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91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0 发表于: 2011-04-27
萨尔瓦多人  萨尔瓦多人(Salvadorean)   中美洲萨尔瓦多的居民。人口有 500万人(1982)。现代萨尔瓦多人系由印第安人同西班牙人的后裔长期结合而成。目前,印欧混血种人约占90%以上,印第安人(主要是皮皮尔人)占6%,白人占2%。此外,还有少数黑人后裔及主要来自西亚和欧洲的移民。通用西班牙语,部分使用皮皮尔语(属印第安语系阿兹特克-塔诺安语族)。多信天主教。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殖民时代萨尔瓦多曾是危地马拉的一部分。1821年赢得独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41年成立共和国。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咖啡和棉花。主食为玉米和黑豆。擅长纺织。在森孙特佩克(昔日伦卡人聚居地),以生产棕榈叶帽著称。皮皮尔人曾受到阿兹特克文化影响,达到高度发展水平。在伊扎尔科和潘奇马科等村落,仍保留古老习俗和民间艺术(如制陶、泥塑和编织等)。节日喜奏木琴、吉他、六孔竖笛等乐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1 发表于: 2011-04-27
基切人目录

摘要
拼音
语法与语形
外部连结
编辑本段摘要
  基切语(K'iche', Quiché)是一种马雅语系语言,为瓜地马拉基切人所使用的语言。瓜地马拉约有7%的人口(约一百万人)会说基切语,为该国仅次於西班牙语使用族群最广泛的语言。   基切语有许多明显的方言分支,甚至有时其中主要的几支方言会被视为不同的语言。多数的基切语使用族群说的是中部基切语,是在媒体及学校等教育单位最常使用的基切语。虽然基切语在瓜地马拉无任何官方地位,以基切语为母语的使用族群识字率也不高,但它在学校及广播媒体的母语教学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基切语最著名的著作是马雅圣书《波波尔·乌》(Popol Vuh,以现代的基切语拼音系统拼字的话,是 Popol Wuj)
编辑本段拼音
  以下的拼音系统是瓜地马拉政府所制订的,另外在注记中所标注的是在《波波尔·乌》中找到的另一种拼音系统,由 Dennis Tedlock 音译。   破裂音
音素 描述 符号 注记
/p/ 清双唇塞音 p

/pʼ/ 浊双唇塞音 b'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b"
/t/ 清齿龈塞音 t

/tʼ/ 浊齿龈塞音 t'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tt"
/k/ 清软颚塞音 k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c"(在 "e" 和 "i" 之前拼为 "qu")
/kʼ/ 浊软颚塞音 k'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3"
/q/ 清小舌塞音 q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k"
/qʼ/ 浊小舌塞音 q'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4"
/ʔ/ 清喉塞音 ' 在《波波尔·乌》中以重复前一个母音表示
塞擦音
/ts/ 清齿龈塞擦音 tz

/tsʼ/ 浊齿龈塞擦音 tz'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4,"
/ʧ/ 清颚龈塞擦音 ch

/ʧʼ/ 浊颚龈塞擦音 ch'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4h"
擦音
/s/ 清齿龈擦音 s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z"
/ʃ/ 清龈後擦音 x

/x/ 清软颚擦音 j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h"
鼻音
/m/ 双唇鼻音 m

/n/ 齿龈鼻音 n

边音
/l/ 齿龈边音 l

/ɾ/ 齿龈弹音 r

无擦通音
/j/ 硬颚无擦通音 y

/w/ 软颚唇无擦通音 w 在《波波尔·乌》里拼为 "u" 或 "v"
母音
/a/ 开前不圆唇元音 a

/ə/ 中央元音 ä 在《波波尔·乌》里与 "a" 的拼写相同
/e/ 半闭前不圆唇元音 e

/i/ 闭前不圆唇元音 i

/o/ 中高後圆唇母音 o

/u/ 高後圆唇母音 u


编辑本段语法与语形
  基切语的语法顺序是「主动宾」,与其他多数马雅语言将动词置於前的顺序不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2 发表于: 2011-04-27
蒂格雷人目录

