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1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0 发表于: 2011-04-27
巴克特里亚
百科名片
公元前 3世纪中叶希腊殖民者在中亚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又称“中亚希腊王国”。首都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尔赫)。“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对今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富汗东北部地区的称呼。

目录

简介
世系表
名称由来
兴衰过程
经济情况
等级制度
影响
编辑本段简介
  在希腊人入侵巴克特里亚之前,阿姆河沿岸已经有一个西元前2  巴克特里亚地图
000多年前的那摩扎(Namazga)文化,土著是东伊朗族,是斯基泰人和塞种的近亲;大夏的阿姆河流域也是雅利安人的故乡。现存远古考古文物有一些不超过15厘米高的距今4000多年的小头大身女性雕像。
编辑本段世系表
  大夏国(巴克特里亚王国) (前256-公元1)   前256—248年迪奥多图斯一世·索特尔(总督)   前248—235年迪奥多图斯二世(称王)   前235—200年欧提德穆斯一世·狄奥斯   前200—185年德米特里厄斯一世   前200—190年欧提德穆斯二世   前190—180年安提马库斯  西元前3千年晚期2千年早期大夏雕塑
一世·狄奥斯   前185—175年潘塔里奥   前180—165年德米特里厄斯二世·安提克图斯   前180—165年阿加提奥克勒斯   前171—155年欧克拉提德斯一世   前155—130年梅纳德·索特尔·迪卡伊奥斯(米林达)   前155—?年普拉托   前155—140年赫利俄克勒斯一世   前140—?年欧克拉提德斯二世   前130—125年安提马库斯二世   前130—95年斯特拉托一世·埃皮菲内斯·索特尔·迪卡伊奥斯   前130—120年阿尔切毕乌斯   前125—115年菲罗克斯埃努斯   前?—125年佐伊鲁斯   前120—115年赫利俄克勒斯二世   前120—110年吕西亚斯   前115—100年安提埃尔西达斯   前115—95年阿波罗多图斯   前95—80年佐伊鲁斯;迪奥伊西乌斯;阿波罗范内斯   前95—85年尼西亚斯   前95—85年迪奥梅德斯   前95—80年泰勒福斯   前85—70年希波斯特拉图斯   前85—75年埃米塔斯   前?—75年迪奥皮鲁斯   前75-55,   或前40-公元1年赫尔马欧斯·索特尔[1]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公元前3世纪中叶希腊殖民者在中亚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首都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尔赫)。“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对今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富汗东北部地区的称呼。这一地区是古代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枢纽,公元前6世纪后期起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原居民属东伊朗族。
编辑本段兴衰过程
  公元前329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此地后,即以此为其东方领地的统治中心。塞琉西王朝统治中亚时,更将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移居此地。公元前255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约前256~前248在位)宣告独立。并委派其亲属和功臣为各州总督。   约公元前230年,索格狄亚那总督欧西德穆斯夺得王位。公元前208年,他挫败安条克三世率领的塞琉西军队,迫使后者正式承认巴克特里亚王国。其子德米特里一世(约前200~前185在位)即位后,将喀布尔、犍陀罗和旁遮普等地纳入王国的版图。至公元前2世纪70年代时,王国的版图东起恒河中游流域,西达波斯沙漠,南抵孟买湾,北界锡尔河,势力鼎盛。但就在这时,监领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的欧克拉蒂德斯发动叛乱,在巴克特里亚称王。从此,王国以兴都库什山为界,分裂为南北二朝,互相攻战不已。一些势强的总督或将军乘机割据一方,国势转衰。   公元前145年,巴克特里亚为大月氏人和部分塞种人所征服。公元前1世纪末至公元1世纪初,控制喀布尔和犍陀罗地区的赫尔谟尤斯一度势强,但在安息却很快衰亡。
