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18阅读
  • 441回复

八卦象数基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0 发表于: 2012-09-06
4 从五行透视气化之序
  
  《国语·周语》:“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宇宙变而成章,化而有序。五行,产生于人类对自身五指的应用与崇拜。五行理论,是中医视野对自然万物演化程序的本质透视。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实际表示同源自组织物质系,五个彼此有重大差别的演化过程。对于生命体,五行是生殖之精,在元气推动下,生命气化的程序表达。五行,是统一精元在气化过程中显示的五大序态。是一气五态,五类属性。既表达物质层上的含义,同样也表达属性层上的差别。正象《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所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而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是太一元气,以阴阳为反属性气化的五个变态,《御纂性理清义·卷一》载有“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对于人体,脏腑演化,就是统一精元物质,按照五行序数而有规律的演化过程。这一点,在内源性“五脏、五腑”.与外源性的奇恒之府“骨骼”上,表现得如此清楚:
  脏腑的演化,完全按照《易经》揭示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演化,并与五行研究揭示出的五过程性,高度吻合,堪称生命演化奇迹。
  基于腔肠类动物统一的“腔肠”,动物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以循环为主要功能的“循环腔”,和以消化为主要功能的“消化腔”。
  在腔肠类动物,“循环腔”结构非常简单,相当于毛细脉管,主运水液。随着动物演化出血液,它又运送血液。它最后演化出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在内的“大循环系统”。而原来的“消化腔”,就特化成动物的“大消化系统”。
  原始统一的“腔肠”,梅开二度,一源两支,演化出运动功能强的“大循环系统”、与运动功能相对弱的“大消化系统”。一个主动、静脉血交换、循环及水液代谢,一个主水谷消化、吸收与残渣排泄。“大循环系统”和“大消化系统”这两大系统,又在食管与气管交汇的会厌处会合,暗示着它们都有相同的演化起源,都是从原始动物的“腔肠”中演化而来。“循环腔”与“消化腔”同源“腔肠”而演化,显示出“太极一气产阴阳”的同源演化本质。
  “肝、胆、胰都是由消化道特定部位发生内脏,并由消化道内皮、平滑肌等相关功能的细胞在结构上进一步特化、功能上进一步加强而来的。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实际上是原始消化道内皮相应功能的特化和发展,消化腺管道平滑肌系统,是原始消化管肌层的特化与延伸”。
  阴阳反属性演化,不但表现于同一腔肠,演化出有重大差别的“大循环系统”、“大消化系统”,而且还表现于,在这两个系统上,与五行序数一致,各演化出5类脏腑,而且相表里的脏腑,空、实相应,阴阳互对。
  如,大消化系统,演化出5类器官:胰、肠、肝、胆、胃;大循环系统,只演化出4类器官:肺、心、肾、膀胱。与大消化系统比,还缺一个器官,即是后来的脾脏。脾从中焦演化而来,加人大循环系统。
  中焦脾胃,也是同源演化。脾也是从原始消化管上皮分化出来的……是从胃背侧系膜的间充质团发生的,以后完全独立而与胃无关。脾演化出后,加入大循环系统。
  这样,“大循环系统”也有5类脏腑“肺、心、肾、膀胱、脾”,3类是实体器官“肺、脾、肾”,2类空腔器官“心、膀胱”;“大消化系统”也有5类脏腑,2类实体器官“胰、肝”,3类空腔器官“肠、胃、胆”。相表里的脏腑,上位是脏,下位是腑,表达出脏腑演化严格序位排列,如图1。
  胰——肠;肝——胆;脾——胃;肺——心;肾——膀胱。
  在这里,胰与肠相表里,主消化。心是空腔器官,是腑不是脏,与肺相表里,共主气血。肠,又在自己定义的范围内拼命演化出:小肠、大肠等。阑尾,也是肠的演化残留证据。它们都以相同的肠类结构,定义于肠腑中,在五腑中只占一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1 发表于: 2012-09-06
 对于生命,五行,一个生殖细胞在元气推动下气化所必须遵守的序数模式。这一序数是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习得并固化的一种本能数理模式。在最高等的人类身上,这种五行潜在的序数律,就会完美表达出来。如笔者发表的《从中医理论看骨骼演化律》,发现人体骨序演化,踏着五行对应的1、2、3、4、5的自然序数而演化:
(1)上肢骨从上到下依次呈辐射演化的5骨序列:肱骨:1块。尺骨、挠骨:2块。上腕骨:3块:舟骨、月骨、三角骨(再演化出1块子骨:豌豆骨)。下腕骨:4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掌骨:5块:第一掌骨、第二掌骨、第三掌骨、第四掌骨、第五掌骨。用数阶排列,即:1、2、3、4、5。
  (2)下肢骨从上到下依次呈辐射演化的5骨序列:股骨:1块。胫骨、腓骨:2块。上踩骨:3块:跟骨、距骨、足舟骨。下踝骨:4块:骰骨、外侧楔骨、中间楔骨、内侧楔骨。跖骨:5块: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用数阶表示:1、2、3、4、5。
  (3)脊椎骨从上到下依次呈线性演化的5骨序列:颈椎骨:7块。胸椎骨:12块。腰椎骨:5块。骶椎骨:5块。尾骨:3块。共5类骨。
  (4)头盖骨依次呈圆弥形演化的5骨序列:枕骨:1块。左顶骨:1块。右顶骨:1块。左额骨:1块。右额骨:1块。
  当上肢演化出5块掌骨后,以此为基础,再演化出指骨。除了拇指演化出2块指骨,其余各指均演化出3块指骨,不大于数字5。下肢趾骨亦然。
  对于脊椎骨,尾骨3块,骶骨、腰椎各5块,均不大于5。胸椎12块,即3×4,倍4演化,即以4为基数而演化。颈椎7个,是个正处于演化过度态的变动骨序,有的骨没有表达出来。正象花的演化,花瓣以不大于5为演化基数来演化,但由于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如倍4演化的花瓣数,两轮演化应该出现8个瓣,但往往有个瓣空缺,只表现出7个瓣,从而掩盖了花的演化定律。
  7块颈椎骨,如果它是倍3演化,应该演化出9块颈骨,即3×3,还有2块颈椎骨没演化出来。或者是倍2演化,即演化出8块椎骨,即4×2,还有一块颈椎骨没有演化出来。演化中骨的缺失或增加,是平常的生命演化现象。如人体5块尾骨,现在只剩下2-3块。5块骶骨也已融合成一块大骶骨。
  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电”。伽利略也说过,“自然之书,是以数字特征写成”。自然数字,是自然界演化留下的记忆痕迹。正是在“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电”的全息模拟中,大自然界以数字造人,同样也以数字造物,并使生命的演化,无不充满着数字含义。
  以5为最大演化基数,自然之常。正如清代经学家江慎修在其《河洛精蕴》所道:“天以光气昭烁于三辰,地以精华流衍为五行,其为文章也大矣。复假灵天神物,出天苞,吐地符,示之图焉,倍五为十而显其常,又示之书焉。藏十于九而通其变,常者具无穷之变,变者皆自然之常”。“倍五为十而显其常”,就是说宇宙的演化,以5为最大倍数来演化,并升华为一种规律。
  只有高级自然物质系的演化,才有足够的资格以5为最大基数演化。从人体最大演化基数5中,能淘出生命演化最神奇的秘密:
  恩格斯说过:“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的一个缩影”。人体任何相对独立的器官,承载着所有动物演化遗留下的生命演化痕迹,以不大于5为过程设计的基数来演化,应该是合理的解释。其中骨的演化,是最显然的例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2 发表于: 2012-09-06
3 从阴阳透视气化之性
  
