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97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0 发表于: 2011-04-27
阿伊努地域人种  又称虾夷地域人种、埃努人。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特殊的一支,分布于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肤色浅褐多髭须,男性表现为络腮胡,女性则沿唇边有较浓的髭状痕迹。波状黑发,体毛多,眼浅褐色(有少数为浅绿色),无蒙古褶,宽脸,鼻宽扁,两眼间距宽。A型血出现率23%、B型28%,无A2型。Rh 阴性仅4%,NS(MNSS血型系统)出现率为全世界最高者。阿伊努人的起源说法不一,其体质特征及地理分布一直是体质人类学中的谜。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1 发表于: 2011-04-27
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英文:Polynesian geographic race   释文: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分布于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包括夏威夷至新西兰一线以东诸群岛的土著居群。过去曾将其划归澳大利亚人种,甚至尼格罗人种。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在形态上差别较大,肤色从较浅到中等深度,直发、波发至鬈发,鼻型不一,体健壮而稍胖,中等身高。它们的形态特征有些近似于高加索人种,如波发、肤色浅、络鳃胡须发育,但其面部特征及体毛少等又近似于蒙古人种。根据血型特征,他们应该是典型的太平洋上的人种。ABO血型系统的B型出现率低(0%~5%),MNSS血型系统N型出现率较高,Duffy阳性血型不甚高,这些都与蒙古人种不同。无ABO系统的A2型和Rh 阴性血型,与高加索人种不同,由于与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相似,而有波利尼西亚人种起源于印第安人之说。由于地理隔离,人口数目少,其下的地域人种研究不详。但夏威夷岛上的混血人种已构成一个独自的地域人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2 发表于: 2011-04-27
辛梅里安人目录

辛梅里安人Cimmerian
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
历史作品提及时间
      

编辑本段辛梅里安人Cimmerian

编辑本段第一种说法
  古代居住在高加索和亚速海以北的一民族。西元前8世纪末被斯基泰人(Scythian)赶走。他们越过高加索,进入安纳托利亚。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他们在前714年左右进攻乌拉尔图(Urartu),前705年被亚述的萨尔贡二世(Sargon II)击退。後来他们窜至安纳托利亚,前696∼前695年征服弗里吉亚(Phrygia)。前652年攻下里底亚首都萨迪斯(Sardis)。前637或前626年被里底亚国王阿利亚德(Alyattes)击溃。
编辑本段第二种说法
  辛梅里安人是一种他称,即希腊人用来称生活在欧亚草原,操伊朗语的游牧民族的,意为“流动的马队”。我们今天对这个古代民族的了解,主要得自希腊人的记述。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希罗多德曾到过黑海北岸的希腊殖民者的居留地,他根据在那里的见闻,了解并记述了当时业已消亡的辛梅里安人的若干情况。例如他记述了当时被称作辛梅里安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今刻赤海峡);在这个海峡地区以辛梅里安命名的堡垒和渡口;他还曾在德涅斯特河畔访查过辛梅里安人的王陵。在此之前,公元前八世纪末用亚述楔形文字书写的文献中,也曾提到过这个古代民族,只是名称略有不同,称之为吉米来人( cinlirrai)。古亚述帝国在公元前九世纪时已扩张至黑海南岸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与辛梅里安人的活动区域隔海相望,因此亚述文献的记载可以与希罗多德的记述相印证。至于吉米来人这个称呼,很可能是对辛梅里安人的一种讹拼。
编辑本段历史作品提及时间
  比希罗多德时代更早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也已提到过辛梅里安人,说他们生活在大洋(指黑海)那边的一条河边,那里雾气迷漫,不见阳光。尽管国外学术界对荷马的生活年代、出生地点及作品真伪存在长期争论,产生所谓“荷马问题”,但史诗的素材出于当时小亚细亚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却得到一致共识,因此《奥德赛》中有关辛梅里安人的记述亦可与亚述文献及希罗多德的记述相佐证。   前1200-前750年,辛梅里安人(Cimmerians)居住在黑海以北的俄罗斯草原上。辛梅里安人   被认为是属于色雷斯-弗里吉亚人种,印欧种的一支,他们来自匈牙利和罗马尼亚。   当东南部的高加索文化和奥地利的哈尔希塔特文化已经进入铁器时代时,辛梅里安人和色   雷斯人仍逗留在青铜时代。 早于此,一部分辛梅里安人已经东迁到中亚,被称为吐火罗   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3 发表于: 2011-04-27
穆拉托人  穆拉托人(Mulatto)为一血统分类上的习惯名称,指黑人及白人的混血,主要分布于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海一带。欧洲前殖民国家境内及欧洲海外省、海外领地亦有分布。这些人在海地是上等人。
编辑本段名人
  奥巴马:美国现任总统   鲍威尔:前美国国务卿(任期2001年1月20日 – 2005年1月26日)   莱斯:前美国国务卿(任期2005年1月26日 - 2009年1月20日)   荷莉·贝瑞: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项首位女性非裔得奖者   基特:美国美国职棒大联盟纽约洋基主力游击手(联棒生涯:1996-)   让-皮埃尔·布瓦耶:海地总统(1822年—1843年)。   珍妮弗·比尔斯: 美国演员,1982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4 发表于: 2011-04-27
阿萨姆人目录

