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11阅读
  • 178回复

15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破解语言的编码 压音形码看电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0 发表于: 2010-01-28
7  ISO 998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9984 是一个把现代格鲁吉亚语罗马化的系统。
格鲁吉亚语字母拉丁字母Unicode备注
HexDec
a
b
g
d
e
v
z
ē0113275
t
i
k
l
m
n
y
o
p
ž017E382
r
s
t
w
u
p'
k'
1E217713
q
š0161353
č'010D+'269+'
c'
j
c
č010D269
x
1E967830
ǰ01F0496
h
ō014D333
f

8   ISO 998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9985是一个把亚美尼亚语转写拉丁字母的系统。
亚美尼亚语字母拉丁字母Unicode备注
HexDec
ԱաAa
ԲբBb
ԳգGg
ԴդDd
ԵեEe
ԶզZz
ԷէĒē01120113274275
ԸըËë00CB00EB203235
ԹթT’t’T+2019t+2019T+8217t+8217右侧有单重引号
ԺժŽž017D017E381382
ԻիIi
ԼլLl
ԽխXx
ԾծÇç00C700E7199231
ԿկKk
ՀհHh
ՁձJj
ՂղĠġ01200121288289
ՃճČ̣č̣010C+0323010D+0323268+803269+803底下有一小点
ՄմMm
ՅյYy
ՆնNn
ՇշŠš01600161352353
ՈոOo
ՉչČč010C010D268269
ՊպPp
ՋջǰJ+030C01F0J+780496上面有一Caron
Ռռ1E581E5977687769
ՍսSs
ՎվVv
ՏտTt
ՐրRr
ՑցC’c’C+2019c+2019C+8217c+8217右侧有单重引号
ՒւWw
ՓփP’p’P+2019p+2019P+8217p+8217右侧有单重引号
ՔքK’k’K+2019k+2019K+8217k+8217右侧有单重引号
ՕօÒò00D200F2210242
ՖֆFf
ևew
mn
me
mi
vn
mx
参看
  • 国际标准化组织转写系统列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1 发表于: 2010-01-28
ITRANS
印度语言转写Indian languages TRANSliteration 简写为 ITRANS)是印度文字,特别但不限于天城文(用于印度语马拉地语梵语尼泊尔语信德语和其他语言)的 ASCII转写。它由 Avinash Chopde 开发。最新版本 ITRANS 5.30 是2001年七月的发布。ITRANS 在这个版本已经稳定了。
ITRANS 有时用来编码印度的电子文本 - 它的范围比 Harvard-Kyoto 的天城体转写方案要广阔,在很大程度上但非完全和它保持一致。随着 Unicode 的广泛实现,传统 IAST 日益广泛的用于了电子文本。
类似 Harvard-Kyoto 方案,ITRANS 罗马化不使用在日常英语中计算机键盘上找不到的变音符号,它非常容易读取和录入。
ITRANS 计算机程序包还确保可以从罗马文字自动转换成印度文字。
转写方案
元音(依赖和独立):
[pre]a     aa / A       i      ii / I       u     uu / U RRi / R^i    RRI / R^I    LLi / L^i    LLI / L^Ie     ai     o     au     aM    aH[/pre]辅音:(只用于表示辅音部分。天城体字母还包括了默认的 'a' 音。如果需要它,必须明确的写出。)
[pre]k     kh     g     gh     ~N / N^ch    Ch     j     jh     ~n / JNT     Th     D     Dh     Nt     th     d     dh     np     ph     b     bh     my     r      l     v / wsh    Sh     s     h      L / ldx / kSh     GY / j~n / dny     shrR (用於 marathi half-RA)L / ld (marathi LLA)Y (bengali)[/pre]有 nukta(点)在左下角的辅音(主要用于 Urdu Devanāgarī):
[pre]k  with a dot:      qkh with a dot:      Kg  with a dot:      Gj  with a dot:      z / Jp  with a dot:      fD  with a dot:      .DDh with a dot:      .Dh[/pre]特殊/重音:
[pre]Anusvara:           .n / M / .m  Avagraha (元音省略): .a    Ardhachandra:       .c   Chandra-Bindu:      .N   Halant:             .h   Visarga:            H     Om (Om 符號):     OM, AUM[/pre]


10  皇家泰语转写通用系统
皇家泰语转写通用系统泰文การถอดอักษรไทยเป็นอักษรโรมันแบบถ่ายเสียง英语Royal Thai General System of Transcription,简称:RTGS),泰国政府官方把泰语字母转写为拉丁字母的系统,由泰国皇家学院制订。系统常用于交通路标、政府出版物。


转写方式
泰语字母作为头音作为收音
kk
khk
khk
khk
khk
khk
ngng
cht
ch-
cht
st
ch-
yn
dt
tt
tht
tht
tht
nn
dt
tt
tht
tht
tht
nn
bp
pp
ph-
f-
php
fp
php
mm
y-
rn
rue, ri, roe-
ฤๅrue-
ln
lue-
ฦๅlue-
w-
st
st
st
h-
ln
h-
|     
泰语字母转写
–ะ, –ั, รร (有收音), –าa
รร (无收音)an
–ำam
–ิ, –ีi
–ึ, –ืue
–ุ, –ูu
เ–ะ, เ–็, เ–e
แ–ะ, แ–ae
โ–ะ, –, โ–, เ–าะ, –อo
เ–อะ, เ–ิ, เ–อoe
เ–ียะ, เ–ียia
เ–ือะ, เ–ือuea
–ัวะ, –ัว, –ว–ua
ใ–, ไ–, –ัย, ไ–ย, –ายai
เ–า, –าวao
–ุยui
โ–ย, –อยoi
เ–ยoei
เ–ือยueai
–วยuai
–ิวio
เ–็ว, เ–วeo
แ–็ว, แ–วaeo
เ–ียวiao



11  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
 
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是在印度-雅利安语词典和文法中最广泛使用的转写方案。这种转写方案也叫做“Library of Congress”并近乎一致于可能的 ISO 15919 变体之一。下表基本上使用天城文,但包括了来自卡纳达语, 泰米尔语, 马拉雅拉姆语孟加拉语的字母来展示非天城文字符的转写。本方案是用来转写梵语IAST 方案的扩展。
अंअः
aāiīuūeēaioōauaṃaḥ
kakhagaghaṅacachajajhaña
ṭaṭhaḍaḍhaṇatathadadhana
paphababhamaẏaḻaḷaṟaṉa
yaralavaśaṣasaha

12  哈佛-京都转写

Harvard-Kyoto 转写是使用天城文梵语和其他语言的 ASCII转写方案。它主要用于电子邮件和电子文本。

    元音
aAiIuUeaioau
 响音
RRRlRlRR
Anusvāra/Visarga
अंअः
MH
 辅音
软腭音
kkhgghG
硬腭音
cchjjhJ
卷舌音
TThDDhN
齿音
tthddhn
唇音
pphbbhm
半元音
yrlv
擦音
zSsh

13天城文转写
有把天城文转写拉丁字母的各种方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是 IAST(用于印刷)和 ITRANS(用于电子文本)。还有其他一些可选择的方案。

 各种转写的比较
下面是天城文的主要转写方法的比较。
 元音
天城文IASTHarvard-KyotoITRANSVelthuis
aaaa
āAA/aaaa
iiii
īII/iiii
uuuu
ūUU/uuuu
eeee
aiaiaiai
oooo
auauauau
RRRi/R^i.r
RRRRI/R^I.rr
lRLLi/L^i.l
lRRLLI/L^I.ll
अंMM/.n/.m.m
अःHH.h
 辅音
天城文辅音字母包含隐含的 a 音素。在所有转写系统中,a 音素都必须明确的表示出来。
天城文IASTHarvard-KyotoITRANSVelthuis
kakakaka
khakhakhakha
gagagaga
ghaghaghagha
ṅaGa~Na"na
cacachaca
chachaChacha
jajajaja
jhajhajhajha
ñaJa~na~na
ṭaTaTa.ta
ṭhaThaTha.tha
ḍaDaDa.da
ḍhaDhaDha.dha
ṇaNaNa.na
tatatata
thathathatha
dadadada
dhadhadhadha
nananana
papapapa
phaphaphapha
babababa
bhabhabhabha
mamamama
yayayaya
rararara
lalalala
vavava/wava
śazasha"sa
ṣaSaSha.sa
sasasasa
hahahaha
不规则辅音丛
天城文ISO 15919Harvard-KyotoITRANS
क्षkṣakSakSa/kSha/xa
त्रtratratra
ज्ञjñajJaGYa/j~na
श्रśrazrashra
其他辅音
天城文ISO 15919ITRANS
क़qaqa
ख़k͟haKha
ग़ġaGa
ज़zaza
फ़fafa
ड़ṛa.Da/Ra
ढ़ṛha.Dha/Rha


14   文化观光部2000年式

文化观光部2000年式:국어의 로마자 표기법/國語의 로마字表記法)为现在韩国所使用的关于韩国语(谚文)的拉丁文字转写的规则。2000年7月1日由大韩民国文化观光部颁布,直译成汉语为:“国语的罗马字表记法”。
2000年自此告示颁布以来,韩国的人名多使用此罗马字转写方案。另外,北朝鲜官方仍使用马科恩-赖肖尔式拉丁文字转写法。
由于该法是是基于对“马科恩-赖肖尔转写系统”部分规则的修正,所以一般以“修正案”或“修正版”称呼它。
修正案的对马-赖系统的重大修改有两个。第一个是无气音全部使用浊音字母表示,第二个是取消子音字母用添加符号的表达方法。
子音字母转写表
ㄱ gㄲ kkㄴ nㄷ dㄸ ttㄹ r / l
ㅁ mㅂ bㅃ ppㅅ sㅆ ssㅇ 不写 / ng
ㅈ jㅉ jjㅊ cㅋ kㅌ tㅍ p
ㅎ h
粗体部分显示了修正案与马-赖系统相异的转写法“ㄱ”和“ㅋ”做韵尾的时候,转写为“K”。例如 곡 GOK“ㄷ”、“ㅌ”、“ㅅ”和“ㅈ”做韵尾的时候,转写为“T”。例如 꽃 KKOT“ㅂ”和“ㅍ”做韵尾的时候,转写为“P”。例如 탑 TAP 元音字母转写表
ㅏ aㅑ yaㅓ eoㅕ yeoㅗ o
ㅛ yoㅜ uㅠ yuㅡ euㅣ i
ㅘ waㅝ woㅐ aeㅔ eㅚ oe
ㅟ wiㅢ uiㅙ waeㅞ weㅒ yae
ㅖ ye
粗体部分显示了修正案与马-赖系统相异的转写法

而前字韵尾同后字声母相遇的时候写法有一定的变化,具体的变化参照下表: 前字韵尾与后字子音转写表
韵尾子音
gndrmbsjchktph
kgkgngnkdngnngmkbkskjkchkkktkpkh,k
nnngnnndll,nnnmnbnsnjnchnkntnpnh
td,jtgnntdtrnmtbtstjtchtktttpth,t,ch
lrlgllldlllmlblsljlchlkltlplh
mmmgmnmdmnmmmbmsmjmchmkmtmpmh
pbpgmnpdmnmmpbpspjpchpkptppph,p
tstgnntdtrnmtbssjjtchtktttpth,s
ngngnggngnngdngnngmngbngsngjngchngkngtngpngh
tjtgnntdtrnmtbtsjjtchtktttpth,t,ch
tt,jtgnntdtrnmtbtstjtchtktttpth,t,ch
hhkhnthrhmphschhchhkhthphh
 

15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是指用藏文字母书写的梵文。多用于转写梵文咒语。与梵文字母能做到一一对应。而这些用于转写的字母,已经收录至Unicode国际编码之中。
 转写
 元音
天城文IAST藏文字母藏文附标
a
āཨཱ
iཨི
īཨཱི
uཨུ
ūཨཱུ
eཨེ
aiཨཻ
oཨོ
auཨཽ
རྀ
རཱྀ
ལྀ
ལཱྀ
अंaṃཨཾ
अँཨྃ
अःaḥཨཿཿ
辅音
天城文IAST藏文字母
ka
kha
ga
ghaགྷ
ṅa
ca
cha
ja
jhaཛྷ
ña
ṭa
ṭha
ḍa
ḍhaཌྷ
ṇa
ta
tha
da
dhaདྷ
na
pa
pha
ba
bhaབྷ
ma
ya
ra
la
va
śa
ṣa
sa
ha
क्षkṣaཀྵ
  • च छ ज झ(ca cha ja jha)转写为 ཙ ཚ ཛ ཛྷ(tsa tsha dza dzha)是古往规定,现代转写也可用 ཅ ཆ ཇ ཇྷ(ca cha ja jha)。

17   满文转写方案

常见的满文拉丁字母转写方案穆麟德转写、BabelPad转写、《新满汉大词典》转写和太清转写。这些方案也可以用于锡伯文
穆麟德转写BabelPad转写新满汉大词典转写太清转写满文Unicode锡伯文Unicode
aaaaᠠ 1820ᠠ 1820
eeeeᡝ 185Dᡝ 185D
i ii iᡳ 1873ᡞ 185E
y -yy-1yyi'ᠠ 185Fᡟ 185F
ooooᠣ 1823ᠣ 1823
uuuuᡠ 1860ᡠ 1860
ūuuuuvᡡ 1861ᡡ 1861
nnnnᠨ 1828ᠨ 1828
ngngngng (ŋ)ᠩ 1829ᡢ 1862
kkkkᡴ 1874ᡣ 1863
ggggᡤ 1864ᡤ 1864
hhhhᡥ 1865ᡥ 1865
bbbbᠪ 182Aᠪ 182A
ppppᡦ 1866ᡦ 1866
ssssᠰ 1830ᠰ 1830
šxshxᡧ 1867ᡧ 1867
ttttᡨ 1868ᡨ 1868
ddddᡩ 1869ᡩ 1869
llllᠯ 182Fᠯ 182F
mmmmᠮ 182Eᠮ 182E
ccchqᠴ 1834ᠴ 1834
jjzhjᠵ 1835ᡪ 186A
yyyyᠶ 1836ᠶ 1836
rrrrᡵ 1875ᠷ 1837
ffffᡶ 1876ᡫ 186B
wwwwᠸ 1838ᠸ 1838
k'khkkk'ᠺ 183Aᠺ 183A
g'ghggg'ᡬ 186Cᡬ 186C
h'hhhhh'ᡭ 186Dᡭ 186D
ts' tsccᡮ 186Eᡮ 186E
tstsycyci'ᡮᡟ 186E 185Fᡮᡟ 186E 185F
dzdzzzᡯ 186Fᡯ 186F
žzrrr'ᡰ 1870ᡰ 1870
sysysysi'ᠰᡟ 1830 185Fᠰᡟ 1830 185F
c'chchq'ᡱ 1871ᡱ 1871
c'ychichyq'iᡱᡳ 1871 1873ᡱᡞ 1871 185E
jzhzhj'ᡷ 1877ᡲ 1872
jyzhizhyj'iᡷᡳ 1877 1873ᡲᡞ 1872 185E
    ^ 1.0 1.1 ᡱᡳ(锡伯文ᡱᡞ)和ᡷᡳ(锡伯文ᡲᡞ)除外^ 2.0 2.1 ᡮᡟ 除外
新满汉大词典转写中,如果s和h相连与sh相混,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写成s'h。
 
 
 
18  缅甸语委转写系统

缅甸语言委员会转写系统是用拉丁字母转写缅甸语的一种方案,在缅甸语委1993年出版的《缅英词典》里使用。本方案基于缅甸文拼写,常常和缅甸语的发音相差较远。
本方案的不寻常之处有:
  • 用标点符号(.和:)表示声调
  • 声母的送气用前加h表示:hk、hc、ht、hp
 字母
က
k ([k])

hk ([kʰ])

g ([g])

gh ([g])

ng ([ŋ])

c ([s])

hc ([sʰ])

j ([z])

jh ([z])

ny ([ɲ])

t ([t])

ht ([tʰ])

d ([d])

dh ([d])

n ([n])

t [t]

ht [tʰ]

d [d]

dh [d]

n [n]

p [p]

hp [pʰ]

b

bh

m [m]

y [j]

r [j]1

l [l]

w [w]

s [θ或ð]

h [h]

l [l]

空 (a [ə或a])
1r在标准缅甸语里的发音是[j],和y相同;在一些方言(如话)里读[r]。
 介音
缅甸文国音标转写可能的声母
[j]-y-ka. (က), hka. (ခ), ga. (ဂ), pa. (ပ), hpa. (ဖ), ba. (ဗ), ma. (မ)
[j]1-r-同上
[w]-w-ka. (က), hka. (ခ), ga. (ဂ), nga. (င), ca. (စ), hca. (ဆ), ja. (ဇ), nya. (ည), ta. (တ), hta. (ထ), da. (ဒ), na. (န), pa. (ပ), hpa. (ဖ), ba. (ဗ), bha. (ဘ), ma. (မ), ya. (ယ), ra. (ရ), la. (လ), sa. (သ)
h-nga. (င), nya. (ည), na. န), ma. (မ), ya. (ယ), ra. (ရ), la. (လ).
1r在标准缅甸语里的发音是[j],和y相同;在一些方言(如若开话)里读[r]。

19  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

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是指将藏文字母转换成拉丁字母,从而使藏语罗马化的一套文字转写系统。现在通用的是威利(Wylie)转写方案。
1959,威利(Turrell Wylie)精炼了原有的转写方案,只使用基本的26个拉丁字母,而不需添加字母和添加符号。在此之后,这套方案成为藏学界尤其是美国藏学界的标准转写方案,并以威利的姓氏来命名。
在以拼音文字为文字形式的语言中,藏语有其特殊的地方:文字系统与语音系统不一致。现行藏文字母纪录的是11世纪的藏语语音,这与现代藏语的语音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西藏”一词,根据藏文字母的拉丁文转写为bod,而现代拉萨方言则是pö(音标为[pʰøʔ]),出现了声母清化和韵尾变化等现象)。因此,任何一种藏语罗马化方案,都要从“描述现代藏语语音”和“转写描述古藏语语音的藏文字母”之间作出抉择。早期的方案试图采取折衷的方式,结果两边都不讨好。威利转写方案则设计为准确转写藏文字母,而不顾及藏语词汇的现代发音,因此为学术和历史研究机构所接受。
 威利转写系统
辅音字母
ཀ   kཁ   khག   gང   ng
ཅ   cཆ   chཇ   jཉ   ny
ཏ   tཐ   thད   dན   n
པ   pཕ   phབ   bམ   m
ཙ   tsཚ   tshཛ   dzཝ   w
ཞ   zhཟ   zའ   'ཡ   y
ར   rལ   lཤ   shས   s
ཧ   h
零声母[size=+2]ཨ未被转写,以元音开头的音节都含有这个字母,可以通过这个特征来准确判断它的存在。
在藏文字母中,同一个音节辅音字母群,既可能以前后缀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作为“根字母”的上缀或下缀。对藏文字母的前后缀与上下缀,威利转写系统并不区分,因为这并不会构成混淆 --除了gy-,既可能是g作为前缀使用,也可能是y作为下缀使用。威利转写系统作了以下区分:当g作为前缀时,在gy之间加一点“.”。如:[size=+2]གྱང (意为“墙”)转写成gyang, [size=+2]གཡང་ (意为“裂口”)转写成g.yang.
 元音
 元音藏文字母的四个元音符号如此转写(以零声母[size=+2]ཨ为例)
ཨི iཨུ uཨེ eཨོ o
当藏文字母的音节不含元音符号时,该音节将发a,威利转写系统在这种音节中加入a,如:[size=+2]ཨ་ = a 。
大写
在藏文字母中,大写的是“根字母”而非首字母。以前的许多转写系统也遵循藏文字母的这种字母大写规则,但这种大写方式与拉丁字母的大写惯例相左。而威利转写系统则遵循了拉丁字母的大写惯例:当一个单词需要大写时,大写其首字母。因此,噶举大写成Bka' rgyud而非bKa' rgyud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2 发表于: 2010-01-28
吴语汇总
声母
Monday, 15 August 2005  
大家对声母的概念应该都不陌生,汉语拼音的b/p/m/f等等就都是声母。吴语的声母分清浊,这是吴语最大的特点。下面逐个介绍吴语的声母,请大家结合例子,体会这个很重要的清浊的概念(下文中超链接皆可点击听取声母发音示例)。


舌头音: t th d n l
刚开始,您先慢慢来,慢慢体会。   
t 这个声母是个清声母,国际音标是[t],在吴语拼音中,它表示“德”这个字的声母,等同于法语的t。您体会一下,“端”、“打”、“对”、“德”这些字的吴音声母都是t,它很清脆,喉咙口也很紧张。   
th 这个声母也是个清声母,国际音标是[tʰ],它表示“脱”这个字的声母,它是t的送气音,等同于英语和汉语拼音的t。您体会一下,“透”、“吞”、“腿”、“托”这些字的声母都是th。   
d 这个声母是要重点理解的,它的国际音标是[d],在吴语拼音中,它表示“夺”这个字的声母,它是个浊音。在国际上,d大多数都是表示浊音。英语法语等等语言的d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d],而不是汉语拼音的d。普通话没有这个音素,汉语拼音的d实际上表示的是国际音标的[t],也就是吴语拼音的t,是个清音,这一点要首先搞清楚。您体会一下,“道”“谈”“达”等字的声母都是d,一般情况下,单个浊音字发音时,它跟低一点的调子结合在一起,发音很低沉浑厚,喉咙比较松。   
n 和 l 很简单,它们就是英文里头的n和l,分别是“能”和“来”的声母。它们的变体将在下面的专题中介绍,这里先不提。


唇音:p ph b f v m
有了上面舌头音的学习经验,下面对唇音的学习您应该没有问题了!接下来逐个介绍唇音声母。   
p 这个声母跟t一样是个不送气的清音,国际音标是[p],等同于法语的p。它是“帮”这个字的声母。“宝”“贝”“八”这些字的声母都是p。   
您应该可以猜到ph表示什么音了吧?对,它是p的送气音,等同于英语和汉语拼音的p,国际音标是[pʰ]。它是“破”这个字的声母,您一定很容易还能想到其他以ph为声母的字,这里不多举例了。  
好了,浊音又来了,您仔细体会了。b这个声母是浊音,是“旁”这个字的声母,国际音标是,等同于英法语的b。同样,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音素。您再仔细体会“盆”、“棒”、“白”这些字的声母。如果您细心的话,您会发现在吴语里面“并且”的“并”和“合并”的“并”是不同音的,前者是浊音,声母是b,后者是清音,声母是p。其实啊,这是汉字简化给吴语带来的多音字。在繁体字当中,这两个“并”不是一个字,“合并”的“并”写作“併”而“并且”的“并”写作“並”。在汉字简化的时候,因为它们在普通话中同音,所以就合并了,实际上并不十分妥当。这两个字在古代不是一个声母的,吴语保持了古音的清浊之分。   
好了,下面再介绍一对清浊对立的唇音,f和v。   
f 是个清音,就是英语和汉语拼音的f。下面这些字,您用吴语读一读:夫、方、发,这些字的声母是不是都是f?   
v 是f对应的浊音,您念念下面这些v做声母的字:房、奉、服,这些字的声母是不是跟英语的v很像呢?   
嗯,最后还要介绍一个唇音,它就是m,它没什么特别,就是英语里面的m。您立刻就掌握了,不是么?您检验一下,买、帽、灭,这些字是不是都是m做声母的?跟n和l一样,m也有一个变体,这里暂且不提,我们在下面的专题中将详细介绍。   
至此,唇音就基本介绍完了,在后面的介绍中,我们仍会不时涉及,请您及时温习哦!


