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74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0 发表于: 2011-04-27
山戎目录

简介
记载
事实
编辑本段简介
  山戎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  山戎陈列馆--延庆名胜古迹
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据史书记载,山戎部族以 "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经常联合侵犯中原,成为燕、齐诸国之边患。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旅,约战国晚期,山戎逐渐销声匿迹。
编辑本段记载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  山戎巨手图腾
于北蛮。”这说明,在唐尧、虞舜的上古时代,就已有山戎一族,居住于中国北方。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记载:春秋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戎族是少数民族的一支,不仅人口数量大,而且居住地区广,并逐渐从西方迁至东方和北方。戎族分支颇多,有大戎、小戎、陆洋之戎、九州之戎、骊戎、犬戎、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又称山戎)无终等名称。山戎,即为戎族的一支,也即是由西方迁往北方居住的戎族。
编辑本段事实
  事实上,山戎自为一族,在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  山戎文化陈列馆
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会支、屠何、无终诸国。山戎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中原,与鄂、齐、燕、晋等中原诸国,屡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诸国也不断攻伐山戎。   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钦定热河志》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而“冬葱”,即今称之为大葱者。   春秋末期,山戎逐渐衰落,后被灭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1 发表于: 2011-04-27
埃及人   目录

简述
民族历史
传统特色
经济发展
埃及人与中国
埃及人喜欢什么名字
生活习惯
编辑本段简述
  埃及人(Egyptian)又称“埃及阿拉伯人”。北非埃及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同时也    
是非洲最大的民族。聚居在埃及尼罗河流域,约有5 472.3万人(1995),占全国总人口的98%。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阿拉伯语 ,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有文字。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今日埃及人基本上是古埃及人的直接后裔。古埃及人是非洲大陆最古老的民族,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发祥地为尼罗河中游。公元前4500~前3500年,古埃及人在今第一瀑布到艾斯尤特之间创造了巴达里文化和涅加达文化Ⅰ,从狩猎转为农耕。公元前3500~前3100年,在一支闪米特人的引发下,创立了涅加达文化Ⅱ,完成了向文明的过渡,出现了奴隶制城邦 ,有了象形文字 ,成为人类最早走向文明的地区之一。公元前3100~前2686年,为早王朝时期,奴隶制城邦大发展,上下埃及趋向统一。公元前2686~前2181年,为古王国时期,奴隶制帝国形成。在数学、天文学、建筑、灌溉工程 、手工业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 ,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文明。公元前525年被波斯王冈比斯二世征服 ,公元前333年又受马其顿人奴役。随后,埃及人长期处在希腊和罗马势力范围内。至2世纪,基督教传入。395年罗马帝国瓦解,埃及人受拜占庭统治,随之形成封建制国家。在此期间,古埃及人吸收并融化了部分外来的征服者,其民族结构发生变化。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占领,随之开始阿拉伯化。至12世纪,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语,皈依伊斯兰教。1517年起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798~1801年,受法国奴役;1869年后,英国势力侵入。经过长期反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 埃及人终于在1922年取得独立,1953年建立共和国。古埃及寿命最长的国王要数拉美西斯二世,他活了九十二岁,在古埃及堪称奇迹。
编辑本段传统特色
  埃及人是典型的阿拉伯文化继承者,他们的风俗习惯多渊源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埃及人男子穿短裤和袖子宽大的开领衬衫,冬天时外加一件驼毛织成的斗蓬。女子穿黑色正面开襟的衬衣和直挂到脚上的长衫。有些妇女遵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戴面纱。妇女还喜欢在手、脚和眼上涂红色或黑色的颜料,佩戴阿拉伯式的花饰。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埃及人自古从事灌溉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玉米、水稻和长绒棉。近几十年以来,以棉纺业为主的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均有发展。传统社会允许一夫多妻现象存在。男女均行割礼。按父系溯源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按伊斯兰法规定,女儿可继承父产的一半。另有少数埃及人分布在利比亚和苏丹。
编辑本段埃及人与中国
  埃及人民与中国人民早就有往来。 2世纪时居住在今亚历山大城的古希腊学者托勒密在其著作中称中国为“秦尼”;中国史学家鲁豢在其著作《西戎传》中称亚历山大城为“乌迟散”。从4世纪起,中国的丝织品、瓷器、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相继传入埃及,埃及人也陆续前来中国侨居和访问,15世纪曾两次遣使于明。
编辑本段埃及人喜欢什么名字
  埃及的父母似乎都很有幽默感,给子女取的名字一个比一个有趣。在二次大战期间出生的男孩,叫丘吉尔、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比比皆是。?   这些男孩现在已步入中年,仍是一部活历史。不过,埃及最有创意的名字不是跟着历史人物命名。根据埃及女性周刊《半个世界》所作的研究,父母取名字的想象力已超乎寻常,有人为孩子取名“咖啡”或“茶”,以纪念他们最爱喝的饮料。?   对父母来说,动物、植物、生活用品、新车系列、新发明,甚至国家名称都可以命名。男孩生下来时较壮,就叫“大象”、“公鸡”和“狗”。?   埃及各大报也是取名字的灵感来源,因此有人叫“金字塔报”、“共国和报”或“瓦夫德报”。?   国家名称和汽车品牌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埃及有一堆女孩取名“法国”、“埃及”、“瑞士”、“马自达”和“日产”。?   这年头担心养儿不易的父亲,毫不犹豫为孩子取名“英镑”、“十皮阿斯特”或“五皮阿斯特”(“皮阿斯特”是埃及辅币名)。?   不过,追随历史脚步的父母仍偏爱以名人命名。战后埃及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埃及父母立即舍弃西方政治人物,钟情于民族英雄。一九五二年推翻埃及王朝的现代埃及之父纳赛尔,以及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七年间反抗英国占领的扎鲁尔都是三十年前流行的名字。?   近年来,埃及父母则中意埃及现任总统穆巴拉克、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和伊拉克总统侯赛因。?   不过在所有的命名灵感来源中,宗教仍最普遍。一些父母用宗教用语取名,如“感谢真主”和“真主保佑”。而几世纪来,埃及最普遍的名字仍是穆罕默德。?
