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86阅读
  • 178回复

15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破解语言的编码 压音形码看电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0 发表于: 2010-01-29
台湾方言音符号

又称为方音符号(英文:Extended Bopomofo)是一套使注音符号也可以用来标注闽南话客家话的增补符号集。最早是在1946年,由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朱兆祥教授设计,在Unicode当中有收录这些符号。已故的台湾大学中文系吴守礼教授所著的《国台对照活用辞典》也采用此符号。199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告使用。
[table=auto][tr][td=1,1,50%]
符号图片罗马字Unicode 码点
bU+31A0
jU+31A1
jU+31A2
gU+31A3
eU+31A4
eⁿU+31A5
U+31A6
oⁿU+31A7
irU+31A8
aⁿU+31A9
iⁿU+31AA
uⁿU+31AB
[/td][td=1,1,50%]
符号图片罗马字Unicode 码点
mU+31AC
ngU+31AD
aiⁿU+31AE
auⁿU+31AF
amU+31B0
omU+31B1
ongU+31B2
iⁿU+31B3
入声pU+31B4
入声tU+31B5
入声kU+31B6
入声hU+31B7
[/td][/tr][/table]
  1. 方音符号的o·,写法类似国语注音的ㄛ,但第二笔写法是缺右上角的菱型。Unicode组织的文件中,此字的形状有误。
  2. 国际音标为[ɨ]或[ʉ](闭央元音),只有泉州音才有这种发音,其他口音通常发i或u。
  3. 依照教育部的规定,注音符号的“一”在直写时要写成“一”、而横写时写成“丨”。
  4. 高雄一带的人会把ㄌ(l)发音成d,方音符号写作ㄉ加一小圈,Unicode未收因此无法显示。
语调
注音扩充的声调有两个:
符号形状说明Unicode 码点
˪调值为“11”,调型为“低平”,例如台湾闽南语阴去声U+02EA
˫调值为“33”,调型为“中平”,例如台湾闽南语阳去声U+02EB
电脑应用
目前已经有不少字型内含方音符号的字型,也有输入工具。
  • 文泉驿正黑体
  • GNU Unifont
  • freedesktop.orgCJKUnifonts 字型
  • 微软正黑体
  • 微软GB18030 Support Package (简体中文版)。该字型安装后有simsun-ExtA与simsun-ExtB,而注音扩充就在simsun-ExtA里。
  • 台湾诏安客语教学资源中心 台湾楷体字型
  • 从宜台语注音符号输入字型、工具及显示程式(2006版)
变体
杨青矗先生修改了部分符号(主要是使外形易于辨认),称为 Modern Bopomofo Extensions(简称MBE),用于他所著作的辞典等语文教材中。 参见
  • Unicode编码表/3000-3FFF
  • 白话字
  •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 台语通用拼音
参考文献
    ^ 吴守礼.华、台语注音符号溯源^ 台(87)语字第八七OOO五七七号公告,《方音符号系统》,中华民国教育部,1998年1月12日
外部链接
  • 台语天地 吴守礼教授网站
  • 华、台音注音符号发音教学(吴守礼教授)
  • Bopomofo 注音符号Unicode编码
  • Bopomofo Extended 注音扩充符号(方音)Unicode编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1 发表于: 2010-01-29
客语通用拼音(别名:台湾客语通用拼音方案),属于1998年余伯泉领导的小组拟定之通用拼音系统中的一部分。客语通用拼音所适用的腔调为四县腔苗栗腔)和海陆腔新竹腔),但拼音规则大致相同。

拼音符号
 子音
符号注音符号备注符号注音符号备注
bh国音ㄏ为[x],不同于客语的[h]
pz
mc
fs
dv(万)国际音标作/v/
tng(兀)国际音标作/ŋ/
nzh(ㄓ)新竹腔专用
lch(ㄔ)新竹腔专用
gsh(ㄕ)新竹腔专用
krh(ㄖ)新竹腔专用

元音
符号注音符号备注
a
e
i
o
u
-ii空韵,用在z、c、s
er新竹腔专用
-p入声符号
-t入声符号
-k入声符号

声调
调名符号备注
高平调a似一声
低升调á似二声
低平调a似三声
中降调à似四声
低入调ak似三声,但短促
高入调ak似一声,但短促
中平调ā介于一声和三声之间,新竹腔专用

 参考资料
  • 《客家话小王子》,徐兆泉译,台北市: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
  • 《台湾客家话辞典》,徐兆泉编,台北市: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
外部链接
  • 台湾客语通用拼音方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2 发表于: 2010-01-29
白话字(Pe̍h-oē-jī,POJ)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书写的闽南语正字法。白话字原本是19世纪时由基督教长老教会福建厦门所创造并推行的,因此后来被外界称为教会罗马字。但是白话字经过发展,使用者不仅包括了福建和台湾的闽南语人士,也有人用之来书写客家话台湾原住民语言,因此,白话字已经不限于教会和闽南语。由于是历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台语罗马拼音系统,近年来亦被称作台语罗马字1970代国民政府在台湾全面禁止白话字,而同时代,闽南民间的白话字也因为推普运动而渐渐式微。但在此之前,白话字就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实际使用历史,亦曾经在闽南和台湾的教会中相当普遍地被使用过。例如台湾第一份大众媒体——创刊于1885年的《台湾府城教会报》(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正是使用白话字当作文字媒介的。
应注意,白话字本身虽是标音系统,拼写上妥协于各地腔调及语音的变动,故不尽反映语音。如“蚵”台北腔[o]、台南腔[ɤ],但在白话字都以“o”表记。又例如“电”写作“tiān”,但现代许多人都受懒音影响而读近似“tēn”。
声母

声母
 塞音塞擦音鼻音擦音边音
清音浊音
不送气送气
唇音p
/p/ 边
ph
// 颇
b
/b/ 文
m
/m/ 毛
舌音t
/t/ 地
th
// 他
n
/n/ 耐
l
/l/ 柳
齿音ch
/t͡s/ 曾
chh
/t͡sʰ/ 出
j
/d͡z/ 入
s
/s/ 时
牙音k
/k/ 求
kh
// 去
g
/g/ 语
ng
/ŋ/ 雅
喉音h
/h/ 喜
  1. “唇舌齿牙喉”依传统五音,与现代语言学的发音部位分法不尽相同。
  2. 汉字为传统十五音,但“毛、耐、雅”十五音里没有;另十五音有零声母“英”,白话字不标。
 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高元音i /i/u /u/
中元音e /e/o /ə/ /ɔ/
低元音a /a/

  1. 有些腔调的o是发成半闭后圆唇元音 [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 。
声调
(以a为标注范例)
[td=1,1,12.5%]1[/td][td=1,1,12.5%]2[/td][td=1,1,12.5%]3[/td][td=1,1,12.5%]4[/td][td=1,1,12.5%]5[/td][td=1,1,12.5%]6[/td][td=1,1,12.5%]7[/td][td=1,1,12.5%]8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aáàa+入声韵尾âǎāa̍+入声韵尾

备注
  • 七声调区,第6声(阳上)并入第7声(阳去),是为声韵学上“浊上变去”。
  • 第4、8声为入声。
  • 入声韵尾:有 -p、-t、-k、-h 四种。 喉塞音韵尾 -h 仅会出现于白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3 发表于: 2010-01-29
吴语

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在中西部重庆、贵州和新疆地区还有600万吴语使用者,总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国际主流的语言学中,如果两种话不能通话,那么就是两门不同的语言。在SIL国际语言机构中,已经认可吴语是一种语言,ISO 639-3代号为wuu,区别于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话cmn。因此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因其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

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吴语语音和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用吴语对话夹杂官话叙述写就的小说《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语除外)。

吴语可以分为太湖(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东瓯(温州)、婺州(金华)、处衢(衢州、丽水、上饶)、宣州(宣城周边)六种子方言。吴语经过长时间的稳定,形成了一种村村有语言差异(差异大小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但是都能够顺利交流的一种求同存异的风格(台州温州方言除外)。

吴语的历史发展,自春秋时期至现今,已经历了约2,600多年的时间。

春秋时期
吴语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苏州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当时吴越虽为两国,但是语言风俗相通,影响力较大。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吴语的雏形由此诞生并迅速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汉代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形成闽语。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北方话影响,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成为士大夫必学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六朝初,吴语这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的方言。西晋末,永嘉之乱(西元310年)后,大批北人南迁,发现吴语跟他们的中原话差别很大。《世说新语·排调》说:“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同时,吴语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对日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吴音(日语:呉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一般认为这批汉字读音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从南朝直接或者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统治区域便是如今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国都和统治中心便在长三角地区,也就是吴地。由于吴音融入日语程度较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称为“和音”。平安时代之后,由于推动汉音普及的一方对其的蔑称态度。归国的日本留学生以长安秦音为正统,因此称其他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特别是江东地区的音为“吴音”。
吴音同现代吴语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吴音与吴语白读中皆为鼻音声母n;吴音中匣母的脱落现象与吴语类似,如“和”吴音ワ 吴语wu(或前加/ɦ/);山删韵吴音多读エン韵,吴语多读e韵,有共同的主要元音。从日本吴音中也可对南北朝时期的古吴语探究一番。

 隋唐时期
隋代扬州经济文化崛起,隋炀帝也曾经在扬州学习吴语。唐朝韵书也有关于吴语的零星记载。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有“膀,普浪反,髀,吴人云”,至今苏州还把腿叫做“膀”(音“胖”上声)。
[编辑] 宋元时期
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吴语在明清时期对全国的影响最大。吴语口语大量出现在文献记载当中。可以冯梦龙(1574—1646)编的《山歌》10卷为代表。《山歌》大量搜集当时吴地民歌,其中前9卷成篇使用吴语。在其他文献里也能见到方言的成分,如冯梦龙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梁辰鱼(?1519-?1591)的《浣纱记》、冯梦龙编的《墨憨斋定本传奇》和李玉(?1591-?1671)的《清忠谱》等。
清初吴语继续发展,吴语人口占全中国的20%,当时白话小说《豆棚闲话》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吴语口语。清末和民初(19世纪到20世纪),出现了大批“苏白小说”(又称“吴语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花列传》、《九尾龟》,还有顾颉刚编的《吴歌甲集》等数种民歌集。[2] 以前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清末《海上花列传》率先使用文言文和吴语白话相结合的文体。
清末太平天国爆发,对江南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吴地经济基础、劳动资源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吴语人口锐减。
吴语的代表曾经是苏州话,太平天国后,随着苏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渐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总之,吴语的影响力一直在吴地,故名吴语。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例如,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赤佬”、“煞有介事”、“沙发”等等。
此外,在近代的几次人口大迁徙中,大量吴语区居民亦迁往官话地区,在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吴语使用者。这些居民大都是抗战内迁、三线建设时期内迁和建设兵团的人员和后裔。西部吴语主要集中在重庆市、贵阳市、新疆库尔勒、绵阳市、安顺市几个城市中。共计660万人,占吴语使用人口的8%。但这一数字如今已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吴语已经逐渐被当地官话使用者同化,或变成双方言使用,他们所使用的一些词汇甚至已经在江浙一带吴语区不再使用。西部吴语大多使用苏沪嘉、临绍和甬江小片方言,在长期的方言岛状态中,西部使用吴语的第二代(50-60年代出生人)与第三代(80-90年代初生人)在很多小片间差异的口音和词汇逐渐被官话发音所取代,比如苏沪嘉中的 “伊”与临绍小片中的 “呀”或“嘎”在西部吴语中逐渐被取代成了 “他”或“特”,方言中的“偶”、“吾”、 “阿拉”都同化成了“偶”。但整体来看,由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推广普通话困难,因此在西南吴语区的吴语人口一直坚持吴语为母语,不但没有走向消亡,反而在不断影响当地的官话习惯,尤其是在重庆主城区的重庆话中造成与当地方言北中混南,南北相互交叉使用的状态。

 现状
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堪忧。近二十年来,由于政府的普通话推广政策与民众对普通话的依赖,吴语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比如上海话,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
然而吴地民众依然有着强烈的母语意识。2001年,网上方言保护运动发起人上海闲话abc发表【吴语文化价值及推广普通话文化缺陷 】一文揭开了吴语保护运动的序幕[3]。 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网友自发通过网络建立众多宣传平台(如吴语论坛、吴语协会、吴越家园等等),他们希望对母语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语的处境严峻,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吴地作为中国最繁华,经济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的消失,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消失。

 吴语文学
主条目:吴语文学
吴语文学很早便已诞生萌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吴语文学包括吴歌、吴语小说和吴语戏曲等,它是中国方言文学中颇有势力的一支。

吴歌和吴语戏曲
 
江南小镇—周庄吴歌起源很早,顾颉刚《吴歌小史》认为不会迟于《诗经》。《诗经》里虽然没有吴歌,但有人认为“吴歌实可与诗三百并驾齐驱”。吴歌多数是恋歌,如《子夜歌》、《懊依歌》等,也有反映风情民俗、诉说疾苦或劝人为善的,如苏州的《十二月风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长工谣》等至今仍在流传。[4] 吴歌选集属明人冯梦龙编录的《桂枝儿》和《山歌》最富盛名,内容多数是“结识私情”之类。作品充分而又详实地记录了明代中期的吴语面貌,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传统的江南吴语戏曲中,对白及唱词包含了不少的吴语口语的成分,如苏州评弹便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表演中运用大量生活口语,并灵活穿插官话以达到烘托渲染的效果。

吴语小说
吴语小说起于宋元,盛于晚清,最有代表性的是张南庄化名过路人写的《何典》。《何典》全书都用苏南吴语和夹杂官话写成,成语、俗谚、歇后语、惯用语充斥其间。晚清的吴语小说还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李伯元的《海天鸿雪记》、张春帆的《九尾龟》等。《海上花列传》率先使用了文言文和吴语白话相结合的文体。《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为江苏松江府(今属上海市)人士。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后世张爱玲将其翻译成国语,但韵味尽失,可见吴语表达能力之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为吴语创作的高峰期,很多文人皆乐于用吴语创作,而上海作为当时远东最国际化的城市,有着极其发达的平面媒体,故上海成为吴语创作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日精神,瞿秋白等先进人士都曾用吴语书写文学材料,以激发民众斗志,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官方实行“推广普通话”政策,吴语创作迅速衰退。

吴语和江南文化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到了晋朝开始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例如,吴语比较细软优雅,享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和香辣为主的西南、干煮炖为主的北方饮食成鲜明的对比;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的科学院院士吴越地区要占近2/5。
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但是在一些战争中又表现出英勇的气节:例如明末的“反清复明”抗清运动中,江阴、嘉兴人民英勇抗清,与城俱亡!嘉兴地区付出了700万人大屠杀的代价(大屠杀前嘉兴全府拥有850万到900万人口),使得吴语出现巨大的丢失。使得清统一全国的战争在江南遇到阻碍。

语音
声母
吴语声母系统(包括所有音系)
示例:例字(以上海话为标准,具体方言则标出)-吴语拼音-国际音标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
唇音帮 p /p/滂 ph /pʰ/并 b /b/明 m /m/
非 f /f/或/ɸ/奉 v /v/
舌音端 t /t/透 th /tʰ/定 d /d/泥 n /n/
来 l /l/
齿音早 tz /ts/草 ts /tsʰ/从(绍兴话) dz /dz/丝 s /s/邪 z /z/或/sz/
庄(常熟话) tzh /tʂ/初(常熟话) tsh /tʂʰ/崇(常熟话) dzh /dʐ/生(常熟话) sh /ʂ/俟(常熟话) zh /ʐ/
见 tj /tɕ/启 tc /tɕʰ/群 dj /dʑ/日 gn /ȵ/晓 c /ɕ/徐(新上海话)j /ʑ/
牙音光 k /k/框 kh /kʰ/狂 g /g/牙 ng /ŋ/好(常州话)x /x/
喉音影 q /ʔ/好 h /h匣 r /ɦ/

  • 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北部吴语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在南部吴语中浊音的表现形式一般为浊音浊流。吴语中的浊音声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汉语的特点,个数为8到11个,所以吴语的声母个数是汉语方言中最多的,一般为30个左右,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 个,粤语17个。
  • 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ka52]、“颜”[ɦiɪ113]/[ŋʱɛ113]、“樱”[ʔiŋ52]/[ʔã52]、“孝”[ɕiɔ335]/[hɔ335]、“学”[ʱjaʔ2]/[ʱoʔ2]
  •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mʱəʔ2];“网”[ʱwɑŋ113]/[mʱɑŋ113]
  •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如上海“凤”[voŋ113]/[boŋ113]白(凤仙)、“肥”[vi113]/[bi113]白(肥皂)
  •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如上海“日”[zəʔ2]/[ɳʱiɪʔ2]、“人”[zən113]/[ɳʱin113]
  •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tiɔ335],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份客家话和部份粤语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 边、鼻音[l]、[m]、[n]、[ɳ]、[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韵母
  •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ɛ/ø,e,ɔ,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
  • 介音[j]、[w]、[ɥ]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52]≠“关”[kwɛ52](杭州话除外)。
  •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335]≠“称”[ʦʰəŋ335]。
  • “打”上海[tã335]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113],合古音“德冷切”。
  •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 边、鼻音[l]、[m]、[n/ɳ]、[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声调
  1. 单字调
    •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 北吴苏沪嘉小片的吴江市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吴江市的各个乡镇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声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格局原理类似)。
    • 在八声调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汉语族仅有吴、粤两分支的阳上同阳去有严格区别,其余汉语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浊上归去”现象)。
  • 连读调
    • 吴语具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形象地说,吴语在被讲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甚至在不少时候,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这种变调是广泛存在的,即变调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语或者词汇等语音单位 而存在,所以称为广式连续变调。同时,这种变调是有倾向性的,即将原先不平整的声调,变成平整的,而且同时以词、短语为单位,加强了词里面的字,或者短语 里面的字之间的联系关系,使得看上去像一个整体(想象一下英语中的单词,或者多个单词、词根形成的新单词),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称为连读变调。
    •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
    • 吴语的连读变调现象为汉语族内最丰富的。
    • 如同吴江全清次清之间分调,从吴语部分地点(如苏州)的连读调规律中,可以看出吴语历史上也有全浊与次浊分调的痕迹。这些痕迹是现时的单字调所不能显示的。
  • 词汇
    •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十)、“镬”(锅)、“弗”(不)。
    •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汝/尔”、“渠(佢)”。
    •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比较:粤语“哋”)。
    •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吴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一些被吴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日常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官话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
    官话词汇吴语词汇备注
    弗、勿
    汏、净
    锅子
    继母晚娘“晚”白读音“mae”
    玩耍孛相俗作“白相”
    给、被
    迟、晚
    阴凉
    斜靠
    二十廿
    地方场何俗作“场化”
    多少几何俗作“几化”
    全都
    强行给予
    水渗透
    吸吮

