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93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0 发表于: 2011-04-27
赤狄
百科名片
   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

目录

概况
赤狄部落划分
赤狄六部内容
前人三说
编辑本段概况
  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编辑本段赤狄部落划分
  主要有十五个氏族组成,即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等等。
编辑本段赤狄六部内容
  1.皋落氏。晋人称之为东山皋落氏。其居地,   2.潞氏,又称路氏。居地今山西省潞县。在皋落氏衰落以后,潞氏是赤狄中最强的部落,有君长,中原诸侯称之为潞子。潞子婴儿娶晋景公的姐姐为夫人,与晋国曾保持一段友好相处的关系。公元前594年因潞氏执政舒刺伤婴儿,杀死晋景公的姐姐,晋国派兵灭潞氏。   3.留吁氏,春秋初叶居地不详,春秋中叶居地于今山西省屯留县。   4.甲氏,依《春秋大事表·四裔表》顾栋高的考证:“甲氏在今直隶广平府鸡泽县”,即今河北省鸡泽县。其地在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邢台市以南,可能是狄人占据邢国故地以后迁居之地。   5.铎辰氏,春秋中居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   6.廧咎如氏,在春秋中叶,晋献公时大概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当时公子重耳从蒲邑出奔于狄,在今山西与陕西两省之间。重耳在狄,曾与狄君在渭水附近进行田猎,这大概是白狄。狄又伐廧咎如氏,得其二女叔隗、季隗,叔隗嫁给重耳,季隗嫁给赵衰。在潞氏灭亡时,潞氏的余民散入廧咎如氏。可能廧咎如氏先居于今山西省中部的西侧,后东迁今长治市附近已近太行山。《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公元前588年,晋、卫两国联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溃散以后,卫国收复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是廧咎如氏又进一步迁到了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的中部。
编辑本段前人三说
  一说在今山西省垣曲县。《水经注·河水》说:“河水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清水东流迳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县东南有皋落镇。一说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后汉书·郡国志》上党郡壶关刘昭《注》引《上党记》说:“东山在城东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汉壶关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   二说在今山西省昔阳县。宋《乐史》说乐平县有皋落镇,“即古东山皋落氏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山西通志·乐平县》都指明,这个皋落镇(村)在乐平城东南七十里。   三说都认定是晋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晋献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60年,出兵的理由据献公所宠爱的骊姬说:“皋落狄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边疆。”又说,“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当时晋献公向狄人区域“启土”还处在开始阶段,晋国的实际控制仅汾涑平原,还未能越过沁水。今垣曲县皋落镇距晋都绛200里左右,正在晋献公时晋国边境的东方境外。除了当时晋国宫廷阴谋置申生于进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晋献公令申生“尽敌而返”,并在此以前东向伐骊戎,大概都出于驱除分布在晋国以东以南的戎狄,以便扫清通往周王境内的道路。后来晋文公收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可以说是晋献公东向狄入境内“启土”的继续。另一方面,晋国向东北的境土扩张,与狄、赤狄往东北退缩是同一进退过程。晋献公时东境不过沁水,今长治县及昔阳县境内的皋落部落遗址,当与皋落往东北迁徙有关。《左传》于闵公二年只记申生伐东山而没有说结果如何。《晋语》只说晋军“胜敌而返”。皋落显然没有被消灭,可能受到这次打击以后即往东北迁,先至今长治县境,再至今昔阳县境。皋落为赤狄强部,《左传》仅一见皋落氏名称,大概是由于以后仅举狄名,未详载具体部名的缘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1 发表于: 2011-04-27
骊戎  古族名。古戎人的一支。国君姬姓。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一带。一说在今山西省析城﹑王屋两山之间。曾与秦的先世通婚。春秋初,晋献公伐之,得骊姬。后为晋国所并。《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杜预注:“骊戎在京兆新丰县,其君姬姓,其爵男也。”杨伯峻注:“骊戎,旧注俱以为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之骊戎城。顾颉刚 疑之,谓当在今山西省析城、王屋两山之间。详《史林杂识·骊戎不在骊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2 发表于: 2011-04-27