编辑本段生活习惯
  埃及人有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通常晚餐在日落以后和家人一起共享,在这段时间内,勉强请人家来谈生意或公事是失礼的。   埃及地跨非、亚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人正直、爽朗、宽容、好客。伊斯兰教是埃及的国教,莲花是埃及的国花。   埃及人的饮食十分丰富、多种多样。他们通常以“耶素”为主食,“耶素”是一种不用酵母的平圆形埃及面包。   他们喜食羊肉、鸡、鸭、鸡蛋以及豌豆、洋葱、南瓜、茄子、胡萝卜、土豆等食品。在口味上,他们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腻。串烤羊肉、烤全羊是他们喜爱的佳肴。他们习惯用自制的甜点招待客人,客人如果谢绝一点也不吃,会让主人失望也失敬于人。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时,忌讳交谈。在他们看来,吃饭时进行交谈是在浪费粮食。尤其是在吃“耶素”时更是如此,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行为。埃及人有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通常晚餐在日落以后和家人一起共享,在这段时间内,勉强请人家来谈生意或公事是失礼的。   埃及人一般都遵守伊斯兰教教规,忌讳喝酒,喜欢喝红茶。他们有饭后洗手,饮茶聊天的习惯。他们不吃虾、蟹等海味、动物内脏(除肝外)、鳝鱼、甲鱼等。埃及人就餐时,很少使用菜单,用餐人往往吃了上道菜还不知道下道菜是什么。   在埃及,男士不要主动和妇女攀谈;不要夸人身材苗条;不要和埃及谈论宗教纠纷、中东政局及男女关系。进伊斯兰教清真寺时,务必脱鞋。吃饭时要用右手抓食,不能用左手。不论是送给别人礼物,或是接受别人礼物时,要用双手或者右手,千万别用左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2 发表于: 2011-04-27
毛利人
百科名片
   能歌善舞的毛利人新西兰的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毛利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有新创拉丁文字母文字。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相传其祖先系10世纪后自波利尼西亚中部的社会群岛迁来。后与当地土著美拉尼西亚人通婚,发生混合,因此在体质特征上与其它波利尼西亚人略有不同。

目录

毛利人简介介绍
部落制度:毛利社会的基础
音乐家
木雕
新西兰的毛利人
毛利人的迎宾礼
与毛利人鼻吻
毛利人的历史
毛利国王运动 (Te Kingitanga)
新成长语言巢 (Kohanga Reo)
毛利学校 (Te Kura Kaupapa)
渔业
毛利歌曲
木雕毛利人立像简介
毛利人木雕起源
毛利人简介 介绍
部落制度:毛利社会的基础
音乐家
木雕
新西兰的毛利人
毛利人的迎宾礼
与毛利人鼻吻
毛利人的历史
毛利国王运动 (Te Kingitanga)
新成长 语言巢 (Kohanga Reo)
毛利学校 (Te Kura Kaupapa)
渔业
毛利歌曲
木雕毛利人立像
简介 毛利人木雕起源展开 编辑本段毛利人简介
介绍
  (Maoris)   19世纪初英国人入侵前约有20多万人,分为50个部落,有部落联盟。原始公社开始解体,阶级分化明显。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公社为单位,有  毛利人
的开始向大家庭过渡。采用夏威夷式亲属制度即伯叔父与生父同一称呼,伯叔母和生母同一称呼,侄甥与儿女同一称呼。经济以农业为主,行刀耕火种;部分人从事渔猎和采集;手工业发达。殖民时期惨遭屠杀,人口一度锐减。1907年新西兰独立后,民族权利受到尊重,人口逐渐回升。现代毛利人已接受英裔新西兰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均已发生变化,多会讲英语,许多人进入城市当雇工。部落界限已被打破,民族意识开始形成。民族文化得到复兴和发展。   毛利人约于一千年前由太平洋中部,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至此,并从此定居。今天,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利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权杖、绿玉项链等,深信它们蕴藏着祖先的灵气。他们会将这些家传之宝传给世代子孙。过去,毛利人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并创造及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如森林之神及大海之神等。透过传统歌曲舞蹈流传坊间,成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怀唐伊条约》的签订,保留毛利人的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拥有权,使这种独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现在成为新西兰一大旅游特色。     毛利人歌舞表演
在新西兰,你会时刻感觉到毛利文化的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生活。同样,其中毛利人的碰鼻礼和纹面广为我们所熟悉。
部落制度:毛利社会的基础
  到了19世纪的初期阶段,他们就开始跟欧洲人交易,交换枪,衣服和许多西方先进的科技品。白人也开始来跟毛利人买地及砍伐开垦。到1840年的时候两百个毛利领袖就跟英国政府签定了怀唐伊条约,纽西兰从这时候就合法的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之一。但是西方人也带来了很多疾病,因为毛利人对这些疾病没有免疫力,不少人得到感冒的时候在五天内就去世了。   从1860年代到1870年代之间,许多毛利族感觉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威胁及侵略性,他们就不愿意在继续卖土地给英国政府,有几个族就在奥克兰南边的怀卡托地区联合起来,成立他们自己的王国并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引起十年的「纽西兰土地战争」或「毛利土地战争」。当然,西方先进的枪与大炮很容易就胜过毛利人的石器文化,但在1864年的战争当中,一些毛利反抗者在一个叫(Ruapekapeka Pa)的地方第一次用堑壕战的战术。英国殖民政府军队用大炮轰炸那个「帕」後,认为他们已经胜利了便前进,其实那毛利反抗者已经躲在了堑壕底下,等英国军队到来。十分钟内就有一百位白人被打死。
音乐家
  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尤其对音乐和舞蹈有独到之处。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和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乐。和夏威夷草裙舞类似的毛利歌舞,除了在罗沱路亚以毛利音乐表演外,在新西兰的节日庆典上,也是主要的。
木雕
    毛利人
除了音乐和舞蹈外,在美术方面,木雕也表现了毛利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独木舟上的雕刻,城塞村入口处的雕刻,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等,皆充分显示了毛利人将雕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目前这种木雕品已成为赠送他人的最佳礼物。   毛利人木雕工艺出众,石雕手艺也不错。最著名的是在新西兰绿石上雕刻提基神像,该绿石被毛利文化视为护身符,是非常珍贵的。   游客可拜访一户毛利族会堂,观赏毛利传统迎客仪式。每一户毛利会堂皆由家园的老树沃卡巴巴(whakapapa)所雕琢而成。
编辑本段新西兰的毛利人
  新  毛利人
西兰的毛利人是世界著名的吃人族。当然现在已经有200多年不再吃人了,可是现代的毛利人仍然为他们的祖先的悍勇感到非常自豪。如果你访问新西兰的北岛,你的旅行团通常会安排你们看一场毛利人的歌舞表演;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就是吃人之前的仪式。
编辑本段毛利人的迎宾礼
    毛利人
