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63阅读
  • 51回复

中医基础理论

级别: 管理员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脏象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节 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奇恒之府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精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脏腑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经络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养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预防
《中医基础理论》[附录]五运六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运六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中医学上,运气学说主要是用来推测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作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时的参考。
一、运气与生理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从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上,可以看出运气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反应。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是必需的条件。但是,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越常度,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六气合于四时,在正常情况下.能促进力物的生长,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则为致病因素了。当气候顺逆失常时,人们如果不注意摄生,就会引起疾病。所以说:“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人们必须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而尽终其天年。
二、运气与发病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点。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为热,在脏为心,故每年夏季在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心病较多为其特点。土为三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季,由于土在天为湿,在脏为脾,故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变化为著;脾病较多为其特点。金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脏为肺,故每年秋季气候变化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多为其特点。水为五运,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故每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肾气变化为著,肾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从六气来说,与五运基本相似。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运气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
(一)五运与发病
大运有平气、太过和不及之分,其发病情况是:
1.平气之纪与发病:运气的变化既非大过,又非不及,谓之平气之纪。木之平气称敷和之化,其病里急,支满,因肝主筋,故其病宜在筋。火之平气称升明之纪,其病响动,痪疯,因心主血脉,故其病宜在脉。土之平气称备化之纪,其病痞满,因脾主肌肉,故其病宜在肉。金之平气称审平之纪,其病咳嗽,因肺合皮毛,故其病宜在皮毛。水之平气称静顺之纪,其病厥逆,因肾主骨,故其病宜在骨。如《内经》云:“敷和之纪……其病里急支满……升明之纪,其病困痪……备化之纪,其病痞……审平之纪,其病咳……静顺之纪,其病厥”(《素问·五常政大论》)。
2.岁运太过与发病:岁运太过是本运之气亢盛,因而主本气流行致病。
岁木太过:风气通于肝,木运太过,风气大来,脾土受邪,故人病则现泄泻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吐甚等肝旺东伐中土之候。木运太过,肝气偏盛,故可现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胁痛等肝本脏受病的症状。
岁火太过:火运太过,火盛为邪,火灼肺金,肺伤则见呼吸少气、咳喘息鸣等症状。正气不足,感受疟邪及暑热之气,邪毒侵人人体而发病。所以火运太过,炎暑流迫,民病疟疾。火气上逆而致咽干,耳聋,两胁、两臂内、胸膺、背、肩胛之间疼痛,胁支满,身热,浸淫,全身骨节疼痛等。若火气独治,再逢少阴、少阳司天,其热尤甚,水源干涸,则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二便下血不止。
岁土太过:土运太过,脾土偏胜,土胜克水,肾脏受邪,故手足厥冷、忧郁不乐、体重烦冤、腹痛。土气亢盛,脾经自病,故现四肢不举、肌肉萎缩、足痿不行、抽掣拘挛、脚下痛、中满食减。若土胜水衰,木气来复,则现腹满、溏泄、肠鸣、泄泻不止等。
岁金太过:金运太过,肺金偏胜,金胜克木,肝脏受邪,故两胁少腹疼痛、目赤肿痛、眼角溃疡、耳聋等。若金胜木衰,火气来复,则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肩背痛,以及尻、阴、股、膝、髀、喘、箭、足等处均感疼痛之候。
岁水太过:水运太过,肾水偏胜,水胜克火,故心脏受邪,其病发热、心悸烦躁、四肢厥逆、全身发冷、谵妄、心痛。水邪泛溢,土不能制,则有腹水、足胫浮肿等。若逢太阳寒水之气司天,则病腹满泄泻、饮食不化、口渴、妄冒。
总之,岁运太过,是本运之气太过,因而本气流行。其发病除考虑岁运本身的影响外,还要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考虑其所胜。
3.岁运不及与发病:岁运不及,则胜运之气流行,主克气大行致病。其发病规律是:
岁木不及:胜运的燥气大行,肺金发病,故见寒热、咳而鼽等。由于“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所以本运相应的脏腑被抑!,肝气不足,则见胁、少腹等处疼痛。“己所胜轻而侮之”,木气不及,制土无权,故见中清(内寒)、肠鸣溏泄等病变。岁运不及发病规律还包含着胜气和复气的概念。所谓胜气,指偏胜之气。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必有所复。所谓复气,指报复之气。如五运中某运偏胜,称为胜气,有所胜必有另一运以报复之,称为复气。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木气受制,子气来复,炎暑流火,故现寒热、疮疡、痱疹、痈痤等暑热病。
岁火不及:寒水之气大行,水胜侮土,阴寒凝积,阳气不化,则见胸中痛,胁支满,两胁、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气郁上冒,眼花眩晕,心痛,暴喑,胸腹肿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四肢屈不能伸,髋骨与腿之间不能活动自如。若火被水抑,土气来复,则脾失健运,出现大便溏泄,腹中胀满,饮食不下,中寒,肠鸣下注,腹痛,两足拘挛、萎缩麻木不能行走等。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木乘湿土,脾土气衰则现飧泄、霍乱、体重、腹痛、肌肉困动而疼痛。土为木克,金气来复,则肝气不舒,胸胁暴痛波及少腹,呼吸少气而善太息。
岁金不及:火气流行,金衰不能制木,木气旺盛,则病见肩背闷重、鼻塞流涕、喷嚏、大便下血、泄泻急剧等病:金气被制,水气来复,寒气偏胜,阴气厥逆而格拒,则现脑户痛,延及头顶,身体发热,口疮,心痛等。
罗水不及:湿土之气大行,火气亦旺,则病腹胀闷满,身重溏泄,阴性疮疡,脓水稀薄,腰股疼痛,下肢关节运动不利,烦闷抑郁,足痿厥冷,脚下痛,甚至足跗浮肿。若逢太阴司天,寒水在泉,则患下部寒疾,甚则腹满浮肿。水被土抑,木气来复,肝木克土,见面色时变,筋骨拘急疼痛,运动不利,肌肉跳动痉挛,两眼昏花,视觉不明或失常,风疹,心腹痛等。
综上所述,五运太过和不及,由于有本气、胜气、复气的关系,其发病除影响到本脏外,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又常关系到所胜和所不胜的脏腑,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素问·五常政大论》),甚至还可波及其所生的脏腑。因此,发病脏腑和病状也各不相同。
(二)六气与发病
六气有主气和客气之分,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主气与发病
主气为一年季节性气候变化的主时之气。在正常情况下,为天之六气,对生物及人本无害而有益。在反常情况下,谓之六淫邪气,是破坏自然气候环境,导致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故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六气时至而至者谓和平之气,即正常的主时之气。时至而气不至者为该来之气不及,时未至而气至者为该来之气太过,均属于六气的失常。六气失常,如果人体能够适应,就为顺而不病。否则,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为逆而生病。故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当期为应,愆时为否,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止碍也。不应有而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挠而为病也。天地变而失常,则万物皆病”(《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异,·其发病的病变表现亦有不同的特征。
2.客气与发病
六气司天在泉与发病:客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一样。对于司天在泉胜气发病,主要是从值年司天在泉上下二气的不同,找出一般的发病规律。推测时,根据该年年支查表,便可知何气司天,何气在泉。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何气司天在泉就是何气淫胜发病。三阴三阳司天,六气下临,而人之脏气上应,由于三阴三阳司天在泉不同,自然界六气变化各异,因此引起人体不同的脏器发病。其中也贯穿着五行生克的理论。现将司天在泉之气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分述如下:
子午之年:为少阴之气司天。少阴君火司上半年之令,热气偏胜,火行其政。因其制己所胜,火旺克金,故以其所胜的肺金病变为主。但是,由于侮反受邪,所以,可见到心本脏的病变,甚至可以影响到生我之脏的肝木,出现胸中烦热,咽干,右胁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唾血、下血、鼽衄,喷嚏,呕吐,小便变色,甚至疮疡,跗肿,肩背、臂、缺盆等皆痛,心痛,肺部胀满,腹部臌胀而咳喘。其下半年,为阳明在泉之气偏胜,燥淫所胜。由于制其所胜,故以其所胜的肝病为主。但由于侮反受邪及侮所不胜,也可引起肺本脏和心脏发病,出现呕吐苦味、善太息、皮肤面部干枯不泽、足外反热等。
丑未之年:为太阴之气司天。太阴湿土之气主上半年之令。因其制己所胜,故以其所胜的肾水病变为主。但由于侮反受邪,所以还可以见到脾本脏病变,甚至影响到生我之脏的心火,出现跗肿,骨痛阴痹,腰脊头项痛,眩晕,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带血,心如悬等。其下半年,为太阳在泉之气所主,寒气偏胜。寒淫于下,肾膀胱自伤,且水旺克火,故还可现心与小肠等脏器的病变,出现少腹疾病,控引睾丸腰脊,上冲心痛,见血,嗌痛颔肿等。
寅申之年:为少阳之气司天。少阳相火之气主上半年之令,火气偏胜,湿热流行。相火淫胜,金受其制,客热内燔,水不能制,故现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皮肤疼痛,其色黄赤,面身浮肿,腹满仰息,泄泻暴注,赤白痢疾,咳嗽,吐血,烦心,胸中热,鼻衄等。其下半年,为厥阴在泉之气所主。风淫于地,木气有余,脾土受伤,故春病除现心痛支满、两胁里急等肝胆本脏证候外,还可现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后呕吐,腹胀噫气,大便疏利或矢气则快然如衰等:
卯酉之年:为阳明之气司天。阳明燥金之气主上半年之令。燥金淫胜,木受其克,故春病在肝胆和肺等,表现为左胁痛,疟,肠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男子癫疝,女子少腹痛,眼目昏昧不明,眼角疼痛,疮疡痈疽以及咳嗽痛等。其下半年,为少阴君火之气在泉。热气偏胜,火热内迫,逆乘于肺,侵及中下二焦,故现腹中常鸣,气上冲腹,喘不能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顺肿,寒热如疟,少腹痛,腹胀大等。
┌────┬────┬────┬─────────────────────────────┐
│三阴三阳│六气下临│脏气上从│            发病规律             │
│司天  │    │    │                             │
├────┼────┼────┼─────────────────────────────┤
│    │    │    │咳嚏,鼽衄,鼻塞疮疡,寒热(谓疟疾)附肿,心痛,胃脘痛, │
│ 少阳 │ 火气 │ 肺气 │噘逆,鬲不通                       │
│    │    │    │                             │
├────┼────┼────┼─────────────────────────────┤
│    │    │    │胁痛,目赤,动摇,战栗,筋脉萎弱,不能久立,小便赤黄,寒 │
│ 阳明 │ 燥气 │ 肝气 │热如疟,心痛                       │
│    │    │    │                             │
├────┼────┼────┼─────────────────────────────┤
│    │    │    │心热烦闷,咽喉干,常口渴,流涕,喷嚏,容易悲哀,常打呵欠,│
│ 太阳 │ 寒气 │ 心气 │善忘,心痛,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肤麻痹,肌肉不仁,筋脉 │
│    │    │    │不利,浮肿,转身困难                   │
├────┼────┼────┼─────────────────────────────┤
│ 厥阴 │ 风气 │ 脾气 │身体发重,肌肉萎缩,食少,口不辨味,目转耳鸣,多病赤痢  │
├────┼────┼────┼─────────────────────────────┤
│    │    │    │哮喘,呕吐,寒热,喷嚏,鼻衄,鼻塞不通,疮疡,高烧,胁痛,│
│ 少阴 │ 热气 │ 肺气 │善太息                          │
│    │    │    │                             │
├────┼────┼────┼─────────────────────────────┤
│    │    │    │胸中不利,阴痿,腰臀疼痛,动转不便,厥逆,心下痞塞而痛, │
│ 太阴 │ 湿气 │ 肾气 │少腹痛,时碍饮食                     │
│    │    │    │                             │
└────┴────┴────┴─────────────────────────────┘
辰戌之年:为太阳之气司天。太阳寒水之气主上半年之令。寒气淫胜,如戊癸化火之运,则水火相激,寒水伤心化热,则现痈疡,厥逆心痛,呕血、下血、衄血,善恐,眩晕欲仆,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心中儋儋大动,胸胁胃脘不适,面赤目黄,咽嗌干燥,甚至面黑如始,渴欲饮水等。其下半年,为太阴湿土之气在泉,土胜湿淫,土胜克水,故其病在脾、肾、三焦、膀胱等,表现为饮邪积聚、心痛、耳聋浑浑熔焊、嗌肿喉痹,阴病见血如便血、溺血,少腹肿痛、小便不痛等,头痛、目痛如脱、项部掣痛、腰痛不可回转、胭如结、喘如别等。
巳亥之年:为厥阴之气司天。厥阴风木之气主上半年之令,风气淫胜,木邪乘土,故其;病为风木克脾,土不胜木。表现为胃脘心部疼痛,连及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人则呕,冷泄腹胀,便溏泄瘕,小便不通等。其下半年,为少阳相火之气在泉,相火;淫胜,热极生寒,寒热更至,热在下焦则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其余诸病与,少阴在泉同候。
综上所述,司天在泉不同,六气变化各异,引起人体脏腑发病也不尽一致。但其发病规律都是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加以说明的。如少阴君火司天,则火灼肺金,多见肺病;阳明燥金在泉,燥气太过,则金气克木,故肝病居多等。此外,六气有胜复之别,对人体脏腑发病的影响也不相同,其规律也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制定的。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必有所复。如,厥阴风木之气太过,木可胜土,土受其制,由于五行相制,金可克木,因此,土气被克过甚的情况下,;金气变成为复气而产生异常。所以,我们不但要考虑到肝病、脾胃病,同时也要考虑到肺病。故曰:“厥阴之胜,此言风木气胜而土受制也……厥阴之复,此言木气先金制而既乃复也”(《世补斋医书》)。
3.客主加临与发病
客主之气彼此是相生的,便相得而安和,气候正常不致为病。如果彼此是相克的,便不相得而为害,气候异常而致病。所谓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五运行大论》)。
由于客主加临的顺逆,也可使疾病有轻重缓急之不同。逆则病情深重,传变迅速,危害甚大;顺则病情轻浅,其势亦缓,其危亦微。故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素问·六微旨大论》)。
4.运气同化与发病
运气同化,因邪气有轻重,故发病亦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天符和太乙天符之年,气候专一.易形成太过之气为病;岁会之年,气候多和平?听以天符之年容易发生危重的急性病;太乙天符之年容易出现死亡率极高的暴发性疾病;岁会之年罹病后,多病情轻而病势缓。所以说:“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人奈何,……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素问·六微旨大论》)。“执隐者位于上,犹执政也。行令者位乎下,犹诸司也。贵人者,统乎上下,犹君主也。……中执法者,犯司天之气也。天者生之本,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犯地支之气也,害稍次之,故其病徐而持。持者,邪正相持而吉凶相半也。中贵人者,天地之气皆犯矣,故暴而死”(《类经。运气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运气学说来推测每年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其具体推算方法是:
其一,根据每年的主运主气变化的规律来推测气候变化和发病规律。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其发病情况是:春季多肝病,夏季多心病,长夏多脾病,秋季多肺病,冬季多肾病。
其二,根据该年的天干确定中运之气,根据地支确定司天在泉之气和客主加临,再找出该年干支的制约关系来确定大运之太过不及和运气同化,最后对上述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五运和六气的特点来推算出该年的大致发病规律。如庚申年,大运之气为金运太过。

