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68阅读
  • 59回复

侗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03-31
侗戏《门龙与肖妞》http://www.gzmzwhw.cn/CulturePalace/ContentB.jspe?sp=S4028e4861edf6135011f064ca8b30058

通道侗戏:侗戏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本民族剧种,产生于1830年,贵州黎平腊侗人在本民族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借鉴汉族戏剧形式,创立了用侗语道白和侗语演唱的侗戏。1954年,侗戏在通道迅速传播并逐渐进入盛行。侗戏从产生到两套 的一百多年历史过程中,随着各民族戏曲文化之间的交流,侗戏取长补短,在表演艺术上,突出戏曲的说、唱、唸、打、舞等方面的统一。在戏剧情节上注意了冲突性、形象性、曲折性,侗戏唱腔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侗戏的剧目较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刘美》、《珠郎娘美》等体统剧目和现代剧目300多个。2008年,通道侗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1-03-31
印江花灯锣鼓《庆丰收》http://www.gzmzwhw.cn/CulturePalace/ContentB.jspe?sp=S4028e4861e61837a011e76b430090041
独特的贵州茅贡侗戏演唱习俗
贵州茅贡侗戏侗戏,是我国民族戏剧的一个独立剧种,它是侗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奇葩,已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发祥地是黎平县茅贡乡,其创始人为清朝嘉庆年间出生在该乡腊洞村的侗族歌师吴文彩,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茅贡侗戏的演唱活动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下帖子:

茅贡每个侗寨都组建有侗戏班子,一般是以寨子为单位组建,也有以族姓或鼓楼为单位组建的。侗戏班子要到别的侗寨演出,要先发帖子,接到帖子后,侗寨的寨老先要进行商讨,若接侗戏班子来演出,则把帖子收下;若不接侗戏班子来演出,则把帖子退回去。收下帖子后,寨子做好演出准备和定好时间,还要派人专程去接戏班子,戏班子才起程。

挂彩旗:

接侗戏班子来演出的侗寨,演戏的场所都是安排在本寨修建的戏台,即使没修建有戏台也要临时搭建一个台子。侗戏班子到来后,先把此前到外地演出获赠的彩旗在台子前悬挂起来,以示宣传和展示本戏班子的荣誉。哪个侗戏班子挂的彩旗越多,证明那个侗戏班子技艺水平高明,越受观众欢迎。

立坛请师:

侗戏班子演出前,先由班子里的戏师在幕后主持仪式立坛祭请侗戏鼻祖吴文彩先师。在一张桌子上铺上红布,摆上一升米、一个红包、一把香、一叠纸钱、一个鸡蛋、一个刀头(煮好一小块猪肉)、三杯酒。戏师把写有本戏班班名的纸条插在米中,然后烧香焚纸,口念祭词,内容是人类的起源、侗族祖先的迁徙、侗戏的创立、演出剧目的传授等,燃放鞭炮闹台才开始演出。

提词走步:

侗戏剧目的脚本都是用汉字记侗音抄写的,有的剧目要演三五天,既语句夹杂,又篇目过长,演员很难得背台词,因此演侗戏都是由戏师在幕后看脚本提词。演员走进底幕前听戏师念一句,就又走出来唱一句,交错走横“8”字步表演,唱完一句,乐队的果吉、牛腿琴、琵琶、板胡、锣、鼓、钹等乐手就和乐进行伴奏。演员表演不受时空限制,动作比较生活化,唱腔悦耳动听,节奏和谐感人。

送晌午饭:

侗戏班子外出演出的时间都是单日数,一般是三、五、七天。演员的早、晚餐由接去演出的寨子的人家轮流请到家中去吃,中午则是由侗寨的姑娘们送晌午饭到戏台,姑娘们排着长队,把煮好的糯米饭、甜酒粑、油茶、米花、腌鱼、腌肉等担送到后台,招呼演员们吃。演员们吃完晌午饭后,要给姑娘们送饭的器皿里打发糖果、瓜子、丝线等小礼物,以示留念和感谢。

跳“加官”:

侗戏班子外出演出从不开价收费,只是通过跳“加官”来收取酬谢。演出的最后一天,由戏师与接去演出的寨子的寨老商量确定,节目演完后戏班子要对寨上有声望、有身份的人进行提名朝贺,被提名朝贺的人要事先封好红包,封钱随多意少。跳“加官”由戏师在幕后提名念贺词,一名男扮女装的演员手中拿着写有贺词的红布在台前随声附和跳动,结尾加上一句“官上加官!”。贺词言简意赅,富有针对性,如贺老人为“寿比南山”、贺干部为“名扬四海”、贺老师为“桃李满天”、贺学生为“金榜题名”、贺种田人为“五谷丰登”、贺生意人为“一本万利”等等之类的吉利话。

回头谢寨:

