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Wolf: Europeans can look to each other
Is the “European model” broken? To many outsiders the answer is a strong yes. Increasing numbers of insiders are beginning to agree. They fear that a supposedly savage Anglo-Saxon liberalism will overwhelm the civilised European economy. Happily, this dichotomy is grossly oversimplified.
What is true is that, in Europe, the birth-pangs of the modern economy were slow and agonising. Moreover, those who suffered were not enthusiastic immigrants, as in the US (with the crucial exception of black slaves), but suspicious peasants. After many disasters, Europeans struck a successful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 effort and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ll western Europeans share a commitment to what is, by global standards, generous, state-organised social welfare. But André Sapir, the Belgian economist, notes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quite distinct models of how to do so.*
欧洲经济四种模式
“欧洲模式”破产了吗?许多外人会有力回答“是”。越来越多的内部人也开始表示同意。他们担心, “野蛮的”盎格鲁撒克逊自由主义将压倒文明的欧洲经济。幸好,这种断言过于简单化了。
真实情况是,在欧洲,现代经济诞生过程的阵痛缓慢而又钻心。而且,受到伤害的不是满腔热情的外来移民,如美国那样(不过必须把黑奴排除在外),而是充满疑虑的农民。经历许多灾难后,欧洲人在二战后终于在个人努力与集体责任之间取得成功的平衡。所有西欧人共享一项承诺,即按全球标准称得上慷慨的、由国家组织的社会福利。但比利时经济学家安德列?萨佩尔(André Sapir)指出,在操作方法上,至少有四种相当不同的模式。*
“北欧模式”(丹麦、芬兰、瑞典、以及荷兰)在社会保护以及普遍福利供应上的公共支出最大。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但有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而强大的工会带来工资方面的高度平等。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爱尔兰与英国)提供相当优厚的作为最后救济手段的社会补助,现金补贴主要给予工作年龄的人。工会势力单薄,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
“莱茵河地区模式”(澳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及卢森堡)依靠社会保险来救助失业者和提供养老金。这些国家的就业保护强于北欧国家。工会也很强大,并在扩大集体议价结果的问题上享有法律保护。
最后是“地中海模式”(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及西班牙),这种模式注重对老年人养老金的公共支出。严格立法保护(并减少)就业,并对提前退休提供慷慨支持,以减少求职者人数。
上述四种模式的区别并不很严格。不过,类型上的区别相当说明问题。欧洲国家往往在高水平就业保护(地中海模式)与失业福利的高覆盖(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与北欧模式)两种模式间取舍,而莱茵河地区模式选择了居中水平 (见图表)。不出所料,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以欧洲两大基本目标――高水平就业与消除相对贫困――来衡量,这些不同的做法表现得有多好呢?
对于前一个目标,北欧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完成得不错,莱茵河地区模式与地中海模式相对差一些。在后一个目标上,莱茵河模式与北欧模式表现较好,而地中海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较差(见图表)。耐人寻味的是,萨佩尔先生提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之所以在脱贫方面表现不佳,主要不是由于缺少财政再分配,而是由于社会底层的教育水准糟糕。
北欧模式在就业和脱贫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而地中海模式在两方面都做得不好。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就业方面做得不错,但在脱贫上做得不好,而莱茵河地区模式刚好与之相反。萨佩尔教授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与北欧模式效率较高(至少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此),而莱茵河模式与北欧模式较为公平。他补充指出,效率低下的模式可能也是难以持久的。这其中的一个迹象就是,莱茵河与地中海国家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分别为 73%和81%,相比之下,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国家为36%,北欧国家为49%。
莱茵河国家和地中海国家的重要性相当大: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在扩大后的欧盟占到2/3,在欧元区占到90%。结论是,它们应当变的要么更加北欧化,要么更加盎格鲁萨克逊化。变革的核心,将是去除明确的就业保护。在当今经济变化快速进行、旧的工作岗位和传统做法日趋过时的时代,严格的就业保护尤其不合适。更好的做法是提高就业能力而不是保护就业,同时针对失业的短期冲击提供保护。
但问题是,这种建议能在多大程度上被采纳呢?尤其是,其它国家会在多大程度上仿效显然成功的北欧模式呢?那些不能采用北欧模式的国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采用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呢?最后,欧盟在这些变革中能扮演何种角色?
首先,北欧国家的成功是毫无疑问的。但所有这些(相对较小的)国家都有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共享对国家资助的高标准福利的承诺。在丹麦、芬兰和瑞典,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在50%以上。这个模式对德国或法国可能有意义。但它是否适合地中海国家则令人怀疑。
其次,如果走北欧路线有困难,那么采取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也不容易。莱茵河国家和地中海国家福利模式的(隐含)目标,是保护就业和家庭男主人的收入。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因为收入差异较大,所以做不到这一点。
再次,欧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决策使不上力,因为福利国家的框架和劳动力市场法规仍主要掌握在国家层面。
结论是,欧洲的经济政策模式还算过得去,能提供与“野蛮的资本主义 ” 颇为不同的东西。北欧模式尤其如此。
问题是,对于两个明显卓越的选择,其它欧洲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采取其中的一个?以意大利为例,它永远不会把自己变成芬兰或英国。但有一点似乎很清楚:单纯抵制变革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自杀行为。让欧洲人相互学习可能很难,但不这么做或许更加痛苦。
*《全球化和欧洲社会模式的改革》 (Globalis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uropean Social Models),2005年9月,,
www.bruegel.org作者简介:马丁?沃尔夫 (Martin Wolf)是《金融时报》的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和首席经济评论员。他对全球经济有着精辟的深刻分析,获得了国际上各界广泛普遍的承认赞赏。最近,在他荣获 2003年度“最佳商务记者奖”评奖中,他获得了其中的“十年杰出成就奖 ”等殊荣。沃尔夫先生197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然后,他到世界银行任职工作,并于1974年出任世行资深经济学家。1999年以来,他一直是每年一度的 “世界经济论坛”的特邀评委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