齿音:ts tsh dz s z
齿音,顾名思义,就是在牙齿部位发出的声音。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发音介绍: 这回,我们换一下顺序,先介绍这一行尾巴上那一对音s和z。   
就跟 f 和 v 跟英文差不多一样,s和z这一对音也跟英文一样。s是清音而z是相应的浊音。s声母的例字您一定很容易举出来吧,三、爽、杀等等,这些字的声母都是s。如果您还区分尖团(这个概念专题介绍,您先随便听一下,无须理会它,呵呵),那么先、小、雪这些字的声母也是s呢。   
至于z 呢,您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字来?在上海话里:上、床、石这些字都是z母,您的方言呢?   
好了,s 和 z 这一对清浊对立的音介绍完了,我们要回过头来介绍ts tsh dz了。这三个声母的关系跟t th d和p ph b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如果您已经掌握了舌头音和唇音,您一定可以猜出来,ts tsh dz里面哪个是不送气的清音,哪个是送气的清音,哪个是浊音了。   
对了,ts 是不送气清音。它的读音跟汉语拼音的z一样,是“资”这个字的声母。      
而 tsh 呢,tsh是ts的送气音,就是英文的ts,“次”的声母就是它了。   
那么,还是老规矩,浊音来了。dz是ts的相应的浊音,但并不是所有的吴语都有这个音。经典的苏州话就没有这个声母,而统统归入到z声母去了。但大多数吴语还是有dz这个声母的。dz的发音同英语的音标dz的发音,就是beds里头的ds的发音,您体会出来了吗?


舌面音:c (i) ch(i) j(i) sh(i) zh(i) ny
下面我们介绍舌面音。   
这一行五个声母之间的清浊和送气不送气关系您现在应该可以猜出来了,我们就换种方式来介绍这几个声母,从大家比较熟悉的拼写讲起。   
学过的英语的朋友都知道ch j这两个个常见的拼写在英语chocolate、jack中的发音吧?在吴语拼音里,他们的发音也跟英文的发音接近。   
那么,ch的例字您能举出来了么?我来给您一些,您读读看:巧、欠、吃。您读出来了么?传统上吴语的ch的发音部位大多要比汉语拼音的q所代表的普通话发音部位靠后一些,您体会一下。说句题外话,您有没有觉得chocolate的发音跟吴语读“巧克力”很像呢,呵呵。      
好了,j您也应该明白了。j是个浊音,我们给您一些例字:桥、旧、极,您应该没问题了,这里j相当于英文jack里面的j的发音。   
sh呢,sh是下面这些字的声母:晓、兴、血。      
zh 跟dz一样,也并不是在所有的吴语中都能找到,经典的苏州话中也没有这个声母。但您是不是能猜出它的发音呢?是的,您很容易猜到,它是sh对应的浊音。您知道英语usual里面的s怎么发音吗?那就是吴语拼音的zh。   
那么,c应该发什么音呢?您一定猜到了,c是ch的不送气音,您读读下面这些字:机、见、脚,它们的声母就是c。   
顺便打断一下,温习一下清浊的区分,小考您一下。您现在能分清“剑”和“健”的声母么?它们分别是什么?     
好了,公布答案了,“剑”的声母是清音,是c,而“健”的声母是浊音,是j。您做对了么?
最后介绍这一行的一个鼻音声母,ny。您仔细体会“泥”和“南”的声母,是不是有点不同呢?前者是个舌面音,后者是个舌头音,有点类似于sh和s的关系,我们把这个舌面鼻音记作ny。您体会一下“年”、“牛”等字的声母,是不是都是ny呢?由于吴语中除了一些方言的一个老式文读的“你”是ni之外,其余多数是nyi,所以,平时使用时,nyi可写作ni。

喉牙音:k kh g h gh ng
介绍了这么多,下面不用我开始讲,您对这一行声母之间的关系大概也猜个八九不离十了。我再来简要补充两句。   
k 是清音,是“高”的声母,kh是k的送气音,是“开”的声母,而g是k的浊音,是“狂”的声母,这个声母出现的频率比较低。   
h 和gh 是一对清浊对立的音。h很简单,就是“好”、“灰”,“黑”等字的声母。而gh是浊音,是“鞋”“咸”“合”等字的声母。      
ng 呢,也很简单,就是“额”“咬”“颜”等字的声母,它是个鼻音。它的变体我们下面专门介绍。   
您明白了么?


零声母 '
下面这部分的内容您可能会觉得有困难,别急,慢慢来。   
下面我们要介绍一个“零声母”的概念。从字面上看,零声母就是没有声母的声母,您就可以这么理解。我们举一些字:奥、要、汪,这些字是不是好像只有韵母组成呢?嗯,这些字就是我们所谓的“零声母”字。其实啊,吴语中它们是有声母的,不过您暂时不需要了解那些语音学的东西,您就当它没有声母,没问题。      
介绍完了“零声母”的概念,下面您再读读这几个字:摇、王,您是不是觉得这两个字的声母跟英语的y和w差不多呢?它们都是浊音。您可能还有疑惑,没关系,您先慢慢体会,后面在专题中将针对您的疑惑重点介绍。      
至此,主要的声母就介绍完了,还有几个变体声母,我们等下再介绍。您先喝口水,休息休息,我们接着介绍。下面的这部分可能比较啰嗦,比较难以理解,但请您相信,您按照介绍的方式处理,只会给您带来方便,更深入地接触到韵母和声调后您就会更加明白。不管怎样,您先看看。


鼻边音阴调变体 'm 'n 'ny 'ng 'l
刚才我们提到m n ng和l时都提到其变体的问题。我们先把它们列出来:'m ,'n ,'ny ,'ng ,'l就是我要介绍的变体声母。   
您读一下“拎”和“零”,这两个字似乎只是声调不同,声母并无不同。“拎”的声调要高一些,而“零”的声调要低一些。在前面提到过,浊音字单念起来,调子要低一些,我们把这个单独一个字念出来的声调叫做“单字调”。实际上想告诉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吴语的清浊是跟单字调结合在一起的,声母浊,则单字调低,我们称为“阳调”;声母清,则单字调高,我们称之为“阴调”。既然清浊跟“单字调”是结合在一起的,那么哪个更为本质呢?我们能不能说吴语的清浊之分等价于声调的区别呢?     
实际上,我在上面反复强调“单字调”这个概念,但大家还能够容易体会的是,吴语的所谓“连读变调”非常厉害。也就是说,一个字,在不同的词组和句子中的调子是不一样的。您体会一下:“病人”、“毛病”、“生病”、“老病鬼”中的“病”声调一样吗?跟单读一个“病”的所谓“单字调”一样吗?不一样吧?一旦连读起来,吴语的“单字调”就淹没在连调中间了。同样一个“病”,可以读高调,也可以读低调,不再像单字调那样严格是个低调了,但“病”的声母呢,始终是b,而没有因为连调中高调的缘故而变成p。那么,可见,声母的清浊比声调的高低是更为本质的东西,因此,清浊是本质,声调是伴随特征。这点,大家一定要体会到。   
绕了这么大的圈子,回到正题,即上面这几个声母变体的问题。   
“拎”和“零”在单字调上的不同反映的不仅仅是声调的不同,而是声母的不同。具体的语音学的分析我们在这儿不讲。只是给大家一个概念,即这两个声母是不同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单字调的高低(阴阳)来判断其声母的不同。      
我们这里定义,高单字调的变体声母用相应的次浊声母前加'得到,因此“拎”的声母是'l,而“零”的声母是l,其他同理。   
实际上,i/u和y/w的区别也与此类似。       
您无须过分担心这里头的困难。实际上,这组声母变体所管的字屈指可数。

嗯,声母部分基本就结束了。下面列出各组声母的一个总表。点击拼音可听到发音。您在学习使用时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一定要提出来哦。
如果您的吴语中存在卷舌音,请点这里获得卷舌音部分的介绍。

声母表  条目 清不送气塞音 清送气塞音 浊塞音 清擦音 浊擦音 阴次浊 次浊
唇音 p ph b f v 'm m
齿音 ts tsh dz s z 'l1 l
舌头音 t th d - - 'n n
舌面音 c ch j sh zh 'ny2 ny
牙音 k kh g - - 'ng ng
卷舌音 c ch j sh zh - -
喉音 ' - - h gh - -
注释:
1、l是边音,按理应该存在舌头行,暂时寄存在齿音行。
2、nyi是舌面位置的鼻音,在本方案中大多数情况下可用ni*代替,因为吴语基本没有nyi*和ni*的对立。吴语中的ni*实际多为nyi*。老文读“你”为'ni。
韵母
 
Monday, 15 August 2005 
下文中(**)内的是吴语拼音,而-**-表示的为汉语拼音。
首先,我们先学习几个基本的元音字母a,o,e,i,u,y。由于您已经学习过声母部分,我们这里的例字就直接给用吴语拼音拚出来了。我们这里提到的例字的发音尽量以北吴比较有共同发音的字为例,少数注明某地方言。但如杭州话这种和北吴大部分地区的发音有较大差距的语言,请按照发音讲解重新组合。 这里列出的韵母,很大程度上是各地的公倍数,并不是某个方言同时具有这些韵母,在具体的方言种,其中一些韵母是不作区分的。()内显示的是一些替代拼法或者地区变体。
a 这个字母在大多数吴语里头的发音跟汉语拼音的a发音相似,它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啊(a)、拉('la)、摆(pa)。
o 这个字母的发音在大多数吴语里头跟汉语拼音的o相似,它主要对应普通话a韵的字,如沙(so)、马(mo)等。
e 这个字母主要以下面将要提到的(eh)、(en)的形式出现,表示类似英文select里头第一个e的发音,也类似汉语拼音的-e-。而当它在下文将要提到的(ae)、(oe)、(ie)中在元音字母后出现时,它不单独发音,而是跟前面的字母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发音。它也可以作为在不发生冲突情况下作为下面将要谈到的(ai)韵母的简写形式。
i 这个字母的发音跟汉语拼音的i很相似,但在大多数吴语里头摩擦都要比普通话强一些。这些字的韵母就是i,“皮”(bi)、“飞”(fi)。请注意,汉语拼音把“资”、“次”、“思”的韵母也用i表示,我们这里不这样处理,而另用y来表示,防止出现尖音“西”si(读音如英语sea)无法表示的问题。
u 这个字母的发音跟汉语拼音的u很相似,但大多数吴语的发音圆唇度不及普通话。它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符”(vu)、“古”(ku)。
y是“资”“雌”“司”“词”这些字的韵母。汉语拼音用-i-表示,而实际上与-i-不同。我们用y来表示,避免导致尖音tsi/tshi/dzi/si/zi无法表示。这个韵母只能跟在ts行声母之后,如 “资”(tsy)、“斯”(sy)。
这样,我们就把基本的元音字母介绍完了。
--------------------------------------------------------------------------------
下面我们讲几个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
ai 这个字母组合表示下面这些字的韵母:“海”(hai)、“台”(dai)、“来”(lai),它对应普通话里一部分发<ai>的字。在很多地区,它发单元音。有些地区发类似于英文day里头ay的开头部分;有些地区发英文bed里的e的发音;而在另一些地区,它就发跟汉语拼音-ai-类似的音。在一些方言如上海方言里,在不发生冲突时,ai可以写为e以缩短拼式。
ei 这个字母组合表示下面这些字的韵母:“美”(mei)、“雷”(lei)、“对”(tei),它主要包括普通话-ei-韵和-uei-韵字。在一些地区,它发跟普通话类似的-ei-音,而在另一些地区,它发成单元音。
在很多方言比如上海话、苏州话、无锡话、绍兴话中,ai韵母和ei韵母是不分的(但上海有一部分ei 混入了下面将要提到的oe韵,因而部分区分),他们的发音是一样的。但在其他一些方言,如启海话和宁波话中,这两个韵母的发音不一样。也就是“来”lai≠“雷”lei。
au 这个字母组合表示下面这些字的韵母:“老”(lau)、“桃”(dau)、“豪”(ghau),它主要对应普通话里头-ao-韵字。
eu 这个字母组合表示普通话中念-ou-韵的字:“楼”(leu)、“钩”(keu)、“投”(deu)。 在很多方言中,eu这个韵和ei这个韵合并了,就是说,上面这些例字的韵母读ei。
ou 这个字母组合表示对应于普通话中念-uo-和部分念-e-的字,如:“过”(kou)、“歌”(kou)、“多”(tou)。 在北吴语区很多地方,ou这个韵部分地或者全部与u这个韵合并了,比如,上海“锅”=“孤”=ku。
iu这个字母组合表示汉语拼音-ü-的音。下面这些字您应该会拼写了:“许”(shiu)、“渠”(jiu)、“区”(chiu)。
yu这个字母组合表示苏州宁波等地“水”这个字的韵母,在发y的时候把嘴撮起来就是yu这个音。上海等一些地区这个音并入了y,因而 水=sy;而另外一些地区并入了iu,故而 水=shiu或者siu。跟y一样,这个韵母也只能跟在ts行(或者c行)声母后头,如 “主”(tsyu)、“吹”(tshyu)。
下面我们再介绍几个所谓“消失鼻化韵”的韵母。也就是说,这些韵母在历史上都带有鼻音,在北吴很多地方,已经变成非鼻化韵而不带鼻音了,但在绍兴等地还是带有鼻音的。
ae 这个韵母表示“蓝”(lae)、“谈”(dae)、“烦”(vae)这些字的韵母,对应于普通话中-an-韵字的一部分。
在绍兴这样的至今还带鼻化的地区,您可以拼作aen,当然,您也可以不带这个-n,发音时作鼻化音处理。
在一些地方,如上海、苏州等地,这个韵母和ai这个韵母合并了,于是使得 来lai=兰lae。
oe 这个韵母表示“满”(moe)、“乱”(loe)、“酸”(koe)这些字的韵母,也对应于普通话中-an-韵字的一部分。鼻化尚未消失的地区可以仿照ae的例子进行处理。
ie 这个韵母表示“点”(tie)、“便”(bie)、“见”(cie)这些字的韵母,对应于普通话中-ian-韵的一部分字。在上海宁波等少数地区,这个韵母和i这个韵母合并了,即 “衣”(i)=“烟”(ie)。在一些地区如杭州,这个韵母发成和汉语拼音-ie-类似的音,而在多数地区,它发成比 i 要稍开的一个音,跟汉语拼音<in>里面的i发音类似,也跟英文copy里的y的发音类似。
这样,我们将基本的消失鼻化韵介绍完了。
--------------------------------------------------------------------------------
下面我们介绍鼻(化)音。下面介绍的鼻韵是目前在大多数地区还保留鼻音的韵。吴语的鼻韵尾没有前后鼻音和-m尾的对立,简便起见,均用n表示。
an 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冷”(lan)、“硬”(ngan)、“梗”(kan)。它对应普通话读-eng-韵的一部分字和读-iang-韵的大部分字。
aon 这个韵母表示“党”(taon)、“网”(maon)、“郎”(laon)这些字的韵母。它对应普通话读-ang-韵的一部分字和-uang-韵的大部分字。它的发音类似英文long里面ong的发音。
传统上,北吴对于这两组字是区分的,即“打”(tan)≠“党”(taon),但近年来,很多北部地区的新派口音都已经不再区分这两组音。在这种情况下,为简便计,两者可合二为一,写作an。
如何区分这两组韵呢?这里面有些小窍门,请参考专题部分。
on 是普通话-ong-韵和一部分-eng-韵的字,下面这些字都是on韵的,“东”(ton)、“通”(thon)、“风”(fon)。
在一些地区,普通话-ün-韵的字并入ion韵,所以“熏”=“兄”=shion。
en 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恨”(ghen)、“村”(tshen)、“腾”(den),跟英文lesson里面的on发音相似。
in 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金”(cin)、“品”(phin)、“庭”(din)。
iuin 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君”(ciuin)、“群”(jiuin)、“勋”(shiuin)。iuin韵母在很多地方并入了ion韵母。于是,熏=兄。
--------------------------------------------------------------------------------
最后,我们介绍入声韵母。所谓“入声”,是古代的四声之一,吴语保留,而普通话已经失去。这些将在声调部分提及,此处不谈。入声,给我们的直观感觉就是短音,其实在其发音后期,有一个所谓“喉塞音”堵住气流,形成“短音”。吴语只有一个入声韵尾,就是喉塞音,而闽粤语等还有-p、-t、-k等入声尾。吴语入声尾的归并也是适应吴语高语速的需要的。下面介绍常见的“短音”韵母。跟鼻音韵尾一样,吴语不区分不同的入声尾,拼式中的-h发喉塞音。
aeh 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袜”(maeh)、“辣”(laeh)、“杀”(saeh)。这里的 ae的发音与汉语拼音-an-里的a类似。
ah 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白”(bah)、“客”(khah)、“拍”(phah),这里的a发音与汉语拼音-ang-里面的a或者英文long里的o发音类似。
在大多数地区如苏州的新派口音,aeh和ah已经合并。简便起见,可统一写作ah。
oh 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独”(doh)、“落”(loh)、“角”(koh)。
在上海郊区的一些地方,“角”≠“谷”,我们可以把开口小的后者写作oh,前者处理为aoh。
eh 是下面这些字的韵母:“德”(teh)、“克”(kheh)、“墨”(meh),和英文listen里面的e发音类似,可看作空韵。
近年来,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在aeh/ah合并后又出现了ah和eh合并的情况,造成“夹”=“割”。
ih 韵母管下面这些字:“必”(pih)、“灭”(mih)、“敌”(dih)。
iuih 韵母管下面这些字:“决”(ciuih)、“缺”(chiuih)、“掘”(jiuih)。同样,iuih韵母在很多地方也并入了ioh韵母,局=掘=jioh。
--------------------------------------------------------------------------------
哦,差点忘了,还有几个自成音节的韵母没有介绍。
r 就是“而”这个字的韵母,跟普通话类似,但不怎么卷舌。所以 儿童 就是rdon。
还有就是刚刚前面已经提到的m-“呒”,n-“尔”的白读,ng-“五”自成音节韵。
--------------------------------------------------------------------------------
基本的韵母介绍完了,下面我们介绍介音的概念。介音,顾名思义,就是介于中间的音。吴语主要有三个介音,也就是传统上的“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介音,具体表示出来就是i、u和iu介音。 i介音和u介音北部吴语普遍都有,而iu介音,有些吴语就没有。同时iu介音也可以看作i介音和u介音的合音。下面iu介音的例子,专指那些有此介音的方言而言。
这三个介音和基本的韵母结合,就能拼出更多的音来。
i介音和au结合,就能拼出下面这些字来:“叫”(ciau)、“巧”(chiau)、“桥”(jiau),其他类推。
u介音和 a 结合,就能拼出以下这些字来:“怪”(kua)、“快”(khua)、“坏”(wa),其他类推。
iu 介音和aeh结合,就能拼出老苏州的“曰” (iuaeh),其他类推。
至此,韵母部分我们就介绍完了。还有一些地区的一些特殊的韵母,我们这里暂不涉及。有需要将会专题介绍处理方法。
 
声调
 
Monday, 15 August 2005 
这部分涉及一些中古四声的音韵学知识,可能有些繁琐,但还是请您耐心地看下去。
一般人被问及“吴语有几个声调”这样的问题一般会觉得困难,吴语的声调给人很难捉摸的感觉,即使是母语为吴语的人群,也很难一时回答上来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
我们在这里尝试着给您讲一讲这个问题。
中古汉语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吴语继承了中古汉语的四声和清浊对立。后来,这四声根据声母的清浊不同,分化为八调,声母是浊音的为阳调,要低沉一点儿;声母是清音为阴调,要高一点儿,形成了四声八调的格局:阴阳平、阴阳上、阴阳去、阴阳入。
那么,您可能就要问了,不就是顶多八个声调么,我怎么就说不上来呢,我怎么就觉得同一个字它的声调有不同版本呢?呵呵,您的感觉没错。
我们在前面声母部分提到过“单字调”和“连读变调”的问题。单字调就是您单单读某个字时候这个字的声调,我们上面所说的“四声八调”里头的声调,主要就是指这个单字调。
按我们上面所讲,吴语单字调的完全配置按理是八个声调,但一路走来,各地吴语的声调有些已经发生了归并,不足8个;有些还根据声母的送气或不送气又分化出一组来,从而导致多于8个的情况。但无论如何,把声母的因素去掉,总逃不出平、上、去、入四声的框框。至于阴阳或者送气不送气,那是声母的事了,呵呵。
以上海为例,声调已经由开埠之初的8个归并到目前的5个。阳调的平、上、去三个舒声调合并成了一个阳舒调,阴上和阴去调也合并了,宁波的情况类此。而北吴声调合并的极致发生在慈溪:阳调舒声和阴调的舒声分别都合并了,所以只剩下阴阳和舒促的对立,只有4个声调了。
好了,单字调就讲到这里,那么解释一下连读变调。吴语富含连读变调,也就是说,不同声调的字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在这个词或者短语内部就折合出一个比较“顺”的调子来,而原来每个字的单字调就不复存在了。但需要指出的是,连读标调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跟单字调是有着对应关系的,根据词或短语中的各个字的单字调,可以推出这个词或者短语的连读标调方式。当然,这里面的关系很复杂,即使以吴语为母语的人,一来也搞不太清单字调和连读调,二来,也不太花功夫去想有什么规律,大多也是靠所谓“土人”语感来决定用什么连读调。
连读变调对于吴语的意义也许就是,让语流更加平滑顺畅自然,声调起伏不至于很大,听感柔和,这也许就是“吴侬软语”一说的来源吧。有外国友人反映吴语比国语更加“smooth”,也许也就是连读变调的缘故。
但连读变调也给我们带来一个课题,如何标注吴语的声调呢?标注单字调,对于实际的声调反映不够直接充分,标注连续变调则十分地伤脑筋,一般人完全难以捉摸。
因此,在平时的一般拼音使用中,我们推荐平时一般使用时不标舒声调。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标注单字声调时,我们采用以下的单字调数字标注体系:
平声 bin1 上声 zaon2 去声 chi3 入声 zeh4
有些地区四声发生了归并,那么可根据实际情况标注。实际上,入声因为带有-h尾,不需要特别标注。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标单字本调。由于吴语连读变调带来的词和短语乃至句子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推荐对吴语拼音实行“分词连写”,也就是说,跟西方文字一样,以多音节为主的词为单位来书写吴语拼音,这样更加便于阅读和理解,也减少了单字的歧义。
必要时,尤其是给吴语学习者使用时,标出吴语的连读变调对于正确的发音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将在未来推出全新概念的“吴语连读变调简单标注法”。
 
各地扩展方案
 
Thursday, 14 June 2007
这里介绍的是吴语通用拼音体系下各地方言的拼音方案。各地拼音方案是吴语协会各地相关项目的拼音标准。
各地排序按小片排列,内部排列不分先后。
常州小片
常州话拼音方案(市区)
江阴话拼音方案(市区)
宜兴话拼音方案(市区)
靖江话拼音方案(市区)
苏沪嘉小片
上海话拼音方案(市区)
苏州话拼音方案(市区)
无锡话拼音方案(市区)
无锡话拼音方案(北乡)
嘉定话拼音方案(嘉定镇)
松江话拼音方案(松江镇)
嘉兴话拼音方案(市区)
湖州小片
湖州话拼音方案(市区)
杭州小片
杭州话拼音方案(市区)
临绍小片
绍兴话拼音方案(市区)
富阳话拼音方案(春江)
嵊州话拼音方案(市区)
明州小片
宁波话拼音方案(市区)
镇海话拼音方案
台州小片
临海话拼音方案
温岭话拼音方案
黄岩话拼音方案
天台话拼音方案
椒江话拼音方案
三门话拼音方案
仙居话拼音方案
其他大片
金衢片
衢州话拼音方案(市区)
金华话拼音方案(市区)
兰溪话拼音方案
龙游话拼音方案
衢江话拼音方案
东瓯片
温州话拼音方案(市区)
 
常州话拼音方案
 
Thursday, 14 June 2007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常州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分尖团的中派常州话的音系。对于新派归并的音位,请参看方案后说明。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精tsh 清 s 心z 邪'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 见ch 溪j 群sh 晓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嗯ng 牙
喉音' 影--h 好gh 匣-y 盐
w 王
韵母表
a 蟹ua 怪ia 写-
o 沙uo花io 靴-
y 斯 - 
--i 移 -
-u 乌苏-iu 遇
ai 爱 uai 会   
ae 谈 uae 环   
au 包-iau 萧-
ou 过 - -
ei 狗 - -
 -iou 旧 -
  ie 先 
oe 干uoe 碗ioe 捐
an 梗uan 横ian 阳-
on 东-ion 兄-
en 真uen 昆in 清iuin 君
ah 鸭uah 刮 iah 脚 -
eh 黑ueh 活 ih 立iuih 决
oh 读uoh 郭 ioh 局 
r 而m 无n 尔ng 五

 
注:新派在音系上的主要变化有:
tsi/ci tshi/chi dzi/ji si/shi zi/zhi分别相混;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Chioh-ghan s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oh-mau vei loh-su,

红掌拨清波。
Ghon-tsan peh tshin-pou.