┌──────┬───────────────────┬───────────────────┐
│ 司天在泉 │         司天        │         在泉        │
│      ├─────────┬─────────┼─────────┬─────────┤
│      │   客胜    │   主胜    │   客胜    │   主胜    │
│ 三阴三阳 │         │         │         │         │
├──────┼─────────┼─────────┼─────────┼─────────┤
│      │耳鸣眩晕,振掉, │胸胁疼痛,舌强难言│大关节不利,痉挛,│筋骨摇动强直,腰 │
│  厥阴  │甚则咳      │         │强直抽搐     │腹疼痛      │
│      │         │         │         │         │
├──────┼─────────┼─────────┼─────────┼─────────┤
│      │         │         │         │         │
│      │鼽嚏,颈项强,肩 │         │腰痛,尻股腰髀喘 │逆气上冲,心痛发 │
│      │背发热,头痛,少 │心热烦躁,胁痛支满│箭足痛,瞀热以酸,│热,膈部诸痹皆作,│
│  少阴  │气,发热,耳聋目 │         │驸肿不能久立,二 │发于胎胁,汗多不 │
│      │昏,跗肿,血溢, │         │便变色      │藏,四肢厥逆   │
│      │疮疡,咳喘    │         │         │         │
├──────┼─────────┼─────────┼─────────┼─────────┤
│      │         │         │足痿下重,二便不 │寒气上逆,痞满, │
│  太阴  │头面浮肿,呼吸气喘│胸膛满,食已而瞀 │正常,濡泻,前阴 │食饮不下,疝痛  │
│      │         │         │病变,浮肿,隐曲 │         │
├──────┼─────────┼─────────┼─────────┼─────────┤
│      │丹疹外发,丹毒疮 │         │         │         │
│      │疡,呕逆,喉痹, │胸满,咳嗽,仰息,│腰痛腹痛而反恶寒,│热反上行而客于心,│
│  少阳  │头痛,咽肿,耳聋,│咳血,手热    │二便色白     │心痛,发热,格拒 │
│      │血溢,手足抽搐  │         │         │于中雨呕吐    │
├──────┼─────────┼─────────┼─────────┼─────────┤
│      │咳嗽,衄血,嗌咽 │注:阳明属金,金 │         │腰重腹痛,少腹生 │
│      │窒塞,心鬲中热, │属火位,金不胜火 │少腹坚满,屡次便泻│寒,大便溏泻,寒 │
│  阳明  │咳嗽不止,血出不 │,故不言客胜   │         │厥于肠,上冲胸中,│
│      │止        │         │         │甚则气喘不能久立 │
├──────┼─────────┼─────────┼─────────┼─────────┤
│      │         │         │         │注:太阳在泉为水 │
│      │胸中不快,流清涕,│喉嗌中鸣响    │腰尻疼痛,屈伸不 │居水位,无主胜客 │
│  太阳  │感寒则咳     │         │利,股胫足腰中痛 │胜之分,故不复云 │
│      │         │         │         │主胜客胜而统以寒 │
│      │         │         │         │复内余概之    │
└──────┴─────────┴─────────┴─────────┴─────────┘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六气的客主加临,一步为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少阴君火;二步为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阴湿土;四步为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五步为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六步为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这五步均为客主相生为相得,但因主生客故为逆。第三步为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少阳相火,是客主同气为顺。庚申年值年大运虽为金运太过,但司天之气少阳相火克大运之金气,故为平气之年。综合分析可知:庚申年为平气之年,气候正常或轻微变化,是年不致有大病流行。上半年虽为少阳相火司天,但三步客主加临是客生主,为相得为顺,故气候亦属正常不致为病。下半年为厥阴风木在泉,兼之五六步为主生客为逆,可能出现风淫为病,罹病之后病情较重,病势发展较快。但是,其年运为平气,所以不会造成疾病大流行。

┌────┬──────────────────────┬───────────────────────┐
│ 量, │                      │                       │
│ /、 │         胜气发病         │          复气发病         │
│ 气  │                      │                       │
├────┼──────────────────────┼───────────────────────┤
│    │耳鸣头眩,馈愦欲吐,胃鬲如寒,肤胁气并,化而│少腹坚满,腹胁里急疼痛,厥心痛,汗出,呕吐, │
│ 厥  │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饮食不入,食人则吐,筋骨振颤,目眩,手足逆冷,│
│ 阴  │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食痹                     │
├────┼──────────────────────┼───────────────────────┤
│    │                      │烦闷发热,烦躁,鼻衄,喷嚏,少腹绞痛,身热如 │
│    │                      │焚,咽嗌干燥,大便时泄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 │
│ 少  │心下热,善饥,脐下疼痛,呕逆烦躁,腹胀满痛,│右,咳嗽,皮肤痛,暴喑心痛,昏不知人,洒浙恶 │
│ 阴  │溏泄,尿血                 │寒振傈,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
│    │                      │隔肠不便,浮肿,哕噫,痨疹,痈疽,痤痔,咳而 │
│    │                      │鼻渊                     │
├────┼──────────────────────┼───────────────────────┤
│ 太  │疮疡,病在贴胁,心痛,头痛,喉痹,项强,囟顶│体重中满,食欲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咳嗽,│
│ 阴  │痛,眉间牵痛,胃满,少腹满胀,腰雎沉重强直,│头顶痛重而掉瘿尤甚,呕吐面不愿动作,唾吐清液,│
│    │屈伸不利,泄泻,足下温,头重,足跗胫肿   │泄泻不止                   │
├────┼──────────────────────┼───────────────────────┤
│    │                      │惊瘿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面如浮埃,目乃 │
│ 少  │心烦,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常感饥饿,耳痛│困瘼,口糜呕逆,血溢便血,发为疟疾,恶寒鼓栗,│
│ 阳  │溺赤,善惊谵妄,少腹痛,下利赤白      │咽干欲饮,溺色黄赤,少气,脉萎弱,浮肿,咳而 │
│    │                      │出血                     │
├────┼──────────────────────┼───────────────────────┤
│ 阳  │左躯胁疼痛,泄泻,咽窒塞,阴囊肿大(癞疝) │病生肤胁.左胁不舒。善太息.心痛,痞满,腹胀 │
│ 明  │,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泄泻,呕吐咳嗽,呃逆烦心,头痛,惊骇,筋挛  │
├────┼──────────────────────┼───────────────────────┤
│ 太  │疟疾痔疮,心痛阴疡,房事不利.痛引阴股,筋肉│心胃生寒,胸中不利,心痛痞满,多恐惧,眩仆, │
│ 阳  │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便血,皮肤痞肿,腹│食减腰雎反痛,屈伸不变,少腹控睾引腰脊,唾出 │
│    │满食减,头项巅顶脑户痛,目痛如脱,泄泻   │清水,哕噫,善悲善忘             │
└────┴──────────────────────┴───────────────────────┘
三、运气与防病
人与自然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运气学说预测气候的目的在于事先采取有效措施,借以防止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疾病。对于疾病的预防,从根本上说来,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尽量避免或减轻外邪的侵袭,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一是增强体质与抵抗力,以期达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目的。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摄生保健之道,以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这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之一。自然变化,四时分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类要按照“法子阴阳,和于术数”之道,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而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只有适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机体才能健康无病,而尽终其天年。否则,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当春而收敛,当夏而伏匿,当秋而疏散,当冬而泄夺,必然损害健康而致发生疾病。因此,只有识运气,辨寒暑,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才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四、运气与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所以,“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兹将根据运气学说治病用药的规律介绍如下:
(一)主气客气致病的治疗
厥阴风木主气所致之病,以酸泻之,以辛补之。木性升散,酸味收敛,逆于散发,故以酸泻木气之味。辛味散发,合于木性,助其发生之气,故为补。“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厥阴风木客气所致之病,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辛补酸泻之义同上。肝主木,“肝苦急,急食甘缓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故以甘缓肝气之急迫。所以说,“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君火主气所致之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以咸补之。火性急速猛烈,甘味则反其性而缓其急,故以甘为泻。君火之邪气属心,心欲软,咸可软坚,从心所欲,故以咸为补。“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少阴君火客气所致之病,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补泻之义同上。酸味使火气收敛,故以酸收之。少阳相火主气所致之病,少阳相火之补泻与君火同,虽心非少阳,而君相皆火,故其味同。所以说,“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咸:明抄本‘咸’作‘酸’。林校云:按《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此云以咸收之者误也)收之”:少阳相火客气所致之病,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坚。故曰:“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湿土主气所致之病,以苦泻之,以甘补之。土本性湿,苦性燥则反土性之湿,故以苦泻土之味。土性缓和,甘为缓和之味,则顺其气而缓之,故以甘为补。“脾欲缓,争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太阴湿土客气所致之病,与太阴主气主治相同。所以说,“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燥金主气所致之病,以辛泻之,以酸补之。金性收敛,辛性散发,则反于金性,故以之为泻。金欲收,酸则顺其气,故以之为补。“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阳明燥金客气所致之病,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泻之。酸辛补泻之意同上。金主肺,肺苦于气之上逆,苦为沉降之味,故以苦泻其上逆而下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之意:所以说,“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寒水主气所致之病,以咸泻之,以苦补之。水主肾,肾欲坚而恶泻,咸能软之泻之,苦则坚软而补水,故以咸为泻,以苦为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太阳寒水客气所致之病,苦补、咸泻、苦坚之义同上。辛气通达,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润,故以咸润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六气相胜的治疗
厥阴风气所胜之病,用甘清(凉)药主治,用苦辛药辅佐,用酸味药泻其胜气。木胜土败,甘为土味,清为金气,土金相生则木有制而土不受克,即甘能益土,清可平木,故以之为主。苦为火味以生土,辛为金昧以制木,苦辛之味以散风邪,故为佐。酸为木之正味,木性条达,反其性而敛之,故为泻。所以“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故曰:“风邪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热气所胜之病,用辛寒药主治,用苦咸药为佐,用甘药泻其胜气。辛为金味,寒为水气,金水相生则火有制而金不伤。苦从火化以助其辛,咸从水化以助其寒。火性急速,火之正味,其泻以甘。故曰:“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湿气所胜之病,用咸热药主治,用辛甘药辅助,用苦药泻其胜气。咸为水味,热为火气,湿热则以咸化之,寒湿则以热治之。湿胜则土寒,辛能温土,甘能补土。若湿胜而土实则以苦泻之,土之正味,其泻以苦。故曰:“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阳火气所胜之病,用辛寒药主治,用甘咸药辅佐,用甘药泻其胜气。少阳相火胜气之治与少阴君火胜气之治基本相同,仅辅佐药少有差异。以甘泻之者,甘能泻火之故。故曰:“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燥气所胜之病,用酸温药主治,用辛甘药辅助,用苦药泻其胜气。酸为木味,温为火气,木火相生则金有制而木不伤。阳明有清金之气和燥金之气。燥气有余则以辛散之,清气不足则以甘滋之,苦从火化能泻燥邪之实。故曰:“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寒气所胜之病,用甘热药主治,用辛酸药辅助,用咸药泻其胜气。水胜则火衰,甘能益土而制水,热能扶阳以逐寒。辛散寒邪之实,酸收心气之伤,水之正味,其泻以咸。故曰:“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三)六气之复的治疗
厥阴复气所致之病,用酸寒药主治,用甘辛药辅助,用酸药泻其邪,用甘药缓其急。酸为木味,寒为水气。木之正味,其泻以酸。木火相生,宜清以寒。木胜土衰,以甘补土,辛从金化,以辛制木。泻肝之实,缓肝之急,酸泻甘缓,皆木之正味而为正治。故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复气所致之病,用咸寒药主治,用苦辛药辅助,用甘药泻其邪,用酸味收敛,用辛苦药发散,用咸药软坚。咸为水味,寒为水气,咸寒制以所不胜,苦辛发散其热,甘酸泻火而敛浮热,苦咸散火而解热结。故曰:“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复气所致之病,用苦热药主治,用酸辛药辅助,用苦药泻其邪,燥其湿,或泄其湿邪。苦为火味,热为火气,苦能泻土,热能燥湿。酸能制土,辛能温寒。土位之主,其泻以苦,泻以夺其壅,燥以胜其湿,泄以利其水。故曰:“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阳复气所致之病,用咸冷药主治,用苦辛药为佐,用咸药软坚,用酸药收敛,用苦辛药发汗,发汗之药不必忌热天,勿用温凉药。少阳相火之复与少阴君火之复,其治基本相同。“发不远热,无犯温凉”,乃重申用发汗药勿犯寒凉之意。少阴之治亦然。故曰:“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复气所致之病,用辛温药主治,以苦甘药为佐,用苦药泄之、下之,用酸药补虚。辛为金味,温为火气。金之正味,泻之以辛,金之清燥,胜清以温,苦从火化,以苦制金。木被金伤,以甘缓急。苦泄开燥结以通实邪,酸补敛津液以滋干涸。故曰:“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复气所致之病,以咸热药主治,以甘辛药为佐,以苦药坚其气。咸为水味,热为火气,泻水以咸,治寒以热。甘从土化,用以制水,辛能散寒,寒水通于肾,肾不坚则寒易起,故“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总之,凡治各种胜气复气所致之病,其基本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素问·至真要大沦》)。
(四)司天在泉淫胜的治疗
1.司天淫胜之治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之病,以辛凉之药平其胜气,佐以苦甘之药,以甘药缓其急,以酸药泻其邪。风为木气,金能胜之。辛从金化,凉为金气,故治以辛凉。而过于辛则反伤其气,苦以温金,甘以益气,故以苦甘为佐。木性急,则以甘缓之。风邪胜,则以辛散木之正味,其泻以酸。“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故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之病,以咸寒之药平其胜气,佐以苦甘之药,以酸药收敛阴气。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甘能泻火胜咸,苦能泄热,故以苦甘为佐。热盛于经而不敛,故以酸收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素问·至真要大沦》)。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之病,以苦味热性之药平其胜气,以酸淡之药为佐,以苦味药燥湿,以淡味药渗湿。如湿甚于上而有热,则以苦温之药治之,佐以甘辛之品,以汗解法恢复其常态为止。湿为土气,燥能胜之。苦从火化,火能助燥。酸从木化,以制湿土。淡渗利窍以去其湿。“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湿郁于上而成热,以苦温燥其湿,佐以甘辛者取其汗适复其故,即戒过汗之谓-故臼:“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之病,以酸冷之药平其胜气,用苦甘药为佐,以酸药收敛阴气,以苦药发泄火邪,以酸药恢复阴液。水能胜火,故平以酸冷。苦能泄火之实,甘能缓火之急,故以为佐。火郁则以苦发之,火盛而散越,则以酸收之,以发去火,未免伤气,故又以酸复之。所以说:“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之病,以苦温之药平其胜气,以酸辛之药为佐,以苦味药下其燥结。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故平以苦温。以酸泻木而补金,以辛泻金而补火,故为之佐。苦则泻下燥结。故曰:“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之病,以辛热药平其胜气,以甘苦药为佐,以咸味药泻之。热从火化,寒为水气,热能胜之。辛热以散寒,苦甘以胜水。水之正味,其泻以咸。“肾苦燥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在泉淫胜之治
厥阴在泉风淫所胜之病,用辛凉药主治,以苦味为佐,以甘味缓和肝木,以辛味散其风邪。风为木气,金能胜之,辛从金化,故治以辛凉。苦胜辛,甘益气,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阴在泉热淫所胜之病,用咸寒药主治,以甘苦为佐,以酸味收敛阴气,以苦药发散热邪。其义与少阴司天之治相同。又以苦发之者,乃热郁而不能散,故以苦发之。所以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之病,用苦热药主治,以酸淡为佐,以苦味燥湿,用淡味渗湿。此与太阴司天之治相同。但佐以酸淡,与彼之酸辛为佐不同。酸从木化所以制土,淡与甘同所以益土,且淡能渗湿,故以酸淡为佐。所以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
│ │ 主气 │ 客气 │   胜 气  │   复 气    │   司 天    │   在 泉    │
├─┼────┼────┼────────┼──────────┼──────────┼──────────┤
│厥│酸泻辛补│辛补、酸│治以甘凉,佐以辛│治以酸寒,佐以甘辛,│平以辛凉,佐以苦, │治以辛凉,佐以苦, │
│阴│    │泻、甘缓│苦,以酸泻之  │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
├─┼────┼────┼────────┼──────────┼──────────┼──────────┤
│少│甘泻咸补│咸补甘泻│治以辛寒,佐以苦│治以咸寒,佐以苦辛,│平以咸寒,佐以苦甘,│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阴│    │    │咸,以甘泻之  │以甘泻之,以酸收之,│以酸收之      │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
│ │    │    │        │以苦发之,以咸软之 │          │          │
├─┼────┼────┼────────┼──────────┼──────────┼──────────┤
│太│苦泻甘补│甘补苦泻│治以咸热,佐以辛│治以苦热,佐以酸辛,│平以苦热,佐以酸辛,│治以苦热,佐以酸淡,│
│阴│    │    │甘,以苦泻之  │以苦泻之、燥之、泄之│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
├─┼────┼────┼────────┼──────────┼──────────┼──────────┤
│ │    │    │        │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          │
│少│甘泻咸补│咸补甘泻│治以辛寒,佐以甘│以咸软之,以酸收之,│平以酸冷,佐以苦甘,│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阳│    │    │咸,以甘泻之  │辛苦发之,发不远热,│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
│ │    │    │        │无犯温凉      │以酸复之      │          │
├─┼────┼────┼────────┼──────────┼──────────┼──────────┤
│阳│辛泻酸补│酸补辛泻│治以酸温,佐以辛│治以辛温,佐以苦甘,│平以苦温,佐以酸辛,│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明│    │    │甘,以苦泻之  │以苦泻之、下之,以酸│以苦下之      │以苦下之      │
│ │    │    │        │补之        │          │          │
├─┼────┼────┼────────┼──────────┼──────────┼──────────┤
│太│咸泻苦补│苦补咸泻│治以甘热,佐以辛│治以咸热,佐以甘辛,│平以辛热,佐以甘苦,│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阳│    │    │酸,以咸泻之  │以苦坚之      │以咸泻之      │以咸泻之,以辛润之,│
│ │    │    │        │          │          │以苦坚之      │
└─┴────┴────┴────────┴──────────┴──────────┴──────────┘

