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64阅读
  • 178回复

15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破解语言的编码 压音形码看电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0 发表于: 2010-01-29
教育学院拼音方案

教育学院拼音方案,通称教院式拼音方案教院拼音方案,又称《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拼音方案,为香港教育统筹局香港考试局等香港教育部门,唯一承认的标准粤语拼音方案。

特点
“教院式”方案的特点,是依从国际音标,并在具规律的情况把国际音标罗马字母化,便于以一般电脑键盘输入,亦能避免乱码和缺去字符等问题。由于它以《粤音韵汇》里所使用的国际音标 (宽式)为基础,罗马拼写与国际音标,能有规律地直接对应,亦便于用者在“教院式”和国际音标(宽式)两系统中转换,毋须作过多的额外学习。
另一方面,“教院式”完全采用一般电脑键盘可直接输入的英文罗马字母来拼写,免除输入、显示特别符号的烦恼。
因此,它能同时满足“准确标注语音音素”及“方便资料的输入、储存和传送”两项要求,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的欢迎。
发展及历史
这套“教院式”系统,最早由余秉昭司铎于1971年在所著的《同音字汇》使用,只是当时把声调直接以“上平”、“上上”、“上去”、“下平”、“下上”、“下去”、“上入”、“中入”、“下入”(即今天所称的“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等文字描述出来。
在1990年,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中文系(后来归并作香港教育学院,成为它的一部份)出版的《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则把声调由“上平”、“上上”、“上去”等文字,改为“1”、“2”、“3”等数字标调。自始,这套“教院式”方案成为香港教育界的标准,获教育部门认可,亦在中、小学的教育界中获得广泛使用。
2000年出版的《广州话正音字典》沿用“教院式”方案,并把方案的“长a音”固定拼写作“aa”。主编这些字典的学者詹伯慧认为,这套拼音方案“多年来已为香港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香港教师所熟悉。
其他的教育界粤语研究书籍,像1994年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中文系出版的《常用字广州话异读分类整理》,2002年施仲谋主编的《广州音北京音对应手册》,2003年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潘慧如等主编的《小学中文科常用字研究报告》、《小学中文科常用字表》及其网站等,亦沿用这套获教育界广泛采用的拼音系统。
方案内容
“教院式”粤语拼音方案的拼音字母,由拉丁字母 a 至 z 组成,声调则以阿拉伯数字 1 至 9 (或 1 至 6 ) 标示。
 声母
共19个,如下表所示:
声母表
声母bpmfdtnlgknghgwkwwdztssj
国际音标[p][ph][m][f][t][th][n][l][k][kh][ŋ][h][kw][khw][w][ts][tsh][s][j]
汉字举例

 韵母
韵腹
共8个,如下表所示:
韵腹表
韵腹aaiueoayoe
国际音标[a]/[ɪ]/[ʊ][ɛ]/[e][ɔ]/[o][ɐ][y][œ]/[ɵ]
汉字举例沙/山/刹诗/星/识夫/风/福些/四疏/苏新/塞靴/需

韵尾
共9个,如下表所示:
韵尾表
韵尾-p-t-k-m-n-ng-i-u-y
国际音标[-p][-t][-k][-m][-n][-ŋ][-i][-u][-y]
汉字举例湿西

 韵母表
韵腹韵尾组成粤拼的韵母,共54个:
(方括号内为国际音标,其中[ɵ]亦写成[œ⊥]或[ø])
韵母表
行列-i 列u 列y 列m 列n 列ng 列p 列t 列k 列
aa 行aa 渣
[a]
aai 斋
[ai]
aau 嘲
[au]
-aam 站
[am]
aan 赞
[an]
aang 挣
[aŋ]
aap 集
[ap]
aat 扎
[at]
aak 责
[ak]
a 行-ai 挤
[ɐi]
au 周
[ɐu]
-am 斟
[ɐm]
an 珍
[ɐn]
ang 增
[ɐŋ]
ap 汁
[ɐp]
at 侄
[ɐt]
ak 则
[ɐk]
e 行e 些
[ɛ]
ei 四
[ei]
eu 掉*
[ɛu]
-em 舐*
[ɛm]
-eng 郑
[ɛŋ]
ep 夹*
[ɛp]
-ek 石
[ɛk]
i 行i 思
-iu 消
[iu]
-im 闪
[im]
in 先
[in]
ing 升
[ɪŋ]
ip 摄
[ip]
it 泄
[it]
ik 识
[ɪk]
o 行o 可
[ɔ]
oi 开
[ɔi]
ou 好
[ou]
--on 看
[ɔn]
ong 康
[ɔŋ]
-ot 喝
[ɔt]
ok 学
[ɔk]
oe 行oe 靴
[œ]
--oey 需
[ɵy]
-oen 询
[ɵn]
oeng 双
[œŋ]
-oet摔
[ɵt]
oek 烁
[œk]
u 行u 夫
ui 灰
[ui]
---un 欢
[un]
ung 风
[ʊŋ]
-ut 阔
[ut]
uk 福
[ʊk]
y 行y 书
[y]
----yn 孙
[yn]
--yt 雪
[yt]
-
鼻音韵----m 唔
[m̩]
-ng 吴
[ŋ̩]
---

  • 掉、舐、夹为口头语音,不存在于传统读书音中
鼻音独立韵
共两个,为:m(唔)、ng(吴、五)
声调
声调表
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调值55/53353321/111322532
汉字举例
代表数字1234567 (1)8 (3)9 (6)
拼音fan1fan2fan3fan4fan5fan6fat7faat8fat9
拼音(又)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fat1faat3fat6

实际上 7、8、9 声调的音高,与1、3、6是一样的,不过是用-p、-t、-k 韵尾的入声字用以区分。由于声调的定义,是包括抑扬性(即实际音高)和顿挫性。而入声韵尾-p、-t、-k正是影响了其顿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标示,我们仍然要说是有九个声调,或者说有“九声六调”,不能称作只有六个声调。
把声调的音高形象化地绘成一个图表,令你较容易想象出这六个音高的分别。在图表中,白色横线代表调值高低,而蓝线则代表调值变化。 其中的5、3、2、1大约为音阶中的so,fa,re,do。


拼写举例
春晓  孟浩然Tsoen1 Hiu2  Maang6 Hou6jin4
春眠不觉晓,Tsoen1 min4 bat7 gok8 hiu2,
处处闻啼鸟。Tsy3 tsy3 man4 tai4 niu5.
夜来风雨声,Je6 loi4 fung1 jy5 sing1,
花落知多少?Faa1 lok9 dzi1 do1 siu2?

外部链接
  • 港标中文网
  • 小学中文科常用字研究
  • 香港教育学院自学教材
  • 粤语拼音输入法(以“教院式”为正音)
  • 广东话拼音输入法(以“教院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1 发表于: 2010-01-29
粤语标准罗马拼音

粤语标准罗马拼音,是一个为了天主教传教士学习简单广东话而在1888年设计的古罗马化系统。它被“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一个传播圣经的慈善机构)、“China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和“Pakhoi Mission Press”发表。

词首字母
p
[p]
p'
[pʰ]
m
[m]
f
[f]
t
[t]
t'
[tʰ]
n
[n]
l
[l]
k
[k]
k'
[kʰ]
ng
[ŋ]
h
[h]
ts
[ts]
ts'
[tsʰ]
s
[s]
sh
[sʰ]
kw
[kw]
k'w
[kʰw]
y, i
[j]
oo, w
[w]

 词尾字母
a
[aː]
aai
[aːi]
aau
[aːu]
aam
[aːm]
aan
[aːn]
aang
[aːŋ]
aap
[aːp]
aat
[aːt]
aak
[aːk]
 ai
[ɐi]
au
[ɐu]
am, om
[ɐm]
an
[ɐn]
ang
[ɐŋ]
ap, op
[ɐp]
at
[ɐt]
ak
[ɐk]
e
[ɛː]
ei
[ei]
   eng
[ɛːŋ]
  ek
[ɛːk]
i, z
[iː]
 iu
[iːu]
im
[iːm]
in
[iːn]
ing
[ɪŋ]
ip
[iːp]
it
[iːt]
ik
[ɪk]
oh
[ɔː]
oi
[ɔːi]
o
[ou]
 on
[ɔːn]
ong
[ɔːŋ]
 ot
[ɔːt]
ok
[ɔːk]
oo
[uː]
ooi
[uːi]
  oon
[uːn]
ung
[ʊŋ]
 oot
[uːt]
uk
[ʊk]
eu
[œː]
 ui
[ɵy]
 un
[ɵn]
eung
[œːŋ]
 ut
[ɵt]
euk
[œːk]
ue
[yː]
   uen
[yːn]
  uet
[yːt]
 
   m
[m̩]
 ng
[ŋ̩]
   

  • 开头字母 mng 只出现在孤立的鼻音音节。
  • h 或者 k 作开头字母的时候, omop (而不是amap)会被用在结尾处。
  • sts或者是ts’作为开头字母,而且i是词尾字母的时候,最后的字母会被 z 代替。
  • y 作为词首字母、而且i, iu, in, ip, it, or iu 出现在结尾的时候, y 会被省略,换成iiuinipitiu。 但是yikying。(这里翻译的有问题。)
  • y作为开头字母,而且 ueuenuet 是词尾字母的时候, y 被忽略。
  • w 作为开头字母,而且 ooooioon 是词尾字母的时候, w 被忽略。
  • i作为开头字母,而且以ue结束,会“开始一个冻霜”。(这里翻译的有问题。)
  • 与现代粤语罗马化系统不同的是,这拼音系统认为“卅”和“沙”是有区别的。以前用 sa代表后者(“沙”)的写法 sha.
发音
发音指示出了在这个拼音系统中一部分可区别的符号。在这些发音中,只有中间发音是被标明的。现在,“upper entering”声调和“lower entering”声调与“upper even”被合并在“lower even”的声调里面。
发音方法读音符号举例说明
Upper even,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阴平)faan
Upper rising,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上声)faán
Upper going ,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去声)faàn
Lower even ,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二声(阳平)faān
Lower rising,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上声)maǎn
Lower going,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去声)faân
Middle entering,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上声)faat°


由于广东话的发音声调和普通话不同,关于这一节,请参见广东话的发音声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2 发表于: 2010-01-29
耶鲁拼音

耶鲁拼音是由耶鲁大学开发的四套拼音系统,用以将东亚的四大语言(汉语粤语朝鲜语以及日语)拼音化。汉语专用的耶鲁拼音是在二战期间为方便在当地作战的美军士兵而开发的,另外三种语言所使用的耶鲁拼音则在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才完成。

耶鲁汉语拼音
耶鲁汉语拼音George Kennedy在1943年开发的拼音系统,用于培训赴中国对日作战的美军。
 耶鲁粤语拼音
粤语耶鲁拼音是由黄伯飞(Parker Po-fei Huang)和Gerald P. Kok共同发明的系统,这套罗马化系统最早用于他们在耶鲁大学粤语课堂和教材。
香港,这套系统被广泛使用于教授外国人粤语的课程和教材。
声母
b
[p]
p
[pʰ]
m
[m]
f
[f]
d
[t]
t
[tʰ]
n
[n]
l
[l]
g
[k]
k
[kʰ]
ng
[ŋ]
h
[h]
j
[ts]
ch
[tsʰ]
s
[s]
 
gw
[kw]
kw
[kʰw]
y
[j]
w
[w]