编辑本段经济情况
  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中亚的农业和畜牧业迅速发展,种植小麦、稻谷  西元前2千年早期的巴克特里亚铜箔印章
、葡萄。费尔干纳盆地以出产良马著称。公元前3世纪以后,城市经济繁荣。希腊的宗教、建筑风格、雕塑技艺、钱币和金属器皿的铸造技术在中亚及南亚北部广泛流行。由于希腊殖民者积极地同其故土保持联系,加之中亚居民善于经商的传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交通亦有很大发展。从中国西北经中亚或从中国西南经由印度去西方的商道,都经过巴克特里亚,因此中介商业十分发达。
编辑本段等级制度
  在当时已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等级的居住区域和房屋有十分明显的差别。据铭文研究,希腊语是王国的官方语言,而希腊字母也往往被用来标写或改写本地方言。这一时期,希腊的宗教,建筑风格、雕塑技艺、钱币和金属器皿的铸造技术在中亚及南亚北部广泛流行。由于希腊殖民者积极地同其故土保持联系,加之中亚居民善于经商的传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交通亦有很大发展。从中国西北经中亚或从中国西南经由印度去西方的商道,都经过巴克特里亚,因此中介商业十分发达。
编辑本段影响
  由希腊移民创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构成等都植根于古老的希腊文明。由于这种外来文化是被移植、发展于同样具有古老文明的中亚腹地,并不断受到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因而形成了一种以希腊文化为基调的混成文化。这种文化,对中亚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甚深,对中亚周边各文明区亦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1 发表于: 2011-04-27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英文:American Indian geographical race   释文: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分布于北美、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包括很大数量的地域人种和微人种,是美洲的土著居民。过去曾将其划入蒙古人种,肤色棕褐或棕红,粗直发,发黑眼黑,体毛稀疏,男子秃顶和生痤疮者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颅骨骨缝复杂。并常有缝间骨增加现象,如印加骨(顶枕间骨)。身材较矮小,躯干相对较长,脊柱不弯或很少弯曲,手、脚均较小。无A2、B型和Rh 阴性血型,N型也很少,Diego 阴性出现率高。其血型特征与蒙古人种截然不同。自欧洲殖民者迁入美洲后,土著印第安人被迫迁向荒凉和偏僻地域,或遭大量屠戮,在北美尤甚。在中美及南美洲现代居民中相当多的居民是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在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和南美部分地区则为印第安人与尼格罗人种的混血后裔。在巴西等热带雨林地区尚可找到血统较纯正的印第安人种的聚集部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2 发表于: 2011-04-27
地中海人种  地中海人种   欧罗巴人种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在南欧、北非、中东和印巴次大陆。肤色、发色、眼色都很深。波状发、高而窄的长鼻、窄长形面部、长头型、身材较矮。主要分为大西洋—地中海类型(又称西部地中海类型)和印度-地中海类型(东部地中海类型)。大西洋-地中海类型,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印度-地中海类型又称东部地中海类型,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和印巴次大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3 发表于: 2011-04-27