侗戏班子外出演出回寨后不久,为答谢接去演出的寨子的盛情款待,戏班子邀约本寨的众人,在寨老和戏师的带领下,身着盛装,吹着芦笙,敲锣打鼓,抬着大肥猪去回谢接去演出的寨子,表示感谢该寨对戏班子的信任和赏识。接去演出的寨子组织姑娘们身着盛装在寨门迎候,设路障对拦路歌敬酒,对歌敬酒完毕后,才把客人引进寨,晚上两寨人员一起在鼓楼坪或晒谷坪会餐,对歌敬酒,开怀畅饮,交友叙情,共庆侗戏演唱活动促进和谐交往的宴会。

因有这些习俗的传载,而今茅贡乡仍保持着“少儿学侗戏,青年唱侗戏,老人看侗戏”的浓厚氛围,使得侗戏仍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562400.com 中国金州网
原文链接:http://www.562400.com/lvyou/minsufengqing/20101212-7262.html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1-03-31
独山花灯《地灯舞》http://www.gzmzwhw.cn/CulturePalace/ContentB.jspe?sp=S4028e4861d57e43b011d7098137f0071
贵州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
2011-03-08 16:06:22 我要评论(0) 字号:T|T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力气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需要迎亲的男家歌手随机应变,很快地巧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同,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烈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必须交换腰带,互相换喜"。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这套为时十来分钟的仪式完毕,新娘才在鞭炮声中进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饭"。饭后便开始对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门外,互相对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亲,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罢丰盛的"百盘宴"(来参加婚礼的人不带其他贺礼,各带一盘最有侗乡特色的腌鱼、腌鸭、腌肉之类的东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边挑着稻草(男耕)一边挑着纺车(女织)来到男家定居。从这时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562400.com 中国金州网
原文链接:http://www.562400.com/lvyou/minsufengqing/20101221-7451.html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03-31
侗戏《春草闯堂》http://www.gzmzwhw.cn/CulturePalace/ContentB.jspe?sp=S4028e4861c0ddf91011ce04cec090329

贵州天柱侗族“斗牛舞”
“斗牛舞”是贵州天柱侗族人民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流传在天柱县蓝田、邦洞、凤城镇以及社学乡和渡马乡,当地称之为“放地牯牛”或“车地牯牛”,以模拟牛打架为舞蹈内容,采取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斗牛舞的主要道具为帕子、枕头、箩筐、阴钱,伴奏的乐器有锣、鼓、牛角和海螺之类。活动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午夜和七月十一至十五日午夜。

届时,男女老少举着松明火把,集中到某一家的堂屋或空旷平坦的晒谷坪上,敲锣打鼓,鸣角吹螺,齐唱(斗牛歌):呜啷—冬火浅,选头好牛来耕田。打赢那个留做种,打输那个杀来煮。用帕子将两个男青年的眼睛蒙住,让他们双膝跪地,上身前倾下匍,掌心着地,扮演“地枯牛”进行激烈交战。若“地牯牛”的前方有坚硬的障碍物则用枕头遮盖,若不败而出线者,则用箩筐挡住。并规定双方都不准用手抓拳打或脚踢,只允许碰、掀、扳、推、捺、顶、撬、滚等八个基本动作。表演到精彩处,往往掌声雷动,欢声如潮,给侗家山寨增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侗族斗牛舞既不同于委内瑞拉的“摔牛”活动,也不同于西班牙的“斗牛”游戏。委内瑞拉和西班牙的“斗牛”是人与牛斗,他们斗的对象是凶猛无比的公牛,与侗族斗牛舞具有本质的差别。前者属滑稽的娱乐性游戏范畴,后者属严肃古朴的舞蹈艺术范畴。关于侗族斗牛舞的起源问题,我们只有到历史悠久的“牛文化”或者更为广阔的农耕文化大背景中去寻求解答。

侗族举凡与“牛文化”有关的“斗牛节”、“舞春牛”、“送春牛”、“牛王节”、“敬牛栏菩萨”等民俗活动和俯拾即是的牛的神话传说故事,无不与农耕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是“斗牛”习俗与农田耕作的关系更为密切。只要追溯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我们就不难发现“斗牛舞”的起源,因为这一舞蹈形式完全是“斗牛”习俗再现。

侗族地区的“斗牛”习俗由来已久,世代传承。每年二月或八月逢亥日即为“斗牛节”,亦有的地区是重阳(即九月初九),传说这是保家牛战胜犀牛的日子。《贵州通志》载:侗家“俗尚斗牛,先以重货购大牛,饭之使肥,届冬则择日各牵牛出斗。千百为群,奔腾跳掷,必胜负分然后止。”足见其活动规模之大,盛况空前。乃至今日,石洞、水洞、黄桥、都岭一带“斗牛”习俗依然存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03-31
侗戏《休丁香》http://www.gzmzwhw.cn/CulturePalace/ContentB.jspe?sp=S4028e4861c0ddf91011cd5e4bd0702f1

