(宁波市越剧团)。郑琴音等30人获纪念奖。
  66.首次在越剧中设置唱腔设计的,是1987年5月上海越剧院排演《陆文龙》时,首次由朱东韵、陈钧担任全剧的唱腔设计。越剧“唱腔设计”专职署名由此开始。
  67.首次越剧演员举行“表演艺术研讨会的”,是1987年12月20日~22日,由浙江剧协、上海剧协等单位在杭州联合举办的“傅全香表演艺术研讨会”。通过总结研究以使傅派艺术弘扬广大,促进越剧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之后,1988年4月12日~22日,由杭州市文化局举办的“范瑞娟流派研讨会”,在杭州举行;1988年7月1日,“戚雅仙表演艺术演唱研讨会”,在上海举行;1989年2月25日,由《解放日报》社、上海电视台一台等12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张云霞表演艺术研讨(演唱会)”在沪举行;1993年4月18日,“一代风流——尹桂芳”艺术(研讨)系列活动,在浙江新昌举行。
  68.首届全国越剧演员大选赛,是由中央、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选赛”。决赛于1988年10月29日(小生组)、11月2日(老生、老旦、小丑组)、11月5日(花旦组)在浙江杭州剧院举行。获最佳11人:(小生组)赵志刚、夏赛丽、郑国凤、周明,(花旦组)何英、吴素英、陈颖、黄依群,(老生组)董柯娣,(老旦组)胡敏华,(小丑组)陶卉。获优秀12人:(小生组)方雪雯、王蓓、钱丽亚、张惠忠,(花旦组)颜恝、应虹、王雅美、李敏,(老生组)华渭强、乐彩琴,(老旦组)陈少君,(小丑组)陈依娜。未进入决赛的,均获“荧屏奖”。
  69.荣获首届“金唱片奖”的越剧演员,是1989年10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唱片总公司首次颁发的“金唱片奖”仪式上。袁雪芬演唱的《祥林嫂》唱片,范瑞娟、傅全香演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唱片,徐玉兰、王文娟演唱的《红楼梦》唱片,荣获首届“金唱片奖”。
  70.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是1990年10月18日在浙江省嵊县正式开馆的越剧博物馆。
  71.首次获全国戏曲音乐奖的越剧剧目和个人,是1992年11月,我国戏曲音乐的首次全国性评奖——“孔三传奖”,在山西晋城举行。越剧《红楼梦》的作曲顾振遐、高鸣,获优秀奖。刘如曾荣获该项奖项最高奖——“特别奖”,以表彰其在越剧(《祥林嫂》)及京剧、沪剧等剧种音乐创作和改革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72.最早建立越剧基金的,是1993年6月成立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由茅威涛任会长,并由40余名社会知名人士,担任顾问和理事。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是由海内外热心振兴越剧艺术的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自愿捐赠资金,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批准设立的民间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的法人。
  73.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示越剧舞台美术成果(上海)的,是1997年10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越剧舞台美术》画册。该画册由袁雪芬任总策划,主编苏石风,副主编孙志贤、杨楚之,英译杜定宇。书的开本为8开,印数3000册。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展示越剧舞台美术成果(上海)的大型画册,共有八百多幅图片,文字部分全部用中、英文对照,八开本。以如此规模介绍一个剧种的舞美,在上海乃至全国尚属首次。越剧舞美是越剧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丰富了中国戏曲舞美的宝库。画册整体结构分四大部分: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造型设计,另外还有能鲜明体现越剧舞美特点的剧照,越剧舞美工作者介绍。画册以越剧舞美内的部门横向分类,同时兼顾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能使人从纵向了解其发展变革。画册按“精品”的要求绘制、编辑出版,富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上海特色、时代特色,兼具史料性、文献性、学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画稿都一幅幅精心绘制,一些年代久远的画稿,在制版时又采用高科技手段,用电脑作了精致加工,使画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上海的高水平和在全国领先的水平。