     遗存古百越语底层成份
    古代南迁到江南地区的华夏族百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吴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的混合语发展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的特征。现代吴语中仍然含有百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词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通常认为南吴语的百越语底层成份遗存得要多于北吴语。
     固有词汇
    成语、俗语、歇后语
     吸收外来词汇
    主条目:洋泾浜英语吴语,特别是上海话,在19世纪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频繁同外来语接触,因而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通过音译意译引申义等形式融入了上海话中。其中联系较多的语言有英语和粤语等。如“亨白浪打”便出自粤语;“凡士林(vaseline)”、“水门汀(cement)”便出自英语。虽然这些外来词汇中很多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增加了许多上海话甚至普通话中的词汇。很多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如:蹩脚(bilge)、高尔夫球(golf)、啤酒(beer)等,部份词汇已经传至其他方言区(包括官话区),成为汉语中被普遍认同的词语,如:麦克风(microphone)、时髦(smart)等。
    语法
    • 吴语普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存在体,如上海:渠勒门口头立勒许。(他站在门口。)
    • 许多地方有兼表完成体持续体助词,形如[lʱ- h-]或其简略体(约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 有结果体,用“脱”、“落”、“掉”等表示,如苏州:只台子坏脱哉。
    •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如绍兴:箇只电影我看过哉。
    • 谓语动词修饰语常后置,如温州:你走先,我就来。
    量词的特殊用法
    同北方官话相比,吴语的量词除了有同其相似的用法外,还有特殊用法。
    量词用作定冠词
    吴语量词可直接加在名词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词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词或数词限定,起到类似于冠词的语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以湖州话为例,如:
    吴语现代标准汉语语法作用
    书交关好看。(所讨论的或眼前见到的某)书很好看。特指
    车架型得哩!(眼前所见的某)车棒极了!特指
    渠捺铜钿偷去。他偷走了(谈话者双方都知道的某)钱。特指
    衣裳净脱特。我的衣服洗掉了。(没有对应词,不出现)强调
    茶。喝杯茶(没有对应词,不出现)强调
    频道换个频道(没有对应词,不出现)强调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吴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吴语现代标准汉语逻辑意义解释
    我的笔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笔的量词是“支”
    他的车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车的量词是“部”
    书包。你的书包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书包的量词是“只”

    语气助词
    吴语语气助词在语句意味的表达上有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语气助词丰富,使用复杂,形式众多。语气助词在表达语气和情貌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海话为例,主要的语气助词有:
    • “嘚”(老派)、“嘞”、“嘚嘞”
    • 疑问语气助词,如:“口+伐”、“啦”、“啊”、“勿啦”、“呢”、“呢啥”(老派)、“嚜”、“啘”、“咾”、“吤”(“个啊”连音,句尾助词“个”浊化)、“阿”(用于句首或句中,入声
    • 命令语气助词,如:“嚡”、“好唻”(老派:“末哉”)
    • 感叹语气助词,如:“嚡”、 “嘢”、“个嘢”、“哩”、“哇”、“嗗”
    • 其它句末语气助词,如:“啊”、“嚜”、“喉”、“噢”、“个啦”、“唻”、“啦哩”(老派)、“唩”
    上海话的语气助词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简化,很多语气助词,如“呢啥”、“啦哩”、“末哉” 在中新派群体中已经不用,但是在上海郊县地区以及临近城市(如苏州嘉兴湖州等地)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吴语书写系统
    主条目:吴语字和吴语文学
    吴语使用者在正式场合里普遍使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现代汉语白话文书写系统,其语法、词汇与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或“国语”)相符,与吴语自身的语法、词汇差别很大,存在“文”、“言”脱离现象。由于自小接受现代汉语白话文教育,人们基本上能包容这种“文”与“言”间的相互脱离现象,如同五四运动之前人们普遍习惯文言文一样。当用吴语朗读现代汉语白话文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完全按照字面来读。朗读者习惯上会根据吴语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吴语复述出来。这种“文不对言”的现象跟现代汉语白话文兴起之前汉语北方话使用者或者朝鲜语、日本语使用者习惯于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脱离现象相似。

    吴语书面文
    主条目:吴语书面文
    分类
    根据语言特点及通话情况,可将吴语分为六片: 太湖片 台州片 东瓯片 金衢片 上丽片 宣州片
    当中以太湖片最大,可再分为毗陵、苏沪嘉、苕溪、杭州、临绍、甬江等六小片。其虽然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故合为一片。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其中杭州小片方言较特殊,而上海方言与官话亦较接近。临绍和甬江小片的传统方言与南吴方言联系较大,和其他太湖片地区交流有一些困难,尤其以乡下为甚。
    宣州片较散,可分为铜泾、太高、石陵三个小片。下面列举各小片分布的县市名称。各县市内的土话有的只一种,有的不止一种,部分县因有两种以上土话而跨片重见,则县城所在的片加星号“*”为记。此处分区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吴语”及“安徽南部方言”两图。
    其他四片除上丽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内。但分歧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金衢片跟北吴方言中的甬江和临绍小片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话可能(台州片语音与北区临绍和甬江最近),而东瓯、上丽两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甚至片内都完全不能通话。
     太湖片
    太湖片的地域和人口都占吴语总体的65%以上。可再分为毗陵(常州)、苏沪嘉(苏州-上海-嘉兴)、苕溪(湖州)、杭州、临绍(临安-绍兴)、甬江(宁波)六小片。片与片之间语法,词汇,发音差异不大,仅是语调有所区别,能作基本沟通,其中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沪嘉小片和以常州为中心的毗邻片吴语因其发音特点而常被称作“吴侬软语”。在北吴方言中,杭州、上海方言受北方官话影响明显,已经出现半吴半官话的状态。绍兴与宁波方言较接近南吴,与其他太湖片地区差异相对较大,一些北吴地区人无法听懂这两个城市的方言。 具体分布如下:
    毗陵小片15县市,人口800万。
    [江苏] 常州市、武进(除沿江的圩塘、魏村、孝都、小河等乡)、丹阳、金坛(金城镇以西大部分为苏北话移民区,城区为双方言区)、溧阳、宜兴、江阴(除西北角石庄乡及利港乡一部)、张家港(除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桥、东兴等乡)、*通州市(县城金沙镇及周围乡村)、海门(北部包场等12乡)、启东(北部吕四等7乡)、高淳(东部顾陇、永宁等7乡)。
    [安徽] 郎溪(北部定埠、梅洛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幸福等乡)、广德(北部下寺乡的庙西,南部芦村乡的甘溪沟及东亭乡部分村庄)。
    苏沪嘉小片30县市,人口2330万。
    [江苏] 南通市(东南部通州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7个乡)、如东(东南角)、张家港(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启东(除北部吕四、三甲等7个乡)、*海门(南部)、常熟、无锡市区、苏州市、吴县、吴江、昆山、太仓。
    [上海市] 上海市区、徐汇、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185万人)。
    [浙江] 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海宁
    苕溪小片五县市,人口300万。
    [浙江] 湖州市、长兴、安吉(以上两县西部边境官话移民区除外)、德清、余杭。
    杭州小片一市,人口120万。
    [浙江] 杭州市(限城区西湖、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及余杭区部分地区,而萧山区和滨江区属于临绍小片)。
    临绍小片十二县市,人口780万。
    [浙江] 临安(旧昌化县昌北区及旧于潜县北部边境除外)、富阳、萧山、桐庐、建德(下包、干潭以东)、绍兴市、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不含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不含东部观海卫等镇)。
    甬江小片十县市,人口400万。
    [浙江] 宁波市、鄞县、奉化、*宁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余姚(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东部观海卫等镇)、象山、镇海、定海、普陀、岱山、嵊泗。
    江北吴语方面,在毗邻片中的分布在江北的金沙话,通东话,老岸话被认为是不同时期的江南移民带去的吴语,由于和江南地理位置的隔阂,这三种吴语已经不能与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吴语交流,此三种吴语,明显的带有“南中有北”的特点,例如吴语特有的否定词“勿”或“弗”,在这三种方言中,全部官化为“不”,具有浓重吴语特色的词汇“面孔”和“汏”,则官化为“脸”和“洗”,而由清末不断涌入的江南移民带入的海启话,仍能与江南吴语交流,两者基本一致。
    苏州话
    苏州话属于太湖片。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当时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上海话
    上海话属于太湖片。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宁波人数量大、且有社会地位,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是造成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之一。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十分易于其他吴语使用者理解。所以上海话有成为吴语起码是北吴语地区的通用语的基础和趋势,曾经在80年代前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目前由于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普通话取代了方言的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
    杭州话
    杭州话属于太湖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杭州方言受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进入杭州的北方居民已超过当地人口。当时南渡士民带来的以汴梁为主的当时宋朝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宋朝时的北方话色彩。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绍兴话(包括萧山话)为代表的临绍方言,杭州与绍兴的依存程度类似上海与苏州,在杭州大部分方言均已北方化的背后,仅存的吴语残留基本上全部来自于绍兴话。无怪乎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实际上由于长期以来人口流动和经济交流杭州方言受到周边吴方言地区的影响也不足为奇。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而且占据了当时杭州主要的上流社会。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地区。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宁波话
    宁波话属于太湖片。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宁波方言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言,蕴涵着许多古汉语成分。人人都道“吴侬软语”,不过宁波方言在江南却以“石骨铁硬”而著称,相比于其他北吴方言可算是一个另类。
    嘉兴话
    嘉兴话属于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是上海话的语言来源地。由于嘉兴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嘉兴话也极大影响了吴语。同一时期,嘉兴吴语引进了众多外来词汇(如日语,朝鲜语,淮语等)。
    [编辑] 台州片
    台州片10县市,人口500万。
    [浙江] 临海、三门、天台、仙居、黄岩、椒江、温岭、玉环、乐清(清江以北)、宁海(岔路以南)。
    台州话以临海话为代表。细分可分为南台片、北台片。南台包括临海、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乐清(清江以北),是最接近北吴的小片,代表为临海话和太平话(温岭话);北台包括三门、天台、仙居、宁海(岔路以南),代表为天台话。 显著特征是南吴与北吴的过渡片,音系近北吴,尤其是和宁波方言在语音层面较一致。而词汇、语法则多保留了南吴的特点,很多词汇与温州话的相同,但是读音相差较远。
    金衢片
    金衢片以金华、衢州为中心,分布在浙江省整个金衢盆地,人口620万,占吴语人口总数的12.4%,金衢片大体以金华市区为中心分东西两大片(没有明确的内部分区),东西两片通话有一定的困难,西片同处衢江上的衢州话和兰溪话十分接近,东片同处东阳江上的义乌话和东阳话也比较接近。金衢片是吴语区北部势力向南部扩张的首冲之地。由于金衢盆地再往南就是仙霞岭、括苍山等崇山峻岭,来自北部的语言冲刷往往就此停顿,因而使得金衢片成为南部吴语中受北部冲刷最严重的方言。这在许多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例如声母存古现象的消失、单字调类的简化、变调型的转化、文读音的兴盛等等。
    金衢片中,金华、衢州、兰溪三地的市区方言可以和太湖片进行通话。
    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磐安县,永康市,武义县
    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
    丽水市:缙云县
    上丽片
    上丽片(上饶-丽水)在吴语区域内,一般认为上丽片因偏居浙赣闽交接山区,北部有金衢片阻挡,是受北方冲刷最轻的地区,但事实上通过近年发言研究调查的结果显示,处于西南角的龙泉、庆元等地,新派浊音严重清化,但浊音为何比北部吴语来的更快清化,原因未知。从与闽语的共时关系来说,上丽片可看作吴闽过渡区。
    上丽片23县市,分布在浙西南、赣东北、闽西北,人口650万人。
    丽水小片9县、人口150万。
    [浙江] 丽水、宣平(今归武义县所辖)、云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文成(南田区)、*青田(温溪区及万山区一部除外)、*泰顺(南部闽语区及百丈镇除外)、龙泉、庆元(东部竹坪、合湖以东除外)。
    上山小片15县市,人口500万。
    [浙江] 松阳、遂昌、开化、常山、江山。
    [江西] 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福建] *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 
    东瓯片
    东瓯片12县市,人口420万。以温州话为核心,通常被认为是吴语最难学习与辨识的一个片区。
    [浙江] *乐清(清江以西)、永嘉、温州市、瓯海、瑞安、平阳(闽语区除外)、苍南(闽语区除外)、*文成(除南田区)、泰顺(限万丈区)、洞头(南部洞头、元觉、霓屿三岛东部的闽语区除外)、玉环(西南角)、青田(东部温溪区,及万山区的黄洋、万山等乡)。
    温州话
    温州话属于瓯江片。在吴语所有方言中,温州话受到北方话的影响最小,是“吴语的活化石”。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温州话都与汉语普通话甚至是其他吴语方言都有较大差别。温州话的内部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等。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所使用的狭义的温州话。使用广义温州话的人口约有500多万。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宣州片
    宣州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一角,内部分三个小片,差别较大。太高小片古全浊声母没有通音化,石陵小片有的点清化,铜泾小片则都通音化了。
    宣州片15县市,308万人(其中安徽261万人)。
    铜泾小片12县市,230万人。
    [安徽] *铜陵、*泾县、宁国(青龙、济川、东岸等乡的乡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及东南角吴滩乡一带)、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乡金牌)、*芜湖县(万春区除外)、当涂(限东部南部)、青阳(童埠、杜村二乡及酉华乡杨柳地)、贵池(东部)、石台(东部,含旧城关广阳)、太平(已划入黄山市。西部杨家岭一带,北部龙门以北)。
    太高小片6县市65万人(安徽18万人,浙江47万人)。
    [安徽] *太平(划入黄山市。东部南部)、宁国(限南部南极等乡)、当涂(限东部湖阳乡、博望乡)。
    [江苏] *高淳(西部)、溧水(南部)。
    [浙江] 临安(旧昌化县的昌北区)。
    石陵小片5县市,13万人。
    [安徽] *石台(石埭。中部)、青阳(东南陵阳等乡,含城关旧派)、泾县(限西南厚岸、包合、水东三乡)、太平(划入黄山市。西北三丰地区部分乡村)、贵池(限南部灌口一带)。
    宣州吴语受到官话严重侵蚀,在城镇往往对外说江淮话,在家说吴语,或限于老人妇女应用,在圩区则保存较好,称为“此地话、圩巴老话”。有些在官话包围中的土著话已被同化得只残存很少几项特征,如芜湖市郊四山乡的褐南村,男人已说市区官话,土话被认为妇女话,也只剩下定母读[r]声母,代词复数带[n n24]尾,近指用[k  ?5],远指用[ku 55]等几项宣州吴语特征了,这些残余点即未统计在内。注意太平划入黄山市,但现黄山市驻地屯溪是说徽语的。
    参考文献及注释
    注解:
    参考来源:
    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
    主编:许宝华 汤珍珠,编者:游汝杰 钱乃荣 石汝杰 沈亚明,《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ISBN 7-5320-0226-8/H·7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
    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
    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
    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郑张尚芳《吴越文化志·吴语》,董楚平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民刚《上海话的形成》
    《苏州市志》
    《中国语言地图集》
    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
    ] 参见
    吴语拉丁化方案
    上海话
    苏州话
    太仓话
    无锡话
    常州话
    湖州话
    宁波话
    杭州话
    台州话
    温州话
    衢州话
    江山话
    昆山话
    宜兴话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吴语维基百科
    • 吴越家园
    • 江南雅音话吴语
    • 吴语协会
    • 在线吴语字音小字典
    • 吴语百科
    • 吴语通用拼音输入法
    • 上海话字典
    • 吴语拼音输入法
    • 无锡方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4 发表于: 2010-01-29
    上海话,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历史
    上海话属于太湖片。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宁波人数量大、且有社会地位,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是造成上海话语音简化并成为各地吴语“最大公约数”和代表音之一。其他吴语使用者易于理解上海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所以上海话有成为吴语起码是北吴语地区的通用语的基础和趋势,曾经在80年代前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目前由于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普通话取代了方言的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

    语音内部分歧
    上海话内部有分歧,主要以年龄区别老派、中派和新派。
    • 老派:声母27个,韵母51个,声调6个(阴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 中派:声母28个(增加[ʑ]),韵母43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 新派:声母28个,韵母32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下面关于语音的具体描写以中派上海话为基础。
    声母
    跟多数其他吴方言一样,上海话拥有一整套的浊塞音、不送气清塞音和送气清塞音的对立。此外,还有一套对立的清擦音和浊擦音。
     唇音齿音咝音硬颚音软颚音喉音
    送气塞音ptʦʨkʔ
    送气塞音ʦʰʨʰ 
    松浊塞音(ʣ̻)ʥ̻ 
    鼻音mn ɲŋ 
    擦音f sɕ h
    松浊擦音 ʑ̻ ɦ̻
    边音(w)l (j)  
    韵母
    单元音齐齿韵合口韵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aɐʔãiaiɐʔuauɐʔ
    ɛəʔəɲiəʔiəɲuəʔuɛɲ
    ɔɔʔɔ̃iɔʔiɔ̃uo
    iɪʔiɪʔyyɪʔyɪɲ
    ø
    ɤɯ
    中古汉语的[-m]韵尾和 [-n]鼻韵尾在上海话中合流成鼻化,并最终丢失而并入了阴声韵。一些中古汉语的[-ŋ]韵尾也变成了鼻化音。中古汉语的[-p -t -k] 在上海话中已经变成喉塞音[-ʔ]。
    在一些变体里,的发音实际上是不圆唇的[ɯ]。
    声调
    上海话音调向重音化方向演变,声调从8个合并成5个,实际上只余下一个降调(阴平)和一个平升调,变得十分简单。这使得上海人讲话声调的自由变体相当宽泛,如降调调值读成“53”、“51”、“552”都不影响听感,平升调读成平降升调也不会影响理解。语音随着词汇语法词双音节连调成为主流以后,上海话在吴语中最快进化到“延伸式”连调,后字都失去了独立的声调而弱化粘着,重又向屈折语变化。
    目前,上海话语的语流中,相对稳定的音位有两类,一类是声母,一类是前字声调,这两类为首的音位对上海话语音正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
    由于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加之中、新派语音愈见受到普通话的大量影响,音节及声调皆趋于简化,已经越来越失去吴语的代表性及特性。所以说上海话已成为一种“有声无调”,仅有音高重音的独特汉语方言