2 江阴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阴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並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精tsh 清 s 心z 邪'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 见ch 溪j 群sh 晓zh 树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嗯ng 牙
喉音' 影-y 盐
w 黄
h 好gh 匣--
韵母表( 46个 )
a 家  ia 写-
o 沙 io 靴-
y 斯 - 
--i 移 -
-u 乌-iu 遇
ae 爱 uae 怪   
au 包-iau 萧-
ou 歌-iou 旧 -
ei 狗 uei 悲 -
  ie 先 
oe 干 ioe 捐 
an 梗uan 横ian 阳-
on 东-ion 兄-
en 真uen 昆in 清 
ah 鸭uah 刮iah 脚  
eh 黑ueh 阔 ih 立 
oh 读-ioh 局-
r 而m 无 ng 五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Chioh-ghan s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i loh-shiu,

红掌拨清波。
Ghon-tsan peh tshin-pu.

3 宜兴话拼音方案(市区)

5 上海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阴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並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早tsh 草 s 烧z 曹'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 见ch 溪j 群sh 晓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嗯ng 牙
喉音' 影--h 好gh 匣--
韵母表
a 蟹ua 怪ia 写-
o 沙 io 靴-
y 斯 - 
--i 移 -
-u 乌-iu 遇
e 爱 ue 回   
au 包-iau 萧-
eu 勾 -ieu 旧 -
ae 山uae 关iae 廿 -
  ie 先 
oe 干uoe 碗 ioe 捐
an 梗uan 横ian 阳-
aon 刚[/td]- [td]uaon 黄iaon 炀-
on 东-ion 兄-
en 真uen 昆in 清iuin 君
ah 鸭uah 刮iah 脚  
eh 黑ueh 阔 ih 立iuih 决
oh 读-ioh 局-
r 而m 无n 尔ng 五


注:
上海话内部因地域、家庭背景及年龄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变体,与上面这个音系可能的主要的差异有:
多数人尖团已经合并,即tsi/ci tshi/chi si/shi zi/zhi分别合并,一部分zi并入ji;
uoe并入oe,ioe并入iu,ie并入i;
ae组与e组合并;
o并入u;
iuih/ioh不分均读ioh(老式)或者均读iuih(新式);iuin/ion不分均读ion(老式);
an行与aon行合并;
ah行与eh行合并。
拼写示例:


Ngu

鹅鹅鹅,
Ngu ngu ngu,

曲项向天歌。
Chioh-ghaon shian thie k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u loh-sy,

红掌拨清波。
Ghon-tsaon peh tshin-pu.
 
6 苏州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精tsh 清 s 心z 邪'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i 见chi 溪ji 群shi 晓 'ny 拈ny 疑
翘舌音c 照 ch 穿  sh 审 zh 船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嗯ng 牙
喉音' 影--h 好gh 匣--
韵母表
a 蟹ua 怪ia 写-
o 沙 io 靴-
y 斯 -yu 书
--i 移 -
-u(ou) 乌-iu 遇
e 爱 ue 环   
au 包-iau 萧-
eu 勾 -ieu 旧 -
  ie 先 
oe 干uoe 碗ioe 捐(ioe 捐)
an 梗uan 横ian 阳-
aon 刚[/td]- [td]uaon 黄iaon 旺-
on 东-ion 兄-
en 真uen 昆in 清iuin 君
aeh 鸭uaeh 刮 iaeh 甲 iuaeh 曰
ah 格 iah 脚  
eh 黑ueh 国 ih 立iuih 决
oh 读-ioh 局-
r 而m 无n 尔ng 五

 
注:
暗红字体表示该音位是在评弹苏州话中才出现的翘舌音
u有变体ou,根据声母的不同呈互补出现,u仅出现在唇音后面。
新派在音系上的主要变化有:
tsi/ci tshi/chi si/shi zi/zhi分别相混;
an行韵母与aon行韵母合并;aeh行与ah行合并;
uoe并入oe;
eu变为ei,ieu与ioe合并。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Chioh-ghaon s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u loh-syu,

红掌拨清波。
Ghon-tsaon peh tshin-pu.

7 无锡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精tsh 清 s 心z 邪'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 见ch 溪j 群sh 晓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嗯ng 牙
喉音' 影--h 好gh 匣-y盐
w魂
韵母表
a 蟹ua 怪ia 写-
y 斯 -yu 书
--i 移 -
-u 乌-iu 遇
e 爱 ue 为   
ae 谈 uae 环   
au 包-iau 萧-
ei 狗 -- -
ou 过 -iou 旧 -
  ie 先 
oe 干 ioe 捐 
an 梗uan 横ian 阳-
aon 刚[/td]- [td]uaon 黄iaon 炀-
on 东-ion 兄-
en 真uen 昆in 清iuin 君
ah 鸭uah 刮 iah 脚
eh 黑ueh 国 ih 立iuih 决
oh 读-ioh 局-
r 而m 无n 尔ng 五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Chioh-ghaon s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i loh-syu,

红掌拨清波。
Ghon-tsan peh tshin-pou.

8 无锡话拼音方案(北乡)

声母表
条目
清不送气塞音
清送气塞音
浊塞音
清擦音
浊擦音
紧喉次浊
次浊
唇音
p 帮
ph 滂
b 平
f 敷
v 奉
'm 妈
m 明
齿音
ts 精
tsh 清
 dz 馋
s 心
z 邪
'l 拎
l 来
舌头音
t 端
th 透
d 定
-
-
'n 那
n 南
舌面音
ci 见
chi 溪
ji 群
shi 晓
 
'ny 拈
ny 疑
翘舌音
c 照
ch 穿
 j 潮
sh 书
zh 船
 
 
牙音
k 光
kh 框
g 狂
-
-
'ng 嗯
ng 牙
喉音
' 影
-
-
h 好
gh(y) 匣
-
-
韵母表
ae三
uae湾
a 蟹
ua 怪
ia 写
-
oe 干
uoe 官
ioe 县
-
y 斯
 
-
yu 书
-
-
i 移
-
-
u乌
-
iu 遇
e 爱
ue 灰
 
 
ei 谋
au 包
-
iau 萧
-
ou 多
-
iou 旧
-
o 沙
io 靴
 
 
ie 先
 
an 梗
uan 横
ian 阳
-
aon 刚-
uaon 黄
iaon 旺
-
on 东
-
ion 兄
-
en 真
uen 昆
ien 欣
iuien 君
in 清
aeh 鸭
uaeh 刮
iaeh 甲
ah 百
uah □ 
iah 脚
 
eh 黑
ueh 国
ieh 一
iueh 决
ih 滴
oh 读
-
ioh 局
-
r 而
m 亩
ng 五

注:
1 dz/j只有老年人拥有,一般人群并入z/zh。
2 y实际上是gh拼i等细音产生的,但是有一部分y声母字来源于zhi声母。由于无锡没有系统性的zhi声母,因此与y合流。少数老年人拥有zhi,而不是并入y。
3 ou有变体u,在唇音后区分u/ou,仅老年人区分。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Chioh-ghaon s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i loh-shyu,

9  嘉定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並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精tsh 清 s 心z 邪'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i 见ch 溪j 群sh 晓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嗯ng 牙
喉音' 影--h 好gh 匣--
韵母表
a 蟹ua 怪ia 写-
o 沙  -
y 斯 - 
--i 移 -
-u 乌-iu 遇流
au 包-iau 萧-
ae 山爱uae 关iae 廿-
-uie 碗ie 烟 
oe 干勾 ioe 捐 
an 梗uan 横ian 阳-
aon 刚[/td]- [td]uaon 黄iaon 炀-
on 东-ion 兄-
en 真uen 昆in 清-
ah 鸭uah 刮iah 脚  
eh 黑ueh 阔 ieh 吃-
--ih 乙-
aoh 恶  uaoh 握iaoh 确 
oh 独-ioh 郁-
r 而m 无n 尔ng 五
 
注:
与上海市区以及嘉定新派音系上的主要区别有:
严格区分尖团;
an韵aon韵不合并;aoh韵oh韵不合并;ieh韵ih韵不合并;
撮口呼不能拼韵尾以及鼻化韵(没有iuih韵和iuin韵);
流摄洪音并入oe;细音并入iu;
e韵并入ae韵。
 
拼写示例:


Ngu

鹅鹅鹅,
Ngu ngu ngu,

曲项向天歌。
Chioh-ghaon shian thie k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oe loh-sy,

红掌拨清波。
Ghon-tsaon peh tshin-pu.

11
14 
杭州话拼音方案
Thursday, 14 June 2007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杭州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当代吴语研究》所采用的新派杭州话的音系。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早 tsh 超 dzs 骚 z 神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 见ch 溪j 群sh 晓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嗯ng 牙
喉音' 影--h 好gh 匣-y 盐
w 王
韵母表
a 马 ua 花 ia 家 -
ou 我   -
y 斯 - 
--i 移 -
-u 乌-iu 遇
ae 爱 uae 环   
au 包-iau 萧-
ei 勾 uei 水
 -
-- ieu 九-
  ie 先 
o 潘uo 碗iuo 捐
an 刚- uan 黄ian 阳 -
on 东-ion 兄-
en 真uen 昆in 清iuin 君
eh 黑ueh 划ih 立iuih 决
oh 读uoh 获ioh 局 
r 而m 无n 尔 
 
注:
有人ieu并入iu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Chioh-yan s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eh-mau vei loh-suei,

红掌拨清波。
Ghon-tsan poh chin-pou.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3 发表于: 2010-01-28
16
绍兴话拼音方案
Thursday, 14 June 2007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绍兴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绍兴市志》所记录的老派绍兴话的音系。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早 tsh 超dz 成
s 生 z 字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 见ch 溪j 群sh 晓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嗯ng 牙
喉音' 影-y 移
w 魂
h 好gh 匣--
韵母表
a 蟹ua 怪ia 写-
o 沙uo 瓜 io 亚 -
y 斯 - 
--i 移 -
-u 苏-iu 遇
e 爱 ue 会 ie也 
au 包-iau 萧-
eu 勾 -ieu 旧 -
een 干 ueen 困 ieen 先 
aen 烦 uaen 惯 iaen 念 
oen 半 uoen 管 ioen 捐 
an 梗uan 横ian 阳-
aon 刚- uaon 黄iaon降-
on 东uon 翁ion 兄-
en 肯  in 冰  
aeh 滑 uaeh 挖   
ah 格uah ×(裂开) iah 脚  
eeh 得ueeh 骨ieeh 别  
eh 只   -
oeh 脱   -
oh 北uoh 屋ioh 菊-
r 而m 姆n 呒 ng 五
 
注: 新派een&ieen合并,uen并入uoen;aeh/ah行合并;oeh并入oh;eh/eeh合并。
拼写示例:


Ngo

鹅鹅鹅,
Ngo ngo ngo,

曲项向天歌。
chioh-ghaon shian thieen ko,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u loh-sy,

红掌拨清波。
won-tsan poeh chin-po.

 
17
19 
宁波话拼音方案
Tuesday, 8th April 2008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宁波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宁波方言辞典》、《宁波市志》、《鄞县志 》所采用的宁波话的音系。对于新派归并的音位,请参看方案后说明。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早tsh 草dz 残s 书 z 上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那n 南
舌面音c见ch溪j 其sh 晓zh 寻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好gh 匣  
韵母表
y 之  yu 如
  i 衣 
 u 乌 iu 雨
a 埃ua 歪 ia 亚 
o 丫uo 蛙io 要 
e 哀 ue 外 iae 也 
ae 宴 uae 弯   
au 澳   
ei 安uei 委  
eu 头 ieu 流  
oe 鸦   
ou 倭   
un 半   
an 樱uan 横 ian 央 
aon 项uaon 汪  
on 翁  ion 永
en 恩 uen 温in 英iuin 云
oen 春    
ah 压uah 挖iah 揠  
oeh 雪 ih 乙iueh 郁
oh 沃uoh 屋 ioh 玉
r 而m 无n 芋ng 尔
 
注:
市区新派口音在音系上的主要变化有:
ieu并入iu;
un并入u;
oen并入on;
iuin 并入ion;
oeh 并入oh;
iueh并入ioh ;
罕见儿化音。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Chiueh-ghaon shian thi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u loh-syu,

红掌拨清波。
Ghon-tsaon pah chin-pou.

20 
镇海话拼音方案
Tuesday, 8th April 2008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镇海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镇海话的中派音系,结合《宁波方言辞典》、《镇海县志》制订的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早tsh 草dz 残s 书 z 上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那n 南
舌面音c见ch溪j 其sh 晓zh 寻 'ny 拈ny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好gh 匣  
韵母表
y 之  yu 如
  i 衣 
 u 乌 iu 雨
a 埃ua 歪 ia 亚 
o 丫uo 蛙io 要 
e 哀 ue 外 iae 也 
ae 宴 uae 弯   
au 澳   
ei 安uei 委  
eu 头 ieu 流  
oe 鸦uoe 碗 ioe 怨
ou 倭   
an 樱uan 横 ian 央 
aon 项uaon 汪  
on 翁  ion 永
en 恩 uen 温in 英iuin 蕴
oen 春    
ah 压uah 挖iah 揠  
oeh 雪 ih 乙iueh 郁
oh 沃uoh 屋 ioh 玉
r 而m 无n 芋ng 尔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Chiueh-ghaon shian thi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u loh-syu,

红掌拨清波。
Ghon-tsaon pah chin-pou.

21
临海话拼音方案
Friday, 14 March 2008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临海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浙江临海方言音系》所采用的临海话的音系。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庄tsh 初dz 迟s 生z 字'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奶 n 南
舌面前音c 照ch 穿j 澄sh 书zh 从  
舌面中音ki 见khi 溪gi 群hi 晓 'ni 拈ni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好gh 匣  
韵母表
y 斯   
  i 衣  
 u 乌 iu 雨
a 矮ua 怪ia 写 
o 爬   
e 爱 ue 威 ie 燕  
au 包 iau 萧 
eu 勾  ieu 流  
oe 干uoe 碗 ioe 圆
an 杏uan 横ian 阳 
aon 刚  iuaon 双
on 东  ion 用
en 恩uen 魂in 英iuin 云
aeh 鸭uaeh 刮   
ah 客uah 划iah 脚  
oeh 黑  ioeh 雪
 ueh 骨ih 一 
aoh 角  iuaoh 桌
oh 屋  ioh 竹
r 而m 无n 尔ng 五
拼写示例:


Ngo
鹅鹅鹅,
Ngo ngo ngo,

曲项向天歌。
Khioh-aon hian thie ko,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u loh-shiu,

红掌拨清波。
Ghon-tsaon peh chin-po.



22 
温岭话拼音方案
Thursday, 2 Oct. 2007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温岭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中派温岭话作为现代音系,参照《温岭县志》制作的音系表。对于现代归并的音位,请参看方案后说明。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胖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知tsh 痴dz 迟s 丝 z 是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那 n 南
舌面音c见ch溪j 其sh 晓zh 神'ni 拈ni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好gh 匣  
韵母表
y 资   
  i 衣 
 u 乌 iu 雨
a 矮ua 歪 ia 野 
o 沙uo 花io 哟  
e 哀 ue 碗 ie 烟 
ae 晏 uae 弯 iae 刊 
au 袄 iau 要  
eu 斗  ieu 后  
oe 判  ioe 远
ou 歌 iou 友  
an 幸uan 横 ian 央 
aon 项uaon 黄 iuaon 撞
on 东uon 工 ion 用
en 恩 uen 温in 清iuin 君
oen 寸    
aeh 鸭   
ah 格uah 划iah 约  
eh 黑ueh 国 ih 立iuih 越
oh 读uoh 屋 ioh 局
oeh 脱    
r 而m 无n 尔ng 五
 
注:
暗红字体表示该音位在城区消失,在乡下一些地区有保留。
中派在音系上的主要变化有:
舌面音ny合并入n。
aeh行与ah行合并入eh行,oeh行合并入oh行;
uoe并入ue;
oen行并入en行。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Khioh-aon s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u loh-shiu,

红掌拨清波。
Ng(Ghon)-tsaon poh chin-pu.


23
黄岩话拼音方案
Saturday, 15 March 2008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黄岩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当代吴语研究》所采用的黄岩话的音系。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知tsh 初dz 迟s 生 z 是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奶 n 南
舌面音c见ch溪j 其sh 晓zh 神 'ni 拈ni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好gh 匣  
韵母表
y 资 ii 衣yu 书
  i 低 
 u 乌 iu 雨
a 矮ua 歪 ia 野 
o 沙   
e 哀 ue 碗 ie 烟 
ae 晏 uae 弯 iae 眼 
au 袄 iau 要  
eu 都  ieu 欧  
oe 半  ioe 远
  iou 友  
an 杏uan 横 ian 央 
aon 项uaon 王  
on 中  ion 用
en 本 uen 春in 金iuin 君
aeh 鸭  iuaeh 越
ah 客uah 划iah 赤  
  ieh 十 
aoh 绿uaoh 沃 iaoh 局
r 而m 无n 尔ng 五
拼写示例:


Ngo

鹅鹅鹅,
Ngo ngo ngo,

曲项向天歌。
Chiuaeh-aon shian thie ko,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u laoh-syu,

红掌拨清波。
Ng(Ghon)-tsaon paoh chin-po.

24 
天台话拼音方案
Saturday, 15 March 2008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天台话拼音方案。
这里采用的是《天台话和北京话的语音对应关系》所采用的天台话的音系。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知tsh 初dz 迟s 生 z 是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奶 n 南
舌面音c照ch穿j 澄sh 心zh 从   
牙音k 见kh 溪g 群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晓gh 匣  
韵母表
y 资   
  i 衣 
 u 乌 iu 雨
a 矮ua 歪 ia 野 
o 挜uo 花  
ei 哀 uei 威   
ae 晏 uae 弯 iae 烟 
au 奥 iau 要  
eu 欧  ieu 悠  
oe 半uoe 碗 ioe 远
ou 哥   
an 杏uan 横 ian 央 
aon 项uaon 汪 iuaon 双
on 翁  ion 用
en 恩 uen 温in 英 
aeh 鸭uaeh 挖iaeh 热 
ah 百uah 划iah 脚 
aoh 恶uaoh 沃 iuaoh 捉
eh 黑 ih 一iuh 出
euh 勒oh(uh) 屋 ioh 郁
 ueh 脱 iueh 血
oeh 北uoeh 骨  
r 而m 无n 尔ng 五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Khioh-aon 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u loh-shiu,

红掌拨清波。
Ng(Ghon)-tsaon paoh chin-po.


25 
椒江话拼音方案
Thursday, 12 Jun. 2008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椒江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胖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知tsh 痴dz 迟s 丝 z 是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那 n 南
舌面音c见ch溪j 其sh 晓zh 神'ni 拈ni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好gh 匣  
韵母表
y 资  yu 水
  i 衣 
 u 乌 iu 雨
a 矮ua 歪 ia 野 
o 沙uo 错io 哟  
  ie 烟 
ae 晏 uae 弯 iae 刊 
au 袄 iau 要  
eu 菜 ueu 碗ieu 后  
oe 判  ioe 远
ou 歌 iou 友  
an 幸uan 横 ian 央 
aon 项uaon 黄 iuaon 撞
on 东  ion 用
en 恩 uen 温in 清iuin 君
oen 寸    
aeh 压   
ah 格uah 划iah 约  
eh 黑 ih 壁iuih 越
oh 国uoh 扩 ioh 局
oeh 脱    
r 而m 无n 尔ng 五
 
拼写示例:


Ngou

鹅鹅鹅,
Ngou ngou ngou,

曲项向天歌。
Khioh-aon shian thie ko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u loh-syu,

红掌拨清波。
Ng(Ghon)-tsaon poh chin-pou.


26 
三门话拼音方案
Saturday, 6 Sep. 2008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三门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 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知tsh 初dz 迟s 生 z 是 '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奶 n 南
舌面音c 将ch 千j 场sh 仙zh 前   
牙音k 见kh 溪g 群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晓gh 匣  
韵母表
y 资  yu 书
  i 衣 
 u 乌 iu 雨
a 排ua 歪 ia 野 
e 哀 ue 威 ie 烟 
o 挜   
ae 晏 uae 弯 iae 央 
oe 半uoe 丸 ioe 远
au 奥 iau 要  
eu 欧  ieu 有 
ao 项uao 王 iuao 双
en 奔uen 魂  
en 吞 in 兵iuin 春
on 农  ion 雄
aeh 鸭 iaeh 药 
ah 百uah 划  
aoh 剥   
eh 合ueh 活ih 一iuih 刷
  ieh 节 
oh 独  ioh 竹
r 而m 无 ng 五
 
注:
本方案中设立两排en,旨在说明两者对应的国际音标不同。
因前者仅与唇音及舌面音相拼,后者仅与舌头音相拼,两者不相矛盾。故合并为一类写法。
 
拼写示例:


Ngo

鹅鹅鹅,
Ngo ngo ngo,

曲项向天歌。
Khioh-ao hian thie ko,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u loh-syu,

红掌拨清波。
Ng(Ghon)-tsao peh chin-po.


27 
仙居话拼音方案
Saturday, 13 Sep. 2008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仙居话拼音方案。
本方案所采用音系源自胡方调查资料,并结合实际修正而成。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滂b 平f 敷v 奉'm 妈m 明
齿音ts 庄tsh 初dz 迟s 生z 字'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  'n 奶 n 南
舌面音c 照ch 清j 澄sh 书zh 从'ni 拈ni 疑
牙音k 光kh 框g 狂  'ng 嗯ng 牙
喉音' 影  h 好gh 匣  
韵母表
y 斯   
  i 衣  
 u 乌 iu 雨
a 矮ua 关ia 夜 
o 哑   
ae 爱uae 会iae 干 
  ie 烟 
au 包 iau 表 
eu 流 ieu 手 
oe 半  ioe 远
aon 项uaon 黄 iuaon 闯
en 本uen 稳in 针 
   ioen 云
on 洞  ion 用
ah 白uah 划iah 协iuah 穴
aoh 鸭uaoh 活 iuaoh 药
eh 物 ih 直 
oeh 律  ioeh 菊
oh 毒uoh 屋 ioh 郁
 m 某n 尔ng 五
拼写示例:


Ngo
鹅鹅鹅,
Ngo ngo ngo,

曲项向天歌。
Chioh-aon shia thie ko,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eu loh-shiu,

红掌拨清波。
Ghon-cia peh chin-po.



28 
衢州话拼音方案
Saturday, 13 June 2009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衢州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胖b 平 f 敷v 奉'm 马m 明
齿音ts 早tsh 草dz 茶s 四z 寺'l 李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哪 n 南
舌面音ci 叫chi 巧ji 桥shi 晓zhi 寻'ny 你ny 疑
舌叶音c 中ch 穿j 陈sh 深zh 船--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我ng 牙
喉音' 影--h 好gh 红--
韵母表
a 巴ua 花ia 写-
y 斯 -yu 书
--i 移 -
-u 乌-iu 遇
e 爱 ue 怪   
ei 走 uei 灰   
au 包-iau 萧-
eu 勾 -ieu 旧 -
ae 山uae 关ie 先 
oe 干uoe 碗-iuoe 捐
an 打uan 横ian 阳-
aon 刚- uaon 王iaon 旺-
on 东-ion 兄-
en 真uen 昆in 清iuin 君
ah 鸭uah 刮 iah 甲 -
-- ih 立-
oh 读uoh 学-iuoh 决
r 而m 无-ng 五
 
注:
拼写示例:


Ngu

鹅鹅鹅,
Ngu ngu ngu,

曲项向天歌。
Chiuoh-ghaon shian thie ku,

白毛浮绿水,
Bah-mau vu loh-shyu,

红掌拨清波。
Ghon-can poh chin-pu.


