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18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概论


您好
方子不能乱用
一个人一个情况
一定得注意
博文你可以留着
但是不要转载到这里好吗?
或者你把文章中的药量都去掉,我担心一些人不明白拿来就用,有时候是会出问题的
还请删除,自己可以保留,但是也不能随便用,方子都是死的,离开你具体的情况单单去说方子没有任何意义的
祝好
目录  上篇 概论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1~2讲)
  第一节 《黄帝内经》课的性质与学习方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第3~4讲)
  第一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与形成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
  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与学术价值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下篇 经文选读

第一章 阴阳五行(第5~14讲)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一段 阴阳的概念与应用
  第二段 阴阳转化与应用
  第三段 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第四段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第五段 阴阳亢盛为害及调摄阴阳养生
  第六段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养生问题
  第七段 治病必求阴阳及早期治疗
  第二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
  第三节 素问·六微旨大论
第二章 藏象(第15~30讲)
  第一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一段 十二脏之相使
  第二段 医学探微
  第二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
  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
  第一段 以藏泻分脏腑
  第二段 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
  第四节 素问·经脉别论
  第一段 生病起于过用
  第二段 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第一段 太阴阳明异位、受病不同
  第二段 论脾病四肢不用之理
  第六节 灵枢·本神
  第一段 神的分类与概念
  第二段 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
  第三段 五脏所藏及其病证
  第七节 灵枢·营卫生会
  第一段 营卫运行与会合
  第二段 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其功能
  第八节 灵枢·决气
第三章 经络(第31~32讲)
  第一节 素问·骨空论
  第一段 风从外人的病证以及针刺取穴法
  第二段 冲、任、督脉循行及其病证
  第三段 水腧五十七穴及寒热病灸法
  第二节 灵枢·经脉(节选)
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33~47讲)
  第一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
  第一段 生气通天
  第二段 阳气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 论阳气失常则受邪而病
  第四段 阴精的作用以及阴阳和调的重要性
  第五段 五味偏嗜所伤
  第二节 素问·玉机真脏论
  第一段 病气的逆传和顺传
  第二段 病有以次传和不以次传
  第三段 五实五虚及其生死
  第三节 素问·举痛论
  第四节 素问·调经论
  第一段 有余不足及其调治原则
  第二段 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调治法
  第三段 气血失调而生虚实之证
  第四段 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第五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六节 灵枢·百病始生
  第一段 病因不同,所伤异位
  第二段 两虚相得则病
  第三段 病气传变及其病机
  第四段 积块病生成的病因与病机
  第五段 内伤病的病机及治疗原则
第五章 病证(第48~61讲)
  第一节 素问·热论
  第一段 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
  第二段 六经热病的症状、治法与饮食护理
  第三段 两感病的症状及预后
  第四段 根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第一段 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与预后
  第二段 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第三段 论劳风的症状与预后
  第四段 论肾风的症状与病机
  第三节 素问·咳论
  第四节 素问·举痛论
  第五节 素问·风论
  第六节 素问·痹论
  第一段 论痹证病因、证候分类及治疗原则
  第二段 营卫逆乱受邪为痹及痹证寒热与多汗的病机
  第七节 素问·痿论
  第八节 灵枢·水胀
  第一段 论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病机与鉴别
  第二段 论肠覃、石瘕的病因、症状及其鉴别
第六章 诊法(第62~66讲)
  第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
  第一段 择时诊病及诸诊合参
  第二段 论四诊决死生之法
  第三段 脉应四时
  第四段 论色脉互参及尺肤诊
  第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
  第一段 论调息诊脉法
  第二段 论五脏平病死脉
  第三段 虚里诊法
  第四段 论水肿、黄疸、胃疸、妊娠诊断要点以及脉逆四时
  第三节 灵枢·五色
第七章 论治(第67~73讲)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二节 素问·异法方宜论
  第三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
  第一段 时移病异,治法宜变
  第二段 水肿病的病机与治疗法则
  第四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
  第一段 论五脏应时及其所苦之治法
  第二段 五脏所欲之治法
  第三段 饮食五味调养五脏
  第五节 素问·标本病传论
  第六节 素问·五常政大论
  第七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一段 各种治法的应用举隅
  第二段 制方法则
第八章 养生(第74~80讲)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一段 养生的原则
  第二段 肾气与生命阶段及生殖能力的关系
  第三段 养生水平不同,结果也有差别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第一段 四季养生之原则
  第二段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第三节 灵枢·天年
  第一段 论生命源于先天
  第二段 长寿的特征
  第三段 论人体生命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第四段 短寿的特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64 发表于: 2012-04-27
炙甘草

    炙甘草炙甘草(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系豆科植物,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


制法
古代制法 现代炮制工艺归经注意炙甘草汤
适应症 运用参考 辨别比较 使用注意标准测定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中文名
  炙甘草
拼音名
  Zhi gan ca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属性系
  豆科植物,
化学成分炙
  甘草皂甙,甘草黄甙,蔗糖,淀粉及微量维生素。
来源
  炙甘草为甘草的蜜烘制加工品。
性状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功能与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编辑本段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切厚片。切片,蜜炙。
编辑本段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1.《本经》:味甘,平。   2.《别录》:无毒。   3.《本草衍义》:微凉。  
  4.《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
编辑本段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编辑本段功能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编辑本段用法用量
  1.5~9g。
编辑本段注意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编辑本段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编辑本段制法
古代制法
  古代炮制文献研究蜜制甘草最早见于唐代的《千金翼方》,其上有“蜜煎甘草涂之”的记载。此外,有的文献尚载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日:“蜜炒”,明代的《炮制大法》则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此外,明代的《先醒斋广笔迹》、清代的《成方切用》都提到了“去皮蜜炙”。在炮制作用方面,元代《汤液本草》记述“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宋代《本草衍义》亦有“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的记载。  炙甘草
现代炮制工艺
  现代炮制工艺一种蜜炙方法为:先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甘草片拌炒均匀,3~5 min,出锅,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该法所得蜜炙甘草不易焦糊,质佳。   有文献记载,对烘法与炒法炮制的蜜炙甘草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甘草酸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在同等剂量下,两者有相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对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作用。   烘制蜜甘草的急性毒性实验低于炒制蜜甘草的毒性。故认为现代化大生产可用烘法代替手工炒法,有利于统一工艺标准。席先容等报道,以烘制蜜炙甘草炮制品的外观性状、甘草次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蜜炙甘草炮制工艺进行优选,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是A2b3c2,即加入25%的蜂蜜,闷润透心后,在60~C烘60 min。段永红等应用重量法测定生甘草、传统蜜炙法和机器蜜炙法的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甘草经蜜炙后,甘草酸含量损失约20%~30%,而传统的蜜炙法与机器蜜炙法对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且外观色泽均匀、无焦斑,入库后保存时间长,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王萃扬等通过对种中药饮片(包括甘草)使用微波炉蜜炙与传统蜜炙方法比较,结果微波炉蜜炙饮片外观、色泽等优于传统蜜炙饮片,质量稳定性好,含水量明显较低,差异显著,且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易控制,省时省力。吴世强等总结10余年使用远红外烤箱蜜炙中药的炮制优点为:饮片色泽均匀一致,避免污染,温度有量易于掌握,减少劳动强度易于操作。黄树清采用高压高温上蒸炙法蜜炙甘草取得满意效果,其优点是:炮制品片面整齐美观,有光泽,呈亮金黄色或深黄色,气纯香味甘甜,久贮一年不发粘,不发霉生虫。炮制辅料的研究对于蜜炙甘草的用蜜量,《中国药典》规定25%,《广东省炮制规范》规定50%。
编辑本段归经
  归经:入脾、胃、肺经。   1.《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   2.《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炙甘草
  3.《本草通玄》:入脾、胃。   4.《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编辑本段注意
  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中满腹胀忌服。   1.《本草经集》: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2.《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3.《药品化义》:炙甘草因味厚而太甜,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编辑本段炙甘草汤
  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  炙甘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综合历代医家看法,认为炙甘草汤主要功效有:   一、补阴为主,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二、补血为主,如以清·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   三、气血双补,如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四、阴阳并调,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缓心脾之急而复脉为主药;生地滋阴生血,麦冬益阴养心以利复脉,为辅药;用人参(党参)益气以生阳,桂枝助心阳而通脉,阿胶养血滋阴,麻仁润肠缓中,得生姜之辛,滋而不腻,共为佐药;生姜和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相合,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的功能。本方重用生地还配以麦冬、阿胶、麻仁,并以炙甘草为君药,可见是一滋阴养血之剂,善补阴者阳中求阴,故又配以人参、桂枝、生姜、益气、辛通而助阳、伤寒重证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耗伤,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见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本方最为适用。仲景这一滋阴养心血、益气助心阳而复脉之法,给后人极大启发。今人用此方治疗阴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齐、频发的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甚至出现二联律、三联律者,随证加减,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适应症
  心脏瓣膜症、心律不整、心内膜炎、贫血、交感神经紧张症、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运用参考
  胸胁苦满加柴胡龙骨牡蛎汤。体虚多汗易惊悸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心律不整加酸枣仁。心动悸加重人参。胃弱加香砂六君子汤。
辨别比较
  炙甘草汤用于治动悸,气虚血少,呼吸急迫、自汗、易疲劳、脉结代者为主。
使用注意
  心力衰竭,胃肠虚弱,下利者,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辑本段标准测定
  炙甘草为甘草制成品,图为甘草   炙甘草含量标准测定--水分标准:照水分测定法第一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H)测定,不得过12.0%。总灰分标准 :不得过5.0%(《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 K)。酸不溶性灰分标准:不得过1.0%(《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K)。甘草酸: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D)测定。 炙甘草甘草酸测定方法: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1959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方法一、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5%冰醋酸(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6nm。理论板数按甘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甘草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的乙醇溶液1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25kHz)30分钟,取出,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100ml量瓶中,用20%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方法二: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1.0%。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5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63 发表于: 2012-04-27
生龙牡

概述:
  生龙牡是生龙骨和生牡蛎两味药,大多同时使用。
龙骨:

龙骨(1张) 
 【性味归经】:性味:甘涩,平,入心、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用于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1)平肝潜阳:生用治阳虚肝旺引起的烦躁、失眠、潮热、盗汗及头目眩晕等症,常与生牡蛎配伍。(2)镇惊安神:生用治惊悸、失眠、心神不宁、健忘等症。(3)固涩:煅用治遗精、崩漏、白带过多。配乌药、桑螵蛸治遗尿。
牡蛎:

牡蛎(1张)  
【性味归经】:咸湿,凉咸湿,凉,入肝、肾经  
 【功能主治】: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
(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
(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


实际应用
方子一
  生黄芪20克, 玄参20克,当归12克,薏苡仁50克,生龙牡各30克, 太子参30克,白芍12克,柴胡12克,干枸杞60克,山药20克  
 主治:气血虚弱、精神萎靡、体热烦躁等。
方子二:加减四物汤
  制首乌12g,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2g,鸡血藤10g,赤芍10g,五味子10g,菟丝子15g,生龙牡15g,水煎20min,龙牡先煎20min,1日1剂,早晚2次分服,疗程10天。
  主治:老年皮肤瘙痒
方子三
  磁石15g,生龙牡各30g,珍珠母15g,远志10g,合欢皮10g,夜交藤15g,天竺黄8g,白僵蚕10g,半夏6g,竹茹10g,黄芩10g,焦栀子10g,郁金10g,桔梗10g,石菖蒲10g,琥珀(冲)2g,朱砂(冲)0.2g,4剂,水煎服。   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生龙牡制药
  龙牡壮骨颗粒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等有疗效。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62 发表于: 2012-04-27
    薄荷  Bohe
  (别名)  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苘、吴菝苘(《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
义》)、猫儿薄苛(《履馋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本草品汇精要》)、茎荷
(《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来源]  薄荷,始载于《药性本草》。后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香味强烈,味初如灼,
后有凉感,原名菝茼,薄荷为其讹音,故名。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苏州、太仓、浙江笕桥,河北安国及江西
等地。苏州地区产量大而质优。为我国特产药材之一,产量居世界第一。野生与栽培均
有,以栽培者为主,野生质量较差。
  (采收炮制]  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一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二次
(二刀)在寒露至霜降间。应选择晴天,割取全草晒干或晾干,捆成小把,用时润软切段。
广东、广西等温暖地区一年可收割3次。
  (商品规格]  商品按产区分为太仓薄荷、杭薄荷等;按采收季节分头刀薄荷和二刀
薄荷;按生长分野生薄荷和栽培薄荷。均以叶多、色深绿、味清凉、香气浓者为佳,一
般认为太仓的栽培头刀薄荷质最优。
  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叶
不得少于30%。
    (药性)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辟秽气。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归于肺经,善清肺卫之风热,为
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之发热恶风、头痛、咽喉
疼痛、口鼻干燥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如《温病条辨》银翘散;若温病初得,
周身骨节疼痛,肌肤壮热无汗,头痛,背微恶寒,脉浮滑者,可配生石膏、蝉蜕、甘草
等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清解汤;若风热表证以风中为主,见头痛,鼻塞或流清
涕,多嚏不已者,可配荆芥穗、木贼、蛇蜕等同用,如《圣济总录》胜金散。
    2。风邪头痛,伤风咳嗽  <<证治汇补.伤风》:“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面居人体之
上,肺为脏腑之华盖,故风邪侵犯头面及肺系首先受累,风邪阻滞经络故见头痛,肺失
宣肃而为咳嗽。本品质轻上浮,辛散透邪,可祛风外出,芳香透窍,为常用之品。若治
风邪头痛,常配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等,如《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若用于重伤
风。头痛身热,恶风怕冷,鼻塞声重,咳嗽清涕,痰多白清而稀,或咳甚,或无汗而喘,
苔薄滑者,可配荆芥穗、杏仁、橘红、百部等,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疏风止嗽汤。
    3.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本品辛以散热,凉以清热,辛凉芳香,常用于
热邪壅滞于上的诸多病证.本品凉爽怡人尤为利咽之佳品。若用于内有积热,引起咽喉
肿痛,烦躁饮冷,大便秘结者,常配金银花、防风、桔梗、牛蒡子、大黄等同用,如
《外科理例》清咽利膈散;若频发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亦可配桔梗、川芎、甘草、诃
子等,如《丹溪心法附余》甘露内消丸;若因风热之邪未解,入里化热,蕴为热毒,而
见牙龈肿痛,腮肿而热,口渴舌红,脉浮数者,可配金银花、连翘、生地、牛蒡子等,如
《中医喉科学讲义》薄荷连翘汤;《杂病源流犀烛》黄袍散还以本品配黄柏、黄连、冰片
等,研细末,吹至患处,治疗口疳、口糜、走马牙疳等。
    4.喉痹、乳蛾、喉风、疫喉、久嗽等  本品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理
肺气。若用于热毒秽浊之气蕴结于喉,所致的白喉、喉痈、喉风或乳蛾肿痛者,均可以
本品配金银花、野菊花、土茯苓等清热解毒之品内服治疗,如《中医外科学》清咽消毒
剂;亦可以本品配僵蚕、朴硝、白矾、黄连等研末混用,吹于患处,治疗缠喉风、乳蛾、
喉痹、重舌、木舌等,如《外科正宗》神效吹喉散;若治缠喉风,声不出者,可配靛花
等份,为丸噙化治疗,如《景岳全书》靛花丸;若肺阴不足,干咳少痰或无痰,或咽痒
燥咳不止,可重用本品配百部、麦冬、天冬、桑白皮、桔梗等,为丸噙化治疗,如《先
醒斋医学广笔记》久嗽噙化丸。
    5。目赤肿痛、胞睑赤烂、酒鼓鼻  本品质轻向上,疏散风热,既归于肺经,亦归于
肝经,故可治疗肝经火热上攻于目之目赤肿痛;亦可用于脾经内有伏热,外受风热侵袭,
上攻于目之胞睑赤烂之证;肺开窍于鼻,肺经风热上壅,蕴结于鼻,而成热毒。治之既
需疏散风热,又需清解热毒。若用于肝经风热,眼目暴赤,羞明流泪者,多配菊花、川
芎、防风、白芷等,如《百一选方》芎菊散;若眼目暴赤,肿痛难开,眵多,并伴有大
便秘结,小便赤涩,脉弦实有力者,应配当归、山栀、大黄、川芎等,如哎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洗肝散;本品配以升麻、山栀、赤芍、石膏等,则可治疗脾经伏热,风热乘袭,
致生土疳眼,眦部胞睑红肿,甚则出血流脓者,如《审视瑶函》清脾散;若与山茶花、黄

