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新用] 温胆汤汇粹
温胆汤汇粹
【温胆汤】来源:《删补名医方论》 作者:吴谦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组成】竹茹 枳实 半夏 甘草 陈皮 茯苓 生姜 以上七味,水煎服。
【集注】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挟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有凉胃之药也。
温胆汤治疗中风的点滴心得
中风起病急骤 ,变化迅速 ,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或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 ,半身不遂为主症。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有责于络脉空虚 ,风邪乘虚入中者 ;有主张心火暴盛 ,神明受蒙者 ;有认为“五脏真阴先伤在未病之先”者等等。朱丹溪认为“湿痰生热”是中风的主要病因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温胆汤加减治之 ,略有心得。
温胆汤原载《备急千金要方》 ,用治胆虚痰热上扰之虚烦不眠 ,胸闷口苦等 ,后世也用于治疗眩晕、心悸、呕吐、嘈杂、癫痫等属痰热者。本人在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中风时 ,根据症状灵活加减。若语言不利者选加远志、菖蒲、南星开窍祛痰 ;中风患者往往有便秘 ,此时通腑尤为重要 ,可在祛痰的基础上加大黄、芒硝 ,泻积导滞祛痰 ;若痰火较盛 ,则加黄连降火清痰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合用补阳还五汤以祛风通络以逐痰 ;流涎加益智仁、苍术 ;血压明显升高者选加石决明、夏枯草、钩藤 ;上肢偏废者加桑枝 ;下肢偏瘫者加川断、杜仲、牛膝等 ;头晕者加天麻、钩藤、菊花和生石决明。由于痰邪阻络 ,中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气滞血瘀之征象 ,可选加丹参、红花、赤芍、鸡血藤以疏通经络、祛痰生新。 曾治一患者余×× ,男 , 64岁 ,工人。患者高血压病史 10余年 ,素体肥胖 ,平时经常头晕 ,两天前劳动时突然跌倒 ,左侧肢体瘫痪 ,神志不清 ,急诊入院。证见 :神志昏迷 ,舌强语謇 ,左侧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大便 3日不行 ,舌暗红少津 ,苔微黄腻 ,脉弦滑 ,投温胆汤加味 :半夏 6g ,茯苓 12g ,陈皮 6g ,竹茹 10g ,枳实 15g ,甘草 6g ,生大黄 10g(后下 ),南星 6g ,菖蒲 6g。 2剂后排出黏臭粪便 ,神志渐清 ,脉仍弦滑 ,余症同前 ,守前方加活血通络之剂 :半夏 6g ,茯苓 12g ,陈皮6g ,竹茹 10g ,枳实 15g ,甘草 6g ,酒大黄 10g ,丹参 15g ,红花 8g ,地龙 12g。服药 15剂 ,语言较前清楚 ,患侧肢体略可抬举 ,效不更方 ,于上方加鸡血藤 30g以加重活血通络之效。服药 30剂后 ,可被搀扶行走 ,语言流利 ,后转针灸科康复治疗。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 ,因其急性期发病快 ,变化多 ,死亡率高 ,有的虽然经积极救治 ,度过了急性期 ,又常常遗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有“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之说 ,金元名医朱丹溪也认为 :半身不遂多痰而致卒仆。本病虽病因复杂 ,但以痰为主 ,痰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性产物之一 ,可随气流动 ,内犯五脏六腑 ,外窜皮肤筋肉 ,为多种病症之因。痰留于体内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故治应着重于从痰入手 ,痰消则诸症可除 ,余用温胆汤治疗中风的主要机理全在于此。
治痰当先 话说温胆 论温胆汤的产生衍化与现代临床应用
摘要: 温胆汤作为治痰祖方,首见于《集验方》因其药简效宏,千百年来,救治患者无数,倍受医家所喜爱。历代医家多有延用,时至今日,更是多有发挥,兹将其产生演变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关键词:温胆汤 产生衍变 现代临床应用 1 方剂渊源 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以温胆汤命名而药物组成不同的方剂共有13首。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卷十七中收录了温胆汤,并标明其方引自《集验方》,云“《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可见《集验方》为最早记载温胆汤的方书,考《集验方》为南北朝名医姚憎垣所撰,该书在靖康之后亡佚。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卷十二,胆虚实篇中对温胆汤的记载与《外台》相同,虽未标明引自《集验方》.但宋嘉祐4年间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普据《集验方》校《千金》,所以现存最早记载温胆汤的方书当为南北朝的《集验方》,后为《外台》及《千金》所转载。
