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96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0 发表于: 2011-04-27
乍得人
百科名片
   乍得人化石生存于700万年前。它被称为最古老的人属祖先,是人类及黑猩猩的最近共同祖先。它是属于中新世的,与人类及其他非洲的猿有关。

目录

简介
发现
科学研究
历史
发现意义
起源之谜
身份之谜
相关知识
其他信息简介
发现
科学研究
历史
发现意义
起源之谜
身份之谜
相关知识
其他信息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科学家在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新得到的一些化石证据和计算机成像都表明,早期在乍得挖掘到的一具化石属于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种。
编辑本段发现
  2002年,法国普瓦捷大学的米歇尔·布吕内及同事曾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乍得沙漠中发现的一个头盖骨、牙齿和下颚碎片距今有700万年的历史。他们从牙齿和头骨结构判断,化石属于此前从未被发现的一个新人种,将其命名为“乍得人”,并给化石取名“杜马伊”,当地土语的意思是“旱季前出生的孩子”。但是,一些古人类学家指出,从化石特征判断,“杜马伊”更像猿,而非人。   布吕内等人最近又在发现“杜马伊”的相同位置找到一些牙齿和颚骨碎片。他们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从牙齿判断,“杜马伊”的犬齿较小,并且还有臼齿和前臼齿,牙齿的珐琅质较厚,这些特征都与后来的人类很相似。另外,研究人员还利用高清晰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重现了化石在没有裂缝和其他变形情况下的形态。从头骨下方与脊柱相连的地方看,“杜马伊”的头骨是平衡在脊柱上的,所以它能直立行走。而能否直立行走是区别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说明“杜马伊”的确是人。
编辑本段科学研究
  科学家认为,人类进化以树状结构进行,现代人与猿各自的始祖是在进化道路的某个点上分道扬镳的。但是,科学家至今也未找到标志人与猿分离的化石。而“杜马伊”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种化石,如果它不在人类进化树的起点位置,也应该相当接近,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编辑本段历史
  科学家重塑“乍得人”数字头颅影像,发现已有700万年历史的“杜马伊”是人类祖先——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努力将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发现的数十个化石“点”连接起来,以便描绘出一幅人类起源的准确图谱。如今,科学家在中非西部的最新发现却表明这幅“图谱”可能与他们普遍想象的结果完全不同。   法国古人类学家近日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他们新得到的一些化石证据和电脑成像都表明,2001年在乍得北部发现的那颗完好无损的头骨化石“杜马伊”并非是一头雌性黑猩猩的头骨化石,也不是猿人,而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祖先化石,它距今约有700万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大约在700万年前,原始人已经在非洲开始生活。
编辑本段发现意义
  科学家称“乍得人”发现的影响“不亚于一颗小型原子弹”。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普瓦捷大学的米歇尔·布吕内带领一个由三十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考古小组前往乍得杜拉布沙漠进行考古研究。2001年,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头盖骨、数个牙齿和两块下颚碎片。研究人员将头骨和相关化石与其他许多已知原始人与灵长目动物化石进行了比较。头骨的身份一时成难解之谜。   他们正式将头骨化石所属人种命名为“乍得人”,并给化石取名为“杜马伊”,当地土语的意思是“生活的希望”。在乍得的杜拉布沙漠地区,在旱季前出生的婴儿常常起这个名字。研究人员本来希望待他们的发现在经过深入研究后再公布于众,但各种传言以及欧洲报纸纷纷报道此次发现,令科学界极为兴奋,终于“纸里包不住火”,他们于2002年通过《自然》杂志对外公布了“杜马伊”化石的情况。   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份声明中,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评价说,这一新发现的影响“不亚于一颗小型原子弹”。利伯曼教授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新发现的头骨化石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不了解人类起源的程度。发现表明不同种类的原始人可能一直就生活在非洲,同时也表明有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发生在非洲。”   但是,新发现的头骨化石是原始人———也许是人类已知最早的祖先的化石吗?利伯曼教授当时指出:“这还不能十分肯定,但我认为他是原始人。但他是不是最早的原始人或者现代人类最早的祖先,我们无从得知,无从分辨。”   “杜马伊”头骨的发现,开启了通向600万至700万年前那个灭绝世界的大门。
编辑本段起源之谜
  在发现“杜马伊”后,研究人员近几年又发现了其他一些原始人化石,这进一步推动了他们对现代人类更早祖先的寻找。其中一些化石的年代几乎与“乍得人”化石一样久远。   尽管如此,科学家表示,“乍得人”头骨因其年代及完整性等众多原因,使其仍非常受关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组负责人克里斯·斯丁格尔说,“杜马伊”头骨让科学家对一个称为“上中新世”的时期有了新的认识,该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对古人类学家一直是个空白。他说:“它是我们在该时期找到的唯一完整的头骨。我们曾在欧洲和亚洲发现了具有800万至900万年历史的猿人头骨,并在非洲发现了生活在300万年至400万年前的人类近亲的头骨。但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介于这两个基本分界之间时期的完整的头骨化石,而‘杜马伊’头骨则是那个500万年空白时期唯一真正完整的头骨。”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人类起源教授伯纳德·伍德说,这项发现“开启了通向600万至700万年前那个灭绝世界的大门,这个时期对我们了解哪种生物将我们与人类进化树剩余部分连接起来至关重要。”   发现“乍得人”的乍得北部地区杜拉布沙漠在非洲裂谷以西1500英里(2500公里)处。裂谷的东侧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摇篮”,因为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原始人化石。   研究人员对“乍得人”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编辑本段身份之谜
