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0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0 发表于: 2011-04-27
埃文基人目录

【概况】
【埃文基自治区】
【人口】
【宗教】
编辑本段【概况】
   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他们传统上是游牧民族,以捕鱼、       
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在西伯利亚,有3万多埃文基人,但仅有1/5的人能讲本族语言。经济活动北部以渔猎、驯鹿、毛皮和养殖为主,并有石墨、煤炭等采矿业;南部有加工业和制造业。
编辑本段【埃文基自治区】
  埃文基自治区于1930年12月10日成立,原隶属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按照1992年联邦条约和1993年俄罗斯宪法规定,成为俄联邦的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属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自治区的土地面积为76.76万平方公里,占全俄的4.5%、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33%。有拜基特、伊利姆佩亚和通古斯卡—丘尼亚3个行政区、图拉镇(0.58万人)和20个村。自治区中心为图拉镇,距莫斯科5738公里,距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1630公里。
编辑本段【人口】
  2003年该自治区人口为15,900人。
编辑本段【宗教】
  塔利茨人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留萨满教的信仰。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通常泛指东起白令海峡、西迄斯堪的纳维亚拉普兰地区之间整个亚、欧两洲北部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各族人民信仰的该类宗教;也有广义地借指今天世界各地原始社会土著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特别是北美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人的原始宗教。12世纪中叶,中国南宋徐梦莘所撰《三朝北盟会编》中,已用“珊蛮”一词,记述了女真人信奉的萨满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1 发表于: 2011-04-27
尼格利陀人
百科名片
   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称矮黑人,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于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和安达曼群岛,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类族群之一。他们可能是东南亚 (包含新几内亚) 的原住民。矮黑人和其他人种比较起来有最纯的粒线体DNA基因库,因此他们的粒线体DNA被拿来当做研究遗传漂变的基础。

目录

简介
人种特征
文化经济
基因
编辑本段简介
      
尼格利陀人   Nagritos   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着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人关系疏远,并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学者对这个结果有两种假说: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说”的残留后代,或他们是其中一支最早现代人类的后代。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血缘上的关系。
编辑本段人种特征
  属亚洲俾格米人是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一个类型 。分布在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某些岛屿。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大腿短,皮肤暗黑,鼻宽唇厚,头发鬈曲,体毛发达。依靠狩猎采集为生,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非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罗人,亚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陀人,两词皆出自西班牙文,意为小黑人 。尚未发现两者之间有遗传上的联系。
编辑本段文化经济
  尼格利陀人是东南亚古老居民。名称来源于西班牙文,意为小黑人。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身材矮小,男子平均身高1.50米,女子高1.42米;肤色褐黑,头发略带鬈曲。相传二三千年前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后受马来人排挤和同化,现仅存留于马来半岛泰、马边境的密林深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沼泽地带,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的偏僻山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等地。包括塞芒人、库布人、阿埃塔人和安达曼人等支系。无统一语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语言或借用邻族语言,并受邻族文化影响。少数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多数保持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有巫师。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会无阶级,也无首领。多以狩猎采集为生,由40~60人组成群体,在一定的地域内活动。住所系用竹竿或树枝搭成的简陋窝棚,上面盖以树叶或兽皮。部分人转向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从事捕鱼。开始与邻族发生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   菲律宾众岛曾与大陆连接。这个时候,尼格利陀人已经生活在那里,但他们的来历尚未弄清。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俾格米人有渊源关系,两者是古代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同一集团;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俾格米人完全没有关系,两者只是由于适应热带狩猎生活,彼此巧合具有相似点而已。为了解开这个谜,日本学者于1976年到当地采集了3 5 0 个尼格利陀人的血液标本进行了研究,企图通过对血液中所包含的几十种酶和血型的分析, 探寻尼格利陀人的渊源。但结果只是使这个谜更加复杂了。因为这些研究人员在他们采集的血液标本中, 一方面也找到了被认为是白人特征的血型。这时候,科学的研究反而使人更迷惑了。
编辑本段基因
  实际上在黄种人到来之前,整个东亚都是矮黑人,Y染色体为C,D 。日本人,朝鲜人都有大量矮黑人基因。小矮黑人是40%的现代日本人的祖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2 发表于: 2011-04-27
密克罗尼西亚人种  指分布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身材矮小,肤色、毛色较深,长头型,头发多呈波纹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频率与波利尼西亚人种相似,但B型频率较高。   长恩的九大地理人种分类的长处是简便好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体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考虑分开归属问题。再如长恩的人种划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人种分类和分布,忽视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及其以后,欧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迁移,由此引起了人种大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洲、澳洲人种分布等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愈来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划为北美地理人种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种,是比较适宜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3 发表于: 2011-04-27
尼瓦尔人目录