侗戏,侗族戏曲剧种。流传于贵州省从江、黎平、榕江和和广西、湖南侗族聚居地区。3 R+ a3 M: I. U8 h! w" ]
  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侗族民间说唱形式“嘎锦”(侗语,即叙事歌)和“摆古”结合而成。1870年左右,自贵州沿都柳江传人广西。最初仅有两人坐唱,后发展为走唱。道光年间,黎平县腊洞寨侗族秀才吴文彩和吴文彬等根据汉族唱本编成《梅良玉》、《凤姣李旦》等侗剧脚本。之后,民间业余戏师又先后创作了许多本民族题材的剧目,如《门龙》、《三郎五妹》、《珠郎娘美》等。很多侗寨都有业余侗戏班,代代相传。1949年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美道》、《芒遂》、《刘知远》等,编演的现代戏有《侗家儿女》、《民族团结的花》等。其中《珠郎娘美》已摄制成影片。

  侗戏早期的表演颇有特色,角色到台前唱完一句后,在过门中绕平8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戏师面前,听取提示的唱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丑脚在台上比较活跃,有独特的程式,不论从左右方向出场,都只能向里跳跃,叫做“跳丑脚”。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主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镲,但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用以伴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1-03-31
侗戏《白玉香》http://www.gzmzwhw.cn/CulturePalace/ContentB.jspe?sp=S4028e4861c0ddf91011cb0e52dda0293


dòng xì ㄉㄨㄙˋ ㄒㄧˋ
侗戏(侗戲) 

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 广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系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嘠锦”和“摆古”于 清 嘉庆 、 道光 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相关词语:

侗剧 侗族 侗族大歌 侗长 侗侗  愚侗 空侗 倥侗 笼侗 儱侗 壮侗语族 

侗戏 白玉香4http://v.ku6.com/show/k0LzjQtXmkXEs7YP.html
侗戏

繁体 侗戲
拼音 dònɡ xì
注音 ㄉㄨㄙˋ ㄒㄧˋ

词语解释
侗戏 dònɡ xì
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地侗族聚居地区。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演出。基本唱腔吟诵调由“嘎锦”(侗族叙事歌)发展而来。剧目有《珠郎娘美》、《美道》、《芒遂》等。
词语解释
侗戏 dònɡ xì
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 广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系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嘠锦”和“摆古”于 清 嘉庆 、 道光 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相关词语
侗侗 侗剧 侗族 侗族大歌 侗长 戏下 戏乐 戏五禽 戏亭 戏亵 戏侮 戏倡 戏兵 戏具 戏出儿 戏判 戏剧 戏剧性 戏剧服装 戏匣子 戏单 戏台 戏台子 戏啁 戏嘲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1-03-31
侗戏《李三娘2》http://www.gzmzwhw.cn/CulturePalace/ContentB.jspe?sp=S4028e4861c0ddf91011c7e4608b70216

侗戏鼻祖--吴文彩
    吴文彩:(1798—1845)黎平府腊洞人,侗族。生于清嘉庆三年,幼读诗书,勤奋好学,广读诗文,汉文化水平较高。幼时就爱好本民族的侗歌,20岁便开始编侗歌,逐渐传开,成为当时的歌师。他编的《开天辟地》、《乡老贪官》等,内容丰富,比喻贴切,讲究韵律,至今还在侗乡广为流传。当时汉族的古装戏剧流入侗乡,可惜侗民族不懂内容和语言,青年时代的吴文彩便萌发了移植成侗戏的欲望。29岁离家到黎平府、铜鼓卫、古州厅等地,追看戏班子演出,揣摩戏剧中的表演情节。半年后返回家乡,独自住进禾仓里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将汉族戏剧《朱砂记》、《二梅度》的故事情节,改编成侗语表白,侗歌唱腔的《李旦凤姣》和《梅良玉》,并确定在舞台上走横8字的表演形式,牛腿琴伴奏。首创了其有立体美感艺术的侗戏。经过三年艰苦劳动,两出戏剧歌词共440余首,长达一万余行。当他教导青年们演出后,轰动整个侗乡,受到侗族人民的喜爱并很快地传播普及。吴文彩因劳累过度,不幸英年早逝,仅活了48岁。他被侗族同胞称为“侗戏鼻祖”,每个侗寨的侗戏班子开台演出之前,都有请鼻祖师父的祭词,以志纪念。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1-03-31
黔剧剧本《秦娘美》第一场
文章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贵州卷          作者:          2008年05月08日
  
侗戏原著:梁少华、梁耀庭
贵州省黔剧团创作组集体改编

人物:
娘美、珠郎、银宜、奶花、大库、婢娘、婢妹、蛮松、纠缪、兰笃、美耶、传事、杨戛老、娄杭、乡老数人、打手数人、坐月之侗族青年男女若干人、贯洞寨之男女老幼村民若干人



序歌
[管弦齐奏,序歌开始,一幅侗族精绣“丹凤朝阳”的光彩垂幕,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序歌:
笙箫鼓乐伴侗歌,
四座听唱古州河,
当年娘美逃婚去,
遗事流传江箭坡。
[歌声渐隐,垂幕揭开。


第一场
坐月破钱

[百年以前,一个春天的月夜。
[古州三保寨上,美耶家月堂。
[侗族青年和姑娘们,正在行歌坐月——琴弦轻奏,歌声悠扬。一个个年轻的面孔,笑逐颜开,情趣洋溢。
[月明如昼,群山似屏,远处是侗家鼓楼,近处是榕树婆娑。
[罗汉们愉悦地弹奏,姑娘们深情地歌唱。
[珠郎神情淡漠,焦急不安。

姑娘们: (唱)
李树开花蜜蜂来,
水波旋转鱼和谐,
星星不移月等待,
星星落坡月跟来……

[罗汉们低声赞叹:“唱得真好!”