芩、山栀、荆介等配伍,则可用于鼻准发红,甚则延及鼻翼,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
低不平之酒皶鼻证,如《古今医鉴》清肺饮子;或配防风、荆芥、归尾、灯心草等,如
<<杂病源流犀烛》疏风散,亦可治疗酒鼓鼻。
    6.风疹瘙痒、荨麻疹  本品辛凉透疹,亦有很好的祛风功效,祛风而止痒。若用于
风邪侵袭,皮肤瘙痒不能忍者,可配蝉蜕等份为末,温酒调下,如<<景岳全书》二味消
风散;若用于荨麻疹瘙痒难忍者。可配牛蒡子、板蓝根、僵蚕、马勃等,如《中医皮肤
病学简编》薄荷牛蒡汤。
    7.肝气郁滞,胁肋胀痛  本品善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与柴胡、白芍、当归等疏
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之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
遥散。
    8.暑湿吐泻  本品芳香可以辟秽,故还可用于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的腹痛吐
泻等症,常配藿香、枳壳、山楂、连翘等,如《验方金四》薄荷藿香汤。
  (用法用量)  3—6g。入煎剂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炒用减少辛散
之力,适用于有汗者。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阴虚血燥,肝
阳偏亢者,忌用。
  (鉴别用药}  薄荷、荆芥皆为唇形科草本植物,气味芳香,均归于肺、肝经,具有
疏风解表,透疹止痒的功效,均可用于风热表证,发热头痛,目赤肿痛,咽喉疼痛之证,
常配伍同用;亦常同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证。然薄荷性味辛凉,主要用于风热表
证,及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且薄荷兼有疏肝解郁,芳香辟秽之功,可用于肝郁气滞
及暑湿吐泻之证;而荆芥辛微温,既可用于风热表证,又可用于风寒表证.兼有祛风解
痉之功,可用于妇女产后冒风,口噤发痉之证。此外,炒炭尚可止血,用于多种出血证。
  (药论)
  l。唐.<<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2。《备急干金要方》:“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3.《本草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
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4.《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
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
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
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
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薄荷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酚类。新鲜薄荷叶中含挥发油0.8%一l%,干茎叶含
1.3%一2%。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或薄荷脑(menth01),含量约77%一78%。其次为
薄荷酮(menthone),含量为8%一12%。还含有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莰烯
(camphene),柠檬烯(1imone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蒎烯(pinene),薄荷烯酮
(menthenone);酚类成分有异端叶灵(isoraifolin)、薄荷糖甙(menthoside)等黄酮类化

合物及鞣质,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和咖啡酸。
    二、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薄荷油对小鼠离体肠肌有解痉作用.但在体内不能促进
肠的推进性蠕动,有时甚至表现抑制。薄荷油有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刺激嗅觉及味
觉引起C1,。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肌有抑制作用,后者作用强于前者一倍C2,。
    (2)利胆作用:薄荷醇与薄荷酮260mg/kg给大鼠口服,表现出强大的利胆作用。给
薄荷醇3—4小时后,胆汁排出量约增加4倍,随后作用减弱。薄荷酮具有相似作用且较
持久,服药5小时后胆汁排出量增加50%一工00%C3,.实验表明,含有挥发油多的丙酮干
浸膏组的利胆效果优于50%甲醇干浸膏组,主要是因为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薄荷醇有很
强的利胆作用。把薄荷醇的醇羟基乙酰化后,其利胆作用减弱,说明醇羟基的存在是薄
荷醇产生利胆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3)保肝作用:皮下注射薄荷注射液,能使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害引起的血清谷丙
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均较对照组为轻,但坏
死病变却较对照组为重。
    2.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对病毒的作用:薄荷煎剂lOmg/ml在原代乳兔肾上皮细胞培养上能抑制10—
100TCID。。(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增大感染量后则无抑制作用。
若薄荷煎剂浓度增大到100mg/ml则呈现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2)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薄荷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
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
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3)驱虫作用:薄荷油还能驱除犬及猫体内的蛔虫。
    3.抗生育及抗癌作用  薄荷对小鼠有抗早孕作用。于孕后第6天,分别将4ml的
薄荷油或橄榄油注入孕鼠右侧宫角,左侧不给药。于孕第11天剖检,结果薄荷油组与橄
榄油组的妊娠终止率分别达100%和41.67%,差别显著。于孕第4天至第11天,各组
分别肌注薄荷油一次,于孕第n天剖检,结果显示:薄荷油不同剂量皆有一定抗着床与
抗早孕作用,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0。035ml/只时,抗着床率达100%。终止妊娠的原因
可能是子宫收缩加强,也不排除薄荷油对蜕膜组织等的直接损伤作用““。据报道,薄荷
水溶部分也对大鼠有抗早孕作用和兴奋子宫作用Cl“。家兔孕后第6天或第9天宫腔内分
别给予不同量的薄荷油,于第12天处死观察给药组的血浆孕酮及雌二醇水平与对照组无
显著差异,而HCG水平则显著下降。给药组组织切片镜下观察可见滋养叶细胞显著坏
死。结果表明,薄荷油具有终止早孕及抗着床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加强子宫收缩无
关,对。及p受体皆无影响,但能轻度加强缩宫素的作用,与对滋养叶的损害有关C1“。
    薄荷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了TC一26株有抑制作用。
    4.局部作用  薄荷醇与薄荷酮对皮肤均有刺激作用。薄荷醇应用于皮肤,由于
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首先产生冷的感觉,随后有轻微的刺灼感。此时皮肤温度并不降
低,甚至略升高,且可缓慢透入皮内,引起长时间的充血,并反射性引起深部血管变化,
调整血管的功能,而起治疗作用。薄荷醇复方的局部应用有消炎、止痛作用。

    另据报道,薄荷油或薄荷脑局部使用,有良好的透皮作用。王氏等采用模拟Franz扩
散池,以离体小鼠腹皮为透皮材料,考察Azone、薄荷油对达克罗宁的透皮促进作用。结
果表明:Azone对达克罗宁透皮有促进作用(P<0。01),但薄荷油对达克罗宁的透皮促
进作用比Azone更强,有极显著促进作用(P<0.001)。薄荷脑亦可促进甲硝唑、氯霉
素经皮渗透作用。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内服小量薄荷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而使皮肤毛细
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而增加散热,故有发汗解热的作用。
    6.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乌拉坦麻醉兔吸入薄荷醇蒸气81mg/kg,能增加呼吸道粘液.
的分泌,降低分泌物比重。吸入243mg/kg则降低粘液排出量,这可能是对呼吸道粘液细
胞的直接作用所致。薄荷醇能减少血液与皂甙等的泡沫,用于支气管炎时,能减少呼
吸道的泡沫痰,而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当用于鼻炎、喉炎时可能由于薄荷醇能促进分
泌,使粘液稀释,从而表现出明显的缓解作用。
    给患者雾化吸入薄荷醇10mg/次,2次/d或安慰剂,连续用药4周,观察薄荷醇对
气道高反应性哮喘病的作用。结果薄荷醇组治疗后,哮喘的发作次数及需用的支气管扩
张药剂量均减少。此结果提示:薄荷醇对轻度哮喘可能有治疗作用,初步实验可见,薄
荷醇雾化剂没有立即扩张支气管的作用,但薄荷醇在不改变气流量的情况下,可改善气
道的高反应性,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
    7.对柴胡镇痛作用的影响  薄荷醇单独使用并无镇痛作用,但可增强柴胡的镇痛作
用。此结果提示,使药增强主药作用的主要原因,与使药的药理作用关系不大,提高主
药的生物利用度可能是其作用原理之一。
  8.其他作用  薄荷醇(ig,10%薄荷醇石蜡油液15ml/kg)可明显延长磺胺嘧啶在大
鼠体内分布相半衰期,增加磺胺嘧啶在大鼠脑内的浓度。薄荷醇(ig,0.5g/kg×4d)还
可使伊文思蓝透过小鼠血脑屏障,但其透过量远明显低于夹闭双侧颈动脉再灌注脑损伤
组。这些结果提示,薄荷醇可能促进血脑屏障通透性,而对血脑屏障结构的损伤可能性
小C2“。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流感  杜氏用薄荷三花饮(薄荷、青蒿、银花、菊花、一枝黄花各10g,桂
枝2g,将药装入纱布袋,沸水冲泡,容器加盖闷片刻饮服,上下午及晚上各2剂,治疗
流感高热,共治100例,速效8例,显效4l例,有效30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9%C3”.
  2。治疗麦粒肿  有人以芩薄汤(黄芩6g薄荷3g,疗程3—5日)治疗麦粒肿,共
治疗100例,结果痊愈93例,无效7例。
  3。治疗急性结膜炎  以车前草(子)50g、薄荷10g,分2次煎汤500一600ml,待药
汤凉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时拨开上下眼睑,使药液进入眼球结膜,每日1剂,
洗3—5次,至痊愈为止。治疗12例红眼病,连洗3—5天痊愈者7例,洗6—7天愈者
4例,洗7天以上者l例。
  4.治疗胃痛  以薄佩香枳汤(薄荷梗、佩兰梗各15g,九香虫、炒枳壳各10g,瓦楞
壳20g,白蔻仁4—12g)治疗胃痛。阳热实证者,加银花、蒲公英、生大黄;阴虚者,加
沙参、麦冬、石斛,减蔻仁用量;寒实证者,加干姜、桂枝,并重用蔻仁;气血两虚者,
加黄芪、当归等;瘀血证者,加五灵脂、三棱等。共治210例,显效160例,有效40例,

无效10例,总有效率95。2%。
    5。治疗口腔疾病  王氏以口香爽漱口液(丁香、厚朴各工g,薄荷o.5g,银花
1.5g)50ml,分数次漱口,每日2—3次,治疗口臭72例,全部治愈;治疗牙痛23例,
治愈率100%;练氏以牙周清泡漱散(黄连、使君子、蒲公英、薄荷)治疗牙周组织病,
效佳。
    6。治疗慢性荨麻疹  薄荷15g,桂圆干6粒煎服,每日2次,连服2—4周。治疗40
例,显效32例,好转4例,无效4例。
    7.治疗急性乳腺炎  薄荷、桔叶各60g,水煎,过滤,用毛巾浸汤热敷患处,每日
1剂,早晚各敷1次,共治疗40余例(未溃脓者),均获较好疗效。
  四、不良反应
  1。毒性  薄荷醇(天然品)LD。。:小鼠皮下注射5000"~6000mg/kg;大鼠皮下注射
1000mg/kg;猫口服或腹腔注射混悬液均为800~1000mg/kg。薄荷醇(合成品)LD。。:小
鼠皮下注射1400~1600mg/kg;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均为1500~1600mg/kg(3“。在大鼠或
小鼠饲料中加入消旋薄荷醇7500ppm或4000ppm,经103周的饲养,未发现有致癌作
用C3”。
    2。中毒症状  薄荷毒副作用很少见。曾报道一例因腹胀误服薄荷油20ml,15分钟后
发生头昏、眼花、恶心、呕吐、手足麻木、逐渐昏迷、血压略降(70/60mmHg)。经静脉
输液,并给予中枢兴奋剂,于翌日恢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61 发表于: 2012-04-27
    茯苓  Fuling    .
    (附:茯苓皮、赤茯苓、茯神)
    (别名工  茯菟(《神农本草经》),茯灵(《史记》),伏苓(《新修本草》),松薯(《广西中
药志》)。
    (来源]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都有收载。为多孔菌科真
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深入地下20~30cm。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云南等地。
    (采收炮制]  多于7—9月采挖根部洗净,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
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
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茯苓块”。
    (商品规格罩  茯苓皮:为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

色或淡棕色,质松软,略具弹性。
    赤茯苓:削去皮之后的淡红色茯苓块,呈块片状,大小不一。
    茯苓块:削去赤茯苓后的内层白色茯苓块,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
淡棕色。
    茯神:茯苓块中间有细松根穿过的茯神,又称抱木神。
    (药性}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应用]
    1。小便不利,水肿胀满  本品甘能补脾,淡能渗泄,药性子和,既可祛邪,又可扶
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各类型之水肿证。用治水湿停
滞,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常与桂枝、白术、泽泻配伍,如《伤寒论>>五
苓散;若肾阳虚衰,寒水内停之水肿,与附子、白术、生姜合用,如《伤寒论》真武汤;
脾肾虚寒,水湿内停所致腹胀身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猪苓、腹皮配伍,如《证治
准绳》茯苓导水汤;若阳虚气化不行,四肢皮肤肿盛,与防己、黄芪、桂枝、甘草合用,
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用于阴虚小便不利,水肿证,与猪苓、泽泻、阿胶合用,如
《伤寒论》猪苓汤;身肿腰以下为甚,脘闷腹胀者,以之与白术、附子、厚朴等同用,如
《济生方》实脾饮;若水湿郁遏,形成水肿身热,大便干燥者,与木通、椒目、商陆相伍,
如《济生方>)疏凿饮子。
    2.痰饮眩悸  脾为生痰之源,本品既健脾又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对于水
饮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伤寒论》苓
桂术甘汤;治心胸中有停饮宿水,与人参、枳实、橘皮同用.如《外台秘要》茯苓饮,若
痰饮停于胃,症见呕吐、眩晕、心悸者,与半夏、生姜同用,如《金匮要略》,小半夏加
茯苓汤。
    3.脾虚泄泻  本品既能健脾补中,又能渗利水湿而止泻。用于脾胃虚弱之便溏、泄
泻,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尤宜于脾虚湿盛
久泻,配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等合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4.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本品既能益心脾而宁心,又能交心肾而安神。对于心脾两
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常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同用,如《济生方》归
脾汤及《世医得效方》益荣汤;治痰饮蓄于心胃之怔忡不已,与半夏、橘皮、沉香合用,
如《世医得效方》茯苓饮子;若属心肾不交的惊悸失眠,可配伍菖蒲、远志等药可收益
气镇惊,安神定志之功,如《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情志怫郁不眠,心悸等证,以茯
神、香附同用,如《沈氏尊生书》交感丹;又有以沉香佐茯神研末为丸,人参汤送服治
疗心神不安,恍惚健忘及心悸,如《百一选方》朱雀丸。
    5.带下淋浊  本品渗湿止带,利水通淋.对于湿毒或湿热所致的带下,可与黄柏、车
前子、泽泻等同用,如《世补斋不谢方>>之止带方;用治膏淋,与萆藓、石韦、黄柏等
同用以清利湿热,分清别浊,如《医学心悟》萆薢饮;若湿盛所致的小便白浊,如《仁
斋直指方》用本品为末,米汤调下。
  (用法用量]  水煎服lO~15g。
  (药论)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利小便.”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纲目》:“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张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
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又云“茯苓皮主水肿肤胀,利水道,开腠理。”
    4.《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
动,湿也,茯苓可以行湿。”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茯苓菌核主要含卜茯苓聚糖(卢一pachyman)占干重约93%,乙酰茯苓酸(pachymic
acid),茯苓酸(了umulosic acid)。此外尚含麦角固醇、胆碱、组氨酸及钾盐等。
    二、药理作用
    l。利尿作用  以25%茯苓醇浸剂0.5g/kg,连续5天腹腔注射于家兔,具有明显的
利尿作用,五苓散或茯苓的醇浸剂灌胃,对正常大鼠也有利尿作用。而茯苓煎剂及醇浸
剂给兔灌胃却无利尿作用。在输尿管瘘犬的慢性实验,也未见对尿量和尿钠排泄有明显
影响。关于茯苓利尿作用的报道可能由于实验条件不同,致使结果不一致(1,。
    2.镇静作用  茯神煎剂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
鼠过度兴奋作用。茯苓煎剂小鼠腹腔注射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
    3.抗肿瘤作用  将茯苓聚糖的结构改造为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时,对小鼠肉
瘤的抑制率可达96.88%。”,茯苓菌核甲醇提取物对12一。一十四烷酰佛波醇一13一乙酸酰
(7PA)诱导的小鼠二阶段皮肤癌形成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TPA诱导的耳水肿C1“。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含有茯苓复方(党参、白术、茯苓)煎剂内服能使自然玫瑰
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尚能显著增加血清LgG含量。
表明其有促进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致
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茯苓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
有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力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6.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茯苓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在体外试验能使实验动物的心
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Cl“。茯苓素可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小鼠心肌“Rb的摄
取‘’“.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水肿  茯苓饼干治疗30例水肿患者,其中20例为非特异性水肿,10例为器
质性疾病(心、肾病)所致的水肿;成人每次食8片(每片含生药3.5g)每天3次,儿
童减半,一周为一疗程,停用其他利尿药,结果:显效23例,有效7例,器质性疾病水
肿一般在服饼干后第二天尿量增加,一周左右排尿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峰值,此后浮肿明
显消退,非特异性浮肿患者,服饼干后一周,尿量始明显增加,此后浮肿渐趋消退。据
观察,茯苓饼干的疗效比同等剂量的水煎液满意”,。
    2.治疗急性肾炎  五苓散加白茅根治疗急性肾炎38例。结果:痊愈36例,显效2
例,水肿消退时间多数在10天之内,小便转阴时间多数在15天以内C9,。
    3.治疗肿瘤  用羧甲基茯苓多糖临床应用3年多,治70例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有

