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12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0 发表于: 2011-04-27
西哥特人目录

历史
西哥特王国西哥特国王列表
历史
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国王列表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
  公元374年,匈奴人从中亚经里海进入顿河、第聂伯河流域,征服那里的阿兰人和东哥特人,接著向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进攻,迫使约一万五千名西哥特人在罗马皇帝的允许下,于376年渡过多瑙河,向巴尔干半岛迁移,定居于罗马境内,作为同盟者为罗马帝国御边。378年,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人的奴役,举行武装起义。401年,西哥特人在首领阿拉里克领导下,由巴尔干半岛侵入意大利,后来阿拉里克在四万奴隶和数万蛮族出身的罗马士兵配合下,终于在410年攻占罗马城,大肆劫掠三日后离去,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地区,以土鲁斯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西哥特王国。 714年,西哥特王国灭亡。   他们原居罗马帝国东北部,4世纪下半叶,受到来自中亚的匈奴人的威胁,开始向西迁徙。公元378年安德里诺堡战役,西哥特人打败了罗马帝国的军队,410年西哥特人又洗劫了罗马城,随后占领  西哥特人建的圣乔治城城堡
了高卢南部阿基坦地区,以图卢兹作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其疆域包括卢瓦尔河以南的西南高卢和比利牛斯半岛的大片土地。在西哥特人统治下的阿基坦,罗马高卢贵族的地产大多未受损害,他们依然按罗马帝国时的方式生活,罗马文化所受到的冲击不大。507年图卢兹被北部的法兰克王国所占,西哥特人大多迁至西班牙,阿基坦地区转归法兰克王国,但法兰克人从未在此建立过直接统治,因而阿基坦人的罗马传统也未曾中断。6—7世纪,瓦斯孔人徙入阿基坦,后来集中居住在加斯孔尼地区,较多地保存了自己的传统。因此,高卢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北部的独特文化。   西哥特人是和东哥特人有紧密关系的日耳曼人,公元3世纪时居住在罗马以前的达西亚省(现在的罗马尼亚)。在被允许住在帝国疆界内以后,他们开始反抗罗马人,并开始了战争流窜:410年洗劫了罗马,418年在图卢兹建立了西哥特王国。从418年到507年,其疆域包括了西班牙和高卢的大部分领土。他们于511年在武耶被法兰克人打败,退到西班牙。711 年,他们的基督教国家(先是信仰阿利乌斯教,但从589年改信天主教)最后在那里被从北非侵入的穆斯林教徒消灭。
编辑本段西哥特王国
  古国名。5~8世纪初西哥特人在西罗马帝国境内高卢西南部和西班牙建立的日耳曼国家。376年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 ,被赶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率领下洗劫了罗马城。同年阿拉里克卒,由阿陶尔夫斯继任。415年,他率领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定居。418年末,阿拉里克之孙狄奥多里克一世(418~451在位)率领西哥特人,以西罗马帝国同盟者身份定居于阿奎丹,建立了第一个日耳曼王国,定都土鲁斯。嗣后再次侵入西班牙 ,把汪达尔人和阿兰人排挤到北非;苏维汇人则被局蹐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北一隅。   国王尤里克在位期间(466~484),西哥特王国颁布法典,废除了与罗马的同盟关系。领土包括高卢西南部和西班牙大部。尤里克之子阿拉里克二世484年继位后,于507年在武耶一战被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所败,本人被杀,失去高卢大部分土地。此后王国中心移到西班牙,6世纪中叶定都于托莱多。利奥维吉尔德在位期间(约569~586),国势强盛,西哥特人合并苏维汇王国,从拜占庭回科尔多瓦等地。   西哥特的封建制度是在瓦解的罗马奴隶制和解体的日耳曼氏族公社的基础上产生的。西哥特人夺取罗马大地主2/3的耕地、1/2森林以及部分奴隶、隶农和工具。在罗马私有制的影响下,马尔克公社瓦解,部分公社成员沦为依附农 、隶农和奴隶,而国王、亲兵和基督教阿利乌派神职人员则成为封建大地主。后来罗马大地主也逐渐与西哥特大地主合流。大地主以服役为条件把土地授与他的亲信和亲兵,形成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为了维护王国的统一,国王雷卡雷德一世(586~601在位)于589年召开第三次托莱多宗教会议,定罗马基督教为国教。711年阿拉伯人侵入西班牙,714年灭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国王列表
  ·在高卢的统治者   亚拉里克一世 (395年–410年)   阿陶尔夫 (410年–415年)   西格里克 (415年)   瓦利亚 (415年–419年)   狄奥多里克一世 (419年–451年)   多里斯蒙德 (451年–453年)   狄奥多里克二世 (453年–466年)   尤里克 (466年–484年)   亚拉里克二世 (484年–507年)   盖萨莱克 (507年–511年)   狄奥多里克大帝 (511年–526年)   阿马拉里克 (526年–531年)   ·在西班牙的统治者   狄乌蒂斯 (531年–548年)   Theudigisel (548年–549年)   阿吉拉一世 (549年–554年)   阿塔纳吉尔德 (554年–567年)   Liuva I (568年–573年)   利奥维吉尔德 (568年–586年)   雷卡雷德一世 (586年–601年)   Liuva II (601年–603年)   维特里克 (603年–610年)   Gundemar (610年–612年)   Sisebur (612年–621年)   雷卡雷德二世 (621年)   Suintila (621年–631年)   Sisenand (631年–636年)   Chintila (636年–640年)   Tulga (640年–641年)   Chindasuinth (641年–649年)   Reccesuinth (649年–672年)   Wamba (672年–680年)   Erwig (680年–687年)   Ergica (687年–701年)   Wittiza (701年–710年)   罗德里克 (710年–711年)   711年,西班牙被伊斯兰教将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征服,西哥特王国灭亡。   ·可能的统治者   阿吉拉二世 (711年–714年?)   Ardo (714年?–718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1 发表于: 2011-04-27
摩尔人
百科名片
   摩尔人摩尔人(Moors)中世纪时西欧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北非穆斯林的贬称。

目录

简介
历史上作为巫师
生活状况
历史
今天的摩尔人
编辑本段简介
  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法国入侵并统治西部非洲之后,则专指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西部地区的居民集团,人口247万(1995年)。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摩洛哥、马里、塞内加尔和冈比亚。使用阿拉伯语的哈桑方言,上层社会通用法语。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现代又出现许多神秘主义的教团,主要有卡迪里教团和提加尼教团。
编辑本段历史上作为巫师
  历史上,他们常被作为巫师被悲惨地处死,并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比如阿拉丁神灯的伯父就是摩尔人,莎士比亚中的歌特女王的情夫也是摩尔人,剧中,作为英雄主角的罗马将军为女儿报仇前,在国王面前辱骂摩尔人,把它比喻成苍蝇。
编辑本段生活状况
  自公元  摩尔人
3世纪开始,柏柏尔人逐渐南迁,居住于沙漠平原和多沙丘地区,同苏丹黑人逐渐发生混合。13世纪后,阿拉伯人哈桑部落到达西非,征服柏柏尔人建立王国,成为当地统治者,也与当地人发生混合。摩尔人实际上是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和黑人混合的后裔。今仍保留部落组织,由家族、氏族、部落、小部落群、大部落群和部落联盟组成多层次结构。实行集团内婚。每个集团都以其先辈的名字命名。 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男性为主的核心家庭。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在沙漠绿洲种植谷子、椰枣等。19世纪,摩尔人对入侵的法国殖民者进行英勇战斗。独立以后,各所在国家的领导人多由摩尔人充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矿业和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跨部落的政治组织不断增加,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历史
  公元前46年,罗马人进入西非。在看到非洲人之后,罗马人把他们称作“毛利人”。这个词源自希腊语“毛罗人”,即棕色皮肤的人。在北非、东非、西非的一部分,尽管人们属于不同的种族,但大多有深色的皮肤。   640年,伊斯兰教兴起之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四面扩张。708年伊斯兰教传入北非。大量当地人把阿拉伯语接受为母语,并皈依伊斯兰教。其中从埃塞俄比亚来的摩尔人成了最有影响的一支。在伊斯兰教在非洲传播的过程中,多种文化的族群融入其中。   711年,摩尔人入侵基督教的伊比利亚半岛(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个非洲柏柏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ariq ibn-Ziyad)率领六千五百名北非柏柏尔人和五百名阿拉伯人北渡直布罗陀海峡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登陆后他立刻焚烧战船,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经过八年的征战,摩尔人征服了南部大半个西班牙。他们试图向东北进军,跨越比利牛斯山,但732年被法兰克人的宫相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Battle of Tours)中击败。数十年中摩尔人统治了北非以及西班牙除了西北部和比利牛斯山区的巴斯克地区。摩尔人内部从750年代开始兄弟阋墙。   1031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诸泰法这个国家后来分裂成几个伊斯兰泰法(Taifa),相当于中国的诸侯国,这些泰法臣服于科尔多巴哈里发。位于北部和西部的基督教国家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逐渐扩张势力。加利西亚、莱昂王国、纳瓦拉、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和卡斯蒂利亚(Castile)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这一时期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得以和睦相处。1031年科尔多瓦哈里发垮台,在西班牙的伊斯兰领土被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统治。   1212年,基督教各王国联盟在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的带领下将穆斯林赶出西班牙中部。但在格拉纳达的摩尔人王国在此之后仍在伊比利亚南部安达鲁西亚得以保持了三个多世纪的繁荣。这个王国以像阿尔罕布拉宫这样的美轮美奂的建筑而声名远播。1492年1月2日,这个在格拉那达的最后一个穆斯林堡垒臣服于新近统一的基督教西班牙王国。穆斯林们被迫在离开西班牙和皈依基督教中选择。这些穆斯林的后代被称为“摩尔斯科”,受到歧视。他们在如阿拉贡、巴伦西亚或安达鲁西亚这样的地区大部分从事农业。在1609年到1614年间他们被有组织地迫害,当时全部八百万西班牙人中有三十万被波及。与此同时,征服伊斯兰的浪潮不光西进到了西班牙,也东征亚洲:经由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直到菲律宾的棉兰老岛。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经新大陆到达菲律宾群岛,并以腓力二世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菲律宾,并将当地的土著称为摩尔人。
编辑本段今天的摩尔人
  今天,“摩尔人”指以哈萨尼亚阿拉伯语(摩洛哥官方语言)为母语的人。他们主要生活在西撒哈拉地区和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因此而得名。   从历史的角度,欧洲的学者通常把摩尔人分为非洲摩尔人和欧洲—阿拉伯摩尔人两类。斯里兰卡的穆斯林追溯他们的祖先为阿拉伯的摩尔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2 发表于: 2011-04-27
撒克逊人
百科名片
   撒克逊人撒克逊人,即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Niedersachsen),最早居住于波罗的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地区。公元5世纪早期开始在德意志北部以及沿高卢和不列颠的海岸迅速扩张。公元772年,查理曼大帝开始对其进行征服战争,战争时断时续进行了32年,终于把撒克逊人并入法兰克帝国。

目录

基本概况
民族历史
传统特色
历史传说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又译萨克森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最早居住于波罗的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地区,即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Niedersachsen)。曾在北海大肆进行海盗活动。公元5世纪早期开始在德意志北部以及沿高卢和不列颠的海岸迅速扩张。这种扩展与法兰克人发生冲突。公元772年,查理曼大帝开始对其进行征服战争,战争时断时续进行了32年,终于把撒克逊人并入法兰克帝国。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公元550年,撒克逊人重新开始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一个世纪后,大部分本应是英格兰的领地都被囊括在撒克逊人控制之下。历史学家曾经认为他们的前进,意味着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民面临着要么被屠杀要么被驱赶到西部的命运。   如今这个结论被证明是错误的,大多数的人们都呆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采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保有他们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许多地方的地名依然沿用以前的语言。大部分英格兰的河流都用的布立吞语来命名,比如:英国中部河流艾冯的名字起源于威尔士语中的afon。公元700年,撒克逊和英格兰王国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当时王国内实力最强的是诺森伯兰、肯特、西撒克斯和麦西亚。
编辑本段传统特色
  早期的威尔士王国的祖先远早与英格兰。最早成立的大概应该是从卡尔文特出现的格温内斯郡(Gwynedd),而且代表了西留尔统治阶层的复苏的力量。格温内思郡的统治者祖先可追溯到传说中侵入古多丁的领导人库勒达。   在西南威尔士,迪盟特的领土德韦达郡在爱尔兰入侵者的统治下,成为了当时的布莱秦尼奥克王国。波厄斯郡,大概是在意为贫穷偏僻的地方的拉丁名pagus基础上得到的名字,代表了科诺伟部落的部分管辖范围。在公元650年和750年之间,不列颠低地成为了坚固的英格兰。甚至在南苏格兰,大部分的布立吞人或威尔士王国都受到英国和盎格鲁族人的控制。
编辑本段历史传说
  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这些王国创造出如今存世的首部威尔士语作品,特别是在阿内瑞的多迪夫地区。英格兰人的扩张给波厄斯郡带来了尤其大的压力,有诗人曾在宏伟的诗篇中描述这一地区所遭受到的不幸。   麦西亚王国奥法意识到在到达威尔士群山的时候,英格兰人的扩张将使国家人力物力大损。大约在公元780年的时候他下令建筑在海与海之间建立堤坝。奥法所筑的堤坝初步形成了威尔士的疆域边界并逐渐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成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3 发表于: 2011-04-27
盎格鲁-萨克森人
百科名片
   萨克森人的头盔萨克森人,英语Saxon;德语Sachsen,又名撒克逊人,原属日耳曼蛮族,早期分布于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Niedersachsen)地方。西元5世纪中期,大批的日耳曼人经由北欧入侵大不列颠群岛,包括了盎格鲁人(Anglo)、萨克森人(Saxons)、裘特人/朱特人(Jutes),经过长期的混居,逐渐形成现今英格兰人的祖先。

