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9阅读
  • 51回复

中医基础理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五脏






第一节 五脏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1)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用。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
神并不是超物质的东西,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总’之,神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4)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5)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
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但脏象学说,则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因为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成分,但从主要方面看,却是一个标示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清心静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三)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实在易》)。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应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了解心的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病理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
(二)生理功能
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二、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一)肺的解剖形态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连气道,喉为门户,覆盖着其他脏腑,是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称“华盖”,为五脏之长。
2.肺的形态结构:肺脏为白色分叶质地疏松含气的器官。其“虚如蜂窠”,浮”,“熟而复沉”。故称为清虚之脏。
(二)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之气”(《周氏医学丛书·脏腑标本药式》)。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肺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
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说:“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空格”(《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橐箭,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装备,犹今之风箱。橐,外面的箱子;箭,里面的送风管,以此来类比肺的呼吸运动。
总之,“肺为呼吸器官,一吸氧气纳入,一呼碳气吐出,肺予以换气转血,实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国医药汇海·论肺之功用》)。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若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功能,则现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又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物变成水谷精气,由脾气升清,上输于肺。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上气海(上气海,指膻中,位于胸中两乳之间,为宗气汇聚发源之处),便称之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以温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因此,肺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而且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所谓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曰:“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太平圣惠方·卷第六》,“肺为相傅之宫,治节出焉。统辑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辨证奇闻·痹证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会影。向宗气的生成和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关系: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势必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那么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了,甚则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人,浊气不能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异常,以及血液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亦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异常。肺朝百脉: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的作用,即肺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为助心行血。肺主气,心主血,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到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贯通百脉,调节全身的气机,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医学真传·气血》)。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说明了肺与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了气和血的密切关系。若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出现血行障碍,如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症状。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贝水行”(《血证论‘肿胀》)。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以及小肠、大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实现的。肺气宣发,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皮肤汗孔蒸发而排出体外。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保持小便的通利。这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如果肺气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职能,水道不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如痰饮、水肿等。
3.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⑴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肃:宣谓宣发,即宣通和发散之意。“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医学实在易》)。肃谓肃降,清肃下降之意。肺禀清虚之体,性主于降,以清肃下降为顺。肺宜清而宣降,其体清虚,其用宣降。宣发与肃降为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为主,方为其常。肺气必须在清虚宣降的情况下能保持其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发: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为升与出。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吸清呼浊。肺通过本身的气化作用,经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司体内清浊的运化,排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浊,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有利于肺之呼吸。故曰:“肺者生气之原……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其二,输布津液精微。肺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温润、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其三,宣发卫气。肺借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并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因此,肺气失于宣散,则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嗽,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2)肺主肃降:肺主肃降是指肺气清肃、下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形式为降与入。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吸人清气。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气,肺之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肺之肃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宜宣宜肃以完成吸清呼浊、吐故纳新的作用。
其二,输布津液精微。肺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于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以供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
其四,清肃洁净。肺的形质是“虚如蜂窠”,清轻肃净而不容异物。肺气肃降,则能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因此,肺气失于肃降,则可现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气上逆之候。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所以,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会影响正常的宣发。只有宣发和肃降正常,才能使气能出能人,气道畅通,呼吸调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之交换,才能使各个脏腑组织得到气、血、津液的营养灌溉,又免除水湿痰浊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气不致耗散太过,从而始终保持清肃的正常状态。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前者以咳嗽为其特征,后者以喘促气逆为其特征。
(三)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肺为华盖,说明肺位高居,犹如伞盖保护位居其下的脏腑。所谓“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因其主气,为一身之纲领。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轻清之体,华然光采,故曰华盖(吴克潜《大众医药:卫生门》)。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位居最高和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尤其是风寒邪气,多首先入肺而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病变初期多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等肺卫功能失调之候。
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人,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临证指南医案·卷四》),故称娇脏,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叶娇嫩,不耐邪侵,肺为清虚之脏,不容邪气所干;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累及于肺而为病。故曰:“肺为娇脏,所主皮毛,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伤故也”(《理虚元鉴》)。
3.肺气与秋气相应: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故肺气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见肺的病变:肺气旺于秋,肺与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内在的联系:如秋金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极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等症状:又如风寒束表,侵袭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外感表证时,用麻黄、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药,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
三、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
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血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⑵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摄血,具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所以说:“睥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运湿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治疗脾虚多选用党参、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饴糖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睥与甘的关系。
四、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一)肝的解剖形态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稍偏左。“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十四经发挥》)。说明中医学已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医学中还有“肝左肺右”之说。它始见于《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左为阳升,右为阴降。故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故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说是“左肝右肺”。可见“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点而言:故张景岳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类经·针刺类》)。总之,肝生于左,谓肝气主升,其治在左。根据左升右降理论,肝的行气部位在左。故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十四经发挥》)。
2.肝的形态结构: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对于肝的分叶,中医文献虽有记载,但有许多不确切之处,如《难经》就有“独有两叶”和“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之异。杨上善认为:“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若据小叶言之,则多叶矣”(《难经集注》)。杨氏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面分叶为左右两叶,内部分叶计五叶的解剖实
(二)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疏,即疏通,疏导。泄,即升发,发泄。疏泄,升发发泄,疏通。“疏泄”一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与土得木而达同义:元·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
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故曰:“七惰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去”(宋·高以孙《纬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3)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具肝气郁结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故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知医必辨,论肝气》)。
分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诚如戴起宗所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人于胆,故(胆)藏在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净”(《脉诀刊误·卷上》)。可见,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汁排泄到肠腔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胆汁渍人肠内,利传渣滓”(《医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非阴中之阳不升,土有敦厚之性,非曲直之木不达。肝气升发,疏达中土,以助脾之升清运化,胃之受纳腐熟。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血随气行,周流不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如气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若气机逆乱,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所谓“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上焦不治,则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类经,脏象类》)。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调节水液功能的综合。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故曰:“气行水亦行”(《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若肝失疏泄,三焦气机阻滞,气滞则水停,从而导致痰、饮、水肿,或水臌等。故曰:“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但须指出,理气法不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治法,而是协助行水的重要一环。
(6)调节性与生殖
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妇女一生以血为重,由于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等,无不涉及于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机能休戚相关。肝为血海,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经之气调畅,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若肝失疏泄而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形成月经、带下、胎产之疾,以及性功能异常和不孕等。
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则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精室开合适度,精液排泄有节,使男子的性与生殖机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见性欲低下、阳痿、精少、不孕等;其太过,则性欲亢奋、阳强、梦遗等。故曰:“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绕阴器,强则好色,虚则妒阴,时憎女子”(《类经·藏象类》)。
2.肝藏血生血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①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腾太过,而且还可以导致出血。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地增加,于是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因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称。
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自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肝的疏泄与藏血之间的关系: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泄的物质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又赖肝之功能正常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的关系。就肝之疏泄对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血液的运行不仅需要心肺之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而且还需要肝气的调节才能保证气机的调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血液的归藏和运行。如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亦随之而瘀滞,即由气滞而血瘀。若疏泄太过,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又可导致出血。就肝之藏血对疏泄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养肝,使肝阳勿亢,保证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情况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血,终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血不养肝,疏泄失职,则夜寐多梦,女子月经不调等症相继出现。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则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可见,肝参与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与肝主生血: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温病条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通其条达畅茂之性,则无升动之害。疏泄与生血,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有常。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气、肝火、肝风之灾。故曰:“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质疑录》)。
(三)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主升发是指肝具升发生长,生机不息之性,有启迪诸脏生长化育之功。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春木内孕生升之机,以春木升发之性而类肝,故称肝主升发,又称肝主升生之气。条达为木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畅达,既不压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性。肝属木,木性条达,故条达亦为肝之性。肝喜条达是指肝性喜舒展、条畅、畅达,实即肝之气机性喜舒畅、调畅。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既非抑郁,也不亢奋,以冲和条达为顺。所以,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若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如肝气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肝的这种特性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肝气升发条达而无抑遏郁滞,则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发条达之性所决定的。故曰:“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为德,故其体柔和而升,以象应春,以条达为性……其性疏泄而不能屈抑”(《内经博议》)。
2.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刚,刚强暴急之谓。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刚脏系由肝体阴用阳之性所致。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故日:“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在生理情况下,肝之体阴赖肾之阴精以涵,方能充盈,故肝之自身体阴常不足而其用阳常易亢。刚柔不济,柔弱而刚强,故肝气易亢易逆。肝气、肝阳常有余的病理特性,反映了肝脏本身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故沈金鳌说:“肝……其体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用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杂病源流犀烛》)。若忤其性则恣横欺凌,延及他脏,而乘脾、犯胃、冲心、侮肺、及肾,故曰肝为五脏之贼。
3.肝体阴而用阳: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或本质与现象,或根据与表现的关系。引人中医学领域,旨在说明脏腑的本体及其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体指脏腑本体,用指脏腑的功能、特性。肝体阴而用阳:所谓“体”,是指肝的本体;所谓“用”,是指肝脏的功能活动。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
肝脏“体阴”的意义:一、肝属阴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阴;二、肝藏阴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为刚脏,非柔润不和。
肝脏“用阳”的意义:一、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升,按阴阳属性言之,则属于阳;二、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阳亢,易于动风。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脏“体阴而用阳”。
肝体阴用阳,实际上概括了肝的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了肝脏在生理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
由于肝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采用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阳之升动过度。
4.肝气与春气相应:肝与东方、风、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多风。天人相应,同气相求,在人体则与肝相应。故肝气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而在春季也多见肝之病变。证之于临床,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精神神经病变多发于春天。又如肝与酸相通应,故补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2-05-11
五、肾(附:命门)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