 韵母
a
[aː]
aai
[aːi]
aau
[aːu]
aam
[aːm]
aan
[aːn]
aang
[aːŋ]
aap
[aːp]
aat
[aːt]
aak
[aːk]
 ai
[ɐi]
au
[ɐu]
am
[ɐm]
an
[ɐn]
ang
[ɐŋ]
ap
[ɐp]
at
[ɐt]
ak
[ɐk]
e
[ɛː]
ei
[ei]
   eng
[ɛːŋ]
  ek
[ɛːk]
i
[iː]
 iu
[iːu]
im
[iːm]
in
[iːn]
ing
[ɪŋ]
ip
[iːp]
it
[iːt]
ik
[ɪk]
o
[ɔː]
oi
[ɔːi]
ou
[ou]
 on
[ɔːn]
ong
[ɔːŋ]
 ot
[ɔːt]
ok
[ɔːk]
u
[uː]
ui
[uːi]
  un
[uːn]
ung
[ʊŋ]
 ut
[uːt]
uk
[ʊk]
eu
[œː]
 eui
[ɵy]
 eun
[ɵn]
eung
[œːŋ]
 eut
[ɵt]
euk
[œːk]
yu
[yː]
   yun
[yːn]
  yut
[yːt]
 
   m
[m̩]
 ng
[ŋ̩]
   

  • 上表的 m 和 ng 只能独立自成音节。
声调
编号声调标调方法
1阴平(高平)、阴入sīnsīk
1阴平(高降)sìn
2阴上sín
3阴去、中入sisinsik
4阳平sìhsìhn
5阳上síhsíhn
6阳去、阳入sihsihnsihk

  • 由于声调符号不便于打字,因此声调有时用数字1至6来表示。
  • 在现代粤语中,很多时不会把阴平声区分为高平和高降,因此很多时会把本来读作高降声的字标成高平声。
使用例子
繁体字简体字用符号标调用数字标调
廣州話广州话gwóng jāu wágwong2 jau1 wa2
粵語粤语yuht yúhyut6 yu5
你好你好néih hóunei5 hou2

耶鲁朝鲜语拼音
  • 耶鲁拼音,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的对比
  • 耶鲁拼音,刘锡祥拼音,广州话拼音,东方书店拼音及香港语言学会拼音的对比(页面使用Shift JIS编码)
  • 支持耶鲁拼音的英汉字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3 发表于: 2010-01-29
粤语拼音对照表

声母
 IPA宽式IPA黄锡凌广州教院粤拼耶鲁刘锡祥Meyer-Wempe
[p]bbbbbbp
[pʰ][p]ppppppp'
[m][m]mmmmmmm
[f][f]fffffff
[t][d]ddddddt
[tʰ][t]ttttttt'
[n][n]nnnnnnn
[l][l]lllllll
[k][g]ggggggk
[kʰ][k]kkkkkkk'
[ŋ][ŋ]ngngngngngngng
[h][h]hhhhhhh
[ts][dz]dzzdzzjjts
[tɕ][dz]dzjdzzjjch
[tsʰ][ts]tsctscchchts'
[tɕʰ][ts]tsqtscchchch'
[s][s]sssssss
[ɕ][s]sxsssssh
[kʷ][gw]gwgugwgwgwgwkw
[kʷʰ][kw]kwkukwkwkwkwk'w
[j][j]yyjjyyy/i
[w][w]wwwwwww/oo

韵母
 IPA宽式IPA黄锡凌广州教院粤拼耶鲁刘锡祥Meyer-Wempe
[ɑː][a]aaaaaaaaaa
[ɑːi][ai]aaiaiaaiaaiaaiaaiaai
[ɑːu][au]aauaoaauaauaauaauaau
(监)[ɑːm][am]aamamaamaamaamaamaam
[ɑːn][an]aananaanaanaanaanaan
[ɑːŋ][aŋ]aangangaangaangaangaangaang
[ɑːp][ap]aapabaapaapaapaapaap
[ɑːt][at]aatadaataataataataat
(客)[ɑːk][ak]aakagaakaakaakaakaak
[ɐi][ɐi]aieiaiaiaiaiai
[ɐu][ɐu]aueoauauauauau
[ɐm][ɐm]amemamamamamam/om
(恩)[ɐn][ɐn]anenananananan
[ɐŋ][ɐŋ]angengangangangangang
(急)[ɐp][ɐp]apebapapapapap/op
(不)[ɐt][ɐt]atedatatatatat
(德)[ɐk][ɐk]akegakakakakak
[ɛː][ɛ]eéeeeee
(非)[ei][ei]eiéieieieieiei
(掉)*[ɛːu]   eueu   
(舔)*[ɛːm]   emem   
(镜)[ɛːŋ][ɛŋ]engéngengengengengeng
(夹)*[ɛːp]   epep   
(尺)[ɛːk][ɛk]ekégekekekekek
[iː]iiiiiii
[iːu][iu]iuiuiuiuiuiuiu
[iːm][im]imimimimimimim
[iːn][in]ininininininin
[ɪŋ][iŋ]inginginginginginging
[iːp][ip]ipibipipipipip
[iːt][it]itidititititit
[ɪk][ik]ikigikikikikik
[ɔː][ɔ]oooooohoh
[ɔːi][ɔi]oioioioioioioi
[ou][ou]ouououououoo
[ɔːn][ɔn]ononononononon
(康)[ɔːŋ][ɔŋ]ongongongongongongong
(渴)[ɔːt][ɔt]otodototototot
[ɔːk][ɔk]okogokokokokok
[uː]uuuuuoooo
[uːi][ui]uiuiuiuiuiooiooi
[uːn][un]unununununoonoon
[ʊŋ][uŋ]ungungungungungungung
[uːt][ut]utudutututootoot
[ʊk][uk]ukugukukukukuk
[œː][œ]euêoeoeeueuhoeh
(香)[œːŋ][œŋ]eungêngoengoengeungeungeung
(约)[œːk][œk]eukêgoekoekeukeukeuk
(去)[ɵy][œy]eueêuoeyeoieuiuiui
(春)[ɵn][œn]eunênoeneonununun
(律)[ɵt][œt]eutêdoeteotututut
[yː][y]ueüyyuyuueue
[yːn][yn]uenünynyunyunuenuen
[yːt][yt]uetüdytyutyutuetuet
[m̩][m̩]mmmmmmm
[ŋ̩][ŋ̩]ngngngngngngng

  • *:口语变异
  • 黄锡凌罗马拼音 euue 省略成 eue, 广州话拼音方案 êü 省略成 êu
  • 在广州话拼音方案,声母 j, q, x 是用来拼写 i, ü 韵之用,另外 ü 行的韵母用来拼 j, q, x 时,省略两点
声调
下表的平、上、去声以 “a” 音为例,入声以 “at” 音为例。耶鲁粤语拼音在阳声调的元音后面加 “h”。
 IPA宽式IPA黄锡凌广州教院粤拼耶鲁刘锡祥Meyer-Wempe
阴平,53˥˧ˈaˈa111à1a
高平,55˥˥ˈaˈa111ā10a
阴上,35˧˥ˊaˊa222á2á
阴去,33˧˧ˉaˉa333a3à
阳平,21或11˨˩ 或 ˩˩ˌaˌa444àh4ā
阳上,13或23˩˧ 或 ˨˧ˏaˏa555áh5ǎ
阳去,22˨˨ˍaˍa666ah6â
阴入,5˥ˈatˈat17或11āt1at
中入,3˧ˉatˉat38或33at3àt
阳入,2˨ˍatˍat69或66aht6ât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4 发表于: 2010-01-29
闽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閩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闽语
闽语方言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大陆福建省除闽西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浙江、广东、海南的部分地区,其它省份的个别地区,台湾、香港、东南亚,以及其它华人地区
使用人数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族
  闽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 639-3: 分别为
nan – 闽南语
cdo – 闽东语
mnp – 闽北语
czo – 闽中语
cpx – 莆仙话  


闽语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分布范围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闽语,或称闽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个语支,其保存许多古汉语的特色,同时也有不少古闽越语的遗留。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两地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海南、浙江的些许地区。1955年在语言学分类上可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五种方言。传统的“汉语七大方言”理论中,闽语被看作是“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闽语北起浙南,沿海南下经福建省、广东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又跨海至海南、台湾,复因移民关系,东南亚地区华人也多操闽语,尤以闽南语(含潮汕话)为大多数。

但东南亚华人所称福建话都是指闽南语当中的闽台片,而台湾话的意思亦是相当于福建话,同属闽台片。

分支
因其内部复杂,只有大面积的调查,搜集大量语料,才能更好说明闽语的特点,提出分区的依据以及研究其历史演变和迁徙。闽语支内部差异巨大,各语言基本无法相互通话。通常分作五片;有些学者将其视为不同语言:
  1. 闽南语,以厦门话(或闽台片、台湾腔)为代表,狭义的台湾话潮州话也属闽南话。
  2. 闽东语,以福州话为代表;
  3. 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
  4. 闽中话,以永安话为代表;
  5. 莆仙话,分布在莆田仙游、福州市的福清南部、永泰部分地区。
  6. 海南话,分布在海南雷州
特色
闽语虽然内部差异性大,主要表现在音韵方面,却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处,例如词汇的使用就颇为一致
各闽语分支大多拥有大量的文白异读、频繁的连音变调,并且皆无唇齿咬合发声的唇齿音 f(亦有部分观点认为,在闽东语的南片福清话中和北片的福安话南部,是存在 [f] 这个音素的[此类字白读多读为双唇音(重唇 p, b)。
多将中古的知组(知 [ʈ]、彻 [ʈʰ]、澄 [ɖ])读为端组(端 [t]、透 [tʰ]、定 [d])。例如“茶”/cha/ 读 /teh/,“陈”/chan/ 读 /tan/。
闽音的这些特性,体现了汉语古无轻唇音以及古无舌上音等诸多特点。
通行地域
闽语主要通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和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以及台湾及欧美各地零星分布,使用人口约4000万。
福建
福建有54个县市使用闽语,占全省面积的3/4: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台湾
台湾的21个县市使用闽语方言的族群,约占人口的3/4以上。部分语言已融入日语用法(如:打火机)。
广东
广东潮汕地区有12个县市使用闽语,占全省面积的1/3: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汕尾海丰陆丰,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的一部分。另外,雷州半岛有5个县市使用闽语:湛江遂溪廉江雷州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语中山阳江电白也有部分地区说闽语。
海南
海南有14个县市使用闽语: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
浙江
泰顺苍南洞头玉环平阳西部、舟山群岛普陀嵊泗部分地区也说闽语。
此外,江西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的部份地方,广西的桂平北流的部份地方,江苏宜兴溧阳的部份地方,也有人说闽语。
海外
在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缅甸)、美国等各国的华人社区中,闽语是主要的汉语方言之一。
差异
闽中、北山区,向来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有的甚至仅相隔一山便无法对谈。通常越往沿海地区移动,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受普通话影响,口语的互通程度就越高,当中又以闽南语的内部一致性最高。
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厦门,和台湾、东南亚的闽南语可以彼此沟通,与粤东潮汕话(为闽南语分支)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使用人口众多加上分布广泛,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一支闽语。
福州话不仅在福州福州十邑)、海外(东南亚、日本、美国、台湾)福州人社区之间可以顺利沟通,与邻近的宁德话也有一定程度相近,但与闽南语无法互相沟通。
参考
[backcolor=transparent]    
中国语言
汉藏语系
汉语官话东干语 · 晋语) · 吴语徽语) · 粤语平话) · 湘语 · 赣语 · 客家话 · 闽语(闽东语 · 闽南语 · 闽北语 · 闽中语 · 莆仙语
缅彝语群阿昌语 · 哈尼语 · 基诺语 · 拉祜语 · 傈僳语 · 纳西语 · 怒苏语 · 柔若语 · 桑孔语· 彝语 ·  ·  · 西 ·  · 东南) · 载瓦语
藏语群白马语 · 仓洛语 · 门巴语 · 藏语卫藏· 康巴 · 安多
羌语支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阿侬语 · 白语 · 僜语达让语 · 格曼语) · 独龙语独龙江 · 怒江) · 景颇语 · 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 崩如语 · 苏龙语 · 义都语) · 土家语
侗台语系
台语支布依语 · 傣语版纳 · 德宏· 红金 · 金平) · 壮语
侗水语支标话 · 侗语 · 锦语 · 拉珈语 · 毛南语 · 莫语 · 仫佬语 · 水语 · 佯僙语
其他布央语 · 村语 · 仡佬语 · 拉基语 · 黎语 · 临高语 · 普标语
苗瑶语系巴哼语 · 布努语 · 炯奈语 · 勉语瑶语支)  · 苗语 · 畲语 · 优诺语
南亚语系布朗语 · 德昂语 · 佤语 · 京语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克蔑话· 宽话
南岛语系回辉话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哈萨克语 · 吉尔吉斯语 · 撒拉语 · 鞑靼语 · 维吾尔语 · 乌兹别克语 · 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保安语 · 达斡尔语 · 东部裕固语 · 东乡语 · 蒙古语 · 土族语 · 康家语
满-通古斯语族鄂伦春语 · 鄂温克语 · 赫哲语 · 满语 · 锡伯语
印欧语系俄语 · 色勒库尔语 · 瓦罕语
孤立语言朝鲜语
 
