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十三方--半 夏 秫 米 汤
《灵枢・邪客》篇说:“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如厥逆之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汤一剂,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汤是用长流水八升,多次扬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苇薪燃火煮之,水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和炮制过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继煎至汤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发生药效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药后应静卧,汗出后即愈。病程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愈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疗效,主要是调和阴阳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其上通于阳明;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致使阴阳和调,故能治不眠之证。流水千里,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split##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里的一张方子。 • volier scheld,他是剑桥大学的一位研究员,专门研究人类学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亚洲人类学以后,觉得中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体质都有很大的影响,就从人类学转到研究中医来了。后来他就拿到了剑桥大学的一笔奖学金,到中国来进修。他开始在北京中医学院医史系研究医学史、人类史。那么他来了以后,学习很用功,神经总是绷得很紧,最后发展到晚上睁着眼睛睡不着觉。 • scheld一开始就试图用中药治疗,开始他吃天王补心丹,效果不太好。他对我说:“我胃口也没有。”我摸诊到他中脘这个地方,很拘痉,舌苔也有点黄。 • 我就对他说,中医讲睡眠,一定要阴阳结合才能睡好,中间如果有什么东西阻滞了,就不可能入睡。天王补心丹固然是养心安神的名方,但我能不能再为你换用半夏秫米汤试试? • 我考虑到他是用脑过度引起的失眠,因为他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嘛。中医讲起来就是食积胃中,化热生痰,中脘拘痉就是热痰阻滞的症状,食欲不好,胃顶住不舒服,这种情况下睡眠当然就不太好了。 • 半夏秫米汤是《内经》十三方之一,由半夏、秫米二味组成,专用于治疗邪气留滞,营卫失调的失眠证。营卫失调,阳气盛满不得入阴经,阴虚则目不暝,所以用半夏辛温通阳,祛邪降逆;秫米甘凉益胃,养营补阴而得大肠。两者共奏泻阳和阴之效使经络通畅,阴阳相和,营卫运行正常而病愈,“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 高粱,古代叫秫,也是五谷杂粮之一,高粱是红的,这个它入心,能补心气。失眠的人常常是由于心气不降,高粱补心气,半夏往下降,这样就引心交于肾。心气交肾气,人就会睡得非常好。现在我的学生,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用这张古方。 • 结果加上两味药,scheld就有睡意了,他后来对我说:“我不能光研究医学史,我还应该通晓临床。”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split## 半夏秫米汤
功效: 祛痰降逆,和胃,调阴阳。
来源: 黄帝内经
出处: 中华药汤谱
简介
title 简介
用 料 半夏15克,秫米(即高粱米)50克。
制 法 半夏用制半夏如法半夏、半夏曲;秫米去壳,淘洗干净,备用。用河中长流水,澄清,取清液煮秫米、半夏为粥,去渣即成。
用 法 1日3次,每次饮1小杯,连服饮3天,以见效为止。
注 释 半夏辛温有毒,功专散结,降逆温燥、化痰,常用于肝胃不和、胸脘痞闷、呕恶等症。秫米甘、微寒,和胃安眠,常用于夜寐不安。
适应症: 因痰滞胃而致的阴阳失调之失眠,即“胃不和则卧不安”。胃火重者忌服。##split## 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即《灵枢》卷十之半夏汤,为《内经》仅有十方之一,专为不寐而设。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为治疗不寐之良方,功效显著。《方剂大词典》收载有此方,但其“主治仅记为‘痰湿内阻,胃气不和之失眠”,现代许多医者也多将其用于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失眠,窃以为有所不妥,如此大大地局限的了半夏秫米汤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也有违于《内经》设本方的主旨。
《内经》称失眠为“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不眠”等,相关论述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大惑论》及《素问・逆调论篇》等20余处文献中,对于失眠的认识已经比较丰富半。夏秫米汤无论是立方立旨、方药组成还是煎服法等方面,都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半夏秫米汤堪称“治疗失眠第一方”。试简要论述如下。
1 立方依据