单独使用,也有配合化、放疗及手术治疗,.茯苓多糖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
功能,增加食欲,改善症状,保护骨髓,减轻放、化疗的反应,提高鼻咽癌放疗的疗效””。
    4.治疗,心悸  以茯苓60g为主,配伍生脉散等治疗心悸14例,治愈8例,好转5例,
无效1例“”。
    5。治疗斑秃  茯苓烘干研细末,每服6g,每日2次,或于睡前服10g。并同时外用
酊剂(补骨脂25g,旱莲草25g,200ml 75%酒精浸泡)1日数次涂患处,治疗斑秃8例,
均在2个月内治愈,未出现副作用(1“。
  四、不良反应
  茯苓的温水浸提液灌服及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分别大于10000mg/kg和2000mg/
kg‘,“。
    附:茯苓皮、赤茯苓、茯神
    茯苓皮:专行皮肤水湿,治皮肤水肿。常配伍桑白皮、生姜皮、陈皮等同用。如五
皮饮。一般用量15~30g。
    赤茯苓:主要用于渗利湿热,用于小便短赤,淋沥不畅,配伍车前子;栀子等同用。
用量与茯苓同。
    茯神:功能宁心安神,专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症。常配伍远志、龙齿等同用。
方如远志丸,用量与茯苓同。
    猪苓  Zhuling
    (别名]  豕零(《庄子》)、豕段猪屎(<<神农本草经》)、地乌桃(《本草图经》)、野猪食
(《东北药植志》)、’猪屎苓(《四川中药志》)。

    (来源)  猪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ies。的干燥菌核。生长在山林中柞树、枫树、桦树、槭树、橡树的根上。分布
于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河北、河南、云南及东北各地。
  (采收炮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生用。
  (商品规格}  商品按大小质量分为等级、一、二等租统装规格。以个大、外皮色黑、
断面色白、光滑体重者为佳:以陕西的产品最著名.
  (药性)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
  1.小便不利,水肿泄泻  本品气薄味淡,性沉降,利窍行水,为除湿利水要药,用
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证,单味即可见效,如《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至腹肿及<<杨氏
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皆独以猪苓为末,热水调服;表邪不解,水湿内停之
膀胱蓄水证,可用<<伤寒论》之五苓散,脾虚湿盛水肿,泄泻者,与白术、泽泻、茯苓
相伍,如《名医指掌》四苓散;若水热互结,阴伤小便不利,配伍滑石、阿胶等药,如
《伤寒论》猪苓汤;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常与黄柏、肉豆蔻共为末,米饭为丸服,如
《圣济总录》猪苓丸。
    2.淋浊带下  本品泻膀胱,利小便、除淋浊,治妊娠子淋,《小品方》用本品捣筛,
热水调服;如用于热淋,与生地、木通、滑石等同用,如《医宗金鉴》十味导赤汤。本
品利湿浊而带下除,尤宜于湿毒带下,如《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方。
    3。湿热黄疸  本品渗利使水湿之邪从小便除,治黄疸湿重于热,与茯苓、白术同用,
如《图经本草》猪苓散及《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胎黄,则配以泽泻、茵陈蒿、生
地等合用,如《医宗金鉴》之生地黄汤.
  (用法用量)  水煎服,6—15g。
  (使用注意}  无水湿者忌服。
  (鉴别用药)  猪苓与茯苓,两药都能利水渗湿,对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证,常
相须为用,协同利水效果。猪苓功专利水渗湿,其利尿作用比茯苓强,但无补益,L-脾之
功;茯苓则利中有补,能补益心脾,且能宁心安神。
    (药论)    .
    1。《神农本草经》:“利水道。”
    2.《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3.《本草纲目》:“治淋、肿、脚气,白浊、白带、妊娠子淋,小便不利”。“利小便
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4.《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正气,昏人目。”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菌核含麦角甾醇,(ergoster01)、o一羟基一廿四碳酸(a-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生
物素(biotin)、水溶性多聚糖化合物猪苓聚糖I  (Gu 1)和粗蛋白。
  二、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健康人试服猪苓煎8g(4次),6小时尿量与尿中氯化物分别增加62%

与54。5%,利尿强度比咖啡因、木通或茯苓强“,。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
枝)静注于犬,在增加尿量的同时,并能增加Na—L,K一\一,Cl一的排泄。其利尿机理可能
是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C2,。
    2.抗肿瘤作用  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猪苓醇提物水溶部分每天腹腔注射2g(生
药)/kg,连续给药10天,对小鼠肉瘤,。。抑制率为62%,对小鼠肝癌抑瘤率为37%一54%;
但小鼠白血病L615无效“,。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猪苓提取物或醇提水溶部分均能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
噬功能,结果提示猪苓系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它的抑瘤作用也可能与此有关‘u。
  三、临床报道
  1.治疗肿瘤  临床试用猪苓提取物“757”治疗肺癌、食管癌等,初步认为具有既能
抗肿瘤,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且无不良副反应“,。
    北京东直门医院等用猪苓提取物针剂(757)治疗肺癌50例,症状改善为86。1%,瘤
体缩小稳定率70%,全部病例用药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并能消除或减轻化疗引
起的副反应而顺利完成化疗方案“,。
    2。治疗乳糜尿  用猪苓汤,治疗5例。好转4例,无效1例”,。
    薏苡仁  Yiyiren
    (别名]  解蠡(《神农本草经》),起实(《名医别录》),薏珠子(《本草图经》),回回米
(《救荒本草>>),六谷子(《中药志》)。
    {来源]  薏苡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
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全国大部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
河北、辽宁等地。
    (采收炮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
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生用或炒用。
    (商品规格罩  统货,以粒大、色白、体质似糯米、饱满者为佳,以产于福建、河北
者为最优,习称蒲米仁及祁苡仁。
  (药性]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  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本品甘淡利湿,微寒清热,能利水渗湿,又兼健脾补中,常

用治水湿滞留或湿热内蕴的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对于水湿内停的水肿胀满,小便
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增强本品利水消肿之效。治水肿喘急,如《独行
方》用郁李仁汁煮薏苡仁饭服食;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己、木瓜、苍术同用或配赤小豆、冬
瓜皮煮粥服.
    2.脾虚泄泻  薏苡仁淡以渗湿,甘以益脾,故能渗除脾湿,补益脾土,微寒而不伤
胃,补脾而不滋腻,为清补淡渗之品.对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泄泻,常与党参、白术、
山药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本品生用偏寒,可治湿热内蕴,霍
乱吐泻转筋,如《霍乱论》蚕矢汤,以之与蚕砂、木瓜、黄连等同用.
    3.湿痹湿温,筋脉拘挛  本品渗湿除痹,能通利关节,缓和拘挛。可用于湿滞经络
的风湿痹痛,筋脉挛急,以其与独活、苍术、防风同用,如《类证治裁》薏苡仁汤;若
治湿郁经络,身热身痛,汗出自利等,以本品为主药,配伍竹叶、滑石、通草等同用;如
《温病条辨》薏苡竹叶散;治风湿热痹,配防己、晚蚕砂、赤小豆等,如<温病条辨》宣
痹汤;热重于湿者,可与苍术、黄柏、牛膝合用,如《成人便读》四妙丸;若风湿一身
尽疼,发热日晡剧者,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风湿日
久,筋脉拘挛,则以本品与粳米煮粥食,如《食医心镜))薏苡仁粥。湿温初起或暑湿邪
在气分,头痛身重,肢体酸楚,常与杏仁、蔻仁、滑石等合成三仁汤,见《温病条辨》。
    4.肺痈肠痈  本品上清肺金之热,下利肠胃之湿。对于咳吐脓痰之肺痈,可单用或
与苇茎、冬瓜仁、桃仁同用,如《千金方》苇茎汤;治肠痈脓已成以《金匮要略》附子
薏苡败酱散或《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用法用量]  煎服或煮食9~30g。健脾止泻宜炒用,清利湿热宜生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鉴别用药]  薏苡仁与茯苓:两者功能相近似,均能利湿健脾,对于脾虚湿盛之证,
均可用之。但薏苡仁性凉而能清热,对肺痈、肠痈及痈肿是为常用,且又擅长祛筋骨肌
肉之湿邪,而用于风湿痹痛,茯苓属平性,且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药论]
    1.《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2。《名医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3。《药性论》:“主肺瘘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
    4。《本草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
    5.《食疗本草》:“去干湿脚气。”
    (现代研究罩
    一、化学成分
    薏苡种仁含蛋白质16.2%,脂肪4.65%,碳水化合物79.工7%,维生素B,,薏苡素
(Coix01),薏苡酯(Coixenolide)等。
    二、药理作用
    1。抗癌  苡仁醇提物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能明显延长动物的生存时
间(1,。临床试用小剂量苡仁醇提物给1例癌性腹膜炎患者腹腔注射,24小时后抽出腹水
检查发现癌细胞原浆明显变性。另有报道,苡仁丙酮提物对小鼠子宫颈癌一14(U一14)与
HCA实体瘤有明显抑制作用。从其丙酮提物中分离出抗癌成分为薏苡仁酯C2,.

    2。镇静  小鼠静注lOOmg/kg可减少其自发活动。给兔静注20mg/kg后脑电图出现
高幅慢波的皮层抑制反应。
    3。降温与解热  大鼠腹腔注射50~lOOmg/kg可使其正常体温下降,对大鼠实验性
发热有解热作用。
    4.镇痛  100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电刺激法)与大鼠(辐射热法)均有明显镇痛
效果C3,。
  三、临床报道
  1。治疗扁平疣
  (1)取生苡仁500g,研细末,加入白沙糖500g,共拌和,每日服2—3次,每次一
匙。吴润德等用上方治疗扁平疣19例,治愈工6例,无效3例,一般在连服7—14日后
皮疹逐渐消失“,.
    (2)苡仁每日10~30g,一次水煎连渣服,共用2—4周,治疗27例扁平疣,9例痊
愈,儿例显著有效,7例无效“,。
    2.治疗癌症  薏苡仁糖浆,每lOOml内含药量相当于生药50g。口服,每次20一
4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临床试用于肺癌、肠癌、胃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等
有效.
    用苡仁配伍藤瘤、诃子、菱角组成的复方治疗消化道癌症,包括已手术者与晚期不
能手术者在内共168例,每日l剂,煎汤,分3次服。服药后食欲增加,一般情况好转。
在服药3个月以上的36例中,对30例有一定疗效“,。
    3.治疗坐骨神经痛  苡仁60~90g,制附子(先煎)10~30g,赤芍20~40g,炙甘
草10~30g,党参15~30g,当归lO~20g,鸡血藤12g,秦艽12~18g,海风藤lOg,川
牛膝lOg,每日工剂,水煎,分早晚服。
    用上方治疗坐骨神经痛23例,痊愈15例,显效7例,无效4例”,。
    4.治疗鞘膜积液  生苡仁30g,篇蓄草30g,加水500ml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1
次,疗程7天。杨必成用上方治疗鞘膜积液50例,46例积液消失恢复正常,4例肿大缩
小C8,。
    此外,用苡仁为主的复方降脂通脉饮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疗效”,。
    泽泻  Zexie
(别名]  水泻、芒芋、鹄泻(《神农本草经》)、及泻(《名医别录》)、牛唇(《尔雅》)。

    (来源)  泽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为泽泻科
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生于沼泽边缘,主产于四川、福
建、江西等地。
    (采收炮制]  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晒干或阴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水
润透切片,晒干,亦可趁新鲜切片晒干,生用或盐水炒用。
    (商品规格)  以个大、质坚实、色黄白、粉性大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
得过0.5%。
  (药性]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清热泻火。
  (应用]
  1.小便不利,水肿胀满  本品甘淡渗湿,入肾、膀胱经,利水作用较强,对于水湿
停蓄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与茯苓,猪苓等同用,方如《丹溪心法》四苓散,若
妇人妊娠遍身浮肿,气喘息促,大便难,小便涩,配桑白皮、槟榔、赤茯苓,即《妇人
良方》泽泻散。若治膨胀水肿,以之与白术为末,茯苓汤送下,如《素问病机保命集》白
术散。
    2。痰饮泄泻  本品渗利水湿,能行痰饮。用于心下支饮症见头目昏眩者,与白术相
伍,如《金匮要略》泽泻汤;若痰饮积于下焦,脐下悸动,头眩吐涎者,治以《伤寒
论>)五苓散。本品利小便而能实大便,对于湿盛泄泻,与赤茯苓、车前子、茵陈同用,如
《世医得效方》通苓散;而伤湿夹食滞之腹胀泄泻,配伍苍术、厚朴、陈皮等同用,如
《丹溪心法》胃苓汤;治感冒霍乱吐泻,则与茯苓、白术同用,如《本草纲目》之三白散。
    3.带下淋浊,阴虚火亢  本品甘淡性寒,入肾与膀胱,泄两经之热,既能清利膀胱
湿热,又能泻肾经虚火。故用治下焦湿热之淋证,常与车前子、木通、黄柏同用;若阴
虚有热之淋沥涩痛,治以《伤寒论》猪苓汤;若治虚劳腰重,小便淋沥,如《太平圣惠
方》泽泻散,以本品配伍丹皮、木通、榆白皮等同用。对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盗
汗、耳鸣腰酸,常与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
  (用法用量罩  水煎服,6~12g。
  (鉴别用药]  泽泻利水渗湿功同猪苓,但泽泻性寒,能泄肾及膀胱之热,下焦湿热
为患,尤为适用,且为治疗痰饮眩晕之有效药。
    (药论)
    工。《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力气,肥健,久服耳聪明。”
    2。《名医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
胱、三焦停水。”
  3.《日华子本草》:“主头旋,耳虚鸣。”
  4.《本草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
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升,
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或久服则降令太过,清
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昏耶?”
  (现代研究)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60 发表于: 2012-04-27
    白芍Baishao    .;
    (别名}  金芍药(《安期生服炼法》)。
    (来源)  白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芍药,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李时珍谓:因其花叶犹婥约,婶约乃美好,故以为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
nia lactiftora Pall。的根。主产于浙江东阳、盘安,四川中江,安徽毫县、涡阳等地。多
为栽培。
    (采收炮制]  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头尾及须根,洗净,刮去粗
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炮制时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即生白芍.或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
黄色,取出,放凉,即炒白芍。或取白芍片,用黄酒喷淋均匀,稍润,置锅内用文火微
炒,取出,放凉,即酒炒白芍。或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
挂有土色,取出,筛去土,放凉,即土炒白芍。或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
喷淋清水少许,取出凉干,即焦白芍。    、
    (商品规格]  商品中分杭白芍、川白芍、亳白芍、宝鸡白芍。浙江产者品质最佳,因
集散地在杭州,故俗称“杭白芍”。亳县者名毫白芍,四川产者称“川白芍”。陕西宝鸡
白芍质最低。现行规格按大小粗细杭白芍分7等,川白芍、亳白芍分4等。均以根粗长、
均直、质坚实、粉性足,皮色整洁、无白心或裂痕者为佳。
  (药性)  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  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应用]
  1.肝血亏虚  本品味甘入肝,善养血滋肝,乃补血养血良药,常用治肝血亏虚,面
色苍白无华或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爪甲不荣等症。因其性微寒,故以血虚有热者用之
尤宜。常与熟地、当归、川芎同用,既有补血和血之功,又无寒凉滞涩之虞,即《太乎
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此乃补血之要方,治血虚诸症,无论属寒属热,皆可以此加减
为治,并可随证配入制首乌、阿胶、鹿角胶等养血益精之品,则补血之力更强。
    2.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及胎产诸疾  本品甘酸微寒入肝,能养血柔肝,调经止痛,
为调经要药。常与熟地、当归、川芎配伍应用,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本方
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为补血调经之基础良方。若月经不调,经色紫黯有块者,可加桃
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即《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若气虚不摄,月经量多,颜色
浅淡,当配黄芪、人参等益气摄血之品,如《医宗金鉴》圣愈汤;若阳虚兼寒,月经不
调,少腹冷痛,甚或久不受孕者,宜与桂枝、吴茱萸等温经散寒之品同用,如《金匮要
略》温经汤;若气血虚弱,胎元失养,胎动不安,当配人参、白术、杜仲等药益气养血
安胎,如《景岳全书》胎元饮;若属崩漏者,又当加阿胶、旱莲草、三七、仙鹤草等药,
以养血止血。
    3。阴虚阳亢,血虚风动  本品甘能养血和血,酸能敛阴柔肝,苦以泻肝抑阳,故常
用治阴虚阳亢,血虚风动诸症。若治阴血亏虚,肝阳上亢所致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
躁易怒等症,常配生地、牛膝、代赭石、生牡蛎等药,滋阴养血,平肝潜阳,如《医学
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若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高热烦躁,手足抽搐,神昏痉厥

