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67阅读
  • 178回复

15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破解语言的编码 压音形码看电影

级别: 管理员
— 本帖被 sunyuting1 从 会员自学日记 移动到本区(2011-02-22) —
压码的终极目标:压住外语编码,获取语言信息。

      很多朋友对压码学习语言不太明白,为什么叫压码学习法,不叫别的任意理解的名字呢,因为对语言来说,除了码就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了,不管你采用任何方法来学习外语,你最终的目标都是压码到你的大脑,获取各种语言的信息码元。没有了码就没有了一切,不能压住码,压就没有学到任何的语言信息。
压码看电影,看到有三位学员已经不用辅导自己进行写压码汉语日记了,我才腾出时间归纳各种语言的编码,大家看到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帖子,从各种语言的字母表开始的旅程,你就会感觉到,压码法要在不远的将来向世界一些重要的语言,甚至所有语言进行最后的冲刺了。我们的压码学员,可能会批量出现精通各种语言的学员了。
      我们要做的最后一步,就是破解世界所有语言的密码,解码以后,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压码了。
     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鼓舞人心的大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8 发表于: 2010-05-03
基础知识资料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7 发表于: 2010-01-29
中古汉语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古漢語)跳转到: 导航, 搜索中古汉语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的汉语,她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韵图为代表。

拼音
[编辑] 子音
赣语白话字国际音标(IPA)
p不丙八[p]
ph便坡平[pʰ]
m名卯免[m]
f夫火话[ɸ],[f]
t丁典丹[t]
th天土大[tʰ]
l乃六男[l]
ch中主九[ʦ],[ʨ]
chh七丈出[ʦʰ],[ʨʰ]
gn年元女[ɲ],[ȵ]
k各光交[k]
kh可口共[kʰ]
ng哀安恩[ŋ]
h下何合[h]
一也云Ø

[编辑] 元音
[编辑] 一重韵母
赣语白话字国际音标(IPA)
a下三人[a],[ɑ]
i一丁世,[ɿ]
u中公共
主云于[y]
e册则然[ɛ]
不政珍[ə]
o上何作[ɔ]

[编辑] 二重韵母
赣语白话字国际音标(IPA)
ai介代[ai]
au交保[au]
ia也且[ia]
iu久九[iu]
ie干便[iɛ]
ie叶折[iə]
io享亮[iɔ]
oa凡刮[ua]
oi久九[ui]
oe国或[uɛ]
oe-[uə]
uo亡光[uɔ]
ṳo全元[yɔ]

[编辑] 声调
声调国际音标(IPA)
阴平妻欺溪chhi
阳平其器奇旗chhí
上声启气岂起chhî
阴去chhī
阳去chhì
入声七极疾chhi̍+p,t,k

[编辑] 参考
[编辑] 参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6 发表于: 2010-01-29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5日),中国语言学家,亦是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1982年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语言天分
3 家庭
4 著作
5 参见
6 注释


[编辑] 生平
赵元任,江苏武进人,于1892年于天津出生,1900年回常州青果巷。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并学习英语、德语、音乐,学会多种汉语方言。1910年7月考取清政府“游美学务处”招考的庚款游美官费生。1910年8月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14年大学毕业。1915年参与发起中国科学社,同年考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修读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8月从美国返回中国,在清华大学任教。

1920年,哲学家罗素来清华参观讲学,赵元任任翻译,陪同罗素周游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他就用当地的方言翻译。1921年6月,他与杨步伟医生结婚。1925年—1929年应聘为清华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为当时时称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中最年轻的一位。1932年2月—1933年10月,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主任。从1939年起,历任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教授(1939年-1941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汉英大辞典》编辑(1941年-1946年)、其中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海外语言特训班中文主任(1943年-1944年)、美国密执安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1946年-1947年)。从1947年起,专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1965年退休,任该校离职教授至逝世。他还曾任康乃尔大学物理系讲师、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等。

1948年以后在国外任教期间,他的英文著作有《中国语字典》、《粤语入门》、《中国语语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调查》等。50年代后期,他曾在台北作“语言问题”的系统讲演,并结集成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他亦录制了有关语言方面的唱片,单是中国华中、华南各省方言的录音唱片,就有2000多张。1965年退休后,他出版的有《语言学跟符号系统》、《中国话的文法》、《白话读物》等。此外尚有《绿信》(green letter)五册,记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他还把《康熙字典》里两万多字,“浓缩”为2000个常用字,取名为《通字》。发明五度标音法。

[编辑] 语言天分
1904年12岁父母先后去世,被送到苏州学会苏州话。
1905年13岁回到常州由伯母照管,伯母在福州住过多年,跟她学了一点福州话。进私立溪山学校学英文。
1907年15岁南京江南高等学校预科读书,跟美国人嘉化(David John Carver)学英文,选修了拉丁文和德文,学会了南京话。[1]

在他的《早年自传》(Life with Chaos)里记录了他当年为罗素翻译的故事:“我和罗素一行经杭州、南京、长沙,然后北上北京。我利用这种机会演习我的方言。在杭州我以杭州方言翻译罗素的讲词。去湖南长沙途中,在江永轮上有湖南赞助人杨瑞六,我从他那里学了一点湖南方言。”10月26日晚,我翻译了罗素的讲演,讲完后,一个学生走上前来问我:“你是哪县人?”我学湖南话还不到一个星期,他以为我是湖南人,说不好官话,实际上我能说官话,而说不好湖南话。”

作家吴组缃30年代时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书,第一堂课赵元任点名,看到吴组缃的籍贯是安徽经县。上完课后,赵元任就找吴组缃交谈,并请他到家中作客。就这样吴组缃以后每天下课就到赵家吃饭,赵元任就虚心地向组缃求教安徽方言,一点没有老师的架子。一星期之后,赵元任就掌握了吴的家乡方言。赵元任就是这样随时学习研究中国语言,不耻下问谦虚向学,成为语言大师。

赵元任一生会讲33种汉语方言,会说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他自己说:“在应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没有问题。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丁、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他具有“录音机的耳朵”和学说语言的能力。

[编辑] 家庭
赵元任惧内,其妻杨步伟言:“夫妇俩争辩起来,要是两人理由不相上下的时候,那总是我赢!”赵元任从来不跟老婆争高低,幽默的答道:“与其说怕,不如说爱;爱有多深,怕有多深。”杨步伟在花甲之年写了部英文自传,自传里面谈到平时在家里谁说了算?她说:“我在小家庭里有权,可是大事情还是让我丈夫决定。”但补充一句:“不过大事情很少就是了。”跟随他俩生活多年的侄儿说:“有时他俩多少也有一点争论,因为姑母嗓子大,性情也急些,姑父也就顺从不争了”。

育有四个女儿:

