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445485034) 22:55:47
第十九章本伐 第一节世兵道三 原文:诸库,藏兵之国,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 所谓为利者,见民饥己饥.国家不暇,上下不当,举兵而伐之.虽无大利,亦无大害焉. 译文:有很多的仓库,是藏兵的国家,都有用兵之道.世间用兵的道路有三条:有为利的,有为道义的,有为行忿怒的. 所谓为利的,见百姓饥饿如同看见自己饥饿,国家无暇顾及,上下不合天当,便举兵讨伐不合天当的.虽然没有大的不利,也没有大的祸害. 理解:孙子曾经说过(大意):用兵做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不可不慎重.所以,发动的战争一定要合乎道义.比如第一.二次反法西斯世界大战就是正义的,是合乎道义的. 第二节伐乱起贤 原文:所谓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肖.所谓义也,义者,众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国攻天下,万乘之主兼并,稀不自此始,鲜能终之.非心之恒也,穷而反矣. 所谓行忿者,心唯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 译文:所谓为义的,是讨伐使人民混乱的而禁止残暴待民的,兴起贤德之人而废除不肖者.所谓义,是众民所誓死保卫的.因此以一国攻击天下,万乘之主兼并,很少不自这"义"开始,而很少能不自此之义开始而能有终结的.不正义之心恒长,应穷途末路时而返向正道. 所谓行忿的,心中只有忿怒,不能只是怒,怒必有所好的作为. 理解:要有所作为,要为正义而战,这样的战斗才有意义. 总论 原文:所谓行忿,心唯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 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并矣,非道也.道之行也,由不行己. 由不得己,则无穷.故忿者,( )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圣人举事也,阖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 译文:所谓行忿怒,心里空有忿怒,不能只是怒,怒必有好的作为. 成功而没有什么要求,即兼并,不是正道.客观规律的运行,由不得自己. 由不得自己而顺从了道,则通达于无穷.所以忿怒者,是( )的人;禁止者,是使者.所以方正之行为不留唯忿等不正. 圣人举事,合天正地德,顺民心,对修养不同的人也是祥和的. 理解:做事要效法圣人,只要合天地无私之德,就会顺乎民心合乎民意,这样才是有所作为.
老百姓(445485034) 22:56:30
第二十章前道 第一节国士与国 原文: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 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天下名主执国士,于是虚.一言而利之者,士也.一言而利国者,国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 译文:让百姓与自己一同享受利益,万民依赖他,是所说的义. 身体在前面领先动作,让君主重用你,长做利国家社稷的事,世代利百姓的业绩.天下有名的君主执掌国士,于是要谦虚.一言而有利人的,是士,一言而利国家的,是国士.所以君子谦自身而顺从道义. 理解:人应当谦逊而自养身心,应当唯道是从. 第二节贵道并世 原文:知之辩之,强以行之,贵道之并世,柔身以待之时.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 国大人众,强之于始,身载于后. 凡事不疆则枉,不敬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而不以其道行之,不亡幸也. 译文:知道什么是正义的而为之辩护,强有力地推行正义,以道义为贵的能与世并立,柔节对待正义之时宜.王公如果知道这一道理,是国家的幸运之事. 国大人众,强有力地行正义开始,享受于后. 凡事不疆强则枉然,不敬则不正,行枉事的会被灭亡废除,敬道者万世流芳.而不用道来取得的,不灭亡是侥幸. 理解:要以道义为尊贵,有口才要为正义而辩护.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第三节国有前道 原文:故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善阴阳之为用,帝有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道,藏于会稽之山下. 正者治,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 译文:所以为王的不以侥幸治理国家,治国本来是有轨道的,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善于运用阴阳,帝有决定胜负之图.六甲阴阳运用的图书,藏在会稽山下. 行正道的国家能够得到治理,各称畸邪者有祸乱.正道不畸邪,畸邪不能立. 理解:治国也要刚柔相济,做到阴阳调和,要用正道治国,正道不邪,邪道不立. 第四节正道不殆 原文:正道不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国家.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观.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 译文:正道不危险,开始以后都可实行.适用于小民,适用于国家.小民得到正道可以成功,国家得到正道可以安宁.小国得到正道,可以坚守田野.大国得到正道可以兼并天下. 道有本源而无开端,用道义者心中踏实,不用的只是观看.与道相合而有机宜是为美,遵循道义而有常规. 理解:走正道的人是以道德为准则的人,是以道德为精神食粮的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领导者,都要走正道而合乎天理.道义才会利国利民利自己.而且以正确的为原则是一件好事,会给人带来美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与天道合一". 总论 原文: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军胜,以居国其国昌. 译文:古代的贤能之人,道义是他所坚行的.知道这一道理,地取法天,修养很差的会升华成人.用道义居守军队会取胜,用道理居守国家则昌盛. 理解:要唯道是从.只要是合乎道义的.合乎道理的就坚决地去履行.