29 
兰溪话拼音方案
Saturday, 13 June 2009
下面介绍的是吴语协会推荐的通用吴语拼音方案下的兰溪话拼音方案。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紧喉次浊次浊
唇音p 帮ph 胖b 平 f 敷v 妇'm 妈m 明
齿音ts 早tsh 草dz 迟s 信z 愁'l 拉l 来
舌头音t 端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i 见chi 溪ji 赵shi 晓 'ny 拈ny 疑
翘舌音          
牙音k 光kh 框g 狂--'ng 我ng 牙
喉音' 影--h 好gh 合--
韵母表
a 拜ua 车ia 写iua 抓
 iae 电iuae 班
y 斯 --
--i 婿 -
-u 醋-iu 朱
e 堆 ue 类 ie 边iue 转
au 猫-iau 小-
-uo 大-iuo 断
ai 乃uai 怀 iai 械iuai 摔
eu 头 -ieu 手 -
 uen 患ien 展 
aen 门 uaen 昏iaen 针iuaen 军
an 方uan 广ian 良iuan 庄
on 东-ion 钟-
in 民
aoh 作uaoh 活 iaoh 脚 iuah 八
eh 物ueh 国 ieh 铁iueh 决
- ih 毕 iuih 月
oh 木-ioh 粥iuoh 沫
r 儿m 姆-n 五
 
注:


30 

31 
温州话拼音方案
Monday, 15 August 2005
此处选用《当代吴语研究》记录的新派温州话音系。
声母表
条目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浊塞音清擦音浊擦音阴次浊次浊
唇音p 巴 ph 怕 b 病 f 灰 v 胡 'm 妈m 明
齿音ts 专 tsh 寸 dz 茶 s 三 z 事'l 拉l 力
舌头音t 多 th 透d 定--'n 那 n 南
舌面音c 酒 ch 劝 j 求 sh 少  'ny 拈ny 女
牙音k 公 kh 苦 g 怀 --'ng 嗯ng 牙
喉音' 爱 --h 好gh 孩--
- 韵母表
a 反  ia 脚 -
o 家 uo 扩 io 局
y 斯 ei 低 
--i 变 -
-u 孤 -iu 捐
e 该    
au 走 -iau 九 -
eu 多 -ieu 周-
ai 推  iai 一 -
oe 半    
an 本  ian 金-
(u)ao 方   -
eo 操   -
on 宋    
ae 更 -iae 表 -
  n 呒 ng 五

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4 发表于: 2010-01-28
 20  阿拉伯语聊天字母

阿拉伯语聊天字母Arabic Chat Alphabets,ACA)是一种在网络上或移动电话短信中使用的阿拉伯语字母。由于技术上的理由,正常的阿拉伯语字母并不能正常在上述环境中使用。基本上它是把阿拉伯字母对译拉丁字母,而用者亦发展特殊用语来直译一些拉丁字母不包括的字母。
历史
在近数世纪,尤其是1990年代,西方通讯科技开始在阿拉伯普及,例如个人电脑互联网、电邮、电子布告板、IRC即时通讯移动电话短信。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在这些场合只能使用拉丁字母,而其中有些现在仍不能对应阿拉伯字母编码。因此阿拉伯语用者会把阿拉伯文字透过用拉丁字母译成英文来用这些科技。拉丁字母中没能对应阿拉伯声韵的便改用数字或其他符号代替。例如"3" 代表"ع" ("ayn").
由于它的出现尚新、且局限非正式场使合使用,目前并无一公认的名字。有人称之为阿拉伯聊天字母,因它多用在聊天室。它又称为Aralish或是Arabish,其中“Ara”/“Arab”是代表阿拉伯语(Arabic)的前几个字母。字尾“lish”/“ish”则代表英语(English)的最后几个字母;而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对应的字是عربية الدردشة‎‎,其字面翻译即为“聊天用阿拉伯语”。也有人称此种字母为Franco-Arab,最先使用此种称呼的是埃及人。
使用
互联网中继聊天电子布告栏系统Weblog线上通讯方式,常在不支援字符编码或特殊字符的系统或通讯协定上执行。此系统被广汎的使用,甚至可套用在网域名称(Domain name)上,如Qal3ah
其最常被阿拉伯世界的青少年使用于非正式的场合,如与其它青少年沟通时。阿拉伯语聊天字母绝对不会在正式场合使用,亦极少在较长的对话中出现。其常见对话长度通常只有几句话。
虽然阿拉伯语已在视窗XPMac OS X有了相当程度的整合,人们仍持续使用阿拉伯语聊天字母于网络论坛、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 IM)软题如Windows Live MessengerYahoo! 即时通,因为他们没有阿拉伯语配置的键盘。再者,部份的人也因为阿拉伯语配置的键盘太过复杂而没有能力使用。
 比较表
因为此系统通俗的特性,故并没有所谓“正确”的对译方式。所以有些字符常被重复使用(如6可代表طح)。(e.g. ).
此系统中的大部份字符均使用罗马字母,因其最接近阿拉伯字母的发音。(举例来说,ﻙ 对应到k)其可能会因区域多样性而有阿拉伯字母发音上的差别(如 ﺝ 可能会在波斯湾方言被音译为j,而在埃及方言被音译为g)。
而那些没有音似的拉丁字母可取代的阿拉伯字母则用数字或其它字符取代。其因形似阿拉伯字母而被使用。(如"ع"被用3取代,因为它们在视觉上是水平镜像)
而在主要字符之上(或之下)增加一个点的字符(如'غ'),在此系统则在原主要字符所对译的字母或数字之前(或之后)增加一个(comma)或省略符号(apostrophe)。(如3')
独立存在初始字母中间字母后缀字母阿拉伯语聊天字母国际音标(IPA)
أ ؤ إ ئ ٵ ٶ ٸ等等2[ʔ]
a多样,包括 [aː]
b
t[t]
s / th[θ]
g / j[ʤ] / [ɡ]
7[ħ]
5 / 7' / kh[x]
d[d]
z / th[ð]
r[r]
z[z]
s[s]
sh[ʃ]
S / 9[sˁ]
ﺿD / 9'[dˁ]
TH / 6[tˁ]
Z / TH / 6'[ðˁ] / [zˁ]
3[ʕ] / [ʔˁ]
gh / 3'[ɣ] / [ʁ]
f / ph[f]
q / 8[q]
k[k]
l[l], [lˁ] (只使用在Allah)
m[m]
n[n]
h[h]
w[w] , [uː]
i / y[j] , [iː]
举例
阿拉伯聊天字母:thahab ma3a alree7标准阿拉伯语: ذهب مع الريح英语: Gone with the Wind中译: 随风逝去阿拉伯聊天字母:alsalam 3alikom wa ra7mato Allah wa barakatoh标准阿拉伯语: السلام عليكم ورحمة الله وبركاته音译: Al-salam aleykum wa-raћmatu 'llah wa-barakatuh英语: "Peace be with you and God's Mercy upon you"中译: 愿和平及神的慈悲跟随你 (在穆斯林间常用的问候语)阿拉伯聊天字母:ba9al aw 6ama6em / basal aw tamatem标准阿拉伯语: بصل أو طماطم音译: baṣal ʾaw ṭamaṭam英语: Onion or tomato中译: 洋葱或番茄阿拉伯聊天字母: kayf(a) a66aqs(u) alyawm(a) fi madinat(i) arrya9'?标准阿拉伯语:كيف الطقس اليوم في مدينة الرياض؟音译: kayf(a) al-ṭaqs(u) al-yawm(a) fī madīnat(i) al-Rīyāḍ?英语: "How is the weather in Riyadh today?"中译:利雅德的天气如何?阿拉伯聊天字母:bri6ania al3o'6ma / britanya el 3ozma标准阿拉伯语: بريطانيا العظمى音译: Brīṭānīyā al-ʿuẓmá英语: Great Britain中译: 大英帝国
 21  韩语罗马字表记法
谚文罗马化,即韩语罗马字表记法(한국어 로마자 표기법/韓國語羅馬字表記法),指韩语以罗马字音译的转写方式,目前有两套同时通行。马科恩-赖肖尔转写系统是1937年由美国人乔治·马科恩与埃德温·赖肖尔合作创制的,这套撰写系统是影响力最大并在欧美广为使用的韩文罗马字转写系统,2000年韩国公布的韩文罗马字表记法修正案也是建立在这套系统之上的。
国际标准化组织接纳此表记法为国际标准 ISO 11941。
马科恩-赖肖尔转写系统
主条目:马科恩-赖肖尔式马科恩-赖肖尔转写系统根据韩文字母的实际发音选择相对应的罗马字母作为转写字母。在元音字母方面,对于罗马字母中没有的“ㅓ”“ㅡ”两个单元音字母,该系统使用字母上方添加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而这也成了日后韩国新罗马字标记法修正的对象之一.在子音字母的转写上,该系统不使用“b,g,d”来转写无气音“ㅂㄱㄷ”而使用“p,k,t”。对于有气音的“ㅍㅋㅌ”则采用在“p,k,t”添加“上标点”的方式来转写。

子音字母转写表
ㄱ → k/gㄲ → kkㄴ → nㄷ → t/dㄸ → ttㄹ → r/l
ㅁ → mㅂ → pㅃ → ppㅅ → sㅆ → ssㅇ → 不写/ng
ㅈ → ch/jㅉ → tchㅊ → ch'ㅋ → k'ㅌ → t'ㅍ → p'
ㅎ → h
“ㄹ”做声母的时候写作“r”,做韵尾的时候写作“l”“ㅇ”做声母的时候不写,做韵尾的时候写作“ng” 元音字母转写表
ㅏ aㅑ yaㅓ ŏㅕ yŏㅗ o
ㅛ yoㅜ uㅠ yuㅡ ŭㅣ i
ㅘ waㅝ wŏㅐ aeㅔ eㅚ oe
ㅟ wiㅢ ŭiㅙ waeㅞ weㅒ yae
ㅖ ye
“ㅔ”在“ㅏ”和“ㅗ”之后写作“ë”,以避免和“ㅐ(ae)”和“ㅚ(oe)”混淆。例如초에→ch'oë;최→ch'oe前字韵尾同后字声母相遇的时候写法有一定的变化,具体的变化参照下表
子音

不写

K

N

T

R

M

P

S

CH

CH'

K'

T'

P'

H

ㅇ NGNGNGGNGNNGDNGNNGMNGBNGSNGJNGCH'NGK'NGT'NGP'NGH
ㄱ KGKKNGNKTNGNNGMKPKSKCHKCH'KK'KT'KP'KH
ㄴ NNN'GNNNDLLNMNBNSNJNCH'NK'NT'NP'NH
ㄹ LRLGLLLTLLLMLBLSLCHLCH'LK'LT'LP'RH
ㅁ MMMGMNMDMNMMMBMSMJMCH'MK'MT'MP'MH
ㅂ PBPKMNPTMNMMPPPSPCHPCH'PK'PT'PP'PH
例如
경기(京畿)不写作“Kyŏngki” 而写作 “Kyŏnggi”백마(白馬)不写作“Paekma” 而写作 “Paengma”전라(全羅)不写作“Chŏnra” 而写作 “Chŏlla”虽然北朝鲜官方没有指定该系统是官方转写的,但是北朝鲜官方都采用该系统转写韩文。但是在转写有气音字母的时候,用“h”替代“上标点”。例如평안(平安) 不写作“P'yŏngan” 而写作 “Phyongan”。
韩国官方直到2000年启用新的罗马字标记法以前,也以该系统作为官方的韩文罗马字标记法,但对该系统也略做修改。例如직할시(直轄市)不写作“Chikhalsi” 而写作 “Chik'alshi”。
罗马字表记法修正案
主条目:文化观光部2000年式2000年韩国政府公布了罗马字标记法,由于该法是是基于对马科恩-赖肖尔转写系统部分规则的修正,所以一般以“修正案”或“修正版”称呼它。
修正案的对马-赖系统的重大修改有两个。第一个是无气音全部使用浊音字母表示,第二个是取消子音字母用添加符号的表达方法。
子音字母转写表
ㄱ gㄲ kkㄴ nㄷ dㄸ ttㄹ r / l
ㅁ mㅂ bㅃ ppㅅ sㅆ ssㅇ 不写 / ng
ㅈ jㅉ jjㅊ cㅋ kㅌ tㅍ p
ㅎ h
粗体部分显示了修正案与马-赖系统相异的转写法“ㄱ”和“ㅋ”做韵尾的时候,转写为“K”。例如 곡 GOK“ㄷ”、“ㅌ”、“ㅅ”和“ㅈ”做韵尾的时候,转写为“T”。例如 꽃 KKOT“ㅂ”和“ㅍ”做韵尾的时候,转写为“P”。例如 탑 TAP 元音字母转写表
ㅏ aㅑ yaㅓ eoㅕ yeoㅗ o
ㅛ yoㅜ uㅠ yuㅡ euㅣ i
ㅘ waㅝ woㅐ aeㅔ eㅚ oe
ㅟ wiㅢ uiㅙ waeㅞ weㅒ yae
ㅖ ye
粗体部分显示了修正案与马-赖系统相异的转写法

而前字韵尾同后字声母相遇的时候写法有一定的变化,具体的变化参照下表: 前字韵尾与后字子音转写表
韵尾子音
gndrmbsjchktph
kgkgngnkdngnngmkbkskjkchkkktkpkh,k
nnngnnndll,nnnmnbnsnjnchnkntnpnh
td,jtgnntdtrnmtbtstjtchtktttpth,t,ch
lrlgllldlllmlblsljlchlkltlplh
mmmgmnmdmnmmmbmsmjmchmkmtmpmh
pbpgmnpdmnmmpbpspjpchpkptppph,p
tstgnntdtrnmtbssjjtchtktttpth,s
ngngnggngnngdngnngmngbngsngjngchngkngtngpngh
tjtgnntdtrnmtbtsjjtchtktttpth,t,ch
tt,jtgnntdtrnmtbtstjtchtktttpth,t,ch
hhkhnthrhmphschhchhkhthphh


22  马科恩-赖肖尔表记法

马科恩-赖肖尔表记法:매큔-라이샤워 표기법매큔-라이샤워 表記法)为朝鲜语的拉丁文字转写方法之一。
马科恩-赖肖尔转写系统根据谚文的实际发音选择相对应的罗马字母作为转写字母。在元音字母方面,对于罗马字母中没有的“ㅓ”“ㅡ”两个单元音字母,该系统使用字母上方添加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而这也成了日后韩国新罗马字标记法修正的对象之一。在子音字母的转写上,该系统不使用“b、g、d”来转写无气音“ㅂㄱㄷ”而使用“p、k、t”。对于有气音的“ㅍㅋㅌ”则采用在“p、k、t”添加“上标点”的方式来转写。
子音字母转写表
ㄱ → k/gㄲ → kkㄴ → nㄷ → t/dㄸ → ttㄹ → r/l
ㅁ → mㅂ → pㅃ → ppㅅ → sㅆ → ssㅇ → 不写/ng
ㅈ → ch/jㅉ → tchㅊ → ch'ㅋ → k'ㅌ → t'ㅍ → p'
ㅎ → h
“ㄹ”做声母的时候写作“r”,做韵尾的时候写作“l”“ㅇ”做声母的时候不写,做韵尾的时候写作“ng” 元音字母转写表
ㅏ aㅑ yaㅓ ŏㅕ yŏㅗ o
ㅛ yoㅜ uㅠ yuㅡ ŭㅣ i
ㅘ waㅝ wŏㅐ aeㅔ eㅚ oe
ㅟ wiㅢ ŭiㅙ waeㅞ weㅒ yae
ㅖ ye
“ㅔ”在“ㅏ”和“ㅗ”之后写作“ë”,以避免和“ㅐ(ae)”和“ㅚ(oe)”混淆。例如초에→ch'oë;최→ch'oe前字韵尾同后字声母相遇的时候写法有一定的变化,具体的变化参照下表
子音

不写

K

N

T

R

M

P

S

CH

CH'

K'

T'

P'

H

ㅇ NGNGNGGNGNNGDNGNNGMNGBNGSNGJNGCH'NGK'NGT'NGP'NGH
ㄱ KGKKNGNKTNGNNGMKPKSKCHKCH'KK'KT'KP'KH
ㄴ NNN'GNNNDLLNMNBNSNJNCH'NK'NT'NP'NH
ㄹ LRLGLLLTLLLMLBLSLCHLCH'LK'LT'LP'RH
ㅁ MMMGMNMDMNMMMBMSMJMCH'MK'MT'MP'MH
ㅂ PBPKMNPTMNMMPPPSPCHPCH'PK'PT'PP'PH
例如
경기(京畿)不写作“Kyŏngki” 而写作 “Kyŏnggi”백마(白馬)不写作“Paekma” 而写作 “Paengma”전라(全羅)不写作“Chŏnra” 而写作 “Chŏlla”虽然朝鲜官方没有指定该系统是官方转写的,但是朝鲜官方都采用该系统转写朝鲜文。但是在转写有气音字母的时候,用“h”替代“上标点”。例如평안(平安) 不写作“P'yŏngan” 而写作 “Phyongan”。
韩国官方直到2000年启用新的罗马字表记法(文化观光部2000年式)以前,也以该系统作为官方的韩文罗马字标记法,但对该系统也略做修改。例如직할시(直轄市)不写作“Chikhalsi” 而写作 “Chik'alshi”。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5 发表于: 2010-01-28
罗马化

本条目介绍的是语言学上的“罗马化”概念。“罗马化”在欧洲古代历史上则用于描述古罗马文化和语言的传播。
罗马化(或称拉丁化)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指将不是拉丁字母(或称罗马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系统转换成拉丁文字系统的过程,即将被转换系统里的非拉丁字符,按照转写系统的规则和转写表,忠实地将字符(也包括字符的附加符号及单音素双字符)对号入座地转写成转换系统里的拉丁字符。被转换系统与转换系统的字符也可以逆向转写。

罗马化的方案有很多,包括用以表达书面语的音译和用以表达口语的转录。后者可以再被分为两类:音位转录,用以记录音素或者一段说话里的语义数量。和更严格的标音转录来记录说话声音。而每一个罗马化方案均有一套独立的规则,规定了每一个已罗马化字的发音。

所以罗马化就是把一个语言音译或转录成罗马字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较多出现于中文、日语和韩语。同样,西里尔化(或称“斯拉夫化”)就是把一个语言音译或转录成西里尔字母的过程。




目录
1 罗马化方案
1.1 音译
1.2 转录
1.2.1 音位转录
1.2.2 标音转录
1.3 取舍
2 不同书写系统的罗马化方案
2.1 阿拉伯语
2.2 希伯来语
2.3 婆罗米字母
2.4 汉语
2.4.1 国语/普通话
2.4.1.1 中国大陆
2.4.1.2 台湾
2.4.2 标准粤语
2.4.3 吴语
2.4.4 闽南语
2.4.5 闽东语/福州话
2.5 日语
2.6 韩语
2.7 泰语
2.8 西里尔字母
2.8.1 白俄罗斯语
2.8.2 俄语
2.8.3 乌克兰语
2.9 希腊语
3 总结
4 参见
5 外部链接

[罗马化方案
音译
如果使用罗马化方案去把原来的字词去音译的话,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本来语言里的字母,逐一音译到目标语言之中。这个方法的特色,就是过程中并不着重在目标语言里的实际发音。例如,使用日语的训令式罗马字的话,就容许读者可以百分之百地,凭拼音去重组成日语的假名音节。但这个方案需要事前对日语有一定的知识。 

转录
[编辑] 音位转录
但是,大部份的罗马化方案都以一般读者为主。就是说读者事前并不需要对本来语言有认识,反而应该提起读者对本来语言如何发音的兴趣。这样的罗马化方案大多根据音位转录原则,尝试把在本来语言里,每一个音位的发音,尽量准确地转录,使到操目标语言的人都能发到贴近的发音。日语里的平文式罗马字(或称黑本式罗马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罗马化方案是为英语使用者而设的。 

标音转录
标音转录方案则更进一步,这个方案尝试把本来语言里所有的音位描绘出来。有时可能会牺牲目标语言里阅读性的,使用在目标语言里没有的字母。国际音标字母就是一个在标音转录里最常用的系统。

取舍
对于大部份的语言来说,建立一套可用性的罗马化方案都会涉及需要在两个极端里进行取舍。纯正的转录被普遍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多会发生诸如在本来语言里的发音和区别,不可能在目标语言里表现出来。但如果硬要表现出来的话,就会使罗马化后的字眼变得复杂。

一般来说,除了一部份学者之外,罗马化方案都倾向以音位转录形式出现。举个例子,日本武术“柔术”这一词,使用训令式罗马字的话,就会变成“zyūzyutu”。这样一来可以让本身懂日语的人去重组成假名的“じゅうじゅつ”。但使用平文式罗马字的话就会变成“jūjutsu”,人们会较易猜到这个词语本来的日语发音。

不同书写系统的罗马化方案 


一、阿拉伯语

阿拉伯字母是用来书写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其罗马化方案如下:

德国摩尔根兰学会[1](1936年):被罗马的国际东方学者会议所使用,是以汉斯-威海辞典(ISBN 0879500034)为基础所发展的方案。
BS 4280(1968年):由英国标准协会[2]发展的方案。
标准阿拉伯语技术性音译系统(1970年代):由美国军队发展的方案。
联合国地名专家组(1972年):[3]
DIN-31635(1982年):由德国标准化协会所发展的方案。
ISO 233(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音译方案。
卡拉姆(1985年):一套着重保留字母串法,牺牲了发音的方案。 [4]
ISO 233-2(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化音译方案。
毕克华尔特音译方译(1990年代):由施乐研究中心的添·毕克华尔特先生所发明的系统。[5]这个系统并不需要一些特别的发音区别符号。[6]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1997年):[7]

例子:

1 ISO 233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33 是一个把阿拉伯语罗马化的系统。
1984年版本
下表显示阿拉伯语的辅音
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转写统一码注释
十六进制十进制
اʾ02BE702modifier letter right half ring
بBb
تTt
ث1E6E1E6F77907791
جǦǧ01E601E7486487
ح1E241E2577167717
خH+03311E96H+8177830combining macron below
دDd
ذ1E0E1E0F76947695
رRr
زZz
سSs
شŠš01600161352353
ص1E601E6177767777
ض1E0C1E0D76927693
ط1E6C1E6D77887789
عʿ02BF703modifier letter left half ring
غĠġ01200121288289
فFf
قQq
كKk
لLl
مMm
نNn
هHh
ةT+03081E97T+7767831combining diaeresis
وWw
يYy
ى1EF21EF379227923
参看
二、希伯来语


例子:

1 ISO 25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 259 是一个把希伯来语罗马化的系统,在1984年建立。新版本 ISO 259-2 是在1994建立的简化版,不理会数个元音符号,以及 ISO 259-3(1996年 pointed script)。

 
辅音
同时请参阅希伯来语字母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Z39.25(1975年)
联合国地名专家组(1977年):[8]
ISO 259(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音译方案。
ISO 259-2(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化音译方案。
ISO/DIS 259-3: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音位转录方案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9] 
2 ISO 259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 259 是一个把希伯来语罗马化的系统,在1984年建立。新版本 ISO 259-2 是在1994年建立的简化版,不理会数个元音符号,以及 ISO 259-3(1996年 pointed script)。

辅音


三、婆罗米字母

婆罗米字母用以书写印度大陆和东南亚地方语言的书写系统。长久以来,西方都是透过其罗马化音译去研究梵文以及其他印度文字。自英国的东方学者威廉·琼斯爵士之后,不同的印度文字音译方案亦随之推出。以下为不同方案的比较:[10]

ISO 15919(200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音译方案。这套方案以发音区别符号去标示大量的婆罗米子音及元音。详情请参阅:Transliteration of Indic scripts: how to use ISO 15919。而天城文独有的部份在学术标准上也被同化。国际梵文音译字母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标准 [11]
哈佛-京都转写:使用大楷、小楷及双字母以避免使用发音区别符号,及限制使用范围至7位元的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ASCII)标准。
印度语言音译:由Avinash Chopde发明的一套7位元ASCII标准的音译方案,常见于Usenet网络。
HTML用梵文音译字母:源自阿根廷,同样兼容7位元的ASCII标准。[12]
印度文字信息互换代码方案(1988年)
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