索马里人      
索马里人(Somali)   东北非索马里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约1108万人(1995),占全国人口的98%。另有部分人分布在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肯尼亚东北部和吉布提共和国东部。属黑白混血的埃塞俄比亚人种。按地域分为北、中、南、西4部分,包括伊萨人、格里人、伊沙克人、米杰廷人、哈维亚人、萨布人、欧加登人和迪尔人等支族。使用索马里语,分多种方言,属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东支。曾用奥斯曼体文字,1973年改用拉丁文字。索马里人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内陆山地和丛林地带的居民仍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见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   索马利人   非洲民族。其居地为索马里全境、吉布提一狭长地带、埃塞俄比亚南部欧加登(Ogaden)地区和肯亚西北部分地区。语言属含闪语系库施特语族(Cushitic)。虽然索马里人按北部、中部、南部各地区分为3大群体,但是他们具有高度统一的文化和很强的民族自豪感。索马利人主要是游牧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但对教义模糊不清,宗教活动主要仍是崇拜祖先。第二范畴的索马利人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居民和农民,特别是非洲之角沿岸的居民,因长期同伊斯兰文化密切接触,已使本身文化高度发达,信奉正统伊斯兰教,而其地理位置也使城镇居民成为阿拉伯世界和内陆索马利人放牧部落之间的商业中间人。   其发祥地为今索马里西北州地区,原始群体为格里人。13世纪时曾建立过封建帝国。14世纪索马里人开始向东、向南迁移,16世纪占据整个半岛,迫使谢贝利河中下游的班图人(见班图尼格罗人)南迁,上游的加拉人向西南扩散。自19世纪末起,英、法、意殖民势力侵入,将索马里人分布区切割为5块:北、中、南索马里人分别受法、英、意控制,西索马里人居住的欧加登地区并入埃塞俄比亚,另一部分则划归肯尼亚。1960年, 英、 意控制区先后争得独立,同年合并成立索马里共和国。1969年10月21日改国名为索马里民主共和国。1976年7月成立“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并接管最高革命委员会的全部权力,同月西亚德任总统。法属索马里于1977年独立,成立吉布提共和国。   索马里人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讲究礼貌,社会交往注重礼仪,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索马里人同外来客人交往时,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地握手问候致意,寒暄时间长,显得亲切友善。相互熟悉的朋友见面,多数要相互拥抱,进行一番内容广泛的问候。当地人遇见身份和地位显赫的贵宾,总是行右腿跪地的大礼。男女见面,多是以微笑表示问候,相互间讲话不多,男女相互握手的现象更是少见。   在社会交往场所,索马里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着装,非常讲究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无论是出席正式场合或者外出访友,还是在家中接待客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士,绝大多数是西装革履,系着领带,皮鞋擦得铮亮。许多索马里人也喜欢穿一身民族服装,男士总是一身宽大棉布袍,女士多穿一身色彩艳丽的连衣裙,而且还要佩戴一块花色的头巾。   允许一夫多妻。男女均行割礼。不同程度地保存年龄结群制度。   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骆驼、长角牛、羊及少量马匹;内陆居民仍过半游牧生活。居住在谢贝利河和朱巴河中下游的哈维亚人和萨布人以农业为生,接受并发展了原土著班图人的农耕文化,种植高粱、玉米、大麦、小麦、豆类、棉花和香蕉。沿海地带的居民从事渔业或食盐贸易。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4 发表于: 2011-04-27