者,宜与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等药配伍,有清热凉血滋阴,平肝息风止痉之效,如
《重订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若治阴血亏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所致手足蠕动,肌
肉困动,脉气虚弱者,常与干地黄、阿胶、生牡蛎、生鳖甲等药同用,滋阴养血,平肝
息风,如《温病条辨》二甲复脉汤;若手足痪疯,真阴大亏,虚风内动之重证,则当以
生白芍配鸡子黄、生龟甲、阿胶、干地黄等药,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如<<温病条
辨》大定风珠。    :
    4.血虚肝旺、拘挛疼痛  本品甘酸入肝,补肝血,敛肝阴,而有补血柔肝,缓急止
痛之效。若治血虚肝旺,气郁胁痛者,常配柴胡、当归、薄荷等药,养血柔肝,理气止
痛,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若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四肢拘急疼痛。或肝
脾不和,脘腹挛疼不适,常配炙甘草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若治肝气乘脾,腹痛泄泻,常配白术、陈皮、防风,有补脾疏肝止泻之功,如《景岳全
书》痛泻要方。
    5.自汗盗汗  本品甘补酸收,善养血敛阴止汗,故常用治自汗盗汗等症。治阴虚内
热,潮热盗汗,常与五味子、浮小麦、牡蛎等收敛止汗之品同用,以增强药力;若治虚
劳,自汗不止者,常配黄芪、白术、甘草等药,有益气固表敛汗之功,如《赤水玄珠》芍
药黄芪汤;《杂病源流犀烛》白芍汤治肝虚自汗,芍药配酸枣仁、乌梅有敛阴止汗之功;
’另外,《金匮要略》治汗出沾衣如柏汁,体重发热而渴,脉沉者,芍药配黄芪、桂枝、苦
酒,即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本品与桂枝、生姜、大枣同用,能调和营卫,厨治风寒表
虚有汗证,即《伤寒论》桂枝汤;与桂枝、附子、生姜、大枣同用,又可治太阳病,发
汗太过,汗出不止者,即《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6.痢疾  《本草纲目》:“止下痢腹疼后重。”故本品亦常用抬痢疾诸症。治湿热下痢,
气血郁滞,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常配木香、槟榔、大黄、黄芩等药,有调气行血,
导滞止痛之功,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苏沈良方》治痢疾以之与黄连、吴
茱萸配伍,即芍药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柏皮丸,芍药与黄柏相配,治大肠泻,
溲而便脓血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量15~30g。欲其平肝、敛阴多生用;用以养血调
经多炒用或酒炒用。
    (使用注意]  反藜芦。
    (鉴别用药]  当归、白芍均能补血,然当归性温,适用于血虚有寒者;白芍微寒,适
用于血虚有热者。当归、赤芍、白芍三药均能止痛,但当归补血活血,行气止痛,宜于
血虚兼有血瘀的疼痛证;赤芍长于散瘀止痛,性寒又能清热凉血,血瘀兼有热盛之痛证
.用之尤宜,白芍甘酸微寒入肝,善养血敛阴,平肝缓急止痛,肝阴不足,筋脉失养之胁
肋隐痛,肢体挛痛用之尤宜;三药虽均能止痛,但机制各异。
    (药论)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
气。”    .
    2。《景岳全书.本草正》:“芍药,白者味甘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补血热之
虚,泻肝火之实,固腠理,止热泻,……退虚热,缓三消诸证,于因热而致者为宜。若
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用。止血虚之腹痛,敛血虚之发热。白者安胎热不宁,赤者能通

经破血。此物乃补药中之稍寒者,非若极苦大寒之比。……产后血热而阴气散失者,正
当用之,不必疑也。”
    3.《本草求真》:“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
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白芍含有芍药甙(paeoniflorin)、牡丹酚(paeon01)、芍药花甙(paeonin),还含芍
药内酯甙  (albiflorin)、氧化芍药甙(0xypaconi{10rin)、  苯甲酰芍药甙
(benzoylpaeoniflorin)、芍药吉酮(paeOniflorigenone),还含有苯甲酸(benzoic acid)、β
谷甾醇(13-sitoster01)以及没食子鞣质(gallotannin)等。此外,白芍还含挥发油、脂肪
油、树脂、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和三萜类成分。
    二、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50%白芍水煎剂给小鼠胃饲0.8ml/只/天,连续5天,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白芍总甙每天以
40mg/kg剂量给小鼠灌胃,连续3天,也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C2,鲁米诺
化学发光实验证明,白芍总甙在0.09—2.25mg/L浓度范围内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大鼠
腹腔巨噬细胞的化学发光强度,当浓度增至11.25mg/L时,化学发光强度降低;白芍总
甙低浓度增强、高浓度降低巨噬细胞化学发光强度提示白芍总甙对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
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小鼠胸腺增值法实验表明白芍总皂甙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
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一I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作用;“,已知白细胞介素一I不
仅能诱导T细胞分泌Ⅱ一2,促进B细胞增殖,诱导T、B前体细胞的分化增殖,增强自
然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还与组织慢性炎症病变有关,在免疫调节及慢性炎症
性疾病的形成中均起重要作用;白芍总甙发挥免疫调节及防治关节炎的机制之一可能就
是调节白细胞介素一I的产生。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白三烯B.实验,观察到白芍
总甙(O.0l—lOOmg/L)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白三烯B+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100mg/L的抑制作用与相同剂量的非甾体类抗甾药氟灭酸相当,其50%抑制率为
0。66mg/L;“,白芍总甙的免疫调节可能也与其影响白三烯B+产生有关。白芍总甙(7GP,
0.01—100mg/L)对亚适浓度A。。,。,(0.1btmol/L)激活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前列
腺素E。(PGE,)呈现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而对7GP最适浓度依
赖性的抑制作用,其IC。。为16.7mg/L,并认为高浓度7GP对PGE,的负向调节作用可能
与抑制细胞内钙有关。“,亚适量LPS(5mg/L)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在6h对
L。,。细胞杀伤百分率最大。TGP(2。5mg/L)能促进LPS诱导大鼠腹腔M甲产生了NF,但
不改变其动力学过程。了GP(0。5~250mg/L)对LPS诱导M甲产生7NF量效曲线呈钟
罩形,提示TGP对M甲产生了NF具有浓度依赖性双向调节作用。不同浓度了GP对L929
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亦无rhTNF—o拮抗作用。(7,TGP对正常大鼠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
腺轴(HPAA)呈现小剂量(12.5—50.0mg/kg)兴奋(血浆CS含量升高)和大剂量
(100一200mg/kg)抑制(血浆CS含量降低)的剂量依赖性调节作用。其次,TGP可兴
奋轻度应激(20‘C水游泳)大鼠的HPAA和抑制重度应激(4℃水游泳或24h束缚)大鼠

的HPAA,使过高的血浆CS、ACTH和p—END含量降低,提示了GP对应激大鼠HPAA
呈现轴机能依赖性的调节作用。此外,TGP在降低束缚应激大鼠血浆CS、ACTH和p—
END水平的同时,上调受抑大鼠脾淋巴细胞ConA增殖反应和腹腔M甲释放H,。,,提示
7GP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其调节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功能有关。“,
    (2)对细胞免疫的影响:白芍水煎剂可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抑
制作用,使之恢复正常水乎,表明白芍可使处于低下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1,。白
芍总甙以每天200mg/kg的剂量给小鼠灌胃,连续8天,可使正常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增
强。可是小剂量每天5mg/kg连续8天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作用不恒
定,或增强或抑制或无明显作用,但对环磷酰胺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或抑制均有
明显对抗作用。”,此外,白芍总甙虽无丝裂原样作用,但可促进刀豆素诱导小鼠脾淋巴细
胞增殖,促进新城鸡瘟病毒诱导的人脐血白细胞产生。一干扰素,且对刀豆素诱导大鼠脾
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一Ⅱ呈双向调节作用。C9“”有人认为白芍总甙促进这些活性物质的释
放与其拮抗环磷酰胺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抑制有关。”,白芍总甙(5mg/kg。dX8d,ip)对
超适量2,4一二硝基氟苯或羊细胞(SRBC,4×10。)诱导的环磷酰胺敏感的Ts细胞均有
促进作用,对小鼠辐照后低剂量SRBC(2 X 10。)诱导的Th细胞亦有增强作用,提示/GP
对不同条件下分别诱导的Ts和了h细胞均有促进作用,这可能是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
机理之一。(1”白芍总甙(I)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量效曲线
呈钟形,用贴壁法除去脾细胞中巨噬细胞(M乎)或加入10/~mol/L吲哚美辛(Ind)可使
TGP量效量曲线的下降支消失,再加5%同系小鼠腹腔M中或前列腺素E,(PGE:)0.02—
20umol/L可使量效曲线下降支再现,同步检测了GP对LPS诱导大鼠腹腔M甲产生
PGE。与白介素I  (IL—I),结果表明TGP0.5—312.5~g/ml对脂多糖诱导的IL一1产生
曲线呈钟形,而白芍总甙。脂多糖的PGE。产生曲线呈浓度依赖性地增高:在12.5—
312.5~g/ml TGP范围内10ffmol/L Ind可使高浓度白芍总甙一脂多糖的IL一1释放曲线明
显抬高,提示白芍总甙对脂多糖诱导的B细胞增殖反应和IL一1诱生的负调节都与其促进
M乎释放PGE,有关。“。,完全佐剂致炎后18天,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刀豆素A(3rag/
L)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水平,脂多糖(6mg/L)诱导的大鼠腹
腔巨噬细胞(PMΦS)产生IL一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大鼠。0.5—312.5mg/L白芍总甙
(TGP)、芍药甙(PF)和白芍总甙去除芍药甙(7GP—PF)均能浓度依赖性地增强AA大
鼠低下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量效曲线均呈钟罩形),降低AA大鼠PM甲S过度产生
IL一1(量效曲线均呈倒钟罩形)。其中,2.5—62.5mg/L TGP的调节作用显著强于PF和
TGP—PF各等剂量组。研究表明,上述3种药物均具有浓度和机能依赖性的双向免疫调节
作用,TGP作用最强C1“。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TGP对AA大鼠产生PGE,的影响,
发现了GP能使AA鼠d7、d14、d21与d28产生过高的PGE,均恢复到正常水平。PGE,
与ConA反应经相关性分析,发现r:一0.55(尸>0.05),提示AA大鼠PM甲对ConA
增殖反应的抑制作用,除PGE。外还有其它因子参与。(1‘,
    (3)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用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测得小鼠脾细胞介导的羊红细胞OD
值,白芍组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说明白芍能促进脾细胞抗体的生成,特异性增强小鼠对
绵羊红细胞的体液反应性。(1,白芍总甙5mg/kg.d连续4天腹腔注射,不影响正常小鼠
的抗体生成量,对地塞米松引起的小鼠溶血素生成抑制也无拮抗作用,但对环磷酰胺引

起的抗体生成量降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作用。”,
    2.抗炎作用  白芍提取物对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棉球肉芽
肿有抑制增生作用。白芍总甙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防治作用,同时可使大鼠腹腔
巨噬细胞产生过多的H,。:和白细胞介素一1水平下降,并可使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所致低
下的胸腺分裂原反应及脾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一2能力恢复正常,从而表明白芍总甙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和机能依赖性的免疫调节作用。大剂量白芍总甙(1.2一1.8g/d)
服用8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明显疗效,不仅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降低红细
胞沉降率与类风湿因子滴度,而且对RA患者的异常免疫功能,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
IL—l水平、抑制性T细胞的数目等均有机能依赖性恢复作用。有人认为,白芍总甙对
炎症、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的机理之一可能由松果腺所介导。
    3.抗菌、抗病毒作用  白芍煎剂在试管内对志贺氏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能
抑制葡萄糖球菌。酊剂能抑制绿脓杆菌。白芍煎剂对某些致病性真菌亦表现抑制作用“,。
白芍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的特点C1,
    芍药提取物CY对豚鼠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创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以
5mg/ml效果最强,与病毒唑作用相当,用药4天便可基本治愈。10mg/ml和2.5mg/ml
也分别于药后第6天或第7天痊愈,提示CY是一种较好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的有效药
物。“”白芍总甙10mg/L在试管中无直接诱生干扰素(IFN)作用,可促进鸡新城疫I系
弱毒冻干疫苗诱生cdFN,其最适浓度为10mg/L,可促进ConA诱生"/IFN,当ConA为
亚适剂量时,最适浓度为1—10mg/L,当ConA为最适剂量时,其最适浓度为0.1一lmg/
L,皆可提高IFN效值1—2倍,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白芍总甙250mg/L能使水疱性口
炎病毒效价下降2.22个对数值。“”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痛作用:白芍总甙(1~40mg/kg)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扭体、嘶叫、热
板反应,延长大鼠热反应潜伏期,作用高峰在0.5—1小时。小鼠扭体反应试验证明,白
芍总甙对吗啡、可乐定抑制扭体反应有协同作用。白芍总甙的镇痛作用不能被纳络酮阻
断,亦不影响低频电场刺激的豚鼠回肠纵肌收缩。说明白芍的镇痛作用不是兴奋阿片受
体所致。不同的疼痛指标,反应不同的痛整合中枢的功能活动,甩尾反应主要由脊髓参
与完成,而嘶叫、舔后足反应在高级中枢完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绪活动。白芍总
甙对甩尾反应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嘶叫、舔后足反应,表明白芍总甙作用在高级中
枢。””芍药甙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与甘草的甲醇复合物合用,二者
对醋酸扭体反应有协同镇痛作用。“”
    (2)降温作用:白芍总甙(5~40mg/kg)腹腔注射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小鼠和大鼠
正常体温,作用高峰在0,5—1小时,其降温作用受环境影响。但白芍总甙(40mg/kg腹
腔或静脉注射)对正常豚鼠和家兔均无明显降温作用。大鼠侧脑室注射微量的白芍总甙
(2.4mg/kg)有明显降温作用。H、一受体阻断剂氯苯吡胺(10、20mg/kg皮下注射)可明
显拮抗白芍总甙对大鼠和小鼠的降温作用。有人认为其降温作用与增敏脑内H、受体有
关。”,,
    (3)抗惊厥作用:实验中发现,在小鼠腹腔注射白芍提取物芍药甙lg/kg,能减少动
物的自发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抑制因腹腔注射醋酸所引起的小鼠扭体反