目录

简介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编辑本段简介
  盎格鲁-萨克森人(Anglo-Saxon)的祖先来自欧洲大陆,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大不列颠岛的土著居民是来自比利牛斯半岛的伊比利亚人,他们以创造了巨石文化而著称。后来,克尔特人中的不列颠人、别尔格人等从大陆进入大不列颠岛,同化了土著居民,形成盎格鲁-萨克森人的最早基础。从公元5世纪起,盎格鲁人、萨克森人进入不列颠。他们同化、消灭了一部分克尔特人,将另一部分克尔特人驱赶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区。9世纪,丹麦人对不列颠的侵略,促进了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形成。1066年,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征服了不列颠,他们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融合在盎格鲁-萨克森人中。
编辑本段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总是以刻板的编年史的面貌出现,久而久之难免令人生厌,所以这次一我想从这一时代的史书谈起。现在一般公认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第一部史书是威尔士修道士吉尔达的“Liber querulus de excidio britanniae”《哀诉不列颠的毁灭》其完成的年代约在公元540年,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称不上是一部良史。它的价值在于,在有关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不列颠的历史材料中,它是最接近那个时代的。不过它的历史价值很小,因为它是“对不列颠诸侯和教士邪恶的一部冗长的控诉”(《英国历史评论》),而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值得一提的历史著作无疑是比德的《英国教会史》。人称“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可以说是第一个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入侵的传说作为信史来记述的人。吉尔达在其著作中将盎格鲁.撒克逊的入侵作为上帝对不列颠人罪恶的报应,这一主题在比德的著作中也再三的被重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吉尔达的记述中,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土著的不列吞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并未处在敌对的状态。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罗马时代的不列吞人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中大都安然无恙,绝大多数的现代英格兰人都是他们的后裔。换句话说,作为入侵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人数上是远少于土著不列吞人的。那为什么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如此之少的人数却能最终成为人多势众的不列吞人的主宰呢?约翰.戴维斯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被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征服的恰恰是那些罗马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罗马帝国四个世纪的统治即给不列吞人带来了文明又使得他们处处依赖帝国政府,因此在失去了罗马军团的保护后,不列吞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无法自立。因而肯特和苏塞克斯等东南部的土著面对着极少数的盎格鲁.撒克逊入侵者所做出的唯一反应也就是屈服。戴维斯的另一种解释引人注目:不列吞人被迅速征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瘟疫。六世纪时不列颠遭到了发源于埃及而后席卷整个地中海周边国家的瘟疫袭击。瘟疫是由来不列颠贸易的东方商人传入的。如果说这场瘟疫真的在不列颠流行的话,对于不列吞人而言绝对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现在的研究来看,盎格鲁.撒克逊之入据不列颠更有可能是一个在数百年间逐步完成缓慢进程。当然这一进程有时是平和的有时也会有流血冲突发生,在诸多的武装冲突中不仅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不列吞人的还有凯尔特人、皮克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所谓的大破坏和大屠杀更多是古代作家的夸大其词,没有证据表明曾经发生过一场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不列吞人的决定性战役。故而有关瘟疫导致征服的论断也就不那么深入人心了。   五世纪和六世纪不列颠的历史今天我们了解的很少,传说中的英雄阿瑟王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中。在比德的著作中记载了不少的国王和首领,或许阿瑟的原型正是其中的一位,总之这一时期的许多史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澄清。   七世纪和八世纪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王国逐渐兴起了:肯特(裘特人的王国)、诺森伯里亚、麦西亚、韦塞克斯。在我们关注这些王国的兴衰起伏的同时,盎格鲁.撒克逊人宗教信仰的转变更加引人注目。公元597年凯利安修道院院长圣奥古斯丁受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之命前往肯特传教。圣奥古斯丁除了大力传播福音外还大声疾呼归还罗马帝国的故地以此来抬高教皇的声望。在肯特国王艾塞尔伯特那里圣奥古斯丁受到了礼遇。艾塞尔伯特刚娶了一位墨洛温王朝的公主贝沙--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尽管不很理解,艾塞尔伯特还是在他法兰克妻子的影响下昄依了基督教。比德记载了罗马教庭在英格兰发展势力的史实,格里高利一世在他给圣奥古斯丁的信中称:“……蒙主的仁慈和你的不懈努力,英格兰新教会已经被引领到全能的天主的恩惠之中……”(之所以只提英格兰是因为在威尔士和苏格兰罗马帝国时代的教会组织保存了下来)。圣奥古斯丁在英格兰的头一年里成功得使大批的异教徒转变了信仰,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格里高利一世对英格兰教会的经营一个宏伟的蓝图:伦敦和约克将各有一位大主教(每位大主教下各有十二位主教)。由于伦敦不在艾塞尔伯特国王的治下,肯特的坎特伯雷进入了教皇的视野。在坎特伯雷圣奥古斯丁晋升为大主教,坎特伯雷作为大主教的驻节地直至今日。以坎特伯雷为中心圣奥古斯丁开始了英格兰教会的建设工作,格里高利通过信件对圣奥古斯丁不断的施加影响,使得英格兰的教会事务得以按照他的想法进行。不过从史料中我们看不到格里高利或圣奥古斯丁有任何企图与凯尔特教会建立联系的行动和意图。建立教会的繁重工作几乎将圣奥古斯丁压垮,因他虽然精于宗教事务但对日常的纷繁俗务却力不从心。公元605年,格里高利一世和圣奥古斯丁先后逝世。不久以后,对圣奥古斯丁给予热情支持的艾塞尔伯特国王去世。艾塞尔伯特的继承人伊德鲍尔德重新恢复了偶像崇拜,根据比德的说法后来他在亲眼目睹圣彼得的圣迹而迷途知返。此时英格兰北方的强大王国的统治者是爱德文,他娶了艾塞尔伯特的女儿艾塞尔伯格(小名塔塔)。王后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她在教皇卜斯法尼的感召下使自己的丈夫昄依了耶稣基督。公元625年,格里高利一世梦想的约克教会成立了,艾塞尔伯格选择了波莱纳斯作为约克的主教。尽管看上去“主的事业”进行的很顺利,可是麦西亚王彭达的进攻表明及至八世纪中叶基督徒在北英格兰的影响依然有限。   公元668年,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职位空缺,塔尔苏斯的西奥多被任命为新任大主教。由于他原本是一位希腊学者,因此他必需接受完全陌生的西方教会的仪规(把原来的圣保罗发式改为冠状式)。在另一位希腊教士哈德良的辅佐下西奥多大主教巡视了全英格兰奠定了各地主教辖区的基础还任命了多伊奇、温彻斯特、罗切斯特的主教。当西奥多到达坎特伯雷时,有一位主教在亨伯河以北另有两位在亨伯河以南这两位主教分别是凯尔特人切德和里彭的威尔弗雷德。里彭的威尔弗雷德因在诺森伯里亚大力宣扬教会的权威而声名大振,然而后来他由于与埃格弗里德国王的一次争吵而被流放。西奥多心满意足的看着这个曾经顶撞过自己的主教的垮台,他还不失时机的改组了英格兰北方的教会组织,新教会规模虽小但效率很高且便于大主教的控制。此后的二十年间,英格兰的主教辖区被确定为约克、赫克瑟姆、里彭和林塞四地。西奥多还重新确立了不分政治边界的全英格兰的宗教会议。西奥多在不列颠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建立了一套将凯尔特教会的教产转移至英格兰教会的机制。这一在罗马教廷和凯尔特教会共同努力下所达成的创举使诺森伯里亚王国在得七世纪末期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从不列颠这个基督教世界的北方边陲逐渐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术传统,这一传统成为中世纪的西欧文化的发展源泉之一。恐怕当时西奥多并没有想到这一步,这真可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英格兰修道院的出现和一位虔诚的诺森伯里亚贵族别号本尼狄克的比斯科普有关,他分别于公元674年和681年建立了韦茅斯和贾罗的修道院。这两座修道院对于修道士制度在英格兰的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比斯科普长途跋涉六个月前往罗马面见教皇阿加塞并带回了许多珍贵的手抄本,正是这些抄本将诺森伯里亚的文化引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所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学者无疑就是比德。这位被子孙后代尊称为“庄严比德”的神父生于公元673年逝于公元735年。比德在七岁时“由他的亲属托付给本尼狄克院长抚养。”(托马斯.富勒《教会历史》)他此后的一生便都在修道院中度过,先是在韦茅斯一年,后前往贾罗。尽管比德最远也只不过到过约克,然而他却毫无疑问是当时全英格兰最最博学多才的人。在比德所在的修道院中,图书室的藏书非常丰富,这使他获益匪浅。他曾激动地谈到了本尼狄克.比斯克普访问罗马时带回的那些珍贵的手抄本。比德的崇高声望正源自于他对比斯克普的手抄本的注释以及他所编写的诸多历史著作,其中最富胜名的就是那《英吉利教会史》。比德的著作反映了新兴的英格兰本土文化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已经在不列颠扎下了根,他们需要有人可以将本民族的历史记载下来流传后世。在结束对英格兰宗教历史的回顾以前,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英格兰教会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加洛林朝的查理.马特和“矮子”丕平在与好战的北方日尔曼诸部族(主要指萨克森人和维金人)的斗争中都以基督教作为精神武器。来自英格兰教会的教士们尤其受到法兰克君主的器重,他们经常随军出征足迹遍及西欧和北欧。上文曾经提到的那位里彭的威尔弗雷德在被驱逐出诺森伯里亚后来到了欧洲大陆,他和另一位名叫威力布洛德的修士改弦更张奉罗马教廷为正宗。在所有的英格兰教士中数邦尼费斯最有作为,他以自己在美茵兹的主教辖区为中心极大的拓展了日尔曼腹地的教会组织。出身约克的阿尔昆是被视为当时欧洲最卓越的学者之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英格兰的教会对于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文明开化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可以说盎格鲁.撒克逊教会这个罗马教会与凯尔特教会结合的产物其对今天的欧洲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就在英格兰的教会声名远播之际,英格兰的政治版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公元418年最后一批罗马帝国的驻军撤离英格兰,早已习惯帝国政府管制的不列吞人的感受就有如被亲生父母抛弃一样。北方的凯尔特人和爱尔兰的皮克特人趁着罗马驻军撤退的机会重现开始了对英格兰的侵袭。五世纪三十年代起这种侵袭愈演愈烈,公元443年最后一位不列颠使节来到了罗马恳请西罗马帝国施以援手,并保证不列吞人愿意永远作罗马皇帝的顺民。然而此时的西罗马帝国早已失去了当年西欧诸民族宗主的威风。罗马大将艾息阿斯为了抵御巴兰德和阿提拉数十万匈奴铁骑的威胁将莱茵河和高卢的守军全部撤走。对于不列吞人的呼吁,他只能委婉的表示自己实在无能为力。遭到拒绝的不列吞人终于意识到罗马军团是不回再回到不列颠来了,为了自卫他们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抉择:向盎格鲁—撒克逊人求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4 发表于: 2011-04-27
罗马人
百科名片
罗马人的历史从台伯河开始:今天的历史学家推断罗马建国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而罗马形成真正的城市形态是公元前6世纪。罗马作为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解决台伯河洪水问题。一说到古罗马,它优秀的土木技术常常被人提到,这也许是根解决洪水问题有关系吧。

目录

罗马人历史
共和制
荣誉至上的民族
阶级的权利与义务
罗马法
古罗马的民族融合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罗马人历史
共和制
荣誉至上的民族
阶级的权利与义务
罗马法
古罗马的民族融合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展开       

编辑本段罗马人历史
  从罗马城市国家到罗马帝国: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放逐了伊达拉里亚人,建立了共和政体,以后,逐渐征服了近邻地区。罗马城市国家站在其他自治国家之上,作为城市联盟的盟主进行统治的传统,到罗马的统治扩大到地中海全部区域的历史时,罗马市不但是罗马帝国的首都,而且不要忘记是罗马城市建立了罗马帝国这个事实。   皇帝们的时代:最早的皇帝奥古斯都时代,这位指挥罗马城市改造的皇帝为将砖造的罗马改变成了大理石的罗马而自豪。帝政时期,以大圆形竞技场为开端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对历代皇帝来说,建造规模宏大的建筑物,不仅能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威信,还能使很多人得到工作,达到财富再分配的目的。   作为教会国家的首都:罗马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繁荣发展的时代里,各种异族教派传到了罗马,发源于东方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就是这些异教派之一。法兰克王丕平于756年向教皇领地的开端。从此以后,罗马作为意大利中部教会国家的首都,他的命运与教皇权力的盛衰联系在了一起。 罗马的再生:罗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再次走向繁荣是15世纪后半期了。1450年圣年时大量朝圣物品涌向罗马,给教会和罗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罗马再次繁荣富强。   教皇时代:1471年就任教皇的西库斯托斯四世实行强化教会国家的强制政策,导致意大利的战乱。继承 了西库斯托斯四世建立强大的教会国家政策的是阿列库桑德尔六世和尤利乌斯二世。这两个年轻的教皇与艺术家使罗马的文艺复兴达到了最高潮。
编辑本段共和制
  这样的做法不同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不论是希腊的雅典、中国、印度、埃  罗马战士
及………,这些民族大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只有和自己同宗同祖的人种才是最优秀的。这种思想体现出的结果是雅典只授予“父母一方为雅典公民的人”以雅典公民权(到雅典后期,甚至规定父母双方都是雅典人);印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中国、埃及也普遍存在歧视异族的思想。而令人惊异的是罗马人似乎生来就没有这种思想。罗马的同盟国或者是被征服地区的人,只要愿意就可以享有平等的市民权(当然,这只是指制度最宽松的时期)。而奴隶也可以通过“赎身”重获自由,虽然“被解放自由民”不拥有选举与被选举权,但他们的子女却有。奴隶的子女不一定就是奴隶,这恐怕是罗马人最不同于其他奴隶制国家的地方吧。   尽管希腊人在民主、哲学、数学方面的成就比罗马人更加辉煌,然而罗马人在军事、法律、建筑、交通方面的成就却更胜一筹。和希腊的雅典比较,你还会发现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虽然罗马人采用了共和制,但贵族这个阶层仍然存在,直到屋大维为共和制画上句号,这个本不应该属于“民主制度”的阶层都没有任何消亡的迹象。一方面,必须承认,罗马人在民主精神上和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上并没有雅典人强烈。但另一方面,罗马贵族的“模范表现”成为了平民接纳他们的基础。
编辑本段荣誉至上的民族
  罗马的贵族仅仅意味着拥有荣誉,但与拥有财富则是毫无联系的。   公元前3世纪80年代,皮鲁斯大帝在接待罗马使团的时候得知团长非布利西阿在罗马颇有势力,但却很贫穷时,开玩笑式的说,如果非布利西阿愿意,就带他去伊壁鲁斯共享荣华富贵。而非布利西阿严肃的回答“国王啊,无论你的朋友也好,你自己也好,都不能夺去我的独立。我认为,我的贫穷比你们这些忧心忡忡的国王们所有的财富都更加幸福些。”(阿庇安<<罗马史>>上卷)   同时,贵族也没有夺取权力的野心。   共和制早期,一次外族入侵,由于情况紧急,根据罗马当时的制度,元老院决定推选一名独裁官(任期6个月,在此期间拥有全罗马唯一的,也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贵族肯奇那图斯接下了这一重担。他用了16天的时间击溃了敌军,然后解甲归田。连恩格斯都称赞他是一为“真正的公民美德和异常质朴而高尚的忘我精神的榜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罗马人很看重“廉洁”,我想也许当权力无法直接转化为财富的时候,人们对权力的追求就会大打折扣吧。   另一方面,虽然罗马早期的共和制对贵族有极大的“优惠”(这点在其后的时间里逐渐得到了改善),但同时也承担着很大的义务。也许当时的罗马平民反而可以说是“无官一身轻吧”。
编辑本段阶级的权利与义务
  罗马将市民(不论贵族还是平民)分为7个等级。这种区分虽然基于个人的财产,但却和其他国家那种以财产多少定身份优劣的做法完全不同。这种划分方法就好比现代社会中的“金领、白领、蓝领”一样,本身并没有鄙视贫穷者的成分。根据罗马的制度,财产越高的所负担的兵役就越重,如最富有的第一等级要提供1800的骑兵和8000名重步兵(武器自备);而最贫穷的第7等级则只要提供500人的预备役即可。(以上数据是共和初的,其后根据具体情况会有所改变)。而在罗马,超过55%的士兵来自第一、二等级。打战时,他们要随时准备牺牲;就算没有战事的时候也要为罗马城修建公益设施。早期罗马的灌溉、排水系统和竞技场、剧院都由士兵修建。可以说在当时的罗马,有钱人拥有权力,但同时也要尽更大的义务;而穷人的义务就是“富起来”。   还是来看几个例子。   罗马名门发彪斯一族,在连续的几场保卫罗马的战争中共有4000人战死,其中和发彪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就超过400人!整个家族在战后基本上只剩老弱妇孺。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后期,这可以说是罗马继坎尼一战后最困难的时期。公元前211年,西庇阿兄弟在西班牙战败,罗马军几乎全军覆没;在意大利战场,汉尼拔入侵已经超过10年,而战局始终无法明朗。公元前212年汉尼拔又分别在北卢卡尼亚和阿普里亚歼灭罗马超过3个军团的兵力。由于罗马已经连续10年以上在各战场维持近20万的总兵力(而且还必须不断补充战争中的消耗),罗马人的经济能力显然已经达到了极限。增税,也许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这是战时唯一的做法吧。但罗马人似乎更有“创意”--捐献。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捐献并不是统治者大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后从百姓身上搜刮,捐献的范围仅限于这些统治者。“所有的元老院议员都要把自己多余的金银珠宝提供出来。每个元老只能为自己和妻子儿子各留一枚戒指,妻子和女儿各留一盎司的金子,还有每人5000阿斯的铜币,除此之外的一切财产都要提供出来作为战费。”(<<争霸地中海>>)   “大体上说,从罗马共和之初(前509年)到布匿战争结束(前146年),其间的400年左右,罗马人是生机勃勃的”(<<世界文化史>>)其时整个社会崇尚简朴,公民爱国心与勇武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扬,有力的促进了罗马社会的进步。而其后随着共和制的结束,特别是帝国制的确立,虽然在国力上达到了空前的强盛,但由于希腊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这里的享乐主义并非是早期古希腊的追求“肉体上无痛苦,心灵上无干扰”的淳朴享乐主义)、加上奴隶制经济的增长而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奢靡之风逐渐滋长,对财富的追求日甚一日,道德开始沦落,世风随之败坏,重视法治与守法遵纪的传统观念亦被践踏”,真是所谓的“物欲横流,人心不古”。   人们常说“辉煌的希腊,伟大的罗马”,共和制时期的罗马还真是一个让人神往的时代呢。
编辑本段罗马法
  罗马人留给人类文明许多宝贵财富,其中最宝贵的一份遗产就是罗马法,它以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而闻名于世。   按形式分:习惯法   成文法   按结构分:公民法   万民法   自然法   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对社会统治的持久维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民法激发和调动了平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   万民法万民法则最大限度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有助于巩固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   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   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成为法治建设永恒的价值观。   
编辑本段古罗马的民族融合
  图蒙森的《罗马史》说,罗马人不是征服意大利,而是把意大利的所有民族统一成了一个国家。罗马人诚然是这些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但只不过是一支而已。蒙森的这个说法肯定了罗马人是古代意大利各民族中的一支,但在统一所有意大利人之前,罗马人是不是一个混合民族呢?   在人类最早进入文明的少数几个地区中,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似乎存在某些有趣的类似现象。这种类似现象特别是指: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最初出现的史前民族或者原始人群都不是一个人类集团,而是多个人类集团。这用一些学者的话来说,就叫做“多元格局”。   更为类似的现象还有,在这几个地区,至少参与创造历史的人类恰好都有三大集团。 古代中国的三大人类集团,按照徐旭生的看法,分别是指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最初活动在西北(陕西),东夷集团居于东方(华东),苗蛮集团居于南方(江汉)。这三大集团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他们共同构成了后来的汉族,或是后来汉族的共同来源。徐旭生特别强调说,战国及秦汉的人民常自称为华夏是错误的,他们实在是华夏、东夷、苗蛮三族的混合。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确切地说,应该是古代意大利),也有他们各自的三大人类集团或种族。当然,由于中译名的不统一,这些不同集团显得要比中国的三大集团复杂许多。 古代希腊的三大人类集团,按照顾准的看法,分别是指爱奥里斯人、伊奥利亚人和多里斯人。其中,爱奥里斯(或译伊奥利亚、彼奥提亚)人在希腊北部,伊奥利亚(或译爱奥利亚)人在中部,多里斯(或译多利安、多利亚)人在南部。这三大集团几乎分布在整个希腊半岛上,他们除了在希腊本土建立各自的城邦以外,还有各自的海外殖民地。   据希罗多德说,所有的伊奥利亚人都是起源于雅典的,他们在亚细亚建立了12座城市;爱奥里斯人在亚细亚也有12座城市。据修昔底德说,雅典人殖民于爱奥利亚和大多数的岛屿上,伯罗奔尼撒人(即多利亚人)建立大多数殖民地于意大利和西西里。 与希腊人相比,古意大利的原始人群似乎更多也更复杂,不过也能分出三大人类集团。按照蒙森的看法,这三大集团或种族分别是指拉丁人、萨贝尔人和埃特鲁斯坎人。这三大集团基本上定居在意大利半岛的中部,或在台伯河及其周围地带。其中,拉丁人在台伯河的拉丁姆地区,萨贝尔人(或译萨贝利人)在台伯河以东以南,埃特鲁斯坎人(或译伊达拉里亚人)在台伯河以西以北。   希腊人的三大集团分布在几乎整个希腊半岛上,这可能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反过来看,古意大利的三大集团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大概也是古代意大利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这与古代中国的三大集团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倒有一些类似之处。 当然,古代中国的三大集团后来融合成了汉族,古意大利的三大集团似乎并未简单融和成为后来的意大利民族。但是,如果说中原地区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具有某种领先优势,那么罗马人所在的拉丁姆地区,大概也有类似的优势。至少蒙森认为,太古时候,拉丁姆平原已是自然界最伟大的斗争场所,这快土地就是以后解决谁主宰意大利的关键之地。 罗马人无疑属于拉丁人,然而罗马人的起源,实际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涉及的问题是,罗马人究竟是一个纯粹民族,还是一个混合民族。具体地说,罗马人是否是由古意大利的三大人类集团所构成。   罗马最初只是一个城邦,或者是在国王统治下的城邦,罗马城创建于公元前753年,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因此,即使罗马人是由古意大利的三大人类集团所构成,也是指罗马人来源于这三大集团,不是指罗马城容纳了所有三大集团。但问题是,罗马人是否混合了这些不同的集团? 在古意大利的三大集团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拉丁人和萨贝尔人属于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或者确切地说,他们同属印欧移民,尽管他们又有各种不同的分支。比如在萨贝尔人中,最强大的一支是萨谟奈人。至于埃特鲁斯坎人,则被看作是更古老的非印欧人,他们的发展和扩张可能更早。无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何处,蒙森的如下看法似乎已被接受:埃特鲁斯坎人与拉丁人和萨贝尔族的意大利人大不相同。   不过,蒙森本人特别反对把罗马人视为混合民族的看法。他说,把罗马人看作是混合民族的人,用种种方法来证明远古的罗马是意大利的三个种族所构成,结果罗马人被变为由埃特鲁里亚人、萨宾人、希腊人等等民族组成的混合物。蒙森承认,这里确实发生过不同民族的混合,但他强调,不能因为罗马人容纳了其他民族而说罗马人是混合民族。蒙森的这个观点看来并未被人接受,在他之后的学者即使不说罗马人是混合民族,也不认为罗马人是纯粹的。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罗马人的部落包含有异族成分,而希腊部落则是纯种的。摩尔根所说的异族,主要是指埃特鲁里亚人。在他看来,拉丁诸氏族具有共同血统,而萨宾人等氏族与拉丁人都有亲戚关系,只有埃特鲁里亚人与之没有血缘关系。在罗马人的三个部落中,第一个部落的一百个氏族都是拉丁人,第二个部落的一百个氏族大多是萨宾人,第三个部落的成分都是异族人,包括埃特鲁里亚人。   按照摩尔根的看法,罗马人的三个部落,是在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建立后逐渐形成的。罗马的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约公元前576-前533年)开始改革时,这三个部落已经存在了。换句话说,罗马人形成国家或进入自己的政治社会之前,罗马人已经混合了古意大利的不同人类集团。 摩尔根有关罗马三个部落包含了异族人的观点,似乎也没有被其他学者所接受,至少恩格斯在引用摩尔根的著作时并不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尽管如此,其他学者差不多都提到了罗马人与萨宾人的结合,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埃特鲁斯坎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罗马城的创建者罗木卢斯(他的名字有多种译法)自然是拉丁人,罗马起初是拉丁人的一个移民中心,或是拉丁人最早的首城阿尔巴的殖民地。这意味着,罗马首先属于拉丁城市或属于拉丁城市之一,罗马人首先属于拉丁人。此外,罗马城的创建者同时也是罗马的第一位国王,因此这第一位国王也一定是拉丁人。   看来,问题主要出在后来统治罗马的几个国王身上。 传说罗马总共有过七位国王,除了第一位国王之外,其他国王可能并不都是拉丁人。《意大利简史》的作者说,有人认为,罗马曾经分别为萨宾人和埃特鲁斯人所统治。在萨宾人统治时期即在第三任国王统治时,罗马摧毁了拉丁的都城阿尔巴并取而代之;在埃特鲁斯人统治时期,罗马则在拉丁姆确立了至高无上的主宰权。按照这个说法,最初属于拉丁人的罗马人,即使不是一个混合民族,也不是没有可能融和其他的古意大利人。   不管罗马人是不是一个混合民族,有一点大概是可以肯定的,即罗马人能够融和或同化其他不同民族。假如像摩尔根所说的那样,罗马人的部落包含有异族成分,而希腊部落是纯种的,那就可以认为,无论最初的原因来自何处,罗马人一定很早就有了容纳其他民族的经历和意识。 从另一角度看,这似乎也是希腊人和罗马人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至少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相信:保存古代公民的纯粹血统,不容任何外族血统掺入的政策,阻止了雅典与斯巴达的繁荣并加速了它们的灭亡。罗马人将不论发现于何处,不论来自于奴隶或外族人,来自于敌人或野蛮人的高尚品德和优点,全部据为己有,乃是一种更明智更光荣的行为。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书 名: 罗马人    
作 者:(法国)马萨蒂尔译者:李旦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504838308   开本: 16开   定价: 12.00 元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罗马人》是《大视界丛书》之一,包括了小故事、罗马,世界之都、热闹的罗马、繁忙的街道、在蜡板上写字、竞技表演、罗马小诸神、彩照等内容。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小故事   谁想偷卡皮托利诺神鹅?   知识存档   罗马,世界之都   乡村生活   在路上   奥斯蒂:罗马大门   小游戏   热闹的罗马!   知识存档   罗马的水   繁忙的街道   住在城里   居室生活   趣闻   难以置信的事实!   知识存档   服饰   饮食与宴席   家庭生活   上学   动手游戏   在蜡板上写字   知识存档   治病   洗浴   竞技表演   男女诸神   动手游戏   罗马诸神小转盘   知识存档   罗马社会   罗马军团   罗马遗迹   测验   是对是错?   小游戏答案   见63页   索引   见62页   彩照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5 发表于: 2011-04-27
诺曼人
百科名片
   红色为诺曼人征服的地方(Norsemen或Northmen),属于8-11世纪自北欧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原住地向欧洲大陆各国进行掠夺性和商业性远征的日耳曼人。在不列颠群岛、西欧、南欧等地定居的诺曼人很快被当地居民同化,而在法国西北部建立公国的诺曼人则接受了法语、基督教和法国的政治制度,并于1066年在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同时又在意大利南部建立西西里王国。诺曼人又称“维京人”。诺曼人指定居在法国北部(或法兰克王国)的维京人及其後裔。诺曼人建立诺曼第公国,派军远征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以及英格兰、威尔斯、苏格兰、爱尔兰,并向这些地区移民拓殖