亚扪人
百科名片
   亚扪人亚扪人是(עַמּוֹן "People", Standard Hebrew ʻAmmon, Tiberian Hebrew ʻAmmôn)居住在约旦河以东的民族。同摩押人一样,亚扪人的始祖是以色列先祖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亚扪人被认为是以色列人和以东人的亲族。

目录

基本概况
主城拉巴
罗得的子孙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亚扪人   Ammonite   古代闪米特人之一支,他们的主要城市为巴勒斯坦境内的拉巴亚扪(Rabbath Ammon),与以色列人战时和。亚扪人久以游牧为生,西元前13世纪始在摩押(Moab)以北建立王国。以色列国王大卫经过苦战攻下要塞化的亚扪首府。圣经记载   《圣经·旧约》中没有清晰地说明亚扪人的边界。在士师记11:13,亚扪王要求以色列人归还“我的地,从亚嫩河到雅博河,直到约旦河”。以色列人随后反驳,认为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根据的领土要求。因为这块土地以色列人是打败亚摩利族的希实本王西宏而得来的。而先前这块土地是亚摩利人从摩押人手里夺来的。以色列人说他们通过征服亚摩利人而占有的土地“从亚嫩河到雅博河,从旷野直到约旦河”。以色列人又对这之外的土地提出要求,因此让亚扪人没有了空间。   民数记21:24描述了以色列人对约旦河以东的亚摩利人的征伐所占据的地域“直到亚扪,因为亚扪的边界是雅谢”。约书亚记13:25提到以色列的迦得支派的境界是“雅谢和基列的各城,并亚扪人的一半地……”。使以上的说法和谐只有假定亚摩利族的希实本王西宏拥有的北方土地曾经属于亚扪人。   这就部分地解释了前述的亚扪王的领土要求。申命记2:37提到,“靠近雅博河的地,并山地的城邑”形成了以色列的边界。申命记2:20提到亚扪人之地原本属于散送冥人(又称苏西人),以拦王基大老玛对此族的征伐可能与亚扪的历史有关。当以色列人入侵迦南的征途中到达过亚扪的边境。   据推测,希实本王西宏将亚扪人逐出其最初的地域。自旷野来的以色列人来到约旦河附近时,西宏的王国拥有整个约旦河东岸地区,北方包括基列地,南方以亚嫩河为与摩押人的边界。败给西宏后,亚扪人离开了基列地和雅博河上游河道自南向北的部分,他们的西部边界自此稳定下来。 亚扪人的其他方向的边界不如西界那么确定。其南方可能与摩押人接壤。其北方可能与基述王为邻。其东界消失在沙漠中,与Kedarite人和其他游牧部落为邻。
编辑本段主城拉巴
  亚扪人的主城是拉巴,或者被称作“拉巴亚扪“(意为亚扪人的都市)。后来希腊人将这座城市称为“拉巴安曼那”。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王托勒密二世(Philadelphus“与姐姐恋爱的人”)将此城依自己的绰号命名为Philadelphia。他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宏大强盛的城市,并在城中修建了一座卫城。城市横跨雅博河一条支流安曼河的两岸,因此此城拥有“水城”的称号。当代约旦 国家的首都安曼大致位于古代拉巴城址之上。安曼南方和东方的土地以肥沃而著名,古代城镇的遗址在此地星罗棋布。证明这片土地在亚扪时代存在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定居人口。对此地的农业生产可从历代志下27:5中得到初步印象:南国犹大王约坦打败亚扪人后,他们每年向约坦进贡多达“银一百他连得,小麦一万歌珥,大麦一万歌珥”。
编辑本段罗得的子孙
  按照创世记,亚扪人与以色列人有亲缘关系。他们和摩押人的关系更近。人们有时用“罗得的子孙”指代亚扪人或摩押人。亚扪人的名字都显现出纯粹的迦南语名字的特征,这证实了上述亲缘关系的存在。旧约也显示了希伯来人对亚扪人的蔑视与痛恨。因为在以色列人由旷野征服迦南地的途中,亚扪人拒绝以色列人取道他们的土地,而且伙同摩押人雇了巴兰来咒诅他们(申命记23:4)。申命记23:3规定“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从此以后的旧约时代即“第一圣殿时代”以及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归后的“第二圣殿时代”,亚扪人和以色列人始终为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3 发表于: 2011-04-27
喜克索斯人
百科名片
   喜克索斯时期的古物喜克索斯人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他们于前17世纪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目录

发展历程
喜克索斯人的来临
喜克索斯人是什么人
喜克索斯人的入侵
喜克索斯帝国
喜克索斯人的统治
其他信息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他们推翻了埃及虚弱的第十三王朝(首都孟菲斯),统治了中和下埃及一百多年。喜克索斯人将新的战争技术如复合弓、马和马拉的战车引入埃及。他们建立的这两个王朝的实情今天还不是十分清楚,但这两个王朝的统治者是互不相关的。传统的说法一般只把第十五王朝的六位统治者称为喜克索斯人,而第十六王朝的众多王子们是喜克索斯人、其他亚洲闪族人和服从这些新的统治者的当地埃及王子的混合。第十五王朝的统治者的名字我们今天知道。这些名字在埃及的建筑、刻有圣甲虫的宝石和其它小物件以及在曼尼索的埃及历史中留下来了。曼尼索的埃及史是托勒密二世的时候写的,今天留下来的只有残片。埃及历史上这一段软弱、外族统治和混乱的时期被称为第二中间期。
编辑本段喜克索斯人的来临