1.1 睡眠生理《内经》认为,生理睡眠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内经》的睡眠理论,实际上是在“人体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的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人体的阴阳消长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节律相应,而有睡眠与觉醒活动的日节律,正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这种人与自然统一的综合睡眠机制,其中心环节,就是营卫之气的运行,即人体是通过营卫之气来对生理性睡眠节律进行调控。《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元已,与天地同纪。”《灵枢・大惑论》亦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都对营卫运行、阴阳相贯的生理进行了明白的阐述,指出营、卫之气按不同的经脉次序运行五十周后,于夜半子时相会于手太阴肺经,并循环往复。卫气日行于阳经,则阳经之气盛而主动,神动而出于舍即寤,人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卫气夜行于阴经,则阴经之气盛而主静,神静而入于舍即寐,人疲乏困顿,需睡眠休息。因而,对于人体生理睡眠节律的维持,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机体阴阳调和是根本。
1.2 睡眠基本病理由于睡眠觉醒生理节律的根本机制在于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内经》认为,卫气运行不循于常道,阳不能够入于阴,营卫失调,则是失眠一类病证的基本病机。卫气日间行于六阳经(属六腑),夜间行于六阴经(属五脏),因而各种致病因素,包括脏腑(无论哪脏哪腑)功能失调、邪气入侵客止于体内以及体质差异因素等,凡影响到卫气的运行,使营卫之气运行失度者,都可致阳不入于阴,阴阳相交之路受阻而影响睡眠,导致多种失眠病证发生。
《灵枢・邪客》指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面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大惑论》亦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皆指卫气滞留于阳经,夜晚不能尽行于阴分而失眠。此“阴虚,故目不眠”与一般所谓“阴虚”(如六味地黄汤证)的概念有不同,乃卫气运行失常之阳盛于外阴虚于内,阴阳不相交通。
1.3 治法确立明确了营卫失度、阴阳失和的失眠基本病机,《内经》就提出了具体的施治原则和方法。《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所谓“通其道”者,谓祛除厥逆之邪气,开通阴阳交会的道路,使阴阳之气调和贯通,则能安卧入眠,故《灵枢・邪客》其后又借黄帝之言评半夏秫米汤日:“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由此而能“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所以失眠病证的基本治疗法则就是:补泻兼施,交通阴阳,和调营卫。体现贯彻此法则的基本方是半夏秫米汤。
2 运用
2.1 辨证要点临床症状即以失眠为主症,轻者每晚能睡2、3小时,重者数日彻夜不眠,昼日神倦体乏,头晕纳减,甚至神志恍惚。具备上症,即可应用此法此方;伴有其它见症时,则可根据中医辨证适当分型论治。
2.2 组方分析半夏秫米汤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法半夏有良好的镇静神经中枢的作用;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本草纲目》卷二十三谷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所谓“通其道而去其邪”,则“其卧立至”。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另可根据具体病情,做适当化裁,如心脾两虚加党参、炒白术,痰热扰心加黄连、淡竹茹,食滞胃脘加陈皮、六神曲等。方中半夏的用量较大,可为常用量的4-6倍,常可用至40-60g。秫米,《类经》注为“糯小米也”、“北人呼为小黄米”,因药房不备,今医多遵吴鞠通意,代之以薏苡仁。
2.3 病案举例病案1.金某某,女,21岁。久患失眠,每晚只能入寐三四小时,即使寐亦多梦易醒,醒时口苦,但不口渴,痰多食少,食后噫气,多食则吐,进干饭则梗阻胃脘,大便隔日一行而硬结涩痛难下,舌润,脉濡细稍数。1963年4月23日初诊投以《灵枢》半夏汤加味(半夏一两,糯米二两,夜交藤一两),连服3剂,失眠显著好转,每晚上床不久,即能人寐直至天亮,只是稍有响声即被惊醒,但亦随醒随睡,不似过去醒则不能再入睡,大便虽仍硬而易出,不似过去艰涩难下,痰亦大减,食欲渐开,但食后仍感胃脘不适而时时噫气;复诊守上方加旋覆花、陈皮、甘草各五钱,再进3剂,大便通畅,失眠痊愈。(万友生《伤寒知要》)
病案2.龚某某,女,26岁,1977年4月28日诊治。失眠半年,每夜服泰尔登两粒方能人睡。口苦,胸闷,心烦,急躁易怒,心悸,时有恐怖感。舌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热扰心,即以上方(半夏秫米汤:法半夏、薏苡仁各60g)加黄连15g。嘱停西药。服药当夜即能安静入睡,梦少,口苦、胸闷、心烦亦减。继服2剂,诸症如失。(《新中医》1983年第ll期)
病案3.某女,40岁。半年前因与人吵架而致心烦不寐,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痛头沉,五心烦热,半年来服用安定、舒乐安定,效果不佳。给予半夏秫米汤,7天后睡眠大为改善;继用7天,诸症若无,随访半年无复发。(《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第3期)
