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88阅读
  • 98回复

中医眼科学

级别: 管理员
学习中医可以解决一些小问题,比如昨天有牙疼了,吃了一点象牙粉就止疼了。
中医知识学习,比会100种外语重要,压码多语言每人愿意学,大概是外语确实是没有用的,大家学习外语无法解释,确实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学习的应用的。
昨天一位同事,问我还教外语吗?现在研究什么?我说刚开始学习中医。他说,外语没有人学,如果学习中医的话,我要好好向你学习了和请教了。
我说我不会啊,刚学一个月。
他说,从学外语相信你学什么就能学成什么。
如果朋友们有点小问题,能够帮助解决一下,也是不错的啊。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8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五节 疳积上目

本病继发于小儿疳积,是以初起时在暗处不能见物,继而眼珠干燥,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损为特征的眼病。《秘传眼科龙木论》对本病记载较早。又名小儿疳眼、疳毒眼。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软化症。如不能及早诊治,容易导致失明。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食有偏好等损伤脾胃,或久病虚嬴,脾胃虚弱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酿成疳积。脾病及肝,肝血虚少,目窍失养且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目,遂发本病。此外,病中无原则地忌口的小儿,及患寄生虫病之类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临床表现]
双眼发病,初起症轩.多见夜盲(又称雀目),眼珠干涩羞明,频频眨目。继而白睛萎黄,眼珠转动时,白睛表层于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黑睛失泽,知觉减退。随病情发展,白睛正对睑裂两侧出现略带银灰色之三角形干燥班,基底向着黑睛边缘,不为泪液所湿润;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浊如毛玻璃状。严重时,羞明显著,白睛粗厚如皮肤;黑睛知觉丧失,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甚至表面糜烂破损,并有黄液上冲等症。愈后往往遗留翳障,影响视力。本病黑睛极易溃破,变为蟹睛、眼珠枯萎等恶候。
全身症:初起常见患儿面色萎黄,身体羸瘦,毛发枯焦,掩面而卧,或烦躁不宁。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危重,除可致双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险。
[诊断依据]
一、眼部干涩,羞明,频频眨目,暗处或入夜视物模糊不清。
二、白睛干燥,少泽,起皱,眦部白睛出现银白色三角斑。
三、黑睛混浊,知觉减退,重者继发凝脂翳及黄液上冲,或软腐溃陷,穿破而成蟹睛。
四、有喂养不当、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病史。
[鉴别诊断]
本病早期出现之雀目,称肝虚雀目。在外眼见症不明显时,需与高风雀目相鉴别。高风雀目患者眼无不适,外观端好,眼底变化初起可不明显,随年龄的增长,病变逐渐明显,视野开始缩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白睛、黑睛及全身无疳积见症。
[辨证论治]
本病是疳积在眼的局部病变,内治常结合全身病情用健脾清热、杀虫消疳、养肝明目等法。同时,亦可采用针灸及捏脊疗法。此外,还应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改善饮食营养。
一、内治
(一)肝脾亏虚
[主证]小儿食少腹胀,面黄体瘦,夜盲初起,白睛干涩,频频眨目。
[证候分析]脾胃气虚,失于健运,内有积滞,则食少腹胀。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及肌肉,故面黄体瘦。血不养目,因而在暗光下或黄昏后不辨人物,白睛干涩,频频眨目。
[治法]健脾消积,养肝明目。
[方药]八珍汤加减。原方用于本证可去川芎,加山楂、麦芽、陈皮、夜明砂、鲜猪肝,取其健睥益气消积,养肝补血明目。
(二)脾虚肝热
[主证]虫积日久,腹胀便溏,午后潮热,烦躁不宁,黑睛生翳,或糜烂。
[证候分析]虫积日久,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则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热自内生,故午后潮热,烦躁不宁。肝热上攻,则黑睛生翳或糜烂。
[治法]健脾清肝,杀虫消疳。
[方药]肥儿丸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神曲、麦芽健脾消积;黄连、胡黄连清湿热;芦荟、使君子清热杀虫消疳;诸药组方,健脾清肝,杀虫消疳。黑睛翳溃或黄液上冲者,宜选加龙胆草、栀子、蒲公英。白芍之类清肝泻热。
(三)脾虚湿困
