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66阅读
  • 178回复

15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破解语言的编码 压音形码看电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0 发表于: 2010-01-29
法国远东学院拼音
法国远东学院拼音 (Système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EFEO)),简称EFEO拼音,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前法语中最常用的中文罗马字拼法,是法国远东学院的汉学家顾赛芬(Séraphin Couvreur)神父于1902年制定的。后逐渐为汉语拼音取代。
特点
该拼法并未完全依照标准国语,而是折衷了若干旧式读法/其他方言的读法,类似于拉丁化新字威妥玛拼音的旧版本。例如,/tɕ/ (注音符号ㄐ,汉语拼音j)的音被转写为相当于/ts/ 或 /k/的音。
与其他拼法的对照
国际音标EFEO威妥玛拼音汉语拼音
pppb
p'p'p
tttd
t't't
kkkg
k'k'k
tststsz
tsʰts'ts'c
tchchzh
tʂʰtch'ch'ch
k/tschj
tɕʰk'/ts'ch'q
ɕs/hhsx
wou/www
ji/yyy
ɤö/éo/êe
ɚeulêrher
ɯeuûi
iiihi
yuüü/u
uouuu
ənenênen
ɤŋengêngeng
ieiehie
iɤʊieou/iouiuiu
iɛnienienian
uoouoo/uoo/uo
uaɪouaiuaiuai
ueɪoueiuiui
uanouanuanuan
uənouenunun
iueüehüe/ue
yɛniuenüanüan/uan
yniunünün/un
yʊŋioungiungiong


[table=27em][tr][td][/td][td][/td][/tr][/table]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1 发表于: 2010-01-29
国语罗马字
国语罗马字是一套汉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标准。它用复杂的拼写规则来标示声调,不像其他方案要用到调号或数字。
因为以拼写来标调,国语罗马字的拼音中不少字母也用来标示声调,而不代表实际的音节。例如汉语拼音威玛拼法的ai,在国语罗马字可写成aiairae,或ay(分别表示第一、二、三和四声)。这里的r不发声,仅标示第二声。但第二声不一定以r代表,就像国语罗马字的iouyouyeou,或yow,对应汉语拼音和威玛拼法的you。繁琐的规则使国语罗马字不便学习与运用,因而一直无法普及于社会大众;但其不需特殊符号或数字便可标调的特点,却使以国语罗马字做拼音的文字相对来说可读性高出许多。
目录
 历史
国语罗马字由林语堂倡议,赵元任作主要研究,从1925年1926年国语推行委员会协助,1928年9月26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它与当时已流行的注音符号并存,其后于1940年易名为译音符号。在1986年1月它被修改为注音二式,并正式被注音二式取代。
音节拼写特点
  • jchsh三个符号同时作为卷舌音与舌面音。(同于国音二式)
  • y 可作为空韵或是元音:(与其余拼音方案皆异)
    • 空韵y可独立或后面带一个辅音。
    • 元音y后面一定跟元音而不会单独出现。
  • iu代替ü(同于国音二式)
  • 拼式均不缩写:包括iouuei。(同于国音二式)
  • ㄠ韵以au而非ao拼写(同于国音二式)。
  • -ong就如汉语拼音,不像威玛用-ung
  • 撇号分隔会混淆的相连音节。(同于汉语拼音)
  • 它还用了三个标记方言的符号:v(扩展的注音符号ㄪ)、ng(ㄫ)和gn(ㄬ)。
声调规则
标示声调是借由加入或改变字母(替换另一字母),多为更动元音双元音。下表数字对应声调数字。
  1. 第一声:
    • 不加声调字母,如同无声调的写法,其他声调写法由此而生,除了:
    • 开头为mnlr,在这些字母后加-h
  • 第二声:
    • 开头为mnlr,同无声调写法,其余如下:
    • i有元音则变y,作单元音则作yi
    • u有元音则变w,作单元音则作wu
    • 其余,元音最后r
  • 第三声:
    • 单元音双写。
    • 双元音则将ie或将uo
      • ei改写为eei,与ii避免混淆。
      • ou改写为oou,与uu避免混淆。
  • 第四声:
    • i有元音则变y
    • u有元音则变w
    • -n结尾为-nn
    • -l结尾为:-ll
    • -ng结尾为-nq
    • 其余最后加h
  • 轻声则同无声调拼法
  • 调整外观
    在第三和四声的音的开头时,以另一字母替换或加在前面,但需确保变更后仍有元音,及不与其他音相混。
    • i和自i转化成的e可以转成或在前加上y
    • u和自u转化成的o 可以转成或在前加上w
    • 对第三声的音,应把yw加在第一个元音前,除了对ieeuoo应以yw替换第一个元音。
    • 对第四声的音,应用yw替换第一个元音,但为单元音时,它们分别转为yiwu
     儿化
    因为r已用来表示辅音和第二声的标记,所以用el表示。
    儿化音按实际发出来的音转录(表面形式),而其他拉丁化方案大部份以基底形式表示。
    儿化时把音最后的iyn去除。对iyiu,加上儿化尾音el,其他则加l
     例外
    以下是规则的例外字词:
    • “罗马字”国际上的名字为Romatzyh(本应为Luomaatzyh),以配合罗马的名字Roma。
    • 虽然“一”、“七”、“八”和“不”字的声调随内文改变,它们的国语罗马字拼法恒定,分别是yichibabu
    其他
    国语罗马字使用不广,公布后很多年仍多用威氏拼音。少数使用国语罗马字的例子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英文名(Shiing-Shen Chern)。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2 发表于: 2010-01-29
    1  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又称新文字,为与其他方言拉丁化新文字区隔,又名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
    拉丁化新文字曾促进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它产生于1931年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1932年公布推行上海话拉丁化新文字,后改称江南话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后,广泛于全国各地推广,1955年停止使用。
    方案特点为:通常不标记声调(可从上下文得出),不写出舌间元音,分别尖音团音拼音如:
     