老百姓(445485034) 22:57:05
第二十一章行守 第一节与神同道 原文:天有恒干,地有恒常.与民共事,与神同道,骄溢好争,阴谋不祥,刑于雄节,危于死亡. 译文::天有恒久之常体,地有恒久之常规.要与百姓共事,与神同道,骄傲溢满好争斗,搞阴谋诡计不会有祥和,会因雄节而受刑罚,危险至于死亡. 理解:"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黄帝内经),行为要合天理,也就会合民心.执政者要节俭清廉,也就是要"两袖清风",如此,才能与清风永在. 第二节三恶之道 原文:夺之而无予,其国乃必遂亡!近则将之.远则行之,逆节萌生,其谁肯当之? 天恶高,地恶广,人恶苛. 高而不已,天厥之;广而不已,地将绝之;苛而不已,人将杀之. 译文:掠夺而不给予,他的国家必定灭亡!相邻就对人家用兵,远则与人家结为友邦.逆天理之凶节一旦萌生,谁肯与自己一起担当呢? 天厌恶高,地厌恶广,人厌恶苛刻. 天高不止而失衡,天将使之有缺,地广不止而太辽阔,地将使之断绝,苛刻不止,别人将会杀了他. 理解:不要掠夺侵略,不要苛政待民,不要以个人私利为原则.因为天道是讲平衡的,如果失去平衡,就会有危险的.如果人人的所做所为合乎天理就会有身心的平衡,国家的平衡,天下的平衡.因此,要法天则地而无私爱民,不要在行为上有过分与不及的现象,否则就不中正了,就会走向极端.就会给国家.人民.自己带来灾难. 第三节有人将来 原文:有人将来,唯目之瞻.言之一,行之一,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熙,得而勿以. 是故言者心之符也,危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有一言,无一行,谓之误.故言待首,行志卒. 译文:有人将要到来,唯有有眼光的能瞻望到他,他说到一,就做到一,得到的正果而不让它失去.言语十分谨慎,行为十分光明正大,得到了东西而不居为私有. 所以,语言是心灵的符号,危险是心华而不实,气急是心里浮躁.有一言,无一行,称此为自误.因此首先有了言,行动就要志到最后成功. 理解:要言行一致,不要失信于人.否则,就是自误前程. 总论 原文:直木伐,直人杀. 无形无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译文:木直被砍伐,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会伤人而被杀. 没有形状没有名称,先天地而生存,至今没有成功的. 理解:木直成材,所以木直不是坏事.然而人若言语行为直来直去而不温婉有时会伤害到别人,这就是不尊重他人了,因为直来直去就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而是自己感觉怎么痛快就怎么说和怎么做,所以这样的人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尊重他人的意思.我们做人处事有时会不如意,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考虑自己的言行是否会使对方受到伤害.我们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会尊重对方,就会温婉.谦和.对方就会如沐春风
老百姓(445485034) 22:57:40
第二十二章顺道 第一节大庭之国 原文:黄帝问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不辨阴阳,不数日月,不志四时,而天下以时,地成以财.其为之若何? 译文:黄帝问力黑说:大庭氏拥有天下,不分辨阴阳,不计算日月,不记忆四时,而天用适时开恩于他们,地用财物成就他们,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理解:黄帝对合天地之德的大庭氏不是妒嫉,而是感兴趣,并有向他们学习的心,这让我们无比尊敬."道同者,其事同". 第二节良温恭俭 原文:力黑曰: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良温恭俭,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体正信以仁,慈惠以爱人,端正勇,弗敢以先. 中情不( ),执一毋求.形於女节,所生乃柔.是谓之正德,好德不争. 译文:力黑说:大庭氏拥有天下,安徐正静,先坚定雌节,善良温和谦恭节俭,谦虚简约主柔节,常在人后而不敢先做不正的事.用仁德体现正信,用慈惠热爱他人,端正勇敢,不敢因之而首先做不正义的事. 中情不贪,执道一而不求其它.形同于女柔之节,所产生的结果也是柔节.这是所说的正德,好德而善于给予不掠争. 理解:坚定雌节,也即柔节,就是坚守善良温和谦恭节俭,这样做就是在合天道.勇敢但"不敢为天下先"而首先做非正义之举动,这才是算有智慧的. 第三节坚守弱节 原文:立于不敢,行于不能.