简介
种族介绍基本信息
宗教信仰
语言介绍简介
种族介绍 基本信息
宗教信仰
语言介绍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阿萨姆人(Assamese)   阿萨姆人 :   ā sa mǔ ren   印度的民族之一。另有少数分布在不丹。约1269万人(1985年)。讲阿萨姆语。多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   南亚印度民族。自称阿霍米亚人、阿萨米亚人。主要居住在印度阿萨姆邦。人口约2420万人(1994年)。
编辑本段种族介绍
基本信息
  阿萨姆地区的最早居民属原始澳大利亚人种,体质特征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部落相近。后与达罗毗荼人蒙古种人、雅利安人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阿萨姆人。 阿萨姆人一般肤色呈黄色或黑黄色,身材矮小,面部有明显蒙古种人特征。4世纪左右,建立迦摩缕波国,13世纪来自缅甸的阿霍姆人(泰族的一支)征服迦摩缕波国,建立阿霍姆国。使用阿萨姆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与孟加拉语相近,但受藏缅语影响很深。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宗教信仰
  主要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派,敬奉克里希纳神和象征力量的湿婆神、迦利女神。部分人信伊斯兰教,种姓制度温和。世代同堂家庭普遍。男女婚姻自主。人死后行火葬。多以务农和畜牧为业,少数人在种植园或作坊做工。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发达。男子只穿围裤,冬季肩披布肩;妇女只穿长统裙,缠胸巾,头上和肩上披纱巾(城市妇女多穿纱丽)。多以大米为主食,尤喜喝茶。在历史上,阿萨姆是继中国以后第二个商业茶叶生产地区。
编辑本段语言介绍
  阿萨姆语   印度阿萨姆邦的语言,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使用人口约1400万。它是奥里亚语和孟加拉语的近亲。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15世纪的文献,如《罗摩衍那》的译本。   阿萨姆语的元音系统里i和u没有长短音的区别,例如nila(蓝黑),梵语nla;dhuli(尘土),梵语dhli,印地语dhl。元音鼻化现象常见,例如dt(牙齿),源出梵语danta,中古雅利安语的a在阿萨姆语中变成。由于受周围藏缅语言的影响,辅音中没有卷舌音,阿萨姆语把中古雅利安语词首的s变成x,又把元音之间的s变成h。例如xhur(家公),通俗梵语sasura,孟加拉语our。语法方面,阿萨姆语没有“性”的范畴。名词有 6个格,代词有4个格,每个格不止一个形式,此外还有敬体形式。阿萨姆语的文字和孟加拉文字相似。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5 发表于: 2011-04-27
艾马拉人目录