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是很特别的。有一种"家庭式"的欢迎仪式,开始时,会场是一片寂静。男女整齐地列队两旁,在一阵长时间沉寂以后,突然走出一位赤膊光脚的中年人,先是一声宏亮的吆喝,接着引吭高歌。歌声刚落,年轻的姑娘们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周围的人低声伴唱。歌停舞罢,他们就一个个走过来同客人行“碰鼻礼”,鼻尖对鼻尖,互碰三次,欢迎会进入高潮。还有一种"挑战式"欢迎仪式:欢迎者全部民族装扮,为首的赤膊光足,系着草裙,脸上画了脸谱,手持长矛,一面吆喝,一面向客人挥舞过来,并不时地吐舌头。临近客人时,将一把剑或是绿叶枝条投在地上。这时,客人必须把它拾起来,恭敬地捧着,直到对方舞毕,再双手奉还。这是最古老的迎宾礼,也最为隆重。
编辑本段与毛利人鼻吻
  罗托鲁阿,一个拥有7万人的小市。或许是曾经的地震与火山对这里的大自然有过最精心的雕镌,再加上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使得小城成为镶嵌在新西兰北岛中部火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里居住着2万毛利人,他们的皮肤略呈棕色,身体粗壮。尽管毛利人只占新西兰380万人中的9%,在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太平洋中这块绿洲之前,他们却是这块土地上的最早居民。所幸,这里的英国移民及其后裔手下留情,才使新西兰毛利人没有像澳大利亚土著人那样惨遭大批被杀戮的命运。社会文明进程到了当代,毛利人已经有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他们勤劳、热情、礼貌。      罗托鲁阿的毛利人村
我们前往毛利人文化村的路上,陪同教给大家几句简单的毛利人问候语,并介绍了毛利人对待客人的最高礼遇鼻吻。远远地即看到毛利人在等候。负责接待的是位中年女士,就是人称“爱米”的专职接待员。“喀哦入哇!”我们几乎是同时发出这句刚刚向陪同学来的毛利语“您好”。    她带我们走进公园式的村落。首先看到一片陈迹:古时的草舍、岩洞、树屋、树穴、树哨、弯弓石器、大刀长矛……使人立刻产生在翻阅历史的感觉。进入一个手工编织大厅,毛利人正在干活,许多说不出名称的太平洋岛上植物都能被毛利人编成美丽的动物玩具和用具,那略呈灰色的扁厚而长的箭麻宽叶,经毛利人用铁梳一刮,雪白的叶筋就如尼龙丝,当即编织成小巧的坤包。在一个木刻厅,我们参观了传统雕刻。一个个毛利人在各自的位置精雕细作。看得出,刀凿下的木质坚硬如铁。许多作品都是人物挂像,古代的,当代的,赏月的,打猎的,栩栩如生。我们边看边听介绍,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每一位毛利人对来客都显着得体的礼貌与微笑,没有人东张西瞧,更没有一人停下手中的活。    快要结束访问的时候,“爱米”已经和我们很熟。快要告别了,“爱米”在我近旁望着我,似乎是要说什么,我主动地告诉她:“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她欢喜地大声呼叫:“Oh,BEIJING!”记得她将北京重复两次,周围人此时都望着她和我。只见她端正地站定,目不转睛地微笑着望着我,右手轻轻抬起,此时的我,虽然觉得有点突然,还是十分礼貌地镇定一下,按照事先被告知的毛利人的礼仪,当女士示吻时,男士主动上前一步,抬起双手,张开双臂,两手轻轻搭上对方双肩,慢慢地,先是鼻尖,后是前额,看准对方的相同点,轻轻地贴靠。我十分成功地完成了与毛利人鼻吻的动作,尽管有点拘谨。鼻尖接触的一瞬间,身旁来自其他国家的同行者们的相机频频发出闪光,这闪光里似乎隐含着无声的羡慕。
编辑本段毛利人的历史
  纽西兰的波利尼西亚人。据他们传统的历史说法,大约从西元1150年开始,他们的祖先就一批又一批地从一个叫做哈瓦基(Hawaiki)的神话式地方移居到纽西兰,到14世纪则随著一个「大舰队」的到来而形成移居高潮。而这个神话式的地方,人们通常认定就是大溪地(Tahiti)岛。但是考古学家发现,至少在800年或更早以前,纽西兰已有毛利人居住,因此上述传说不尽可信。然而传统的毛利人社会组织仍然以上述传说为依据。每一部落的成员都承认共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父母一方或双方),并效忠于一个或几个酋长。在传统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集团一是「哈普」(亚族),这是基本的土地占有集团,也是在其内部优先通婚的集团,另一是「华脑」,即扩大的家庭。   1642年12月第一个欧洲人塔斯曼(Abel Tasman)到达纽西兰海岸时,这种社会制度仍在实行。他和一个毛利人部落在南岛发生战斗,离去时,这个地区大部分未经勘查。1769∼1770年科克(James Cook)船长环绕南北两个主要岛屿航行,写出了有关毛利人情况和纽西兰适合开拓为殖民地的报告。其後,猎捕鲸鱼、海豹者和其他寻求暴利的欧洲人在这里最先受到毛利人的欢迎。随著滑膛枪、疾病、西方农业方法和传教士的传入,毛利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到了1830年代末,纽西兰与欧洲建立了联系,因而许多欧洲移民来到这里。   新西兰原本就是毛利民族的土地,1839年,传教士henry williams将怀唐伊条约翻译成毛利语,一共有512位毛利酋长签署了这一条约,从此,新西兰才成为英国殖民地,或者说是现在的英联邦国家之一。   所以毛利战争,决不是毛利人民掠夺北岛土地,而是真正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的民族战争   1840年英国人正式兼并纽西兰后,欧洲的殖民和统治开始使毛利人感到惊恐,特别是在北岛。1845年一些毛利族酋长开始劫掠群岛湾(The Bay of Islands)和其他极北部地区(对此有时被称为第一次毛利战争),直到1847年才被总督格雷(George Grey)爵士率领的殖民军镇压下去。他的胜利带来一段从1847年至1860年的和平时期。   「国王运动」(King Movement)是毛利人对土地受到日益增长的威胁所作出的反应。1857年北岛怀卡托(Waikato)地区的若干部族推选蒂•韦罗韦罗(Te Wherowhero)为国王,称为波塔陶(Potatau)一世。除推选出国王之外,他们还建立了参政会、司法制度和警察机构,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毛利人保留他们土地的决心和阻止在此争端上出现的部落间战争。虽然毛利人不是全部都承认这个国王的权威,但其中绝大多数人赞同「国王运动」关於拒绝出售土地的决定。   截至1860年,毛利人仍然占有北岛的大部分土地,但1850年代移民人数大量增加,导致政府需要购买更多土地,可是许多毛利人坚决不愿出售土地。1859年塔拉纳基(Taranaki)地区的一个毛利人蒂•泰拉(Te Teira)未经其部落同意私自把他在怀塔拉河(Waitara River)边的土地卖给殖民地政府,从而引起1860∼1861年的第一次塔拉纳基战争。只有「国王运动」的极端主义派参加了这次战争。   第一次塔拉纳基战争基本上是一系列英国军队大体上成功地围攻毛利人的设防村寨和民兵从事挖掘坑道的进程。英国人在1860年6月对普基塔考尔村寨(Puketakauere pa)的一次攻击中遭到失败,因为当时毛利人突然发动反击。但毛利人於10月在奥龙哥梅(Orongomai)和11月在马霍埃塔希(Mahoetahi)连续被击败。1861年3月下旬蒂阿雷村寨(Te Arei pa)投降後达成休战协定,毛利人继续留在欧洲人占有的塔塔莱马卡(Tataraimaka)那片土地上。   1863年4月格雷总督修建一条进入怀卡托地区的进攻道路,把塔拉纳基毛利人从塔塔莱马卡区驱逐後,再度爆发第二次塔拉纳基战争。与此同时,怀卡托战争也於1863年7月开始;「国王运动」各部落中心的怀卡托河地区成为欧洲人的主要目标。战争又一次围攻毛利人村寨,但毛利人也开始采用游击战术。英国军队则得到炮艇和由殖民地志愿人员组成的森林别动队的帮助。1863年10月和11月,欧洲人分别在米里米里(Meremere)和朗伊里里(Rangiriri)赢得重大胜利。1864年4月初,随著奥拉考村寨(Orakau pa)的陷落,基本上结束了怀卡托战争。   被欧洲人称为「蕨类植物中之火」,即毛利人称为「白人的愤怒」的最後一次战争,从1864年持续到1872年。敌对行动实际上扩展到全部北岛,在1860年代中期,主要的毛利族战斗人员是狂热的豪豪(Hauhau)武士。1864年英国政府有意缔结和约,但是希望获得更多土地的殖民地政府继续战争并不断扩大战火。1865年7月格雷占领塔拉纳基南部的韦洛洛(Weroroa)村寨。欧洲人和支持他们的毛利族部队(1864年後大量增加)制止了敌对部落每次的新行动。从1868∼1872年,豪豪武士得到由游击队领袖蒂•库梯(Te Kooti)建立并领导的新武士信徒集团林格图(Ringatu)的补充。   所有战斗于1872年结束。毛利人的大片土地被没收,毛利族的社会被永远瓦解。「国王运动」的支持者退却到北岛中西部的国王领地。1881年前这个地区一直对欧洲人封闭,并仍由毛利人控制,1881年才出让给政府。   20世纪后半叶,约有9%的纽西兰人是毛利人,其中几乎4/5为城市居民。城市化意味著充分接受城市文化和增加与欧洲血统的纽西兰人的接触。毛利人和欧洲人之间的通婚率稳步增长,特别是青年毛利男子和欧洲妇女结婚者日多。