《集验方》温胆汤的药物组成为:“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茄二两,枳实两枚(炙),甘草一两(炙)。”温胆汤用治胆气虚寒而致虚烦不得眠之证。胆寒气郁,痰湿内停,胃气失和为本方证的病机要点。生姜辛温,入胃经,具有温胆舒郁、散寒化痰之功,用量为四两,是方中其他药物用量的3倍一4倍,当是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君药。半夏主入脾胃经,能和胃气而通阴阳,又可燥湿化痰为臣。二药相须为用,既散寒饮,又温胆寒,使胆腑得温.胆气得舒,胃气得和,夜寐得安。橘皮祛湿化痰,枳实化痰除痞,二药还具宽中理气之功,使气行木达.气顺痰消;胆内寄相火,胆郁易致蕴热,故佐性凉之竹茹.其药量为方中温性药物用量的1/6,使全方温而不热,三药合而为佐。炙甘草益气和中,扶助正气,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全方配伍,共奏温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
温胆汤的变革与开拓
《集验方》之温胆汤流传于宋淳熙年间.为陈无择(陈言)名著《三因方》卷九、卷十所转引。并且在药味组成及适应症方面发生了改变。此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白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枣一个组成。本方可看作是由《集验方》温胆汤减生姜量,加白茯苓、大枣而成。在药味及用量上较之原方生姜用量大减。使生姜在方中已不再是温胆散寒化痰的君药,而是与大枣相配,调和营卫的佐使药;竹茄性味甘寒,在全方中用量比例增加,在方中的作用由原方的佐药变为起清胆和胃作用的君药。增加一味茯苓健脾祛湿,以杜生痰之源。经过如此变化,全方功效也由原来的温胆和胃、理气化痰变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方证主要病机也从胆气虚寒转变为胆郁痰阻。
总之,全方变革,用心良苦,药仅一味增减调改,便注入了原方新的活力,拓宽了适应证,提高了疗效。医家们在临床中也逐渐习用《三因方》之温胆汤而忽略《集验》之所载,现今所提及的温胆汤则多指《三因方》之温胆汤。不仅如此,后世医家还在《三因方》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化裁,多有发挥。
《世医得效方》之温胆汤 方由《三因》温胆汤加人参一味,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治惊悸自汗,遇事易惊。如未效加远志、五味子、酸枣仁。 2.2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方由《得效温胆汤》。证治末效所加味药合之,冠以“十味”方名。功能:清胆除烦,宁心安神。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并治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2.3 加味温胆汤 (《万病回春》) 方由《三因》温胆汤加人参、五味子、酸枣仁、远志、熟地而成。锉散,姜、枣、煎服。治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 2.4蒿芩温胆汤 (《通俗伤寒沦》) 方由《三因》温胆汤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包煎)而成。功能: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痞作吐,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等,邪在少阳兼有痰热之证者。
导痰汤 (《济生方》) 方由《三因》温胆汤去竹茹加南星而成。方中南星专主经络风痰.以助半夏祛痰,增枳实以行气消结。功能:燥湿豁痰,行气开郁。主治:一切痰厥,风痰偏胜者,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助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饮食不思,坐卧不安。
苍莎导痰丸 (《万氏妇科》) 方由导痰汤加香附、苍术而成,生姜汁浸面蒸饼为丸。方中香附(又名:“莎草子”)素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美誉,行气解郁,和血调经;苍术,燥湿健脾,治生痰之源,共为君药,导痰诸药均为佐使。功能:行气导痰,祛痰通脉。主治:妇女形肥,痰滞经闭,不孕诸证。 2.7涤痰汤 (《奇效良方》) 方由《世医》温胆汤合导痰汤,再加菖蒲而成。方中人参扶正,菖蒲芳香开窍,化浊和中。功能:豁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2.8 清心温胆汤(《杂病源流犀烛》) 方由涤痰汤加黄连、麦冬、白术、远志、香附、当归、白芍、川芎等而成:功能:涤痰补虚。主治:心脏虚损,气血不足而致的癫痫证。 3 当今痰证增多的原因 在本人近一年的临床实习中感到当今痰湿所至疾病增多,许多疾病都从痰论治。以下就是本人对当今痰证增多原因的探讨。
古人认为,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只就病看病。上要观天,下要察地,中要分析人事。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疾病发病就有不同的特点。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达的科技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人类的健康带来负面作用。 先谈“天”。今日之“天”已非古时之“天”。工业文明的发展,数以千亿吨的烟尘废气涌入大气层,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了正常的大气环流,加上过渡的森林开垦,造成气候异常,灾害频繁。从中医来看,清阳为天,但如今浊热壅滞,苍天之气不清不净,加之贼风数起,故肺气先病,失其清肃,久而不解则痰浊壅肺之病多矣。浊害清空,头目诸窍壅塞,诸如鼻炎,咽炎,头痛之病蜂起。一言蔽之:清阳不清。