战示不敢,明势不能,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 若此者其民劳不怠,饥不饴,死不怨. 不旷其众,不为邪诛,不为乱首,不为怨媒,不为阴谋,不擅断疑. 译文:立志于不敢为天下先,行动上表示不能,作战显示不敢,表明声势以示没有什么能力,信守柔弱之节而坚定,等待持雄节骄傲的人困穷而因之战胜他. 象这样的,他的百姓劳动而不懈怠,饥饿也不贪吃,死而不怨恨. 不荒废百姓耕种的时间,不被邪恶的事情所诛害,不做混乱百姓的首领,不做违背信约的事,不搞阴谋诡计,不擅自论断所疑虑的问题. 理解:做人做事要谦虚而不要张扬.显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争先恐后地去做利国利民的事情而有所为,不要做伤害百姓的事而"有所不为"这才是真正地勇敢.不敢做伤害百姓的事不是软弱,而是仁爱百姓的表现;不能把敢做危害百姓的事当做勇敢,那不是勇敢,那是残暴. 总论 原文: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慎案其众,以随天地之从. 不擅作事,以待逆节所穷. 见地夺力,天逆其时,因而( )之.事还克之. 若此者,战胜不报,取地不反.战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名声彰明,顺之至也. 译文:不要谋削他人的田野,不要阴谋抢劫他人的国土.谨慎安定自己的民众,以随从天地无私之德. 不擅自作事,以等待失理者的穷途末路. 见地而夺民力,上天逆其做不正当之事的时宜,因而治理这种见地夺力的事,做这种事最后还是不利的. 象这样的:战胜了不自我表白,取人之地不违背天理.在外战胜,福在内相生.用力很少,名声彰明,顺利之至啊. 理解:孔子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要用搞阴谋诡计的方式谋取他人的财物或国土,要与人为善,与邻为伴.要自己的所做所为合乎天理,否则,所得取的钱财也是肮脏的.
老百姓(445485034) 22:59:18
第二十三章所周 第一节自来自去 原文:欲知得失,请必审名察形.形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 静翳不动,来自至,去自往.能一乎?能止乎?能无有己,能自择而尊理乎?纾也,毛也,其如莫存. 译文:要想知道事情的得与失,请必须审查名称观察形状,形状恒定,这时的我越安静,事恒常自行实施,是我不做危害百姓之事. 安静不动,来自到,去自往.能与天道合一吗?能停止吗?能不有个人私利之心吗?能自己选择而尊重天理吗?纾解这些题,如同皮毛,以道观之,它们如同没有存在. 理解:遇事要审名察形,以明是非得失,以观祸福所指向.与天理合一,则会有所得. 总论 原文:万物群至,我无不能应.我不藏故,不挟陈. 向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谬,我有所周. 译文:万物一起到来, 我无不能应酬.我不藏故旧的,不怀挟陈腐的. 往者已远去,到来的还全新.新的东西与旧的东西不谬误,我使正确的东西周合在一起. 理解:自古至今的所有正确的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所有不正确的东西,我们都要摒弃.这样才会合天理 第三篇称经 第一节无始有应 原文:道无始而有处. 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也,如之. 有物将来,其形先之.建以其形,名以其名.其言谓何?还形伤威. 弛欲伤法,无随伤道.数举三者,有身弗能保,何国能守?有奇从奇,有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 译文:道没有开始而有处所. 道没有来时,没有感应;道已经来了,就有感应. 有物将要到来,它的形状先出现.根据它的形状建立名号,根据它的名称命名.这所说得叫做什么呢?还就形状伤害本质. 放纵欲望会伤害顺从天道而产生的法则,不随和这法则会伤天道.次数有上述三方面的(还形伤威,弛欲伤法.无随伤道),自身不能保护,什么国家又可以防守呢?有畸从畸的,有正从正的,畸与正,恒常不同时出现.
老百姓(445485034) 22:59:35
第二节案法而治 原文:凡变之道,非益而损,非进而退. 首变者凶.有仪而仪则不过,待表而望则不惑,案法而治则不乱. 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 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 译文:凡是变化的道理,没有益处则有损失,不进则退. 首先变化的有凶险,有准则而按准则去做就不会有过犯,等待标准而行动就不会迷惑,遵守法则而治理就不会混乱. 圣人不作开始而不敢为天下先,不专门利己,不搞阴谋诡计,不只为自己有所得,不辞去福运而持雌节,根据天之法则而动作. 失去天道的死,欺凌主人的死. 理解:要学习圣人的光明正大和无私,持雌节而温良恭俭以受福,合天道而不以个人私利为原则.