[主证]面黄体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胀。大便溏泻,黑睛生翳或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
[证候分析]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故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脾虚精气不得化生,形神皆失所养,则面黄肌瘦,精神萎靡,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均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消疳。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原方有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之功。用于脾虚有积滞者,可加神曲、麦芽;有虫积者,可加使君子、鹤虱、芜荑;湿郁化热者,酌加胡黄连
(四)中焦虚寒
[主证]面色苍白,大便频泻,完谷不化,肢厥脉微,黑睛糜烂或破损,形成蟹睛。
[证候分析]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及升降失职,则自利频频,完谷不化。阳虚无以温煦,故面色苍白,肢厥脉微。精气不足,目失所养,则黑睛病变日重,甚至溃破,形成蟹睛。
[治法]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原方以附子、干姜温中阳,散寒邪;人参大补脾胃元气,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若用于阳虚甚者,可再加肉桂
如果黑睛病变同时,症见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泻不止,口干声哑,手足浮肿,当以挽救生命为要,按儿科疳积之重危症论治。
二、外治
(一)黑睛混浊糜烂或黄液上冲时,用清热解毒眼药水及扩瞳药滴眼。
(二)鱼肝油滴眼。
三、针灸疗法
针刺四缝,灸气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等。
四、其他疗法
(一)捏脊疗法以两手指背横压在长强穴部位,向大椎穴推进。同时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将皮肤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至大椎穴,作为一次,如此连续6次,在扒捏第5、6次时,每次以拇指在腰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约4—5下,捏完后,再以两拇指从命门向肾俞左右推压2—3下。此疗法有调理脾胃、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功效。
(二)鲜猪肝60g剖开,夹苍术末10g以线扎定,人米汤内煮熟,然后将药肝连汤分次服用。每日1剂。年幼小者酌情减量。
(三)应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A、D制剂。
[预防调摄]
一、调摄护理
(一)患儿饮食应多进富含营养的鱼、蛋、乳、肝类食品及新鲜蔬菜,如胡萝卜、青菜、水果等,以辅助治疗。
(二)黑睛表面若已软化坏死,应约束患儿双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医护人员亦应注意,切勿用重力开睑,以免促成眼珠穿孔。
二、预防
(一}对惭乳期的婴儿及发育期的幼儿和儿童,以及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应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及蛋类、鱼类等食物。对婴幼儿,尤应做到合理喂养,防止饮食偏嗜和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二)小儿若有疳积见症,应及早治疗,凡患儿频频眨目,或闭睑不开,喜伏母怀者,应警惕本病的发生。对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本病。
(三)讲究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忌口”。
[转归预后]
本病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易致失明。全身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重危,不仅可能双眼失明,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文献摘要]
一、《银海精微·小儿疳伤》:“小儿疳伤之症,富贵之家,多生是疾,盖由父母过爱之由也。小儿如草木之萌,难受风日寒露之欺,且小儿五脏六腑未实,气血柔弱,怎禁油腻煎炒及诸般荤腥。或一周半载,纵口味食糖甜之物,及鹅鸭鸡猪牛羊等肉,或饭方了,又哺以乳,或乳方饱又与其饭,……有是症焉。或贫贱之家,亦有是症,何也?一食诸物不消不化,先伤于脾,致腹胀,午后发热,至夜半方退,日久头发稀疏,转作泄泻频频,泻甚则渴,至伤肝胆,眼之白仁鲜红,羞明怕日,渐生翳膜,遮瞒黑珠,或突起如黑豆、如香菰之状。治法先治内,后治外。……若疳伤肝胆,眼珠突出或瞎尽,为不治之症。不独瞎眼,甚至伤命。若声哑口干,手脚俱肿,十死八九”。