然而从经济方面来看,在从事地位较低、工资较少职业的人们中,毛利人所占比例仍多於欧洲人。这种情况主要是因毛利人所受教育较少的结果。为了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准,1961年设立了毛利人教育基金会。虽然这个团体得到一些成功,但大多数毛利儿童的教育成绩仍然比其他纽西兰儿童低。因此很少毛利人能从事地位较高的职业。不过在所有等级的工作中,都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毛利人,他们在工作中也很少受到歧视。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毛利人一般说来也已被其他纽西兰人接受,虽然有些人在城市中找房子可能遇到困难,另一些人如果要和欧洲血统的纽西兰人结婚,也许会遭到反对,但就绝大部分而言,偏见并不是根深柢固的。许多毛利人害怕文化优势甚於歧视,总希望保持他们的毛利人特性。差不多所有毛利人都有一些欧洲祖先,某些认为他们自己是毛利人的人,实际上其欧洲祖先尤为突出。因此他们的特性与其说是遗传学的,不如说是文化上的。   对于大多数毛利人而言,做毛利人意味著承认和尊敬他们的祖先,有对家庭土地的要求,有在他们祖先的村庄内被接纳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people of the land)的权利。它意味著被接纳为团体成员的资格,并和团体成员一道共同承认毛利人的独特思想和行为方式。现在已经恢复了一些对毛利语(Maori language)的教学,1987年毛利语被规定为纽西兰的一种官方语言。   在当代纽西兰,许多毛利人的文化习俗仍被保存下来。一切毛利人的正式集会都伴随著毛利语的演讲、战歌,正式接待宾客时都要互相以鼻子摩擦表示欢迎(称为hongi),有时还举行一种作为仪式的挑战;在预先烧热石头的地炉上烹调食物。在毛利人村庄中用作开会和典礼中心的雕有图案的房屋,仍在建筑。   现在多数毛利人认为在纽西兰最大的争端仍然是土地问题。19世纪欧洲人土地交易中的不公正行为,使他们感受极深,所以他们对於政府采取任何有关改变土地法的措施,都疑惧不安。以前凡称作「毛利人土地」的土地,必须经过特别法庭批准,业主本人才能出售。后来法律使得毛利人可以较容易地出卖他们祖业的土地。然而毛利人中有一部分持强烈反对的意见,认为他们占有的土地只是由子孙托管,要一代代传下去。   自19世纪中期毛利人首次进入议会以来,他们在纽西兰的政治生活中已发挥作用。在议会的全部95个议席中,为毛利人保留了4席,所有自称为毛利族后裔的选民,都可以在毛利人选区投票,但亦可在毛利人选区或非毛利人(普通)选区登记。
编辑本段毛利国王运动 (Te Kingitanga)
  1859年开始了毛利国王运动,毛利族推出一位自己的国王,就如同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一般,期望可以停止族人的流失及加强部落的团结,然而移民政府并不认同这个运动,后续通过的法律造成了许多暴力冲突,这些战争冲突被通称为毛利土地战争或怀卡托土地战争(Waikato land wars),毛利语称之为“raupatu”,意旨反征服之战。毛利族试图与英国女皇沟通,寻求赔偿,然而一切的努力都得不到响应。烧毁家园的野火尚未熄灭,毛利族的战场却不断的向外扩张。   失业   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毛利族被迫面对新的挑战。许多工厂歇业、加工厂关闭(例如:Waitara, Moerewa),毛利族开始依赖社会救济,成为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最大族群。工厂歇业、员工资遣、企业外移到能创造更多利润的地方。毛利经济渐渐凋零,文化、语言亦不复存。
编辑本段新成长
  毛利领袖扛起主导毛利经济的责任,毛利妇女开始影响政府决策及运作,支持对毛利语言、福利及卫生的新提议。   就如身在隧道中,看到另一端出口有光明的火炬照亮着。
语言巢 (Kohanga Reo)
  毛利族相信教导孩子们毛利语,会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语言感到骄傲,而这些新世代,都会成为未来的领导人。老一辈的领导人(kuia and kaumatua)教导孩子们语言和文化,语言巢在没有政府的协助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现今许多毛利集会所(Marae)、村落和社群,皆有实施语言巢计划。孩子们在生活上、玩耍时,都开始使用毛利语,使毛利语逐渐复兴。
毛利学校 (Te Kura Kaupapa)
  毛利领袖试图找到一种教育制度,来延续上述的成长。为了使孩子们能在自己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毛利学校便应运而生,双语学校也逐渐成立,这些学校对于毛利语的提倡,都有莫大的贡献。毛利大学及其它特殊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毛利语及毛利文化的文凭。   第一批由语言巢计划结业的学生们,已陆续由一般大学、毛利大学毕业,他们之后回到语言巢、毛利学校及部落学校,将其所学,传承给下一代。   毛利族不再凋零。毛利语及毛利文化专家变成公私部门争相聘用的对象,这个现象,在教育机构,尤其明显。   毛利族对国家建设,有了贡献,毛利族在教育上的成就,渐渐的改变了制度的风貌,随着从科学、法律、文学系所毕业的学生日渐增加,自然的使改变由社会内部产生。这仅仅是教育部分。
渔业
  毛利族是从太平洋南下的玻里尼西亚人,毛利族是渔业活动中的佼佼者。由于毛利族逐渐向内陆迁移,再加上渔业资源的日渐凋零,毛利族渐渐放弃发展渔业。再则,碍于过去的法令,毛利族无法持续发展他们传承下来的渔业技术,然而最近却有了重大的突破,毛利渔业法、怀唐伊法院及渔获量配额等发展,使得毛利族成为现今纽西兰渔业,最主要的参与者。
编辑本段毛利歌曲
  当你将灌木丛的心取出,   当你将语言和文化从人身上抽离,   鸟儿将在那里歌唱?   人们何以继续存在?   你问我,   什么是世上最重要的事情?   我的回答一定是,   那就是人,那就是人,那就是人。
编辑本段木雕毛利人立像
简介
  名称:木雕毛利人立像   简介:   高25厘米,宽7厘米   1974年5月,新西兰毛利族访华团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
毛利人木雕起源
  13世纪前后,毛利人迁徙到新西兰,成为这里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早期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以口头传说和在木头上刻记号记载历史,由此形成独特的毛利人木雕。关于毛利人木雕有一段古老传说:鲁阿是毛利人的祖先。一天,他的爱子不幸被海底群魔绑走。恶魔们用妖术将鲁阿之子变成木头,作为装饰品竖立在魔王洞穴前。鲁阿寻子前来,走入洞门,发现墙边整齐排列着一座座木雕人像,这些木雕竟相互说起话来。黑夜,恶魔们都睡熟了,鲁阿将洞内所有透光的门窗遮掩起来,洞内一片漆黑。天色大亮,恶魔们依然呼呼大睡。这时,鲁阿迅速将掩遮物全部揭去,强烈的阳光穿透门窗,直射到洞穴里,群魔们顿时头晕目眩,抱头鼠窜。鲁阿趁势抡起石棒,痛打恶魔,救出爱子,凯旋而归,同时随身带回一些木雕人像。它们便成为毛利人木雕艺术的渊源。至今,在新西兰毛利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木雕艺术即鲁阿艺术。几个世纪以来,毛利人执著地保持着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统一性。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3 发表于: 2011-04-27
查莫罗人  查莫罗人(Chamorros),大洋洲西北部的民族之一。约有7.3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马里亚纳群岛(包括关岛),为密克罗尼西亚人的一支。体质特征与马来人相近,文化亦受马来人的影响。使用查莫罗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创文字。宗教信仰以死者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并相信巫术,巫师多为女性。相传其祖先于4000年前从东南亚陆续迁入。16世纪中叶西班牙入侵时,有十多万人,社会处在原始公社制解体阶段,已分化为上、中、下三个阶层,但仍保留母系氏族制的浓厚残余。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使用挖掘棒(见掘土棒)、石锄和贝刀,兼营渔猎和采集。能制陶,善于造船,木船多为双身,用三角形草席做帆。衣着简单。喜用龟甲和贝壳作装饰品,有将牙齿染成黑色的习俗。贵族茅屋比较讲究,一般建造在石柱上;平民则住简陋茅屋,用树枝树叶搭盖而成。  查莫罗人