  74.首次举行全国性业余越剧选手比赛的,是2002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在余杭临平举行的“利群杯”首届全国越剧票友大赛,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电视台、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和余杭区文化体育局承办,杭州卷烟厂和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协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和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傅全香、吕瑞英、竺小招、赵志刚、董柯娣及中国著名戏剧家何孝充、齐致翔、著名剧作家钱法成、顾天高、著名戏曲作曲家顾达昌、《中国戏剧》编辑部主任赓续华出席了大赛决赛和担任了大赛决赛评委。大赛报名人数达400余名,覆盖北京、天津、辽宁、湖北、河南、山东、江西、贵州、重庆、福建、江苏、上海、浙江和香港等14个省、市(地区)。经初、复赛预选,84名选手荣获了三等奖,76位选手进入决赛,进行一、二等奖的角逐。决赛中,67个节目的70名选手先后在四场决赛中亮相,经评委当场亮分,30名选手荣获了一等奖(其中前十名选手荣获了“2002年度全国越剧十大名票”称号),40名选手荣获了二等奖;经观众评委评比,14名选手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票友”。
  75.首次获国家颁发终身成就奖的越剧演员,是2003年12月24日,在文化部会议室举行的第二届“造型艺术成就奖”和“表演艺术成就奖”颁奖仪式上,文化部领导向10名中国当今最优秀的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艺术理论家颁发“造型艺术成就奖”和“表演艺术成就奖”,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荣获“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和“表演艺术成就奖”是一个荣誉性奖项,由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专家推荐评审,每年获奖者为10人左右,专门用于奖励我国在造型、表演艺术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每年将评选一次。它不像很多奖项针对作品就大赛设奖、就大展设奖,而是针对个人成就的评奖,具有终身成就奖的性质,是“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文化部的评价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表演上,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更是开创一代先河,影响广泛。”
  76.首部以多媒体光盘形式记录越剧发展史的,是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8月28日出版的《中国越剧大考》。在这同一天,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与嵊州市人民政府在越剧诞生地嵊州市东王村联合举行《中国越剧大考》多媒体光盘揭彩仪式并召开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中国越剧大考》主要内容有:①《越剧历史篇》: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越剧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从孕育诞生、成长演变、历经曲折成败到改革、发展、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全貌,并记述了团体、机构、越剧音韵等,计57万字。