     上海话拉丁化方案
    请参见:上海话拉丁化方案 上海话作为一种重要的吴语方言,有不少拉丁化方案。这些拉丁化方案,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乃是上海开埠前后直至民国,西方传教士为了便于在本地传教,制定了多种上海话罗马字圣经等基督教文献翻译为上海土白。
    第二个阶段,乃是民国五四运动之后。受同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及汉语拉丁化运动影响,多种中国本土人士设计的吴语拉丁化方案得以面世。其中,与“北拉”(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同时期的“江南拉”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三个阶段,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话的研究得以恢复,上海话教学也产生对上海话拼音方案的需求。此时涌现出不同学者的上海话拼音方案。2001年,网上方言运动的发起人在新浪网推出了一套以国际拉丁字母拼写和转写习惯为基础的拼写方案——“上海闲话abc”。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亦涌现出一批上海话拼音方案。包括一些非拉丁文字的方案,比如以日语假名、韩语为基础的方案。
    词汇
    移民的方言在不同程度上冲淡了上海话中的土语特征,发展了吴语公约数的成分。如“地方”取代了“户荡”、“场化”,“外头”、“外面”取代了“外势”、“外首”,“左面”取代了“左半爿”,“拿”取代了“担”,“汏”取代了"净",“回去”取代了“归去”,“难为情”取代了“坍铳”。上海话在原松江片方言底层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使属于吴语临海僻远地带的、原来发展最为缓慢的、较苏州话嘉兴话保留更多古老特征的旧上海话,在百年内一跃成为吴语诸次方言中发展最速的新上海话。
    常用单词示例
    国际音标,按照中派上海话。
    普通话国际音标汉字
    上海话[zɑ̃.'he.ɦɛ.ɦʊ]上海闲话
    上海人[zɑ̃.'he.ɲɪɲ]上海人
    [ŋu]
    我们、咱们[ɐʔ.lɐʔ]我伲、阿拉
    他、她[ɦi]伊(渠、其)
    他们[ɦi.la]伊拉
    你、您[nɔ̃]
    你们[na]乃(,(亻那))
    你好[nɔ̃ hɔ]侬好
    再会['tse.ɦue]再会
    谢谢(你)[ʑ̻ia.ja nɔ̃]谢谢侬
    对不起、劳驾[te.vəʔ.ʨʰi]对勿住
    但是、可是[dɛ.zɿ], [dɛ.zɿ.ne]但是,但是呢(必过)
    [ʨʰɪɲ]
    那个['e.tsɐʔ] [i.tsɐʔ]哎只,伊只
    那里['e.tɐʔ] [i.tɐʔ]哎垯,伊垯(许垯)
    那里(远指)['e.mi.tɐʔ] [i.mi.tɐʔ]哎面垯,伊面垯
    这里[gəʔ.tɐʔ]个垯(搿垯)(该耷)
    [ɦiɤɯ.təʔ]有得
    在、正在[lɐʔ.he]辣海(在)
    现在[ɦi.ze]现在
    现在几点了?[ɦi.ze ʨi.ti 'tsɔ̃]现在几点钟?
    哪里[ɦa.ɺi.tɐʔ],[sa.di.fɑ̃]何里哒,啥地方
    什么[sa]
    [sa.ɲɪɲ]啥人
    为什么[ɦue.sa]为啥
    什么时候、何时[sa.zəɲ.kuɑ̃]啥辰光
    怎么[na.nəɲ],[na.na],[na.nəɲ.ka]哪恁,哪哪,哪能介
    多少钱?[ʨi.di]几钿?
    对、是['e]
    不对、不是[m̩],[vəʔ.zɿ],[m̩.məʔ],[viɔ]呒、勿是、呒没、覅
    电话号码[di.ɦʊ ɦɔ.dɤɯ]电话号头
    [ǫʔ.ɺi.ɕiɑ̃]屋里向
    洗手间在哪里?[da.sɤɯ.kɛ ɺəʔ.ɺɐʔ ɦa.ɺi.tɐʔ]汏手间勒勒嚡里垯?
    晚饭吃了没有?[ɦia.vɛ ʨʰɪʔ.ku.ləʔ va]夜饭吃过了𠲎(口+伐)?
    我不知道[ŋɯ; vəʔ.ɕiɔ.təʔ]我勿晓得
    您会说英语吗?[nɔ̃ 'ɪn.vəɲ ɦue.təʔ kã va]侬英文会得讲𠲎(口+伐)?
    我爱你。[ŋɯ; e ɔ̃]我爱侬!
    我爱慕你。[ŋɯ; e.moʔ nɔ̃]我爱慕侬。
    我很喜欢你。[ŋɯ; ɺɔ 'huø.ɕi nɔ̃ ɦəʔ]我老欢喜侬个!

    上海特有词汇
    猪头三和寿头,洋盘和冲头,轧台型和出风头,大兴和大卡,赤佬、掼浪头、狗皮倒灶、扒分、吃生活,差头。
    具体如下:
    外加:而且;另外
    撮几:吃饭
    雷响哗西:打雷闪电
    白相罐:玩具
    行尽行是:非常多
    熬少:赶快;抓紧
    贼特兮兮:轻佻;不正经
    闷特:吃瘪;没话说
    架梁:眼镜
    戳气:讨厌;烦人
    洋盘:外行
    辣手:厉害;特别麻烦
    老派/黑猫:警察;条子
    派派:堂堂;怎么说也算是...
    弄松:捉弄
    热昏:头脑发热或发晕,一时冲动
    缺西:傻瓜
    腻惺:恶心
    寿头:吃了亏的傻瓜
    敲边:托
    小赤佬/小棺材:市井对小孩子的俗称;骂(年轻)人的话
    夜壶蛋:胡混、搅局、混水摸鱼
    敲煤饼:嫖娼
    轧姘头:婚外恋,红杏出墙
    装无样:装傻
    人来疯:过度兴奋下的装疯卖傻
    触霉头:时运不济;倒霉
    头皮矫:刺头;不服软
    豁翎子:暗示
    骂山门:骂街
    饭泡粥:废话太多
    洋泾浜:不标准的外文
    拿母温:蝌蚪;后延伸为指旧时在上海的外国工厂内的监工
    内插袋:原指上衣内侧口袋,引申为通过关系做到一般做不到的事
    脑力衰:形容脑子有问题
    横竖横:豁出去了
    捉扳头:找茬
    敲竹杠:敲诈
    立壁角:罚站
    轧闹猛:凑热闹
    拎勿清:看不清形势、搞不清状况
    戆棺材(或戆大):傻瓜
    吾册那:受挫折后发出的语气词。
    吃家生:吃大亏,倒大霉或被硬物撞到
    掼浪头:穷摆谱
    上街沿:人行道
    下街沿:车行道
    请吃生活:揍人
    龙头阿三:混混
    红头阿三:上海旧时外国租界内的印度巡捕、印度打手、印度门童,后也延伸为泛指印度人
    狠三狠四:态度凶巴巴
    老三老四:小孩装大,没大没小
    了末生头:突然,一下子
    投五投六:慌慌张张、不安稳
    神知无知:迷迷糊糊或胆大妄为
    一天世界:一塌糊涂
    猜东里猜:剪刀石头布
    木知木觉:不机灵、反应迟钝
    幺尼角落:不起眼的小角落
    年夜三跟:年底
    瞎七搭八:瞎说
    假姿假眼:装腔作势
    连档模子:合伙骗人
    奥斯两百开:暂停
    空麻袋背米:空手套白狼;不付出就想得回报
    五筋狠六筋:说话声调语气凶悍
    烂煳三鲜汤:做出的事情的不象样
    额骨头碰到天花板:撞到大运
    阿乌卵冒充金刚钻:外行冒充内行
    路道粗:有本事
    搞搞路子:让……搞清楚(事情的)状况
    上海话中的外来词
    上海话中存有不少由外语传入的词汇,
    bilge:蹩脚
    beg say:瘪三
    Corner ball:康乐球
    cement:水门汀
    chance:混“腔司”
    Cheat:“赤”佬
    colour:克拉
    Dear:嗲
    Dashing:着“台型”
    Fancier:“发烧”友
    Get:“轧”朋友 轧闹猛
    Gander:戆徒
    Juice:退“招势”
    Kite:小“开”
    Leads:接“翎子”
    litter:邋遢(一说该词源自满语
    let me see see:来特米西西,让我看看
    Microphone:麦克风
    Monkey:“门槛”精
    Much:麦克麦克
    on-sale:盎三
    Plug:插扑扑罗头
    roof window:“老虎”窗
    Simons:席梦思
    Smart:时髦
    society:十三点 十三点以前也有“交际花”的意思。
    sofa:沙发
    Spring:弹簧 始别灵
    Starter:斯带脱
    Steam:热“水汀”
    Stick:史的克 老“狄克”,拐杖
    telephone:德律风 见民国时期小说描述上海人说话,如《马永成》,现已不用。
    too bad:推板 例:格个人推板勿啦
    trick:触揢(促掐)
    goal:高尔(守门员)
    发展现状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对普通话的依赖,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
    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另外在媒体传播方面,政府取消了几乎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90年代初,上海话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受到上海观众的欢迎。但是第二部沪语连续剧在开播之前被叫停,后来只播出了普通话配音版本。在近几年上海的电视荧屏上也出现了一些以上海话为主要语言的情景喜剧,如《老娘舅》等。很多上海话培训部也因为学员不够而关门。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发现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对此她曾提出建议,要求对上海话进行保护。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对此做了肯定的批示。
    2001年,网上方言保护运动发起人上海闲话abc发表【吴语文化价值及推广普通话文化缺陷 】一文揭开了吴语保护运动的序幕。 2005以来,上海舆论界“保卫上海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当今许多上海的已经无法全部使用上海话和他人沟通了,甚至出现全然不会讲的情形。《新民晚报》某文认为“在浦东讲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招致上海本地人广泛批评。对于日益增长的保护传统上海话的舆论呼声,上海市的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主要的公立幼儿园内,都配置了上海话的教师。儿童们每周会有一节上海话的课程。上海话的处境严峻,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经济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的消失,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消失。


    上海话拉丁化方案 外部链接
    • 江南雅音话吴语
    • 上海吴语手册2009版(上海话读音字典)
    • 上海话拼音输入
    • 学说上海话
    • 吴越家园
    • 吴语协会
    • 在线吴音小字典(含上海市区音系)
    • 吴语通用拼音输入法(支持上海市区音系)
    • 上海风情话(香港电台节目)
    • 上海话学习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5 发表于: 2010-01-29
    上海话拉丁化方案

    几个上海话拼音方案的比较
    1. 《实用上海话》(2000年出版)汤志祥式(以下简称汤式)
    2. 《自学上海话》(2001年出版)阮恒辉式(以下简称阮式)
    3. 《上海闲话ABC》(新浪网)所见法式拼音草案(法式、和法吴)2001》(经过修订,2003年正名为“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吴法)”,并用于网络版字典《上海吴语手册》2004版、2005版和2006版。(以下简称法吴)[1][2]
    4. 《沪语盘点——上海话文化》(2002年出版)钱乃荣式(钱式)。就是下面的上海话拼音方案一式。
    5. 上海话拼音方案第一式(2006)由首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审定(以下简称沪一式)[3][4]
    6. 上海话拼音方案第二式(2006)由首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审定(以下简称沪二式)[3][4]
    声母部分
    国际音标例字沪一式钱式阮式沪二式法吴汤式
    p拨波bbppp
    泼坡ppphphph
    b勃步bhbbbb
    m没母mmmmm
    f法夫fffff
    v佛扶fhvvvv
    t得多ddttt
    塔拖ttththth
    d特度dhdddd
    n纳努nnnnn
    ɲ尼女gnn(i/ü)ngnni
    l勒路lllll
    ts资知zztstzts
    tsʰ痴疵cctshtsc
    s斯诗sssss
    z寺事shzzzz
    基积jjccj
    tʃʰ欺凄qqchchq
    其极jhjjdjdj
    ʃ希西xxshxx
    ʒ席钱xhxzhjzi
    k割加ggkkk
    客掐kkkhkhkh
    ɡ搞共ghgggg
    ŋ额我ngngngngng
    h好喝hhhhh
    ɦ号合hh不表示xrh
    (零声母)矮乌yi/yhi
    wu/whu
    yu/yhu
    yi
    wu

    yi/yri
    wu/wru
    yu/yru
    i
    u
    iu
    yi
    wu
    yu
    j耀药yyyyy
    w回黄wwwww



    说明: 零声母[ˀ、ʱ]法式和钱式都依清浊情况分两套,在前者为清音。阮式、汤式和简式不分。汤式[ʱ]、[h]都以h表示。
    鼻音、边音(m[size=+0]n[size=+0]l、ŋ、ȵ)声母,法吴和钱式都依清浊情况分两套,在前者为清音。如:法吴为[size=+0]mh/m;钱式为[size=+0]m/mh,其他类推。阮式、汤式不分。
    韵母部分
    国际音标例字沪一式钱式阮式沪二式法吴汤式
    i衣烟i
    i
    i
    i
    i
    ɿ资知朱y
    -
    z
    y
    y
    u乌窝u
    u
    u
    u
    u
    y迂于yu
    ü
    yu
    iu(ü)
    yu
    ä啊太鞋a
    a
    a
    a
    a
    亚夜ia
    ia
    ia
    ia
    ia
    娃怪ua
    ua
    ua
    ua
    ua
    o喔茶花蛇o
    o
    o
    au
    o
    单台雷罪e
    êe
    e
    e
    ie̞也械ie

    ie
    ie
    ie
    ue̞湾威ue

    ue
    ue
    ue
    ø安男oe
    oe
    eu
    oe
    端最uoe
    并入oüuoe
    ueu
    uoe
    软原yuoe
    并入oüyuoe
    ieu
    yuoe
    ɔ噢包高ao
    ô
    oa
    o
    oa
    腰条焦iao

    ioa
    io
    ioa
    γɯ/ɘ欧斗构ou
    eu
    eu
    oe
    eu
    iγɯ/iɘ优流休iou
    ieu
    eu
    ioe
    ieu
    ã冷帐长an
    ang
    an
    ae(g)n
    ang
    香蒋杨ian
    iang
    ian
    iae(g)n
    iang
    uan
    uang
    uan
    uae(g)n
    uang
    ɑ̃浪葬床ang
    并入ang
    ang
    ao(g)n
    ong
    iɑ̃旺(白读)iang
    并入iangiang
    iao(g)n
    iong
    uɑ̃广矿王uang
    并入uanguang
    uao(g)n
    uong
    əŋ恩争en
    en
    en
    e(g)n
    eng
    因英in
    in
    in
    i(g)n
    ing
    uəŋ温困uen
    uen
    uen
    ue(g)n
    ueng
    翁风中ong
    ong
    ong
    o(g)n
    ung
    ioŋ雍荣窘iong
    iong
    iong
    io(g)n
    iung
    均匀训yun
    并入iong
    yun
    iu(g)n
    yun
    aʔ/ɐʔ瞎踏ak
    ak
    ak
    aq
    ah
    iaʔ略脚药iak
    并入iek
    iak
    iaq
    iah
    uaʔ/uɐʔ刮挖划uak
    uak
    uak
    uaq
    uah
    əʔ拨色搿ek
    并入ak
    ek
    eq
    eh
    iɪʔ笔切热iek
    iek
    iek
    iq
    ieh
    uəʔ骨阔核uek
    并入uak
    uek
    ueq
    ueh
    oʔ恶角叔ok
    ok
    ok
    oq
    oh
    ioʔ肉局浴iok
    iok
    iok
    ioq
    ioh
    yɪʔ菊缺月yuek
    并入iok

    iuq(üq)
    yueh
    əl/ər而儿尔er
    er
    el
    el
    el
    m
    m
    m
    m
    m
    n
    n
    n
    n
    n
    ŋ̩五鱼午并入n
    并入n
    ng
    ng
    ng

    说明:阮式方案针对新派上海话,而其他方案针对中派上海话。

    其它方案链接
    参考文献
      ^ (中文)吴语拼音教程^ 吴语拼音输入. ^ 3.0 3.1 (中文)钱乃荣(2006年12月6日).首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审定上海话拼音方案.北大中文论坛.于2007年5月31日查阅. ^ 4.0 4.1 (中文)焦晓虹(2006年12月7日).上海话拼音方案成形 部分沪语常用字标准敲定.东方网.于2007年5月31日查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6 发表于: 2010-01-29
    吴语拉丁式注音法

    上海吴语语音简介和《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
    该方案的使用权是向全社会开放的,有关声明请见:《上海吴语手册》。
    《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被网友习惯地称作“法吴”。这套方案,是在网上方言保护运动的发起人“上海闲话abc”于2001年提出的“法式吴语拼音草案”基础上,吸收不少网友的意见,尤其是Hisahara,Key等,于2003 正名定型为“吴语拉丁式注音法”。 “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有不少拼写形式和法语的拼写是一致的,但是没有一个拼写是法语特有的,和英语的拼写也不冲突。网友们还是习惯称其为“法吴”。该方案对上海人开发母语优势,掌握法语发音也确实有帮助。
    第一本网上上海话字典《上海闲话abc》2001年(新浪网)和之后的《上海吴语手册》采用该方案;ZXC于2003年开发成功的第一个吴语拼音输入法也采用该方案。《输入法在线 Sino Input Method Online》也是目前为止拼写最简短,输入效率最高的方案。
    该方案也是第一套和目前为止,唯一个不需要使用特殊符号,能标出吴语四声八调结构和上海话联读变调的吴语拼音方案。
    不同于现有的,包括大量出现在“吴语注音法”之后的,其它吴语拼音方案。该方案是建立在国际拉丁字母转写和拉丁字母诸语国际拼写习惯上的。其它有,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方案,国际音标为基础的方案,和解放前传教士们设计的,单一英语拼写习惯和单一法语拼写习惯的方案。(注:国际音标和国际拼写、转写习惯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网友依据国际音标设计的c[ɕ], tc[ʨ], tch[ʨʰ],接近国际音标,但是x[ɕ]、ci[ʨ]、ch[ʨʰ]却是符合国际拼写、转写习惯的。)
    由于吴语自身的语音特点,吴语拼音注定有三大特点:
    • 1,元音组合表示单元音,
    • 2,-n表示鼻化
    • 3,清音不加符号是不送气音。
    这三点,正是法语拼写特点,既不可能是英语的,也不可能是德语的。

