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21阅读
  • 3063回复

学中医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0 发表于: 2012-05-13
第六章   按诊
    《素问·调经论》: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通俗伤寒论·按胸腹》:内经云: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考其部位层次,胸上属肺,胸膺之间属心,其下有一横膈,绕肋骨一周。膈下属胃。大腹与脐属脾。脐四围又属小肠。脐下两腰属肾。两肾之旁及脐下,又属大肠。膀胱亦当脐下,故脐下又属膀胱。……小腹两旁谓之少腹,乃血室之边际,属肝。少腹上连季胁,亦属肝。季胁上连肋骨,属胆。……故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其诊法宜按摩数次,或轻或重,或击或抑,以察胸腹之坚软,拒按与否,并察胸腹之冷热,灼手与否,以定其病之寒热虚实。又如轻手循抚,自胸上而脐下,知皮肤之润燥,可以辨寒热;中手寻扪,问其痛不痛,以察邪气之有无;重手推按,察其硬否,更问其痛否,以辨脏腑之虚实,沉积之何如。……惟左乳下虚里脉,脐间冲任脉,其中虚实,最为生死攸关。……若肝病须按两胁。两胁满实而有力者肝平;两胁下痛引小腹者肝郁;男子积在左胁下者属疝气;女子块在右胁下者属瘀血;两胁空虚,按之无力者为肝虚;两胁胀痛,手不可按者为肝痈。……凡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喜暖手按抚者属寒,喜冷物按放者属热。按腹而其热灼手,愈按愈甚者伏热;按腹而其热烙手,痛不可忍者内痈。……。惟虫病按腹有三候,腹有凝结如筋而硬者,以指久按,其硬移他处,又就所移者按之,其硬又移他处,或大腹,或脐旁,或小腹,无定处,是一候也。右手轻轻按腹,为时稍久,潜心候之,有物如蚯蚓蠢动,隐然应手,是二候也。高低凸凹,如畎亩状,熟按之,起伏聚散,上下往来,浮沉出没,是三候也。……水肿胀满症,按之至脐,脐随手移左右,重手按之近乎脊,失脐根者必死。……然按胸必先按虚里,按之微动而不应者,宗气内虚;按之跃动而应衣者,宗气外泄;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者,宗气积于膻中也,是为常;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皆心胃气绝也,病不治;虚里无动脉者必死;即虚里搏动而高者,亦为恶候,孕妇胎前症最忌,产后三冲症尤忌,虚损痨瘵症,逐日动高者切忌;惟猝惊疾走大怒后,或强力而动肢体者,虚里脉动虽高,移时即如平人者不忌。
    《厘正按摩要术·按胸腹》:人以胃气为本,故虚里之动,可以辨病机之轻重。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者,宗气积于膻中也,是为常。其动洪大而弹手,与绝而不应者,俱胃气绝也。(《阳山原文》)平人膻中静者为佳。虚里者,脉之宗气也。视之不见;按之渐动,如应如不应者为吉。若胸中阳气衰,其动高逾乳,至中府、云门者凶;虚劳劳瘵,逐日动高者为无治。(《台州》)上中下三脘,以指抚之,平而无涩滞者,胃中平和而无虚滞也。按中脘虽痞硬而不如石者,饮癖也。(《诊病奇侅》)诊胸腹,轻手循抚,自鸠尾至脐下,知皮肤之润燥,可以辨寒热;中手寻扪,问疼不疼者,以察邪气之有无;重手推按,更问疼否,以察脏腑之虚实,沉积之何如,即诊脉中浮中沉之法也。(《对时论》)诊腹之要,以脐为先。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名曰天枢,又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徐按之而有力,其气应手者,内有神气之守也。若按之而气不应者,其守失常也。(《阳山》)


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一、八纲证候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言之,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此皆医中之大法。至于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静,疑似之间,辨须的确,此而不识,极易差讹,是又最为紧要,然总不离于前之数者。但两气相兼,则此少彼多,其中便有变化,一皆以理测之,自有显然可见者。若阳有余而更施阳治,则阳愈炽而阴愈消;阳不足而更用阴方,则阴愈盛而阳斯灭矣。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经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经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此言表邪之实也。又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此言阳气之虚也。仲景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与经旨义相上下。
    考之中藏经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益阳虚喜阳助,所以朝轻而暮重,阴虚喜阴助,所以朝重而暮轻,此言阴阳之虚也。若实邪之候,则与此相反,凡阳邪盛者,必朝重暮轻,阴邪盛者,必朝轻暮重,此阳逢阳旺,阴得阴强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六变篇》: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篇》: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邪有阴阳之辨,而所伤亦自不同。盖邪虽有六,化止阴阳。阳邪化热,热则伤气;阴邪化寒,寒则伤形。伤气者,气通于鼻,鼻通于脏,故凡外受暑热而病有发于中者,以热邪伤气也。伤形者,浅则皮毛,深则经络,故凡外受风寒而病为身热、体痛者,以寒邪伤形也。经曰: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景岳全书·传忠录·里证篇》:里证者,病之在里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因酒色所困,皆为里证。以此言之,似属易见。第于内伤外感之间,疑似之际,若有不明,未免以表作里,以里作表,乃致大害,故当详辨也。身虽微热,而濈濈汗出不止,及无身体酸疼,拘急,而脉不紧数者,此热非在表也。证似外感,不恶寒反恶热,而绝无表证者,此热盛于内也。凡病表证,而小便清利者,知邪未入里也。表证已具,而饮食如故,胸腹无碍者,病不及里也。若见呕恶口苦,或心胸满闷不食。乃表邪传致胸中,渐入于里也。若烦躁不眠、干渴、谵语、腹痛自利等症,皆邪入于里也。若腹胀、喘满、大便结硬、潮热斑黄、脉滑而实者,此正阳明胃腑里实之证,可下之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虚实者,有余不足也。有表里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之虚实。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凡欲察虚实者,为欲知根本之何如,攻补之宜否耳。夫疾病之实,固为可虑,而元气之虚,应尤甚焉。故凡诊病者,必当先察元气为主,而后求疾病。若实而误补,随可解救,虚而误攻,不可生矣。然总之,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实证;脉之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矧脉之无力、无神,以至全无力、全无神者哉。临证者,万毋忽此。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火盛于表者有疡。走注而红痛者,知营卫之有热;拘急而酸痛者,知经络之有寒。里实者,或为胀为痛,或为痞为坚,或为闭为结,或为喘为满,或懊憹不宁,或躁烦不眠,或气血积聚结滞腹中不散,或寒邪热毒深留脏腑之间。……表虚者,或为汗多,或为肉战,或为怯寒,或为目暗羞明,或为耳聋眩运,或肢体多见麻木,或举动不胜劳烦,或为毛槁而肌肉削,或为颜色憔悴而神气索然。里虚者,为心怯心跳,为惊惶,为神魂之不宁,为津液之不足,或为饥不能食,或为渴不喜冷,或畏张目而视,或闻人声而惊;上虚则饮食不能运化,或多呕恶而气虚中满;下虚则二阴不能流利,或便尿失禁,肛门脱出而泻泄遗精;在妇人,则为血枯经闭及堕胎崩淋带浊等证。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气虚者,声音微而气短似喘。血虚者,肌肤于涩而筋脉拘孪。……诸痛之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胀满之虚实。仲景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夫减不足言者,以中满之甚,无时或减,此实胀也,故当下之。腹满时减者,以腹中本无实邪,所以有时或减,既减而复满如故者,以脾气虚寒而然,所以当与温药,温即兼言补也。《内经》诸篇,皆惓惓以神气为言。夫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可不畏哉。《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腑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骨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此《内经》之言虚证也,当察其意。
    《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篇》: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阳不足则阴乘之,其变为寒。故阴胜则阳病,阴胜为寒也;阳胜则阴病,阳胜为热也。热极则生寒,因热之甚也;寒极则生热,因寒之甚也。阳虚则外寒,寒必伤阳也;阴虚则内热,热必伤阴也。阳盛则外热,阳归阳分也;阴盛则内寒,阴归阴分也。寒则伤形,形言表也;热则伤气,气言里也。故火王之时,阳有余而热病生;水王之令,阳不足而寒病起。人事之病,由于内;气交之病,由于外。寒热之表里当知寒热之虚实,亦不可不辨。……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表证之辨。若内热之甚者,亦每多畏寒,此当以脉症参合以察之。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阳脏之人多热,阴脏之人多寒。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之有余也。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也。第阳强者少,十惟二三;阳弱者多,十常五六。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
   二、证候真假
    《类经·论治类·气味方制治法逆从》:病有微甚者,以证有真假也。寒热有真假,虚实亦有真假。真者正治,知之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耳。如寒热之真假者,真寒则脉沉而细,或弱或迟,为厥逆,为呕吐,为腹痛,为飧泄下利,为小便清频,即有发热,必欲得衣,此浮热在外而沉寒在内也。真热则脉数有力,滑大而实,为烦燥喘满,为声音壮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赤涩,或发热掀衣,或胀疼热渴。此皆真病。……至若假寒者,阳证似阴,火极似水也,外虽寒而内则热,脉数而有力,或沉而鼓击,或身寒恶衣,或便热秘结,或烦渴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恶寒非寒,明是热证,所谓热极反兼寒化,亦曰阳盛隔阴也。假热者,阴证似阳,水极似火也,外虽热而内则寒,脉微而弱,或数而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则静,语虽谵妄而声则微,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即止,或蚊迹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胎面赤而衣被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结,此则恶热非热,明是寒证,所谓寒极反兼热化,亦曰阴盛隔阳也。此皆假病。……然至虚有盛候,则有假实矣,大实有羸状,则有假虚矣。总之,虚者正气虚也,为色惨形疲,为神衰气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梦遗精滑,或呕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气短似喘,或劳伤过度,或暴困失志,虽外症似实而脉弱无神者,皆虚证之当补也。实者邪气实也,或外闭于经络,或内结于脏腑,或气壅而不行,或血留而凝滞,必脉病俱盛者,乃实证之当攻也。