大女儿-赵如兰(Iris)1922年4月19日生,拉德克利夫学院中国音乐博士,哈佛大学教授,与夫婿卞学鐄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女儿-赵新那(Nova) 1923年5月14日生,哈佛大学化学系,长沙中南矿冶学院教授,其夫婿黄培云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女儿-赵来思(Lensey)1929年6月14日生,柏克莱加州大学数学研究所毕业,出版过23本书包括一些儿童读物,其夫婿波冈维作(Isaac Namioka)为华盛顿州立大学数学教授。
四女儿-赵小中(Bella) 1931年5月24日生,学物理。
[编辑] 著作
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ISBN 0-520-00219-9.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出版社,2002 (1979),ISBN 7100022568。
《国语新诗韵》
《现代吴语的研究》
《广西瑶歌记音》
[编辑] 参见
施氏食狮史
介音和谐说
[编辑] 注释
^ 赵元任先生学术年表.中国学术论坛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5 发表于: 2010-01-29
其他中古拼音方案
  • 水木清华zhizi的方案
  • 水木清华netxten的方案
  • 北大语言学论坛blankego(有女同车)的方案
  • 东方语言学网站biohuang的方案
polyhedron版中古汉语拼音示例
[编辑] 《千字文
玄黄 宇宙洪荒 盈昃 辰宿列张then diih ghuen ghuang, yox driuh ghung huang. njit ngyat jeng crik, zjin siuh liet triang.
寒来暑往 藏 余成 律吕ghan lai sjox yangx, chiu sju tuung zang. njynh jo zjeng syed, lyt liox deu jang.
腾致 结为 丽水 昆冈yon dong triih yox, loh ket ye sriang. kim srieng leh sjyix, ngyuk chjyt kuon kang.
巨阙 称夜光 柰 kiamh ghauh giox khyat, cjyo chjing jah kuang. kuax trin lix nad, chaih dryungh kraih kiang.
淡 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haix ghrem gha damh, lin ziem yox zsiang. lyung srii huax teh, teux kuan njin ghuang.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sjix cjed myon zih, naix biuk qioi zjang. thuai yih njangh kuok, iux ngyo dau dang.
吊民伐罪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teuh mjin byat zuaix, cju pyat sjang thang. zuax drieu myonh daux, zjye kyungx bieng cjang.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壹体 率宾归王qaih juk le sjux, zjin biuk njung khiang. ghra njex qjit thex, sryt pjin kyoi yang.
鸣凤在树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mieng biungh zaix zjyoh, brak kyo zsjik driang. hruah biex chaux muk, lad gip myanh pyang.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kad chiex sjin pyat, siih dad ngox zjang. kyung jyi kiuk jangx, khioix kamx hyex sjang.
慕贞烈 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nriox moh trieng liet, nom ghrauh zai liang. trie kuah pjit kaix, tok nong mak myang.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myangx dam piex tuanx, miex zjix kix driang. sinh srix khax phiuk, khiih jyuk nan liang.
墨悲丝染 诗讃羔羊mok pii si njemx, sji canh kau jang.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kiengx ghrangh jyi ghen, khok nemh cak sjengh. tok kianh mjeng lip, gheng tuan pieux cjengh.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khung kuk dryen sjeng, hio dang zsip thengh. ghuax qjin qak ciek, piuk jyen zjenx khiengh.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chjek pjek pyoi paux, chuonh qim zjex giengh. cii byox zrih kyon, yat ngiam jox kiengh.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hrauh tang giet lik, triung cok zinx miengh. lim sjim liix bak, siuk hing quon chiengh.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zsix lan sie heng, njo zsyung cji zjengh. chjyen liu pyot sik, quen dring chyox qiengh.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jyung cjix njak si, ngian zsi qan dengh. tuuk chrio zjeng miix, zjinh cjung ngie liengh.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yeng ngiap sriox ki, ziek zjimx myo kiengh. ghruk qiu tong zrix, sjep cjik zyung cjengh.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zuon jix kam dang, khioh nji qjek yengh.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ngruk zjyo kyoih zienh, lex piet cuon pje. zjangx ghua ghrax miuk, pyo chjangh biux zsye.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nguad zjux pyoh hyonh, njip byungx mux ngie. cjo ko prak sjuk, ju cix pjiix nje.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khungx ghruai hyeng dex, dung khioih lien cje. krau iux du byonh, chet mua cjim kjye.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njin zi qionx chrik, chauh chiih pyot lie. cet ngieh liem thuaih, ten phad pyoix khye.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siengh ziengx zieng jit, sim dungx zsjin bie. sjux cjin cjih muanx, driuk myot qih je.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ken dri ngrax chau, hauh ciak ziih mie.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 浮to qip ghrua ghrax, tung se njiih kieng. puaih myang mjenh lak, biu yoih kioh keng.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kiung denh buan qyot, lu kuanh pyoi kieng. do siax gim sjuh, ghrueh chaix sien leng.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piengx sjah bang khex, krap triangh tuaih jeng. siih jen sjet zsiek, kox srit chjye srieng.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sjing krai nop bex, bienh tryenx ngi seng. iux thung kuangx nuaih, cax dat zjing mieng.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kioih zip byon tenx, jek zyox gyon qieng. dox kaux cjyung leh, chit sjo pek keng.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pyox la ciangh siangh, loh ghep ghruai khieng. ghox pyung pret ghuenh, kra kip chen pieng.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kau kuan buai lienx, khyo kuk cjinh qjeng. sjed luk chjex piuh, chja krah byoi khjeng.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chrek kung muh zsjit, lok pie khok meng. buan khe qjii jynx, cah zji qa ghrang.
奄宅曲阜 微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qiemx drak kyuk biux, myoi tanh zjuk jyeng. ghuan kung khyang ghop, ceh njak byo khjyeng.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khiex ghuai hanh ghueh, jyet komx myox teng. cynh ngiad mit myot, ta zrix zjik neng.
更霸 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cinh chriox krang prah, drieux ngyoih khuonh ghruang. krah do mjet kruak, zienx thox ghuad mieng.
遵约法 弊烦刑  用军最精gha cyn qiak pyap, ghan bjed byan gheng. khix cienx phua miuk, jyungh kyon cuad cieng.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syen qyoi sra mak, drie joh tan cheng. kiux cju yox ciek, prak gyonh zin pjeng.
岳宗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ngruk cuung ghong daih, zjenh cjyox yon deng. ngranh muon ciex saih, ke den chjek zjeng.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kuon drie giat zjek, giox jax dungh deng. khuangh yanx mjen mruk, ngram zsiuh qeux meng.
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drih pyonx qio nuung, myoh ci krah srik. chjuk caih nom mux, ngax ngjed sjox cik.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sjyed zjuk kungh sin, khyanh sjangx thryt trik. mrangh khah tuon soh, srix ngio piengx drik.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sjoh kioi triung jyung, lau khem kionx thrik. leng qim chret lix, kramh mrauh bienx srik.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ji kyat kra ju, mienx gi cjii zjik. siengx kiung kioi kraih, thryungx cong khangh gik.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daix njyuk gionx thrix, lim kau ghrengx cik. liangx srio kenh kioi, krex cox zjyi pik.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sak kio ghren chjox, drim mok zek leu. giu kox zsim luon, sanh lioh sieu jeu.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hion cuh lyex khjenx, chek zsiah huan cjeu. gio gha tek lek, yan mangx thriu deu.
枇杷晚翠 梧桐早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飖bjii bra myanx chyih, ngo dung caux teu. drin kon qyex qeh, lak jep phjeu jeu.
游鹍独运 凌摩绛霄ju kuon duk yonh, ling mua krungh sieu.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tom duk nguanh zjix, ngyoh miuk nang siang. jeh ju ju qyoih, zjyuk njix yan ziang.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gyoh zjenh chan byanx, sjek khux chjung driang. praux qioh phrang caix, kii qjemh cau khang.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chin chek koh giuh, laux sjeuh jih liang. chiep ngioh cek phyangx, zjih kin yi byang.
纨扇圆絜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ghuan sjenh yen ket, ngin cjyuk yoix ghuang. triuh men zsiek mjiih, lam synx zsiangx zriang.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ghen ka ciux qenh, ciep puai kiox sjang. kieux sjux tuonh cyuk, jyet joh chiax khang.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tek ghux zsih zsyuk, cied zsix cjing zjang. khex sangx caih praih, syungx gyoh khyungx ghuang.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cen dep krenx qjeuh, koh top sjimx zsiang. ghrai kux siangx jyuk, cjip njet ngyanh liang.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lio lua duk dok, ghraix jak thrieu siang. tryo cremx zok dauh, boh ghruek buanh myang.
布射辽丸 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poh zsjah leu ghuan, ghe gim ngyanx seuh. dem pit lyn ciex, kjyn khraux njim teuh.
释纷利俗 并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sjek phyon liih zsyuk, bengx krai kre mjeuh. mau sje zjuk cii, kung bjin ngen sieuh.
年矢每催 曦晖朗耀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nen sjiix muaix chuai, hie hyoi langx jeuh. zsyen kioi ghuen quat, huaih phrak ghruan cjeuh.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cjiix sin siu ghox, yengx syi kjit zjeuh. kyox boh jinx liengx, pyox ngiangx lang mieuh.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sjyuk tad king criang, buai ghuai cjem theuh. ko luh kruax myon, ngyo mung tongx zieuh.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yoih ngiox zrioh cjax, qien cai gho jax.
[编辑]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于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虙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甯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鬱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丌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跋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郈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Drieux Zien Suon Lix, Cju Ngo Driengh Yang.
Biung Drin Thriox Yed, Ciangx Sjimx Ghan Jang.
Cjyo Zin Iu Hiox, Gha Liox Sje Triang.
Khungx Zau Ngiam Ghruah, Kim Ngyoih Dau Kiang.
Chek Zsiah Criu Jyoh, Prak Sjyix Duh Cjang.
Yon So Phuan Kat, Ghe Byamx Brang Lang.
Lox Yoi Chjang Mrax, Mieu Biungh Hrua Pyang.
Jyo Njim Yan Liux, Phiung Braux Srix Dang.
Byoih Liem Zrim Siet, Luai Ghah Nge Thang.
Dong Qion La Pjit, Hak Qox Qan Zjang.
Ngruk Yo Zji Pyoh, Bie Bienh Ze Khang.
Ngox Jo Ngyan Puk, Koh Mrangh Bieng Ghuang.
Ghua Miuk Seu Jynx, Jeu Zjeuh Dremx Quang.
Gii Mau Yox Dek, Mex Pad Mieng Cang.
Keh Biuk Zjeng Taih, Dam Suungh Mrau Brung.
Iung Kix Sjo Kyot, Ghrungx Cjuk Tungx Liang.
Dox Ngyanx Lam Minx, Zsiek Kjyih Mra Giang.
Krax Loh Lu Ngye, Krung Dung Ngran Kuak.
Muai Zjengh Lim Teu, Cjyung Zsio Khiu Lak.
Kau Ghrax Chad Den, Byan Gho Ling Huak.
Ngyo Myanh Cje Ka, Comx Kuanx Lo Mak.
Keng Byang Giu Myh, Kan Ghrex Qing Cuung.
Teng Syen Puon/Byoi/Pieh Dongh, Qiuk Zjenx Ghang Ghung.
Prau Cjo Cax Zjek, Chuai Kjit Nriux Kyung.
Drieng Ghe Gheng Ghruet, Buai Liuk Yeng Qung.
Zsyn Jang Qio Ghueh, Cjin Khiuk Kra Pyung.
Njyed Ngeh Drio Kionh, Kip Piengx Mie Zsyung.
Ciengx Duanh Piuh Myo, Qo Cieu Pra Kiung.
Miuk Nguaix Sren Kuk, Chja Ghu Biuk Bung.
Zyen Thrii Pran Ngiangx, Chiu Driungh Qjii Kiung.
Nengh Giu Luan Bauh, Kam Thux Lied Njung.
Cox Myox Byo Liu, Kiengx Cjem Sjyuk Lyung.
Jep Ghrengx Si Zjeu, Kauh Le Keh Bak.
Qjinh Siuk Brak Ghruai, Bo Thai Zyung Ngak.
Sak Ghrem Ziek Lad, Truk Linh Do Mung.
Drie Gieu Qim Qyot, Sio Naih Chang Srung.
Myon Srin Tangx Drak/Dek, Dom Kungh Lau Brung.
Ki Sjin Byo Tox, Njemx Caix Lek Qyung.
Khiek Gio Sang Kueh, Puk Ngiu Zjux Thung.
Pen Ghox Qen Kiih, Krep Phox Zjangh Nuung.
Quon Biet Criang Qranh, Zre Gyo Jem Chjung.
Moh Lien Njo Zsip, Ghruanh Ngad Ngio Jyung.
Sjangh Kox Jek Zjinh, Kua Liuh Jyox Cjung.
Kiot Kio Ghrang Boh, To Krengx Muanx Ghuong.
Khyang Kuok Myon Khuh, Kuangx Luk Khyat Tung.
Qu Zjyo Quuk Liih, Qyot Yat Gyi Liung.
Srii Kyungx Sjah Nriep, Drieu Ku Ngau Jung.
Lengx Cie Sin Khamh, Na Krenx Njeu Khung.
Cong Myo Sra Mjax, Jangx Kiuk Syo Phiung.
Zrau Kruan Khruaih Siangh, Zra Ghux Kieng Ghung.
Ju Triuk Gyen Lyuk, Kap Qjek Ghuan Kung.
Mok-gioi Si-mrax, Zjangh-kuan Qu-jang.
Ghrax-ghu Cjo-kat, Myon-njin Tung-pyang.
Hrak-lien Ghuang-pyox, Qyot-drii Kung-jang.
Dam-dai Kung-jax, Cuung-cjengh Puk-jang.
Zjyn-yo Zjen-yo, Thad-sjuk Sjin-do.
Kung-suon Driungh-suon, Hian-yan Leng-gho.
Cjyung-lie Yox-myon, Triangx-suon Moh-jyung.
Sien-yo Lio-khiu, Si-do Si-khung.
Ki-kuan Si-khuh, Cjangx Tuuk Cix-kio.
Cjyen-suon Tuan-muk, Myo-mrax Kung-se.
Chit-teu Ngruk-cjengh, Njangx-siih Kung-liang.
Thak-buat Krep-kuk, Caix-pyox Kuk-liang.
Cinh Chriox Jem Pyap, Njox Qien Do Khim.
Duanh-kan Prak-lix, Tung-kuak Nom-muon.
Ho-jen Kyoi Haix, Jang-zsjet Myoi-srieng.
Ngruk Sryt Ku Khangh, Hyangh Ghux Iux Gim.
Liang-khiu Cax-khiu, Tung-muon Se-muon.
Sjang Miu Zja Naih, Prak Sjangx Nom-kiung.
Mok Ngop(?) Zieu Tat, Nen Qaih Jang Duung.
Deh-ngox Ngian Piuk, prak kra siengh cjung.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4 发表于: 2010-01-29
本文之中古汉语拼音为适用于《广韵》音系(承《切韵》音)的中古汉语的拼音,采用拉丁字母表示法。自清代陈澧创造系联法分析《广韵》音系[1]以降,经百余年数代语言学家总结和讨论,《广韵》音系的类已理清,仅存极少数争论。然而直至今日,关于各类声、韵、调的具体拟音,尤其是韵母,各家学者仍有相当大的分歧[2]。除同样音标在不同学者体系内可能表示不同声、韵类以外,国际音标表示法也不方便电脑时代输入。本拼音方案旨在提供一套易于输入的表示中古汉语声、韵、调类的手段,而并非提出一套新的具体拟音,尽管符号的选择仍基于各家学者的拟音。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和使用实践,本拼音方案已基本定型(发布时称作“1.23版”)。该方案仅使用标准拉丁字母,容易记忆和输入,为标注汉字的中古音类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办法。