查莫罗人一年分为13个阴历月。航海以星辰确定方位。民间传说和音乐丰富。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查莫罗人奋起反抗。在殖民者历时30年的血腥征服中,原查莫罗人惨遭屠杀,仅幸存数千人。幸存者后与西班牙人及从菲律宾、墨西哥和邻岛等地迁来的移民逐渐混合,形成现代查莫罗人。固有文化已受各种外来因素的排挤,居民多已改信天主教。1898年美西战争后,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被美国占领;其余岛屿于1899年成为德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日本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托管地。1975年北马里亚纳决定在结束托管后,将成为美国的“联合邦”,现已成立自己的政府(首府设在塞班岛),负责管理内部事务。在安全和防务方面,仍受美国控制。    关岛原住民,20世纪末期约有50,600人,属于混杂了大量西班牙、菲律宾、和墨西哥及其他欧洲和亚洲血缘的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血统。本地话称为查莫罗语,不是一种密克罗尼西亚方言,而是具有自己词汇和语法的独立语言。关岛现无纯血统的查莫罗人,但查莫罗语仍然在当地很多家庭中使用,尽管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宗教为天主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4 发表于: 2011-04-27
旁遮普人目录

概述
渊源
精神
服饰
饮食方面
文学
舞蹈艺术
编辑本段概述
    旁遮普人女子
[1]南亚民族。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哈里亚那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蒙古人种血统,典型的旁遮普人高大魁梧,肤色稍白,略带褐色。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文字用锡克教师尊创制的古鲁穆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不少人通用乌尔都语和印地语 。旁遮普人大体由4种人组成:①古代雅利安人及后来进入旁遮普地区的希腊人和塞种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内。②贾特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内。③拉杰普特人,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贾斯坦人的后裔。④古贾尔人,古代自克什米尔迁入,其上层多属刹帝利种姓。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境内多信印度教和锡克教。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也按伊斯兰教习惯通婚,死后土葬。20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发展,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纺织、陶器、地毯工业和木刻也很发达。信奉印度教的刹帝利种姓则多从事商业。农民通常穿无领长袖布衫,缠围裤,包长头巾。逢年过节和婚嫁喜庆时,则穿丝绸衣服,头巾的一端或两端垂在耳上。城市妇女穿肥腿长裤、单衫,披披巾。妇女善于绣花,披巾上常绣各式花色图案。以面食为主,在膳食中喜用大量酥油和奶酪。旁遮普人性格开朗,能歌善舞。[1]
编辑本段渊源
      
旁遮普人大体由4种人组成:①古代雅利安人及后来进入旁遮普地区的希腊人和塞种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内。②贾特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内。③拉杰普特人,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贾斯坦人的后裔。④古贾尔人,古代自克什米尔迁入,其上层多属刹帝利种姓。   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4年统计,约6980万。属雅利安人种的拉其普特人,身材高大健壮,多为浅棕色皮肤,也有人具有雅利安人的白色皮肤,高鼻子,黑眼睛,黑头发。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最富饶的旁遮普省、西北边境省的扎哈拉和德腊-伊斯梅尔汗以及信德省。主要从事农业、纺织业和制陶业。   “旁遮普”意为“五河”,因其境内的五条河流而得名。旁遮普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 境使它在历史上屡遭外族的侵犯。   “拉其普特”意为“王之子”,即外族统治者与印度社会融合而形成的封建王族。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来到印度西北部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贵霜人等诸小民族,其贵族和军事首领与当地印度教徒杂居通婚,改信印度教,逐步被印度社会同化,并取得“刹帝利” (“武士”)的种姓地位。在穆斯林统治时期,许多拉其普特家族改信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 。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形成和文化建设中,外来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希腊人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随大流士的军队来到西北部地区,定居下来。在希腊人统治的100多年里,许多希腊士兵和王朝官员与当地家庭联姻,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所以,在今天的旁遮普和西北边境省,还可以看到希腊人与当地居民的混血后代。   塞种人的部落早在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就来到印度河流域。虽属于雅利安人的东部支系,但文化却不同于雅利安人的文化。既未接受种姓之分,也不承认婆罗门的精神领导。由于来自巴里黑(巴赫特尔),所以雅利安人称为“巴尔希卡”。据说,巴尔希卡人是普勒尔、帕尔瓦纳和帕拉族人的“根”。后来,“巴尔希卡”一词逐渐变成了“ 瓦希卡”,印度河流域被称为“瓦希卡国”。在旁遮普语中,至今把农民叫做“瓦希”。第二批塞种征服者是公元前1世纪来到印度河流域,他们分成达哈、萨卡拉欧卡和穆撒格地亚 依三个部落。达哈部落的人至今还在旁遮普。这三个部落的共同首领叫穆加。在旁遮普,至今还有穆加族人。   塞种人使印度河流域流行新的干果、水果和蔬菜,如干果中的核桃和阿月浑子,水果中的杏 、桃、葡萄、西瓜和梨,蔬菜中的大蒜、洋葱、胡萝卜、茴香、豆角以及桉脂和五倍子等; 还教会当地人缝制圆领衫和钉马掌等技术。塞种人最明显的特点是宗教上的宽容,自己倾向于佛教,但也十分友好地对待其他宗教。   安息人属伊朗人种,其文化也染上了伊朗文化的色彩。安息人统治的时间很短,但是在塔克西拉挖掘出的那一时代的各种制品,具有极高的水平。犍陀罗艺术实际上起源于他们那个时代。   贵霜人大约在公元前170年迁徙至阿姆河和锡比河流域,后征服巴赫特尔,进而攻占喀布尔河流域,最后占领犍陀罗,定都白沙瓦。贵霜人在犍陀罗和印度河流域大约统治了200年。 贵霜人最著名的统治者迦腻色伽赞助学术和艺术,在当政时期,佛教大振,犍陀罗艺术得 到极好的发展。   自雅利安人以来,犍陀罗一直是印度西北部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犍陀罗艺术实际上是雅利安 、希腊、塞种、安息和贵霜文化的精华,是阿拉伯人到来之前最灿烂的文化集锦,也是巴基斯坦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旁遮普省是次大陆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区之一。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木尔坦、曼苏拉和乌奇是大的文化中心。9世纪末,伊斯玛仪派就成为木尔坦的统治者,在那里建造了清真寺 。据著名阿拉伯旅行家和地理学家穆克德希描述,当时的木尔坦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和旅游城市,居民属什叶派,大部分是阿拉伯人。   10至16世纪在突厥人占领和统治时期,旁遮普的许多拉其普特家族改信伊斯兰教,逐渐与定居的突厥人混居融合,成为印度穆斯林的主体。