少阳在泉火淫所胜之病,用咸冷药主治,以苦辛为佐,以酸味药收敛阴气,以苦昧药发散火邪。水能制火,故治以咸冷,与在泉热淫之治同。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当佐以苦辛。酸收、苦发之义与在泉热淫之治相同。所以说:“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在泉燥淫所胜之病,用苦温药主治,以甘辛为佐,以苦寒泄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苦从火化,故治以苦温。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以辛泻之,故以甘辛为佐,燥结不通,邪实于内,故以苦寒下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以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在泉寒淫所胜之病,用甘热药主治,以苦辛为佐,以咸味药泻之,以辛药温润之,以苦药坚实之。寒为水气,土能胜水,热能胜寒,甘从土化;热从火化,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等义,即“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谓。所以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表10-17 司天太过不及的治疗
┌──┬──────────────────┬──────────────┐
│  │       太 过        │       不 及    │
│司天├──┬──┬──┬─────────┼──┬──┬───┬────┤
│  │胜气│ 治│ 佐│  用药法则   │胜气│治 │佐  │用药法则│
├──┼──┼──┼──┼─────────┼──┼──┼───┼────┤
│厥阴│风 │辛凉│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清气│酸温│甘苦 │以辛平之│
├──┼──┼──┼──┼─────────┼──┼──┼───┼────┤
│少阴│热 │咸寒│苦甘│以酸收之     │寒气│  │苦酸辛│以咸平之│
├──┼──┼──┼──┼─────────┼──┼──┼───┼────┤
│太阴│湿 │苦热│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热气│苦寒│苦酸 │以苦平之│
├──┼──┼──┼──┼─────────┼──┼──┼───┼────┤
│  │  │  │  │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  │   │    │
│少阳│火 │酸冷│苦甘│,以酸复之    │寒气│甘热│苦辛 │以咸平之│
├──┼──┼──┼──┼─────────┼──┼──┼───┼────┤
│阳明│燥 │苦温│酸辛│以苦下之     │热气│辛寒│苦甘 │以酸平芝│
├──┼──┼──┼──┼─────────┼──┼──┼───┼────┤
│太阳│寒 │辛热│甘苦│以咸泻之     │热气│成冷│苦辛 │以苦平之│
└────────────────────────────────────┘

┌──┬──────────────────┬──────────────────┐
│  │       太 过        │      不 及         │
│在泉├──┬──┬──┬─────────┼──┬──┬──┬─────────┤
│  │胜气│治 │佐 │ 用药一般法则  │胜气│治 │佐 │ 用药一般法则  │
├──┼──┼──┼──┼─────────┼──┼──┼──┼─────────┤
│厥阴│风 │辛凉│ 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清气│酸温│苦甘│以辛平之     │
├──┼──┼──┼──┼─────────┼──┼──┼──┼─────────┤
│少阴│热 │咸寒│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寒气│甘热│苦辛│以咸平之     │
├──┼──┼──┼──┼─────────┼──┼──┼──┼─────────┤
│太阴│湿 │苦热│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热气│苦冷│咸甘│以苦平之     │
├──┼──┼──┼──┼─────────┼──┼──┼──┼─────────┤
│少阳│火 │咸冷│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寒气│甘热│苦辛│以咸平之     │
├──┼──┼──┼──┼─────────┼──┼──┼──┼─────────┤
│阳明│燥 │苦温│甘辛│以苦下之     │热气│平寒│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
│  │  │  │  │以咸泻之,以辛润之│  │  │  │         │
│太阳│寒 │甘热│苦辛│以苦坚之     │热气│咸冷│甘辛│以苦平之     │
└──┴──┴──┴──┴─────────┴──┴──┴──┴─────────┘

五、运气与预后
根据运气学说也可判断疾病的预后,预测死亡的日期和时刻;五脏病,凡真脏脉出现后。皆至其所不胜之日死。如“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脉见皆死”(《素问·平入气象论》)。庚辛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故“肝见庚辛死”。所以说:“庚辛者,金日也:肝之真脏脉见而全无胃气,则至庚辛日而死,以金克木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运气学说不仅能预测死亡的日期,还可以判断死亡的时刻。
将十二地支按五行分属,五行又与五脏相配,则一昼夜的时辰可分属五脏:然后将时支的属性与所患病的属性.按五行相克规律?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故El:“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即病死于克己者之分位。总之,运气学说判断预后是根据受病脏腑的属性和病情,结合季节日时的干支属性,按五行生克规律推算,如属相生,则病情在相应的日期减轻或向愈;若属相克,则病情恶化或死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运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禾、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
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干支甲子,是中国古代计算年、月、日、时的次序以及推算五运六气变化的代表符号。运气学说的主要推算法则均离不开天干地支。所以说:“文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者,乃圣人究乎阴阳重轻之用也。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
 (一)天干地支
1.天干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于的简称,又称“十于”。“干”有个之意,如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云:“干,犹个也。”古人用十干来纪天日的次第,故称“天干”。天干的次第先后,不仅仅是指一个数字符号,而是包含着万物由发生而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涵义在内。兹将《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的解释录之如下:
十干《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
甲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出甲于甲
乙万物生轧轧奋轧于乙
丙阳道著明明炳于丙
丁万物丁壮大盛于丁
戊丰懋于戊
己理纪于己
庚阴气庚万物敛更于庚
辛万物之辛生悉新于辛
王阳气任养于下也怀妊于壬
癸万物可揆度陈揆于癸
2.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人将十二支分别以纪月,一岁十二个月,每月各建一支,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从阴阳属性上看,日为阳,月为阴,阳为天,阴为地,十二支以纪月成岁,故称十二地支。十二支的次第先后,与十干具有同一意义,主要仍在说明事物的发展由微而盛,由盛而衰,;反复变化的进展过程。兹将《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的解释录之如下:
十二支《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
寅万物始生嫔然也引达于寅
卯言万物茂也冒茆于卯
辰万物之娠也振美于辰
巳阳气之已尽已盛于巳
午有阳交日午萼布于午
未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味于未
申阴用事申贼万物申坚于申
酉万物之老也留执于酉
戌万物尽灭毕入于戌
亥该也阳气藏于下也该阂于亥
子万物滋―下孳萌于子
丑纽也,阳气在上未降,纽牙于丑;
万物厄纽未敢出
十二地支的顺序,子居首位,而分建于各月,却从寅始,这是因为“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萌芽动而蛰藏振,遍满寰区,无非生意,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是以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类经图翼,运气》)。
3.干支的阴阳属性
天干、地支各有阴阳属性。从干与支来看,则天干为阳,地支为阴。但从干支本身来说,则天干和地支都可再分阴阳:一般说来,天干中的甲、丙、戊、庚、王为阳千.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其划分方法是按干支的排列顺序,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4.干支配五行
天干分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五对,然后分别配五行以测定每年的岁运;地支也可以分别配五行,用以纪月-天下地支各有两种五行配属方法:
①干支配属五行和方位:天干相配的结果是甲乙属木,应东方;丙丁属火,应南方:戊己属土,应中央;庚辛属金,应西方;壬癸属水,应北方。地支相配的结果是寅卯属木,巳午属火,辰未戌丑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
②下支化运与化气配属:天干化五运的结果是:甲己化上,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乇化木,戈癸比火。
十二支化气的结果是:丑未主上,卯酉主金,辰戌宅水,巳亥主木,子午寅申主火。
5.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
所谓三阴是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所谓三阳是一阳(少阳)、二阳 (阳明)、三阳(太阳)。所谓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中火与暑基本属于一类,所以便不列火与暑,而只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两种。
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规律是: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丑未太阴湿土,卯酉阳
明燥金,巳亥厥阴风木,辰戌太阳寒水。
(二)甲子
天干和地支配合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在医学上,主要是用干支来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谓之甲子:故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六微旨大论》)‘天干与地支的配合是天干在上,地支在卜,按干支的顺序向下排列。天干的第一位是甲,地支的第一位是子,两者配合起来便是甲子。从甲子始依次推算到癸亥,共得六十次,便称为一周或叫一个甲子:六十年后(癸亥止)又复从甲子纪年起,如此交替轮转:在六十年中,天干往复轮周六次(10干x6次=60年),地支往复轮周五次(12支X5次=60年):用以纪年,六十年就是一个周期:故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素问·天元纪大论》)。用以纪日,用纪天的十干反复六次,和纪月的十二支反复五次,排成甲子,再乘以六,便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的大概日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五日法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天干地支,五六相合,构成六十年一个气候变化的大周期。前三十年,包括七百二十节气(以一年二十四节气计算),是为一纪,后三十年,亦七百二十节气,凡一千四百四十节气,共计六十年(也称六十甲子):甲子中的天干,主要是主五运的盛衰,甲子中的地支主要是司六气的变化,所以讲述五运六气,不能离开干支甲子。
三、五运
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统称。运者,轮转运动,循环不已之谓。故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又有大运(中运)、主运、客运之分,它们的变化都是以当年纪年的天干及其阴阳属性为准则的。
(一)大运
大运又称“中运”,是主管每年全年的岁运,又称岁运。大运可以用来说明全年的气候变化,同时它又是推算客运的基础。
1.大运推算法
天干化五运,每两干统一运。“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问·五运行大论》)。凡逢甲己之年为土运,乙庚之年为金运,丙辛之年为水运,丁壬之年为木运,戊癸之年为火运。故曰:“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素问·天元纪大论》)。这种推算方法是以五年为一循环的。在五年中,每运值一年,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即土一金―)水一木一火一土。三十年为一纪,每纪每运共值六年。六十年为一周,每运共值十二年。
前已述及,十干配五行是: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为什么十天干在化五运上和配五行上其属性上不同呢?这是因为天干配五行是以五方、五季等关系而确定的,而天干化五运则是根据天象变化来确定的。对于十干所以化五运,历代有不同的解释。
其一,《内经》提出“五气经天化五运”之说。谓:“臣览太史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龄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就是五行火气化见于天的赤色,龄天之气就是五行土气化见于天的黄色,苍天之气就是五行木气化见于天的青色,素天之气就是五行金气化见于天的白色,玄天之气就是五行水气化见于天的黑色。牛、女、心、尾、危、室、柳、鬼、亢、氐、昴、毕、张、翼、娄、胃、奎、壁、角、轸等,是天体上二十八宿的名称。二十八宿在天体上分布的位置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角十二度,亢九度,氐十五度,房五度,心五度,尾十八度,箕十一度,计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斗二十六度,牛八度,女十二度,虚十度,危十七度,室十六度,壁九度,计九十八度: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奎十六度,娄十二度,胃十四度,昴十一度,毕十六度,觜二度,参九度,凡八十度。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井三十三度,鬼四度,柳十五度,星七度,张十八度,翼十八度,轸十七度,凡一百一十二度。共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所谓“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即五行火气在天体上经于牛、女、奎、壁四宿时,在十干则适当戊癸的方位,因而逢戊癸年,则是火气的运化主事,是为戊癸化火。故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奎、壁四宿之上,下临戊、癸之位,立为火运”(《运气论奥谚解》)。
所谓“龄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即五行土气在天体上经于心、尾、角、轸四宿时,在十干适当甲己的方位,因而逢甲己年,便是土气的运化主事,是为甲已化土。故曰:“龄天之气,经于心、尾、角、轸四宿之上,下临甲、己之位,立为土运”(《运气论奥谚解》)。所谓“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即五行木气在天体上经于危、室、柳、鬼四宿时,在十干则适当丁壬的方位,因而逢丁壬年,便是木气的运化主事,是为丁壬化木。故曰:“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四宿之上,下临丁、壬之位,立为木运”(《运气论奥谚解》)。
所谓“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即五行金气在天体上经于亢、氐、昴、毕四宿时,在十干则适当乙庚的方位,因而逢乙庚年,便是金气的运化主事,是为乙庚化金。故日:“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四宿之上,下临乙、庚之位,立为金运”(《运气论奥谚解》)。
所谓“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即五行水气在天体上经于张、翼、娄、胃四宿时,在十干则适当丙辛的方位,因而逢丙辛年,便是水气的运化主事,是为丙辛化水。故曰:“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之上,下临丙、辛之位,立为水运”(《运气论奥谚解》)。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为什么奎、壁、角、轸四宿称为戊分、己分,又称天门、地户呢?因为“奎壁临乾,当戊土之位;角轸临巽,当己土之位。”“周天七政躔度,则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娄,四月人胃昴毕,五月人觜参,六月人井鬼,七月人柳星张;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于轸,循次而北,九月人角亢,十月人氐房心,十一月人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人女虚危,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人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类经图翼·运气》)。
其二,张景岳提出“正月建干,五行相生而化”之说。“月建者,单举正月为法。如甲己之岁,正月首建丙寅,丙者火之阳,火生土,故甲己为土运。乙庚之岁,正月首建戊寅,戊者土之阳,土生金,故乙庚为金运。丙辛之岁,正月首建庚寅,庚者金之阳,金生水,故丙辛为水运。丁壬之岁,正月首建壬寅,王者水之阳,水生木,故丁王为木运。戊癸之岁,正月首建甲寅,甲者木之阳,木生火,故戊癸为火运。此五运生于正月之建者也”(《类经图翼·运气》)。
2.年运的太过不及太过为主岁的运气旺盛而有余。不及为主岁的运气衰少而不足。其规律是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阳年(太过)为本气流行,阴年(不及)为克己之气流行。如戊年为火运太过,此年一般是热气偏胜;癸年为火运不及,火不及则水来克之,故此年气候反而偏寒。余可类推。五行之气,既非太过,又非不及,谓之平气。它和太过、不及,合称为“五行三纪”。五运十干,不属于阳,便属于阴。阳为太过,阴为不及,为什么又产生平气呢?因“运太过而被抑,运不及而得助也”(《类经图翼·运气》)。如戊辰阳年,火运太过,但辰年为太阳寒水司天,太过的火运被司天的寒水所抑,因而火太过的戊辰年,又一变而为平气年。余可类推。
(二)主运
主运就是指五运之气分主于一年五个运季的岁气。因为各运季的时间每年固定不变,在各运季中的气候变化,基本上年年相同,所以称为主运。
1.主运推算法
主运分五步,分司一年当中的五个运季。每步所主的时间,亦即每个运季的时间为七十三日零五刻。换句话说,七十三日零五刻便为一运(运季)。主运的推算,从每年大寒日始,按五行相生的次序推移,即:木为初运,火为二运,土为三运,金为四运,水为终运。年年如此,固定不变。
主运五步交司时间,从日而言也基本相同,即木运起于大寒日,火运起于春分后十三日,土运起于芒种后十日,金运起于处暑后七日,水运起于立冬后四日。
主运的交司时刻,就时而言,各年稍有出人。兹将各年主运交司时刻简介如下:

申、子、辰年
初运(木):大寒日寅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第十三日寅正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第十日卯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第七日卯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第四日辰初四刻起。

丑、巳、酉年
初运(木):大寒日巳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第十三日巳正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第十日午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第七日午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第四日未初四刻起。

寅、午、戌年
初运(木):大寒日申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第十三日申正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第十日酉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第七日酉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第四日戌初四刻起。

卯、未、亥年
初运(木)·:大寒日亥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第十三日亥正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第十日子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第七日子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第四日丑初四刻起。

十二支中,子、辰、申、寅、午、戌为六阳年。在五行上,子为阳水,申为阳金,辰、戌为阳土,牛为阳火,寅为阳木。丑、巳、酉、卯、未、亥为六阴年。在五行上,巳为朋火,酉为阴金,丑、未为阴土,亥为阴水,卯为阴木。凡阳年的初运,均起于阳时,所以申、子、辰三阳年都起于寅,寅、午、戌三阳年都起于申。阴年的初运,均起于阴时,所以,巳、酉、丑三阴年都起于巳,亥、卯、未三阴年都起于亥。
刻即时刻,古无钟表,用壶面刻有百格之壶漏水以计时,一昼夜壶水漏下歹刻而尽。古今之刻,名同而实异。水漏之初,起自寅初,相当于凌晨三点钟,寅初初刻,实为零刻,亦即凌晨三点军分。
主运的演绎,还须应用五音建运、太少相生、五步推运等法。
①五音建运: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属于五行,则宫为土音,商为金音,角为木音,徵为火音,羽为水音。故曰:“在地为木……在音为角……在地为火……在音为徵……在地为土……在音为宫……在地为金……在音为商……在地为水……在音为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角音属木,建于木运,徵音属火,建于火运,宫音属土,建于土运,商音属金,建于金运,羽音属水,建于水运,故称五音建运。
②太少相生:五运的十干各具阴阳,则阳干为太,阴干为少。如:甲己土宫音,阳土甲为太宫,阴土己为少宫;乙庚金商音,阳金庚为太商,阴金乙为少商;丙辛水羽音,阳水丙为太羽,阴水辛为少羽;丁壬木角音,阳木壬为太角,阴木丁为少角;戊癸火徵音,阳火戊为太徵,阴火癸为少徵。太为有余,少为不足。
十干分阴阳,五音分太少。太少相生,亦即阴阳相生之意。如以甲己年为例:甲为阳土,阳土生阴金乙,即太宫生少商;阴金生阳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阳水生阴丁木,即太羽生少角;阴木生阳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阳火生阴土己,即太徵生少宫。己为阴土,阴土生阳金庚,即少宫生太商;阳金生阴水辛,即太商生少羽;阴水生阳木壬,即少羽生太角;阳木生阴火癸,即太角生少徵;阴火生阳土甲,即少微生太宫。如此,太少反复相生,则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而不断地发展变化。故曰:“太者属阳,少者属阴,阴以生阳,阳以生阴,一动一静,乃成易道。故甲以阳土,生乙之少商;乙以阴金,生丙之太羽;丙以阳水,生丁之少角;丁以阴木,生戊之太徵;戊以阳火,生己之少宫;己以阴土,生庚之太商;庚以阳金,生辛之少羽;辛以阴水,生壬之太角;壬以阳木,生癸之少徵;癸以阴火,复生甲之太宫”(《类经图翼·运气》)。
③五步推运:年干只能代表本年的中运,而不能代表本年的主运。主运虽始于木角音,终于水羽音,有一定的程序可循,但在五步推移之中,究竟是太生少,还是少生太?则应用五步推运法。
五步推运法:无论何年,总是从年干的属太属少,逐步上推至初运木角,便可得出。例如:甲年属阳土,运属太宫用事,即从太宫本身依次上推,生太宫的是少徵,生少徵的是太角,因而甲年的主运便起于太角,太少相生而终止于太羽。
己年为阴土,运属少宫用事,则从少宫本身向上推,生少宫的是太徵,生太徵的是少角,则己年的主运便起于少角,太少相生而终于少羽。
乙年为阴金,运属少商用事,即从少商本身上推,生少商的是太宫,生太宫的是少徵,生少徵的是太角,则乙年的主运便起于太角,太少相生而终于太羽。
庚年为阳金,运属太商用事,即从太商本身向上推,生太商的是少宫,生少宫的是太徵,生太徵的是少角,则庚年的主运起于少角,少太相生而终于少羽。
其他各年,均依此类推。惟丁壬两年是角运,便从本身起运,不必上推了。
如此逐步推算,本年的主运究竟在哪一步,便了如指掌。而主运必始于角,终于羽,则为一定不易之理。
2.主运的气候常规
主运说明一年之中五个运季的气候常规,是以六气的五行属性为基本规律,即初运属木主风,二运属火主暑热,三运属土主湿,四运属金主燥,终运属水主寒。各个运季所主的气候,每年是一样的。
(三)客运
客运是指每年五个运季中的特殊岁气变化。因其每岁有变更,各季有不同,如客之来去,故称为客运。
1.客运的推算方法
客运的推算是在每年值年大运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每年值年大运就是当年客运的初运。客运的初运按照当年大运确定后,便循着五行太少相生的次序,分作五步推运,每步约为七十三日零五刻,行于主气之上,与主运相对,逐岁变迁,十年一周。客运主管一年之内各个运季的气候异常变化。
例如:甲己年属土运,甲年为阳土,为太宫;己年为阴土,为少宫。逢甲年便以太宫阳土为初运;太生少,土生金,则少商为二运;少生太,金生水,则太羽为三运;太生少,水生木,则少角为四运;少生太,木生火,即太徵为终运。逢己年便以少宫阴土为初运;少生太,土生金,则太商为二运;太生少,金生水,则少羽为三运;少生太,水生本,则太角为四运;太生少,木生火,则少徵为终运。他如乙、庚、丙、辛、丁、壬、戊、癸诸年,均依此类推。
十年一司令,轮周十干,周而复始。由此可以看出主运和客运的异同:两者阴阳互干为起运,太少相生、五行顺序、五步推移等是相同的。但是,主运年年始于角,而终于羽,居恒不变,而客运则必以本年的大运为初运,循五行次序,太少相生,十年之内,年年不同,十年一周,轮遍十干,终而复始。这是客运与主运不同之处。
2.客运的太过不及
客运的太过不及,以及与气候的关系,和大运的规律相一致。综上所述,大运、主运、客运,都是利用天干配合五行进行推算的。其推算顺序均按五行相生规律进行,都是用以说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情况。但大运说明全年的气候变化,主运则是说明一年之中五个运季的正常气候变化,而客运则是推算每年五个运季中的异常气候变化。
四、六气
六气就是风、热(暑)、火、湿、燥、寒的简称。这六种气候变化要素,也就是在天的阴阳之气。故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素问·天元纪大论》)。三阴三阳是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称谓。“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三阴为厥阴、少阴、太阴;三阳为少阳、阳明、太阳。六气中热(暑)与火同气,故在运气学说中不言风、热(暑)、火、湿、燥、寒,而称风、寒、湿、燥、君火、相火等六气。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元,三阴三阳是六气的标象。标本相合,就是风化厥阴,热化少阴(君火),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相火),燥化阳明,寒化太阳。故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素问·天元纪大论》)。六气,时至而至,便是天地间的六元正气,如非其时而至,就成为邪气了。所以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素问,五运行大论》)。
六气以三阴三阳为主,结合地支,用以说明和推算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每年的六气,一般分为主气、客气、客主加临三种情况。主气用以述其常,客气用以测其变。主气和客气相合,称为客主加临,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气候的复杂变化。
(一)十二支化气
十二支配六气是:“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即逢子午年为少阴君火之气所主,逢丑未年为太阴湿土之气所主,逢寅申年为少阳相火之气所主,逢卯酉年为阳明燥金之气所主,逢辰戌年为太阳寒水之气所主,逢巳亥年为厥阴风木之气所主。
┌──────┬────┬────┬────┬────┬────┬────┐
│  地支  │ 子午 │ 丑未 │ 寅申 │ 卯酉 │ 辰戌 │ 巳亥 │
├──────┼────┼────┼────┼────┼────┼────┤
│ 三阴三阳 │ 少阴 │ 太阴 │ 少阳 │ 阳明 │ 太阳 │ 厥阴 │
├──────┼────┼────┼────┼────┼────┼────┤
│  六气  │ 君火 │ 湿土 │ 相火 │ 燥金 │ 寒水 │ 风木 │
└──────┴────┴────┴────┴────┴────┴────┘
十二支之所以这样配六气,是因为三阴三阳六气有正化和对化之不同。正化、对化之说出自王冰的{玄珠密语》。所谓正化就是指生六气本气的一方。所谓对化就是指其对面受作用或相互影响的一方。换言之,“本位”是正化,与“本位”相对的就是对化。十二地支中的寅卯辰位于东方,巳未午在南方,申酉戌在西方,亥子丑在北方。午与子均为少阴君火,但午为南方火位,所以说午为君火的正化。子为北方的水位,虽然不是火位,但在南方午主君火的时候,则北方的子便与午相对,也成了君火之主,所以说子是君火的对化。未与丑均为太阴湿土,但未在西南方,未为六月月建,六月为长夏,土旺于长夏,所以说未为太阴湿土的正化。丑位东北方,在西南方未主太阴湿土的时候,则东北方的丑便与未相对,也成了太阴湿土之主,因此丑为太阴湿土的对化。寅与申均为少阳相火,火虽得南方的午位,但午已取君火之位,寅位东方,东方属木,木能生火,火生于寅,所以寅为少阳相火的正化。申与寅相对,故申为少阳相火的对化。酉与卯均为阳明燥金,但酉位正西方,西方属金,所以酉为阳明燥金的正化。卯与酉相对,故卯为阳明燥金的对化。戌与辰均为太阳寒水,但戌位西北方,西方属金,北方属水,因金能生水,为水之母,所以戌为太阳寒水的正化。辰与戌相对,故辰为太阳寒水的对化。亥与巳均为厥阴风木,但亥位北方,北方属水,水能生木,为木之母,所以亥为厥阴风木的正化。巳与亥相对,故巳为厥阴风木的对化。
这种六气正化对化之说为王冰所首倡,并为后世刘温舒、李梃、张景岳等医家所从。其中刘温舒对此有精辟的论述,谓:“六气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节令时日而司地化。上下相召,而寒、暑(热)、燥、湿、风、火与四时之气不同者,盖相临不一而使然也。六气司于十二支者,有正对之化也。然厥阴所以司于巳亥者,何也?渭厥阴木也,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对化于巳也。虽有卯为正木之分,乃阳明金对化也,所以从生而顺于巳也。少阴所以司于子午者,何也?谓少阴为君火尊位,所以正得南方离位,故正化于午,对化于子也。太阴所以司于丑未者,何也?谓太阴为土,土属中宫,寄于坤位西南,居未分也,故正化于未,对化于丑也。少阳所以司于寅申者,何也?谓少阳相火,位卑于君火也,虽有午位,君火居之,火生于寅,故正化于寅,对化于申也。阳明所以司于卯酉者,何也?谓阳明为金,酉为西方,西方属金,故正化于酉,对化于卯也。太阳所以司辰戌者,何也?谓太阳为水,虽有子位,以居君火对化,水乃伏土中,即六戌天门戌是也,六己地户辰是也。故水虽土用,正化于戌,对化于辰也。……此天之阴阳合地气十二支,动而不息者也”(《运气论奥谚解》)。
六气以三阴三阳为主,结合地支,用以说明和推算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每;年的六气,一般分为主气和客气两种,主气用以述常,客气用以测变:客气和主气相合,称为客主加临,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气候的复杂变化。
(二)主气
主气,即主时之六气,用以说明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因六气主时固定不变,年年如此,所以叫做主气。主气分为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
1.主气的推算方法
主气主时,分为六步,二十四节气分属于六步之中。六气六步主时的次序是与五行相生的顺序相一致的。即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其六步推移顺序可概括为“厥少少,太阳太”六字。主气推算规律与主运基本相同,但主气中火分为二,君火属少阴,相火属少阳,这是因为气有六而运只有五之故。
主气的推算方法是:把一年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分属于六气六步之中。从每年大寒日开始计算,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节气,四个节气为一步,每一步为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始于厥阴风木,终于太阳寒水,六步为一年。厥阴风木为初之气,主由大寒后至春分前;相当于十二月中到二月中。少阴君火为二之气,主由春分后至小满前,相当于二月中到四月中。少阳相火为三之气,主由小满后至大暑前,相当于四月中到六月中。太阴湿土为四之气,主由大暑后至秋分前,相当于六月中到八月中。阳明燥金为五之气,主由秋分后至小雪前,相当于八月中到十月中。
太阳寒水为终之气,主由小雪后至大寒前,相当于十月中到十二月中。一年的主气,至此而一周。凡此六气之气,计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一岁周遍,年年无异。故日:“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出谓之显明”(《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在此,显明是指正东方卯位,自东而南迤,即为右行。
2.主气的气候常规
用主气说明一年之中气候的正常变化,与四时、主运的意义相同,但六气推步则更为细致。如四季气候一般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而六气的风、暑、湿、火、燥、寒,分属于六步,则更较具体。
(三)客气
客气是各年气候上的异常变化:因其年年有转移,与主气之固定者不同,亦犹“客”之往来无常,故称客气。
客气也分为六步,即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气。推算客气必须了解三阴三阳和司天在泉四间气的含义。
1.三阴三阳
客气推移是以阴阳气之多少为先后次序的。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一太阴(三阴)一少阳(一阳)呻阳明(二阳)―)太阳(三阳)。按着三阴三阳顺序再配以十二地支、六气和五行,来推算客气。推算各年的司令客气(司天之气),是以值年地支为基础的,“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素问·天元纪大论》。可见,每年的年支,凡逢子和午,不论天干是什么,客气均属少阴司天,丑和未年属太阴司天,其余类推。相配以后是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依此次序逐年推移,六气六年一循环,地支十二年一循环,周而复始,六十年中地支轮用五周,六气循环十周。总之,客气六步的次第,是以阴阳为序,三阴在前,三阳在后。
其推移顺序是:一阴厥阴风木,二阴少阴君火,三阴太阴湿土;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金,三阳太阳寒水。可以概括为“厥少太,少阳太”六个字。
2.司天在泉,左右间气司天在泉是值年客气在这一年中主事的统称。主管每年上半年的客气称为司天之气,主管每年下半年的客气为在泉之气。
左右间气,就是在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左右的气。六气分作六步来推移,司天之气占一步,司天之气的左边一步是司天左间,司天之气右边一步是司天右间;在泉之气占一步,在泉之气的左边一步是在泉左间,在泉之气的右边一步是在泉右间。司天之气的左间右间和在泉之气的左间右间加在一起,就是四间气。司天在泉加上左右间气,共为六气,是客气六步运动的方式。值年客气逐年推移,因此,司天在泉四间气也每年不同。
司天在泉左右间的推算方法:根据前述地支配三阴三阳的规律进行推算。即凡逢子逢午之年就是少阴君火司天,凡逢丑逢未之年就是太阴湿土司天,凡逢寅逢申之年就是少阳相火司天,凡逢卯逢酉之年就是阳明燥金司天,凡逢辰逢戌之年就是太阳寒水司天,凡逢巳逢亥之年就是厥阴风木司天。在六步中,每年司天之气总是在六步中的第三步上,即固定在主气的三之气上:司天之气确定了,在泉之气以及左右间也就知道了。因为司天之气的对面就是在泉之气,而司天和在泉的左右方,便是司天的左间右间和在泉的左间右间。如此每年有一次转换,六年中就有六个不同的司天在泉之气。