目录
[隐藏]
方案
声母部分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
唇音 p ph b m
舌音 t th d n
tr thr dr nr
齿音 c ch z s zs
cr chr zr sr zsr
cj chj zj nj sj zsj
牙音 k谿 kh g ng
喉音 q (无)
j
h gh
半舌音 l
喻三(云母)无标记,以韵母之i或y起始。
韵母部分
二等三等四等
果摄
开口歌 a戈 ia
合口戈 ua戈 ya
假摄
开口麻 ra麻 ia
合口麻 rua
遇摄
开合模 o鱼 io
虞 yo
蟹摄
开口咍 ai佳 re
皆 rai
齐 e
合口灰 uai佳 rue
皆 ruai
齐 ue
开口泰 ad夬 rad祭 *ied
废 iad
合口泰 uad夬 ruad祭 *yed
废 yad
止摄
开口支 *ie
脂 *ii
之 i
微 ioi
合口支 *ye
脂 *yi
微 yoi
效摄
开合豪 au肴 rau宵 *ieu萧 eu
流摄
开合侯 u尤 iu
幽 y
咸摄
开口谈 am衔 ram
咸 rem
盐 *iem
严 iam
添 em
合口凡 yam
开口覃 om
深摄
开口侵 *im
山摄
开口寒 an删 ran
山 ren
仙 *ien
元 ian
先 en
合口桓 uan删 ruan
山 ruen
仙 *yen
元 yan
先 uen
臻摄
开口痕 on真臻 *in
欣 ion
合口魂 uon真谆 *yn
文 yon
宕摄
开口唐 ang阳 iang
合口唐 uang阳 yang
梗摄
开口庚 rang
耕 reng
庚清 *ieng青 eng
合口庚 ruang
耕 rueng
庚清 *yeng青 ueng
曾摄
开口登 ong蒸 ing
合口登 uong职 yk
通摄
开合东 ung钟 yung
开合冬 uung东 iung
江摄
开合江 rung
上表举平声以赅。入声韵以-p, -t, -k分别替代相应阳声韵的-m, -n, -ng尾。
标*者为牙喉音有重纽之三等韵(庚韵与“碧”字作重纽三等,对应清韵之重纽四等)。
相同拼法的重韵区分:
  • 三等开口戈、麻(ia):牙音声母者为戈韵,其余为麻韵。
  • 三等开口真、臻(in):庄组声母后为臻韵,其余为真韵。
  • 三等合口真、谆(yn):唇、牙、喉音直接接-yn者为真韵(重纽B类),其余声母及-jyn者为(重纽A类)为谆韵。
  • 三等庚、清(ieng, yeng):唇、牙、喉音直接接-ieng, -yeng者为庚韵三等,其余声母及-jeng, -jyeng者为清韵。
 声调
  • 平声、入声及以-d结尾的去声字(即所谓“次入韵”)不标声调。
  • 上声标-x。
  • 不以-d结尾之去声标-h。
因此,以-x结尾者为上声,以-h和-d结尾者为去声,以-p, -t, -k结尾者为入声,其余结尾者均为平声。
声母、韵母相拼时之拼写规则
  1. 含r之声母(知组与庄组)及二等韵(以r起始)相拼时省去一r。 “双”(生母江韵)sr + rung = srung。
  2. 唇牙喉音声母(包括p, ph, b, m, k, kh, g, ng, q, h)之重纽A类(即重纽四等,含谆韵)于声、韵母闲加一j。 “一”(影母质韵重纽A类)q + j + it = qjit。
  3. j(含章组声母、日母、以母、重纽四等字之情况)与开口三等韵(以i起始)相拼时,除脂ii、之i、真in、蒸ing、侵im五韵(此五韵之i除代表三等韵外,也兼表示主要元音)外,j后面之i应省去。 “阳”(以母开口阳韵)j + iang = jang。 “二”(日母开口至韵)nj + iih = njiih ≠ njih = nj + ih“饵”(日母志韵)。
  4. 当同一韵同一等中既有开口,也有合口时(《广韵》中开合口不分韵),唇音字区别方法如下: [list=1]
  5. 一、二、四等字作开口。 “帮”(帮母一等唐韵)pang,“班”(帮母二等删韵)pran,“边”(帮母四等先韵)pen。
  6. 三等字主元音为a, o者作合口,主元音为i, e者作开口。 “万”(明母三等愿韵)myanh;“悲”(帮母三等脂韵重纽B类)pii,“兵”(帮母三等庚韵)pieng。
  • 若声母与韵母搭配不正常(一般为三等与非三等搭配问题),可以'分隔声韵母。 “茝”(昌母海韵)chj + aix = chj'aix。
  • 的判断
    • 声母含j或声母后紧接i, y, j者为三等韵。
    • 非上述情况,声母含r者或声母后接r者为二等韵。
    • 非上述两种情况,声母后接e或ue者为四等韵。
    • 其余情况(即声母不含r或j,后直接接a, o, u, ua, uo者)为一等韵。
    讨论
    与其他学者拟音的对照及具体说明
    本文采用的拟音引自“东方语言学”网站的“中古音查询”[5]。其中一些学者在原著中使用的不是国际音标或写法有差异,本文中按相同格式的国际音标加以统一。若国际音标不能正常显示,可下载IPAPanNew字体[6]
    声母
    声母拼音高本汉李方桂王力周法高李荣邵荣芬蒲立本董同和潘悟云《广韵》字数[4]
    pppppppppp861
    ph654
    bbbbbbb1118
    mmmmmmmmmm1109
    tttttttttt614
    th540
    ddddddd1022
    nnnnnnnnnn303
    trȶʈȶʈȶȶʈȶʈ403
    thrȶʰʈʰȶʰʈʰȶʰȶʰʈʰȶʰʈʰ309
    drȡʱɖȡʱɖȡȡɖȡʱɖ482
    nrnɳnɳnȵɳnɳ221
    ctststststststststs775
    chtsʰtsʰtsʰtsʰtsʰtsʰtsʰtsʰtsʰ582
    zdzʱdzdzʱdzdzdzdzdzʱdz547
    ssssssssss930
    zszzzzzzzzz224
    cr233
    chrtʂʰtʂʰtʃʰtʂʰtʃʰtʃʰtʂʰtʃʰtʂʰ246
    zrdʐʱdʒʱdʒʱ238
    srʂʂʃʂʃʃʂʃʂ446
    zsrdʐʱdʒʱʐʒʒʐʒʐ8
    cjc590
    chjtɕʰtɕʰtɕʰtɕʰtɕʰtɕʰtɕʰtɕʰ240
    常(禅)zjʑʑʑʑʑ354
    sjɕɕɕɕɕɕɕɕɕ324
    zsjdʑʱdʑʱʑʑʑdʑʱʑ78
    njȵʑȵʑȵʑȵȵȵʑȵȵȵ403
    kkkkkkkkkk2029
    谿kh1071
    ggggggg716
    ngŋŋŋŋŋŋŋŋŋ830
    qʔʔ(无)ʔʔʔʔʔʔ1365
    hxxxxxxhxh1112
    ghɣɣɣɣɣɣɦɣɦ1312
    (无)(无)(无)ɣjɣɣɦɣɦ335
    j(无)jj(无)(无)(无)j(无)j966
    llllllllll1735
    • 关于声母的拟音,相当一部分是没有争议的。浊塞音和塞擦音並、定、群等声母一些学者拟为送气浊音,但未拟不送气浊音或没有对立,也可以认为实际上是一样的。
    • 塞音和塞擦音有两套比较习惯的写法,一套类似国际音标,即在次清后面加h,如帮、滂、並分别用p, ph, b表示;另一套类似汉语拼音,即清音用单字母,浊音用双字母,如b, p, bb。经过比较次清及相应全浊声母所包含的字数(见上表),全浊字普遍比次清字多(例外只有清、初母字数分别稍多于从、崇母,四俱全的谿母字数多于只有三等字的群母),因此采用第一套写法。
    • 庄组声母学者均采用卷舌音或舌叶音,本方案用r表示。
    • 知组声母和韵的配合与庄组类似,此外部分学者拟卷舌音,加之考虑和韵母配合方便仍用r表示。由于知组和端组互补,知组配二、三等韵母,端组配一、四等,可考虑和知组用相同字母表示,但为辨认声母方便以及和庄组平行考虑,本方案中三等仍加r表示。
    • 清塞擦音(精c、清ch、庄cr、初chr、章cj、昌chj)未采用国际音标形式的ts,而用字母c表示,主要考虑这些声母包含字数较多,尽量减小长度,免得初母成为tshr这样长的形式。且清塞擦音用字母c代表在多种文字或拼音(如汉语拼音、德语意大利语等)里都有先例。
    • 浊塞擦音用z,浊擦音用zs,未采用国际音标形式,主要考虑浊塞擦音字数远多于浊擦音。
    • 章组(含日母)和以母情况类似,仅切三等韵,且重纽韵中只配合重纽A类,为便于拼写和记忆,用j表示。
    • 章、昌、常三母的多数字上古和端、透、定母有密切谐声关系,可考虑用tj, thj, dj的方案,但中古汉语时三母早已变为塞擦音(常母或为擦音),为与精、庄组构成平行,本方案采用塞擦音的写法。
    • 常母和船母孰为塞音,孰为塞擦,拟音各家观点相左。本方案采取常母和塞擦音平行,船母和擦音平行,但拼音只是代号,不代表方案本身支持何种拟音。按本方案的表示法,因常母字数较多,平均拼写较短。
    • 疑母各家拟音一致为/ŋ/,此音习惯写成ng,尽管偏长,但单字母都不便于记忆,容易疑惑。
    • 影母多数学者拟为喉塞音而非零声母,尽管各文字中此音习惯用零标记,但因影母与云、以母对立(如“一”(影母开口质韵重纽A类)和“逸”(以母开口质韵),“冤”(影母合口元韵)和“袁”(云母合口元韵)等),且云、以母多常用字[6],仍规定影母采用一符号而云、以母用零记号。较早版本曾采用单引号“'”,但其一该符号易被忽略,其二,在维基百科Excel等编辑器中会和控制符产生冲突,故随意确定一个字母q表示影母,此处不表示国际音标的小舌清塞音。
    • 晓母和匣母有人拟舌根擦音,有人拟喉擦音,差别不大,均无不可。此处因h比x更符合拼音一般习惯故采用。匣母的gh考虑到和群母的来源关系,及和晓母的语音关系。因匣母只配合一、二、四等韵,和云、以母互补,本可设为零记号,但此法很不符合一般习惯故作罢。
    • 云母虽和匣母有关,但也和以母有关(如“炎”字等)。从后世声调变化情况(上声保持上声而不变去声)可见云母较早已和匣母区别而独立,成为次浊音,故采用零标记(后接三等元音只能以i或y开头)。
    综上,中古汉语拼音的声母最长3个字母,最少1个,多数一个字母。声母清浊可以很容易由音节起始的字母判断:
    1. 以c, h, k, p, q, s, t起首,且后不紧接h者为全清声母;
    2. 以ch, kh, ph, th起首者为次清声母;
    3. 以b, d, g, z起首者为全浊声母;
    4. 以i, j, l, m, n, y起首者为次浊声母;
    5. 音节不可以a, e, f, o, r, u, v, w, x起始。
    韵母
    切韵系的韵母庞杂,且各家拟音除韵尾外,介音和主要元音拟值均十分复杂。对应表无法一一列举。以下解释韵母设定的来源:
    • 韵母形式上分为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 按照声韵母配合关系,一、四韵母等实为一类,二等一类,三等一类。加上开合口的区别,设一、四等开口为零标记,合口介音u;二等开口介音r(仅为形式考虑,承声母,不代表拟音,但字母的采用曾受李方桂]影响),合口ru;三等开口i,合口y(为减小长度,不写作iu,其国际音标也符合通常的拟音)。在有重纽的韵,在介音前加j(若后接介音i,i应省略)。
    • 韵尾中,阳声韵的m, n, ng和入声韵的p, t, k没有疑问,符合所有学者的拟音。
    • 原则上,同一韵摄的韵尽可能使用相同主要元音字母。
    • 以阳声韵的宕摄、梗摄、山摄、咸摄为例,梗、山、咸三摄二等和三等分别均有两韵对立,必须拆成两个元音字母。按照常见的拟音,分别拆成a和e元音,即和一等有联系的用a元音,和四等有联系的用e元音。但在梗摄处,由于阳韵极为稳定,被学者一致拟为a元音,三等庚韵与其发生冲突。经过整理,可以发现(宕+梗)、山、咸摄从上古韵部直到现代部分汉语方言(如粤语)存在较为整齐的平行对应关系,见下表:
    ng尾n尾m尾
    上古韵部阳部耕部元部1元部2谈部1谈部2
    一/四等寒桓
    二等
    三等A类(重纽A类和轻唇韵)仙A严凡盐A
    三等B类(重纽B类)仙B仙B盐B盐B
    其中山摄、咸摄粗体字者设为a元音。故将三等庚韵作为清韵对应的重纽B类对待,也采用e元音,和二等耕韵分开。
    • 蟹、效两个外转摄也同(梗+宕)、山、咸摄类比处理,主元音用a和e表示。其中蟹摄四个“次入韵”由于韵尾字母使用d,和蟹摄其他韵(零韵尾或i)表示法不同,主元音可以重合。蟹摄的佳、齐韵通常也被拟成类似/i/的韵尾,但为减少拼音长度,且佳、齐韵在中古前期常与支韵(根据多数拟音拼为ie)通押,以及/-ei/的拟音难以解释现代很多方言(如普通话)中佳、齐韵分别变为/a/和/i/的事实,因此采取零韵尾形式。
    • 果摄和假摄中古互补,在上古和近代也相互关联,合用主元音a表示。其中三等开口麻韵和戈韵均有,但声母分布互补,牙音为戈韵,其他声母为麻韵,故采取相同拼法。
    • 出于符合一般拼音习惯考虑,元音字母不采用超出a, e, i, o, u, y的其它字母。
    • 臻摄三等真、臻、谆和欣、文韵对立,分别采用i,y和o作主元音字母,一等的痕、魂韵用字母o。
    • 曾、侵摄和臻摄平行,也采用i, y和o作主元音字母。覃韵虽然在咸摄,但位置和谈韵冲突,加之考虑上古来源和部分方言读同魂韵的考虑,也采用o字母。
    • 在以ng为结尾的一等韵中,a, e, i, o, y字母都已被使用(唐、青、蒸、登、职韵合口),东和冬韵只能采用u。为解决此矛盾,因两韵均不分开合口,在拼写上按韵图标明的一等东韵开口,冬韵合口,形式上写为ung和uung。三等东韵和钟韵同理。
    • 江韵上古来源上和东、冬、钟韵相关(上古东部和冬部),中古前期与东韵一等和钟韵通押,后来独用,再后与阳、唐韵趋同。由于不可拼成rang(与二等庚韵相同),若拼成rong最接近拟音,但与登韵无关,影响押韵判断,因此拼成rung。
    • 模、鱼、虞韵在中古一些时间和地区可以完全通押,韵书的同用例中模虞通用,而一些方言和对音(如日语)模、鱼相同,部分上古来源(鱼部)和近代变化也大多一致,一并用o为主元音字母。鱼、虞韵由于不再分开合,且唇韵只有虞韵字而无虞韵字,加之韵书的开合描述,可作为开合口处理,鱼韵作io,虞韵作yo。模韵不分开合口,为简短故,写作o而不作uo。
    • 侯、尤韵用字母u作主要元音。因无与之对立的韵,写作零韵尾(也符合一些对音,如日语吴音)。幽韵韵图上排在四等,字数少,唇音声母字后世变同宵韵且保留重唇。考虑单字母y未用,配以幽韵。
    • 脂、之韵主元音只能均设为i。考虑脂韵分开合口而之韵不分,为方便拼写,之韵用单字母i,脂韵开口ii,合口yi。
    按此套拼写规则,很容易通过起始字母判断韵母的等(见#韵等的判断)。而后世变成轻唇音的字也可以简单判断:唇音声母[p, ph, b, m] + [i, y] + [a, o],或[p, ph, b] + [i, y] + u(明母三等东、钟、尤韵字保留重唇)。
    声调
    • 平声字频率约为上声、去声的两倍,因此平声不标调以方便拼写。上、去声参考李方桂写法,分别按x和h拼写,两个字母只是标调的符号。
    • 次入韵字从上古直到中古中期与以-t结尾的月部、山摄入声字关系密切,且在中古中期之前独立押韵[3],采用d韵尾写法以示关联,但不代表拟音(韵尾拟音多作/i/等,但也有拟作/ts/的)。
    其它说明
    • 整个音节拼写结构形式上包括(声母)(j)(介音)主要元音(韵尾)(声调)写法。其中声母0-3个字母,介音0-1个,主要元音1个,韵尾0-2个,声调0-1个。长度最短2个字母(只有三等的云母字零声母拼法,而三等单字母韵之韵(i)和幽韵(y)无平声字),如“阿”qa(影母歌韵平声)或“矣”ix(云母之韵上声),最长8个字母(因3个字母的声母均以r或j结尾,其后不能再接j),如“创”chriangh。
    • 《广韵》中字按小韵统计,平均音节拼写长度为4.503个字母;按字数(同一字在多个小韵出现算作多次)统计,平均4.195个字母。
    • 所有拼写中,只采用23个标准拉丁字母,f, v, w三个字母未用,也没有扩展字母。另外在声韵母闲极少数字加撇号(')。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3 发表于: 2010-01-29
    赣语拼音是刘镇发发展出来的一套拼音方案,起先适用于客家话,后来再修改应用于赣语
    目录
    [隐藏]
    [编辑] 声母
    b
    [p]
    p
    [pʰ]
    m
    [m]
    f
    [f]
    d
    [t]
    t
    [tʰ]
    ngi
    [ȵ]
    l
    [l]
    g
    [k]
    k
    [kʰ]
    ng
    [ŋ]
    h
    [h]
    z
    [ʦ]
    c
    [ʦʰ]
    s
    [s]
     