例子:
1   ISO 15919


“ISO 15919 转换天城文和有关的婆罗米系文字为拉丁字符”是2001年确立的把印度文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国际标准。它使用变音符号来把更大字符集的婆罗米文字辅音和元音映射到拉丁文上。


 同 IAST 的比较
本表列出在 ISO 15919 和用于天城文转写的 IAST 之间的区别。
天城文ISO 15919IAST注解
ए / ेēe用来区分在达罗毗荼语言中的长和短 e 的区别。e 现在表示 ऎ / ॆ。注意在 ISO 15919 中使用 ē 被认为是可选的,对 ए 使用 e 对于不区分长和短 e 的语言是可接受的。
ओ / ोōo用来区分在达罗毗荼语言中的长和短 o 的区别。o 现在表示 ऒ / ॊ。注意在 ISO 15919 中使用 ō 被认为是可选的,对 ओ 使用 o 对于不区分长和短 o 的语言是可接受的。
ऌ / ॢ在 ISO 15919 中,ḷ 被用来表示 ळ。
ॡ / ॣl̥̄为了同 l̥ 的一致性。
在 ISO 15919 中,ṃ 被用来特殊表示古木基文 Tippi ੰ。
ऋ / ृ在 ISO 15919 中,ṛ 被用来表示 ड़。
ॠ / ॄr̥̄为了同 r̥ 的一致性。

 
 
2  IAST

IAST国际梵语转写字母的英语名称(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的缩写,是学术上对于梵语转写的标准,亦变成了一般出版界,如书籍及杂志的非业界标准,而随着Unicode字型的普及,它在电子文本的使用亦因此而相应地增加。这项标准是于1912雅典举行的东方学会议上订立的,而它又基于了1894年在日内瓦举行的东方学会议制定的标准[1]
IAST是罗马化梵语和巴利语的最流行的方案,它允许无损的天城文转写(和其他的印度文字比如克什米尔语的传统文字夏拉达文的转写),而且不只是梵语音素,还允许本质上的语音标注(比如 Visarga 是词尾的 rs同位异音)。
 IAST 符号清单和约定

अ [ə]
a  A
आ [ɑː]
ā  Ā
इ 
i  I
ई [iː]
ī  Ī
उ 
u  U
ऊ [uː]
ū  Ū
ऋ [ɹ̩]
ṛ  Ṛ
ॠ [ɹ̩ː]
ṝ  Ṝ
ऌ [l̩]
ḷ  Ḷ
ॡ [l̩ː]
ḹ  Ḹ
元音
ए [eː]
e  E
ऐ [aːi]
ai  Ai
ओ [oː]
o  O
औ [aːu]
au  Au
双元音
अं [ⁿ]
ṃ  Ṃ
anusvara
अः [h]
ḥ  Ḥ
visarga
软腭音硬腭音卷舌音齿音唇音
क [k]
k  K
च [c]
c  C
ट [ʈ]
ṭ  Ṭ
त [t̪]
t  T
प [p]
p  P
塞音
ख [kʰ]
kh  Kh
छ [cʰ]
ch  Ch
ठ [ʈʰ]
ṭh  Ṭh
थ [t̪ʰ]
th  Th
फ [pʰ]
ph  Ph
送气塞音
ग [g]
g  G
ज [ɟ]
j  J
ड [ɖ]
ḍ  Ḍ
द [d̪]
d  D
ब 
b  B
塞音
घ [gʰ]
gh  Gh
झ [ɟʰ]
jh  Jh
ढ [ɖʰ]
ḍh  Ḍh
ध [d̪ʰ]
dh  Dh
भ [bʰ]
bh  Bh
送气塞音
ङ [ŋ]
ṅ  Ṅ
ञ [ɲ]
ñ  Ñ
ण [ɳ]
ṇ  Ṇ
न [n]
n  N
म [m]
m  M
鼻音
 य [j]
y  Y
र [r]
r  R
ल [l]
l  L
व [v]
v  V
半元音
 श  [ɕ]
ś  Ś
ष [ʂ]
ṣ  Ṣ
स [s]
s  S
 咝擦音
ह [ɦ]
h  H
    擦音
注意:与只用 ASCII码的罗马化如 ITRANSHarvard-Kyoto 不同,使用变音符号的 IAST 允许专有名字的首字母大写。永不出现在词首的字母如 Ṇ Ṅ Ñ Ṝ 的大写只在 Pāṇini的文法中有用,这里有把 IT 声音排版为大写字母的约定(参见 Aṣṭādhyāyī)。


3  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
 
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是在印度-雅利安语词典和文法中最广泛使用的转写方案。这种转写方案也叫做“Library of Congress”并近乎一致于可能的 ISO 15919 变体之一。下表基本上使用天城文,但包括了来自卡纳达语, 泰米尔语, 马拉雅拉姆语孟加拉语的字母来展示非天城文字符的转写。本方案是用来转写梵语IAST方案的扩展。
अंअः
aāiīuūeēaioōauaṃaḥ
kakhagaghaṅacachajajhaña
ṭaṭhaḍaḍhaṇatathadadhana
paphababhamaẏaḻaḷaṟaṉa
yaralavaśaṣasaha
 
4   哈佛-京都转写
Harvard-Kyoto 转写是使用天城文梵语和其他语言的 ASCII转写方案。它主要用于电子邮件和电子文本。
元音
aAiIuUeaioau
响音
RRRlRlRR
 Anusvāra/Visarga
अंअः
MH
辅音
软腭音
kkhgghG
硬腭音
cchjjhJ
卷舌音
TThDDhN
齿音
tthddhn
唇音
pphbbhm
半元音
yrlv
擦音
zSsh


5 ITRANS


印度语言转写(Indian languages TRANSliteration 简写为 ITRANS)是印度文字,特别但不限于天城文(用于印度语马拉地语梵语尼泊尔语信德语和其他语言)的 ASCII转写。它由 Avinash Chopde 开发。最新版本 ITRANS 5.30 是2001年七月的发布。ITRANS 在这个版本已经稳定了。
ITRANS 有时用来编码印度的电子文本 - 它的范围比 Harvard-Kyoto 的天城体转写方案要广阔,在很大程度上但非完全和它保持一致。随着 Unicode 的广泛实现,传统 IAST 日益广泛的用于了电子文本。
类似 Harvard-Kyoto 方案,ITRANS 罗马化不使用在日常英语中计算机键盘上找不到的变音符号,它非常容易读取和录入。
ITRANS 计算机程序包还确保可以从罗马文字自动转换成印度文字。
转写方案
元音(依赖和独立):
[pre]a     aa / A       i      ii / I       u     uu / U RRi / R^i    RRI / R^I    LLi / L^i    LLI / L^Ie     ai     o     au     aM    aH[/pre]辅音:(只用于表示辅音部分。天城体字母还包括了默认的 'a' 音。如果需要它,必须明确的写出。)
[pre]k     kh     g     gh     ~N / N^ch    Ch     j     jh     ~n / JNT     Th     D     Dh     Nt     th     d     dh     np     ph     b     bh     my     r      l     v / wsh    Sh     s     h      L / ldx / kSh     GY / j~n / dny     shrR (用於 marathi half-RA)L / ld (marathi LLA)Y (bengali)[/pre]有 nukta(点)在左下角的辅音(主要用于 Urdu Devanāgarī):
[pre]k  with a dot:      qkh with a dot:      Kg  with a dot:      Gj  with a dot:      z / Jp  with a dot:      fD  with a dot:      .DDh with a dot:      .Dh[/pre]特殊/重音:
[pre]Anusvara:           .n / M / .m  Avagraha (元音省略): .a    Ardhachandra:       .c   Chandra-Bindu:      .N   Halant:             .h   Visarga:            H     Om (Om 符號):     OM, AUM[/pre]

汉语
主条目:汉语拉丁化
汉语的罗马化,在某些层面上被证明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同时涉及政治考虑。另一个困难之处,就是汉语并非表音文字,而是意音文字。所以大部份的罗马化方案并非直接把汉字转换,而是建基于类似汉语拼音之上。请参考: [13] [14] 

国语/普通话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和威妥玛拼音类似的方案[15], 但在2000年已经被转换成汉语拼音。 [16]
法国拼法:由法国远东学校于19世纪发明,主要于法国使用。
拉丁化新文字(1926年):把音调省略,主要于前苏联使用。
德国拼法:主要于德国使用。
邮政式拼音(1906年):早期的国际地址标准。
威妥玛拼音(1912年):音译方案,常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耶鲁拼法(1942年):由美国所创,用于战地通讯。
中国大陆
汉语拼音(1958年):在中国大陆,这套方案已经被官方确认为罗马化汉语的标准方案。多数用于教授母语并非普通话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使用的学习工具。这套方案亦被国际社会普遍所接受,作为拼写中文或名字时的标准。汉语拼音价值在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之多,与其他面积和人口相若的国家一样,出现了多种汉语方言。所以需要有一套统一的书写系统和语言去进行沟通。
ISO 7098(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方案,与汉语拼音非常相似。
台湾
主条目:台湾的中文罗马拼音
威妥玛拼音:通用拼音始为官方系统前,多数台湾地名、路名与中华民国国民姓名多以此一拼音系统拼写。
国语罗马字(192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26年正式公布后在于全中国地域使用。1949年后则于台湾地区继续使用,后来才被注音符号第二式所取代。
注音符号第二式(1986年):主要于台湾地区使用,目前仍普遍用于以儿童为对象的公共场合或机构。
通用拼音(2000年):主要于台湾地区。可参考这里。
台湾教会POJ字母应用于国语拼音:可参考〔一语三文圣经本〕网页
台湾教育部台罗字母应用于国语拼音:可参考台湾乡土母语罗马拼音网:[17] [18]
标准粤语
主条目:粤语罗马化方案
教院学院拼音方案:香港教育局、考评局承认的方案
广州话拼音方案(1960年):由广东省教育部门发展的方案
香港政府粤语拼音:香港政府拼写人名、地名的方案
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粤拼,1993年):香港语言学学会方案
澳门葡式粤语拼音:澳门政府拼写人名、地名的方案
Meyer-Wempe
刘锡祥拼音
耶鲁粤语拼音(1942年)
黄锡凌罗马拼音
宽式国际音标
[编辑] 吴语
吴语拉丁式注音法
J. Edkins方案
James Summers方案
拉丁化新文字(江南话)
[编辑] 闽南语
教会罗马字(白话字)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台语通用拼音
台湾方言音符号
闽东语/福州话
平话字
日语
罗马化,在日语里称作罗马字(ローマ字)。

平文式罗马字(1867年):音位转录方案。
日本式罗马字(1885年):音译方案,于1989年成为了ISO 3602严谨标准。
训令式罗马字(1937年):音译方案,后来成为了ISO 3602标准。
JSL(1987年)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与平文式罗马字相似的一套方案。[19]
文字处理器式罗马字
[编辑] 韩语
马科恩-赖肖尔转写系统式(1937年):直至2002年为止,都是韩国官方的韩语罗马化方案。现时此系统仍于北朝鲜使用。
罗马字标记法修正案(2000年):在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使用这套已于2000年批准的方案。路牌和教科书已经开始逐步跟随,政府估计此刻修订需要花费至少20亿美元。但人名拼音仍然可以按照个人意愿,但政府会强烈建议使用新方案。
耶鲁拼法(1942年):这套方案主要应用于学术文学层面。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与McCune-Reischauer式大致上相同。[20]
ISO/TR 11941(1996年):这套方案其实是由两个方案所组成,分别为南北朝鲜两个国家所提出。最初提交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方案,是经过双方努力的成果(方案主要以耶鲁方案为基础)。但在最后阶段,双方出现方歧,导致出现了两个方案。两个方案的分别:[21]
[编辑] 泰语
泰语主要于泰国使用,有自己的一套文字去书写。该套书写系统可能是由古高棉传过来,属于婆罗米文字的一种。请参阅泰语字母。

皇家泰语转写通用系统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22]
ISO 11940(199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音译方案。
[编辑] 西里尔字母
在语言学中,西里尔字母和格拉哥里字母都使用了科学音译。同样情况亦应用于古教会斯拉夫语,以及现代的各个斯拉夫语族,因为他们同样使用这些字母。

[编辑] 白俄罗斯语
白俄罗斯语同时使用了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但时至今日,纵使仍然有使用拉丁字母(正式名称为Łacinka或Łacinica)的拥护者,但已经几乎绝迹。但姑勿论本来的拉丁字母存在与否,白俄罗斯语的名字一般按俄语的习惯被翻译。

例字 Łacinka字母 罗马化后
Homiel Homyel'
Mahiloŭ Mahilyow
Viciebsk Vitsebsk
Baranavičy Baranavichy
Žytkavičy Zhytkavichy

白俄罗斯国家罗马化系统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23]
BGN/PCGN
ISO 9:国际标准化组织方案
外部链接:Thomas T. Pederson's chart(PDF文档) 

俄语
现时并没有一套国际公认把俄语翻译成罗马字母的方案—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套方案存在:有时会稍作调整以迎合某些特定语言(例如德语和法语),而有些则设计为图书馆音译之用,有些则为翻译俄罗斯旅客护照之用。有时,有些名字的音译则是以传统为主。这样一来,同一个名字会重复出现很多次。例如,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可以被译成以下名字:Tchaykovsky, Tchajkovskij, Tchaikowski, Tschaikowski, Czajkowski, Čajkovskij, Čajkovski, Chajkovskij, Chaykovsky, Chaykovskiy, Chaikovski等等。

BGN/PCGN(1947年):美国地名委员会的方案[24]
GOST 16876-71(1983年):前苏联的国家标准委员会,测量及地图绘制部门的方案。[25]
联合国标准(1987年):以GOST方案上作基础,在俄罗斯国内及国外的绘图产品都开始被大量广泛使用。
ISO 9(199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音译方案。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1997年)[26]
Volapuk编码(1990年):这是一个人们为了方便在网络上,使用拉丁字母传送讯息,而使用的非正统俄语罗马化方案。(这里不是指沃拉普克语)
维基百科内部标准(2004年):从BGN/PCGN拼法引伸出来,特别于网上实际应用尤为重要。详情请参阅英语版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Transliteration of Russian into English
[编辑] 乌克兰语
乌克兰的人名多以音位转录形式翻译。详情请参阅英语版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Conventional romanization of proper names。乌克兰国家系统主要于翻译乌克兰地名时使用。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27](PDF文档)
ISO 9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音译方案。
乌克兰国家系统:[28](JPEG图档,以乌克兰写成)
乌克兰国家及BGN/PCGN系统,联合国地名专家组[29](PDF文档)
托马士.彼得逊先生撰写的五个系统对比:[30](PDF文档)
希腊语
希腊语包括现时在希腊地区使用的语言,及古代的多音调拼字法。详情请参阅英语版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Transliteration of Greek to the Latin alphabet。

ISO 843(199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方案 [31]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32](PDF文档)
总结
以下的表格列出了把不同字母或书写系统,作音位转录罗马化后的结果。虽然对大部份使用者来说已经足够,但是每一个字母始终还有几个译法和其他例外例子。详情请参阅以下各个语言的相关条目。(由于韩语字母数量过于庞大,所以本表格只列出第一个字母)



罗马化后希腊语俄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日语片假名韩语
AAАַ, ֲ, ָدَ, دَ, ﺍ — ﺎ, دَىا
AIי ַ
BБבּﺏ ﺑ ﺒ ﺐ
CHΧЧ
CHI
DΔДדﺩ — ﺪ, ﺽ ﺿ ﻀ ﺾ
DHﺫ — ﺬ
EΕЭ, ֱ, י ֵֶ, ֵ, י ֶ
FΦФפ (final ף )ﻑ ﻓ ﻔ ﻒ
FU
GΓГג
GHﻍ ﻏ ﻐ ﻎ
Hח, הﻩ ﻫ ﻬ ﻪ, ﺡ ﺣ ﺤ ﺢ
HA
HE
HI
HO
IΗ, Ι, ΥИִ, י ִدِ
IYدِي
JЖﺝ ﺟ ﺠ ﺞ
JJ
KΚКכּ (final ךּ ), קﻙ ﻛ ﻜ ﻚ
KA
KE
KHХכ (final ך )ﺥ ﺧ ﺨ ﺦ
KI
KK
KO
KU
LΛЛלﻝ ﻟ ﻠ ﻞ
MΜМמ (final ם )ﻡ ﻣ ﻤ ﻢ
MA
ME
MI
MO
MU
NΝНנ (final ן )ﻥ ﻧ ﻨ ﻦ
NA
NE
NI
NO
NU
OΟ, ΩО, ֳ, וֹֹ
PΠПפּ (final ףּ )
PP
PSΨ
Qﻕ ﻗ ﻘ ﻖ
RΡРרﺭ — ﺮ
RA
RE
RI
RO
RU
SΣСס, שֹﺱ ﺳ ﺴ ﺲ, ﺹ ﺻ ﺼ ﺺ
SA
SE
SHШשﺵ ﺷ ﺸ ﺶ
SHCHЩ
SHI
SO
SS
SU
TΤТט, תּ, תﺕ ﺗ ﺘ ﺖ, ﻁ ﻃ ﻄ ﻂ
TA
TE
THΘﺙ ﺛ ﺜ ﺚ
TO
TSЦצ (final ץ )
TSU
TT
UУ, וֻּدُ
UWدُو
VBВב, ו, וו
Wﻭ — ﻮ
WA
WE
WI
WO
XΞ
YЙ, Ыיﻱ ﻳ ﻴ ﻲ
YAЯ
YEЕ
YOЁ
YUЮ
ZΖЗזﺯ — ﺰ, ﻅ ﻇ ﻈ ﻆ
ZHЖ


参见
韩文罗马字转写系统
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
汉字拉丁化
汉语拼音
外部链接
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罗马化系统工作组
美国国会图书馆-罗马化列表(PDF文档)
Java罗马化程式
尚有少量书籍附有罗马化列表《ALA-LC Romanization Tables》Randall Barry (ed.),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997, ISBN 0844409405.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7%BD%97%E9%A9%AC%E5%8C%96
2个分类: 罗马化 | 转写系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6 发表于: 2010-01-28
藏文字体简介及常用藏文字体介绍
中国印刷资讯网  来源:  作者:  发送给好友  添加到收藏夹一、藏文字体分类
  经过千余年的实践创新,吞弥桑布札创制的现行藏文字体发展到几十种。从大的方面讲,可归纳为乌金体与乌梅体二大类。
  乌金体即有冠体,因其有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字母最上一笔是横直的,字母排列时.上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形似平顶帽,故此得名。由于乌金体多用作刊印书籍的字体,故也有人称其为印刷体。但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乌金体不仅用于印书,也用作记录、写文章等。
  乌梅体即无冠体。这种字体的上端没有横直的一笔,酷似除去帽子,故此得名。
  乌金体与乌梅体的最显著区别是前者有平顶帽,后者却没有。
二、乌金体
  (一)前宏期的乌金体
  随着吞弥藏文的迅速推广,藏文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公元七至九世纪在短短的二百多年中,乌金体出现八种大的不同风格的字体。
  1、蟾体。
  吞弥桑布札所创的最初的乌金体其形状如同草坪上的一只伸开四肢的黑色蟾蜍。因此被称为“蟾体”。吞弥桑布札将这种字体亲书刻于拉萨北面颇荣卡岩上,“文革”中已毁。

图1 蟾体字样
  2、列砖体
  这种乌金体是公元七世纪末的大书法家恰阿仁钦巴所创。因这种字体的每一个字母形似方砖,每行字如同排列整齐的方砖而得名。

图2 列砖体字样
  3、雄鸡体
  这种字体是公元七世纪末至八世纪中叶的大书法家恰嘎比乌次所创。这种乌金体形似昂首高叫的雄鸡。它的显著特点是字体的腿细长,横向笔画略带倾斜,三个元音符翘起。

图3 雄鸡体字样
  4、稞体
  这种字体是公元八世纪中叶的大书法家格年贡觉旺 所创。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文稿酷似青稞粒撒在古色的毡子上一样。青稞粒呈橄榄状即椭圆形。这种字体也呈橄榄状。其主,要特征是顶端横向笔画是弧形的,同样凡是横向或斜向笔划都采用弧形,字体呈扁状,酷似横放的橄榄或青稞粒。

图4 稞体字样
  5、串珠体
  这种字体是公元八世纪末的大书法家伯雪昌姆所创。立于桑耶寺大殿大门左侧石碑上的铭文就是这种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圆弧形笔画醒目。因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每行字很象一串珍珠,故得此名。

图5 串珠体字样
  6、蜣螂体
  这种字体系公元八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大书法家次奔降秋所创。其特点是字的主体粗大,而元音符号和字的腿细而短,酷似蜣螂。它是在稞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字体。

图6 蜣螂体字样
  7、鱼跃体
  这种字体是公元九世纪初叶的大书法家智瓦云旦, 所创。这种字体形似鱼儿跃出水面。它是雄鸡体和稞体的结合型,每个字呈左高右低,元音符的倾斜度更大。它不同于前几种字体,它的字形主要由斜形曲线或左高右低的斜向弧形笔画组成。这种笔画近似鱼形或柳叶。

图7 鱼跃体字样
  8、腾狮体
  这种字体是公元九世纪中叶的大书法家札氏和许氏二人 共创的。其形状如腾跃的雄狮一般。它是综合雄鸡体的雄姿、鱼跃体的腾态,加上厚重的笔画书就的一种雄健的字体。这种字体扁长、斜向笔画和纵向笔画末端斜挑。

图8 腾狮体字样
  (二)后宏期的乌金体
  前宏期的八大书法家虽然都独创了一种有别于他家的字体,但是并未定出比较精细的字体格局和运笔法则。琼布右迟是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大书法家,是后宏期开始时期藏文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创制了琼体。在琼布右迟之前,乌金体只有四线定格。即字的主体占三线,长腿在三、四线间。字体缺乏严格的章法,给学习掌握带来困难。字体的多样造成书写者各行其是。这就需要进行统一规范,定出一个通行的、可作为典范的字体格式和运笔法则。琼布右迟缜密地分析和综合了前人的多种字体的特色,依照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借鉴绘制坛城图的画格方法,首次规范了乌金体,定出了字体格式,并为每个笔画定名。从此,琼氏乌金体成为后世习字、书写和刻印的标准和楷模。琼氏乌金体庄重、高雅。这种字体主要由横平、竖直、斜曲、光圆四种笔画组成。它要求笔画光洁,同一类笔画其长度、斜度、曲度要一致;笔墨要饱满,浓淡均匀;不能有虚笔或飞白现象;字与字的间隔要相等。其书写效果是整齐划一,酷似仪仗队。

图9 琼体字样1

图10 琼体字样2

图11 琼体字样3
  吐蕃时期王室发布的文告、执照以及碑文、钟铭,特别是佛经写卷几乎都是用乌金体书写的。因此, 追求乌金体的美观、多样,讲究书法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王室发文要求字体上好,写经要求字体庄重,这就促使书法家刻意追求书艺上精进,有创新。这样吐蕃时期乌金体呈现出新字体层出不穷,名家并起的局面。特别是到了琼布右迟时期,乌金体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三、乌梅体
  吐蕃时期虽然主要着力于乌金体的书艺,但是,乌梅体也有长足的进步。因为除正式公文和写卷多用工整的乌金体外,草拟文稿、记录世事,特别是民间行文等多用乌梅体。所以乌梅体也呈现出五彩缤纷,出现了多种新字体。乌梅体出现多样化,同样需要规范统一。于是,前宏期出观了两位大书法家,即丹玛孜玛和黎氏。他们两人都对前人的多种乌梅体进行了周详的分析研究,各自进行了规范创新,创立了丹派和黎派两大书派。不过,黎氏派早已失传。现今流传下来的乌梅体是丹氏流派。
  后宏期乌梅体发展更快,相继出现了十多种乌梅体。乌梅体的多样趋势与乌金体的多样趋势有很大的不同。乌金体再多样化,也总是基本没有超出戴帽和方形的格局。不同的乌金字体之间相去无多。相反,乌梅体不受方正有帽的限制。因此,乌梅体的类型远比乌金体多得多。而且不同字体之间形态相去很远。真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从大的方面分乌梅体有七大字体。
  1、白徂体
  “白”即经卷之义,“徂”即稳健之意。合起来就是书写经卷的稳健体的意思。白徂体又分净足体、毛足体和朱徂体三种。所谓净足白徂体是指这类字体字腿末端像刀切的一样不带毛刺,形成末端齐茬。所谓毛足白徂体是指其字长腿末端略带向下挑的墨迹。所谓朱徂体即白徂体和朱匝体的混合体。
在刻板印经技术出现之前,白徂体很盛行。珍藏于萨迦寺内的许多写卷都是用白徂体书写的。后世写卷也常用白徂体。