美耶:我们又唱过了,这回该你们罗汉唱啦!
众姑娘:对啦!这回该你们罗汉唱啦!
兰笃:(笑对罗汉们)那我们就唱起来!……喔!珠郎不等她了,快来唱吧。
珠郎:(信口答应)……哦,唱吧唱吧!……

[罗汉们一边歌唱,一边用灵活的手指,拨动琵琶的丝弦,马尾弓也烂熟地在牛腿琴上轻轻滑动。

罗汉们:(唱)
男女同堂象秧芽,
秧芽长大各成家;
二人纵然得想见,
也难对坐弹琵琶……

[歌声末了,大家都略略有些抑郁。

美耶:(天真地笑了起来,打破了沉闷)看!这些罗汉说得这样可怜呵!
众姑娘:是呀,说得这样可怜呵!
女甲:咦?珠郎为哪样不唱呀?
兰笃:娘美没有来,珠郎也就变哑巴了。

[众笑。

男甲:咦?怎么娘美还不来呀?
美耶:唉,这几天她舅舅时常来她家,死活都要逼娘美嫁给她表哥,——只怕她妈不准她出来坐月啊。
女乙:(愤慨地)为哪样我们侗族姑娘一定要嫁表哥嘛?!
女甲:唉!就是老规矩害人啰!
美耶:(激动地)就是这个死规矩啰,要不然,娘美还会让他们逼成那样?……

[众人各有心事,默然。

兰笃:……好啰,不说这些啰,珠郎,娘美怕不会来了。夜也深了,歌也唱了,我们大家还是回去吧。

[众均起身,互相道别。

美耶:大家慢走,哪天有月亮你们再来!
众男:要来!要来!

[众三三两两相继而下,珠郎徘徊等待。

兰笃:(返身)珠郎,娘美一定不来了,在这点老等也是空的。你看夜深了,天又冷,还是回去吧。
珠郎:不,娘美一定会来的!兰笃哥,我再等一下,你先走一步。
兰笃:也好,那你要早点回来哦。

[兰笃下,娘美急上。

娘美:珠郎!
珠郎:娘美!……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

娘美:唉!(唱)
我舅舅来我家逼得好紧,
三天后他就要接我过门。
我妈妈守旧规只好答应,
再不准我和你坐月谈心。

珠郎:(一阵惊疑)那,你……

娘美:(回顾一眼,唱)
直等到这半夜人都睡静,
背着妈悄悄地来把你寻。
都只为我二人早有情分,
我娘美纵然死不嫁表亲!

珠郎:(欣慰,唱)
去年初送表记连心相赠,
拿手镯换花带情挚意真;
只有那墙上草摇摆不定,
我对你这辈子永不变心!

娘美:珠郎!那我们今晚就来破钱,订个千年夫妻呀!
珠郎:好!……娘美!你这话就象从我心里说出来的一样,我身边现成带有铜钱。

[娘美接过铜钱,虔诚地安置地上,拾石欲欲劈。

珠郎:娘美!我们先来对天赌咒!

娘美:好!我们就来点火照心肠,劈头看脑浆。(唱)
凭这铜钱来作证,
珠郎:(唱)
对天对地把誓盟。
娘美:(唱)
我若把舅家门来进,
架上黄瓜刀断藤!
珠郎:(唱)
我若反悔遭报应,
雷电劈我火烧身!

[两人破钱,各执一半,欢欣起舞。

珠郎、娘美:(同唱)
破了铜钱表了心,
死就同死生同生。
不怕旧规压头顶,
千年夫妻不离分。

[兰笃着急而关切地跑来。

兰笃:(紧张地)珠郎!娘美!
珠郎、娘美:(同惊)出了哪样事?兰笃哥!
兰笃:娘美!你舅舅到你家来了。
珠郎、娘美:(震惊)啊!
兰笃:他见你这样夜深还不回去,点起火把,正在找你。

[青年甲、乙,姑娘甲、乙、丙也先后跑来报信,都说娘美舅舅,正在点起火把,到处寻她。

珠郎:(沉吟)原说三天以后,这一下我看一天都等不得了!唉,娘美,那我们怎么办?
娘美:(果断地)嗯,留在三保,舅爹是不会放过我们的,只有远逃外乡!
珠郎:好,那我们就逃走!……等我回去拿点换洗衣服,一下我们在河边会面。
兰笃:(急阻)回去不得!回去就要碰到她家舅舅(取下戒指,交与珠郎),送给你们,这下就走。