非洲之角的民族
蒂格雷人和蒂格赖人的总称。
编辑本段非洲之角的民族
  约57万人(1978)。绝大多数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北部和东北部以及达拉克群岛;少数人散居在苏丹共和国卡萨拉省东部边境地区。属埃塞俄比亚人种,系东北非闪米特人的一支,包括哈巴布人、马里亚人和门萨人等支系。使用蒂格雷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南支。无文字。不少人兼用安哈拉语或蒂格赖语。北部受贝扎文化影响。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南部受安哈拉文化影响,部分信基督教, 属科普特教派。 社会文化与蒂格赖人和安哈拉人相近。其先民为阿拉伯半岛闪米特人的南支萨巴人。在历史上同是阿克苏姆王国(公元1~9世纪)的居民,共同使用盖埃斯语,同被称为“阿比西尼亚人”。允许一夫多妻,存在姐妹共夫(见妻姊妹婚)或兄弟共妻(见夫兄弟婚)现象。男女均行割礼。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骆驼、 牛、 羊和驴、骡,多过半游牧生活;部分地区兼事少量农耕;马萨瓦地区的则以渔业和捕捞珍珠贝为生。
编辑本段蒂格雷人和蒂格赖人的总称。
  阿克苏姆王国衰落后,分化为南北两支,北支仍称“蒂格雷人”,南支改称“蒂格赖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3 发表于: 2011-04-27
伦巴底人目录

基本概况
民族历史
金融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伦巴底人(亦译伦巴第人,拉丁语/意大利语 Langobardus,复数为Langobardi)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今日瑞典南部。经过约4个世纪的民族迁徙,伦巴底人最后到达并占据了亚平宁半岛(今日意大利)的北部,568~774年是在意大利统治的一个王国。伦巴底人是组成斯维比人的日耳曼部落之一。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公元1世纪时,他们已从斯堪的纳维亚迁居于德国西北部。当时在公元98年,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早已在其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有了对那时居住在今日德国易北河下游伦巴底人的记载。他们的主要部分似乎过着一种定居的畜牧生活,他们的家乡在日耳曼西北部,虽然不时同罗马人和邻近的部落作战。   4世纪时,他们开始大规模的向南迁徙。5世纪末时,他们已经迁移到多瑙河北岸,大致相当于现奥地利的地区。   6世纪初,他们到达潘诺尼亚(Pannonia),今日的匈牙利西部和捷克。   546年,奥多因(Audoin)创立一个新王朝。   568年,伦巴底人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北部。   568年春天,在奥多因的继承人阿尔博因(Alboin)的领导下,伦巴底人联合其他日耳曼族群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占意大利北部。   569年末,他们已经征服波河以北除帕维亚而外的所有主要城市,并占领了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不久以后,阿尔博因(Alboin)被谋杀,由克莱夫(Cleph)继位,统治18个月。克莱夫死后,伦巴底人没有选出继任者,由各公爵在特定的城邦领土内行使权力。   584年,伦巴底人拥立克莱夫之子奥塔里(Authari)为国王。   590年,奥塔里死后,由杜林公爵阿吉卢尔夫(Agilulf)继任。   700年,一个新的王朝取得了王位。这个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利乌特普兰德(Liudprand,712~744年在位)大概是伦巴底最伟大的国王,他修明内政,然后逐渐收复仍然处于拜占庭统治下的地区。   由于伦巴底国王艾斯图尔夫(Aistulf,749~756年在位)和狄西德里乌斯(Desiderius,756~774年在位)入侵教宗(教皇)的辖区,教宗亚得连一世向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求援。773年法兰克人围困了伦巴底首都,查理曼大帝俘获伦巴底国王狄西德里乌斯,兼为法兰克和伦巴底的国王,伦巴底人对意大利的统治自此结束。   尽管伦巴底人已经失去独立的王国,但他们留下了许多传统和成就,特别是在艺术、语言和法律方面。
编辑本段金融
  1211-1291年,十字军远征提供的机遇,加上意大利的枢纽位置继续有力地促进着意大利的经济发展。1230年,以佛罗伦萨为首的诸多银行在西欧各地均设有代理店,这些分店代理罗马教皇征收各项税款、贡赋,同时也与所在国的君主进行大宗的银行业务。从十三世纪末起,佛罗伦萨的银行业就在欧洲金融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如那些最早在西欧从事信贷和高利贷业务的意大利人被称为“伦巴底人”;金融机构所在的街道在伦敦被称为“伦巴底街”;所有的短期贷款利率在法国被称为“伦巴底人利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4 发表于: 2011-04-27
瓦利斯人目录