[backcolor=transparent]    
 
 
汉语分支
大类群
官话东北· 华北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江淮 · 西南· 台湾· 东干
吴语宣州· 太湖· 台州 瓯江 · 处衢
湘语长益· 娄邵· 吉淑
赣语昌靖· 宜浏 ·  · 抚广 · 鹰弋 · 大通 · 耒资· 洞绥· 怀岳
客家话宁龙 · 于桂· 铜鼓 · 粤台 · 粤中 · 粤北· 东江 · 汀州· 诏安
粤语粤海 · 莞宝 · 罗广 · 四邑 · 高阳 · 吴化 · 邕浔 · 儋州 · 迈话 · 蛋家 · 勾漏· 平话· 钦廉
闽语闽南 · 闽东 · 闽北 · 闽中 · 莆仙· 琼文
晋语并州· 吕梁 · 上党 · 五台 · 张呼 · 大包 · 志延 · 邯新
有争议徽语 · 平话 · 东江本地话
未归类粤北土话· 湘南土话 · 瓦乡话
标准语现代标准汉语(国语 / 普通话) · 标准粤语(广州话
 
 
书写系统
书写类
语素文字[table=100%]
字体汉字繁体字 · 简化字 · 方言字
文体文言文· 现代汉语白话文繁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粤语白话文
表音文字
字母拉丁字母 · 西里尔字母 · 阿拉伯字母
文体白话字 · 东干文· 小儿经
其他女书
 
语言研究
汉语音韵学古代汉语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古语构拟先秦· 汉代 · 晋代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明清 · 现代
语言研究文字 · 词汇· 语法 · 训诂
[/td][/tr][/table]
[backcolor=transparent]    
闽语
闽东
侯官福州 · 福清 · 屏南
福宁福安 · 霞浦 · 福鼎 · 宁德
蛮讲泰顺
闽南
泉漳厦门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潮汕潮州 · 汕头
大田大田
闽北建瓯· 建阳
邵将邵武 · 将乐 · 光泽 · 顺昌
闽中三明· 永安 · 沙县
莆仙莆田 · 仙游
琼文
府城海口 · 定安 · 澄迈 · 屯昌
文昌文昌 · 琼海
万宁万宁 · 陵水
崖县崖县
昌感昌江

3个分类: 闽语 | 福建语言 | 浙江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5 发表于: 2010-01-29
(重定向自閩南語)

本文介绍的是通行于中国南方的闽语分支。关于通用于台湾的闽语,详见“台湾话”。
闽南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华人地区  
区域: 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广东省西部的湛江、电白、雷州半岛;浙江省南部少数地区
使用人数 约8000万  
排名: 21 [1]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
  闽语
   闽南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但中华民国许多正式场合常用)
管理机构: 无;但中华民国教育部及民间组织在台湾扮演重要角色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
第14版: CFR
ISO 639-3: nan  


方言的通行区域:浅绿色为潮州话,黄色为海南话,深绿色为闽南话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闽南语(白话字:Bân-lâm-gú,IPA: [ban˨˩lam˧˥gu˥˧]),或称闽南话,是指福建南部多个城市以及台湾通行的语言。东南亚闽南人普遍称为福建话(在中国大陆一般是泛指福建方言、闽语方言),中华民国则称为台湾话、台语、河洛话。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系集合或闽南本地所有通行语言,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学术上的闽南语是以厦门、台湾腔为凖的闽南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广东西部的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玉环、温岭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台湾。


渊源与名称
关于闽南语之渊源,有:百越语、古商语、唐朝官话;关于闽南语之名称,有:福建话、闽南话、台湾话、福佬(福狫)话、河洛话及貉獠(鹤佬)话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1]:

河洛话:“河洛”一词多属八、九十岁以上年届古稀的长辈所用,连横先生更代表着十九世纪台湾闽南语族的传统用法。[2]
台湾话、台湾语(狭义):绝大多数人公认为台湾闽南语,而“早期台湾语”指未接受西洋、东洋(日本)和南洋等影响以前的台湾语,兼指漳、泉、潮等闽南话。[3]
福建话:东南亚地区常用,且特指闽南语
学老话:海陆丰常用
福佬话:粤闽客家人常用
[编辑] 历史
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北人开始进入福建,造成福建地区除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以外,另外也带来了一部分的北方语言。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上古~3世纪时中原的语言,“泉州腔河洛话”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唐高宗仪凤年间(677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唐僖宗中和年间(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腔闽南话”的基础。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分布地区
现今主要分布在台湾和中国的闽南,同时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江苏省:宜兴市南部山区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温岭市之石塘一带
玉环县之坎门、陈屿
洞头县之本岛、半屏岛、元角、倪屿
瑞安市之北麂岛、大南乡
平阳县之水头镇、腾胶镇、南麂岛、东部沿海之西湾乡、墨城乡
泰顺县之东南角
文成县之东南角
苍南县之灵溪、矾山、桥墩、马站、渔寮、藻溪、赤溪、观美、南宋、霞关、大渔、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镇
长兴县、临安县、舟山群岛等地
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
广东省:东部沿海(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西部的湛江和电白及雷州半岛
海南省:以琼山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具零星分布带
东南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地
[编辑] 闽南话的分类
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然而西方学者大多不认同此说法。理由如下:

第一,关于现今中国境内的不同汉语,其到底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一直在学界有争议。由于使用不同汉语的人之间,彼此基本上并无法用口语进行沟通,因此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汉语,基本上是“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而不是“方言和方言”的关系[4](参见方言)。

第二,如果以闽南语当作讨论主轴的话,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闽南语本身和其他汉语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见董忠司 2001;林修澈 1994)。以王育德(1960)的研究为例,他就发现闽南语厦门话和北京话之间所共享的“同源词”有48.9%,比英语和德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58.5%)来得低。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源词”当作指标来比较语言之相近程度的话,闽南语和北京话之间的差异,比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异要大。

以上述这些研究为基础,最近有一些研究闽南语的学者,对闽南语的定位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试着将闽南语的结构和基本词汇,与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联系起来,而论证其他非汉语语言对闽南语的强大影响(见Chin-an Li 2000;董忠司 1996;酒井亨 2002;赵加 1991等)。他们认为,河洛语可以被视为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而不是方言,而厦门话、台湾话、泉州话、漳州话等等,是闽南语的方言。

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仍习惯地将河洛话视为汉语的一种方言,而有别于西方学者视闽语、粤语、吴语等为独立的语言。中国语言学家认为口语差异很大的方言并非只存在于汉语,比如德语在各地区的口语方言,其差异程度也是相当大的,但仍然都被视为德语的方言。而荷兰语和德荷边境的低地德语的口语又很接近,并能基本通话,但被视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不能把口语差异的大小作为方言和语言的评判标准。中国语言学家以整体国家的概念来作区别,因此绝对主张河洛话属于汉语,是汉语的方言,以作为语言位阶上的主从的关系。如下所示:

汉藏语系  汉语  闽语  闽南语 [5]
[编辑] 次方言及其亲近性
闽南语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闽台片
主条目:泉漳片
泉漳片,又称闽台片,即本土闽南语,狭义闽南语。通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广东海陆丰、惠州。内部高度一致,沟通大致无碍。不论何种口音,源头皆为泉州话、漳州话。二者音韵系统有别,但严格对应;语法及用词基本一致。并以不等比例,光谱式混合、渐变,出现在内部个别口语当中,称“漳泉滥”。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相似,前者较后者高亢)即属之。

泉州话,主要分为“府城腔”和“海口腔”。
漳州话,主要分为“龙岩”、“漳平”、“东山”及“漳州”四小片。通行于广东海陆丰、惠州一带的学佬话和漳州腔闽南话类似能够通话。
台湾话,又称台语:“泉在海,粤(客)在山,漳人在其中(内)。”,可称“海山滥”、“海内滥”。分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内之“通行腔”,“内埔腔”(漳州腔)四个代表。[6]主要特色,在于大量的平埔族语、英语、荷语、日语等外来语,及中华民国政府推行之“国语”,吴语、外省方言的影响。[7]
厦门话:厦门处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响。
东南亚福建话:通行于东南亚之福建话,以闽台片为主,混合部分潮汕片调值。并依所在地与当地语言相互影响。
[编辑] 浙南片
主条目:浙南闽语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语是福州话类别)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闽南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闽南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闽南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潮汕片
主条目:潮州话
潮州话:又称潮汕话。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和越南的一部分华人社区。著名戏曲荔镜记 (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1949年后以汕头市区话为标准。

中山片
主条目:中山闽语
北宋时期,有大量的福建河洛人迁徙到广东省的隆都、南蓢、三乡、张家边一带。这个片区统称为“中山片”。河洛话传入中山市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这种方言被当地人称为“中山闽河洛语”。 

琼文片
主条目:雷州话和琼语
雷州话又称黎话(不是黎族的黎语)、海话,主要流行于电白、湛江,北宋之前大致居住在河南(洛阳周边),两宋年间北方战乱,先迁居到福建莆田一带,再沿着海边迁居至闽南、潮汕、海陆丰、电白、湛江、海南。
海南话,又称琼语。是说河洛话的人(有说是莆田)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语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诸多语音特点和差异,如具备子音 f 等,使其归属于闽南语支系有些许争议。
保留古汉语成份

子音
河洛语的子音(声母)直接继承上古中原语的声母系统。在这一方面,河洛语因为早在晋末五胡乱华便远离了故土,而并没有受到中古汉语系语音演变的影响,一路南迁至福建等地,留住上古中原语音。现在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按照传统的河洛语十五音分析,现今河洛语的声母有15个,就是说上古汉语的19个声母目前河洛语保留了15个。

上古中原(汉)语有一些特点:

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
古多舌音
这些重要的古代汉语语音现象,河洛语保存得很好,反映上述上古汉语的特点,以下逐一分析:

河洛语的“非组”和“帮组”声母读法相同,例如“飞”([pue44] / [pe44] / [pə44]),“蓬”([pʰaŋ24]),“吠”([pui22]),“微”([bi24])。
“知组”和“端组”的声母读法相像,例如“猪”([ti44] / [tu44] / [tɯ44]),“丑”([tʰiu53]),“程”([tʰiŋ24])。
很多“章组”的字声母读法和“端组”相同,例如“唇”([tun24]),“振”([tin53])“召”([tiau22]),“注”([tu21])。

