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
百科名片
四川曲种。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
目录
曲种简介
发展沿革
历史溯源
主要特征
传统曲目
音乐曲调
演出形式
主要艺人李月秋
程永玲
生存现状名花有主
站唱演出
人才紧缺
结缘清音
不断创新
传承清音
新四川清音曲种简介
发展沿革
历史溯源
主要特征
传统曲目
音乐曲调
演出形式
主要艺人 李月秋
程永玲
生存现状
名花有主 站唱演出 人才紧缺结缘清音不断创新传承清音新四川清音展开 编辑本段曲种简介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
编辑本段发展沿革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四川“四川清音”源于何处,四川清音与重庆清音究竟有何不同,75岁的清音艺术家邓碧霞介绍,解放后,四川清音在重庆和成都两地发展逐渐出现分流。 周恩来
成都依然是以小调为主,而重庆以大调为主。由其演唱的《江竹筠》就是采用大调这种形式,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研究多年重庆清音的曲艺团老艺术家谭伯树为此次申报提供了大量材料,他表示,比起成都,重庆清音可查的史实更多。“成都不少老师辈的人物都是在清末时期,从重庆合川、江津等地到成都去的。”此外,更鲜为人知的是———“四川清音”这个称呼来源于重庆,而第一个站着唱清音的人也是重庆人! 谭伯树,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也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1930年,一位叫彭银安的保长以其特殊的势力与社会影响,在较场口附近创立了“清音改进会”,“以致‘月琴’曲种正式改名而亮出‘清音’的名号。”解放后,重庆成立“曲艺演唱生产组”(市曲艺团前身)在“大众游艺园”进行集训与演出,在偶然机会中,“四川清音”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 “当时,生产组每天都会表演包括清音在内的20多个节目,每天我们都会在宣传室的门口挂上当天演出的节目单,每个节目都在其前面写上了其来源地,比如山东大鼓、北京相声等。”最初,生产组只是在木牌上写出‘清音’二字作为表演节目,后来逐渐有人询问为何其他节目都有其归属的地方,唯独清音没有,生产组才在‘清音’前面加上‘四川’二字,从此,‘四川清音’才正式得名,并深入人心。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过去都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弹奏乐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旧称“海湖班”。 月琴
四川清音的曲目丰富,清末时约在400个以上,近年搜集到约200个曲本,内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怀之曲,也有不少是应景词曲或咏唱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1957年出版的《清音曲词选》,选辑了部分优秀传统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做了整理工作,并编演不少新曲目。演唱形式改由女演员站唱,用檀板和竹鼓(支以鼓架)来控制节奏,辅以必要的表情动作,由演奏员兼任配角与合唱。著名演员李月秋曾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清音,获金质奖章。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编辑本段传统曲目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 《断桥》、 《黛玉焚稿》、《放风筝》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 《秋江》、《绣荷色》、《黄继光》 《赶花会》等。? 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写道:“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四川清音就是在这样一种繁盛的境况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艺人。
编辑本段音乐曲调
清音的音乐曲调,分大调、曲牌、小调3类。大调有8个,即〔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调〕、〔滩簧调〕。曲牌有〔半边月〕、〔平板〕、〔夺子〕、〔叠断桥〕、〔罗江怨〕等;小调有〔鲜花调〕、 琵琶
〔玉娥郎〕、〔四季调〕等。音乐结构有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3种。 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 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
编辑本段演出形式
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清音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等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四川清音音乐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传统曲目有600多个,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如《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歌颂历史人物的如《花木兰》、 《昭君出塞》,吸收各地民歌的如《放风筝》、《小丈夫》、《金梅花》等,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曲目如《黄继光》、《丁佑君》、《江姐上华蓥》、《送公粮》、《小会计》、《赶花会》。著名清音艺人有陈琼瑞、李月秋、黄德君、程永玲等。四川清音,历史渊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19世纪末,清朝晚期,重庆开埠,自长江中下游入渝进川的商船歌伎,演唱小曲时调。文商官家等人打词编曲,唱小曲、唱月琴的曲艺形式渐次成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次重庆举行文艺演出,清音都是主打曲目,半年演出高达500多场。
编辑本段主要艺人
李月秋
1925年生,四川成都市人。7岁拜师学唱四川清音,12岁出师后便在书场茶馆演唱,受到听众的赞誉。50年代后就职于成都市曲艺团,从事四川清音的演唱。她擅唱的曲目有《绣荷包》、《秋江》、《尼姑下山》。1957年她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 合唱
联欢节,演唱了《小放风筝》、《忆娥郎》获得金质奖章。她的嗓音清脆,演唱柔媚秀丽,亲切委婉,对曲目内容的表述细腻,富有生活情趣。她将前辈创造的“呵呵腔”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哈哈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如《布谷鸟儿咕咕叫》所用的“哈哈腔”,就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程永玲