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齐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二)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1)精的概念与分类
①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气一元论发展史上,精气论者以精、精气释气,即精、精气就是气。引入中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学气和精或精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与精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精是除气之外的精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故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前一个“精”字即指广义而言。广义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②精的分类:就精的来源而言,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类。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毛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所以称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于肾中,出生之后,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成为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故又称为“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既五脏六腑。人出生以后,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而生成水谷之精气,并转输到五脏六腑,使之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给本身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以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当五脏六腑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一方面不断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这就是肾藏五脏六腑之精的过程和作用。由此可见,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故曰:“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所以成其坎而位乎北,上交于心,满而后溢,生生之道也”(《怡堂散记》)。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不断地供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所藏的精气。肾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脏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正常。故曰:“精者,一身之至宝,原于先天而成于后天者也,五脏俱有而属于肾”(《医碥·遗精》)。
(2)精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①促进生殖繁衍: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机能的成熟c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生殖器官的发育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人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养,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液,女性则月经按时来潮,性功能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着人从中年进入老年,肾精也由充盛而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这充分说明肾精对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生殖繁衍之本。如果肾藏精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性功能异常,生殖功能下降。
所以说,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形体皆极”。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素问·上古天真论》)。
总之,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主生殖”之说。根据这一理论,固肾保精便成为治疗性与生殖机能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促进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中医学称寿命为天年、天寿,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健康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WHO对健康的最新定义。中医学远在秦汉时期(大约2000年前)便明确指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平人即健康者。健康意味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和调,精神内守,形神合一。人的脏腑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人的强弱寿天。人以五脏为本,而肾为五脏之根。肾所藏之精气为生命的基础,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故曰:“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灵枢·天年》)。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称之为生命的历程。一般根据年龄把生命的历程分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阶段。据最新资料,从出生至15或16岁统称为少年时期,17岁至44岁为青年时期,45岁至59岁为中年时期,60岁以上为老年时期,其中60岁至74岁为老年前期,75岁至89岁为老年时期,90岁以上为长寿。据《黄帝内经》所载,中医学关于人生命历程的划分方法有二:其一,《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单位划分之,即从10岁至40岁为人体由幼年至壮年生长发育和脏腑气血隆盛时期;人到40岁,即为脏腑气血由盛而衰的开端;自50岁始,直至百岁乃至终寿,是人体由中年步入老年,脏腑气血逐渐衰弱,日趋衰老直至死亡。人体脏腑气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的规律性变化。其二,《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男八女七为计,将生命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为生命发育阶段:男子8岁至16岁,女子7岁至14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为身体壮盛阶段: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三为身体渐衰阶段: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人体脏腑和精气的盛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规律性变化。总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盛,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随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如果肾精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等。故曰:“元气(肾气――作者注)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元精(肾精――作者注),与气俱来,亦渐长渐消,而为元气之偶”(《医学读书记·卷下》)。肾精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性命之根,“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中藏经》)。所以,对生长发育障碍,如“五软”、“五迟”等病,补肾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补肾填精又是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中医学历代文献中延缓衰老的方剂,以补肾者为多。藏惜肾精为养生之重要原则,固精学派,是中医养生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
③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血虚常用补益精髓之法。
④抵御外邪侵袭:肾精具有抵御外邪而使人免于疾病的作用。“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冯氏锦囊秘录》)。精充则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力强,邪不易侵。反之,精亏则生命力弱,卫外不固,适应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精这种抵御外邪的能力属正气范畴,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相同。
2.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本节所及,属于后者。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肾脏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作肾的“气化”作用。
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这两方面,均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
在正常情况下,水饮人胃,由脾的运化和转输而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肃降而通调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生理作用;浊者(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等分别从皮肤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在这一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清中之浊者)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的开阖作用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开”就是输出和排出,“阖”,就是关闭,以保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贮存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的开阖作用也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也就正常。:综上所述,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密切关系,而肺的宣肃,脾的运化和转输,肾的气化则是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其中,以肺为标,以肾为本,以脾为中流砥柱。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肾者主水”、“肾为水脏”之说。
在病理上,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失职,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若开多阖少,又可见尿多、尿频等症。
3.肾主纳气: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人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医碥·气》)。正常的呼吸运动是肺肾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卷之二》)。
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气道通畅。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吸人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所以,咳喘之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初病治肺,久病治肾。
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故曰化精,为封藏之本”(《医学入门·脏腑》)。
4.主一身阴阳
(1)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五脏皆有阴阳,就物质与功能言,则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产生于物质,而物质表现功能。
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其来源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为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种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实指肾脏精气所产生的生理功能。气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表现为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是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的综合概念,它虽有解剖意义,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功能模型,标志着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精化为气,故肾气是由肾精而产生的,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功能的关系。为了在理论上、实际上全面阐明肾精的生理效应,又将肾气,即肾脏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水,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
肾阴和肾阳,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从阴阳属性来说,精属阴,气属阳,所以有时也称肾精为“肾阴”,肾气为“肾阳”。这里的“阴”和“阳”,是指物质和功能的属性而言的。
(2)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即命门之水)而涵真阳(命门之火L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助;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养。故曰:“命门(即肾――作者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命门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类经附翼·求正录》)。肾阴充则全身诸脏之阴亦充,肾阳旺则全身诸脏之阳亦旺盛。所以说,肾阴为全身诸阴之本,肾阳为全身诸阳之根。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肾阴和肾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能形成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病理变化。肾阴虚,则表现为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状;肾阳虚,则表现为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遗尿失禁,以及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性功能减退和水肿等症状。
由于肾阴与肾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肾阴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累及肾阳,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累及肾阴,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阳损及阴。
(三)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主闭藏:封藏,亦曰闭藏,固密储藏,封固闭藏之谓。肾主封藏是指肾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故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肾又是生命活动之本原,肾火旺则生命力强,精充火旺,阴阳相济,则生化无穷,机体强健。肾为封藏之本,是对肾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肾脏各种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如精藏于肾,气纳于肾,以及月经的应时而下,胎儿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泄等等,均为肾封藏之职的功能所及。肾精不可泻,肾火不可伐,犹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断,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叶茂,澄其源流自清。因此,肾脏只宜闭藏而不宜耗泻。肾主闭藏的生理特性体现在藏精、纳气、主水、固胎等各方面。基于这一生理特性,前人提出了“肾无实不可泻”的学术观点,故治肾多言其补,不论其泻,或以补为泻。但是,肾病并非绝对无实而不可泻,确有实邪亦当用泻。然而,肾脏具有主蛰伏闭藏的特性,故其病虚多实少,纵然有实邪存在,也是本虚标实,所以治肾还是以多补少泻为宜。肾主闭藏的理论对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养生学非常强调收心神、节情欲、调七情、省操劳以保养阴精,使肾精充盈固秘而延年益寿。
2.肾气与冬气相应:肾与冬季、北方、寒、水、咸味等有着内在联系。如冬季寒水当令,气候比较寒冷。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冬季的岁运,正常为“静顺”,万物归藏。在人应肾,阴平阳秘,封藏有节。不及为“涸流”,太过为“流衍”。不及与太过,四时阴阳异常,在人则肾之阴阳失调,封藏失职。在人体以肾气变化为著,故冬季以肾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总之,五脏与自然界的收受关系旨在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变化,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

[附]命门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谓“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自《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于是命门就成了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一)命门的位置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有不少争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左肾右命门说: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自此以后,晋·王叔和《脉经》,宋·陈无择《三因方》、严用和《济生方》,明·李梃《医学人门》等均遵此说。
2.两肾总号命门说:明·虞抟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医学正传》)。明·张景岳认为:“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求正录》)。这一学说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非在肾之外另有一个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实以明·赵献可为首倡。他根据《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医贯》)。这种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路玉《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说。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孙一奎,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以此而生,脏腑以继而生。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医旨绪余》)。
(二)命门的功能
明代以前,在《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其气与肾通”之说的影响下,把命门的功能笼统地包括在“肾气”概念之中,认为命门的功能与肾的功能有相同之处。直到明代,命门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综合前人的论述,对命门的功能有以下几种认识。
1.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命门者,精神之所含,原气之所系也”(《难经·八难》)。
2.命门藏精舍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九难》)。说明命门是人体藏精舍神之处,男子以贮藏精气,女子以联系子宫。命门藏精舍神的功能,实为肾主生殖的一部分功能。陈修园则明确指出:“凡称之曰门,皆指出入之处而言也。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子施由此门出,女子受由此门人,及胎元既定,复由此门而生。故于八门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等七冲门(加上溺窍空门)之外,重之曰命门也”(《医学实在易》)。认为命门在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
3.命门为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阳的功能:“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类经附翼·求正录》)。可见,张景岳认为命门的功能包括了肾阴、肾阳两方面的作用。
4.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之根本:“命门者,先天之火也……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如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受纳,脾得命门而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无不借命门之火而温养也”(《石室秘录》)。这种观点把命门的功能,称为命门真火,或命火,也就是肾阳,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所以周省吾则进一步强调:“命门者,人身之真阳,肾中之元阳是已,非另是一物”(《吴医汇讲》)。
纵观历代医家对命门的认识:从形态言,有有形与无形之争;从部位言,有右肾与两肾之间之辨;从功能言,有主火与非火之争。但对命门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肾阳,亦即命门之火,肾阴,亦即张景岳所谓“命门之水”。肾阴,亦即真阴、元阴;肾阳,亦即真阳、元阳。古人言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六腑






第二节 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
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
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人于小肠。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3.调节脏腑气机: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
(三)胆的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胆气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阳中之少阳。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胆气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人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2.性喜宁谧:宁谧,清宁寂静之谓。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临床上用温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二、胃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
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所以说:“脾,坤土(坤与乾对,坤为阴,乾为阳――作者注)也。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
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注解伤寒论》)。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
(《景岳全书·饮食》),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合称为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营养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所以
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胃气,其含义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由于胃气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因此,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临床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因为脾胃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过经脉输送的,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从脉象表现出来。临床上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为其特点。其三,泛指人体的精气。“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气可表现在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称之为有胃气。临床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保护胃气,实际上保护脾胃的功能。临证处方用药应切记“勿伤胃气”,否则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三)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胃主通降是指胃脏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医学入门·脏腑》)。饮食物人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灵枢·平人绝谷》。)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之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胃气不降,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的通降,甚至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2.喜润恶燥:喜润恶燥是指胃喜于滋润而恶于燥烈的特性。中医运气学说认为:风寒热火湿燥六气分主三阴三阳,.即风主厥阴,热主少阴,湿主太阴,火主少阳,燥主阳明,寒主太阳。三阴三阳之气又分属五运,即厥阴风气属木,少阴热气属君火,少阳火气属相火,太阴湿气属土,阳明燥气属金,太阳寒气属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此为六气分阴阳,即燥主阳明,指运气而言。人与天地相应,在人体,阳明为六经之阳明经,即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胃与大肠皆禀燥气,“人身禀天地之燥气,于是有胃与大肠,二者皆消导水谷之府,惟其禀燥气,是以水人则消之使出,不得停胃”(《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火就燥,水就湿,阳明燥土必赖太阴湿土以济之,则水火相济,阴阳平衡,胃能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故曰:“胃与大肠,在天属申酉二辰,申当坤方属土,酉当兑方属金,在四时当七八月,为燥金用事之候。盖天地只是水火二气化生万物,水火相交,则蒸而为湿,湿与燥交,乃水火不变之气也。火不蒸水,则云雨不来,水不济火,则露降不降”(《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概言之,胃喜润恶燥的特性,源于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即“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素问·天元纪大论》)。胃禀燥之气化,方能受纳腐熟而主通降,但燥赖水润湿济为常。所谓“恶燥”,恶其太过之谓。“喜润”,意为喜水之润。胃禀燥而恶燥,赖水以济燥。故曰:“胃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胃之受纳腐熟,不仅赖胃阳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因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阴每多受伤。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伤阴。