声母子音
 元音和声调
闽南河洛语的元音和声调,体现中古音的特点。元音方面,闽南语和粤语都完整保存中古音6个复音韵韵尾,其中[-p]、[-t]、[-k]是塞音,[-m]、[-n]、[-ŋ]是鼻音
声调方面,中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特点在闽南河洛语得到体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腔、台湾优势腔,有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去、阳入7个调;泉州音(仅以泉州市区“府城音”为代表)有阴平、阴上、去声(阴去和阳去合并)、阴入、阳平、阳上、阳入7个调。龙岩音(以龙岩市区音为代表)有8个声调(四声各分阴阳)。
一般地,汉语中古音有八个声调,体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今天的汉语方言,大多能够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音的某些特点。以河洛话为例,漳州音独缺“阳上”调(漳腔阳上并入阳去);泉州音则惟独去声的本调不分阴阳(即阴去和阳去合并,但各自变调后仍能区分)。
所谓闽南语七声八调,指的就是这些调性的完整。

声调
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代码15263748
调值厦门442453-2122324
东 taŋ1铜 taŋ5董 taŋ2-冻 taŋ3动 taŋ7触 tak4逐 tak8
台北442453-1133324
-
台南442341-21333244
-
漳州341353-212232121
-
泉州3324552241524
-


变调
词语
现代许多方言,都是从古语传下来的。[9] 闽南语词汇,有很多属于古汉语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是上古时代。例如俗语“日时走抛抛,暗时点灯膋”中的“膋”就是那个时代的语言。(《诗经·小雅·信南山》有:“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人称
 单数众数
第一人称我 goa 侬 lang, nang
包括性侬人 lan, nan咱们
排除性我人,余人,吾人之连音 n, gun, goan我们
第二人称女汝尔耳你 Li/Lu2您(“你人”连音)nin, lin你们
第三人称伊 i1 侬(人) lang, nang
他/她/它/它 人家
伊人 i nan(潮琼片)in(伊人连音,闽台片) 侬(人)lang, nang
他们/她们/它们/它们 人家



所有格:人称+其(古字为“丌”)。
 指示代名词
 指近指远
一般单数之个这个许个那个
众数之撮 兹
这些许撮 许
那些
空间之块 兹
这里许块 许
那里
之内 之内底 之内面
这里面许内 许内底 许内面
那里面
之口 之口面
这外面许口 许口面
那外面
时间之阵/当 之当时 之时 之时阵
现在;最近许阵/当 许当时 许时 许时阵
之后
状语之生阿 焉耳生
像这样许生像那样
程度这么那么
类型兹个 之种
这种许个 彼种
那种

之(TSit):明代以前的中文,主要以“之”表普通话的“这”,这要念en5。可追溯到《诗经》:“之子于归”(这小孩出嫁)
兹(TSia):这里,这些,这。(库车,古称龟兹,兹车同音。)。例:兹收到银票一万圆。

 

空间
用字有严格区分。范围而言“顶/底”小于“上/下”。

顶,指物之上缘,水文上为北岸。如,头顶、山顶、身躯顶、天顶、顶溪(溪北)、树顶。

上,泛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水上(通常指高于水面如沿岸),水面上、身上。

底,指物之下缘。如水底、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资源)、井底(某一空间之最下处)

下、脚(e,ka,ha)。“下ka”指泛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写“脚”是误植(许成章,2000)。

奥(最深处)。如村奥(最里村。)、奥万大,奥深水。

称右为“正”,称左为“佐(音倒)”。称宽为“阔”,称窄为“隘”。称大为“大”,称小为“细”。称高为“县(悬)”,称低为“奚”。

埔(平原),坑/湖(低势低者,称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时有水,现在没水。),田(农地,或官方屯田养兵处)

庄(村落);寮(临时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次、厝(次指屋舍[12],茨原指茅屋[13],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称“屋”者。常冠姓于前,如陈厝,指陈姓人家的房子聚落。)

甬/涌/涌:水文、人文集合处。

社(部落祭祀处而形成的聚落。台湾多为原平埔族居地)

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阶梯的地势)坪(坡势缓者,或小高原)

港(不限河溪大小,多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处。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积地)

营/宿/镇/锋/冲/劲:台湾地区多为郑成功父子布军处。例:前镇、前锋、左营、右昌(冲/冲)、后劲、中路;新营、柳营、林凤营。

门/口(如:鹿耳门,郑成功攻荷兰东印度公司登台处,为一海口)

驿:车站。驿头(车站)、后驿(后车站)、驿夫(车夫)、驿长(站长)。客家话、日语、韩语也表留此用古语。

[编辑] 时间
夜半、日出、早时/早食(早亦作蚤),晡时/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话常讲“日头落山”)、黄昏、宴时/宴食/暗时/暗食(晚上)……等词。《淮南子.天文训》十时辰制,《汉书·天文志》或汉代官方十二时辰制,都可以看到这些名称。其他如,中昼(中午)。

今旦日:今日。现作“今仔日”。[14]
晏:音uann3,汉初的《仪礼.士相见礼》:“问日之早晏。”“早晏”是“早晚”的意思。《玉篇》:“晏,晚也。”《广韵》:“晏,晚也。乌涧切。”文读音an3,白话音uann3。[15]
[编辑] 词汇
鼎:以煮食用具为例,古代称为“釜”的,华北人、官话语区称为“锅”,粤语和客家话称“镬”,闽南语称为“鼎Dngia”。闽南语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汉尚可了解的一种用法。[16]

牙G"e/G"a、齿Ki:“虎象有牙,人马有齿。”例,马齿、齿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齿膏(非牙膏),暴牙,象牙。[17]

忝Tiam2:疲累。《诗经·小宛篇》:“无忝尔所生”[18]

细腻SueLi/SeZi:小心。音同“世二”[19]。

狡狯Kau-Koai3:顽皮,狡滑‧[20]

痴欲:一见女人便顾盼爱慕的轻挑男子。在明代潮州戏文《金钗记》中就有“宋金为人太风梭(骚),说话甚痴欲(哥)”的台词,可见“痴哥”这词在明代的潮汕方言中已经产生。[21]。俗作“猪哥”。

湛Dam5:湿。《诗经·召南》“湛湛露斯”[22]

身Sin:闽语系(<林觉民与妻诀别书>)称“怀孕”皆为“有身”,而“身”字于甲骨文中即画一个人腹中有物。

箸:Du, Di。筷子。日语同汉字。

糜B"e/Mue/Muai: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

衫Snga: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论是否及于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长衫(长袍)。

生Sngi/Snge:今官话的“某先生”,以“某生”表达。如《西厢记》之“张生”,乃指“张先生”。(广东话也保留)

先生SinSnge/SenSngi:日语、韩语亦保留此用法;。今官话谓“某老师”,闽语谓“某先生”。如“张先生”乃指“张老师”,指一些学有专精者,如医生,教师,律师……等。

悾/悾悾Kong:心思空空,傻瓜。《论语》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编辑] 倒置词
如“衫裤”、“人客”、“趁钱”、“眠床”、“精肉”、“滚水”等等都是唐宋以来(中古汉语时代)的用词。[衫裤、人客、滚水,也见于粤语],构词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反,但是和古汉语相同,例如“鸭母”、“风台”、“人客”、“亲堂”、“骹手”等。

表动物之性别及物之阴阳者,以“公/母”表二,如鸡母、狗公。[公/母也见于粤语,但母作“乸”]
表本源及衍生者,以“母/子”表示:如钱母(母钱,即本钱)、钱儿囝(利息)、股母(股本)、股儿囝(股息)。
其他:惯习、顸颟、千秋、偻伛、闹热、童乩、气力、弃嫌、退后、序先、第(Tai上声)先、塞鼻、寸尺、冒仿、青红灯(红绿灯)、板模、胃肠、慢且、头前、久长、出外、心内、加添、养饲、落衰、菜蔬、延迟、利便、缘投、运命、进前、绍介(介绍,都有人用)、臭酸、姑磨(今台湾地区多俗写为龟毛)、吓惊/吓恐(恐惊古音同)、夜半、布帆/布蓬、暝日(暝为夜的意思),次宅(表音作“厝体”)。
动词
臆ioh:猜测也。《论语》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落:离开交通工具、交通动线,往下之动作,都称“落”。落车(下车),落轿(下轿);落崎(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公路)。粤语、日韩语也表留此汉字表意。

斟酌:小心,计较,深虑专心也。加斟酌兮(多注意多考虑专心一点)。粤语亦同。

熟悉、识悉,悉识,熟识:认识也,音Siok-sai7。如,王生你有熟悉无?(你认识王先生吗?)

企:立也,如企鹅(站起来的鹅),企壁(站在街旁的流莺),企起来(站起来。),音Kia。粤语亦同。

行、走:今官话之“走”,古谓“行”也,“行路”即官话的走路;今官话的“跑”,古谓“走”也,兼有“逃亡”之义。如暴走、败走千里。闽语、粤语、日韩汉字同。

惙:惊吓。

彳亍/蹉跎/佚宕/跌宕/驰逐/趍赵/惰愉/佚乐/跮踱/踯躅/佚陶:闲逛,踽行,行房,游戏……之意。[23]

沃:音ak4,《左传》僖二十三年:“奉匜沃盥。”疏:“沃,谓浇水也。”《汉书.张良传》:“沃野千里。”注:“沃者,溉灌也,言其土地皆有溉灌之利,故云沃野。”。[24]

副词/助动词/介词/其他
诚/真:诚亦可作“成”,诚大(真大);名词或名词化形容词多用“真”。如真红,真白,真男子汉。

上+形容词:如上好(最好);上大(最大)、上寒(最冷)。

焉耳=焉尔=安尔=安耳=云尔:这样子(而已)。《孟子.梁惠王》:“尽心焉耳”(尽心这样而已)[25];亦有与苗语比较,认为非汉语成分者者。[26]

有:可以加在形容词之前以加强语气:这粒西瓜有大(这个西瓜真大)、这个囝仔有勇(这个孩子真勇敢)这种用法跟《诗经》里“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有蕡=真大)。《小雅.白华》: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真扁)[27]

加:kha+形容词:如“加少”指“变得比较少”《孟子.梁惠王篇》﹕“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者又加少矣”。

疑问词
什么:通“甚物”,“啥物”[28]。

甚:现通什么的“什”、“啥”,后可加名词。如,甚人(何人),甚事(何事。事念Tai7)……。闽台片口语多用“甚”表示什么。

乜/么/勿/物(未有权威考证,皆为民间用字)、“乜个”(潮琼片)

底(何):底事(何事),底地(何地),底处(何处)[29],底时(Ti3-Si5)(何时),底个(潮琼片同“乜个”)

安(焉)如(若)/安怎+动词。但亦有认为为非汉语者[30]

甚人(谁,可连音[31])底人(潮琼片,在闽台片是问对方那里人)

㈠底一 +名词 例:底一车(那一车?)

㈡底一 +量词 例:底一台?(那一台?)

㈢底一 +量词 +名词 例如:底一台车?(那一台车?)