同时,旁遮普始终是穆斯林文化的中心。加兹尼人占领旁遮普的200年,是印度穆斯林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拉合尔是重要的穆斯林文化中心 。1039年,大神学家和苏非学者赛义德·阿里·胡吉伟利(1010—1079)来到拉合尔传教,苏 非派的经典著作《秘密的揭示》就是他在拉合尔定居期间写成的。11至12世纪,许多苏非用 旁遮普语和其他方言传教和写作,而采用了穆斯林的书写体,形成了印度穆斯林的语言乌尔都语。乌尔都语至今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穆斯林的通用语言。德里苏丹王朝时期,苏非派的苏赫拉瓦迪教团在旁遮普有很大影响,木尔坦和乌奇是苏非派神秘主义中心。   莫卧儿王朝时期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除了德里的红堡、阿格拉的泰姬陵等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外,拉合尔的皇家清真寺、皇宫、城堡、陵墓等建筑也同样雄伟壮 丽。今天,这些建筑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受到国家的保护。在莫卧儿王朝时代,旁遮普 语诗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主的民族文学形式,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大部分旁遮普人讲与乌尔都语近似的旁遮普语,一部分人讲乌尔都语。旁遮普语是梵文“俗语”的一种方言,酷似乌尔都语。[1]
编辑本段精神
  旁遮普人的精神文化特征突出体现在其宗教和文学方面。宗教活动在旁遮普人的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做5次祈祷。人们一般在家里做。政府机关和学校设有祈祷室,工作人员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去那里祈祷。星期五的“聚礼”一般去清真寺做。清真寺遍布旁遮普城乡各地,拉哈尔的皇家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做祈祷。伊斯兰教苏菲派对旁遮普人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旁遮普穆斯林至今还保留着崇拜苏菲圣徒和圣墓的习俗。在木尔坦、拉合尔和锡亚尔克特等地,也有许多苏菲的陵墓,每逢节假日,人们都要在这些陵墓前举行纪念活动。拉合尔的达塔清真寺是当地最早修建的清真寺,苏菲长老胡吉传里的陵墓安放在那里。人们在他的墓前默念“法蒂哈”,并许下心愿,求圣人保佑。[2]
编辑本段服饰
    旁遮普人男子服饰
旁遮普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妇女通常穿一种过膝长衫和没过脚踝的灯笼裤,头上或胸前围一条长头巾,颜色艳丽而和谐。少数妇女穿黑色罩袍。男人也穿过膝长衫和灯笼裤,颜色比较素雅。有身份的男人喜欢穿土耳其式外套或西装。在炎热的夏天,农村的男人多穿一种用土布做的汗衫和围裙。[3]
编辑本段饮食方面
  旁遮普人在饮食方面普遍比较简朴。他们的主食为一种用粗面粉做的薄饼,或者是一种用大米和牛油、牛羊肉做的抓饭。土豆、洋葱、西红柿和牛羊肉是他们的主要菜肴。烹调时加入大量香料也是他们饮食方面的一大特色。旁遮普人的传统饮料是一种用红茶、牛奶和白砂糖煮成的奶茶,香甜可口。[2]
编辑本段文学
  在旁遮普语文学中,诗歌占很大比重。旁遮普人早期的诗歌或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或表达苏菲派的神学和哲学思想。18世纪最有影响的旁遮普语诗是《希尔兰恰的故事》。近代旁遮普语诗歌多以反对殖民统治,宣扬教派团结为主题。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许多作家开始重视旁遮普语散文的创作,并出版了文学评论和长篇小说等作品。旁遮普语文学早在10世纪左右就带有反封建的色彩。它的先驱者弗里德(1173~1265)是苏菲派诗人,著有100首双行诗,描写农村的生活情景和风俗习惯,表达了对穷人的同情。旁遮普语文学中的三大史诗《希尔-郎卡》、《瑟西-布努》和《索赫努-马希瓦尔》,描写恋人在生前终生分离、死后才能团聚的爱情悲剧,对宗教表示蔑视。锡克教创始人纳纳格大师(1469~1539)运用诗歌形式宣传教义,主张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在诗中也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色,主要作品有《十二月》、《杰布先生》等。阿尔琼大师(1563~1606)编选了诗集《最初的著作》,收入3,384行诗,作者是7个大师和16个信徒。这些诗宣传对各种宗教信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高文德·辛赫大师(1666~1708)的诗宣扬英雄主义,大多收集在《第十任大师之作》之中,名篇是《成功书》。曾组织50多个诗人用梵文、波斯文和旁遮普文写作。锡克教大师的传记问世的也不少,它们被称为“生平见证人”,在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17世纪和18世纪,诗人布莱·夏赫(1680~1758)和瓦里斯·夏赫(1735~1798)比较有影响,写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浪漫主义诗歌。前者的“加非”体诗和后者的“希尔—郎卡”体诗为人民广泛传唱。在近、 现代文学中,穆罕默德·夏赫 (1782~1862) 的《锡克教徒与英国人交战的传说》,描述了锡克教徒第一次反对英国入侵者的战争,歌颂锡克教人的勇敢,赞扬他们为反对共同敌人而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团结一致的精神。19世纪末期,开展了复兴旁遮普语文学的运动,要求文学反映印度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和民族觉醒。 帕伊·维勒·辛赫 (1872~1957)的小说《美女》、《维杰·辛赫》和《巴巴·瑙特·辛赫》等,大多描写锡克教人的武士精神和锡克教的道德观。最先写作无韵诗。长诗《我的主人,你活吧》曾获得印度文学院奖。特尼拉姆·贾德里克(1876~1954)的几部诗集,收有《盖萨尔花坛》、《第九世界》和《苏菲楼》等诗;《犍牛》一诗以一头挨打受饿的犍牛的形象反映了贫苦农民的痛苦。 同情农民, 对农村的封建制度流露了不满情绪。莫亨·辛赫(1905~ )的诗集《沃达·威拉》曾获全国文学奖。阿默丽达·普里德姆(1919~ )是当代知名女作家,她的诗描写印巴分治前美好的日子和分治时的互相残杀,具有民歌色彩。诗集《苏奈胡莱》曾获1956年印度文学院奖。她著有小说《德里的街道》,并编选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选》和《旁遮普语优秀短篇小说选》。古尔伯克希·辛赫曾主编《爱环》报,著有散文集《棕色石头的一生》。纳纳格·辛赫(1897~ )是著名的小说家,著有60部长篇小说,如《白色的血》(1932)、《吃人者》(1953)和《两剑一鞘》等,作品宣传不同教派应相互友好,痛斥宗教狂和封建残余。《两剑一鞘》曾获1962年印度文学院奖。格勒达尔·辛赫·杜格勒(1917~ )是当代较有成就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大多描写印巴分治问题,短篇小说之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黎明的湖》和《第九家》。[4]   旁遮普的地理人文环境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在旁遮普语文学中,诗歌占很大比重。苏非诗人沙·夏姆斯·萨布兹瓦里(1164—1248)和法利德·甘吉·沙卡尔(1173—1227)最早用旁遮普语写诗,诗作或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或表达苏非派的神学和哲学思想。16世纪著名的旁遮普语诗人达斯·达穆德尔和沙·侯赛因分别把希尔兰恰的故事写成诗和吟 唱诗,使之广为流传。18世纪最有影响的旁遮普语诗人是苏非诗人赛义德·瓦利斯·沙,再次创作的长诗《希尔兰恰的故事》,成为旁遮普语古典文学的杰作。近代旁遮普语诗歌多 以反对殖民统治,宣扬教派团结为主题。巴基斯坦独立后,许多作家开始重视旁遮普语散文的创作,并出版了文学评论和长篇小说等作品。[4]