总之,胃喜润恶燥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以阳体而合阴精,阴精则降”(《四圣心源》)。胃气下降必赖胃阴的濡养;二是胃之喜润恶燥与脾之喜燥恶湿,阴阳互济,从而保证了脾升胃降的动态平衡。
三、小肠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
(一)小肠的解剖形态
1.小肠的解剖位置: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处为幽门,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接为阑门,与大肠相连,是进一步消化饮食的器官。小肠与心之间有经络相通,二者互相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2.小肠形态结构:小肠呈纡曲回环迭积之状,是一个中空的管状器官。“小肠附后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即大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灵枢·肠胃》)。
小肠包括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小肠主受盛化物是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诸病源候论·诸淋候》)。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所以张景岳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类经·脏象类》)。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食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浊(即糟粕,含废液)两部分,前者赖脾之转输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肠。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象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胃纳运的范畴内。脾胃纳运功能,实际上包括了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全部内容,以及营养生理学的部分内容。故曰:“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医原》)。所谓“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实即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肠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属脾失健运范畴之内,多从脾胃论治。
(三)小肠的生理特性
小肠具升清降浊的生理特性:小肠化物而泌别清浊,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精微赖脾之升而输布全身,糟粕靠小肠之通降而下传人大肠。升降相因,清浊分别,小肠则司受盛化物之职。否则,升降紊乱,清浊不分,则现呕吐、腹胀、泄泻之候。小肠之升清降浊,实为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四、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属金、属阳。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
1.大肠的解剖位置:大肠亦位于腹腔之中,其上段称“回肠”(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亦称“下极”、“魄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2.大肠的形态结构:大肠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迭积状。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导糟粕: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有病,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和量的变化和排便次数的改变。如大肠传导失常,就会出现大便秘结或泄泻。若湿热蕴结于大肠,大肠气滞,又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吸收津液: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故“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三)大肠的生理特性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所以通降下行为大肠的重要生理特性。大肠通降失常,以糟粕内结,壅塞不通为多,故有“肠道易实”之说。
五、膀胱
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主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在五行属水,其阴阳属性为阳。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
1.膀胱的解剖位置: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
2.膀胱的形态结构:膀胱,为中空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称为溺窍。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其被人体利用之后,即是‘“津液之余”者,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所以说:“津液之余者,入胞脬则为小便”,“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说明尿为津液所化。小便与津液常常相互影响,如果津液缺乏,则小便短少;反之,小便过多也会丧失津液。
2.排泄小便: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适度,则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三)膀胱的生理特性
膀胱具有司开合的生理特性。膀胱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膀胱赖其开合作用,以维持其贮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
肾合膀胱,开窍于二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人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笔花医镜》)。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故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
六、三焦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三)三焦的生理特性
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奇恒之府






第三节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总称为奇恒之府。奇恒,异于平常之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都是贮藏阴精的器官,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马蔚进一步指出“脑、髓、骨、脉、胆与女子胞,六者主藏而不泻,此所以象地也。其脏为奇,无所与偶,而至有恒不变,名曰奇恒之脏”(《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奇恒之府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阴精。其中除胆为六腑之外,其余的都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的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之中,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已在六腑中述及。骨和脉将在五体中介绍。本节只叙述脑、髓、女子胞三者。
一、脑
脑,又名髓海、头髓。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一)脑的解剖形态
脑,位居颅腔之中,上至颅囟,下至风府(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人体最上部。风府以下,脊椎骨内之髓称为脊髓。脊髓经项复骨(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脑与颅骨合之谓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髓之概称。
脑由精髓汇集而成,不但与脊髓相通,“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而且和全身的精微有关。故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头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寓意草·卷一》)。外为头骨,内为脑髓,合之为头。头居人身之高巅,人神之所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皆汇集于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二)脑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气、元精、元神,称之为“先天之元”。狭义之神,又有元神、识神和欲神之分。元神来自先天,称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术汇宗》),“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人在出生之前,形体毕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即为元神。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元神存则有生命,元神败则人即死。得神则生,失神则死。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为生命的枢机,故“脑不可伤,若针刺时,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素问·刺禁论》),“针人脑则真气泄,故立死”(《类经·针刺类》)。
2.主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任物”的结果。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心是思维的主要器官;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识神范畴。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与人的情感、情绪、欲望等心身需求有关。属欲神范畴。
总之,脑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功能,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则,便出现神明功能异常。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
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内镜》)。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否则,胫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论虚实,都会表现为听觉失聪,视物不明,嗅觉不灵,感觉异常,运动失。
总之,脑实则神全。“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脑气筋人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医易一理》)。
(三)脑与五脏的关系
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症。
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心脑相通:“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或心脑同治。
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临床上脑病可以从肺论治。
脑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九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人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倡“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
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或神物为两,或变生他疾。
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卷四》),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医述》引《医参》)。所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总之,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二、髓
髓是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为脑髓、脊髓和骨髓的合称。髓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后天之精所充养,有养脑,充骨,化血之功。
(一)髓的解剖形态
髓,是骨腔中一种膏样物质。髓因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称之异。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髓藏于一般骨者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者为脊髓,脊髓经项后复骨(指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脑。汇藏于脑的髓称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脑气筋辨》)。脊髓和脑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称为脑脊髓。故滑伯仁说:“髓自脑下注于大杼(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名,位于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作者注),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难经本义》)。
(二)髓的生理功能
1.充养脑髓:髓以先天之精为主要物质基础,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人脑,成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篇》)。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故曰:“内肾之命门,为生髓养脑之元气也。其精中之精气,上养脑神,精中之柔液,统养百骸;其液出脑,由项贯督人脊,旁络全体”(《医经玉屑》)。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可以导致髓海空虚,出现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腰胫酸软、记忆减退,或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矮小、智力动作迟钝等症状。
2.滋养骨骼:髓藏骨中,骨赖髓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类经·脏象类》)。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生长发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坚刚之性。所以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
3.化生血液: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可见,中医学已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为化血之源。因此,血虚证,常可用补肾填精之法治之。
(三)髓与五脏的关系
“肾主身之骨髓”(《素问·痿论》),肾生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逆调论》)。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原,“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精微化而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故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关。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以肾为最。
三、女子胞(附:精室)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正中部,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
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到了14岁,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发生周期性变化,约1月左右周期性排血一次。月经开始来潮,直到49岁为止。“女子胞中之血,每月换一次,除旧生新”(《血证论·男女异同论》)。在月经周期还要排卵一次。月经的产生,是脏腑气血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的来潮,所以胞宫有主持月经的作用。
2.孕育胎儿:胞宫是女性孕产的器官。女子在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时来潮,便有受孕生殖的能力。此时,两性交媾,两精相合,就构成了胎孕。“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类经·脏象类》)。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气血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胎儿在胞宫内生长发育,约达10个月左右,就从胞宫娩出,呱呱坠地,一个新的生命便诞生了。故曰:“女子之胞,一名子宫,乃孕子之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女子胞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
1.女子胞与脏腑: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在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它们分司血的生化、统摄、调节等重要作用。故脏腑安和,血脉流畅,血海充盈,则经候如期,胎孕乃成。在五脏之中,女子胞与肝、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女子胞与肝:肝主疏泄而藏血,为全身气血调节之枢。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血的藏与泄。肝为血海,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本。肝血充足,藏血功能正常,肝血下注血海,则冲脉盛满,血海充盈。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条达,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而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因此,肝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月经方面。女子以血为体,以气为用。经、带、胎、产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经、孕、胎、产、乳无不与气血相关,无不依赖于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r临证指南医案·卷九》)之说。
(2)女子胞与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经。女子胞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血的化生与经血的固摄两个方面。脾气健旺,化源充足,统摄有权,则经血藏与泄正常。
(3)女子胞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肾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天癸的至竭和月经孕育方面。“天癸者,阴精也,盖男女之精皆主肾水,故皆可称为天癸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天癸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机能成熟所必需的重要物质,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女子到了青春期,肾精充盈,在天癸的作用下,胞宫发育成熟,月经应时来潮,就有了生育能力,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反之,进入老年,由于肾精衰少,天癸由少而至衰竭,于是月经闭止,生育能力也随之而丧失了。
2.女子胞与经络:女子胞与冲、任、督、带,以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以冲、任、督、带为最。
(1)女子胞与冲脉:冲脉上渗诸阳,下灌三阴,与十二经脉相通,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又为五脏六腑之海。“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灵枢·逆顺肥瘦》)。脏腑经络之气血皆下注冲脉,故称冲为血海。因为冲为血海,蓄溢阴血,胞宫才能泄溢经血,孕育胎儿,完成其生理功能。故曰:“经本阴血也,何脏无之,唯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景岳全书·妇人规》)。
(2)女子胞与任脉:任有妊养之义。任脉为阴脉之海,蓄积阴血,为人体妊养之本。任脉通畅,月经正常。月经如常,方能孕育胎儿。因一身之阴血经任脉聚于胞宫,妊养胎儿,故称“任主胞胎”。任脉气血通盛是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生理基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方能有子。所以,胞宫的作用与冲任二脉的关系更加密切。
(3)女子胞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一行于身后,一行于身前,交会于龈交,其经气循环往复,沟通阴阳,调摄气血,以维持胞宫正常的经、孕、产的生理活动;
(4)女子胞与带脉:“带脉下系于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血证论·崩带》)。既可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气血,又可固摄胞胎。
(5)女子胞与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气血通过冲脉、任脉、督脉灌注于胞宫之中,而为经血之源,胎孕之本。女子胞直接或间接与十二经脉相通,禀受脏腑之气血,泄而为经血,藏而育胎胞,从而完成其生理功能。
[附]精室
女子之胞名曰子宫,具有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是女性生殖器官之一。而男子之胞名为精室,具有贮藏精液,生育繁衍的功能。精室是男性生殖器官,亦属肾所主,与冲任相关。故曰:“女子之胞,男子为精室,乃血气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精室包括解剖学所说的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等,具有化生和贮藏精子等功能,主司生育繁衍。精室的功能与肾之精气盛衰密切相关。睾丸,又称外肾,“睾丸者,肾之外候”(《类证治裁·卷之首》)。“外肾,睾丸也”(《中西医粹》)。亦称势,“宦者少时去其势,故须不生。势,阴丸也,此言宗筋,亦指睾丸而言”(丹波元简注《灵枢·五音五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形体官窍






第四节 形体官窍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官窍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健康情况,犹枝叶之与根本。所以,从形体官窍外部表征的异常变化,可以把握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盛衰,从而测知病变之所在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一、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
(一)脉
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1.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
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2.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2)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是全身信息的反映。人体气血之多寡,脏腑功能之盛衰,均可通过脉象反映出来。所以,通过切脉来推断病理变化,可以诊断疾病。
3.与脏腑的关系
(1)心主脉: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它能约束和促进血液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循行。脉为血之府,血液通过脉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所以,脉间接地起着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心主脉的机制有二:一是因为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息息相通,即“心之合脉也”之意。二是脉中的血液循环往复,运行不息,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因此,心不仅主血,而且也主脉。全身的血和脉均由心所主,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故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所以,心的功能正常,则血脉流畅;心的功能异常,则血行障碍。如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则脉象虚弱;心气不足,血脉不充,则脉来细小;心脉瘀阻,血运不畅,则紫绀,胁下痞块,脉律不整。
(2)肺、肝、脾与脉:肺朝百脉;肝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脾主统血,使血液不溢于脉外。所以,脉的生理功能与肺、肝、脾等亦有密切关系。若肺、脾、肝的功能失常,则可导致脉络损伤,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而形成出血、血瘀之候。
(二)皮
皮,皮肤的简称。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皮肤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毛而言。一般习惯上常常皮与皮毛混称。
1.解剖形态: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之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称皮肤为“腠”。皮肤为一身之表,具有护卫机体、抵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以及呼吸、感觉等功能。
2.生理功能
(1)护卫机体:皮肤是体表防御外邪的屏障。卫气行于皮毛,助皮肤以保护机体,使皮肤发挥抵御外邪的屏障作用。若卫气虚弱,皮肤疏缓,皮腠开,则外邪易于侵袭而致病。故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人,人则抵深”(《灵枢·百病始生》)。
(2)调节津液代谢:汗为津液所化。汗是津液代谢的产物。汗主要通过皮肤的汗孔(玄府、气门)而排泄,以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卫气功能之强弱,皮肤腠理的疏密,汗孔之开合,可影响汗液的排泄,从而影响机体的津液代谢。如汗出过多必损伤津液,轻则伤津,甚则伤阴、脱津。所谓“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决气》)。
(3)调节体温:脏腑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少火,是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少火达于皮肤,使皮肤温和,保持一定的温度。汗孔(又称鬼门、气门)是阳气藏泄的门户。“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的作用。皮肤通过排泄汗液,以调节体温并使之保持相对恒定。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汗出无太过不及,则体温无高低之害,更无寒热之苦。阳热过盛则皮肤疏松,汗孔开张,增加汗出以泻热;阴寒太盛则皮腠致密,玄府闭塞,以减少阳气之丢失。所以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4)调节呼吸:肺为呼吸之橐箭。肺合皮毛,皮毛上的汗孔有呼吸吐纳之功,故又称汗孔为玄府。“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嗡(呼吸吐纳之意――作者注)(《读医随笔·论喘》)。“遍身毛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存存斋医话稿》)。