     历史和发展
    拉丁化新文字是第一个由汉语为母语者提出来的替代汉字的罗马化系统,最初由苏联发展,用于当地的中国移民直到他们离开那里。后来在中国北方复苏过一段时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废止之前已经拥有300多种出版物。
    创制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于1928年在莫斯科开始,Soviet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n China想要创造一种提高居住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大批中国人的识字率的方式,促进他们的高等教育。
    与所有其他的罗马化方案从一开始就不同,拉丁化新文字自创始时就以取代汉字为目的。他们采用拉丁字母是因他们认为比西里尔字母更能实现其目的。与标注声调方式复杂的国语罗马字不同,拉丁化新文字完全不标注声调,而且不是针对官话,因此可以用于其他中国语言和方言。
    以莫斯科为为基地的著名中国学者瞿秋白(1899-1935)和俄国语言学家V.S. Kolokolov(1896-1979)在1929年设计出一种罗马化体系的雏形。
    1931年
    1944年汉字拉丁化运动被官方中止,理由是经过培训、有资格教授这一体系的干部不足。实际上,更可能是因为共产党要准备控制更大的区域,因此考虑之后改变了关于拉丁化运动的浮夸言论;为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他们不再支持这种严重冒犯传统书写方式的支持者的运动。

     Description


     Initials

     
    BilabialLabi-
    dental
    AlveolarRetroflexAlveolo-
    palatal
    Velar
    Plosiveb
    [p]
    p
    [pʰ]
    d
    [t]
    t
    [tʰ]
    g
    [k]
    k
    [x]
    Nasalm
    [m]
    n
    [n]
    Lateral approximantl
    [l]
    Affricatez
    [ts]
    c
    [tsʰ]
    zh
    [tʂ]
    ch
    [tʂʰ]
    g (j)
    [tɕ]
    k (q)
    [tɕʰ]
    Fricativef
    [f]
    s
    [s]
    sh
    [ʂ]
    rh (r)
    [ʐ/ɻ]
    x
    [ɕ]
    x (h)
    [h]

     Finals
    NucleusCodaMedial
    Øiuy
    aØa
    [ɑ]
    ia
    [iɑ]
    ua
    [uɑ]
    iai
    [aɪ]
    uai
    [uaɪ]
    uao
    [aʊ]
    iao
    [iaʊ]
    nan
    [an]
    ian
    [iɛn]
    uan
    [uan]
    yan
    (uan)
    [yan]
    ŋang
    [ɑŋ]
    iang
    [iɑŋ]
    uang
    [uɑŋ]
    əØe/o1
    [ɤ]
    ie
    [iɛ]
    uo
    [uɔ]
    ye/yo1
    (üe/ue)
    [yɛ]
    iei
    [eɪ]
    ui
    [ueɪ]
    uou
    [ɤʊ]
    iu/iou2
    [iɤʊ]
    nen
    [ən]
    in
    [in]
    un
    [uən]
    yn
    (un)
    [yn]
    ŋeng
    [ɤŋ]
    ing
    [iɤŋ]
    ung3
    [ʊŋ]
    yng
    (iong)
    [yʊŋ]
    ɻr
    (er)
    [əɻ]
    Ø-4
    (i)
    [ɨ]
    i
    u
    y
    (ü/u)
    [y]

     
     
     
    与汉语拼音一样,拉丁化新文字分词的依据是整词而非单字。但“u”是例外,
    因为拉丁化新文字书写时不标声调,某些同音不同调的词会产生歧义,为解决这一问题,拉丁化新文字确定了几个特例,如“买”(汉语拼音:mǎi)和“卖”(汉语拼音:mài)分别记作maaimai。另外,中国地名拼写采用邮政式拼音的方案。
    a coordinated effort between苏联汉学家V.M. AlekseevA.A. DragunovA.G. Shrprintsin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Xiao San, Wang Xiangbao, and Xu Teli 郭沫若鲁迅, 在一个时期内,这一体系对中国北部文学传播起了很大作用,300多种出版物(约50万份)使用拉丁化新文字但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3 发表于: 2010-01-29
    注音符号

    注音”重定向至此。关于广义的语言注音方法,详见“标音”。注音亦指“注音输入法”。


    国语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1913年开始推广、1918年正式推行的汉字标音符号,为小学基础教育和汉字学习必修内容之一。“注音符号”目前仍旧为台湾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为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继续与拼音同时使用。
    历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正式制定“注音字母”,并在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注音字母以章太炎记音字母为基础,从他的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并另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1920年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1930年,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中文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用。
    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7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即虚母)。此外还有三个注音符号ㆭ(-ng)、ㆬ(-m)、(-n),这是用来解释声随韵母(ㄢ、ㄣ、ㄤ、ㄥ)时使用的,(-n)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笔直竖,ㄤ被解释为ㄚ+ㆭ、ㄥ被解释为ㄜ+ㆭ、ㄢ被解释为ㄚ+(-n)、ㄣ被解释为ㄜ+(-n);同理复韵母ㄞ被解释为ㄚ+ㄧ、ㄠ被解释为ㄚ+ㄨ。ㆭ、ㆬ、(-n)单独使用的情形极少,‘嗯’通常念‘˙ㄣ’,但是也有人念成‘˙(-n)’因此偶有小说或儿童故事书标‘˙(-n)’而不是‘˙ㄣ’;将‘嗯’念成‘˙ㆬ’的人也有,此时汉字写作‘呣’,因此也偶有小说或儿童故事书标‘呣˙ㆬ’,与国语(普通话)不同,闽南语自成音节的ㆭ、ㆬ很常见,因此被收入台湾方言音符号然后收入Unicode注音符号扩展区用字,(-n)则没有收入故无法显示。

    在台湾的推广
    目前在现代标准汉语使用的注音符号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86年教育部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注音符号第二式”,因而把注音符号称为“注音符号第一式”。目前,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作为其后汉字发音的拼读工具(实际上不少人念幼稚园的时候就学过注音符号)。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要求熟练使用。在台湾话客家话的教学上,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