钦察人
百科名片
钦察人,古代欧亚以游牧为主业的民族。俄国人叫波洛维赤人,拜占庭人称其为科马洛伊人,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库蛮,匈牙利人称其为昆人。俄国编年史在1054年第一次提到他们出现在黑海以北草原,马迦特在他的著作《库蛮民俗论》中指出,1120-1221年钦察人经常在高加索地区与格鲁吉亚人联盟对付伊斯兰教徒。钦察人的领地西起第聂伯河(包括克里米亚半岛),东北为伏尔加河中游地区直抵不里阿耳,东南到乌拉尔河。

目录

由突厥系后裔构成
康居国后人简介
历史
十二部钦察部族
历史发展
演变由突厥系后裔构成
康居国后人 简介
历史
十二部钦察部族
历史发展
演变
展开 编辑本段由突厥系后裔构成
  公元前3世纪建立康居国。悦般【160-490】时期并入悦般。7世纪建立康勒联盟(659—750),后臣服于基马克汗国【750-1035】,在公元1035年建立克普恰克汗国。1237年克普恰克汗国和西克普恰克联盟解体。   钦察人祖先康居与阿兰乌孙等溶合而成突厥悦般后裔。克普恰克汗国【1035-1219】是由基马克,乌古斯及克普恰克,佩切涅格人突骑施 ,康勒,可萨,马扎尔,阿儿根[AR HUN},保加儿{BUL HAR},乌孙{UYSUN},阿勒班-悦般{ALBAN} ,杜拉特五部{DULAT 5 RU ],葛逻禄{KAR LEKH],阍儿阿特{HONG ER AT}等部落组成的集团,后续加入九印乃蛮{TUHUZ TANG BALE NAIMAN }及十二十字克烈[ON EKE ASHA MAYLE KEREY}等部落。   在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前期,钦察奴隶大受欢迎,这些人中最著名的是拜巴尔。钦察部中的康居是相当着名的部落,德里苏丹国的首一个王朝的苏丹是出自此部落。著名历史人物;拜巴尔一世(胜利王)(豹子一样的国王)(全名为:马利克·扎希尔·鲁克-丁·拜巴尔,1223年~1277年7月1日)埃及苏丹,马木留克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1260年~1277年在位)。他是一个强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基马克汗国 (750—1035)قيماق قاحاناتى时期在汗国境内的沃伦保城诞生法拉比。法拉比(870—950)哈萨克族钦察康里著名哲学家、自然科学家、音乐理论家在沃伦保{ORN BOR}克普恰克人叫哈喇啜克{KARA CHUOK}今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州突厥斯坦{TURKSTAN}附近诞生。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被称为亚洲的亚里士多德。全名艾布奈斯尔·穆罕默德依本·穆罕默德吾孜拉克·泰尔汉依·艾勒-法拉比 。在史集中,“钦察”的意思解为空心树。   历史   “钦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时中亚地区的编年史里。库曼(Cuman)[3]人亦是钦察的一部,位于钦察的西部,即今日的俄罗斯南部。这部落是钦察部中最著名的,有些受突厥人逼迫前往匈牙利,人数大约4万帐30万人克普恰克 ,永久和马札儿人同化。欧洲人也因此以库曼称呼钦察人,匈牙利共党领袖贝拉是钦察人之后。但在俄罗斯及乌克兰却被称为波洛韦茨人(Половци)。“库曼”的意思,就是浅色皮肤的意思。他们夏季在保加尔汗国一带放牧,冬天在八剌沙衮(Balasagun)过冬。七世纪时臣服于西突厥{蓝突厥杜拉特}。九世纪至脱离基马克并逐步强大。后并入克普恰克汗国,以伏尔加河为界,分东西二部。东部包括葛逻禄、康里、黑契丹。西部包括保加尔人与巴什基尔人。9 实际入侵哈喇汗西域。9实际到12世纪欧亚草原以称钦察草原。   钦察人操突厥语,最重要的记录是一部13世纪后期的库曼语辞典[4],是一本拉丁语与钦察语的词典。驻留在埃及、说突厥语的马木留克人的存在,也刺激了钦察-阿拉伯语字典的汇编和研讨,这对多种古突厥语的研究有重大帮助。1237年,蒙古第二次西征,伏尔加河钦察斡勒不儿里克部落首领八赤蛮(Bachman)拒绝投降,被蒙古人腰斩杀死,钦察联盟解体,大部分国土并入金帐汗国,钦察人成为哈萨克人,其他的走投无路,逃亡匈牙利,钦察政权永久消失。