民族
环境
编辑本段民族
  瓦利斯人(Wallis),太平洋中部瓦利斯群岛的民族。因其主要居住在乌维阿岛上,亦称“乌维阿人”。有1.3万人(1978),其中留居该群岛的只有6000人,其余7000人已迁居到新喀里多尼亚和瓦努阿图等地。属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为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使用乌维阿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部分人通用法语。现多信天主教。其祖先约在1000多年前自萨摩亚迁来,在此从事农业和渔业,种植芋薯、椰子和香蕉,饲养猪、鸡、狗,捕捞珍珠贝和鱼类。衣服用树皮布缝制。木船用草席做帆。已与邻岛有贸易往来。自1842年受法国统治,1959年改为法国海外领地。
编辑本段环境
  瓦利斯岛为欧洲名称,源自18世纪发现该岛的英国船长瓦利斯(Samuel Wallis)之名;其本地名称乌韦阿则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勿将乌韦阿或富图纳与其他地方有同样或类似名称的岛屿混淆。乌韦阿岛有时易和新喀里多尼亚附近的罗亚尔特群岛(Loyalty Islands)中的乌韦阿岛(Ouvea)混淆。富图纳岛可在万那杜(前称新赫布里底群岛)中找到一个同名的岛屿。根据民间的说法,万那杜的富图纳岛与所罗门群岛的锡开阿纳岛(Sikaiana)居民都是在欧洲人来到以前从富图纳岛移过去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5 发表于: 2011-04-27
图兰人种  图兰人种,又称南西伯利亚人种。是欧洲人形容中亚河中与南西伯利亚一带阿尔泰民族用语。也用来形容一些乌拉尔语系民族。他们是白人中一类型。   这类型的特色是蒙古人种与白色人种(粟特)过渡形态,哈萨克族与吉尔吉斯族是代表,泛突厥主义叫他们种族为图兰,叫河中以北图兰,他们运动图兰主义。有趣的是,土耳其帝国为缩小与欧洲臣民差异,自称图兰雅利安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6 发表于: 2011-04-27
蒂格赖人  非洲东北部埃塞俄比亚的民族之一。亦称“南蒂格雷人”。有250万人(1978),约占全国人口8.6%,为国内第三大族。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山区,以厄立特里亚省最为集中,约占该省居民的五分之四。属黑白混血的埃塞俄比亚人种。系非洲之角闪米特人的一支,包括阿克勒-古扎伊人、哈马辛人和塞赖人等支系。使用蒂格赖语(亦称蒂格里尼亚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南支。社会文化与安哈拉人相近,多数人兼用安哈拉语。在历史上同是阿克苏姆王国(公元1~9世纪)的主要居民,均使用盖埃斯语,同被称作“阿比西尼亚人”。4世纪接受基督教,属科普特教派。婚姻行一夫一妻制,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男女均行割礼。存在封建宗法关系,阶级区分明显。绝大多数蒂格赖人为佃农,从属于封建地主和宗教首领。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麦、 小麦、高粱和豆类;兼事畜牧,饲养长角牛、羊、驴、骆驼。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目前,正与安哈拉人融合,成为埃塞俄比亚各族一体化的核心,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公元 4世纪接受基督教 ,属科普特教派 。婚姻行一夫一妻制,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男女均行割礼。存在封建宗法关系,阶级区分明显。绝大多数蒂格赖人为佃农,从属于封建地主和宗教首领。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麦、小麦、高粱和豆类;兼事畜牧,饲养长角牛、羊、驴、骆驼。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7 发表于: 2011-04-27
格鲁西人目录

简介
人口流动
文化传统
      

编辑本段简介
  格鲁西人   Grusi   西非民族集团。因居住在沃尔特河流域,又称沃尔特人。主要分布在马里、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加纳、多哥和贝宁。包括塞努福人、洛比人、格鲁西人、莫西人、特姆人、巴尔古人,以及一些由邻近地区迁来的民族。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各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均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大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伊斯兰教影响较小。莫西-格鲁西人是沃尔特地区的原始居民。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建立起一些比较强大的土邦,并且有效地抵御了从北非南侵的穆斯林势力。部分人从事畜牧业,商业发达,集市遍及各地。一般由妇女经商,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实行酋长制。酋长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各族统治集团几乎都宣称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盛行一夫多妻制,社会地位低下的铁匠和皮匠多行等级内婚。父系和母系并存。
编辑本段人口流动
  迦纳北部及其毗邻的布吉纳法索和多哥诸地区居民中的一个文化语言集团。该地区的语言集团及其分支,难以确切地加以分类,但操格鲁西语的人组成了古尔(Gur, 伏塔)语系诸民族中一个较大的分支。语言界限难以确定,是因为在不断的民族迁徙过程中,人种成分已变得十分混杂。   异族(如来自东面的莫勒-古尔马人〔More-Gurma〕)的入侵和征服,是造成人口流动的一个原因。此外,生态上的压力也引起了人口流动。这里是热带草原地带,常常遭受干旱的威胁。轮作方式易使地力枯竭,因此每隔一定时期,人们就必须移居到较为肥沃的地方去。农作物有薯蓣、粟、玉蜀黍、棉花。饲养的牛、绵羊和山羊主要不是为食用,而是作为聘礼和祭品。手工业有金属加工、编筐、制革和制陶。
编辑本段文化传统
  操格鲁西语的各民族中间有好几种文化传统,因而社会组织情况也各异。多数通过男性来确定亲缘关系、世系递嬗和财产继承等问题,但在坦波伦斯人(Tampolense)和瓦加拉人(Vagala)中,则依据母系。各亲属集团的首领管理牲畜、耕地和祖先神龕。政治职能一般并不集中,各集团可以有数个首领,独立行使权力。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8 发表于: 2011-04-27
罗斯人  罗斯人   Rus   亦作Ros。   俄国古代民族名(俄罗斯Russia一词即起源于Rus)。关于他们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西方学者认为,他们原是斯堪的那维亚的维京人(Viking),为瓦朗吉亚人(Varangian)的一支,从波罗的海沿岸向南迁徙,以基辅为中心建立了第一个巩固的俄罗斯国家。苏联学者则认为,基辅是斯拉夫人创建的国家,只不过一度被瓦朗吉亚人攻击和占领而已。早期的阿拉伯作家声称,罗斯的所在是一个森林和沼泽遍布的岛屿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9 发表于: 2011-04-27
阿拉米人
百科名片
阿拉米人 Aramaean 北闪米特语(阿拉米语)部落联盟,西元前11∼前8世纪在阿拉米──叙利亚北部的广大地区居住。