应和对抗戊四唑所致惊厥。其芍药代谢素I  (metablite I)对戊四唑痉挛的抑制作用较
芍药甙为强,同时认为肠内细菌对芍药甙呈现药效起重要作用。白芍总甙(20—
80mg/kg.d,ip和ig,3d)呈剂量依赖性对抗小鼠的最大电休克发作惊厥;白芍总甙
(60一100mg/kg。d,ip)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和大鼠的惊厥;白芍总甙(40~80mg/
kg.d,ip)对小鼠的戊四氮最小阈惊厥发作无效,白芍总甙(40—80mg/kg。d,ip)对
小鼠最大电休克惊厥的作用高峰时间在0.5—1.5小时之间。
    (4)对睡眠节律的影响:白芍总甙50mg/kg.d,ig连续7d,可延长正常大鼠慢波睡
眠的持续时间,并能使咖啡因诱导的失眠大鼠的睡眠各参数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还可
明显延长游泳大鼠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总时间,提示白芍总甙可改善不同功能状态下
的大鼠睡眠。“‘,
    5.解痉作用  芍药中的主要成分芍药甙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芍药甙及芍药的浸
出液对豚鼠离体小肠都有抑制自发收缩,降低紧张性的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
缩无明显作用,但可抑制氯化钡引起的肠管收缩。由此初步认为白芍的解痉作用是它直
接作用于肠管平滑肌的结果o(27,283另外通过研究芍药甘草汤解痉作用,认为白芍抑制副
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游离,具有突触前抑制作用。白芍的作用被认为与腺苷样物质
有关,但茶碱不能完全抑制芍药的作用。故芍药的作用除了与腺苷样物质有关外,尚有
其它物质参与。(2”白芍对子宫具有特异性的作用。芍药的配糖体对小鼠离体子宫运动,低
浓度时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呈抑制作用。芍药甙还明显抑制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
缩。C30.“,甘草、白芍水提合剂(0.21g)对在体兔肠管平滑肌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
者合用较其单用效果好,并且降频率作用较降幅作用强。给药后20~50min降低兔肠管
收缩频率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64.7l%和70。59%,并强于阳性对照品阿托品
(O。25mg)。(a23
    6.耐缺氧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从亳白芍提取出的白芍总甙(5~40mg/kg)腹腔注
射呈剂量依赖性延长小鼠常压缺氧存活时间;20mg/kg腹腔注射可延长小鼠减压缺氧存
活时间,降低小鼠整体耗氧量,并有降温作用;40mg/kg腹腔注射可降低小鼠氰化钾中
毒性缺氧的死亡率。氯苯吡胺可明显拮抗白芍总甙的耐缺氧作用。白芍总甙少量(2.5—
5mg/kg)小鼠侧脑室注射可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存活时间,此作用可被氯苯吡胺拮
抗。(3“认为白芍总甙可能是通过降温作用和直接改善细胞呼吸而提高小鼠耐缺氧的,其
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与H、受体有关。另外,白芍水溶物腹腔注射可明显
延长小鼠的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    .
    7。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从亳白芍中提取出的芍药总甙能使离体兔耳血管扩张,使
每分钟内的滴数和容量(m1)均增加,对离体兔主动脉条无明显作用,但能显著增加NA
对兔主动脉条的收缩作用。在体实验,白芍总甙可使兔舒张压升高,dp/dtmax增加,心
率减慢,酚妥拉明对其升压无阻断作用,还有增强NA升压作用,增加心音强度等作
用。C2‘,说明在体实验呈现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作用,与离体兔耳灌流的扩血管作用不
同。猫血压及心脏功能实验结果与兔基本相符。早年还报道芍药甙可引起豚鼠血压下降,
对狗冠脉血管和后肢血管有扩张作用。此外,白芍水溶物可明显延长异丙肾上腺素所致
心肌缺氧的存活时间,对抗由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增加小鼠心肌对。。Rb的
摄取量,从而增加小鼠心肌的营养性血流量。”。,

    8.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经体外实验发现,白芍提取物有减轻血小板血栓的湿重,抑
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还有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对抗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d一儿茶精和没食子酸乙酯为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成分。C36)白芍总甙能
显著抑制H,O。弓1起的红细胞氧化溶血反应,并能抑制H。。。引起的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
肽的消耗和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
    9.保肝作用  白芍提取物对D一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和SGPT升高有明显对抗作
用,可降低SGP7,使肝细胞的病变和坏死恢复正常。对黄曲霉素B,引起的大鼠急性
肝损伤所表现出的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的总活性升高,白芍的乙醇提取物有降低作
用。C3s)白芍总甙可抑制CCI+所致小鼠血浆GP7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并对肝脏组织嗜酸
性变性、坏死有一定的对抗作用C3”;CCI+所致肝损伤是因细胞膜结构发生过氧化作用而
破坏,使血中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白芍总甙可能对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从而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白芍总甙(10mg/kg。d、20mg/kg。d×7d,
ip)预防给药可明显对抗D一半乳糖胺或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损伤后血清谷丙转氨酶升
高、血清白蛋白的下降及肝糖原含量降低,并使形态学上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得到明显
的改善和恢复。同时超微结构上肝细胞内线粒体的肿胀、内浆网的空泡变性、溶酶体的
脱落也得到明显恢复。上述保护作用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0。其它作用  白芍水提物高浓度对大鼠胰腺淀粉酶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浓度不
大于16mg/ml时不影响酶活力,但可使八肽胆囊收缩素诱导胰腺腺泡分泌淀粉的效价降
低10倍,却不影响促胰液素刺激的分泌。这一选择性作用说明白芍水溶性成分中可能有
某种活性物质,可拮抗胰腺腺泡细胞膜上的八肽胆囊收缩素受体。“”。白芍水提物,能提
高动物对高温刺激的耐受力。C3。,白芍还具有抗溃疡作用,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
在结扎幽门之大鼠,芍药甙及甘草甲醇提取物二者在抑制胃液分泌方面有协同作用,但
芍药根的提取液则能使胃液酸度分泌轻度上升,改善食欲。
  三、临床报道    .
  1.治疗肌肉性痉挛综合征  杭芍30—60g,炙甘草10—15g,1日1剂,水煎分3次
服。上肢肌痛加桂枝、伸筋草;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背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
胁肌痛加柴胡、桔梗;腹部肌痛加佛手、白术。结果:32例患者服药6剂左右临床症状
消失。“”
    2.治疗面肌抽搐  白芍4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连续服用
两个月。治疗32例,控制2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
71。9%。
    3。治疗不安腿综合征  白芍15g,甘草15g,加水3杯,煎至l杯,分两次服,日暮
一次,两小时后再服一次。共治54例,痊愈48例,显效但反复者6例,总有效率
1000A。
    4。止痛  每次肌注芍甘注射液4ml(芍药与甘草量为4:1,每2ml含生药5g),注
射后半小时内疼痛减轻或消失+无痛苦、呻吟、烦躁不安为有效。共治虚性痛124例,有
效105例,占84.67%;治实性痛5l例,有效26例,占5。.98%。
    5.治疗牙痛  白芍15g,蒲公英30g,细辛3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
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也可治疗头痛、痉挛性腹痛等症。共治疗68例,其中牙痛50

例,.头痛12例,痉挛性腹痛6例,总有效率100%。短者1剂而愈,一般3剂,最多5
剂.
    6。治疗跟骨骨质增生  生白芍、炒白芍、生赤芍、生甘草、炙甘草各30g。病情重
者加延胡索30g,年老体弱者加生地、熟地各15g。上药水煎3次,共取药液约100ml,兑
匀后分4次于1昼夜温服完。结果:服药4~8剂全部治愈,足跟疼痛消失,2年内无复
发。
    7。治疗病毒性肝炎  白芍21g,甘草14g,按现代工艺制成颗粒冲剂100g。成人口
服冲剂30g,1日2次;不满12岁者减半。疗程:急性黄疸型肝炎45天,急性乙型黄疸
型肝炎60天,慢性肝炎3—6月。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8l例,治愈72例,好转5例,
无效4例,治愈率88。9%;急性乙型无黄疸型肝炎46例,治愈37例,好转4例,无效
5例,治愈率80.4%;慢性迁延性肝炎14例,治愈10例,好转1例,无效2例。
    8。治疗习惯性便秘  生白芍24~40g,生甘草10"-15g,水煎服,一般不需加减,通
常2—4剂后可畅排软便,无排便后复结之虞。若系顽固性便秘,每周续服1剂,即可保
持大便通畅。加减法:气虚加生白术24~32g,阴寒凝滞者加附子10~15g,阴亏血燥者
加阿胶9~15g,血虚偏寒者加当归9—15g,兼气滞者加麦芽10g,血压高系肝旺者去甘
草加代赭石20~30g、血压高而偏于湿盛者去甘草加半夏、陈皮。共治60余人,奏效迅
速。
    9。治疗哮喘  取白芍30g,甘草15g,共为细末,每次以30g加开水100-150ml
(或再煮沸3—5分钟),澄清后温服。共治疗35例,服药30—120分钟后,显效8例,有
效者23例,药后2小时以上仍无效者4例。    10.治疗百日咳  生白芍、夏枯草各150g。洗净,水煎2次,得500ml,浓缩至100ml。
另取白果仁、川贝母各150g压成细粉,与上浓缩液混合拌匀,干燥后再压成细粉,装胶
囊。用法:每日3次,每次2岁以内0。5g,2—3岁lg,3岁以上1.5g.76例均处于痉
咳期,65例曾用抗生素或中药治疗无效.经上法治疗后,治愈69例,无效7例,用药时
间3—16天,多数6—9天痊愈。
    11。治疗糖尿病  甘芍降糖片为甘草、白芍的全浸膏片,每片含生甘草约0。66g,生
白芍约3.3g,每次4—8片,日分3次口服.单服本品180例,均经饮食控制月余,病情
稳定时给药.一般用药3个月以上。结果:观察214例,显效54例,有效67例,进步
12例,无效47例。有效率74.8%,表明白芍有一定的稳定血糖作用。
    12。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白芍200g,甘草150g,冰片15g,白胡椒20g,共研细
末,每次5g,1日3次,饭前30分钟口服。连服两个月后复查,未愈者服第2疗程。结
果。痊愈86例,显效15例,无效4例,有效率96.2%。
  四、不良反应
  小鼠一次口服给药,测得LD。。为81.1g(生药)/kg;静注白芍总甙的LD。。为159mg/
kg,腹腔注射白芍总甙的LD。。为230mg/kg,给小鼠灌胃的白芍总甙量大于2500mg/kg,
观察1周,亦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也无死亡。家犬慢性毒性实验,灌胃给白芍每天3g/
kg,连续6个月动物反应良好,食欲正常,肝肾功能和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
差异。以鼠伤寒沙门氏菌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ICR小鼠骨髓
微核试验,检测白芍总甙的遗传毒性。药物浓度为每皿l一10000/zg时Ames试验无论代
谢活化与否均为阴性。药物在12.3—11l。l~g/ml时对中国仓鼠肺细胞呈现可凝染色体
畸变;加入代谢活化系统,高至333.3p.g/ml中国仓鼠肺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仍在正常范
围内.微核试验结果阴性。说明白芍基本无致突变作用,一般剂量也很少出现副作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59 发表于: 2012-04-27
杭芍
生杭芍即生白芍 Radix Paeo杭芍niae Alba,(英)White Peony Root,又称为毫芍、川芍。其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其性微寒,味苦、酸。功能为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主要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所谓杭芍,是白芍中质量较好的,因产于浙江杭州的为好,故习称杭芍或杭白芍。
杭芍 - 简介
生杭芍即生白芍 Radix Paeo

杭芍niae Alba,(英)White Peony Root,又称为毫芍、川芍。其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其性微寒,味苦、酸。功能为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主要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所谓杭芍,是白芍中质量较好的,因产于浙江杭州的为好,故习称杭芍或杭白芍。

杭芍 - 中药功用
(1)柔肝止痛:用于肝阴虚肝阳亢之头痛眩晕,常配菊花。用于肝气不舍引起的胁腹疼痛及手足拘挛,常配甘草(名芍药甘草汤)。(2)养血调经:用于血虚月经不调、崩漏等证,常配当归、熟地、川芎。

杭芍 - 形态特征
本品呈圆柱形,平直

杭芍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
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气微,味微苦酸。

杭芍 - 鉴别
(1) 本品粉

杭芍末黄白色。
糊化淀粉团块甚多。
草酸钙簇晶直径11~35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数个簇晶。
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0~65μm。
纤维长梭形,直径15~40μm,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圆形纹孔。
(2) 取本品末5g,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
取滤液10ml,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ml 与硫酸4~5滴,先显黄色,渐变成红色、紫色,最后呈绿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芍药甙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杭芍 - 炮制
白芍 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炒白芍 取白芍片,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
酒白芍 取白芍片,照酒灸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

杭芍 - 性味与归经
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杭芍 - 注意与贮藏
不宜与藜芦同用。置干燥处,防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58 发表于: 2012-04-27
山茱萸Shanzhuyu
    (别名)  蜀枣(《神农本草经》),魃实、鼠矢、鸡足(《吴普本草》),山萸肉(<<JJ,JL药
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本草纲目》),枣皮(《会约医镜》),枣肉(《医学
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1中药志》)等.
    (来源}  山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李时珍谓:
“本经一名蜀酸枣,今人呼为肉枣,皆象形也。”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淳安、昌化,河南南召、嵩县、西峡、
内乡、济源,安徽歙县、石埭。此外,陕西、山西、四川亦产。多为野生,也有栽培。
    (采收炮制}  于10—11月间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果实采得用文火焙烘或置沸水中
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晒干或烘干。生用。
    (商品规格)  商品分为一一三等,现多为统货,但含核量不得超过3%。本品以块大、
肉厚质柔软、色紫红、无核者为佳.习惯认为以浙江淳安产的质量较优,习称“杭萸
肉”。
    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熊果酸(C。。H.。0,)不得少于0。2,<。
杂质(果核、果梗)不得超过3%。
    (药性}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益肝肾,涩精缩尿,固经止血,敛汗固脱。
    (应用]
    i.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不举  本品酸温质润,入肝、肾经,善能补益肝肾,其
性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药性论》日其能“补。肾气,兴
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治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常与滋阴补
肾之熟地黄、山药等药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若治肾阳不足之腰膝
冷痛者,可与附子、肉桂、熟地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肾气丸;若用于肾阳不足,畏
寒肢冷,阳痿不举者,常与肉桂、附子、鹿角胶、熟地等配伍,如《景岳全书》之右归
丸、赞育丹等。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本草新编》曰:“山茱萸补肾水,而性又兼涩,一物二用
而成功也,推之而精滑可止也,小便可缩也。”本品味酸而涩,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
助阳,补中又可固肾涩精缩尿,治肾阳不足,下元不固之遗精、滑精、腰酸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57 发表于: 2012-04-27
    黄连  Huanglian
    (别名)  王连(《神农本草经》),支连(《药性论》),味连、川连、鸡爪黄连、雅连、峨
眉连、风尾连、野连(《中药手册》),云连、土黄连(<<中国药材商品学》)。
    (来源]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为毛茛
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
“雅连”、“云连”。味连主产于四川万县、涪陵地区,湖北西部及郧阳地区;雅连主产于
四川乐山、雅安地区,贵州毕节地区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连主产于云南德钦、
碧江等地。野生与栽培皆有。
    (采收炮制]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生用、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
炙用。
    (商品规格]  商品因产地及加工不同,大致分为川连(味连、鸡爪连)、雅连(峨嵋
连)、野连(凤尾连)、云连、土黄连。习惯认为雅连、川连品质最佳。
    川连、雅连以身干、肥壮、连珠形、无残茎毛须、质坚体重、断面红黄者为佳;云
连以身干、条细紧、曲节多、须根少、色黄绿者为佳;野连、土连以身干、色黄褐、无
梗、无泥沙杂质者为佳。每个品别均分为一、二等。

