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丰的夫人郭美兰是同期考入的3位女生之一。
“刚来的时候不懂文字,但语言一听就懂,我用了两个月就学会了文字”,吴元丰回忆自己接触满文的过程。
除了6位自幼说满语的察县锡伯族学生外,1975年的这个班还招收了15位北京和东北的学生,他们中间有满族也有汉族,但是都没有满语基础。21位同学没有寒署假地学到了1978年从这届“满文干部培训班”毕业。
到了2000年,又一批学生考入了为翻译研究满文资料而定向培养的满文班,这次他们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有两位来自察布查尔县自幼说满语的学生考入这个班级。顾松洁是其中一位女生。
25岁的顾松洁2007年刚刚研究生毕业,她的研究生方向是满族史,目前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所工作。她来北京学习满文比吴元丰晚了25年,这个特殊需要的班级中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时间跨度,是因为1987年曾经招考过一期,但是在下海的大潮中,这个班的学生几乎全被巨大的潮汐裹携而去,只剩下几位甘愿在这个清苦而寂寞的领域坚持下去。“所以,我们班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第三届”,顾松洁说。
“西北的孩子们,能在北京学习都知道珍惜知足,大城市的孩子谁愿意吃这个苦?这么清贫的学术研究单位,没几个人能长期干下去,我教过七八个学生,学了几年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专业,培养了不一定能搞成,还是要尽量培养他,实在搞不了,就让他走,但他毕竟学会一些民族文化。”吴元丰对于满文专业人才的流失痛惜而无可奈何。
“我们的屈六生老师是教过吴老师的,王小虹老师是吴老师的同班同学”,顾松洁向《新世纪周刊》提到的这两位老师,分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满文专业人才。1961年那个解放后第一届的班由周恩来特批在民大(当时的民族学院)开办,当时安双成、关孝廉、扎英梅三位老师都是从锡伯族调来的。这个第一届的班招了3名锡伯族学生,也有满族和汉族。他们在文革后归队,为中国满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届学生1965年毕业后,有两位老师和两位学生留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一、二届满文班的师生成为新中国满文教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力量。在一档馆满文部19位工作人员中,包含汉满蒙回锡伯等几个民族,其中锡伯族5名、满族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