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25阅读
  • 224回复

读书笔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0 发表于: 2012-03-27
病例
看一位同学的母亲,她的主要情况就是感冒发烧,反反复复已经十来天,还是没有解决。感冒发烧在伤寒来说,应该属于太阳病。太阳病不管你是什么原因引起,脉都应该浮。可是这位病人的脉却很沉,表证而现沉脉,这就是反常,这就是一个关键点,这个就是主证。说明她是太少两感,用一般感冒的药对她肯定没有好处。开了两剂麻黄细辛附子汤,服汤以后,烧很快就退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1 发表于: 2012-03-27
如何才能抓好主证呢?
第一,明理。比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这个道理清楚了,才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在其他方面;
第二,熟记。学伤寒应该背诵,对条文你应该熟悉,特别是有方有证的条文,任何时候都能想起它大概说什么。主证抓不住,经方用起来就不灵;
第三,多用。学以致用,我们学过太阳篇,看看有没有太阳证。如果自己感冒了,你要辨一辨,看到底是太阳还是少阳还是太少两感。
应该记住,不管是什么病,你都要凭脉辨证,有这样的脉证才用这样的方法,也就是要有的放矢。这就是治病法要。碰到感冒还是复方感冒灵,还是 Vc银翘,那你白学了,你恐怕永远是下工
中医的思路,你就要临证察机。才容易有体会,才容易有感受。否则,这个病人治好了,你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的,治差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在正式进入太阳篇的讨论前,这个引导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2 发表于: 2012-03-27
太阳病纲要
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主要讨论辨别与判断与太阳相关的病名、病机、脉、证及其相关的治疗这样一个问题。
辨病是首位,辨证是次位。首先确定是太阳病,进一步肯定它是中风还是伤寒。
中医就是根据四诊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思维,然后得出明确的诊断,辨就是讲的这个过程。
“阳中之太阳,心也”,把心喻作太阳,“心为阳中之阳,故曰太阳。”太阳从内涵去看是阳气很盛大之义,“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3 发表于: 2012-03-27
太阳经义
六经就是讲经络,除了经络还有藏府,六经是讲界面,六经的概念内涵很丰富。
从经络的角度看看,太阳的经络有手足太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非常重要。
足太阳起于睛明,上额交巅,然后下项夹脊,行于背后,沿着人的身后、腿后,最后到达至阴。十二正经,足太阳是最长的一条。特别是布局于整个身后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内经》强调“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圣人把风比作矢石,可见风对于人体的危害之大。
人体靠太阳对付从后而来的贼风,太阳居后的意义正在于此。

前人把太阳比作六经藩篱,对于经络循行的这样一些部位,大家要很留心,伤寒的六经辨证有很大一部分与这个相关。病人的腿痛,或者其他的什么地方痛,问得很具体,不光问一个腿痛了事,是前面痛还是后面痛?是外侧痛还是内侧痛?如果是后面痛,胋窝的地方痛肯定与太阳有关,你要从太阳去考虑治疗,这就很自然地把你带入了六经辨证。所以,要学好伤寒,弄清楚经络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4 发表于: 2012-03-27
太阳府义
太阳府有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府。“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膀胱是津液之府,是水府。
水府跟太阳连接昭示了水与气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水、一个气化,太阳篇的许多内容都与这个相关。
另外手太阳小肠府,小肠府与太阳篇的关系内涵: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解释:“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受即承纳、接受之义,“盛”是用来作祭祀用的精细谷物,这与小肠接纳经胃熟化、细化的水谷甚为相合。
小肠承纳的“盛”用于供奉五藏乃藏神之所。用水谷之精微来营养藏神的五藏,是一种祭祀供奉。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用“受盛”这个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12-03-28
太阳运气义
谈过了太阳的本义、经义、府义,下面看太阳在运气方面的意义。
在运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合起来太阳寒水。太阳为阳中之阳,为什么要与寒水相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思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12-03-28
水义
水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身也是这样,水占绝大部分。病重了最关心的还是这个水。
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水作为生命的要素,更重要的层面,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聏)卦,水本来是最阴的东西,卦象应该是用阴爻,但坎卦它是阴中挟阳,构成了水的最重要要素。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黄河之水天上来“搬运”的过程,这个东西就是阳,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指的这个过程。阴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五行: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往低处流,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水要成为活水,要能循环运动起来为生命所用,必须借助阳气的作用。道理就在这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12-03-28
寒义释
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为什么又会降下来?水被蒸动因阳而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高处不胜寒”。
水被阳蒸成为气,气遇到高处的寒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它就会重新降下来,《内经》说“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可见黄河之水确实是从天上来的。
天上的水又从哪里来?一个上蒸,一个下降,一个下降,一个上蒸,水就变成活水,就“自有源头活水来”。
整个植物界大部分要靠老天来灌溉,没有太阳不行!这个过程,一上一下太阳、寒、水,一环扣一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万物利用不了。
从动的层面,太阳寒水这样的搭配,有很深刻的含义。我们讨论太阳篇,如果从很深的层面去讨论,它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有些时候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卡住了,有些时候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阳篇里讲经证、府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12-03-28
如我们用麻桂二方治疗太阳经证,在蒸腾上升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
水到天上以后,又要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我们要用五苓散来解决。
五苓散是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这个似乎不容易想通。
但如果把它放到太阳,自然里,水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为云了,还要天气下为雨,如果天气不下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
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五苓散能治渴问题的解决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入到这个境界你看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这个窍诀领悟好了,中医在你眼里是明明白白。
整个太阳篇实际上都是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慢慢地去体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以上是太阳的大体涵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12-03-28
病释
病的造字,内涵太丰富了。一个字里面有很深的涵义,有妙理,有禅机。悟透了一个字,这门学问的门就被打开了。像病这个字,如果你真正解通了,那中医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病这个造字,病由疒 + 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声部。

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个单独的字,它的读音是:尼厄切。《说文》解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人有疾病不舒服就想靠着躺着。所以,“疒”字就像一个人依靠在一个东西上,是一个象形文字,人生病了就是这副样子。“疒,疾也。”,“病”字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的左半部,是一个床榻的符号;右半部是一个人的符号。人与床平行,说明人是躺在床上的。

偏旁之外“丙”不是仅仅为了读音,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并且声符所表的这个义对于文字是很关键的部分。
丙是十天干里面的一干,位于南方,五行属火。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说文解字》释云:“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炳然就是很茂盛。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夏三月,此为蕃秀”,说的就是这个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是言夏至一阴生,一阴生后,阴道渐息,阳道渐消。
一就是阳。
易象文字起源八卦说:“门也,大地阴阳之门也。”丙位南方,处夏月,夏月是阳气释放最隆盛的时节,然而盛极必衰,所以,阳气在夏至以后,就要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从一入冂”的造字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个过程。丙的上述意义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