第八章  病性辨证

   一、病机总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病机何如?歧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二、辨六淫证候
    《医学心悟·六气相杂须辨论》: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是也。……假如脉浮缓,自汗头痛,发热而恶风者,伤风也;脉浮紧,无汗头痛,发热而恶寒者,伤寒也。此随时感冒,虽在暑月,亦必有之。亦有纳凉饮冷,脏受寒侵,遂至呕吐痛泻,脉沉迟,手足厥冷,口鼻气冷,此乃夏月中寒之候,反因避暑太过而得之也。至于暑症,乃夏月之正病,然有伤暑、中暑、闭暑之殊。伤暑者,病之轻者也,其症汗出、身热而口渴也;中暑者,病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蒸热齿燥,或烦心喘喝、妄言也;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为风寒闭之也,其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其有霍乱吐泻而转筋者,则又因暑而停食、伏饮以致之也。然停食、伏饮,湿气也,或身重体痛,腹满胀闷,泄利无度,皆湿也。风寒暑湿,四气动而火随之,是为五气。
  《医学真传·六淫外感》:六淫在人而不在天。凡有所病,皆本人身之六淫,而非天之六淫也。
  《医学一贯·万病一源说》:天之六淫伤人,亦乘其虚处感化。阴虚者,易感风燥暑火;阳虚者,易感寒湿雾露。
   三、辨气血津液阴阳证候
  《景岳全书·杂证谟·诸气》: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是推明哲不凡者,乃能独见其处,撮而调之。
  《重订通俗伤寒论·气血虚实》:肺气实而上逆,则有胸痞头眩,痰多气壅等症,甚则喘不得卧,张口抬肩。胃气实而中满,则有嘈杂懊憹,嗳腐吐酸等症,甚则食不能进,呕吐呃逆。肝气实而上冲,则有头疼目眩,呕酸吐苦等症,甚则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医林绳墨·痰》:痰者,人身之痰饮也。人之气道清顺,则痰不生,窒塞则痰壅盛。或因风、寒、暑、湿之外感,或因七情、饮食之内伤,以致气逆而液浊,则痰证成焉。是以聚于肺者,则名气痰,其痰喘嗽上出;留于胃者,则名食痰,其痰积利下行;在肺经者,名为风痰,其痰青而多泡;在心经者,名为热痰,其痰坚而成块;在肾经者,名为寒痰,其痰有黑点而多稀。若夫痰滞于经络,则为肿为毒;痰存于四肢,则麻痹不仁;痰迷于心窍,则谵语、恍惚、惊悸、健忘;痰壅于中膈,则为痞、为满、关格、喉闭、胁痛、乳痈。乃其所因,则又不可不知。盖痰因于风,则眩晕动摇;痰因于火,则吐呕酸苦;痰因于湿,则肢节重痛,不能转移;痰因于寒,则吞酸恶心,呃逆涎沫;痰因于情郁感动,则劳瘵生虫,肌肤羸瘦;痰因于饮食、内伤,则中气迷闷,腹中不利,见食恶食,不食不饥。此皆痰之见于内而证于外者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为肿,谓之支饮。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医学指南·阴虚证论》:阴虚者,火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尿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枯痼;或中风瘛疭者,以精血败伤。凡此皆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源,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火也。
《医学指南·阳虚证论》:阳虚者,水衰其本。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神气昏沉,或动履因倦,或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咽喉哽咽而呕恶气短,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痞满膈塞而水泛为痰,皆中焦之阳虚。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阳萎精寒而脐腹多痛,皆下焦之阳虚。
    《医学源流论·亡阴亡阳论》:其亡阴亡阳之辨法何如?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
    三、辨情志证候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歧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景岳全书·杂证谟·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惟中气受伤矣。既无胀满、疼痛等症,而或为倦怠,或为少食,此乃木邪克土,损在脾矣。……思郁者,则惟旷女嫠妇,及灯窗困厄、积疑在怨者皆有之。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膈噎、为呕吐;下连肝肾,则为带浊、为崩淋、为不月、为劳损。……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牵。及悲忧惊恐而致郁者,总皆受郁之类。盖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


第九章  脏腑辨证
    
    《华氏中藏经·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症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肝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本病:诸风眩运,僵卧硬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经病。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詈骂,怔仲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本病:诸湿肿满,痞满嗳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肤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本病:诸气膹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标病:洒浙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气。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本病:诸热瞀瘛,暴病暴死暴瘖,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汗出。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浑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或下痢。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干喉痹,诸病胻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次指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生发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憺憺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标病:寒热往来,痁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疬结核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后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痛,鼽衄赤齄。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梗,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有一脏为病,而不兼别脏之病者,单治一脏而愈;有一脏为病,而兼别脏之病者,兼治别脏而愈。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乌睹其能治病哉?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也,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条)
太阳病,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条)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
问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条)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条)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条)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条)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条)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326条)
二、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三、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上焦篇》: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上而下,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温病条辨·中焦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但初受之时,断不可以辛温发其阳耳。盖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热,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彼此对勘,自可了然于心目中矣。
    四、经络辨证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医学阶梯·证中证论》:凡有病必有证,有证必有论,论清则证明,证明则病易疗,非可以模棱两端,取效于疑似之间也。古人审病论证,着定七情、六淫十三字,千病万证,不能越此。然辨病定证,义颇深奥。
    《医彻·医箴·疗医》:医之临病,胜于临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良将是也。存乎呼吸之间,而远退二竖之舍,良医是也。察色不可不精,审声不可不详,持脉不可不静,辨症不可不细,既责其有,又责其无,既求其始,又虑其后,既达其常,又通其变,必使有济无损,有利无害,慊于己而无怨于人,庶明德可积,冥谴可逃矣。
    《时病论·自序》:甚矣,医道之难也!而其最难者,尤莫甚于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盖时有温、热、凉、寒之别,证有表、里、新、伏之别,体有阴、阳、壮、弱之殊,法有散、补、攻、和之异,设不明辨精确,妄为投剂,鲜不误人。


第十二章  病案书写与要求

    《重订名医类案·序》:医之有案,实权于左氏传、太史公。魏晋以降,多散见于史集,至丹溪始有专书,皆其门人所日记,亦小说、杂记之属。宋·张季明作《医说》十卷,首述轩歧,以发其宗,次列证治,以穷其变,又此编之鼻祖也。
《重订名医类案·叙》:吾观太史公之传淳于意,则意之医案也;陈寿之传华佗,则佗之医案也;李延寿之传徐父伯,则父伯之医案也。后史以医为小道,传方术者略而不书,而案之存于史者盖寡。诸医之良者,自传其术,幸而不终至于泯没。……语云:医者意也。黄帝有问岐伯,即知其人之病之由;雷公有问黄帝,即知其人之病之由,以意决之也。此即黄帝、岐伯之医案也。若其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三者相参,思之,思之,其有不合者寡矣。医之有案,盖未有出此三者。遵其道而用之,人皆可以为良医,人皆可以立案。
《寓意草·与门人定议病式》: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有无?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证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一详明,务令纤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医门矜式,不必演文可也。某年者,年上之干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证药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胃肠乖和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者,推十二经脉受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里无差忒也。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顺,事成于律度也。标本先后何在者,识轻重次第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1 发表于: 2012-05-13
教学内容
心辨病证
学时数
3
教材版本
《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熟悉:①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

②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

③心的病变范围;心病的常见症征。

教学内容提要
1.心血虚证;2.心阴虚证;3.心气虚证;4.心阳虚证;5.心阳虚脱证;

6.心火亢盛证;7.心脉痹阻证;8.痰蒙心神证;9.痰火扰神证;10.痰阻脑络证。

重点难点
重点:心病常见证的辨证要点。

难点:①“心热移于小肠”的本质。

②不同原因引起心脉痹阻的证候特征。

教学组织与设计
1.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临床辨证软件进行教学。

2.教学设计:

①    分别叙述心病10证的辨证要点。

②    怎样鉴别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

③    导致心脉痹阻证的原因有哪些?怎样鉴别?