  非洲裂谷长期以来被认为与人类早期进化联系紧密,因为许多科学家认为,数百万年前非洲裂谷的裂开对于帮助营造适应生存的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裂谷的裂开在其西侧留下了丛林,在其东侧留下了热带大草原或草地。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是,当早期人类祖先离开森林转而到热带大草原上生活时,他们就进化成直立行走的两足动物。而最新发现的原始人的假定特征与这种观点有些出入。布吕内认为,“乍得人”至少在当时那个时期的一段时间是两足动物。然而,布吕内的同事帕特里克·维格努德和研究小组其他成员指出,发现“乍得人”头骨化石的地区包括上中新世时期的湖、森林、河和树木茂盛的热带大草原。研究人员说,这表明“乍得人”在离开森林到大草原生活以前也许就能够双脚站立行走了。   2002年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公开他们的这一发现的时候,他们尚不能确定“乍得人”属于哪个人种。尽管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得出了许多结论,但有关“乍得人”的身份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乍得人”真的是一种新原始人吗?或者只是此前身份已得到确认的一些人种的“变种”?
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近来,科学家利用电脑重建了“乍得人”的头颅模样,证实其是最古老的人类祖先。   一些观看了“乍得人”头骨的科学家当时表示,这可能是一头雌性黑猩猩的头骨化石。布吕内当时在乍得,没有来得及对此发表评论。   但后来他在乍得接受一家报纸的记者采访时说:“‘乍得人’的额脊要比雌性黑猩猩的额脊突出,因此,他是雌性黑猩猩的可能性非常小。”他宣布:“乍得人”就是原始人,“杜马伊”是最古老的人类祖先化石。   可是,要证明“乍得人”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地位,研究人员还需要拿出更多证据。今年4月6日,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公开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电脑重建了人类700万年前古老祖先的头颅模样,结果显示充满争议的“杜马伊”还是很有可能是人类的祖先,而非大猩猩或黑猩猩。   这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随后在乍得出土的牙齿和颌骨化石,以及“杜马伊”的数字头颅影像让布吕内等人更有信心地认定,“杜马伊”的确是人类远古的祖先。新出土的牙齿显示“杜马伊”也有小的犬齿,小的犬齿是人类先祖的重要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布吕内和瑞士苏黎世埃切尔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夫·佐利科费及人类学家马西亚·莱昂等人,利用高分辨率的电脑断层造影术(CT),重塑出化石在产生裂痕和变形前的原貌。结果他们发现,“杜马伊”的头颅影像无法与大猩猩及黑猩猩的吻合。而且他的枕骨大孔和大猩猩及黑猩猩的也不一样,其构造显示“杜马伊”的颈项是向下倾的,这和大猩猩及黑猩猩是向后倾是不一样的。哈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利伯曼指出。这也显示“杜马伊”是直立行走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1 发表于: 2011-04-27
苏丹尼格罗人    
  苏丹尼格罗人(Sudan-Negroes)   尼格罗人种的古老支系。简称苏丹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呈长方形的两河一湖(尼日尔河-乍得湖-尼罗河中上游)地区。分属西非和中非多个国家。按地域可分为西苏丹、中苏丹和东苏丹3个类型,在体质特征上各有特色。西苏丹人身材高大,长头直鼻;中苏丹人多为短头;东苏丹人主要为尼罗特人,成人男子平均身高180~182厘米,肤黑如漆。在语言上分属3大语系,即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闪-含语系。   从传统文化、历史沿革和考古资料看,东苏丹尼罗特人的发祥地在尼罗河中上游;西苏丹和中苏丹各族的发祥地则在尼日尔河、乍得湖以及撒哈拉中部地区。尼罗特人曾参加古埃及文明的创建;西、中苏丹人则创立了苏丹农耕文化,并开发了西非热带森林地区。公元前5世纪和前1世纪,在西苏丹北部的毛里塔尼亚和塔克达(今尼日尔北部)分别出现了铜器。公元前5世纪左右,东苏丹的麦罗埃人掌握了炼铁技术。公元前5世纪后期,西苏丹的诺克和乔斯高原出现了铁器和赤陶。公元1世纪,乍得湖西南的达伊马居民也掌握了炼铁技术。7世纪后,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国家。   苏丹尼格罗人的传统社会多行一夫多妻制。男女均行割礼。中苏丹和东苏丹举行成年仪式时,有摘除下门牙的习俗。除阿肯人和拉贡部落外,多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有的按双系。苏丹尼格罗人主要从事锄耕农业,种植粟类或薯芋类;萨赫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手工业、渔业和狩猎在不同地区亦占一定地位。西苏丹和中苏丹地区历来贸易发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2 发表于: 2011-04-27
维达人    