    写法

    直式


    ㄨˋ




    ㄨˊ


    ㄠˋ
    横式
    ㄓㄨˋㄧㄣㄈㄨˊㄏㄠˋ
    • 依照中华民国教育部的规定,注音符号的“ㄧ(yi)”在直写时要写成“—”、而横写时写成“丨”。
      • 台湾国语教育一般使用直写,故在台湾一般人并没学过“丨”,在横写时亦写成“ㄧ”。
      • 中国大陆由于废除中文直写,故字典等采用的注音符号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状。由于Windos操作系统设定中文维基百科采用中国大陆研发的中易宋体(SimSun)字型显示,故显示出的注音是直写,与台湾人一般习惯不同。
    符号来源与读音
    注音符号来源(参考表)
    符号今字来源/备注本字读音取声切韵
    说文解字:“勹,裹也,像人曲行,有所包裹”ㄅㄠ取其声
    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ㄆㄨ取其声
    遮蔽覆盖之意ㄇ一ˋ取其声
    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但字型取“匸”),古代一种盛物的器具。ㄈㄤ取其声
    ㄉㄠ取其声
    突/凸ㄊㄨ取其声
    ㄋㄞˇ取其声
    ㄌ一ˋ取其声
    说文解字:“巜,水流浍浍也。”川之小者,田间的水道ㄎㄨㄞˋ取其声
    说文:“丂,气欲舒出,勹上碍于一也。”ㄎㄠˇ取其声
    (非“廠”之简化)ㄏㄢˇ取其声
    说文:“丩,相纠缭也。”ㄐ一ㄡ取其声
    ㄑㄩㄢˇ取其声
    ㄒ一ㄚˋ取其声
    取其声
    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ㄔˋ取其声
    取其声
    象形。ㄖˋ取其声
    今不分尖团读ㄐ一ㄝˊㄗ一ㄝˊ取其声
    今不分尖团读ㄑ一ㄘ一取其声
    取其声
    切其韵
    ㄨˇ切其韵
    说文:“凵,饭器,以柳作之。”ㄑㄩ切其韵
    广韵:“丫,象物开之形。”ㄧㄚ切其韵
    说文:“ㄛ,反丂也。”ㄏㄜ切其韵
    “ㄛ”之转化,由“ㄛ”添笔而成。- -
    一ㄝˇ切其韵
    ㄏㄞˋ切其韵
    ㄨㄟ切其韵
    说文:“幺,小也。”一ㄠ切其韵
    握于手之象形字,一ㄡˋ切其韵
    说文:“ㄢ。艸木之华未发然。”ㄏㄢˊ切其韵
    又作“乚”。一ㄣˇ切其韵
    玉篇尢部:“尢,跛、曲胫也。”ㄨㄤ切其韵
    说文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ㄍㄨㄥ切其韵
    ㄦˊ切其韵
    ㄪ-bw.pngㄫ-bw.pngㄬ-bw.png
    ㄭ-bw.png


    组合或进口



    语调
    注音声调采用黎锦晖的提案,调号标在最后的韵母上。

    • 阴平声不标号,重读或延长时可用“-”
    • 阳平声标为“ˊ”
    • 上声标为“ˇ”
    • 去声标为“ˋ”
    • 入声标为“·”(注:自国语定了以北京音为标准后,已取消入声)
    一般而言注音标号标在最后一个字的右上方;横写时则是左上方或是最右侧(方便电脑输入)。
    另有轻声,标为“˙”,标在最上方(横写时最左方);轻声只是将字轻读,一般而言不列入四声当中。 
    注音符号的排序
    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时,次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传统,以“见溪”开始,“来日”结束。字母的顺序规定如下:
    • 声母: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
    • 介母:ㄧㄨㄩ
    • 韵母:ㄚㄛㄜ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1919年重新排定注音字母,依发音部位排列,即
    • 声母: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 介母:ㄧㄨㄩ
    • 韵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电脑编码
    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流行电脑编码,均有收录现代标准汉语的37个注音符号。台湾的 Big5把注音符号收录在 A3 区段(注音符号内码为 A374-A3BA,调号为 A3BB-A3BF),中国大陆的 GB 2312-80 则收录在 08 区段(EUC-CN内码为 0xA8C5-0xA8E9,调号另行收录)。
    在 Unicode 方面,自 1.0 版即收录了 40 个注音符号(包括ㄪ、ㄫ、ㄬ)在 U+3105-U+312C。台湾方言音符号则在 Unicode 3.0 版收录在 U+31A0-U+31B7 ,称为“Bopomofo Extended”区。
    “ㄭ”在过往各版本的 Unicode 均未收录。在2008年4月发行的 Unicode 5.1 版,把“ㄭ”放到 U+312D
    CharPinyin
    v[v]
    ng[ŋ]
    ny[ɲ]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的转换
    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都能表示汉字的读音,因此它们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般来说,从注音符号转换为汉语拼音,可以直接将每个注音符号转换为对应的汉语拼音符号即可,具体的对应可参见注音符号的表格,其中括号内即为对应的汉语拼音符号。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
    • “ㄜ”和“ㄝ”同时对应于汉语拼音中的e,尽管它们的发音并不相同。在汉语拼音的写法中,“ㄝ”永远是复韵母的最后一个,这点可以用来根据汉语拼音辨别两者。另一个特殊情况是“ㄦ”汉语拼音写作“er”,但作韵尾时仅写“r”
    • 当既作声母又作韵母的“丨”、“ㄨ”不作声母时,“ㄨㄥ”在汉语拼音中写作“ong”,“丨ㄡ”写作“iu”,“ㄨㄟ”写作“ui”,“ㄩㄥ”写作“iong”,“丨ㄥ”写作“ing”,“ㄨㄣ”写作“un”。
    • 单成音节的“丨”、“ㄨ”、“ㄩ”分别写作“yi”、“wu”、“yu”。“ㄩ”在很多情况下写成“u”,详见汉语拼音方案
    • 在注音符号中,“ㄓㄔㄕㄖㄗㄘㄙ”等声母可以单独成音节。但汉语拼音中必须添加韵母“i”方可组成音节。故这些音节在汉语拼音中写作“zhi chi shi ri zi ci si”。附注:zhi在旧式注音中需加空韵“ㄭ”注成"ㄓㄭ",新式中则不需,注成"ㄓ",故汉语拼音以类似旧式的拼法,zh要加空韵i
    注音输入法与键盘排列
    主条目:注音输入法参见
    • 注音文
    • 国音电码
    • 中华民国教育部
    • 台湾方言音符号
    • 注音输入法
    • 汉语拼音对照表
    参考资料
    • 於锦恩,《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月。ISBN 978-7-101-05395-1
    外部链接
    • 注音符号方音符号Unicode参考字型(PDF格式)
    • 中文罗马化转换器- 在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国语罗马字及其他罗马化系统之间的转换
    • 注音->IPA 注音符号与国际音标IPA)的对照表(部分有误。)
    •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互换器
    • 注音符号音节列表,附汉语拼音对照
    • 注音符号小测验
    • 通用拼音、汉语拼音、注音比较
    • 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基本规则对照表
    • Chewing 新酷音输入法
    • 许氏键盘--只用25个键作注音输入
    • 拼音标注器 给长篇中文文本段字并添加注音或大陆拼音
    • 注音转换工具 - 各种注音方式之间的转换
    : 注音符号 | 现代标准汉语拼音系统 | 汉字拉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4 发表于: 2010-01-29
    邮政式拼音