编辑本段康居国后人
简介
  在安息东北方、大月氏北方的国家是康居。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康居与大月氏同是土耳其系的游牧民族。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 Kirgiz )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
历史
  康居人擅长经商,常常到各地去进行贸易,往返于中亚全境,因此康居也成为中亚各国交换国情及传播文化的媒介站。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时,康居还是一个弱小之国,经常派遣质子来华,并且经常贡献礼品。   古代中亚的游牧民族,游牧范围大致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汉时,地处大宛西北,大月氏(即月氏)之北,乌孙以西,奄蔡之东,丁令、坚昆以南。公元前2世纪时,控弦八九万人;前1世纪末国家强盛,统治区域人口已达六十万,胜兵十二万,在中亚形成一个大部落联盟。他们的中心驻地为卑阗城,约当今塔什干或奇姆肯特等地。康居也和一般草原游牧民一样,随季节的变化而迁移牧地,冬季南下栖息于锡尔河一带“乐越匿地”,夏季北上至“蕃内”,两地相距数千里。张骞通西域以前,汉朝已传闻遥远的西方有康居人。张骞从西域归国后说,康居在中亚虽然部众不少,但仍然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出兵伐大宛时,康居曾有意援助大宛,未逞。宣帝神爵四年(前58)始,匈奴内乱,五单于纷争。至五凤二年(前56),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与其弟呼韩邪单于对立。呼韩邪南迁归汉,郅支则率部众向西北迁徙,先设王庭于坚昆(柯尔克孜草原),后应康居王之请,西南移至康居领域内,在都赖水(怛逻斯河,Talas)上兴建了郅支城(今苏联江布尔),扩张势力。 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康居王迎匈奴郅支单于居康居东部合力对抗乌孙。元帝建昭三年(前36),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兵西越帕米尔进击郅支,杀郅支单于于郅支城,稳定了西域形势,但康居对汉仍长期采取敌对态度。公元前后,康居强盛,曾威胁其南邻大月氏。1世纪中叶,贵霜统一大月氏。国势转盛,康居则渐趋衰败。晋武帝泰始中(公元265-274),遣使献善马,南北朝时,役属于嚈哒。至3世纪时似仍游牧于锡尔河中游,其后益弱,势力远不如两汉时代。钦察人是康国之后裔。
编辑本段十二部钦察部族
  十二部钦察部族之名为:托合萨巴、弘古尔、吾鲁、塔尔汗、扎拉依尔、吾拉什、拜延杜尔、别西伲、克烈、托尔吐勒、塔兹、布达克。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钦察可追随到汉朝时期的康居国,钦察及克普恰克是古代中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联盟,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历史记载他们 。历史上的克普恰克人是指钦察人,突厥系后裔构成的。康国{康居}之后的克普恰克人口众多,克普恰克[KEPQAK}在12世纪末,人口接近100万,在中亚形成克普恰克乌卢斯[KEPQAK ULES]。阿提拉军队的主力,其实是由钦察人与咄陆{杜拉特}人,匈人与其他突厥人构成。现在钦察人分布在南哈萨克斯坦州与卡拉干达州,人口180万。现今匈牙利有30万克普恰克,钦察人。克普恰克,钦察人也是一个在现代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部落的名称。“钦察”哈萨克族大中月氏的一个两大部落名称,及“康居”于“克昔恰克”。
编辑本段演变
  现在钦察人分布在南哈萨克斯坦州与卡拉干达州,人口180万。现今匈牙利有30万克普恰克,钦察人。克普恰克,钦察人也是一个在现代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部落的名称。 克普恰克人操突厥语,最重要的记录是一部13世纪后期的库曼语辞典{Codex Cumanicus}[4],是一本拉丁语与钦察语的词典。驻留在埃及、说突厥语的马木留克人的存在,也刺激了钦察-阿拉伯语字典的汇编和研讨,这对多种古突厥语的研究有重要助。 现在突厥语西北语支名为钦察语支,有些突厥部落是他们的后人:西伯利亚鞑靼人(他们是一部分蒙古时代的塔塔儿人与钦察及当地土著的混血种)、诺盖人、哈萨克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卡拉恰伊人、库梅克人、卡拉伊姆人 、卡拉卡尔帕克族、乌兹别克人 、吉尔吉斯人、喀山鞑靼人、巴什基尔人。哈萨克人钦察人最直接后裔,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语言(哈萨克语是钦察语的方言),保留了最多钦察人特色。哈萨克人与吉尔吉斯人有钦察部落,克里米亚有一条村名为钦察,钦察一名也出现在乌古斯可汗传说的史诗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5 发表于: 2011-04-27