老百姓(445485034) 22:59:51
第三节帝王之臣 原文:戮其上者危.心之所欲则志归之,志之所欲则力归之.故巢居者察风,穴居者知雨,忧存故也.忧之则取,安之则久.弗能令者弗得有. 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 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 译文:杀戮自己的在上者危险.心中有所想则志归从之,志之所想则力归之.因此住在树巢上的观察风向,住在地穴时者知道雨节.忧患存在的原故.有忧患而防止灾祸是可取的,安定就会长久,不能够行善的就不会有所得. 帝王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老师. 王者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朋友. 理解:黄帝"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的思想,表现了黄帝对臣民的尊重和他的谦逊. 第四节居不犯凶 原文:霸者臣,名臣也,其实仆也.诸侯臣,名臣也,其实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实虏也. 自广者人绝之;绝之人者其生危,其死辱翳. 居不犯凶,困不择时,不受禄者,天子弗臣也,禄薄者,弗与犯难. 译文:称霸者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仆人.诸侯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平庸之人.亡国之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俘虏. 自大者人人不愿与他来往,别人与之断绝的其生命是危险的,他的死也是多行不义而耻辱自毙. 居住在家不犯凶险之事,困不择取时间.不受禄的,天子不能把他当作自己的臣下,禄薄的,不能与天子共渡难关. 理解:不要自高自大而自绝于民,在我们的周围任何人都有其所长,我们都应谦逊自己,尊重他人而学习他人.
老百姓(445485034) 23:00:15
第五节,知天之始 原文:故以人之自为,敬胜怠者生.古之人,不仕于盛盈之国,不嫁子于盛盈之家,不友盛盈轻易之人. 圣人不执偃兵,不执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弥论天地之纪,广乎独见.昼阴月夜,夜阴昼日,止乎独在. 译文:因此根据人的所做所为,尊敬胜过怠慢的得以生存.古代的人,不在昌盛极富的国家做官,不嫁子女于盛盈之家,不与盛盈轻率的人交朋友. 圣人不执用偃停作战的军队,不执用军队为不义而战,用兵是不得已而行动的事情. 知道天之开始,观察地之纹理,圣人弥极论述天地之纲纪,见多识广而有独到见解. 昼阴月夜,夜阴昼日,止于独在. 理解:要谦恭待人,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轻易去用兵而作不正义的事情.用兵一定要合乎天地之德而爱民无私,只有为了人民的利益才会用兵为正义而战. 第六节疑则相伤 原文:天子之地方千里,诸侯百里,所以联合之也. 故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正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妾疑焉.疑则相伤,难则相妨. 译文:天子之地方圆千里,诸侯之地方圆百里,所以联合起来. 所以立天子的,不要使诸侯生疑,立正嫡的,不要使庶孽生疑.立正妻的,不要使婢妾生疑.疑则相伤,难则相妨害 理解:做事要兼顾,要尽量做到一举多得,同时要一切以大局为重, 第七节取予应当 原文:时若可行,亟而勿言,时若未可,涂其门,毋见其端.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 取予当,立为帝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 天有还刑,反受其殃.世恒不可,释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祸. 译文:时机如果可以行动,赶快行动而不要言说,时机如果不可以行动,涂闭其门而不出,不现出任何端倪.天制造寒暑,地制造高下,人制造夺取和给予. 取予得当,立为帝王,取予不得当,被流放而致死亡. 天有还刑,反受其灾殃.世间有恒久不能行的事情,用我去解释法理使正事可行,用我而不可以,是因我之所行不正而有祸了. 理解:行为要合时宜,而且要善于保守秘密,否则会有祸的.