3.病案分析。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2 发表于: 2012-05-13
一.单选题

01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诸病源候论》D. 《景岳全书》          E. 《温病条辨》

02伤风表证病人常表现为(    )。

A. 恶寒重,发热轻        B. 发热重,恶寒轻       C. 发热轻而恶风

D. 发热与恶寒并重        E. 寒热往来

03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属于(    )。

A. 湿温潮热              B. 阴虚潮热             C. 阳明潮热

D. 骨蒸潮热              E. 气虚发热

04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

A. 无汗出   B. 有汗出   C. 大汗出   D. 冷汗出   E. 热汗出

05战汗产生的机制是(    )。

A. 邪胜正衰          B. 邪正剧争               C. 正胜邪退

D. 正邪俱衰          E. 寒邪袭表

06食少纳呆,兼消瘦,腹胀,便溏者,属(    )。

A. 脾胃虚弱             B. 湿邪困脾            C. 肝胆湿热

D. 食滞内停             E. 脾阳虚弱

07大便时干时稀,多见于(    )。

A. 胃气亏虚             B. 脾气亏虚            C. 中气下陷

D. 肝郁脾虚             E. 肠道湿热

08患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    )。

A. 表证                 B. 半表半里证           C. 少阴病证

D. 厥阴病证             E. 疟疾病

09患者前额部疼痛,属何经头痛(    )。

A. 太阳经   B. 少阳经   C. 阳明经   D. 太阴经   E. 厥阴经

10亡阴病人出汗,多为(    )。

A. 自汗     B. 盗汗     C. 热汗     D. 冷汗     E. 战汗

11自觉怕冷,加衣盖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称为(   )。

A. 恶风     B. 恶寒     C. 畏寒     D. 寒战     E. 肢厥

12肝阳上亢患者头痛的特点是(    )。

A. 隐痛     B. 重痛     C. 掣痛     D. 刺痛    E. 胀痛

13痢疾病人的大便特点是(    )。

A. 暴注下泄,色黄而臭    B. 排便不爽,溏结不调   C. 里急后重,便下脓血     D. 腹泻不爽,便溏如糜    E. 滑脱不禁,下利清谷

14饥不欲食,脘痞干呕,证属(    )。

A. 胃火炽盛              B. 胃阴亏虚           C. 肝气犯胃

D. 胃肠气滞              E. 食滞胃脘

15胸痛,潮热,咳痰带血,盗汗者,属(    )。

A. 肺热壅盛              B. 肺阴亏虚           C. 痰湿阻肺

D. 痰热壅肺              E. 燥邪犯肺

16察神,突出地表现于(    )。

A. 面色     B. 目光     C. 言语     D. 表情      E. 脉象

17患者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属于(   )。

A. 得神     B. 失神     C. 少神     D. 假神      E. 神乱

18小儿囟门迟闭,骨缝未合,是(    )。

A. 囟陷     B. 囟填     C. 解颅     D. 大头瘟    E. 小儿先愚

19按五轮学说,上下眼睑属于(    )。

A. 血轮     B. 风轮     C. 气轮     D. 水轮      E. 肉轮

20根据《灵枢·五色》面部分属,鼻称为(     )。

A. 藩      B. 明堂     C. 庭      D. 蔽       E. 阙

21望舌辨虚实,主要观察(    )。

A. 舌色浅深             B. 舌质老嫩            C. 舌苔厚薄

D. 舌苔润燥             E. 舌体胖瘦

22病人出现瞳仁散大,多属(   )。

A. 肾精耗竭              B. 动风先兆            C. 津液亏耗

D. 肝经风热              E. 气血不足

23黄苔主热证,若热结于里,则见(    )。

A. 舌苔淡黄              B. 舌苔深黄            C. 舌苔焦黄

D. 舌苔灰黄              E. 舌苔黄腻

24在客色中,冬天的面色相应为(    )。

A. 稍白     B. 稍赤      C. 稍青      D. 稍黑     E. 稍黄

25望小儿食指指纹,指纹淡滞的意义是(    )。

A. 分表里   B. 定虚实    C. 辨寒热    D. 测轻重   E. 估预后

26下列舌象中,除(    )之外,健康人均可出现。

A. 裂纹舌   B. 齿痕舌   C. 剥落苔    D. 淡红舌    E. 淡白舌

27面部口眼喎斜,或肌肤不仁,并无其他疾苦者,属(     )。

A. 风中脏腑              B. 热极生风            C. 阴虚生风

D. 风中经络              E. 血虚生风

28患者脱肛,其原因多为(    )。

A. 肾气不固                B. 肺肾气虚         C. 中气下陷

D. 肾不纳气                E. 肠道湿热

29观察舌苔辨别病邪的性质主要依据是(     )。

A. 舌苔有无                B. 舌苔润燥         C. 舌苔厚薄

D. 舌苔颜色                E. 舌苔真假

30病人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是(     )。

A. 谵语     B. 郑声     C. 独语      D. 错语     E. 狂言

31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者称(     )。

A. 呃逆     B. 太息     C. 干呕      D. 嗳气     E. 恶心

32喘、哮的区别,关键在于喘是(     )。

A. 以抬肩言                B. 以气息言          C. 以张口言

D. 以鼻煽言                E. 以痰鸣言

33患者散发烂苹果样气味,常提示为(    )。

A. 水肿病晚期              B. 消渴病危重期      C. 失血重证

D. 脏腑败坏                E. 瘟疫病

34太息的产生,多与(     )有关。

A. 心火      B. 肝郁      C. 肾虚      D. 肺虚      E. 胃逆

35寸口脉分候脏腑,肝胆病变反映于(    )。

A. 右关部     B. 左关部     C. 左尺部    D. 右尺部     E. 左寸部

36四季平脉中秋季脉象常稍(     )。

A. 洪         B. 弦         C. 沉        D. 浮         E. 缓

37脉搏出现在寸口背侧者,称为(    )。

A. 六阳脉    B. 六阴脉   C. 真脏脉    D. 斜飞脉    E. 反关脉

38迟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来迟缓,一息不足(   )。

A. 二至      B. 三至     C. 四至      D. 五至       E. 六至

39扪按虚里搏动,可以了解(    )之强弱。

A. 心气      B. 肺气      C. 宗气      D. 胃气      E. 阳气

40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依据是(    )。

A. 症.      B. 病       C. 证       D. 证型    E. 病案

41头痛、恶寒等属于(   )。

A. 症状     B. 体征     C. 证候     D. 病名    E. 证型

42下列症状中,诊断表证最具意义的是(    )。

A. 脉浮     B. 恶寒     C. 头身痛    D. 苔薄白   E. 流涕

43辨表虚证的主要依据是(   )。

A. 恶寒     B. 发热    C.汗出     D. 恶风      E. 脉浮

44阴虚火旺与阴盛格阳两证的相似之症是(     )。

A. 面色红  B. 四肢温    C. 尿黄    D. 舌质红   E. 脉象数

45患者久泄不愈,腹部坠胀,少气倦怠,头晕眼花,舌淡脉弱,证属(   )。

A. 气虚证    B. 气陷证    C. 气血两虚证    D. 血虚证    E. 气滞证

46病人头痛,眩晕,甚至昏厥,证属(    )。

A. 胃气上逆               B. 肺气上逆       C. 肝气上逆

D. 肝胃不和               E. 肝火上炎

47临床以出血和气虚共见为辨证要点者证属(    )。

A. 气不摄血证             B. 气随血脱证          C. 气血两虚证

D. 气滞血瘀证             E. 气虚血瘀证

48下述诸项中不属血瘀证的原因是(    )。

A. 寒凝    B. 气滞    C. 阴虚    D. 气虚     E. 外伤

49心气虚证的主症是(     )。

A. 心悸    B. 心痛   C. 气短   D. 脉虚   E. 胸闷

50脾病虚证的基本证候是(    )。

A. 脾气虚证             B. 脾阳虚证               C. 中气下陷证

D. 脾不统血证           E. 脾胃虚寒证

51患者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红目赤,腰膝酸软,头重足轻,脉弦细数,证属(   )。