    j
    [ʨ]
    q
    [ʨʰ]
    x
    [ɕ]
     
    [编辑] 韵母
    i
    [ɿ / i]
    u
    y
    [y]
    a
    [a]
    e
    [ɛ / ə]
    o
    [ɔ]
    [编辑] 韵尾
    n
    [n]
    ng
    [ŋ]
    d
    [t]
    g
    [k]
    [编辑] 参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2 发表于: 2010-01-29
    赣语白话字(Pha̍k-oa-chhi)是基于白话字为基础后期创制的。尽管历史上亦有赣语部分方言的《圣经》白话字版本,但总体上并未普及开来。
    目录
    [隐藏]
    [编辑] 拼音
    [编辑] 子音
    赣语白话字国际音标(IPA)
    p不丙八[p]
    ph便坡平[pʰ]
    m名卯免[m]
    f夫火话[ɸ],[f]
    t丁典丹[t]
    th天土大[tʰ]
    l乃六男[l]
    ch中主九[ʦ],[ʨ]
    chh七丈出[ʦʰ],[ʨʰ]
    gn年元女[ɲ],[ȵ]
    k各光交[k]
    kh可口共[kʰ]
    ng哀安恩[ŋ]
    h下何合[h]
    一也云Ø
    [编辑] 元音
    [编辑] 一重韵母
    赣语白话字国际音标(IPA)
    a下三人[a],[ɑ]
    i一丁世,[ɿ]
    u中公共
    主云于[y]
    e册则然[ɛ]
    不政珍[ə]
    o上何作[ɔ]
    [编辑] 二重韵母
    赣语白话字国际音标(IPA)
    ai介代[ai]
    au交保[au]
    ia也且[ia]
    iu久九[iu]
    ie干便[iɛ]
    ie叶折[iə]
    io享亮[iɔ]
    oa凡刮[ua]
    oi久九[ui]
    oe国或[uɛ]
    oe-[uə]
    uo亡光[uɔ]
    ṳo全元[yɔ]
    [编辑] 声调
    声调国际音标(IPA)
    阴平妻欺溪chhi
    阳平其器奇旗chhí
    上声启气岂起chhî
    阴去chhī
    阳去chhì
    入声七极疾chhi̍+p,t,k
    [编辑] 参考
    [编辑] 参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1 发表于: 2010-01-29
    南昌[table=22em][tr][td=3,1]南昌话
    赣语代表音[/td][/tr][tr][td]使用国家及地区[/td][td=2,1]南昌市区及南昌县[/td][/tr][tr][td]使用人数[/td][td=2,1]?[/td][/tr][tr][td]语系[/td][td=2,1]汉藏语系
     汉语
      赣语
       南昌话 [/td][/tr][tr][td=3,1]官方地位[/td][/tr][tr][td]作为官方语言:[/td][td=2,1]无[/td][/tr][tr][td]管理机构[/td][td=2,1]无[/td][/tr][tr][td=3,1]语言代码[/td][/tr][tr][td]ISO 639-1:[/td][td=2,1]zh[/td][/tr][tr][td]ISO 639-2[/td][td]chi (B) [/td][td]zho (T)[/td][/tr][tr][td]ISO 639-3:[/td][td=2,1]gan[/td][/tr][tr][td=3,1]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国际音标。[/td][/tr][/table]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由于赣语内部的复杂性,真正意义上的南昌话只局限在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辖的其他县。
    历史
    自上古至有一代,江西一直都是三苗的活动地带。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开始有古百越人聚居。这段时期赣地先后隶属、楚的统治,其居民自当是使用古越语和古楚语。秦汉以后,中原对江西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中原的汉语和本地的吴语、楚语互相接触、互相融合,赣语遂逐步形成。南昌建成于汉末,史料表明当时豫章郡的人口规模位列全中国第四。古赣语在吸收中原汉语的过程中,本身的语言特点也就逐渐成型。[1]
    分布地域
    作为赣语的代表,南昌片,或称之为昌靖片南昌都昌片,主要分布在江西赣江下游及鄱阳湖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包括南昌市南县新建安义永修修水武宁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奉新靖安以及湖南平江,共14个县市。
    主要特点
    • 本片的突出特点是古今声调的演变受到今声母清浊和送气不送气的影响。本片入声有两个调类的,其调型都是阴入高、阳入低。(三个县例外:修水入声不分阴阳。星子入声限于古入声清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古全浊声母字今归阳去。湖口无入声,古入声字今归去声)
    如:如南昌市:百—阴入、白—阳入、绿—阴入、六—阳入        
    • 其次,声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高安市、奉新、靖安、武宁这四地例外〕
    声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这一现象在全国的汉语方言中并不多见,如:普通话,铜、农,两字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两字声调仍然相同。再、菜,两个字一个不送气,一个送气,两字声调仍然相同,但在南昌话中,铜,农,由于铜字送气,农字不送气,两字声调不同;再,菜,再字不送气,菜字送气,两字声调不同,菜字变成上声,与“彩”字相同。
    分片
    本片可分为南昌、都昌、靖安3小片。
    • 南昌小片包括南昌市、南昌和湖南的平江。共同点是今声母送气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无[in iŋ]对立,四呼俱全。
    • 都昌小片包括都昌、星子、德安、永修、湖口、安义、下新建、武宁和修水。共同点是古全浊声母和古次清声母今塞音塞擦音为送气浊声母(都昌以外的县都分新派和老派,这是老派读音。都昌无新老派之分,只有这一种读音),声母送气不送气影响今调类的分化,擦音[h]归送气类,其余归不送气类;大多有舌尖后声母,有[in iŋ]对立,无撮口呼声母。
    • 靖安小片包括靖安、奉新和上新建。共同点是知三章组除石岗止蟹两摄开口三等字读zh ch sh(拼音)以外,其余一律读[t th s],无[in iŋ]对立,无撮口呼韵母。
     南昌音系简介
    通常所说的南昌话是指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不包括南昌市管辖的其他县。 南昌话分城里话和乡下话,乡下话又分很多种。习惯上所说的城里,指的是南昌旧城(早圮)以内,即今八一大道以西到江边,永叔路以北,阳明路以南不足5平方公里的地区。旧城以外过去统称为乡下,即使是离城最近的乡下的话,也跟城里话不同。
    注意: 该章节含有汉语音韵学等学术术语,相关内容请参见三十六字母等条目。
    元音
    赣语一共有8个单元音ɿ、i、u、y、a、o、ɛ、ɵ。其中三个可作为介音:[-i-]、[-u-]、[-y-];两个可作为元音韵尾:[-i]、[-u]。如下表所示:
    次前次后
    i • yɨu