老百姓(445485034) 23:00:41
第八节潜德以力 原文:有国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时极未至,而隐于德.既得其极,则远其德. 潜德以力,既成其功,还复其从,人莫能代.诸侯不报仇,不修耻,唯德所在.隐忌妒妹贼妾,如此者,下其等而远其身不下其德等,不远其身,祸乃将起. 译文:有国家存在,天下不能灭亡.有国家灭亡,天下不能存在.时机不到,潜隐其德.既得到时机,则使自己的德行远播. 用力潜隐德行,既成功了,还要从德,别人不能代替.诸侯不报私仇,不修耻辱,只与德同在,防止忌妒随嫁的妹妹与小妾,象这样的,屈身而远离是非之地而使德行高尚,不使自身远离是非,祸就将起. 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远离是非之地,不然,祸会到自己身上.只有与德同在,才会有正确的决策. 第九节至言不饰 原文:内事不和,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 利不兼,赏不倍,戴角者,无上齿.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实谷不华,至言不饰,至乐不笑. 译文:内部的事有不和的,不得对外言说.细小的事情不明察,不能言说大事. 利益不兼顾,报偿不会加倍,戴角的动物,没有上齿,用正当的名义来讨伐,得到了所要得到的就停止,谷粒实成外表不华丽,至理之言不装饰,真正地快乐并不大笑. 理解:要从细微之处修养自己,这样才能成就爱国爱民的大事业;要做一个朴实无华的人,这样才是有益于人民的. 第十节以民为师 原文:华之属,必有内核,核中必有意. 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诰诰作事,毋从我始终. 雷电为车,隆隆以为马.行而行,处而处.因地以为资,因民以为师.弗因无( )也. 译文:花一类的东西,必有花核,花核中必有意. 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男有女.听从告诫做应当做得正事,不要以自己为始终而专断. 雷电为车,隆隆以为马,想行则行,想停则停.因地以为资财,因民以为老师. 理解:要按天地间的正道来做事,也就是要合天理.要以民为师.如此,我们就会谦虚谨慎,就不会高高在上;如此,我们才会从善如流,就不会刚愎自用了. 第十一节毋先天成 原文:宫室过度,上帝所恶.为者弗居,虽居必路. 减衣裘,薄棺椁,禁也.疾役可发泽,禁也.草丛可浅林,禁也.聚宫室,堕高下,禁也.大时至可也. 毋先天成者,非时而荣.先天成则毁,非时而荣则不果. 译文:宫室过度豪华,是上帝所厌恶的.营造者不要居住在过度豪华的宫室,即使居住必定败坏. 减少衣服的用度,使棺材薄些,这是一禁.有疾病劳役要先向百姓施发恩泽,这是一禁.草丛可使树林浅少,这是一禁.聚造宫室,高低不平,这是一禁.大的时宜到来则可以不需要这些禁止了. 不要先于天而成功,因这是不合时宜的荣耀.先天而成功会毁坏.不合时宜而荣耀没有结果. 理解:要节俭;有事需要百姓做要先有恩惠于百姓,要植树造林;同时所做所为要合天理,不要超过天道而成功,因为超过天道就不合天道.天理了.
老百姓(445485034) 23:00:59
第十二节毋先天极 原文:日为明,月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失天极,究数而止.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行憎而索爱,父弗得子;行侮而索敬,君弗得臣. 有宗将兴,毋伐于民.有宗将坏,如伐于山. 译文:有日是为白天,有月是为夜晚.黄昏就休息,天亮就起身,不要失去天机,探究到数理就停止.端正强大就发号令,不足而衰弱就听从号令,相敌就遵循准则而斗争.行动可憎而想索取爱,(如果这样),父亲不能得到儿子的爱,行动轻侮而索取尊敬,(如果这样),国君不能得到大臣的尊敬. 有宗氏将要兴起,不对百姓进行讨伐.有宗氏将败坏,对百姓的讨伐如大山压顶. 理解:要想得到别人的爱护与尊敬,就要首先尊敬爱护别人,如此才有可能以心换心.不尊重别人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第十三节昆弟相居 原文: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之烈.卑而正如增,高而倚者崩.山有华,其实屯屯.虎狼为猛可驯.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 伤国之神,神则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弟兄. 译文:忠贞善良而死亡,是先人留下的余殃.猖獗而能存活,是先人的忠烈之德在庇荫.谦卑而端正人格如同增长,自高自大而不正人格会如山之崩.山上有花,其果实累累.虎狼凶猛还可驯服,兄弟相互住在一起,却不能相互顺从对方正确的.同在一处还不肯相互顺从正确的,离开就更不能和睦相亲了. 这样是伤害国家的根基,神就不来.为什么不来教弟兄相互顺从对方正确的. 理解:兄弟姐妹应该相亲相爱,应该顺从对方正确的想法.言论和行动."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社会上也要顺从对方正确的,这样既利自己又利他人,还有益于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四节天下三死 原文:兹昆弟之亲,尚何易哉?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 毋借贼兵,毋裹盗粮.借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弗同而同,举而为同. 译文:兄弟之间的亲情,要想改变怎么会容易呢?天下有三种情况的会死:愤怒外来的轻侮而力量弱少却动武的死.欲望过度地死.力量寡少却不躲避众人的死. 不借贼人的军队,不接受强盗的粮草.借贼人的军队,接受强盗的粮草,表面上短者变长,弱者变强,但多与少会变化,最后将反过来施给借兵.借粮者灾祸.不以为相同就是一样的,义举相同才可认为是相同的. 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与不合天道的盗贼共事,因为他们不讲道义.要与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老百姓(445485034) 23:01:14
第十五节弗为自成 原文:弗同而同,举而为同. 弗异而异,举而为异.弗为而自成,因而建事. 阳亲而阴恶,谓外其肤而内其剧. 不有内乱,不有外寇.肤既为肤,剧既为剧.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译文:不以外在相同就认为是相同,义举相同才是相同. 不以异而为异,宜以义举不同而为异.不做扰乱百姓的事而自然成功,因而建立事业. 外表亲近而内心厌恶,谓外在和美内在动乱. 没有内乱,就没有外寇.和美就是和美,动乱就是动乱.内乱不起,外侵退却. 理解:家庭或国家都要做到内乱不起,则外侵不至."内事不和,不得言外",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对外言内之有不和,会遇到不良之人的侵害,而会加剧内部的分裂.但也不要走向极端,所以,如果遇到的情况是非说不可的,比如:在家受到暴力的侵害,就可以找有关部门来解决,这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