闽越语成份
现在闽南语保留一些古代百越语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对应中文为:蟑螂)、ka-lēng(䴔鸰或䴔閵)、tō·-kâu(杜猴)、tō·-ún(杜蚓或土蚓,对应中文为:蚯蚓)、káu-hiā(蚼蚁或狗蚁,对应中文为:蚂蚁)[32]、ka-lún-sún(交懔损、加懔损、交懔恂或加懔恂,对应中文为:打冷颤)、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对应中文为:打喷嚏)、tio̍h-ka-cha̍k(著咳嗾)。

现今亦受到些侗台语系的影响。近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

通常只有属于同一语系内的各方言才会有共同的核心词汇(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脚之类又实在又与生俱来的实物;不同语系之间的相同词汇通常是一方借向另一方,是贸易带来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带入的抽象概念。

然而,闽南语拥有的非汉语词汇之多,竟然包括了部份核心词汇。最明显的例子是“肉”,河洛语读 [bah]。马来西亚讲河洛语的华人将“肉骨茶”拼写作 Bak-Kut-Teh。事实上,河洛语“肉”字是有文白二读的,口语为 [Bah],但文读书面语却是 [Liok]。多数情形 河洛话当中文读代表着 异族王朝官方语言影响中原正统语音后的变音读法,河洛话“肉”文读 [jiok] 正好代表了中古汉语“肉”的读法。“肉”在《广韵》等中古汉语是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ɲjuk~ʑjuk] (现代北京话 /rou/,粤语 /yuk/),中古 正指的是 五胡乱中原之后 的时代。试比较华南及东南亚的非汉语的“肉”——

   Tai-Kadai (侗台语):壮族 Zhuang 土州话: b[¬]k,

             壮族广西天等、德保、靖西: ba:i, ma:i, w*

   Tai (泰国语):-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南岛语系:Indonesia (印尼语): da - ging

侗台语、泰国语“肉”的读音都与河洛语口语“肉”[bah] 更接近。可见华南少数民族或者是东南亚少数民族语言跟河洛语在远古是有关系的。故河洛中原话语、民族其实是东亚大陆上东西南北中各民族融合而成之。 

外来语借词
从唐朝开始,泉州已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和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福建,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份。例如sat-bûn(soap,雪文,现今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出租车,台湾地区现多以河洛语发音称“出租车”ke-ding-cha)、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与日语关系
由于保留了不少上古~中古中原话语,而日语的汉字读音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从中原传入,所以有不少汉字二者发音几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一词,河洛语念SèGài,日语念セカイ (Se-Gai),“开始”KaiSi,“人类”LinLui,“世纪”SeGi,发音明显一致。尤其在韵脚上更有相当多的例证,如宇宙、运动、便当等。

另外,由于台湾日治时期长达半世纪(1895年-1945年),因此台湾话的日常用语出现些口语其是来自日语词汇,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长女性)、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长男性);另亦有日语汉词,以河洛语发音读出的情形,例如:“离缘”(离婚)、“注文”(下订单)、“寄付”(捐献)、“口座”(帐户)、“出张”(出差)、“水道水”(自来水)等。这些词汇为闽南语添加了新元素。

文白异读
许多汉语方言皆有文白歧读(或称文白异读)现象,但远不如河洛语丰富。语言学家罗常培曾于《厦门方言研究》中粗略统计《方言调查字表》所举 3,758 个汉字当中,有 1,529 个有歧读现象,比例约占 40.6% 强。歧读汉字中,绝大多数文读白读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约 90% 属之。其余则有多种读法。

举例数字(1~10)读音如后:(注:白读“一”若干学者认为“蜀”为正字[33];“八”为泉漳腔;文读“二”为部分地区失落 j- 声母);。

汉字
文读itjī/gī/līsamsù/sɨngōlio̍kchhitpatkiúsi̍p
白读chitnn̄g/nō͘saⁿla̍kpeh/pueh/pəehkáucha̍p

使用
使用文读或白读以场合而定。例如数字白读绝大多数用在计数,而当序数、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不需进制时使用文读。又例如“成”字有多个文白歧读:“成功”中读sêng,“几成”读siâⁿ,“成做”(成为)读chiâⁿ,“成家”读chhiâⁿ,不能相淆。 有些词语以文读和白读区别不同意思。例如“大人”的文读音tāi-jîn是对别人的敬称,白读音tōa-lâng是指成年人。对于非母语人士而言,河洛语歧读极为困难,学习时应以词汇发音为主,不可各别记忆汉字发音。

注释
^ 吴坤明《台湾学研究第五期 / 97 年 6 月》<台湾闽南语之渊源与正名>页1,2008
^ 梁炯辉〈台湾闽南语正名〉(社团法人台湾汉学教育协会,2002.7.26)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2,25.--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Chao 1976;DeFrancis 1984
^ 以葡萄牙语为例,该语言在语言分类的系谱如下: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West-Iberian  葡萄牙-加利西亚语  葡萄牙语
葡萄牙语在分类位阶上比闽南话还要后面,但却没有人会将该语言说成是方言。但方言并非完全由分类位阶的多少所决定的,还有语言的影响力、地域差异等其他的因素。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40-143.--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许成章《台语研究》页37(2000,06)
^ 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7, 28页。ISBN 7-211-03896-9。
^ 董同和《汉语音韵学》页8行4
^ 吴守礼《台语正字》之三,页036(台湾:林荣三文化公益基金会,2005)
^ 《康熙字典.之/这 条》参照
^ 见《说文解字.次》
^ 《康熙字典.茨》
^ 施炳华〈《荔镜记》的用字分析与词句拾穗〉第一节
^ 施炳华〈《荔镜记》的用字分析与词句拾穗〉第一节
^ 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3-206。
^ 陈冠学《高阶标准台语字典》(台湾:前卫出版社,2007)
^ 陈冠学《高阶标准台语字典》(台湾:前卫出版社,2007)
^ 施炳华〈《荔镜记》的用字分析与词句拾穗〉第一节
^ 吴守礼《台语正字》之二,页53(林荣三文化公益基金会,2005,07)
^ 余流〈“痴哥”与“咧腮哥”〉
^ 林金钞(1980)
^ 许成章《台语研究》页307,361(2000,06)
^ 施炳华〈《荔镜记》的用字分析与词句拾穗〉第一节
^ 许成章《台湾汉语词典》、陈冠学《高阶台语标准字典》皆采此说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32.--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6。
^ 许成章,2000)
^ 石遇瑞〈潮汕方言:底‧底事‧底地‧底处〉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32.--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许成章《台语研究》页21(2000,06)
^ 董忠司编辑召集《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上册)》页132部分参照.--第一版.--〔台北市〕:文建会,民90
^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亦采此说 
参见
闽南语维基:厦门话语音系统
河洛人 / 闽南人
台湾话
潮汕话
白话字
台语通用拼音
TLPA
荔镜记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闽南语维基百科闽南语在《民族语》的连结
当代泉州音字汇
潮州话拼音方案
台语线顶字典
厦门音线上查询
厦门市文化局 闽南方言
中央研究院数位资源网:闽南语典藏

闽语

闽东 侯官 福州 · 福清 · 屏南

福宁 福安 · 霞浦 · 福鼎 · 宁德

蛮讲 泰顺


闽南 泉漳 厦门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潮汕 潮州 · 汕头

大田 大田


闽北 建瓯 · 建阳

邵将 邵武 · 将乐 · 光泽 · 顺昌

闽中 三明 · 永安 · 沙县

莆仙 莆田 · 仙游

琼文 府城 海口 · 定安 · 澄迈 · 屯昌

文昌 文昌 · 琼海

万宁 万宁 · 陵水

崖县 崖县

昌感 昌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6 发表于: 2010-01-29
白话字

白话字(Pe̍h-oē-jī,POJ)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书写的闽南语正字法。白话字原本是19世纪时由基督教长老教会在福建厦门所创造并推行的,因此后来被外界称为教会罗马字。但是白话字经过发展,使用者不仅包括了福建和台湾的闽南语人士,也有人用之来书写客家话和台湾原住民语言,因此,白话字已经不限于教会和闽南语。由于是历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台语罗马拼音系统,近年来亦被称作台语罗马字。1970年代国民政府在台湾全面禁止白话字,而同时代,闽南民间的白话字也因为推普运动而渐渐式微。但在此之前,白话字就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实际使用历史,亦曾经在闽南和台湾的教会中相当普遍地被使用过。例如台湾第一份大众媒体——创刊于1885年的《台湾府城教会报》(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正是使用白话字当作文字媒介的。

应注意,白话字本身虽是标音系统,拼写上妥协于各地腔调及语音的变动,故不尽反映语音。如“蚵”台北腔[o]、台南腔[ɤ],但在白话字都以“o”表记。又例如“电”写作“tiān”,但现代许多人都受懒音影响而读近似“tēn”。

目录
1 名称由来
2 语音系统
2.1 声母
2.2 元音
2.3 声调
2.3.1 备注
3 历史背景
3.1 肇始与发展
3.2 白话字在台湾
3.2.1 政府压制和发展困境
3.2.2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
4 文献及出版品
5 相关条目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链接
8.1 相关资源
8.2 相关书目
8.3 重要文献


名称由来

以白话字印刷之圣经根据张学谦(nd)的说法,“白话字”这个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要区别三种不同的汉语书写方式。第一种是采用文言的汉诗、汉文当作主要工具的书写方式,过去的闽南语中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孔子字”。第二种则是采用官话的白话文书写方式,被称之为“唐人字”。第三种则是闽南人日常使用的白话,因为这种书写系统既不是高深的汉文,也不是非母语的官话,而是描写日常生活的口语语言,所以叫做“白话字”。

虽然有人将“白话字”称之为“教会罗马字(Church Romanization)”,但是,大多数现在提倡白话字的学者,都不赞成采用这个名称来称呼这个文字。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称呼会让人联想到教会,“然而实际上,非教会人士使用白话字反而比教会人士还多”(张学谦 nd;张裕宏 nd)。

语音系统

声母
 塞音塞擦音鼻音擦音边音
清音浊音
不送气送气
唇音p
/p/ 边
ph
// 颇
b
/b/ 文
m
/m/ 毛
舌音t
/t/ 地
th
// 他
n
/n/ 耐
l
/l/ 柳
齿音ch
/t͡s/ 曾
chh
/t͡sʰ/ 出
j
/d͡z/ 入
s
/s/ 时
牙音k
/k/ 求
kh
// 去
g
/g/ 语
ng
/ŋ/ 雅
喉音h
/h/ 喜

  1. “唇舌齿牙喉”依传统五音,与现代语言学的发音部位分法不尽相同。
  2. 汉字为传统十五音,但“毛、耐、雅”十五音里没有;另十五音有零声母“英”,白话字不标。
 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高元音i /i/u /u/
中元音e /e/o /ə/ /ɔ/
低元音a /a/

  1. 有些腔调的o是发成半闭后圆唇元音 [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 。
声调
(以a为标注范例)
[td=1,1,12.5%]1[td=1,1,12.5%]2[td=1,1,12.5%]3[td=1,1,12.5%]4[td=1,1,12.5%]5[td=1,1,12.5%]6[td=1,1,12.5%]7[td=1,1,12.5%]8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aáàa+入声韵尾âǎāa̍+入声韵尾

 备注
  • 七声调区,第6声(阳上)并入第7声(阳去),是为声韵学上“浊上变去”。
  • 第4、8声为入声。
  • 入声韵尾:有 -p、-t、-k、-h 四种。 喉塞音韵尾 -h 仅会出现于白读

历史背景

肇始与发展
1860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正式准许外国传教士去中国传教。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就已经在闽南和台湾传教。
白话字最初在厦门正式推行是在1850年,但它的滥觞可以追溯到1815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开办的英华学院所拟定的汉语罗马字方案,白话字的最初方案可能就是发源于英华学院的。后来外国传教士来厦门传教,就是使用这方案学习厦门腔闽南话。1844年-1848年,约翰·卢还在厦门编了一本《罗马化会话字典》(按即《厦门词汇》),显然也是为了帮助传教士学习厦门腔闽南话。由此可见,这种白话字起初是为了外国人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
后来,传教士们为了让信徒们自己阅读《圣经》,就把原来为外国传士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白话字用来翻译《圣经》。第一个用白话字翻译《圣经》的是养雅各,他用罗马字拼写《圣经》的一部分,即《创世记》中约瑟的历史记载。而第一个拿这种白话字对教徒进行教学的是约翰·凡·涅斯特·打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1819年-1892年),1850年他和养雅各、罗帝一起在厦门的一个教会学校教学罗马字,使用的书就是养雅各翻译的《圣经》。
在闽南白话字推行初期,罗帝编纂了一部《英-中厦门本地话指南》(按即《厦门话课本》),1855年在广州出版。之后,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年-1877年)根据约翰·卢的《罗马化会话字典》(《厦门词汇》)编纂了一部《厦门本地话或口语字典》(按即《厦门白话字典》,1873年)。打马字先是于1852年编写了一本《唐话番字初学》,后来又参考杜嘉德的字典编纂了一部《厦门音字典》(1894年)。这些对于闽南白话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3年,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1841年-1921年)用白话字编撰了《厦门音新字典》。
闽南白话字产生以后,在教会里迅速传播,影响很大。它从厦门传播到闽南各地,从福建传播到台湾,从中国传播到东南亚。从1850年到民国初年,盛极一时,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这些教会人士之所以会推动白话字,是因为他们认为白话字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白话字比汉字容易读,很快就可以学会;
白话字比汉字还容易写;
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学白话字;
可以帮助教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可以受益而获得相关知识;
白话字也可以帮助汉字的学习。[1]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所列的这些理由当中,除了第四点和宗教直接相关以外,其他的理由都是和白话字的工具性用途相关的。
1920年代以后,由于国语运动兴起和注音字母的推行,教会不再宣传白话字,但是白话字的影响在教会里却不断扩大,许多教徒继续学习和使用白话字,用白话字读《圣经》,用白话字写信。
根据1955年黄典诚先生的统计,当时闽南白话字的传播地区和人数如下:

地区人数
福建(闽南等地)34000人
广东(潮汕等地)1000人
其他省市8000人
台湾32000人
越南2000人
缅甸1500人
泰国7000人
菲律宾7000人
马来西亚10000人
印尼10000人
其他国家和地区3000人
合计115500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话字传入台湾之前,台湾第一个出现的罗马字书写系统并不是“白话字”,而是源于17世纪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描写平埔族语言的“新港文”,其被使用的时间大概一直到19世纪初期为止。“白话字”则是台湾历史上第二个出现的罗马字书写系统,不过,这套新书写系统的应用范围并不限于原住民语言,同时也还包括了闽南语客家话
 白话字在台湾
 政府压制和发展困境

1880年代,是白话字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清朝并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民族国家,所以民间的文字推广运动并未遭受到国家的打压。因此,在台湾清治时期的末期,通晓白话字的人不但不局限于长老教会的信徒,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流传于一般民众之间,极盛时期拥有数十万人的读者人口(酒井亨 2003)。不仅如此,白话字也开创了台湾新文学创作的基础。在1920年代传统汉字文人使用白话汉文书写创作之前,已有不少用白话字,亦即罗马字书写的台湾新文学作品(蒋为文2004)。
然而,等到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以后,殖民政府当局以片假名另造台语拼音系统,并透过教育体系等权力机构流通该新造的系统,以便打击、打压白话字。1922年,台湾近代抗日运动中最重要的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在蔡培火热烈的建议下,于1924年将白话字的推广订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决定出版白话字相关书籍。然而,蔡培火向日本台湾总督府所申请设立的白话字研习班,不但未能得到许可,甚至遭警方以暴力方式镇压、禁止(酒井亨 2003)。最后,连以白话字书写发行的《台湾教会公报》(原《台湾府城教会报》),也因妨碍日本殖民者的“国语(日语)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迫停刊(酒井亨 2003)。
二战后,因为推行国语而打击白话字的例子不胜枚举:1969年,下令禁止在教会公报中使用白话字;1973年,在香港发行的Embree氏之《台英辞典》(使用白话字)亦被禁止进口、没收[1];1975年,天主教玛利诺会与基督教台湾长老教会新译的台语圣经以及泰雅语圣经(均使用白话字)亦被查禁;1984年教育部函请内政部制止教会使用罗马拼音传教;其他杂志一刊登白话字马上就被查禁等(酒井亨 2003;董芳苑 1996;张裕宏 nd)。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
 
由陈郑弘尧翻译、“5%台译计划”所出版之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书的封面。本书出版于1997年,内文使用汉罗并用的台语文。随着台湾解严以后政治上的自由化,曾经因为倍受打压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白话字,也在母语运动参与者的推动下慢慢重新恢复生机。1990年代,民进党执政的一些县市,开始用白话字编小学的台语文教科书,这是白话字第一次正式进入公部门所设立的学校里面。这个时候,国民党改变过去对付白话字的高压策略,改采“分而治之”的手段,由其所掌控的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公布TLPA系统,和白话字相对抗,造成台语文写作者和推行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张学谦 2004)。
不过,母语运动的推行者依然以民间自发性的力量,透过种种不同的台语文书写方式(包括白话字),对台湾本土语言的书写进行种种的实验。比如说《台文通讯》、《台文罔报》、《台湾字》、《TGB通讯》、《台湾乡土杂志》等刊物,[2]以及5%台译计划、台湾罗马字协会等团体,都对白话字在1990年代以后的推展有很大的贡献(蒋为文 2001;陈郑弘尧 nd)。
此外,由于电脑在现代文字书写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开始有台语文运动的推行者开始进行各种将白话字加以现代化、电脑化的工作,比如说目前已经开发了好几套和白话字相关的电脑文书处理系统(见郑良伟 1993;苏芝萌 1995等),也已经有了网络上的线上字典、百科全书等。2004年6月底,ISO(国际标准组织)已经通过叶密豪(Michael Everson)、戴凯序(Tè Khái-sū)、陈柏中(Tân Pek-tiong)以及陈郑弘尧(Tân-Tēⁿ Hông-giâu)联名申请将白话字符号加入万国码(Unicode)的提案,所有的白话字符号已经都包含在国际标准里面(张学谦 2004)。
文献及出版品
 
蔡培火关于社会评论的书籍《十项管见》,出版于1925年,是用白话字书写的。白话字的出版品在各种不同领域都累积了不少文献。由于,白话字一开始是为了传教的目的而发展出来的,宗教领域的文献自然在白话字中占了相当程度的重要地位(蒋为文 2001)。第一本白话字的新约圣经《咱的救主耶稣基督的新约》(Lan e Kiu-chu Ia-so· Ki-tok e Sin-iok)在1873年由马雅各牧师编辑出版,第一本白话字的旧约圣经《旧约的圣经》(Ku-iok e Seng Keng)则在1884年出版(以上两个书目系引自蒋为文 2001;Tada 200a, 2000b),对白话字在早期台湾教会的推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白话字报纸《台湾府城教会报》则在1885年由巴克礼(Thomas Barclay)牧师发行。
至于,在非宗教领域的相关文献,除了上述白话字字典和辞典的编辑以外,不论是在文学、数学、医学、社会评论等领域,也都有相关著作出版(关于比较详细的相关书目,可以参考杨允言所编辑的《POJ书目》,见杨允言 nd)。比如说,倪为林于1897年出版的数学书籍《笔算的初学》(Pit-soan e Chho· -hak)、戴仁寿(G. Gushue-Taylor)于1917年出版的《内外科看护学》(Lai-Goa-Kho Khan-ho-hak;英文名: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郑溪泮(Teⁿ Khe-phoan)于1926年所出版的小说《出死线》(Chhut Si-Soaⁿ)、蔡培火(Chhoa Poe-hoe)于1925年所出版的社会评论书籍《十项管见》(Chap-hang Koan-kian)等(引自蒋为文 2001)。
相关条目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闽南语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客家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针对台湾闽南语的白话字教学白话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台语文
新港文书
闽南话
台湾话
台语通用拼音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赣语白话字

[ 国立台东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台语罗马字进修教学网站]
允言 Ún-giân ê台语文网页:白话字-汉字线上字典
[ 台语/华语线顶辞典:白话字Unicode接口]
Wikipedia ê Holopedia:白话字的百科全书
白话字和万国码:字型及软件开发
Taiwan Buffalo International:白话字研究
台湾罗马字协会官方网站
[ 台湾乡土母语罗马拼音网]
台湾乡土母语罗马拼音网另一入口 
相关书目
允言 Ún-giân ê台语文网页:白话字书目
中央研究院闽南语典藏:研究资料(白话字的部分有些明显的小错误)
[ 暗光鸟ê厝:图书馆] 
重要文献
[ 台湾白话字的Unicode符号](非最新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7 发表于: 2010-01-29
台湾语假名,是台湾日治时期时,日本官方单位以日语假名拼读台湾话的假名系统,功用类似日文之振假名或现行之注音符号
台湾语假名主要以三部分构成,即假名符号假名符号。由于当时日语书面文都是使用片假名,台湾语假名之书写印刷亦皆以片假名为主。
台湾语假名设计及编篡时,考量台湾各地腔调之不同,故采厦门话为标准,所以出现泉州腔特有的元音,但台湾大部分地区腔事实上不使用。

假名
即日文中原有之假名,但台湾语不使用ヤ、ユ、ヨ、ワ、ヰ、ヱ以及拗音
ア イ ウ エ オ カ キ ク ケ コ サ シ ス セ ソ タ チ ツ テ ト
ナ ニ ヌ ネ ノ ハ ヒ フ ヘ ホ マ ミ ム メ モ ラ リ ル レ ロ
ヲ ン
ガ ギ グ ゲ ゴザ ジ ズ ゼ ゾバ ビ ブ ベ ボパ ピ プ ペ ポ

但由于台湾话有六种元音(白话字:a、e、i、o、ơ、u),较日语多一种。故既有假名ヲ、オ的发音被重新规定:
符号
假名
台日大辞典原文注释白话字TLDTIPA备考
-ơoooɔ日语原音o̜ ̞或ɔ̜ ̝
狭き「オ」oooro各地读音不同

注意:ヲ(白话字:o)音在各地读法有细微差异,台北腔仍读o、台南腔读ɤ。
符号假名
符号假名即另行新造之假名:
符号
假名
台日大辞典原文注释白话字TLDTIPA备考
「ツァ」の促りたる音、即ち(tsa)の音を表はす。chatsaza  
「ツェ」の促りたる音、即ち(tse)の音を表はす。chetseze  
「ツォ」の促りたる音、即ち(tso)の音を表はす。chotsozo  
「ティ」の促りたる音、即ちティ(ti)の音を表はす。titidi  
「トゥ」の促りたる音、即ち(tu)の音を表はす。tutudu  
唇「イ」舌「ウ」の位置にて發する音を表はす。uuuɨ泉州腔专用,台湾话并入u
唇「エ」舌「ヲ」の位置にて發する音を表はす。eeeə同上,台湾话并入e

 符号
出气音符号
即喉头摩擦音,为一点“.”。直书时加注假名之下、横书时于右;仅有其中四行假名有送气音,其作用类似白话字TL之“h”:
假名白话字TLDT
パ行→パ.行pa→phapa→phapa→pa
タ行→タ・行ta→thata→thata→ta
カ行→カ・行ka→khaka→khaka→ka
サ行→サ.行cha→chacha→tsacha→za