  约前1786年,强大的第十二王朝结束,继承它的第十三王朝很弱小。这两个王朝的首都都不在上埃及的底比斯,而在孟菲斯附近一个叫做It-tawy(直译为“两国的控制者”)的地方。它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南端。虽然这个地方位于古埃及的中心,但第十三王朝甚至无力在这里控制整个埃及。首先三角洲西部沼泽地的一个比较强大的家族从中央分裂,建立了第十四王朝。第十三王朝中期耐夫侯特普一世统治时期(约前1740年至前1730年)这个分裂的过程加剧。耐夫侯特普一世的弟弟和继承者索贝克霍特普四世统治时期喜克索斯人在尼罗河三角洲出现了。约前1720年他们占领了阿瓦利斯。这些统治三角洲东部的喜克索斯王子和他们的埃及依附者的名字全部在圣甲虫上记录下来了。他们一起被合称为第十六王朝。   生活在约前300年左右的埃及祭司曼尼索在他写的著名的埃及史中提到过野蛮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曼尼索在他的叙述中写到,在一个“图提麦由斯”(Tutimaios,今天一般认为这是法老杜地莫择一世,Djedneferra Dudimose I)统治期间喜克索斯人占领了埃及。但是上述的法老的统治时间不会早于前1674年,因此曼尼索所描写的可能是萨鲁提斯占领孟菲斯及其附近的首都的事件。萨鲁提斯是第十五王朝的创立者。虽然理论上第十三王朝一直延续到前1633年左右,但它后来的统治者只不过是中埃及的地区统治者而已,而且是喜克索斯人的依附。孟菲斯失落的同时,也许与这个事件相应,上埃及的当地统治家族宣布脱离孟菲斯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第十七王朝。这个王朝后来将喜克索斯人赶回了亚洲,解放了埃及。
编辑本段喜克索斯人是什么人
  喜克索斯来自古埃及文中的heka khasewet(直译的原意是“异国的统治者”)。在古王国时期这个称呼指一些努比亚的酋长,在中王国时期指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一些游牧酋长。一般认为只有第十五王朝的六位法老是喜克索斯人,不但因为他们持埃及国王的称呼,而且因为曼尼索在他的记录中特地将他们称为喜克索斯人。一般认为这六位国王一共统治埃及108年。曾经有人提出过喜克索斯人属于何利人或甚至他们在埃及的统治是一个巨大的西亚的何利帝国的一部分,但近年的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证明喜克索斯人主要属于闪族,而与何利人毫无关系,而他们很大机会会是犹太人。   第十五王朝国王的名字、顺序,甚至总数今天还不确定。这些名字出现在建筑物上的象形文字中或出现在如圣甲虫之类的小物件上。但这些名字往往不十分清楚,有时搞不清相应的名字指的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埃及史中这段时间的历史年表还非常混乱,只有在新的可定年代的文件和物件被发现后才可能在这一点上有新的进展。   曼尼索的埃及史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著作引述流传下来。但这些著作中所列出的六位国王的顺序也不一样。而且这些名字之间的拼写差异非常大,根本无法将他们联系到一起,它们与在埃及出土的圣甲虫上的名字的差异也很大,它们也无法被联系在一起。
编辑本段喜克索斯人的入侵
  曼尼索在叙述喜克索斯人到达埃及时说,他们是外来的野蛮人的武装侵略,他们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就将这个国家征服了。据说他们入侵时带来了新的革命性的军事技术,其中包括复合弓、两轮无篷战车、更好的箭头、各种各样的剑和匕首、一种新式的盾、链环甲、金属的头盔等等。假如喜克索斯人只有其中几种新的技术的话,那么他们的军事优势已经远高于埃及人了,因此这些叙述加强了野蛮的亚洲部落武装入侵埃及的印象。   但今天大多数人认为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次性的武装入侵,更有可能的是多个西亚部落(主要是闪族人)在中王朝末期的数十年中和平渗入东埃及。有人指出闪族人从巴勒斯坦南部通过西奈半岛武装入侵埃及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的部落当时太弱了,他们不可能支持这样的入侵。此外在这些地方没有任何统一的国家。随着时间的变迁,在埃及东部的亚洲部落越来越多,他们渐渐地加强了他们对以阿法利斯为中心的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控制。最后有一个部落的首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世袭的国王早就没有国王的权利了,是否还有权占据着国王的地位呢?在给自己一个否定答案后,这些喜克索斯首领决定操起主动权,袭击和占领了埃及首都孟菲斯,控制了第一瀑布以北的地区。前1674年,喜克索斯领导称他们自己为法老,建立第15王朝,埃及人的第13王朝沦为其附庸。
编辑本段喜克索斯帝国
  与过去的观点不同的是,今天一般认为在亚洲大陆上没有存在过一个喜克索斯帝国。一些在巴勒斯坦、克里特岛、巴格达和甚至在苏丹被发掘的喜克索斯遗物今天可以被完美地用当时的贸易途径来解释,它们无须被解释为一个喜克索斯帝国的产品。
编辑本段喜克索斯人的统治
  喜克索斯王国的中心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和中埃及,它的范围是很有限的。南部的上埃及始终牢固地掌握在底比斯王朝的手中。喜克索斯王国与南部的关系主要是一个贸易关系,不过好像底比斯的王子们有一段时间承认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并且向他们纳贡。第十五王朝的首都是孟菲斯,他们的夏宫在阿瓦利斯。   许多作者提出后来的喜克索斯国王的圣甲虫比开始的要多,这可能说明他们越来越埃及化了。他们用埃及的象形文字写他们的名字、使用埃及国王传统的称呼、使用埃及神赛特来显示他们自己的神性等等都说明他们是相当埃及化了的。似乎喜克索斯人的统治被埃及大多数地方接受或支持。另一方面,尽管喜克索斯人统治期内埃及的政治相当稳定,当地的埃及人依然将他们看作可恨的“亚洲人”。