目录

基本概况
民族历史
传统特色封建制度的原则
草原围墙城堡和骑士精神
宗教
创造性的模仿
封建制度和财政观念
发源
文化生活社会秩序
教育
婚姻
劳动
社会分层
法律
宗教信仰
文艺
基本概况
民族历史
传统特色 封建制度的原则
草原围墙城堡和骑士精神
宗教
创造性的模仿
封建制度和财政观念
发源
文化生活 社会秩序
教育
婚姻
劳动
社会分层
法律
宗教信仰
文艺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诺曼人(Norsemen或Northmen),属于8—11世纪自北欧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原住地向欧洲大陆各国进行掠夺性和商业性远征的日耳曼人。其中在不列颠群岛、西欧、南欧等地定居的诺曼人很快被当地居民同化,而在法国西北部建立公国的诺曼人则接受了法语、基督教和法国的政治制度,并于1066年在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同时又在意大利南部建立西西里王国。诺曼人又称“维京人”。“维京”的意思是侵略峡湾临近国家的人,有些史学家也把“维京”称作“海盗”,这个名字的得来主要是因为欧洲中世纪史上波澜壮阔的“海盗活动”。   诺曼人指定居在法国北部(或法兰克王国)的维京人及其後裔。诺曼人建立诺曼第公国,派军远征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以及英格兰、威尔斯、苏格兰、爱尔兰,并向这些地区移民拓殖。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诺曼人(此名源自Nortmanni,意指「北方人」)原为来自丹麦、挪威及冰岛的异教野蛮海盗。8世纪时开始对欧洲沿海的殖民地作破坏性的掠夺袭击。9世纪後期他们对法国北部和西部沿岸的袭击规模日大且次数渐多,至900年左右维京人已在塞纳河下游谷地法兰克土地上获得永久的据点。一位名叫罗洛(Rollo)的维京人以率领维京人袭击苏格兰和爱尔兰之英勇表现闻名,很快地成为新殖民者中的杰出人物。911年法兰克国王傻瓜查理三世与罗洛签订《埃普特河畔圣克莱尔条约》(Treaty of St. Clair-sur-Epte),割让塞纳河口一带及今卢昂市一地给罗洛。一代之间,人们始知道的维京人或诺曼人已把势力向西延伸至下诺曼底地区。自此至1世纪中叶,诺曼底(Normandy)的诺曼人历史之特色是︰一系列自称为诺曼底公爵或伯爵的残忍有力统治者进行的争斗,他们建立政治霸权以支配诺曼底地区土生土长的法兰克人。   尽管诺曼人最後改信了基督教、采用法语、定居诺曼底後数十年间放弃其海上骚扰行动而改采法兰克式骑兵战术,他们仍保留了其海盗祖先维京人的许多特质。他们表现一种极度不安卤莽的气质、近乎愚勇的好战精神以及与无耻不忠俱来的诡计多端。诺曼人在随後扩张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行动中,创下惊人冒险作战的纪录,常常仅以一小撮人征服数倍的敌人。无与伦比的快速越野渡海能力、野蛮暴力的使用以及对金钱有过早的使用观与价值感等均是诺曼人的特质。   性喜冒险的诺曼人定居诺曼底後,在欧洲发动了数次重大的领土扩张战役。其中最  诺曼人征服
重要的是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他征服英国後即成为英国国王,此役今称作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11世纪初期诺曼冒险家也开始略为延伸地随便移动,他们至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担任当地贵族的佣兵,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作战。当移居此地的诺曼人越来越多时,他们自旧雇主处为自己得到一些小公国。其中最著名的诺曼冒险家是唐克雷•德•欧特维尔(Tancred de Hauteville)诸子,他们于1050年代统治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和普利亚(阿普利亚)地区,并在其后数十年间统治了西西里。12世纪初期唐克雷之孙罗杰二世合并上述地区,成立西西里王国,该王国至12世纪末的统治者基本上均保留了诺曼人的性格。   诺曼人特质中被其同时代人认为极具特色的是,完全不受拘束的性格及迅速且成功的模仿力与适应力。前项特质有助于诺曼国家出现後,经由类似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形成一系特别能干残忍的统治者继承。诺曼底、英格兰、西西里等地早期许多诺曼统治者得以创建安定长久的政治组织,使他们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且最成功的世俗君主。
编辑本段传统特色
封建制度的原则
  诺曼人的模仿力与适应力对欧洲历史更具意义。他们以性喜杀人越货的异教破坏者出现,在被迫与加洛林王朝和卡佩王朝达成协议以及被迫采用法语和改信基督教後,很快就接受了他们袭击过的宗教与文化,最後并为此文明所同化。他们迅速掌握加洛林王朝封建制度的原则,使诺曼第於11世纪成为西欧封建制度高度发展的国家之一。
草原围墙城堡和骑士精神
  诺曼人并未发明城堡建筑的技术,但他们善於构筑简易却极有效率的草原围墙城堡——高地上四周围以沟渠、木栅的木栅高楼。这些补给小批骑兵在旷野作战的小堡垒成为诺曼人渗透征服他人的标志。再者,尽管诺曼人在骑战方面一开始是模仿的新手,但他们立即成为其中能手并在欧陆驰骋作战。诺曼骑兵骑著与对手法兰克、安茹或布雷顿等王朝同种的战马,披挂西北欧战士制式的重锁子铠甲,护以圆锥形头盔和风筝形盾,手持宽边长剑和长矛,在无数的战役中均证明其能够击倒最强大的敌人。无疑地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是诺曼武士阶级加入青年战士训练的重要结果。他们渴望采纳10和11世纪古加洛林帝国已形成而至今小心培养的骑士精神。但诺曼武士也是凶狠残忍的军士,他们接受一种几无人性的艰苦训练,这些原被抹杀的人性和怜悯後来被基督教教义加进骑士精神的观念里。
宗教
  正如诺曼人成为加洛林王朝封建制度及骑士精神城堡战的典型代表,他们也部分成为正教派的典型和拥护者。在诺曼第公国的支持下,该省的宗教十分发达,一些诺曼修道院成为本笃会生活与学术的著名中心。这主要是鼓励非诺曼裔学者和改革家在诺曼第定居之结果。11世纪时诺曼第伟大的宗教与教会复兴,也表现在诺曼人热衷至罗马和圣地朝圣上。朝圣者的热望是诺曼人征服意大利南部的因素之一。许多诺曼贵族出自质朴的宗教虔诚、爱好冒险、渴望新鲜的征服等之激励而至地中海地区旅行。令人讶异的是,早期十字军中诺曼人的角色却微不足道,其中主要包括12世纪诺曼贵族短暂建立的安提阿公国。
创造性的模仿
  诺曼人快速模仿其所见之事物,这种模仿力在他们定居过的各国均非常明显。但他们的模仿决非毫无创造性可言,当然也不算是他们成就的全部。诺曼人之成功较真确的解释可以说是,他们在新获得的领域上建立适合其目的之组织时,兼具无穷的自信与卓越的能力。因此,他们控制普利亚和西西里系基於他们对自己军事优越性、利用城堡港口等战略措施、引进封建制度以控制伯爵或国王与其较重要臣民之间的关系等信念。然而在行政方面,他们采用拜占庭希腊人和穆斯林高度先进的和大体上是文牍形式的管理方法。
封建制度和财政观念
  诺曼人在英格兰同样地引入了诺曼色彩的封建制度,以及其强人政府和财政组织的观念。但他们也采用了当地许多仍存在的制度和风俗习惯。甚至在英格兰亨利一世王朝末期(1135),皇家政府的整个结构基本上袭用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制度——君主政体、枢密院、皇家玉玺文书部、郡建制和郡长、两税制(王室庄园收成以现金计算岁入,对地主则课以直接税),这些制度均起源於诺曼征服前。但在诺曼人统治下也有许多新政,如设置财政部、建立巡回审判制、改用誓证审讯法,这个体制在1066年後效果更为显著,而同样重要的事实是,英格兰从此免受外族入侵,安如磐石。诺曼人对英格兰教会的影响也很大,使教会机构和戒律方面趋於完善。总之,11和12世纪欧洲的诺曼人凭藉他们充沛的精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封建制度、骑战及宗教改革。
发源
  很久很久以前,一些条顿人越过丹麦向北迁移,渡过斯加基拉克海和喀得加特海峡到达瑞典及挪威,成为那里最早的定居居民。这些条顿人就是诺曼人的祖先。诺曼人主要指中古时期生活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居民。而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维京人(Viking)。“维京”的意思是侵略峡湾临近国家的人。有些史学家也把“维京”称作“海盗”,这个名字的得来主要是因为欧洲中世纪史上波澜壮阔的“海盗活动”。它发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瑞典、丹麦、挪威,始于8世纪中后期,终于11世纪中后期。影响所及,除人们熟知的英伦三岛、法兰西等地外,东到俄罗斯和里海,南到地中海,西面远及格陵兰岛乃至北美。   在人们的印象中,“海盗”就是抢劫、杀戮。但实际上,“海盗”既是一种武力抢劫活动,又包括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移民拓殖等和平性的一面。“海盗”留给人们的不只是恐怖、苦难,它也留给人们自己独特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北欧民族在维京时代(700—1000)创造的文明被称作“维京文明”。
编辑本段文化生活
社会秩序
  诺曼人的社会秩序建立在家庭条规、经济合作以及正当的信仰之上。诺曼人中弃儿可以被随便弃置,任其死活,但只要被收容下来,这个小孩就会受到合法的训练与爱护。早于基督教传人之前,斯堪的纳维亚人为孩子取名时,用水浇其头,表示家庭收容他。
教育
  诺曼人的教育富于实用性:女孩学习家庭日常的技艺,包括酿酒;男孩学习游泳、滑雪、雕刻木头及金属制造,角力、划船、滑冰,玩曲棍球,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学习狩猎、弓箭战技以及剑矛的使用。跳高是一项普遍的运动,某些诺曼人可以跳得比自己的身高还要高。许多儿童被教导读书写字,训练成医师和法律人才。诺曼人喜欢开怀歌唱、弹奏乐器,他们最有特点的乐器是竖琴。
婚姻
  诺曼女子的婚姻通常由父母亲作主,虽然她们有权否决这项安排,但如果她违背父母的旨意自行结婚,她的丈夫就会被视为罪犯,女方的亲戚可合法地把他处死。男人与妻子离异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女方家庭可任意谋害他。女子刚结婚时,享有丈夫1/3的财产权,婚后20年可获得丈夫一半的财产权;她在事业策划上可替他提供意见,并自在地周旋于家里的男客之间。
劳动
  诺曼人尊重和崇尚劳动。捕鱼和狩猎是普遍的行业;诺曼人用意志与体力开拓了瑞典的森林,并把挪威冰冻的山坡变为可耕之地;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麦田就有混有挪威土质的土壤。斯堪的纳维亚以普遍的自由农民得以均分大幅耕地著称,大地主并不多见。不成文的保障法则减轻了不少灾难带来的损失:一家房屋烧毁了,邻居都要帮助重建;如果一家的牛病死或丢失,邻居也要用自己的牛补充这家损失的半数。   几乎每位诺曼人都是艺匠,尤其精于竹艺。虽然直到8世纪制铁的工艺技术才传到北欧,但他们很快就制造出了多种坚固美观的工具、武器及铜器装饰品,金银等装饰物。他们制出的盾、加纹的剑、戒指、夹子及铃铛,都是美丽与骄傲的代表。他们所造的船只战舰并不比古代的大,但较为坚固:平的船底稳定度高,船桨尖细可以用来撞刺敌人;船的深度为4到6英尺,长度为60到180英尺,装有平行的帆或者全部使用木桨,往往一边有10、16或60把木桨,这些简单的船只载运诺曼人的探险家、商人、海盗和武士顺俄罗斯的河流而下,进入里海、黑海,或越过大西洋到冰岛、拉布拉多等地。
社会分层
  诺曼人的社会划分为伯爵,农民地主以及奴隶等阶层。他们严厉地教导孩子们:个人的阶级出自神的意旨,只有不诚信的人才敢加以改变。帝王是从荣耀的血统中被选派出来的,地方官员则选自伯爵的阶层。与这种君主及贵族的体制相伴的是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的具体形式从下到上有地方性的家长会议、村里集会,省份会议以及巴力门等。
法律
  诺曼人的法律突出的特点是重罚。纵火者被绑在火柱上烧死,杀尊长者被吊在一条同样被吊的活狼旁边,背叛政府的人要被五马分尸或者被野马拖曳致死。虽然这些法律规定野蛮而残酷,但最终使社会法治化了。海盗也终于归顺于法律之下,变为航海商人,使用头脑而非武力。
宗教信仰
  诺曼人畏惧和崇拜神灵,他们认为自然的力量和化身都是与个人攸关的神明。他们甚至用人为牺牲品作为向神赎罪的方式。众神之父是“欧丁”,日耳曼语意为木头的,他在地球上寻求智慧,他发明字母,教导子民写字、追求作诗、艺术及遵守法律。
文艺
  大约在8~12世纪,半岛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诗歌作品,它被后人称为《诗的艾达》,其中大部分是叙述斯堪的纳维亚及日耳曼英雄事迹的民歌。早期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环境艰苦,这使得只有心志最强韧的人才能在生存环境中保持活命;古老的血仇报复习俗,及海上无法无天的抢劫恶习,都体现了诺曼人的民族特性,也造就了尼采式的狂妄勇气。一位维京人说过:“告诉你我的信心何在——我只相信自己的力量。”维京人好战、勇猛,他们认为懦弱是罪恶,而力量是善良。“峡湾中的男人”在艰难的磨炼中成长,他们渴望占领更多的土地、财富和权力。如此看来,《海盗时代》的到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6 发表于: 2011-04-27
哥特人
百科名片
   哥特城镇哥特人也译作哥德人,是东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分支部族,从2世纪开始定居在斯基泰、达其亚和潘若尼亚。5到6世纪时,分裂为东哥德人和西哥德人。