1947年生,四川江津人。1958年就读于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从师李月秋,毕业后到成都市曲艺团演唱清音。她擅长演唱小调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丽,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她曾赴南斯拉夫参加国际艺术节,并去奥地利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程永玲是当前四川清音饮誉海内外的青年演员。
编辑本段生存现状
名花有主
四川已将四川清音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地区的清音是四川清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有共性也有个性,融合起来才能完整。“比如,川剧和蜀绣,申报非遗后,都在其后面括号内用‘四川’或‘重庆’二字加以区分。” 四川清音
虽然对于同一项目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但在申报之时仍旧要以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准,重庆这次入选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就有四川竹琴,其实这是万州的。而这样的现状似乎有望得到转机。“曲艺团已将四川清音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先是通过市级非遗,再通过国家级,这样清音就会得到保护了。”
站唱演出
清音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张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1952年重庆接待苏联文化代表团演出中,邓碧霞演唱传统名曲《悲秋》时,将竹鼓放在专制的竹架上,改坐唱为带表演的站唱,首创四川清音新的表现形式,为全川清音艺人所效仿。后来,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代替。 “第一次站着唱清音,手脚还不知道往哪里放呢!”回忆起1952年的那场表演,已经75岁的邓碧霞老人仍旧兴奋不已。之所以想到“站起来唱”,主要是觉得“坐着唱不好看,表演动作也不方便。
人才紧缺
人才最缺,一代比一代差,露脸越来越少 和众多非遗一样,四川清音也在时间的洗涤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尴尬。“如今,在孕育了清音的巴蜀大地上,拿得出手的清音演员屈指可数,演出次数也越来越少。电视上偶尔还可见清音露脸,但那些韵味与风情,却早已被淹没在电脑合成的伴奏带、花哨的伴舞与服饰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灯光之中。”谭伯树翻出一份精心整理的“重庆清音艺人师承关系表”,指着从1930年到2000年不断缩小的框架结构,叹了口气,“这里面的好多人都不在人世了,还有一些,本是唱清音的好料子,最后也没能坚持下来,走了另外的路。” 中国曲协副主席程永玲同志从事四川清音演唱艺术已经50秋。在漫长的道路上,她奋力前行,锐意创新,为人民奉献出许多精美的艺术成果,并在曲艺表演团体建设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不愧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编辑本段结缘清音
程永玲于1947重庆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父母的熏陶,从小喜欢唱歌。她聪明伶俐,有一付好嗓子,刚上小学,老师就抱她站到桌子上指挥全校大合唱, 莫斯科
更激发了她对歌唱艺术的兴趣。1957庭遭遇不幸,生活艰难,她11能负责一切生活费用的成都市戏曲学校学习。老师都夸她天资聪敏、嗓子好、有悟性、勤奋好学、进步快,又长得眉清目秀,是一个好苗子。1959成都市青少年晋京汇报演出,她被选中,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大家的欢迎。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演员时,周总理十分亲切地夸她演得好。周总理到成都视察工作时,听了她演唱的四川清音现代曲目《花儿朵朵红》,摸着她的头说:“小姑娘,唱得好!今后要多唱现代曲目。”周总理的鼓励和教导,使她感到莫大的荣耀,给她无穷的力量,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1959李月秋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四川清音获得金质奖章载誉归来,一时轰动蓉城,备受各方关注。不久,程永玲从戏曲学校被李月秋选中收为徒弟,从此与四川清音结下不解之缘,并于上个世纪60,就成为轰动蓉城的名演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程永玲的思想也大大解放,被压抑十年之久的革命热情和创造热情迅速迸发出来。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的祝词,使她深受教育和鼓舞,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更加自觉地以共产党员文艺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到艺术都走上新的阶段。
编辑本段不断创新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和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程永玲的不懈追求和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她一直记着周总理关于“要多演现代曲目”的教导,想在创新上下工夫。在学习和演唱实践中,她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清音的音乐唱腔表现过去时代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世界,内容与形式可以和谐统一;但时代在前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提高,就要使传统清音形式与表现新时代、新人物、新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听众的艺术欣赏要求。 为了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她认真继承四川清音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虚心向北方鼓曲、南方弹词和一些地方的小曲、民歌等姐妹艺术学习,向骆玉笙、郭兰英等艺术家学习,向词作家、作曲家学习,向西洋演唱方法学习,既留心借鉴、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东西,又十分注意保持四川清音的基本特色,并结合自己的条件,发挥自己的优长,力求把继承和创新、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自己清新秀丽、音色甜美、情真意切的艺术风格。