当他们后来被驱逐出埃及后他们占领时期的所有迹象都被消灭了,一直到半个世纪后埃及人依然在消灭他们的踪迹。成者为王败者寇,在这里成者是当地埃及人组成的第十八王朝。第十八王朝是底比斯第十七王朝的直接继承人,而第十七王朝是发动了领导了“解放战争”的王朝。这些当地的底比斯国王将北方的亚洲统治者称为恶人,并以此为理由摧毁了他们留下的所有的建筑。史实可以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喜克索斯人王朝是被当地的埃及人容忍的,但并没有真正被接受的外族统治的代表。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底比斯的统治者后来似乎有一段时间的确与喜克索斯统治者达成了一定的协议。底比斯的埃及人可以通行中埃及和下埃及,而且可以在尼罗河三角洲畜牧。在一篇从当时留下来的文章中有关于底比斯法老的顾问对向喜克索斯人宣战的不满的记录。当底比斯的国王宣布喜克索斯人是在埃及这块神圣土地上的污暇的时候,他的顾问明显地不希望打破当时的和平相处的局势:“我们在我们(这部分)的埃及很悠闲。艾勒芬汀是一个坚固的堡垒,中(埃及)离我们相当遥远。他们最好的良田在为我们耕种,我们的牛在三角洲上饲草。他们给我们送猪。我们的牛没有被他们抢走……他占据着亚洲人的土地,我们占据着埃及……”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4 发表于: 2011-04-27
徐夷  古族名。东夷之一。徐夷又作徐戎或徐方。 史载,徐戎地广500里。西周初,在东夷中最称强大。周成王时曾与淮夷联合抗周,为成王所平服。至周穆王时,徐戎首领徐偃王“施行仁政”,江淮一带的群舒等36个部落全部归附,起而率领九夷抗周,进至黄河沿岸,后为周、楚联军所破,北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随迁的民户以万计。   徐:周代族名、国名。亦称徐方、徐戎。嬴姓。在今江苏泗洪。周初曾随管叔、蔡叔、武庚叛周。周穆王时,又率九夷侵周至黄河,穆王加以征伐。周宣王命召穆公等南征,使“徐方来庭”。春秋时仍为江淮间强国,齐桓公与之联合抗楚,公元前512年灭于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5 发表于: 2011-04-27
干越  1.古代百越的一支,有学者认为史书上的“于越”是 干越的误写。 干越活动于江西,今鄱阳湖滨的余干县。早在西周时期, 干越首领建立方国,主要活动于今安徽,江西及江苏相邻地区。(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2.干越,又称“邗越”。古代扬越的一支,活动于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滨一带。早在西周时期,干越首领建立方国,都城在今江西余干县一带。   3.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干,亦作邗,本国名,后为吴所灭,故用以称吴。《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干,吴也。吴越出善剑也。'……案:吴有溪名干溪,越有溪名若耶,并出善铁,铸为名剑也。"《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杨倞注:"干越犹言吴越也。"后亦用以指剑。   4.江西余干古称。余干,秦始(公元前 221年)置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繁多。东山岭风景区、五雷万春山风景区和鄱湖风景区,都有各自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动人传说。   5.亭名。在江西省余江县东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6 发表于: 2011-04-27
萨尔马特人  Sarmatians   公元前3~公元4世纪时南俄草原及巴尔干东部地区的居民。属东伊朗人种,操北伊朗语。原来生活在咸海沿岸及其以东地区。公元前6世纪时,开始向西北移动,进入乌拉尔丘陵地带。公元前 5世纪时,已占据乌拉尔河与顿河之间的草原。公元前4世纪时,萨尔马特人越过顿河,开始攻击斯基泰人。至公元前2世纪,已征服了大部分斯基泰部落,成为南俄草原的霸主。公元1世纪时,控制除克里木半岛以外的所有南俄草原地区,转而与罗马帝国为敌。尼禄在位时,他们曾侵入默西亚(今保加利亚)。M.U.图拉真、P.A.哈德良在位时,为防范萨尔马特人入侵,在默西亚至卡帕多基亚(安纳托利亚中东部)边境地区建立要塞。 2世纪末,他们侵入达基亚国。 3世纪时,哥特人的迁徙浪潮冲垮萨尔马特人在南俄草原的霸主地位。但他们仍保有很大的势力。后来连续受西迁的匈人和阿瓦人的冲击,一蹶不振。至6世纪时,已完全消失。   萨尔马特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与斯基泰人相仿,但崇拜火,杀白马祭天。另一独特习俗是妇女需杀死数名敌人后方能婚配,婚后专心持家,不再参战。主要战斗武器是矛和长剑。作战主要靠装备有铠甲的重骑兵,马镫是他们最重大的发明。死后,马革裹尸,埋入地下。同时,也有随葬品。萨尔马特人精于手工艺,金属制品尤为出色,公元前 1世纪时已会制作铁器。和罗马、花拉子模、波斯及锡尔河流域有贸易往来,主要输出品有皮毛、蜂蜜、鱼、金属制品等。萨尔马特人的艺术品多饰以重彩饰的几何图形,但也吸收有“动物纹”风格。萨尔马特人称霸时期,所有南俄草原部族都接受其文化,影响广及黑海沿岸及其以西地区。   其历史大致可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西元前6世纪起到前4世纪止。在这期间,萨尔马特人从亚洲逐渐迁移,渗入到乌拉山西部,本期末罗克索拉尼人(Roxolani)推进到窝瓦河流域,阿兰人(Alani)在库班(Kuban)谷地定居下来。萨尔马特人效法这些部落,继续迁动,到前5世纪逐渐成了乌拉山和顿河之间广大平原上的主人。   对西徐亚人的入侵标志著萨尔马特人历史上第二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从西元前4世纪起到前2世纪止。