二、《审视瑶函·疳伤》:“疳眼伤脾湿热薰,木盛土衰风毒生”。
三、《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小儿疳眼者,初因饮食伤脾,久则肝热上冲”。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四节 突起睛高

突起睛高是指眼珠胀痛突起,白睛红赤肿胀的急性眼病。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目珠子突出。古代文献多有记述,如《银海精微》说:“突起睛高,险峻厉害之症也。
……初起麻木疼痛,汪汪泪出,病势汹涌,猝暴之变莫测。……治稍迟,或控脓”。类似西医学之化脓性炎性突眼。
[病因病机]
风热火毒攻目。
[临床表现]
起病急速,跟部疼痛,甚至跳痛难忍,泪热如汤,视力下降或骤降。检视眼部,胞睑、白睛红赤肿胀,眼珠或眶内灌脓,睛高突起,甚至高突出眶,转动失灵。最终可溃穿组织,脓汁外流。眼珠溃脓者则珠堪目盲。全身常伴发热头痛,甚至恶心呕吐。严重者,高热昏迷,病情危重。
[诊断依据]
一、起病急速,眼珠突起,疼痛,转动不灵。
二、胞睑、白睛红赤肿胀,黑睛混浊,珠内灌脓。
三、视力下降,头痛发热,重者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
四、有感冒及眼珠、眼眶周围或全身感染病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风火热毒炽盛’
[主证]眼症如上,全身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剧烈,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风火热毒攻目,火热不止则胞睑、白睛红赤肿胀,眼珠或眶内灌脓。邪毒内侵,正邪相搏,故发热恶寒,头痛剧烈。舌红苔黄,脉弦数为风火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散邪。
[方药]内疏黄连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以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大黄通腑泻热,攻下逐邪;赤芍当归大黄凉血止痛;槟榔、木香行气导滞,助大黄荡涤积热;薄荷桔梗疏风散邪;甘草清热和中。诸药合方,既能清泻上攻之火毒,又可疏导郁结之邪气。合前方加减化裁则清热泻火、解毒散邪之力甚强。
(二)火毒内陷
[主证]前述眼症严重,头眼剧痛,恶心呕吐,壮热神昏,面赤气粗,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脉数。
[证候分析]火毒炽盛,煎熬营血,腐蚀血肉则眼部灌脓,赤肿凝定,高突出眶,头眼剧痛。火气上逆,胃气不降,故面赤气粗,恶心呕吐。火毒人营,内陷心包,壅闭清窍则壮热神昏。小便黄赤,舌质红绛及脉数皆里热炽盛之候。
[治法]清营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或送服安宫牛黄丸。前方以犀角为主药,合生地、丹参清营凉血;合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清热解毒;玄参、麦冬养阴清热,诸药共呈清营解毒、泄热护阴的作用。壮热神昏者,宜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以取清营解毒、清心开窍之效。
二、外治
1.局部滴甩抗牛素服姬、大量跟膏保护暴露的黑睛
2.脓成者,应手术治疗,在波动最明显处切开排脓。
三、其他疗法
单用中药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或病情危重者,宜中西医结合救治。配合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6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附] 肝劳

本病是指久视之后,出现眼胀、头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因肝开窍于目,故名肝劳。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疲劳。
本病多由久视劳心伤神,耗气伤血,目中经络涩滞所致。劳瞻竭视,筋经张而不弛,肝肾精血亏耗,精血不足,筋失所养,调节失司,发为本病。
临床可见在长期近距离的学习、工作后,视物模糊或昏花,眼干涩不适,眼珠胀痛,睑重欲闭,头额闷痛,眼眶、眉棱骨痛,查视眼部无明显异常,或有近视、远视、老花眼或隐斜视等,全身可兼见心烦欲呕,休息之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眼压不高,视野正常。
肝劳应与青风内障鉴别。青风内障可有眼胀、头目疼痛等症状,又有眼底视乳头生理凹陷扩大、色泽变淡,眼压增高,视野缩小等。而肝劳的眼底、眼压、视野均正常。
内治:气血亏虚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八珍汤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肝肾不足者,可用杞菊地黄丸或驻景丸加减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针灸疗法:以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穴位为主,选用攒竹、肝俞、肾俞、膏肓俞、心俞、照海、神门、风池、阳白、行间、太阳穴、丝竹空、瞳子醪,每次用4—6穴,以针刺为主,10天为一疗程,可行2—3个疗程。