目录

简介
历史
影响
文化概述
与文艺复兴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文学
新时期哥特式文艺
简介
历史
影响
文化 概述
与文艺复兴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文学
新时期哥特式文艺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哥特人(Goths)(200年~714年)也译作哥德人,是个欧洲日耳曼民族的一支。
编辑本段历史
  从公元第一世纪开始,罗马人就已经知道他们居住在多瑙河(DanubeRiver)流域。也有人说他们其实是从波罗的海的葛兰岛(Gotland,现今瑞典境内)南渡至中欧的移民。在公元四世纪,哥特民族从内部分裂了。一部份成为了后来的维斯哥特(Visigoths),也就  哥特军队
是西哥特(WestGoths),他们居住在现今的罗马尼亚境内。另一部落则成为奥托哥特(Ostrogoths),也就是东哥特(EastGoths),他们向东面迁移,一直到达多瑙河下游区域,在临近黑海处(BlackSea)建立了城镇。当匈奴人出现之后,他们对这两个哥特族的分支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无力抵御的情况下,维斯哥特人被迫开始向西迁移,以躲避灭族的命运。奥托哥特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终于屈服在侵略者的强大武力下,被异族所吞并,成为匈奴大帝国的一部份。   西哥特人继续着他们的西迁之旅,不久便在现今的西班牙境内找到了适合生存发展的居住地。在这个时候,罗马帝国已经渐渐地开始走向衰败,罗马人企图将西哥特人也纳入帝国的管辖范围。然而,西哥特人终究能够以武力宣布自身的独立和强大,而后通过不断的进攻来建立起本民族的主权王国,他们以不可阻挡之势扫平了整个意大利和希腊地区,并在公元407年~410年间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率领的蛮族军队对昔日帝国的王都—罗马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三次围攻,破  哥特人
城后在城内任意抢掠三天,大获而归。在此之后,西哥特人继续向西行进,最终建立起一个以西班牙和高卢为主体的王国。到了公元五世纪后期,法兰克的克洛维把西哥德人从法国本土驱赶到比利牛斯山以外的西班牙地区。随着克洛维去世,其王国也出现分裂,使西哥特人暂时得以喘息。711年,新的威胁来自南方。摩尔人(Moors,北非穆斯林)的军队从北非渡海而来,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最终征服了西班牙以及整个西哥特王国。   与此同时,东哥特人的命运也在演绎着一段盛衰兴亡史。他们在匈奴人的统治下生活了数十年,但是仍然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挣脱枷锁,获得独立与自由,并进一步建立起属于本民族的王国。新王国的版图位于东哥特人故土的西面,大约是现今匈牙利、克罗地亚和奥地利的位置。新王国与东罗马帝国的后裔—拜占庭帝国一直有着纠缠不清的外交关系,曾经几度开战,又几度复于和平。在公元488年,东哥特人开始了对意大利的入侵,这就如同他们的兄弟在半个世纪前所做的一样。这项入侵行动乃受到拜占庭帝国的耸恿,因为拜占庭帝国想藉此消耗这些族群的力量,然后以总督的身份去统治意大利。东哥特人在493年完全征服了意大利。然而,当东哥特人杰出的领袖-狄奥多里克(Theodoric)逝世后的不久,公元53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出兵意大利,并在554年彻底打败了东哥特王国,最终,拜占庭帝国恢复了古罗马帝国在西方的领土,东哥特王国灭亡。在公元六世纪的后期,当意大利被新来的蛮族伦巴底人入侵后,东哥德人就被消灭,幸免于难者崩散为小群体。
编辑本段影响
  历史上,哥特人是一直以狂暴的作风著称于欧洲,如果不是匈奴人的入侵,他们甚至有可能攻  哥特骑兵
占整个罗马帝国。强悍的匈奴人从东方迁移而来,攻击了许多位处东欧的民族,诸多民族之一的哥特人,也就是在此时被迫开始西迁。为了躲避匈奴人的进攻,哥特人的居住区域不断地向西移动,逐渐远离了自己的故乡。在匈奴人来到前,哥特人原本拥有引以为荣的强大力量,从陆地或是水面,无人能抵挡他们的攻势。   哥特人是史上首批能够劫掠罗马城的武力,光凭这点便令后世难忘;而古代世界的秩序也因而开始在欧洲瓦解。他们很欣赏罗马城并企图加以维护,让许多罗马文化得以留存下来。例如,现代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罗马尼亚的语言都是起源自拉丁语,然后受到这些地区的居民影响而形成这些国家的语言,情况与日耳曼语在英格兰流传下来类似。
编辑本段文化
概述
  何谓  哥特人
哥特(gothic)?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与文艺复兴
  最早哥特(gothic)这个字是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仅管“gothic”这个字原始上是带有负面的意涵,但事实上为数可观的美丽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
哥特式建筑
  12世纪时,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因而造就了大量哥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当然,哥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事实上宗教在哥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于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哥特式文学
  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哥特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动,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哥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哥特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在哥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vampire),布兰姆·斯多克(Bram Stoker)的经典作品《德拉库拉》(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其可谓为发19世纪哥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新时期哥特式文艺
  时间来到1980年代,新的哥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对先前庞克文化(punk)的反动,不论如何,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哥特音乐同样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虚面为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为这些主题的最佳象征。 (详见词条“哥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11-04-27
勃艮第人目录

基本概况
早期历史
勃艮第王国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勃艮第人属于东日耳曼民族的部落,可能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的勃恩霍姆岛,勃恩霍姆岛在古丹麦语中称为勃艮第霍姆,就是勃艮第岛,然后又向欧洲大陆迁徙,古代关于维京人的诗歌说他们是从“勃艮第”来的,因此被称为勃艮第人。
编辑本段早期历史
  早期罗马帝国的历史,包括塔西佗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及勃艮第人的来历,根据6世纪哥特人的历史记载,在4世纪时,勃艮第人被哥特人击败,移居到莱茵河西岸,建立一个王国,和西罗马帝国对峙。但公元5世纪时,第二个勃艮第王国的国王冈多巴德和威尼斯主教关系良好,他的儿子西吉斯蒙德归依了天主教,可能当时许多勃艮第人信奉了基督教。   勃艮第人可能受到匈奴人很大的影响,匈奴人妇女在婴儿时期就把头束紧,以使头变长为美,在勃艮第人的墓穴考古中也发现匈奴人的饰物和头部变长的妇女骨骼。   勃艮第人虽然从属于罗马帝国,公元370年,西罗马帝国曾将勃艮第人列为可以资助的部落,以对付日耳曼蛮族阿拉曼尼人,但勃艮第人并不受统一的指挥,经常侵掠罗马帝国的高卢省。
编辑本段勃艮第王国
  公元411年,勃艮第国王扶持了一个罗马傀儡皇帝乔维努斯,以他的名义侵入莱茵河东岸,公元436年被罗马军队联合匈奴人击垮,残存的勃艮第人迁移到日内瓦湖畔,向西发展,逐渐控制了现在法国境内的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起第二个勃艮第王国。公元534年,被法兰克王国吞并,勃艮第人逐渐被融合。只是保留了这个词,成为法国西部的公爵领地,逐渐成为地名。以后所称的“勃艮第人”只是指这个地区的居民或勃艮第公国的臣民,并不是原来勃艮第民族的人。目前法国东部和瑞士法语区的人可能比较多地保留有勃艮第人的血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8 发表于: 2011-04-27
匈奴人
百科名片
   匈奴人匈奴是一个或两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他们在蒙古中心建立国家,根据语言研究方面的推论,蒙古国内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人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室韦。到了后来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

目录

一、概述
二、匈奴历史1.起源
2.早期匈奴
3.兴起时期
4.汉匈大战时期
5.中衰时期
6.平稳时期
7.分裂时期
8.藩属时期
9.徙居中原时期
三、匈奴单于列表
四、匈奴后代1.成为中国居民
2.和北亚几个民族的关系
五、匈奴政治体制
六、匈奴经济生活
七、人口
八、军事
九、宗教
十、匈奴语
十一、匈牙利匈奴和欧洲人关系一、概述
二、匈奴历史 1.起源
2.早期匈奴
3.兴起时期
4.汉匈大战时期
5.中衰时期
6.平稳时期
7.分裂时期
8.藩属时期
9.徙居中原时期
三、匈奴单于列表
四、匈奴后代 1.成为中国居民
2.和北亚几个民族的关系
五、匈奴政治体制
六、匈奴经济生活
七、人口
八、军事
九、宗教十、匈奴语十一、匈牙利匈奴和欧洲人关系展开 编辑本段一、概述
  匈奴是一个或两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他们在蒙古中心建立国家,蒙古高原在中国先秦到中国北朝时期主要居住着匈奴人,匈奴人时常南下骚乱中原,为保卫中原正常的发展,中国西汉政府曾经派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入漠北千多里。霍去病击匈奴至今外蒙古境内狼居胥山,卫青扫平匈奴王庭。中国东汉政府曾派窦固、耿秉、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外蒙古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南匈奴附汉称臣,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抵瀚海(今贝加尔湖)而还,明年再出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后东汉军又出击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迫使北单于西迁,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匈奴在中国北方衰落后, 鲜卑人迅速代替匈奴人进入蒙古高原,。根据语言研究方面的推论,蒙古国内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人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室韦。到了后来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   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   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的匈人(Hun)译为“匈奴人”。欧洲的古文献对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迹有若干叙述。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回答这一问题。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和三百年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时间上的吻合。两个匈奴的种族、语系,至今仍未能考证。现代考古学只透过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或二)古民族的历史。
编辑本段二、匈奴历史
1.起源
  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2.早期匈奴
  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3.兴起时期
  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原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单于时期,国力被汉军打击由盛转衰。   (1)冒顿单于继位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宠爱后妻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便想立幼子为下任单于,就设法杀害长子冒顿。他派冒顿到月氏(甘肃张掖)当质子,随后派兵疾袭月氏,想借月氏之手杀死冒顿,冒顿极有胆识,抢了月氏的战马,支身一人逃回,头曼没有口实杀掉冒顿,只得作罢,后冒顿知道真相后,即对父亲及后母产生报复之意。他先训练了一支军队,并要求当他响箭射向何处,部队即射向何处。他先后以其爱妾、其父的爱马为目标,将未射箭者处死。其后等时机成熟,即将响箭射向头曼单于,使其部队射死头曼单于,冒顿并发动政变,杀死后母及不服他的将军大臣,夺取了单于之位。   (2)崛起   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徒。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汉朝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汉初前201年,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4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汉朝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室宗女嫁与单于,并赠送一定数量的财物以及开放关市准许双方人民交易。后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满足,不时出兵侵扰边界。
4.汉匈大战时期
  到汉武帝时,西汉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国力大大增强,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发动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此时正为伊稚斜单于在位时期。   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4年派卫青等击败入侵的九万匈奴骑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汉降将赵信劝匈奴把王庭迁徙到漠北,以避免受攻击,以地理的优势,以逸待劳击败汉军。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汉军共获俘七万多人,伊稚斜单于及左贤王带少数人逃走。
5.中衰时期
  匈奴国的衰落时期从伊稚斜单于至呼韩邪单于,经历18任单于,从汉武帝元鼎年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灭郅支单于为止。   (1)匈奴退居漠北及汉用兵西域   伊稚斜死后,子乌维立,乌维死,子詹师庐立,詹师庐死,季父呴犁湖立。在这十几年间,匈奴避居漠北休养生息。而汉朝因人力、物资损失很大,及为了征伐朝鲜、西羌及西南夷,也暂时停止对匈奴的用兵。   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前87年,汉武帝死,汉朝暂时停止对匈奴的攻击。   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把扣留了19年的汉使苏武释放,以示善意,但匈奴骑兵仍然不断在北方边境出现。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以索要公主(即西汉嫁给乌孙王的解优公主),乌孙向汉求救,汉朝组织五路大军十几万与乌孙联兵进攻匈奴。前71年再次联兵20几万合击匈奴,大获全胜,直捣右谷蠡王庭。   同年冬,匈奴出动数万骑兵击乌孙以报怨,适逢天降大雨雪,生还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时丁零北攻,乌桓入东,乌孙击西,匈奴元气大伤,被迫向西迁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为双方以争夺重点。双方反复激烈争夺车师之际,前60年,匈奴内部因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屠耆堂争夺权位发生冲突。日逐王降汉,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汉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实力大减,己无力扰汉。   (2)内乱之始   匈奴因战争、天灾、领土及人口的减小,处境日益困宭,内部纷争开始激化。自伊稚斜单于后,匈奴单于更迭频繁。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其妻颛渠阏氏与其弟都隆奇合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单于。他上任后,排除异己,杀尽前单于所用旧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发生内讧,兵败自杀。他死后,匈奴开始争夺单于王位的内战。   (3)五单于争立   前58年,匈奴东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栅为呼韩邪单于,击败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自杀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击败呼韩邪。此时呼揭王自立为呼揭单于,右奥鞮王自立为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亦自立为乌籍单于,是为五单于争立时期。屠耆单于先后攻击乌籍、车犁,乌籍、车犁皆败走西北与呼揭合兵,呼揭、乌籍皆去单于称号,拥车犁为单于,为屠耆所败。呼韩邪乘机进攻,屠耆大败自杀,车犁也率部投降。   不久,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居东边。屠耆从弟休旬王也自立为闰振单于。前54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破呼韩邪,据漠北王庭。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
6.平稳时期
  (1)四境相安   前33年呼韩邪单于朝汉,提出愿婿汉以自亲,娶王昭君与汉修好。呼韩邪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   此时双方相安无事,局势安定,国力得到恢复,人口增加。史称“初,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汉书.匈奴传》)   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达30多年。直到王莽专政为止。   (2)两汉之际   王莽建新朝后,把汉宣帝颁给呼韩邪单于的金质“匈奴单于玺”索回,另发给乌珠留单于“新匈奴单于章”,蓄意压低单于的政治地位;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王莽企图用武力树立威信,分匈奴居地为15部,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以削弱匈奴的势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满,连年侵扰北方边塞。西域诸国先后沦入匈奴势力范围。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与匈奴通好,不断派遣使者前往赐财物,而单于骄倨益横,汉匈关系仍没有改善。东汉建武五年(29年),匈奴扶植卢芳为汉帝,割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等五郡,都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后降汉,被封为代王。后复叛,留匈奴历十余年。
7.分裂时期
  (1)南北匈奴分立   在东汉初年,匈奴就大量进入塞内。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2)汉伐北匈奴及争夺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其一怕东汉北伐,其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望,其四想通过和亲与东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东汉政府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双方人民互市。北匈奴从65年至72年不断入侵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随着东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在南匈奴的支持下,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战争   73年二月东汉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国,75年至76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窦固、耿恭击败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车师、争夺金满城,因汉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负担太重,暂时罢兵。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汉,加上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死优留单于。   (3)汉破北匈奴   优留单于死后,北匈奴大乱,漠北又发生蝗灾,人民饥馑,内部冲突不断,北匈奴内部危机连连。东汉乘此时机,于89年到91年与南匈奴联合夹击北匈奴。   89年(东汉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明年再出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91年东汉军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北单于迫使其西迁,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   94年,南匈奴单于师子立。新降的北匈奴部众对单于师子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几万人皆叛变,胁迫前单于屯屠何之子奥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匈奴再次分裂,东汉派遗大军以及乌桓、鲜卑兵共四万人大败逢侯,逢侯遂率众出塞,汉军追赶不及。107年,逢侯趁东汉放弃西域之际,控制西域,胁迫诸国共同搔扰东汉边疆十几年。118年,逢侯被鲜卑击败,率领百余人投靠东汉。   (4)北匈奴西迁   在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班勇于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8.藩属时期
  (1)南匈奴依附东汉   依附汉朝的南匈奴人,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借着汉朝的军力多次大败北匈奴,接纳大量降众,势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复杂,难以驾驭控制,造成内部不隐,时有叛乱,多位南单于被杀。而后汉朝对南匈奴的管理越加严厉。在东汉中期以后一再发生南单于被汉官员拘补、更换、逼死甚至杀害。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国人杀死单于羌渠,子左贤王於夫罗即位。而参与者恐被报复不认可新单于,另立一位单于,於夫罗只得前往汉朝申诉求助。正值汉末大乱,只好留在河东。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216年,曹操拘留呼厨泉单于,而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并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阳郡,匈奴单于王朝终结。   (2)魏晋之际   汉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各部贵者为帅,后改称都尉;以汉人为司马以监督。於夫罗子刘豹为左部帅。   东汉末年以来,周边各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数最多,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而西晋因贾后乱政,引起了八王之乱,混战延续长达16年之久,给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机会。
9.徙居中原时期
  (1)汉赵、胡夏、北凉   4世纪初,於夫罗之孙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后称帝,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318年,匈奴贵族靳准杀死刘聪子刘粲及其家族,自立为汉天王。刘聪族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消灭了靳氏。因百姓负担极重,民怨沸腾,引起大规模反抗。328年,羯人石勒擒杀刘曜,次年在上邽杀其太子刘熙及其将相公卿等三千余人,赵亡。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与乌桓、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之后击败东晋军队,夺下了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   (2)北魏以后   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隋文帝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是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
编辑本段三、匈奴单于列表
  匈奴帝国时代的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 头曼单于 头曼 ? - 前209年