  按《中国药典》(工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C。。H、。CINO.)计算,
不得少于3.6%;总灰分不得过5.o%。
  (药性)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I.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
热郁结。用于寒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心下痞满,恶心呕吐,常与黄芩、干姜、半夏
等同用,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及黄连汤;若热邪壅滞,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燥结
者,可与大黄同用,如《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若痰火互结,心下痞硬,按之痛,可
与半夏、瓜蒌配伍,如《伤寒论》小陷胸汤;若肝火犯胃,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多与
吴茱萸同用,如《丹溪心法》左金丸;若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又与人参、白术、干姜
等配用,如《证治要诀类方》连理汤。
  2。湿热泻痢  本品苦寒,善除脾胃大肠湿热,为治痢要药。用于湿热泻痢,轻者单
用即效;若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可与木香同用,如《兵部手集方》香连丸,亦可与芍
药、当归、木香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若泻痢兼有身热者,常与
葛根、黄芩、甘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若阴虚发热,下痢脓血,多与
阿胶、当归等配伍,如<<千金要方》驻车丸。
  3.热盛烦躁、暑湿身热  本品苦寒,善泻实火,并解暑湿。用于三焦热盛;高热烦
躁,常与黄芩、黄柏、栀子同用,如《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若热盛迫血妄行,吐血
衄血,可与黄芩、大黄同用,如《金匮要略》泻心汤;若暑湿偏盛,身热汗出,腹满欲
吐,常与半夏、厚朴、石菖蒲等配用,如《霍乱论》王氏连朴饮;若暑湿内郁,心烦口
渴,身热无汗,又与香薷、厚朴、扁豆配伍,如《类证活人书》黄连香薷饮。
  4。心火亢盛、心烦不寐  本品苦以降火,寒以胜热,尤善泻心经实火。用于心火亢
盛扰及心神,烦躁不眠,可与重镇安神的朱砂同用,如《内外伤辨惑论>>朱砂安神丸;若
痰热内扰,心烦失眠,多与半夏、陈皮、竹茹等同用,如《六因条辨》黄连温胆汤;若
热邪伤阴,心烦不寐,常与黄芩、芍药、阿胶等配伍,如《伤寒论》黄连阿胶汤;若心
肾不交,怔忡无寐,可与肉桂合用,如《张氏医通》交泰丸.
    5.胃火牙痛、痈肿疔毒  本品苦寒清降,既善于清胃火,又长于解热毒。用于阳明
胃热,牙痛难忍,常与石膏、升麻、丹皮等同用,如《脾胃论》清胃散;用于热毒炽盛,
痈疽疮疡,红肿热痛,多与黄柏、连翘、生地等配伍,如《东垣试效方》黄连消毒散;用
于心胃热盛,.口舌生疮,可与升麻同用,如《卫生宝鉴》黄连升麻汤;用于眼睑肿烂,羞
明多泪,可与炉甘石、冰片配用,如《原机启微》黄连炉甘石散。
  (用法用量]  煎服,2~10g;研末吞服,1一l.5g,日3次。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罩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又苦燥伤津,阴
虚津伤者亦应慎用。
  (鉴别用药工  本品现代炮制主要有生用、酒炙、姜汁炙及吴茱萸炙。生黄连,善清
心火及大肠湿热,用于心火炽盛,心烦不寐,泻痢腹痛,痈肿疔毒;酒黄连,善清上焦
火热,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姜黄连,善清中焦火热,并能健胃止呕,用于寒热互
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善于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药论]
    1.《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皆伤泪出,明目,肠游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2.《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
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3。《本草新编》:“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人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人
之,而人心尤专任也。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实热而不可治虚热也。盖虚火宜补,而
实火宜泻,以黄连泻火者,正治也;以肉桂治火者从治也。故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
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
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水火两分,而心肾不交矣。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
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
    4。《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
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心属火,寒胜火,则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
反能补心何也?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若心家有邪火,则此亦能泻之,而真
火反得宁,是泻之即所以补之也。”
    5。《本草思辨录》:“黄连之用,见于仲圣方者,黄连阿胶汤,治心也;五泻心汤、黄
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胃也;黄连粉,治脾也;乌梅丸,治肝也;白头翁汤、葛
根黄芩黄连汤,治肠也。其制剂之道,或配以大黄、芍药之泄,或配以半夏、栝蒌实之
宣,或配以干姜、附子之温,或配以阿胶、鸡子黄之濡,或配以人参、甘草之补,因证
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无苦燥之弊也。”
    6.《本草正义》:“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
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
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又苦先人心,清涤血热,故血家诸病,如
吐衄溲血,便血淋浊,痔漏崩带等证,及痈疡斑疹丹毒,并皆仰给于此。但目疾须合泄
风行血,滞下须兼行气导浊,呕吐须兼镇坠化痰,方有捷效,仅恃苦寒,亦不能操必胜
之券。且连之苦寒,尤以苦胜,故燥湿之功独显。凡诸证之必需于连者,类皆湿热郁蒸,
恃以为苦燥泄降之资,不仅以清热见长,凡非舌厚苔黄,腻浊满布者,亦不任此大苦大
燥之品.即疮疡一科,世人几视为阳证通用之药,实则惟疔毒一证发于实火,需连最多,
余惟湿热交结,亦所恒用。此外,血热血毒之不挟湿邪者,自有清血解毒之剂,亦非专
恃黄连可以通治也。”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黄连含小檗碱(berberine),又称黄连素约为7%一9%,其次为黄连碱(coptisine),
甲基黄连碱(woren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又名巴马亭、棕榈碱),非洲防己碱
(columbamine)和药根碱(jatrorrhizine)等生物碱。尚含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
酯  (obakulaCtone)。
    黄连中的酚性化合物有木兰碱(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最近又分离
出3,4-二羟基苯乙醇葡萄糖甙(3,4-dihydroxy—phenylethyl alcohol glucoside),3一羧
基一4一羟基苯氧基葡萄糖甙(3一carboxy一4一hydroxy—phen0Xyglucoside),2,3,4一三羟基苯
丙酸(2,3,4-trihydroxy—benzenepropanoic acid)等6个酚性化合物。

  此外,黄连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二、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  黄连抗微生物作用,国内外报告甚多。体外试
验证明,黄连和小檗碱的抗菌作用基本一致,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
菌、炭疽杆菌及除宋内氏以外的痢疾杆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肺炎球菌的抑制强度同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力优于青霉素。对肺炎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百
Et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菌也有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
寒杆菌作用较差,而对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宋内氏痢疾杆菌则几无作用。小檗碱低
浓度抑菌而高浓度杀菌“,。体内实验表明,黄连或小檗碱对实验性霍乱有效(2“,但灌服
黄连不能保护感染白喉杆菌的豚鼠免于死亡C2“,也不能减免局部反应的发生.对兔和豚
鼠的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也不显著。黄连粗提物与纯小檗碱的抗菌作用基本一致,
但在少数情况下,对某种细菌的作用有所差异。煎剂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链霉素、氯
霉素、土霉素抗药后,小檗碱仍有抗菌作用。也有报告,加用小檗碱可恢复肠道细菌对
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体外及体内的试验中,它与链霉素、磺胺对葡萄球菌还显示有协
同作用(2”。小檗碱单用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与福氏痢疾杆菌极易产生抗
药性“,3”。甚至细菌还能利用小檗碱C31.。”。但与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异烟肼、对氨
水杨酸无交叉抗药性(3“。“。小檗碱和磺胺类对痢疾杆菌有同样抗菌活性,但前者不受血
清影响C3“。小檗碱似能使耐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的大肠杆菌RS一2菌株的R因子消除,据
认为这是小檗碱通过与DNA形成复合物而使细菌附着体DNA自我复制功能被选择性
抑制所致(3“。黄连素二硫酸盐对福氏Ⅱa痢菌R因子有消除作用,延长时间能提高溴化
乙锭对R因子的消除率(3”。在试管内,黄连制剂或小檗碱对蓝色毛菌、絮状表皮癣菌、狗
小孢子菌、星形奴卡氏菌等13种皮肤真菌等均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
在试管内有相当强的杀灭作用C3。.4”。
  体外试验证明,黄连制剂或小檗碱对鸡胚中培养的各型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对新城鸡瘟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连煎剂及小檗碱在体外及体内均有抗
阿米巴原虫作用。黄连煎剂于1:20和1:40的浓度可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小
檗碱抑制原虫生长的浓度为1:5000“3.‘“。此外,黄连煎剂对沙眼衣原体““、阴道滴
虫““、锥虫“”、黑热病原虫““。,等均有抑制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小檗碱一般剂量或小剂量时,能兴奋心脏,增强其收缩力,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大剂量则抑制心脏,减弱其收缩。但即使再增加剂量,在离体蟾
蜍或猫的心脏上亦无停搏现象“9。”。小檗碱对离体兔心表现负性肌力作用,l:1000灌流
蛙心可见心脏阻滞““。小檗碱可减少蟾蜍心率“”,对兔、豚鼠、大鼠离体心房有兴奋作
用,可能系特异性兴奋p、肾上腺素受体所致““。兔心电图观察,发现小檗碱除能对抗植
物神经介质外C5“,尚能抑制甲基苯丙胺,二甲氧基去氧麻黄素所致心动过速,新福林、甲
氧胺所致心动过缓,胆碱脂酶抑制药DFP与新斯的明所致心动过缓也可为小檗碱所翻
转“”。小檗碱可对抗乙酰胆碱所引起的家兔心动过缓与S了段下移“”,其对抗乙酰胆碱
的剂量也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但不能对抗氯化钾“”。小檗碱静脉注射可明显提高麻醉小
鼠的心指数和心搏出量指数““。小檗碱能增强心肌的收缩性““。小檗碱和四氢小檗碱能
降低心肌的耗氧量,从而使家兔及大鼠由于结扎冠脉所致的实验性心肌梗塞的范围和程

度显著减轻。硫酸小檗碱静脉注射能有效的控制或取消乌头碱所致的大鼠心律失
常。有人认为,小檗碱类的抗心律失常原理可能与影响钙钠转运有关“”。大多数抗
心律失常药物均能抑制心肌,而黄连素与溴苄胺相似,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这对于伴有
心衰之心律失常者似更有利.另外,黄连素为季铵类化合物,不易进入细胞内,因此它
对心肌的作用是可逆的,这些作用特点均有益于它在临床上抗心律失常或抗心室纤颤的
应用“”。实验已证明小檗胺有明显抗心肌缺血作用“。““。N一甲基小檗胺对脑垂体后叶素
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S—T段抬高、下移,T波低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
异“。“,。
    小檗碱对高钾离子收缩的冠状动脉条有明显的松弛作用““。小檗碱还能松弛去甲肾
上腺素、高钾和钙剂引起的兔主动脉、肠系膜动脉和肾动脉收缩“‘““。小檗碱对大鼠游
离肠系膜动脉有剂量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这种血管舒张作用可由于内皮的去除而减
弱““。静脉注射或口服小檗碱对麻醉犬、猫、兔或不麻醉的大鼠,均可引起血压下降,一
般剂量时,持续时间不长,重复给药,无增强作用及耐受现象。静脉注射给药,其降压
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使降压幅度和时间增加(515。”o.’”。一般认为,小檗碱的降压作用机
制与直接扩张血管、抗胆碱酯酶、抗肾上腺素及抑制升压反射、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有关。
小檗碱的降压剂量并不抑制心脏“1,’”.血压下降时,伴有脾、肠、肾及四肢容积皆有增
加”。小檗碱的降压作用不为阿托品、苯海拉明、心得安、酚妥林、苯苄胺等药物或去
脑、切除双侧迷走神经等手术所影响,也与组织胺的释放无关”o.’“。但能抑制胆碱脂酶
的活性,增强乙酰胆碱的降压作用,使刺激坐骨神经中枢端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的升压
反射减弱,而对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无影响”“。四氢小檗碱也有
轻度降压作用”“。
    小檗碱对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及钙离子载体A。。、。,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和
ADP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胶原诱发的聚集及释放的抑制作用最为强
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AA代谢和胞内Ca”升高和(或)升高cAMP有关””。N一
甲基小檗胺对于ADP诱导的大鼠全血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7“。有报告
小檗碱能减弱肝素对人、犬的血液的抗凝作用,这可能是小檗碱与肝素结合所致””.
    小檗碱能使细胞缩小成颗粒状,并抑制白细胞的变形运动”“,减少中性及嗜酸性细
胞而增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黄连煎剂对兔的红、白细胞均无明显影响“”。
    给小鼠灌服黄连煎剂lg/kg以上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并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小
鼠灌服小檗碱40mg/kg即能显著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小檗碱可以对
抗正常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或肾上腺素所引起的血糖升高。给正常小鼠静注四氧嘧啶,使
血糖升高后再灌服50mg/kg.d的小檗碱,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同时证
明,灌服小檗碱15天,可使自发性糖尿病KK小鼠血糖下降并改善葡萄糖耐量Cs”。小檗
碱降血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和促进糖酵解而产生C8“。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利胆作用  小檗碱有利胆作用,可使麻醉猫的胆汁有中等程度的增加;持续约
一小时,第二小时渐降至正常。小檗碱能增加胆汁形成,使胆汁堆积“‘”“。
    (2)抗溃疡作用  黄连及其提取成分有抗溃疡作用。口服黄连甲醇提取物及生物碱
成分,对水浸捆扎所致应激性胃溃疡有轻度抑制效果,又幽门结扎胃溃疡口服给药末见

效果,小檗碱皮下注射25~50rag/kg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连甲醇提取物、小檗碱、
黄连碱对口服盐酸一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尤以前者作用为强。
小檗碱50~lOOmg/kg皮下注射,有明显抑制应激性胃出血的作用o
    (3)对胃肠分泌的作用  小檗碱皮下注射能抑制胃液分泌,并能使胃粘膜组织中对
胃液分泌起重要作用的组织胺游离、耗竭。但也有人认为,小檗碱对胃酸、胃液的
分泌无影响“”。小檗碱,无论是肠腔给药,还是非胃肠道给药,在给大肠杆菌或霍乱弧
菌的热不稳定肠毒素前和后给药,都能抑制肠毒素引起的兔肠分泌亢进,使肠毒素引起
的离体回肠袢液体潴留的剂量反应曲线右移,也能抑制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引起的幼
小鼠肠分泌反应”“。整体和离体实验还表明小檗碱能对抗霍乱肠毒素和大肠杆菌热稳定
肠毒素促进大鼠肠道分泌水、Na、、C1和HCO8。但不影响正常兔和大鼠的水和
电解质转运(9。,和各种电解质的基础净离子流””。小檗碱的抗分泌作用不是立刻发生,需
要接触1小时,作用才显著,但去除药物后,作用消失也需要l小时左右。
    (4)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小檗碱对整体正常动物的胃肠活动,报告颇不一致,给小
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小檗碱都能降低肠活动(1“,。给狗静注小檗碱,表现出兴奋胃肠平滑肌
作用,并可被大剂量阿托品所对抗“”。有研究表明口服小檗碱不影响小鼠的胃肠推进
率(1”,。然而对各种动物离体胃肠平滑肌的研究结果是比较一致的,即低浓度小檗碱兴奋
胃肠平滑肌,甚至痉挛,高浓度(大于2×10—5g/m1)时呈现解痉作用Cl。小檗碱还
能对抗乙酰胆碱、氨甲酰胆碱、组胺、缓激肽、氯化钡和氯化钾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收
缩,高浓度的解痉作用可能与其具有的局麻作用,干扰细胞膜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有
关(1“,。对于前列腺素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收缩,小檗碱在低浓度时加强,高浓度时抑制
收缩反应。对于氯化钙引起的去极化回肠收缩,也呈加强作用,且高浓度也不能降低氯
化钙的收缩效应。
    (5)抗腹泻作用  口服10mg/kg小檗碱能降低霍乱毒素引起大鼠腹泻的发生率、严
重程度并延长潜伏期C9”,也能预防致死剂量的霍乱毒素引起幼兔腹泻和延长存活时
间(1“,。小鼠口服i/10和1/5半数致死量的硫酸小檗碱(40mg/kg和80mg/kg),对番泻
叶和蓖麻油引起的腹泻有对抗作用。但对抗番泻叶引起腹泻的作用比较强,作用持续时
间达8小时以上,其作用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对抗蓖麻油引起的腹泻作用不同,40mg/
虹组较80mg/kg组强,作用维持3个小时““,。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小檗碱小剂量对小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有加强作用,
大剂量则对抑制过程有加强作用。小檗碱能降低小鼠直肠温度和自发活动,并延长戊巴
比妥钠的睡眠时间(70.””。动物一般行为观察实验表明,腹腔注射小檗碱较大剂量(15mg/
kg)有中枢抑制作用,若剂量低于2mg/kg或口服达300mg/kg则未见此作用(s4.85)。小鼠
皮下注射四氢小檗碱50一lOOmg/kg,可减弱条件反射和定向反应,并有镇痛、镇静及肌
肉松弛作用,后一作用比眠尔通强2倍。四氢小檗碱与苯丙胺有互相拮抗作用,并能加
强巴比妥和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但不能对抗咖啡因、戊四唑、士的宁或烟碱诱发的惊
厥”‘。“。治疗量的小檗碱可使呼吸兴奋,其原因可能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或化学感受
器C1“,,也可能是继发于血压降低的反射性兴奋或本品在肺组织内沉积的局部刺激所引
起”“。大剂量小檗碱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并出现共济失调、运动抑制和肌肉软弱(1093。
  5.对神经递质及受体的影响  在整体动物C11“和离体器官上““’“””,小檗碱对乙酰
胆碱的作用小剂量增加,大剂量减弱,而呈现剂量依赖性双相作用。小檗碱浓度2×
lo“一2×10—5对离体蛙腹直肌无直接影响,但可显著提高乙酰胆碱的作用Cli03。用犬、马
血清,及兔脑匀浆进行胆碱脂酶活力测定,证实小檗碱能抑制此酶活性,似为其
增强乙酰胆碱的机制。小檗碱具有阻滞。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Cl”“”,。放射配基结合试验
证明小檗碱对o、和o。受体均有亲和力,大鼠输精管和肛尾肌实验进一步提示其对突触前
后o、、o。受体均有阻断作用“”.1“,。四氢小檗碱对o、受体有亲和力,对o。受体无亲和
力““,。应用放射配体受体结合试验,证明四氢原小檗碱同类物对。H—spiperone和,H—Sch一
23390均有拮抗性抑制,表明分别对D、和D,两受体亚型均有亲和力。”,。小檗碱对心肌
的兴奋作用不同于p激动剂,它可使心率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用卢受体阻滞剂心得安
lmg/kg不改变它的效应“”。但亦有报道,它可能对卢、受体有特异性兴奋作用C1”,。
    6.抗炎及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无论口服或是皮下注射,小檗碱都有抗急性炎症的作
用(1““,“””。黄连的甲醇提取液对大鼠多种实验性脚爪浮肿及肉芽肿有抗炎作用,局部用
药也能减轻肉芽肿的发展,效果近似保泰松Cl”“,“””。其抗炎机理可能与刺激促皮质激素
释放有关C1“,。小檗碱1 9mg/kg静注,可提高实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犬白细胞吞噬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并保护动物免于死亡(5,。小檗碱小剂量(2~5mg/kg)还能增强
兔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机能“。“.小檗胺能改善因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小鼠肺巨噬细胞吞
噬,杀菌和胞内吞噬伤一溶酶体融合功能损伤,具有增强肺巨噬细胞功能的作用。但对
感染小鼠支气管内病毒血凝滴度的消长,抗流感抗体生成及肺病变程度无明显影响,结
果表明小檗胺是一种细胞免疫促进剂~]243。
    7.抗癌作用  较多资料认为,小檗碱及其一些衍生物有抗癌活性Cl,””。它与秋水
仙碱、白屈菜碱同属芪胺类化合物(stilbylamine),并与秋水仙碱有协同作用(1“,。小檗
碱能抑制腹水瘤细胞的呼吸约15%,但不影响其糖分解(I。“”。小檗碱抑制呼吸的作用,
主要是抑制黄酶C1,。““,。小檗碱还可抑制癌细胞对羧胺(carboxamide)的利用,从而抑制
嘌呤及核酸的合成C1”“33).体外实验,小檗碱及9一berberolin对艾氏腹水癌和淋巴瘤NK/
LY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给同样癌小鼠腹腔注射这些药物时,疗效欠佳或无效Cl,5,”“。
总压缩细胞容积法试验小檗碱、四氢小檗碱衍生物对S、。。无作用。而9一去甲基小檗碱及其
醋酸、苯甲酸酯、小檗碱的硫代磷酰胺衍生物则有较强的抗癌活性C1,‘““,。黄连配伍呋喃
氟尿嘧啶、环磷酰胺、5-Fu、顺氯氨铂、长春碱同用,可抑制这些药物耐药性的增加C1“,。
    8。对组织代谢的影响  小檗碱能降低小鼠肝、脑匀浆的氧耗,且其作用与剂量相平
行C1。”.组织培养试验中,也发现小檗碱能抑制组织代谢,降低组织耗氧并出现脂肪性变,
降低蛙皮、鼠膈肌和酵母的氧耗,并认为是由于抑制中间代谢所致。。。“39)。5%的黄连能
使大鼠脑匀浆丙二醛(MDA)的生成量极明显少于对照组。黄连组的大鼠胰、肝中的MDA
含量较空白对照及四氧嘧啶对照组均显著降低C1‘”。小檗胺对小鼠肝匀浆在振荡温育条件
下生成丙二醛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碱性二甲基亚砜和黄嘌呤一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的
0。一有明显清除作用,结果显示小檗胺有抗氧化作用C1‘”。小檗碱、四氢巴马亭等对从小
牛心制得的电子传递颗粒中的NADH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可抑制90%一100%,其半数
抑制浓度为50mM(1‘“。小檗碱能与A7P或Na、的活化拮抗,抑制大鼠脑微粒体Na、,
K—L—ATP酶”“,并能抑制牛心肌Na一\一,K/一ATP及牛心肌电子传导系的NADH氧化或