  维达人   Vedda   亦作Veddah。   南亚斯里兰卡的少数民族。又称吠陀人。人数极少。居住在斯里兰卡东南部低洼地带,以巴杜拉最为集中。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有语言已丧失,被称为维达语的僧伽罗语方言中只残留一些词语,无文字。迷信万物有灵,行祖先崇拜。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渗入其原始信仰之中。相传维达人的祖先早在斯里兰卡岛尚未与南亚次大陆分离之前,就已生活在从印度中部直到斯里兰卡的土地上。公元前5世纪左右,来自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罗人的先民)进入斯里兰卡后,维达人被排挤到中部山区。16~17世纪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推行种植园经济,破坏大片森林,维达人的采集渔猎生活受到干扰,生活极为困难,最后被迫迁至东南部贫瘠地带。历史上,维达人与僧伽罗人的先民已有相当程度的融合,对僧伽罗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维达人分若干外婚制母系氏族,以野猪、孔雀等图腾命名。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极为简单。按谋生方式,可分为农村维达人和森林维达人。前者定居务农,同时从事采集、狩猎,饲养牛和家禽。森林维达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树皮纤维,主要从事射猎,善用弓箭,同时进行采集和养蜂。能粗制陶器。20世纪仍钻木取火,进行无言贸易。行一夫一妻制,婚后从妻居,交表亲也普遍。禁忌堂表亲和姨表亲,多有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现象存在。人死后留置所居山洞,他人迁走。   斯里兰卡(锡兰)的原始民族,西元前6世纪前就是那里的原住民。他们已不再用自己的语言,而采用僧伽罗语(Sinhala)。在体质上他们和印度南部达罗毗荼丛林民族和东南亚的早期居民类似,现在大部分已被僧伽罗居民同化。据说1911年人数约为5,300,而到1964年政府估计则约为800。到1970年代他们实际上已不成一个共同体。   维达人男子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3 发表于: 2011-04-27
茨岗人
百科名片
   人物茨岗人即(现属罗马尼亚)罗姆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罗姆人与跟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信德人又合称为吉卜赛人或吉普赛人。不过,大多数罗姆人都认为“吉卜赛人”这个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不使用。欧洲亦有许多国家称罗姆人为茨冈人。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在历史上也遭受了歧视和迫害,纳粹德国曾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屠杀,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

目录

历史
人口
文化
编辑本段历史
  罗姆人约于公元1000年离开印度,经阿富汗、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地,到达欧洲。(至今仍有罗姆人散居伊朗等地。)14世纪时罗姆人已到达巴尔干半岛,16世纪时已遍布欧洲各地,包括苏格兰、瑞典等地。另有罗姆人经叙利亚到达北非,再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同时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罗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罗姆人长途迁徙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界之谜。有学者称,罗姆人的祖先是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应征入雇佣兵军队后,升为刹帝利(即战士)种姓,同时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另有学者称,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后,其俘虏沦为奴隶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罗姆人的前身。但罗姆人到达中东后,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继续前进,进入欧洲,则是一个不解之谜。 罗姆人后来也大量迁入美洲。 “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误以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变。
编辑本段人口
  全世界约有五百万至一千万罗姆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欧洲。罗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尔干半岛、中欧、美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西欧、中东、北非也有罗姆人居住。 罗姆人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美国的人口超过五十万。斯洛伐克的罗姆人占总人口的约5%-6%,其比例在世界各国当中排名第一。   现状   由于罗姆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当时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种族屠杀,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 在今天,有一部分罗姆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在东欧共产主义时期,东欧各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罗姆人在就业方面障碍较少,但后来东欧转为市场经济以后,罗姆人失业问题愈显严重。现在在一部分国家有大量的罗姆人靠社会福利为生,但这造成了针对罗姆人的歧视的加深,同时也创造了社会隐患,如斯洛伐克在进行社会福利改革时曾有罗姆人聚居点发生骚乱。 2004年6月,匈牙利选出了欧洲议会的第一名罗姆议员,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时东欧七国于2005年发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容纳罗姆人年代),旨在改善罗姆人的生活。
编辑本段文化
  罗姆人结婚较早,女性不少在未满20岁时就已成婚。 罗姆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罗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 描写罗姆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有:   - 小说《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 歌剧《卡门》(乔治•比才)   - 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4 发表于: 2011-04-27