2 冒顿单于 冒顿 前209年 - 前174年 36年 头曼子
3 老上单于 稽粥 前174年 - 前161年 14年 冒顿子
4 军臣单于 军臣 前161年 - 前126年 36年 老上子
5 伊稚斜单于 伊稚斜 前126年 - 前114年 13年 军臣弟

谷蠡单于(自立)
前119年 不足1月 右谷蠡王
6 乌维单于 乌维 前114年 - 前105年 10年 伊稚斜子
7 儿单于 乌师庐 前104年 - 前102年 3年 乌维子
8 呴犁湖单于 呴犁湖 前102年 - 前101年 2年 儿单于季父
9 且鞮侯单于 且鞮侯 前101年 - 前96年 6年 枸犁湖之弟
10 狐鹿姑单于 狐鹿姑 前96年 - 前85年 12年 且鞮侯之子
11 壶衍鞮单于 壶衍提 前85年 - 前68年 18年 狐鹿姑子
12 虚闾权渠单于 虚闾权渠 前68年 - 前60年 9年 壶衍鞮之弟
13 握衍朐提单于 屠耆堂 前60年 - 前58年 3年 乌维单于耳孙
五单于并立时期的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4 呼韩邪单于 稽侯栅 前58年 - 前31年 28年 虚闾权渠单于子

屠耆单于 或称贤单于 薄胥堂 前58年 - 前56年 3年 争立,握衍单于从兄

呼揭单于
前57年 1年 争立,呼揭王

车犁单于
前57年 - 前56年 2年 争立,右奥鞬王

乌籍单于
前57年 1年 争立,乌籍都尉

闰振单于
前56年 - 前54年 3年 西方争立,屠蓍从弟
西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郅支单于 呼屠吾斯 前56年 - 前36年 21年 东方自立,呼韩邪兄
东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4 呼韩邪单于 稽侯栅 前58年 - 前31年 28年 虚闾权渠单于子

伊利目单于(自立)
前49年 1年 屠蓍单于弟
再统一时期的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5 复株累若鞮单于 莫皋 前31年 - 前20年 12年 呼韩邪单于子
16 搜谐若鞮单于 且麋胥 前20年 - 前12年 9年 复株累单于弟
17 车牙若鞮单于 且莫车 前12年 - 前8年 5年 搜谐单于弟
18 乌珠留若鞮单于 囊知牙斯,后改名知 前8年 - 13年 21年 车牙单于弟
19 乌累若鞮单于 咸 13年 - 18年 6年 乌珠留单于弟
20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 舆 18年 - 46年 29年 乌累单于弟
21 乌达鞮侯单于 乌达提侯 46年 1年 呼都单于子
22 蒲奴单于 蒲奴 46年 - ?
呼都单于弟   北匈奴单于
23 醢落尸逐鞮单于(自立) 比 48年 - 56年 9年 稽侯珊单于孙、乌珠留单于子   南匈奴单于
此后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王莽所立的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孝单于 咸 11年 不足1年 乌珠留单于弟

顺单于 助 11年 不足1年 乌累单于子

顺单于 登 11年 - 12年 2年 顺单于助弟

须卜单于 须卜当 18年 - 21年 4年 右骨都侯,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
北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 蒲奴单于 蒲奴 46年 - ?
呼都单于弟
2 优留单于 优留 ? - 87年


3 北单于(不知名号)
88年 - ?
优留异母兄右贤王

於除鞬单于(自立) 於除鞬 91年 - 93年 3年 北单于弟
此后北单于世系不明

逢侯单于 逢侯 94年 - 118年 25年 南单于屯屠何子
南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1 醢落尸逐鞮单于 比 48年 - 56年 9年 稽侯珊单于孙、乌珠留单于子

薁鞬左贤王单于(自立)   50年 不足1月 北单于蒲奴弟薁鞬左贤王
2 丘浮尤鞮单于 莫 56年 - 57年 2年 单于比弟
3 伊伐于虑鞮单于 汉 57年 - 59年 3年 单于莫弟
4 醢童尸逐侯鞮单于 适 59年 - 63年 5年 单于比子
5 丘除车林鞮单于 苏 63年 1年 单于莫子
6 湖斜尸逐侯鞮单于 长 63年 - 85年 23年 单于适弟
7 伊屠于闾鞮单于 宣 85年 - 88年 4年 单于汗子
8 休兰尸逐侯鞮单于 屯屠何 88年 - 93年 6年 单于长弟
9 安国单于 安国 93年 - 94年 2年 单于宣弟
10 亭独尸逐侯鞮单于 师子 94年 - 98年 5年 单于适子
11 万氏尸逐侯鞮单于 檀 98年 - 124年 27年 单于长子
12 乌稽侯尸逐鞮单于 拔 124年 - 128年 5年 单于檀弟
13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 休利 128年 - 140年 13年 单于拔弟
休利自杀,南庭虚位(140年 - 143年)

车钮单于(自立) 车钮 140年 - 143年 4年 句龙王吾斯等拥立
14 呼兰若尸逐就单于 兜楼储 143年 - 147年 5年 守义王
15 伊陵尸逐就单于 居车儿 147年 - 172年 26年

16 屠特若尸逐就单于   172年 - 178年 7年 单于居车儿子
17 呼征单于 呼征 178年 - 179年 2年 屠特单于子
18 羌渠单于 羌渠 179年 - 188年 10年 右贤王

须卜骨都侯单于(族人所立)
188年 - 189年 2年 族人拥立
须卜死后,南庭虚位,以年老氏族首长权行主持南庭之事
19 持至尸逐侯单于 於夫罗 188年 - 195年 8年 单于羌渠子
20 呼厨泉单于(末任) 呼厨泉 195年 - 216年 22年 於夫罗之弟
被曹操留于邺,此后南匈奴单于终止

左部帅 刘豹

於夫罗子

北单于(后自称大单于) 刘渊 304年
刘豹子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匈奴单于

单于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注

贺赖头单于 贺赖头 ? - 357年 ? ?

编辑本段四、匈奴后代
1.成为中国居民
  1世纪—2世纪时的南匈奴内附期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逐渐黯淡。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下列为一些常见姓氏:   义渠、公孙、乌氏、挛鞮(虚连鞮)、呼延(呼衍、胡掖、呼)须卜(卜)、兰(乌洛兰)、丘林(乔)、隆、唯徐、仆、范、赵、乘、王、郝、高、滹毒、昆(浑)、乌、稠、复、伊、次、渠(沮渠,且渠、大且渠)、董、驹、成、先、韩、当于、郎、栗藉、奥鞬、尸逐、贺赖(贺兰、贺)、宇文、张、郭、陈、綦母、靳、都、马、李、冯、麻、曹、赫连(铁弗、铁伐、弗、杜)、费连(费)、破六韩(破落汗、破六汗、潘六奚、步六汗、韩)、万俟、金、梁(拔列兰)、刘、独孤(刘)、路、毕、姚、郁、黄、隗、贺遂(贺悦、忤城、贺术)伏、治、封、兰、彭、盖(盖楼)、盂。   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2.和北亚几个民族的关系
  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当代蒙古人群为延续世系,而现代土耳其人与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也没有血缘关系。
编辑本段五、匈奴政治体制
  匈奴的官制,《史记》、《汉书》、《后汉书》均有记载,其中《汉书》全抄《史记》,《后汉书》则加以补充内容。内容如下: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国,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 — 《史记.匈奴列传》   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渐将王,是为六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异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尸逐骨都侯,其余日逐、且渠、当户诸官号,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焉。单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呼衍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主断狱听讼,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 —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除了这些王号和官号,尚有其他:如昆邪王、休屠王、卢屠王、奥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瓯脱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还有立汉降人为王者,如赵信为自次王,李陵为右校王,史降为天王,卢绾为东胡卢王。侯的名称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   这些王侯地位如何,不很清楚,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还可知其大略。   左贤王即左屠耆王,地位高于其他诸王,仅次于单于,是单于的继承者,常以单于太子当之,但也有例外:如复株累若鞮单于后连续5任单于皆由其弟担任左贤王。   阙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丽的意义。单于至一般诸王皆可称其妻为阙氏,也有许多称呼:如宁胡阙氏、颛渠阙氏、大阙氏、第二阙氏、第五阙氏等等。在众多阙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钦韩以为“匈奴正妻则称大阙氏”,胡三省则以为“颛渠阙氏,单于之元妃也,其次为大阙氏”。   阙氏虽不见得是皇后,但单于的阙氏在匈奴的地位却很重要。不仅在内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战争中也起作用。如冒顿攻围刘邦时,阙氏随军在旁。
编辑本段六、匈奴经济生活
  匈奴人主要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马、牛、羊三种,其中又以马最为重要。在饮食当中,肉、乳品尤为普遍,有时会食用鱼类。其生活地点常随着季节转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们很早就制作裤子、长靴、长袍、尖帽或风帽,无论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适应当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庐,是毡帐所制的帐幕,需以木条作柱梁。并使用各种陶器及金属器。   匈奴人不仅有耕田产谷,还建有谷仓来藏谷。除在本部耕种外,在西域还有骑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视商业交换,以牲畜去换取奢侈品。常与汉人互市交易,并将汉人物品转买运到西域各国并包括罗马帝国,在汉对西域通道中断之时尤为如此。
编辑本段七、人口
  根据对冒顿纵精兵30余万围困刘邦于白登推算,以五口出一介卒,则匈奴人口应当在150万至200万之间。   附汉的南匈奴部众为四、五万人,在单于屯屠何在位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增加到户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   曹魏时,分匈奴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临汾);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   刘渊在并州起兵时,并州匈奴总人口约35万左右。
编辑本段八、军事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优良的战马,矫健的骑士,坚固的盔甲,加上锋利无比的兵器。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蒙古马虽不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再配上御马工具——马笼头和马鞍,大大增强匈奴军队的战力。《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编辑本段九、宗教
  匈奴人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在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都与宗教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相当迷信。   匈奴每年有规定的日子举行集体的祭祀。每年三次集会的日期,《史记》说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后汉书》为正月、五月及九月,两者皆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会是个小集会,参加的人是匈奴诸长。五月的大会最富宗教色彩,参加的人数很多,不限于诸长,主要是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会则是为秋天收成而感谢天神的集会。   关于集体祭祀的地点,大致上是在单于所在的地方举行,虽然都是祭天,同时也有商讨国家大计、秋后感谢天神等任务。   匈奴人对其祖宗的坟墓很为重视,不只相信祖宗死后有神灵,其他人死后也有神灵,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后,需要享用金银衣裘以及女人。   在战争时,匈奴人还相信各种巫术。   匈奴还有饮血以为盟誓的风俗,盟约的仪式很严肃,既是一种盟誓,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编辑本段十、匈奴语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有些则认为是东胡、蒙古语的混合。   匈奴可能本身就自有其语言系统,在本身发展期间可能不断吸收了其他种族的语言,并或浅或深地影响到其他民族的语言。在汉代,匈奴语为西北各种氏族中最为通用的语言,所以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至西域各国时,还带了堂邑氏故胡奴父照前去作为翻译。   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雑;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而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方说成是单一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也违反了人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   
匈奴语 汉语 东胡语、突厥语、蒙古语
1 撑犁 天 Tangri(突厥)   Tangri、Tangere(蒙古)
2 孤涂孤屠 子 gute、hute(东胡)
3 单于 广大 Cinkai(东胡)   Cinkda(蒙古)
4 冒顿 圣 Bogda、Bogdo(蒙古)
5 阏氏 妻 Asi(东胡)   izi(蒙古)
6 头曼 万 Tuman(东胡、突厥、蒙古)
7 逼落 a.冢   b.种 Dara(蒙古)   Vtara(东胡、突厥、蒙古)
8 瓯脱 室 Saka(东胡)   Ceke、Sere(蒙古)   Sagatex(突厥)
9 屠耆 贤 Voda、vota(东胡、突厥、蒙古)
10 径路 刀 Uyngyrar(突厥)
11 居次 女 kyz(突厥)
12 祁连 天 kilem(东胡)
13 若鞮 孝 sakati(东胡)   suhutai(蒙古)
14 比余 栉 Psi、pit(高丽)   Fesu(马札)
15 胥纰 a.瑞兽   b.钩 Sabintu(东胡)   votk(东胡、突厥、蒙古)
16 熐蠡 聚落 Falan(东胡)   Balgha-sun(蒙古)   Balik(突厥)
17 服匿 缶 Butun(东胡)   putung(蒙古)

编辑本段十一、匈牙利匈奴和欧洲人关系
  一、匈牙利与匈人无直接关系   公元453年阿提拉死亡后,匈人(Hun)帝国迅速瓦解。尽管欧洲人从此习惯把来自东方的各种游牧民族都称作“匈人”,真正匈人的后代却下落不明。唯一有点证据是七世纪后期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保尔加人(Bulghar——保加利亚人的祖先之一)中或许有些匈人成分。   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Magyar)人。当他们在九世纪下半出现于欧洲时,真正可考的匈人已经在历史舞台消失差不多四百年之久。根据著名匈牙利裔历史学家Denis Simor教授的名作《匈牙利史》,把匈牙利人称为匈人是典型的时序倒错(anachronism),因为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表明两者有直接关系。   许多人想当然地误认匈牙利Hungary一名与匈人Hun有关。这一点其实完全不对。Hungary一名原有Ungari,Hongrois,Wengri等形式,真正的来源是Onogur,也即突厥语On Oghur,按照中国历史习惯不妨译为“十姓”(突厥语On为“十”;Oghur是历史上著名的突厥部族名,与维吾尔的古称回纥Uighur不无关联)。欧洲人的这一称呼起因于早期马扎尔人和突厥族的密切接触,以致历史上欧洲人常常视匈牙利马扎尔人为突厥。但是严格地讲,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匈牙利语属于乌拉尔语系。两者间虽然有遥远的关联,但并非同一语系,所以马扎尔人和突厥人决不是一回事。   当然可以肯定马扎尔人的祖先来自亚洲草原,而不是印—欧种人。今天还可以见到匈牙利人的一项文化特异:他们也许是欧洲唯一将姓列在名之前的民族。这一姓名顺序与中国、韩国(朝鲜)、琉球、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反而一致。   二、匈奴与欧洲匈人的关系不明   有许多人以为欧洲匈人即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或其“西迁”的后代)。尽管这一说法非常流行,我们必须指出在历史研究中,这是一个始终没有确证的假设。前引Simor教授也有极深的汉学造诣,他在新近的《剑桥早期亚洲内陆史》中对这一点反复强调。已故匈人史专家E.A.Thompson去年(1996)再版的名著《匈人》(The Huns)也重申在研究匈人时不宜引用关于匈奴的资料。   “匈人就是匈奴”这一假设基本上完全建立在语音的近似上,最先由法国学者De Guignes于十八世纪提出,并无其他任何历史和考古证据。主要困难是因为从北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消失到匈人在欧洲的出现之间有几个世纪的空白,再加上巨大的地理间隔,如果没有直接间接的历史记载或考古实物发现,光凭语音上的近似远远不足以成为“信史”。   除了各种或多或少靠想当然的“匈奴西迁而为匈人”的理论,最有价值的一项证据其实是本世纪在新疆发现的重要历史文件——《古代粟特信函》中一位在中国经商的粟特人提到了洛阳毁于他所谓Xwn人的事件。Simor教授对此曾有详论。其他问题之外,此函的绝对年代也有争议:历史上洛阳有两次可以说“毁于匈奴”。一次是东汉孝献皇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相国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时,在洛阳“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董卓军队中,“来兵皆胡羌”(蔡琰《悲愤诗》)。事实上,后来司徒王允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以后,董卓的部下作乱是蔡琰(蔡文姬)被掳掠到南匈奴的直接原因。《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有相当精彩的描述。另外一次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汉(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主(烈宗昭武皇帝)刘聪令其宗室刘曜、大将呼延晏、王弥、石勒等攻破洛阳,发掘诸陵,焚毁宫庙,虏获怀帝,刘曜并纳惠帝遗孀羊皇后,迁怀帝及传国六玺于平阳。西晋于此实际灭亡。   三、匈奴的族属未定   即便我们接受欧洲匈人就是匈奴这一没有确证的假设,不论从种族还是语言,匈奴的族属至今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   从语言上讲,白鸟库吉是第一个借中国历史记载中的零星资料企图将匈奴语言归类的学者,但是他自己也游移于突厥和蒙古两种可能之间。白鸟的结论早已被后来的阿尔泰语专家否定,他的研究无非表明突厥和蒙古等阿尔泰语曾经从匈奴语中继承和吸收了不少词汇,但不能证明匈奴语属于两者之一。例如一代雄主冒顿单于之名一般被认同为北朝隋唐出现的突厥语“莫贺咄”,也即外蒙首都乌兰巴托(红色英雄)之“巴托”和清代常见的“巴图鲁”称衔。但是该词在阿尔泰语中并无完满解释,反而在伊朗语中可以找到词源。匈奴不属于蒙古语族今天可说已成定论。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更用中国史料证明匈奴语和阿尔泰语互不相容的几项特征,因此提出匈奴语甚至不属于阿尔泰语系,而可能与叶尼塞区域的几种语言有关。   另一方面,前苏联和俄国的语言学者近年来作了不少比较研究,初步表明叶尼塞区域和高加索区域的语言和汉藏语系有某种亲属关系。所以到头来匈奴语和汉藏语可能还会变成“亲戚”。其他不说,最近便有人提出匈奴—鲜卑语的“祁连”(义为“天”——祁连山和天山均由此得名)和汉语的“天”或“昊天”同源。   从人种上讲,匈奴的成分也很复杂,决不能以“蒙古人”概之。例如外蒙古发掘的匈奴古墓中曾发现匈奴人像,其眼睛被绣成蓝色。另外中国历史上的羯族曾是匈奴的一部,在西晋灭亡后建立后赵。当冉闵灭后赵时,史载“高鼻多须者”被滥杀。被认为是匈奴汉主(高祖光文皇帝)刘渊“苗裔”的稽胡到隋唐时还被谚语说成是“胡头汉舌”。现代学者公认匈奴部落联盟中肯定包括许多高加索白种人。至于匈奴帝国的“领导部族”究竟属于什么人种,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9 发表于: 2011-04-27
色雷斯人
百科名片
   色雷斯人据历史记载,色雷斯人是巴尔干半岛最早的居民之一,主要分布在现今的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 罗马尼亚和 土耳其等国境内。色雷斯人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最终被罗马帝国毁灭。色雷斯人一名用希腊文标示为Θρακιοζ,亦译色腊基人,似乎源自于赫布鲁斯河(今马里查河)一带与希腊人有过交往的一个特定部落之名,到前7世纪中叶时已被一般用作诸多部落的统称了。