    邮政式拼音是一个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始于晚清1906年春季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通过其使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邮政式拼音,因此它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通过汉语拼方案后,在大陆地区邮政式拼音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联合国1977年起正式改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大陆地名。
    邮政式拼音以威妥玛拼音为根据,不过采用一些已经普及化的地名拼法。此外,一些地方使用当地方言或古音来拼写其地名。
    邮政式拼音与威妥玛拼音的主要差别有:
    • 不使用附加符号与音调号
    • Chi、ch'i、hsi(ㄐ、ㄑ、ㄒ;汉语拼音中作ji、qi、xi)以tsi、tsi、si 或 ki、ki、hi表示,视其自尖音团音演变而定,例如:
      • Peking(北京;威妥玛拼音:Pei-ching)
      • Tientsin(天津;威妥玛拼音:T'ien-chin)
      • Tsinan(济南;威妥玛拼音:Chi-nan)
    • 威妥玛拼音里的u在邮政式拼音里是w,除非u在该音节里系唯一元音
      • Ankwo(安国;威妥玛拼音:An-kuo)
      • Chinchow(锦州;威妥玛拼音:Chin-chou)
    • 广东广西福建的地名拼法以当地方言如客家话粤语闽语等为准:
      • Amoy(厦门;威妥玛拼音:Hsia-men)
      • Swatow(汕头;威妥玛拼音:Shan-t'ou)
      • Quemoy(金门;威妥玛拼音:Chin-men)
    • 已经普及化的拼法如通商口岸的西洋名字得以保留:
      • Canton(广州;威妥玛拼音:Kuang-chou)
    其它特殊拼音方法包含:
    • hs-(ㄒ;汉语拼音中的x)拼作sh-或s-:
      • Kishien (蓟县; 威妥玛拼音:Chi-hsien)
    • -e、-ê与-ei(ㄜ、ㄝ、ㄟ)皆拼作-eh;-ê有时亦可拼作-e或-ei:
      • Chengteh(承德;威妥玛拼音:Ch'eng-te)
      • Pehkiao( 北桥;威妥玛拼音:Pei-ch'iao)
    • u置于字尾时,有时可作-uh:
      • Wensuh(温宿;威妥玛拼音:Wen-su)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10-01-29
    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



     






    注音第二式(Jùyīn fúhaù dì-èr shr̀ 汉语拼音:Zhùyīn fúhào dì'èr shì 通用拼音:Jhùyīn fúhào dì-èr shìh),是中华民国(台湾)198090年代采用的译音系统,全名国语注音第二式,简称为注音二式。
    注音第二式属于国语罗马字拼写方案,中华民国教育部出面邀集学者进行修订,1986年正式公布。


     施行法令依据[pre] 教育部公告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台(75)社字第○三八四八號 主旨:公告「注音第二式」,自公告之日起正式使用。 說明:一、本「注音第二式」係修訂民國二十九年所公布之  
        「譯音符號」。    
    二、「注音第二式」自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日台(73)
          社字第一七六九八號公告試用一年,已試用期滿,經檢討
         修正,茲公告正式使用。
    三、附「注音第二式」於後。[/pre]缘起及研订经过缘起

    中国自从明朝末叶海禁大开之后,欧西人士纷纷东来,或传教,或经商,或敦睦邦交;为便于学习中文,采用欧西a b c d e等字母以拼注中文汉字之读音,于焉开始。万历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之著“泰西字母”,天启年间传教士金尼阁之著“西儒耳目资”,系统渐趋完整。清朝以后,英国使华外交官威妥玛著“语言自迩集”,所制订之威妥玛拼法,流传尤广。举凡教会、外交界、邮政、海关、新制学堂及学习华语者,竞相采用,今民间所采用之人名地名译音,仍多为威妥玛拼法
    民国建立后,教育部有鉴于国语文统一读音之重要,乃于民国7年(1918年)11月公布国语注音ㄅ、ㄆ、ㄇ、ㄈ等,即今之注音第一式。嗣复鉴于东西洋交通日渐频繁,罗马字译音之使用范围日广,乃于民国17年(1928年)9月由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另公布国语统一会委员钱玄同赵元任林语堂黎锦熙刘复汪怡周辨明等所制订之“国语罗马字”,以资应用。民国29年(1940年),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决议改“国语罗马字”名称为“译音符号”。
    研订经过
    “译音符号”设计精密,但因其四声拼法变化较为复杂,初学颇感不便,公布至今虽将近60年1,却未能普遍使用。教育部为因应外籍人士及华侨子弟学习中国语文之实际需要,乃于民国73年(1984年)1月邀请内政部国防部外交部中央研究院、国语推行委员会以及国内各语文中心与各大学之语音学教授多人,举行座谈会,交换意见。决定仍以民国政府原先公布之译音符号为本,予以修订;并推举国内实际从事国语文教学及对语音学有研究之专家学者张希文李壬癸李鍌王昌张孝裕何景贤李振清吴国贤陈进成刘兴汉刘森陆震来等十二人,于2月28日成立专案研究小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李鍌教授为召集人,王天昌教授负责纪录整理。
    研究小组经多次集会讨论,就原公布之译音符号,分别与威妥玛拼法耶鲁拼法林语堂拼法,及国内外可能见到之其他拼法,逐一比较其优劣繁简,决定下列三点:一、以民国政府原先制订公布之译音符号声母韵母基本拼法为准,略作修订;二、改用现今通行之四声调号以表示四声;三、修订后之译音符号,定名为“国语注音第二式”,以与国语注音第一式并行于世,俾应教学所需。
    教育部依据研究小组拟订之草案,先行于民国73年(1984年)5月10日公告试用一年。试用期间仍陆续搜集各方意见,交由研究小组审议讨论取决,再作修改。定稿后乃于民国75年(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告,并与ㄅㄆㄇㄈ等第一式列表对照;另附拼法说明12条供国内外各界人士采用。
    实际使用