3.与脏腑的关系:肺主皮毛。肺与皮肤、汗腺、毫毛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肺主气,肺气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温养皮毛。皮毛具有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作用。皮毛的营养,虽然与脾胃的运化有关,但必须赖肺气的宣发,才能使精微津液达于体表。故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若肺气虚弱,其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或出现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由于肺与皮毛相合,外邪侵袭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常影响及肺,导致肺气不宣;而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
其二,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肺司呼吸,而皮毛上汗孔的开合,有散气或闭气以调节体温,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在中医学中汗孔又称“气门”(玄府、鬼门),故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水热穴论》)。汗孔不仅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也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所以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因此,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而呼吸微弱;外邪袭表,毛窍闭塞,又常见无汗而呼吸气喘的症状。
(三)肉
肉,肌肉的简称,泛指解剖学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肌肉又称肌、分肉。肌肉外层(皮下脂肪)为白肉,内层(肌肉组织)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称。肌肉具有主司全身运动之功。
1.解剖形态:肉,肌肉的纹理称为肌腠,又称肉腠、分理。人体肌肉较丰厚处称之为胭或肉胭,“胭,肉之聚也”(《类经·脏象类》)。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称为溪谷,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亦是经气所在之处。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素问·气穴论》)。肌肉与皮肤统称为肌肤,肌肉与皮肤之间的部位称为肌皮。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为肉节。
2.生理功能
(1)主司运动: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均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调合作,但主要靠肌肉的舒缩活动来完成。肌肉收缩弛张,始能动作。故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紧固,血脉盛满,故好步”(《灵枢·天年》)。
(2)保护脏器:“肉为墙”(《灵枢·经脉》)。墙,障壁之谓,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称之为墙。墙具有屏障作用。“肉为墙”,意即肌肉起着屏障作用。肌肉既可保护内在脏器,缓冲外力的损伤,又可抗拒外邪的侵袭。如“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五变》)。
3.与脏腑的关系
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决定的。“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因此,人体肌肉壮实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中藏经》),“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四肢,又称四末,是肌肉比较集中的部位,“四肢为脾之外候”(《体仁汇编》)。所谓“脾主四肢”,是说人体的四肢,需要脾气输送营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失健运,营养不足,则四肢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
在临床上,中医学有“治痿独取阳明”(《素问·痿论》)之说,意即调理脾胃是治疗瘘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筋
筋,在五体中指肌腱和韧带。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筋为经筋之简称。
1.解剖形态: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又称宗筋。“宗筋弛缓,发为筋痿”(《素问·痿论》)。宗筋的另一含义特指阴茎,宗筋聚于前阴,故常以宗筋代指阴茎或睾丸。膝为诸筋会集之处,故称“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
2.生理功能
(1)连结骨节: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诸筋从骨……连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凡厥运动,罔不顺从”《圣济总录·伤折门》。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故曰:“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2)协助运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3.与脏腑的关系
(1)肝主筋:“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阴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失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证。
(2)脾胃与筋:“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五)骨
骨,泛指人体的骨骼。骨具有贮藏骨髓,支持形体和保护内脏的功能。
1.解剖形态:中医学远在《内经》时代,就对骨骼的解剖和功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骨度》对人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等均有较为正确的描述。宋代《洗冤录》中所记载的人体骨骼名称和数量,与现代解剖学基本相符。
2.生理功能
(1)贮藏骨髓:“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骨为髓府,髓藏骨中,所以说骨有贮藏骨髓的作用。骨髓能充养骨骼。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骨髓充盈,骨骼得养,则骨骼刚健。反之,会出现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异常变化。
(2)支持形体:骨具坚刚之性,为人身之支架,能支持形体,保护脏腑,故云:“骨为干”(《灵枢·经脉》)。人体以骨骼为主干,骨支撑身形,使人体维持一定的形态,并防卫外力对内脏的损伤,从而发挥保护作用。骨所以能支持形体,实赖于骨髓之营养,骨得髓养,才能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若精髓亏损,骨失所养,则会出现不能久立,行则振掉之候。
(3)主管运动: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促使关节屈伸或旋转,从而表现为躯体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及由骨组成的关节起到了支点和支撑并具体实施动作等重要作用。所以一切运动都离不开骨骼的作用。
3.与脏腑的关系
(1)肾主骨:因为肾藏精,精生髓而髓又能养骨,所以骨骼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髓藏于骨骼之中,称为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才能强劲坚固。总之,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故称“肾主骨”。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空虚,就出现骨骼软弱无力,甚至骨骼发育障碍。所以小。儿卤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均与肾精不足有关。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也是由肾精所充养,故曰:“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杂病源流犀烛》)。牙齿的生长、脱落与肾精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所以,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常用补益肾精的方法治疗,每多获效。
(2)奇经与骨:脊即脊椎,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脊内有督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人属于脑”(《难经·二十八难》)。故“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督脉之为病,脊强而厥”(《难经·二十九难》)。所以,奇经之督脉与骨有密切关系。临床上,补益督脉之品可以治疗骨骼特别是脊骨之病。
二、官窍
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本节所述的官窍是五官和九窍的统称。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灵枢·五阅五使》)。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人之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人体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故曰:“清阳出上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二阴,又称下窍,人体气化产物如尿便,皆从二阴排出,故称“浊阴出下窍”。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谓之“九窍”,“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五脏的精气分别通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变化中反映出来。“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肾又开窍于二阴。故日:“人之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每一官窍不仅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体现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如,目虽为肝之窍,但又与心、肺、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目又分属于五脏。这种官窍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在眼科、耳鼻喉科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耳针疗法、眼针疗法、鼻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一)舌
舌内应于心,司味觉,与吞咽、发音有密切关系。舌象(舌质和舌苔)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1.解剖形态:舌位于口腔底部,·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根;舌之中部谓之舌中;舌之尖部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之肌肉脉络组织称为舌体、舌质。舌分上下两面,上面称为舌背、舌面,其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附着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称为舌苔,又名舌垢。舌的下面称为舌底、舌腹,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为舌系带。舌下静脉丛及舌系带称为舌系。舌系带两侧静脉上有两个奇穴,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2.生理功能:舌有感觉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舌为司味之窍声音之机。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辅助发音而表达语言。舌的味觉和语言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便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舌强语謇等病理现象。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心经的经筋和别络,均上系于舌。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以保持舌体的正常色泽形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时,如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心尖红赤;心脉瘀阻,则舌紫,瘀点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可现舌强、舌卷、语謇或失语等。
(2)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舌不仅为心之窍,而且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联系。如:“脾脉连舌本,肾脉挟舌本,肝脉绕舌本”(《知医必辨·论疾病须知四诊》),“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灵枢·经脉》)。因此,舌与五脏六腑皆相关,其中尤以与心和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病理上,五脏六腑的病变均可显现于舌。所以,舌诊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医诊断方法。舌诊脏腑部位的分属为: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3)舌与经脉
在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因此,脏腑有病,可影响舌的变化。
(二)鼻
鼻,又名明堂,为肺之窍,是呼吸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鼻与嗅觉有关,也是外邪入侵之门户。
1.解剖形态:鼻,隆起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部,名为颓(即鼻根),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孑L,名为鼻孔。鼻孔内有鼻毛(又名鼻须),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颊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名为鼻梁,又称鼻茎、天柱。
2.生理功能
(1)气体出入的门户: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及肺等器官共同组成的。其中,鼻、喉、气管及其分支构成气体出入于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口鼻者,气之门户也”(《灵枢·口问》)。鼻为呼吸道的起始部,下连于喉,通过气管而直贯于肺,助肺而行呼吸,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故曰:“肺之呼吸全赖鼻孔,鼻之两孔为气出入之门,呼出浊气,吸人清气也”(《医易一理》)。
(2)主司嗅觉:鼻子辨别气味谓之嗅。鼻为司臭之窍。鼻窍通利,则能知香臭。因肺气通于鼻,故鼻之嗅觉灵敏与否,与肺气通利与否有关。所以,肺的病变,可见鼻塞、鼻煽、流涕等症状。
(3)协助发音:喉上通于鼻,司气息出入而行呼吸,为肺之系。鼻具有行呼吸和发声音的功能。鼻与喉相通,同属肺系,故鼻有助喉以发声音的作用。
(4)外邪入侵之门户: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为外邪侵袭机体之门户。孔窍为外邪侵人人体的重要途径。鼻为肺窍,故鼻为外邪犯肺之门户。“温邪感触,气从口鼻直走膜原中道,……至于春温夏热,鼻受气则肺受病”(《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邪中自口鼻,始而人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的功能。肺司呼吸,故有“鼻为肺窍”之说。鼻还有主嗅觉的功能。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均须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鼻为肺窍,故鼻又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通路。所以在病理上,外邪袭肺,肺气不利,常常是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甚则鼻翼煽动与咳嗽喘促并见,故临床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脏病变的依据之一。
(2)鼻与其他脏腑: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着,·不仅为肺之窍,而且与脾、胆、肾、心等也有密切关系。
脾与鼻脾统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鼻的健旺,有赖脾气的滋养。鼻准属脾,当脾有病变时,常影响于鼻窍,“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刺热篇》)。可见脾的生理和病理与鼻有紧密关系。
胆与鼻胆为中清之腑,其清气上通于脑。胆之经脉,曲折布于脑后。脑下通于空格,空格之下为鼻。胆之经气平和,则脑、空格、鼻功能正常。反之,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犯于颊和鼻,则可致辛颊鼻渊。临床上,实证、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
肾与鼻鼻为肺窍,是气体出入门户。肺为呼吸之主,肾为纳气之根。肾气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如肾虚,则易于发生鼻病,“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素问·宣明五气论》)。
鼻与心心与鼻也有一定关系。“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难经·四十难》)。“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素问·五脏别论》)。
(3)鼻与经脉:鼻为经脉聚焦,清阳交会之处。循行于鼻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行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侧进人上齿龈;手阳明大肠经止于鼻翼旁;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颊抵鼻旁到内眦;督脉沿额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端至上唇;任脉、阳骄均直接循经鼻旁。
(三)口
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咽等。口为脾之外窍,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语言等功能。胃之所系。
1.解剖形态:口,下连气管、食道,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食物经咽至食道,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口唇,又名唇、唇口、飞门,位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两部分。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为“人中”,其中上l/3交界处为人中穴。唇为脾之外候。
2.生理功能
(1)进水谷辨五味:“口者胃之门户”(《血证论,口舌》),“口为身之门,舌为心之苗,主尝五味,以布五脏焉”(《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口齿兼咽喉科》)。口腔为消化管的始端,具有进饮食、磨谷食、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的功能。
(2)助呼吸发声音:“口唇者,音声之扇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灵枢·忧恚无言》)。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有助肺呼吸和发声音的作用。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脾开窍于口:“脾主口……在窍为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口唇者,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等与脾之运化功能有关。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津液上注口腔,唇红而润泽,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消化,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输布精微的功能。脾主肌肉,口唇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从口唇的变化反映出来。
(2)与其他脏腑:“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罗氏会约医镜》)。口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不仅为脾之窍,而且还与心、胃、肾、肝等有密切关系:舌为心之苗;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经食道,咽而直通于口齿,为胃系之所属;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与心、肾、胃、肝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3)口与经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
口齿唇舌,通过经络的运行,与脏腑密切地联系起来,在五脏六腑中,与脾、心、肾、胃、肝更为密切。
[附]咽喉
咽喉,一是咽和喉的总称;二指口咽部。中医古代医籍常咽、喉并称。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
1.解剖形态
咽喉上连口腔而通于鼻,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喉在前,连于气道,合声门称作喉咙,通于肺脏,为肺之系。咽在后,接于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故曰:“喉……乃肺之系”,“咽者……为胃之系”(《重楼玉钥·喉科总论》)。
咽,又名嗌、咽嗌,古称咽。一指口腔后部,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灵枢·忧恚无言》)。现代解剖学的咽,可分为鼻咽部(包括鼻后至软腭上部)、口咽部(包括软腭以下至舌骨平面处)、喉咽部(包括舌骨平面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二指食道。
2.生理功能
(1)行呼吸发声音:“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喉为清浊之气,呼吸出入的要道。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声器官。“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灵枢·忧恚无言》)。声音的发出是在肺气的推动下,由喉咙、会厌、舌、口唇、悬雍垂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利水谷:“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主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喉科总论》)。咽是消化管从口腔到食管的必经之路,也是呼吸道中联系鼻与喉的要道。咽是消化和呼吸共用的器官,通利水谷为其主要生理功能。故曰:“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作用各异。喉以呼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咽物,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四者相交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儒门事亲·卷三》)。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喉为肺系: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肺主声,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肺的经脉过喉,故喉的通气和发音与肺有关。肺主气,声由气发,所以声音的产生与肺的生理功能有关。又肾脉挟舌本,肾精充足,上承会厌(会厌为声音之门户,肺的经脉亦通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所以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总之,中医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肾有关。如果肺有病变,不仅可使喉咙通气不利,而且还可使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嘶哑或失音。客邪壅肺者,为“金实则无声”,其证属实。肺气虚弱,肺阴不足,为“金碎则无声”,其证属虚。
(2)咽为胃系: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是水谷之通道。故胃气健旺,咽的功能正常。若胃腑蕴热,则咽部出现红、肿、痛的病理变化。“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血证论·咽喉》)。“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脾与胃互为表里,足太阴脾经络于胃,上挟咽喉,故咽喉与脾也有密切关系。“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由于脾胃疾病多反映于咽喉,故有“喉咙者,脾胃之候也”的说法。
(3)咽喉与其他脏腑:肾藏精,其经脉人肺中,循喉咙。咽喉得肾之精气濡养,生理功能正常,则不易为邪毒所犯。若因肾虚精亏,咽喉失于濡养,则易为病。“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疡医大全》)。
肝之经脉循喉咙人颃颡,肝之经气上于咽喉。若肝气郁结,疏泄升降失常,则影响喉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郁化火,可导致气血凝滞于咽喉而发病。“厥阴终者,中热嗌干”(《素问·诊要经终论》)。可见,咽喉与肝肾也密切相关。
(4)咽喉与经脉: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直接通达。手太阴肺经,人肺脏,循经喉中。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走颈部,挟口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循下颌角前,沿咽喉人缺盆。足太阴脾经,上行挟食道二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手少阴心经,挟食道上循咽喉,连于眼。手太阳小肠经,其支从缺盆循颈经咽喉上颊。足少阴肾经,从肺上循喉咙,挟舌根。手少阳三焦经,从肩走颈经咽喉至颊。足少阳胆经,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缺盆。足厥阴肝经,循经喉咙,上人颃颡,环行于唇内。此外,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
(四)目
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命门。眼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眼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1.解剖形态:中医学认为,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
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白睛属气轮,黑睛为风轮,瞳孔(瞳子、瞳神)为水轮,内外眦(眼内外角)为血轮,眼睑为肉轮。
表3-1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
┌───────────────┬────────────────┐
│上胞(上睥、上睑)      │      上眼睑       │
├───────────────┼────────────────┤
│下险(下胞、下睥)      │      下眼睑       │
├───────────────┼────────────────┤
│内险(睥内)         │      睑结膜       │
├───────────────┼────────────────┤
│险弦(胞弦、睥沿、胞沿)   │      睑缘        │
├───────────────┼────────────────┤
│睫毛             │      睫毛        │
├───────────────┼────────────────┤
│睑裂(目缝)         │      睑裂        │
├───────────────┼────────────────┤
│内毗(大眦)         │      内眦        │
├───────────────┼────────────────┤
│外赋(小眦、锐眦)      │      外眦        │
├───────────────┼────────────────┤
│泪泉             │      泪腺        │
├───────────────┼────────────────┤
│泪窍(泪堂、泪膛、泪孔)   │   狭义指泪点,广义指泪道  │
├───────────────┼────────────────┤
│白睛(白眼、白仁、白珠、白轮)│   指球结膜、前部巩膜及筋膜 │
├───────────────┼────────────────┤
│黑睛(黑眼、水膜、乌轮、   │      角膜        │
│乌珠、黑珠、青睛、神珠)   │                │
├───────────────┼────────────────┤
│黄仁(眼帘、虹彩)      │      虹膜        │
├───────────────┼────────────────┤
│神水             │   外为泪液、内为房水    │