他们跨过顿河流域,进入了西徐亚人的领地,和西徐亚人进行了多年的战争,逐渐取代了西徐亚人的统治,成为俄国南部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   西元前1世纪至西元1世纪是第三阶段,萨尔马特人巩固了征服的新地区後,继而入侵罗马帝国的领土(今保加利亚)。虽然他们的进攻於62∼63年被罗马军队挫败,但萨尔马特人和一些日耳曼人的部落形成了对罗马帝国西部疆土的威胁。   萨尔马特人历史的最後阶段始自2世纪,终止於4世纪。在这一阶段初期,他们仍从事扩张战争。但到了3世纪,哥德人到来。在此後一段时期,一些萨尔马特人仍居住在原来的土地上,另一些则跟随哥德人一起作战,进入西欧地区。370年後,匈奴人在大迁移中进入欧洲,在他们的统治下,生活在南俄的萨尔马特人逐渐灭绝,一些幸存者被匈奴同化,多数人则逃往西部,与其他部落联合,对匈奴和哥德人地区进行骚扰。6世纪时,萨尔马特人从历史上消失。   萨尔马特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社会组织及生活方式与西徐亚人相似。萨尔马特人善於组织骑兵,发明了铁镫和马刺,其作战方法有些甚至被罗马人采用。萨尔马特人的妇女在年轻时也要参加作战,据传,如果她们不在战场上杀死敌人就不能结婚。但妇女婚後,就不再从事战争活动,而专心致力于家务。萨尔马特人还是出色的手工业者,能熟练地制造各种精美的金属制品与陶器。萨尔马特人死後不用棺材,人们将死者用一块皮革裹起埋葬。他们有陪葬习惯。   萨尔马特人又译作萨尔马提亚人、萨尔马泰人等,是中亚一个著名游牧部族,也属于塞人,与斯基泰人是相同种族。史称萨尔马特人善于使用长矛,前八世纪斯基泰人与西部的辛梅里安人战争时期,萨尔马特也对斯基泰人作战,迫使斯基泰人渡过乌拉尔河进入欧洲。萨尔马特人在中亚实力强大,在亚历山大东征的前四世纪,萨尔马特阻止了亚历山大向中亚北部进攻。从前三世纪开始,蒙古高原的匈奴人兴起,塞人开始迁徙,萨尔马特人也西迁渡过乌拉尔河,攻打在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造成了斯基泰人的分裂,南部斯基泰人迁徙到克里木半岛建立国家,北部的斯基泰人北上与斯拉夫人联合,萨尔马特人控制了黑海北岸,公元三世纪,日耳曼哥特人乘船沿第聂伯河南下,来到黑海北岸,与萨尔马特人和斯基泰人征战,南斯基泰国家克里木被哥特人吞并。萨尔马特人与哥特人在黑海北岸对峙,不久匈奴人来到这里,打败了他们,哥特人西迁,萨尔马特人有的南迁高加索,一部分随同匈奴人继续向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萨尔马特部阿兰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7 发表于: 2011-04-27
布里甘特人  布里甘特人   Brigantes   在英国古代史中,2世纪中叶为罗马人征服的一个部落,居住在安东尼墙以南、东迄亨伯(Humber)湾、西至默西(Mersey)河的地域。首府伊苏利姆(Isurium),後为伊博拉科姆(Eboracum)。在卡塔拉克托尼厄姆(Cataractonium)、奥利卡纳(Olicana)和韦诺维韦厄(Vinovium)均有堡垒。曾两度为罗马人打败,最後向安东尼屈服。在安东尼统治时期,又把更多的土地让给罗马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8 发表于: 2011-04-27
义渠
百科名片
古义渠国之都。在今甘肃庆阳西南。义渠为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商时有存,周初义渠君曾入朝周王。 早在商、周两代的千余年间,庆阳就居住着义渠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魏抗衡,并曾参与中原纵横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据一方的少数民族强国。后被秦灭掉,融入汉民族。

目录

民族溯源
建立与发展
战争中灭亡正面讨伐
怀柔手段讨伐
存在时长民族溯源
建立与发展
战争中灭亡 正面讨伐
怀柔手段讨伐
存在时长
展开 编辑本段民族溯源
  义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商代,他们同居住在陇东的狄族后裔鬼方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国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康丁年间,由于北方狄人南侵,周祖古公亶父率众离开豳地南迁岐山。戎狄两族乘机占领陇东大部分地区。文王末年,姜太公曾派使臣南宫适出使义渠。义渠国王送马、鸡和犀牛给文王,文王又将这些东西献给纣王。由于义渠同周人相处关系比较和谐亲密,而鬼方(猃狁)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鬼方失败逃走,远奔河套,而义渠趁机内迁。这样,义渠就逐渐占据了陇东大原地区(庆城、宁县、镇原等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义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状态定居下来。他们在同当地周族后裔的杂居中,学会了农耕技术,学习了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从而发展成为区别于其他羌戎的义渠族。
编辑本段建立与发展