A. 肝阳化风证           B. 肝火上炎证             C. 肝肾阴虚证

D. 肝阳上亢证           E. 肝郁气滞证

52大便干枯,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红而涩,证属(   )。

A. 燥邪犯肺                 B. 阳明热结          C. 肠道湿热

D. 大肠液亏                 E. 小肠实热

53心悸气短与下述(    )同见,对诊断心阳虚证最有意义。

A. 神疲乏力                 B. 形寒肢冷          C. 头晕目眩

D. 舌质浅淡                 E. 脉虚无力

54以五更泄泻,粪质清冷,完谷不化为主症者,证属(    )。

A. 脾气虚证              B. 食滞胃肠证          C. 寒湿困脾证

D. 脾肾阳虚证            E. 肝郁犯脾证

55患者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多由于(    )。

A. 痰蒙心神              B. 痰火扰神            C. 心火亢盛

D. 肝郁气滞              E. 胆郁痰扰

56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有症是(    )。

A. 头晕目眩              B. 面色无华           C. 五心烦热

D. 失眠多梦              E. 潮热盗汗

57在六经传变中,病邪由一经证候转变成另一经证候,称为(    )。

A. 合病      B. 并病      C. 传经    D. 直中    E. 逆传

58六经病证隔一经或两经相传,称为(    )。

A. 循经传    B. 越经传    C. 表里传   D. 直中   E. 顺传

59温病邪热入营,劫灼营阴,其发热的特点是(    )。

A. 身热夜甚                B. 身热恶热           C. 五心烦热

D. 阴虚潮热                E. 暮热朝凉

60气分证的病变部位多在(    )。

A. 肺与皮毛               B. 心与心包              C. 肝与肾

D. 脾与胃                 E. 肺、膈、肠、胃




一.单选题答案
01 B  02 C  03 A  04 B  05 B  06 A  07 D  08 B  09 C  10 C  11 B  12 E
13 C  14 B  15 B  16 B  17 C  18 C  19 E  20 B  21 B  22 A  23 C  24 D
25 B  26 E  27 D  28 C  29 D  30 B  31 A  32 B  33 B  34 B  35 B  36 D
37 E  38 C  39 C  40 A  41 A  42 B  43 D  44 A  45 B  46 C  47 A  48 C
49 A  50 A  51 D  52 D  53 B  54 D  55 A  56 D  57 C  58 B  59 A  60 E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3 发表于: 2012-05-13
二.多选题
0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    )。
A. 四诊并用              B. 整体察病             C. 谨守病机      
D. 审症求因              E. 从病辨证
02. 主诉的记录,应注意症状体征的(    )。
A. 部位     B. 类别     C. 性质     D. 程度     E. 时间
03. 但热不寒的热型有(    )。
A. 壮热     B. 郁热      C. 潮热     D. 微热     E. 烦热
04 表证有汗,可见于(    )。
A. 表寒证   B. 表热证    C. 表虚证   D. 表实证   E. 伤湿证
05. 气滞证所致疼痛可以出现(    )。
A. 重痛      B. 胀痛     C. 窜痛     D. 绞痛     E. 酸痛
06. 病人口渴喜热饮,饮量不多,见于(    )。
A. 痰饮内停              B. 湿热内蕴             C. 热入营血
D. 阳气虚弱              E. 瘀血内阻
07. 导致疼痛的原因常有(    )。
A. 感受外邪              B. 气滞血瘀             C. 痰浊凝滞
D. 虫积食积              E. 气血精亏
08. 寒热往来常见于(    )。
A. 少阴病                B. 少阳病               C. 半表半里证
D. 疟疾病                E. 阳明病
09. 辨别脘腹疼痛虚实的要点是(    )。
A. 疼痛的性质            B. 发痛的缓急           C. 有无发热
D. 疼痛的部位            E. 喜按或拒按
10. 病人口渴多饮,常见于(    )。
A. 热盛伤津              B. 消渴病               C. 吐泻耗津
D. 湿温病                E. 阴虚内热
11. 神具体反映在人的(    )。
A. 目光      B. 面色     C. 言语     D. 舌象     E. 脉象
12. 神志异常包括(    )。
A. 烦燥      B. 谵妄     C. 癫病     D. 狂病     E. 痫病
13. 五色诊中,黄色主(    )。
A. 寒证     B . 痛证     C. 虚证     D. 瘀证     E. 湿证
14. 斑乃疾病之征候,其特点是(    )。
A. 色红或紫              B. 形如粟粒             C. 点大成片
D. 摸不碍手              E. 高起肤面
15. 痈的表现特点是(    )。
A. 范围较大              B. 漫肿无头             C. 红肿热痛
D. 根盘紧束              E. 化脓即软
16. 苔白腻的主病是(    )。
A. 痰湿停聚              B. 食滞胃脘              C. 寒湿痹证
D. 脾胃气虚              E. 风寒表证
17. 病色的特征是(    )。
A. 鲜明暴露              B. 枯槁晦暗              C. 暂时性的
D. 独呈一色              E. 不应时位
18. 患者面部呈黑色,其主病是(    )。
A. 肾虚     B. 惊风      C. 血瘀      D. 痛证     E. 水饮
19. 既主寒证又主热证的舌质、舌苔有(    )。
A. 白苔     B. 黄苔      C. 灰黑苔    D. 红绛舌   E. 青紫舌
20. 舌淡胖大,舌苔滑,多由于(    )。
A. 脾肾阳虚              B. 寒湿内侵              C. 心脾热盛
D. 酒毒上攻              E. 湿热内盛
21. 小儿外感风寒,其食指络脉常见(    )。
A. 纹色鲜红              B. 纹色紫红              C. 指纹浮露
D. 指纹沉隐              E. 风关附近
22. 因心神病变所致语言错乱,包括(    )。
A. 狂言    B. 郑声       C. 独语      D. 呻吟     E. 谵语
23. 古代之“哕”,即指(    )。
A. 噫气    B. 呕吐       C. 呃逆      D. 嗳气     E. 打呃
24. 仲景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是(    )。
A. 人迎脉   B. 寸口脉   C. 太阳脉   D. 趺阳脉   E. 太溪脉
25. 迟脉主病可见于(    )。
A. 痰饮     B. 寒证     C. 虚证     D. 热证       E. 食积证
26. 脉搏至数较正常脉象慢的有(    )。
A. 迟脉     B. 紧脉     C. 涩脉     D. 结脉       E. 缓脉
27. 临床上实热证可能见到的脉象有(    )。
A. 数脉     B. 促脉     C. 滑脉     D. 迟脉       E. 洪脉
28. 某病人脉象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其主病可是(    )。
A. 伤精     B. 血少     C. 气滞血瘀   D. 亡阳    E. 湿盛
29. 主要用于内伤杂病辨证的方法有(    )。
A. 八纲辨证             B. 病因辨证            C. 气血津液辨证
D. 脏腑辨证             E. 经络辨证
30. 亡阳证病人临床可见到(    )。
A. 冷汗淋漓             B. 四肢厥冷            C. 舌红而干
D. 脉微欲绝             E. 呼吸短促
31. 半表半里证的临床表现有(    )。
A. 寒热往来              B. 目眩                 C. 口苦咽干
D. 胸胁苦满              E. 脉浮数
32. 亡阴证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见(    )。
A. 冷汗淋漓    

二.多选题答案
01 ABE
02 ACDE
03 ACD
04 BC
05 BCD
06 AD
07 ABCDE
08 BCD
09 ABE
10 ABC
11ABCDE
12 ABCDE
13 CE
14 ACD
15 ACD
16 ABC
17 ABDE
18 ACE
19 CE
20 AB
21 ACE
22 ABCE
23 CE
24 BDE
25 BD
26 AD
27 ABCDE
28 ABCD
29 DE
30 ABD
31 ABCD
32 BCD
33 BC
34 ABE
35 AB
36 ABDE
37 CD
38 BD
39 ACE
40 ABC
41 ABCD
42 BCDE
43 BCDE
44ABCE
45 ABE
46 ABCD
47 BE
48 BCE
49 ABCD
50 ABE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4 发表于: 2012-05-13
01. 问寒热,包括___________、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和___________。
02. 恶寒重,发热轻,主___________证;发热轻,恶风,主___________证
03. 亡阴之汗为汗出如油,___________;亡阳之汗则见___________,汗稀而凉。
04. 胀痛,一般属___________之征;刺痛是___________的特点之一。
05. 自汗,多见于___________证;半身出汗常是___________之先兆。
06. 寒热往来常见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07. 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_________、表情、_________、言语、意识等方面。
08. 望神色包括得神、失神、___________、假神和___________。
09. 中华民族正常面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观察舌苔之腐腻,可知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消长。
11. 鼻流浊涕臭秽,是为___________;口腔散发烂水果味,为___________重证。
12. 寸口诊法时,左寸可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候脾与肾。
13. 正常脉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紧脉的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宿食。
15. 按虚里穴,其意义在于辨别___________轻重和___________的盛衰。
16. 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_________病的辨证方法,而卫气营血辨证则是_________病的辨证方法
17. 表证多见于___________病的___________阶段。
18. 表里同病包括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类。
19. 八纲证候之间相互联系,可出现证候的相兼、夹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情况。
20. 七情病证中,过悲则伤___________,过思则伤___________。
21. 亡阴证的辨证依据是,以身热烦渴,唇焦面赤,脉象______,汗出______为主要表现。
22. 气滞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临床表现。
23. 气随血脱证以大出血和___________为辨证要点;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
___________为辨证要点。
24. 饮邪停聚机体,若饮停胸胁间,称之为___________饮;饮停于心肺,称为___________饮。
25. 脾不统血证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辨证要点。
26. 肾精不足病人,在男子则___________不育,在女子则___________不孕。
27. 膀胱湿热证以___________这主症;肾不纳气证以___________为主要表现。
28. 心脾两虚证实质是心___________和脾___________并存的证候。
29.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形式。
30. 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称为_______是________征象。
31. 望形体,主要观察病人形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胖、瘦以测知内脏虚实及气血的盛衰。
32. 正常小儿食指络脉色泽___________,隐隐显露于___________之内。
33. 一般而言,阳虚证病人舌淡胖,脉沉迟无力;阴虚证患者舌___________,脉___________。
34.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以疼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舌紫脉涩为主症。
35. 水停证相关的脏腑主要是肾脏、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6. 心病的实证包括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证。
37. 嗳腐吞酸多见于___________证;胃痛绵绵多见于___________证。
38. 肝病的虚证包括___________证和___________证。
39. 气分证病人常见舌质___________,而营分证病人常见舌质___________。
40. 住院病案要求在出院后_____小时内完成;病案首页求在出院后_____小时内完成。