    拼音符号
    “国语注音第二式”是中文译音符号的一种,也就是把中文字翻译成英文的书写方式。它最大的优点是依国语发音直接译写,而非意译,并且加注声调,让人一目了然。而通用拼音是政府为了与中国大陆做出区隔而制订的;使用上其实很接近。不同的是在拼字时,所使用的拼法不同。注音第二式是以外国人的使用法来拼音的,但是通用拼音是采用中国人的用法来拼音。
    类似于国语罗马字(Gwoyeu Romatzyh),
    • 空韵(舌尖元音“”)在国语罗马字下为y,注音第二式分成2种,翘舌音之后-r,舌齿音之后-z
    • 韵在国语罗马字下为“el”,注音第二式下为“er”。
     声母
    • 唇 音:ㄅ: b、ㄆ: p、ㄇ: m、ㄈ: f
    • 舌尖音:ㄉ: d、ㄊ: t、ㄋ: n、ㄌ: l
    • 舌根音:ㄍ: g、ㄎ: k、ㄏ: h
    • 舌面音:ㄐ: ji-、ㄑ: chi-、ㄒ: shi-
    • 翘舌音:ㄓ: j、ㄔ: ch、ㄕ: sh、ㄖ: r
    • 舌齿音:ㄗ: tz、ㄘ: ts、ㄙ: s
    韵母
    • 空 韵:-r(翘舌音后)、-z(唇齿音后)
    • 介 母:ㄧ: -i,yi、ㄨ: -u,wu、ㄩ: -iu,yu
    • 开口呼:ㄚ: a、ㄛ: o、ㄜ: e、ㄝ: ê
    • 复 韵:ㄞ: ai、ㄟ: ei、ㄠ: au、ㄡ: ou
    • 声随韵:ㄢ: an、ㄣ: en、: ㄤang、ㄥ: eng
    • 卷舌韵:ㄦ: er
    结合韵母:
    • 前有声母时
      • 齐齿呼
        • ㄧ: -i
        • ㄧㄚ: -ia、ㄧㄛ: -io、ㄧㄝ: -ie
        • ㄧㄞ: -iai、ㄧㄠ: -iau、ㄧㄡ: -iou
        • ㄧㄢ: -ian、ㄧㄣ: -in、ㄧㄤ: -iang、ㄧㄥ: -ing
      • 合口呼
        • ㄨ: -u
        • ㄨㄚ: -ua、ㄨㄛ: -uo、ㄨㄞ: -uai、ㄨㄟ: -uei
        • ㄨㄢ: -uan、ㄨㄣ: -uen、ㄨㄤ: -uang、ㄨㄥ: -ung
      • 撮口呼
        • ㄩ: -iu
        • ㄩㄝ: -iue、ㄩㄢ: -iuan、ㄩㄣ: -iun、ㄩㄥ: -iung
    • 单独成韵时
      • 齐齿呼
        • ㄧ: yi
        • ㄧㄚ: ya、ㄧㄛ: yo、ㄧㄝ: ye
        • ㄧㄞ: yai、ㄧㄠ: yau、ㄧㄡ: you
        • ㄧㄢ: yan、ㄧㄣ: yin、ㄧㄤ: yang、ㄧㄥ: ying
      • 合口呼
        • ㄨ: wu
        • ㄨㄚ: wa、ㄨㄛ: wo、ㄨㄞ: wai、ㄨㄟ: wei
        • ㄨㄢ: wan、ㄨㄣ: wen、ㄨㄤ: wang、ㄨㄥ: weng
      • 撮口呼
        • ㄩ: yu
        • ㄩㄝ: yue、ㄩㄢ: yuan、ㄩㄣ: yun、ㄩㄥ: yung
    拼写方法说明
    • 声母符号b, d, g, j(i), j, tz为清音不送气;p, t, k, ch(i), ch, ts为清音送气
    • 舌面声母翘舌声母虽同为j, ch, sh ,但舌面声母仅可与细音韵母(即齐齿呼撮口呼相拼,j, ch, sh 之后必有“i”;而翘舌声母不可与细音韵母相拼,故j, ch, sh 之后必无“i”音。因此不至于相混淆。
    • 空韵“帀”在翘舌音之后者,写作“r”,在舌齿音之后者,写作“z”。但若在声母符号中已有r或z,可省略一个r或z。
    • ㄦ之拼法用er;但在拼写儿化韵时,仅需在各该儿化词韵母符号后,加r尾表示之即可。
    • “ㄨㄥ”与声母相拼时为-ung
    • 非开口呼韵母,无声母相拼时,
      • iy,单独使用时做yi
      • uw,单独使用时做wu
    • 单韵母“ㄝ”符号单独使用时作“ê”,拼合时则作“e”。
    • 四声调号:阴平为─,阳平为ˊ,上声为ˇ,去声为ˋ,加在韵母之主要元音上端。不加任何调号者,则为轻声。例如:
    • 采用词类连书时,若遇前后二音节有相混可能者,以隔音短横“-”加在其间,作为音节分界线。
    • 人名译音,依照中华民族的姓名习惯,姓在前,名在后。凡名字不只一字者,前后二字音节应加音节线。
    • 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第一个字母应采用大写。日常使用上,人名、地名之拼音可不加四声调号,以兹便捷。
    外部链接
    • 注音转换工具 - 各种注音方式之间的转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10-01-29
    通用拼音