表10-7年支和司天在泉规律表
┌────┬──────┬──────┐
│ 年支 │  司天  │  在泉  │
├────┼──────┼──────┤
│ 子午 │ 少阴君火 │ 阳明燥金 │
│ 丑未 │ 太阴湿土 │ 太阳寒水 │
│ 寅申 │ 少阳相火 │ 厥阴风木 │
│ 卯酉 │ 阳明燥金 │ 少阴君火 │
│ 辰戌 │ 太阳寒水 │ 太阴湿土 │
│ 巳亥 │ 厥阴风木 │ 少阳相火 │
└────┴──────┴──────┘
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总是阴阳相对上下相交的。其规律是:如阳司天则阴在泉,阴司天则阳在泉。其中少阴与阳明、太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又是相合而轮转的。如一阴(厥阴)司天,必定是一阳(少阳)在泉;二阴(少阴)司天,必定是二阳(阳明)在泉;三阴(太阴)司天,必定是三阳(太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便是一阴(厥阴)在泉;二阳(阳明)司天,便是二阴(少阴)在泉;三阳(太阳)司天,便是三阴(太阴)在泉。司天在泉之气确定了,左右四间气自然也就确定了。如,以戊戌年为例,戌为太阳寒水司天,太阳是三阳。因此,本年在泉之气便是三阴(太阴),即太阴湿土在泉。司天太阳的左间是厥阴,右间是阳明;在泉太阴的左间是少阳,右间是少阴。其余各年依此类推。故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素问·五运行大论》)。
总之,司天之气既定,则在泉之气及左右间气亦随之而定。四间气是随着司天在泉之气的转移而转移的,并包含着阴阳升降之理。即阳升则阴降,阴升则阳降。司天之气在上,不断地右转,自上而右,以降于地;在泉之气在下,不断地左转,自下而左,以升于天。如辰戌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转太阳于上方,则太阴必在下方。巳亥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转厥阴于上方,则少阳必在下方。由太阳司天转移为厥阴司天,则原来在泉右间少阴升到司天左间,而原来司天的右间阳明则下降到在泉左间,这就成为阴升阳降。余可类推。六气互为司天,互为在泉,互为间气,按十二支顺序迭为迁转,所谓“上下有位,左右有纪”《素问·六微旨大论》,“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素问·五运行大论》)。
3.客气的气化规律
客气气化,就是指气候变化。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既定,则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之化便随之而定。“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这是客气司天的气化规律。由于各年三阴三阳司天不同,因而化生。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在泉之气和四步间气的气化规律与司天之气是一致,户的。故曰:“地化奈何?……司天同候,间气皆然”(《素问·至真要大论》)。
虽然司天在泉和左右间的气化规律是一致的,但这六步所主气化在时间上有所不同。司天在泉主管一年(一岁)的气化,而一间气只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一步)的气化。故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天和在泉虽各主半年气化,但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4.客气的异常变化
上述客气的气化规律是客气司天的一般规律,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出现异常的变化。客气司天气化的异常变化有如下两种:
(1)客气的胜复:胜是主动的,作强胜解;复是被动的,作报复解。“胜复之气”即上半年有超常胜气,下半年随之而发生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胜,则下半年寒气来复等。
胜复之气在时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初气到三气是上半年司天之气主政,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胜气;四气到终气为下半年在泉之气主政,发生与上半年相反的气候叫复气。
胜复之气每年的有无,没有一定的规律,有胜气,才有复气,如无胜气,则无复气。若有胜气而无复气,便要产生灾害。
复后又胜,并不等于循环不变,因胜气非只一种,它是随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正如《内经》所说:“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2)客气的不迁正、不退位:客气的司天在泉左右间气六年一循环,年年有转移,这是客气的一般规律。但亦有气候反常,不按一定规律转移的,即所谓“不迁正”,“不退位”,“升之不前”,“降之不下”(《素问·刺法论》)的问题。
所谓“不迁正”,就是应该转到的值年司天之气而没有转到,即应值司天之气不足,不能按时主值,也可以说是岁气司天或在泉的“至而不至”。所谓“不退位”,就是应该转位的司天之气仍然停留,即旧的司天之气太过,应让位而仍然在原位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岁气司天或在泉的“至而不去”。如去年是己亥年,己亥厥阴风木司天。今年应是庚子年,庚子少阴君火司天。若己亥年风木之气有余,复作布政,留而不去。到了庚子年,在气候变化及其他方面,仍然表现出去年己亥年所有的风木之气的特点,对己亥年的厥阴风木司天而言,这就是“不退位”。由于己亥年蹶阴风木司天之气“不退位”,必然使庚子年少阴君火司天之气不能应时而至,对庚子年的少阴君火司天而言,这就是“不迁正”。司天在泉之气“不退位”,“不迁正”,也必然影响左右间气的升降,使其应升不升,应降不降,即“升之不前”,“降之不下”,导致整个客气的规律失常。
(四)客主加临
所谓客主加临,就是将每年轮转的客气,加在固定的主气之上。换句话说,就是把主气和客气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分析和推算,借以了解气候的常和变,即“以客加主,而推其变”(《普济方·五运六气图》)之意。
1.客主加临的推算方法
把值年司天的客气与主气的三之气相加。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值年司天客气固定地加临于主气三气之上,实际上就是固定地加临于少阳相火之上,相加之后,主气六步年年固定不变,而客气六步则每年按次推移,六年一循环。
如: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初气的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则为太阳寒水:二气的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则为噘阴风木。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则为少阴君火,四气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亦为太阴湿土。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则为少阳描火: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则为阳明燥金,其他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诸年,亦可按此相加,其客主之气,便秩然可见。
2.主客相得与顺逆
客气主气六步分别加临以后,还要观察客主之气是否相得。“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根据五行生克原理,如客主之气相生,或客主同气,或客气克主气为相得。若主气克客气则为不相得:故曰:“主胜逆,客胜从”(《素问,至真要大论争》。除了相得与不相得之外,又有顺逆之别。客气生主气者为顺。如客气是少阴君火,而主气是少阳相火者为顺,反之为逆。故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素问·六微旨大论》)。
总之,主客的顺逆总以客气为主,客气胜过主气为顺,如客克主、客生主、君位臣三者为顺。相反,如主气胜过客气为逆,如主克客、主生客、臣位君三者为逆。此外,还有“同气”,如客气少阳相火,加在主气少阳相火之上,或厥阴风木加在厥阴风木之上等,既无生克之分,又无君臣之异,两者性质相同,即称为同气,仍为相得之例。
3.主客顺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一般说来,“顺”代表本步(四个节气)所主气候异常而变化不太大。对人体来说,发病轻而缓。”逆”则代表本步所主气候异常而变化较大,对人体来说,发病重而急、“同气”则代表气候和平,对人体来说,多不为病。
五、运气相合
五运和六气在运用时是相互结合的:“天干取运,地支取气”,故天干与地支的配合,实际上是代表着运和气的结合。每年的年号,都是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的,要推测某年的运气情况,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一)运气相临的盛衰
运和气的盛衰,要根据运和气的五行生克关系来测定。
1.运盛气衰
运生气或者运克气叫做运盛气衰。如,辛亥年的年干是辛,丙辛化水,故辛亥年的大运是水运。辛亥年的年支是亥,巳亥厥阴风木,故辛亥年的值年司天之气便是风木。因水能生木,运是水运,司天之气是风木,故为运生气。因此,辛亥年这一年便是运盛气衰。
2.气盛运衰
气生运或者气克运谓之气盛运衰。如,己亥年的年于是己,甲己化土,所以己亥年的大运是土运。年支是亥。巳亥厥阴风木,故己亥年值年司天之气便是风木。木克土,在这里就是气克运。因此,己亥年这一年便是气盛运衰。
分析各年运和气的盛衰,其目的是:一、根据运气的盛衰可以推算出各年运气变化的主次,运盛气衰的年份,在分析当年变化时,便以运为主,以气为次。反之,气盛运衰的年份,在分析当年变化时,便以气为主,以运为次,二、根据运气盛衰可以进一步推算各年气候的复杂变化。根据五运六气、五行属性的生克关系,在六十年中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年份:即:气生运为“顺化”,气克运为“天刑”,运生气为“小逆”,运克气为“不和”,运气相同则为“天符”。顺化之年,变化较为和平;小逆及不和之年,变化较大;天刑之年,变化特别剧烈;天符之年,变化较一般年份为甚。顺化和天刑之年,属气盛运衰,故推算该年的气候变化时,以六气为主,五运作为参考。而小逆和不和之年,属运盛气衰,故以五运为主,六气作为参考。如逢天符年,是属运气相同,则两者结合使用。
(二)天符岁会
主运和客运,主气和客气,在六十年变化中,除互为生克,互有消长外,还有同化关系。运气同化,就是运与气属于同类而化合之意。如木同风化,火同暑化,土同湿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由于运有太过不及,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因而便有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的分别。兹分述如下:
1.天符
凡是每年值年大运之气与同年司天之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同者,便称作天符。如,以己丑年为例,己丑年的年干是己,甲己化土,己为土运,故己丑年的大运是土运。己丑年的年支为丑,丑未值太阴湿土司天,所以己丑年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大运是土,值年司天之气也是土,土湿同化,大运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所以已丑年便是天符之年。在甲子一周的六十年中逢天符者,计有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戌十二年。故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素问·六微旨大论》)。
2.岁会
凡是每年值年大运与同年年支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便叫岁会。如,以丁卯年为例,丁卯年的年于是丁,丁壬化木,故丁卯年的大运是木运。其年支是卯,卯在五行属木。大运是木,年支五行属性也是木,所以丁卯年便是岁会之年。在甲子一周六十年中,逢岁会者,计有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乙丁卯、戊午、丙子八年。其中,己丑、已未、乙酉、戊午四年既属岁会,又属天符,所以单纯岁会的年份,实际上只有四年。故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3.太乙天符
既逢天符,又为岁会,便叫太乙天符。所以说:“天符岁会何如?曰:太乙天符之会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如,以己丑年为例,己为土运,丑为太阴湿土司天,此为天符,同时年支丑的五行属性亦为土,与运的属性相同。因其三者(大运、司天之气、年支)同属土,即“三合而治”(《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称太乙天符年。在六十年甲子中,逢太乙天符者,计有己丑、己未、乙酉、戊午四年:这四年,天符十二年中有之,岁、会八年中亦有之,都是大运、年支、司天之气三者相同,所以叫太乙天符。
4.同天符
凡年干与年支均属阳(阳年),同时值年大运又与同年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便叫做同天符。如,以庚子年为例,庚子年的年干是庚,庚属阳干,其年支是子;子为阳支,年支年干皆属阳,所以庚子年为阳年。庚子年的年干是庚,乙庚化金,故庚子年的大运是金运。其年支是子,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所以庚子年的在泉之气是阳明燥金。年干和年支均属阳,大运属金,在泉之气也属金,故庚子年便是同天符之年。在六十年甲子中,逢同天符者,计有甲辰、甲戌、庚子、庚午、壬寅、壬申六年。
其中甲辰、甲戌两年,既属同天符,又属岁会。因此,单属同天符者,实际上只有四年。所以说:“太过而地化者三……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昼·加,同天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5.同岁会
凡是年干与年支都属阴(阴年),同时值年大运又与同年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称为同岁会。如,以辛丑年为例,辛丑年的年干是辛,辛为阴干,年支是丑,丑为阴支,年干年支皆属阴,所以辛丑年属阴年。辛丑年的年干是辛,丙辛化水,所以辛丑年的大运是水运。其年支是丑,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所以卒丑年的在泉之气为太阳寒水。年干和年支均属阴,大运和在泉之气同属水,所以辛丑年便是同岁会之年。在六十年甲子中,逢同岁会者,计有辛未、辛丑、癸卯、癸酉、’癸巳、癸亥六年。故曰:“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不及而加,同岁会也”(《素问·六元正纪大沦》),
(三)太过不及与平气
太过不及。太过,即运气盛而有余;不及,即运气衰而不足。甲、丙、戊、庚、壬为五阳干。凡阳干之年,均属运气有余,为太过;乙、丁、己、辛、癸为五阴干。凡阴干之年,均属运气不足,为不及。
如,甲己同为土运,凡逢六甲年,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均为土运太过;凡逢六己年,即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均为土运不及,其他四运亦依此类推。
太过为本运气胜,则本气流行;不及为本运气衰,则克气大行。故闩:“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太过,雨湿流行”,“岁土不及,风巧大行”,“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素问·气交变人沦》)。
五行的太过和不及,除了表现在气候的变化外,还表现在交运日期的早晚。凡属太过之运,约从大寒节前13日交接;不及之运,约在大寒节后十三日交接。故日:“运有余,其平。如丁亥年初交之月日时得壬者,则王与丁合之类是也,非初交之时日则不相济。所谓合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王合,戊与癸合也”(《类经图翼·运气》)。其他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戊与癸合,与丁与壬合同理,均属平气,无庸赘述。平气之年,年候平和,疫疠较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附录]五运六气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现仅就运气学说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概要介绍,为进一步研究运气学说打下初步的基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治则