    子音
    • 1,b/b/,d/d/,dz/dz/,z/z/,v/v/,m/m/,n/n/,l/l/,f/f/ 读音和英语、法语类似拼写一致。
    • 2,dj/dʒ/读音和英语、法语dj拼写一致。
    • 3,g总是发硬音/ɡ/,s/s/不发/z/。
    • 4,p/p/,t/t/,k/k/是不送气清音,相当法语、西班牙语的这些音。
    • 5,Ci/ʧ/相当意大利语的ci,比如:c在ciao,cicerone中,不送气。
    • 6,h/h/ 发音同英语、德语的喉音h。注意普通话的 h/x/ 有点不同。
    • 7,-h在清音后面表示送气,ph/ph/, th/th/, kh/kh/, ch/ʧh/,ch等于英语(t)ch,/ph/,/th/,/kh/, 相当英语的p,t,k。
    • 8,-h在非塞音性质的浊音后面表示清化,涉及:lh/ʔl/, nh/ʔn/, mh/ʔm/, vh/ʔʋ/, zh/ʔz/。
    • 4,r/ɦ/是h相应的浊音,像法语、荷兰语和德语的小舌浊擦音r/ʁ/。
    • 5,gn/ɲ/等于法语、意大利语的gn,其清化音拼写是kn/ʔɲ/。
    • 6,tz/ts/是不送气音tz(ts),ts/tsh/是送气音ts(tz),这是沿用国语罗马字的用法。
    • 7,x/ʃ/等于葡萄牙语、巴斯克语、普通话的x/ʃ/,也可写作sh。
    • 8,j/ʒ/等于法语、葡萄牙语的j。但是j在非重读音节中,有时候会变成德语的j/j/、英、法语的y。比如:谢谢jaja,第二个音节时常会变成ya/jɑ/。使用j声母的词汇,在口语中有些会读若英语j/ʤ/,比如:爱情ejin正常读/ɛʒiɪɲ/,但是有读/ɛʒʤiɪɲ/,也有读/ɛʒʤiɪɲ/的。
    • 9,w/w/,y/j/(y除非在s,z后充当元音)都是浊音性质的半元音,不充当介音,当辅音看待。相应的清音半元音声母声母是i/i/,u/u/。
    • 10,隔音符号’/ʔ/,用在联拼情况下,在会产生歧义的时候。比如:a,e,o,i,u五个元音字母前。Y、W当作子音看待,其之前不需要使用隔音。此外,ng、nh、mh等声母,因为el的关系,el之后是h声母,等情况下也要使用’。在q字母或在-之后,隔音’ 可以省略。
    隔音举例:孙囡senneu读sen+neu,山南seneu读se +neu,身安sen’eu读sen+eu(广用式联读,第二个音节失去声调),审案sên-eu读sên +-eû(窄用式联读,第二个音节不失去声调)。
    • 11,联拼符号 -,仅用在“窄用式”联读的语义停顿处,在广用式、窄用式两读的情况下,则按照“广用式”处理。

    元音
    • 1,开音节中五大元音:a/ɑ/, o/ɔ/, e/ɛ/, i/i/, u/ɯ/, 和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蒙古语藏语中五大元音相一致。
    • 2,O/ɔ/是开口o。是波兰语、荷兰语、蒙古语、藏语的O,也是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的字母o,比较接近日语、西班牙语的o。比国语的o,开口略大些。
    • 3,E在开音节中和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日语、西班牙语的e基本一致。国语ie, üe中的o。e在闭音节中,读音相当法语字母哑音e/ə/,涉及: en/əɲ/是e 的鼻化音,eq/əʔ/是e的促音,el/əl/是e加上l。
    • 4,u是扁唇型的u/ɯ/,通常察觉不到它和圆唇/u/,即国语u,法语的ou/u/的区别;但在i, y, j, dj, x, ch, gn之后,由于i的省略,u发音相当法语、荷兰语的u/y/,国语和德语的ü/y/。
    • 5,ü相当法语的u/y/,但是有由于ü使用不便,尤其不可能加上声调符号,所以代之用iu。相应的iuq,iun分别等于üq,ün。在y, dj, j, ch, x, gn之后i可被省略。
    • 6,eu/ø/ 等于法语、荷兰语的eu/ø/,和德语正规拼写bleu, banlieue中的eu。比如:上海话“团deu”=法语deux/ø/,“安eu”=法语eux/ø/,“般peu”=法语peu/pø/。
    • 7,au(oo) 音标/ʊ/或/o/,等于法语au/o/。比如:“哑”=法语au/o/,疤=法语Pau/po/,爬=法语bau/bo/。au/ʊ/是介于/u/、/o/之间的元音,明显比日语、西班牙语的/o/,甚至比国语的o开口小,现年轻人的发音已经相当接近/u/,或拼作oo。
    • 8,oe音标/ɘ⁻/或/ɤ⁺/,是个偏后的半高扁唇单元音。西洋人听来比较像法语œil中oe/œ/,或德语goetz(götze) 中的oe/œ/。中国人听来也与英语toe中的oe/əʊ/相像。比如:上海话的“头”≈英语doe,“齁”≈英语 hoe,“否”≈英语foe,“浮”≈英语voe。
    • 9,-y/ɿ/仅仅出现在s,z(包括tz, ts, dz)后面,相当国语的si,日语的su,与波兰语的y相像,可以当作不发音。-y是当年的国语罗马字的用法。

    尾音
    • 1,n/~/或/ɲ/和法语一样,表示一个鼻化元音。比如:an/Ã/, on/ɔ̃/等于法语的an、on像国语的ang,ong,in/iɪɲ/、en/əɲ/是介于国语in、ing 和en、eng间的音素,iun/yɪɲ/类似ün。
    • 2,-q/ʔ/喉音k,近似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蒙古语的-q;只是在韵母后,也可以认为是标注一个短音。涉及Aq/Aʔ/, eq/əʔ/, oq/ɔʔ/, iq/iɪʔ/,iuq(üq) /yɪʔ/,分别是a,e,o,i,iu(ü)的短音,其中e是央元音/ə/。
    • 3,-l,只有el/əɫ/一种形式,类似国语的erㄦ。
    声调
    • 1,单字调:
    上海话名义上有六个或五个调,实际上只有两个对立声调。因为声调取决于声母和韵母。只是在韵母不是短音的时候,可以有平声和去声两种可能,入声则必须是短音韵母。 所以,只是对去声标调。在最后一个元音字母上标上法语的长音符号^表示,或者在后一个元音字母后加一个-r或者-h表示。 由于现在上海话声调作用有限,联拼时候只需标出重读音节,即第一个音节和-之后的第一个音节。详见下文。重读音节,用西班牙语重音符号´,表示去声以外的声调(平声、入声),也可以不标;非重读音节可以不标调。
    • 2,联读变调:
    上海话联读变调分为两类: 广用式:使用范围较广,一般是结构紧密的词汇。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音节的声调能够体现出来,之后的音节声调体现不出来。有两种节奏组:如果,第一个音节是平声(阴平)声,整个单词呈现降调;否则整个音节呈现升调。这样,拼写时候将各音节按先后连接起来,必要的时候使用’作为隔音符号。除了第一个音节之外,其它音节可以不标声调。
    窄用式:使用范围较窄,是结构较松散的词汇,可以理解为两个词,也有两个节奏组。这样,第二个节奏组的第一个音节的声调也是体现出来的。 比如:“礼拜三lihpa-se”和“礼拜四lihpa-syh”的“三se”和 “四syh”声调是体现出来的。 联拼的时候,在语义停顿处用-作为联拼符号,并省略掉隔音符号’。由于,许多窄用式的词汇也可以用广用式,这样按照广用式处理。 关于广用式、窄用式举个例子。比如:广用式“炒面tsohmi”,是名词,一种食品;窄用式“炒面tsoh-mih”是动词,动宾结构。尽管两个字单字调是一样的,但联读声调不一样。
    吴语拼音的拓展 《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也为其它吴方言注音实实在在留有拓展空间,并非只是自称“兼容”。
    • zh/ʔz/表示清化和通音化的/z/,适用于杭州、衢州等地的方言。
    • tz, ts, dz, s, z后加r可以表示苏州书县、无锡地区类似国语翘舌音的声母。
    • ou/əɯ/表示类似国语的ou双元音,苏州等地的“我”的韵母,该组韵母在上海话中读u,相当法语ou读/u/。
    • ei/e/、ai/ε/,ae/æ/可以表示不同开口程度的前扁唇元音,适用苏州话等。
    • -y,可以细分为-yi和-yu,使用与苏南地区的“诗syi”“书syu”对立。
    • eun/ø˜/,用于绍兴等地的“干keun”的韵母。
    声调上,对于上海以外,上去声分流的方言,后一元音字母上加¯或加h表示上声,加^或加r表示去声。可以满足四声八调的所有吴方言。至于,有一些方言点,阴上声根据声母送气与否调形不同者,阴上声可合用一个调号。 等等。

    声母
    吴语拉丁注音'例词国际音标解释
    b跑步bobû英语、法语 b
    p宝贝pôpê[p]法语p,汉语拼音b,注音符号ㄅ。(英语sport中的p。)
    ph乒乓phinphan[pʰ]英语和汉语拼音p注音符号ㄆ。
    v文物venveq[v]英语、法语的v
    f方法fanfaq[f]英语、法语的f,汉语拼音f,注音符号 匚。
    vh朆vhen[ʔʋ]v相应的清化通音。
    m眉毛mimo[m]英语、法语的m
    mh猫咪mhomhi[ʔm]m相应的清化音,相当汉语拼音m,注音符号ㄇ。
    d电台dîde[d]英语、法语的d
    t搭档taqtân[t]法语t,汉语拼音d,注音符号 ㄉ。(英语stop中的t。)
    th探讨theûthô[tʰ]英语、汉语拼音t,注音符号ㄊ。
    l轮流lenlioe[l]接近英语法语的t,但是有些上海人的发音带有舌尖闪动,和日语的l一样。
    lh拎lhin[ʔl]l 相应的清化音,接近汉语拼音l,注音符号ㄌ。
    n农奴nonnu[n]英语、法语的m
    nh囡囡nheu'nheu[ʔn]n 相应的清化音,汉语拼音n,注音符号ㄋ。
    g戆gân[g]英语、法语的g。法语gargouille,英语girl。
    k尴尬kekâ[k]法语k,汉语拼音g,注音符号ㄍ。(英语sky中的k。)
    kh慷慨khânkhê[kʰ]英语、汉语拼音k,注音符号 ㄎ。
    h好汉hôheû[h]英语、德语的h
    r闲话reraû[ɦ]像法语、荷兰语的r。是英语h相应的浊音。
    ng额外ngaqngâ[ŋ]ng,越南语的ng,注音符号 兀。
    nk吘kn[ʔŋ]ng相应的清音。
    dj棋局djidjioq[ʤ]英语、法语的dj
    c坚决ciciuq[ʧ]意大利语capucino,中ci不送气。相当汉语拼音j,注音符号ㄐ。
    ch氢气chinchî[ʧʰ]英语ch,相当汉语拼音q,注音符号ㄑ。
    x兴许xinxiû[ʃ]葡萄牙语和汉语拼音的x,英语的sh,注音符号 ㄒ。
    j团音“谢谢”jâjâ[ʒ]x的浊音,法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土耳其语j。但是,在非重读音节中,有时会变成德语的j/j/。
    gn牛肉gnioegnioq[ɲ]法语意大利语gn注音符 广。听感上接近ni,但是要软一些。
    kn娘娘knianknian[ʔɲ]gn相应的清音。
    dz旧读“茶”[dz]英语、法语的dz。这个声母,现代苏沪方言中全部混入z。
    tz周转tzoetzeu[ts]法语不送气tz,汉语拼音z,国语罗马字tz,注音符号ㄗ。 如同西文中的 Shih tzu, Chuang Tzu.
    ts猜测tsetseq[tsʰ]英语送气的ts,汉语拼音c,国语罗马字ts,注音符号ㄘ。
    z时常zyzan[z]英语、法语的z
    s山水sesŷ[s]英语、法语的s,汉语拼音s,注音符号ㄙ。
    zh[ʔz]z相应的清化通音。存在于杭州、衢州等地的方言里。
    w黄河wanwu[w]浊音性质的英语、法语的 w
    y洋油yanyoe[j] ou [ɥ]浊音性质的英语、法语的 y。(除非-y出现在字母s或z之后 。
    '鸳鸯ieu'ian[ʔ]«'» 作为隔音符号,用在有歧义的时候。举例:don'i (同意)=don+i, 不是do+ni,而do+ni则直接拼写为doni,lô'ngâ (老外) =lô+ ngâ, 而lôn+gâ(龙锯)则直接拼写为lôngâ。没有隔音符号的情况下,韵母优先和其之前的辅音和辅音组合结合,除非其之前的辅音组合是nh,ng,nk,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隔音符号的话,-n被当作前一个音节的韵尾,第二字母作为声调。

     韵母
    吴语拉丁注音'例词国际音标解释
    a大家dâka[ɑ]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土耳其语、汉语拼音的a,注音符号ㄚ。
    o操劳tsolo[ɔ]日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波兰语、蒙古语、藏语的o,英语or,法语protocole 。
    e再会tzewe[ɛ]日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波兰语、蒙古语、藏语的e。注音符号ㄝ。除非在闭音节中。
    i飞机fici汉语拼音、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蒙古语、藏语的i。英语字母E。注音符号ㄧ。
    u糊涂wudu日语的u,相当汉语拼音、西班牙语、德语、土耳其语、蒙古语的u。注音符号ㄨ。在i, y, j,dj, ch, x, c(i), gn之后,读汉语拼音和德语ü,法语、荷兰语u,注音符号ㄩ。
    iu(ü)须臾siuyu[y]ü(iu et yu),读汉语拼音和德语ü,法语、荷兰语u,注音符号ㄩ。在 j(dj), x, ch, gn, y , c(i)之后,由于介音i可以省略,加上没有u与之对立,可以直接拼写为u。
    eu转换tzeuweû[ø]相当法语、荷兰语 «eu» 在开音节的读法,也是德语正规拼写 "bleu" "banlieue"中的eu。
    oe欧州oetzoe[ɘ⁻]ou [ɤ⁺]oe 像英语doe, hoe, foe, voe, toe中的oe。不过是个单元音。旧上海的西洋传教士认为,接近德语goetze(götze),法语 oeil 中的 oe
    -y支持 tzy(d)zy[z̩], [ɿ]-y 是国语罗马字的拼写。相当汉语拼音si,日于罗马字su。注音符号ㄙ。
    au / oo麻花 mauhau[ʊ]ou [o]法语的au,荷兰语oo。介于u和o之间。也是澳大利亚口音 austral 的 au的发音。
    -nFinal consonant[~]ou [ɲ]相当法语和日语的 -n ,表示鼻化韵尾。
    -qFinal consonant[ʔ]-q 是喉塞音,或喉音k,像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的-q。带-q韵尾的,可以理解为是英语的短音。
    -lFinal consonant[ɫ]-l 是一个舌根部的边音。
    an帮忙panman[Ã]法语、日语的 an,像 汉语拼音ang,注音符号ㄤ。
    on共同gôndon[ǫ̃]法语、日语的 on,像 汉语拼音ong,注音符号ㄨㄥ。
    en根本kenpên[əɲ]像汉语拼音en,注音符号ㄣ。
    in辛勤sindjin[iɪɲ]像汉语拼音in,注音符号ㄧㄣ。
    iun(ün)均匀ciunyun[yɪɲ]像汉语拼音ün,注音符号ㄩㄣ。
    aq邋遢laqthaq[Aʔ]A的短音,接近英语 cut, but 中的元音。
    oq龌龊oqtsoq[ǫʔ]O的短音,介于英语 book et hot 之间的元音。
    eq合适reqseq[əʔ]E的短音,英语her中的元音。
    iq吃力chiqliq[iɪʔ]I的短音,英语bit 中的元音。
    iun(ün)缺血chiuqxiuq[yɪʔ]ou yuq, ü + iq, iu的短音。
    el而êl[əɫ]像汉语拼音的er,注音符号的ㄦ。



    声调
    声调声调符号替代字母声母和韵母的条件符号拼写举例字母标调举例国际音标
    阴平inbin不标调不标调清音声母,非促韵母衣iii⁵¹
    阴去inchî带 ^-h (ou (-r)清音声母,非促韵母意îih (ir)i³⁴
    阴入inzeq带 –q (ou ?)-q清音声母,促韵母一iq( ỉ )ih (ir)iɪʔ⁵
    阳平yanbin不标调不标调浊音声母,非促韵母夷yiyiji¹³
    阳去yanchi带 ^-h (ou –r)浊音声母,非促韵母焰yîyih ( yir )ji¹³
    阳入yanzeq带 –q (ou ?)-q浊音声母,非促韵母叶yiq (yỉ )yiqjiɪʔ²

    exemple.
    • 阴平inbin: mhen 闷ʔməɲ⁵³
    • 阴去inchî: mhehn猛ʔməɲ³⁴
    • 阳平yanbin: men门məɲ¹³
    • 阳去yanchî: mehn 问 məɲ¹³。