├───────────────┼────────────────┤
│瞳神(瞳于、金井、瞳人、瞳仁)│狭义指瞳孔,广义指瞳孔及眼内组织│
├───────────────┼────────────────┤
│睛珠(黄精)         │      晶状体       │
├───────────────┼────────────────┤
│神膏(护睛水)        │      玻璃状体      │
├───────────────┼────────────────┤
│视衣             │   视网膜、脉络膜      │
├───────────────┼────────────────┤
│跟珠(目珠子、睛珠、目珠)  │      眼球        │
├───────────────┼────────────────┤
│目系(跟系、目本)      │   视神经及其血管、视路   │
├───────────────┼────────────────┤
│眼带(睛带)         │      眼外肌       │
├───────────────┼────────────────┤
│眼眶骨(目眶骨、睛明骨)   │      眼眶        │
└───────────────┴────────────────┘

2.生理功能
(1)主司视觉:“目者,司视之窍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目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脏腑先天之精所成,后天之精所养。“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灵枢·大惑论》)。
(2)心灵之窗:“目为神之牖”(《推蓬悟语》)。神为生死之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目为神窍”(《寿世传真》),目可以传神。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目暗睛迷,为无神;若目光突然转膏,为假神,乃“回光返照”之危象:因此,望眼神成为望诊中望神之重要内容:
3.与脏腑的关系
(1)目与五脏:“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济生方·卷五·目》)。所谓轮,是比喻眼球形圆,转动灵活,宛如车轮之意。“五轮者,皆由五脏之精气所发:名之曰轮,其象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审视瑶函》):根据五轮学说,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为: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白珠属肺.称为“气轮”,因肺生气,气之精为白睛:瞳仁属肾,称为“水轮”,因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风轮与肝、胆,气轮与肺,大肠,水轮与肾、膀胱,肉轮与脾、胃相关。所以有“目窍于肝,出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证治准绳》)之说:五轮学说不仅是眼科的独特理论,也是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2)肝开窍于目:眼目是视觉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楚正确,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咏而上注于目,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虽然五脏六腑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因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所以说,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冽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充养,又需要肝之阴血的濡养,所以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3)目与经脉:“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目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关系,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使脏腑之气血灌注于目,保证了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
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而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在奇经八脉中,其起止循行与目直接相关者,主要有督脉、任脉、阴骄脉、阳矫脉等;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是之阳之筋。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
[附]八郭学说
八郭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或方位):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或八卦名称来命名:即天(乾)郭、地(坤)郭、风(巽)郭、雷(震)郭、泽(兑)郭、山(艮)郭、火(离)郭、水(坎)郭。称之为郭,系取其有如城郭护卫之意。至于八郭的位置?内应脏腑及临床意义,历来各家说法不一:现列表如下.仅供参考:八郭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远不如五轮学说普遍。
(五)耳
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属清窍:为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耳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皆相关。而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关系尤为密切。
1.解剖形态: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为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由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等)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组成。耳之外壳称为耳郭,又名耳壳。耳郭前凹后凸:耳郭的游离缘卷曲,称为耳轮。耳轮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弓状隆起,称为对耳轮。对耳轮向上分为两脚,分别称为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两脚之间的凹陷部,称为三角窝。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浅沟,称为耳舟,在对耳轮前方有一陷凹,称为耳甲,它被耳轮脚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耳甲艇,下部为耳甲腔:耳甲腔前方有一突起,名为耳屏。又名耳门、蔽:在对耳轮下端有一结节状突出,与耳屏相对。称为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耳屏间相连:耳甲腔向内经外耳门(又名耳孔)可通入外耳道:耳轮之垂下处,名为耳垂、耳坠,、耳垂珠,耳膜,即鼓膜。人体各部位和脏器在耳郭上有一定的“反映区”:在反映区出现的敏感点。称为耳穴。耳郭的外部形态为耳针定穴的标志:耳为听觉器官,有司听觉,主平衡之功。
2.生理功能:“耳者。司听之窍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耳的主要功能为主司听觉:另外.耳也是人体的平衡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其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肾精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耳:肾开窍于耳,“耳之聪司于肾”(《古今医案按》),“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五阅五使》),“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医林改错》)。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精髓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故称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难经·四十难》)。故临床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化,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2)耳与其他脏腑
耳与心“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故有“心开窍于耳”之说。因为“耳者,心之窍……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兼乎心肾也”(《类经·脏象类》)。所以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故曰:“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医贯·卷五》)。说明心与耳的生理有关。
耳与肝胆肝气通于耳,肝气调达,则听力聪敏。若肝脏功能失调,“虚则目荒荒无所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脏气法时论》),胆附于肝,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
耳与脾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健旺,气血充沛,清阳之气上奉耳,则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耳失所养而失聪。若湿邪困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
耳与肺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肺金受邪……嗌燥,耳聋”(《素问·气交变大论》)。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气在表的肺经症状。
总之,耳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与肾、心、胆、肝、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
(3)耳与经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中直接循行于耳的经脉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耳穴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六)前阴
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外生殖器,又名阴器)及尿道的总称。前阴与排尿和生殖有关。
1.解剖形态:男性的前阴,即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内有睾丸、副睾和精索等)和阴茎(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物、阳事、溺茎)。女性外生殖器,称为女阴、子户(包括阴道等):阴道名为廷孔、庭孔、阴户,阴道外口称为阴门(也称阴户)。女性的前阴包括阴道和尿道:
2.生理功能:前阴具有排尿和生殖功能。女性的阴道还是排泄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前阴:前阴包括尿道(溺窍)和生殖器(精窍),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前阴有精窍,与溺窍相附,而各不同。溺窍内通膀胱,精窍则内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肾之所司”(《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关于肾与人的生殖机能的关系,已如前述,不再复赘。
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属于膀胱的功能,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以及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2)前阴与其他脏腑:肝主疏泄,为筋之主,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肝经人阴毛,绕阴器。肝气条达,疏泄以时,宗筋得养,前阴功能正常,则精、经疏泄以时,尿液排泄正常,此为肝司阴器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冲脉隶属于阳明,阳明总宗筋之会,脾胃健旺,化源充足,则精血充盈,前阴功能健旺,若脾失健运,或湿热下注,或气不摄精。精(经)不固,或宗筋弛纵而阴痿。心为君火,主神志,相火寄于肝肾,心肾相交,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则肾能封藏。若君火动摇于上,相火应之于下,则肾失封藏,而阳痿、遗精、不孕、月经不调、小便失常诸证丛生。
(3)前阴与经脉:足厥阴肝经过阴器;足少阳经绕毛际;督脉络阴器,女子人系廷孔,男子循阴茎;任脉下出会阴,上行于毛际;冲脉与阳明合于宗筋。此外,足阳明、太阴、少阴之筋聚于阴器。
(七)后阴
后阴为排泄大便的器官。
1.解剖形态:后阴即肛门,为大肠的下口,又称魄门、谷道,简称肛。“肛门者……又曰魄门”(《证治要诀》)。魄门为粕之通道、魄门即粕门,饮食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故称。
2.生理功能:后阴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大便。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后阴:肾主封藏,为胃之关,既开窍于前阴,又开窍于后阴。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导功能,但脏象学说常常把大肠的功能统属于脾的运化功能范畴。脾之运化赖肾以温煦和滋润,所以大便的排泄与肾的功能有关。肾的阴阳失调可出现泄泻、便秘等大便异常。总之,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故张景岳说:“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景岳全书·泄泻》),
(2)后阴与其他脏腑:魄门的开合由心神主宰,与前阴同为肾之窍。饮食糟粕的排泄不仅关乎于肾,而且与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肝之疏泄均有密切关系。故曰:“魄门变为五脏使”(《素问·五脏别论》)。
(3)后阴与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三者“一源三歧”,均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会阴,亦称篡、下极、屏翳,指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足太阳经别人于肛,故足太阳经和任督冲脉的穴位可治后阴病变。
三、五脏外华
华,光华,光彩之意。“精明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气由脏发,色由气华”(《四诊抉微》)。色泽为脏腑气血之外荣:光明显于外,润泽隐于内,光明润泽为色之常,在望色中是渭色之有神气。故曰:“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望诊遵经》)。五脏与面、毛、唇、爪、发相关,故面、毛、唇、爪、发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气血的盛衰:五脏外华,即“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四白”,“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一)心其华在面
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心主血脉,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所以面部的色泽能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心血的多少。
心功能健全,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面色红润光泽;反之,心脏功能失调,可引起面部色泽异常。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面白无华;心脉瘀阻,则面色青紫。故曰:“心……其华在面”(《素问·六节脏象论》),“其荣色也”(《素问·五脏生成》)。
(二)肺其华在毛
毛为附在皮肤上的毫毛。“肺……其华在毛”(《素问·六节脏象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肺主皮毛,肺宣发卫气和津液于毫毛,则毫毛光彩润泽。若肺气失调,不能行气与津液以温养毫毛,毫毛之营养不足,就会憔悴枯槁。故曰:“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爪枯毛折,毛折则气先死”(《灵枢·经脉》):
(三)脾其华在唇
唇指口唇,位于口之前端,有上唇下唇之分。唇四周的白肉称之为唇四白。“唇为脾余”(《普济方》),“口唇者,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口为脾窍,内外唇肉脾所主也”·(《医学传真》)。口唇的肌肉由脾所主。因此,口唇的色泽形态可以反映脾的功能正常与否: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如果脾的功能失调,口唇的色泽形态就会出现异常的变化。脾失健运,气血虚少,营养不良,则口唇淡白不华,甚则萎黄不泽;口唇糜烂为脾胃积热;环口黧黑,口唇卷缩不能覆齿是脾气将绝之兆。总之,口唇的形色,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也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
(四)肝其华在爪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甲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肝应爪”(《灵枢·本脏》)。爪甲赖肝血以滋养,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或脆裂。所以说“肝……其华在爪”(《素问·六节脏象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五脏生成》)。可见,爪甲色泽形态的变化,对于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见到上述病变,治疗多从肝人手。
(五)肾其华在发
发,即头发,又名血余。发之营养来源于血,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壮而润泽,故又说肾“其华在发”。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精的关系极为密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直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此即“五脏互藏”之意。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系等。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这种互相联系和具有内在规律的认识是对五脏系统生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前人在理论上多是以五行生克理论来阐述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但五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所以,必须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揭示出五脏的自动调节机制。
(一)心与肺的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所以说,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气属阳,血属阴,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全身。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心与肺,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气行则血行,血至气亦至。所以,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失统帅而瘀滞不行;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
(二)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1.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曰:“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虚则凝滞而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医碥·五脏生克说》)。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所以说:“脾气人心而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济阴纲目》引汪琪语)。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所谓“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利焉,非气之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张聿青医案》)。可见血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主要靠脾气的统摄。所以有“诸血皆运于脾”之说。
3.神志活动: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思动于心则脾应”(《类经·脏象类》)。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人身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冲和,阴平阳秘,脾气健旺,化源充足,气充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能主运化,而生血统血。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形成心脾两虚之候等。
(三)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脏腑。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所以说“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全身血液充盈,肝有所藏,才能发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以适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心亦有所主。心血充足,肝血亦旺,肝所藏之阴血,具有濡养肝体制约肝阳的作用。所以肝血充足,肝体得养,则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使气血疏通,血液不致瘀滞,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进行。
2.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然主要由心主宰,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精神愉快。肝血旺盛,制约肝阳,使之勿亢,则疏泄正常,使气血运行无阻,心血亦能充盛,心得血养,神志活动正常。由、于心与肝均依赖血液的濡养滋润,阴血充足,两者功能协调,才能精神饱满,情志舒畅。
心与肝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反映在阴血不足和神志不安两个方面,表现为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之候等。
(四)心与肾的关系
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心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相济、坎离交济。心肾这种关系遭到破坏,形成了病理状态,称之为心肾不交。
心与肾之间,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水火既济: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于上而属阳,主火,其性主动;肾位居于下而属阴,主水,其性主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种水火既济的关系,是以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所以说:“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格致余论,相火论》)。水火宜平而不宜偏,水火既济而心肾相交。水就下而火炎上,水火上下,名之曰交,交为既济,不交为未济。总之,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使心与肾的阴阳协调平衡,构成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故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慎斋遗书》)。
2.精血互生:心主血,肾藏精,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血可以化而为精,精亦可化而为血。精血之间的相互资生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3.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精舍志,精能生髓,髓汇于脑。积精可以全神,使精神内守。精能化气生神,为神气之本;神能驭精役气,为精气之主。人的神志活动,不仅为心所主,而且与肾也密切相关。所以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推求师意》)。总之,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肾交济之义。
4.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如明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所以心与肾的关系也表现为心阳与肾阳之间的关系。故曰:“心肾不交,毕竟是肾水下涸,心火上炎,由于阴虚者多,但亦偶有阳虚证……不独阴虚之证也”(《蜉溪医论选》)。在病理状态下,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血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之为心肾不交,表现为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之心肾阴虚,或水气凌心、心肾阳虚之候等。
(五)肺与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之间的关系。
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方面: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总之,肺司呼吸和脾主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
2.水液代谢方面: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
(六)肺与肝的关系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和,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
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方面。
1,气机升降:“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
2.血气运行: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肝与肺之间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失常和气血运行不畅方面,如肝火犯肺(又名木火刑金)之候等。
(七)肺与肾的关系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相生,又名肺肾相生。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和水两个方面,但是,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故又体现于肺阴与肾阴之间的关系。
1.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然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只有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水液代谢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和本的关系。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水液只有经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才能使精微津液布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去,浊液下归于肾而输入膀胱。所以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有气化升降水液的功能,又主开阖。下归于肾之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使清者升腾,通过三焦回流体内;浊者变成尿液而输入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但是,两者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肾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所以说:“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3.阴液方面: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保证肾的功能旺盛。水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循经上润于肺,保证肺气清宁,宣降正常。’故曰:“肺气之衰旺,全恃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炼金,则长保清宁之体”(《医医偶录》)。