目录

基本简介
分布地区
起源
人口
支系及部落
语言
城市
社会发展水平
奴隶制
国家
信仰
尾声基本简介
分布地区
起源
人口
支系及部落
语言
城市
社会发展水平
奴隶制国家信仰尾声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其实,在古代世界各民族或人群彼此交往不多的情况下,对于其它族群的冠名往往会出现此类泛化的现象,亦即将对一个族群局部的认识或称谓,扩大成为更广阔范围内的乃至全局性的族群的称呼。譬如  色雷斯人
,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就将信奉天主教的西欧人均通称为“法兰克人”;而当时欧洲人也泛称阿拉伯人以及中近东所有穆斯林民族为“萨拉森人”,而萨拉森人起初只不过是西奈半岛上一个阿拉伯部落的名称;欧洲还以“鞑靼”作为中世纪入侵东欧的蒙古人的一种别称,该词实际上也只是渊源于蒙古人中的一个叫作塔塔尔的部落;如此等等。这种古代族名或习惯称谓由泛化而得的现象,可说是并不鲜见的。
编辑本段分布地区
  色雷斯人世代居住的色雷斯地区(Thrace或Thracia/Thrakia),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其历史界线曾历经变动。除了庞蓬尼·梅拉以外,古代作家对当时色雷斯的地域范围似乎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大致是以伊斯特河(今多瑙河)之南今保加利亚一带为中心  色雷斯人
区域,向南延伸至爱琴海沿岸地区,并包括萨索斯岛、萨摩色雷斯岛乃至累姆诺斯岛,朝北兼及多瑙河以北的达西亚人地区,直抵喀尔巴阡山和蒂萨河上游,东濒攸克辛海(今黑海)、普罗滂提斯海(今马尔马拉海),西邻斯特里蒙河,与马其顿人、伊利里亚人地域相接。   但在更为邈远的历史时期,色雷斯人的居住地域曾比上述范围要宽泛得多,“一度占有过从攸克辛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甚至一直向东延伸到密俄提斯湖(今亚速海)和辛梅里亚海峡(今刻赤海峡)。这就是说,色雷斯人的活动区域不限于古典时代所见的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东北部、土耳其西北端、匈牙利东部一带,甚至还涵盖了今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很大的一部分及乌克兰南部沿海地带。在巴尔干西部,随着伊利里亚人沿亚得里亚海岸的急速南下,色雷斯人为其压力所迫,不得不向东退往巴尔干中部地区。据有人推测,伊利里亚人往东驱逐色雷斯人的时间,约当公元前1300年左右,起码公元前1100年以前,阿克修斯河以西地区已被伊利里亚人所占据。后来马其顿人势力兴起,又进一步将色雷斯人继续向东推压,迄公元前480年之后,斯特里蒙河以西土地便已纳入马其顿版图。这样就大体形成了上述色雷斯地区的西部界线,从而奠定了巴尔干半岛古代族群的基本分布格局:伊利里亚人位居西部,色雷斯人居东部,希腊人居南部,而三者之间的内陆腹地则夹居有混融型的马其顿人。色雷斯人在巴尔干  色雷斯人
西部一带的历史性居留,似乎多少仍遗下了一些痕迹,据说其后裔曾一度残留于阿尔巴尼亚沿海的个别岛屿,同伊利里亚人杂居,直至最终被后者同化;色雷斯语言的某些因素也还对日后阿尔巴尼亚语的形成产生过影响。   需要一提的是,色雷斯的地理范围有时也被引伸到了小亚细亚的西北部一带,按色诺芬的说法,这里称作“色雷斯的亚洲部分”,其范围从攸克辛海口开始,一直延伸到赫拉克里亚(约当今土耳其埃雷利一带),亦称比提尼亚。在庞蓬尼·梅拉笔下,博斯普鲁斯海峡本身就被称作“色雷斯海峡”。在地名学史上,则素有“色雷斯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称,正如海峡西端凸吻部的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周边地区古称“色雷斯的三角地带”(Thracian delta)一样。总之,从历史上看,小亚西北部一带可能曾经是来自巴尔干的色雷斯移民的一块留居地,狭窄的博斯普鲁斯与赫勒斯滂(今达达尼尔)两海峡从未成为过历史上移民运动的障碍。相传早在大约公元前1200~1000年期间就有色雷斯人跨越海峡进入小亚西北部,后来似乎又一直不断有来自巴尔干方向的移民迁入,在小亚以充任雇佣兵为业。可见,色雷斯的地域范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是伴随色雷斯人活动的变迁而在空间上有所进退、移易的。
编辑本段起源
  色雷斯人的起源不详,究为巴尔干土著,还是来自多瑙河以北的外来移居者,尚无确  色雷斯人
凿材料可证,但一般肯定其属印欧语系族群。如果我们确认古印欧人的故土大致可圈定在黑海北岸南俄草原一带的话,那么不妨认为最早的色雷斯先民可能就是从南俄草原辗转迁入巴尔干的游牧部落。   有关色雷斯人的文字记载,起初主要出自古希腊人。希腊人从公元前7世纪起开始在色雷斯沿海地区建立殖民地,同色雷斯人渐多接触。活动于前7世纪中叶前后的阿尔基洛科斯,被认为是最早在作品中提到色雷斯人的希腊作家之一。当时他参加了帕罗斯居民赴色雷斯沿海萨索斯岛移民的远征队,在那里同色雷斯人发生过冲突。大概比他更早一些时候的诗人赫西俄德(约前8世纪),也已知道了远在北方的色雷斯,把它看成是刮到希腊的凛冽寒风的策源地。希腊神话中的北风神玻雷阿斯(Boreas),相传即居于色雷斯的萨尔密得索斯,这位诸风之王的形象是满脸胡须,长有翅膀,身强力壮,并穿着引人瞩目的御寒衣服(显然与一般希腊人的装束相异)。荷马史诗曾分别从地名或民族称谓的角度,数度提及色雷斯,而且,《伊利亚特》中提到的色雷斯人,常常是以特洛伊人同盟者的面目而出现的。从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著述中可见,希腊人对色雷斯人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化了,色雷斯人已成为他们所熟知的最重要的蛮族之一。   据认为,色雷斯人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第2000纪末~前6世纪末),该时期后期色雷斯人形成大体统一的古代型部落共同体,并与希腊人开始发生交往;第二阶段(公元前6世纪末~前3世纪初),为色雷斯人国家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编辑本段人口
  色雷斯人人口众多,依照希罗多德的说法,是除印度人之外人口最多的民族。如果不是因为缺乏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或是万众一心地团结起来,色雷斯人就会无敌于天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而不  色雷斯人
至于依旧处在软弱状态。色雷斯族群的人口总数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目,所以当代学者的研究,大体上只能凭藉推测。卡扎劳曾在其撰写的《剑桥古代史》有关章节中,引用了一些有关色雷斯人军队数量的零星材料,再据此而对族群人口数进行估测。色雷斯的奥德里西亚国王西塔尔塞斯(Sitalces)拥有一支大约15万人的军队,其中约1/3是骑兵,其余多为步兵。卡扎劳以奥德里西亚王国约5万平方英里面积可以负担15万人军队的能力推算,认为其全国人口至少已达60万。多瑙河以北盖塔人(葛特人)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作战时,也动用过一支由4000骑兵、1万步兵组成的军队。公元前323年,奥德里西亚王子塞奥底斯三世(Seuthes Ⅲ)能够调集起来对抗马其顿的利西马科斯的兵力,也有2万步兵、8000骑兵。而斯特拉博指出,色雷斯人总体上可为战争提供的军队数量约达1.5万骑兵,20万步兵。今保加利亚学者认为,公元前第1000纪时,仅色雷斯族群中心地带(即多瑙河与爱琴海之间地区)各部落的人口,估计就有百万之众。另据罗马尼亚学者估计,达西亚-盖塔人口可能已达200~250万,或250~300万;而达西亚国王布雷比斯塔(Burebista)即曾拥有一支20万人的军队。考虑到整个色雷斯族群本身十分庞杂,支系繁多,如此看来,其总人口数即使在古代也应该是颇具规模的了,或当在数百万左右。
编辑本段支系及部落
  色雷斯人的内部究竟涵括多少个支系或部落,历来众说不一。希罗多德主张为19个,而依照斯特拉博的说法,仅多瑙河以南色雷斯即有22个,嗣后拜占庭的斯特凡努斯则列举出了43个。这个数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然是有变化的。卡扎劳将其归因于在持续不断的长期相互争斗中,许多较小的部落被最终消灭,或是被较大的部落所吞并。但若全是如此的话,部落数量理应愈趋减少,怎会反倒增多?所  色雷斯人
以,也还有可能是由于色雷斯族群内部关系过于复杂,古代不同时期的学者未必都能亲历其境,直接掌握全面情况,特别是那些与周边民族发生过混融的族团,其真实面目往往扑朔迷离,亦此亦彼,莫说古代作家难辨其详,后世学者就更因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而不免掩卷浩叹了。例如,一般已被列为伊利里亚族系的培奥尼亚人(Paeonians),现代学者中即仍有人以其含有色雷斯成份而宁愿将其划入色雷斯族系。据希罗多德所述,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方面与色雷斯人颇为相似的阿伽杜尔索伊人(Agathyrsi),却被现代学者划入了自南俄草原西迁而来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Scythians)或萨尔马特人(Sarmathians)族系。此外,作为现代罗马尼亚民族先祖的盖塔人和达西亚人,今多已确认其色雷斯族属,但学术界亦曾长期对此存有过争议,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因此,对色雷斯族群的具体成员及其实际数量要真正达成共识,恐怕并非一桩易事。   根据我们现今获取的材料,属于色雷斯人族群的大致包括以下支系或部落: 居住在赫布鲁斯河(今马里查河)支流阿尔提斯库斯河两岸的奥德里西亚人(Odrysae/Odrysian);居于马其顿东南海岸狭长地带的皮埃里亚人(Pieres/Pierian);居住在奈斯托斯河与斯特里蒙河之间的埃多尼亚人(Edoni/Edones)、萨特莱人(Satrae);栖居在卡尔息狄斯的锡索尼亚半岛的锡索尼亚人(Sithonii/Sithonian),或为埃多尼亚人的一个分支。身份尚存争议的培西人(Bessi),曾被希罗多德称为萨特莱人的支系。还有居于斯特里蒙河以西马其顿地区的比萨尔提亚人(Bisaltae/Bisaltian);位于阿克修斯河右岸的波提亚人(Bottiaei/  色雷斯人
Bottiaean)。居于阿克修斯河与斯特里蒙河之间的克列斯通尼亚人(Crestonaei/Crestonii);位于埃诺斯河附近平原的阿普辛提安人(Apsinthii/Apsinthian)。在刻尔松涅斯(今盖利博卢)半岛的多洛科伊人(Dolonkoi/Dolonci);世居罗多彼山东南一带的特劳索伊人(Trausi);位于赫布鲁斯河以西沿海地带的奇科涅斯人(Cicones/Ciconian)。居住在马其顿东部、接近塞尔迈湾一带的米哥多尼亚人(Mygdones);居于罗多彼山和爱琴海之间、阿布德拉城附近的比斯托尼亚人(Bistones);位居潘加欧斯山一带的撒帕伊亚人(Sapaei/Sapaeans)。曾被视为累姆诺斯岛古老居民、后来移居马其顿的辛提亚人(Sinti/Sintian);位于斯特里蒙河西岸、斯科米乌斯山南坡的密底人(Maedi/Maedian)。在赫布鲁斯河与迈拉斯湾之间的科埃拉勒泰人(Coelaletae/Coeletae);在今保加利亚索非亚一带居住的塞尔迪人(Serdi)。   色雷斯人的北支包括盖塔人(Getae,一译葛特人)、达西亚人(Daci/Dacian)。希罗多德曾称誉盖塔人为“一切色雷斯人当中最勇敢、也最公正守法的” ,他们栖居于哈伊莫斯山(今巴尔干山)以北、多瑙河下游及黑海沿岸、直至南俄一带。达西亚人住在喀尔巴阡山、特兰西瓦尼亚及巴纳特、克里沙纳、马拉穆列什地区。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常被合称为达西亚-盖塔人;斯特拉博更明确 指出,达西亚人和盖塔人操的是“同样的语言”。托勒密的记载中提到过的达西亚部落据说不下于12个,其中包括:居住在达西亚西部约当今克里沙纳、巴纳特一带的普雷达文西人(Predavensii)、比耶菲人(Biefii)、阿尔伯森西人(Albocensii)、和萨尔登西人(Saldensii);在今达西亚中部地区,从北特兰西瓦尼亚、特尔纳瓦  色雷斯人
河地区,向南直达多瑙河畔的奥尔泰尼亚、西瓦拉几亚一带的拉塔森西或拉卡坦西人(Ratacensii/Racatensii)、布里达文西人(Buridavensii)、波图拉坦西人(Potulatensii)及凯亚基西人(Keiagisii);还有居于达西亚东部,即今摩尔多瓦和东瓦拉几亚一带的科斯托博契人(Costoboci)、考科恩西人(Caucoensii)、锡恩西人(Siensii)和皮耶菲吉人(Piefigii)。除了托勒密提及的那些部落以外,达西亚人内部也包含居住在摩尔多瓦的卡尔皮人(Carpi)、居于奥尔特河口的苏契人(Suci)、索梅什河一带的安萨门西人(Ansamensii)以及阿普利人(Apuli)诸部落。甚至达西亚人本身的属名Daci、Dai或许也是起源于他们之中的一个重要部落。盖塔人当中则包括科拉利人(Coralli)、居处多布罗加南部的蒂里齐人(Tirizians)、克罗比齐人(Crobyzi/Crobizians)等部落。曾因被亚历山大大帝击败而闻名的特里巴利人(Triballi),亦说可能是盖塔人的一个分支,   此外,色雷斯族群还包括生活在多瑙河以南、今塞尔维亚东部及保加利亚一带的默西亚人(Moesi/Moesian),赫布鲁斯河平原产麦区的彼洛格里人(Pyrogeri),居住在多瑙河流域的巴斯塔内人(Bastarnae),其下也许还包括皮欧西尼人(Peucini)。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分别  色雷斯人
或共同提到过的色雷斯人部落另有帕埃托伊人(Paeti)、德西亚人(Dersaei/Dersaean)、奥多曼蒂人(Odomanti/Odomantes)、迪伊人(Dii)、德罗伊人(Droi)、培尼亚人(Panaean)、第安人(Dian)。色诺芬记载过的一些色雷斯部落名称,则见有米兰狄泰人(Melanditae)、麦林诺法基人(Melinophagi)、特兰尼普赛人(Tranipsae)、蒂尼亚人(Thyni/Thynians)等。其它古代作家提及的色雷斯人部落又有阿斯提人(Astii/Astae)、卡埃尼人(Caeni)、马杜阿特尼人(Maduateni)、科皮莱人(Corpili/Corpilaes)、凯布雷尼人(Cebreni)、斯卡埃博耶人(Scaeboae)、德尔洛尼人(Derroni)、奥雷西伊人(Orrescii)、泰恩特尼人(Tynteni)、布伦纳伊人(Brenae),等等,可能还包括莱吉里人(Ligyri)。   希波战争时期仍留居马其顿北部一带的布利吉人(Brygi/Bryges),亦曾被看成是一个色雷斯部落。希罗多德认为,居住在小亚西北部的弗里吉亚人(Phryges/Phrygians),即源自于欧洲巴尔干邻近马其顿地区的Briges(此或即布利吉人的另一译法)。当他们中的一部分早年移居亚洲时,便改变名称而为弗里吉亚人了。在希腊神话里,弗里吉亚是一个同拥有点金术的弥达斯国王和戈尔迪乌斯之结一类神奇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与国家。斯特拉博也说到过Briges曾有部分渡越海峡进入亚洲而改名为Phryges之事。布利吉人和弗里吉亚人的希腊文表达形式,分别为Βρυγοι/Β1 ριγεζ和Φρυγεζ,从语源上看两者似乎相当接近,或系同名异读。另一位历史学家桑索斯在肯定弗里吉亚人起源于欧洲的时候,曾详细述及其先祖在斯卡曼德留斯的率领下,自攸克辛海西边迁移而来的一幕。可以推知,弗里吉亚人与布利吉人、以至更大的色雷斯族群间可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至于弗里吉亚人由色雷斯地区进入小亚的时间,有谓公元前第2000纪晚期,也有则具体到了大约公元前12世纪左右特洛伊战争时期。以语言背景而论,弗里吉亚语是比较复杂的,常被一些学者视作“与色雷斯语有关系”。   一般认为,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的比提尼亚人(Bithyni/Bithynian)和密细亚人(Mysi/Mysian)大概也是从巴尔干跨越海峡而来的色雷斯移民的后裔,抵达移居地后可能又发生过与本地土著居民的混融。根据阿庇安的记述,比提尼亚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参加特洛伊战争后逃亡的色雷斯人残部,他们大概不是因为找不到船只横渡海峡返回色雷斯而被迫留居小亚,就是回归色雷斯以后因不堪忍受饥馑遂又掉头重返小亚的。希罗多德主张,比提尼亚人的前身是原居斯特里蒙河畔的斯特里蒙人(Strymonii),被逐出色雷斯故土移居小亚之后才改称现名的。