    常用词汇
    国语翻译吴语注音吴语汉字国际音标
    上海话Zânhererau上海闲话/上海言话zɑ̃'hɛɦɛɦʊ
    上海人Zânhegnin上海人[zɑ̃hɛ'ɲiɲ]
    您好nón hô侬好nǫ̃ hɔ
    再见tzewe再会tsɛwɛ
    tsîn / chinʦʰiɲ³⁴/ʧʰiɲ³⁴
    谢谢jâja / ziazia谢谢ʒaʒ(j)a/ziazia
    对不起têvecchi对勿起tɛvəʔʧʰi
    ngû[ŋu]
    我们aqlaq阿拉[Aʔ.lAʔ]
    他/她yi[ji]
    他们/她们/它们yila伊拉[ji.la]
    你/您non[nǫ̃]
    你们na乃/亻那[na]
    那个êtzaq哎只ɛtsAʔ
    那里êtaq哎垯ɛtAʔ
    那地方êmitaq哎面垯ɛmitAʔ
    这里géttaq个垯gəʔtAʔ
    哪里râlitaq, sâdifan嚡里垯, 啥地方ɦɑlitAʔ/sɑdifɑ̃
    哪一个râlitzaq嚡里只ɦɑliʦAʔ
    什么
    sâgnin啥人sɑɲiɲ
    什么时候sâzenkuan啥辰光sazəɲkuɑ̃
    怎么啦。nânen / nâna / nânenka哪能 / 哪哪 / 哪能介[nanəɲ]/[nana]/[nanəɲka]
    多少钱。Cîdi?几钿ʧidi
    zŷreq是个zɿɦəʔ
    诶。êɛ
    不是véqzy / mmeq / vio勿是 / 呒没 / 覅[vəʔzɿ] ou [m̩məʔ], [viɔ]
    在家里Óqlixian屋里向oʔɺiʃɑ̃
    厕所在那里?Tsŷsuke leqla ralitaq?厕所间垃啦嚡里垯?tsʰɿsɯkɛ ɺɐʔɺɐ ɦa̤ɺitɐʔ
    我不知道。Ngû veqxiôteq.我勿晓得。ŋɯ vəʔʃiɔtəʔ
    国语kueqgniu国语kweʔɲy
    法语faqgniu法语fAʔɲy
    英语Íngniu英语ˈiɲɲy
    你会说国语吗?:Nón kueqgniu keteqleva?侬国语开得来否nɔ̃ kwəʔɲy kʰɛtəʔ leva
    我爱你!Ngû ê nón!我爱侬!ŋɯ ɛː nɔ̃
    我非常爱恋你!Ngû chiqsaq nón.我吃煞侬!ŋɯ̤ ʧʰiɪʔsAʔ nɔ̃
    我也是。Ngû razy.我也是。ŋɯ ɦɑzɿ
    我非常喜欢你!Ngû lô hueúxi nón req!我牢欢喜侬个!ŋɯ ɺɔː ˈhɯøʃi nɔ̃ ɦəʔ
    新闻sinven/ xinven新闻[sɪɲ.vəɲ]/[ʃɪɲ.vəɲ]
    死了……sîtheqleq / xîtheqleq死脱了[si.tʰəʔ.ləʔ] / [ʃi.tʰəʔ.ləʔ]
    还活着。weqlaqhê活辣海(活着)[wəʔ.lɐʔ.he]
    很多。ciokue /ziachî交关/ 邪气
    很差。ciokue wâ / ziachî wâ)交关坏 / 邪气坏
    里面。lîxiân里向[ɺi.ʃiã]
    外面。ngâdoe外头

    联读节奏
    上海话里,在一个多音节的词组里,正常只有第一个音节保留其声调,之后的音节失去本调附着于第一个音节;除非被隔音符号 « - »分开的词汇里。隔音符号之后的音节,重新开启一个节奏组。声调节奏组,见下表。
    第一个音节的本调 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
    52 阴平55 - 2155 - 22 - 2155 - 22 - 22 - 2155 - 22 - 22 - 22 - 21
    高 - 低高 - 低 - 低高 - 低 - 低 - 低高 - 低 - 低 - 低 - 低
    34 阴去33 - 4433 - 55 - 2133 - 55 - 22 - 2133 - 55 - 22 - 22 - 21
    低 - 高低 - 高 - 低低 - 高 - 低 - 低低 - 高 - 低 - 低 - 低
    13 阳平和阳去22 - 4422 - 55 - 2122 - 55 - 22 - 2122 - 55 - 22 - 22 - 21
    低 - 高低 - 高 - 低低 - 高 - 低 - 低低 - 高 - 低 - 低 - 低
    5 阴入3 - 443 - 55 - 213 - 55 - 22 - 213 - 55 - 22 - 22 - 21
    低 - 高低 - 高 - 低低 - 高 - 低 - 低低 - 高 - 低 - 低 - 低
    2 阳入2 - 342 - 22 - 342 - 22 - 22 - 342 - 22 - 22 - 22 - 34
    低 - 高低 - 低 - 高低 - 低 - 低 - 高低 - 低 - 低 - 低 - 高



    外部链接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7 发表于: 2010-01-29
    台州话罗马字

    台州话罗马字是内地会资深传教士路惠理在1880年设计的。台州话罗马字参考了周边吴语区罗马字。

    拼音
    子音
    罗马字国际音标(IPA)例字
    p[p]百班冰包
    p'[pʰ]拍派拼泡
    b白排病刨
    m[m]麦买命猫
    f[f]弗反风飞
    v[v]佛饭缝肥
    t[t]搭单东刀
    t'[tʰ]塔摊通讨
    d[d]达谈动逃
    n[n]捺难农脑
    l[l]辣懒弄老
    k[k]格干公告
    k'[kʰ]客看空考
    g[g]狂渠
    ng[ŋ]我牙耳咬
    h[h]好虎海汉
    '[ɦ]号害寒何
    ky[c]今记吉九
    ky'[cʰ]轻气挈吃
    gy[ɟ]琴奇杰求
    ny[ȵ]日念人绕
    hy[ç]许希训晓
    y[j]阳耶园有
    ts[ts]只子早珍
    ts'[tsʰ]七此草称
    dz[dz]迟查丈
    s[s]息思手身
    z[z]十字就善
    c[tɕy],[tʃ]珠转种祝
    c'[tɕʰy],[tʃʰ]取穿充出
    dj[dʑy],[dʒ]住着重浊
    sh[ɕy],[ʃ]说水
    j[ʑy],[ʒ]树从
    w[w]华会活还
    不标[Ø]乌音爱安

    • m、ng 可自成音节。
     元音
    单元音i列w列ü列
    a [a]ia [ia]wa [ua]-
    e [e]-we [ue]-
    u iu [iu]wu -
    æn [ɛ̃]iæn [iɛ̃]wæn [uɛ̃]-
    ön [ø̃]in [iẽ]wön [uø̃]ün [yø̃]
    ----
    æ [ɛ]不标 [ɿ]o [o]ô [ɔ]
    eo [ɤ]i ü [y]-
    双元音i列w列ü列
    ao [aɒ]iao [iaɒ]--
    ang [aŋ]iang [iaŋ]uang [uaŋ]-
    ông [ɔŋ]-uông [uɔŋ]üông [yɔŋ]
    ong [oŋ]--üong [yoŋ]
    eng [əŋ]ing [iŋ]weng [uəŋ]üing [yŋ]
    促音i列w列ü列
    æh [æʔ]---
    ah [aʔ]iah [iaʔ]--
    eh [əʔ]ih [iʔ]weh [uəʔ]üih [yʔ]
    ôh [ɔʔ]--üôh [yɔʔ]
    oh [oʔ]--üoh [yoʔ]

     参见
    • 白话字
    • 吴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8 发表于: 2010-01-29
    赣语(国际音标:[kon ȵi]),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门声调语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2000万~5000万之间,[1]约占中国人口的3%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2]

    赣语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3] 同时,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4][5]

    赣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江西话”,在江西境内除赣语外,还有客家话、吴语和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汉语方言分布。同时诸如湖南、福建、安徽、湖北等省份亦有赣语人口分布。
    名称
    赣语主要有下列几个名称:

    赣语:学术上的正式的称谓。因为对赣语的现代学术研究始于三十年代,最初又和客家话多番牵扯在一起,“赣语”这一称谓因此并没有在生活中完全广泛使用,日常交流中是以称呼“江西话”较为频繁。
    赣方言:学术界对赣语是属于一门方言或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尚有争议,[6]因为多方面因素,中国大陆学术上经常使用“赣方言”这一称谓称呼“赣语”,但“赣语”一词亦同时使用。
    傒语:古时候的称谓。南朝时金陵人因赣语异于当时的金陵官话而对其的讥称。这个称谓现如今是作为历史名词,几乎没有人继续使用。
    楚语:《史记·货殖列传》将江南豫章包括在南楚范围之内,其后也曾有人将江西的方言称为楚语。北宋张舜民《画墁录》云:“张(先)议事府中,再三未答,晏公作色,操楚语曰:‘本为辟贤,会贤会道“无物似情浓”,今日却来此事公事。’”将晏殊所操之语称为“楚语”,这可能是从地域出发而作的称呼,意在显示晏殊一着急没有说“雅言”。
    江右语:赣语使用人口多居于长江南岸,因此赣语有“江右语”的称呼。如明代袁子让在《字学元元》曾言:“江右音或以朝为刁,以昼为丢去声,盖误知于端也。”
    江西话:最为普遍应用的称谓。但因为江西境内居住着多种汉语的使用人口,诸如客、吴、官话等。再者,亦有很大一部分赣语人口分布在江西周边的省份,所以“江西话”不属于政治正确的称谓。


    特征
    赣语是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或方言特征的一种汉语。[7] 其作为一种内部互通度比较高的汉语,各方言都体现出比较共同的特征。
    [编辑] 音韵特征
    主条目:赣语的音韵特征赣语的基本语言特征[8]
    [table=auto][tr][td=1,1,50%]
    • 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
    • 宕、江二摄合流
    • 鱼、虞有分韵的痕迹
    • 泥、来一般洪混细分
    • 果、假主要元音为o、a
    • 疑母开口洪音韵字读[ŋ]声母
    • 牙喉音声母开口二等字未腭化
    • 匣母合口一、二等白读零声母
    [/td][td=1,1,50%]
    • 影母开口洪音韵字今读[ŋ]声母
    • 晓、匣母合口字和非组声母合流
    • 咸山摄一等见系字与二等见系字有别
    • 精庄逢今洪音韵混同,知组三等与章组合流
    • 见系三四等字在古开口三四等韵母前全都腭化
    • 流摄字多数读为[ɛu、iɛu]或相近的复合元音韵母
    • 次浊入声字一般有两个走向,部分随清,部分随浊
    • 日母读[ȵ]或有[ȵ]的白读,与泥母在细音前的今读相同
    • 遇摄三等精组、知三章组部分字与止摄合口、蟹摄合口三等精组、知三章组部分字混同
    [/td][/tr][/table]
    [编辑] 词汇特征
    主条目:赣语特征词[table=auto][tr][td=1,1,20%]
    • 一级甲等特征词:
      • 倒——逆
      • 莽——长
      • 话——说
      • 呼——叫唤
      • 拐——脚残
      • 熰——捂暖
      • 较——比试
      • 承——托起
    [/td][td=1,1,20%]
      • 莝——段、截
      • 迹——手脚印
      • 楔——垫桌脚
      • 矺——下赌注
      • 勒——植物刺
      • 通书——历书
      • 秺帚——竹扫
      • 触人——呛鼻
    [/td][td=1,1,20%]
      • 撇脱——容易
      • 誺记——忘记
      • 清汤——混沌
      • 磉石——柱下石
      • 丩圆——圆溜溜
      • 丩酸——酸溜溜
      • 吃价——了不起
      • 单身——单身汉
    [/td][td=1,1,20%]
      • 咽——嗓子沙哑
      • 澄——液体沉淀
      • 舞——万能动词
      • 砑——强行塞入
      • 作田𠮶——农民
      • 吃冤枉——贪污
      • 来得赢——来得及
    [/td][/tr][/table][table=auto][tr][td=1,1,20%]
    • 一级乙等特征词:
      • 嗅——闻
      • 凑——再
      • 到——遍
      • 厾——捅
      • 掟——丢
      • 抠——挖
      • 崽——儿子
      • 置——购买
    [/td][td=1,1,20%]
      • 戳——性交
      • 匐——趴着
      • 撑——顶撞
      • 烊——兴旺
      • 候——羡慕
      • 㒓——错过
      • 栽禾——插秧
      • 发火——生火
    [/td][td=1,1,20%]
      • 整病——治病
      • 着气——生气
      • 洋泥——水泥
      • 撮起——铲起
      • 正——办妥当
      • 閕——张开口
      • 䐬——食物脆
    [/td][td=1,1,20%]
      • 脚㬹——脚后跟
      • 肚里——肚子里
      • 磨人——折磨人
      • 只——万能量词
      • 洇——水渍扩散
      • 咬——药水刺激
      • 间几日——隔几天
    [/td][/tr][/table]
    系属
    赣语的系属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赣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9]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因历史、文化等因素而多持有这种观点。而且赣语使用人口亦较多认为赣语是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这多出自于学术宣传、政治考量、民族感情等诸多因素,也因为赣语相较于粤语、闽语和官话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赣语和客家话应合为“赣客语”,如1937年李方桂就有“赣客家”的提法、1941年罗常培认为二者是“同系异派”,詹伯慧的《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一书中说:“近几年来颇有一些方言学者赞成客、赣还是合为一区好。从发展的趋势看,今后也许会逐步倾向于把客家话和赣语合并”。但是有学者认为客家话和赣语无法合成一种语言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说客家话的人和说赣语的人在语言上相互排斥,心理上不相认同。[10]除此之外,赣语和客家话在词汇、语法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可以再加上粤语,三者合称为“赣-客-粤语群”,正因为这三种语言在音系、词汇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赣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海外语言学家在做汉语言学研究时就把赣语和其他汉语分别作为单个语言研究。[11]因为从语言学角度上看,凡是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均应列为不同的语言。而赣语和其他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口语上对话人是无以沟通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汉语基本上是“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而非“方言和方言”的关系。[12]对照世界上对语言的定义分类,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共用词汇根据相关研究为58%,法语和意大利语则为80%,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更达87.4%。[13]而这一系列语言都为不同类语言。即使分属不同语系的中文和日语之间的同源词汇也有47.5%。[14]而赣语和北方官话之间的互通词汇仅为46.9%。[15]由此可见,如果以“同源词”作为指标来衡量语言的话,赣语和北方官话之间的差异已远甚于“方言”之间的差异。
    [编辑] 分布
     
    赣语的人口分布情况赣语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周边等地区,约占江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强。外省的赣语使用人口主要是历史上由江西本土迁移出去或又再次迁往第三地的居民,今天主要居住于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统计下来赣语的分布总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在南方六大汉语中,分布地域最广。[16]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年)的统计数据,赣语人口分布在江西的有2900万、[17]安徽450万、[18]湖北530万、[19]湖南900万、[20]福建27万,[21]总计4800万左右。
    赣语主体区通行地域的四极为:
    极北:安徽的岳西
    极东:江西的铅山
    极南:湖南的资兴
    极西:湖南的绥宁


    区划
    赣语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的五个省份。根据“覃谈非见系分韵”和“端系字古合口今韵母今读合口、撮口或者主要元音为圆唇元音”这两条音韵特征,可以“怀玉山”和“袁江”为界,将赣语划分为“北区赣语”和“南区赣语”。[22]“北区赣语”即通行于鄱阳湖平原及周边区域,具有以上两条音韵特征,而“南区赣语”则没有,但部分县市亦有例外。
    而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赣语内部可分为九片方言:
    代表方言特征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市县
    昌都片南昌话去声分阴阳;阴入调值高,阳入调值低江西西北部分地区(江西的)南昌市、南昌、新建、安义、永修、修水、德安、星子、都昌、湖口、高安奉新靖安武宁铜鼓,(湖南的)平江
    宜浏片宜春话去声不分阴阳;入声不分阴阳江西中西部部分地区(江西的)宜春市、宜春、宜丰、上高、清江、新淦、新余市、分宜、萍乡市、丰城、万载,(湖南的)浏阳、醴陵
    吉茶片吉安话去声多不分阴阳;多无入声;鼻化韵丰富江西中南部部分地区及湖南东部部分地区(江西的)吉安市、吉安、吉水、峡江、泰和永丰、安福、莲花、永新宁冈井冈山万安遂川,(湖南的)攸县茶陵、酃县
    抚广片抚州话去声读降调;阴入调值低,阳入调值高江西中东部部分地区及福建西南部部分地区(江西的)抚州市、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东乡、进贤、南丰、广昌,(福建的)建宁、泰宁
    鹰弋片鹰潭话去声不分阴阳;入声分阴阳江西东北部部分地区(江西的)鹰潭市、贵溪、余江、万年、乐平、景德镇市、余干、鄱阳、彭泽、横峰、弋阳、铅山
    大通片咸宁话去声分阴阳;入声不分阴阳湖北东南部部分地区及湖南东部部分地区(湖北的)大冶、咸宁市、嘉鱼、蒲圻、崇阳、通城、通山、阳新、监利,(湖南的)临湘岳阳、华容
    耒资片耒阳话“搬班”同音;“官关”同音湖南东部部分地区(湖南的)耒阳、常宁、安仁、永兴、资兴市
    洞绥片洞口话部分地区无入声湖南西南部部分地区(湖南的)洞口绥宁隆回
    怀岳片怀宁话古入声和上声读阳去安徽西南部部分地区(安徽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

    注①:以上斜体的市县名表示该地区非纯赣语市县。
    注②:陈章太、李如龙的《闽语研究》划“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入赣语抚广片;《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划“邵武、光泽、将乐、顺昌、建宁、泰宁”入赣语抚广片。
    怀岳片吉茶片耒资片洞绥片宜浏片[编辑] 音韵
    [编辑] 声调
    赣语各方言大体上都继承了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调的分类,并因古清浊分类而再分阴、阳二类。各方言代表点的音调调值如下:
    古调类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阴阳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南昌4224213452152
    吉安342153213
    鹰潭11243434253
    抚州3224455121225
    宜春3433212135
    咸宁4431424233355
    怀宁314442353335
    耒阳55355321312
    洞口53242135

    注:部分方言不同的调类具有相同的调值,但入声调有辅音韵尾可区分其顿挫性。因此虽然只存在调值相同,但却仍是不同声调。[23]