    曾是中华民国政府所建议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伯泉1998年发表。之后通用拼音经过数次修正,于2000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宣布使用,并取代原定改用的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此外也有意取代过去惯用的威妥玛拼音。台湾政府自2002年起全面推行以通用拼音为基础的统一译音政策,但由于各界对于应使用何种拼音作为统一译音仍有相当大的歧见(像是台北市政府即以与国际接轨为由,坚持使用汉语拼音),因此并未以强制方式要求使用。直到2008年9月16日行政院通过教育提案,2009年1月1日起译音标准从通用拼音全面改采汉语拼音,至此通用拼音不再被政府建议使用。
    通用拼音有个略去f而使用v(注音符号:万)的音标版,可能原先用于客家话,但实际上拼读国语时无用。

    拼音符号
    • 声母:b、p、m、f、d、t、n、l、g、k、h、ji、ci、si、jh、ch、sh、r、z、c、s
    • 韵母:a、o、e、-i、-u
    • 连韵:ai、ei、ao、ou、an、en(-in;-un;yun)、ang、eng(-ing;-ong;yong)、er
    • y,w,yu作为结合音yan、wan、yuan的开头使用。
     特征
    通用拼音和汉语拼音有部分相似性,但是一些辅音不同。
    拼写方式差异
    • 汉语拼音的qxzh 为通用拼音的cisijh(所以通用拼音不用q和x)。
    • 在汉语拼音中zhi、chi、shi、ri、zi、ci、si后的i ,在通用拼音中使用ih 。所以汉语拼音的zhi、chi、shi、ri、zi、ci、si,在通用拼音中即改拼为jhih、chih、shih、rih、zih、cih、sih。
    • 汉语拼音的en、eng,在通用拼音中,于以下情形拼法有所差异:
      • 连韵eng接于韵母f- 、w-(风、翁)之后时,改拼成ong。
      • wen(文)改拼成wun。
    • yu及以其开头的结合音,接于韵母ji- 、ci- 、si- 之后,仍使用yu衔接韵母,完全不使用ü(在汉语拼音中音同“淤”),但韵母皆需将i去除。例如jyu(居)、syue(雪)、cyuan(全)
    • 韵母ji- 、ci- 、si- 与连韵yong结合时,去除韵母的i,但保留连韵的y。例如汉语拼音的yong(永)和jiong(窘),在通用拼音中即拼为yong(永)和jyong(窘)。
    • 原本缩写的iu(“六”的尾音)和ui(“灰”的尾音)回归为iouuei(过去实际上不常如此拼写,不过目前教育部已统一规范)。
     标记、符号
    • 声调符号与注音符号相同:一声没有符号,轻声有一点。
    • 地名第二个汉字音节以a、o、e为首时,前面以短划连接,如Da-an(大安)。除了地名,同个字中的音节也可以用短划分开。例:汉语拼音的liánzìfú,通用拼音拼为lián-zìh-fú。
    • 一般如果单词的音节可能不明,也可以用撇号分开音节。例“Jian”难以看出是“吉安”或“简”,可用“Ji'an”表记。
    优缺点分析
    • 当初设计通用拼音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贴近台湾人的发音习惯,并去除汉语拼音中不符合英文读写习惯的声母(x、q)。对于完全没有学习过汉语拼音的外籍人士而言,可能比较容易阅读。
      • 但相对而言,ㄓㄔㄕ三声母由ㄐㄑㄒ加上h转写而来(汉语拼音则自ㄗㄘㄙ加上h转写),导致ㄓ拼写为jh,在英文中完全没有此种拼法,导致发音的困难(汉语拼音的zh则在韦氏音标中有此音)。
    • 但是去除了x、q,分别以s、c取代的结果,却也造成s、c用于两个以上声母的情形,增加区分麻烦(例:ㄒㄧ在汉语拼音中拼为xi,在通用拼音中则拼为si。ㄙ在汉语拼音中拼为si,在通用拼音中只好改拼为sih。看到s的时候必须根据后方的韵母去判断是ㄒ还是ㄙ)。
    • ㄅㄥ、ㄆㄥ、ㄇㄥ、ㄈㄥ四个音(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中皆以连韵eng结尾),在台湾普遍有念成ong的现象。通用拼音将ㄈㄥ改拼为fong,不过前三者仍以eng结尾,因而存在拼法不一致的问题。学习者必须当作特例记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10-01-29
    威妥玛拼音

    威妥玛拼音(英文:Wade-Giles system),习惯称作威妥玛拼法威玛式拼音韦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一套用于拼写中文普通话罗马拼音系统。19世纪中叶由英国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发明,后由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完成修订,并编入其所撰写的汉英字典。
    威妥玛拼音系为20世纪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1979年以前,威妥玛拼音更是广泛地被运用于英文标准参考资料与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当中[1]。尽管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威妥玛拼音应用都已被汉语拼音所取代,还是仍有部份区域(尤其是中华民国省辖市、县以上的地名),以威妥玛拼音拼写。