阿尔巴津人
百科名片
   阿尔巴津旗人阿尔巴津人(俄语: албазинцы 英语:Albazinians) ,中国人里面俄罗斯后裔组成的群体中的一个。他们是1685年移居到北京的俄罗斯哥萨克人后裔,现在有25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和天津,有一小部分居住在黑龙江。一些资料认为他们被归类为中华民族里面的俄罗斯族,另一些资料认为是满族。

目录

起源
事件
风俗
编辑本段起源
  阿尔巴津人的祖先哥萨克人是俄罗斯人里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主要是俄罗斯裔和乌克兰裔里面崇尚自由,反抗沙皇统治而到顿河附近定居的农民。俄罗斯沙皇收买了哥萨克人的统治阶级和贵族,利用哥萨克人占领了西伯利亚,并且到达到黑龙江和太平洋沿岸。他们是沙俄帝国开拓疆域的主要力量,在东欧,中亚和东北亚都有他们的分布。中国境内的阿尔巴津人的祖先是沙俄开拓西伯利亚之后聚居在黑龙江沿岸阿尔巴津港口的哥萨克人。
编辑本段事件
  15世纪中期,沙俄加强了在外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的军事和宗教活动,一方面移民俄罗斯人到此定居,一方面迫使很多当地民族放弃萨满教,转信东正教,并且归顺和效忠沙皇。一些通古斯民族和蒙古部落向沙俄靠近后引起了清朝皇帝对边防的担忧。1685年,清康熙帝在阿尔巴津打败沙俄后让50个当地哥萨克人(包括塔塔尔人)随军回到北京。 他们被编入镶黄旗,驻守北京东直门。康熙皇帝并允许他们把一所关帝庙改为东正教堂。
编辑本段风俗
  俄罗斯姓Yakovlev, Dubinin 和 Romanov 分别改为了汉人的姚,杜和罗姓。这些哥萨克人被允许与当地被杀头的罪犯所留下的寡妇结婚。他们的后裔与当地中国人结婚,尽管他们已经不再说俄语,但是他们的东正教信仰得以保存。俄罗斯东正教会从1713年开始给北京派送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后期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发现,尽管保持了他们的信仰,阿尔巴津人逐渐不再有俄罗斯人的体貌特征。到十九世纪末,估计有1000位阿尔巴津人居住在北京。   义和团事件中,很多外国人和中国基督教教徒被害。俄罗斯东正教会声称当中有222位阿尔巴津人被杀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几个阿尔巴津人家庭移居前苏联,但是绝大部分选择留在了中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6 发表于: 2011-04-27
东南亚地域人种  东南亚地域人种   英文:Southeast Asian local race   释文:蒙古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  尼格利陀人
[1]缅甸、印尼、菲律宾及婆罗洲一带,非洲马达加斯岛上居民亦属之。肤色浅褐色、棕色至暗褐色,脸宽,鼻宽但不扁平,通常不具蒙古褶。身材较矮小,黑色直发。Rh阴性无或极少,Rh阳性极为普遍。与周围人种有混血,如尼格利陀、印度、澳大利亚和阿拉伯人等。适应于地理环境,易患各种营养缺乏症,如蛋白质及维生素B1、C,甚至A缺乏症,以利于仅摄取少量热量即能生存。生活于马达加斯加岛的蒙古人种,与印度尼西亚人有血缘关系[2]。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7 发表于: 2011-04-27
楚科奇人      