按摩疗法:选用眼周围的穴位如攒竹、睛明、承泣、瞳子体、丝竹空、阳白、鱼腰,用手指按压穴位,轻揉、指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5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附] 老花眼

本病是指40岁以上,视远尚清,视近模糊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老视,是人体衰老变化的一种表现,由于年龄增加而导致晶珠调节力减弱而发生的近视力下降。老视的程度与年龄的大小有一定的规律,但远视眼患者,老花眼出现要比正常眼为早,而近视眼患者出现此症要比正视眼晚些,或终身不用老花镜。
本病多为年老体弱者,肝之精渐衰,或劳瞻竭视,阴血暗耗,阴精不足,不能配阳,故目中光华虽可发越于外,但不能收敛视近。
临床可见视远如常,视近则模糊不清,将目标移远即感清楚,故常不自主将近物远移。
随年龄增长,即使将书报尽量远移,也难得到清晰视力,并可伴有眼胀、干涩、头痛等症状。年龄多在40岁以上。戴凸透镜后,近视力能提高。
老花眼症状出现过早,或发展较快者,应视体质情况辨证论治:肝肾两虚者,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肾虚有热者,可用地芝丸加减;气血两虚者,可用八珍汤加减。
验光配镜是可靠、有效的方法。应在排除近视、远视的因素后,以既能看清近物,又无不适为原则,配用适合眼镜。老花镜度数一般40岁左右正视眼用十1.00D镜片,以后每增加5岁酌情增加+0.5D一+1.00D;如原有屈光不正,配镜度数应为原屈光不正度数加老花度数。若老花镜度数提高较快,而频换眼镜亦难得到满意者,应及时排除圆翳内障、青风内障等眼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4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三节 远视

远视是指视远较视近清楚的眼病。古称能远怯近症,至《目经大成》始名远视。实际上,病重者视远亦不清楚。相当于西医学之远视眼。
[病因病机]
一、阴主敛,肾阴亏损,目中光华不能收敛视近。
二、禀赋不足或肝肾俱虚,目中光华散漫不收,以致不能视近。
[临床表现]
一般外眼无异常,远视力尚好,近视力减退。远视程度高者,视远近目标皆模糊。持续近距离使用目力时,常感眼胀、头痛、视昏,休息片刻可以缓解。小儿患本病者,容易引起通睛。
[诊断依据]
一、视远清楚,视近模糊,或远近均看不清。或有视疲劳症状。
二、眼底视神经乳头较小、色较红、边界模糊。
三、验光检影为远视。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主证]视远清楚,视近模糊,或视远近皆模糊不清。全身可无明显不适,或见肝肾亏虚之脉症。
[证候分析]视远尚清,视近模糊者,多由肾阴不足,目中光华不能收敛视近引起。视远近皆模糊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肝肾亏虚,目中光华散漫不收所致。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地芝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前方中天冬、生地黄滋肾清热为主药;菊花助主药清肝明目,枳壳理气和胃,使之补而不滞,宜用于阴虚有热者。后方滋养肝肾,益睛明目,尤适于肝肾不足者用。
二、针刺疗法
同近视。
三、配镜矫正视力
远视虽可施以药物及针刺治疗,但临床疗效尚难确定。所以发现远视症状,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尚应及早配镜矫正视力。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3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二节 近视

近视是指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的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有近觑之称,俗名觑觑眼。古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相当于西医学之近视眼。
[病因病机]
本病常由青少年学习、工作时不善使用目力,劳瞻竭视,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
病机多系心阳衰弱,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或为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华不能远及。
[临床表现]
一般近视力良好,视远处目标则模糊不清。高度近视者,眼珠较为突出,远视力显着减退,为了视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视目标,且常眯目视物;容易并发云雾移睛,甚至引起视衣脱离,以致严重损害视力。
[诊断依据]
一、视远模糊,视近一般清晰;或有视疲劳症状。
二、高度近视者眼前常有黑影飘动,眼球突出。
三、呈近视眼眼底改变:视乳头颞侧弧形斑、豹纹状眼底等。