老百姓(445485034) 23:01:26
第十六节天地无事 原文:得焉者不受其赐,亡者不怨.上日月天有明而不忧民之晦也.百姓开其户牖而各取昭焉.天无事焉. 地有财而不忧民之贫也.百姓斩木艾薪而各取富焉.地亦无事焉. 译文:自己通过努力能得到的不要接受别人的恩赐,亡失什么也不会怨恨.上有日月天有光明但不惊扰百姓的夜晚.百姓打开他的门窗而各自自取日月之光照.天没有什么事. 地有财物而不惊扰百姓中的贫困者.百姓斩木艾变为薪资而各取其所要的富有.地也没有什么事. 理解:天地无私爱民,天地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因养育了百姓而被百姓所爱.做人也应当效法天地之无私.如此,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老百姓(445485034) 23:01:30
第十七节感而亟反 原文: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行焉. 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生人有居,死人有墓.令不得与死者从事. 感而极反,于道必远.臣有两位者,其国必危. 译文:诸侯有作乱的,拨乱反正者失去天理,作乱的国家反而更猖行. 时机不能成熟而压制他们,他们的子孙必定还猖行.所以说:制服别人时失去天理,反而被制. 活人有居所,死人有墓穴.活者不能与死者共事来往. 有所感而至极点,对于道来说相离得必定很远.有两位丞相的,国家必定危险. 理解:治理别人或想制服别人时,不要失去天理,做事没有道理就不会使人心服口服,反而会起反作用.对自己却不利了. 第十八节失君必危 原文:国若不危,君( )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子有两位者,家必乱.家若不乱,亲存也.失亲必危,失亲不危,子故佐也.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恃其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御.是谓身薄,身薄则忒.以守不固,以战不克. 译文:国家如果不危险,是为君者的牵引使国保存,失去国君是危险的.失去国君不危险,是大臣辅佐的原故.有两位儿子的,家必乱.家庭如果不乱,亲人存在的原故.失去亲人必危险,失去亲人而不混乱,儿子辅助的原故. 不用辅佐之帮助,不听圣慧之思虑,而仗恃自己的城郭坚固,依仗自己的勇力来抵御外侵.这是所说得身薄,身薄则有差错.用它来守不坚固,用它作战不克敌制胜. 理解:做君的应象君而对民仁爱,做臣的应象臣而对君民忠心以待;做父亲的要象父亲而慈爱,做儿子的要象儿子而孝敬.听从圣人的教诲,就不会有危险. 第十九节两虎相争 原文: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 善为国者,太上无形,其次亲而誉之,其下斗果讼果,太下不斗不讼又不果. 太上争于朝,其次争于盟,其下求患福. 译文:两虎相互争斗,低劣的狗都能把精疲力尽的虎制服.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用太上无形的"道",其次亲道而赞誉道,再次的坚决斗争争论,最次的不斗争也不争论. 太上之人在朝中为道(真理)争辩,其次在同盟者中斗争,再其次者只求无患有福了. 理解:无论在什么职位,都要维护天理,维护道义,维护真理.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第二十节亡国之祸 原文:寒时而独暑.暑时而独寒.其生危,以其逆也.敬胜怠,敢胜疑. 亡国之祸,莫大于乱.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善积昌,恶积丧! 译文:该寒冷时而却如暑天.暑天时而却寒冷.这样生命会有危害,因为天气这样违逆了自然规律.恭敬胜过怠慢,果敢胜过多疑. 灭亡之国的祸患,莫大于动乱.所以一定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这样没有什么行动可以导致后悔.不要说有何伤害,这样祸患将会长久;不要说有何灾害,这样祸患会大.积善行德者昌盛,积恶者会丧命. 理解:不要违背天理,要言行合乎道义,要以道德为准则而时时注意积德行善,这样就会被人们所爱戴,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否则,就会树敌很多,就会恶贯满盈,这样以来,因作恶给人们带来了害处,人人就都会有除之之心.生命也就会丧失掉. 第二十一节绵绵不绝 原文:毋犯非义,而不信其危.而不信其可也.不可矣,而不信其危.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有物价前,而以知反,故度量价金之曲直,审其名以称断之. 译文:不要做犯非正义的事,却不相信它的危险.而不相信它是可以有危险的.不可以这样,而不相信它的危险. 非义如微弱的火苗不灭绝,成为炎炎烈火时怎么办?细小的水流不堵塞,将成为江河.绵丝不绝,将成为网罗.乱树苗不砍伐,将寻找斧柯.的确是因为不能谨慎祸患的根源啊.说:是什么是伤害自己的祸源呢? 有物价前,而根据物价知道原委,所以度量物价的金钱之曲直,是查审财物的名称来断定. 理解:做事前要审名察形,看这事做来是否合乎道德准则,不合道义就不去做,不然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另外还要防微杜淅,否则,会无可救药,以致"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二十二节阴阳大义 原文:积者积而居,胥时而用,价主树以知与治合. 积化以知时,制人阳,正贵之存亡. 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 译文:商人聚积货物,等待时机而出售,卖者知道要与买者相治合而双方都满意才行. 商人根据智慧天时聚积货物,对人温和,端正高贵而合乎天理就会存活. 凡言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 理解:做事要有智慧,合天时天理就是有智慧的表现;待人要温和,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温暖. 第二十三阴阳定位 原文: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伸者阳,而屈者阴. 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 译文:大国属阳,小国属阴.力量强大的国家属阳,力量弱小的国家属阴.有事属阳,而无事属阴.伸长者属阳,而屈身者属阴. 主属阳臣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男属阳女属阴.父属阳子属阴.兄属阳弟属阴.长属阳少属阴.贵属阳贱属阴.发达属阳穷困属阴.娶妇生子属阳,有丧属阴.制人者属阳,被人制者属阴.客属阳主人属阴,师属阳役属阴.言属阳默属阴.给予属阳接受属阴. 理解:天地间的人事按阴阳来说都有所属,属阳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属阴的.如:给予别人是属阳的,当我们接受别人的爱时就是属阴的.阴阳是有定位的. 第二十四节天正地德 原文: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阴.阴极失当,祭乃反.诸阴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 译文:诸个属阳的效法天,天道贵在公正,过正就属阴了.阴过极而失天当,须祭祀重视天道才能返合天当.诸个属阴的效法地,地之德是安徐正静,先坚定雌节,善于给予而不索取.这是地的法度而且是雌之节. 理解:要法天则地,既有天之正,又有地之德.当我们做人做事又公正又善于给予别人而不索取什么时,我们就做到了无私.以此待民就是爱民无私了