图12 净足白徂体字样

图13 毛足白徂体字样

图14 朱徂体字样
  2、朱匝体
  按字面意思,朱匝是“形似谷粒”之义。的确,朱匝体的字的主体部分很像谷粒,其元音符号则与乌金体相近。
朱匝体分长腿体和短腿体二类。长腿朱匝体又分弯腿体和直腿体两种。弯腿朱匝体产生于萨迦王朝时期。萨迦王朝时期不仅行文、公告等多用弯腿朱匝体书写,而且碑文也用弯腿体。如立于山东的元帝师碑,其碑文字体系弯腿朱匝体。
  (1)弯腿朱匝体。弯腿朱匝体的字的主体呈圆粒状,长腿略带曲度,再配以弯曲的元音符号,显得和谐柔丽。

图15 弯腿朱匝体字样
  (2)直腿朱匝体。直腿朱匝体的字腿长而直。整个字体酷似长杆经幡,每行字如同列队的仪仗。

图16 直腿朱匝体字样
  (3)短腿朱匝体。短腿朱匝体内分棱体、粒体等多种。

图17 短腿朱匝体字样
  朱匝体不论长腿,还是短腿体,它们的基本风格大体相同。只是出于取名方便,我们分为长腿体、短腿体等。无论是长腿体还是短腿体,朱匝体都具有一种典雅、庄重、整齐的直觉效果,因此,这种字体多用于官方文告上。
  3、徂仁体
  所谓徂仁体就是大稳健体。其字高一般在二至三寸。字的主体部约为一寸高。上已讲明,徂仁体须严格在四条横线内书写。上三线为字的主体的框架,第四线为字的长腿的界定。藏文习字之初,须从练习徂仁体开始。练好了徂仁体才能为学习其它字体打下基础,才能写好其它字体。历代书法家都为孩童书写了各种徂仁体字帖。其中仲意哥普哥所书字帖为最佳。他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秘书。本世纪三十年代,他所书写的字帖被定为布达拉宫僧官学校的标准徂仁字帖。

图18 徂仁体字样
  4、徂同体
  徂同体,即小稳健体。其结构与徂仁体相近。只是字高比徂仁体小许多,字的主体比徂仁体偏一些,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一些。

图19 徂同体字样
  关于徂同体的四个元音有四句非常形象的口诀。这四句是“‘吉古’恰似上师指,‘夏究’如同蛋牛块,‘珍波’宛若黄金钩,‘拿若’酷肖鹰之翅。”
  的确,徂同体的四个元音符号只要照这四句口诀书写,便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徂同体又分为“伊体”和“雄体”两种字体。
  伊体
  (1)“伊体”是噶丹颇章时期产生的一种字体。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用徂同体写的各种行文都是由从山南专区伊地(现曲松县)来的经过专门训练的誊录人员书写的。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伊体”。

图20 伊体字样
  (2)“雄体”
  雄体即官方体。这是徂同体的一种。

图21 雄体字样
  5、酋体
  (酋)即迅疾、敏捷、活泼、熟练等之意。这样酋体可以称做“迅捷体”或“疾字体”。当然也可称做“草体”。
  酋体是由徂体演变而来的。是徂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字体。它最适合快速记录。酋体的出现标志着藏文书法达到顶峰。因为只有书其它字体上达到较深厚的习字功底才能书写好酋体。
  酋体又分小草和大草(诳草)二种。
  (1)小草
  小草的形体近似徂同,只是小许多。小草和大草的最显著的区别是,小草不能连笔。

图22 酋体小草字样
  (2)大草
  大草连笔多,并且许多字母与小草有别。

图23 酋体大草字样
  6、徂玛酋体
  徂玛酋意即徂体和酋体合一的字体。徂玛酋体具有徂体的稳健和娟秀的特点和酋体的曲线美,独具的品味和美感。

图24 徂玛酋体字样
四、其它书法家字体
  藏文除有以上二十余种实用字体外,自后宏期开始以来,历代学者和书法家中不少人创造了多种新体,这些新体形态各异,各有其用途。
  (1)八思巴体
  八思巴所创的藏文新字体有四个显著特点。一、其形状呈正方形,二、横竖笔画一般粗,三、竖向排列,即从上到下排列。四、元音符号都标在字母下方。这种体多用于印章、佛殿门框二边铭文等。

图25 八思巴体字样
  (2)多旦体
  多旦体也是以藏文为基础,参照其它文字的形体所创的藏文新体。多旦体也是用竹笔书写。它是乌梅体的一种。

图26 多旦体字样
  (3)贵罗体
  贵罗体是大翻译家贵•循努白(1392——1481)所创。它也是以藏文为基础参照其它文种字体所创的一种藏文新体。
  这种字体与乌金体相近,即字母大多有平顶帽,属于乌金体的一种。

图27 贵罗体字样
  (4)恰罗体
  这种字体由大译是由恰罗所创,这种字体是乌梅体的新体。

图28 恰罗体字样
  (5)洛旦体
  这种字体很象前宏期腾狮体,即字母顶部倾斜,使整个字母倾斜 45度。

图29 洛旦体字样
  (6)央旦体

图30 央旦体字样
  (7)殊妙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殊妙体.jpg[/img]
图31 殊妙体字样
  (8)觉罗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觉罗体.jpg[/img]
图32 觉罗体字样
  (9)三种仁布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三种仁布体一.jpg[/img]
图33 仁布体字样1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三种仁布体二.jpg[/img]
图34 仁布体字样2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三种仁布体三.jpg[/img]
图35 仁布体字样3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琼体.jpg[/img]
图9 琼体字样1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琼体2.jpg[/img]
图10 琼体字样2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琼体3.jpg[/img]
图11 琼体字样3
  吐蕃时期王室发布的文告、执照以及碑文、钟铭,特别是佛经写卷几乎都是用乌金体书写的。因此, 追求乌金体的美观、多样,讲究书法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王室发文要求字体上好,写经要求字体庄重,这就促使书法家刻意追求书艺上精进,有创新。这样吐蕃时期乌金体呈现出新字体层出不穷,名家并起的局面。特别是到了琼布右迟时期,乌金体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三、乌梅体
  吐蕃时期虽然主要着力于乌金体的书艺,但是,乌梅体也有长足的进步。因为除正式公文和写卷多用工整的乌金体外,草拟文稿、记录世事,特别是民间行文等多用乌梅体。所以乌梅体也呈现出五彩缤纷,出现了多种新字体。乌梅体出现多样化,同样需要规范统一。于是,前宏期出观了两位大书法家,即丹玛孜玛和黎氏。他们两人都对前人的多种乌梅体进行了周详的分析研究,各自进行了规范创新,创立了丹派和黎派两大书派。不过,黎氏派早已失传。现今流传下来的乌梅体是丹氏流派。
  后宏期乌梅体发展更快,相继出现了十多种乌梅体。乌梅体的多样趋势与乌金体的多样趋势有很大的不同。乌金体再多样化,也总是基本没有超出戴帽和方形的格局。不同的乌金字体之间相去无多。相反,乌梅体不受方正有帽的限制。因此,乌梅体的类型远比乌金体多得多。而且不同字体之间形态相去很远。真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从大的方面分乌梅体有七大字体。
  1、白徂体
  “白”即经卷之义,“徂”即稳健之意。合起来就是书写经卷的稳健体的意思。白徂体又分净足体、毛足体和朱徂体三种。所谓净足白徂体是指这类字体字腿末端像刀切的一样不带毛刺,形成末端齐茬。所谓毛足白徂体是指其字长腿末端略带向下挑的墨迹。所谓朱徂体即白徂体和朱匝体的混合体。
在刻板印经技术出现之前,白徂体很盛行。珍藏于萨迦寺内的许多写卷都是用白徂体书写的。后世写卷也常用白徂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净足白徂.jpg[/img]
图12 净足白徂体字样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毛足白徂.jpg[/img]
图13 毛足白徂体字样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朱徂体.jpg[/img]
图14 朱徂体字样
  2、朱匝体
  按字面意思,朱匝是“形似谷粒”之义。的确,朱匝体的字的主体部分很像谷粒,其元音符号则与乌金体相近。
朱匝体分长腿体和短腿体二类。长腿朱匝体又分弯腿体和直腿体两种。弯腿朱匝体产生于萨迦王朝时期。萨迦王朝时期不仅行文、公告等多用弯腿朱匝体书写,而且碑文也用弯腿体。如立于山东的元帝师碑,其碑文字体系弯腿朱匝体。
  (1)弯腿朱匝体。弯腿朱匝体的字的主体呈圆粒状,长腿略带曲度,再配以弯曲的元音符号,显得和谐柔丽。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弯腿朱匝体.jpg[/img]
图15 弯腿朱匝体字样
  (2)直腿朱匝体。直腿朱匝体的字腿长而直。整个字体酷似长杆经幡,每行字如同列队的仪仗。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直腿朱匝体1.jpg[/img]
图16 直腿朱匝体字样
  (3)短腿朱匝体。短腿朱匝体内分棱体、粒体等多种。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短腿朱匝体.jpg[/img]
图17 短腿朱匝体字样
  朱匝体不论长腿,还是短腿体,它们的基本风格大体相同。只是出于取名方便,我们分为长腿体、短腿体等。无论是长腿体还是短腿体,朱匝体都具有一种典雅、庄重、整齐的直觉效果,因此,这种字体多用于官方文告上。
  3、徂仁体
  所谓徂仁体就是大稳健体。其字高一般在二至三寸。字的主体部约为一寸高。上已讲明,徂仁体须严格在四条横线内书写。上三线为字的主体的框架,第四线为字的长腿的界定。藏文习字之初,须从练习徂仁体开始。练好了徂仁体才能为学习其它字体打下基础,才能写好其它字体。历代书法家都为孩童书写了各种徂仁体字帖。其中仲意哥普哥所书字帖为最佳。他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秘书。本世纪三十年代,他所书写的字帖被定为布达拉宫僧官学校的标准徂仁字帖。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徂仁体.jpg[/img]
图18 徂仁体字样
  4、徂同体
  徂同体,即小稳健体。其结构与徂仁体相近。只是字高比徂仁体小许多,字的主体比徂仁体偏一些,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一些。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徂同体.jpg[/img]
图19 徂同体字样
  关于徂同体的四个元音有四句非常形象的口诀。这四句是“‘吉古’恰似上师指,‘夏究’如同蛋牛块,‘珍波’宛若黄金钩,‘拿若’酷肖鹰之翅。”
  的确,徂同体的四个元音符号只要照这四句口诀书写,便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徂同体又分为“伊体”和“雄体”两种字体。
  伊体
  (1)“伊体”是噶丹颇章时期产生的一种字体。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用徂同体写的各种行文都是由从山南专区伊地(现曲松县)来的经过专门训练的誊录人员书写的。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伊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伊体.jpg[/img]
图20 伊体字样
  (2)“雄体”
  雄体即官方体。这是徂同体的一种。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雄体.jpg[/img]
图21 雄体字样
  5、酋体
  (酋)即迅疾、敏捷、活泼、熟练等之意。这样酋体可以称做“迅捷体”或“疾字体”。当然也可称做“草体”。
  酋体是由徂体演变而来的。是徂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字体。它最适合快速记录。酋体的出现标志着藏文书法达到顶峰。因为只有书其它字体上达到较深厚的习字功底才能书写好酋体。
  酋体又分小草和大草(诳草)二种。
  (1)小草
  小草的形体近似徂同,只是小许多。小草和大草的最显著的区别是,小草不能连笔。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小草.jpg[/img]
图22 酋体小草字样
  (2)大草
  大草连笔多,并且许多字母与小草有别。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大草.jpg[/img]
图23 酋体大草字样
  6、徂玛酋体
  徂玛酋意即徂体和酋体合一的字体。徂玛酋体具有徂体的稳健和娟秀的特点和酋体的曲线美,独具的品味和美感。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徂玛酋.jpg[/img]
图24 徂玛酋体字样
四、其它书法家字体
  藏文除有以上二十余种实用字体外,自后宏期开始以来,历代学者和书法家中不少人创造了多种新体,这些新体形态各异,各有其用途。
  (1)八思巴体
  八思巴所创的藏文新字体有四个显著特点。一、其形状呈正方形,二、横竖笔画一般粗,三、竖向排列,即从上到下排列。四、元音符号都标在字母下方。这种体多用于印章、佛殿门框二边铭文等。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八思巴.jpg[/img]
图25 八思巴体字样
  (2)多旦体
  多旦体也是以藏文为基础,参照其它文字的形体所创的藏文新体。多旦体也是用竹笔书写。它是乌梅体的一种。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多旦体.jpg[/img]
图26 多旦体字样
  (3)贵罗体
  贵罗体是大翻译家贵•循努白(1392——1481)所创。它也是以藏文为基础参照其它文种字体所创的一种藏文新体。
  这种字体与乌金体相近,即字母大多有平顶帽,属于乌金体的一种。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贵罗体.jpg[/img]
图27 贵罗体字样
  (4)恰罗体
  这种字体由大译是由恰罗所创,这种字体是乌梅体的新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恰罗体.jpg[/img]
图28 恰罗体字样
  (5)洛旦体
  这种字体很象前宏期腾狮体,即字母顶部倾斜,使整个字母倾斜 45度。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洛旦体.jpg[/img]
图29 洛旦体字样
  (6)央旦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央旦体.jpg[/img]
图30 央旦体字样
  (7)殊妙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殊妙体.jpg[/img]
图31 殊妙体字样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觉罗体.jpg[/img]
图32 觉罗体字样
  (9)三种仁布体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三种仁布体一.jpg[/img]
图33 仁布体字样1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三种仁布体二.jpg[/img]
图34 仁布体字样2
[img]http://www.dp918.com/Files/BeyondPic/2006-10/18/三种仁布体三.jpg[/img]
图35 仁布体字样3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7 发表于: 2010-01-28
汉语
主条目
汉语
国语普通话
  •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和威妥玛拼音类似的方案但在2000年已经被转换成汉语拼音
  • 法国拼法:由法国远东学校于19世纪发明,主要于法国使用。
  • 拉丁化新文字1926年):把音调省略,主要于前苏联使用。
  • 德国拼法:主要于德国使用。
  • 邮政式拼音1906年):早期的国际地址标准。
  • 威妥玛拼音1912年):音译方案,常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 耶鲁拼法1942年):由美国所创,用于战地通讯。
 中国大陆
  • 汉语拼音1958年):在中国大陆,这套方案已经被官方确认为罗马化汉语的标准方案。多数用于教授母语并非普通话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使用的学习工具。这套方案亦被国际社会普遍所接受,作为拼写中文或名字时的标准。汉语拼音价值在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之多,与其他面积和人口相若的国家一样,出现了多种汉语方言。所以需要有一套统一的书写系统和语言去进行沟通。
  • ISO 7098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方案,与汉语拼音非常相似。
台湾
主条目:台湾的中文罗马拼音
  • 威妥玛拼音:通用拼音始为官方系统前,多数台湾地名、路名与中华民国国民姓名多以此一拼音系统拼写。
  • 国语罗马字192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26年正式公布后在于全中国地域使用。1949年后则于台湾地区继续使用,后来才被注音符号第二式所取代。
  • 注音符号第二式1986年):主要于台湾地区使用,目前仍普遍用于以儿童为对象的公共场合或机构。
  • 通用拼音2000年):主要于台湾地区。可参考这里
  • 台湾教会POJ字母应用于国语拼音:可参考〔一语三文圣经本〕网页
  • 台湾教育部台罗字母应用于国语拼音:可参考台湾乡土母语罗马拼音网:
标准粤语
主条目:粤语罗马化方案
  • 教院学院拼音方案:香港教育局考评局承认的方案
  • 广州话拼音方案1960年):由广东省教育部门发展的方案
  • 香港政府粤语拼音香港政府拼写人名、地名的方案
  • 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粤拼,1993年):香港语言学学会方案
  • 澳门葡式粤语拼音澳门政府拼写人名、地名的方案
  • Meyer-Wempe
  • 刘锡祥拼音
  • 耶鲁粤语拼音1942年
  • 黄锡凌罗马拼音
  • 宽式国际音标
吴语
  • 吴语拉丁式注音法
  • J. Edkins方案
  • James Summers方案
  • 拉丁化新文字(江南话)
闽南语
  • 教会罗马字(白话字)
  •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 台语通用拼音
  • 台湾方言音符号
闽东语福州话
  • 平话字
 
 台湾
主条目:台湾的中文罗马拼音
  • 威妥玛拼音:通用拼音始为官方系统前,多数台湾地名、路名与中华民国国民姓名多以此一拼音系统拼写。
  • 国语罗马字192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26年正式公布后在于全中国地域使用。1949年后则于台湾地区继续使用,后来才被注音符号第二式所取代。
  • 注音符号第二式1986年):主要于台湾地区使用,目前仍普遍用于以儿童为对象的公共场合或机构。
  • 通用拼音2000年):主要于台湾地区。可参考这里
  • 台湾教会POJ字母应用于国语拼音:可参考〔一语三文圣经〕网页
  • 台湾教育部台罗字母应用于国语拼音:可参考台湾乡土母语罗马拼音网:
标准粤语
主条目:粤语罗马化方案
  • 教院学院拼音方案:香港教育局考评局承认的方案
  • 广州话拼音方案1960年):由广东省教育部门发展的方案
  • 香港政府粤语拼音香港政府拼写人名、地名的方案
  • 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粤拼,1993年):香港语言学学会方案
  • 澳门葡式粤语拼音澳门政府拼写人名、地名的方案
  • Meyer-Wempe
  • 刘锡祥拼音
  • 耶鲁粤语拼音1942年
  • 黄锡凌罗马拼音
  • 宽式国际音标
吴语

 
     吴语拉丁式注音法
  • J. Edkins方案
  • James Summers方案
  • 拉丁化新文字(江南话)
闽南语

  • 教会罗马字(白话字)
  •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 台语通用拼音
  • 台湾方言音符号
闽东语福州话

  • 平话字

  
 

汉语拉丁化
 
汉语的罗马化,在某些层面上被证明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同时涉及政治考虑。另一个困难之处,就是汉语并非表音文字,而是意音文字。所以大部份的罗马化方案并非直接把汉字转换,而是建基于类似汉语拼音之上。请参考:

汉语拉丁化汉语的罗马化,在某些层面上被证明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同时涉及政治考虑。另一个困难之处,就是汉语并非表音文字,而是意音文字。所以大部份的罗马化方案并非直接把转换,而是建基于类似汉语拼音之上。

 国语普通话

  •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准方案:和威妥玛拼音类似的方案 但在2000年已经被转换成汉语拼音[16]
  • 法国拼法:由法国远东学校于19世纪发明,主要于法国使用。
  • 拉丁化新文字1926年):把音调省略,主要于前苏联使用。
  • 德国拼法:主要于德国使用。
  • 邮政式拼音1906年):早期的国际地址标准。
  • 威妥玛拼音1912年):音译方案,常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 耶鲁拼法1942年):由美国所创,用于战地通讯。


2  
  3 威妥玛拼音

威妥玛拼音(英文:Wade-Giles system),习惯称作威妥玛拼法或威玛式拼音、韦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一套用于拼写中文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发明,后由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完成修订,并编入其所撰写的汉英字典。
威妥玛拼音系为20世纪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1979年以前,威妥玛拼音更是广泛地被运用于英文标准参考资料与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当中尽管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威妥玛拼音应用都已被汉语拼音所取代,还是仍有部份区域(尤其是中华民省辖、县以上的地名),以威妥玛拼音拼写。
历史威妥玛拼音是英国剑桥大学首位中文讲师威妥玛在中国期间所创造的、以拉丁字母拼写拼读汉字的方法。威妥玛并在1867年以英文出版了第一本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随后在1912年,由英国派遣至中国的外交官翟理斯完成了此系统的修订。


应用在应用上,威妥玛拼法主要用于汉字的读音标注、中国地理名称和华人人名翻译。中国大陆地区自1950年代以后,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广泛推广,威妥玛拼法已停止使用,但在台湾仍被广泛使用。台湾官方自2003年开始推行以通用拼音为主的统一译音政策,开始建议(但非强制)中华民国公民在护照上的英文译名方面使用通用拼音之前,中华民国外交部是以威玛拼音作为译名标准,也因此大部分台湾人的姓名以及县市地名英译,皆采用此拼写法。
纵然汉语拼音已跃升为国际中文交流的通用标准,但许多过去已广泛使用并成为英文单字的普通话词句,仍时以威妥玛拼音的方式出现,例如:功夫(Chinese Kungfu)、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等等。
许多华人地区的罗马地名都使用这种拼法,如台北(Taipei)、台中(Taichung)与高雄(Kaohsiung)。

 

邮政式拼音

主条目:邮政式拼音
中国大陆部份城市与省份则曾经使用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依地区方言及古代发音修改而成的邮政式拼音拼写地名。例如:广(Kwangchow,威妥玛拼音为:Kuangchou)、北京(Peking,威:Peiching)、重庆(Chungking,威: Chungching)、青岛(Tsingtao,威:Chingtao)与南京(Nanking,威:Nanching)等。虽然这套拼音办法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被中华人民共和官方以汉语拼音所取代,但是不少著名机构与历史悠久的学府仍然保留旧有的名称,如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威:Chinghua)、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威:Suchou)。
声母