    历史
    威妥玛拼音是英国剑桥大学首位中文讲师威妥玛在中国期间所创造的、以拉丁字母拼写拼读汉字的方法。威妥玛并在1867年以英文出版了第一本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随后在1912年,由英国派遣至中国的外交官翟理斯完成了此系统的修订。
    应用
    在应用上,威妥玛拼法主要用于汉字的读音标注、中国地理名称和华人人名翻译。中国大陆地区自1950年代以后,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广泛推广,威妥玛拼法已停止使用,但在台湾仍被广泛使用。台湾官方自2003年开始推行以通用拼音为主的统一译音政策,开始建议(但非强制)中华民国公民在护照上的英文译名方面使用通用拼音之前,中华民国外交部是以威玛拼音作为译名标准,也因此大部分台湾人的姓名以及县市地名英译,皆采用此拼写法。
    纵然汉语拼音已跃升为国际中文交流的通用标准,但许多过去已广泛使用并成为英文单字的普通话词句,仍时以威妥玛拼音的方式出现,例如:功夫(Chinese Kungfu)、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等等。
    许多华人地区的罗马地名都使用这种拼法,如台北(Taipei)、台中(Taichung)与高雄(Kaohsiung)。
    邮政式拼音
    主条目:邮政式拼音
    中国大陆部份城市与省份则曾经使用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依地区方言及古代发音修改而成的邮政式拼音拼写地名。例如:广(Kwangchow,威妥玛拼音为:Kuangchou)、北京(Peking,威:Peiching)、重庆(Chungking,威: Chungching)、青岛(Tsingtao,威:Chingtao)与南京(Nanking,威:Nanching)等。虽然这套拼音办法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被中华人民共和官方以汉语拼音所取代,但是不少著名机构与历史悠久的学府仍然保留旧有的名称,如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威:Chinghua)、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威:Suchou)。
    声母
    调音部位IPA威妥玛汉语拼音注音字母
    唇音ppb
    p'p
    mmm
    fff
    舌尖音ttd
    t't
    nnn
    lll
    舌面后音kkg
    k'k
    xhh
    舌面前音ʨchj
    ʨʰch'q
    ɕhsx
    舌尖后音ʈʂchzh
    ʈʂʰch'ch
    ʂshsh
    ʐjr
    舌尖前音ʦts/tzz
    ʦʰts'/tz'c
    ss/sz(ss)s
    ㄗ帀(资)、ㄘ帀(雌)、ㄙ帀(司)写作 tzu, tz'u, szu(ssu),其余用 ts, ts', s
     韵母
    四呼IPA威妥玛汉语拼音注音字母
    开口ɑaa
    ɔoo
    ɤ / əe (ê) / oe
    ɛehê
    aiai
    eiei
    aoao
    ououou
    ananan
    ənen (ên)en
    ɑŋangang
    ɤŋeng (êng)eng
    ɚerh (êrh)er
    ɿu (ŭ)i (-i)
    ʅihi (-i)
    齐齿iii
    yi
    ia
    ya
    ia
    ya
    ㄧㄚ
    ieh
    yeh
    ie
    ye
    ㄧㄝ
    iaʊiao
    yao
    iao
    yao
    ㄧㄠ
    iouiu
    yu
    (iou)
    iu
    you
    ㄧㄡ
    iɛnien
    yen
    ian
    yan
    ㄧㄢ
    inin
    yin
    in
    yin
    ㄧㄣ
    iɑŋiang
    yang
    iang
    yang
    ㄧㄤ
    ing
    ying
    ing
    ying
    ㄧㄥ
    合口uu
    wu
    u
    wu
    ua
    wa
    ua
    wa
    ㄨㄚ
    uoo/uo
    wo
    uo
    wo
    ㄨㄛ
    uaɪuai
    wai
    uai
    wai
    ㄨㄞ
    ueɪui/uei
    wei
    (uei)
    ui
    wei
    ㄨㄟ
    uanuan
    wan
    uan
    wan
    ㄨㄢ
    uənun
    wen
    (uen)
    un
    wen
    ㄨㄣ
    uɑŋuang
    wang
    uang
    wang
    ㄨㄤ
    uɤŋweng (wêng)(ueng)
    weng
    ㄨㄥ
    ʊŋungongㄨㄥ
    撮口yü
    ü
    yu
    üeh
    yüeh
    üe
    yue
    ㄩㄝ
    yɛnüan
    yüan
    üan
    yuan
    ㄩㄢ
    ynün
    yün
    ün
    yun
    ㄩㄣ
    yuŋiung
    yung
    iong
    yong
    ㄩㄥ
    各种拼音系统比较
    辅音
    IPApmfəŋfʊŋtioutueinylykəɻtɕiɛntɕyʊŋtɕʰɪnɕyɛn
    汉语拼音bpmfengdiuduitgerkhejianjiongqinxuan
    通用音bpmfongdioudueitnyulyugerkhejianjyongcinsyuan
    威妥玛拼音pp'mfengtiutuit'kêrhk'hochienchiungch'inhsüan
    注音ㄈㄥㄉㄧㄡㄉㄨㄟㄋㄩㄌㄩㄍㄜㄦㄏㄜㄐㄧㄢㄐㄩㄥㄑㄧㄣㄒㄩㄢ
    字例歌儿
    辅音
    IPAʈʂəʈʂɚʈʂʰəʈʂʰɚʂəʂɚʐəʐɚtsətsuɔtsɨtsʰətsʰɨ
    汉语拼音zhezhichechisheshirerizezuozicecisesi
    通用拼音jhejhihchechihsheshihrerihzezuozihcecihsesih
    威妥玛拼音chechihch'ech'ihsheshihjejihtsetsotzuts'etz'useszu
    注音ㄓㄜㄔㄜㄕㄜㄖㄜㄗㄜㄗㄨㄛㄘㄜㄙㄜ
    字例
    元音
    IPAɑɔɤɑʊɤʊanənɑŋɤŋɑɻʊŋiiɤʊiɛniɪnjiŋ
    汉语拼音aoeaieiaoouanenangengerongyiyeyouyanyinying
    通用拼音aoeaieiaoouanenangengerongyiyeyouyanyinying
    威妥玛拼音aoeaieiaoouanenangengerhungiyehyuyenyinying
    注音ㄨㄥㄧㄝㄧㄡㄧㄢㄧㄣㄧㄥ
    字例
    元音
    IPAuueɪuanuənuʊnuɤŋuʊŋyyɛnynyʊŋ
    汉语拼音wuwoweiwanwenwengyuyueyuanyunyong
    通用拼音wuwoweiwanwunwongyuyueyuanyunyong
    威妥玛拼音wuwoweiwanwenwêngyüehyüanyünyung
    注音ㄨㄛㄨㄟㄨㄢㄨㄣㄨㄥㄩㄝㄩㄢㄩㄣㄩㄥ
    字例
    声调
    IPAma˥˥ma˧˥ma˨˩˦ma˥˩
    汉语拼音
    通用拼音mamaˊmaˇmaˋ
    威妥玛拼音ma1ma2ma3ma4
    注音ㄇㄚㄇㄚˊㄇㄚˇㄇㄚˋ
    字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10-01-29
    耶鲁拼音