②《越剧名人篇》:记述了越剧史上的演、编、导、曲、音、美等约650余位名人的从艺小传,计42万字。③《越剧名剧篇》:记述了越剧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剧目360余个。包含作者姓名、编创年代、剧目来源、剧情介绍、首演单位、艺术人员、表演特色、获奖情况等,计22万字。越剧自1906年诞生至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上演剧目约有6千余个。虽其中部分是“路头戏”或“肉子戏”,并夹杂一剧多名的情况,但演出与流传至今的剧目仍非常可观。此篇选编了流传下来和新创作的代表性剧目360余出。其中传统戏与古代剧250余个;时装戏与现代剧100余个。④《越剧名曲篇》:收录了越剧初期至20世纪末各发展时期名曲近700首,并记有唱词与作词、作曲、演唱者及录音年代等,计50万字。自越剧诞生后,经过一代又一代越剧艺人的艰辛耕耘,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断发展,造就了十分丰富的优美唱腔。越剧音乐唱腔的发展,经历了〔呤哦调〕、〔正调〕、〔四工调〕和〔尺调〕四个时期,从〔正调〕后期(20世纪30年代)起,就有唱片公司开始为越剧灌制唱片,真实地录下了早期艺人的演唱艺术。随着唱片业的蓬勃发展,历代优秀演员的精彩演唱,均能如实地记录下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越剧原始音响资料。此篇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全国各地250多位著名演员演唱的代表性唱段,全篇分为七部分:越剧男班名伶;越剧三花一娟;越剧十姐妹;越剧流派创始人;越剧名角;越剧著名演员;越剧小百花。本篇名曲荟萃,丰富多彩,也可见越剧音乐的发展史貌。
  《中国越剧大考》共配图3000余幅,其中部分珍贵史料是属首次披露。同时,运用不少活动摄像配合文字的阐述,使更具真实感、立体感。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首次以多媒体光盘载体出版这套巨著,盒装设计美观大方,套装内有《中国越剧大考》CD-ROM光盘1张、CD光盘60张、唱词一册,另附赠越剧经典剧目DVD光盘5部(张)。以光盘为载体出版后,2006年下半年将以图书形式出版。
  77.首次同时为四位越剧界老艺术家举办舞台生活70周年活动的,是2004年10月12日在文新大厦隆重举行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70周年庆大型座谈会”。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出席致贺,并在座谈会上发言。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市人大副主任王培生和副市长杨晓渡等。上海市妇联在座谈会上向四位老艺术家颁发了三八红旗奖章。中国剧协顾问刘厚生和演员代表赵志刚、吴群等也在会上发了言。从10月15日至10月20日举行“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庆演出活动”,它们分别是《品洁如雪艺馥芬》“袁派专场”、《须眉英姿展风范》“范派专场”、《她在丛中笑》“傅派专场”、《玉洁兰香君子风》“徐派专场”和“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庆综合场”共六场演出。“一代风华——大型越剧流派演唱会”自12月4日起还分别在无锡市、常州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演出。
  78.首次发行以越剧演员为题材的个性化邮票,是2004年10月13日上午,在逸夫舞台举行的“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庆个性化邮票”发行式。该个性化邮票由上海越剧院策划印制的。
  79.首次邀请全国越剧爱好者参加剧院庆祝活动的,是2005年10月2日~4日,在上海越剧院举行的“上海越剧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各地观众‘心心相印’团聚会”,与会的各地越剧爱好者50人,是通过“我和上海越剧院”征文活动评选出来的。其间组织50位越剧爱好者观摩演出、参观剧院、举行大型座谈会、与老艺术家和明星演员合影及联欢。