四、验光检影为近视。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心阳不足
[主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不足,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等皆为心阳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治法]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方药]定志丸加减。方中远志、石菖蒲性温,宁心安神定志,为主药;人参、白茯苓益气宁心安神;朱砂安心神。诸药组方,共呈补心益气、安神定志之功。阳气虚甚者,还可酌情选加黄芪、炙甘草肉桂当归等益气养血温阳。
(二)肝肾两虚
[主证]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证候分析]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
目窍失养,则黑花渐生。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皆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加减驻景丸加减。证偏肝肾阴虚者,宜用前方滋养肝肾,益精明目。证属精血亏甚者,则宜后方补益肝肾,填精补血。若兼气不足者,可加党参。脾不健运者,酌加麦芽、陈皮
二、针刺疗法
(一)体针
常用下列四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头维、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针刺1组,轮换取穴,10次为1疗程。
(二)耳穴
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于耳部心、肝、肾、眼、内分泌等穴处,每日按压2—5次,1周为1疗程。
(三)梅花
1.用梅花针叩打后颈部及眼区(眼眶周围),于颈椎两侧各打3行,于眼眶上缘及下缘密叩3—4圈,同时在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等穴各叩几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2.主穴:正光穴(攒竹穴与鱼腰穴连线中点,眶上缘下方)。配穴:风池、大椎、内关。于穴位0.8—1.2厘米直径范围内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以中等度刺激为宜。
三、配镜矫正视力
上述疗法无效的患者,应散瞳检影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
[预防调摄]
近视虽有上述疗法,但是效果不理想,故医治后天形成的近视,还应注意消除造成近视的因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至于先天性近视,治之尤难。对青少年要做好眼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学习和工作环境照明要适度,光线不可太暗。
二、阅读和书写时保持端正的姿势,眼与书本应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切勿在卧床、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三、加强身体锻炼,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对青少年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者,及早查明原因,尽可能给予治疗。
[文献摘要]
一、《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东垣云,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乃气虚而血盛也。血盛者,阴火有余也;气虚者,元气虚弱也……。秘要云,此证非谓禀受生成近觑之病,乃平昔无病,素能远视,而忽然不能者也。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光华不能发越于外而偎敛近视耳。治之在胆肾,胆肾足则神膏厚,神膏厚则经络润泽,经络润泽则神气和畅而阳光盛矣”。
二、《眼科百问》:“其有生成即近视者,又非医药所能及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2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四章 其他眼病 第一节 风牵偏视

风牵偏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称之为神珠将反,并将其中眼珠偏斜严重,黑睛几乎不可见者,称为瞳神反背。
本病主要由风中经络所致。相当于西医学之麻痹性斜视。若伴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至猝然昏仆,属内科中风。
[病因病机]
一、正气不足,卫外失固,或阴血亏少,络脉空虚,风中经络。
二、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
三、肝肾阴亏,阳亢动风,挟痰上扰,阻滞经络。