  阴阳,本质上反映了宇宙统一元气,通过气化产生的有差别或相对待的对立属性。
  《正蒙·乾称》载有“太虚者,一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一气之体”,可理解为统一的元气。“气有阴阳”,指元气化演的两类物质性质。

“通天下一气耳”,早已从哲学高度,框定了整个宇宙物质本质上的同源性、统一性,具有深刻的宇宙学演化意义。宇宙从统一元气演变而来,不同的只是元气演化物结构不同,才具有可比较的阴阳属性差别。宇宙演化的每一步都是特化,每一步都产生阴阳属性。所以,阴阳,不再指物质实在上的意义,而仅仅指同源物质演化产生的属性差别。
  阴阳,反映出宇宙演化的反属性定律,宇宙演化出一类物质属性,一定会再演化出有差别的物质属性相对立。元气论的同源异构观,是中医思维的基石。阴阳介入中医学,也是特指属性的差别,不指实在物质本身。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言“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中医学认为,以受精卵细胞为最基本的生命演化单位,在元气推动下,演化出的生命体,最终以阴阳属性对立反演,来框定生命演化最本质规律的,简单举例如下:
  (1)结构的差别:脏,是细胞气化产生的实质性结构器官;腑,是细胞气化产生的空腔性结构器官。脏实腑空,是中医脏腑命名的结构学基础。
  (2)方位的差别:左手、右手;左足、右足;左眼、右眼; 左耳、右耳;相表里脏腑的脏上位、腑下位。(生命结构成左右镜象,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叫生命的手性)
  (3)功能的差别:阳化气、阴成形;兴奋、抑制;收缩、舒张;同化、异化;营气襦养于内,卫气防护于外等。
  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一书中有言:“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差别就是阴阳,差别造就了阴阳,大千世界元气归一,但每一气化都是特化,产生出新属性。所以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差别是谐和的本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3 发表于: 2012-09-06
2 从精透视气化之宇
  