  80.首次通过卫星双向异地直播越剧专题电视文艺晚会的,是2006年3月27日——越剧诞生百年的当天,作为越剧的发祥地和发源地,上海和浙江嵊州,通过卫星首次双向异地直播专题电视文艺晚会形式纪念百年越剧诞生。晚会由“现场直播”、“历史场景再现”以及“视频播放”形式组成,兼具了专题和晚会的特点,力图展现越剧百年的史诗感。直播时的“历史场景再现”选址嵊州甘霖镇东王村草台,在晚会的上海现场,近30名全国老中青越剧名家,走上“越剧红地毯”,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讲述自己和越剧的故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4-01
11月6号 尹派之<<金玉良缘>>http://tieba.baidu.com/f?kz=933914241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4-01
滑稽越剧-[红楼外传]吴凤花.黄宪高http://v.ku6.com/show/uLItArLwVDp6UYaF.html
中国粤语在线:http://www.yuejucn.com/

中国越剧在线 www.yuejucn.com  
    

越剧尹派唱段 回十八尹桂芳赵志刚  周丽萍-何文秀-那老丈家破  周丽萍-张羽煮海-煮海  周丽萍-张羽煮海-闯海  周丽萍-五女拜寿-奉汤  周丽萍-桃花扇-追念  周丽萍-沙漠王子-叹月  周丽萍-沙漠王子-算命  周丽萍-陆游与唐婉-浪迹天  周丽萍-孔乙己-孔乙己 越剧范派唱段 魏春芳-梁祝-祝家庄上访英  江瑶-琵琶记-手抱坟碑痛断  江瑶-李娃传-莲花落  江瑶-汉武兴邦-莫将悲泪腮  范瑞娟珍藏-梁祝-回十八  范瑞娟珍藏-祥林嫂-花轿临  范瑞娟珍藏-祥林嫂-阿毛要  范瑞娟珍藏-梁祝-十八相送  范瑞娟珍藏-梁祝-山伯临终  王舒雯-宝莲灯·对月思家思 越剧徐派唱段 周燕-北地王-哭祖庙二  周燕-北地王-哭祖庙一  周燕-红楼梦-宝玉哭灵  周燕-红楼梦-读西厢  周燕-红楼梦-金玉良缘  周燕-红楼梦-想当初妹妹从  周燕-吕布与貂蝉-想吕布  周燕-是我错  周燕-真假驸马-可怜天下父  周燕-追鱼-碧波潭 越剧陆派唱段 陈伊娜-珍珠塔-我只道骨肉  陈伊娜-送花楼会-兴冲冲奉  曹银娣-劈山救母·宿庙题诗  劈山救母-宿庙题诗-曹银娣  张宇峰-送花楼会·兴冲冲奉  黄慧-情探·诉不尽水晶帘下  徐标新-珍珠塔-唱道情  梁祝--山伯回忆原唱-徐标  一口冷酒咽下喉-徐标新  徐标新我只道骨肉总有情 越剧毕派唱段 丁小蛙-正月十五是元宵  王老虎抢亲-订盟  杨童华-三笑-相爷堂内把话  杨童华-林冲-我身在沧州心  杨童华-城隍庙  杨童华-光绪皇帝-乌云遮日  杨童华-血手印-听罢言仔细  杨童华-光绪皇帝-自从马关  杨童华-玉蜻蜓-娘亲离儿已  杨童华-花为媒-听我良言来 越剧袁派唱段 袁派红楼梦一入宫门如海深  徐莱-武松杀嫂·金莲一生都  黄莺-早春二月·寡妇门前是  华怡青-魂断铜雀台·西风黄  华怡青-风雪渔樵·愿伴青山  陈慧迪-啼笑因缘·叹涟涟  袁雪芬-祥林嫂·雪满地风满  袁雪芬-祥林嫂·婆婆说话你  袁雪芬-祥林嫂·千悔恨万悔  袁雪芬珍藏-祥林嫂-问苍天 越剧傅派唱段 何英-三支香  孙莉-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  颜佳-双玉蝉-菱花镜  颜佳-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  周艳-双玉蝉-菱花镜  周艳-西厢记-疏帘风细传琴  何英-九连环  王婕-孔雀东南飞·雀盟  盛舒扬-窦娥冤·斩娥  裘丹莉-情探·阳告 越剧吕派唱段 章益清-陆游与唐婉-如坠深  藜斋残梦·我甘心为爱的花雨  藜斋残梦·我害怕爱人离去-  张聿-藏书之家-跪双膝落热  熊琦-汉宫怨-霍成君跪地上  吴海丽-何文秀-叠纸雁雁南  黄依群-琵琶记-残菏又现  黄依群-南唐遗事-恨苍天   黄依群-陈三两-见凤鸣气得  陈辉玲-陆游与唐婉-如坠深 越剧金派唱段 樊婷婷-碧玉簪·归宁  陈馨琦-盘夫·我本是生长在  金采风-陈少春周宝奎碧玉簪  金采风-盘夫索夫·要到书房  金采风-盘夫索夫·官人好比  金采风-红楼梦·昨日楼头喜  金采风-儿是娘亲生来娘亲养  金采风-碧玉簪·送凤冠  金采风-彩楼记·山坎起屋筑  金采风-碧玉簪归宁 越剧王派唱段 藜斋残梦·远离沙村回头望-  藜斋残梦·怎知月老系红绳-  徐静儿-藏书之家-心事难述  洪瑛-赵氏孤儿-亲不亲 恨  洪瑛-琵琶记-取孝帕  洪瑛-白兔记-你莫将孩儿错  何炯华-白兔记-日落西山暮  何炯华-白兔记-日担水夜推  王文娟珍藏-追鱼-张郎你听  王文娟珍藏-追鱼-且把真身 越剧戚派唱段 朱蔺为妻是千年白蛇峨嵋修  周美姣-五女拜寿大女儿跪夫  王杭娟-玉堂春选段  王杭娟玉蜻蜓-拒子,认子  王杭娟孙建红庵堂认母  王杭娟-四季衣  王杭娟梁祝楼台会三张状纸  