菩提亚人  菩提亚人   Bhutia   亦作Bhotia或Bhote。   南亚喜马拉雅山区民族。主要分布在不丹境内,另外在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亦有分布。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菩提亚语,分众多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大多信仰喇嘛教。菩提亚人系中国藏族移民的后裔,历史上一直与藏族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多行一夫一妻制,少数行一妻多夫制。盛行交表亲。人死后行火葬、水葬或土葬,少数行天葬。寺庙文化比较发达。作为祭司的喇嘛,社会地位很高。地方政权具有政教合一性质。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山羊、绵羊、牦牛等;辅以农耕,种植大麦、谷子和马铃薯等。   据说是9世纪或以後自西藏移入的。他们在不丹是多数民族(约900,000),在锡金是少数民族。在印度其他地区(37,000)和尼泊尔(90,000)也是少数民族。语言为登琼科语(Den-jon-ke),是藏语的一种方言。菩提亚人耕种山坡梯田,主要作物有稻谷、大麦、小麦。有些人以畜养牛和犛牛为生。   他们的宗教是喇嘛教,混杂著佛教以前的萨满教(Shamanism),即苯教(Bon)。他们承认达赖喇嘛为精神领袖,在寺庙中供养许多喇嘛。菩提亚人的社会结构是封建式的,按父系追溯家世。他们多数实行一夫一妻制,偶有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5 发表于: 2011-04-27
伊朗地域人种  伊朗地域人种   英文:Iranian local race   释文: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安那托利亚(土耳其亚洲部分)、伊朗、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亦称西亚地域人种或划入地中海地域人种。肤色棕褐或暗褐、身材瘦高健壮、多髭须、发色黑、鹰钩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6 发表于: 2011-04-27
高加索地理人种  高加索地理人种   英文:Caucasoid geographical race   释文:又称欧罗巴地理人种,曾称印欧人种。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原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中世纪以后迅速扩张到美洲、澳洲,并部分定居于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肤色白,极浅者可见皮下微血管反映的血色,深者可趋棕色。发细、直或波状至微卷曲,发色金黄至棕褐、亚麻色等。面部窄长者较多,鼻狭而直,鼻梁高,尖端呈鹰钩状者多。体毛浓密,男子秃顶者多。有A2型血型,Rh 阴性出现率高,约15%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7 发表于: 2011-04-27
东北欧地域人种  东北欧地域人种   英文:Northeast European local race   释文:高加索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俄罗斯西部、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以及波兰。肤色白。直发或波发,色灰褐。短头型。灰眼睛出现率高。B型血出现率高,其出现率自波的尼亚湾向东至乌拉尔呈逐次升高趋势,可能是受蒙古人种的遗传因素影响所致[1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8 发表于: 2011-04-27
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Battaks)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中部和北部山地,大多聚居在多巴湖周围地区。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系原始马来人的后裔。一般身材矮小,皮肤呈暗棕色。使用巴塔克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原有本民族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拼写。根据方言和文化,巴塔克人分 6大支系。1/3的巴塔克人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1/3信基督教;1/3保持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仍保留父系氏族残余。由六、七户人家形成一个村落,有村落会议和首领。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旱稻、玉米、薯类、椰子、咖啡、烟草和橡胶等;饲养牛、马。善纺织、制陶和冶炼;建筑艺术和木刻较发达。20世纪以来,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几个关系密切的种族集团。他们有自己的书面语言,包括几种不同的方言,属南岛(Austronesian, 即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巴塔克人是强大的原始马来民族的後裔。1825年以前,该族相对孤立地生活在苏门答腊托巴(Toba)湖四周的高地上。他们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现在有6个文化区域。认为祖先、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的东西都具有灵魂,可以被男巫士所驱使。一度有过食人习俗,但被食者限于罪犯和犯乱伦罪的人。人口约310万人,其中1/3是基督徒,1/3是穆斯林,其馀仍信传统宗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托巴居民大量迁移到东岸以前属于外国投资者的富饶的种植园地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9 发表于: 2011-04-27
西藏地域人种  西藏地域人种   英文:Tibetan local race   释文:蒙古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中国的西藏及其周边地区,如印度锡金邦的雷布查人、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印度那加兰邦的那加人等。肤色较深,一般为棕褐色或深褐色。波状黑发,鼻梁高和鹰钩鼻较常见。身材较高而健壮,适应于寒冷和低钙环境[1]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