肺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和阴液亏损等方面,出现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等肺肾两虚之候,往往须肺肾同治而获效。故又有“肺肾同源”、“金水同源”之说。
(八)肝与脾的关系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因此,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
1.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输人肠道,帮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所以说:“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医碥·五脏生克说》)。“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总之,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也就正常了。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所以说:“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木虽生于水,然江河湖海无土之处,则无木生。是故树木之枝叶萎悴,必由土气之衰,一培其土,则根本坚固,津液上升,布达周流,木欣欣向荣矣”(《程杏轩医案辑录》)。
2.血液方面:血液的循行,虽由心所主持,但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脾气健运,血液的化源充足,则生血统血机能旺盛。脾能生血统血,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根据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来调节血液。’此外,肝血充足,则疏泄正常,气机调畅,使气血运行无阻。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
肝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主要表现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面,这种关系往往通过肝与脾之间的病理传变反映出来。或为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又名木郁乘土)而肝脾不调,肝胃不和;或为脾病传肝,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
(九)肝与肾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因肝肾之间,阴液互相滋养,精血相生,故称。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1.阴液互养: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肝主疏泄和藏血,体阴用阳。肾阴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的再生。在肝阴和肾阴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阴与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就五行学说而言,水为母,木为子,这种母子相生关系,称为水能涵木。
2.精血互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
3.同具相火:相火是与心之君火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相火源于命门,寄于肝、肾、胆和三焦等。故曰:“相火寄于肝肾两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但胆为肝之府,膀胱者肾之府。心包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格致余论·相火论》)。由于肝肾同具相火,所以称“肝肾同源”。
4.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是相反相成的。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也可助其疏泄不及。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
总之,因为肝肾的阴液、精血之间相互资生,其生理功能皆以精血为物质基础,而精血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且又同具相火,所以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又因脏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属木,属肝,壬癸属水,属肾,所以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因此,肝与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主要体现于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常肝肾同治,或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以肝肾同源理论为依据的。此外,肝肾同源又与肝肾之虚实补泻有关。故有“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之说。
(十)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
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但须指出,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虚证的治疗大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在一定程度上,后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先天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应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或温补肾阳,兼补脾阳;或温运脾阳,兼补肾阳,而分别施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就是六腑在既分I又合作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胃、胆、小肠密切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糟粕传人大肠,经过大肠再吸收,将废物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排尿,与三焦的气化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三焦的功能则包括了它所参与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等各方面的功能。因此,六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实而不满”,升降出入的生理状态。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故有“六腑以通为用”的说法。
为什么“六腑以通为用”呢?因为饮食物从口摄人以后,经过六腑的共同作用,从消化吸收以至糟粕的排泻,必须不断地进行,不断地由上而下递次传送。六腑中的内容物不能停滞不动,故日:“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c从这一整个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受纳、消化、传导、排泄不断地进行是一个虚实不断更替的过程。腑之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宜通不宜滞,满则病,滞则害。故曰:“六腑以通为用”或“六腑以通为顺”。
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津液被灼,必致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而大肠传导失常,肠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可现呕吐苦水等胃失和降之证,而脾胃湿热,熏蒸于胆,胆汁外溢,则现口苦、黄疸等。
对于六腑病变的治疗,中医又有“腑病以通为补”,“六腑皆以宣通为宜”的说法。因为六腑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如经过治疗,使六腑通畅了,那么六腑的功能也就恢复常态了,所以说,“腑病以通为补”。这里所谓的“补”,不是用补益药物补脏腑之虚,而是指用通泄药物使六腑以通为顺,这对腑病而言,堪称为“补”。但须指出,并非是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药物以通其滞,只有六腑传化水谷功能发生阻滞,表现为实证时,方能“以通为补”。否则,如胃阴不足之串证,又当用甘寒养阴之品以滋养胃阴,借以恢复其受纳腐熟的生理功能。
三、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根据有四:一是经脉络属,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二是结构相连,如胆附肝叶之间,脾与胃以膜相连,肾与膀胱之目有“系”(输尿管)相通。三是气化相通,脏行气于腑,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保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是受五脏之气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胃的纳谷需脾气的运化,膀胱的排尿赖肾的气化作用等。腑输精于脏,五脏主藏精气,有赖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活动相配合。四是病理相关,如肺热壅盛,肺失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等。反之,大肠热结,腑气不通,亦可影响肺气宣降,导致胸闷、喘促等。五脏不平,六腑闭塞;反之,六腑闭塞,五脏亦病。脏与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影响,称之为脏腑相合。
脏腑表里关系,不仅说明它们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因而在治疗上也相应地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等方法。所以,我们掌握这种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为脏,故属阴,小肠为腑,故属阳。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
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小肠在分别清浊过程中,将清者吸收,通过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地得到补充。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诸病源候论·血病诸侯》)。小肠实热亦可上熏于心。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为脏,属阴,大肠属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女肠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
1.传导方面: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所以说:』、肠中物至此,精汁尽化,变为糟粕而出,其所能出之故,则大肠为之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
2.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气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气畅通。反之,大肠之气通降,肺气才能维持其宣降之性。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
(三)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
1.纳运相得: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是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所以说:“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景岳全书·脾胃》)。
2.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还包括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并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养全身。所以说:“脾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所以说:“胃气主降”。“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升为升清,降为降浊,所以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肠,从便溺而消”(《寓意草》)。总之,“脾胃之病,……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两字,尤为紧要”(《I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3.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柔润而恶燥。故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由此可见,胃润与脾燥的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故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辨》)。因此,脾胃在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三个方面主要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和燥湿不济。
(四)肝与胆的关系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肝与胆在五行均属木,经脉又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1.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
2.精神情志方面: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肝与胆在病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两个方面。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在五行同屑水。两者密切相连,又有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
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司关门开合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贮存之而不漏泄,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肾与膀胱密切合作,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
肾与膀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据李德新《实用中医基础学》)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本节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相关理论,即使涉及五脏的生克制化规律,也仅包括相生或相克关系,如肺肾、肝脾、肝肾等二脏之间的关系。按生克制化规律,任何一脏的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必须受相关两脏的调节,如木克土,必须在土能生金、金能克木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木疏土、土得木而达的正常生理状态。
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是三者之间的影响,如肝木太过,则可现木旺乘土,木火刑金;其不及则现金旺乘木,土壅木郁等病理变化。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五脏互藏规律等,尚需进一步整理、研究。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但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贡: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贡;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戎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戎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怛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而精、血、津液有贡: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妇人良方·调经门》“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贡,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庄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凋,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所谓“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从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景岳全书·诸气》引王应震语)。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精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
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胚胎形成之后,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全赖气血育养。胞中气血为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
(二)后天之精
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妇人乳汁冲任气血所化’’(《景岳全书·妇人规下》)。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幼幼集成》):“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存存斋医话稿》)。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i,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程杏轩医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景岳全书·脾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借以保持人体之精气充盈。
三、精的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长发育
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犹赖月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这是临床上补肾以治疗五软五迟等牛―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早衰的理论依据。
(三)生髓化血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从精始……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四)濡润脏腑
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王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怡堂散记》):中医有“久病必穷肾”之说,故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以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气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善言人者,求之于气交……”,“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交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在这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克的作用。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点、环境之中。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但是,人能应四时而知万物,有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又是万物中最宝贵的,所以说:“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人和自然万物一样,也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因此,气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精(精气)是生命的基础。在中医学中,精气(精)的医学含义,则泛指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体之中而形成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论述生命的形成时,精气则特指生殖之精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是人体生命的基础。中医学在强调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承认生命物质性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生命是由精气直接形成的。故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新的生命活动――“神”就开始了。“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榍……以母为基,以父为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这种“母基”、“父榍”的说法,简明而形象地说明了人的生命是由精气形成的,由胚胎而逐渐发育成形体。其具体过程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男女生殖之精称为天癸,天癸既充,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男女相合,两精和畅,阴阳交媾,胎孕乃成。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胚胎而形成躯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五脏六腑。随着人身形体的形成,新的生命活动也就开始了,人的生命机能亦随之产生了。
2.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o:“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气与味(味由气化生,味亦是气),即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人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气化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物质(五脏六腑之精气)和生命机能。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机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机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故曰:“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景景室医稿杂存》)。总之,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清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和水液则通过汗、尿、便而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就是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过程,既有有形物质向气的转化,如饮食经脾胃的腐熟运化而为水谷精微,化为营卫之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化而为血液。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
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中医学认为人的感觉、思维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所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灵枢·卫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感觉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形体感官和充盛的精气是产生视、听、嗅、味等感觉的物质基础。故曰:“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由精气而构成人的形体,由形体而产生人的生命机能――神,神是人身形体的机能和功用。
由此可见,五脏精气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按气――形――神的逻辑结构,论述了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和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即形体物质与生命机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形神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具有永恒运动的属性,故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气到形,由形到气,即形气转化的循环往复的无穷过程。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父母之精相合构成人的形体,精为生命物质――气的一种,“精乃气之子”(《脾胃论·省言箴》),气化为精。“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实即气为身之本。身即形体,气化为形,形以气充,气为形体之本,形为生命之根。“吾之所赖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景岳全书·治形论》)。天地是大生化之宇,人体为小生化之器。人的生命赖形体而存在,若形体散解,则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故曰:·“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气始终处于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之中,人体则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这种气化作用表现为人的生命机能。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形体又赖天地自然的物质而生存,所以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现象。中医学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统称为神。就人的机体与生命功能而言,神则是对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称谓。形与神俱,生命物质存在于机体之内,人的机体则显露出生命功能。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也是生命物质的产物,也是气的气化作用的表现。如是神根于形,形根于气,即机能源于形体,形体源于生命物质――气。中医学从形神关系方面进一步论证了气是人体生命的本原的基本观点。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体,构成了人体生理之气。生理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活动规律。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与自然界不仅共同受阴阳五行之气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相通应的。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亦有阴阳之分,故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服从统一的规律,“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素问·血气形志》),“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综上所述,气是真实存在而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负载着生命现象。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惟气以形成,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诚然,中医学在论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气这个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两种含义,但并不是认为除物质性的气之外,还存在一种非物质的纯功能之气。因为气是极为微细的物质,其形态之小,目力难以视及,至多能觉察其混沌的云雾状态(如水汽等)。只有通过它的运动,才能表现出气的存在。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人体任何生理功能都必须以一定方式存在的物质作基础,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结构。人体生命物质的气是通过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生命物质的气的功能表现。由于中医学把人体当作一个运动着的行为过程来把握,主要是从功能方面来揭示脏腑经络的本质,通过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来感知生命物质的存在。因此,中医学中的气不仅有生命物质的含义,而且常常有功能的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学的气可以既表物质又表功能。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气为动静之主”(《医学六要》)。结构是基础,功能是表现。因此,在中医学中,气是物质与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其基本含义,在宇宙,则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在人体,则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从哲学高度回答天地万物的本原时,则精、精气与气同义。从医学科学角度探讨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时,则精、精气与气虽有联系,同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其含义不尽相同。气与精、精气相比较而言,气是无形可征的(指气以散的运动形式存在时),肉跟所不能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言气必影于物,只有通过生命运动现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才能把握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而精、精气则是有形的,多呈液态,是肉眼可及的极微细的精微物质。也可以认为,精、精气是气以聚而成形,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气属阳,主动,贵运行有序而不乱;精、精气属阴,主静,贵宁谧秘藏而不妄泄。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一)气的来源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其来源有二。