老百姓(445485034) 23:02:23
第四篇道原经 第一节虚同为一 原文:互先之初,道同太虚.虚同为一,互一而止.芒芒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克无有形,大同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 译文:阴阳互相为根之初始,道同太虚之气.虚同合为一体,互相为一而止.茫茫无边,没有明晦.神微周盈满溢,精静必定光明.古代没有它如此的因由.万物没有它如此的原由.克无而有形状,大同无名.天不能覆盖它,地不能容载它.小便成小,大便成大.盈满四海之内,又包容四海之外.阴时不腐,阳时不焦. 理解:道,神微周盈,而且精静必熙. 第二节道之行象 原文:一度不变,能适( )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 译文:道一之法度是不变的,能适合( )蛲这样的小虫.鸟得道而能飞,鱼得道而能游,兽得道而能走.万物得道而有生命,百事得道而能成功. 人们都依靠道来生活,不知道道的名称.人们都用道来处事,却不知道道的形状.一是道的名号,虚同是道的所在.不惊扰百姓而无为是道的元素,和是道的运用. 理解:人要依据道这一自然规律来生存,就会生活得很有质量. 第三节独立不偶 原文: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 )行蛲动. 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 译文:所以上道高而不可观察,深而不可测度.显明不能说出它的名称,广大不能看到它的形状,独立无二,万物不能对它发号施令.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 )行蛲动. 戴根之类,都取乎道而生存,道不见少,都与道相反,道不因此而更加增多. 理解:天道永恒! 第四节知虚之实 原文: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 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太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 服此道者,是谓能精. 译文:道坚强而不溃败,柔弱而不可被转化.精微不能至达,临界极点而不过极. 所以只有圣人能观察无形的道,能从无声中听到道,知虚静中有道的存在,于是通天地之精神,通同而没有间隔,周流而不止. 顺服此道的,就是所谓的精通了. 第五节察稽知极 原文: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 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恶.上用其极,而民不迷惑;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 信能无欲可为民命.上信无事,则万物周遍. 译文:高明的人本来能观察事物的深处,知道人所不能知道的,得到人所不能得到的,这是所说得观察考稽知道时机. 圣王运用这些,天下顺服.没有喜好没有厌恶.在上者用其时机,而民不迷惑,上虚静下安静,则道得到了它的端正之处所. 诚实没有贪欲可为民请命.上诚信无事,则万物周遍. 理解:对待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处理问题时要抓住时机,也就是处理问题要适当,适度,合乎正确的法则,同时还要仁德爱民而虚静,这样百姓也就有了方向. 第六节得道之本 原文: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懈.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道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前知太古,后知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译文:根据人们所要分得的去分配,则万民不起争执.根据它的名称授予它,则万物自然安定.不因为大治而受到鼓励,不因为混乱而松懈修养.道广大无边而不再追求,是因为得了道.道深微而不再索取,也是因为得到了道.道为一而不可转化.得到道的根本办法是,掌握得少知道得多.(所谓见一知百之类比推理).得到事情的要领之法,是操守正确的纠正不正的.如此则知道以前的太古之事理,知道后来的精明之处.抱守道一而执法度,天下可统一了.观察太古,周合道的原由,索求没有到来的,也会因道而知道与天理合一就会好. 理解:要握道一以知多,操正以正畸,抱道守度.正道不邪! (译毕)
老百姓(445485034) 23:05:48
〈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 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後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老百姓(445485034) 23:06:01
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 不时,曰时而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 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老百姓(445485034) 23:06:24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 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 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声号矣。形名已 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 ,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 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 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 ,是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 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 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 形弗去。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密察於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 至素至精,浩弥无形,然後可以为天下正。