  在古典哲学中,精,有时可与气互语。《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精是气的精萃部分,精生气,气化精。精气往往并称,是演化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物质。生命,只是这种精气在相关阶段气化的结果。《淮南子·天文训》言“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庄子·知北游》有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死……故万物一也”。
  当精的概念引入中医界,就收敛了哲学之精无所不包、可与气等价的宽泛性。它主要指两大类物质: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主要是生命在后天摄人的精微物质。而先天之精,可理解为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是元气推动下最根本的生命气化单元。精卵细胞,交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依次在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的推动下,形成一个新生命体——胚胎。
  在这里,先天之精,无疑是生命气化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在元气推动下,生殖之精化演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命体”,依次形成不同层次的气化场所或舞台,中医叫“生化之字”。此处的“宇”,即气化的载体或场所。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述,“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正是这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生化之宇”,使“气化出焉”。因此“生化之宇”实际上就是“气化之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4 发表于: 2012-09-06
气化,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气,是气化的载体与物质承担者。生命之体,靠生命结构的基本演化单位“生殖之精”,在气的推动下演化而来。阴阳,是生命体依靠气化,按照阴阳揭示出的生命反属性演化律,演化出的相对的属性表达。而五行,是气化作用下,生殖之精在生命顺演中显示出的五个有重大属性差别的有序态。本文从中医学的气、精、阴阳、五行,来探讨生命科学里的中医气化观,并借此反馈中医理论的构筑与演进。
  
  1 从气透视气化之源
  
  气,是气化的物质承担者,气化的根源。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气,是演化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丰富多彩的宇宙,化演于统一的物质“元气”。《公羊传隐元年解诂》有文:“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庄子·知北游》亦有:“通天下一气耳”。生命只是这团宇宙元气在相关阶段的气化产物。在这里,元气,显然是一种纯思辩的物质模型,它细微无形,微不足视。至于气的真实性、结构性,是超越哲学思维需要和科学发展现实的。
  但这种哲学之“气”,却时时影响中医,使中医学里的气,处处带有哲学思辩。尤其人体元气的概念指代,一向朦胧模糊。中医学认为,生命体里的元气,由肾精所化,是对人体生长、发育起推动作用的物质。至于它的物质性的真实,仍不明确。它提供了新生命演化的第一动力,并随着物质的代谢,元气很快消耗殆尽,必须由后天水谷之气再来作为生命化演的物质供给。正确理解气化,应从三方面来理解气。
  1.1 气的物质含义 气,首先代表一种物质概念。中医学的各类气,无不具有真实的物质指代。气,它是古人源于生活而又抽象升华的一种哲学化的物质概念。
  木柴燃烧,产生气体;云彩聚可成形,散则无影。一种无形的、轻飘飘的、很细微的、肉眼不一定能看到的物质,古人认为就是气。并推理出,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气变化而成。它“聚合而成形”,产生可以看见的自然万物,“器散则分之”,有形的物体可分散成无影无形的气。可见,“通天下一气”的哲学之“气”概念,源于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并抽象成一种玄妙的宇宙本源物质假设。
  1.2 气的功能含义 中医气的含义,有时指功能(或能量)。
  所谓功能(或能量),指一定质量的气,气化时产生的特定的生理作用或释放出的能量。
  由于气的物质结构微不足视,只有通过气化产生的能量或功能,来度测气的真实,即“以能测气”。所以,中医学中,有些气概念,指的是物质“气”在气化时产生的功能或能量。如使心跳动并使血液运行于脉中的气,叫心气;主呼吸的是肺气;主水液蒸腾并主生殖的是肾气。这里的“心气”、“肺气”、“肾气”,显然是功能方面的含义。扎针时酸、麻、胀等针感,也是一种功能表达,中医叫得气。
  人体气的功能,本质上仍然指实在的物质“气”,在气化过程显示出的生理效益。没有气的物质性,就没有气的功能性。
  1.3 气的信息含义 中医学里的气概念,有时代表一种信息含义。
  所谓信息,是物质的气在气化时产生的功能或能量表现出来的征候或现象。属于中医“象”的范畴。与中医广义之神的概念可互语。
  信息,是证明客观事物存在的一切消息。“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正是从表达于外的“象”信息,由象度藏,产生了中医藏象学说。
  气化,以气为其质,以功能(或能量)为其用,以信息(或象)为其显,构成了三位(质、能、息)一体(气)的中医气化内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5 发表于: 2012-09-06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6 发表于: 2012-09-06