    分派
    赣语是一种典型的声调语言,声调在语句中起到辨义的功能,但亦有一些变调规则。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分阴阳”的特点在赣语中得到体现,四声分阴、阳二类,共八个声调。部分方言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八个声调全部保留。数量上赣语的各方言声调多少不一,最少的有如宁冈,只有三类;最多有如永修、德安、都昌等地,多达十类。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在赣语中或有分化,或有归并,而对赣语声调的分化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古声母的清浊。赣语的声调往往会受到古汉语声母的清、浊的影响。一般来说,各声调的清声母字为阴调,浊声母字为阳调。赣语各方言有的平声不分阴阳;上声则多数不分阴阳;有的去声不分阴阳,有的就没有去声;有的只有一个入声调,更有的没有入声等等。
    声母的送气与否。目前各汉语中只有赣语的声调分化会因古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受影响,其主要有两种受影响情况:
    依据古声母的送气与否分调。比如都昌的去声送气声母字则与浊声母字合流为阳去。南昌塔城不送气的去声清声母字归阳平,送气的去声清声母字归上声。新建、安义不送气的去声清声母字为阴去,送气的也归上声。
    依据今声母的送气与否分调。南昌、新建、南丰的阳平调分为二类:古次浊声母字为阳平1,全浊声母字为阳平2。因为这些地区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送气声母,所以实际上是今声母为不送气的“麻”、“来”、“泥”、“人”、“颜”、“盐”等归阳平1,今声母为送气的“朋”、“田”、“从”、“池”、“崇”、“裙”等归阳平2。
    古韵类的不同。在赣语中,只有入声的分化会受到古韵类的影响。古咸、山、深、臻四摄的入声字常归为一类;古宕、江、曾、梗、通五摄的入声字则多归为另一类。
    平声
    赣语的平声首先会受中古汉语声母清、浊的影响,清声母字归为阴平,浊声母字归为阳平。德安、永修、修水、都昌、新喻等地的阴平还会受到古声母送气与否的影响。南昌、新建、南丰的阳平则受今声母的送气与否的影响。 赣语的平声调型有多种类型,其规律是昌都片(南昌、新建为降调)、鹰弋片、抚广片的阴平多归为平调,宜浏片的阴平多归为降调,吉茶片的阴平多归为升调。而阴平为平调、降调的方言片,其阳平多归为升调;阴平为升调的方言片,其阳平多归为平调,又以低平调为多见。
    上声
    赣语的上声大多不分阴阳,其昌都片、宜浏片、鹰弋片、抚广片的上声都不分阴阳。但吉茶片的莲花、安福、遂川三个点的上声会依古声母的清浊而分为阴上和阳上两个调。
    去声
    赣语中去声的分配有以下几种情况:
    中古去声字不分流,清、浊声母都只有一个去声调。景德镇、萍乡、莲花、鹰潭、贵溪、铅山、樟树、安福、永新、新淦、南丰、上高大都如此。
    中古去声字依古声母的清、浊分为阴去、阳去两类。安义、进贤、武宁、修水、湖口、彭泽、星子、永修、德安、乐平、余江、横峰、弋阳、余干、靖安、奉新、高安、临川、资溪、乐安、宜黄、黎川、南城、广昌、东乡、资溪、武宁属于这一类。其中,湖口、星子、永修、都昌、德安、修水等地的阴去又因古声母送气与否而再分为二类。其不送气声母(即全清声母)字为阴去1,送气声母(即次清声母)字为阴去2。
    遂川的古去声不送气清声母字与浊声母字合并为阴去1,其送气清声母字为阴去2,没有阳去调。
    中古去声字依声母清、浊分流,但只有一个去声调,没有阴去、阳去两类去声调。其去声清、浊声母字各自的走向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清声母去声字归阳平,浊声母去声字为去声。新喻、分宜、万年、宜春、万载、宜丰、吉安、万安、峡江、永丰、吉水属于这一种。
    浊声母去声字归阴平,清声母去声字为去声。都昌、波阳、崇仁、贵溪、铅山、余江属于这一种。
    清声母去声字归上声,浊声母去声字为去声。石城属于这一种。
    不送气去声清声母字归阳平,送气去声清声母字归上声,去声浊声母字为去声,南昌(塔城)、新建、安义属于这一种。
    没有去声,清声母去声字归阳平,浊声母去声字归阴平。宁冈属于这一种。
    入声
    赣语的入声可以分以下几类:
    既有入声调,又有入声韵母。又可分两种情况:
    只有一个入声调,调值一般都比较高:宜丰、上高、新淦(有两个韵尾);武宁、宜春、樟树、乐平、景德镇、横峰、铅山、进贤、南城、永丰(只有一个韵尾)。
    有两个入声调。昌都片、宜浏片、鹰弋片通常为阴入高、阳入低;抚广片通常为阴入低、阳入高。
    有三个入声调。永修、德安的入声依古声母的清、浊分阴阳,只有一个韵尾。其阴入又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再分为阴入1和阴入2,因此实际上有三个入声调。安义的入声则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两大类,其阴入又分为两调因此也有三个入声韵尾。
    有四个入声调。都昌的入声依古声母的清浊分阴阳,有两个韵尾。其阴入与阳入各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再分为阴入1、阴入2和阳入1、阳入2,所以实际上有四个入声调。
    有入声调,无入声韵母。
    只有一个入声调,读长音,无塞音韵尾,无入声韵母,比如星子、鄱阳等地。
    有两个入声调。赣县王母渡乡古咸、山、深、臻四摄清声母入声字为阴入,无塞音韵尾,读长音;古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清声母字为阳入,读长音,无塞音韵尾。
    没有入声调,亦没有入声韵母。古入声字派入其他调类。根据派入调类的不同,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
    湖口、彭泽按入声字声母的清浊分别派入阴去和阳去。
    分宜、峡江、安福、莲花、萍乡、宁冈、永新、吉水、吉安、泰和通常依入声字声母的清浊分别派入阴平和阳去。
    遂川古入声清声母字归阴去2,入声浊声母字归阴去1。
    [编辑] 变音
    日常用语中有一些变音现象,但在赣语中这一点并没有十分突出。
    音的增加:多由于音节之间的同化作用而引起的。例如:什哩人哦?ɕit li ȵin o?→ɕit li ȵin ŋo?
    音的缩减:部分由于语速过快而导致音节的并合。例如:第二日[tʰi ɵ ȵit]→第日[tʰi ȵit]、不要[pit iɛu]→嫑[piɛu]
    至于变调现象赣语不十分显著。南昌赣语的连续变调只是从前字开始变的,一个调类一种变法,曲折调皆变。其规律有如只有上声字在平声、阴去、入声前变调为13,上声、阳去前变为24,轻声前变为21。例如:老蛤[lau kot]、好看[hau kʰon]、枣子[ʦau ʦɿ]。


    声母
    赣语南昌话的声母共有十九个音素,如下表:
    赣语(南昌标准赣语)的声母表
    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
    塞音不送气p
    t
    k
    Ø
    送气


    鼻音m
    ȵ
    ŋ
    摩擦音f
    s
    ɕ
    h
    塞擦音不送气ʦ
    ʨ
    送气ʦʰ
    ʨʰ
    边音l

    [编辑] 韵母
    赣语韵母可分为“开韵尾”、“闭韵尾”、“促韵尾”三类,以南昌赣语为例共有六十七个。
    开韵尾鼻韵尾塞韵尾边鼻韵
    开口呼a
    o
    ɛ
    ɿ
    ɵ
    an
    on
    ɛn
    ɨn
    at
    ot
    ɛt
    ɨt

    au
    -ɛu
    ɨu
    -
    ai
    oi
    ---
    ɔŋ
    --ak
    ɔk
    --
    齐齿呼--iɛu
    i
    ---iɛn
    in
    --iɛt
    it

    ia
    io

    iu
    -iaŋ
    iɔŋ
    -iuŋ
    iak
    iɔk
    -iuk
    合口呼ua
    uo

    u
    -uan
    uon
    uɛn
    un
    uat
    uot
    uɛt
    ut
    ŋ̍
    uai
    怀
    --ui
    -uaŋ
    uɔŋ
    广
    -
    uak
    uɔk
    -uk
    鹿
    撮口呼-yo
    -y
    --yon
    -yn
    -yot
    -yt

    赣语中的辅音韵尾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简化。中古汉语中的“-m、-n、-ŋ、-p、-t、-k”六个辅音韵尾,保存了咸深二摄的[-m]、[-p]尾的主要有两块地方:一块是东边的抚广片,另一块是昌都片的高安、靖安、奉新、安义,但是这两个双唇韵尾亦在逐渐消变过程中。
    [-p]、[-t]、[-k]三个塞音在赣语中演变的比较厉害。例如:入声韵尾全部弱化为喉塞音[-ʔ]的万载、宜春、铅山、崇仁等地;[-p]、[-t]尾变成边音尾[-l]的都昌、修水等地。下面例举临川片的六个辅音韵尾:
    辅音韵尾-p-t-k-m-n-ng
    国际音标[-p][-t][-k][-m][-n][-ŋ]
    汉字举例