色诺芬则直接称之为“比提尼亚色雷斯人”。蒂尼亚人(Thyni)同样也是从色雷斯迁入小亚的。“蒂尼亚人”和 “比提尼亚人”以希腊文标示分别为Θυνοι和Βιθυνοι,除前缀外,完全相同。为同名异读,抑或两个单独的族团,尚不能确定,但至少表明他们可能存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所以,小亚西北隅的比提尼亚地名,又有蒂尼亚(Thynia)之称。据说,比提尼亚人的迁移,大约是在早年弗里吉亚人入侵小亚以后接踵而至的。密细亚人的先民也被认为可能源于色雷斯,但古代作家对其文化特征和源流沿革的描述却语焉不详。克罗斯兰认为,密细亚人[最早曾以“穆什基人”(Muski)的名义出现在亚述人的史料文献中]可能比弗里吉亚人更早进入安纳托利亚,后来才作为一种民族的残余形式而见存于密细亚地区。密细亚人大概操一种吕底亚语(Lydian)和弗里吉亚语的混合语言,显然带有民族交融后形成的色彩,不过,这也给其原始身份的辨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欧亚大陆之间这些迁移活动的出现,在时间上似乎都与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约前12世纪左右)相关联,弗里吉亚人、密细亚人与色雷斯人(诸如著名国王瑞索斯带着白色神马助阵的传说)在《荷马史诗》中同被描述为特洛伊人的盟友,这也许不一定纯属巧合。拨开荷马及后人给这场远古战争罩上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薄纱,我们是否可以设想,那曾是一个爱琴海周边地区形势经历了剧烈动荡的真实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为着夺取各自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希腊人为了突入黑海控制其有利可图的贸易而同扼据海峡通道的特洛伊人进行过十分剧烈的交锋和争斗(大约未必全如史诗所言单纯的美女海伦之争),各种力量出现显著的分化与重组,形成了以希腊各邦为一方、以特洛伊及其小亚、色雷斯各族盟友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间的对峙之势。从当时的利益格局来看,希腊人处在力图改变现状的进攻态势,而特洛伊人及色雷斯诸部则可能极欲维持现状,这也就决定了色雷斯人在战争中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其间风云际会、潮起潮落,或许还曾伴随着频 繁的人群移徙、流动,族邦版图的变迁、进退。恐怕也就在此前后,色雷斯族群本身同样历经着分化流转,引发了其中的几个分支(如弗里吉亚人、比提尼亚人、蒂尼亚人的先民)自巴尔干向小亚细亚的迁徙,甚至不排除也曾出现过某种反方向的移动。这无论从对古代作家留下的片断记载的分析,还是就逻辑推理的一般意义而言,都是不无可能的。   大概正是因为有过如此大范围的迁动,我们才能看到色雷斯族群及其相关支系或裔脉在古典时代巴尔干和小亚西北部呈现的广泛分布的格局。   如果我们将视野再作进一步延伸的话,就会发现,甚至早自远古时代起即活跃于黑海、亚速海乃至高加索山以北一带的辛梅里安人(Cimmerians)集团,其语言及民族文化背景,据说可能亦与色雷斯-弗里吉亚人种或色雷斯语相关。果若如此,那么,关涉到色雷斯属性的人群及其活动范围也许就比人们目前想像的还要宽泛得多。   对于古代民族状况的描摹和复原,常须借助于对其语言的了解,语言在民族构成的诸要素中,往往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古代语言的内部结构及与其它语种相互关系的性质,甚至可能潜隐着古代人群迁移方向和路线的某些重要信息,所以,语言资料是进行古代民族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指示标尺或参照系。如果我们获取的语言学信息愈是充分,那么,对于特定民族性质的判定及其总体情况的把握就将愈是完整、准确。反之,则会令研究困难重重。
编辑本段语言
  古代色雷斯人的语言,是一种直至公元6世纪时尚在使用的活语言,却无相应的文字。一般来说,有关色雷斯人的语言史料是比较稀缺的,用有些学者的话说,“迄今只留下了一些无足轻重的痕迹”,大体上仅为希腊文手稿中残留的少量简短铭文,其年代可溯自大约公元前5世纪,对这些铭文的解读和词义阐释仍存在不小的歧异之处。其它史料来源还有某些希腊作家著述里发现的边注,包括若干专名语词。而色雷斯语的人名、地名材料则屡有发现,据说,其中仅作为人名的Βιθυζ就有360例,Τηρηζ的132例,Ζευθηζ的115例。   色雷斯语本身十分复杂,与其说是一个方言集团,不如将之视为二或三种紧密相关的语言混融而成的语言,除了严格意义上的“色雷斯语”以外,还有位于多瑙河南北的“达西亚-默西亚语(Daco_Moesian)”。它们在词汇、语词形式及某些辅助语音特点上可能多少存有一点差异,只是这种差别大约尚未分化成为完全独立的语言。也就是说,依然存在一个颇具包容性的较大的“泛色雷斯语”集团。直至1957年,色雷斯语包含达西亚语在内的这一认识才被正式确定下来,人们亦渐习于广泛采用色雷斯-达西亚语(Thraco_Dacian)这一专门术语。
编辑本段城市
  典型的色雷斯语地名成份有:_dava(“城镇”)、_bria(“城镇”)、_para(“村落、定居地”)、_diza(“设防城镇”)、_sara(“河流”)、_upa(“水”)等。由于语言背景仍存差异,这些地名的分布在不同地域则是不均衡的。例如,带有_dava后缀的Acidava、Burridava、Sacidaba等,基本上是达西亚所特有的,在默西亚和色雷斯地区则难于见到。在多瑙河以南地区,_bria被用于象Μεσημβρια、Πολυμβρια、Σηλυμβρια一类复合词。而带有_para后缀的地能见到潘加欧斯山一带由奥多曼蒂人、皮埃里亚人和萨特莱人诸部落开发经营的金银矿。在诸如赫布鲁斯河一类河流中,也一直在采用原始的淘金法由泥沙中采掘零散的沙金。虽则古代文献的某些统计数字难免有夸大之嫌,但从不少色雷斯部落大量存在银质铸币这一事实来看,当地矿山开采业的活跃、金属加工技术的娴熟,恐怕已是毋庸置疑的了。而地处北边的特兰西瓦尼亚一带,达西亚人也在开发金矿,由其制作大量钱币、饰物而可推知,大概也已采掘银矿资源了。由于内陆地区多不产盐,色雷斯人为了获取对盐的基本需求,不得不倚靠向沿海的希腊人购买,以出售本族奴隶来换取盐。贸易活动的范围,还涉及向希腊人地区输出木材、粮食、酒类、矿产品,这就构成了古代色雷斯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色雷斯不同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大都在年度定期集市上进行。在色雷斯,与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城市生活,至少在罗马时代以前还没有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不过,自公元前7世纪以降,希腊移民则已开始在爱琴海与黑海的色雷斯沿岸一带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城市,譬如,今希腊境内的阿布德拉(奈斯托斯河口附近)、今罗马尼亚境内的伊斯特洛斯(罗马人称希斯特里亚,濒临锡诺耶湾)、卡拉提斯(今曼加利亚)、托米(今康斯坦察)、位于今保加利亚境内的奥德索斯(今瓦尔纳)、阿波罗尼亚(今索佐波尔)、麦森布里亚(今内塞伯尔)、昂恰卢斯(今波莫里埃)、在今土耳其境内的埃内兹(赫布鲁斯河口)及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等。这些希腊人的沿海城市与近旁的色雷斯部落相毗邻,不但成为了这一带的经济贸易中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起着一种文化示范的作用。色雷斯人同希腊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常常就是经由这些殖民城市而展开的。尽管色雷斯人大部分依然散居于各处山地、平原乡村,落后的多布罗加地区居民中甚至还有不少“穴居人”存在,但至古典时代,他们亦开始兴建起一些设防的城镇。由保加利亚考古学家发掘的原修梭波利斯城遗址,城墙已厚达2米,墙上并筑有防守的角楼。其它知名的色雷斯城镇还有:塞普瑟拉、多里斯库斯、克桑瑟亚(今希腊克桑西)、彼齐耶等。此外,在今罗马尼亚境内则发掘了一些达西亚人的城镇或要塞,象科斯特什蒂、格拉迪什泰、蒙塞鲁卢伊等。它们往往建在便于防卫的小山顶上,得以俯临、控扼通衢大道;并砌有高大的围墙,木石结构的墙基,泥砖作墙体,隔一段距离就矗立起一座方形塔楼,最高一层平台上所立的塔楼,多系酋长的居所。这种设防定居地的出现,一般预示着色雷斯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正开始趋于稳定化。
编辑本段社会发展水平
  色雷斯人各部落的社会发展水平各自呈现不平衡状态,但其内部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色雷斯人流行文身刺青的风习,希罗多德指出,刺青被认为是高贵的标志,身上无刺青者则被目为下贱之人。凡无所事事或靠打仗、劫掠为生的人,被认为是最具尊荣地位的,而以农耕为业的劳动者,则受到蔑视。显然,这同塔西佗笔下日耳曼人军事民主制的社会风貌颇相类似。色雷斯人的某些群体中已经形成了贵族和平民阶级,色雷斯语里称贵族为zibythides。达西亚人的贵族即有tarabostesei(戴帽者)之谓,亦称pilleati,因为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头戴这种显示特殊身份的皮帽(pilleati),而普通平民一般却无权戴帽,遂称comati或capillati,意即“蓄长发者”。贵族可出任国王、祭司,大多充任武士,平民则只能从事低贱的农耕劳作。在一些色雷斯部落(例如凯布雷尼人、斯卡埃博耶人)中,国王的身份和祭司的权力有时是二者合一的,最高统治者亦即祭司本人;而另一些部落(象达西亚人)的国王权力却又是与祭司区分开来的。
编辑本段奴隶制
  在色雷斯人里奴隶制可能已然流行,希罗多德说他们有时将儿童出卖为奴。掳获战俘、诱拐和奴隶贸易的活跃,使得大批色雷斯人流入希腊及后来的罗马奴隶市场。在雅典戏剧人物中,Davus、Geta一类往往是色雷斯男奴、女奴习用的名字。罗马人致力于从骁勇的色雷斯奴隶当中选拔角斗士,著名的罗马奴隶大起义领袖斯巴达克,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可能来自色雷斯的密底人部落。显然,这些色雷斯奴隶是作为希腊罗马典型奴隶制的一部分、以其附属品的面目而出现的,但色雷斯人各部本身奴隶制的发展却不十分清楚,大概也程度不一。据罗马尼亚学者的看法,在其北支的达西亚人-盖塔人之中,大概只存在一种宗法制类型的奴隶,经济上不占重要地位,仅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进入市场。   尽管古代色雷斯人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仍然不高,大都处在原始社会晚期阶段,然而同上述发展不平衡的事实相适应,在他们的一部分成员当中其实已经开始萌发了早期的国家组织类型。
编辑本段国家
  公元前5世纪初,一部分先进部落的社会经济愈益成熟,正在孕育着突破固有的氏族公社制模式。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在波斯帝国征服和占领(前514~前480年)这一外来压力的促动下,南部赫布鲁斯河流域的色雷斯部落逐渐走向统一,这样,“氏族制度的机关便必须转化为国家机关,”从而形成了以奥德里西亚部落为核心的国家组织,特雷斯一世(TeresⅠ,约前480~约前450年在位)成为该王国的创建者。其子西塔尔塞斯执政期间(约前450~前424年在位),奥德里西亚王国国力兴盛,广拓疆土,先后降服罗多彼山区诸部落、培奥尼亚人一部,其势力扩至斯特里蒙河与哈伊莫斯山以北的盖塔人地区,还进抵马其顿南部平原和阿克修斯河谷一带。王国的海岸线从爱琴海的阿布德拉,延伸至黑海沿岸的多瑙河口,甚至连黑海西岸的一些希腊人城邦也不得不承认其霸权,并对之缴纳贡金。迄塞奥底斯一世(SeuthesⅠ)治下,奥德里西亚国王乃自称“色雷斯人之王”,其王国每年向内地土著部落和沿海希腊人城市征收的贡赋总额约达400塔兰特4,一度成为亚得里亚海与黑海之间最强大的一个政治实体。人们至今还不太清楚色雷斯人当时如何具体称谓他们的国王,王国究竟是否一直拥有固定的首邑,但可肯定的是,前4世纪时的统治中心是在塞普瑟拉。作为早期国家组织,奥德里西亚王国的统治结构尚颇松散,无常备军,兵力主要靠临时征召。王室的权力通常很大,但国王死后,国土往往由王的诸子加以分割。王室的威权之下,有较低层级的部落权贵,一般直接管辖几块领地,由他们的代表组成议事会,协助国王进行统治。而当王权处于弱势之时,部落权贵往往各自为政,彼此相争。这种局面常为周邻强邦所利用,乘虚而入,酿成分裂。公元前5世纪末阿玛托科斯(Amatokos)为王时,色雷斯人的奥德里西亚王国转而趋衰,前359年终致碎裂为三个不大的部落联盟,其中以塞奥波利斯(在今保加利亚卡赞勒克附近)为首邑的那个联盟存续时间较久。但色雷斯的土地最后仍相继落入马其顿人之手。   卡扎劳提到,奥德里西亚王国衰败之后,在盖塔人中可能还出现过某些王国,大概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在斯基泰人入侵浪潮的面前显得过于突出,首当其冲,结果未能持久。公元前2世纪兴起的一个达西亚人王国,亦因被迫对付日耳曼族系巴斯塔奈人的进攻而没有留下多少历史印痕。   古代色雷斯人国家真正取得重要影响的另一例证,便是其北支达西亚人-盖塔人建立的达西亚王国。这个王国的形成,也不外乎内因成熟、外因推动一类的历史条件,由于面临罗马扩张、欲图染指巴尔干的危急之势,而在公元前70年由达西亚人首领布雷比斯塔创立而成。达西亚王国的统治中心位于特兰西瓦尼亚一带,后期首都即在该地区的萨尔米泽杰图萨。国势全盛时的版图曾西及潘诺尼亚(今匈牙利)平原,东临布格河口,南抵哈伊莫斯山,北达今斯洛伐克山脉。古代铭文曾称誉布雷比斯塔为“所有色雷斯国王当中名列第一的最伟大的国王”,他以大司祭德凯尼乌为自己最重要的首席助手。据信达西亚王国已经拥有法律和法庭、赋税制度。贵族和祭司享有免税、免服兵役的特权。由于战事频仍,它已拥有一支具常备军特征的武装力量。然而,达西亚王国的性质似乎依然显露出某种初级的、原始的痕迹,比较近似于前述奥德里西亚式的欧洲“蛮族”国家,有人称之 为“地域型国家”,谓其本质特征在于行使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也有人认为它应属“初期奴隶制国家”,因为奴隶制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仍不大。布雷比斯塔死后,达西亚王国一度中衰,裂解为几个小邦。迄公元85年(或87年)德凯巴鲁斯(Decebalus)执政后,达西亚王国势力重振,针对罗马帝国的强权压境,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击。虽在89年挫败了皇帝图密善的入侵,但最终在101~102年和105~106年的两次达西亚战争中为皇帝图拉真所败,达西亚王国遂告灭亡。毕竟,这也称得上是古代色雷斯族群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富有特殊意义的煌煌篇章。
编辑本段信仰