琥珀酸一细胞色素C的氧化还原反应C1‘“,对大鼠肝线粒体中的氧化性磷酸化呈去共轭作
用““,。小檗碱能抑制人的妊娠血浆二胺氧化酶的活性,而辅酶吡哆醛磷酸对此则无影
响““,。小檗碱还能抑制马肝的醇脱氢酶及同功酶的活性。小檗胺及其衍生物对肌
球蛋白激酶及磷酸二酯酶的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149)。小檗碱以单分子插入小牛胸腺的
DNA双螺旋中形成复合物C1。”,还能诱导酵母突变,产生线粒体呼吸功能不足的小菌落,
这也是因小檗碱插入质粒环状DNA,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复制和转录所致。近
来发现小檗碱体外抑制肉瘤180细胞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合成的原发作用,在
于抑制葡萄糖的利用和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9。其它作用  离体器官试验表明小檗碱能使动物的离体支气管、膀胱及子宫等平滑
肌兴奋,降低兔离体子宫被5-H了所引起的收缩”,““。小檗碱在大鼠及蛙的神经肌肉标
本上,能显著减弱箭毒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1。“。小檗碱对“C。照射小鼠的致死作用的第
1、2死亡高峰有保护作用Cl“”。”。小檗碱有局麻作用,可能与干扰细胞膜的去极化与复
极化过程有关“’”“。黄连对凝固汽油弹所致兔和小猪皮肤小面积Ⅲ度烧伤创面有较明显
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C1“,。小檗碱还有降低兔眼内压“”,和抗利尿作用“O.““。有人报告,小
檗胺可使大鼠脑梗塞范围缩小,说明该药对脑梗塞可能有保护作用(1“,。有报道黄连素能
增加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胰岛素敏感性,与二甲双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相似Cl”,。
  三、临床报道
  1.治疗细菌性痢疾  单味黄连各种制剂(粉剂、干浸膏、糖浆、煎剂、小檗碱)口
服及/或用其浸液、混悬液灌肠或用以黄连为主的各种复方如香连丸、黄连丸等口服,治
疗干余例菌痢患者,表明黄连制剂有显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等优点Cl‘“。
    2.治疗急性胃肠炎  用黄连粉(加白蔻仁2成)口服治疗急性胃肠炎100例,成人
每次2—3g,日4—6次,小儿酌减,均获痊愈(1。“。还有人用小剂量黄连素于大肠俞
(双)穴位注射(每穴o.15m1),每日1次,泻止后停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228例,结
果治愈率94.2%,优于抗菌素组“。“。
  3。治疗慢性腹泻  山栀子125g,白矾125g,黄连250g,将上药加水8000ml,煎成
5000ml;留渣再加水约8000ml,煎成约5000ml,两次煎液混合置瓦缸中令其生长霉菌备
用。使用时,加万分之五的冰片搅匀,并用碳酸氢钠调整pH值达6.8即可应用,早晚从
肛门灌入100"-"200ml,持续至腹泻停止。共观察50例慢性腹泻病人,经用黄连霉液灌肠
治疗15天至15个月,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复查,局部病变消失至正常或接近正
常)30例;好转(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未作内窥镜复查,或作内窥镜复查仍有病灶)15
例,无效(与治疗前相同,无改善)15例,有效率占90%,治愈率占60%”‘“。
  4。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  黄连3g,明矾2g,马勃5g,鸡子黄1枚。每剂水
煎2次,每次取汁约100ml,以甘油灌肠器保留灌肠。灌肠后卧床休息约2小时,卧床体
位一般以药液尽可能浸渍创面为好,便后给药尤佳。经治lO一30天,痊愈18例,好转
2例”。“。
  5。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取黄连素33.3g,铁苋菜1667g,甘草222.2g,共研细末,
分装1000个胶囊,每粒重1.92g。婴儿l一2粒/日3次,幼儿3粒/日3次,同时,给予
“口服补液盐”溶液(ORS),必要时静滴林格氏乳酸钠溶液。共治疗132例,结果总有
效率为90。9%C1‘’,。

    6。治疗萎缩性胃炎  黄连500g,食醋500ml(瓶装为佳),白糖300g,山楂片1000g,
加开水4000ml,混合浸泡7日,每次50ml,饭后服,每天3次。治疗24例,经胃镜复
查,其中21例胃粘膜萎缩性病变消失,2例由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胃液分析空
腹总酸度,游离酸度恢复正常范围(服药50一90天)。1例因坏死性胃炎死亡C1‘“。
    7.治疗慢性胆囊炎等  小檗碱5~20mg,饭前服用,每日3次,治225例慢性胆囊
炎等患者,24~48小时使其症状消失。本品能降低胆汁中胆红素水平,增加胆囊中胆汁
量。对工业毒物所致中毒性肝炎亦有一定疗效C1。”。
    8.治疗肺结核  小檗碱治疗30例,每次口服0.3g,每日3次,3月为1疗程,有一
定疗效。一般早期浸润者,一月即开始吸收,浸润进展期也有一定好转C1’”。小檗碱对初
治患者与长期化疗病灶未吸收病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9.治疗肺脓肿  气管内滴入黄连素,每次4~6ml,每日1次,同时口服黄连素工.2—
4.8g(1日量)。4周为l疗程。治疗病变在工个肺叶以内的肺脓肿28例,痊愈14例,显
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效1例。”,
    10.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口服小檗碱每次0。2—0.3g,每日3次,或/和肌肉注射4—
9mg,4—8小时工次,或胸腔注射4~6mg,每周工一2次,治疗渗出性结核性胸腹炎58
例,疗效颇为满意,46。5%的患者在8"15天退热,55。2%在11—20天胸水吸收,治愈
率93.1%,一般无副作用(1’”。
    11.治疗呼吸道感染  双黄连粉针剂组:用5%葡萄糖注射液将双黄连粉针剂(黑龙
江中医学院附属药厂研制)稀释静滴,≤工5岁用量2—3支,≥工6岁4—5支;双黄连水
针剂组:≤l5岁用40~60ml,≥16岁80一100ml,用法同上;抗生素组:根据药敏试验
选药,按常规量静滴。共治疗急性扁桃腺炎、肺炎、肺气肿或肺心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
90例,结果3组分别痊愈76.7%,73。3%和80%,其间无显著差异(P<0。05)(173J。
    12,治疗白喉  黄连粉0。6g,每日4—6次,并用l%黄连溶液漱口,治疗轻症白喉
n例,l一3天退烧,2—8天喉拭子转阴,伪膜平均2.6天消退Cl‘“。
    13.治疗百日咳  用100%黄连煎剂治百日咳57例,治愈率为32.6%,显效率27%,
平均用药工.7天显效,疗效与链霉素组或氯霉素组相似(1’“。
    14。治疗心律失常  黄连5~lOg,党参(重症用人参5g)、麦冬各12g,五味子5g,
苦参、丹参各15g.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3次服,10天为1疗程。共治疗过早搏动
258例,用药工个疗程者119例,2个疗程者93例,3个疗程以上者46例。结果:显效
124例(41.8%),有效98例(38%),无效36例(13.9%),总有效率为86。1%Cl’“。也
有报道,口服黄连素0。3一O.5g,日3—4次,治疗室性快速,已。律失常50例(其中多数为
难治性的)。结果有效率为60%,显效率40%”’“。
    15.治疗高血压病  小檗碱每日剂量为0.74—4。0g,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肾炎
及先兆子痫的高血压症共19例,疗效迅速,安全,对早期及二期患者较好,三期及重症
较差,对急性肾炎及伴有心绞痛、冠脉循环功能不全或支气管炎的高血压患者有双重疗
效。’“。另报道单用小檗碱治疗高血压88例,每日剂量0.6—1.8g,有效率为70%一
93。3%,配伍血安平治疗,疗效更好”’”。
    16.治疗糖尿病  口服黄连素0。4g/次,每日3次,l一3个月为1疗程,治疗Ⅱ型糖
尿病30例,用药后血糖下降时间为:1周4例,2周7例,3周14例,5例效果不显著。

25例“三多一少”症状消失,体力增强,8例合并高血压者基本恢复正常,与血糖下降
时间大致相同;25例治疗后血清胰岛素较治前显著上升(P<0.01)(]783。
    17.治疗指骨骨髓炎  取黄连粉65g,加水20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
备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剂。其溶液呈深黄暗色,澄清透明,约1800ml左右。用时将药
液置于瓷杯内,浸泡患指,药液以浸没全部病灶为度,每日1次,每次1—3小时,然后
按常规换药。治愈率100%,平均治愈时间22----32天“’”。
    18。治疗指(趾)部化脓性感染  取黄连65g,捣成粉加水至2000ml,煮沸3次,每
次15分钟,冷却备用。把药液置于小瓷杯内,将患指(趾)浸浴3小时后拭干,以黄连
纱条换药,每天1次,直至痊愈。甲沟炎肉芽形成,先以硝酸银棒烧灼(不拔甲,不刮
除),使肉芽萎陷呈灰白色,以无菌纱布包扎,次日按规定操作方法处理。治疗38例,结
果均愈。痊愈最快者2天,最慢者15天,平均5一10天。。”。
    19。治疗宫颈糜烂  黄连浸液(1ml:0。5g)15ml,血竭粉(100目)2g,冰片2g,对
患者作常规妇科检查,排除宫颈癌。治法:常规暴露宫颈,用鱼腥草溶液擦洗宫颈及阴
道,清除分泌物,然后用长镊子将复方黄连膜紧贴于宫颈糜烂面上,隔日1次,lO次为
1疗程。结果:痊愈(症状消失,糜烂面愈合)30例;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糜烂面缩
小)50例;好转20例”。”。另有用不带糖衣的黄连素片、乌贼骨各等量,分别研成细末,
混匀备用。在非月经和非妊娠期,用窥阴器扩开阴道、宫颈,然后用0.1%新洁尔灭严格
消毒,拭净宫颈和阴道分泌物,用“药物喷雾器”将上述药粉喷在宫颈糜烂部位。隔日
1次,5次为l疗程。用药期间禁房事,月经和妊娠期间不得用药。结果治疗298例,总
有效率98%。停药6个月后复查,维持疗效者295人,1年后复查,维持疗效者293人(1“,。
    20.治疗新生儿皮下坏疽  取川黄连25g,水煎3次,混合后煎至200ml,高压消毒
备用。采用广东四会无线电厂产SW一2型698点送电疗机,主电极衬垫大小以覆盖坏疽局
部为宜,联接阳极,辅电极衬垫略大于主电板,0.02毫安/era。,20分钟/日工次。同时
采用紫外线照射,白炽灯局部照射,结果全部获愈。平均黄连煎剂导入、全身小剂量紫
外线照射各10次,白炽灯照射5次C1。”。
    21.治疗上颌窦炎  用lO%的黄连煎剂加入3%硼酸水中或0。2%小檗碱2ml注入
上颌窦,治疗化脓性上颌窦炎的疗效不亚于青霉素C1’”。30%黄连溶液2ml,注入窦内或
用O.1%小檗碱葡萄糖液局部注射,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也较好C1‘。““,。
    22.治疗萎缩性鼻炎  用0.1%小檗碱葡萄糖溶液作双下鼻甲注射,或用浸有工0%
黄连液的纱条填塞患者鼻腔,治疗萎缩性鼻炎,每日1次,7—10日为l疗程,用后嗅觉
恢复,结痂,分泌物减少C1‘。““,。
  23.防治急性结膜炎  春茶叶20g,黄连末5g,加开水200ml,煮沸10分钟,纱布
过滤备用,配制1次有效期3日。用法:点眼2滴/次,每日4次,预防则用本品每次1
滴,每日4次,连用3日。结果:治疗组340例,治愈312例(92%),显效工3例(3。8%),
进步11例(3%),无效4例(工.2%)。预防组300例,结果未发病者294例(98%)”“,。
  24.治疗沙眼  用10%黄连液每日早晚各点眼1次,治疗沙眼tlO例,通过3周观
察,治愈率为86.3%。制法为:取黄连细末10g,硼酸粉3g,氯化钠0.5g,开水140ml,
煮沸过滤,调整为100ml,再经高压消毒后备用CI。“。
  25。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  黄连、藏红花各2g,用200ml蒸馏水浸泡24小时,取煎
液细滤、除菌,调pH值7.4,制成滴眼液。每日6—8次点眼。治疗48例,治愈和好转
率达94%C1。”。
    26.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按常规将患耳洗净后,每Et滴耳黄连液(10%黄连浸液加入
3%硝酸水中,煮沸,过滤两次)3—4滴,治愈率50。8%。Cl。“
    27.治疗烧伤  黄连250g,菜子油500g,先将黄连切成片状,放入容器内,再将食
油放入洗净的铁锅内,加温至冒清烟,立即将油倒入盛黄连的容器内,待油散后,用灭
菌纱布过滤,沉淀,取上清液,装入灭菌瓶中备用。使用时,以l‰新洁尔灭冲洗清洁创
面,然后涂以黄连油,不包扎,每13 5—6次,结果治疗6例烧伤患者,全部有效。。”。有
报道将黄连膏(黄连、黄柏、生地、当归、姜黄、麻油等)涂于纱条上,紧贴创面。每
3天换药1次,治疗浅Ⅱ。烧伤200例,一般换药2—3次即愈。多数创面愈后不留疤痕““,。
  四、不良反应
  黄连的10%水悬浊液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为730mg/ml“”,。大、小鼠、豚鼠、兔
静注小檗碱的MLD在27.5—250mg/kg之间,腹腔或皮下注射不能明显减轻其毒
性C1“,。小鼠腹腔注射的LD。。为24。3mg/kg””。大鼠腹腔注射的LD。。为205mg/kg。四氢
小檗碱给小鼠灌胃、皮下及静脉注射的LD。。分别为940,790及100mg/kg,长期用药未
见蓄积作用及病理变化”“。黄连的甲醇浸膏、生物碱部位及非生物碱部位给大鼠灌胃n
周,其体重、摄食量及血象、脏器重量均无变化。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56 发表于: 2012-04-27
    莲子  Lianzi
    (附:石莲子、莲子心、莲须、荷叶、荷梗、莲房)
    (别名罩  的、薮(《尔雅》),藕实、水芝丹(《神农本草经》),莲实(《尔雅》郭璞注),
泽芝(《本草纲目》),莲蓬子(《山西中药志》),莲肉、莲米(《中药材手册》)等。
    (来源]  莲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李时珍日:
“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以其莲之种子入药,故名。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
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湖南常德、衡阳、华谷、沅江、岳
阳,湖北江陵、公安、松滋、洪湖,福建建阳、建宁、浦城、龙岩,江苏宝应、镇江,浙
江龙游、丽水,江西广昌等地。多为栽培.
    (采收炮制}  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莲房,取出果实,除去果皮,晒干。去心生用。
    (商品规格)  商品因产地分湘莲、建莲、湖莲。本品均以个大饱满、无抽皱、无破
碎、色棕黄、质坚实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水分不得超过14。0%。
    (药性)  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功效)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应用)
    1。脾虚泄泻  《本草纲目》曰:“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香之气,得稼穑之味,
乃脾之果也。”本品甘可补脾,涩能止泻,常用于脾虚久泻,食欲不振等,常与人参、茯
苓、白术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若治脾肾两虚,久泻不止者,
可与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肉豆蔻、补骨脂等同用。
    2。遗精滑精  《日华子本草》曰:“治腰痛,泄精。”《本草纲目》曰其能“固精气”。
本品味甘而涩,入于肾经,能益肾固精,常用于肾气不足,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常
与龙骨、山茱萸、覆盆子等同用,共奏益肾固精之功,如《证治准绳》之莲实丸;亦可
与沙苑子、芡实、龙骨等同用,如《医方集解》之金锁固精丸。治心肾不足之小便白浊,
梦遗滑精者,亦常与益智仁、龙骨等同用,如《奇效良方》之莲肉散。
    3。带下证  本品入于脾肾,既能补脾益肾,又能固涩止带,为脾虚、肾虚带下常用
之品。治脾虚失运,水湿下注之带下量多色白,身倦纳少者,常与健脾之白术、茯苓等
同用,若脾肾虚弱,带脉失约之带下清稀,腰膝酸软者,常与芡实、山药、山茱萸等同
用。
    4.心肾不交、虚烦失眠  《神农本草经净日本品能“养心,益气力”。《本草备要》曰
莲子能“清心除烦”。莲子人心、肾二经,能补心血,安心神,益肾气,交心肾,可用于
心肾不交而见虚烦、心悸、失眠者,常与酸枣仁、茯苓、远志等养心安神之品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淋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清心莲子饮,即以本品与黄
芩、麦冬、车前子等同用,治心火上炎,湿热下盛而小便淋涩赤痛者;又如《仁斋直指