    ə

    ɛɔ

    a
    半开
    • [ɿ]只出现在[ʦ-]、[ʦʰ-]、[s-]后面。从配合关系上说,[ɿ]可以看成是的变体。
    • 似于日文,嘴巴的形状不是圆的、而是较扁。在舌尖声母后面则发音较松,特别是在作介音时。
    • [a]是前[a],而非舌面后的[ɑ],这种现象甚至存在于“au”这样的韵母里。
    • [o]比第七号标准元音[o]略低略开。[o]后面带有舌根音韵尾[-ŋ]、[-k]时开口度更大,接近标准元音[ɔ]。[o]在“yon”、“yot”两韵中偏前,接近[ɵ]。
    • [ɵ]单独作韵母时开口度较大,介乎[œ]和[ə]之间。如果后面带有舌尖音韵尾[-n]、[-t],开口度就很小,接近[ɘ],例如:真[ʦɘn]、织[ʦɘt]。在“əi”、“əu”两韵中,[ə]是介乎和[ə]之间的一个松而高的央元音,这与梅县话类似。
    声母
    赣语南昌话的声母共有十八个音素(如下表)和一个无声子音“Ø”。
    赣语(南昌标准赣语)的声母表
    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
    塞音不送气
    [t]
    [k]
    送气[pʰ]
    [tʰ]
    [kʰ]
    鼻音[m]
    [ȵ]
    [ŋ]
    摩擦音[f]
    [s]
    [ɕ]
    [h]
    塞擦音不送气[ʦ]
    [ʨ]
    送气[ʦʰ]
    [ʨʰ]
    边音[l]
    注意: 该章节含有汉语音韵学等学术术语,相关内容请参见三十六字母等条目。
    赣语的声母的音韵特点
    • 清塞音[p-]、[pʰ-]、[t-]、[tʰ-]、[k-]、[kʰ-]的发音比普通话要硬,似广州音。例如:拜[pai]、败[pʰai]、带[tai]、代[tʰai]、盖[kai]、概[kʰai]。
    • 唇齿擦音[f-]与长沙音似,不同于双唇清音[ɸ-]。例如:怀[fai]。
    • 喉清音[h-]与多数南方音同,而非普通话中的[x-],发音部位于喉部。例如:好[hau]。
    • [ŋ-]是舌根鼻音。例如:咬[ŋau]、岸[ŋon]。
    • [ɳ-]基本上是古疑母字,也有少数日母字,例如:日[ɳit]、入[ɳip];和一部分泥(娘)母字,例如:尿[ɳieu]、年[ɳien]。
    • [ʦ-]、[ʦʰ-]、[s-]发音部位比普通话靠后,易和舌叶音混。例如:猪[ʦu]、住[ʦʰu]、树[su]。
    • 零声母出现在开口韵[ɘ]前面不带摩擦,在齐齿、合口和撮口韵前面出现时带有轻微的摩擦音[j]、[w]、[ɥ]。
    赣语声母和古声母的对应关系
    • p 帮母(边补巴比)
    • m 明母(摸母绵靡)微母(问蚊望)
    • t 端母(多丁都当)
    • 滂母(泼批普孵);并母平声(皮辅袍);并母仄声(部抱辫逢);奉母(浮伏)
    • 透母(拖体铁脱);定母平声(抬条田同);定母仄声(惰盗邓洞);
    • k 见母一二等,今开合(瓜该高工);见母假蟹效咸山江各摄开口二等,今开口(家解交艰甲降)
    • 溪母一二等,今开合(夸开昆哭);群母平声,今合口(葵逵狂);群母仄声,今合口(柜跪共);溪母效咸江各摄开口二等(敲掐恰确)
    • f 非、敷母(峰夫芬放);奉母(房防符扶);晓、匣母合口(胡虎户呼)
    • h 晓、匣母一二等,今开口(海好寒黑);晓、匣母假效咸山江梗各摄开口二等(虾鞋孝陷瞎巷)
    • ʨ 见母(今九卷洁);精母(姐酒尖姜);群母,今读阴去(竞);遇合三遇虞,知照(猪朱注煮);流开三尤,知照(周舟洲咒);溪母(券)
    • ʨʰ 溪母(溪牵轻犬);清母(且秋清七);群母平声(茄奇干权);从母平声(齐墙秦钱);群母仄声(巨轿绝匠);从、邪母仄声(聚渐净寂);从、邪母(徐席袖);澄母平声(储厨绸筹);彻、穿母,合三(抽臭丑处);澄母仄声,合三(住柱);禅母(售)
    • ɕ 晓母(希休香旭);匣母(系贤熊穴);心母(写仙星相);从、邪母(斜习旬象);审母(书舒鼠恕);禅母(薯墅竖殊)
    • ʦ 精母(左灾走作);知、照母(遮准桌壮)
    • ʦʰ 清母(雌粗寸策);从母平声(慈才曹惭);从母仄声(坐字造贼);彻、穿母(车川产尺);禅母平声(垂臣承成);澄、床母平声(助兆状郑)
    • s 心母(锁苏三色);邪母(诵颂讼俗);审母(纱帅声束);禅母(时舌十上);禅母(纯晨常尝);床母(船唇);禅母(瑞)
    • l 来母(罗雷龙腊);泥母(糯奶能嫩);娘母(浓宁);日母(绕仍若热)
    • ȵ 泥、娘母三四等,今齐撮(女扭年溺);日母三等(染忍肉日);疑母三四等(鱼语严愿);以母(育浴)
    • ŋ 疑母(牙眼硬岳);影母,今开口(亚欧晏暗)
    • Ø 日母止摄开口(而尔二儿);影、喻、微母(淹央匀勇乌温);喻母(容荣融)
    韵母
    南昌话韵母可分为“开韵尾”、“闭韵尾”、“促韵尾”三类,共有六十七个。
    开韵尾鼻韵尾塞韵尾边鼻韵
    开口呼[a]
    [o]
    [ɛ]
    [ɿ]
    [ɵ]
    [an]
    [on]
    [ɛn]
    [ɨn]
    [at]
    [ot]
    [ɛt]
    [ɨt]
    [m̩]
    [ai]
    [oi]
    [ɛu]
    [ɨu]
    [aŋ]
    [ɔŋ]
    [ak]
    [ɔk]
    [au]
    齐齿呼[iɛu]

    [iɛn]
    [in]
    [iɛt]
    [it]
    [n̩]
    [ia]
    [io]
    [iɛ]
    [iu]
    [iaŋ]
    [iɔŋ]
    [iuŋ]
    [iak]
    [iɔk]
    [iuk]
    合口呼[ua]
    [uo]
    [uɛ]

    [uan]
    [uon]
    [uɛn]
    [un]
    [uat]
    [uot]
    [uɛt]
    [ut]
    [ŋ̍]
    [uai]
    怀
    [ui]
    [uaŋ]
    [uɔŋ]
    广
    [uŋ]
    [uak]
    [uɔk]
    [uk]
    鹿
    撮口呼[yo]
    [y]
    [yon]
    [yn]
    [yot]
    [yt]
    赣语韵母的音韵特点
    • 遇摄三等鱼韵字、流摄一等字、臻摄开口一等字、曾摄一等字和梗摄开口二等文读字,许多地方主要元音是[ε]。如后[hεu2]、痕[hεn2]、灯[tεn4]。
    • 咸山二摄开合口一二等一般趋于混合,但在见系声母后面保持主要元音音色的区别。例如:甘[kon]、监[kan];喝[hot]、狭[hat]。
    • 咸山二摄开口二三等在知系声母后保持原因音色的显著区别。例如:站[ʦan]、沾[ʦɛn];山[san]、扇[sɛn]。
    • [iɛu]、[iɛn]、[iɛt]三个齐齿韵是从中古三四等韵演变而来。但是流、臻、曾、梗四摄开口一二等韵在见组和影母后大多也带有[-i-]介音。例如:狗[kiɛu]、恩[ŋiɛn]、克[kiɛt]。这一特点根本上是因为舌根音和ɛ之间产生的i流音。
    • 知系声母发音部位已经合同精组,但在三四等变开合口而不变为齐齿撮口。例如:蛇[sa](精组:且[ʨʰia])、书[ɕy](精组:徐[ɕy])、超[ʦʰɛu](精组:消[ɕiɛu])。从这一点可知,知照组和精组的混同应该是较晚的变化。如果两组合并已久,在三四等韵前面的变化应该保持一致。
    • 深臻二摄开口三等的演变反映了知、章(照三)组和庄(照二)组声母性质的差别。例如:参[sɛn]、涩[sɛt]。
    赣语韵母和古韵母的对应关系
    • a 帮、庄组假开二麻(爸马渣洒);见、晓组假开二麻(加家牙霞);晓、影组假合二麻(画化洼蛙);章组假开三麻(遮车舍奢)
    • ia 精组假开三麻(姐斜谢些);以母假开三麻(冶野)
    • ua 见组假合二麻(瓜寡卦夸)
    • ai 端、见、精组蟹开一呔泰(带太奶灾);匣母呔韵(孩);帮、庄组蟹开二皆佳夬(拜买债晒);晓组蟹开二皆开(鞋);见母蟹开二皆开二佳(皆解阶街);晓、匣母蟹合二皆(歪淮坏槐);生母止合三脂(帅)
    • uai 见组蟹合二皆佳夬(乖怪快块)
    • au 效开一二豪肴(包矛刀操);见组匣母效开二肴(较教效校)
    • ɛu 知、章组效开三宵(朝赵兆绍);流开一三侯尤(剖某喉偷)
    • iɛu 影组效开三宵(腰舀妖耀);流开一三侯尤(狗寇扣殴);帮、端、见、精组日母,效开三四宵萧(表苗尿骄)
    • i 蟹开四齐(细洗鸡契)
    • ɿ 精组止开三支脂之(资慈寺司);蟹开三四祭齐,止开三支脂之微(置狮艺戏);帮系止开三支脂,蟹合一三灰废(臂被美肺)
    • o 果开一歌合一戈(哥多佐锁货)
    • u 遇合一三模鱼虞(组梳如斧奴库)
    • ə 日母止开三支脂之(二儿而尔)
    • y 精、见系遇合三鱼虞(徐居语须)
    • ui 影、云、微母止合三微(围微位威);蟹合一三四灰祭齐,止合三支脂微(对醉虽岁);泥、来母蟹合一灰(内雷);日母止合三支,以母蟹合三祭(蕊锐)
    • iu 来母精、见组,流开三尤(刘秋羞舅)