编辑本段舞蹈艺术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丰收季节跳的一种庆丰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参加。只要有块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来。由于彭戈拉舞没有严格的规则,它给人们一种新鲜、自然和充满活力的印象。这种舞的动作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汉气概。 舞者的服饰是头上缠时髦的头巾,下身围条漂亮的围裤,上身穿一件丝织宽衣,衣上染着蓝或深红颜色,绚丽夺目。脚上系有脚铃,舞者足部的动作熟练,伴随着音乐、手鼓和脚铃有节奏的响声,生动地表现出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那愉快的曲调和灵巧、优美的舞姿,以及那丰富的表情,体现了印度人民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决心与乐观精神。[5]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掌。从前跳格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今天人们在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也跳这种舞蹈。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舞姿动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围成一圈,然后随着急促的鼓点,逐步把圆圈扩大。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格塔舞一般是妇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妇女分开,另外围成一圈。只有庆祝结婚时,男女才可以共舞。[6]   秋莫尔舞(即狂舞) 是男子跳的一种舞蹈。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著名,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因为它是与农业节日有关的舞蹈。这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下,有时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的人,头上要系一种带缨络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到脚面,脚穿软鞋。秋莫尔舞十分优美动人,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7]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5 发表于: 2011-04-27
白狄  亦作" 白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公元前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据说是白姓人的祖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6 发表于: 2011-04-27
巴尔蒂人      
巴尔蒂人(baltistan),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的,斯卡度(skardu),甘切(ganche)。22万人。(90年数据),使用巴尔蒂语是西藏语西部方言。更接近于书面,古典西藏语。与安多方言更为接近。西藏文字已经失传。信仰伊斯兰教。巴尔蒂人主要受伊朗、克什米尔等地区的影响,他们伊斯兰化的过程和保存藏文化方面的相似性,或许也和他们的族源相同有关。   在巴基斯坦的世界中,“三杯茶”,是巴尔蒂人交朋友的方式。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马球是巴尔蒂人最受喜爱的民族运动,有着极其古老的历史。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7 发表于: 2011-04-27
保加尔人
百科名片
   保加尔人东南欧保加利亚的人口占多数的民族。 有765万人(1978),约占全国人口的86%。属欧罗巴人种巴尔干类型,含有蒙古人种成分。使用保加利亚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信教者多为东正教徒,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天主教。

目录

简介
形成
分裂
立国
编辑本段简介
  保加尔人   Bulgar   亦称保加利亚人(Bulgarian)。
编辑本段形成
  从6世纪起即闻名于东欧史籍。原为中国北部的步落稽部落,约在370年与匈奴人一同迁徙到窝瓦(Volga)河西部欧洲干草原,后又同匈奴人撤退。约在460年定居在亚速海北部与东部的一个弧形地带。6世纪时,保加尔人时常与黑海沿岸的斯拉夫人联合,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的多瑙河各省。6世纪60年代,他们却受到当时从亚洲进入欧洲中部的阿瓦尔人的威胁。阿瓦尔人消灭了一个保加尔部落,其他部落为了免于消灭,降服于另一个新来的突厥游牧部落约20年。此后大多数新来的突厥人退回亚洲。保加尔人在库尔特(Kurt,或称库勃腊特〔Kubrat〕,约605∼约642年在位)的统治下,建立统一的强大汗国,拜占庭人称之为大保加利亚,以库班(Kuban)河为其南部边界。
编辑本段分裂
  库尔特死後,其5子分成5个游牧部落。一个部落留在亚速海沿岸,为哈札尔帝国所并;另一支移向欧洲中部,与阿瓦尔人混为一部;第三支效忠於意大利的伦巴底王国。   但库尔特的儿子贝兹米尔(Bezmer,或称巴特-巴扬〔Bat-Bayan〕),为躲避哈札尔人,引其部落远徙北方,终於在靠近窝瓦河和卡马(Kama)河合流处,占据了一块地盘。他们分为3个居民集团(与原住民或其他移民混合),其後繁荣兴旺达600年之久。这些窝瓦保加尔人约在922年改信伊斯兰教。1237年臣属蒙古金帐汗国。虽然以後保加尔人曾经长期繁荣,但逐渐失去其特点,与俄罗斯人混合。   大保加利亚分裂的第五个产物是由库尔特的儿子阿斯帕鲁赫(Asparukh)领导的一支,他们西渡聂斯特河,进入巴尔干东南部,约在679年侵入拜占庭领土,建立了所谓第一个保加利亚帝国。後来的保加利亚即源於此名。公元 681年,拜占庭被迫与阿斯巴鲁赫签定条约,承认保加利亚的存在。7世纪时,东巴尔干居住著弗拉其人(Vlach,罗马化的达契亚人〔Dacian〕),还有新到该地的斯拉夫人。保加尔人建国之後很快就与弗拉其人、斯拉夫人混合。同时该地区也正好进入拜占庭基督教的影响范围之内。接著在鲍里斯一世统治下,保加利亚人正式改信基督教。礼拜用斯拉夫语言。
编辑本段立国
  由于其后400多年不断自北向巴尔干半岛入侵,突厥人的成分在保加利亚种族结构中与斯拉夫族大体抗衡。971∼972年拜占庭帝国进犯鲍里斯二世统治下的保加利亚,第一个保加利亚帝国覆灭。980年撒母耳(Tsar Samuel)又在马其顿建立保加利亚国家,领土范围西至亚得里亚海,1014年又被拜占庭消灭。1185年巴尔干人反拜占庭的起义,产生了第二个保加利亚帝国。但是蒙古人自北进攻,塞尔维亚人由西入侵,以及内部斗争,摧毁了第二个保加利亚帝国。1396年,残馀领土落入鄂图曼土耳其人手中。1878年,保加利亚建立自治公国,以鄂图曼为宗主国。1908年宣布独立,成为王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8 发表于: 2011-04-27
阿兰人
百科名片
   阿兰人古代占据黑海东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在1世纪罗马的文献中首见记载。他们专门饲养马匹,经常袭击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高加索各行省。约370年阿兰人被匈奴征服後,只有一部分留在奥尔良和瓦朗斯(Valence)附近定居,大多数都迁往非洲。据说接受匈奴统治的部分是高加索奥塞梯人(Ossetes)的祖先。

目录

阿兰人介绍
电影:阿兰人影片信息
故事背景
内容简介
匈人灭阿兰国在中国典籍的记载阿兰人介绍
电影:阿兰人 影片信息
故事背景
内容简介
匈人灭阿兰国在中国典籍的记载
展开 编辑本段阿兰人介绍