老百姓(445485034) 23:06:34
〈国次〉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 受其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 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殃。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 後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老百姓(445485034) 23:06:43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重逆以荒, 国危破亡。
老百姓(445485034) 23:06:52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老百姓(445485034) 23:07:04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 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後不逢殃。
老百姓(445485034) 23:07:13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荒,土敝 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阳窃者疾,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 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谓五逆。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纲,变故乱常,擅制更 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谓过极失当。
老百姓(445485034) 23:07:28
〈君正〉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 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则民力。三年无赋敛,则民 不幸。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 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正也。号令者,连为什伍 ,选练贤不肖有别也。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罚也。可以正者,民死 节也。 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民无它志,然後可以守战矣。号令发 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 。贵贱有别,贤不肖衰也。衣备不相逾,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 食足而刑罚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老百姓(445485034) 23:07:39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 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 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有佴则号令成俗 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老百姓(445485034) 23:07:50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 赏罚信,所以治也。
老百姓(445485034) 23:08:01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 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 具矣。审於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於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六分〉
老百姓(445485034) 23:08:13
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凡观国,有六逆:其 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悟,则社稷残。其主失 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颓 国。主暴则生杀不当,臣乱则贤不肖并立,此谓危国。主两则失其明,男女争威,国有乱 兵,此谓亡国。 嫡子父,命曰上怫,群臣离志;大臣主,命曰雍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 。主失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邻: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主失位, 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在强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主暴臣乱,命 曰大荒,外戎内戎,天将降殃:国无大小,有者灭亡。主两,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国中 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