01.恶寒发热、寒热往来    02.表寒、太阳中风    03.热而粘手、大汗淋漓  
04.气滞、血瘀            05.阳气虚、中风      06.半表半里证、疟疾
07.面色、体态            08.少神、神乱        09.红黄隐隐、荣润光泽
10.阳气、湿浊            11.鼻渊、消渴        12.心、右关
13.三部有脉、和缓有力    14.寒、痛            15.疾病、宗气
16.伤寒、温热            17.外感、初期        18.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19.转化、真假            20.肺、脾            21.数疾、如油
22.胀闷、疼痛            23.亡阳、气虚        24.悬饮、支饮
25.脾气亏虚、出血        26.精少、经闭        27.小便异常、短气喘息
28.血虚、气虚            29.顺传、逆传        30.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31.强、弱                32.淡红略紫、风关    33.红绛、细数
34.肿块、出血            35.肺脏、脾脏        36.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37.食滞胃脘、胃虚寒      38.肝血虚、肝阴虚    39.红、红绛
40.48、2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5 发表于: 2012-05-13
1.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   )

2.      畏寒的特点是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解其寒。(   )

3.      阳明潮热的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腹胀便秘。(   )

4.      所谓盗汗,即夜间出汗。(   )

5.      饥不欲食是因胃阴亏虚,虚火内扰所致。(   )

6.      现病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状况。(   )

7.      患者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属厥阴经头痛。(   )

8.      小便失禁,余沥不尽均为肾阳亏虚,开合失度所致。(   )

9.      病人颈前颌下,肿块如垒,累如串珠者,是谓瘿瘤。(   )

10.  根据五轮学说,黑晴属肝,称“风轮”。(   )

11.  与肝风内动有关的舌态有强硬舌、痿软舌、歪斜舌、吐弄舌。(   )

12.  青紫舌质和灰黑舌苔既主热证又主寒证。。(   )

13.  寸口脉的位置在桡动脉所在的部位。(   )

14.  凡两手寸口部寸关尺六脉沉细等同者,称为六阴脉。(   )

15.  不论何种脉象,若兼和缓便是神气充沛的征象。(   )

16.  春季见弦脉,夏季见洪脉,皆属四季平脉。(   )

17.  病和证均以症作为诊断的基础。(   )

18.  表证,是病变反映在皮毛、肌腠、经络的证候。(   )

19.  表证见恶寒,是因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所致。(   )

20.  寒证,是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

21.  患者恶风、汗出、脉浮缓,因脾肺气虚,肌表疏松所致。(   )

22.  寒证化热,指病人先有寒证,后出现热证的证候。(   )

23.  半表半里证即病变一半在表,一半在里的证候。(   )

24.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二便、面色的变化。(   )

25.  气陷证多见于气虚的进一步发展,以内脏下垂为特征。(   )

26.  由于瘀血内阻所引起的病证称为瘀血证。(   )

27.  气逆证主要表现为肺胃肝之气逆而向上所引起的病证。(   )

28.  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与失血同时存的证候。(   )

29.  肢体浮肿,沉重酸痛,小便不利,称为溢饮。(   )

30.  心悸、多梦、脉细、头晕、心烦等为心血虚与心阴虚证的共有症状。(   )

31.  痰火扰神证是痰浊扰乱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

32.  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均可见到脾气虚症状。(   )

33.  肾开窍于耳,故耳鸣耳聋皆属肾虚病变。(   )

34.  肾不纳气证以肾气亏虚,摄纳失权为主,并无阴阳虚损之象。(   )

35.  肾不纳气证即心肾的阴虚阳亢之征。(   )

36.  心脉痹阻证多因实邪阻痹心脉所致,故属实证。(   )

37.  血虚动风证的动风特点是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   )

38.  脾肾阳虚证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   )

39.  六经病证中三阳病多热多实,三阴病多虚多寒。(   )

40.  舌质深红是温邪进入血分的重要标志。(   )




1.      × 症状或体征——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      × 不——可  
3.      √    
4.      × 夜间出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
5.      √    
6.      × 现病史——既往史
7.      × 厥阴——太阳
8.      × 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9.      × 瘿瘤——瘰疬
10.  
11.  × 痿软舌——震颤舌
12.  
13.  × 桡动脉——腕后桡动脉
14.  × 沉细等同——沉细等同,并无病象
15.  
16.  × 见——微
17.  
18.  × 是——是病邪犯表
19.  
20.  × 感受寒邪——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21.  × 脾肺气虚,肌表疏松——外感风邪,营卫不和
22.  × 热证——热证,寒证随之消失
23.  × 一半在表,一半在里——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24.  × 二便、面色——舌象、脉象
25.  
26.  × 瘀血证——血瘀证
27.  × 肺胃肝之气逆而向上——肺、胃之气逆而向上,肝气升发太过
28.  × 与失血同时存在——不摄血液而致失血
29.  √  
30.  × 脉细、头晕、心烦——脉细
31.  × 痰浊——痰火
32.  
33.  × 皆——大多
34.  × 并无——严重者亦有
35.  
36.  × 故属实证——属本虚标实证
37.  
38.  
39.  
40.     × 深红——绛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6 发表于: 2012-05-13
1.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  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  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  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  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  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  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  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  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  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  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  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8.  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  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  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  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  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  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34.  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35.  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36.  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37.  阴虚证——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38.  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衰弱而表现出阳气将脱的证候。

39.  合病——六经病证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

40.逆传心包证——肺经温热之邪从肺卫直接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7 发表于: 2012-05-13
01. 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出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别真假。

02. 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

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期持续时间称为主诉。记录主诉注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③不要使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炼。

03. 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

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

04. 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

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

05. 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06. 盗汗为什么“寐出寤止”?

答:盗汗之寐出寤止多由阴虚内热所致。中医理论认为,阳入于阴则寐,故寐则卫阳行伏于内,一方面使体表卫阳暂少而失密,二方面阳伏于内则阴虚内热更甚,蒸化阴液从暂时失密的体表排出而成盗汗。而阳出于阴则寤,故醒则阳气从内而外行,使卫表失固的现象得到纠正,体内阴虚之热亦有减轻,故汗液蒸化减少,亦不能自然排出。

07. 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有何异同?

答: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均为发热定时而如潮汐,二者不同点是:①病机上,阴虚潮热是阴虚生内热;阳明潮热是阳热亢盛所致,二者有虚实之别。②时间上,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发热较甚,晨起消退;阳明潮热每至日晡热增。③程度上,阴虚潮热多见烦热、低热;而阳明热盛以大热身热为主。④兼症上,阴虚潮热多兼颧红、盗汗、失眠等症;而阳明潮热兼见面赤、口渴、便秘、神昏等实热症状。

08. 试述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精神萎糜,反应迟钝,呼吸气微,为失神的特征。失神重证者可进一步出现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穴理线,或卒然倒地,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症。失神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严重阶段,正气衰改,五脏垂危,精气将夺,预后不良。

09. 何谓善色、恶色?各有何临床意义?

答:疾病中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为善色,以晦暗暴露为恶色。善色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故为病轻,预后良好;恶色表现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为病重,预后不良。

10. 试述面部赤色的主病及临床意义。

答:赤色主热,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致。若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热盛之实热证;若久病两颧潮红,则属阴虚阳亢之虚热证;如重病面白时而泛红如妆,则为虚阳浮越于上,阴盛格阳之假热证。

11. 何谓四季平色?其形成原因如何?

答:人之肤色,特别是面色,随一年四季时令不同而微有变化,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秋季稍白,冬季稍黑,长夏稍黄,称之为四季平色。四季平色的产生是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形成的,其变化不十分明显,也是暂时的。四季平色属常色范畴。

12. 如何鉴别斑疹之顺逆?

答:不论斑或疹,若布点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之顺证;若布点不匀,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发后身热不退,甚至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之逆证。

13. 举例说明望痰辨别疾病的性质。

答:若痰稀色白,是外感风寒之征;痰黄而稠,为外感风热所致;若干咳少痰,夹有血丝,是燥热犯肺损伤肺络,或肺阴亏虚,虚火灼络;若吐痰色绛,如铁锈,是邪热蕴肺,损伤肺络;若咳唾脓痰腥臭,多为痰热搏结之肺痈。

14. 试述中医舌诊原理。

答: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舌为心之苗,且为呼吸、消化的共同通道之要冲,为多气多血的器官;口腔之唾液系肾胃津液上潮所致;舌苔乃胃气所生,胃为水谷之海,故脏腑精气上荣于舌。综上所述,由于舌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都广有联系,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舌。

15. 举例说明望舌可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进退。

答:①辨别病邪的性质:红舌为热证,舌淡多主虚主寒,青紫舌为瘀血内阻;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腐苔多食积,腻苔为痰湿。②判断病势的进退:舌苔由润转燥,是热盛伤津,主病进;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多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苔色由白转黄变黑,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由轻变重。

16. 腐苔和腻苔怎样鉴别?各主何病?