12时辰五行对照表

12时辰五行对照表 五行 12时辰

申时(15:00-17:00 )
酉时(17:00-19:00 )

寅时(3:00-5:00 )
卯时(5:00-7:00 )

子时(23:00-1:00 )
亥时(21:00-23:00 )
火 巳时(9:00-11:00 )
午时(11:00-13:00)

丑时(1:00-3:00 )
辰时(7:00-9:00 ) 未时(


五行12时辰
金 申时(15:00-17:00 )
      酉时(17:00-19:00 )
木 寅时(3:00-5:00 )
      卯时(5:00-7:00 )
水 子时(23:00-1:00 )
      亥时(21:00-23:00 )
火 巳时(9:00-11:00 )
      午时(11:00-13:00)
土 丑时(1:00-3:00 )
     辰时(7:00-9:00 )
     未时(13:00-15:00 )
    戌时(19:00-21:00 )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7 发表于: 2012-09-06

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子 (晚上11时至凌晨1时)

  丑 (凌晨1时至凌晨3时)

  寅 (凌晨3时至早上5时)

  卯 (早上5时至早上7时)

  辰 (早上7时至上午9时)  

  巳 (上午9时至上午11时)

  午 (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未 ( 下午1时至下午3时)  

  申 ( 下午3时至下午5时)

  酉 (下午5时至晚上7时)

  戌 (晚上7时至晚上9时)

  亥 (晚上9时至晚上11时)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8 发表于: 2012-09-06

12时辰养生

“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从时辰看,一天 24 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它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   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的时辰。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疗效可以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01.子(鼠)23:00-01:00 胆 (宁舍一顿饭,不舍子时眠) 晚上11点前睡觉很重要.)

“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子时 (23 点至 1 点 ) ,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 “ 胆怯 ” 。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02.丑(牛)01:00-03:00 肝 (肝火旺容易上火)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 (1 点至 3 点 ) ,肝经最旺。 “ 肝藏血。 ”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 “ 卧则血归于肝 ” 。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03.寅(虎)03:00-05:00 肺 (生的白萝卜汁有助于保养)

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 (3 点至 5 点 ) ,肺经最旺。 “ 肺朝百脉。 ”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04.卯(兔)05:00-07:00 大肠 (多吃蔬菜好大肠不好的容易起斑)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 (5 点至 7 点 ) ,大肠经最旺。 “ 肺与大肠相表里。 ”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05.辰(龙)07:00-09:00 胃 (进餐最佳时间,也是为什么早饭要吃好的原因)

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 (7 点至 9 点 ) ,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 7 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 7 点清胃火。胃寒者 7 点养胃健脾。

06.巳(蛇)09:00-11:00 脾 (吃黄色食物 例如,豆浆)

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已时 (9 点至 11 点 ) ,脾经最旺。 “ 脾主运化,脾统血。 ”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 点健脾;湿盛者 9 点利湿。

07.午(马)11:00-13:00 心脏 (午睡有助于养心)

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 (11 点至 13 点 ) ,心经最旺。 “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 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 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08.未(羊)13:00-15:00 小肠 (荤素比例最好是1:6 多素少荤-根据牙齿理论)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 (13 点至 15 点 ) ,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09.申(猴)15:00-17:00 膀胱 (喝生冬瓜汁)

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 (15 点至 17 点 ) ,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10.酉(鸡)17:00-19:00 肾 (吃黑色食物例如黑豆黑芝麻 肾主钙)

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 (17 点至 19 点 ) ,肾经最旺。 “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 ” 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11.戌(狗)19:00-21:00 心包 (保护心脏 这个时段要心情愉快)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 (19 点至 21 点 ) ,心包经最旺。 “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12.亥(猪)21:00-23:00 三焦 (做好睡觉前准备 修养身心)

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亥时 (21 点至 23 点 ) ,三焦经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9 发表于: 2012-09-06

古代12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