再谈“地”。今日之“地”亦非古时之“地”。在城市,高楼林立,厂房棋布,工业废水横倾江河。人们所住所行皆为金石器物,所食所衣皆不离化工原料。在乡村,采伐过度,土壤板化,水土流失严重。从五行而言,火、金、土独旺,而水木不足,清秀不济,而浊滞有余。人处天地气交,大地如生身慈母,滋育万物,而今,金石与污浊渗溢遍地,在人而言,脾气
再谈人事。从饮食上说,当今食物多依化肥提高产量,但化肥并非有生之机,虽能充形,不能育精,只能助瘀生痰。且当今饮食之中多夹杂含有各种化学物质,扰乱脾胃之气,久则使气机不和,多有痰湿之患。另外,现代之西药多寒凉抑遏之品,非但伤正气,且多使邪气闭陷难出,以痰相结则更纠缠难解。而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过度,运化不及,又为痰湿开启源路。再者,脑力劳动的增加,使思虑耗血,夺伤脾之母气,益助痰生。 综观三者,无不与痰湿关系密切。可见当今痰湿之为病又何以不会增多呢?
温胆汤适应证的临床表现 温胆汤作为治痰祖方,其适应证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更是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两大症候群。 4.1 痰阻气滞证候群 痰湿或痰热阻于脏腑经络,引起气机升降失调,阻于心脏则胸闷,咳嗽等;阻于脾胃肝胆则呕吐、呃逆、纳呆、口苦、脘胁胀痛等;阻于肾、膀耽则见尿短涩等;阻于经络则头痛头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4.2 痰扰心神证候群 痰湿或痰热上扰,引起情志精神失常.症见心烦不安、心悸、失眠、眩晕、癫痫、发狂等。
温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由于痰湿所致疾病日益增多,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也日趋扩大。曾有文献统计显示,以温胆汤为基础加减可治疗的疾病有148种之多。 5.1 精神性疾病 ①柴芩温胆汤(加柴胡、黄芩)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②桃红温胆汤(加桃仁、红花)治头痛、脑动脉硬化症;③栀豉温胆汤(加山栀、淡豆豉、炒枣仁、合欢皮)治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④柴前温胆汤(加柴胡、前胡、炒枣仁、黄连)治失眠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 5.2 神经系统疾病 ①芩连温胆汤(加黄芩、黄连)治高血压、神经性耳鸣;②桑蒺温胆汤[加桑叶、白蒺黎、菊花、双花]治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耳源性眩晕③酸天温胆汤(加酸枣仁、天竺黄、远志)治癫症、狂症。
3 心脑血管疾病 ①参芪温胆汤(加党参、黄芪)治冠心病、心房纤颤;②砂檀温胆汤(加砂仁、檀香、丹参、菖蒲)治冠心病伴心绞痛;③生脉温胆汤(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治冠心病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④桑菊温胆汤(加桑叶、菊花、黄芩)治高血压病;③失笑温胆汤(加五灵脂、蒲黄、党参、丹参、薤白)治冠心病、心绞痛。 5.4 胃肠道疾病 ①四君温胆汤(加党参、白术)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②建中温胆汤(加黄芪、桂枝、白芍)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肠痉挛;③左金温胆汤(加黄连、吴萸、苏梗、元胡)治慢性胃炎、溃疡病;④芩翘温胆汤(加黄芩、连翘、黄连、山栀)治急慢性胃炎、胆囊炎;③硝黄温胆汤(加大黄、芒硝、全瓜蒌)治温热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习惯性便秘。 5.5 其他疾病 ①五子温胆汤(加苏子、白芥子、莱服子、葶苈子、五味子)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②三黄温胆汤(加黄芩、黄连、大黄)治泌尿系统感染、尿毒症;③决泽温胆汤(加草决明、泽泻、首乌、山楂)治高粘滞血症;④射牛温胆汤(加射干、牛蒡子、连翘)治梅核气、慢性咽炎⑥香桃温胆汤(加香附、桃仁、红花、苍术、焦三仙、鸡内金)治闭经。 参考文献: 1. 方永奇.从温胆汤的方证看痰证实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加,脑梗塞(中风)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由于诊疗水平日益先进,脑梗塞病死率明显得以控制,但其致残率仍较高。很多人因此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顾,给社会和家庭都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也成了中风治疗的重点,笔者参考了近十年的文献,用瓜蒌温胆汤配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75例,并与对照组30例进行了临床比较,疗效较满意,病人恢复生活自立能力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病例 均为我院近3年的住院病人。符合中医中风中经络的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塞,病程不超过一个月,排除肝阳上亢型、脉络空虚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方药中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参照[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2 一般资料 治疗组75例中,男47例,女28例,年龄45~50岁15例,51~60岁30例,61~70岁20例,71~75岁10例;病程24小时之内38例,1~15天30例,16~30天7例;Ⅰ级肌力7例,Ⅱ级肌力15例,Ⅲ级肌力30例,Ⅳ级肌力23例。