四、中风后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五、头面外伤,经络受损,气血瘀阻。
上述诸种因素,皆可导致眼部受邪一侧经络的气血运行不利,使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
反之,由于健侧络中气血运行通畅,筋肉舒缩功能如常而状似拘急,牵引眼珠偏向健侧。其病理正如《金匮·中风病》所云:“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临床表现]
本病猝然发作,表现为单眼或双眼黑睛偏斜于眦侧,转动受限,视一为二,甚至上胞下垂或口眼歪斜。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步态欠稳等症状,遮盖一眼,多可消失。
[诊断依据]
一、发病突然,典型症状为复视、眩晕。
二、目珠运动受限,偏斜于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
三、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倾斜。
[辨证论治]
本病虽因风邪中经络而发,但由内风引起者,亦不少见。其发病又多与痰阻、气滞、血瘀等相关。因此,临证时应根据局部与全身病情辨证论治,目的在于祛邪通络,使气血运行复常。此外,还可以配合针刺以提高疗效。
一、内治
(一)卫外失固风邪中络
[主证]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证候分析]由于卫外失固,风邪乘虚人中,邪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于濡养而迟缓不用,故致黑睛猝然偏斜。风邪外袭,先伤肌表,因而初起常有恶寒发热等表证。
[治法]疏风通络,扶正祛邪。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原方用麻黄、防风防己、杏仁、生姜辛温发散,祛风通络;人参、附子、桂心、川芎、芍药、甘草益气助阳,调理气血,匡扶正气;黄芩苦寒,监制风药辛燥动火之弊,并防止风邪人里化热。若系风热为患,于方中去姜、桂、附,酌加生石膏、生地、秦艽桑枝等,即成辛凉疏风,清热通络之剂。
(二)肝血不足风中络脉
[主证]眼部主症具备,患者面色无华,平素头晕耳鸣,舌淡脉细,起病有恶寒、发热之类表证。
[证候分析]肝血亏虚,血不上荣头面则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舌淡。血少不充血脉,故脉细。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中,以致起病见表证。风邪壅滞血脉,血行不利,筋肉失养而不用,因而黑睛猝偏不得转动。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养血当归地黄汤加减。原方以当归、川芎、熟地、芍药养血活血;藁本防风白芷细辛祛风散邪。若见外风引动内风之象,宜去藁本细辛,酌加菊花、白蒺藜僵蚕全蝎钩藤祛风平肝。
(三)脾虚湿盛风痰阻络
[主证]眼症同前,患者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虚湿停,湿浊化痰,故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复感风邪,风邪挟痰上壅,阻滞脉络,气血不行,则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黑睛猝然偏斜。苔厚腻,脉弦滑亦属风痰之象。
[治法]健脾化痰,祛风通络。
[方药]六君子汤合正容汤加减。前方健脾益气,除湿化痰。后方中白附子、胆星、法夏、僵蚕祛除风痰;羌活、防风秦艽、松节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甘草和中益气。两方合用,扶正祛邪,有标本同治之功。由于气血为风痰所阻,筋脉失养,故方中尚宜加入当归赤芍等养血活血。
(四)肝阳化风挟痰上扰
[主证]黑睛突然偏斜不动,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则筋骨失养,故腰膝酸软。阴虚阳亢,故头晕耳鸣,失眠多梦。
肝阳偏亢,升动太过则动风。风阳煎灼津液则生痰,风痰上壅,窜扰经络,血脉涣散,故见黑睛猝然偏斜,甚至口眼歪斜。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为阴虚阳亢,肝风挟痰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原方重在乎肝潜阳熄风,宜再加胆南星、天竺黄、僵蚕全蝎、浙贝母之类,以增强熄风化痰通络的作用。
(五)气虚血滞络脉瘀阻
[主证]患者有中风病史,后遗目珠偏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舌质淡或有瘀斑,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中风病后正气亏虚,后遗之络脉瘀阻未除,故仍见珠偏眼斜口歪,甚至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因气虚不能运血上荣,致面色萎黄,血不得充盈,故舌淡脉细。舌有瘀斑为血瘀之象。因无里热,故见白苔。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若再加白附子、僵蚕全蝎等,更可消除中风后遗留于络脉之风痰,促使气血运行复常。
二、针刺疗法