  Alani   亦称Alans。   古代阿兰人建立的阿兰国又叫阿兰聊,阿兰那,在中国的古书中称为奄蔡。其大体位置在今天的俄罗斯顿河流域,大高加索山以北,黑海,亚速海(中国古书中称为大泽)以东一带。由顿河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黄种人为主,西部以白种人为主,长期过着游牧的生活。虽然人种不同,但顿河流域的人们长期形成了民族认同,都称自己为阿兰人,也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50年匈奴人的骑兵展开了对阿兰人的猛攻,最后两军大战于顿河之上。阿兰人虽然和匈奴人一样也是游牧民族,但是战法却更像欧洲人的军队。阿兰人以马拉战车为主,虽然拼死抵抗却无法战胜精锐的匈奴骑兵。在公元374年,阿兰国被匈奴人毁灭,阿兰人大部分投降了匈奴人并加入了匈奴人的军队。国王被杀,阿兰那(阿兰王国)灭亡。   一大部分阿兰人加入了匈奴联盟。另一部分逃入了山中。   然而,不久那部分阿兰人就从联盟中成功地分离出来,他们大部向西欧迁移,与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为邻,   406年罗马帝国撤除莱茵河边界守军后,汪达尔人联合苏维汇人和萨尔马特部落的阿兰人(从联盟中逃出的)等,越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他们又一路劫掠,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罗马无力阻止,唯有承认他们为“同盟者”,驻守西班牙。但时隔不久,来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又夺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使汪达尔人不得不退守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   公元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该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442年,罗马终于承认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而那一小部分人在联盟中的阿兰人后来与黑海、里海北边草原的钦察人联合起来抵抗蒙古人。最后也就是元朝所成的色目人。他们就是现在高加索地区“奥塞梯”人的祖先。
编辑本段电影:阿兰人
影片信息
  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   上映时间:1935年
故事背景
  阿兰人是古代占据黑海东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在1世纪罗马的文献中首见记载。他们专门饲养马匹,经常袭击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高加索各行省。约370年阿兰人被匈奴征服後,只有一部分留在奥尔良和瓦朗斯(Valence)附近定居,大多数都迁往非洲。据说接受匈奴统治的部分是高加索奥塞梯人(Ossetes)的祖先。本片记录了阿兰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变迁!   --------------------------------------------------------------------------------
内容简介
  因为《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伦敦只有15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电影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先曾经这样捕鱼,但到弗拉哈迪拍片时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
编辑本段匈人灭阿兰国在中国典籍的记载
  《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关于奄蔡,《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为:“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在中国古书中,“大秦”即为罗马帝国。《史记》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北史》中那段记录的是该国遣使节到北魏。匈奴灭其国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节到北魏为西元445年,正好为西元370年左右,与欧洲记录一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9 发表于: 2011-04-27
卡拉族人
百科名片
卡拉族,姆帝国的一族。

目录

非洲部族1,卡拉部族简介
2,部落战争
3,独特的奥莫河谷部族文化
传说中姆帝国的卡拉族1,传说中的姆帝国
2,卡拉族与美洲的卡拉帝国
非洲部族 1,卡拉部族简介
2,部落战争
3,独特的奥莫河谷部族文化
传说中姆帝国的卡拉族 1,传说中的姆帝国
2,卡拉族与美洲的卡拉帝国
展开 编辑本段非洲部族
1,卡拉部族简介
  卡拉族人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 奥莫河长500英里,在河的两岸零星散布着少量森林和草场,而河谷内的部族大多都在这些地方定居。奥莫河谷地区的部族包括卡拉族、穆尔斯族、哈马尔族、苏里族、乃加汤族、克唯古族和达辛力族,这些部族总人口合起来约有近20万。   卡拉部族的日常生活来源主要靠畜牧业和农业,牧人圈养牛羊,而农民则会种植小麦、高粱等农作物,每当洪水季节结束,河畔露出来的时候,卡拉族的居民就会在河畔上开始种植高粱和玉米,但他们的种植方法及农业技术极为简单,往往需要靠天吃饭。有些年份雨水不足的时候,收成就会极差。
2,部落战争
  在奥莫河谷地区,部族间时常会发生冲突,主要是为了争夺草场、水源及地皮等自然资源,因此各部族族民互有死伤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卡拉族曾一度控制住了奥莫河两岸的土地,但随后却被乃加汤族赶回了河的东岸。乃加汤族只不过是一个半游牧部落,居无定所,但却是奥莫河谷所有部落中最先装备有自动步枪的部落,而在当时,其他部落的战争武器是长矛。因此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乃加汤族依靠步枪,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地,并且时不时还欺凌其他的部族。乃加汤族的突然强大也改变了奥莫河谷地区原有的秩序。其他部族不甘落后,也纷纷从各种渠道去获得枪支,这些举动无疑又使部族间的争端不断升级。卡拉族和乃加汤族就经常发生流血事件。卡拉族的族民会埋伏在河畔,一看到有乃加汤族的人接近,就会将其射杀。乃加汤族则经常组织小规模的袭击队伍,侵入到卡拉族的领地进行袭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政府的介入,卡拉族同乃加汤族之间的对峙越来越少,并且双方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2009年3月份,卡拉族同乃加汤族达成了和平协议,双方还在奥莫河的河畔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仪式。如今,卡拉族和乃加汤族的村民都能自由出入对方领地,而其他部族也大抵如此。
3,独特的奥莫河谷部族文化
  由于有山脉及大草原的阻隔,再加上埃塞俄比亚也从未被外国殖民者所占领,奥莫河谷地区一直未被外界发现,而其独特的部族文化也得以形成。直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学家才发现奥莫河谷地区的这些部落。这一地区独特的部族文化也渐渐为世人所知。如今,奥莫河谷已成为欧洲游客的向往之地,他们都希望亲自来看看这里各个部落的独特文化。   因为不断受到外来事物的冲击,所以,尽管目前奥莫河谷地区部族文化依然完整,但有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这一地区正在逐渐丧失其特色。大量枪支弹药流入该地,促使部族间的争斗更加激烈,伤亡更大。国际援助组织也在不断向这一地区提供援助,帮助部落建立学校、向村民发放食品、建造灌溉系统等等,希望各个部族的居民都能生活得好。但是殊不知,这些行为却破坏了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其独特的文化行为也在逐渐消失。埃塞俄比亚政府也在考虑加快奥莫河谷地区部族的现代化进程,有些官员甚至已经列出了发展计划书。
编辑本段传说中姆帝国的卡拉族
1,传说中的姆帝国
  姆帝国是一个传说中的位于姆大陆的古帝国,首都是喜拉尼布拉。姆帝国后来因姆大陆的沉没而灭亡,灭亡距今己有一万二千年。姆帝国在鼎盛时期人口达到6400万,分为十个种族,其中一族就为卡拉族,
2,卡拉族与美洲的卡拉帝国
  文明高度发达的姆国人,比腓尼基人更精于航海,经常组织殖民团向海外发展。最初的一团由卡拉族人组成,向东航行,从中美洲抵达南美洲,在当地落脚生根,创建了“卡拉帝国”。当时安地斯山脉还没有形成,亚马逊河流域只是一个巨大的海湾。卡拉人在那儿建造了五座都市,其中一座就是被称玛诺亚的黄金都市。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