方》之莲子六一汤,即以本品与甘草、灯心草等同用,治心经虚热,小便赤浊者。
    (用法用量]  煎汤,lO一15g,去心打碎用。
    (使用注意)  大便燥结者不宜用。
    (药论)
    1.《本草纲目》:“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此其权舆也。昔人治心肾
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
    2.《王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
为良效。”
    3.《医林纂要》:“莲子,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
遗、调寒热。煮食仅治脾泄、久痢,厚肠胃,而交心肾之功减矣。更去皮,则无涩味,其
功止于补脾而已。”
    4。《重庆堂随笔》:“莲子,交心肾,不可去心,然能滞气。”
    5.《王氏医案》:“莲子,最补胃气而镇虚逆,若反胃由于胃虚,而气冲不纳者,但日
以干莲子细嚼而咽之,胜于他药多矣。凡胃气薄弱者常服玉芝丸,能令人肥健。”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含多量的淀粉和棉子糖(Raffinose),蛋白质占16.6%,脂肪占2.0%,
碳水化合物占62%,钙0.089%,磷0.285%,铁0.0064%。子荚含荷叶碱,N一去甲基
荷叶碱,氧化黄心树宁碱(。aoushinsunine)和N一去甲亚美罂粟碱(N—Norarmepavine)。
    二、药理作用  具有收敛、镇静作用。氧化黄心树宁碱尚有抑制鼻咽癌生长的作
用。‘’,
    附:石莲子  莲子心  莲须  荷叶  荷梗  莲房
    石莲子  为莲子老熟坠于淤泥,经久坚黑如石者,又称甜石莲。性味苦寒。功效除
湿热,清心开胃。专治热毒噤口痢疾,常与菖蒲、黄连等同用,如《医学心悟》之开噤
散。用量3一10g。
    莲子心  为莲子中的青嫩胚芽。性味苦寒。功效清心除热。治温热病烦热神昏,常
与玄参、麦冬、竹叶卷心、连翘等同用,如《温病条辨》之清宫汤。又治心火亢盛之证。
用量2~5g。    ‘
    莲须  为莲花中的花蕊。性味甘涩平。功效清心固肾,涩精止遗。主治遗精、滑精、
遗尿,带下等,常与沙苑子、芡实、龙骨、牡蛎等同用,如《医方集解》之金锁固精丸.
用量2—5g。    ’
    荷叶  为莲的叶片。性味苦涩平。功效清暑利湿,升阳止血。主治暑热病证、脾虚
泄泻和多种出血证。暑病常与银花+扁豆花、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温病条辨》之清络
饮。治出血证常与生地、侧柏叶等同用,如《妇人良方》之四生丸。用量3—10g。
    荷梗  为莲的叶柄及花柄。性味苦平。功效通气宽胸,和胃安胎,止崩止带。主治
外感暑湿,胸闷不畅,多与藿香、厚朴、扁豆等同用。治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可与藿
梗、苏梗等同用。治吐血,可与荷叶同用。用量30一60cm。
    莲房  为莲的成熟花托。性味苦涩温。功效消瘀止血。主治崩漏、尿血、便血、产

    山茱萸Shanzhuyu
    (别名)  蜀枣(《神农本草经》),魃实、鼠矢、鸡足(《吴普本草》),山萸肉(<<JJ,JL药
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本草纲目》),枣皮(《会约医镜》),枣肉(《医学
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1中药志》)等.
    (来源}  山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李时珍谓:
“本经一名蜀酸枣,今人呼为肉枣,皆象形也。”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淳安、昌化,河南南召、嵩县、西峡、
内乡、济源,安徽歙县、石埭。此外,陕西、山西、四川亦产。多为野生,也有栽培。
    (采收炮制}  于10—11月间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果实采得用文火焙烘或置沸水中
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晒干或烘干。生用。
    (商品规格)  商品分为一一三等,现多为统货,但含核量不得超过3%。本品以块大、
肉厚质柔软、色紫红、无核者为佳.习惯认为以浙江淳安产的质量较优,习称“杭萸
肉”。
    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熊果酸(C。。H.。0,)不得少于0。2,<。
杂质(果核、果梗)不得超过3%。
    (药性}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益肝肾,涩精缩尿,固经止血,敛汗固脱。
    (应用]
    i.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不举  本品酸温质润,入肝、肾经,善能补益肝肾,其
性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药性论》日其能“补。肾气,兴
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治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常与滋阴补
肾之熟地黄、山药等药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若治肾阳不足之腰膝
冷痛者,可与附子、肉桂、熟地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肾气丸;若用于肾阳不足,畏
寒肢冷,阳痿不举者,常与肉桂、附子、鹿角胶、熟地等配伍,如《景岳全书》之右归
丸、赞育丹等。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本草新编》曰:“山茱萸补肾水,而性又兼涩,一物二用
而成功也,推之而精滑可止也,小便可缩也。”本品味酸而涩,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
助阳,补中又可固肾涩精缩尿,治肾阳不足,下元不固之遗精、滑精、腰酸者,常与补
骨脂、当归等同用,如《扶寿精方》之草还丹;治肾失封藏,真阴亏损而遗精、梦遗者,

可与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等同用,如《景岳全书》之左归丸,《鲍氏验方》之十补丸
等;治肾虚、心睥不足而致遗尿,形体消瘦者,本品可补肾益心,缩尿止遗,常与桑螵
蛸、黄芪、茯神、羊脬等同用,如《沈氏尊生》之固脬汤;治老人肾气虚小水不节,或
自遗不禁者,可与益智仁、人参、白术同煎服,如《方龙潭家秘>)之治遗尿方。
    3.崩漏下血,月经过多  《药性论》日本品能“止月水不定”,此乃取其补肾固涩之
功。山茱萸入于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固经止血,可用于妇人肝肾不足,冲任亏损
而崩漏下血,或月经过多者,常与熟地黄、当归、白芍等同用,以养肝血,补肾固经,如
《傅青主女科》之加味四物汤;若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之漏下不止者。常与黄芪、白术、
龙骨等同用,以益气摄血,固冲止漏,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固冲汤。
    4.大汗不止,体虚欲脱  本品气薄味厚,酸涩收敛,又能收敛止汗,补虚固脱,张
锡纯谓“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可用于久病
虚脱或大汗、误汗之大汗淋漓、肢冷、脉微阳气欲绝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来复汤.    .
    此外,本品与养阴生津之生地黄、天花粉等同用,可用治消渴病.本品与五味子等
同用,以滋阴纳气,可用于肾虚不能纳气之虚喘,如《医宗己任编》之都气丸。
    (用法用量]  煎服,6一lOg,急救固脱20—30g,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  本品温补收敛,故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不宜使用。
    (药论)
    1.《渑水燕谈录》:“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取其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
髓。”
    2.《医学入门)),“山茱萸本涩也,何以能通发邪?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用之补养肝
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利,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疏通之谓也。”
    3.《本草经疏》:“山茱萸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头风、风去气来、鼻塞、
面疱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虚热,故见前证。此药温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人肝,
而敛虚热。风邪消散,则心下肠胃寒热自除,头目亦清利而鼻塞面疱悉愈也。逐寒湿痹
者,借其辛温散结,行而能补也。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精益
则五脏自安,九窍自利。又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耳为肾之耳窍,肾
虚则耳聋;肝开窍于目,肝虚则邪热客之而目黄;二经受寒邪,则为疝瘕,二脏得补,则
诸证无不瘳矣。”
    4.《药品化义》:“山茱萸,滋阴益血,主治目昏耳鸣,口苦舌干,面青色脱,汗出振
寒,为补肝助胆良品。夫心乃肝之子,心苦散乱而喜收敛,敛则宁静,静则清和,以此
收其涣散,治心虚气弱,惊悸怔忡,即虚则补母之义也。肾乃肝之母,肾喜润恶燥,司
藏精气,借此酸能收脱,敛水生津,治遗精,白浊,阳道不兴,小水无节,腰膝软弱,足
酸疼,即子令母实之义也。”
    5.《本草新编》:“人有五更泄泻,用山茱萸二两为末,米饭为丸,临睡之时,一刻服
尽,即用饭压之,戒饮酒行房,三日而泄泻自愈。盖五更泄泻,乃肾气之虚,山茱萸补
肾水,而性又兼涩,一物二用而成功也。推之精滑可止也,小便可缩也,三虫可杀也。或
疑山茱萸性温,阴虚火动者,不宜多服。夫阴虚火动,非山茱萸又何以益阴生水,止其
龙雷之虚火哉。凡火动起于水虚,补其水则火自降,温其水则火自安,倘不用山茱萸之

益精温肾,而改用黄柏、知母泻水寒肾,吾恐水愈干而火愈燥,肾愈寒而火愈多,势必
至下败其脾而上绝其肺,脾肺两坏,人有生气乎。故山茱萸正治阴虚火动之药,不可疑
其性温而反助火也。”
    6.《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
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肝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
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本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其核与肉之
性相反,用时务须将去净。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锥
破尝之,果肉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
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
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
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愚初试出此药之能力,以为一己之创见,及详观
《神农本经》山茱萸原主寒热,其所主之寒热,即肝经虚极之寒热往来也。”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果实含山茱萸甙(Cornin即马鞭草甙Verbenalin)、乌索酸(Ursolic
acid)、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7-O一甲基莫忍冬甙(7一O—Methyl morroniside)、獐牙
菜甙(Sweroside)、番木鳖甙(Loganin),此外,还有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原维
生素A、以及皂甙(约13%)、鞣质等.种子含脂肪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油酸及
亚油酸等。
    二、药理作用
    1.抗失血性休克作用  用水煮醇沉法将山茱萸制成静脉注射液,给失血性休克的家
兔静脉注入,结果实验组动物血压均迅速回升。(1,有实验研究表明,山茱萸注射液静注,有
迅速明显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临床抢救有肯定意义“,。
    2.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山茱萸注射液还能抑制鼠颈总动脉一颈外静脉旁路循环
的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对缓解DIC形成有一定意义,有利于休克
治疗。(3,
    3.对心功能的作用  给猫静滴山茱萸注射液,能增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脏效率,扩
张外周血管,明显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使血压升高。“,
    4.降血糖作用  山茱萸醇提取物不仅对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性糖尿病大鼠有明显
的降血糖作用,(s,而且对链脲佐菌素(STZ)所形成的糖尿病大鼠也有类似作用“,.
    5。抗菌作用  山茱萸果实煎剂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对志贺氏痢疾
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lO种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用。C8,从鲜果肉中得到一黑红色酸味液体,实验表明其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
用。
    6.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山茱萸总甙部分可抑制淋转、LAK细胞诱导及白细胞介素一
2的产生。““山茱萸总甙部分可体外抑制小鼠和人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细胞毒性T
细胞的诱导和增殖。(I”山茱萸总甙和环孢霉素A对了PA刺激白细胞介素一2推动的淋巴
细胞增殖、PHA或PWM与丁PA联合刺激的反应以及淋巴细胞及C7L细胞的增殖,出
现明显差异。此外两者对淋转、MIR和CTL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
    7.其它作用  山茱萸在体外能杀死腹水癌细胞。有抗实验性肝损害的作用“2)。对于

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1”
  三、临床报道
  l。治疗肩凝症  以山茱萸35g,水煎分2次服,每日l剂。待症情好转后,剂量减
至10--~15g,煎汤或代茶泡服。治疗肩凝29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20例,显效6例,
好转3例。
    2.治疗糖尿病  以山茱萸为主,配五味子20g,乌梅20g,苍术20g,加水2000ml,
煎至1000ml。分早、中、晚3次饭前温服。治疗糖尿病110例,显效75例,有效69例,
无效16例,总有效率85。4%.
    3。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用山茱萸400g,碾碎成末,陈醋200ml备用。每晚睡前取
山茱萸粉lOg,用陈醋调成糊状,分别置2块3cm×3cm干净纱布中央,敷于双足涌泉穴
处,次晨揭开洗净,10日为l疗程。治疗92人次,均为单纯性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治
疗结果:显效26例,有效54例,无效12例。””
    4。治疗内耳眩晕  用五味子合剂(五味子IOg,山茱萸log等药),水煎,每日1剂,
治内耳眩晕42例,痊愈15例,有效24例,无效3例。C18,
    桑螵蛸  Sangpiaoxiao
    (别名)  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瞧(《尔雅》郭璞注),鸟演、冒焦、
螵蛸(《广雅》),致神、螳螂子(《名医别录》),桑上螳螂窠(《伤寒总病论>>)、赖尿郎(《本
草便读》),刀螂子、老鸹芯脐(《河北药材》),螳螂蛋、尿唧唧(《山东中药》),流尿狗
(《中药志》),猴儿包(《四川中药志》),螳螂壳(《江苏药材志》)等。
    (来源)  桑螵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李时珍曰: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