[姑娘们有的也脱下手镯和银饰赠给娘美。

珠郎:兰笃哥,我们两个从来没有出过门,逃到哪点去落脚呢?
兰笃:俗话说:“出门有路”,你们先到别处躲一下,事情过了再回来。
娘美:兰笃哥说得对,珠郎,到哪步再说哪步话。
珠郎:那我们走了。
兰笃:慢点……不要走大路,走九十九坳,翻过想情坡,路就平顺了。
珠郎、娘美:多谢兰笃哥和大家关照。

[珠郎、娘美与兰笃等分下,二幕急落。

第二场
路上宿洞

[紧接前场——深夜。
[崎岖山道中。
[二幕前:珠郎带行囊上。

珠郎:娘美!快上来呀!

[娘美上,二人上坡。

娘美:(唱)
想情坡高难见顶,
珠郎:(唱)
二人同心路就平。

[急雷闪电,阴云四合……

娘美:(唱)
霎时天变乌云起,
珠郎:(唱)
眼看暴雨快来临。

[闪电、响雷,骤雨下。

娘美:珠郎!大雨说来就来了,我们找个地方躲一下。
珠郎:(急觅躲雨的地方)娘美,你看那旁有个岩洞。
娘美:走嘛!

[二人步入岩洞,相互拂拭身上雨水,攀折洞口枯枝,生火烘烤湿衣,两情欢。
[风雨不休……天色渐暗。

珠郎:(唱)
狂风吹雨不停雷声猛吼,
娘美:(唱)
头发湿身上冷却热在心头。
珠郎:(唱)
破铜钱订终身离家出走,
娘美:(唱)
象太阳和月亮万年长留……

[二人相依,渐渐入睡。
[远远传来一片歌声:
哪怕三保起风云,
风吹云散月更明。
等到天上出太阳,
耕田织布过一生……
[歌声中二幕落。

第三场
入贯宿留

[夏天傍晚。
[贯洞寨边。
[二幕前,奶花挑水过场。

奶花:(唱)
从小生来样样全,
能说会道好人缘。
大事小事我都爱管,
个个把我夸上了天。
(白)我奶花,世世代代住在这七百贯洞,不论哪家婚丧嫁娶,我都要去帮点小忙,真是十处打锣九处在,三天倒有两天忙。呀!看看太阳就要落坡,我还是赶快挑水煮饭要紧呀。(唱)
看看太阳往西偏,
挑起水桶奔井边。(下)

[二幕启:珠郎、娘美上。

珠郎:(唱)
东村住了走西村,
娘美:(唱)
四处奔波不敢停。
珠郎:(唱)
只怕离开三保近,
娘美:(唱)
担心舅家追上门。
珠郎、娘美:(合唱)
路途迢迢何处奔?
太阳落坡又黄昏……

[珠郎、娘美来到一个较大的村寨门前,看看天色将晚,就在一口水井旁边坐下。

娘美:珠郎,不晓得这点又是哪样寨子?我们要找个歇处呀!
珠郎:是呵。(左右眺望)你在这点等着,我去找人问一下就来。

[珠郎放下行囊走开。
[娘美就井边坐下歇息梳理长发。
[奶花挑着水桶走来,望见娘美在井边编梳发髻,顿被娘美的美丽所惊慑,不觉停步暗暗打量。

奶花:(背身自语)咦!这是哪寨来的姑娘呀!头发青黝黝,脸皮白生生,眼睛鼻子嘴,长得均均匀匀,周周正正,硬是好看得很。(转念)哼,大财主银宜常说他家两个婆娘盖过一方,依我看哪,还比不到这个姑娘一点点个指甲壳。嘿!真是越看越好看,等我去喊银宜来看下,硬是要去拉他来看下!

[奶花正欲返身回去,娘美抬头发现奶花,主动招呼。

娘美:伯妈,你挑水呀?
奶花:呃,挑水……
娘美:请问伯妈,这个寨子叫哪样名字?
奶花:哦,这点就是七百贯洞啰嘛!你有哪样事情?

娘美:伯妈呀!(唱)
一对鸡崽跑出窝,
沟边坎边难落脚,
寨上如果能方便,
借宿两夜我帮一天活!

奶花:哦……你是两夫妻来的呀?好……你家男人呢?
娘美:找歇处去了。
奶花:我们贯洞寨有七百多户人家,要找歇处那还不容易?我家屋窄,别家屋宽嘛!你等到,我一定帮你找个好地方,一定找个好地方!

[奶花匆匆欲走。

娘美:多谢伯妈费心。
奶花:好啦,好啦,费那样心哟!你等一下我就来,我去一下就回来,嘿嘿,嘿嘿!