艾马拉人(Aymara)民族历史
生活方式
独特的时间观念艾马拉人(Aymara) 民族历史
生活方式
独特的时间观念
展开 编辑本段艾马拉人(Aymara)
  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1]。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西部及秘鲁南部,少数分布在智利北部。属蒙古人种印第安类型。使用艾马拉语,属印第安语系艾马拉语族。有文字。部分人使用克丘亚语。多    
信天主教,残存着许多原始信仰。艾马拉人的祖先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创造者。居住的一些地区尚保留村社结构。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畜牧业以饲养马、驼羊和绵羊为主。沿海地区从事渔业。制陶和纺织业比较发达。殖民者入侵前,就已通晓开采和加工金、银、铜的技术,擅长制作镯、环、别针等银首饰。
民族历史
  南美印第安庞大的居民集团。居住在今秘鲁和玻利维亚安地斯山脉中部多风而辽阔的的的喀喀高原。操艾马拉语。1970年代中期,秘鲁、玻利维亚和毗邻的阿根廷地区的现代艾马拉人大约有150∼200万。居住在这个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的地区的基本上是农民和牧民。他们在低质的牧场上放牧美洲驼和羊驼。主要作物包括马铃薯、块茎酢浆草、块茎落葵、昆诺阿藜(quinoa相当我们的小米不过非常容易煮,我国甘肃已经开始引进种植)、玉蜀黍、豆类、大麦和小麦。使用巨大的香蒲-芦苇筏捕鱼。他们的领土曾为印加帝国兼并,1535年又被西班牙征服,引来淘金者和寻找印第安劳力的人,随之而来的是多米尼克会和耶稣会的修士。
生活方式
  殖民地的农业经营是建筑在对艾马拉人一贯的剥削基础上的,他们务农、采矿、当佣人、劳动在热带植丛中的可可种植园里。1780年起义开始,直到1821年秘鲁宣布脱离西班牙王国而独立始告平息,其时大批西班牙人被杀。艾马拉人至今保持著多神信仰,有各种术士、占卜者、巫师和巫婆,但对来世采取基督教的信仰。基本社会单位是大家庭,包括兄弟、妯娌、各支的儿子和未婚女儿,住在围墙内的住宅里。
编辑本段独特的时间观念
  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说“面向未来”,可是,如果你对一名艾马拉老人“面向过去”,他可能会茫然地看你一眼——因为他已经“面向未来”了。一项新的针对南美本土艾马拉人的语言和手势的研究结果显示,与世界上所有已被研究过的文化相比,艾马拉人的时间观念正好相反。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对于时间的感知,好象地球人都一样,部分基于我们身体的方向和移动,将“未来”置于我们之前,将“过去”置于我们身后。可是,艾马拉人的感知时间的方式并不是这样。对于抽象的时间概念,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用“过去”表达“未来”,用“未来”表达“过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6 发表于: 2011-04-27
德鲁伊特人  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   实际上,“公元前”西欧的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一带,并不存在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国家”,仅被笼统称作希伯尼亚和不列颠,尚处原始社会状态。公元前1世纪中叶,不列颠首次遭受罗马统帅凯撒军队的入侵。今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一带当时的居民族属为古代凯尔特人,遗存至今的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威尔士语,仍被语言学家划归为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并没有曾文所谓的“德鲁伊特人”。   “德鲁伊特”(Druid)一词,从未被用作一个民族或部落的称谓,其实只是一种古代凯尔特人原始宗教的名称,而该名又源于这种宗教的祭司德鲁伊特。犹如人们将藏传佛教俗称为喇嘛教、将纳西族原始宗教称作东巴教一样,习惯以神职人员的名称来称呼其宗教。德鲁伊特是凯尔特人中最有学识的阶层,精神文化知识的掌管者,既是宗教祭司,又是学者、教师和法官,集几重角色于一身,所以是不应像称呼一个民族那样地称其为什么什么“人”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7 发表于: 2011-04-27
阿尔卑斯人种  阿尔卑斯人种   欧罗巴人种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在中欧和东欧。阿尔卑斯人种可以看成是浅色素北欧人种和深色素南欧人种在中欧相互融合,并同化当地古老居民所形成的过渡类型。阿尔卑斯人种是以晚近出现的短头化为主要特征,体质形态大体介于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之间,内部差异很大。一些学者主张将巴尔干-高加索人种和帕米尔-费尔干类型(Pamir-Ferghana,即中亚两河类型)归并进来,组成一个以短头化为共同特征的广义的中欧人种层,称为“帕米尔-阿尔卑斯大人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8 发表于: 2011-04-27
巴布亚地域人种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中的一个地域人种,分布于伊里安岛(新几内亚)。  高地巴布亚人
约200万人。肤色暗褐,但有些很浅。高鼻梁、钩鼻、唇厚而不外翻。鬈发。下颌突出。高山地区的身材矮,约5英尺或更少,但他们与非洲俾格米人无关。高山地区的巴布亚儿童迁到近海平原即可成长到正常身高。A型血占30%,B型10%~15%,Rh血型中阴性达90%。巴布亚人种所操语言极为复杂,达700~1000种。高地巴布亚人有蛋白质缺乏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9 发表于: 2011-04-27
蒙达人目录

蒙达人(Mundas)基本概况
民族特点
编辑本段蒙达人(Mundas)基本概况
      
或称蒙达诸民族,南亚印度中部使用南亚语系蒙达语族诸语言的民族集团。又称扪达人 。除蒙达人本支以外 ,还包括桑塔尔人 、霍人、卡里亚人、科尔库人、比罗尔人、布米吉人、朱昂人、萨瓦拉人和加达巴人等。蒙达语族又称科拉里亚语族。故蒙达人有时也称科拉里亚人或科尔人。一般认为,蒙达人是印度最古老的居民,后被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排挤到中部深山密林之中。蒙达语言均无文字。蒙达人本支主要分布在印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 。保留万物有灵信仰,崇拜太阳,迷信兆头。据考证,蒙达人原住北方邦阿泽姆格尔地区,后经曲折迁移,定居现地。绝大部分蒙达人仍处在父系氏族阶段。财产待幼子成年后,诸子均分,女儿无继承权。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豆类和蔬菜 ;辅以采集和射猎。手工业比较发达 ,擅长制陶、编织和木工;部分人在冶金等工矿企业做工。
编辑本段民族特点
  居住在印度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约10个不同的部落群,操澳斯特罗-亚细亚诸语言的各种蒙达语。20世纪晚期人口约9,000,000.直到最近,他们的住地仍远离印度文明中心。该地区山脉连绵,丛林密集,土地贫瘠,不利於农业。据说蒙达人曾广泛地分布各地,由于文化上较先进的诸民族不断扩展、进逼,他们後来又退回现在地区。虽然如此,他们并未完全生活在孤立状态中,而是分享了印度其他民族许多文化特点,只是带有某些蒙达部落的变异成分而已。多数蒙达民族务农,其中只有住在焦达那格浦尔(Chota Nagpur)高原的比罗尔人从事狩猎和采集,他们人数很少,以卖林间产物补助生活。   蒙达人残留抢婚习俗。人死装棺,连同生前用品一并火化,余烬由人携带周游各家亲友及其生前常去场所后安葬,树巨石碑纪念。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