 八声符号
表记法

pphbmtthlnkkhg/ngchchhjsh
aアア※パアパ̣アバアマアタアタ̣アラアナアカアカ̣アガアサアサ̣アザアサアハア
eエエ※ペエペ̣エベエメエテエテ̣エレエネエケエケ̣エゲエセエセ̣エゼエセエヘエ
iイイピイピ̣イビイミイチイチ̣イリイニイキイキ̣イギイチイチ̣イジイシイヒイ
オオポオポ̣オボオモオトオト̣オロオノオコオコ̣オゴオソオソ̣オゾオソオホオ
oヲヲポヲポ̣ヲボヲモヲトヲト̣ヲロヲノヲコヲコ̣ヲゴヲソヲソ̣ヲゾヲソヲホヲ
uウウプウプ̣ウブウムウツウツ̣ウルウヌウクウク̣ウグウツウツ̣ウズウスウフウ
ngン※プンプ̣ンブンムンツンツ̣ンルンヌンクンク̣ングンツンツ̣ンズンスンフン
mム※プムプ̣ムブムムムツムツ̣ムルムヌムクムク̣ムグムツムツ̣ムズムスムフム
aiアイパイパ̣イバイマイタイタ̣イライナイカイカ̣イガイサイサ̣イザイサイハイ
auアウパウパ̣ウバウマウタウタ̣ウラウナウカウカ̣ウガウサウサ̣ウザウサウハウ
iaイアピアピ̣アビアミアチアチ̣アリアニアキアキ̣アギアチアチ̣アジアシアヒア
iauイァウピァウピ̣ァウビァウミァウチァウチ̣ァウリァウニァウキァウキ̣ァウギァウチァウチ̣ァウジァウシァウヒァウ
ioイオピオピ̣オビオミオチオチ̣オリオニオキオキ̣オギオチオチ̣オジオシオヒオ
iuイウピウピ̣ウビウミウチウチ̣ウリウニウキウキ̣ウギウチウチ̣ウジウシウヒウ
oaヲアポアポ̣アボアモアトアト̣アロアノアコアコ̣アゴアソアソ̣アゾアソアホア
oaiヲァイポァイポ̣ァイボァイモァイトァイト̣ァイロァイノァイコァイコ̣ァイゴァイソァイソ̣ァイゾァイソァイホァイ
oeヲエポエポ̣エボエモエトエト̣エロエノエコエコ̣エゴエソエソ̣エゾエソエホエ
uiウイプイプ̣イブイムイツイツ̣イルイヌイクイク̣イグイツイツ̣イズイスイフイ
amアムパムパ̣ムバムマムタムタ̣ムラムナムカムカ̣ムガムサムサ̣ムザムサムハム
imイムピムピ̣ムビムミムチムチ̣ムリムニムキムキ̣ムギムチムチ̣ムジムシムヒム
iamイァムピァムピ̣ァムビァムミァムチァムチ̣ァムリァムニァムキァムキ̣ァムギァムチァムチ̣ァムジァムシァムヒァム
omオムポムポ̣ムボムモムトムト̣ムロムノムコムコ̣ムゴムソムソ̣ムゾムソムホム
anアヌパヌパ̣ヌバヌマヌタヌタ̣ヌラヌナヌカヌカ̣ヌガヌサヌサ̣ヌザヌサヌハヌ
inイヌピヌピ̣ヌビヌミヌチヌチ̣ヌリヌニヌキヌキ̣ヌギヌチヌチ̣ヌジヌシヌヒヌ
ianイェヌピェヌピ̣ェヌビェヌミェヌチェヌチ̣ェヌリェヌニェヌキェヌキ̣ェヌギェヌチェヌチ̣ェヌジェヌシェヌヒェヌ
oanヲァヌポァヌポ̣ァヌボァヌモァヌトァヌト̣ァヌロァヌノァヌコァヌコ̣ァヌゴァヌソァヌソ̣ァヌゾァヌソァヌホァヌ
unウヌプヌプ̣ヌブヌムヌツヌツ̣ヌルヌヌヌクヌク̣ヌグヌツヌツ̣ヌズヌスヌフヌ
angアンパンパ̣ンバンマンタンタ̣ンランナンカンカ̣ンガンサンサ̣ンザンサンハン
engイェンピェンピ̣ェンビェンミェンチェンチ̣ェンリェンニェンキェンキ̣ェンギェンチェンチ̣ェンジェンシェンヒェン
iangイァンピァンピ̣ァンビァンミァンチァンチ̣ァンリァンニァンキァンキ̣ァンギァンチァンチ̣ァンジァンシァンヒァン
iongイォンピォンピ̣ォンビォンミォンチォンチ̣ォンリォンニォンキォンキ̣ォンギォンチォンチ̣ォンジォンシォンヒォン
ongオンポンポ̣ンボンモントント̣ンロンノンコンコ̣ンゴンソンソ̣ンゾンソンホン
oangヲアンポァンポ̣ァンボァンモァントァント̣ァンロァンノァンコァンコ̣ァンゴァンソァンソ̣ァンゾァンソァンホァン
ahアァパァパ̣ァバァマァタァタ̣ァラァナァカァカ̣ァガァサァサ̣ァザァサァハァ
ehエェペェペ̣ェベェメェテェテ̣ェレェネェケェケ̣ェゲェセェセ̣ェゼェセェヘェ
ihイィピィピ̣ィビィミィチィチ̣ィリィニィキィキ̣ィギィチィチ̣ィジィシィヒィ
o·hオォポォポ̣ォボォモォトォト̣ォロォノォコォコ̣ォゴォソォソ̣ォゾォソォホォ
ohポ̣ト̣コ̣ソ̣
uhウゥプゥプ̣ゥブゥムゥツゥツ̣ゥルゥヌゥクゥク̣ゥグゥツゥツ̣ゥズゥスゥフゥ
auhアゥパゥパ̣ゥバゥマゥタゥタ̣ゥラゥナゥカゥカ̣ゥガゥサゥサ̣ゥザゥサゥハゥ
iahイァピァピ̣ァビァミァチァチ̣ァリァニァキァキ̣ァギァチァチ̣ァジァシァヒァ
iauhイァゥピァゥピ̣ァゥビァゥミァゥチァゥチ̣ァゥリァゥニァゥキァゥキ̣ァゥギァゥチァゥチ̣ァゥジァゥシァゥヒァゥ
iohイォピォピ̣ォビォミォチォチ̣ォリォニォキォキ̣ォギォチォチ̣ォジォシォヒォ
oahヲァポァポ̣ァボァモァトァト̣ァロァノァコァコ̣ァゴァソァソ̣ァゾァソァホァ
oehヲェポェポ̣ェボェモェトェト̣ェロェノェコェコ̣ェゴェソェソ̣ェゾェソェホェ
apパ̣タ̣カ̣サ̣
iapイァピァピ̣ァビァミァチァチ̣ァリァニァキァキ̣ァギァチァチ̣ァジァシァヒァ
ipピ̣チ̣キ̣チ̣
opポ̣ト̣コ̣ソ̣
atアッパッパ̣ッバッマッタッタ̣ッラッナッカッカ̣ッガッサッサ̣ッザッサッハッ
itイッピッピ̣ッビッミッチッチ̣ッリッニッキッキ̣ッギッチッチ̣ッジッシッヒッ
iatイェッピェッピ̣ェッビェッミェッチェッチ̣ェッリェッニェッキェッキ̣ェッギェッチェッチ̣ェッジェッシェッヒェッ
oatヲァッポァッポ̣ァッボァッモァットァット̣ァッロァッノァッコァッコ̣ァッゴァッソァッソ̣ァッゾァッソァッホァッ
utウップップ̣ッブッムッツッツ̣ッルッヌックック̣ッグッツッツ̣ッズッスッフッ
akパ̣タ̣カ̣サ̣
ekイェピェピ̣ェビェミェチェチ̣ェリェニェキェキ̣ェギェチェチ̣ェジェシェヒェ
iakイァピァピ̣ァビァミァチァチ̣ァリァニァキァキ̣ァギァチァチ̣ァジァシァヒァ
iokイォピォピ̣ォビォミォチォチ̣ォリォニォキォキ̣ォギォチォチ̣ォジォシォヒォ
okポ̣ト̣コ̣ソ̣
oakヲァポァポ̣ァボァモァトァト̣ァロァノァコァコ̣ァゴァソァソ̣ァゾァソァホァ
  • m、n、ng行必伴有鼻音符号。
  • 有些组合并未实际使用。
其他
  • 台湾语假名曾有多次修订版本。例如早期版本中,鼻音改以平假名表示,也使用や、ゆ、よ等符号。
参见
  •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 台语通用拼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8 发表于: 2010-01-29
台湾方言音符号

台湾方言音符号又称为方音符号(英文:Extended Bopomofo)是一套使注音符号也可以用来标注闽南话客家话的增补符号集。最早是在1946年,由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朱兆祥教授设计,在Unicode当中有收录这些符号。已故的台湾大学中文系吴守礼教授所著的《国台对照活用辞典》也采用此符号。199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告使用。
符号图片罗马字Unicode 码点
bU+31A0
jU+31A1
jU+31A2
gU+31A3
eU+31A4
eⁿU+31A5
U+31A6
oⁿU+31A7
irU+31A8
aⁿU+31A9
iⁿU+31AA
uⁿU+31AB
符号图片罗马字Unicode 码点
mU+31AC
ngU+31AD
aiⁿU+31AE
auⁿU+31AF
amU+31B0
omU+31B1
ongU+31B2
3iⁿU+31B3
入声pU+31B4
入声tU+31B5
入声kU+31B6
入声hU+31B7

  1. 方音符号的o·,写法类似国语注音的ㄛ,但第二笔写法是缺右上角的菱型。Unicode组织的文件中,此字的形状有误。
  2. ㆨ()的国际音标为[ɨ]或[ʉ](闭央元音),只有泉州音才有这种发音,其他口音通常发i或u。
  3. 依照教育部的规定,注音符号的“一”在直写时要写成“一”、而横写时写成“丨”。
  4. 高雄一带的人会把ㄌ(l)发音成d,方音符号写作ㄉ加一小圈,Unicode未收因此无法显示。
语调
注音扩充的声调有两个:
符号形状说明Unicode 码点
˪调值为“11”,调型为“低平”,例如台湾闽南语阴去声U+02EA
˫调值为“33”,调型为“中平”,例如台湾闽南语阳去声U+02EB

电脑应用
目前已经有不少字型内含方音符号的字型,也有输入工具。

  • 文泉驿正黑体
  • GNU Unifont
  • freedesktop.orgCJKUnifonts 字型
  • 微软正黑体
  • 微软GB18030 Support Package (简体中文版)。该字型安装后有simsun-ExtA与simsun-ExtB,而注音扩充就在simsun-ExtA里。
  • 台湾诏安客语教学资源中心 台湾楷体字型
  • 从宜台语注音符号输入字型、工具及显示程式(2006版)
变体
杨青矗先生修改了部分符号(主要是使外形易于辨认),称为 Modern Bopomofo Extensions(简称MBE),用于他所著作的辞典等语文教材中。
参见
  • Unicode编码表/3000-3FFF
  • 白话字
  •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 台语通用拼音
参考文献
    ^ 吴守礼.华、台语注音符号溯源^ 台(87)语字第八七OOO五七七号公告,《方音符号系》,中华民国教育部,1998年1月12日

  • 台语天地 吴守礼教授网站
  • 华、台音注音符号发音教学(吴守礼教授)
  • Bopomofo 注音符号Unicode编码
  • Bopomofo Extended 注音扩充符号(方音)Unicode编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9 发表于: 2010-01-29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元音一詞不轉為母音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元音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是中华民国官方的台湾闽南语拼音方案,简称为台罗拼音(TL)。此套拼音并非完全新创,而是整合原有的传统罗马字(白话字、POJ)以及台湾闽南语音标系统(TLPA)而来。台罗拼音方案与白话字的相容性良好,可以视为白话字的增补或发展上的分支。在台湾,使用白话字的社群有较高的意愿使用台罗拼音,同时,在官方地位方面台罗拼音方案取代了TLPA。然而,在台湾以外的国家地区,台罗拼音未必能够全面取代白话字。

目录
1 拼音竞争与分合
2 概述
3 声母
3.1 三重对立
4 韵母
4.1 韵头
4.2 韵腹
4.3 韵尾
4.4 地方腔
5 声调
6 相容性
7 批评
8 参见
9 参考资料
10 外部链接 


拼音竞争与分合
1991年7月,洪惟仁、董忠司等人发起成立台湾语文学会,主导并发展出台湾语言音标方案(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简称TLPA),此音标于1992年5月该会第二次会员大会通过。TLPA源自于传统白话字,和白话字一样使用罗马字(拉丁字母)。它对传统白话字做出的更动包括:为了介音标示一致性,将白话字oa改成ua;为了电脑处理方便起见,不使用ASCII以外的字符,声调放弃变音符号(调号),改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TLPA亦可以用来拼读台湾客家话,相较于白话字不区分各地腔调,TLPA针对台湾闽南语各腔调特有发音设计了拼写法。