    [编辑] 入声韵尾
    赣语

    赣语的入声韵尾演变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外区少见的现象如:
    1.中古的 -p -t -k 在某些方言点变成 -uʔ -iʔ -ʔ 。江西黎川县城老派有 -p -iʔ -ʔ 三种韵尾,但是 -p 尾在黎川县的荷源北部(颜森)变成了 -uʔ 尾,这保留了原来韵尾的唇性特征,但是双唇没有闭拢,比如:鸽 kouʔ 叶 iauʔ 。附近资溪县的乌石(资溪县志)有类似变化:鸭 ŋauʔ 叶 iauʔ 。江西西边的万载也有类似情况,《万载县志》记录的相关韵母有:auʔ 答夹法塔甲;euʔ 设入涉;ieuʔ 猎业协;-ɿuʔ 执;iuʔ 立(六肃局足)。在《万载县志》中只有下面这个对立还算完整:auʔ 答夹法塔甲:aiʔ 辣八瞎发:aʔ 白尺摘。《江西赣方言来母细音今读舌尖塞音现象的考察》(孙宜志) 提及南昌和安义“粒”读tʰiuʔ。安义老派有 -m/p 尾,来母细音读 tʰ 在安义很常见。
    2.一些方言点的 -l 尾。-l 尾一般是从 -t 尾变来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刘纶鑫)提到了修水义宁镇(-t -l -ʔ)、都昌(-l -k)、高安县(-l -ʔ)、南丰县琴城镇(-p -t -k -l,-k 也有人标成-ʔ),《江西赣方言语音研究》(孙宜志)提到了都昌三汊港(-l -k)、奉新宋阜乡(-l -ʔ)、鄱阳饶阜镇(-l -k)。在湖南、湖北的一些方言中也可以见到 -l 尾的记载,比较特殊的是湖北通城的演变。吴宗济1936年调查通城十里市的方言时,记录了入声韵的 -l 韵尾。根据董为光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这个韵尾在当地已经分别变成了 -n 尾、-i 尾和开尾韵字。演变成 -n 尾的一些字在现在通城的一些方言中读 -nʔ (具体音值有不同记法)。当地 -l 尾向 -n -i 的转化,与某些人主张的上古汉语 -l 尾的演变颇有相似之处。
    3.江西余干的 -tn -kŋ 尾。陈昌仪曾经指出,余干的入声韵在发了塞音尾后,经过短暂的停顿,然后又有一个同部位的鼻音。也即在 -t 后有个 n ,-k 后有个 ŋ 。入声韵的这种鼻音只出现于单字音、句子末尾和句中停顿处。对于余干的这种现象,朱晓农等人在《中国语文》的文章中给过一个解释,认为属于嘎裂音。
    4.江西湖口(流芳)的浊塞尾 -g 。这是郑张尚芳调查到的。他在《上古汉语》中说:今天也有些汉语方言的入声韵尾较浊,如广东连山话(粤语系统)、江西湖口流芳话江桥话(赣语系统),流芳就是 -g 、-l 相配的……我调查过的方言中,凡是保留浊塞音声母又保留着非 ʔ 塞音尾的方言,这些塞尾都读浊音尾。例如:流芳:直 dzig 角各 kɔg 踢 ɖig 拔 bal 夺lʚl 阔 guɛl 割 kol 刷 sol 骨 kuEl 夹 kal 。郑张说,方言中有浊塞音尾实际并不太罕见,不过常常被方言调查者按习惯处理成清塞音尾了。他认为浊塞音尾比清塞音尾更近于阳声韵尾。
    5.福建闽赣方言的鼻韵尾。在福建的邵武和光泽,中古咸深二摄的入声字大都变成了鼻韵尾。一般光泽读 -m ,邵武城关读 -n ,但邵武城关以外的不少地方,比如邵武的和平、沿山,还保留 -m 尾。比如“鸭”,光泽 am ,邵武城关 an ,邵武和平 am 。具体演变过程尚不清楚。
    [编辑]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语言在不同历史层次的字音的重叠。因为在语言的形成过程中,不同时代的语音特点可能沉积在一起。一般来说,白读音是该语言所固有的,包括对古代语音的传承和自身的创新;文读音多半是受共同语的影响,也包括古代雅音或现代官话。一些字可能既有文读音又有白读音,一些也可能只有文读音没有白读音,反之亦然。例如:鱼韵字中的“居”只有文读音[ʨy],“锯”则有文白两读[ʨy]和[kiɛ],而“去”只有白读音[ʨʰiɛ]。赣语中的梗摄字一般都存在文白异读。在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使用上,经常会有文白交叠的情形,但不致造成表达的困难。文白异读现象大致可分为四种(左为白话音,右为文读音):
    声母不同:辅 [pʰu]-[fu]、望 [mɔŋ]-[uɔŋ]、鸟 [tiɛu]-[ȵiɛu]
    韵母不同:争 [ʦaŋ]-[ʦɿn]、平[pʰiaŋ]-[pʰin]、格[kak]-[kiɛt]
    声母和韵母不同:会 [ui]-[fi]、软[ȵyon]-[lon]、城[saŋ]-[ʦʰɿn]
    [编辑] 语调
    语调是指为了表达一个句子的全部意思而对语句前后升降、扬抑的语音系统。它可以把一个个抽象的,笼统的一般意义的连音组连成串,用来表示一个更为复杂的,特定的,具有主观意义和情感的语句。就总体来说,赣语的语流升降较普通话显得平稳。即使是疑问句,在普通话中即便没有疑问语气词,后半句的音调也要上升,如“是他告诉你↗的?”。但在赣语中反而有降调趋势,尤其是对于句首有疑问词的问句,重音会放在疑问词上,音高也就在句首。例如:啷↗能咁嘞?(怎么可以这样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9 发表于: 2010-01-29
    编辑] 语法
    [编辑] 语序
    赣语的语序大多数以“SVO型”为主,在一些语境下也可以把宾语置于语句的不同部位。主语+动词+宾语(SVO):偶吃吥嘞三钵饭。(我吃了三碗饭。)
    主语+宾语+动词(SOV):倷饭吃嘞啵?(你吃了饭吗?)
    宾语+主语+动词(OSV):饭倷吃撇嘞啵?(你吃完饭了吗?)
    [编辑] 词法
    名词:赣语中名词表示动物性别的方式和普通话是不一样的,表示动物性别的形容词被置于动物名之前,这与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例如:牛牯、狗公、鸡婆。此外,赣语中名词的词头词尾有如下几种形式:
    “积/仔”,其位于名词后,一般用来表示“小”的意思,类似普通话中的“子”、“儿”。由于赣语中拥有相当数量的单音词,所以极其丰富的“积/仔”尾词便与之互相补偿以更好完善表达内容。例如:镬仔(锅)、刀仔(刀儿)、新娘仔(新娘)、旧年仔(去年)、两块仔(二元左右)。由此可观之,普通话中不加词尾的词语在赣语中带上了“仔”尾,普通话中带“儿”尾的词语在赣语中亦是以“仔”结尾,甚至连时间名词赣语中亦就能加上“仔”尾。
    “头”,赣语中的“头”尾亦使用得非常广泛,普通话中不带有词缀的,或带“子”尾、“儿”尾的词语在赣语中都可能以“头”作尾,其使用范围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数量词性、方位词性等语素。如:日头、望头、小头、块头、里头。
    “佬”,加在名词或动宾结构后面,表示成年男子,偶含不敬意,例如:耕田佬、赌钱佬。当位于形容词或地名后,大多都带有轻蔑的意思,例如:傻佬、苏北佬。
    “婆”,与“佬”相对,但含义更广,可表示雌性动物(包括禽类和兽类),亦可以指成年女性,亦时有轻蔑义。例如:鸡婆,女客婆,讪婆。
    “哩”,相当于普通话的“子”,亦写成“俚”、“仂”。例如:老妈俚。
    “阿”常常作为名词的前缀。例如:阿公、阿婆、阿香(人名)。
    “老”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用于排行,如:老大、老细;一用于名词性语素前,如:老妈子、老鸦、老鬼;一用於姓氏前,含有尊敬意。例如:老王、老黄。
    代词
    人称代词:赣语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复数有“俚”、“人”等表示方法,其有如:第一人称为偶,复数为偶俚;第二人称为倷,复数为倷俚;第三人称为佢,复数为佢俚。对于普通话中的“们”可加在表示人的名词后面以表达多数义,如:同志们、同学们。赣语却不具备此功能,“俚”等只能置于人称代词后。
    指示代词:赣语的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两种方式。近指用“个”,远指用“许”。“个”相当于普通话的“这”,“许”相当于普通话的“那”。例如:个只——这个、许滴子——那些。对于表示方式的指示代词,赣语则使用“咁样”、“哼样”,这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样”、“那样”。例如:咁样啷扤得正?(这样怎么可以?);莫哼话!(不要那样说!)
    疑问代词:
    赣语 什哩 什哩人 什哩地方 做什哩 啷 几时 几多
    普通话 什么 谁 哪儿 为什么 怎么 什么时候 多少
    形容词:赣语中的形容词前常会附加“仄声字”以加强语义的表现强度。例:“寡淡𠮶”、“鳖腥𠮶”。有时候可以将属格介词“𠮶”置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以表达更高级的含义。例:“好人”→“咁好𠮶人”。赣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很有特色,下面进行部分列举。(C代表形容词)
    正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AC式:乌黑𠮶煤块;AAC式:绷绷紧;CCV式:急急跳
    补充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CAA式:矮笃笃
    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半重叠式:AB-AABB:老骜骜烈烈要吃亏𠮶;AB-A头B脑:昏头颠脑;AB-A里AB:茅里茅草𠮶字
    陈述式的多音节形容词:NCC式:眼鼓鼓
    单音节形容词:CC-减弱式:听偶慢慢子话唦!
    动词:赣语拥有极其丰富的动词,其表意深刻且鲜明。例:“榷”→曲指敲击、“厾”→用棍状物捅。赣语并不需要改变动词本身以表达时态的不同,而只需要加一些缀词即可。例:“佢到过什哩国家?”为了表达动作的结果,赣语可以同时使用两个动词。例:“听得转”、“等下著”。参见:赣语的动词体此外,赣语的动词使用方法有些会异于普通话。例如:重叠式动词“AA+助词”结构(包包正、做做着);“AA”、“ABAB”的相似结构也存在于普通话中,但意义有别。例如:人话话就到。说著说着人就要到了。还有表示强调的重叠式,如“门关关正”,若将此句翻译成普通话只能是把字句“把门关好”,但依旧缺乏一层含义。而“ABAB”式则如“话到话到”等表示行动的往复,这使得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数量词:赣语的称数法对于百位以上的数词会省略次一级的数目。例如:“一百三”是为一百三十、“二万九”是为二万九千。再者部分量词的功能性比较强,可以代替其他的量词与名词或动词进行组合。如“万能量词”——“只”,它可以和相当数量的名词搭配。例如:一只人、一只猪。再比如动量词“道”,可以是“望一道”,或“一道桥”。赣语的数量结构亦很有特色,一般来说,当数量结构的数词是“一”时,“一”可以省略。例如:等下细谈。
    赣语还有一些数量词的特殊组合:
    量词+把:这个结构表示概数。比如“只把”表示“一两只”的意思,主观认为少。例如:“只把人”意为几个人
    量词+把+子:这个结构同上面一样,亦表示概数,但主观上认为很少。例如:餐把子饭算什哩?(吃几餐饭算什么?)
    量词+子:这个结构中的量词只能是不定量词,即“滴”、“多”等,偶尔也用动量词“下”,量词前也可以加上“一”,量词也可以重叠,也是主观认为少。例如:有滴子眼喽。(有点指望了。);个系吓下子佢。(这只是吓吓他。)
    量词+打+量词:这个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一+量词+一+量词”,比如“碗打碗”的意思是“一碗一碗”,主观上人为多。例如:佢屋里崽女帮打帮。(他家里儿女成群。)
    量词+似+量词:这一结构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说法。比如“年似年”的意思大致为“一年左右”,主观认为比较多。例如:头发烂得根似根。(头发烂得没多少了。)
    副词
    否定副词:赣语中的否定副词情况比较复杂。黎川、铜鼓、万载等地用“呒”,昌都片(武宁除外)、宜浏片的新喻以南地区、抚广片等地区用“伓”,其余地方则两者同时使用。其大致的规律是:赣北和赣中的部分地区使用“伓”,赣中“伓”、“呒”兼用,赣中南部、赣南则使用“呒”。在“伓”、“呒”兼用的地区,二者亦不时可随意互用,“呒”通常表示“未曾”、“不要”的含义,其他情况则多用“伓”。“伓”、“呒”的使用方法大致和普通话中的“不”相似,但普通话中的“不”可直接用来回答问句,此功能赣语却不备具。此外,赣语还有其他的否定副词。诸如:
    “莫”,相当于普通话的“不要”。例如:莫咁悻!(不要这么得意!)
    “冇”,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有”或“还没有”。例如:偶冇咁话。(我没有这样说过。)
    范围副词
    “拢共”,相当于普通话的“总共”。
    “吥”,相当于普通话的“完”、“光”。例如:吃吥嘞。(吃完了。)
    “凑/添”,相当于普通话的“再”,但其被后置于动词之后。例如:吃滴子凑/添。(再吃一点。)
    “净系”,相当于普通话的“只是”、“都是”。例如:个猪肉净系腈𠮶。(这猪肉全是瘦肉。)
    介词
    关于时间、地点:到,相当于普通话的“在”、“从”。例如:徛到偶个首。(站在我这儿。)
    关于被动、处置:
    “拖”,相当于普通话的“被”、“给”。例如:偶拖渠螫嘞口。(我被他咬了一口。)
    “搦”(俗作“拿”),相当于普通话的“把”,但这一使用方式不是十分典型。例如:搦个钵饭吃吥去。(把这碗饭吃掉。)
    联系词:在表达状态或是性质时,赣语不常使用“系”。例:个只楼好高。而在名词之间则使用“系”。例:佢系爷,倷系崽。再就是为表示强调,赣语可使用“系”,后面通常接连语气助词。例:佢系冇整了。(他没有救了!)
    语气词:赣语中有丰富的语气助词来加强语句的表现力度,更简单直接地表达不同的语气。如:吃饭哈!(商量)、吃饭唦!(要求)、吃饭啵?(询问)、吃饭啊?(疑问)、吃饭啰!(高兴)、吃饭咯!(恳求)、吃饭喔!(心烦)、吃饭喽!(催促)、吃饭呃!(应承)、吃饭不嘞/哩?(诘问)。下面讨论几个赣语特有的语气词:
    “唦”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用于陈述句的肯定形式中,置于句末,带有商量而又极力说服对方的口气,所以含“唦”的语句的语气更显得委婉。例如:包倷做得正唦!
    “啰”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啰”主要用来舒缓语气,使语句更加委婉,不含说服压迫之感。例如:落雨收衣服啰!在某些场合下,“啰”也可以表示一种羡慕的语气。例如:几好听啰!
    “嘞”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表示一种叮嘱的语气。例如:记到不要哭嘞。
    “啵”是一个疑问语气词,其位于句末,用来构成疑问句。例如:系真𠮶啵?(是真的吗?)
    [编辑] 句法
    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的位置:动词后面带有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时,普通话总是把指人宾语直接放在动词后面,再加上数量补语,例如:“我看了他一下”。而赣语中二者的位置却比较灵活。例如:
    指人宾语在前,数量宾语在后:偶修嘞佢一餐。(我打了他一场。)
    数量宾语在前,指人宾语在后:偶望嘞吖佢。(我看了他一下。)
    但如果数量补语指的是时间时,其位置只能位于指人宾语之后,例如:偶等吥倷三日。(我等了你三天。)
    赣语的副词在动词、形容词之间作为状语,位置比较灵活。例如:佢人辣伤嘞。(这个人太厉害了。)可是有些副词却只能被置于修饰词之后,甚至被置于句末,如:
    “起/先”:①倷去起/先,偶仰上就来。(你先去,我马上就到。)②拿佢拿到偶起/先。(先把它给我。)以上两个例句,例句①的“起/先”紧跟在动词的后面,例句②的“起/先”就和动词隔开了,所以从整个句子的意义上,“起/先”是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此外“先”在赣语中还有“暂时”的意思。例如:先咁扤起。(暂时先这样做吧。)
    “凑”:用于表示扩充范围,其只能被置于宾语、补语的后面或句末。例如:吃碗凑,莫客气。(再吃一碗,不要客气。)
    “著”作为动词的修饰成分,是动词谓语的状语,表示“暂时”的意思。例如:吃吥饭著。(先把饭吃完再说。)
    “系”被置于句末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倷伓吃嘞系?(你怎么不继续吃呢?)
    “到”作为动词的修饰成分,表示“能够”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得到”,但其被置于句末。例如:买得许本书到。(买得到那本书。)
    “过头”相当于普通话的“太”,但被置于被修饰语的后面。例如:吃得多过头嘞会撑到。(吃得太多会很肚胀。)
    “多”和“少”两个形容词在作状语时,被置于动词的后面。例如:走多嘞路。(多走了些路。);穿少滴衣裳。(少穿点衣服。)
    “去”和“来”两个动词在作谓语时,通常使用“主语+去/来+宾语”的结构。例如:佢冇来北京。(他没到北京来。)
    述宾结构
    “得O”结构:普通话的述宾结构的构成方式一般是“V+O”,比如:“寻人”、“端茶”等。但在赣语里往往要在V和O之间插入“得”字。例如:偶仰上去喊得人来。(我马上就去找人。)除此之外,“V得O”还能表达“能VO”的意思。例如:咁哈话得事正啊?都这样了还能继续说话?当“V得O”的V为“有”的时候,“得”可以置于V前,“有”之前还可以出现其他动词。例如:偶得有闲才做得正。(得等我有空儿的时候才能做。)当“V得O”的V为“有”的时候,且O为短句时,“得”一般至于短句动词之前。例如:偶啷有钱得去消费哦!(我怎么可能有钱去消费?)
    “V人”结构:赣语的一些“V人”结构,从结构上看是述宾结构,但语义上却像是形容词,它前面可以加上任何程度副词,这种用法中的“V”一般是心理活动用词。例如:气人,硌人,羞人等。
    “著O”结构:赣语有大量“著O”式的述宾结构,其中的O可以看作是名词化了的形容词。例如:着气,着惊,著羞等。
    赣语中还有一种述宾结构,它形同古汉语中的使动结构。例如:许伓系好过嘞佢。(那不是让他得利了?)
    述补结构:赣语有两种很有特色的述补结构,一是“V+得+趋向补语”,一是“V+得”。也就是说,动词和趋向补语之间要插入一个“得”,“得”也可以单独充当补语。例如:偶到公园荡得回屋。我从公园慢慢走回家;咁做也做得。(这样做也行。)
    连谓结构:赣语的连谓结构在处理“来”、“去”、“到”构成的连谓结构时,“来”一般放在句末,构成“去+VP+来”或者“到+VP+来”的结构。例如:偶去借根烟来。(我去借支烟。)另外为表示“准备做某事”,可以有“来+去+VP”和“来+VP”结构;表示“做了某事”,可以有“去+VP”和“到+VP”结构。而在“VP+来”的结构中,“来”显然已经虚化了,更像一个语气词。
    补语:修饰动词的补语位于表达句之末,即“动词+得+宾语+补语”或“动词+宾语+不+补语”。例如:吃得饭进(吃得下饭);话倷伓赢(说不过你)。
    状语:形容词充当的状语被置于动词的宾语或补语后,例如:吃一餐饱𠮶(好好地吃一顿);困一餐足个𠮶(好好地睡一次觉)。
    双宾语:赣语中的双宾语的位置,是指物宾语在前,指人宾语在后。例如:佢拿嘞三本书〔到〕偶。(他给了我三本书。)
    比较句:赣语的比较句主要有两种形式,除了有如普通话的“甲+比+乙+形容词”以外,还有将形容词置于被比较物后面的用法。例如:倷啷也好过佢。(不管怎样你也比他好。)而当形容词后接补语时,补语被置于句末,不和形容词在一起。例如:偶大〔过〕倷两岁。(我比你大两岁。)
    疑问句:赣语在利用肯定和否定的方式表示疑问的时候,可以把宾语置于肯定词和否定词之间。例如:倷拿到偶伓拿?(你拿不拿给我?)
    [编辑] 词汇
    赣语存在相当数量的单音词,例如:颈(脖子)、迹(痕迹)、掐(节省)、谷(水稻)等等。赣语目前的状况大体上则是单音词和多音词并用。单音词基本上都是赣语早已故有的,多音词则大多是借用于现代汉语。此外,赣语不但有固有单音词和借用多音词的并用,其固有词还有新旧两种说法,例如:声气(声音)、牙子(牙齿)、旧年子(去年)等。对于某些和普通话意义相类同的复音词,词素的位置却与其相反,例如:欢喜(喜欢)、私自(自私)、牢监(监牢)、宵夜(夜宵)、齐整(整齐)、陀螺(螺陀)、气力(力气)、口胃(胃口)、机司(司机)、紧要(要紧)、闹热(热闹)、张慌(慌张)、面前(前面)等等。
    再拿赣语和普通话相比较,在一些字词的定义上亦有不同,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普通话词义范围较广,赣语词义范围较窄。例如:面,普通话泛指一般粮食磨成的粉或其他粉状物,如“辣椒面”、“药面儿”,也可指一般的面条食品,如“炸酱面”;而赣语只能用来指面条类制品。饭,普通话泛指粮食煮成的食品,无论“干饭”或是“稀饭”;而赣语只意指“干饭”。
    赣语词义范围较广,普通话词义范围较窄。例如:烧,赣语中除了表示“燃烧”,还有“滚烫”的含义;而普通话只有“燃烧”意。话,赣语中可意指谈话的内容,还可以指说话的动作;而普通话只有前者的表达义。
    而有些字词的含义上,赣语和普通话的含义则有较大的差距。例如:“房”在赣语中意为“屋子”、“屋”意为“房子”,而普通话中则正好相反;其他有如“行”意为“走”,“面”则为“脸”便是古汉语的余存。对于这些具有相当数量的古汉语词汇,这又可以分成两类情形:
    某些语词,在普通话中现在一般已经不常用于口语,只出现在书面语言或特殊词组里。但这类字词在赣语口语中却经常使用。例如:乌,赣语中黑颜色称为“乌”;普通话一般称之为“黑”,只有“乌云”才使用“乌”。禾,赣语称“水稻”为“禾”;普通话中“禾”字只用于书面语中。
    另外有些语词是赣语所特有,在普通话的书面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赣语依旧保存这些字词的音义。例如:赣语对“差劲的”用“琐”字,源由《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欺惑万众,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其他如“长”则为“莽”,得之《吕氏春秋·知接篇》:“何以为之莽莽也”、“举”则为“抗”,得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抗罗袂以淹涕兮,泪流襟之浪浪”等等。
    [编辑] 敬语体系
    赣语中的人称词汇除了以上“文法”章节里所提及的人称代词以外,还有诸如敬语、谦辞、昵称等诸多词类。敬语中的一大部分都使用于书面语,但口语中亦会使用,例如:“贵宝店”、“府上”、“台甫”、“大号”、“好意走/好生走”等都是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词汇。至于口语中亦有一套敬语体系,例如:称呼长者为“师傅”、“老爷子”;称呼妇女为“孺人”;称呼成年男子为“大兄”、“老弟”、“老坐”;称呼成年女子为“大姐”、“妹子”等等,对于木匠更有“博士”的雅称。与此同时,谦词诸如“敝姓”、“舍间”,谑称诸如“何老”、“秧子”、“雀子”等亦使用在赣语当中。
    [编辑] 詈语体系
    詈辞是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赣语中詈辞的使用或而一针见血,或而婉转含蓄,无论何种方式都能够非常生动地表达出说话者的语义。主要的詈语表达有下列几种方式:
    比喻:赣语詈辞最常使用比喻的事物有如动物、什物、妖邪鬼怪等负面形象,例如:猪兜(愚蠢的人)、猴精(机灵活跃的人)、老棺材(老年男子)、冬瓜(矮个儿的人)、饿死鬼(吃得很多的人)、老妖精(花枝招展的老年女子)等。
    借代:最经常使用的借代方式是以人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替代人,如:贱骨头(不识抬举的人)、锥子屁豚(好动坐不定的人)等,这些以骨头、屁股替代个人带有明显的轻贱语义。更有甚者会以男、女性器替代个人,如:好吃屄(吃个不停的人)、侲卵(愚昧的人)等,但此类粗俗表达现一般不为多数人所接受。
    藏词:有些詈辞表达初听起来难以察觉其粗鄙之意,只有联想推理之后才能知其本意,如南昌话中的“夹沙糕”一词,自此表面没有半点鄙意,但若想之糕点夹有沙砾必会硌人,使人难以下咽。将“夹沙糕”用于个人是指其为人古怪,周边的人难以与其相处,如此“夹沙糕”这一表达则显得惟妙惟肖了。藏词还有种重要的途径就是歇后语,如“蛇钻屁眼都伓扯”是形容人懒惰之极,即使身临险境都不愿意行动半步。
     
    亲族词汇
    赣语的亲族词汇除了书面语中使用的“祖父”、“母亲”之类的正式用语以外,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白话体系,其有包含引称和对称两类。单举几例如下:
    [pre]                            太公━┳━太婆                                  ┃                                 公公━┳━婆婆  阿公━┳━阿婆                           伯娘━━伯爺┫              ┣母舅━━舅母                           姑爺━━姑娘┫              ┣大娘━━大爺                                       爺━━━┳━━━娘                                               ┃ 丈元━┳━丈母                                       兄弟姊妹┫       ┃                                               我━┳━老婆                             親家━┳━親家母      ┃                                   ┗新婦━┳━崽━┻━女━┳━郎                                           ┃              ┃                                        孫子、女       外甥子、女[/pre] 观感词汇
    大量的感官
     
