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41阅读
  • 3063回复

学中医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0 发表于: 2012-05-09
黑箱理论:司外揣内。
《灵枢。本脏》:司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也。
《丹族精华》: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要知道它内部有什么问题,要观察它的外部。
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你诊断它的外部就是为了之气内部有什么变化。
盖有诸内者必行诸外,内部有什么变化必然会从外面表现出来。
黑箱理论是控制论,严格来说中医不是黑箱,也不是白箱,而是一个灰箱,如果直接打开黑箱,用解剖的方法是不是阑尾发炎了,是不是胆囊里面有石头,打开破腹探查是打开黑箱的办法,一目了然,但是一打开生理状态,正常状态就被破坏了,就会非常痛苦,而有些是打不开的,脑子打开脑子就出了问题了,黑想的办法就是外部输入一个信息看看有什么变化,通过输入和输出来推测里面有什么变化问题,中医的诊断实际上就是输入一个信号,看看它的输出有什么表现。他现在属于舌红苔黄、脉数、面赤,知道里面是热证。这就是通过这些现象,而不是打开来看。
第一个原理:司外揣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1 发表于: 2012-05-09
第二个原理:见微知著。
通过微小的变化,来测出整体的情况,他还只有一点点变化,还没有酿成大祸,没有出现全身心的变化,只需要微小的变化来推测可能会有什么问题,由于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内部的脏器和我们的体表,我们的官窍、组织是相互联系的,肾有病可以反映到耳朵上面来,肝有病可以反映到眼睛上面来,通过微小的变化来推测,比如面部分候,把握一个面部,从头部,一直到心肝脾肺肾,都可以从面部看得出来,见微知著,面部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鼻子,一个耳朵就可以看得出来,通过耳朵就可以测量整个人体的情况变化,舌头上面分为舌中,舌尖,舌边,舌根,分候五脏。
眼睛的五轮,还有生物全息现象,一个眼睛可以表示全身的信息,寸口诊脉,寸,关、尺,三部九候,就可以反应全身的疾病,这是一种生物全息现象,中医里面为什么一个舌头可以看出全身的病来,一个眼睛为什么可以观察全身的表现呢?脉薄为什么可以诊断全身的疾病呢?它的原理就是生物全息的原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2 发表于: 2012-05-09
体会:
压码法汉语音译是一样的道理,对多语言是这样,汉语本身也是这样,比如压码看电影,你一边看一边写就可以压住码了,中医视频讲座也必须压码记笔记。和学习外语一样要压住码,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记忆。看视频节目,你可以看懂,但是你如果不写日记,你学过了就忘记了。你只有记住的才能更好的理解他。
大家也许说了,中文汉语还有什么不好理解的,汉语音译啊,你没有学习多语言的汉语音译,汉语本身的汉语音译,你才不会引起注意呢,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看完一段将自己体会印象最深的记下来,这是最重要的,记忆内容。你要领悟,我发现现在的学员悟性太差了,多学习一下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阴阳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是一定可以提高你的悟性的。
你一次学会一点东西就非常宝贵了。比如病性和病位作为病证的病素。
比如舌头红舌苔黄、脉数、面赤,通过表面现象,你知道了这属于热证的本质属性,是目前阶段的本质特征。
这非常重要,你知道了热证,你就可以注意寒证。
你知道了肾虚的外部表现是耳鸣和腰疼,肾虚导致耳鸣,肾虚导致腰疼,你就知道了虚的概念。不然中医的虚病,实病,讲了很多模拟也学了很多究竟是什么意思啊,还是一头露水,热是实病,肾虚是虚病,开始是实病,时间长了就会转为虚病,年轻人容易的实病,老年人容易的虚病。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恍然大悟了。就是因为理解打破了一个口子。
痰淤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可以导致阳虚,你可以通过外表的变现知道内部的病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局部看整体。
你理解了一点点就可以了。你慢慢积累病证的名字,不然,中医讲解了很多,你还会一头露水。