    赣语
    分布地域:江西 | 湖南 | 湖北 | 安徽| 福建
    方言区划:昌都片 | 宜浏片 | 吉茶片 | 抚广片 | 鹰弋片 | 大通片 | 耒资片 | 洞绥片 | 怀岳片
    书写系统:方言字 | 白话字 | 拼音
    语言研究:语音 | 语法 | 词汇 | 历史
    时代区分:上古 | 中古 | 中世 | 近世 | 近代| 现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0 发表于: 2010-01-29
    研究历史
    江西历史上出现了多位极其卓著的音韵学家,诸如《大宋重修广韵》作者南城人陈彭年、《中原音韵》作者高安人周德清、《正字通》作者宜春人张自烈、《问奇集》作者新建人张位等,但鲜有江西人氏对本地口音进行系统性的著述。近代以降,赣语研究就逐渐兴起,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辨字摘要》,反映了两个半世纪以前赣语临江方言的语音系统。《韵镜校笺》中张麟之记载:“往昔相传,类曰《洪韵》”,而《朱子语类》卷140亦提及:“洪州有一部《洪韵》,太平州亦有一部韵家文字。”除此之外,赣语使用地区的州县的地方志中都会对本地方言进行记录描述。
    一般认为,罗常培的《临川音系》(1940)是对赣语最早的现代研究书籍。不过在罗常培《临川音系》发表之前,江西本土就有人对江西方言进行过研究,并使用了“赣方言”这一名称。他就是《赣方言考》的作者,南康邬心普。但邬氏的“方言考”是对他家乡的方言“南康土音”的记录,而南康话现属客家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赣方言”。
    比邬氏、罗氏的研究早十多年的有高安人涂锉的《国音四种》。其第四篇“改正土音法”完整地归纳了高安土话的声韵调系统,并从“声母的变动”、“韵母的变动”、“声母、韵母共同的变动”、“平仄的变动”四方面总结了高安方言与国语之间的差异。
    现代汉语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初,1940年罗常培出版的《临川音系》则是现代赣语研究的开山之作。由此算来已有有七十来年的历史,这段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现代赣语研究的第一阶段是指1949年以前民国初期这段时期内,语言学上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赣语对研究进行研究分析。罗常培的《临川音系》是第一部使用现代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现代赣语的专著,于1940年出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七),全书17.5万字。该书除了对临川方言的语音等语言特征作出详细地描写和分析以外,还论述了历史上历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对赣语和客家话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这本书对调查研究有指导性的意义,对赣语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至1935年春天,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李方桂南昌进行方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各市县来南昌求学的江西各地的学生。当时共调查了五十二个方言点,之后用铝片录制的音档在抗日战争中锈蚀损毁。其限于种种条件,调查的材料长期未能发表出版。
    第二阶段
    现代赣语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这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内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加之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等语文工作的进行,其前部分时期的赣语研究是与上述语文工作相互配合而开展的。在赣语的分布地区,五十年代陆续开展了对赣语县市的方言普查任务,如1957年和1958年江西省教育厅开办了两期方言调查学习班,由江西师范学院的余心乐教授等在南昌训练来自全省各市县中学的一批教师和师范学校中文系的学生。之后以普查的成果为基础,相继发表了不少方言调查报告和学习普通话手册。同时起还同样出版了一些品质很好的著作,诸如余心乐,何姿文的《江西方音辨正》(1964)、杨时逢的《南昌音系》(1969)、余直夫的《奉新音系》(1975)等。
    第二阶段赣语研究的主要成绩是第一次对现代赣语进行了全面调查,大致弄清了现代赣语的基本情况,获得了大量的方言资料,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新一代的赣语研究者。这一阶段赣语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工作面广,强调配合语文工作的实际需要;缺点是由于方言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广普通话,要求有限,只有较短的时间留给许多人来完成任务,调查人员的专业水平又参差不起。除部分方言点以外,调查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深度都还不够,出版的专著亦有限。而自从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开始,一切正常的学术研究都处于地下甚至停滞的状态。因此第二阶段后期的赣语研究乏善可陈也就在想像之中。
    第三阶段
    现代赣语研究的第三阶段是指文革结束的1977年至如今的这一段时期。文革结束以后,《方言》、《中国语文》等语言学术专刊上陆续发表了一批赣语研究的学术论文,各大专院校对赣语进行了大量详细的论述。此外,海外学者在亦有多番赣语研究的著述发表,民国初期由赵元任、李方桂等在江西的调查材料后来由杨时逢整理成若干篇论文在台湾发表。后年来,法国语言学家沙尔日本语言学家大岛广美等人也分别到江西做过实地调查,并在国外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著作。1983年,中国国家社科规划重点专案《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编会工作正式启动。B-11图(江西湖南)对赣语的分布情况有详细的描绘。而同样的国家社科规划重点专案《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从1991年起由江苏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赣语部分共有三部词典:熊正辉的《南昌方言词典》、颜森的《黎川方言词典》和魏刚强的《萍乡方言词典》。
    2002年7月2日至7月6日,“第五届客家方言暨首届赣方言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研讨会由南昌大学文学院主办,来自大江南北、海峡两岸的赣、客方言研究者56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1篇。会议由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纶鑫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饶长溶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黄雪贞作会议总结。
    方言
    主条目:赣语的方言中国东南一带多为地貌,这造成了现代社会以前交通的不便,人们之间交流受到限制,因而古汉语在南方衍化生成了现如今的各类汉语,即使划分为同一汉语的内部各方言之间也存在相当的差异。江西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并且与中国其他六大汉语()的通行地域全部接壤,因此赣语的有些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边语言的影响,赣语甚至有“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夸张说法。
    主体区
     江西赣语
    主条目:江西赣语 湖南赣语
    主条目:湖南赣语湖南是赣语在江西本部之外分布最大的一块区域。江西人自唐朝以来就一直向湖南输出移民。由于移民时间不同,形成的时间也就会不同。李冬香认为湘东中部的赣语,应该形成于元末明初;湘东北部、南部、以及湘西南主要来自于唐宋时期;湖南中部即湘江亚区主要来自于元末。葛剑雄(1993)指出:“从唐末五代开始,江西作为长江流域的人口输出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五代时,江西人迁往湘北及长沙一带已有相当数量。北宋开梅山后迁入的汉人,亦多来自江西。……通过元末明初大移民,赣语深刻地影响了湖南的方言分布。”
    湖北赣语
    主条目:湖北赣语现今湖北的东南一隅都是赣语的范围。早在唐代,时人就已经察觉江汉平原中部以东地区并不通行楚言,误称之“吴语”。到了北宋时期,张耒就在《齐安行》写道:“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来湖湘。”这里的“湖湘”是指黄州附近的长江西南岸,即湖北的东南一带。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镇亦言“村姑语带蛮”。个中的“夷言”、“蛮”俱是指不同于当时官话系统的赣语了。
    这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移民运动。作为文化的天然载体,移民对于语言的扩散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据研究,在明清时期迁入鄂东北的移民中,江西人占到88%,迁入鄂东南的在80%左右或略多。但其后,鄂东北发展为江淮官话区,而鄂东南则成为了赣语的通行区了。[32]
     福建赣语
    主条目:福建赣语福建的赣语区主要是邵武、光泽、将乐、顺昌、建宁、泰宁等闽北县市。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北宋中叶全福建共有100万户,闽北就占有40万户人家。宋末一百多年战争频忧,届时江西移民已经开始踏足闽北。严灿在《兵火后还乡》中写道:“旧时苍陌今谁问,却问新移来往人。”这里的“新移来往人”便是翻过武夷山的江西人。移民大体按路程的近远而增减,邵武军最多,南剑州(将乐、顺昌)其次,建州(建阳、武夷山市)又次之。江西人对闽移民直到明清之后还在继续,明代王世懋在《闽部疏》上就说“建邵之人常豫音”,今闽北各县到处还都有迁来三五代、八九代的“老俵”。
    安徽赣语
    主条目:安徽赣语安徽的赣语区主要是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八个市县。据当地人说,他们的祖先应该是在明初的时候从江西的“瓦西坝”成批迁徙至皖定居的。[安徽赣语应该说是由江西永修县的吴城镇迁移而来。乾隆28年癸未版《叶氏宗谱》就是证据之一,以下为该版撰写人叶世丛所写之序及原版序言扫描图2张。 1734 世丛序 今夫尊祖莫要于敬宗,敬宗莫要于收族,收族莫要于合谱。盖谱既合而后族之散者有以萃之使聚,疏者有以联之。使亲远者有以引之,使近虽累百世而婚姻不至至于或通,名分不至于或乱。固有宗不期敬而自敬,祖不期尊而自尊者也。吾南阳叶氏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之后也。叶公先世是为那季公周武王同母弟十人,而那季公居其末,有贤德为周司空,称其职,而非五叔无官者比。食采于沈,其后遂以沈为氏。叶公之父曰:沈尹戌。吴破楚而杀以成仁。至今犹凛凛有望气焉。叶公承其绪,亲炙圣人而闻,近悦远来之。政故讨白公之舜,而民望之如慈父母焉。国既宁乃谢令尹司马之事,而老于叶。其后遂以叶为氏。 夫那季公既为文之昭而在振振公子之列矣。而叶公父子乃又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其燕及皇天克昌厥后也。不亦宜哉!虽自秦而汉,自汉而晋,族不正著。然唐宋以来名公钜卿蝉联鹊起,文人学士霞蔚云蒸,固有更朴不能悉数都也。非祖有功而宗有德,积厚流光,而能若是乎? 居豫章之吴城者,未考其所自始,而子姓极其蕃衍,所谓“吴城两岸叶遮天”是也。及元季陈友谅据鄱湖为乱一时,居民各鸟兽散。我始祖君奇公,亦遂率诸族人,渡江而东焉。其卜居他郡他邑,越在数百里之外者。今固不相闻问矣。至若并处潜阳如西乡之君常公暨南北两乡诸公,虽经今数百余年,支分派别。然敦本者犹岁时伏腊,此往彼来,喜相庆而忧相吊。不至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非诗所云,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耶?前此族兄素庵作谱未竣,丛亦既踵而成之矣。然固吾东门井头一支之谱终不能使散者聚,疏者亲,远者近也。爰是谋诸族长,合各支之谱而为一谱,以尽收族之义焉。然非理其绪而分之则西必有混于东,南必有混于北。虽曰尊祖而实则有亵于祖。虽曰敬宗而实则有渎于宗,安用是谱为哉? 今故于每支世系各系以所居之地,若纲在网。有条而不紊。庶使合族子姓开卷了然。各尊其祖,因以共尊其祖之祖,各敬其宗,因以共敬其宗之宗。蔼然有恩以相爱,秩然有礼以相接。则是谱一合而仁让兴,又何忧于散者之不相聚,疏者不想亲,远者不相近,至有通婚姻乱名分之弊者哉?然则惟其分之也精,故其合之也一。虽谓一谱之中具有经纶之道焉,可也顾或因谱既合而此藉彼之贵以陵人,彼资此之富以傲此,不遵家训不守家规,比周为党,作奸犯科。吾恐叶公复起终身不正视之矣!能不愧为关雎麟趾之裔乎? 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合族尚其念谱。 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岁桂月重修梓 雍正甲寅1734岁 君奇公十二世裔孙贡士任 苏州府学司训 世丛原序
     方言岛
         赣语的发源地     赣语的主要分布区     赣语的方言岛分布区
    赣语在中国的分布情