  古代色雷斯人极富特色的精神生活,是与他们社会经济生活的特定性质及发展程度相适应的。色雷斯人的宗教属多神教,以各种自然力为崇拜对象,并赋之以人的形貌性格,体现了古代宗教中常见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   色雷斯人似乎也象其他印欧语系民族一样,崇奉共同的天空之神帝奥斯(Dios),那些带有dio、deo或deos字头的人名和部落名称可资佐证。他们尊奉的次一等的神祗有兹贝耳苏尔德(Sbelsurdos或Zibelsurdos),大概是雷电之神。有的色雷斯部落还祀奉一位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天后赫拉(Hera)那样的女神,色雷斯内地发现的许多罗马时代祭坛的雕像,即为赫拉。其实色雷斯人崇拜女神的传统由来已久,P.德特夫早先曾提及发掘到的许多孕妇的塑像,据认为,可能这同地中海地区古远的对“伟大母亲”(或称大母神)的崇拜(母性崇拜)风习有关。   色雷斯人也祭奉近似于希腊神祗赫利俄斯(Helios)一类的太阳神,相传赫利俄斯每日清晨驾驭着由四匹喷火神马曳引的太阳车,从东方冉冉升现,巡游苍穹,及至傍晚时分才消失于西方的大洋河里。这位神祗是同马匹、车辆联系在一起的,凸现了自很早时候起即使用马车的印欧民族的文化表征。希腊戏剧大师索福克利斯就曾将赫利俄斯称作为“爱马的色雷斯人的主神”。与色雷斯人同源的比提尼亚人,曾习惯于在光天化日之下举行法庭审判,他们面朝太阳,以便神能从旁直接观察其审判的过程,于是太阳神便又具备了主持公正的审判之神的身份和功能。色雷斯人对赫利俄斯的祭拜后被俄耳甫斯教(Orphism,一译奥菲士教)所吸纳,在此赫利俄斯已被视同于狄奥尼索斯(Dionysus)了。俄耳甫斯教与色雷斯传统是有关联的,传说该教由色雷斯王与缪斯女神之子、英雄和游吟诗人俄耳甫斯创立,为一种出现于公元前8~6世纪的秘传宗教。相传俄耳甫斯最终在一次祭奉酒神的仪式上遇害,尸体被撕裂成碎片。俄耳甫斯教十分强调躯体死亡后的因果报应和灵魂转生。在其神秘祭礼中,往往以动物代表神的形象,信徒撕裂动物而活剥吞食,谕示着将神体摄入自身,从而获取神性。但另一方面,俄耳甫斯教又力主节制饮酒、肉食及性行为,亦即通过某种程度的禁欲而对粗野的酒神崇拜作以一定的改良。   酒神崇拜的主要对象是狄奥尼索斯,亦即罗马人的巴克科斯(Bacchus)。狄奥尼索斯是古代希腊诸神中最负盛名的神祗之一,他的形象不是被塑造成一个俊俏的美少年,就是一个抱在畜牧、商旅之神赫尔梅斯(Hermes)手中的男婴。然而,他又常被人与萨巴齐奥斯(Sabazios)相混同。其实追本溯源,狄奥尼索斯和萨巴齐奥斯都是最初出自色雷斯-弗里吉亚人的神祗,同属色雷斯人的名字。对狄奥尼索斯的祭拜起初大概仅在哈伊莫斯山、罗多彼山和皮林山地区,后渐扩展。以往认为,公元前第1000纪初期,对狄奥尼索斯的崇拜即已传入希腊5,其具体传播路径大概是经由小亚 细亚的希腊人居住地区而来的。后来的研究表明,希腊人接受狄奥尼索斯崇拜的时间可能还要比之早得多6。希腊人似乎先是经过激烈的反对,尔后才接受对他的崇拜,据说雅典更是在得悉德尔斐的神谕之后始将其祭仪列入城邦正统仪式的7。狄奥尼索斯神象许多古代神祗一样,具有多重的属性,他起初是植物神、丰产神,尔后更以葡萄种植和酿酒业的保护神而闻名。相传狄奥尼索斯为宙斯之子,曾被交由倪萨山的神女们抚养。他的显现形式之一是常春藤,色雷斯人常用它来缠绕在武器上。有时狄奥尼索斯又被赋予了动物、尤其是公牛的形象,相传他是在变作公牛外形、以躲避提坦诸神的攻杀时遇害的,被剁成了碎块。狄奥尼索斯祭拜是一种以男性生殖器崇拜为主要内容、祈求丰产的祭典。祭仪举行之时,参加者(多系妇女)往往头戴常春藤冠或面具,有的还戴上牛角,模仿其形象,手执酒神杖及阳物模型,身披兽皮,载歌载舞,用笛子吹奏出刺耳的乐声,一路游行一路呼唤着神的名字,喧嚣恣纵,状若癫狂,也有随后撕裂并吞食用作祭物的活牛。他们认为,只有经过这番祭礼之后,方可获得神力,感到自己与神结合到了一起。这种狂野的祭礼甚至也同古老的人祭风俗相涉。据希腊传说,底比斯王彭修斯和色雷斯的埃多尼亚王莱克尔加斯因反对狄奥尼索斯祭礼,最终竟被其疯狂的信徒所杀,尸体撕裂成碎块,按习俗撒入地里肥田,大约是意在求得狄奥尼索斯神降赐丰收。远古时期的部落酋长或国王似乎经常扮演这种奇特的神的角色,后又往往以神的身份、神的象征而被处死肢解,重又回祭给神祗,这在许多民族的古老神话中都是不乏其例的。对狄奥尼索斯的崇拜,在东地中海地区曾经颇为流行,其遗迹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各地均不难寻觅。能得以如此广泛的流布,恐怕也是由于这种古代宗教本身“对于热爱神秘并自然地倾向于复返原始状态的大多数人都很有吸引力” 的缘故,此外,或许还在于它流露出的某种不拘陈规、敢于同专制而正统的希腊奥林波斯山神系相抗衡的鲜明色彩。   与狄奥尼索斯一起从色雷斯传入希腊的,还有她的母亲、女神塞墨勒(Seleme),或即色雷斯-弗里吉亚人古老的大地女神(Earth_goddess)。塞墨勒与宙斯的结合,诞生了狄奥尼索斯,这大约不过是印欧诸族神话里屡见不鲜的天神与地母婚配这一模式流行于色雷斯人中的一个翻版而已。   希腊神话中著名的月神和狩猎之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也是一位被看作来自色雷斯的重要女神。希罗多德早已提到了她同色雷斯人之间的关系,并言及色雷斯人和培奥尼亚人妇女习于向她呈奉用麦草包起来的贡品。由此可见,阿耳忒弥斯也具有明显的丰产女神的寓意。同时,她又是一位狩猎女神和动物的保护者,典型的阿耳忒弥斯显现为一袭猎装、背负箭筒的少女形象,身旁伴有一头赤牝鹿。很自然地,她被视作“一位女性保护神”,一位与母性及所有其它同佑护生命、促进土地丰产一类的行为相关的神祗。阿耳忒弥斯最初在色雷斯时是否有过其他色雷斯名字?不见载录。以希罗多德的广博见识和有闻必录的行文风格,在他的著述中是应该会提及的。但阿耳忒弥斯又确曾在很多地方受人膜拜,有过各种别名,譬如俄耳提吉亚(Ortygia)、库忒蕾亚(Cytherea)、铿提亚(Cynthia)等,这大约意味着她的形象原本或许就是一个糅合了不少地方性神祗在内的综合体。似乎从很早时候起,阿耳忒弥斯即同色雷斯人的战争和狩猎女神、或是弗里吉亚人的月神本狄斯(Bendis,亦称本狄达Bendida)混为一体了,与之相混的还有古老的司魔法和魅力女神赫卡忒(Hecate)。赫卡忒的灵兽是狗,在萨摩色雷斯岛6泽林西亚的山洞和与该岛相对的色雷斯沿海一带, 此岛名称Samothrace,意即“色雷斯人的高岛”,因岛上有爱琴海一带最高峻的山峰,沿岸自古即为色雷斯人居住之地(参阅邵献图等编:《外国地名语源词典》,第373页“萨莫色雷斯”条)。   就流行着以狗作牺牲向她献祭的风俗。对本狄斯的祭奉习俗,至少在伯里克利时代已经被引入希腊雅典,柏拉图曾提到过比雷埃夫斯港本狄斯神庙的首次节庆(据说当于公元前429年萨尔盖里月19日),从中可见由雅典公民、特别是定居在比雷埃夫斯的色雷斯人参加的献祭、赛会和火炬赛马等活动。在希腊的浅浮雕作品里,本狄斯被描绘作一身色雷斯人装束。据说她也曾受到北方达西亚人的祭拜。本狄斯具有的某些特性,事实上还会使人将她同希腊家灶女神赫斯蒂娅(Hestia)联系起来。与本狄斯或阿耳忒弥斯关系密切的另一位色雷斯女神是科提斯(Cotys,或科提托Cotytto),她也是色雷斯埃多尼亚人的女神。对科提斯的祭拜,大概是沿着贸易商路一线而辗转传入希腊的,在雅典、科林斯均曾流行过这种秘密祭礼。当秘祭举行时,往往伴以狂舞淫乐,男人身被女装登场,极富恣肆放荡的色彩,其狂欢气氛足可与祭祀狄奥尼索斯的酒神节庆典相比拟。   依照斯特拉博的记述,对科提斯的狂欢秘祭与在雅典的对弗里吉亚人大母神赛比利(Cybele,一译库柏勒)的祭仪相似,亦即具有祭奉众神之母、丰产女神的性质。其实,弗里吉亚的赛比利崇拜在上古地中海世界诸民族的生活中曾经盛极一时,从很早时期起,便同希腊人对母神瑞亚(Rhea)、罗马人对播种和丰饶女神俄普斯(Ops)的崇拜混合在了一起。这种赛比利崇拜很有可能同前已述及的色雷斯人中间广为流行的“母性崇拜”古老风习存在着文化上一定的关联。   色雷斯人自古擅长音乐、舞蹈和诗歌,希腊文化深受其濡染。在希腊神话里,缪斯(Muses)是一群司艺术、诗歌与科学的女神,形貌姣好,多才多艺。据认为,希腊对缪斯女神的崇拜肇始于奥林波斯山麓皮埃里亚一带,在此建有最早的祭奉神庙,其早期信徒源于一些色雷斯人歌手。   不同民族古代宗教中神祗形象与功能的混融及彼此借鉴,揭示了他们之间曾经拥有过相近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至少体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关系。带有色雷斯色彩的除了那些名号各异的女神外,也还有别的一些男性神祗值得关注。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Ares),常与罗马战神玛尔斯(Mars)相对应,在古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里多以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的形象出现。他也被认为是可能源自色雷斯的,有的学者干脆直呼其为“色雷斯所奉之神”。在埃多尼亚人和比萨尔提亚人的部落系谱中,阿瑞斯即扮演着某种角色。现在不清楚的是,色雷斯人本身供奉的战神真实名字究竟为何?有人猜测,希罗多德提到的阿普辛提安人的普雷斯托洛斯神(Pleistoros),或许就是该部落的一位战神。而克列斯通尼亚人的战神,则名为坎达翁(Kandaon)。阿瑞斯之引进希腊,大概是没有太多疑问的,一般认为,他至少在荷马时代已经传入,跻身于奥林波斯山诸神之列了。需要一提的是,阿瑞斯在希腊不太受欢迎,对他的崇拜也不流行。其原因看来不光在于战神原本即为凶残暴戾的化身、令人生厌这一点上,恐怕更是由于荷马史诗述及的阿瑞斯帮助特洛伊人参战,曾与希腊人为敌。不过,如前所述,这倒恰恰体现了特洛伊战争中色雷斯人诸部通行的政策取向,印证了残留在阿瑞斯神像侧背的色雷斯遗痕。   在色雷斯人倾注了浓重宗教情感的诸神当中,盖塔人的冥神扎尔莫克西斯(Zalmoxis)是颇富特色的。后人对其的了解,主要得益于希罗多德的生动描述。盖塔人自认为是长生不死的,凡死者都不过是到扎尔莫克西斯神那里去了。每隔四年,他们就会以抽签的方式挑选一个人作为信使,派去面见扎尔莫克西斯,以便通过他向神陈述他们的需求。派遣的具体作法是,将这位使者抬起抛向空中,而让另一些手执尖矛的人在下面接住。若使者落下时被竖立的矛尖戳死,则意味着他被神所接受;若侥幸未死,却被看作是一个神不予接纳的坏人,须另换一人去代替他。显然,这种血淋淋的向神派遣使者的风习,实质上不外是一种以活人献祭的古老习俗的残留。起初,这种人祭仪式大概是每年举行的,后来则间隔期渐趋延长。古代社会曾流行定期杀死所谓植物精灵、以求得土地丰产的原始之俗,从这个意义上,扎尔莫克西斯似乎可被视作盖塔人的植物神。而另一方面,扎尔莫克西斯也自然地充任了司掌阴间事务的冥神角色,尤其还被看成是向人发布预言和启示的神或蓝色明朗的天空之神(a sky_god),这位天空之神的别名或许又叫盖培列齐斯(Gebeleïzis)。关于这位扎尔莫克西斯的身世,曾颇多传闻。据说他因一出生即披着熊皮(Ζαλμοζ),而由此得名。希罗多德还提到,扎尔莫克西斯原是一名希腊人的奴隶,后获释并得到财富与知识,返回色雷斯始行传教,应允给予人们永生和幸福,深受色雷斯人的尊崇。对扎尔莫克西斯神的崇奉,不仅在色雷斯人里有影响,而且据说还残留至欧洲其他一些民族的传统之中。   如果说,在色雷斯诸部的原始信仰中尚难以找到比较成熟的宗教组织的话,那么盖塔人的扎尔莫克西斯崇拜倒似乎已然形成了某种系统性的东西。达西亚-盖塔人里有极具地位的祭司阶层,他们既是占卜者,又是医生,照例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食用特定的食品,祭司们还给自己制定了一套谨奉遵行的禁欲式则律。在普通祭司之上,又以大祭司为首,他对于人们来说几同于神,因而须得服从其旨意。大祭司通常住在高峻的科盖奥农山(约当今罗马尼亚巴纳特、特兰西瓦尼亚和奥尔泰尼亚交界处一带的古古山)的一个岩洞里,而高山之巅一般被认为可能是最接近于上天的地方。祭仪通常包括祝祷、礼仪、诵念符咒。举行祭祀扎尔莫克西斯神的仪式往往就选择这样的高山绝顶,在一矩形或圆形的祭坛内进行。在今萨尔米泽杰图萨发现的矩形祭坛,由一连串石柱或圆木柱构成;圆形祭坛则由排列成环形的石柱构成,此外,还见有一种象征太阳的安山岩祭坛,即以一块圆形石板为中心,四周排列着十块象征光芒的石板。在原始宗教中,其组织及仪规都有些与凯尔特人的德鲁伊德教相类,亦显得颇具程式化了。   此外,色雷斯诸神中还有一位地位显要的成员,希腊化时期的色雷斯人称之为“赫洛斯”(Heros),可能就是后人从罗马帝国遗物里获知的那位色雷斯的“骑马者”(Horseman),其石雕像和青铜塑像仅在保加利亚境内就多有发现。他具有冥间之神的性质,另外也是植物神以及所有自然产品的赐赠者,以致于在约公元前2世纪的奥德索斯城钱币上便将他刻画成了有着象征丰饶的羊角状饰物的形象。此神出现在碑铭中的色雷斯语名字大概是德尔泽拉斯(Derzelas)。在托米、伊斯特洛斯、卡拉提斯等黑海沿岸希腊人城邦里,这位色雷斯神一般被视同为希腊人的冥神,他也被当作是赋予人们健康、保证其房舍和行旅安全、以免遭灾祸的保护神,还常常以狩猎之神的身份而出现。据推测,色雷斯人中可能也曾有过类似于希腊的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的医神,与希腊山林水泽仙女相对应的泉水女神,等等。由于时光流转,过于久远,色雷斯人的固有宗教在历史的溪流中渐至湮没无闻,其神祗意象模糊,不少要素竟最终被希腊人的宗教所容纳。因此,探究色雷斯人的精神生活,是离不开对古希腊宗教的深入挖掘的。   至于色雷斯人与神交往的方式,实际上也还带有十分显明的原始色彩。据希罗多德介绍,盖塔人有一种奇特的风习,雷暴雨时他们会对着空中射箭,以威吓带来雷鸣电闪的那个敌对之神。他们企盼蓝色明朗的晴空,不愿面对雷电交加这一可怖情景而又试图予以制止,于是只得将它归咎于不可捉摸的神在作祟,从中折射出的正是其畏惧自然却又不肯甘心就范的心态。以威吓或警告的方式表达意愿,是否意味着他们与神之间存在着某种无法通过祭奉而达到彼此沟通的交往上的障碍呢?当原始人的意识里充斥了无所不在的“邪魔”而倍感困扰的时候,诚如弗雷泽所归纳的,他们往往 会采取种种不可思议乃至荒谬绝伦的“强力的驱邪形式”,他们此刻或许并不在意其真实的效用,而更注重于形式的本身。   这种思维和行为上的原始性,从色雷斯人依旧保持人祭习俗的记录里也不难窥得。希罗多德已经描述过盖塔人祭奉扎尔莫克西斯神时那种使人毛骨悚然的祭仪,另外,他还列举了希波战争期间阿普辛提安人将波斯战俘当作牺牲向他们的神献祭之事。其实在世界诸民族童年时期的宗教生活中,几乎都曾经历过这个盛行人祭的阶段,用伏尔泰的话说,那时人祭“几乎血染整个地球”。   与人祭现象同以人的生命作为代价的,还有嗜血的人殉习俗。据希罗多德记载,在实行一夫多妻制的色雷斯人中,尚残留着将已死男子的某个宠妻杀死在墓旁以作殉葬的风气,甚至还会因此而在死者众多的妻子之间引起谁是最得宠于丈夫的争论,其他未被入选陪葬的妻子竟会以此为耻。这种近乎不可理喻的漠视生命的态度,可以说,是同当时流行灵魂不灭、主张人能长生不死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出于同样的信念,特劳索伊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也是颇堪玩味的。当孩子出生时,亲戚们却围坐在一起悲叹不已,历数着孩子未来一生将要遭遇的种种灾祸;而当他们为死者送葬之时,却反而表现得轻松欣喜,因为在他们看来,死者总算从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里解脱出来,达到了完满幸福的境地。死亡对于他们,并非生命的终结,不过是人生途程中走向一个新阶段的转换而已。   希罗多德记述过色雷斯人上层社会的葬俗,反映的恐怕也还是类似的观念。一般是将死者遗体陈放在外供人哀悼三日,继则献以动物牺牲,再举行饮宴。遗体或付之火葬,或不加火化而直接葬入地下,筑起墓丘后,还举行一种类似丧葬游戏的竞赛,竞赛最难者则被授以最高的奖赏。上个世纪在保加利亚各处所作的考古发掘已证实,色雷斯人的墓葬中确有相当部分属火葬性质,其余的则为土葬,不少墓内都发现有随葬品,不但包括一般的生活器皿、武器之类,还有以死者生前马匹随葬的,倒是颇与其南俄草原邻居斯基泰人的葬俗相近。   作为巴尔干地区一支古老的印欧语系族群,色雷斯人具有自己极富特色的民族性格、语言、习俗和历史传统,形成了大体统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尽管就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古色雷斯人尚未脱古朴稚拙的原始文明范畴,无难同希腊罗马比肩,但在地中海世界诸种文明林立、互见融汇与竞争的环境里,仍有其独具魅力的一席之地,也给周邻民族尤其是希腊人的文化以富有价值的影响。
编辑本段尾声
  从上古时期起,迄于中古,色雷斯族群在与不同外部势力的交往和冲突中,逐渐发生了分化、裂变。居住在今保加利亚境内的色雷斯人先是沦入马其顿-希腊帝国的统治之下,公元前2世纪后该地区又为罗马所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熏染下,直至拜占庭时期。公元7世纪末,由于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的相继入侵,本地的色雷斯人遂被同化,共同熔铸为后来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亚人。早年残留在巴尔干西部的少量色雷斯人,则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同占优势的伊利里亚人渐相混化,至中古时孕育出了阿尔巴尼亚民族。而色雷斯人北方支系的达西亚人-盖塔人,自公元2世纪初其王国灭亡时起,即被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后与入居当地的罗马移民发生融合,实现了罗马-拉丁化,由此形成罗马-达西亚人,亦即后来罗马尼亚人的先民。一般认为,近现代民族往往是在古代民族分衍、重组与再融聚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色雷斯人的成员主要参与了近现代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族的形成过程,也部分地对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乃至希腊、土耳其民族的形成施加了影响。如果说,当今的巴尔干诸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分别由不同成份、不同色调的古代民族因子依循不同的比例调和、混融起来的,那么,色雷斯人大概就构成了积淀在这块巴尔干民族文化调色盘中的为数不多的几片底色之一了。研究巴尔干和欧洲的民族历史,恐怕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忽略的。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