第三节 治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三)治疗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但应该知道,疾病的病理变化是极为复杂的,病变过程亦有轻重缓急,所以,临床治疗,尚须知常以达变,灵活运用治疗法则,切忌墨守一则,刻遵一律。如对于某些邪实之证,常根据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近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避免伤正的目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言:“诸有水者,腰以下水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即为此意。
综上所述,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总则,概而言之,就是治病求本,以平为期,知常达变,因势利导。
二、基本治则
(一)扶正祛邪
1.扶正祛邪的概念
(1)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2.扶正祛邪的应用: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具体情况如下:
(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
(5)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灵活运用。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单纯用补法又恋邪,单纯攻邪又易伤正,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如气虚感冒,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单攻邪又易伤正,单补正又易恋邪,此时治当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二)标本先后
1.标本先后的概念:标即枝末、树梢,非根本之谓;本即草木之根本,根基。一般而言,从医患关系来说,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即病为本,人为标;从邪正关系来说,人体的正气为本,致病的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的关系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疾病的部位来说,病在内在下为本,病在外在上为标;从现象和本质来说,本质为本,现象为标。可见,标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针对临床病证中标本主次的不同,而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法则,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此即所谓标本先后的基本治则。标本理论对于正确分析病情,辨别病证的主次、本末、轻重、缓急,予以正确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
(1)缓则治本:缓则治本的原则,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当病势向愈,正气已虚,邪尚未尽之际。如内伤病其来也渐,且脏腑之气血已衰,必待脏腑精气充足,人体正气才能逐渐恢复。因此,治宜缓图,不可速胜。故“治主以缓,治客以急”(《素问·标本病传论》)。
(2)急则治标:急则治标的原则,一般适用于卒病且病情非常严重,或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候时。如治暴病不宜缓,初病邪未深入,当急治以去其邪,邪去则正气不伤,病人易于恢复。故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首当治其痼疾也”(《金匮要略》)。又如大失血病变,出血为标,出血之因为本,但其势危急,故常以止血治标为首务,待血止后再治出血之因以图本。此外,“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素问·标本病传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诸病皆先治本,惟独中满和小大不利两证先治其标。因中满之病,其邪在胃。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胃病中满,则药物和水谷之气,俱不能运行,而脏腑皆失其养,其病情更急,故当先治其标。名曰治标实则是治疗脏腑的大本,亦为治本。而大小不利者,因二便不通,病情危急,虽为标病,必先治之。但须注意,小大不利当是急证的大小便不通,如“关格”之类。若为一般病情,可酌情处理,不一定先治。
必须指出,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能绝对化。急的时候也未尝不须治本,如亡阳虚脱时,急用回阳救逆的方法,就是治本;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时,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也是治本。不论标本,急者先治是一条根本原则。
同时,缓的时候也不是不可治标,脾虚气滞病人,用理气药兼治其标更有别于单纯补脾。
(3)标本同治:也就是标本兼顾。标本同治适用于标病和本病俱急之时。如痢疾患者,饮食不进是正气虚(本),下痢不止是邪气盛(标)。此时标本俱急,须以扶正药与清化湿热药同时并用,这就是标本同治。又如脾虚气滞病人,脾虚为本,气滞为标,既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健脾益气以治本,又配伍木香、砂仁、陈皮等理气行滞以治标。标本兼治的原则,运用非常广泛,诸如补散并用之参苏饮,消补兼行之枳术丸,攻补兼施之增液承气汤等等。根据病情的需要,标本同治,不但并行不悖,更可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一般来说,凡病势发展缓慢的,当从本治;发病急剧的,首先治标;标本俱急的,又当标本同治。总之,临床上必须以“动”的观点来处理疾病,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借以确定治疗的先后缓急。故曰:“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则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
(三)正治与反治
1.正治
(1)概念:所谓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故又称“逆治”。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2)应用: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由于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所以正治法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分。
①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即以热治寒。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法等,
3热者寒之:是指热证现热象,要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法。
③虚者补之:是指虚证见虚象,用补益的药物补其虚。如阳虚证用壮阳法,阴虚证用滋阴法。
④实者泻之:是指实证见实象,则用泻法,泻其邪。如食积之证用消导法,水饮停聚证用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虫积证用驱虫法等。
2.反治
(1)概念: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故又称“从治”。究其实质,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仍然是“治病求本”。
(2)应用: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用于临床,一般具有以下几种:
①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症候。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方法对其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因热用”。
如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被格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真寒之征,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因其本质是寒,热象是假,所以就不能用“热
者寒之”的方法,而应用温热药治其真寒,里寒一散,阳气得复,而表现于外的假热,亦随之消失,这就是“以热治热”的具体运用。
②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只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壮热、口渴、便燥、尿赤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的反治法。
③塞因塞用: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胀满等症,治疗时应采取补脾益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升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这种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
④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的,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但是,正治与反治的概念有别,并且,就各自采用的方药的性质、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间的关系而言,方法上有逆从之分。此外,它们的适用病证有别: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采用正治;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者,则适于用反治。由于在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本质与其征象的属性是相一致的,因而,正治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四)调整阴阳
1.概念:所谓调整阴阳,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佘,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讲,人体患病是阴阳间协调平衡遭到破坏,出现了偏盛偏衰的结果:故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
2.应用
(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的病证,应当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来治疗。
①抑其阳盛:“阳盛则热”所致的实热证,应用清泻阳热,“治热以寒”的法则治疗。
②损其阴盛:对“阴盛则寒”所致的实寒证,应当温散阴寒,“治寒以热”,用“寒者热之”的法则治疗。
由于阴阳是互根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在阴阳偏盛的病变中,如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以扶阳或滋阴之法。
(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是指对于阴阳偏衰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予以治疗的原则。病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之分,其治则有滋阴、补阳、阴阳双补之别。
①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适于阴虚之证,阴病治阳适用于阳虚之候。“阴虚则热”所出现的虚热证,采用“阳病治阴”的原则,滋阴以制阳亢。“阳虚则寒”所出现的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的原则,阴虚者补阴,阳虚者补阳,以平为期。
②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临床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因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临床上治疗血虚证时,在补血剂中常佐以补气药;治疗气虚证时,在补气剂中也常佐以补血药。
③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互根的,所以阴虚可累及阳,阳虚可累及阴,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证,治疗时当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都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因此从广义来讲,解表攻里、升清降浊、补虚泻实、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五)调和气血
1.概念: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无不伤及气血。所以,“治病之要诀,在明气血”(《医林改错》)。所谓调和气血,是根据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异常,以及气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采取“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的原则,使气顺血和,气血协调。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适于气血失调之候。
2.应用: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调和气血又须与燮理阴阳、调整脏腑密切结合起来。
(1)气病治则:祖国医学认为,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防御和固摄之功。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故治疗时必以调气为要,而调气之法众多,如《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所言:“气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流而散之”。推而广之,则寒之、热之,乃至按摩、针灸、饮食等均属于调气之列。
气病之治则,概而言之,即: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逆则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①气虚则补:气虚系指元气亏乏,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变化。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而尤以培补中气为重: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故气虚之极,又要从补肾人手。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根互用,故补气又常与补血相结合: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故在极度气虚时又当与补阳同用。
补气药易于壅滞,一般情况下,痰湿内盛者,不宜使用,但必要时可补气与化痰、祛湿兼施。又有气虚不运而生胀满者,用塞因塞用之法,亦应稍佐理气之品。
②气滞则疏: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多因情志失调,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停聚于内,影响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故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因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小肠大肠主泌别传导功能有关,故气滞多与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则气滞。所以,气滞之病又以肝气郁滞为先。
治疗气滞,定当理气行气。所谓调气、舒气、理气、利气、行气,虽名称不同,轻重不一,但总以“疏气令调”为期。
因气滞有或在形躯,或在脏腑,或因寒,或因热,或因虚,或因实之异,故不可一味破气、行气,应根据脏腑经络之寒热虚实而调之。用苦寒泄热而不损胃,用辛温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疏气药大多辛香而燥,大剂或久用能耗气、散气和消耗津液,对血虚、阴虚以及火旺等,均当慎用。
③气陷则升:气陷,即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失于摄纳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使脏器之维系、气液之统摄等受到损害,当升者不能升,当固者不能固,而导致各种气虚下陷之候。陷者举之,故气陷当用升气之法。升气之法主要用于中气下陷而见囟陷、胞睑下垂、脱肛、滑泄不止,以及冲任不固所至崩中漏下、带下、阴挺、胎动不安等。
④气逆则降: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而上冲的病理变化。气逆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肺气逆则咳嗽胸闷;胃气逆则恶心嗳气;肝气逆则头痛而晕、胸胁胀满,甚则昏厥;肾气(冲气)逆则奔豚。气逆则降气,所谓“气逆于脏……当以顺气为先”(《景岳全书·血证》)。降气又称顺气,平气。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亦有虚者。降气法,适于实证,且宜暂用,不可久图。若因虚而逆者,补其虚而气自降,不得用降气之品。
⑤气脱则固:气脱是气的内守固摄作用过弱,而致气的外越散脱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气虚至极而成。由于体内气血津液遭到严重损耗,以致脏腑的功能衰竭,阴阳失其相互为根之常,因而有脱绝危亡之险。脱有缓急,故临床上有虚脱和暴脱之分。凡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者,属于气脱。虚者补之,涩可固脱。故气脱者每于补气固本之中加入收涩之品,以补而涩之。若属暴脱者,固涩无效,应当补阳助阴,使阴固阳潜?固涩法常与补法同用,又据证之寒热而与温法或清法同用。因气属阳,故气脱之治,多温补与固涩同用。
⑥气闭则开:气闭是由于浊邪外阻,或因气郁之极,甚至气的外出亦为所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主要特征。闭则宣开,因清窍闭塞而昏厥,故又称开窍。开窍有温开、凉开之分。气闭有虚实之分,实则邪未减而正末衰,治当开其闭:而虚则为内闭外脱之候,当予以补气养血,回阳固脱之晶。切勿但见气饥闭塞,不分虚实,一律用辛香走窜、通关开窍之药,以避免犯虚虚实实之弊。
(2)血病治则:血为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生于脾,宣于肺,统于心,藏于肝,化精于肾,功司濡养、滋润,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血之为病,证有血虚、血瘀、出血、血寒、血热之分。其治疗则有补、行、止、凉之异。
①血虚则补: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心主血,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肾精可化而为血,所以血虚多与心肝脾肾有密切关系。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根据阳生阴长的理论,血虚之重证,于补血方内常配人补气药物,可收补气生血之效。血虚与阴虚常常互为因果,故对血虚而兼有阴虚者常配伍补阴之品,以加强其作用。
补血药多滋腻,可妨碍消化,故对湿滞中焦、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如必须应用,则应:与健脾和胃药同用,以免助湿碍脾,影响脾胃之健运。
②血脱则固:下血不止,崩中漏下,诸大出血,皆属血脱,用涩以固脱。凡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品,以敛其耗伤。凡治血脱者,于止涩药中加入气药。如,大失血又当用固脱益气之法。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所以血脱必然导致气脱,即气随血脱,并非单纯的血脱,甚则阴竭阳脱,出现亡阳亡阴之危候。
③血瘀则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实者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瘀者行之,总以祛瘀为要。祛瘀又称消瘀:在具体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辨证精确:运用活血化瘀法,除正确地掌握瘀血的诊断指征外,还必须分清其病位之表里脏腑经络、病性之寒热、病势之或虚或实,方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活血化瘀虽是治瘀血证的总则,但瘀血有轻重缓急之分。故活血化瘀又有“和血行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之别。一般来说,应根据瘀血程度的轻重,分别按和血行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三法之序,先轻后重。切勿不分轻重,动辄破瘀攻逐,虽能取快于一时,但瘀去而正伤。
掌握药性:活血化瘀疗法的作用是通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和方剂来体现的。因.此,必须掌握药物的特性。其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血瘀之因有寒热之分。“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因此,要根据药物之寒热温凉分别选用。其二,活血化瘀药物除具有通行血脉、调畅血气、祛除瘀滞的共同功效外,每味药还可兼有行气、养血、凉血、止血、消症、通络、利水、疗伤、?肖痈等不同作用:其三,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或病变部位具有敏感性。如消症除痞之三棱,莪术、阿魏,治疗肿块之黄药子、刘寄奴,瘀血在上部用川芎,下部用牛膝,瘀血人心用郁金,在肝用泽兰等等。掌握这些药性,选药组方可恰到好处。
熟悉配伍:血瘀往往是由多种原因而引起的,所以活血化瘀必须根据辨证的结果,视具体情况配合其他疗法,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临床常用的配伍有:理气行气、补气益气,补血养血、止血消症、凉血温经、清热解毒等。
④血寒则温:血寒是指寒邪侵袭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或素体阳虚,虚寒内生,而致气血凝滞而言,以寒痛为其临床特征。以温经散寒药通经活络,和和血行血之品相配伍。
⑤血热则凉:血热是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或外感温热邪气侵入血分的一种病理变化,以出血和热象为临床特征。热者寒之,故血热多选用清热凉血和凉血止血之品治之: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所以应用凉血止血和清热凉血等寒凉药物,要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出血而有明显瘀滞者,不宜一味大剂寒凉止血.必要时配合活血行血药,旨在避免留瘀之患。热盛必伤阴,除配伍有养阴作用的清热凉血和凉血止血之品外,亦可加入养阴之药。
⑥出血则止: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下出于二阴,或溢于肌肤者,统称为出血:出血宜止血。正确地运用止血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分清出血的原因和性质:出血的原因大多与火和气有关。“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景岳全书·血证》):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或火旺而气逆血溢,或寒凝而气滞血瘀,亦有气虚挟寒者,但出血以属热者为多。此外,内有瘀血,血脉阻滞,流行不畅,导致血不循经,亦可发生出血。出血之病机以气为主,贯通寒热虚实。
止血还必须分清出血的部位,因为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不仅有寒热虚实之异,而且所累脏腑也不尽一致。因此,止血必须辨证施治,切勿一味止血,即“见血休治血”之谓,忌用大剂寒凉或固涩:出血虽以属热者为多。但血证初起,应禁用大剂凉血止血,寒凉药亦不可久用,以防止瘀血内停,损伤脾阳,脾愈伤则血愈不归经。更忌单纯用收涩止血之品,对出血而兼血瘀证尤须如此,切勿“闭门留寇”,关于炭剂止血的应用:炭剂止血是中医治疗出血的重要措施。素有“红遇黑则止”之说,但不能凡见出血,不分病之虚实,药之寒热,皆炒炭投之。
使用炭剂止血的一般规律是:实热火证之出血,须苦寒之药以直折其火,热清则血自宁。虚热火旺之出血,宜滋阴清热降火,用甘寒、咸寒以滋阴清热,炭剂焦苦有伤津耗液之虞,故不宜使用炭剂。出血之虚寒者,当用温热之晶,而寒凉药则不相宜。若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失血,用药宜寒热兼顾,虚实并进,止血之剂不论寒药与热药,均可炒炭而用。临床用炭剂止血,须权衡利弊,正确使用才能体现炭剂止血之妙用。
(3)气血同病治则: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属阳,血属阴,一阴一阳,互相维系。由于气血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常相互影响,终致气血同病。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作用。气虚无以生化必致血虚,推动、温煦之功减弱必致血瘀,统摄无权必致出血,气滞则血因之而瘀,气机逆乱则血亦随之而上逆或下陷。此为气病及血。同样,血病亦可及气,如血虚无以载气,则血亦随之而少,血瘀则气亦随之而滞,血脱则气无所附,必随之脱逸,乃至亡阴、亡阳之危候。
气血关系失调,常常表现为气血同病,故治疗则应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正常状态。
①气病治血:气血互相维附,气虚则血弱,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血乱,气温而血滑,气寒而血凝。气病则血随之亦病。故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即病矣,则血不得独行,故亦从而病焉。是以治气药中必兼理血之药”(《医家四要》)。这就是气病治血的理论依据。总之,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气虚宜“精中求气”,气郁宜兼顾其耗阴血滞,气逆宜求于气血冲和:这是治疗气病的重要原则。
②血病治气:气病血必病,血病气必伤,气血两者,和则俱和,病则同病,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所以“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此虽指治疗虚证而言,实为治。血之准则,一言以蔽之,治血必治气,气机调畅,血病始能痊愈。
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虚补气之法,以健脾益气、温养心气、补益肾气为主。因为脾能健运,化源充足,血脉充盈:心生血,水谷精气赖心阳之温煦,才能变化而赤为血。
肾阳为一身诸阳之本,肾精赖真火之蒸化方能化而为血:血滞者,行其气而血自调。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瘀气亦滞。故治疗血瘀必须重视调气。因气虚、气滞均可致瘀,且血之运行与心、肺、肝、脾等有密切关系?所谓调气又有疏肝理气、宣畅肺气、温通心气,和补益元气之分,其中尤以调肝气为最。肝主疏泄,疏通气机,促进气血之运行。若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气滞则血瘀。所以必用疏肝理气之药物,疏通气机,气行则血亦行,不治瘀白化。
血溢者,调其气而血自止。血随气行,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气虚、气实、气寒、气热均属气失冲和之列。故治血必调气,气和则血宁。
综上所述,气之与血,两相维附,气为主,血为辅,气为橐龠,血如波澜,故“有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医宗必读·辨治大法论》)。临证时,应综观全局,燮理阴阳,俾阴平阳秘,气调血和,则其病自愈。
(六)调整脏腑
1.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他脏有病也可影响本脏。因此,调整脏腑就是在治疗脏腑病变时,既要考虑一脏一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更要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这是调整脏腑的基本原则。
2.应用
(1)调整脏腑的阴阳气血: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阴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是脏腑病理改变的基础。因此,调整脏腑阴阳气血是调整脏腑的基本原则。
脏腑的生理功能不一,其阴阳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也不尽一致。因此,应根据脏腑病理变化,或虚或实,或寒或热,予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肝主疏泄,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其病理特点为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肝用太强,气郁化火,血虚生热生风等,其病变主要有气和血两个方面,气有气郁、气逆,血有血虚、血瘀等。故治疗肝病重在调气、补血、和血,结合病因予以清肝、滋肝、镇肝等。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气机升降出入规律、四时通应,以及喜恶在志等生理特性不同,故调整脏腑须顺应脏腑之特性而治。如脾胃属土,脾为阴土,阳气乃损;胃为阳土,阴气乃伤。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故治脾常宜甘温之剂以助其升运,而慎用阴寒之晶以免助湿伤阳。治胃常用甘寒之剂以通降,而慎用温燥之品以免伤其阴。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①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调节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调节:其治则主要有“补母”与“泻子”两个方面。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生金资水等从属于“虚则补其母”;肝实泻心、心实泻胃等从属于“实则泻其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调节:其治则主要有抑强和扶弱两个方面。如木火刑金者,采用佐金平木法来泻肝清肺,此属抑强;肝虚影响脾胃,此为木不疏土,治以和肝健脾,以加强双方之功能,此为扶弱。至于抑木扶土、泻南补北等,属于二者兼施,而有主次之别。
根据五行制化规律调节: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循环不息。因此,根据五行调节机制对脏腑功能进行调整,不仅要补母泻子,抑强扶弱,调整相关两脏的关系,而且更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调整相关三脏之间的关系,如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既要抑木扶土,又要培土生金,佐金平木,使之亦制亦化,协调平衡。
②根据五脏互藏理论调节:五行互藏,五行配五脏,而五脏互藏。一脏统五脏,五脏统一脏。人体任何生理功能既受五脏共同调节,又有主从之分。就呼吸功能而言,肺主呼吸,但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调畅气机,使之升降相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参与生成宗气;心主血脉而藏神,血为气母,心血给气以营养,心神又为呼吸调节之主宰。故五脏均参与呼吸的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为要。所以,呼吸功能失调,常重在调治肺脾肾三脏。
③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节:人体脏与腑的配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应的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生理上彼此协调,病理上又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因此,治疗脏腑病变,除了直接治疗本脏本腑之外,还可以根据脏腑相合理论,或脏病治腑,或腑病治脏,或脏腑同治。
脏病治腑:如心合小肠,心火上炎之证,可以直泻心火,而通利小肠,导心经之热从下而出,则心火自降。它如肝实泻胆、脾实泻胃等,此即治脏先治腑之谓。
腑病治脏:如肾合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治肾即所以治膀胱。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肺气壅塞。而宜降病气,亦可使腑气得顺,大便自通。
脏腑同治:脏腑病变,虽可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但临床上多脏腑同治。如脾与胃,纳运相得,燥湿相济,升降相因,故脾病必及胃,胃病必累脾。所以,临床上常脾胃同治。
实则泻腑,虚则补脏: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以藏为贵。五脏六腑皆可表现为实证,实则泻之。不仅六腑之实泻腑以逐邪,如阳明腑实证之胃肠热结,用承气以荡涤胃肠之实热。而五脏之实亦借泻腑以祛邪,如肝经湿热,可借清泄肠道,渗利小便,使湿热从二便而出。五脏之虚自当虚则补之,六腑虚亦可借补脏以扶正。如膀胱气化无权而小便频多,甚则遗溺,多从补肾固摄而治。小肠泌别清浊功能低下,多从脾肾治之等等。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的体质差异等,均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
(1)概念: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就是因时制宜。
(2)应用: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的变迁,所以治病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例如: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明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内,此时若病热证,也当慎用石膏、薄荷等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故曰:”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用温远温”。“远”,避之谓;前者之“温”。指药物之温,后者之“温”。指气候之温:就是说用温性药时,当避其气候之温:余者与此同义。
2.因地制宜
(1)溉念: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就叫因地制宜。(2)应用: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有区别,所以治疗用药亦应有所差异: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寒.治宜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其病多热,治宜苦寒―说明地区不同。患病亦异,而治法亦当有别:即使相同的病证,治疗用药亦当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例如,用麻黄、挂枝治疗外感风寒证,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可以稍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此外,某些地区还有地方病,治疗时也应加以注意。
3.因人制宜
(1)概念: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2)应用:在治疗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看到病人的整体情况.如:
①年龄:年龄不同,生理机能及病变特点亦不同,老年人气血衰少,上机减退,患病多虚证或正虚邪实,治疗时,虚证宜补,而邪实须攻者亦应注意配方用药,以免损伤正气: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末亢.脏腑娇嫩,且婴幼儿生活不能自理,多病饥饱不匀,寒温失调,故治疗小儿,当慎用峻剂和补剂。一般用药剂量,亦必须根据年龄加以区别。
②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特别是对妇女有经期、怀孕、产后等情况,治疗用药尤须加以考虑。如妊娠期,禁用或慎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产后又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情况等。
③体质:在体质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个体素质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还有偏寒偏热以及素有某种慢性疾病等不同情况,所以虽患同一疾病,治疗用药亦当有所区别。如,阳旺之躯慎用温热,阴盛之体慎用寒凉。其他如患者的职业、工作条件等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在诊治时也应该注意。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必须全面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预防