1.先天之精气: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人始生,先成精,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这种先天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榍,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了胎。所谓“方其始生,赖母以为之基,坤道成物也;赖父以为之栀,阳气以为捍卫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化为后天之气,形成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精。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气。呼吸之清气:通过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人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又称清气、天气、呼吸之气。“喉主天气”(《素问·太阴阳明论》),“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赖呼吸运动,使体内的气体在肺内不断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故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人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类经·气味类》)。
水谷之精气,又称谷气、水谷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胃为水谷之海,人摄取饮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脾胃论·脾胃虚传变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如初生婴儿,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枯竭而死,可见人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人胃,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生气血,而人资之以为生。
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天地之为用。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非呼吸,无以行脏腑之气。所以说:“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医旨绪余·原呼吸》)。
(二)生成过程
人体的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1.肺为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人体内,参与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成人体的宗气。“夫合先后(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作者注)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肺司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类经图翼·经络》)。宗气赖肺呼吸清气而生,待其生成之后,则积于胸中,走息道而行呼吸。肺通过呼吸,排出浊气,摄取清气,生成宗气,以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呼吸微徐,气度以行,“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灵枢·五十营》)。
呼吸精气,则能寿蔽天地。肺借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为一身之气提供物质基础,赖化生宗气进而化生一身之气。肺之呼吸是气的生成的根本保证,故曰“诸气皆生于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肺为呼吸橐箭,虚如蜂窠,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人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而肺则集升降出入于一身,呼则升且出,吸则降且人。“肺之一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医易一理》),从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动态平衡。故曰:“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金匮钩玄·附录》)。总之,肺脏通过呼吸运动,吐故纳新,吸清呼浊,化生宗气,进而生成一身之气,并总统一身之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气之生生不息。故有“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肺为气之主”(《医述》引《仁斋直指方》)之说。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为后天之本,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尤为重要。“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明医杂著》)。脾升胃降,纳运相得,才能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因为人在出生之后,依赖食物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而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又依赖于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饮食人胃,经过胃之受纳和腐熟,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靠脾的磨谷消食作用,将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水谷之精气,并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由肺注人心脉,通过经脉布散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李中梓说:“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脾为五脏之轴,胃为六腑之首,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脾胃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
3.肾为生气之源: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生身之本。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实际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曰:“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可见,肾精的盛衰,除先天条件外,和后天之精的充盛与否也有密切关系。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地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所以说:“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医述》引《怡堂散记》)。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充盛,不仅给全身之气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气不绝。所以说:“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故临证所谓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
三、气的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故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自身具有运动的能力,“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气的这种胜复作用,即克制与反克制作用。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阴阳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的克制与反克制作用,亦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本身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是气之当养也明矣”(《医方考,气门》)。“人之生死由乎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人体的脏腑经络,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于周身,其动力来源于气。“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证论·吐血》),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赖气的推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气这种动力作用,是由脏腑之气所体现的,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依赖于肾气的推动;水谷精微的化生赖脾胃之气的推动等等。三焦为元气通行之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囊括了整个人体最主要的新陈代谢功能,其自我完成的能动过程是通过气化作用实现的。“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冯氏锦囊秘录》)。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谓之经络之气。经络之气为人体真气的一部分。
经络之气旺盛,则人身二气周流,无往不贯,出于脏腑,流布经络,循脉上下,荣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人的精神是物质之气的产物,气为体,神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赖气的推动。故曰“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省言箴》)。
(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作用,故曰“气主煦之”(《难经·二十二难》)。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其温煦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气分阴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者,谓之阳气。具体言之,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质疑录》)。
就营卫之气而言,卫气属阳,“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称之为少火,所谓“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对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至关重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质疑录》)。
温煦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得温则行,·气可化水,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
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如果气虚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现畏寒肢冷、脏腑功能衰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
(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人体机能总称正气。中医学用气的观点解释病因和病理现象,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标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说明疾病的产生。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盛则人体脏腑经络的机能旺盛,人体脏腑经络机能旺盛则抗病能力旺盛,即正气强盛。“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和”,即和谐之意。气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显著特征,气分阴阳,阴阳相辅相成,相互激荡,彼此合和,万物便“冲气”合和而化生。气的生成和升降出入运动处于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气之“和”或“和谐”。气和则生机盎然,机能旺盛,抗病能力亦盛,故曰“气得其和则为正气”。否则,气失其和则人体机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招邪气侵袭而为病。故曰:“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的防御作用是通过正气而体现出来的。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为:
1.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合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袭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卫气行于脉外,达于肌肤,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2.正邪交争,驱邪外出。邪气侵入机体之后,机体的正气奋起与之抗争,正盛邪祛,邪气迅即被驱除体外,如是疾病便不能发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丽恶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护于外,外邪侵袭人体,从表而人,必先犯之。脉浮,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为卫气与邪气相争的反映。如正气战胜邪气,则脉浮、恶寒自罢,而病愈。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在疾病之后,邪气已微,正气未复,此时正气足以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则使机体病愈而康复。总之,气的盛衰决定正气的强弱,正气的强弱则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故曰:“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冯氏锦囊秘录》)。
如卫气不足而表虚易于感冒,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体弱不耐风寒而恶风,汗出,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均属重在固表而增强皮毛的屏障作用。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稳固、统摄,以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素问·调经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平衡失调意味着生病。但是,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在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的矛盾关系中,阳为主而阴为从,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中的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而不固,阴气就会耗伤衰竭,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所以,气的固摄作用,泛言之,实为人体阳气对阴气的固密调节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逸出脉外。
2.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
3.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
4.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气的固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脏腑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固与散、泄、脱相对。气的固摄作用减退,必将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精神、津液的耗散、遗泄、脱失。其病轻者为散,为泄,重者为脱。凡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归于气脱;凡下血不止,崩中暴下,诸大亡血,归于血脱。
而黄宫绣则认为“阳旺者阴必竭,故脱多在于阴。阴盛者阳必衰,故脱多在于阳”(《本草求真》)。张景岳则将脱泄责之于肺、肾,“在上者在表者皆宜固气,气主在肺也;在下者在里者皆宜固精,精主在肾也”(《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略引》)。散者收之,涩可去脱。久嗽为喘,而气泄于上,则固其肺;久遗成淋,精滑不止,则固其肾;小便不禁,则固其膀胱;大便不禁,则固其肠;汗泄不止,则固其皮毛;血泄不止,则固其营卫;大虚大脱,又当补而固之。
(五)营养作用
气的营养作用,指气为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人以水谷为本,水谷精微为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全身脏腑经络机能的基本物质。因此说,水谷精气为全身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二,气通过卫气以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所谓“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以温肌肉、筋骨、皮肤”《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通过营气化生血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曰:“营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灌溉一身”(《妇人良方·调经门》),“人于经隧,达脏腑,昼夜营周不休”(《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其三,气通过经络之气,起到输送营养,濡养脏腑经络的作用。故曰:“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
(六)气化作用
气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化是气的运动变化,即阴阳之气的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形态的一切形式的变化。
中医学上,气化的含义有二:
1.气化指自然界六气的变化。“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素问·至真要大论》)。
2.气化泛指人体内气的运行变化。气化是在气的作用下,脏腑的功能活动,精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包括了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过程。气化的过程包括形化、气化及形气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有形物质向气的转化,如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之后化为营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而化为血液。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动,阴主静。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作用的根源。要言之,人体的生命活动全恃气化,气化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所在。
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功能,虽然不尽相同,但密不可分,在生命活动中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人以水谷为本,得谷则昌,绝谷则亡。脏腑经络,周身组织,无不在不同的角度、范围与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所需要的营养和动力,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
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故曰:“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如果气的气化作用失常,则能影响整个物质代谢过程。如: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变。
四、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机者有枢机、枢要、关键之意。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故称气的运动为气机。气化活动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就是气的交感作用。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人体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二)气机的形式
1.气机运动的基本规律:位有高下,则高者下降,下者上升;气有盈虚,则盈者溢出,虚者纳入,故有高下盈虚的阴阳对立,就必然产生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这是事物的辩证法。“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素问·六微旨大论》)。古人以升、降、出、入四字来说明物质气的运动规律和具体表现形式。“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吴医汇讲》)。
其中,升,指气行向上;降,指气行向下;出,是气由内而外;人,是气由外而内。气的升降出入之间是互为因果、联系协调的。故曰:“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人体的气化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在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故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可见,升降出入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是气化运动的规律,是生命活动的体现。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升降出入止息,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升降出入为一切器物的共同属性。器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中医学认为,每一个器物内部都是一个发生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的世界。由于气的运动,使器物内部出现升降的变化,同时与外界环境又发生内外出入的一定关系。故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上下之间相引相召,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从而引起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变化。升与降、出与人,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人者纳其新。升降侧重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侧重体内的气化过程;出入则侧重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侧重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外而皮毛,上而头面,下而百骸,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不止言升降,而必言出入,升降直而出入横,气不能有升降而无出入,出入废则升降亦必息矣。止论卉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遣一”(《读医随笔·升降出人论》)。
升降出入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诸如呼吸运动、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的升降出人运动才能实现。升降出入存在于一切生命过程的始终。“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素问·六微旨大论》),是对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2.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换言之,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与它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而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又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所规定。因此,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升降趋势亦不尽相同。
脏腑气机升降的一般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运动的表现。“出入”则是升降运动的外在表现,与升降运动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左肺右,犹如两翼,为气机升降的道路。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如胆之疏泄胆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主津液等等。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不仅各自进行升降运动以完成各自的新陈代谢,而且各脏腑之间的升降运动又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化生的。
综上所述,人体脏腑组织及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升降,共处于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体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即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并将这种物质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
五、气的分类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多宗“气本一元”之说。如喻昌认为“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医门法律·先哲格言》)。“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喻氏将人身所有的气统属于真气。何梦瑶亦认为“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医碥·气》)。