王杭娟梁祝记得那年乔装扮  戚雅仙-玉堂春·苏三起解  戚雅仙-屈原-读离骚 越剧其他唱段 殷慧丽-五女拜寿-冰冻路滑  浙江越剧团廖琪瑛祝福本站  嵊州市越剧团刘志霞祝福本站  嵊州市越剧团裘巧芳祝福本站  浙江省越剧团王滨梅祝福本站  浙江省越剧团张伟忠祝福本站  朱丹萍-天女散花  何赛飞-花谢花飞飞满天  何赛飞-貂蝉-一支清香炉内  越剧珍藏-盘妻 越剧老生唱段 徐慧琴、吴小楼-见此情景暗  张霞军-二堂放子-彦昌自别  娄亚利-汉宫怨-弑后欺君罪  孔立萍-白兔记-好人受难众  董柯娣-赵氏孤儿-苍天开眼  董柯娣-五女拜寿-小夫妻双  董柯娣-白兔记-望东方  吴春燕-赵氏孤儿-牵线风筝  吴春燕-小刀会-弹痕累累满  蔡燕-金山战鼓·望长江鱼龙 越剧老旦唱段 徐国芳-西厢记-错看你读书  宋兰芳-五女拜寿-老爷说话  徐爱武-汉武兴邦-字字钢刀  徐爱武-汉武兴邦-霎时胸中  陶钻怡-碧玉簪·手心手背都  赖婚记-你若到马家去做人-  金艳芳-珍珠塔·前见姑  周燕儿-赖婚记·你若到马家  周宝奎-祥林嫂·丈夫死后整  周宝奎手心手背都是肉 越剧生角伴奏 伴奏-梁祝赴杭  伴奏-梁祝同窗  伴奏-楼台会  伴奏-梁祝化蝶  伴奏-方雪雯-山伯临终  伴奏-方雪雯-回十八  伴奏-想当初  伴奏-金玉良缘  伴奏-读西厢  伴奏-宝玉哭灵 越剧旦角伴奏 早春二月-寡妇门前是非多-  真假驸马-百般羞辱我无怨-  早春二月-感谢你无情揭榜人  武松杀嫂-金莲一生都是罪-  蹄笑因缘-叹涟涟-黄慧迪(  情探-阳告-裘丹莉(伴奏)  盘夫-我本是生长在侯门宰相  孟丽君-他那里字字句句诉衷  赖婚记-你若到马家去做人-  孔雀东南飞-雀盟-王婕(伴 越剧唱段最近发布 周燕-北地王-哭祖庙二  周燕-北地王-哭祖庙一  周燕-红楼梦-宝玉哭灵  周燕-红楼梦-读西厢  周燕-红楼梦-金玉良缘  周燕-红楼梦-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  周燕-吕布与貂蝉-想吕布  周燕-是我错  周燕-真假驸马-可怜天下父母心  周燕-追鱼-碧波潭  回十八尹桂芳赵志刚  李璐彦-真假驸马·可怜天下父母心  殷慧丽-五女拜寿-冰冻路滑雪花飞  章益清-陆游与唐婉-如坠深渊惊离  浙江越剧团廖琪瑛祝福本站  嵊州市越剧团刘志霞祝福本站  嵊州市越剧团裘巧芳祝福本站  浙江省越剧团王滨梅祝福本站  浙江省越剧团张伟忠祝福本站  周丽萍-何文秀-那老丈家破人亡  周丽萍-张羽煮海-煮海  周丽萍-张羽煮海-闯海  周丽萍-五女拜寿-奉汤  周丽萍-桃花扇-追念  周丽萍-沙漠王子-叹月  周丽萍-沙漠王子-算命  周丽萍-陆游与唐婉-浪迹天涯  周丽萍-孔乙己-孔乙己  周丽萍-何文秀-桑园访妻 全选 反选 更多  越剧唱段专辑精选 金静专辑金采风专辑吕瑞英专辑何英专辑杨童华专辑王志萍专辑吴凤花专辑黄慧专辑徐标新专辑方亚芬专辑赵志刚专辑茅威涛专辑越剧知识袁派介绍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袁 [查看]
·毕派介绍
·陆派介绍
·徐派介绍
·范派介绍
·尹派介绍
越苑百家专访两会代表茅威涛:全国两会已经进行 [查看]
·金钦夫与越剧的不解之缘
·何赛飞:洗尽铅华始到真
·王君安 重归舞台传承尹韵
·茅威涛
·陈辉玲
戏迷推荐的越剧唱段 方亚芬-断肠人·月朦胧  茅威涛-五女拜寿-奉汤  黄慧-情探·送别  方亚芬-西厢记·琴心  赵志刚越剧唱段精选  戚雅仙-玉堂春·苏三起解  戚雅仙毕春芳-王老虎抢亲·寄闺  王文娟珍藏-红楼梦-黛玉焚稿  袁派伴奏-西厢记-琴心  王君安-盘妻索妻-洞房悄悄静幽幽  萧雅方亚芬山河恋-送信  金采风-盘夫索夫·官人好比天上月  黄慧-情探·诉不尽水晶帘下脂香粉  赵志刚沙漠王子算命  红楼梦·焚稿-单仰萍  章瑞虹梁祝山泊临终  茅威涛-九里桑园叫算命  王派伴奏-蝴蝶梦-萍聚萍散  赵志刚-沙漠王子·算命  王杭娟-玉堂春选段  郑国凤--追鱼·多承娘子有情义  范瑞娟珍藏-梁祝-回十八  杨童华-三笑-相爷堂内把话传  袁派红楼梦一入宫门如海深  伴奏-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旧(傅  王君安-玉蜻蜓-劝三母  王柔桑-孔雀东南飞·人去楼空空寂  徐玉兰-北地王·哭祖庙  董柯娣-小夫妻双双对对跪地上  丁小蛙-正月十五是元宵  茅威涛-陆游与唐婉-浪迹天涯  茅威涛-断桥-想当初与娘子共舟湖  红楼梦-黛玉焚稿 全选 反选 更多   越剧动态越剧《西湖遗梦》演绎越剧《西湖遗梦》剧照 [查看]
