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的学习中忽然领悟到他的理论基础,只是猜想,请指正
千万法听清练习,我的理解是调频收音机的调频过程,我们的耳朵就是收音机,调耳朵的固有频率到英语
的频率。
科学研究发现语音是在一个基波上多个频率的声音叠加,基波的频率就是语音的频率,英语的基波频率高
于中文的,日本人七田真写的书超右脑英语学习法中提到英语是超过2000Hz,日语是1500Hz以下的声音,我想中文应该也差不多和日语相同吧, 所以需要调频。
声音的基本物理特性参数有频率,幅值,初始相位,当固有频率与激励频率接近时,发生共振/共鸣现象
,就可以听清了。如果阻尼很小, 理论上共振时,幅值可以无限大,这就是网友描述听清时,声音变大
的原因。
听清与否和声音与耳朵的相位差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共振发生时,耳朵的振动状态,会与激励声源的波形
保持一致,如果调频调的好,消除相位差的时间可以忽略。
千万法的听清训练不是调频的方法,或者不是主动调频的,听清是耳朵处于受迫振动状态, 就象一根张
紧的弦,不断的施加某个频率的激励,经过一段时间,它会以激励的特性振动起来,尽管他的固有频率不
是激励的频率,听清的效果和花费的时间可想而知了,耳朵应该是会被迫调频巴。因此听的多了就一定能
听清,只是个人时间长短不同,这里坚持就是胜利。
孙老师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主动的调频,用优化的频率扫描得到个人的耳朵固有频率,我想基本上就是中
文的频率。所以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听清的, 然后利用迁移听清的心理愉悦,进行调频。值得注意的是
在听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调整频率,因为对话情况里会有不同的频率的声源出现,我觉得象一位网友说的
小鸟振动翅膀的快慢,很形象。
压码是造成声音变慢的原因,是由于声音片断记忆造成的,这和media player 调速播放的工作原理是一
样的,就是复制基波片断,基波片断的长短决定变速的快慢。
我不认为压码与否和压码多少是听清与否的标准,能否主动调频才是定性是否听清的标尺,而压码是与他
伴生的,听多了会记忆一些片断,压码是听清的量度,对以后的听懂有好处,有更多的时间理解,但这又
和用英语思维矛盾。因为用英语思维就不需要这个时间间隔去翻译,拼写。
所以压码更象是向用英语思维的过渡的方法,也算是捷径,在此谢谢孙老师的无私奉献。
这里瞎写了许多,也挺乱的,希望不要误导其他人, 自己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 此贴被funny2005在2005-10-24 06:2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