  西周王朝建立后,义渠臣服于周。周穆王曾讨伐戎狄于大原,周宣王曾料民于大原。周王朝在多次镇压少数民族遭到激烈反抗后,遂改变策略,采取安抚政策,将五戎即义渠、郁郅、乌氏、朐衍、彭卢等安置于大原地。五戎中,唯义渠居大原中心地带,南临泾水。这里自然条件好,宜耕宜牧,义渠很快强大起来。   西周末年,犬戎叛周,兵临咸阳城下,并杀幽王于郦山,周平王惧戎狄,慌忙迁都洛邑。义渠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郡国,在今宁县焦村乡的西沟村建立了都城。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义渠国的名称。义渠国建立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郁郅等其他西戎部落,扩大了疆域,并先后筑城数十座,派兵驻守。它的国界西至西海固草原,东达桥山,北控河套,南到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连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成为当时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   《墨子·节葬》中说:“秦之西有义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谓登遐”。“登遐”意思是登上遥远的天边,即灵魂升天的意思。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火葬的记载,也是义渠的习俗之一。义渠民族刚强勇猛,他们“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所以作战十分英勇,宁死不屈,这也是义渠国能延续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义渠国实行全民皆兵,遇到战争,青壮男子都要上战场, 造成女多男少。义渠规定,同族十二世之后可以互相通婚,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为妻。义渠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半农半牧民族。
编辑本段战争中灭亡
正面讨伐
  公元前650年前,义渠在吞并了北地诸戎后,进一步向东向南发展,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秦国。公元前651年,义渠收留晋国人由余为使臣,派他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由余到秦国后,秦缪公以上卿款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由余说:“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缪公听了大为赞赏,便用离间计召降了由余。此后,秦用由余计攻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义渠在战争失败后,吸取教训,养精蓄锐,筑城廓以自守。公元前430年,义渠发大兵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迫使秦兵退出渭河下游,此后30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到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举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着秦和义渠摩擦又起。秦国乘义渠国内乱,派兵攻打义渠,并平定义渠内乱,义渠便臣服于秦。此后双方时战时和。公元前327年,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属地。   公元前318年,义渠乘中原诸国混战,脱离秦国控制,联合东方五国伐秦。秦国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用计谋拉拢义渠,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送义渠王。但义渠不上当,仍起兵伐秦,大败秦兵,收复了部分失地。   公元前314年,秦国在中原战场取胜后,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义渠25城,义渠国土大大缩小。
怀柔手段讨伐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因年纪尚小,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义渠王同宣太后淫乱,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34年后(公元前272年),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义渠国灭亡后,义渠族也融入汉民族,逐渐汉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编辑本段存在时长
  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存在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建立奴隶制郡国(公元前772年到272年)达500年之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9 发表于: 2011-04-27
夫余族目录

一、夫余族的来源1、吴王夫差后裔
2、夫余国兴起传说
二、夫余族的分布
三、夫余国社会1、氏族被政权组织所代替
2、农牧业经济
3、夫余族风俗
四、与汉族交往1、与西汉的交往
2、与东汉的交往
3、与曹魏的交往
4、与西晋的交往
五、统治挹娄400年
六、与高驹骊的关系
七、夫余族的解体1、鲜卑首领慕容廆率部进攻夫余
2、东晋初年慕容皝称燕王后进攻夫余
3、夫余为勿吉所逐、夫余王降于高句骊
八、夫余族的流向1、被鲜卑幕容氏掠走
2、被兼并或投奔于高句骊
3、成了粟末靺鞨的一支
一、夫余族的来源 1、吴王夫差后裔
2、夫余国兴起传说
二、夫余族的分布
三、夫余国社会 1、氏族被政权组织所代替
2、农牧业经济
3、夫余族风俗
四、与汉族交往 1、与西汉的交往