简介
习俗
编辑本段简介
  南亚尼泊尔民族。多居住在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地方,尤以加德满都河谷最为集中。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尼瓦尔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普遍信教,宽容异教,印度教和佛教同时  尼瓦尔人
流传。民族来源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来自中国西藏,有人认为系由土著居民与外来移民融合而成。历史和文化悠久。尼瓦尔人实行种姓制度。行一夫一妻制,偶有抢婚现象。寡妇可再嫁。下等种姓的人主要务农,中等种姓的人多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上等种姓的人部分在政府部门供职。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占人口半数的民族。他们的族源混杂,操藏-缅语系语言,但文化上受印度宗教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很深。人口约540,000.多数尼瓦尔人是印度教徒,但有些相信印度式的佛教。共70个种姓,约与印度种姓制度的体系相同,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瓦尔纳,并有多数贱民。
编辑本段习俗
  男人穿斜襟长摆衬衣,外罩深色西装上衣,下穿紧腿宽裆裤;妇女穿深色紧身胸衣,下着衬裙围纱丽。行一夫一妻制,偶有抢婚现象。寡妇可再嫁。人死后行火葬,骨灰抛入河中。下等种姓的人主要务农,种植水稻、小麦和谷子等;中等种姓的人多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上等种姓的人一部分在政府部门供职。尼瓦尔人文化发达,教育普及。铸、塑、雕、镂和佛塔寺庙建筑艺术造诣很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4 发表于: 2011-04-27
突厥地域人种  突厥地域人种   英文:Turkic local race  突厥人
  释文:又称中亚地域人种。蒙古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亚洲的中部乌拉尔以东,青藏高原以北和贝加尔湖以西广大地域,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等居于欧洲伏尔加河流域,部分土耳其突厥人生活于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肤色白至暗褐、发色多数黑,也有金发者。脸宽,蒙古褶少见。鼻梁高、鹰钩鼻常见。眼色黑。多髭须。身材细长。突厥人种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突厥人种包括土耳其突厥人和伏尔加流域的部分民族。东突厥人种又可分为三部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等;锡尔河以北天山、阿尔泰山山麓草原的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及喀什噶尔地区的维吾尔、塔吉克人等。多数信仰伊斯兰教,雅库特人和楚瓦什人、卡尔梅克人等信仰喇嘛教或其他宗教[1]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5 发表于: 2011-04-27
印度地理人种  指分布在南亚,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到炎热的印度洋地区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自北至南由浅色到深色,眼睛呈蓝色,头发呈黑色或黄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高,不同于欧洲地理人种,而与亚洲地理人种相似。印度原始居民为黑色人种,但历史时期受到了雅利安人等其他人种的入侵,使得现在的印度人种非常复杂.以白色人种为多,黑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6 发表于: 2011-04-27
班图尼格罗人
百科名片
班图尼格罗人(Bantu-Negroes)是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约22个国家的主要居民。亦称“班图人”。是当前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