我们连中医汉语都不理解,怎样理解多语言呢?汉语音译语音和意思都一致,你才理解了,记住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3 发表于: 2012-05-09
第三个原理:以常衡变,
《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揆:检测、揣度、估量、猜测、推测。窥的汉语音译直译。
度;度量。
来推测他的正常不正常,奇恒,奇是不正常,恒是正常。
比较一下正常不正常,是诊断的一个基本原理。
是比较出来的,并没有一个标准,今天面色有点白啊,在人世正常的情况下,来认识太过和不及的。他有点不正常了,从而人世事物的本质和变动的程度是太过了,还是不及了。
比如望神,得神、失神、少神,是比较出来的,模糊、抽象出来一个总的概念。比如年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就叫做揆度奇恒。
以常衡变,望面色,苍白、淡白、晄白,灰暗,萎黄,这都是比较的来的。
这些变化要客观化,要考虑他的年龄、职业、环境,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看舌头等等,脉搏我们在72次左右,80、90都是正常的,90以上稍微快了一点,10次以上就是数脉,110次以上就是疾脉。
如果我是50多次就不是脉数了,是脉缓。
这就是揆度奇恒。
原理三个: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这就是内经的:以我知彼,由表及里,观察太过与不及之理,见微知著这么一种中医诊断的原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4 发表于: 2012-05-09
中医诊断的原则也是三条:
第一整体审查,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他进行认识、分析,必须从整体认识,你不能切割开来,中医诊病的时候,要整体诊察,不是只看到一点,不是找一个金标准,和西医有很大的不同。
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在实验室里面进行动物实验,试验一个指标,不符合中医的原则要求,中医整体观念绝不是从一个指标来判断的。
有三层意思:
第一,整体观念,相互联系,强调的是局部和全体,局部的问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因素可以导致气机和形体的变化,脏器的病变可以导致气血阴阳道失调,整体的病变,任何疾病都有一个整体性,不要孤立地看,不要离开病人单独地看问题,没看到人,就是抽血化验根本没有看到人,就说这个病是什么,他做实验出来,根本就没了解病情,不符合整体观念。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5 发表于: 2012-05-09
第二,全面收集资料,包括起因,病史,各种痛苦、不适,各种病理改变,包括精神、饮食、睡眠、二便,习惯、喜恶,这些因素在西医来说,吃饭吃的好不好,睡觉睡得好不好,和诊断没有多少关系,对诊断疾病没有多少意义,习惯吃辣和疾病没有关系,西北地区、沙漠地区干燥和疾病没有关系。
而我们中医诊断都是不可少的,要全面收集病情,这些病情都包括整体的观念,他和气候、地域、饮食喜好等等都有关系,还有体质、家庭、周围环境,时令、气候都有关系,要全面收集病情。
第三,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病情有瘾像,有假象,有因果,有本质、有现象,有主要次要,主体症状,局部症状,整体观念,综合起来看,整体观念。有分析,有判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6 发表于: 2012-05-09
第二个原则:诊法合参。
就是将望闻问切各种诊断的方法,综合收集病情,不排除现代的检测手段,因为望闻问切是从不同的角度收集病情,耳朵不能代替鼻子,眼睛不能代替耳朵,你闭目塞听,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单纯听脉,如果是一个聋哑人、盲人是不能当好医生的,要诊法合参,望闻问切是把它归纳神圣工巧的,实际上不一定是望闻问切这个顺序,有的病人哎呀你的耳朵就已经先听到了,病人还没有说话,你首先就看到他的面色、形体,有时是问在先,并不是按照四诊的顺序,在诊断的时候,往往是四个诊断的方法同时应用,比如中医的腹诊,打开衣服首先要看看腹部的颜色,用眼睛望一望,要用手按一按,安的过程就知道了温度,所以是诊法合参。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12-05-09
第三个;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既有诊病,又有辨证,疾病是全过程的规律,比如萨斯,是全过程的病理,没有这个症状,没有这个环境,他有他的特殊病因,特殊的病因,特殊的病理,病人的全过程,大家的过程都是一样的。特殊的表现,它的全过程,这是讲的病。
我们讲的证是什么呢?