    耶鲁拼音是由耶鲁大学开发的四套拼音系统,用以将东亚的四大语言(汉语粤语朝鲜语以及日语)拼音化。汉语专用的耶鲁拼音是在二战期间为方便在当地作战的美军士兵而开发的,另外三种语言所使用的耶鲁拼音则在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才完成。

    耶鲁汉语拼音
    耶鲁汉语拼音George Kennedy在1943年开发的拼音系统,用于培训赴中国对日作战的美军。
    耶鲁粤语拼音
    粤语耶鲁拼音是由黄伯飞(Parker Po-fei Huang)和Gerald P. Kok共同发明的系统,这套罗马化系统最早用于他们在耶鲁大学粤语课堂和教材。
    香港,这套系统被广泛使用于教授外国人粤语的课程和教材。
    声母
    b
    [p]
    p
    [pʰ]
    m
    [m]
    f
    [f]
    d
    [t]
    t
    [tʰ]
    n
    [n]
    l
    [l]
    g
    [k]
    k
    [kʰ]
    ng
    [ŋ]
    h
    [h]
    j
    [ts]
    ch
    [tsʰ]
    s
    [s]
     
    gw
    [kw]
    kw
    [kʰw]
    y
    [j]
    w
    [w]

    韵母
    a
    [aː]
    aai
    [aːi]
    aau
    [aːu]
    aam
    [aːm]
    aan
    [aːn]
    aang
    [aːŋ]
    aap
    [aːp]
    aat
    [aːt]
    aak
    [aːk]
     ai
    [ɐi]
    au
    [ɐu]
    am
    [ɐm]
    an
    [ɐn]
    ang
    [ɐŋ]
    ap
    [ɐp]
    at
    [ɐt]
    ak
    [ɐk]
    e
    [ɛː]
    ei
    [ei]
       eng
    [ɛːŋ]
      ek
    [ɛːk]
    i
    [iː]
     iu
    [iːu]
    im
    [iːm]
    in
    [iːn]
    ing
    [ɪŋ]
    ip
    [iːp]
    it
    [iːt]
    ik
    [ɪk]
    o
    [ɔː]
    oi
    [ɔːi]
    ou
    [ou]
     on
    [ɔːn]
    ong
    [ɔːŋ]
     ot
    [ɔːt]
    ok
    [ɔːk]
    u
    [uː]
    ui
    [uːi]
      un
    [uːn]
    ung
    [ʊŋ]
     ut
    [uːt]
    uk
    [ʊk]
    eu
    [œː]
     eui
    [ɵy]
     eun
    [ɵn]
    eung
    [œːŋ]
     eut
    [ɵt]
    euk
    [œːk]
    yu
    [yː]
       yun
    [yːn]
      yut
    [yːt]
     
       m
    [m̩]
     ng
    [ŋ̩]
       

    • 上表的 m 和 ng 只能独立自成音节。
    声调
    编号声调标调方法
    1阴平(高平)、阴入sīnsīk
    1阴平(高降)sìn
    2阴上sín
    3阴去、中入sisinsik
    4阳平sìhsìhn
    5阳上síhsíhn
    6阳去、阳入sihsihnsihk

    • 由于声调符号不便于打字,因此声调有时用数字1至6来表示。
    • 在现代粤语中,很多时不会把阴平声区分为高平和高降,因此很多时会把本来读作高降声的字标成高平声。
    使用例子
    繁体字简体字用符号标调用数字标调
    廣州話广州话gwóng jāu wágwong2 jau1 wa2
    粵語粤语yuht yúhyut6 yu5
    你好你好néih hóunei5 hou2

     耶鲁朝鲜语拼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10-01-29
    拼声拼音

    拼声拼音(Tonally Orthographic Pinyin, TOP)是基于汉语拼音国语拼音系统,其重点在于用小写的字母来表达四声.


    制作拼声拼音的缘起
    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掌握汉语的声调方面有时会遇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现有的汉语拼音系统用符号来代表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四声,把本来作为声母一部分的声调,与声母分开表示。写汉语拼音时,通常会先写字母,再加上声调符号。这往往导致学习者在认知上容易把声母和声调分开来,因而容易记错声调,或甚至会忽略声调,养成“不完整”发音(只发元音而不留意声调)的习惯。
    语言学家赵元任设计国语罗马字时,目的在于设法把四声写进每个音节里头,使字母和声调不可分离。但是因为该系统需要更动元音或双元音来表达声调,如果两个音节只有在声调上有所不同,在国语罗马字中两个音节的相似性就不再存在,因为其拼法就不同了。虽然国语罗马字有力的表达出声调对于汉语的重要性及依附性,但是除了不同音调之外,其复杂的拼音规则还是掩盖了两同音字之间原有的关系。
     拼声拼音如何表达四声
     第一声
    全部用大写罗马字写汉语拼音的音节,不用加任何符号:
    • 妈 MA 花 HUA 书 SHU
    第二声
    全部小写,但是最后一个字母要大写,代表声音要上升:
    • 麻  mA 华 huA 赎 shU
    第三声
    全部小写:
    • 马 ma 寡 gua 属 shu
    第四声
    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小写,代表声音从上而下:
    • 骂Ma  化 Hua  数 Shu
     例句
    • 汉字: 两位很高的俄国人在百货公司买东西.
      • 汉语拼音: Liǎng wèi hěn gāo de é guó rén zài bǎi huò gōng sì mǎi dōng xi.
      • 拼声拼音: liangWei hen GAO de* eEguOreN Zai baiHuoGONGSI mai DONGXI.
    与汉语拼音拼法的不同
    拼声拼音的拼法跟汉语拼音完全一样,但若一个音节只用一个字母拼,要用两个字母来拼,以便以大小写字来显示声调.
    • 饿 Ee (用两个"e"拼), 额 eE
    没有多少音节需要更改.
    使用对象
    拼声拼音是特别为了学习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设计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快速而自然地识别罗马字大写或小写,因此这种系统采用大写字代表声音要比较高的第一和第四声,可以帮助第二语言的学生发音第一和第四声时用够高的音. 拼声拼音的目标只不过是用于非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而不涉及到代替汉字或大规模罗马化的目的.
     线上自动程序
    若要把代数字的汉语拼音自动地换成拼声拼音,可以用免费的线上变换程序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