答:腐苔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如豆腐渣布于舌面,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为食积痰浊,亦见于内痈或湿热口糜。腻苔颗粒致密、细腻,揩之不去,若舌面涂布一层油腻状粘液,多因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湿浊停积于舌面,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

17. 何谓喘、哮?临床怎样鉴别喘、哮?

答:病人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者,称为喘。喘有虚实之别。若呼吸急促似喘,且喉中有哮鸣声音者为哮,哮有寒热之分。喘哮常并称,其区别在于喘以气息迫促为主,哮以喉中鸣响而言。哮在发作期间,每与喘相兼,而喘则不一定兼哮。

18. 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①肺朝百脉:寸口乃手太阴肺经搏动之处,肺朝百脉,经肺气的作用运行全身,故五脏六腑的气血盛衰皆反映于寸口。②肺经为十二经的始终,故可反映诸经脉之气血。③肺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在肺气作用下运行于全身,故寸口部可反映脏腑气血情况。

19. 正常脉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正常脉象的基本形象是: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脉数节律一致,一息四至;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上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其中尤以“三部有脉,和缓有力”最为重要,它反映了正常脉象的胃(和缓)、神(有力)、根(三部有脉)的特点。

20. 简述细脉的脉象、主病及脉理。

答:细脉的脉象特点是细小如线,应指明显;主病是气血亏虚和湿病。由于营血亏虚,不充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故气血两虚脉体细小且软弱无力;湿邪内盛,压抑脉道,也可导致脉体细小。

21. 试比较濡、细、弱脉的脉象特点。

答:濡脉是浮细而软之脉;细脉是细小如线,但应指明显之脉;弱脉是沉细而软之脉。可见三者皆有脉体细小,力量较弱之共性。但濡、弱二脉较之细脉更细更软;从脉位上看,濡脉偏浮,弱脉偏沉,三者同中有异,须当细辨。

22. 试比较弦脉和紧脉之异同。

答:弦脉端直以长,如按弓弦;紧脉脉来紧张,左右弹手,如按转索。二脉皆有指感的力或脉体偏硬的感觉。不同之处在于:弦脉脉体在一直线上,直上直下,如按弓弦;紧脉较弦脉更有力,曲屈不直,如转动绳索,这是两脉的鉴别要点。

23. 试比较促、结、代三脉之异同。

答:促脉、结脉、代脉三脉皆为节律不整之脉,皆动有歇止。其中,促脉是脉数而有歇止,歇止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结脉是脉迟而有歇止,歇止亦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代脉较慢,歇止的规律,且歇止时间较长。

24. 何谓相兼脉?举例说明其主病规律。

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称相兼脉,或复合脉。其主病规律是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综合。例如,浮紧脉,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脉主表寒证。又如沉细数脉,沉脉主里,细脉主阴血亏虚,数脉主热,沉细数脉则主里虚热证,即阴虚内热证。

25. 简述症、病、证、辨证各自的含义。

答:①症是指疾病单个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头痛、气短、面赤、苔腻、脉细等等。②病,是对疾病以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百喉病、麻疹病、消渴病、肺痈病等。③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犯肺证,心火上炎证,脾不统血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等。④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求得当前证名的过程。

26. 何谓半表半里证?有何临床表现?

答: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表里之间的证候。半表半里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27. 怎样鉴别虚寒证与实寒证?

答:虚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神疲乏力,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嫩少苔,脉沉细无力。实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促,舌苔厚腻,脉沉弦或弦紧有力。

28. 何谓阴虚证?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

答:阴虚证是在慢性病过程中,由于阴津亏损,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其临床表现是:由于阴精亏虚,肌体失养,则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等;由于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29. 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

答: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粘,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30. 试述痰、饮、水、湿的异同。

答: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异有同,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四者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常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由于湿、水、饮、痰本属一类,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等名。

31. 温燥与凉燥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答:温燥与凉燥两者皆有恶寒发热症状及津液耗损症状。但温燥多发于初秋,乃燥热犯表所致,其症状恶寒轻,发热重,口干渴,少汗出,鼻咽干燥,咯痰粘稠苔薄黄,脉浮数。凉燥多发于晚秋,乃燥寒犯表所致,其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咯痰稀白,苔薄白,脉浮紧。

32. 何谓血瘀证?有何临床表现?

答:凡是由于瘀血内阻所导致的病证称为血瘀证。血瘀证病人的表现是①疼痛:其疼痛如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夜晚加重。②肿块:多为外伤瘀肿,或内伤?积。③出血:反复难止,色暗有血块。④紫绀:如舌紫,瘀斑、青筋。⑤涩滞:即脉细涩,肌肤甲错。

33. 气不摄血和气随血脱有何异同?

答:两证均有出血和气之亡失症状,其区别在于:气不摄血是由于气虚的摄血而致出血,其气虚在前,出血在后,出血呈小量持续;气随血脱是由于大量出血而致气随之暴脱,其出血在前,而气脱在后,出血呈大量出血,气脱亦呈亡阳之危候。

34. 何谓气逆证?胃气上逆和肝气上逆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而不调所表现的证候称气逆证。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可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35. 气不摄血证和血热证皆有出血,临证怎样鉴别?

答: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出血的证候,其出血以慢性惨血多见,血淡质清,多为便血、尿血、肌衄等下渗、外渗出血,且有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血热证是脏腑火热炽盛,迫血妄行而出血,其出血以急性出血多见,血红质稠,多为吐血、衄血、咳血等上部出血,另可见里实热证的表现。

36. 怎样鉴别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

答: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共同表现是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脉虚无力。心气虚证在上述基础上兼见颜面淡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胖嫩,苔白;而心阳虚证在共同表现的基础上还有畏寒,肢冷,面色暗滞,心胸憋闷,心前区作痛,舌质或见紫暗,脉涩或脉结、代。

37. 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有何异同?

答: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均属血虚,在脉症上均有眩晕,多梦,面白少华,舌淡,脉细等。心血虚证还可有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脉细弱等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的表现;肝血虚证还可见到爪甲不荣,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肝血亏虚,肝经失养的表现。

38. 痰蒙心神证和痰火扰神证有何异同?

答:痰蒙心神和痰火扰神证二证的病因均与痰浊有关,病位均以心神为主,症状上均出现神志错乱的表现,但性质上有寒热属性之别。痰蒙心神证因寒痰所致,多见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舌苔白腻,脉缓或滑。痰火扰神证因痰热所致,其轻者心烦不寐,重者胡言乱语,打人毁物,哭闹无常,多兼里实热证的症状、体征。

39. 怎样鉴别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

答:燥邪犯肺证属实、属表,起病急,是因外感燥邪,耗伤肺津所致。本证多见于秋令,除干咳少痰,痰粘难咯,胸痛咯血之外,尚兼发热,恶寒,苔薄,脉浮等表证现象。肺阴虚证属虚、属里,起病慢,是由于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致,本证可见于四时,除干咳少痰,痰粘难咯,胸痛咯血之外,常兼消瘦,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40. 怎样鉴别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

答:二证均有肝之阳热向上之征。肝火上炎证一般以肝经循行部位如头、目、耳、胁的实火炽盛为主要症状,表现为目赤,口苦,急燥易怒,胁肋灼痛,突发耳鸣耳聋,头痛头胀等;而肝阳上亢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作为辨证要点,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阳上亢之病势不如肝火上炎之急,但病程较长久。

41. 肝风内动四证有何异同?

答:肝风内动四证均有眩、麻、抽、颤等动风的表现,其区别在于:①肝阳化风证: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言謇舌强,卒然倒地,半身不遂,常兼头痛项强,腰膝酸软,脉弦细,证属下虚上实证。②热极生风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多兼见高热神昏,躁热如狂,舌红,脉弦数,证属里实热证。③血虚生风证:手足震颤,肌肉?动,关节拘急,四肢麻木,多兼眩晕耳鸣,面白甲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证属里虚证。④阴虚动风证:手足蠕动或瘛疭,常兼潮热,消瘦,咽干,舌红少津,脉细而数,证属阴虚内热证。

42. 肾精不足证与肾阴虚证如何鉴别?