在开始阶段发热,恶寒,身痛,咳嗽、发烧,头痛,恶心,这个时候是风热犯表的表现。卫分病,风热犯表。
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咳嗽,发高烧,呼吸困难,是肺热证。和开始不一样了,这是肺热炽剩的表现。和开始出现的发热、头痛、恶寒不一样了。
到了第三阶段,他有吐痰了,就是痰热壅肺了。
第四阶段,进过治疗,到了后期可能就是肺气虚,肺阴虚,变成了肺的气阴两虚。这个过程讲的是证。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卫表,肺就是病位,病性:风热,热,痰、气虚、阴虚,当前阶段的病性。
病是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证是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不同的角度,一个是纵向,一个是横向来看待的。
什么是病素,就是卫、表、心肝脾肺肾是病位,风寒暑热湿燥火,气滞血痰,血瘀、痰饮,水湿等,气虚、血虚,这是病性。
病位和病性,这些气虚,阴虚,痰热,肺表心肝都叫做证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8 发表于: 2012-05-09
各种证都是由证素组成的,证候是疾病中机体整体反应阶段性病理本质的概括。

全过程的规律,不同阶段就相当于证,他是整体的反应状态,这个反应状态是阶段性的,不同的反应状态就是中医的证。

为什么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到底是先辩病还是先辨证呢?先辨证有利于当前阶段的治疗,因为整个过程我们还不知道,整个过程的规律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这个病sars是不是得了sars,一发烧就是sars不能得出这个结论,要做一个病毒抗体的检查结果还没有出来,我们怎么办,他有恶寒、头疼、发热、身痛,我们可以先治疗着,他有利于当前的治疗,揭示当前病理的本质,他是一个风热犯肺证。
先辨病后辨证有什么好处呢?先把病诊断出来,然后再辨证,它的好处可根据病的规律,缩小辨证的范围,一般sars和肝、肾关系不大,就可以缩小这个范围。
辨病和辨证,为什么中医强调病症结合,这个病症结合,这个病不等于西医的病,不是西医诊病,中医辨证,中医也有诊病,病症结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9 发表于: 2012-05-09
第四个问题中医诊断学简史
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发明了
黄帝内经里面,就有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奠定了辨病和辨证的基础,是即辨病又辨证,病症结合的。
难经把诊法归纳为望闻问切,神圣工巧,特别是独取寸口。
西汉创立了《诊籍》,扁鹊列传里面收集了25个病案。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面,以六经来辨伤寒,以脏腑来辨杂病,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他对疾病分类有独到的见解,到现在疾病分类模式还没有跳出张仲景的大框框。
华佗主要是脏腑辨证,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华佗的《中藏经》。
王叔和著了《脉经》把脉分为三部九候。
《难经》强调了独取寸口,而寸口又分为三部九候,讲到了24种脉象。
《诸病源候论》是第一步讨论病源和病候的,里面有67门,1739候,对症状、疾病、症候很详细,这一千多个收集的非常完整,里面很多内容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出来,值得研究。
敖氏的《伤寒金镜录》里面是用图来反映舌诊,36个舌诊图。
李时珍药学大家本草纲目外,还著有《频湖脉学》里面的七言律学的非常好,都要背诵。
脉诊清朝的教科书《医宗金鉴》,诊断的书叫做《四诊心法要诀》。
林之瀚的《四诊抉微》是一部专门将诊断的书。
《望诊遵经》是专门望诊的专著,现在书店里面有《望诊大全》,最早的是清代王红的望诊遵经。
清代的叶天士王菊通创立了卫气管血辨证、三焦辨证,
当代研究舌诊最有名的是陈泽霖的《舌诊研究》
现在 《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使得教学规范在全国普及,我们还研究了舌诊仪、脉象仪,色差机,诊疗软件,怎样辨证的软件可以让学生、医生用的。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