目录

人口分布
语言宗教
体质特征
起源由来
迁徙扩散
编辑本段人口分布
  班图尼格罗人(bantu_negros),一般简称班图人。班图尼格罗人属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    
共有13211万人(1978),约占非洲人口32%。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包括刚果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至朱巴河下游(号称班图线),南达好望角。班图尼格罗人的历史总共不足3000年,其发源地是刚果河下游和东非大湖地区。班图尼格罗人的祖先来到赤道雨林边沿之后,受当时生产能力的限制,在这些地区停留了数百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具备了更有生命力的生产和生活能力 ,同时形成了不同于苏丹尼格罗人的文化特点,并继续向东和向南扩散。   当今的班图尼格罗人是非洲大陆最大的民族集团。按1999年统计数字估算,总人口约为25056万,占全非人口的32%,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呈三角形的整个非洲大陆,包括刚果河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到肯尼亚与索马里的交界处(称作“班图线”);南界直达好望角。目前是赤道非洲10国和南部非洲10国的主要居民,共包括数百个族体。按1998年统计资料估算,其中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有4个,依次为尼亚卢旺达人(1403万)、马夸人(1141万)、巴冈果人(1118万)和绍纳人(1037万);人口超过500万的民族14个,其中除以上4个外,依次还有隆边族、马拉维族、祖鲁族、科萨族、聪加族、尼亚姆韦齐族、蒙戈族、基库尤族和茨民纳族。
编辑本段语言宗教
  班图尼格罗人语言均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西北班图、东北班图、刚果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和东南班图。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见原始宗教);分布在赤道东非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
编辑本段体质特征
  从体质特征上看,班图尼格罗人明显分为两个类型:刚果型和大湖——开普型。刚果河盆地的班图人与西苏丹沿海地区居民相似,身材较高,皮肤黝黑,长头和短头都有;而大湖——开普型,即东非大湖地区及南部非洲各族,在体质特征上含有库希特人、尼罗特人和科伊桑人的某些特征,身材中等,肤色较浅,多长头型。[1]
编辑本段起源由来
  “班图”一词原为一语言概念。19世纪末,南非语言学家W.H.I.布利克用它表示南部非洲一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近似的语言。但班图语各族在经济类型和社会结构上都有明显差别。体质特征一般可分为刚果型和开普型两种。前者似与西苏丹沿海各族相似;后者则含有库希特人、科伊桑人和尼罗特人的某些特征。   关于班图尼格罗人的起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班图尼格罗人发祥于沙里河与洛贡河之间,或在贝努埃河上游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交界地区。公元前10世纪开始南移,在随后2000多年中数次南迁扩散,逐步排挤或吸收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的土著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发展壮大,终于发展成为这一广大地区的主人。另一种观点认为,班图原始语言产生于西起刚果河入海口、东至桑给巴尔岛之间的中心偏南地带,即赤道森林南沿热带草原地区(今卢巴人与本巴人分布区)。尔后则分东、西两大支向南、向北扩散。刚果河流域森林地带的班图人与大湖地区的居民,在肤色、身材以及腭凸方面显著不同。前者与几内亚湾北部西大西洋语支各族近似。   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 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系列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希里等国。与西亚、印度、中国有贸易往来,在东非沿海和大津巴布韦古迹中曾发现大量中国瓷器。
编辑本段迁徙扩散
  原始班图尼格罗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以及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农牧混合经济。大致以赞比西河为界,在此以北(舌蝇分布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种植玉米、高粱、粟、薯芋、香蕉和豆类;在此以南(无舌蝇区)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兼事农耕。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平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一度大减。班图人行一夫多妻制(见一夫多妻制家庭)。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部分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与南非的一些畜牧民族喜饮鲜牛血,不吃鱼。刚果班图、中央班图和东北班图多按母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其余则按父系。   到18世纪末,班图尼格罗人由北而南的迁徙结束,各族分布状况基本定形。尔后由于姆菲坎之乱(1820~1834)和布尔人(见阿非利坎人)的“大迁徙”(1836),东南班图恩古尼人中的一支又由南向北迁移,抵达大湖地区南部,从而引起复杂变化。殖民统治时期,班图各族分别受英、葡、比等国控制和奴役。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民族意识日益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60年以来,除阿扎尼亚和纳米比亚的班图各族外,其他班图各族已纷纷取得国家独立。[2]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7 发表于: 2011-04-27