调音部位IPA威妥玛汉语拼音注音字母
唇音ppb
p'p
mmm
fff
舌尖音ttd
t't
nnn
lll
舌面后音kkg
k'k
xhh
舌面前音ʨchj
ʨʰch'q
ɕhsx
舌尖后音ʈʂchzh
ʈʂʰch'ch
ʂshsh
ʐjr
舌尖前音ʦts/tzz
ʦʰts'/tz'c
ss/sz(ss)s
ㄗ帀(资)、ㄘ帀(雌)、ㄙ帀(司)写作 tzu, tz'u, szu(ssu),其余用 ts, ts', s
 韵母
四呼IPA威妥玛汉语拼音注音字母
开口ɑaa
ɔoo
ɤ / əe (ê) / oe
ɛehê
aiai
eiei
aoao
ououou
ananan
ənen (ên)en
ɑŋangang
ɤŋeng (êng)eng
ɚerh (êrh)er
ɿu (ŭ)i (-i)
ʅihi (-i)
齐齿iii
yi
ia
ya
ia
ya
ㄧㄚ
ieh
yeh
ie
ye
ㄧㄝ
iaʊiao
yao
iao
yao
ㄧㄠ
iouiu
yu
(iou)
iu
you
ㄧㄡ
iɛnien
yen
ian
yan
ㄧㄢ
inin
yin
in
yin
ㄧㄣ
iɑŋiang
yang
iang
yang
ㄧㄤ
ing
ying
ing
ying
ㄧㄥ
合口uu
wu
u
wu
ua
wa
ua
wa
ㄨㄚ
uoo/uo
wo
uo
wo
ㄨㄛ
uaɪuai
wai
uai
wai
ㄨㄞ
ueɪui/uei
wei
(uei)
ui
wei
ㄨㄟ
uanuan
wan
uan
wan
ㄨㄢ
uənun
wen
(uen)
un
wen
ㄨㄣ
uɑŋuang
wang
uang
wang
ㄨㄤ
uɤŋweng (wêng)(ueng)
weng
ㄨㄥ
ʊŋungongㄨㄥ
撮口yü
ü
yu
üeh
yüeh
üe
yue
ㄩㄝ
yɛnüan
yüan
üan
yuan
ㄩㄢ
ynün
yün
ün
yun
ㄩㄣ
yuŋiung
yung
iong
yong
ㄩㄥ
 各种拼音系统比较
辅音
IPApmfəŋfʊŋtioutueinylykəɻtɕiɛntɕyʊŋtɕʰɪnɕyɛn
汉语拼音bpmfengdiuduitgerkhejianjiongqinxuan
通用拼音bpmfongdioudueitnyulyugerkhejianjyongcinsyuan
威妥玛拼音pp'mfengtiutuit'kêrhk'hochienchiungch'inhsüan
注音ㄈㄥㄉㄧㄡㄉㄨㄟㄋㄩㄌㄩㄍㄜㄦㄏㄜㄐㄧㄢㄐㄩㄥㄑㄧㄣㄒㄩㄢ
字例歌儿
辅音
IPAʈʂəʈʂɚʈʂʰəʈʂʰɚʂəʂɚʐəʐɚtsətsuɔtsɨtsʰətsʰɨ
汉语拼音zhezhichechisheshirerizezuozicecisesi
通用拼音jhejhihchechihsheshihrerihzezuozihcecihsesih
威妥玛拼音chechihch'ech'ihsheshihjejihtsetsotzuts'etz'useszu
注音ㄓㄜㄔㄜㄕㄜㄖㄜㄗㄜㄗㄨㄛㄘㄜㄙㄜ
字例
元音
IPAɑɔɤɑʊɤʊanənɑŋɤŋɑɻʊŋiiɤʊiɛniɪnjiŋ
汉语拼音aoeaieiaoouanenangengerongyiyeyouyanyinying
通用拼音aoeaieiaoouanenangengerongyiyeyouyanyinying
威妥玛拼音aoeaieiaoouanenangengerhungiyehyuyenyinying
注音ㄨㄥㄧㄝㄧㄡㄧㄢㄧㄣㄧㄥ
字例
元音
IPAuueɪuanuənuʊnuɤŋuʊŋyyɛnynyʊŋ
汉语拼音wuwoweiwanwenwengyuyueyuanyunyong
通用拼音wuwoweiwanwunwongyuyueyuanyunyong
威妥玛拼音wuwoweiwanwenwêngyüehyüanyünyung
注音ㄨㄛㄨㄟㄨㄢㄨㄣㄨㄥㄩㄝㄩㄢㄩㄣㄩㄥ
字例
声调
IPAma˥˥ma˧˥ma˨˩˦ma˥˩
汉语拼音
通用拼音mamaˊmaˇmaˋ
威妥玛拼音ma1ma2ma3ma4
注音ㄇㄚㄇㄚˊㄇㄚˇㄇㄚˋ
字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8 发表于: 2010-01-29
 


中国大陆

  • 汉语拼音1958年):在中国大陆,这套方案已经被官方确认为罗马化汉语的标准方案。多数用于教授母语并非普通话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使用的学习工具。这套方案亦被国际社会普遍所接受,作为拼写中文或名字时的标准。汉语拼音价值在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之多,与其他面积和人口相若的国家一样,出现了多种汉语方言。所以需要有一套统一的书写系统和语言去进行沟通。
  • ISO 7098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方案,与汉语拼音非常相似。
1 字母表
字母A aB bC cD dE eF fG gH hI iJ jK kL lM mN nO oP pQ qR rS sT tU uV vW wX xY yZ z
读音(拼音)abêcêdêeêfgêhayijiekêêlêmnêopêqiuarêstêwuvêwaxiyazê
 
2 ISO 7098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方案,与汉语拼音非常相似。
 
本文介绍的是中国大陆及台湾的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方案。关于其他拼音方案,详见“拼音 (消歧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Hàn​yǔ​pīn​yīn​)或只是拼音(pīn​yīn)。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海外华人地区,特别是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台湾2009年开始,中文译音也全面采用汉语拼音。
 
 历史
古人曾采用直音读若反切等方法为汉字注音。汉末魏晋南北朝时,相继渐知反切,分辨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平上去入四声佛教传入后,汉字切韵生于西域,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称为婆罗门书,其后又得三十六字母,音韵之道始备。唐朝时期日本人创造的假名,也可能是最早用于拼注汉字语音的注音符号之一。明朝时期朝鲜人创造了谚文。明代回回创造了用阿拉伯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小经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早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音素字母为汉字注音。早期的汉语拼音以南京官话为蓝本。以后又出现了以北京官话为蓝本的汉语拼音以及广东话等拼音。1867年英国人威妥玛创制的威妥玛式拼音采用北京官话作为蓝本。威妥玛拼音的使用时间相当长,直到今天的台湾地区仍然广泛使用。
1892年卢戆章仿拉丁字母造“中国切音新字”字母,并主张以南京语音为汉语语音标准,这被认为是统一全国语音的首倡者。1900年王照受日本片假名启发创制汉字笔画型拼音字母“官话合声字母”,并主张以北京语音为汉语语音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国罗马字1931年拉丁化新文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09年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1911年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法案》。1913年中华民国召开读音统一会,最后确定“国音”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各地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为国语创制了注音字母(又称“注音符号”)。1919北洋政府教育部设国语统一筹备会1924年决定废除国音,放弃入声,确立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推行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36年斯诺访问陕北时,发现徐特立正在苏区进行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试验,并称这套方案基本能满足汉语拼音化的改革。此事被记入《西行漫记》一书,这套拼音方案也成为1949年建国后大陆文字改革的基石之一。
1949年初,国语罗马字的创始人之一黎锦熙吴玉章写信并当面交换对文字改革的见解。
1949年8月25日吴玉章毛泽东写信,请示当前文字改革工作指导原则:“根据文字应当力求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原则,中国文字应改成拼音文字,并以改成罗马字的,也就是拉丁化的拼音为好,不要注音字母式拼音与日本假名式拼音。”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
1949年8月28日,吴玉章等在华北大学举行了文字改革协会第三次发起人会议,新增胡乔木聂真为发起人。
1949年9月1日,毛泽东指定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笔名茅盾)等共同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举行了第一次理事会议,决定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
1949年12月4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召开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推选吴玉章为常务理事会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主任;推选黎锦熙胡乔木为副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了几百种汉语新文字方案。
1950年7月,教育部邀请在京的语文研究工作者30多人座谈,提出了组织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建议。
195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一个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由马叙伦主持。
根据毛泽东关于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1952年3月开始了以制定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为主的研究工作。
1952年8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
1952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下设的拼音方案组召开会议,通过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其中声母24个,韵母37个。
1953年初,毛泽东审阅了拼音方案组拟定的中国拼音文字字母草稿。他认为这套拼音字母在拼音的方法上虽然简单了,但笔画还是太繁,有些比注音字母更难写。
1953年6月,拼音方案组拟出5种草案,后议定以吴玉章的方案为基础,深入探讨。拼音方法以双拼为主。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了加强对文字改革工作的指导,于1953年10月1日在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3年11月21日,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了整理和简化汉字问题;根据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一年多来研究所得的材料,向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提出了可以首先实行的4项初步改革办法。即:
  1. 推行简体字。
  2. 统一异体字。
  3. 确定常用字,并对非常用字加注音。
  4. 极少数汉字改用拼音字母。
1954年7月1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对拼音方案组提出的5种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进行讨论,但始终无法从中确立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1954年10月,周恩来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并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
1954年10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在试制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前后,1950年到1955年,全国各地工农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了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中选择了264种,编印成《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两册,作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
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 汉字笔画式
  • 拉丁字母式
  • 斯拉夫字母
  •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 速记
  • 图案
  • 数字形式
1954年11月20日,国务院任命吴玉章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胡愈之为副主任;吴玉章、胡愈之、韦悫丁西林叶恭为常务委员,并进行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1954年12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修正后的《汉字简化方案(初稿)》和《一九五五年工作计划大纲(草案)》。在成立大会上吴玉章提出工作任务,这就是做好三项准备工作:
  1. 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2.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3. 研究和推行标准音(普通话)的教学。
1955年2月,文改会成立拼音方案委员会。
1955年5月6日刘少奇听取汇报后,提出三点意见:
  1. 为了减少社会震动,简化字要分期分批进行,原来的繁体字要保留一个时期,不要马上废除。
  2. 汉民族要有统一的语言,学校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可以考虑做出这样的规定:老师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普通话,今后凡是不会讲普通话的,不能当教师。
  3. 拼音方案制定后,要用来作试验,可以试译《毛泽东选集》。
教育部和文改会于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一级有关机关、人民团体和部队的代表207人。会议上提出用“普通话”代替“国语”这个名称,并确定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语音标准,从而解决了《汉语拼音方案》的语音标准问题。中国文改会秘书长叶籁士汇报了几年来研制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情况,同时提出六种汉语拼音方案的初稿,征求到会代表的意见。会议代表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
1956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报刊实行了横排横写。
1956年1月20日,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字改革的发言。然后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他指出:“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在会议总结发言时周恩来总理说:“中央政治局决定:‘首先简化汉字,推行书报横排,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公布后用在小学课本上,代替注音字母’。”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批转了1955年11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情况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请示报告》。《指示》所批准的文字改革方针是:“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工作。”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并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56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始审订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即《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个草案(后来人们把这个草案称为“原草案”);同时还发表了《关于拟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
1956年3月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扩大)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当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出《关于组织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通知》。
1956年3月20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各省、市开始进行方言普查。
1956年3月,吴玉章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报告。吴玉章的这个报告,阐述了1955年以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委员会研制的汉语拼音方案的性质和作用。
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于1956年4月到1957年10月召开了10次会议,对《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
1956年9月2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发言。发言指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罗马字母,这是确定了的。因为拉丁字母是现代大多数的民族语言中所公用的字母,并且是为我国知识界所已经熟悉的一种字母。……拼音方案,在目前主要的用途,是为了给汉字注音和用作教学普通话的工具。
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主任,张奚若胡乔木为副主任,委员有16人。审订委员会成立以后,召开五次会议,多次商讨,并邀请在京的语言、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科技、翻译各界以及部队和人民团体的代表178人举行座谈,同时向京外39个城市的100位语文工作者书面征求意见。
1957年10月,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0月25日,政协全国常委会扩大会议同意《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即修正草案)。
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国会议第六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
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后,两年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地方协商委员会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并且由国务院组织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加以审核修订,最后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加以审议,现在由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准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讨论和批准,并且决定登报公布,让全国人民事先知道。 应用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注音来帮助识字和统一读音,对于改进学校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扫除文盲,都将起推进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制定文字和学习汉语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因此,这个方案草案在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之后,可以在师范、中小学校,成人补习学校,扫盲教育和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完善化。具体办法,将由教育部、文化部及其他有关单位会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分别拟定,报告国务院批准施行。
1957年11月29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讨论壮文方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报告》上报国务院。报告中说:这个壮文方案(草案)在字母的用法上跟汉语拼音方案基本上一致,而且能表达壮语的语音特点,在试用推行过程中受到壮族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讨论壮文方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报告》,并作了批复:……同意关于少数民族文字中设计字母的五项原则,今后少数民族设计文字方案的时候,都应该按照这些原则办理。
1957年12月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四次会议批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宣传工作计划要点》,拟定从1957年12月11日至1958年1月11日为汉语拼音方案宣传月。
1957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和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1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报告规定了我国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并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胡乔木同志也作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的报告。会后,政协全国委员会派出六个宣传组,分别到华东、西北、中南、西南、东北、京津的15个大城市宣传《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明确透彻阐述。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始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吴玉章在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经过讨论后,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决定:一、批准汉语拼音方案。二、原则同意吴玉章主任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认为应该继续简化汉字,积极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1959年12月27日山西省教育厅在万荣县召开了全省推行注音扫盲现场会议。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
196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总结了注音识字的优越性。
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制定了《少数民族语地名调查和翻译通则(草案)》,对地名翻译中若干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联合颁发了《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语拼音字元音译转写法(草案)》。
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通过了《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关于推荐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作为中国地理名称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的决议》
大会,认识到(三字二词下加圆点“·”):《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法定的罗马字母拼音方案;中国已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注意到(三字二词下加圆点“·”):《汉语拼音方案》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是健全的,也极宜作为中国地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汉语拼音版)》、《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英汉对照)》以及其他资料已经在中国出版;《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考虑到(三字二词下加圆点“·”):经过一个适当的过渡时期后,在国际上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理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依据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推荐(四字二词下加圆点“·”):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国际上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地理名称的(惟一)系统。1978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重申必须继续贯彻“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总局等单位《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国在对外文件、书刊中的人名、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一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改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是取代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消除我国人名地名在罗马字母拼写法方面长期存在混乱现象的重要措施。”
1979年4月22日至28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在杭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汇报会。
1979年5月6日上海市举行了高等院校文字改革教材编写协作会议的第二次会议。
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从1979年6月15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从这一天起,秘书处起草、翻译或发出的各种文件都用“汉语拼音”书写中国名称。”
1979年8月11日至2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1979年9月,由曹余章许宝华、颜逸明、杨春霖、张静等57人发起,胡愈之吕叔湘王力叶籁士等14人赞助,提出了“成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会倡议书”。
1980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充实和加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通知》。
充实和加强后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0年5月20日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音规则(草案)》。
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1981年7月13日20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成立大会。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中文罗马字母拼写,1991修订。
1984年12月,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汉语部分)》。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4年年底,召开了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经过充分讨论,会议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文字改革诸项任务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应该提到首位。会议还明确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将在中国语文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将与汉语拼音相辅相成,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5年10月21日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学座谈会。
1985年初,国务院同意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
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地名管理条例》,“第八条: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拼写细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又一次确立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其中给出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并且要求初等教育的汉语拼音教学。
2008年1月25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举行2008年第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纪念活动有关内容及汉语拼音推行情况。
2008年9月16日,位于台湾中华民国行政院跨部会议通过提案,放弃此前使用通用拼音的政策,改采汉语拼音为译音标准,并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形式构成
参见:汉语拼音音节列表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汉语的发音。对应汉语音系学现代音韵学)的汉语音节结构划分,汉语拼音的形式构成也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规定,汉语拼音使用26个现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写之分,字母顺序与英语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规定为“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之用。由于汉语拼音的实际职能仅限于拼写汉语普通话,如今这条规定已然无人问津。不过,字母V/v目前又作为一个键位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为不能省略两点附加符号的字母ü规定的通用键盘替代表示。
有时可能需要注意,汉语拼音方案发布时使用的字体是世纪哥特体,与常见的拉丁字母略有不同,主要差别是没有衬线以及字母A的小写ɑ和字母G的小写ɡ。这种习惯一直沿用下来,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本身并没有规定用哪种字体。这两个字形多用于中国大陆正规的语言学专著以及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出版物,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出如此设计,主要是担心初学拼音字母的学童在手写的时候也去机械模仿常见印刷体a和g的字形。但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如何印刷都变得无伤大雅。而且方案同时规定:“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可见,汉语拼音字母和其他常见的基本拉丁字母并不是两套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还使用了一些附加符号,主要是声调符号和字母ü上的两点符号。前者与字母的组合虽然数目有限,但具体和哪个字母形成组合其实都是临时的,因为一个声调符号就表示了整个音节的高低变化,或者说,表示了一种“超音段音位”;后者来源于德语的元音变音字母(Umlaut),与字母u的组合固定地表示一个元音([y])。还有一种极其少见的附加符号,用在e/z/c/s之上,形成ê//ĉ/ŝ,依次表示一个单元音韵母([ɛ])和三个卷舌塞擦音声母zh/ch/sh。

字母表
字母A aB bC cD dE eF fG gH hI iJ jK kL lM mN nO oP pQ qR rS sT tU uV vW wX xY yZ z
读音(拼音)abêcêdêeêfgêhayijiekêêlêmnêopêqiuarêstêwuvêwaxiyazê

注:字母的读音和字母的发音不可混淆。
声母
汉语中每个音节起始处的辅音可以构成声母。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规定的声母符号一共有21个。
不过,汉语音节起始处绝非只有21种辅音。在实际语流中,半元音、喉塞音和某些鼻音都可能成为一个汉语音节的领音。音系学将这些辅音归纳为零声母音段,而如“安”(an)“英”(ying)“文”(wen)“元”(yuan)等就是零声元音节。由于零声母辅音听感并不十分明显,加之汉语拼音属于音位拼音而非音素拼音,汉语拼音方案不承认其声母地位,认为零声元音节是以元音开头的、没有声母而只有韵母和声调的音节。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21个声母符号,按照《声母表》原顺序排列如下:
字母bpmfdtnl
发音
字母gkh jqx
发音 
字母zhchshrzcs
发音

方案规定,zh/ch/sh可以省略作ẑ/ĉ/ŝ,ng可以省略作ŋ。然而,这几个符号并不常用。
按照声母所对应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布,可列表如下(方括号中是国际音标,仅供参考):
塞音塞擦音擦音通音鼻音边音
清音清音清音浊音浊音浊音
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
双唇音b [p]p [pʰ]m [m]
唇齿音f [f]
舌尖音(齿龈音)d [t]t [tʰ]z [ts]c [tsʰ]s [s]n [n]l [l]
卷舌音zh [tʂ]ch [tʂʰ]sh [ʂ]r [ɻ]
平舌音(龈颚音)j [tɕ]q [tɕʰ]x [ɕ]
舌根音(软颚音)g [k]k [kʰ]h [x]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7个韵母。分别是:
单元音韵母i
丨 衣
u
ㄨ 乌
ü
ㄩ 迂
a
ㄚ啊
ia
丨ㄚ呀
ua
ㄨㄚ蛙
o
ㄛ喔
uo
ㄨㄛ窝
e
ㄜ鹅
ê
ㄝ诶
ie
丨ㄝ耶
üe
ㄩㄝ约
er
ㄦ儿
复元音韵母ai
ㄞ哀
uai
ㄨㄞ歪
ei
ㄟ诶
u(e)i
ㄨㄟ威
ao
ㄠ熬
iao
丨ㄠ腰
ou
ㄡ欧
iou
丨ㄡ优
带鼻音韵母an
ㄢ安
ian
丨ㄢ烟
uan
ㄨㄢ弯
üan
ㄩㄢ冤
en
ㄣ恩
in
丨ㄣ因
u(e)n
ㄨㄣ温
ün
ㄩㄣ晕
ang
ㄤ昂
iang
丨ㄤ央
uang
ㄨㄤ汪
eng
ㄥ亨的韵母
ing
丨ㄥ英
ueng,或同ong
ㄨㄥ翁
同iong
ong
ㄨㄥ 轰的韵母
iong
ㄩㄥ庸

注释:
  1. “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用i。
  2. 韵母ㄦ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
  3. 韵母ㄝ单独使用的时候写成ê。
  4. i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ya(呀),ye(耶),yao(腰),you(优),yan(烟),yin(因),yang(央),ying(英),yong(雍)。
  5. u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a(蛙),wo(窝),wai(歪),wei(威),wan(弯),wen(温),wang(汪),weng(翁)。
  6. ü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迂),yue(约),yuan(冤),yun(晕)。
  7. ü列的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但是跟声母l,n的时候写成lü(吕),nü(女)。
  8. 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其中,只有1个元音或者1个元音带1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2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3个元音或者2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还曾经有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呼(a、o、ê、e)、齐齿呼(i)、合口呼(u)和撮口呼(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根据汉语拼音方案,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
  •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阳平符号从左下写起(提),去声符号从左上写起。
轻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而某些辞书上是通过在音节前加点的方式来表示轻声。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1. 如果有a,则标在a上。
  2. 如果没有a,但有o或e,则标在这两个字母上。这两个字母不会同时出现。
  3. 如果也没有o和e,则一定有i、u或ü。如果i和u同时出现,则标在第二个韵母上。这是特别针对ui和iu而言的(这两个音的实际读音应该是uei和iou)。如果i和u不同时出现,则标在出现的那个韵母上。
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í'ǎo(皮袄),xī'ān(西安)。


注:字母的读音和字母的发音不可混淆。
声母
汉语中每个音节起始处的辅音可以构成声母。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规定的声母符号一共有21个。
不过,汉语音节起始处绝非只有21种辅音。在实际语流中,半元音、喉塞音和某些鼻音都可能成为一个汉语音节的领音。音系学将这些辅音归纳为零声母音段,而如“安”(an)“英”(ying)“文”(wen)“元”(yuan)等就是零声元音节。由于零声母辅音听感并不十分明显,加之汉语拼音属于音位拼音而非音素拼音,汉语拼音方案不承认其声母地位,认为零声元音节是以元音开头的、没有声母而只有韵母和声调的音节。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21个声母符号,按照《声母表》原顺序排列如下:
字母bpmfdtnl
发音
字母gkh jqx
发音 
字母zhchshrzcs
发音

方案规定,zh/ch/sh可以省略作ẑ/ĉ/ŝ,ng可以省略作ŋ。然而,这几个符号并不常用。
按照声母所对应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布,可列表如下(方括号中是国际音标,仅供参考):
塞音塞擦音擦音通音鼻音边音
清音清音清音浊音浊音浊音
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
双唇音b [p]p [pʰ]m [m]
唇齿音f [f]
舌尖音(齿龈音)d [t]t [tʰ]z [ts]c [tsʰ]s [s]n [n]l [l]
卷舌音zh [tʂ]ch [tʂʰ]sh [ʂ]r [ɻ]
平舌音(龈颚音)j [tɕ]q [tɕʰ]x [ɕ]
舌根音(软颚)g [k]k [kʰ]h [x]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7个韵母。分别是:
单元音韵母i
丨 衣
u
ㄨ 乌
ü
ㄩ 迂
a
ㄚ啊
ia
丨ㄚ呀
ua
ㄨㄚ蛙
o
ㄛ喔
uo
ㄨㄛ窝
e
ㄜ鹅
ê
ㄝ诶
ie
丨ㄝ耶
üe
ㄩㄝ约
er
ㄦ儿
复元音韵母ai
ㄞ哀
uai
ㄨㄞ歪
ei
ㄟ诶
u(e)i
ㄨㄟ威
ao
ㄠ熬
iao
丨ㄠ腰
ou
ㄡ欧
iou
丨ㄡ优
带鼻音韵母an
ㄢ安
ian
丨ㄢ烟
uan
ㄨㄢ弯
üan
ㄩㄢ冤
en
ㄣ恩
in
丨ㄣ因
u(e)n
ㄨㄣ温
ün
ㄩㄣ晕
ang
ㄤ昂
iang
丨ㄤ央
uang
ㄨㄤ汪
eng
ㄥ亨的韵母
ing
丨ㄥ英
ueng,或同ong
ㄨㄥ翁
同iong
ong
ㄨㄥ 轰的韵母
iong
ㄩㄥ庸

注释:
  1. “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用i。
  2. 韵母ㄦ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
  3. 韵母ㄝ单独使用的时候写成ê。
  4. i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ya(呀),ye(耶),yao(腰),you(优),yan(烟),yin(因),yang(央),ying(英),yong(雍)。
  5. u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a(蛙),wo(窝),wai(歪),wei(威),wan(弯),wen(温),wang(汪),weng(翁)。
  6. ü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迂),yue(约),yuan(冤),yun(晕)。
  7. ü列的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但是跟声母l,n的时候写成lü(吕),nü(女)。
  8. 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其中,只有1个元音或者1个元音带1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2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3个元音或者2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还曾经有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呼(a、o、ê、e)、齐齿呼(i)、合口呼(u)和撮口呼(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根据汉语拼音方案,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
  •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阳平符号从左下写起(提),去声符号从左上写起。
轻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而某些辞书上是通过在音节前加点的方式来表示轻声。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1. 如果有a,则标在a上。
  2. 如果没有a,但有o或e,则标在这两个字母上。这两个字母不会同时出现。
  3. 如果也没有o和e,则一定有i、u或ü。如果i和u同时出现,则标在第二个韵母上。这是特别针对ui和iu而言的(这两个音的实际读音应该是uei和iou)。如果i和u不同时出现,则标在出现的那个韵母上。
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í'ǎo(皮袄),xī'ān(西安)。
 作用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是汉语的一种辅助工具。汉语拼音是汉语罗马化的统一规范,用于汉字不能或者不方便的领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9 发表于: 2010-01-29
 现代标准汉语   “华语”重定向至此。关于华语之其他意思,详见“华语 (消歧义)”。 本条目介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现代汉语标准语,关于汉语的其他含义,另请参见汉语汉语方言官话方言 现代标准汉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现代标准汉语主要使用人口分布
(含作为通用语言)
■官方语言及大多数人口使用
■庞大但较少数人口使用
■少数人口使用
注:有华人分布但未使用现代标准汉语的区域不包括在内 
区域: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以及文莱、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毛里求斯、蒙古、菲律宾、俄罗斯亚洲、泰国、英国、美国、越南等地的华人社区[1]
使用人数 12亿以上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现代标准汉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联合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
 澳门
 中华民国
 新加坡
 