[奶花急急挑起水桶满脸堆笑,一步三点头地走了。
[珠郎引大库、婢娘、婢妹、纠缪等来到井边。

珠郎:娘美!
大库:(欣喜趋前)这个就是——
珠郎:大伯,她就是娘美。
娘美:大伯。
大库:好娃崽,长得象花朵一样呀!(向珠郎、娘美)你两个走累了,快到我家去吧。

[众均挽留。

纠缪:还是到我家去吧!(唱)
我的家虽窄小能住得下,
无好菜也还有淡饭粗茶。

婢娘、婢妹:到我家去!(拉娘美手,唱)
我两个女娃娃不会说话,
只晓得拉你们去歇我家。

大库:还是到我家去住吧!(唱)
一见你两娃崽实在喜欢,
我老汉无儿女挨在身边,
不嫌弃到我家住上几晚,
也免得你夫妻东跑西颠。

[众亦争相留宿。

珠郎:(唱)
我夫妻出门到外村,
乡亲们照看太殷勤,
来到贯洞多打扰,
鸡叫三遍就启程。

大库:好了,好了,到我家去,住下再说,住下再说……

[众人拉珠郎、娘美正要走动,银宜、奶花赶来。

银宜:(神气十足地)你们在拉拉扯扯做些哪样?
大库:拉扯哪样,外寨来了两个客人,我留他们去我家住。
银宜:原来是这样(仔细打量娘美,亦为娘美美丽所惊慑),你们不要再拉了,我正是来迎接客人的,请问,你们是哪个寨子来的?
珠郎:我们夫妻是从三——哦,山那边来的,我叫珠郎,她叫娘美。

银宜:哦,好得很,那就住到我家去,我房子都给你们准备好了!(唱)
二弟妹来到这七百贯洞,
理应当我银宜前来接风,
我家里空得有房屋数栋,
你夫妻尽可以住上几冬!
(别有用意地对众)对寨的远客,七百贯洞除了我,你们哪家也款待不起吧,还是住到我家合适!
珠郎、娘美:(为难地,趋向大库)大伯……

奶花:(忙上前)你们不要三心二意啰!(唱)
银宜哥最好客朋友无数,
提起他贯洞寨人人佩服,
住他家还可以做点活路,
也免得你夫妻奔波劳碌。
(白)依我说呀,你两个就到银宜哥家来,又有房子住,又有活路做,有哪样不好嘛?
银宜:对,对,我家里有点活路,正要请人,要是你俩夫妻不嫌弃,就帮我做一下。你们看,天都黑了,快到我家吃饭去!
奶花:走啦!走啦!
[珠郎、娘美意犹未定,被银宜、奶花推推拉拉而下。[
[大库和众人,欲再挽留。一转眼银宜已推珠郎夫妇进寨。
[幕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1-03-31
新侗歌(行歌坐月)http://v.ku6.com/show/qHAus5zipuG02hCD.html
[ 音乐 ] 九妹演唱 等待 (侗语版)http://v.ku6.com/show/DZzjxFECRtdEx0Bs.html
[ 音乐 ] 侗族蝉虫歌http://v.ku6.com/show/nrArmQuQQ3Ll9dSx.html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黎平县

    一、简介

    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的剧种。

    侗戏是侗族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侗寨,动作朴实,形式简单,剧曲独具一格。由于受贵州花灯、桂北彩调的影响,侗戏的唱词十分讲究音韵,其尾韵统一,腰韵严谨,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调"。"平调"是上下句结构,多用于叙事。而"哀调"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变而来的,节奏自由,旋律哀怨,适于表现悲痛的感情。

    侗戏舞台一般长、宽约为丈余,不用布景,仅挂一块底幕和两块花色门帘。台上除了几张桌、台之外,没有其他道具。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服装以侗族艳装为主,也有专门的戏装。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钗;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洋琴等等。

    二、溯源

    侗戏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创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吴文彩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吸收当地的汉族地方戏曲的程式和表现手法,最先组成侗戏班,编排剧目,穿着侗族服装用侗话演唱,这便是侗戏的开始。吴文彩最早创作出来的两出侗戏,一出是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改编的《梅良玉》,另一出是根据汉族传书《薛刚反唐》改编而成的侗戏《李旦凤娇》。光绪元年(1875)侗戏从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广西三江县高岩村后,流传更加广泛。

    侗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汉族地方剧种的影响。对其作用较大的剧种有贵州的花灯戏、湖南的阳戏和花鼓戏、广西的桂戏和彩调。

    1952年,三江县在林溪区集会,各乡剧团都来会上演出。阳烂乡侗族桂剧艺人杨正明、杨校生看了侗戏,感到十分亲切和新鲜,回来后便组织一班人,把连环画《杨娃》改编成侗戏在本地上演,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1954年,阳烂乡划归湖南省通道县,侗戏便在通道县流传开来,并逐渐形成了湖南的侗戏。因为侗戏是用侗话演唱,所以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因而也发展很快。1952至1954年,仅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县便有90余个村寨组织了业余侗戏班子。 