    浙西方言岛
    明末清初,大量来自江西南丰等地的移民迁入赣东北以及浙西南山区,在当地形成众多赣语方言岛。主要包括两支,一支是南丰话,另一支是建宁话,统称为麻山话,都属于赣语抚广片。在赣东北,麻山话分布于8个县市(含赣语鹰弋片的分布区域)的100来个乡镇,使用人口近20万。在浙江,南丰话是常山县的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县人口的1/3。
    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列示的分布于赣闽浙吴语区的赣语方言岛有:
    • 浙江省衢县:沟溪乡直坞村、石果乡麻蓬村、下郑乡下铺村和苑村等17个村(南丰话)
    • 浙江省常山县:二都桥、宋畈、狮子口、白石、球川、龙绕、同弓、钳口、芳村、东鲁、新昌、芙蓉、毛良坞、招贤、五里、东案、大桥头、青石18乡镇共526个村(南丰话)
    • 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鹤山2乡镇(南丰腔);河北、枧底、比古3乡(麻山腔)
    • 江西省玉山县:文成、六都、华村等乡(南丰话)
    • 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界牌村(麻山话,近抚州、南丰口音)等  陕南方言岛
    东南部有江西移民带去的话,主要在商洛地区,镇安柞水商南商县洛南山阳丹凤部分地区;安康地区,紫阳、安康部分地区;据说中的宁陕石泉一带。这些分布于陕西南部安康、商洛山区的“下河话”和“江南话”与当地的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区别甚大,而与鄂东、皖西南的方言极为相似。其具体形成与历史上清朝乾嘉年间鄂东、皖西南地区大规模移民有关。顺治十八年,清朝颁布《迁海令》,濒海居民迁居内陆,由此产生“湖广填陕西”的说法。康熙年间,清政府鼓励移民垦荒,并颁布优惠条文,这使得大量皖、鄂、湘、赣的居民迁入陕南地区。《商南县志》记载,全县人口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5990余猛增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102299人,152年间人口翻了近20倍。郭沈青指出,陕南当地人所谓的“下河话”指来自汉水下游鄂东北地区的江淮官话(属江淮官话黄孝片),“蛮子话”(江南话)指来自皖西南和鄂东南地区的赣语(分属赣语怀岳片大通片)。孟万春、姜国栋将陕南方言同鄂东赣语和皖西南赣语相比较,发现三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商南蛮子话与其祖语皖西南赣语相隔千山万水,历经二百五十多年竟然还保留了很多的相同点。除了语音之外,许多特征词也有惊人的相似。”
    据调查,陕南地区大致有七个赣方言岛,其中四个分布在商洛地区,三个分布在安康地区。
    • 商丹方言岛,分布在商南丹凤两县北部的蟒岭山区,包括商南县的14个乡镇、丹凤县的11个乡镇。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商丹方言岛的赣语使用人口为167668人。
    • 陕南方言岛,分布在山阳县南部金钱河上游,鹘岭以南的山区,使用人口约9万。
    • 柞东方言岛,分布在柞水县东部的五个乡镇,镇安的洵河流域,使用人口约5万余人(1990年)。
    • 木王方言岛,分布在镇安县西南的木王镇,使用人口约16874人(1989年)。
    • 汉北方言岛,分布在汉滨区北部的叶坪镇、中原镇大部及东镇乡部分,使用人口约15000人。
    • 牛蹄方言岛,分布在汉滨区西南的牛蹄乡,使用人口约7813人(2003年)。
    • 中池方言岛,分布在石泉县东部的中池乡、迎丰镇,使用人口约5888人。
    川方言岛
    根据崔荣昌的《四川省西南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四川赣语分布在会东县的大桥区,是明代随军入川的。
    贵州方言岛
    蒋希文在《黔东南汉语方言》中指出贵州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40%的人口是赣湘移民的居住区,使用的语言和赣语关系颇深。
     广东方言岛
    梁猷刚发表的《广东省北部汉语方言的分布》说到,广东的赣语分布在南雄县、界址区、梅岭区,及珠玑、湖口、梅岭少数人,总共大约两万多人,当地人自称为“江西话”。
    ] 海南方言岛
    丁邦新在《海南岛方言调查报告》中表示海南儋县昌江县沿海一带和三亚市河西区、羊栏镇的一些村落居民的白话音是一种“介于赣语和客家话之间的一种方言”。
    台湾方言岛
    台湾的江西人基本上都是民国三十七、八年征兵而来的。[39] 根据“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统计,仅往台的江西移民数量就达124,670人,拥有大量赣语人口的诸省如湖南、湖北、安徽、福建赴台人数都有10~20万人次之众。徙台的移民大多居住在眷村里,继续保留着原住地的方言,但时至今日大多已经式微。
    和其他语言的关系
    地理上,江西可以说是整个南中国的枢纽,既是汉人历次南迁的走廊、又是东进的过道、还是越人西迁源头之一,多种历史层次的积累也就使得赣语呈现丰富的多元性。
    原始层
    百越语
    主条目:赣语中的古百越语词一览上古时代,中华大地上大致分布著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氏族集团。华夏居于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活动于东部地区,而苗蛮则活动于鄱阳湖滨及赣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苗蛮集团古代又称“有苗”或“三苗”,《战国策·魏策》注明:“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彭蠡”即今鄱阳湖。《朱子全集》卷七十一亦写到:“苗民之国,三徙其都,初在今之筠州……”,“筠州”即今高安。江西等地的考古发现同样印证了上古三苗人在赣地的生活历史。“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周围地带,都发现了具有浓厚土著色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如赣北地区的山背文化、湘东北平江舵上坪诸遗存等。……两地都已产生早期几何型印纹陶的拍印工艺。因此,都是古三苗的文化遗存。”但是以山背文化为代表的赣江下游和鄱阳湖地区文化遗存,既表现与古代南方其他原始文化有联系,又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
    征三苗之后,“三苗”部落便从史籍上消失了,在南方代之而起的是越族。从来源上看,越族可能是苗蛮的后裔。[关于越族的活动范围,《吕氏春秋·恃君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更具体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学界一般都认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由此可见,自夏以后,江西等地区的居民应为越族。一般认为古代百越物质文化遗存是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 而江西境内180余处已发掘的商周文化遗址基本上都有几何印纹陶出土。[49] 如中国考古学重大成果之一的江西吴城商代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大量几何印纹陶,纹饰特别丰富,“应是与中原商民族有着密切关系的古越族文化。”[50]
    商周时期江西地区的居民为百越民族,其通行的语言自然也就是非华夏语的民族语言——古越语。现在居住于中国南方,归属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的各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还有某些学者认为,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越南的京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至今赣语与北方官话之间的差异都还较大,这也是因为其底层与侗台语族有相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语音、语法、词汇上都有所表现,即古百越语的遗存成分。他们当时古百越人在学的汉语后,遗留在新学语言中的旧语言的沉淀和化石。这可分为几方面来说:
    如语法方面:1. 侗台语族修饰词组中,中心语常在前,定语常在后。赣语中也常有类似倒序词,如,腰身(身腰)、牢监(监牢)、闹热(热闹)、笋干(干笋)。2. 台语名词中动物性别常后加“公”、“母”, 赣语中也一样,如,猪公(公猪)、牛牯(公牛)、鸡婆(母鸡)。3. 副词修饰动词时,壮语“先”[koon]、布依语“再”[tiam]在动词后,赣语也如此说,如,走起(先走),吃滴凑(再吃一点),吃快滴(快些儿吃),走好(好好走)。副词修饰形容词时,壮语“极”[au]在后,赣语中也有在后的使用,如,辣伤(很辣)、红狠(很红)。再比如词汇方面:1. 名词。有些事物常见于南方,有字或无字,即使有字,也可能因南方民族词源而后起。如,蚻巴子(蟑螂)[tshat],前字相当于傣雅[saat7]。2. 动词。如,啄tot,鸟啄物;搂[lɛu],挖,同侗语[lɐu1]等等,都应属同源。
    吴楚语
    主条目:赣语中的古吴语词一览赣语中的古楚语词一览春秋时代,江西都被称作“吴头楚尾”。春秋早、中期,鄱阳湖以西地区都属于楚的范围,即所谓“南楚”之地;余汗(余干)以东则属吴越之地。这也就和秦朝之前,鄱阳湖东西两侧分别有鄱、艾两个封邑的记载相吻合。 春秋晚期,吴国大力拓疆。公元前504年,吴王夫差“伐楚取番(鄱阳县)”,而后尽占鄱阳湖之楚地,今之赣境全属。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尽取其地,今之赣境又归。之后,楚国复兴,越国退至余汗以东。至公元前306年左右,楚灭越,今之赣境最终归。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交替入主赣地。据此可推测当时江西境内通行的应是吴越语和楚语。
    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主体民族为百越人(属侗台语族等民族)。吴为越并,语言并未变化。越后为楚国所灭,而上古南方汉语只有楚语,原说非汉语的江南各地最初也是被楚国征服的,原始赣语也应由楚语分化,即楚人给赣语地区带来了华夏语的基础。楚治吴始于前249年,至西晋永嘉之乱洛阳陷落的310年,也已有560年的发展,楚语和古吴越语相融合已经形成一种由地方特色的语言。
    至今赣语还和吴语湘语有许多语音、词汇上的共同点。甚至在江西近江至今还保留有一条浊音走廊,从湖口、星子、都昌、永修、德安、武宁、修水到湖北的通城、崇阳、赤壁,到湖南的临湘、岳阳、平江这十三点,全浊声母还读浊音。 赣语除全浊、次清声母混以外,韵尾保持比较完整,二等有些点有介音,三等介音也比其他南方汉语多,影母洪音读[ŋ],表现出古代中原的音韵特点,可能是中原汉音结合南方土语的产物。
    后世层
     古代汉语
    中国历史上历次中原汉民的不断南迁使得赣语大部分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语言系统。在音韵方面,赣语没有受到近古时期汉语系语音演变的影响。例如,现今学术一般认为认为上古汉语有19个子音,而赣语的子音亦为19个,亦是说上古汉语的19个子音赣语全部得以保留。在语法方面,古汉语中定语状语后置的结构依然继续存在。词汇方面更是保留有许多古汉语中的字词句构。(参照“文法”、“词汇”等章节)
    罗杰瑞(Norman 1988)在《汉语概说》中提出“古南方话”(Old southern Chinese)的假设,以便解释各东南汉语的一些共同点。他说:“这些方言古代相似的程度远甚今日,可以视为具有某种共同历史渊源。”其理由如下:①轻唇读同重唇 这种现象在闽方言例证最多,赣、客、粤语则在部分词汇上有所反映。 ②见组声母颚化 汉语语音史研究显示,舌根声母的颚化历经两个阶段。较早一个阶段是分化为中古时期的见组和章组。较晚一个阶段即中古见组到现代方言的变化。前一个阶段的变化影响遍及所有汉语方言,只有闽语少数例字犹保存舌根音念法(如“痣、齿、枝”以及当动词用的“指”)。后一阶段的变化只有粤、闽及部分赣客语、吴语未受波及,其他汉语方言都受到影响。 ③上古歌部字在闽、粤、客方言都有古音[-i]尾的遗迹:粤语“舵” [tʰai],客家话“我” [ngai],福州话“破”[pʰuai],赣语南昌话“大”[tʰai]、“哪”[lai]或宜黄话“何”[hai]。
    词汇方面赣语各方言保留有一批和其他汉语不一样的古汉语的词汇和表达。如:日头(太阳)、月光(月亮)、霍闪(闪电)、日上(白天)、夜里(夜晚)、当昼(中午)、第日(第二天)、䁐牛(放牛)、屋里(家)、灰面(面粉)、清汤(馄饨)、眠梦(作梦)、通书(黄历)、话事(说话)、吃赢手(占便宜)等等。此外还有大量保留古音、古义的词汇作为日常使用语。如:㡠抻、䆡䆲等等。
     现代汉语
    历史上江西时常与周边邻省划分为同一行政区域,例如曾与湖广同为楚国、与浙江同为吴国、与福建同为百越、与广东同为“江西行省”、与江南同为“两江道/路”,历史上中原不断有移民徙入江西,因此赣语同周边汉语都有着或多或少、深深浅浅的关系,一般认为与客家话的关系为最。
    唐代以降,江西人在中国南方都进行过大量的移民,如明初的时候发生大规模“江西填湖广”,填补湖北安徽地区因战乱留下的人口空缺。因此几乎任何一种南方汉语都可以和赣语挂上钩,这包括一些相对较小的汉语言,比如徽语平话等。
    赣语与其他汉语的亲疏关系
    客语徽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
    赣语11.69.78.88.25.55.1
    赣语和其他汉语的音韵理解性
    闽北湘语闽南吴语客语官话粤语
    赣语0.7780.7750.7270.7080.6890.6760.647
    赣语和其他汉语的相同核心词
    湘语吴语粤语客语官话闽语
    赣语888478777664