答:二证均为肾之阴精不足所致病证,均可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发落齿松,健忘,经闭等症。其区别在于:①肾精不足证一般并无虚热之象,主要表现在生长、发育、生殖机能低下之病变;②肾阴虚证大多有虚热症状,具有阴虚火旺,性欲亢进的表现。

43. 试述六经病证传经的类型特点。

答:①循经传:即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相传。②越经传:即依六经次序隔一经或两经相传。③表里传:即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44. 怎样鉴别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答:阳明病见于外感病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如果无形之邪热弥漫全身,充斥于阳明之经,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主症者,是阳明经证;如果邪热由经入腑,与肠中糟粕搏结,致成燥屎内结,同时出现潮热,汗出,腹满而痛,热扰心神则循衣摸床,神昏谵语等,是阳明腑证之征。

45. 何谓卫气营血辨证?简述卫气营血的意义。

答: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借用卫气营血的概念来概括外感温热病整个病程 发展演变的一种辨证方法。其意义是以卫、气、营、血分别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类型,也标志着病邪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层次及传变规律,并以此作为临床立法处方的依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8 发表于: 2012-05-13
中医诊断学模拟试题(二)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01.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

A. 湿温潮热            B. 阴虚潮热            C. 阳明潮热

D. 骨蒸潮热            E. 气虚发热

02. 蒸蒸汗出,且高热口渴者,属于(    )。

A. 战汗     B. 绝汗    C. 自汗    D. 大汗     E. 盗汗

03. 消渴病人口渴饮水的特点是(    )。

A. 口不渴饮            B. 渴不多饮            C. 大渴引饮

D. 饮不欲咽            E. 饮入即吐

04. 肾虚泄泻的病人,其便质异常多呈(    )。

A. 大便稀溏            B. 溏结不调            C. 完谷不化

D. 便黑如油            E. 脓血样便

05. 病人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你认为是(  )。

A. 失神    B. 得神     C. 少神    D. 假神     E. 神乱

06. 舌体软弱,无力屈伸者,称为(    )。

A. 短缩舌     B. 痿软舌   C. 吐弄舌    D. 强硬舌    E. 颤动舌

07. 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者(    )。

A. 少气    B. 短气     C. 息粗    D. 息微     E. 嗳气

08. 受四季气候影响,在秋季之平脉应(    )。

A. 稍洪    B. 稍沉     C. 稍浮    D. 稍弦     E. 稍缓

09. 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是(    )。

A. 病      B. 证       C. 症      D. 病史     E. 体征

10. 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性症状是(    )。

A. 胸胁苦满            B. 口苦咽干            C. 寒热往来

D. 脉弦                E. 目眩

11. 下列症状中与阴虚证最无关的是(    )。

A. 形体消瘦           B. 口燥咽干       C. 舌质红绛

D. 脉象细             E. 咯痰清稀

12. 寒淫患者腹痛,肠鸣,腹泻,多因为(    )。

A. 寒凝经脉           B. 寒凝四肢       C. 寒遏气机

D. 寒中于里           E. 寒束于表

13. 病人头痛,眩晕或晕厥,证属(    )。

A. 胃气上逆           B. 肺气上逆       C. 肝胃不和

D. 肝气上逆           E. 肝火上炎

14. 某女病人阴部灼热搔痒,带下黄臭,舌苔黄腻,脉滑而数,证属(    )。

A. 肝胆湿热证         B. 膀胱湿热证     C. 下焦湿热证

D. 肝经湿热证         E. 脾胃湿热证

15. 湿病病人斑疹显露,提示温病已进入(    )。

A. 卫分    B. 气分    C. 营分    D. 血分    E. 气营

16. 患者因暑热炽盛而卒然晕倒,四肢抽搐,辨证是(    )。

A. 伤暑    B. 中暑    C. 暑风    D. 暑瘵    E. 冒暑

17. 患者大出血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辨证是(   )。

A. 气随血脱           B. 气不摄血           C. 热迫血行

D. 瘀阻脉络           E. 亡阳证

18. 在六经病变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属(    )。

A. 并病    B. 合病    C. 直中     D. 顺传    E. 逆转

19. 虚阳浮越证的病人,其面色多呈(    )。

A. 两颧潮红           B. 泛红如妆           C. 满面通红

D. 红黄隐隐           E. 面色萎黄

20. 辨别是否表证,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    )。

A. 发热    B. 恶寒    C. 苔薄    D. 身痛    E. 脉浮

21. 脉来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是(    )。

A. 弱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微脉    E. 虚脉

22. 头晕眼花,舌质淡,脉细涩,腹部肿块固定疼痛者,证属(    )。

A. 气虚血瘀           B. 血虚血瘀           C. 气滞血瘀

D. 寒客血脉           E. 肝郁血瘀

23. 下列诸证中,以内脏下垂为特征是(    )。

A. 脾气虚证           B. 脾阳虚证          C. 肾气不固证

D. 中气下陷证         E. 寒湿困脾证

24. 下列排尿异常中,并非肾虚所致者是(    )。

A. 小便涩痛          B. 余沥不尽          C. 小便失禁

D. 睡时遗尿          E. 小便清长

25. 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    )。

A. 《脉诀》          B. 《脉经》          C.《濒湖脉学》

D. 《三指禅》        E. 《诊家枢要》



二、 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6分)

01. 但热不寒的热型有(    )。

A. 壮热    B. 郁热    C. 潮热    D. 微热    E. 烦热

02. 由于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常可出现(    )。

A. 鸡胸    B. 桶胸    C. 龟背    D. 单腹胀   E. 罗圈腿

03. 裂纹舌质主病包括(    )。

A. 热盛伤阴           B. 血虚不调           C. 脾虚湿浸

D. 阴虚火旺           E. 酒毒上壅

04. 因心神病变所致之病变语声有(    )。

A. 狂言    B. 独语    C. 郑声    D. 言謇    E. 谵语

05. 脉搏至数不齐的脉象有(    )。

A. 促脉    B. 结脉    C. 代脉    D. 散脉    E. 涩脉

06. 八纲辨证中,里证的具体病位是指(    )。

A. 脏腑    B. 经络    C. 气血    D. 精髓    E. 肌腠



三、 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01. 恶寒重,发热轻,主       证,发热重,恶寒轻,主_________证。

02. 舌质红绛起芒刺,多属___________证;若舌鲜红少苔,则属_________证。

03. 观察舌苔之腐腻,可知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之消长。

04. 脉诊的三部相参诊法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寸口和______________。

05. 苔滑多因___________内侵,或___________虚衰,不化水湿,湿聚舌面所致。

06. 燥淫证候,临床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分。

07. 心病之实证多______________、火扰、寒凝、气郁______________等引起。

08. 胃气上逆常见的症状有______________、嗳气、恶心和______________。

09. 肾气不固的病人,每因________不固则带下清稀,因_______不固而见流产。

10. 温病气分证病人渴饮特点是______________,舌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

11. 腻苔多因______________内盛,______________被遏所致。

12. 汗是由______________蒸化_____________,从腠理达于体表而成。

13. 眼的五脏分属,以目眦候心,称__________轮;以目胞候__________称肉轮。

14. 心脉痹阻证常因瘀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气滞等原因所致。

15.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整体察病、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四、判断改错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并在错处下面画一横线,改正在该题之下。每题2分,共10分)

01. 所谓恶寒即无内风自冷,得温不解。(    )

02. 小便失禁,余沥不尽或睡时遗尿等均由肾阳亏虚,开合失度所致。(   )

03. 寒湿困脾所致之水肿,因其遍及全身,肿势较缓,故属阴水肿。(    )

04. 血虚生风证的动风特点是肢体麻木,手足蠕动。(   )

05. 舌质红绛是温邪进入血分的重要标志。(    )



五、 名词解释题(每题2分,共10分)

01. 里急后重:

02. 除中:

03. 染苔:

04. 相兼脉:

05. 脾肺气虚证:



六、 问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01. 举例说明望舌可判断病位浅深和病邪的性质。

02. 试比较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证的异同。

03.试比较滑脉和涩脉。

04. 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七、 病案分析题(10分)

李××,男,60岁,工人。

咳嗽气喘反复发作10年,加重半年。患者咳嗽10余年,每因感寒或劳累之后易发,夏轻冬重,发作时呼多吸少,痰随咳出,伴腰膝酸软,自汗神疲。近半年来诸症加重,且见面赤心烦,口咽干燥,舌红,脉细数。

要求:①病情分析(含病位、病因、病性分析)。

      ②辨证结果。



中医诊断学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01.A  02.D   03.C  04.C   05.C   06.B   07.A   08.C   09.C  10.C   11.E  12.D   13.D   14.D    15.D    16.C    17.A   18.B    19.B  20.B  
21.D  22.B   23.D   24.A    25.B

二、多选题
01. ACD     02.ACE     03.AB     04.ABCE    05.ABCE     06.ACD
三、填空题
01. 表寒、表热          02. 实热证、虚热证  03. 阳气、湿浊
04. 人迎、趺阳          05. 寒邪、阳气      06. 温燥、凉燥
07. 痰阻、血瘀          08. 呕吐、呃逆      09. 带脉、胎元
10. 口渴甚、舌红苔黄    11. 湿浊、阳气      12. 阳气、津液
13. 血、脾              14. 痰浊、寒凝      15. 诊法合参、从病辨证

四、判断改错题
01.
02.×  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肾气失固,膀胱失约
03.×  阴——阳
04.×  蠕动——震颤
05.×  血分——营分

五、名词解释题
01.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
02. 除中——久病重病,本不能食,突然暴食者,称除中。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属病危。
03. 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上染上颜色者,称染苔。此与疾病无关。
04. 相兼脉——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象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称相兼脉,又称复合脉,如浮数,沉细等。
05. 脾肺气虚证——以食少便溏,气短喘咳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六、问答题
01. 答:如外感病中,舌苔薄白,是病初起,病情轻浅;苔黄厚,主病重,病邪入里。若舌质红,是气分有热;若舌质绛,则为热入营血。白苔多主寒,黄苔常主热;腐苔腻多属痰浊、食积;青紫舌是血瘀之征。
02. 答: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二证均为肝之阳热向上之证,均可出现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面赤口苦,失眠多梦等。但肝火上炎是肝之实火上炎,故尚有胁肋灼痛,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数等实热证候。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阳上亢所致,故可见腰膝酸软,头重足轻等下虚之症。
03. 答:①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食、实热、胎妊。②细脉:细小如线,应指明显;主气血虚损,湿邪内犯。③涩脉:往来艰涩,细迟而短;主精血不足,气血瘀滞。
04. 答:二证的病因均与痰浊有关,病位均以心神为主,症状上均出现神志错乱症状,但性质上有寒热属性之别。痰蒙心神证因寒痰所致,多见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哭笑无常,舌苔白腻,脉缓或滑。痰火扰神证因痰热所致,其轻者心烦不寐,重者胡言乱证,打人毁物,哭闹无常,多兼里实热证的症状、体征。