采用本疗法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常用穴:睛明、瞳子胶、承泣、四白、丝竹空、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行间、风池。
每次局部取2—3穴,远端循经配1—2穴。斜向左者,针刺右侧;斜向右者,针刺左侧。
三、手法治疗
目珠偏斜日久,或偏斜严重,服药、针刺等无效者,可考虑手术矫正。
[文献摘要]
一、《灵枢·大惑论》:“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人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类经·疾病类》注:“前邪字,邪气也。后邪字,与斜同。邪气中于风府、天柱之间,乘其虚则人脑连目,目系急则目眩睛斜,故左右之脉互有缓急。视歧失正,则两睛之所中于物者,不相比类而各异其见,是以视一为两也。”
二、《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瞳神反背,因六气偏胜,风热搏急。其珠斜翻侧转,白向外,黑向内也。药不能疗,止用拨治,须久久精熟,,能识其向人何眦,或带上带下之分,然后拨之,则疗在反掌。否则,患者徒受痛楚,医者枉费心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1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三章 眼外伤 第五节 电旋旋旋旋光性眼炎

电旋旋旋旋光性眼炎为紫外线照射所引起的以白睛、黑睛浅层损害为特征的眼病。病情的轻重与紫外线的强度以及照射时间的久暂有关,与接受光线的距离成反比。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在电焊或气焊时,受到电弧与熔化金属产生的紫外线照射后引起;也可发生于注视紫外线杀菌灯等所致;亦有在冰川、雪地、海面、沙漠等地工作,因受紫外线照射所致。
[临床表现]
受紫外线照射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最短半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大多在3—8小时后双眼出现症状,故通常在下班后,夜间入睡前后发病。轻者自觉眼内沙涩不适,灼热疼痛;重者疼痛剧烈,强烈羞明,胞睑紧闭难睁,热泪如汤,涕清如水,视物昏朦。查视眼部:胞睑红肿,荧光素钠染色可见黑睛呈点状、片状着染,瞳神可紧缩变小。明显症状一般持续6—8小时,多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若长期反复照射,可致睑弦赤烂、白睛涩痛、黑睛生翳等,以致造成视力障碍。
[诊断依据]
有接受紫外线照射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辨证论治]
本病发作时以止痛为先。主要依靠自身组织的修复,只要处理及时、正确,一般1—2日内即可痊愈,不留痕迹,视力如常。
一、内治
一般无须内治,较重者则应内外兼治。
风热犯目
[主证]羞明流泪,疼痛剧烈,胞睑红肿,白睛混赤,黑睛星翳。或瞳神紧缩变小,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目为辐射线所伤,致卫气不固,腠理不密,风热之邪乘隙而人,故见黑睛星翳突生,白睛混赤,羞明流泪。风盛则肿,热盛则痛,故胞睑红肿,疼痛剧烈。若风热邪引动肝风,血随邪壅,黄仁展而不缩,故瞳神紧缩变小。舌脉皆为风热之征。
[治法]祛风清热,明日退翳。
[方药]驱风散热饮子加减。若无便秘,可去大黄,临证常酌加木贼、青葙子、蝉蜕、菊花、谷精草等以增强祛风清热、明目退翳之力。疼痛剧烈者,可选加细辛白芷疏风止痛。
若见瞳神紧小者,则加入草决明、石决明、龙胆草、柴胡之类以清肝明日、平肝泻火。
二、外治
(一)止痛若疼痛难忍者,可用0.5%一1%地卡因滴眼1—3次,但不可多滴,只能作为急救的权宜措施,以免影响组织的修复。还可用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此外,为避免强光刺激,可戴有色眼镜。
(二)预防邪毒侵袭局部应滴甩抗生素眼液,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包扎伤眼。
三、针灸
症状发生后,可用拇指或食指紧压四白穴,揉动按摩,或针刺双侧合谷、睛明、攒竹等穴,一般有针到痛止之显效。
[预防]
一、使用防护工具在高热熔炉旁的冶金工人以及玻璃工人应戴防护眼镜;电焊工作必戴用防护面具,附近10米以内的工人也要戴用防护眼镜;对于在冰川、雪地、沙漠、海面上工作的人员,也应戴好防护眼镜。
二、建立防护设施电焊车间可用吸收紫外线的涂料(如含氧化锌、氧化铁的油性涂料)粉刷墙壁,焊机之间设置隔离屏障等;
三、加强宣传教育,使群众知道辐射线伤眼的危害性,从而自觉加强防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0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三章 眼外伤 第四节 化学性眼外伤

本病是化学性物质对眼部组织的损伤,本节着重介绍酸碱化学物质入目而损伤眼部组织的眼病。古籍中虽无“酸碱人目”病名的记载,但《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有“碱水人目”。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酸碱烧伤。其受伤程度与预后取决于酸碱物质的形状(气体作用较轻,固体较重,液体介于两者之间)、浓度、温度与压力(温度愈高,压力愈大,则损害严重)、量的多少、接触时间的长短,以及当时紧急处理的措施等因素。如果酸碱物质浓度高,人眼量多,接触时间长,可致严重后果,甚至毁坏整个眼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防治。