    客话
    由于历史渊源和人文地理等因素,所有汉语言中以客家话与赣语最为相近,二者早期同属于古赣语。二者的通行区域都相互连接,在社会历史上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是同源——源自中原地方,赣语和客家话先民居地在东晋以前北起并州上党,西到司州弘农,东达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因历年战乱而逐次渡江入赣。南下的中原汉民带来的中原话在楚语分支-傒语的基础上形成了古代的江西话。后来二者异地分居,各自发展:赣北、赣中的古赣语因为处于地势开阔的近江、近湖地带,从而以开放式地方式演变,吸收了近古时期周边汉语言的影响,最终形成当今的赣语。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后,因其地处山区所以演变趋于保守,后又因为江西地方人口膨胀且土、客相仇,客家人再转徙入台、粤等地,从而便形成今日的客家话;而且赣语和客家话还同流——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共处。这导致于中国语言学界对客家话与赣语是合并为一区还是分成两区一直有不同看法。直到194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分省新图》(第五版)中的“语言区域图”将汉语分为11个单位,首次将“赣语”和“客家话”分立。
    赣客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历史层次和演变格局有如: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知、章组按等分立;赣语和赣南、闽西客语共同存在来母细音塞化层;日母共同存在中古层;见系开口一等共同存在读i介音的层次;见系二等都不带介音;鱼韵广泛存在与虞韵有别的中古层;阳韵合口字“筐眶”广泛存在读开口的层次;效摄均有一些点保留一二等豪肴有别的中古层;大面积存在“猫”字读宵韵的层次;咍、泰韵广泛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灰韵广泛存在中古后期的层次;全浊上声调广泛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
    赣语和客家话长时间地互相渗透影响,要从语音上划分出二者的界线是很困难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客、赣语分开,主要依据的是声调特点——古全浊上声、次浊上声及部分次浊平声归阴平,以及一些日常用词的不同。罗培常等学者通过比对3000条词语,客家话内部3点以上一致又与赣语相同的词语仅543条,不到总数的20%,也低于客家话粤语相同的733条。大多数条目两者并不相同,而且,这不相同的词语大多都是基本或常用词汇。如在“赣-客-粤”中,耕田分别为“栽禾-莳田-插秧”,交合则为“肏-鸟-鸟”。1992年李如龙、张双庆将赣、客常用词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一千多条词语中,赣、客两者有明显差异的条目为478个, 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可见,尽管赣、客是有紧密的姊妹关系,但在汉语大系中,把它们分为两个大区还是比较合适的。”并认为,“用词汇、语法去区分赣、客较之用语音特点的条目更加有效。”因此有学者认为“客家话和赣语的相似只是表面现象”,“赣、客基本词汇很不同”。] 赣、客分区的现行标准中还参入了非语言的要素──“客家意识”,但该因素也使方言分区标准陷入混乱。[
    湘语
    江西历史上有“尾”的称谓,但袁家骅等学者认为,“按照合理的推测,古代这片土地的居民的语言可能包括在吴语、楚语以内,或者至少同吴语、楚语有亲密的关系”,这说明江西、湖南古代的通行方向应该同古楚语非常接近。而古楚语是今天湘语的源头之一,因此在所有汉语中赣语和湘语有很大的共同性。如“细伢子”、“堂屋”、“崽”这些基本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字音和字义都是一样的。再如量词“只”,在赣语和湘语中都被广泛使用,这一情形在其他汉语中都比较少见。对于雌性动物,二者都加“婆”于名词后,如“鸡婆”、“狗婆”等。有研究指出中原雅音历史上是由湘地带入江西的,赣语和湘语之间自然也就有比较多的相似性。
    尽管二者历史上关系密切,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互相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而差异逐渐明显。湘语在后来主要受到了西南官话的影响,湖南西北部甚至成为了西南官话区。而自唐以后,赣语和客家话发生发生学上的关系后,二者音系上差异更为加大了。
    然而,唐宋以来湖南一直接纳著大量的江西移民。谭其骧曾说: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十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十九;而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十九。《湖南人由来考》中统计湖南的外来移民以江西人最多,达63.1%,湖南本省次之,为10.7%,再考其祖贯,则大半又是江西人。随着江西籍移民的大量涌入,赣语在湖南产生巨大影响,湘东由北向南,乃至湘中、湘西都变成赣语区,而新化衡山麻阳数地的湘语也带上了不同程度的赣语色彩。同时,对于湘语内部形成新、老湘清浊两大分野,赣语起到相当的作用。[
    吴语
    江西古属吴地晋朝以后南迁至江西的北方移民在给赣地带来中原官话的同时亦吸收了当地古吴语的语言成分。最明显的例子是,古吴语中有非常多的名词都是以“子”结尾的。这一痕迹在赣语中保留了下来。比如在南昌话中这一现象就非常的普遍,如“奸子”、“曱巴子”、“璧蛇子”等,这一现象在其他的汉语中时不常见的。此外,像“找头”、“看头”、“想头”等以“头”结尾的词汇据分析亦来自古吴语,并且这些词汇依旧保留在现今的吴语中。而论及赣语对吴语的影响,以对其宣州片最深。如宣州片的影母洪音都读[ŋ-];泥、来母洪音前不分;[g-]母变为清音送气;“嘚”尾亦十分丰富,这些语音词汇特征都是吴语所没有的,而和赣语相同。
    就现实的分布而言,赣语和吴语在赣东北交汇。赣东北的主要方言是赣语、吴语和徽语,此外还散布着众多的方言岛。吴语主要分布在上饶市信州区、上饶县、广丰县和玉山县。如果不算吴语区的其他赣语方言岛,铅山县是江西赣语分布的最东端,当地汉语方言以赣语为主,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87.4%,吴语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的傍罗、青溪和鹅湖(傍罗、青溪现已并入鹅湖),使用人口约占9.7%。铅山还有闽南话和畲话,二者都是明清之时从外地迁来的。
    铅山赣语和吴语的并立局面可能较早以前就已存在。宋代朱熹《铅山立春之一》云:“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欲问闽天何处,明朝岭水南流。”诗中称铅山为楚尾吴头。清代程夔《河口竹枝词》说:“鸣榔晚起渔舟唱,半是吴歌半楚歌。”信江从青溪进入铅山,流经鹅湖镇政府所在地江村后,又经过铅山的新县城河口。河口现在通行赣语,到说吴语的江村只有十公里。所谓“半是吴歌半楚歌”,可能是指河口附近信江上的渔夫音杂吴楚,语音兼有吴语和楚语(赣语)的成分,也可能是指有的渔夫操吴语,有的操楚语,似以后者为是。就铅山划入吴语的方言点而言,比如江村话,也受了不少当地赣语的影响。而附近上饶话与铅山话的核心词共有率要高于上饶话与广丰和玉山吴语的共有率,说明上饶话与铅山话发生了很深的接触关系,只是上饶话在音系上还保留着浊音(老派)和四声八调的吴语格局。
    闽语
    主条目:闽赣方言北宋的两百年间,闽北的经济文化都十分强盛,后因为多番农民起义导致人口一直锐减到明末。据《福建历代人口论考》的统计,从明初至明末,建安府人口减少24%,邵武军减少45%。然而到了清代中叶,建安府人口增加3.5倍,邵武军更翻了五番之多。其增加人口俱来自两宋之后人口剧增的江西。如同治年间所修撰的《广信府志》记载到:“铅山入闽门户,车马之音昼夜不息。”1958年主编《福建编年史》的陈遵统察看过邵武诸大姓的家谱之后,亦发现邵武的大部分中原移民十有八九是由江西而来。江西对福建的移民从宋朝一直持续到近代,仍有当地居民迁徙而来的时间只有两三代人。大量的江西移民使得原邵武军四县市转变为赣语。《闽西北七县市的方言》罗列出当地方言与赣语的相同语音特点多达15项,而与闽语相同的只有9项;常用词与赣语相同的有92条,与闽语相同的只有31条。此外闽赣方甚至闽北语在词汇等语言特点上都有不定程度的赣化。
    粤语
    主条目:粤赣方言从地理上看,赣语区和粤语区并无交界,但根据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变动记录,和迁入广府氏族的记录,粤语使用人口主要是宋代尤其是南宋末年从北方迁来的,而且不少来自江西,研究发现粤语和赣语之间的关系也颇密切。梅祖麟《南北朝的江东方言和现代方言》指出:“粤语若干字反映的洽狎之别、支与之脂之别,不是直接导源于江东方言,而且间接来自早期赣语。”但由于有“客家认同”这个非语言因素,以及学术上认为粤语的形成起始于秦汉的假设,本来是一个只有“平面”差异的赣粤体系被分成三支“汉语”。
    迁粤的江西移民也影响了粤语的语言文化。詹伯慧张日升(1998)指出粤西十县市中高要四会广宁德庆怀集南丰新兴平台等八处都说“吃”。而粤语的中心地区如广州、东莞等地都说“食”,粤语的非中心地区多数地点则说“吃”,见于《广韵》入声锡韵苦击切:“吃食”。韶关大学中文系的庄初生对此解释为历史上有大批的江西移民迁入粤西等地,赣语的“吃”便逐渐取代了粤语原本的“食”
    其他
    历史上,江西人在中国南方进行过大量的迁徙活动,赣语也就因此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更加影响了当地的语言,这都包括一些分布比较小的语言。
    如赣语对徽语的关系上,学术上一直为把徽语划入“赣语”或是“吴语”而有争论。地理上徽语的南、西、西北面都受赣语的包围,在赣语的巨大影响之下,形成一种似赣非赣的语言,尤其在声母方面古全浊声母在徽语中全部清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列出徽语共同的九条音韵特征,其中多达七条和赣语一致。词汇上平田昌司在《徽州方言研究》中列出18条徽语共有的基本词,而其中过半都与赣语相同。因此美国汉学家罗杰瑞直接认为“把绩溪话划入赣语的问题不大”。[
    再比如说湘南、粤北的土话,历史上这些地区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江西籍移民迁入。经多位学者查证,发现桂阳、蓝山、汝城、临武、东安、宜章等土话通行区的居民多是以后从江西中、北部移民而来的。]由于赣语人口的大量迁入,这些地区程度不等地受到了赣语的侵蚀,湘南土话粤北土话都带有赣语的特点。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