七、病案分析题
答:患者咳喘气短,腰膝酸软,知其病位在肺肾两脏;气短神疲,自汗,皆为气虚之征,故证属肺肾气虚,即肾不纳气之证。患者久病喘咳,肺病及肾,致肾气亏虚,摄纳无权,故见呼多吸少,气不接续,腰膝酸软,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故自汗神疲。肾虚日久,气虚及阴,故兼见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9 发表于: 2012-05-13
中医诊断复习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01. 病人瞳神呆滞,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晦暗,望神应属于(   )。

A. 少神    B. 假神    C. 神乱    D. 失神    E. 得神

02. 病人面色淡黄,枯槁不华,称为(    )。

A. 阴黄    B. 萎黄    C. 黄胖    D. 阳黄    E. 黄黑

03. 表邪入里化热,其舌苔常常是(    )。

A. 淡黄薄苔           B. 薄白干苔           C. 黄白相兼苔

D. 薄黄干苔           E. 黄燥干苔

04. 外感寒邪的病人常常出现(    )。

A. 发热重,恶寒轻     B. 恶寒重,发热轻     C. 发热轻,而恶风

D. 恶寒发热俱重       E. 恶寒发热俱轻

05. 下述排尿异常,并非肾虚所致的是(    )。

A. 小便涩痛           B. 余沥不尽           C. 小便失禁

D. 睡时遗尿           E. 癃闭

06. 脉来缓慢而时止,止无定数者是(    )。

A. 代脉    B. 促脉    C. 涩脉    D. 结脉    E. 缓脉

07.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    )。

A. 《脉经》           B. 《脉诀》           C.《濒湖脉学》

D. 《诊家枢要》       E. 《黄帝内经》

08. 区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的主要依据是(    )。

A. 汗出与否           B. 脉浮与否           C. 苔薄与否

D. 舌淡与否           E. 恶寒与否

09. 下列症状中,虚证一般不会出现(    )。

A. 怕冷    B. 发热    C. 舌红    D. 脉滑    E. 口渴

10. 某病人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经色紫暗,有血块,舌质淡暗,舌苔白,脉沉迟而涩,辨证应是(    )。

A. 血寒证             B. 血瘀证             C. 气虚血瘀证

D. 气滞血瘀证         E. 寒滞肝脉证

11. 某病人突然大出血,面白肢厥,冷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辨证应是(   )。

A. 血虚证             B. 阳虚证           C. 气不摄血证

D. 气随血脱证         E. 亡阳证

12. 某心脉痹阻病人其脉象细涩,其发病原因可能是(    )。

A. 瘀血内阻           B. 痰浊停聚         C. 阴寒凝滞

D. 气机郁滞           E. 心阳亏虚

13. 下列诸证中以内脏下垂为特征的证候是(    )。

A. 脾气虚证           B. 脾阳虚证         C. 肾气不固证

D. 中气下陷证         E. 脾肾阳虚证

14. 病人发热,恶寒,舌淡,脉浮肾,证属(    )。

A. 太阳伤寒证         B. 太阳中风证       C. 卫分证候

D. 气分证候           E. 上焦病证

15. 营分证病人发热的特点是(    )。

A. 壮热               B. 潮热             C. 身热夜甚

D. 夜热早凉           E. 低热不退

16. 外感热病中,营分有热,但气分有湿,其舌象可呈(    )。

A. 红绛舌黄腻苔       B. 红绛舌白厚腻苔     C. 红绛舌白腐苔

D. 红绛舌白滑腻苔     E. 红绛舌白腻苔

17. 寒滞肝脉的患者,其脉多见(    )。

A. 弦紧    B. 迟紧    C. 浮紧    D. 涩紧    E. 沉紧

18. 患者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称(    )。

A. 独语    B. 错语    C. 郑声    D. 狂言    E. 谵语

19. 大便下利,但得一泄而反快,常见于(    )。

A. 虚证夹实           B. 实证夹虚           C. 真实假虚

D. 真虚假实           E. 虚实并重

20. 下列哪一项症状不属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

A. 口苦咽干           B. 寒热往来           C. 急躁易怒

D. 胸胁苦满           E. 目眩脉弦

21. 亡阴证病人出汗的特点是(    )。

A. 汗冷味淡           B. 汗冷味咸           C. 汗热味咸

D. 汗热味淡           E. 汗温无味

22. 根据经络的分布,若头顶痛属(    )。

A. 太阳经             B. 阳明经             C. 少阳经

D. 厥阴经              E. 少阴经

23. 五色主病中,主虚证、湿证的是(    )。

A. 白色    B. 黄色    C. 黑色    D. 青色    E. 赤色

24. 望色十法中,主辨病在阳或在阴的是(    )。

A. 浮沉    B. 清浊    C. 微甚    D. 散抟    E. 泽夭

25. 下列症状中,不见于虚证的是(    )。

A. 畏冷    B. 发热    C. 舌红    D. 脉滑    E. 出汗



二、 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6分)

01. 舌诊中主热证的舌色有(    )。

A. 青舌    B. 紫舌    C. 淡白舌    D. 红舌    E. 绛舌

02. 喘症的临床特点是(    )。

A. 呼吸困难           B. 声高断续             C. 喉间痰鸣

D. 张口抬肩           E. 鼻翼煽动

03. 主要应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有(    )。

A. 病因辨证           B. 卫气营血辨证         C. 经络辨证

D. 三焦辨证           E. 六经辨证

04. 阳虚病人的小便改变,可见(    )。

A. 尿清               B. 尿少                 C. 夜尿多

D. 尿涩痛



中医诊断学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01.D  02.B  03.C  04.B   05.A  06.D  07.A   08.A  09.D  10.A    

11.D  12.A  13.D  14.A   15.C  16.D  17.A   18.C  19.C  20.C    

21.C  22.D  23.B  24.B   25.D



二、多选题

01.BDE     02.ADE     03.BDE     04.ABC     05.ABC     06.ABCDE



三、填空题

01.日晡、夜间           02. 淡红略紫、风关  03. 脏腑热极、热入营血

04. 出血重证、消渴重证  05. 表、浮大无力    06. 发汗太过,吐泻过度

07. 腻、滑              08.咳嗽、风寒表证   09. 阳萎、精冷,宫寒、不孕     10.红、细数             11.稍弦、稍浮       12.感受寒邪、阳虚阴盛

13.完谷不化、溏结不调   14.胃肠、支         15. 火热、火毒



四、判断改错题

01. ×  痿软舌——震颤舌

02. ×  一半在表,一半在里——即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03. ×  与失血同时,存在——不能统摄血液而失血。

04. √

05. ×  有无“腹满”——口渴与不渴



五、名词解释题

01.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02. 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03.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者,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04. 热深厥亦深——内热愈甚,则肢冷愈严重,是内有真热,外见假寒之证候。

05. 洪脉——脉来形大满指,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主阳热亢盛病证。



六、问答题

01. 答:胖嫩舌的舌质纹理细腻,舌形浮胖娇嫩,舌色较淡,其主病多虚多寒;肿胀舌的舌体肿大,舌质纹理不细,如舌红而肿胀者多因心脾积热,如舌色青紫而胀,多为毒邪上攻。

02. 答: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者称盗汗。由于阴虚内热,入睡时阳入于阴,致阳热亢盛;加之入睡时卫表暂虚,卫外不固,故内热蒸发津液外泄而汗出。醒则阳出于表,卫外固密,内热减少,故汗自止。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3. 答:燥邪犯肺证因感受外燥所致,起病急,多见于秋令,除干咳少痰,胸痛,咯血之外,多兼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等表证症状;肺阴虚证因肺之阴津不足,虚热内生所致,起病缓,可见于四季,除干咳少痰,胸痛,咯血之外,多兼消瘦、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内热表现。

04. 答:有外伤、跌仆、气滞寒凝等导致瘀血的病因存在;有刺痛、肿块、出血、青紫、瘀斑、脉涩等症状。血瘀证的疼痛,是有形瘀血停积于局部,气血不畅之故,由于夜间血行缓慢,瘀阻更重,故夜间痛甚。



七、病案分析题

答:患者以头晕胀痛为主要痛苦,可知病位在肝,病人同时表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耳鸣舌红,行走欲仆等症,皆为肝阳亢逆于上之症。阳亢于上,下劫肾阴,故见腰膝酸软;上扰心神,则心悸失眠,脉弦数是肝阳亢盛之征。辨证:肝阳上亢证。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