第二节 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指出:“圣人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充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丹溪心法》)。未病先防旨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二)未病先防的方法
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1)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的、持续的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因此,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
中医摄生十分重视精神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己以待物;“无”足没有妄想和贪求,即具有较为高尚的情操,无私寡欲,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人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要作到:
①饮食有节:中医摄生学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
②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中医非常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要求人们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此外,养生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使气血流通,促进身体健康。否则,过劳以耗伤气血,过逸又可使气血阻滞,而发生各种疾病。
③适应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避免邪气的侵害,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摄生原则,以适应自然规律,保障人的健康。“法于阴阳”的“法”,即效法之意。“阴阳”,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于术数”的“和”,为调和、协调之意。“术数,修身养性之法”(《类经,摄生类》)。即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采取适宜的摄生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可见我国很早就已开始用药物预防疾病了。我国在16世纪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先驱,为后世预防接种免疫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试用中药预防多种疾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是简便易行,用之有效的方法。
2.防止病邪的侵袭: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应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对六淫、疫疠等应避其毒气。至于外伤和虫、兽伤,则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
二、既病防变
(一)既病防变的概念
所谓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二)既病防变的方法
1.早期诊断:“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医学源流论·防微论》)。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未衰,所以比较易治。倘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由表人里,病情加重,正气受到严重耗损,以至病情危重。因此既病之后,就要争取时间及早诊治,防止疾病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局部到整体,防微杜渐,这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所谓“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医学心悟》)。如头目眩晕,拇指和次指麻木,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重视防治,以免酿成大患。
2.防止传变:传变,亦称传化,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转移变化。“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
中医学关于疾病传变的理论是研究疾病发展的机转、趋向和转归的一种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而且对于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推测疾病的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只有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止疾病的传变。具体的传变规律,如外感热病的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内伤杂病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传变,以及经络传变、表里传变等。我们能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传变途径及其规律,就及时而适当地作出防治措施,从而制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
如伤寒,是一类以感受风寒之邪为主的外感热病。其邪始自皮毛肌腠而人,其“循经传”的一般规律是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太阴,而少阴,而厥阴。此外尚有“越经传”、“表里传”、“随经人腑”等传变形式。虽形式不一,但多始于太阳,因误治而造成传变者亦以太阳病阶段为最多。因而,伤寒的早治必须把握住太阳病这一关键。“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临床基本特征,太阳表证每以发散外邪为主要治法。太阳病阶段的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是截断伤寒病势发展的最好措施:
3.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变,不仅要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而且又“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由于人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主张根据其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以控制其病理传变。如《金匮要略》中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临床上治疗肝病时常配合健脾和胃之法,就是要先补脾胃,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止肝病传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如,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胃阴受损的病人,病情进一步发展,则易耗伤肾阴。据此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了“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咸寒”以养肾阴的药物,从而防止肾阴耗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养生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功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长寿。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学认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两种不同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未发病之前,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光辉思想。但既病之后,倡导及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具体方法上又要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注意先后缓急,做到防治结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健康与疾病,阴阳平衡与阴阳失调,二者共处于同一机体内,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健康与疾病,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疾病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邪正交争是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即疾病的传变理论。这种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步系统完备起来,成为病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一)疾病传变的含义
疾病传变,简称病传。所谓“传变”,一般认为“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起着性质的转变。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某阶段性的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递传的表现。疾病传变是指疾病的传变规律和过程。转化和传变不同,转化是指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病理变化之间的互相转变,如阴证和阳证、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之间的互相转化。而传变,则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传移变化。疾病的传变和转化称之为传化。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的表里上下、脏腑组织之间,有经络气血相互沟通联络,因而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或其他脏腑传变,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这种疾病传变的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辨证沦治,而且对疾病的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测疾病的预后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
疾病传变包括病位传变和病性转化。病位传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外经络传变和脏腑传变两端。如就外感和内伤而言,一般说来,外感疾病的传变是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的传变则为经络之间传变、经络脏腑之间传变,以及脏腑之间生克制化传变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无论哪种传变,都是以脏腑经络功能失常为其基本病理变化。病性的转化,则有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两端。
二、病位传变
病位,指病变的部位。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表里之间、脏腑之间,均有经络相互沟通联络。因此,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称之为病位的传变。常见的病位传变包括表里之间与脏腑之间传变两个方面。
一般地说,外感病发于表,发展变化过程是自表人里、由浅而深的传变,所以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内伤病起于脏腑,发展变化过程是由患病脏腑波及影响其他脏腑,所以内伤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脏腑之间的传变。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临证时运用动态的观点对待疾病,在病已发而未深,微而未甚之时,便能见微知著,掌握病势发展趋向,从而抓紧时机进行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一)表里出入
表里出入,又称表里传变、内外传变。它代表病变部位的深浅,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表里传变可分为表邪人里(或由表人里)和里病出表(或由里出表)两种形式。
表与里,具有相对的含义。以整体而言,则肌肤为表,内在的脏腑组织器官为里。以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脏腑相对而言,腑为表,脏为里;以经络而言,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在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但作为辨证纲领的表证和里证,一般是指肌肤和脏腑而言的。
六淫之邪,首先犯表;七情过激,饮食劳倦,则病起于内。即所谓:“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人六腑,阴受之则人五脏”(《素问·太阴阳明论)),病在表,多见邪在经络肌腠的症状;病在里,多见脏腑的症状。一般而言,病在表者多较轻浅,病在里者多较为深重。
人体的脏腑经络,原是表里相通的,疾病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病在表的可以入里,病在里的也可以出表。病邪由表人里,一般都是按皮毛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的规律而依次相传的:如“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诸痹不已,亦益内也”(《素问·痹论》)。反之,扁在里,也可出表。如温热病变,内热炽盛,而汗出热解或疹病透发于外,即为里病出表。
表里互传的机制,主要取决于邪正双方势力的对比。正不胜邪,则表邪可以入坚内陷;反之,正胜邪却,则里证可能出表。因此,以外感疾病而言,病邪由表人里者,多为病进之象;由里出表者,多为向愈之兆。故曰:“伏温由阴而出于阳,于病机为顺,若病发于阴而溃于阴,不达于阳,此病机为逆”(《温热逢源》)。
此外,在伤寒病机传变中,其病邪之出入,尚须经过半表半里阶段,即外邪由表内传而尚未人里,或里邪透表又尚未至表的病理阶段。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邪传少阳,则病邪既不在太阳之表,又未达于阳明之里,故少阳病变亦称半表半里之病变,其病机即为邪入少阳,正邪分争,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进而影响及胃。故临床常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千、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为特点。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
1.六经传变:关于六经传变规律,《素问·热论》仅指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阳,厥阴受之”,以示为之次第。故曰:“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犹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计程,如此立个前程的期式约摸耳,非计日以限病之谓”(《伤寒论条辨》)。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完整的六经传变理论。本节所说的六经传变就是指此而言。
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六经之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三阳之中,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之中,太阴居表,以次为少阴、厥阴。外邪循六经传变,由表人里,渐次深入。即太阳一阳明―>少阳―>太阴一少阴―)厥阴。如风寒初客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为太阳病。若邪气人里,出现但热不寒,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甚而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神昏谵语等则为阳明病。若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则为少阳病。三阳经病以热证实证为主,邪气虽盛,正气未衰。若正气已衰,抗邪无力,则病人三阴:如脾虚湿胜而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者,称之为太阴病。如病及心肾而现“脉微细,但欲寐”者,称之为少阴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寒化证为少阴虚寒本证,除上述主证外,尚有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蜷卧等;热化证则尚有心烦不得卧等。病人厥阴,及于肝、胆、心包、三焦,以寒热错杂为其病机特点,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由表人里,由阳人阴,由轻而重的发展趋势。
六经传变的特殊规律:六经传变不完全按着六经次序循经相传,还有一些特殊的传变形式。
①越经传:越经传是不按六经次序而传变。如由太阳而传至太阴。
②表里传:表里传是表里两经相传。如由太阴而传至阳明。
③直中:凡病邪不经三阳经传人,而直接出现三阴经症候者,称直中。如直中太阴或少阴,以直中太阴为多。因素体脾胃阳虚,所以发病即现太阴症状,称之为直中太阴。
④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因而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
⑤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候者,称为并病。与合病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经症候还在,而后一经症候又具备的条件下,两经交并为病,而有先后次第之分。
2.卫气营血传变:温病学中关于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有顺逆之分。
(1)顺传:在卫气营血传变中,顺传是指病邪由卫传气,由气传营,由营传血。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温热病由表入里,由外而内,由浅人深,由轻而重的疾病演变过程,揭示了病变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一般来说,病在卫分为病势较轻浅,病位在皮毛和肺,以发热恶寒为其临床特点。病在气分为邪已传里,病势较重,病位在肺、胸膈、胆、胃肠、脾,以但热不恶寒为其临床特点。病在营分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病位在心和心包,以舌质红绛、心烦不寐为其临床特点。病在血分为邪更深入一层,最为严重,病位在心、肝、肾,以舌质红绛及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其临床特点。
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不同,温病在传变过程中,亦有不出现卫气营血全程传变者:有初起邪在卫分,治后即愈,不复传里的;有起病不从卫分而直中气分或营血的;还有卫气同病、营卫合邪、气血两燔的;更有病邪先人营血,后传出气分,但未得清解,又复人营血等。如春温、暑温、伏暑等,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很不明显。至于湿温,湿多热多,化热化燥,传变无定。
(2)逆传:在卫气营血传变中,肺卫病邪,邪不外解,不传气分,由肺而径自内陷心包,称为“逆传”。其病剧变,病势凶险。;
3.三焦传变:在温病学中,三焦病变的传变规律,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由此而传人中焦为顺传,如由肺而传人心包则为逆传。中焦病不愈,多传人下焦肝肾。故温病由口鼻而人,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肾。始于上焦,终于下焦。这是一般的规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变过程中,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亦有中焦证未除又出现下焦证的等等。
(三)内伤杂病的传变
1.经络之间的传变:经脉之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一经有病必然传至他经,或影响相联的其他各经,如足厥阴肝之经脉,布胁肋,注肺中,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循经上犯,灼伤手太阴肺经,即所谓木火刑金,而出现胸胁灼痛、咳嗽痰血、咳引胸痛等肝肺两经之证。或直接影响表里相合之经,如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心火炽盛,可移热于小肠而致小肠实热,出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
2.经络脏腑之间的传变:一为由经脉传至脏腑。“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人,极于五脏之次也”(《素问·缪刺论》)。这是邪气由浅人深,由经脉而脏腑传变的一般规律。如风寒之邪客于手太阴肺经等,必内舍于肺而致肺失宣肃,发生咳嗽、喘促等。故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素问·咳论》)。一为由脏腑传至经脉。如“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灵枢·邪客》),故心肺有病会通过其所属经络的循行部位而反映出来,出现胸痛、臂痛等。
3.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传变:脏与腑互为表里,二者之间的传变,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脏。一般说来,由腑及脏,其病较重,脏病难治;由脏及腑,其病较轻,腑病易医。关于脏与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前已述及,不再重复。这里只就五脏之间的病理传变规律概述如下:
五脏疾病的传变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密切联系。其传变的一般规律不外相乘、反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四个方面,再加上本脏自病,则为五种不同情况。故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难经·五十难》)。所谓“后来”、“前来”,就是生我、我生的母子传变关系:后来为生我之母,即母病及子;前来为我生之子,即子病及母。“所不胜”,“所胜来”是克我、我克的关系:所不胜为克我者,“所不胜来”即相乘传变;所胜为我克者,“所胜来”即相侮传变。“自病”则为病邪直中本脏,并非由于他脏传变而来。
五脏之间的这种病理传变形式又可分为顺传和逆传两种情况。
顺传:一般地说,母病及子和相乘传变谓之顺传。如水能生木,若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而肝阳上亢,出现眩晕、眼花、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之候,即属母病及子,称之为水不涵木。因肾水能滋养肝木,病情虽有发展,但邪气挟生气而来,所以其病虽进而易退。木能克土,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而现胸闷胁痛、纳呆腹胀等症。木来乘土,属相乘传变,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脏气本已受制,邪气又挟其相制之力而来,贼害必甚。但其病虽甚而易却。
逆传:一般地说,子盗母气和反侮传变谓之逆传。如土能生金,在虚损劳瘵病中,其自上而来者,一损于肺,过于中则不治,故曰:“久咳,损及中州,食减神倦,则肺无所资”(《临证指南医案》)。“久咳便溏,脉虚而数,为肺脾俱病,培补中气为要”(《静香楼医案》)。此为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肺主一身之气,脾乃生气之源,脾虚则生化之机日惫,使虚劳趋于难复之境。故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医旨绪余》),所以说子病及母为逆。土本克水,土虚则水反侮土,则土益虚。五更泄泻谓之“脾肾泄”,系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水寒侮土,故下利不已。故曰:“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素问·阴阳别论》)。辟,反克之义。可见反侮相传亦为逆。
总之,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脏腑之间,亢则害,承乃制。所以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乃其传化”(《素问·玉机真脏论》):这是五脏疾病按生克制化规律传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体质有强弱,受邪有轻重,病情有万变,治疗有正误,所以疾病的传变也有不以次相传者。因此不能把这种传变规律当作刻板的公式,按图索骥,必须全面观察、灵活运用。
三、病性转化
(一)病性的概念
病性,即病变的性质,它决定着病证的性质。一切疾病及其各阶段的证候,其主要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种。这四种病证的性质,是由其相应的病机性质所决定的,即寒的病机反映出寒的病证,虚的病机反映出虚的病证等。虚实寒热的病机是由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所导致的。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病变始终保持发病时原有的性质,只是发生程度的改变;二是改变了发病时原有的性质,转化为相反的性质。病性的转化,就是指第二种情况,其内容包括虚实转化与寒热转化。
(二)病性转化的形式
1.寒热转化:寒与热,是对病变性质的概括,在病理性质上各具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寒多属于病理性衰退,热多属于病理性亢奋。故曰:“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刺志论》)。
寒与热,是性质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的体现。“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篇》)。“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由于阴阳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阴阳的偏盛偏衰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热可以由于阳盛,也可以由于阴虚;寒可以由于阴盛,也可以由于阳虚。一实一虚,一寒一热,最当分辨。
病变寒热属性的一般规律是,感受阴邪,或阳虚阴盛,病势沉静所表现的证候,多属于寒;感受阳邪,或阴虚阳亢,病势亢奋所表现的病变,多属于热。寒热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一般而言,由热转寒者,多由于正气损伤,病多难愈,由寒转热者,多是正气来复,病较易治。故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灵枢·论痛》)。在疾病过程中,阴阳的消长盛衰是不断变化的,随着阴阳的盛衰,疾病或病证的病理变化也可以改变原来的性质,转化成与原来性质相反的属性,或由寒化热,或由热转寒。
由寒化热:由寒化热是指疾病或病证病变的性质本来属寒,继而又成为热性的病理变化。如太阳表寒证,疾病初起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以后继则出现阳明里热证,而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数。又如哮喘病开始不发热、咳嗽、痰稀而白,继则转化为咳嗽、胸痛、痰黄而粘稠,即表示病性已由寒而化热。
由热转寒:由热转寒是指疾病或病症病变的性质本来属热,继而转变成为寒性的病理变化。如便血病人,初起则便血鲜红、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若日久不愈,血去正伤,阳气虚衰,继则转见血色紫暗或黑,脘腹隐痛,痛时喜按喜暖,并见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则表明当此之时其病性已由热而转寒。
2.虚实转化:虚与实,是由邪正盛衰所导致的两种性质相反的病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经常在发生着变化。当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其位的程度时,虚与实的病机也就随之发生转化,出现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情况。
由实转虚:由实转虚是指本为实性病理变化,由于病情发展至后期,或失治、误治等因素,使病程迁延,虽邪气已去,但正气耗伤,因而逐渐转化为虚性病理变化:如外感病初、中期的病机属实,主要表现出邪气亢盛的一些症状和体征,若至病的后期,或因治疗不当,迁延日久,而出现气血阴阳亏虚的症状和体征,说明病机已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因虚致实是指本为虚性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虚,而产生气滞、痰饮、内湿、瘀血、食积等病理变化或病理性产物,或因正虚抗邪无力而复感外邪,邪盛则实,形成虚实并存的病理变化。实际上,因虚致实是虚性病机仍然存在,因其虚而复增邪实的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
四.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疾病传变虽有――定规律,但由于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很多,所以疾病的传变也是错综复杂的。疾病的传变主要与体质因素,病邪的性质、地域、气候、生活状况、治疗当否等有密切关系。
(一)体质因素
体质对疾病的传变作用,其一是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与传变的速度,素体盛者,一般不易感受病邪,一旦感邪则发病急速,但传变较少,病程亦较短暂;素体虚者,则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势较缓,病程缠绵而多传变,其二是影响病邪的“从化”,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演变,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不一,可表现为不同的疾病过程,所谓邪气因人而化,疾病因人而异,“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由于机体正气有个体差异,脏腑组织,虚者受邪,实者不受邪,因而可以改变疾病的传变过程。
(二)病邪性质
病邪的种类和受邪的轻重也影响疾病的传变。如伤寒和温病同为外感热病,因病邪性质有寒温之别,故其传变规律也不尽相同:伤寒按六经传变而温病则按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即使同一病邪,因机体感邪轻重不一,其传变也不一致。
(三)地域气候
地理环境和时令气候对疾病的传变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居处势高而干燥,或久晴少雨季节,病变多呈热重于湿,且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居处卑湿,或阴雨连绵季节,则病变多呈湿盛热微,湿重于热,且易于伤气伤阳。而且,某些阳微湿盛患者还可转化为寒湿病变。
(四)生活状况
生活状况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房事等。其对疾病的传变亦有一定的影响,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进程。情志内伤,可通过干扰气机而对疾病传变发生作用;过劳则耗伤人体气血,而致正虚不足;过逸则气机不利、气化衰弱而致正气虚损;过饥则正气匮乏,气血不足,刚正不胜邪而病情转重;过饱则内伤脾胃,积滞内停,而致病邪兼挟宿食积滞为患;过食辛辣炙博则可助长热邪;过食寒凉.则损伤阳气。导致阴寒.内生,影响传变而加重病情;房室过度则可致精气亏损,下元虚衰,易致正虚邪实,引邪深入,并易酿成水亏火浮。虚阳上亢,以及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病变。
此外,治疗护理当否和意外因素等亦直接影响疾病的传变。正确的治疗,可及时阻断、中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或使疾病转危为安,以至痊愈。反之,若用药不当,或失治、误治,损伤了人体正气,则可致变证迭起,坏证丛生,甚至预后不良。如风寒表证当用汗法,若误下则伤肠胃,病邪即会迅速人里而现协热下利等;风温邪在肺卫,误用辛温发汗,则热邪极迫,窜入血络或内陷心包,发生斑疹、神昏。若护理不当,患者饮食失宜,情绪波动过大,劳倦房事等。都可造成新的气血失调,影响病变发展,突然而来的意外因素,能使正气暴虚,其病可不按规律传变,或改变疾病的传变次序,乃至难以预测其传变之序:故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素问·玉机真脏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经络病机