楚科奇人总计1.4万(1979年),是古亚细亚语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大多居住在马加丹州楚科奇民族区,近1000人居住在堪察加半岛的科里亚克民族区,还有300人居住在雅库特自治共和国。   楚科奇人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古亚细亚语族。楚科奇人相信万物有灵,崇尚护身符,信仰萨满教。按生产和生活方式楚科奇人分为两个群体:养鹿楚科奇人和沿海楚科奇人。养鹿楚科奇人主要从事养鹿和狩猎,捕鱼是副业。主要运输工具是鹿拉雪橇,主要食物是鹿肉。沿海楚科奇人主要从事海兽捕猎业,副业是捕鱼和狩猎。主要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和兽皮船,主要食物是海兽肉。   楚科奇人与俄罗斯人的接触始于17世纪40年代,经过长期反抗,最后于18世纪归顺俄国。1930年12月10日成立楚科奇民族专区,1977年改为自治专区,属俄罗斯联邦马加丹州。   楚科奇人民族史志概述楚科奇人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专区境内。国内学界对该民族的情况鲜有介绍,本文根据中外资料,从民族学角度对楚科奇人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8 发表于: 2011-04-27
大利亚地理人种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英文:Australoid geographical race   释文: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居住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过去曾称棕色人种或列入尼格罗人种。肤色多数浓黑,仅巴布亚地域人种呈褐色。波形发至卷发,尤以卷发者多。欧洲人发现澳大利亚时,有土著居民30万,塔斯马尼亚岛4000人。澳大利亚土著主要居住在海岸附近,尤其是东海岸和南海岸及墨累河谷。塔斯马尼亚人肤色黑,卷发。身材短壮,少数站高约6英尺。鼻宽扁,大鼻孔。下颌突出,但下颏后倾。髭须浓密。于1876年最终绝灭(混血种尚存在)。未能留下血型资料。但其体质特征不同于澳大利亚土著,可能为一地域人种。澳大利亚岛的居民身材多细长、下颌突出、眉嵴显著、牙齿硕大,超过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体毛多且浓密,头长而窄,下端宽,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与高加索人种近似。儿童的发色有时为浅黄或微红色。ABO血型系统的B型血出现率很低,MNSS血型系统的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S型血型。与非洲尼格罗人种不同,未发现异常血红蛋白,亦未发现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在澳大利亚本岛有默伊雷(墨累)地域人种及卡彭(奔)塔里(亚)地域人种生存于内地以游动狩猎为生,他们极为适应夜间的寒冷。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达100%),可能意味着M型血型对澳大利亚人种是不利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9 发表于: 2011-04-27
阿卡人
百科名片
   和云南的少数民族一样,中南半岛上的山地民云南省江城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因此“一眼望三国”就成了江城县旅游的一个亮点。三国边地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原始形态生存方式,十分有趣,这一地区的山地民族主要包括赫蒙族、阿卡族、拉祜族、傈僳族、克伦族、勉族、布朗族等。他们和中国西南的很多少数民族是同源的,比如赫蒙族就是中国的苗族,阿卡族就是中国的哈尼族,而勉族实际上是泰国的瑶族。

目录

阿卡人分类
信仰
生存方式
习俗
管理结构
泰国阿卡人分类
宗教
血缘关系、姻亲关系
族群关系
阿卡人 分类
信仰
生存方式
习俗
管理结构
泰国阿卡人 分类
宗教
血缘关系、姻亲关系
族群关系
展开 编辑本段阿卡人
  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称爱尼人,自称阿卡,阿卡人是个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南部(我国称哈尼族)、缅甸东北掸邦、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他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属于典型的高山民族,属于少数民族。