基于“气本一元”之说,就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而言,元气在生命之初,源于父母之精,是生命物质系统中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气,对人体的代谢和机能起推动和调节作用;而宗气、营气、卫气均来自后天的水谷精气与清气,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称谓各异,它们是较低层次的气,能供给人体以营养和动力。
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人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宗气、元气本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范畴,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在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演变过程中,从秦汉时始,将气释为元气。其中,有以东汉·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元气者,天地之精微也”(《论衡·四纬》),“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宋代至明清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多言气,少及元气。明·王廷相认为元气是天地未分的原始混沌总体,“元气化而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雅述》),强调元气无形而实有物。元气论者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智慧生灵的本原。元气按其不同的特性,具体表现为精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五常之气等等,它们相应地产生各种不同的物类。
中医学上,《内经》只言真气,不言元气。元气、原气,首见于《难经》:“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八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难经·六十六难》)“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不死”(《难经·十四难》)。“原,本作源”,“原,本也”(《释文》)。“元,本也”(《正字通》)。“元,犹原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原,而人之元在焉”(《易,彖》)。谓“乾元”、“坤元”分别为万物所“资始”、“资生”。“要之,元、原同义,本始之意”(《春秋繁露》)。原气又称元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真气又名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故中医文献上常常元气、原气、真气通称。但是,人体之气的真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属真气的下位概念,不应与真气混称。据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气、原气为生命本始之气。在胚胎中已经形成,秘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为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故曰:“元气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因元气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其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所以李东垣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总之,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出,而为人身之至宝”(《医原》)。但元气之盛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2)分布:元气发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间隙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作用于机体各部分。“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阴病论》)。可见,肾为元气之根。元气从肾发出,经三焦循经脉而行。
所以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所止辄为原”(《难经·三十六难》)。三焦为元气循行的重要脏器。“三焦资始于肾间……下焦禀元气……上达至于中焦,主受五脏六腑精悍之气也,化而为营卫,营卫之气得真元之气相合,主通达乎上焦,始经历五脏六腑也……故以三焦所留止之处辄以为原”(《图注难经》)。说明元气是并营卫之气循环往复于十二经脉之中,且循任督二脉环流不休。冲脉、带脉、维脉、挢脉等八条奇经虽不参加元气的循行,但对全身之气的分布有调节作用。元气除并营卫之气行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外,运行于本经经别之中。
总之,元气始于肾间,经下、中、上三焦,由手太阴肺经进入十二正经中,布于周身,蓄于奇经,溢三百六十五穴,然后再经腠理和大小络脉汇聚于四肢末端的井穴,入本经至经别,直接深入脏腑,继而浅出头颈部经穴、胸腹募穴和背部俞穴,自奇经总集于任督二脉,下归肾脏。
元气在循行过程中,经过了人体的各脏腑、经络及体表组织。元气循此路径,周而复始地循环,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3.主要功能: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始物质,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三十六难》)。元气为其生身之精气,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盾。“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故人之所生,全赖此气。元气的存亡,即生命的存亡,“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
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从幼年开始,肾气与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气、肾精进一步充盈,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因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气、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气、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如果元气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
元气能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能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能治节;大肠得命门而能传导;小肠得命门而能布化;肾得命门而体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断;膀胱得命门而收藏”(《石室秘录》)。反之,“肾无此则无以作强,伎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医贯》)。所以,元气者性命系之。元气充足,则精神昌盛。若元气微虚,则神微去;若元气衰竭,则神去机息。元气虚损之治重在治肾,“务使阴阳和平,水升火降,归于中庸之道而已”(《医权初编》)。
(二)宗气
1.基本含义:宗气又名大气,“膻中者,大气之所在也。大气亦谓之宗气”(《靖盒说医》)。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其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气为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的。所以说“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宗气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生成的。饮食物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升清而转输于肺,与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化生为宗气。肺和脾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医门法律·明辨息之法》)。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2)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经肺的作用而布散于胸中上气海。所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灵枢,五味》)。其向下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所以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灵枢·刺节真邪》)。
3.主要功能: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故临床上对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之候,称肺气虚弱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贯注入心脉之中,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所以气血的运行与宗气盛衰有关。由于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以临床上常常以“虚里”的搏动和脉象状况,来测知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引起血行瘀滞,所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刺节真邪》)。
(3)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与之相关:“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综上所述,宗气对呼吸运动和血液循行具有推动作用,故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此外,“宗气者,营卫之所合”,所以宗气、营气、卫气,“三气互为体用,有两得而无两离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三)营气
1.基本含义:营气,是血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所以说:“营气者,出于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不动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由于营气行于脉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和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所化生的。宗气是营卫之所合,其中运行于脉中者,即为“营气”。所以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
(2)分布:营气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十二经循行:营气出于中焦(脾胃),循行到手太阴肺经,由手太阴肺经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再传至足阳明胃经,以后依次传注到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由足厥阴肝经复注入手太阴肺经,构成了营气在十二经脉中循行流注于全身的通路。此为营气的十二经循行。
任督循行:营气在十二经循行周流时,还有另一分支,从肝别出,上至额部,循巅顶,下行项的中间,沿脊骨下人尾骶部,这是督脉循行的路径;其脉又络阴器,上过毛际入脐中,向上人腹里,此为任脉循行。再进入缺盆部,然后下注入肺中,复出于手太阴肺经,构成了营气的任督循行路径。营气的十二经脉循行和任督循行,形成了营气的十四经流注次序。如此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出阴人阳,又出阳入阴,相互逆顺运行,如环无端。诚如《内经》指出的:“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趾)间与太阴合……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人脐中,上循腹里,人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灵枢·营气》)。
关于营气的循行速度根据《灵枢·五十营》记载有两种计算方法,简介如次,仅供参考:其―,“呼吸定息”计算法:人体经脉的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营气运行六寸。一昼夜呼吸次数为一万三千五百息,故以呼吸次数计,营气循行一周为二百七十息,那么一昼夜营气循行的周次为五十周。
其二,“漏下百刻”计算法:漏下百刻,指漏水下百刻而言的。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器,以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每昼夜铜壶滴水下注一百刻。营气循行十四经一周的时间,则漏下二刻,故每昼夜营气循行于人体五十周。
3.主要功能: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1)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营气者,泌其津液,(据李德新(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
(2)营养全身:营气循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营运全身上下内外,流行于中而滋养五脏六腑,布散于外而浇灌皮毛筋骨。
总之,营气主要由脾胃中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故“荣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注入于脉,少则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滋养,则阳生阴长,变化而为血”(《妇人良方·调经门》)。
(四)卫气
1.基本含义:卫,有“护卫”、“保卫”之义。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卫生宝鉴》)。卫气,其性傈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所以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素问·痹论》)。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卫气同营气一样,也是由水谷精微和肺吸人的自然的清气所化生。所以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
(2)分布:“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人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人大指之间,人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人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灵枢·卫气行》)。从上述记载,可见卫气的运行,昼则行于阳分,始于足太阳经之睛明穴而出于目,以周于六腑而及于肾经,是为一周。夜则行于阴分,始于足少阴肾经以周五脏,其行以相克为序,故肾、心、肺、肝、脾相传为一周,而复注于肾,阴尽阳出,又复合于目。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次,昼夜凡行五十周。
实际上,卫气昼行阳25.2周,夜行于阴25.2周。因为卫气日行14舍。舍即宿之谓,一舍即一宿。宿为星宿。古人认为地球之上均匀地环绕着分布着二十八个星宿,并以地球为中心观察二十八宿的运行,认为每昼夜转过二十八宿周天,而同时每昼夜卫气行身五十周,所以每转过一个星宿(即一舍),则卫气行身的周数为50/28,计为1.7857周有余,以四舍五人法概定分1.8为周。日行十四舍为周天之本,卫气当行身14X1.8:25.2周(据《灵枢·卫气行》)。
总之,卫气昼循六腑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沿五脏行于阴二十五周,凡五十周。附行于脉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3.主要功能: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防御功能的具体体现。卫气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又可驱邪外出。故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温煦作用的具体体现。卫气可以保持体温,维持脏腑进行生理活动所适宜的温度条件。卫气对肌肉、皮肤等的温煦,使肌肉充实,皮肤润滑。所以周学海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调节控制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卫气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通过有规律地调节肌腠的开合来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和体温,以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
此外,卫气循行与人的睡眠也有密切关系。当卫气行于体内时,人便入睡;当卫气自睛明出于体表时,人便醒寤。
当卫气不足时,人体肌表失于固护,防御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袭,且病亦难愈。若脏腑功能低下。肌表不固,腠理开疏,则可出现汗出(自汗),若卫气循行异常,则可表现寤寐异常。卫气行于阳分时间长则少寐,行于阴分时间长则多寐。
营气与卫气的关系: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但在性质、分布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区别。营气,其性精专,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之功。而卫气其性剽疾滑利,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护卫体表之能。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营卫是互相为用的,营行脉中并非脉外无营,卫行脉外并非脉内无卫,营中有卫,卫中有营。分之则二,合之则一》故:“营卫同行经脉中,阴自在内为阳之守,阳自在外为阴之护,所谓并行不悖也”(《医门法律,明营卫之法》)。
除上述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所谓“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实际上都是由真气所派生的,真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脏腑或某经络之气,它属于人体气的一部分,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故El:“诸气随所在而得名,实一元气(这里元气指先天元气和后天元气)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在中医学中,气的名称还有很多。如正气与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气候,称之为“六气”;异常状态下的六气,又称之为“六淫之气”;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里是一字多义,或作“性质”,或作“功能”,或作“气候”等等。这些气和我们所论述的构成人体最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血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1.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曰是谓血”(《灵枢·决气》):“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妇人良方·调经门》)。“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9向着血液的化生。“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虚劳论》)。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旷“夫生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3.精髓:…‘血即精之属也”(《景岳全书·血证》)。“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侣山堂类辨·辨血》)。“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由上观之,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4.津液:“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所以,血液的盈亏与津液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精髓均为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但津液和营气都来自于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就物质来源而言,水谷精微和精髓则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心: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也促进血液的生成。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所以说:“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侣山堂类辨》)。“奉心化赤而为血”是说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血为心火之化,以其为心火所成……故经谓心生血,又云血属于心”(《医碥·血》)。
2.肺: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之生成和运行。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气虚不能生血,常可导致血液衰少。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等营养物质,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方化而为血。
3.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景岳全书·传忠录·脏象别论》)。“胃中水谷之清气,借脾之运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医碥·血》)。若中焦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可见,中医学已认识到血液与营养物质的关系,也已认识到脾是一个造血器官。
4.肝:肝主疏泄而藏血。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所以《内经》云:“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5.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中医不仅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调节作用,而且也认识到肾精是通过肝脏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所以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
综上所述,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故临床上常用补养心血、补益心脾、滋养肝血和补肾益髓等法以治血虚之候。
三、血的循行
1.血液循行的方向: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血液循行的方式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故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
李中梓则更明确指出:“脉者血脉也,血脉之中气道行焉。五脏六腑以及奇经,各有经脉,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百骸之间,莫不贯通”(《医宗必读·新著四言脉诀》)。
血液循行的具体方向是:“食气人胃,散精于肝……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此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播宣皮腠,熏肤充血泽毛……;阴性亲内,自皮而络,自络而经,自经而归趋脏腑”(《素灵微蕴》)。这段论述说明了水谷精气的走行方向,并明确地指出了水谷精气是进入血液循环的。故从中可以了解血液离心性和向心性的具体循行方向。这个方向虽与现代生理学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已明确提出了心、肺和脉构成了血液的循环系统。
2.血液运行的机制: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心主血脉:“人心动,则血行诸经”(《医学人门·脏腑》)。心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是血液循行的通路,血在心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之中。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主血脉,心气是维持心的正常搏动,从而推动血液循行的根本动力。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通过经脉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心气充沛与否,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肺朝百脉: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非气不运,血的运行,又依赖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至全身。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肺主气,心主血。肺之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心因之一舒一缩,以行经络之血。肺金清肃,其气下行,肾则纳之,归于中宫,助真火,蒸饮食,化精微,以为生元气之根本。呼吸由此而起,声音由此而出,人之强弱寿夭,悉本于此。心脏舒出紫血之浊气,缩人赤血之清气。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气生气,由心运行血脉管,滋养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脏腑经脉浊气毒气改变之血,由回血管复运行肺内,待呼出浊气,得吸人之清气,则紫血复变为赤血,仍流布周身之内,以养生命。人身之血脉运行,周而复始也”(《医易一理》)。
脾主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气健旺,气血旺盛,则气之固摄作用也就健全,而血液就不会逸出脉外,以致引起各种出血。
肝主藏血: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根据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上。此外,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一方面保障着肝本身的藏血功能,另一方面对血液通畅地循行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推动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具体地体现在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及肝的疏泄功能方面。另一方面是固摄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地体现在脾的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力量不足,则可出现血液流速缓慢、滞涩,甚者血瘀等改变;若固摄力量不足,则可导致血液外溢,出现出血症。综上所述,血液循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腑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生理功能失调,都会引起血行失常。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生理与心、肺、脾、肝、肾皆有密切关系。故曰:“血……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景岳全书·血证》)。所以临床上治疗血液疾患也是从整体人手的。
血行失常不外出血和血瘀两端。治疗出血,不重在止血而重在分清出血的原因和性质。诸如清热止血、益气止血、平肝止血、清肺止血、祛瘀止血等。血瘀则行血,总以活血祛瘀为要。无论活血或祛瘀,多在和血基础上进行,一般不宜猛峻,如欲逐瘀,常与攻下法同用,如理气活血、温经活络、攻逐瘀血等。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营养滋润全身
血的营养作用是由其组成成分所决定的。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难经·二十二难》将血的这一作用概括为“血主濡之”。全身各部(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功能的。如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喉能发音,手能摄物等都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完成的。所以,血,“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人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
“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之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景岳全书·血证》)。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说“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