初版TLPA原本维持与传统白话字在音节的层次上完全相容,齿龈塞擦音 /ʦ/ 及 /ʦʰ/ 在初版TLPA写作ts与tsh,与传统白话字的ch及chh没有冲突。然而在199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将TLPA略作修改,台湾语文学会亦事后开会认可,修改后ts及tsh用c及ch表示,虽然字母较减省,但与传统白话字系统互相冲突。由于未能完全相容、放弃调号等各种因素,许多原本使用白话字的人士不能够接受TLPA。

之后在1998年教育部将TLPA正式订为“台湾闽南语音标系统”及“台湾客家语音标系统”,[1][2]坊间一般仍称之为TLPA。另曾有出版社在教科书中采用TLPA,但加上部分修改,称为“TLPA改良式”。同年由余伯泉主导的通用拼音发表,白话字派支持者为了反对TLPA,争取官方认可白话字,而与通用派合作。在此时期,台语通用拼音分为两式,甲式即白话字,乙式则是余伯泉所发展的拼音。后来随着通用拼音在华语及客语顺利取得官方地位,通用派遂废弃甲式,只推动乙式,通用派与白话字派分道扬镳。[3]

2005年5月,原本对立的白话字派及TLPA派开始整合,最后促成台罗拼音方案。[4][5]此套方案的齿龈塞擦音回归初版TLPA,使用与国际音标符号相同的ts;而历史上白话字也曾经采用过ts,早年在后接a, o, u等后元音时写作ts,后接e, i等前元音时写作ch,但后来改为一律用ch。[6]2006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整合方案,称为“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7]

[编辑] 概述
闽南语是汉语的一种,因此音节结构也一样可以区分为五个音位成分:声母、韵头(介音)、韵腹、韵尾、声调。韵头、韵腹、韵尾又合称为韵母。闽南语有变调,而台罗方案和白话字一样,都只标示本调,且采用变音符号来标示声调,称为调号或调符。

声调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音节与音节之间,以连字号(hyphen,"-")分隔;词与词之间,如同一般罗马字所书写的语言,以空白断开;复合词若可再分为多音节词,可再断词。本方案对于分词连写(省略连字号)暂无规定,但官方出版的《使用手册》中提到,可依语言实际使用情形,未来从较无争议的词开始连写。[8]

台湾闽南语普通腔,是在台湾公众场合、传播媒体当中最常使用的闽南语音韵系统,又称为通行腔、优势腔。台罗拼音方案除了能够拼写普通腔,还兼顾到台湾其他腔调。所谓的普通腔并不是指发音完全相同,虽然音韵系统相同,但各地的某些音仍然有出入。 声母台湾闽南语的声母有十八个音位,其中“零声母”并非没有声母,而是喉塞音[9] 依照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台罗拼音的声母列表如下:
 塞音塞擦音鼻音擦音边音
清音浊音
不送气送气
唇音p
/p/ 边
ph
// 颇
b
/b/ 文
m
/m/ 毛
舌尖音t
/t/ 地
th
// 他
n
/n/ 耐
l
/l/ 柳
齿音
(舌齿音)
ts
/ts/ 曾
tsh
/tsʰ/ 出
j
/dz/ 入
s
/s/ 时
舌根音k
/k/ 求
kh
// 去
g
/g/ 语
ng
/ŋ/ 雅
喉音
/ʔ/ 英
h
/h/ 喜
  1. 汉字是TLPA方案所建议的,除了“文、毛、耐、雅”之外,大多为传统十五音
  2. 零声母“英”不标。
发音部位用语对照
传统五音TLPA台罗现代音韵学
唇音唇音双唇音
舌音舌尖中音舌尖音齿龈音
齿音舌尖前音齿音(舌齿音)齿龈音
牙音舌根音软颚音
喉音喉音喉音
  1. 现代音韵学对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有较严格的区别。舌尖音与舌齿音的发音部位相同,他们的不同在于:舌尖音的发音方法是塞音鼻音,舌齿音的发音方法是边音擦音塞擦音
 三重对立
台湾闽南语的塞音塞擦音分成了音、清不送气音、浊音三重对立。所谓三重对立,指的是同样发音部分的一组三个塞音或塞擦音(例如p, ph, b),可以表达出三种不同的意义(例如pô婆、phô葡、bô无)。华语的塞音及塞擦音是清送气、清不送气两重对立,缺乏浊音(汉语拼音通用拼音皆拼写为b, p,注音符号写为ㄅ、ㄆ);客语与华语一样是两重对立,而英语日语则是清音、浊音的两重对立。换言之,台湾闽南语的塞音及塞擦音要用“有声与否”、“送气与否”等两个区辨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才能区别;华语、客语、英语、日语等许多语言的辅音只要其中一种区辨特征就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发音。
送气:是送气:否
有声:是浊音
有声:否清送气音清不送气音
此种三重对立的特性,是台罗拼音与台语通用拼音最主要的冲突之一。罗马字同一组发音部位的塞音都只有两个,那么三种发音当中,势必有一个要用到双字母或无相关的字母。台罗拼音认为b, g应该指定给浊音,将清不送气音拼写为p;而通用拼音则与汉语拼音相同,将b, g指定给清不送气音,浊音拼写为bh/v, gh/q。洪惟仁称前者为W系统、后者为C系统;而余伯泉称前者为甲式拼音、后者为乙式拼音。
 韵母
韵腹为中心,加上元音鼻化与否、入声有无、鼻辅音有无等三种特征,最多可以衍生出九种不同的韵母。以a为例,鼻化的a为ann,而a和ann在入声时分别拼写作ah和annh。可加上的鼻辅音有m, n, ng三种,而它们所分别对应的入声版本是p, t, k。

(及喉塞音结尾)
单元音
舒声喉塞音入声
aannahannh
eennehennh
iinnihinnh
ooh
ooonnooh
uuh
mmh
ngngh
单元音
(辅音结尾)
舒声一般入声
mnngptk
amanangapatak
 
iminingipitik
 
omongopok
unut
 
 

(及喉塞音结尾)
有介音双元音
舒声喉塞音入声
iaianniahiannh
ioioh
(ioo)
iuiunniuh
uauannuah
ueueh
ui
有介音双元音
(辅音结尾)
舒声一般入声
mnngptk
iamianiangiapiatiak
 
iongiok
 
uanuat
 
 
元音韵尾
舒声喉塞音入声
aiainn
auauh
iauiaunniauh
uaiuainn
红字:元音与白话字所认定的不同
 韵头
韵头又称为介音。台湾闽南语的介音有 /i/, /u/ 两种,有些音节没有介音。白话字的 /u/ 有时写作 u、有时写作 o,例如“话”就是以 o 开头的(因此白话字简称为POJ);而台罗方案则统一写作 u。例字:
  • 我 guá
  • 话 uē
韵腹
口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高元音i /i/u /u/
中元音e /e/o /ə/oo /ɔ/
低元音a /a/
鼻化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高元音inn /ĩ/unn /ũ/
中元音enn /ẽ/onn /ɔ̃/
低元音ann /ã/
韵化辅音
 鼻音
唇音m /m̩/
舌根音ng /ŋ̍/
台湾闽南语普通腔的韵腹有六个元音、五个鼻化元音、两个韵化辅音。元音可以鼻化,例如 î(姨)鼻化后变成 înn(圆);只有o无法鼻化,因此onn是oo的鼻化。鼻化的正式版写法是-nn,传统版是上标的-ⁿ;oo的传统版写法是o·(右上角多一点)。
m及ng两个辅音可以韵化(音节化),可单独成为音节或当作元音使用。例字:
  • 姆 ḿ
  • 黄 n̂g
元音当中,o在各地的分歧最大,有些腔调的o是发成半闭后圆唇元音 [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 。
韵尾
 塞音鼻音
唇音p /p/m /m/
舌尖音t /t/n /n/
舌根音k /k/ng /ŋ/
喉音h /ʔ/
 前元音后元音
高元音i /i/u /u/
台湾闽南语的韵尾有两个元音、三个鼻音、四个塞音,有些音节没有韵尾。其中p, t, k, h只在入声出现。
 地方腔
台湾的闽南语普通腔混合了泉州腔,一般称为“漳泉滥”。然而,台湾一些地方的闽南语仍呈现出“偏漳”或“偏泉”的特有腔调,台罗方案为这些特有音位设计了标示法。
ir /ɨ/er /ə/ee /ɛ/ere /əe/
声调
台湾闽南语传统上有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等八个声调,但普通腔没有阳上调。台罗方案除了传统八声的声调标示法与白话字相同,还额外规定了第0声(轻声)及第9声(出现于合音及三连音),轻声用两个连号表示。声调符号使用不便时可以阿拉伯数字标示法替代。
第几声0123456789
传统调类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台罗--aáàahâǎāa̍h
例字
国际音标˥˥˧˧˩˨˩˧˧˥˨˥
同样的汉字,读轻声与否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或语气上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
  • 惊死 kiann-sí(害怕死亡;胆小) kiann--sí(害怕得要命)
  • 后日 āu-jit̍(以后、将来) āu--jit̍(后天
当一个音节有多个字母时,调号应该标示在响度(sonority)最大的字母上面(通常在韵腹)。由规则可以判定确切的字母:
  • 响度优先级: a > oo > e = o > i = u〈低元音 > 高元音 > 无擦通音 > 擦音 > 塞音
  • iu 及 ui ,调号都标在后一个字母,因为前一个字母是介音。
  • m 作韵腹时标于 m 上。
  • 双字母 oo 及 ng,标于前一个字母。
  • 三字母 ere,标于最后的 e。
 相容性
台罗拼音在拼写台湾闽南语普通腔时,与白话字的相容度极高。即使台罗拼音和白话字同时出现,因为原本的白话字并无使用此种拼法,亦不产生误解。数学上的二元关系可以用来讨论两者的相容程度:设台湾闽南语普通腔的所有音节的集合为S、白话字所有音节拼法的集合为P、台罗所有拼法的集合为T。从以上三个集合,我们定义白话字系统为二元关系RP,它的定义域是S、P,值域:a≤RP(s)≤ut,或a≤p≤ut 。而台罗拼音则为RT,定义域是S、陪域是T,值域:a≤RT(s)≤ut,或a≤t≤ut 。
S = {a, aʔ, ai, ãi, ... ua, ... ut} P = {a, ah, ai, aiⁿ, ... oa, ... ut} T = {a, ah, ai, ainn, ... ua, ... ut} 将拼音方案定义为数学上的关系之后,白话字的oa与台罗拼音的ua等逐一对应:
函数为双射当且仅当对任意存在唯一满足f(s) = p。 函数为双射当且仅当对任意存在唯一满足f(s) = t。 而函数 RPRTRTRPRPRT,即二组转换均满足双射关系且互为对方之集合。因此 且 。用口语说明上述数学式:音节ua与拼写法oa属于“白话字关系”,而音节ua与拼写法ua属于“台罗关系”。最后我们从音节对照表可以观察到结论:
亦即:在台罗方案中,任一音节若写作某个在白话字已经采用的拼写法,则此音节在白话字中拼写法亦相同,不会出现同一个拼写法在台罗拼音和白话字代表不同发音的问题。〈然而,此结论只适用于普通腔,台罗方案的eng、ek用于地方腔,与白话字当中不同。〉
 批评
  • 通用拼音发明人余伯泉将拼音论战与统独问题连结起来,他将教育部的整合拼音方案称为“台语统一派”,与中国统一派有相同的意识形态。余氏并大力赞扬台语通用拼音的优点,声称台语通用拼音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五成,官方应该认可通用拼音,两式并存
 参见
  • 白话字
  • 台湾话
  • 闽南语
  • 台语文历史
  • 鹤佬人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