分类
  阿卡人又分为尖头阿卡和平头阿卡,生活在思茅市孟连县境内的阿卡人是人数不多的尖头阿卡.刀耕火种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 。
信仰
  阿卡人信仰原始宗教。
生存方式
  拘无束、简单古朴是这里的生存方式,传统的刀耕火种依然是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住的是茅草屋,烧林开地种植旱稻,一季的庄稼收成只够吃四个月,其余时间全靠上山打猎或采摘野果野山芋维持,当森林烧完时就全寨迁徙;他们信奉神灵,阿卡妇女结婚前一般穿上衣,婚后则上身赤裸,不穿上衣;阿卡人的结婚习俗是女人要先怀孕才能结婚,结婚只需要攀车同意即可;女人结婚后家里所有事务都由女人来做,包括割草、种地,但家里大事小情都由男人做决定;他们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得了病除了请攀车祈祷就是捱着等死,偏远落后的生活方式导致伤寒、虐疾不断;阿卡人共同的价值观是一切平均分配。   泰国、缅甸的阿卡人以种植鸦片为生。云南孟连阿卡人主要种植旱稻、玉米、荞子、甘蔗等。
习俗
  阿卡人村寨处于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交替的一个特殊时期。男人和女人终生不在一个床上睡,房子中间有一个叫“露卡”的东西隔开,男人睡一边,女人睡一边。女人走女人的楼梯,男人走男人的楼梯,把女性贬到特别低。但是很奇怪,女性又保留了一些特别的权利:祭祀祖先的祭台,必须设置在女人这一边的房间里;女人要出嫁,必须获得这一姓最年长女人的同意,才算合法出嫁,才受到这一姓氏的庇护。   有一年,寨子里生了一对双胞胎,这在他们看来是恶鬼降临,于是从祖训杀死双胞胎,举寨搬迁;有人死亡时,攀车(头人)会沿着阿卡人千年前的迁移路线,把死者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管理结构
  传说中,最早的时候寨子没人管理,很混乱,第一代的祖先就给了三个鸡蛋,孵化出来三个人,也就是头人、宗教头领和铁匠,就是管理寨子的人。   寨子至今仍是“三权分立”,一个宗教头领,一个头人,一个铁匠,三个人的权利是相互制约的。每个姓氏有一个“寨老”,就相当于“议员”,构成“议会”,宗教头领又相当于“议长”。有什么事情就开会,喝点酒,抽两根烟,讨论决定。由议长一宣布,这事就成了“法律”了。很民主的一种方式,没有一个人说了算的绝对权力,都可以行使否决权。   在大的法律框架下,寨子的内部管理,依循习惯由他们自己来管理,这在法律上叫“习惯法”。所以他们的头人攀车,也正是“村民小组长”。
编辑本段泰国阿卡人
  20世纪初,阿卡人开始从缅甸向泰国迁徙,泰国的第一个阿卡人村就在泰缅边境。
分类
  泰国的阿卡人根据服装、语言和习俗不同分为3个支系:黝倮阿卡人、倮咪阿卡人、帕咪阿卡人。这3个支系虽然语言有很大不同,但彼此之间可以听得懂。阿卡人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是靠譬玛记忆中的传说记下来的。
宗教
  泛灵论,但后来很多阿卡人皈依了基督教。阿卡人认为万能的神阿婆米耶创造了天神和许多神,他给这些神以力量,让他们保卫太阳、月亮、地球与阿卡人的祖先、现在的阿卡人、他们的牲畜和庄稼。阿卡人原来是和神住在同一个世界,后来他们分开了。俗人住在上面的世界和村庄,神灵住在下面的世界和森林。
血缘关系、姻亲关系
  阿卡人最主要的社会网络纽带。靠着这种关系,阿卡人可以编织成广泛的社会网络。笔者知道有这样一位阿卡人,他有8个孩子,4个孩子和中国人结婚,两个孩子和泰国人结婚(两位女婿一个是阿卡人,一个是泰族),一个孩子和缅甸人结婚,那个未婚的孩子则在曼谷工作。这个家庭建立的亲戚关系既跨国家又跨民族,这样的婚姻关系把个人社会关系编织成强大的商业网络。有了这样的网络,无论是经商还是做别的事情,都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族群关系
  阿卡人另一条重要纽带。阿卡人的文化认同感很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都是阿卡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另外,阿卡人喜欢和别人结拜兄弟或姐妹。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人,如果志趣相投,就会结成兄弟和姐妹。有的人兄弟姐妹少,感觉自己孤单,也会和别人结拜,这样自己就不会受欺负,社会圈子也大了。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