管理机构: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语推行委员会
 推广华语理事会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CHN
ISO 639-3: cmn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现代标准汉语,是普通话国语华语的统称,指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书面语,并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是国际人士学习汉语言的主要参照。
现代标准汉语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同交际语言。其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东南亚称为“华语”,但现代标准汉语并不等同于北京话
因地域的不同,普通话国语华语在语音与词汇上存在细微差别,尽管可理解为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然而在正式的书写语法上相对统一。而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很多现代标准汉语的变体,如国语在台湾演变成台湾国语(有强烈台湾腔的北方话);新马地区则有新马华(受闽粤及马来语影响的北方话);而中国大陆则有更多变体,如四川普通话南宁普通话港式普通话等等。对比起北京话、台湾国语、新马华语,尚可互通。四川普通话、南宁普通话、广式普通话之间是直接用本地方言硬套北方话语音,所以一般只在当地使用,几乎难以在外地互相沟通。
 
名称
事实上,很多讲方言的人对国语、普通话、华语的定义都不是很清晰一致。许多人经常将国语、普通话,甚至北京话视为同义词交互使用。另外,又会认为华语等于中文或某种汉语。以下是官方定义:
国语
台湾,现代标准汉语的正式称谓是国语,国民党戒严时期,台湾各族沟通也由日语变化成国语(与日治时期推行日本语言的政策,限制对原本语言的使用,推动所谓“国语家庭”(国语の家)如出一辙),教育部门则多称中华民国国语文。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规范与推广。国立编译馆主编、正中书局出版的部编大专用书《国语》内所解释,国语分广义和狭义来说,兹改述如后:“对外国语来说,则国内各民族的一切语言和文字,可统称为广义的国语;在本国,对方言来说,则指国家选定以北京地方的现代音系为标准音的标准国语,为狭义的国语,对内用以通行各地,对外作为国家语言的代表。”[2]而台湾地区使用的国语有较为规范的国语与带有台湾话腔的台湾国语。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治理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在国语运动之时亦分别被英国、葡萄牙所统治(后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大陆人民目前所讲的现代标准汉语的和国语并不完全一致。中国大陆在中华民国时期也称之为国语。
普通话
在中国大陆,1955年之后现代标准汉语的正式称谓是普通话,意为“普遍共通、普遍通用”之全国共通语言。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全国(不包含香港澳门)推广。而香港及大陆民间有时也将“国语”一词作为大陆普通话的别称。在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根据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中央政府无法在当地强制推广普通话,但两地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均在回归后通过不同方式推行普通话[5][6]。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对台湾的主权,其人民代表大会亦有台湾的席位,但是由于台湾地区(包含台澎金马等)事实上由中华民国所控制,故而未于台湾地区推广普通话。事实上,中华民国在台湾已经推行国语运动,其本质及实效与推广普通话无异。两岸隔绝的期间只有福建沿海与金门两地的普通话及厦门话口音因台湾的电视台节目播送而相对接近。
 华语
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代标准汉语的正式称谓是华语,以现代汉语和北京官话为基础。新马华人普遍使用的汉语,明显受到福建及粤语的影响,并混合了相当多的英语及马来语语音,因此较中国大陆台湾有较多外来语,与香港语文港式粤语)相似。这种称谓容易引起歧义,一般华人的概念认为汉语标准语和所有汉语方言都属于华语。惟于国际场合,华语之称较普通话、国语显得中立。
 发展历史
主条目:标准汉语发展史不同于历史上一直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为标准的阿拉伯语,同英语等世界上其它语言一样,标准汉语也一直在发展演变。
古代标准汉语
上古汉语周代
前1000年前200年
尔雅,引申为雅言
秦汉时代
前200年200年
雅言,也称正音通语
魏晋时代
200年600
雅言,也称正音通语
中古汉语隋唐时代
600年900年
切韵(隋)
唐韵(唐)
两宋时代
900年1276年
广韵(北宋)
平水韵(南宋)
近代汉语
元代
1276年1368年
中原音韵(元)
明清时代
1300年1900年
洪武正韵(明)
京音(清)
注:标准音 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洪武正韵都是兼顾南北的,而中原音韵和京音都是北方话。故灰色表示兼顾南北,红色表示北方话。
 现代标准汉语 1949年以前
现代汉语标准语继承于始于北宋、定命于的“官话”体系。
1909年政府设立了“国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后年2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
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江苏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最后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
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
1928年国民政府改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
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为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
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
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现代标准汉语 1949年以后
1949年之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汉语标准(分别为国语系统和普通话系统)沿不同的轨迹发展。此外,在东南亚等华人地区,有源于国语系统的华语系统。
中华民国于1945年戒严结束,一直以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新国音作为国语标准。之后的语音,常带有台湾方言口音,而出现所谓的台湾国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开始,用普通话来称呼汉语标准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机构的解释,“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不称为“国语”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普通话仍以北京音为基础,与(老派)国语相比,在单字的发音上几乎相同,但在听感(涉及到语调等)、词汇上又有不同。自1950年代起,各时期普通话的特点亦有所变化,两者已有一定的区别。
东南亚华人社区里,华语是汉语的意思,但实际上,华语往往特指汉语标准语,而不指东南亚华人最常见的母语(几种汉语南方方言)。东南亚华语的标准语大致继承了老派国语-普通话的体系,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发音、词汇甚至语法往往带受母语方言和非汉语(主要是英语)的影响,与国语、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
 地位
主条目:国语运动推广普通话讲华语运动中文热现代标准汉语分别是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语言,在新加坡共和国是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海外华人的现代标准汉语发音带口音的相当普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以往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为不上台面的俗话,视方言为现代化发展的阻碍。
 中华民国
国民党戒严时期,国语以外的其他方言,闽语、客语、阿美族语、排湾族语、泰雅族语、布农族语、鲁凯族语、卑南族语、邹族语、赛夏族语、达悟族语...等受到媒体广播限制。书籍、广播、电视皆以国语为主,并且逐年删减方言节目。 国民政府时期曾在台湾强制推广国语、限制母语的政策(即“国语运动”),但现已废除。过去官方的限制母语政策,在各地小学实行的结果是把族群仇恨的种子植入许多小学生心中、因此被视为国民党政府的错误政策。尔后李登辉总统乃至于后来的民进党政府的政策是推广 母语原住民语闽南语客家语已经成为多数政治人物必须学习的语言。
虽然台湾自年民主化后推广母语(本土化政策),但国语仍是主要官方用语、不同族群间的交际语甚至年轻族群的主要语言,其普及率远高于普通话在中国大陆的普及率。由于大众媒体的强势作用,包括新闻台、亲子台、新知、娱乐、综艺、卡通等类型节目及电视广告仍以国语为主,原、客、闽南三大乡土语言的生存受到威胁。
原、客、闽南三大乡土语言(教育部官方称呼:台湾原住民语言,台湾客家语,台湾闽南语)中,连广泛使用的台湾闽南语都有一定危机:多数台湾人听得懂、也有一定数量的年轻人及儿童是以此为母语或双母语—国语及台湾闽南语双母语;但是许多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闽南话能力已经大幅下降。父母及祖父母这一代之间对话用闽南话,但只要与子女等晚辈交谈就大幅使用国语的现象也很普及,许多家庭在未来将成为纯国语家庭。台湾客家语的传承出现相当危机(许多客家年轻人听不懂客家话);台湾原住民语言有灭绝危机。另外,台湾的识字率虽然接近100%,但精通原、客、闽南三大乡土语言的比例仅有一、两成。近年来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在小学增加了乡土语言教学。而除了偶像剧以及有配音的外来戏剧(如韩剧港剧等)仍以国语发音以外,晚上八点档的连续剧有不少是以闽南语发音的,而客家电视台亦推出了客语戏剧、节目,原住民电视台亦同,初期以年长者为对象,尔后则推广至年轻族群。而台湾的新闻台虽然有母语新闻,但是曾被批评以母语播报时,以国语为文法;另外台湾的族群分布地区渐趋模糊,各级学校大多使用国语授课,多数学校教师也无法有充分的时间以原、客、闽南等语言授课。由此可以知道母语的传承有一定的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严格来说,普通话并不是北京话(北方话)。在中国大陆,“推广普通话”被作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写入了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方言的使用则受到了限制。近年来,这种限制有所放开,各个地方电视台方言类节目层出不穷,不少城市有方言类新闻节目和电视剧,但多以娱乐类为主,例如上海台的情景喜剧《啼笑往事》;苏州台的苏州话新闻《山海经》;南通台的《总而言之》;广东电视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吉林台的《红男绿女》;湖南经视的《一家老小向前冲》等。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运动,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学校出现了禁止学生讲方言的情况。有观点认为:在某些地区,一边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子无法流畅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强制推普遭到了网络舆论的批评。一部分人认为方言地区出现一定数量的以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的青年并不会使方言文化灭绝。
比较客观的观点则认为,“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交流,也便于外国人与不同地区中国人交流。但方言承载着大量的口头文学遗产,例如苏州评弹河南豫剧]等曲艺或戏曲都诞生于方言基础。消灭方言将导致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临灭绝。并且方言是乡情的纽带。人为割断这种纽带,可能会加速地方性传统文化的破坏。
在改革开放以前,习惯说普通话的人很少,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使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随着推普蔓延至全国,以及近年来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作用,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截止2009年全国约有六成左右的人会说普通话,方言流行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发达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较高,但日常生活中本地人间多以方言交流。而普通话甚至变成异乡人后代的主要语言。更有人指“普通话教学”即是“母语教”,此番言论更激发方言保护者的网络讨论。关于“是否应该推普”、“推普同时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缩”等命题,在中国大陆民间一直有争论。
在许多特定场所,如大型机构、地级以上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规定普通话是唯一的正式语言,一般不在这些场所中使用除官话外的其他方言。但是局部的村镇由于本地人占多数,官方仍以当地方言作一般交流。 各地的本地人在公共场合与外地人交流多使用普通话,当地人之间交流一般使用方言,然而对于9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人来说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北方使用中原官话晋语的部分地区的许多城市和南方个别城市,已经出现一些当地年年轻人不会说当地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情况;在其它地区,城市年轻人的母语也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方言表达能力相对上一代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即使讲方言也会偶尔夹杂普通话。
在北京,人们很难听到纯正的普通话,基本上都是儿化音的“京腔”。 在中国大陆沿海经济发达的广州、上海等城市,普通话普及度高,但日常生活中本地人多以方言交流。]珠三角,普通话不敌方言,显示出相对弱势。在外地移民占多数的地区,如深圳普通话已取代当地原住民方言(客家语围头话)成为日常的通用语言;粤语客家语在当地公共场合中均已几乎完全退出,只能处于生活方言岛的状况,单纯地使用本地粤语客家语在市区沟通上可能会有困难。
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度较城市低,但逐年提高。乡村方言保留着比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某些方言词汇无法用普通话准确表达,而普通话历来在村民心中属于场面上的“官话”,有时说普通话会被嘲笑是“拿腔拿调”。
东南亚
新加坡,华语是四种官方语言之一,新加坡华籍人士多来自闽、粤,政府推行的华语并非来自家乡的福建话或广东话,官方所指的华语是普通话,且电视上禁止使用方言。新加坡李光耀政府则有鼓励华人民众使用华语沟通的“说华语运动”。
东南亚华人主要以闽南语、粤语、客家话、潮州话、海南话等南方汉语为母语。近年来,华语(普通话)在这些地区升温,逐渐成为社交和商业通用语之一。
而华语虽然在马来西亚并非官方语言,但大部分华人都会讲华语。这是因为该国华社热心兴办华校:国民型华小和独立中学都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而北马的国民型中学也规定华语为必修科。当地华人带有浓厚方言腔、低音价的华语口音称为联邦腔
 港澳
港澳地区以粤语为官方语言,政府、学校虽有鼓励学习普通话,但没有广泛化的趋势。但自回归中国后,两地的年青人对普通话的学习热情在学校强制开设普通话科之下开始轻微提升。一些带有左派背景的中学更使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语言水平也较殖民地时期高,不过大部份人仍只能说出一些广式普通话。
语音系统
以下将以普通话为例,介绍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母、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对普通话而言,介音、韵母、韵尾则被合成称为“韵母”。
单音节发音
普通话的声韵母系统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系统,台湾国语比较少强调卷舌音,但台湾国语发音时,仍保留卷舌音(或称为翘舌音),并非全然舍弃不发。普通话的声调亦大体继承北京话的系统,即阴平55,阳平35,上214,去51,以及轻声;台湾国语的上则为21。
声母
声母列表:
声母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前音舌根音零声母/特殊声母
b [p]
p [pʰ]
m [m]
f [f]z [ts]
c [tsʰ]
s [s]
d [t]
t [tʰ]
n [n]
l [l]
zh [tʂ]
ch [tʂʰ]
sh [ʂ]
r [ʐ]
j [tɕ]
q [tɕʰ]
x [ɕ]
ɡ [k]
k [kʰ]
h [x]
y [j]
w [w]
韵母
韵母列表:
韵母
单韵母前响复韵母后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
ɑ [ɑ]
o [ǫ]
e [ɤ]
ê [ɛ]
i
u
ü [y]
er [əɻ/ɐɻ]
-i(si,zi ci中) [ɿ]
-i(zhi chi shi ri中) [ʅ]
ɑi [aɪ]
ei [eɪ]
ɑo [ɑʊ]
ou [oʊ]
iɑ [iɑ]
ie [iɛ]
uɑ [uɑ]
uo [uǫ]
üe [yɛ]
iɑo [iɑʊ]
i(o)u [iəʊ]
uɑi [uaɪ]
u(e)i [ueɪ]
ɑn [an]
en [ən]
in [in]
ün [yn]
iɑn [iɛn]
uɑn [uan]
üɑn [yɛn]
u(e)n [uən]
ɑnɡ [ɑŋ]
enɡ [ɤŋ]
inɡ [iŋ/iəŋ]
onɡ [ʊŋ]
iɑnɡ [iɑŋ]
uɑnɡ [uɑŋ]
uenɡ [uɤŋ]
ionɡ [yŋ/iʊŋ]
单字声调
 在普通话里,只有平声有阴阳分立,没有入声,因此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声调:
  • 阴平(标为“-”,声调值55)
  • 阳平(标为“ˊ”,声调值35)
  • 上声(“上”读作shǎng,标为“ˇ”,声调值214)
  • 去声(标为“ˋ”,,声调值51)
此外还有轻声(标为“·”或不标),在超音节词句中使用。轻声是否该称为声调,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
(ma)单音的四个声调国语等的音调与普通话相同,单字音调值则有些许区别(上声为21)。
中古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里被划入各种声调里。这点与绝大多数汉语方言不同。
超音节发音
现代标准汉语在读词句时,字的发音会有一定的变化,例如变调轻声儿化
变调
现代标准汉语发音时,字和字连起来发生字调与单字音调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变调一般出现在下列情况:
上声的变调
    1. 当两个上声字连读时,第一个字的声调值变为35,即等于阳平的调值。变调调值是214-35。 例如“老鼠”,两字音调都是上声,但发音为阳平、半上声,和“牢鼠”的读法相近但不相同。
    2. 当三个上声字连续时,则比较复杂,要分析具体情况。
      • 当词语首二字是双音节,而第三字是单音节时,首二字都读阳平声。如“保管好”,发音是阳平、阳平、上声。
      • 当词语首字是单音节,而尾二字是双音节时,首字变成21,第二字读阳平声。如“总保管”发音是半上声、阳平、上声。
  • 如果上声字后面接着非上声字,亦即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前,且该上声字不处于句末、不处于被强调状态时,常读作半上声。
 “一”和“不”的变调
    1. 在去声音节之前,“一”读阳平声,如“一定”。
    2. 在非去声音节之前,“一”读去声,如“一天”、“一年”、“一起”。
    3. 在词语之间,“一”读轻声。但表示序数时或其他情况下,“一”都读原本的阴平声。
    4. “不”只有在去声音节前才变调为阳平声。在词语之间,“不”读轻声。
轻声
现代标准汉语发音时,某些字音失去了其原有的声调,而变得轻而短促的现象,叫做轻声
中国大陆
根据中国大陆普通话标准,简单而言,轻声一般出现在下列情况:
  • 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如“的、得”),动态助词(如“了、着),语气词(如“吗、呢”)等虚词,一般读轻声。
  • 普通话中名词和代词的后缀,如“子、头、上、们”,读作轻声。
  • 现代汉语中某些双音词的末字读作轻声,分以下几种情况:
    1. 有些词语必须读为轻声,如“多么”、“学生”、“喜欢”,其中也包括大多数叠音词(如“哥哥”、“星星”)和连绵词(如“萝卜”、“模糊”)。
    2. 有些词语可以读为轻声也可以不读,但二者词义或词性不同,如“大意”、“地道”、“便当”。
    3. 有些词语可以读为轻声也可以不读,且二者词义并无区别,如“因为”、“起来”、“机器”。
台湾
根据中华民国教育部标准,轻声出现的情况要比中国大陆标准略少。在上述情形中,轻声可读可不读且意义无差异时,台湾国语标准一般不作轻声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南方人、台湾人和东南亚华人在使用现代标准汉语时,受其方言影响,使用轻声的频率要比上述标准低得多,不少人甚至几乎不使用轻声。但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交流,因此也可将其视为广义上的现代标准汉语。
儿化音
普通话发音时发音时,“儿”作为后缀不独立成音节,而是和前一音节合在一起,成为前一音节韵母的卷舌韵尾的现象,叫做儿化
中国大陆
  • 根据普通话标准,简单而言,儿化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书面语可儿化可不儿化,但口语必须儿化,如“这儿”、“小孩儿”、“好玩儿”。
    2. 书面语一般不儿化,但口语一般儿化,且儿化与不儿化词义或词性不同,如“头儿”、“盖儿”、“宝贝儿”。
    3. 书面语一般不儿化,但口语一般儿化,且儿化与不儿化词义并无区别,如“上班儿”、“口味儿”、“菜单儿”。
由于儿化音具有浓厚的北方口语色彩,在新闻播报和其他正式或严肃的语言环境中不宜多用。需要指出的是,与中国大陆北方人大多频繁使用儿化音不同,中国大陆南方人多数在使用普通话时,受其方言影响,使用儿化音的频率要比上述标准低得多,不少人甚至几乎不使用儿化音。但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交流,因此也可将其视为宽泛意义上的普通话。台湾
根据中华民国教育部标准,儿化出现的情况要比中国大陆标准少得多,除“这儿”等少量词语外,台湾国语标准一般不作儿化音处理。
 拼读系统与拼音化
标准汉语拼读系统
法国拼法
国语罗马字
汉语拼音
拉丁化新文字
德国式拼音
注音符号
邮政式拼音
通用拼音
威玛拼法
耶鲁拼法
汉语标准有许多套拼读系统。著名的有注音符号威妥玛拼法汉语拼音注音二式通用拼音等。除注音符号外,其余拼读系统均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形式。目前汉语拼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普通话的法定拼音。中华民国(台湾)的国语则普遍使用注音符号,政府法定的拼读系统仍具争议中,英译则多用威妥玛拼法。西方出版的图书以往使用威妥玛拼法,但是从19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出版物采用汉语拼音,到2000年以后,几乎所有的学术书籍都已改为汉语拼音。
历史
自从西方人东来中国,并尝试学官话,自然需要创制用来记录汉字读音之拼音系统。多年来,曾经有不少拼音系统推出。19世纪时,最先出现的就是威妥玛拼音,根据其发明者命名。
1906年,标准邮政式拼音推出,同样是不太规则的系统,也多数用于地名。
以上两种系统现在仍被使用,但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现在多数只是出现在旧课本或历史书等。
20世纪时,有些中国语言学专家提出数个转写系统,而其中一个更是全新拼音系统:注音符号,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转写系统是汉语拼音,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8年推出的方案。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现在也部分采用汉语拼音。
在20世纪初至1980年代,一直有人不少人,也曾包括中国大陆官方,认为汉语应该走抛弃汉字的拉丁拼音化道路。由于汉语拉丁化运动采取的是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因此汉语标准语的拼读系统得到了运动支持者的重视,其中以汉语拼音为甚。但拉丁化方案最后被放弃,基于汉语包含非常多同音词。而且,汉字也与古代文学和文化息息相关,令拉丁化运动推行甚为困难。
80年代之后,随着汉字的计算机输入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汉语拉丁化运动已逐渐平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亦不再采取这种论调,民间亦同时销声匿迹。
耶鲁拼音不太受欢迎,也比较过时,却更能代表官话的音位。
语法
主条目:汉语语法现代标准汉语是完全基于北方汉语的语法,句式使用“主谓宾”的结构,经常使用“的、地、得”,以及甚少语气助词。
现代标准汉语虽然摒弃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大陆的官方文件都完全遵从这种方式。但在其他许多华人社会的现代文章中,经常会用到曾经历几个朝代全国各省通用文言文中的通用字、词或成语以令句子更为简洁文雅,如之(的)、其(他)、甚(很)等等。
 标准与普通
很多时候,不同地区的人士会惯常使用一些方言(惯用语)的词汇于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使其表达更加明确及灵活化,有人说这不是一种标准的书面语,也非标准的普通话。问题是什么才是“标准”。不要忘记了无论文字或语言都应以“普及通用”(普通话)和“约定俗成”为主,这个大原则之下,文与言都会因应时地而改变,而不会有永恒的标准。
用语差异
 华语、普通话、国语
北京话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中华民国国语新马华语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许差异。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标准口音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无口音)和“非标准口音”(带口音)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学习普通话及口音的有无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让人感觉得很有“文化”。但这种情况也造成在北方,能够使用流利标准语的人士被视为高水平,使用任何一种方言都被认为粗鄙;而在南方刚好相反,说得太标准而没有口音,被视为装腔作势。
在广东、广西这些地方,大部分民众都会讲有口音的普通话并夹杂方言词汇,而讲得太标准的普通话反而让一般民众听不懂。进而间接造成南北文化对峙重提并打压方言存在的空间。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以普通话为例:
  1. 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2.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中国大陆,如垃圾,台湾国语读“勒色”,普通话读“拉机”。
  3. 受方言或其它语言一定程度影响,但完全不影响交流的普通话,是否被视为带有口音,则因人而异。例如,一定程度“京味”、“东北味”普通话。
 词汇差别
主条目:眷村黑话简体中文#地方用语繁体中文#地方用语台海两岸在某些习惯用语上,经过长时间的隔绝,也有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调国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所 使用的一些语汇,而这些语汇在中国大陆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较少使用。比如说,“长”(相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村长”,在中华民国,里和村为相同等级的行政区域,而中国大陆没有这种行政区域。以下括号内均为中国大陆替代用词)、“邮差”(邮递员)、“车夫”(只会对非机动的陆上运载工具的驾驶员才称车夫,已成为旧时代语汇,现在使用或含贬义)、“佣人”、“次长”(中华民国文官体制,当中政务次长约略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副部长)、“级任 教师”(班主任)、“学艺股长”(学习委员)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词,也继续在台湾调的国语中使用。但是,中国大陆则是使用反映新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 “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中国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苏金智 2000)。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相比,台湾国语的词汇除了融入部分日语、闽南或客家词语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保留较多的古语词。台湾国语词汇另一个特点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词语继续指称某一群体的人。由于,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各地成立许多眷村,各省或帮派间词汇亦有少部份成为台湾国语的词源,例如条子(警察)、马子(女性,女友)。台湾亦出现很多国字头的词语,如国文国小国中国字国立等,其“国”字可能代表:国民、民国、国家、中华民国。
同样地,中国大陆的名称多有“人民”字样,如人民路人民警察人民医院人民公社(已废除)、人民公园等。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