    述词汇被使用于赣语日常交际中,其构造原理有诸如拟声、拟态、拟义等方法。模拟词或而单独使用,或而联系其他词汇共同表达词义。对于听感的描述,有如“哇[kyɛ]叫”、“嘻[ɕit]笑”等;对于观感的描述,有如“喼[ʨit]绿”、“黆[sɛn]黄”等,再如对其他感官的描述,有如“丩[ʨiu]酸”、“冎[kuat]淡”、“枼[sɛ]薄”、“呼[fut]热”。至此可以观察到,赣语对于感官的描绘习惯把仄声字加在主要义象词之前,用以加强描述信息的传递。
    历史
    [编辑] 发展历史
    主条目:赣语的历史赣语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赣语必然的多元的历史层次。远古时期百越聚居的情况、上古时期“吴头楚尾”的辖治给赣语打下了底层印记,历史上中原汉民数次大规模迁徙更给赣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宋朝以降,江西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赣语的历史发展,自上古时期至现今,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主要发展史。
    上古时期
    主条目:上古赣语江西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距今上万年的人类历史上最早水稻样本,[24]另外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大量新、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鄱阳湖畔的吴城文化出土了极大量的殷商时期青铜器,其数量、品质堪居全国之首。[25]由此可见,早在上古时期赣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此时期的古江西属于百越之地,曾经有过“干越国”和“艾国”等非华夏族国家。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余干一带,而艾国则位于今修水武宁一带,后其被楚国并吞。今日人们往往把《山海经》传说中的“赣巨人”、《太平御览》所载“干越人”、《战国策》所载“彭蠡”湖畔的“三苗”人等看作是上古时期江西的土著居民。有学者认为这种百越聚居的情况依旧可以在现今的各南方汉语中找到痕迹,赣语中亦有一些底层词难以在古书典里找到来源,却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表达方法相似,例如“能干”在许多赣语方言里音为[lak],而壮语中为[lɛk],其他如“老蛤[kot]”、“牛栏[lan]”等也被疑似为古百越底层词。潘悟云陈忠敏的《释“侬”》(1995)一文,经过详细论证之后,指出:‘“侬”是古代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方言词,既有“人”义,也用来自称。在现代的吴、闽、徽、赣、粤诸方言中还有它的分布。’‘侬可能就是古百越语词,意义为族称和自称。古代百越人在接受汉语的同时,把他们自己语言中用于族称和自称的[noŋ]保留下来,成了这些方言中“人”义和第一人称的方言词。’
    至春秋时代,江西地方经常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因为江西曾迭为越国的争雄之地。吴和楚都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势平坦,民间不乏往来,侯国之间战争频殷。西元前506年,吴王伐楚,攻陷楚都,西元前473年越灭吴,西元前306年楚灭越。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关系,而赣语中至今依旧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吴语和古楚语词的积淀,例如《说文》中记载“楚谓竹皮”的“箬”,《集韵》中记载“吴人呼彼”的“𠍲”(今作渠或佢)等诸多吴、楚语词有相当多地都继续保留在赣语之中。西汉扬雄在其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达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记·货殖列传》中则注明道:“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同时,《方言》中提及的吴越、吴杨越、吴楚等地亦被认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区,[所以该时期的江西话应是似吴类楚的一种独具特色、有别于周畿雅言的语言。
    吴越楚都是古代南中国的原住民所建立的国家。所以赣语保留这就很是自然了。可惜文献中关于古吴语和古楚语的记载太少了,否则一定可以发现更多的这类保留在口中的“文物”。
    《汉书·地理志》:“余暨”。应劭注:“吴王阖闾弟夫㮣之所邑”。夫㮣(暨)的封地叫余暨,这里的“余”有“地”的意思,和今侗、水语近义。吴越地名残留的以“余”为冠首的至今还有余汗(余干)、余杭等。《汉书·严助传》记载:“越人欲为变,必先田余干界中。”韦昭注:“越邑,今鄱阳县也。”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南下。据《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其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用来对付当时福建的东越与广东的南越的两支军队给江西带来了大规模的中原汉民,之后朝廷又增派一万多女子来为将士作内勤。这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这些人口遂形成了江西最初的华夏族人口,对赣语的形成和发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汉之前,汉人还是比较少涉足江西。《周官》(即《周礼》)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说文解字·虫部》注:“蛮,南蛮,蛇种。”大概分布于江西的“蛮越”是以蛇为图腾的,至今江西人民还是视家中有蛇为好运的象征。象征蛮越文化的“船棺葬”广泛分布于赣、湘、闽、贵直至云、贵川,从种种文化特征来看,当时的原住民夷落中一定有现今的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先民。
    汉高帝初年(西元前202年),汉朝江西设置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因此而得名),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管辖区域遍布今江西四方。豫章郡人口由西元2年的将士35万余人猛增至西元140年的167万余人,净增近132万人。在当时中国一百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跃居第四位。在扬州的六个郡中,由第五位跃居第一位。当时,扬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二都住在豫章郡,上古赣语也就随着秦始皇和汉武帝征南行动和华夏人的南迁而形成了。
    中原汉人入赣显然带来了比原住民更高的文化,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优势,使得中原的汉语成为了赣语的主要成分,而原来的百越人的语言以及古吴、楚语都退属为次要成分。
    中古时期
    主条目:中古赣语中世赣语另见: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的状态,“八王之乱”的斗争导致了几百年间中国分裂的局面,“五胡乱华”更是让成百万的中原人背井离乡,南逃谋生。这次动荡时间之长,战乱之多,灾难之深,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于是就此开始,黄河流域的中原人大量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沿长江中下游全面迁移。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接受了大量并、司、豫诸州的流民,他们起初集聚于鄱阳湖及赣江流域,后或又转徙于赣南或闽边诸地。现代赣语的主要源头也就源自于这次人口大迁徙。[28]
    中原汉人徙赣主要是经江东进入江西的,北片赣语应该是江西境内最早形成的方言,它的一些存古特征是其他赣语方言所没有的。例如从上古到中古的声母中都有的全浊声母b、d、g、ʣ等都保留在鄱阳湖周边的市县方言。
    经历南朝数百年的时间,豫章郡的原有方言可能吸收了不少当时中原话的成分,但是仍旧保留着自己固有的特征。《南史·胡谐之传》记载:‘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上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这段记叙中的所谓“正音”,是指永嘉之乱以后在南朝数百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即当时主要通行于金陵城里官僚阶层内所使用的“金陵”话。因其在政治上带有权威性,所以又被称为“正音”。这里所谓的“傒语”,即当时南昌一带的本地语言。
    时期,经过盛唐二百多年的稳定发展,赣语的主要特点已经与现在相差无几。唐朝的初期,中原居民大范围地迁徙入江西,尤其是鄱阳湖平原,这时期便产生了原始北片赣语。沙加尔认为,已经消失的唐朝长安方言的一些特征至今仍保存在北区赣语中:武宁、湖口等地的真正的全浊声母;齿槽音后谈[a]、覃[o]韵组字的不同,等等。此外,沙加尔在陕西发现一些地方和赣语相类的特征,如“鼻”字在赣语和陕西部分地方都是读作入声。在陕西南部(如洪洞、万荣等地)以及徽州等地还发现送气清化等赣语的显著特征。沙加尔因此认为这可能是唐朝时陕西对江西的移民导致的。到了唐末五代十国的二百年间,又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战乱,大量北方汉人迁移至东南之地。
    赣语自唐朝以后就基本定型,但之后随着不断地外来文化影响,赣语因此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词汇,如新传入的中亚文化中的伊斯兰词汇,佛教文化的梵语词等。
    到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中原汉人持续南迁。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湖南东北、湖北东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山区、安徽南部的安庆、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从六朝至唐、五代是上古汉语发展为中古汉语的转变期。早期入赣的汉人带来的是上古音和上古语词,后期入赣则带来中古音和中古语词。因此从现代的赣语各方言,还可以明显地看到上古和中古的两个语言层次。
    近古时期
    主条目:近世赣语近代赣语长江以北的地区历经汉末丧乱、三国纷争、五胡十六国混战以及隋唐宋三代的长期发展以后,中国北方的语言逐渐混同,内部一致性日益增加。宋朝偏安南方的时期,北方汉语开始向现代官话的方向发展。至于时期,中央朝廷都将首都设置在今日的北京(大都燕京),同时以此间形成的北方话作为“正音”。长江作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江西地域山脉纵横,河流交错,于是赣语受北方话的影响比较少,比如赣语至今没有北方官话在这段时期发展所形成的卷舌音等语音现象,因此赣语与官话之间的差异也就此不断拉大。同时因为江西地理上几乎和各个汉语接壤共界,使得其边缘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语言影响,赣语自身特点遂有所淡化。
    江西处于中国历史上历次中原汉民南迁的中心地带,江西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出现了令后世惊羡的政治、经济和人文景观,因此赣语对我国文化、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并且是我国古典戏剧赣剧采茶戏弋阳腔等重要艺术流派的说白语言,故历代有过不少夹杂赣语的作品。
    现代时期
    在二十世纪初,民国政府曾有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而制定的国语。但因政治、战争等诸多因素未能有效施行。1949年全中国基本统一之后,中国大陆开始加大中国语言统一工作的力度,赣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因而处境堪忧。中国大陆政府为了“推广普通话”而严格限制在公众场合中使用地方语言。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快速发展,赣语受到北方官话的冲击越来越大,以致现如今年轻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经不能使用纯正的赣语,甚至不再会使用赣语。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为未受过普通话训练,通常在说普通话的场合会夹杂浓厚的赣语腔调,从而形成饶有趣味的“塑料普通话”。近年来中国各地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赣语也逐步走上大众传媒。
    显示▼隐藏▲赣语的历史
        百越语
    (春秋以前)
     古吴语
    (春秋时期)
     古楚语
    (战国时期)
     古汉语
    (秦汉以后)
                               
              
                             
              
                古赣语  
                           
            
                现代赣语    现代客家话
                                          
                                             
    怀岳片 耒资片 大通片 昌都片 吉茶片 抚广片 宜浏片 鹰弋片 洞绥片
    语音历史
    赣语是多层次多来源的。秦汉以后南迁的中原移民带来的汉语与当时江西土著居民的语言吴楚语相融合,在三国时期产生了赣语。唐宋元历次北方南下移民潮的冲击,是赣语发生了一次次的深刻变化。移民年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导致了现代赣语中也就积累了不同时期古汉语的语音层次。[29]
    上古层次
    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一个广为接收的上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即“古无轻唇音”,有“帮滂并明”,无“非敷奉微”;以及“古无舌上音”,有“端透定”,无“知彻澄”。而赣语中最存古的层次就表现在声母方面轻唇音非、敷、奉、微各母字还保留着重唇音pʰ、m;舌上音知、彻、澄二、三等,正齿音三等章、昌两母读t、tʰ,船、书、禅三母部分字读tʰ;正齿音二等初、崇两母部分字读tʰ;还有齿头音清、从两母读tʰ;而且更加有来母三四等字有些读t、tʰ。在韵母方面宕、江两摄字上,中古是-ŋ尾,上古汉语却以-m尾,如风、讽、枫、凤、熊原,赣语的永安话等方言这类字有不少今仍读-m尾,这是在其他汉语中都比较罕见。韵母方面文白异读元音由i、e读a,这a元音可能出现更早。在声调方面保存的古辅音韵尾-ŋ和k、-n和-t、-m和-p仍对应分明。清代古语音学的“殿后人”黄侃,提出“上古声母十九纽”,其中有“疑纽”,今普通话“肉、日、冉、染、任、人、忍”等字都归为“日纽”,而赣语则仍入“疑纽”。
    赣语次古层次的读音是魏晋时期中原移民带入江西的。它形成于一世纪至六世纪末之间,非常接近当时中国四至六世纪的首都——金陵地区的口音。对照切韵的体系,赣语西北方言的浊塞辅音仍然是真正的浊音。至于元音体系,赣语至今能分辨咸、摄一等字,如在齿龈音后覃组为[-on],而谈组为[-an];再者赣语还能够分辨遇摄三等字,如在软腭音后鱼组为[-iɛ],而虞组为[-y];再就是区分蟹摄二等字,如开口洪音后皆组为[-ai],而佳组为[-a]。这些特征都显示出赣语的次古层次和古吴语非常接近的。
    • 唐以前轻唇读为重唇([f]读为[p、pʰ]),史称“古无轻唇音”,赣语各方言至今仍将许多轻唇音字读为重唇音声母。例如:浮、甫、辅声母为[pʰ];问、望、忘声母为[m]。
    • 唐以前舌上音均读为舌头音([ȶ]读为[t]),史称“古无舌上音”,赣语各方言存在大量将舌上音字读为舌头音声母。例如:啄、涿声母俱为[t]。
    • 上古音匣母、群母相关,谐声也通谐(如甲-匣、合-鸽、今-含),赣语也把部分匣母字读为k声母。例如:呼、环、(底)下声母全为[kʰ]。
    • 上古歌韵字读[a]元音,汉代佛经译音以陀、罗译da、la,今赣语方言歌韵字白读仍有以a为主要原因的。例如:大、我(部分方言)元音都为[a]。
     中古层次
    时期从北方中原大量迁徙而来的移民带来今天赣语中的中古层次。这时的语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标准语音,以当时的长安方言为基准。此时的浊塞辅音正在减弱中;双唇的唇齿化已经完成。元音的区分大致依靠传统音韵的“等”。原本的音调系统已经有四声调个分为二。辅音尾保留无变。因为使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这个语言层次在赣语中逐渐吸收,但没有完全掩盖之前的历史层次。江西持续接收著唐朝时迁徙来的大量中原移民,相同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广东。今天江西、广东的语言仍然有“同系”的模样。
    赣语中梗摄阳声韵通常有文白两读,白读又有不同读音,一种白读为[en、in、ən],一种白读为[aŋ、iaŋ、uaŋ],如:正[ʦɪn]义、舞正[ʦaŋ];行时[hen]、行[haŋ]路。这种同一韵摄乃至同一字存在不同的读音意味着不同的历史层次。梗摄阳声韵白读为[aŋ、iaŋ、uaŋ]大约代表着两宋期间中原汉语的读音,随着避难南迁的中原移民引入赣语。而白读为[en、eŋ]则代表着原始赣语的读音,这一历史层次在读音保守的地区存留的更丰富。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中古音见系声母在洪音、细音前读为k、kh、h的特征。例如:锯、许、交、鞋。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中古音鱼、虞二韵有别的特点。例如:去、渠。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匣、母、云母相混的特点(横、围声母相同)。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山蟹一二等韵有别(介、盖和干、间不同韵)。
    • 赣语各方言保留有曾、梗两摄字韵母有别(升、声和食、石不同韵)。
    • 中古音声调有入声,声母分清浊,赣语各方言大致按声母的清浊分读为阴入和阳入两类。例如:杀石六绿
    近古层次
    近古层次则具有其他存古层次的属性。前述诸层次都是由强劲的迁移人口带来的,第三层次却是自宋、元以来借自于当时的官话。但赣语的音韵没有随着不断叠加的历史层次而减少。音韵的改变,本地音或外来音都参照于各历史层次比例上的发音。唐末至元侵这期间江西政治上不稳定,也就在音韵上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其中一些变化是赣语和一些官话方言所共有的,如蟹摄、梗摄的三、四等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混合,齿龈音和舌尖后音的混淆导致三类sifflente减少为二,在前低元音后的软腭音辅音尾的apicalisation;其他还有些是赣语和湘语之间共有的,如中舌中元音[ə]的anteriorisation。这表示赣语的相关演变如同语言的创新中心,他在当地的独立性更加有权威性。之后,文学的层次已经形成,老的塞音和塞擦音(至少在A调之下)已经变为送气清音,再之后h-在前高元音后腭化为ɕ-、在-u前变为双唇音f-,送气音和h-因为源自音调的自我修正而浊化。这导致音调系统上的一次大的重整。另一个音调的自我修正而发生的改变是正在进行中的将ɸu-替代f-。
    近古层次大致是属于两宋时期这一历史阶段,包括:
    • 全浊声母清化,歩、白、豆、坐读为送气清声母。
    • 见系二等字仍读为k、kh、h,例如:减、敲、瞎。
    • 歌、麻韵之别,例如:歌、家各不同韵。
    • 唐江二韵字相混,例如:讲、降和角、各相互同音。
    词汇历史
    上古层次
    只列举部分在赣语口语中经常使用的上古语词,以东汉许慎所编中国最早字书《说文解字》及部分先秦古代文献为证:
    • 鼎 《说文·片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今赣语称尖底炊具为“鼎罐”。
    • 攎 《说文·手部》:“拏持也。”今赣语谓收拢为“攎”。
    • 禾 《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今赣语谓水稻为“禾”。
    • 炙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今赣语谓烤火为“炙火”。
    • 筑 《诗·大雅·绵》:“筑之登登,削屡冯冯。”今赣语谓堵塞为“筑”。
    • 秆 《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今赣语谓稻草为“秆”。
    • 供 《逸周书·谥法》:“敬事供上曰恭。”今赣语谓赡养父母为“供”。
    • 隑 《玉篇》:“企立也。”今赣语谓斜靠为“隑”。
    • 衁 《左传·僖公十五年》:“士刲羊,亦无衁也。”今赣语谓猪血为“猪衁子”。
    • 索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或取一编菅焉,或取一秉秆焉,国人投之,遂弗爇也。”今赣语谓绳子为“索”。
    • 牸 《易林·讼之井》:“大壮肥牸,惠我诸舅。”今赣语谓母牛为“牛牸”。
    • 晏 《论语·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今赣语谓晚至为“晏”。
    • 弆 《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弆)之。”今赣语谓秘藏为“弆”。
    • 桡 《周礼·考工记·矢人》:“桡之以视其鸿杀之称也。”今赣语谓弯曲为“桡”。
    • 甑 《周礼·考工记·陶人》:“陶人为甑,实二釜,厚半寸,唇寸,七穿。”今赣语谓镂空炊具为“甑子”。
    • 厦 《玉篇·广部》:“厦……今之门庑也。”今赣语谓屋舍为“厦仂”。
    • 顉 《列子·汤问》:“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今赣语谓摇头为“顉”。
    中古层次
    赣语拥有一大批有音无字的口语词,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在《广韵》、《集韵》等唐宋语言著作及其他文学创作中找到出处。如:濛、畈、僬、㸺、𡖓、𠞊、䞀、㿭、糁、醭、揇、捼、厾、鐾、𡱰、笕、筅、䅴、㧸、㧾、笪、㶣、擆、忺、捩、挍、𢄺、㧎、炀、吻、戾……
    • 跍 蹲 《广韵》:苦胡切,蹲儿
    • 磉 柱下石 《广韵》:写朗切,柱下石
    • 䐁 底部 《广韵》:丁谷切,尾下窍也;《集韵》:臀也
    • 㬹 脚跟 《集韵》:甾茎切,足筋
    • 沕 潜水 《集韵》:莫佩切,潜藏也
    • 㧍 牵扯 《集韵》:晡横切,相牵也
    • 徛 站立 《广韵》:渠倚切,立也
    • 𠖫 覆盖 《集韵》:古𧝓切,盖也
    • 隌 手捂 《集韵》:于金切,隐闇也
    • 諹 热闹 《广韵》:余亮切,欢也
    • 囥 秘藏 《集韵》:口浪切,藏也
    • 抱 孵 《广韵》:薄报切,鸟抱子
    • 敨 展开 《集韵》:展也
     近古层次
    江西的经济、教育、文化在三个朝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宋、明两代,官场和文人雅士使用的雅言、避讳语也传入正常交际口语当中。比如在赣语中排泄为“出恭”源于古时科举的应试用语,甚至在赣语中还衍化出“大、小恭(大小便)”、“结恭(便秘)”等引申词。《广韵》中“大”有“涂盖切”[tʰai]和“唐左切”[tʰo]两个读音。而在赣语中,“大”表“庞大”义时读[tʰai],表“大娘”等亲属用语时读[tʰo]。对于“大娘”等表达还可以冠以排行数,如“大大娘”、“细大娘”等,“大”的两个读音则全部得到体现。其他还有很多有如“相公”、“撇脱”、“齐整”等大量词汇都是来源于此段时期。
    至于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地域交流的加强,赣语同其他汉语都引进了大量外来词。以佛教词汇为例,诸如头世、现世、做偈、功德、解脱、清静、造化、造恶、烧香、罪过、阿弥陀佛等词汇都是作为口语词在赣语中使用。西洋引进词主要以英语为主,如“巴士”来自bus(赣语中还依据大小分其为大巴、中巴等),“泵”来自pump(赣语中动、名词两用),“朱古力”来自chocolate(亦使用“巧克力”),“磅”来自pound(赣语中动、名词两用)等等。
    分划历史
    在现代汉语研究刚刚起步的二十世纪初期,章太炎曾在《訄书》初刻本(1990年)把汉语分为十种,对江西地域的描述为:“及江之中,湖北、湖南、江西为一种”,“福建之汀,附属于江西,而从赣”,这都非常接近今日对赣语的区域描写。193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发行的《中华民国新地图》第五图乙“语言区域图”中,赣语被划归华南官话区;1939年上海申报馆出版发行的《中国分省新图》第四版“语言区域图”中,赣语则被划归为下江官话。黎锦熙曾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给上海申报馆《中国分省新图》拟定的《中国语言区域图》作了一个略加调整的说明表,主张把中国境内的汉语方言分为五大系,十七区,其中赣语与湘语合为江湖区,附于下江官话。1936年,罗常培在《临川音系》的论述中认为赣语和客家话是“同系异派”,这直接影响李方桂在1937年的《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中国年鉴》)中把赣语和客家话合为一类,同样的划分亦被采用于赵元任在《国语入门》(1948年)中的汉语分区。194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中华民国新地图》的《语言规划图》中,依据古浊声元音值的变化将赣语独立成区。1955年,丁声树、李荣在“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上发表《汉语方言调查》依旧将赣语和客家话相互分开。这段时期的学术结果对之后历次的汉语分类都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1980年袁家骅的《汉语方言概要》,还是1987年两国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亦或是1989年李荣的《汉语方言的分区》,赣语都一直都是单列成区。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