[病因病机]
一、酸碱液体直接溅人眼内。如强酸(硫酸、硝酸、盐酸)以及某些有机碱、强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石灰水、氨水、液态氨等)。
二、强烈化学性气体接触眼部。如硫化氢气体等。
三、化学性粉尘、颗粒、结晶等固体物质进人眼内。如染料工厂、制药工厂的化学粉尘等。
四、石灰进入眼内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碱性固体损伤的病因。
[临床表现]
当酸碱物质进入眼内后,轻者仅见灼热刺痛,畏光流泪,白睛微红,黑睛轻微混浊等;重者则伤眼剧烈疼痛,高度羞明,热泪如泉,胞睑肿胀难睁,白睛混赤壅肿或呈灰白色坏死,黑睛混浊肿胀甚至穿孔,波及深部组织(特别是碱性物质致伤)可出现黄液上冲,瞳神紧小、干缺,晶珠混浊,甚或眼珠陷没等。
酸性与碱性伤的区别主要根据病史。其临床区别:一般说来酸性伤创面边界清楚,创面较浅,不扩大加深,伤后数天与受伤当时无明显区别,坏死组织容易分离脱落,眼内组织反应较轻;碱性伤创面边界不清,创面较深,且易扩大加深,伤后2—3日与受伤当时相比,明显扩大加深,坏死组织不易分离,眼内的反应较严重。
[诊断依据]
有明确的酸碱入目史,特别注意其量和作用时间及浓度,是否就地处理等。眼部表现依受伤的程度而定。
[辨证论治]
本病以彻底清除眼部酸碱物质,减轻眼部组织损伤,预防并发症,提高视力为原则。争分夺秒地在现场彻底冲洗眼部是处理酸碱烧伤的关键,及时彻底冲洗能使烧伤的损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
一、内治
轻者不需内治,较重者则须内外兼治。
(一)热邪侵目
[主证]眼部灼热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胞肿难睁,白睛混赤壅肿,黑睛生翳,或见瞳神紧小。或有酸(碱)性物质附于眼珠表面。可兼见舌红脉数。
[证候分析]酸碱人眼,热邪犯目,故见畏光流泪,灼热疼痛,白睛混赤等症。热邪引动肝火,上犯于目,热盛血壅,黄仁展而不缩,故瞳神紧缩变小。舌红脉数为热邪之象。
[治法]平肝清热,明目退翳。
[方药]石决明散加减。大黄勿久用,中病即止。平素脾胃虚寒者,去大黄、草决明。
目赤甚者,可选加生地、丹皮、茺蔚子凉血活血之品。边界不清,甚则黄液上冲者,则可参照凝脂翳治疗。
(二)阴亏翳留
[主证]伤已初愈,仍自觉视物昏朦,目中干涩,羞明不适;白睛红肿消退,或白睛仍留少许赤脉细丝;黑睛留下形状不一的翳障,全身可兼口渴便秘,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酸碱伤目初愈,邪退正复,故白睛红肿消退。若余邪未尽,或热邪伤阴,阴亏火旺,白睛仍有少许赤脉细丝。阴津亏耗,目不得阴津滋润,故目中干涩,羞明不适。
邪虽退,但遗留翳障,致黑睛失去晶莹清澈,阻碍神光发越,故视物昏朦。口渴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热邪伤阴,阴津不足之征。
[治法]养阴退翳明目。
[方药]消翳汤加减。若口渴明显者,可酌去防风荆芥柴胡疏风发散之晶,加花粉、葛根、石斛以增强养阴生津之力。若大便干燥,可加火麻仁润肠通便。若患者全身症状表现为阴虚夹湿热者,可选用甘露饮加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决明等明目退翳之晶。
二、外治
(一)急救措施:最迫切和有效的急救方法是伤后立即就地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冲洗越及时,越彻底,预后越好。最好的方法是将伤眼浸泡在水中,睁开或拉开眼睑,头部左右摆动,眼睑不断开闭,浸洗10—20分钟,眼内残存的固体物质应彻底清除,并一定注意清除穹窿部残余颗粒,如能在水中翻转眼睑或更换盆水,则清洗效果更好。
(二)中和酸碱:急救处理后应进行中和冲洗。若为酸性物质入目,用3%碳酸氢钠液中和冲洗;碱性物质人目,用3%硼酸液冲洗。病情重看还nJ作结膜下中和注射。酸性物质致伤者用5%磺胺嘧啶钠2毫升,碱性物质致伤者用10%维生素C注射液0.5—1毫升,均作结膜下注射,视病情确定注射次数。因石灰致伤者不可用一般中和冲洗和注射,应先于0.37%依地酸二钠溶液冲洗,继之用1%一2%浓度的依地酸二钠滴眼,以利于钙离子的释放,预防钙离子沉着于黑睛。
(三)手术治疗
1.球结膜切开冲洗术:伤后如果白睛壅肿灰白,受伤面积大,黑睛广泛混浊者,为了彻底清除白睛下组织内的酸碱物质,须立即采用此手术。
2.前房穿刺术:严重的碱性伤,可进行前房穿刺术。因为在伤后几分钟碱性物质即有可能弥散到前房内,因此前房穿刺术的目的在于放出渗入眼内的碱性物质,即将其与房水一起排出,同时前房穿刺后所形成的第二次房水,可起一定的营养和保护作用。
(四)局部用药
1.受伤眼须频滴清热解毒眼药水或抗生素眼液,并且每日用玻璃棒分离结膜囊2—3次,再涂上抗生素眼膏,以防止睑球粘连。
2.散瞳:若有发生瞳神紧小趋势者,则必须滴用1%阿托品眼液或涂用1%阿托品眼膏扩大瞳神,以预防瞳神闭锁、瞳神干缺等。
3.碱性伤后若黑睛发生溃疡时,可结膜下注射自血,滴用半胱氨酸以中和烧伤后产生的胶原酶,防止黑睛穿孔。
4.后期黑睛翳障已成者,还可点明目退翳的眼液。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