2、与东汉的交往
3、与曹魏的交往
4、与西晋的交往
五、统治挹娄400年
六、与高驹骊的关系
七、夫余族的解体 1、鲜卑首领慕容廆率部进攻夫余
2、东晋初年慕容皝称燕王后进攻夫余
3、夫余为勿吉所逐、夫余王降于高句骊
八、夫余族的流向 1、被鲜卑幕容氏掠走
2、被兼并或投奔于高句骊
3、成了粟末靺鞨的一支
展开 编辑本段一、夫余族的来源
1、吴王夫差后裔
  夫余是上古时期南方部族北迁的典范,是后来东北地区女真、高丽等族的主要族源。夫余统治者来自长江下游的勾吴王室后裔。   夫余族也可以看作是秽貊族‎ 的分支, 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被统治阶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战国及以前先后移居今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地区的部落,传说橐离王子东明南逃至此,以此地秽人为基础建国称王;二是夫余国强盛后,东明所从出的橐离部落的广大部民,也成了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2、夫余国兴起传说
  关于夫余国的兴起有这样的传说:橐离国王的侍女因受从天而降的“气”有孕而生东明,国王很讨厌,先后弃之于猪圈、马栏,猪马皆以“口气嘘之”,所以东明没有死掉,国王疑为天生之子,于是令他的母亲收而育之。东明长大后,英勇善射,国王恐其夺己之权,又欲杀之。东明知后惧而南逃,渡施掩水,至貊故地建夫余国,自为国王。自此,夫余日渐兴盛,成为汉魏之世东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大族和强国。
编辑本段二、夫余族的分布
  兴盛后的夫余,共有8万户,大体分布于东近今张广才岭与挹娄接壤,西至今吉林省双辽县至白城市一线与鲜卑相邻,北达小兴安岭以南的松嫩平原,南抵辽宁开原县北,中心地区则位于今吉林农安县境。   史书中还记载有卒本夫余、南夫余、北夫余、东夫余等。卒本夫余为高句骊国始祖朱蒙从夫余国南奔至卒本川后所用的称号,高句骊兴盛后遂不用其名。南夫余为百济国的别称,因其始祖温祚王为朱蒙至卒本川后娶妻所生之子,当朱蒙在夫余之妻所生子类利来高句骊立为太子后,温祚与兄沸流恐为类利不容,南逃至今朝鲜半岛汉江以南的西部地区创建百济国,以扶余为姓,示不忘本,故百济曾有南夫余之称。至于北夫余、东夫余皆为夫余的别称。北夫余是相对卒本夫余和南夫余而言。
编辑本段三、夫余国社会
  两汉时期,夫余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很发达。
1、氏族被政权组织所代替
  政治方面,氏族制度已被政权组织所代替。上有君王,为嫡长子世袭制,不过君王的权力直到公元3世纪时(三国时),还受到氏族制度残余的制约,如遇有水旱不调,五谷不丰时,君王下职官,主要以六畜名命官名,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还有称大使、大使者、使者的。诸加均辅佐君王,参议国政;王城以外的道,皆属于诸加。道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道下有“邑落”,各由“豪民”管理。邑落内的“下户”,皆属豪民。氏族社会全民皆兵的情况仍然存在,建立一支2万人以上的军队,兵种分为骑兵、步兵,都以弓矢刀矛为兵器。并且各户都有兵器,当敌人来犯时候,诸加率众各自为战。氏族社会还设立了牢狱,对犯罪者惩罚苛严,他们规定:杀人者处死刑,家人也被沦为奴婢;盗窃者,以十二倍盗窃物罚之。人民地位的高低、贵贱差别悬殊,国王、诸加、诸使、豪民属统治阶级,下户、奴婢为被统治阶级。下户为类似隶农的平民,奴婢则是完全丧失人身自由的奴隶,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
2、农牧业经济
  社会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夫余的农业生产虽不能说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同,但相差不会太大。史载以六畜名命官,说明畜牧业在夫余社会经济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夫余的地域内有广大的丘陵和沼泽地,为畜牧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牲畜有马、牛、猪等,尤产“名马”。此外,居住丘陵地区的夫余人,还从事狩猎业,捕打貂、狄、狐狸等;居住江河沿岸的,兼事捕捞业,捞取的“美珠”,大者如酸枣。渔猎品中的珍品,除部分被夫余贵族们留作自用外,主要用于向汉代中原纳贡和交换。
3、夫余族风俗
  夫余族人喜欢白色,平时穿白布袍、裤;出境时穿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绣、锦、罽(用毛做成的织物),夫余中贵族还加披狐狸、狖(一种像狸的野兽)白、黑貂之裘,以金银器作为帽饰,兽皮为鞋。使用殷历(起于周末而传于汉初的六种古历之一;亦指殷商时所用历法)。以殷历正月(汉腊月)祭天,称“迎鼓”,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连日“饮食歌舞”,并于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也祭天,是为了了解征战的凶吉。夫余族人均好唱歌,从小就唱歌,并且外出途中边走边唱,“通日声不绝”。无固定文字,使用汉文不普遍,有事派人“传译”,跪地以“手据地窃语”相告对方。会同、拜爵、揖让升降之礼,和中原相同。为了防御外敌侵略和野兽伤人,聚居的村落中多有护城栅,呈圆形。早期居半地穴式的木结构房屋,公元1世纪后(东汉时期)已有宫室建筑。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兄死妻嫂”的习俗。人死之后,一般停葬五月,以久为荣;如果是在夏天,就以冰冰之。流行厚葬,随葬物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钱币等,奴隶主和贵族以奴隶殉葬,多者达百人。