付春梅(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2005年12月第12期总36卷第276期##split## 上班族喝半夏秫米汤可缓解失眠困扰
如今,上班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上班族正饱受着失眠的困扰。失眠会使人头昏脑胀、全身无力,无法提高工作效率。那上班族该如何治疗失眠呢?其实,上班族们可以选用药膳“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
原料:半夏10克,秫米30克。
用法:半夏,秫米加水800ml,沸后小火熬20分钟,晚前半小时服。
功效:半夏气味辛、平、有毒,能解郁和胃除痰,具有安神的妙用,临床治疗失眠症;秫米俗称小米、稞子、黏米,性凉,味甘咸。能益气,补脾,和胃,安眠。
古代药书记载,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法半夏有良好的镇静神经中枢的作用;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半夏秫米汤可以调和阴阳,治疗失眠,尤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引起的失眠疗效为佳,适合工作繁忙的上班族食疗。##split## 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附:秫米说)
组成:法夏60克 薏苡仁60克
用法:浓煎,睡前一次服。
加减:心脾两虚加党参30克;心阴不足加麦冬60克;痰热扰心加黄连10克;胃不和加神曲10克。
疗效;熊氏用上方治疗失眠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简氏治疗失眠6例有显效,黄氏治疗25例有满意疗效,少则1剂,多则5剂。
案例:
荣某,失眠5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一夜睡3~4小时,消瘦神倦,心悸口干,舌红少苔。属心阴不足,上方加麦冬60克,1剂后能睡8小时,3剂巩固善后。
附秫米说:
吴鞠通认为秫米是薏苡仁,而张锡纯、李斯炽、余国俊、曾绍裘等认为应该是高粱米。##split## 秫米 秫米
【药用】本品为禾植物粟的干燥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大肠经。
【功效】和胃安眠。
【临床应用】用于夜寐不安。
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
【处方用名】北秫米(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包煎。
【方剂举例】半夏秫米汤《内经》:半夏、秫米。
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秫米――指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还含有不懂事,说话不当之意思;或运气不好,遇事不顺利。如:我今天把钱包丢出租车上了,真秫米啊!##split## 秫米
别名
众、秫、糯秫、糯粟、黄糯、黄米
汉语拼音
shu m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
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归经
肺;胃;大肠经
功效
祛风除湿;和胃安神;解毒敛疮
科属分类
禾本科
主治
疟疾寒热;筋骨挛急;泄泻痢疾;夜寐不安;肿毒;漆疮;冻疮;犬咬伤
各家论述
综论秫米之功用:
1.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本草经集注》)
2.李时珍:“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刊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治肺疟方用之,取此义也。《灵枢经》歧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纲目》)
采收和储藏
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资源分布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用药禁忌
小儿不宜多食。
1.《食疗本草》:“壅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
2.《养生集》:“味酸性热,粘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引自《纲目》)
动植物形态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著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功效分类
祛风除湿药;和胃安神药;解毒敛疮药
炮制方法
1.生秫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筛去灰屑。
2.炒秫米《得配本草》:“炒用”。现行,取净生秫米,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
饮片性状:生秫米呈小球形,直径约lmm。表面类白色,一侧面可见一凹糟,断面白色。质硬,富粉性。气微,味甘。炒秫米形如秫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具焦香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性味
味甘;性微寒
药材基源
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包煎;或煮粥;或酿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敷。
出处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