因此,她演唱的许多清音节目,都获得预期的成功。例如现代曲目《六月六》,词作家用了大量的“贯口”,作曲家用了大量的“哈哈腔”,程永玲在演唱时,就很好地把握“贯口”的流畅与收放,把“哈哈腔”演得精巧灵活,运用自如,仿佛串起无数颗晶莹剔透的珠子,从漫天撒下,生动地抒发了人们在改革开放后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她对传统曲目的唱腔和演唱方法,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如与作曲家和中央民族管弦乐队合作、演唱的清音传统节目《断桥》,使清音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进入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范畴。经过改革创新,她演唱的清音与传统的清音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但人们听起来仍然是清音,而且增添了许多新的韵味和新的艺术魅力。 几十年来,她以极大的热情创作演唱了许多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新的英雄模范人物和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及风土人情的清音节目。这些节目都经过反复演练和多次修改加工,力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感染力。如《么店子》、《六月六》、《么姑娘》、《小放风筝》、《川菜飘香》、《朱德的扁担》、《赶花会》、《蜀绣姑娘》等节目,先后在文化部、中国曲协以及省、市有关单位举办的汇演、比赛中获得“文华奖”等奖项。
编辑本段传承清音
1987玲被任命为成都市曲艺团团长。那时她才39正处在艺术上日趋成熟的上升阶段。要她担任表演团体的领导工作,固然是组织的信任,工作的需要,但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繁重的组织工作,必然要付出许多精力和时间,难以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减少许多演出实践的机会。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她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无条件地服从工作的需要,最后,还是做出引为自豪的选择:培养学生,为年轻演员创造更多的机遇;与全团同志同心协力,把曲艺团建设得更好。她说,做出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李月秋老师的言传身教。当初,李月秋老师也是在花样年华,广教学生,让出舞台;她用心血浇灌的种子,如今都已开花结果。为了清音等曲艺后继有人和事业的发展, 言传身教
自己就要像李月秋老师那样,牺牲个人的一些东西。文化部组织艺术团到香港演出,成都市组织艺术家赴德国访问演出,都指名要她参加,她积极地推荐更年轻的演员。她把清音艺术当作一个传递过程,在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就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她觉得让清音等曲艺后继有人,永葆青春,才算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她看来,只要事业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牺牲个人的一些东西,是应该和值得的。 在50艺术生涯中,程永玲先后获得了人事部、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省、市青年和妇女组织授予的“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并先后当选为中国曲协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曲协名誉主席,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称赞。令人钦佩的是,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她从不张扬自己,并一再真诚地表示,她获得种种奖励和殊荣,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多亏有党的好领导,自己才能逐渐有所进步。她就是这样清醒,这样谦逊,这样真诚,真是难能可贵!
编辑本段新四川清音
82载峥嵘岁月,铸就辉煌历史;82载奋斗征程,写下壮丽篇章。由总政治部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文艺晚会《请祖国检阅》,24日晚在中国剧院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观看。胡锦涛向战斗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各个岗位上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预备役军人和广大民兵致以节日祝贺。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之际,汇集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优秀节目的“八一”晚会在中国剧院隆重上演, 艺术欣赏
深情表达了三军将士“请祖国检阅”的壮志豪情。在综艺晚会中,四川清音《满山情花开》以其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清新的表演演唱曲风,得到了评审专家和领导的认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具有其特殊的艺术规律和表演方式,在该节目的创作编排中,我们认真研究了该艺术形式的传统方式,提炼归纳了其特殊性和规律性,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从内容和方式上,都进行了尝试革新,力求有新的收获。演出结束后,胡锦涛等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胡锦涛说,今晚这台晚会很精彩、很感人,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军队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生动反映了我军官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胡锦涛对演出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附新四川清音《满山情花开[1]》视频】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5Nzk5MTEy.html满山情花开视频
满山情花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