    三、艺术特色

    侗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

    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在剧本结构与表现手法方面,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

    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珠朗娘美》、《刘美》等。在改编汉族故事的时候,剧名也做这样的处理。如汉族戏曲《二度梅》,侗戏便改成《陈杏元》,《白兔记》则叫《刘志远》。侗戏剧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每出整本戏,几天才能演完。

    另外,侗戏的唱词在韵律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每段唱词不仅要求尾韵统一,而且严格规定要压腰韵、连环韵。侗族人平时说话很讲音韵,侗话中的音又比汉话多。音多压韵比较容易,韵多则音乐性强,加上有趣的比喻,剧本显得流畅、生动活泼。这便形成了侗戏唱词音韵结构的特点。

    茅贡侗戏的音乐格调别致,曲乐都有浓郁的侗族民间山歌色彩。它由唱腔、乐器和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唱腔分为平板、哭腔、仙腔,平板为上下句结构,前有引子,上下句之间有过门,最后一句末尾有"依呀哟,呀依哟……"的台后伴唱帮腔,主要用于叙事演唱。哭腔吸收侗歌中悲哀的旋律演变而成,音调凄楚哀怨,主要用于表现生离别死的伤感情节。仙腔只在表现神灵幻景时出现。乐器的曲牌分为闹台调、转台调二类,伴奏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牛腿琴、侗笛、手风琴等。打击乐有鼓、锣、钹、铃等。乐队一般由八人组成,分坐在戏台的两边,随着演员的唱腔而进行伴奏,旋律合谐,悦耳动听。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汉语演唱.

    侗戏的表演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其表演技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侗族歌舞;二是从劳动和生活中提炼出来表演程式;三是通过戏曲地方大戏剧种的演技演变过来的程式。



    侗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之分,但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行当名称,只有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侗戏传入湖南的初期,乡村不准女孩上台演戏,所以有一段时间侗戏没有女演员。后来编演现代戏,随着剧情的需要,逐步加入了女演员。

    从表演风格来看,侗戏的表演比较朴实。基本的舞台调度便是两人对唱时,每唱完最后一句,在音乐过门中走横"8"字交换位置,然后再接唱下一句,如此反复至一段唱词结束。这时候如果场上有两个以上的演员,便分组走横"8"字。侗戏的表演在身段、台步、手式等方面均不与其它剧种相同,具有浓厚的侗族特点。侗戏的服饰、道具,都是本民族的日常用具,有的只是在日常用品的基础上加以美化而成。

    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戏师们采取生活中的有韵的语言进行加工提高,使舞台语言艺术化并与唱词的格律协调。因此侗戏中的道白与众不同,一般都带点韵。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侗戏光碟有现市场上主要光碟片侗戏有:《白玉香》、《秀银吉妹》《善郎娥Z》、《铁郎茶妹》、《糊涂盆》、《戊梁情》、《梅良玉》、《侗寨欢歌》、《毛红玉英》、《陈世美》、《秦娘Z》、《春草闯堂》、《二郎缏住贰?渡呃伞贰?独畹?贰?读 Z》、《刘海砍樵》、《张古董借妻》、《美丑鸯鸯》、《团圆之夜》、《万元户》、《三看亲》、《算命紫金杯》、《三婶刘玉娘》、《半边糠》、《鸿罗章》、《梁祝》、《秦香莲》、《妯娌闹堂》、《郎耶结亲》、《报喜》、《逃婚记》、《生死牌》、《媒公嫁妻》等等。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楼,戏班的组织是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属业余性质。一个戏班一般为十几个人,有戏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无女演员。戏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活动方式有"尾夜"和"多夜"两种。"尾夜",是村寨之间进行联欢,旨在联络双方感情。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散戏之后,戏班的小伙子们便与姑娘们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艺活动为主的联欢形式,戏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头人带队。

    侗戏的演出,有一定的仪式。第一天开演正戏之前,要供神请师,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间摆上酒、菜、纸钱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请神,然后鸣放铁炮。每个剧目开演之前,先由一演员朗诵一段开场白;正戏结束后,全体演员唱歌致谢;整个演出结束后,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红包扔到台上以作赏钱,他们大多是寨里的头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戏班不再收钱。



    侗戏多在戏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戏台通常是用木板搭盖,一般无顶盖,观众可三面围观。在装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装,整齐、鲜艳。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小丑除在鼻子上画一个青蛙以外,两颊上还要各写一个"丰"字,以示吉祥。