尼罗特人  尼罗特人(Nilotes)   非洲民族集团。又被称为尼罗人,人口有近2000万,属尼格罗人种特类型。他们生活在尼罗河上有及其支流地区,最南达维多利亚湖岸,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及、扎伊尔、苏丹南部和乌干达北部,使用尼罗特语。属尼格罗人种尼罗特类型。语言均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自成尼罗特语支。按照语言特点,尼罗特人可分为两大支系:一是丁卡人、努埃尔人、卢奥人等;一是巴里人、洛图科人、马赛人等。尼罗特人大多信奉原始宗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尼罗特人居住地属热带草原,密集的雨量和长期的干旱相交替。他们主要经营农牧混合经济,辅以捕鱼、狩猎和采集。普遍养牛,并把牛看作财富的标志。在欧洲殖民者进入非洲大陆以前,尼罗特人仍处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末期。尼罗特人普遍保存氏族部落结构。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许多地区还处在原始公社制末期,有的虽已建立统一国家,但是社会结构松散。丁卡人和努埃尔人按父系续谱,有比较严密的政治机构。希卢克人曾建立王国。巴里人、洛图科人等也按父系续谱,大多分为较小的政治群体,有按年龄结群的习俗,掌管土地的长老和求雨的巫师起领导作用。19世纪末,尼罗特人居住地区被殖民者瓜分,使今天的尼罗特人分居在许多国家。   尼罗特人居住地属热带草原,密集的雨量和长期的干旱相交替。他们主要经营农牧混合经济,辅以捕鱼、狩猎和采集。尼罗特人以牛奶和谷物为主要食物。普遍养牛,并把牛看作财富的标志。   尼罗特人普遍保存氏族部落结构。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许多地区还处在原始公社制末期,有的虽已建立统一国家,但是社会结构松散。丁卡人和努埃尔人按父系续谱,有比较严密的政治机构。希卢克人曾建立王国。巴里人、洛图科人等也按父系续谱,大多分为较小的政治群体,有按年龄结群的习俗,掌管土地的长老和求雨的巫师起领导作用。近代以来,尼罗河上游及其支流的广大地区成为欧洲奴隶贩子掳掠奴隶的地方,从此,尼罗特人面临亡种灭族的厄运,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19世纪末,尼罗特人居住地区被帝国主义国家强行瓜分,破坏了尼罗特人之间的统一和团结,造成今日尼罗特人分散在许多国家的局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8 发表于: 2011-04-27
蒙古地理人种  蒙古地理人种   英文:Mongoloid geographical race   释文: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为人口最多的人种。约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分布于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以及北极圈内的美洲部分地区,部分还分布在澳大利亚、非洲和欧洲。肤色白至浅黄、微褐至暗褐色不等。眼褐色。粗黑直发至波状发,以直发为主,直径超过100毫微米。蒙古褶(内眦褶)出现率高,门齿大,具铲状门齿者多。身材矮小至高大不等,四肢与躯干长度相比是较短的。手及脚均小。髭须较少,体毛稀疏而不明显。男性秃顶者少。脸宽、颧骨高,鼻小而不突出,高鼻梁及鹰钩鼻均较少。脸部平扁,眼眶不深陷。头骨骨缝复杂。B型血型出现率高,常可达40%以上。Rh血型系统中阳性较普遍,约99%。Duffy 阳性(Fay)出现率较高。Diego(Dai)基因及Kidd(JKa)基因出现率变化比较大。β 氨基异丁酸排泄出现率较高。指纹中斗的出现率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9 发表于: 2011-04-27
乌德盖人  乌德盖人自称乌德(Удэ)、乌德赫、乌迪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数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邻族对乌德盖人的称  《皇清职贡图·恰喀拉》
呼各不相同:那乃(赫哲)人称之为那门喀(Намунка)、拉门喀(Ламунка),奥罗奇人称之为奇亚喀(Кяка),埃文克人称之为拉姆喀(Ламка),满人称之为恰喀拉(Квякала),涅吉达尔人称之为奥勒昌(Олчан),汉人称之为长毛鞑子、老蛮子,朝鲜人称之为乌奇喀(Учика).目前,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乌德盖人共有2011人,其中分布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697人,在滨海边疆区为766人,其余500多人散布于其他地区.乌德盖人有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南阿穆尔语支,与奥罗奇语和那乃语相近.目前,乌德盖人讲乌德盖语和俄语。他们的祖先是金朝的兀的改人,是不剃发黑斤。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