目录

简介
历史传说
信仰
引水工程
编辑本段简介
  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占这些国家居民的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估计约2.3亿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是a Semitic在鞋帮发源和  阿拉米人
居住的半游牧和田园诗的作者人民 美索不达米亚 并且 叙利亚. 阿拉米人从未有一个统一的帝国; 他们被划分了成独立王国全部横跨 近东. 对这些阿拉米人降临了强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特权给整个 近东 并且以远,孵育一部分由连续帝国立法的许多拆迁,包括 亚述人 并且 巴比伦人. 学者’为Assyro巴比伦人民’甚而使用了规定‘Aramaization语言,并且文化,那变阿拉姆语讲话。[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部分属什叶派。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的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编辑本段历史传说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时,从沙漠地迁到叙利亚地区来的部族称为闪米特人。  阿拉米人
这个部族中还包括巴比伦人、亚述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等。闪米特人是一个泛称。各游牧部族之所以辗转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们感到叙利亚是最安稳的地方。其实不仅这一点,它还是中东地区的交通要冲。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既受惠于埃及的文化,也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交往。约在公元前14~前13世纪,定居在叙利亚沙漠边缘的另一支闪米特人又迁出了阿拉伯半岛,一部分进入两河流域;另一部分便向东潜入叙利亚境内。定居之后,他们又深入到沙姆地区,这一些部族历史统称为阿拉米人(Aramaeans)。 阿拉米人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时,在他们所定居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小王国,其中最强大的王国要数大马士革城了。这座城由于地势适中,它可以同时与两河流域的文化与腓尼基--希伯来的文化发生关系(希伯来人也是闪米特族中的一支游牧部落,当年他们西行渡过约旦河,来到了迦南地时,当地的土著名族称他们是一批渡河者。希伯来在闪米特族语中即是渡河者之意),从而使这个城市成为地中海与东方贸易的一个重要枢纽。后来随着商业的日趋发达,其政治实力也在中东崛起,直至公元前 732年,亚述人的力量勃起,才迫使阿拉米王国退却,并最终被消灭。阿拉米人当时也和两河流域的人民一样,崇拜各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对于雷雨风电等现象祀奉得更为认真。
编辑本段信仰
  有尊女神被称做“阿什塔尔”。为这一神祗修建的神庙也很多。  阿拉米人
本图即是经考古学家们按发掘遗址复原的一座神庙。原物遗址已荡然无存。这是一个想象的神庙复原图。就它的建筑风格看,阿拉米人的建筑术是受到两河流域文化影响的。神庙都是采用厚实的巨石砌成,立面都是几何形。据说原来只有一个房间,后来发展成多间结构。迄今为止,很难能找到真正标志叙利亚地区的可靠的古代建筑,只有进入公元以后,即叙利亚文化在伊斯兰宗教与民族的影响的几百年之后,才有更多的遗址可供考证。图上的神庙具城堡式。在那个时候,神庙是人民最重要的建筑。当然用工也最多。此座神庙约建于公元前10世纪。
编辑本段引水工程
  公元前12世纪,阿拉米人建立了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王国。阿拉米人修建的大马士革的引水系统使巴拉达河等河流的水流经大马士革老城区的民居,进入大马士革东部的“古他”园林区。历史学家对这项引水工程赞叹不已。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