第五节 经络病机

经络病机是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联系功能、气血运行及信息传导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当人体感受外邪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络属的脏腑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因此,学习经络病机,应与脏腑气血病机相互参照。
经络所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一方面与各经脉所络属的脏腑的病理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与各经络的循行路径和经脉气血运行通达与否也有关。
一、十二经脉病机
经脉各有不同的循行路径,当致病因子侵袭机体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经络就会通过它所循行的有关部位,反映出各种症状和体征来。例如,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桡侧,沿食指桡侧上行,循臂入肘,上肩,其分支从缺盆(锁骨窝)向上到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所以当手阳明大肠经有了病变,就可能出现齿痛、颈肿、肩胛及上臂痛、食指活动不灵活等,甚至出现红肿灼热或寒冷感等。因此。在学习中应当熟悉各经脉的主要病证。
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皆有一定的络属关系,因此,十二经脉有病就会影响到相应的脏腑,从而出现脏腑的病理变化。如足太阴脾经人腹属脾络胃,并与心、肺及肠有直接联系,故足太阴脾经有病,则会引起脾胃升降失常,纳运失职之候,如胃脘痛、呕恶、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或黄疸、肿胀等。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并与肝、肺、心等脏有直接联系,所以足少阴经有病,就可出现水肿、泄泻、腹胀、阳痿,以及眩晕、目视模糊、气短,心烦等症。所以分析经络的病理变化,必须与它相络属的脏腑联系起来。
(一)经气虚实病机
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反映。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如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其经气盛则身热、消谷善饥、小便黄赤、癫狂等;其经气虚,则现寒栗、肠鸣胀满及足痿、胫枯等。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衰盛。
(二)经气郁滞病机
在正常情况下,经气通达则经脉气血的运行畅达。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是由于经气不利,影响及气血的运行,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状,就是由于外邪束表,机体浅表经络的经气不畅所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
五官九窍,乃五脏之外窍,故经气不畅也常影响到孔窍,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经气郁滞,则现目赤肿痛等;肾之经气不能上充于耳,则出现耳聋等。
此外,情志的变化,也常常影响到经脉气血的运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常可出现胁痛;思虑伤脾,脾之经气失畅,则不思饮食等。经气不利,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又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在经络病变中,最早出现的是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然后才会导致血瘀等病变。
(三)经气逆乱病机
经络的气血逆乱,主要是由于经气的升降逆乱,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的上逆或下陷而致病;反之,气血的运行失常,亦必然导致经气的逆乱,二者常互为因果。
经络的气血逆乱,多引起人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发为厥逆。如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人络脑,故足太阳经的经气逆乱,则气血循经上涌而致头重而胀,甚则发为眩晕欲仆,昏不知人。
经络的气血逆乱,又可导致与其络属的脏腑生理功能紊乱。例如,足太阴脾经的经气逆乱,可以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以致清气不升,为泄泻;浊气不降,上逆为呕;清浊混淆,发为霍乱吐泻。
另外,经气的逆乱,又是导致出血的原因之一。如气火上逆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实质上也与经气上逆有关。如肝火犯肺所致的咯血,实际上就是通过肝经的火热,引发经气逆乱,上犯于肺所致。
(四)经气衰竭病机
经络的气血衰竭,是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各经循行部位不同,所属脏腑的功能各异,故各经的气血衰竭时所出现的证候各有特点。如,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行于背,其气外营一身之表,故太阳经气衰竭则目失其系而戴眼(眼睛上视,不能转动),筋失其养而拘挛抽搐,卫外无能而绝汗出。由于十二经脉之经气是相互衔接的,所以,一经气绝,十二经气亦随之而绝。临床上通过观察经络气血衰竭的表现,即可判断病变的发展和预后。
二、奇经八脉病机
奇经八脉联系于十二经脉之间,起着调节十二正经的气血的作用。所以,奇经八脉的病理亦关系到全身。
(一)督脉病机
督脉上络于脑,下络于肾,总督一身之阳。所以,阳经的病证多关系于督脉。另外它与冲脉同起于胞中,所以其病理又常与妇科疾患有关。故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其女子不孕”(《素问·骨空论》)。他如背寒伛偻、椎尻气坠、脊强癫痫等,亦责之督脉。
(二)冲任病机
任脉与冲脉,同起胞中,上络于唇口,隶属于肝肾。冲任二脉的病理,主要反映在性机能及生殖机能方面。如男子先天性性器官机能异常,责之冲任。故曰:“其有天宦者……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灵枢·五音五味》)。冲任病理在妇科方面尤为重要。冲任为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流产、恶露不尽、乳汁减少,天阉、须不生,疝瘕、奔豚、虚劳失精等。故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素问·骨空论》)。
(三)带脉病机
带脉为病和妇科有关,如胎漏、滑胎、带下等。带脉为约束胞胎之系,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故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带下为湿证,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此为名之。他如肾著、癫疝等均与带脉有关。如“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难经·二十九难》)。
(四)维脉病机
阳维为阳脉的维系,阴维为阴脉的维系,所以阳维表现为三阳经的病变,阴维表现为三阴经的病变。如“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二十九难》),“阳维寒热,目眩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四言举要》)。
(五)迹脉病机
阴挢和阳迹二经所表现的病变,一是筋肉屈伸运动的异常,一是眼睑开合的失常。故曰:“阴骄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迹为病,阴缓而阳急”(《难经·二十九难》),“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脉度》)。这是因为阴骄为足少阴之别,阳骄为足太阳之别。阳人于阴,阴出于阳,营卫之气通过少阴、太阳二经,合于阴娇、阳骄,其脉气能濡目养筋以司其运动的缘故。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