中风辨证属风痰阻络12例,痰热腑实45例,气虚血瘀18例。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5~50岁5例,51~60岁13例,61~70岁6例,71~75岁6例;病程24小时之内10例,1~15天14例,16~30天6例;Ⅰ级肌力2例,Ⅱ级肌力7例,Ⅲ级肌力13例,Ⅳ级肌力8例。中风辨证属风痰阻络8例,痰热腑实15例,气虚血瘀7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中药瓜蒌温胆汤(本方以温胆汤为主化裁而来),药物组成:半夏10g,瓜蒌20g,枳实10g,竹茹15g,胆星10g,丹参30g,地龙12g,僵蚕10g,陈皮12g,茯苓30g,甘草6g。属气虚血瘀型加益气活血之黄芪60g,当归15g,红花10g,川芎10g,桃仁10g。属痰热腑实症,加生军6~10g后下以通腑泄热,同时加黄连10g、栀子12g以清热化痰,属风痰阻络型加天麻12g、钩藤12g、菊花12g、石决明15g熄风清热,同时配合静点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有糖尿病者改为0.9%盐水250ml)兑入灯盏花素注射液(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50mg,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对照组静点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有糖尿病者改为0.9%盐水250ml)兑入灯盏花素注射液50mg,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其它对症治疗(包括脱水、降压、针灸、后期的功能锻炼等)同治疗组。?
。?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范畴,其中无神志改变,病情较轻的属中风之中经络范畴,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金元时代,王履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王肯堂指出“久食膏梁厚味,肥甘之品,损伤心脾”。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气虚血瘀”而成,总之,中风病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以往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体力活动的减少,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群中肥胖者越来越多,“肥人多痰多湿”。饮食中人们对膏粱厚味及辛辣炙博的喜爱,无形中加重了脾胃负担,日久脾胃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反而使水湿不化,聚而生痰,郁久化热,痰热内生,加上人际关系复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生活、起居的不规律,正气的渐去,使得痰邪闭阻经络而产生中风,因此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中风的年龄越趋年轻化,这与以上诸多因素不无关系,故年轻人中风以实症为主。年老之人脏腑功能减退,肝肾阴虚,脾不能正常运化,湿聚生痰,痰郁化热,故中风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痰热上扰,痰热腑实。《张氏医通》云:“风瘫痪瘈疭,半身不遂之症,皆伏痰留滞而然,不祛痰邪,病由何愈?”故治疗以清热化痰为主,方用自拟瓜蒌温胆汤。本方以温胆汤化裁而来。温胆汤首见于《三因方》,所谓温者,和即温也,全方清痰利气、调达气机。气机调畅,则胆之痰热自去。故实凉之也。瓜蒌温胆汤功能清热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枳实为臣,前者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后者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祛痰消,瓜蒌清热化痰,加胆星以清火化痰,中医历来有“痰瘀同源”“痰瘀相关”之说,痰瘀互阻也是中风的发病机理之一,故加用丹参、地龙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僵蚕熄风化痰,诸药相伍标本兼顾,既扶正,又祛邪。全方起到了痰热去、经络通而使肢体功能恢复的功效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温胆汤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消化机能、呼吸机能的功能[4]。方药中地龙西医药理具有平喘、降压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增加纤溶性作用,抗凝作用明显。枳实有显著的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的作用。半夏有抑制呕吐中枢的作用。脑梗死的治疗则是在急性期尽快的改善脑的血液循环,控制脑水肿,增加缺血区的血液及氧的供应,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的氧饱和度及降低缺血区脑组织的代谢要求,防止血栓继续扩延,最大限度地减轻脑损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