·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越剧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越剧唱段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名段到女子越剧名段为主的演变。越剧流派唱段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这些扎根在群众之中的艺术形式,五光十色,是越剧产生的肥沃土壤。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这是一种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越剧唱段。这种越剧唱段,最初是由民间越剧艺人金其炳创造的越剧名段。越剧艺人金其炳是嵊县西乡马塘村人,原是个农民。一八五二年的一天,他在田头晒谷场上唱几句越剧新闻,每句越剧唱段的尾部都带有{工尺普}上的{四工合上尺}几个音,作为越剧衬音拖腔。这种越剧唱法,有点类似佛曲“宣卷”中每唱一两句就宣一声佛号“南无佛,南无弥陀佛”。不过,越剧唱段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佛无关,拖腔不能宣佛号,于是用上了{四工合上尺}。群众觉得越剧唱段曲调简洁流畅,灵活动听,便纷纷向金其炳学,不少人还正正经经地拜他为越剧老师。金其炳教出的一些越剧徒弟,日后都成为有名的越剧唱书艺人。这种越剧曲调,就称为{四工唱书调}。越剧唱书,起农民的一种自娱性的形式,劳动之后,用越剧唱书来进行娱乐,称为“田头唱书”。一八六零年前后,越剧自娱性开始改变了。为什么呢?原来清朝政府由于加紧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加重了田赋捐税,农民生活更加困苦。贫苦的各破产的农民为了谋生,开始用越剧唱书作为弥补经济的手段。那时是一个人单独出门,大门,左肩背一个干粮袋,手里拿一根长长的旱烟袋,敲着门槛作越剧伴秦。沿北京时间卖唱越剧名段,乞讨年糕、粽子。从秋收之后到第二年清明播种之前,是一段农闲时期,会越剧唱书的农民纷纷外出,从本县渐渐流入附近的东阳、义乌、桐庐一带。唱的越剧内容一是小段,多是吉利话,当地叫“彩话”,譬如到了一家商店门口就唱越剧“南货老板发大财,金银财宝滚进来”之类;一是农村生活中的越剧小故事,如《蚕姑娘》,唱姐妹二人在养蚕中的乐趣,《绣荷包》,唱美多娇和赵文标的热恋。后来,越剧唱书艺人丢掉了旱烟袋,改用毛竹做起的尺板和毛竹做的笃鼓来做越剧伴奏,又从一人单独唱越剧发展两个人搭档唱越剧,主唱越剧者拿尺板,称上档,帮唱越剧唱段者拿笃鼓,称下档,这个时期,称为“沿门唱书”。“沿门唱书”主要是在农村里,几年之后,越剧民间艺人逐渐进入城镇茶楼唱越剧,并且与茶楼订好合同,有了相对稳定的经典越剧演唱地点。这时“沿门唱书”便 发展为 “落地唱书”。越剧演唱的形式也相应地起了变化:主唱越剧者前面放着一个案桌,边说唱边用手一些简单的动作,越剧帮腔的人在案桌旁边,以尺板、笃鼓越剧伴奏,并和以越剧尾腔。由于听众成分变成城镇居民,而且不只是一家一户,越剧演唱的内容如仍是一些通俗的小段便不能满足听众的要求,于是增加了一些反映古代的生活的大书,包括才华佳人的爱情故事和帝王相处理军国大事的故事,俗称越剧“武书”。当时有“文书走田庄,武书进茶坊”的说法。越剧演唱长篇高,越剧帮腔呆板,比较单调。越剧艺人们在实践中寻求新的越剧曲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4-01
越剧 cctv名段欣赏(方亚芬)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1CdbSX7LI8/

越剧 相关专辑 共找到 680 个专辑 http://www.soku.com/search_playlist/type_tag_q_%E8%B6%8A%E5%89%A7


袁派(袁雪芬)
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她演出的多是善良、端庄而带悲剧色彩的妇女形象,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袁雪芬的嗓子,音色 并不特别亮,音域也不特别宽,她以真情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袁雪芬演过一百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例如,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 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等。袁派形成后,学袁派戏,唱袁派腔的人愈来愈多,包括有成就的名演员如戚雅仙、张云霞、 金采凤、吕瑞英、筱月英、朱东韵等。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