编辑本段四、与汉族交往
  夫余族与汉族的交往最早。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与汉族关系紧密,并且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1、与西汉的交往
  公元前2世纪初,汉武帝在东北一带设立玄菟等四郡后,夫余归玄菟郡管辖。连夫余王用的印章,也由汉廷发给。
2、与东汉的交往
  西汉末王莽篡位后,为胁迫周边各族顺从,所派五威将帅到各地更换印绶,引起少数民族反抗,从此夫余中断了与王莽政权的联系。   刘秀重建东汉后,东北各族纷纷臣服,夫余又恢复了与汉王朝的关系,并于公元49年(建武二十五年)遣使朝贡。此后双方来往不绝,一般通过玄菟郡,如汉廷送给每世夫余王死后随葬所用的玉匣,均事先存放在玄菟郡,其王死后来玄菟郡“迎取以葬”。
3、与曹魏的交往
  238年(景初二年)曹魏司马懿讨平公孙渊,在玄菟郡府库里就发现了一具玉匣。122—123年,高句骊太祖大王先后率兵万余人两次袭击玄菟郡,夫余王遣子尉仇台率兵两万与汉州郡兵协同抗敌。但是,东汉和夫余的统治者也经常出现摩擦,不免兵戎相见,但持续时间不长。如111年(永初五年)夫余王“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郡,旋“复归附”;120年(永宁元年)夫余王派子尉仇台“诣阙贡献”;122年尉仇台率兵助汉反击侵玄菟郡的高句骊军,夫余王子136年(永和元年)还亲到“京师”朝贡。又如167年(永康元年)夫余王夫台率2万人“寇玄菟”郡,大败后,174年(熹平三年)又遣使纳贡。   汉末,中原动乱,公孙度割据辽东,他为控制日趋强盛的高句骊、鲜卑,把女儿嫁给尉仇台,从此夫余断绝了与早已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的关系,臣属于公孙度,由辽东郡管辖。三国时,改臣曹魏,仍由玄菟郡节制。240一249年(正始年间),魏幽州刺史奉命出征高句骊,派玄菟郡太守王颀与夫余联络,当时简位居为夫余王,为魏军提供粮草。
4、与西晋的交往
  西晋建立后,夫余频频遣使向晋武帝朝贡。274年(泰始十年),晋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余由平州护东夷校尉管辖。285年(太康六年)后,鲜卑慕容氏连续袭击夫余,在西晋王朝的保护下,使夫余国破而复立。
编辑本段五、统治挹娄400年
  夫余统治挹娄,从西汉到三国初,共达400年左右。由于夫余贵族的横征暴敛,迫使挹娄在曹魏黄初(220一226)中起而反抗,夫余统治者虽多次派兵征讨,但终未能再使挹娄屈服。
编辑本段六、与高驹骊的关系
  夫余与高句骊的关系,由于高句骊国的始祖出自夫余,故两族交往很密切。不过在交往中的主从地位,前后有变化。朱蒙建国后,迫于夫余的威力,公元前24年(东明王十四年)遣使向夫余纳贡。公元前5年(瑠璃王十四年),夫余王带素因高句骊不交“质子”,发兵5万进攻高句骊,因大雪人多冻死,被迫撤军。公元9年(瑠璃王二十八年),带素又派人逼高句骊相待“以小事大”之礼,高句骊被迫屈服。当无恤(大武神王)为王以后,高句骊已经日渐强盛,并于公元21年(大武神王四年)发兵进攻夫余,夫余王带素被杀,带素从弟闻讯率万余人投奔高句骊。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后,公元77年(大祖大王二十五年)夫余向高句骊贡三角鹿、长尾兔,从此夫余转而臣服于高句骊。后来,由于夫余在高句骊与中原王朝的冲突中,一直站在中原王朝一边,当谈德(一名安,即好太王)为高句骊王以后。今辽河以东广大地区归其所有,当时中原地区群雄并起,无暇东顾,高句骊以夫余“中叛不贡”做为理由,于410年(好太王二十年)再次发兵进攻夫余,占领64城、1400余村。从此,夫余完全被高句骊控制。
编辑本段七、夫余族的解体
1、鲜卑首领慕容廆率部进攻夫余
  夫余族的解体,开始于285年(太康六年)。当时鲜卑首领慕容廆率部向辽西扩展,遭到晋军打击后转而东向,进攻夫余。由于晋平州护东夷校尉鲜于婴未发兵相救。夫余王城破自杀。慕容廆在返军时途中,掠走夫余万余人。晋武帝念夫余“世守忠孝”,罢免鲜于婴。夫余受此打击后,元气大伤。   此后,慕容廆还经常掠夫余人出卖,晋廷下令司、冀二州,禁止买卖夫余人口,延缓了夫余共同体的解体。
2、东晋初年慕容皝称燕王后进攻夫余
  东晋初年慕容皝称燕王后,不断向外扩张,346年(永和二年),他派长子儁与子恪率骑17000余大规模进攻夫余,俘其王玄及部众5万余人。后来命玄为镇军将军,并娶其女儿,此刻的夫余被纳入前燕的统治下。
3、夫余为勿吉所逐、夫余王降于高句骊
  370年前燕灭亡后,夫余先后改属前秦和后燕。这时高句骊已进入鼎盛时期,前述高句骊好太王于410年进攻夫余,用武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时挹娄后裔勿吉也在倔起,公元5世纪末,向西发展,夫余为勿吉所逐、夫余王于494年(高句骊文咨明王三年)降于高句骊。夫余国从此灭亡,夫余共同体也在南奔北逃中解体。
编辑本段八、夫余族的流向
  夫余存在历时600余年。自公元285年后其成员去向,主要有:
1、被鲜卑幕容氏掠走
  被鲜卑幕容氏掠走。两次已被劫走有7万多人,占夫余8万户约40万人的1/6,这还不包括慕容廆每次掠夺后卖于司、冀二州的。
2、被兼并或投奔于高句骊
  另一个主要去向是被兼并或投奔于高句骊的。410年好大王进攻夫余,按其共兼并64城,1400个村庄计算,当在10万人以上,占夫余总人口的1/4以上。如果加上494年夫余王率领投奔的,则夫余人转入高句领的人数,远比慕容氏掠走的多。
3、成了粟末靺鞨的一支
  勿吉在西逐夫余时,有一部分夫余人被俘掠,也有不少逃走山林未投奔高句骊。他们后来成了粟末靺鞨的一支,渤海国建立后,他们是扶余府的居民。4、部分遗民北渡那河建豆莫娄国,后为黑水靺鞨兼并 在夫余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遗民北渡那河(今嫩江下游)建立豆莫娄国自保,723年(开元十一年),其首领朝唐后,为兴起的黑水靺鞨兼并。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