    侗戏班子演出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侗戏班子在本寨演出是自娱自乐义演,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一般都开演。侗戏班子要到别的寨子演出,要先发出帖子,对方把帖子送回来,表示愿意接班子去演出,不送帖子回来,亦是不接去演出。侗戏班子演出一般都是单日开演,演出的时间也是单天数。寨子里接侗戏班子来演戏,家家都要通知四邻八寨的亲戚朋友来本寨看戏,宾客满座,酒肉款待,即使是陌生人来看戏,随便到哪家都视为宾客相待,侗话称这一习俗为"勿也戏"(即做戏客)。侗戏班子演出前先立坛祭请吴文彩师傅,仪式由戏班子里的戏师主持,焚香烧纸化班名祭请师傅后,才燃放鞭炮闹台开演,戏班子演出不开价收费,只是由寨子里的观众轮流养饭、送晌午饭、挂彩旗和打"加官"(即戏班子演出结束时朝贺寨上及寨上的观众,观众随多意少封赏掷红包)。别有风趣的是唱对台戏,在一个村寨里几个戏班子同时开演,比试看哪个戏班子吸引的观众多,观众少的得向观众多的放鞭炮挂彩,表示对方技艺高明,值得祝贺和切磋学习。

    侗戏表演的场景布置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点缀。台上挂有一块底幕,两边挂两块花布门帘,底幕后面放有一张桌子和凳子供戏师在幕后导演、提台词等使用。道具基本上是使用轻巧的生活原件,也有一些仿制的样件。戏台前两边的柱子要帖上红对联,以渲染气氛。

    侗戏的化妆比较简朴,自然美感较强。除丑角外,其它角色只略施轻描淡粉,作一般化妆,不画脸谱,不戴面具。演员穿着的戏装有盛装、便装、古装,主要演员一般都着盛装,色彩艳丽,装束大方得体,与剧中所扮演的角色相互协调,充分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



  四、传承意义

    侗戏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尽管发展缓慢,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侗戏不断推层出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继吴文彩之后茅贡籍的吴定国、赵永佳、吴远隆等一批在侗戏创作与编导上有新成果的后起之秀,他们创作与编导的《珠郎娘美》、《善郎娥梅》、《孤独的王乔星》等一批优秀侗戏剧目,在州、省乃至全国都获过奖,曾登过大雅之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侗戏剧目已发展到多个。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个侗族地区,并且十分活跃在民间,茅贡乃至整个侗族地区形成了"少儿学戏,青年唱戏,老人看戏"的浓厚氛围,引起了国际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近两年来,在茅贡乡召开的中国侗族稻作与祭祀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第九届年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与会专家学者观看侗戏后都赞叹不已,称赞"侗戏是一朵夺目的民间艺术奇葩"。

    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不再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侗族没有文字,过去戏师们全凭记忆把整出甚至数出戏记于脑中,再传授给演员;还有的则利用汉字记音,借用汉文字把传统的侗戏记录下来。这种方式的脆弱性影响到侗戏的顺利传承,有必要设法加以解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1-03-31
通道侗族 综艺节目 宣传56_002http://v.ku6.com/show/oJDlKM31ecTremee.html
[ 音乐 ] 阿哥在哪里http://v.ku6.com/show/VGKjC2gnzg46BKkR.html

我看新编侗戏《娘美》(2010-09-11 23:38:51)转载标签: 杨俊榕江珠郎娘美侗戏阶级斗争杂谈  
去年秋天在广西三江看过由吴浩等侗族作家创作的新编侗戏《珠郎娘美》,看完后我当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记得当时我说过,新编侗戏《珠郎娘美》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历史上从阶级斗争角度来解读娘美故事的思路,这是一种进步,也是对娘美故事的一种还原的努力和尝试。但我同时也指出,我对新编侗戏《珠郎娘美》的改编并不是很满意,我说,第一,从基本情节上来讲,其依然没有真正摆脱阶级斗争的主题,第二,新编侗戏《珠郎娘美》在剧本的语言和结构上,并没有从侗族民间文学中吸收营养,也没有向中外戏剧经典看齐,整个剧本的编剧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各方面有待提高和完善的空间还很大。今年夏天我到榕江采风,又有幸看到由榕江本土剧作家杨俊同志编剧的新编侗戏《娘美》。应该说,这个剧本比三江的剧本在内容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就是把传统侗戏《珠郎娘美》的主题作了更进一步的稀释和淡化,已经基本上看不到阶级斗争的阴影了,而增加了更多的侗族原生态文化的色彩。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很好的,也是改编者本应该努力的方向。然而,这个剧本依然不能令我满意,原因有三,第一,剧本在稀释了阶级斗争的主题之后,并没有找到很明确的新主题;第二,传统侗戏依托于侗族民间文化和文学,往往有很强大的根基,而新编剧本则脱离了这种根基,语言显得比较粗糙和苍白,这就使得新编剧本有些顾此失彼,不伦不类;第三,新编侗族戏剧在对侗族文化的理解上普遍缺乏历史的高度,没有真正领悟侗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因而出现胡编乱造伪民俗情节的现象。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一出新编侗族戏剧能在语言艺术上,或在剧情编排上真正超越了传统侗戏经典,实现了侗族戏剧的伟大变革。但是,我也不得不说,吴浩和杨俊们在新编侗族戏剧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其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嘉奖和鼓励的。我有理由坚信,随着将来有更多的年轻人的参与和支持,新编侗戏必将有我满意的新经典出现。



2010-9-11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