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92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0 发表于: 2011-04-27
狄族目录

简介
白狄
赤狄
长狄
编辑本段简介
  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 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於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是後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後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後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後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华夏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於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於晋﹑齐﹑宋﹑鲁﹑卫。   狄族为凉州荒民,据传乃太古神裔巨神封峻与人类女子诞生下的后裔。狄族宣称封峻将北方之地赋予了他   北狄们,因此他们一直居住于山海世界的北方。然而,在那片近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恶劣的环境只能允许包括狄族在内的少数生物存活下来。   北方荒蛮的土地造就了狄族坚韧并且野蛮的个性,他们不相信几乎所有的外族,对别的部族的人抱有极强烈的敌意和不信任。狄族人经常会不分缘由的袭击外来者,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自己部落的人都是敌人,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食物提供者。   狄族以杀戮,好战,以及冷兵器铸造闻名于山海世界,和所有的异族都无法好好相处。其中,与轩辕更是有血海深仇。
编辑本段白狄
  亦作" 白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公元前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编辑本段赤狄
  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主要有十五个氏族组成,即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等等。
编辑本段长狄
  亦作"长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一说流动于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公元前607年为齐、卫所灭。曾从属于赤狄,组成北狄国。《左传》载有兄弟五人,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如。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而分裂。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1 发表于: 2011-04-27
翁布里亚人  翁布里亚人   Umbri   英语作Umbrians。   古前伊特拉斯坎人,因受伊特拉斯坎人和高卢人压迫而逐渐集中居住於翁布里亚(意大利中部)的民族。约西元前400年,这一地区居民操一种印欧方言,即翁布里亚语。翁布里亚人对罗马人并未进行过重大战争,如在同盟者战争时期(90∼89BC),他们参与叛军甚晚,却是在与罗马媾和最早者之列。据古代作家记述,翁布里亚人在习俗上与其伊特拉斯坎诸敌对民族非常相近,而翁布里亚字母无疑出自伊特拉斯坎文字。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 “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他们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但已经具有制作铜器、使用马匹和带轮子的大车的技能。抵达意大利之后,他们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随后几个世纪其子孙后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罗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几个民族构成的,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2 发表于: 2011-04-27
乞伏鲜卑目录

概述
来源和迁徙
乞伏氏建立西秦及其盛衰371年
383年
388年
400年
412年
412年
414年
431年
西秦亡后乞伏鲜卑的去向概述
来源和迁徙
乞伏氏建立西秦及其盛衰 371年
383年
388年
400年
412年
412年
414年
431年
西秦亡后乞伏鲜卑的去向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乞伏鲜卑部所建立政权,史称西秦(385-431年)。乞伏鲜卑又称陇西鲜卑。大约    
从公元三世纪中期开始,他们逐渐由北方经今宁夏地区迁到甘肃靖远、陇西一带。十六国时曾臣属于前秦的苻坚。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乞伏鲜卑以其首领乞伏国仁为首,于385年在陇西建立了西秦。到乞伏炽磐时期,西秦达到鼎盛。414年炽磐灭南凉,后又从北凉手中夺得河湟地区。屡次击败吐谷浑,控制了沙洲地区。炽磐死后,西秦被大夏赫连氏所灭。历时46年。   乞伏鲜卑为陇右鲜卑最强大的一支,是与高车族融合后的鲜卑部落。西晋初年(265)左右,已大量迁入宁夏。不久乞伏佑邻率部继续南迁,即进入高平川(固原清水河流域)。当时的清水河流域,河水量大,气候湿润,草场茂盛,极宜于生存,在乞伏佑邻部迁徙固原境内之前,这里已有鲜卑鹿结部7万余部落屯聚于此。结果,两部落间又发生冲突,"迭相攻击",最后结鹿部败走略阳(天水),格邻部尽并结鹿部,就地住牧在清水河流域;后代又驻牧于牵屯山(六盘山),仍寻找战机,继续吞并陇右鲜卑2万余落,后迁往苑川(今甘肃榆中)。
编辑本段来源和迁徙
  乞伏鲜卑为陇西鲜卑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乞伏(如弗)部原为鲜卑人,其余三部中的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   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阴山后,住牧于河套北。265年左右(泰始初),乞伏国仁五世祖佑邻(拓邻)时率5000户,又南迁至夏(或夏缘,今河套南),部众稍盛,约5万。由此向西迁至乞伏山,即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佑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有众7万余落)“迭相攻击”,鹿结败后,南奔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南)。于是佑邻等居高平川,势力渐盛。   佑邻曾孙述延在位时,相当于十六国初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之际,北方群雄割据,使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得以进一步发展。述延讨拥有2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 (今甘肃省兰州市东,城址在榆中县东北),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乞伏联盟增至10万余落,一落按5口计算,即有50余万人。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国家的影响,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联盟首领)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
编辑本段乞伏氏建立西秦及其盛衰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省榆中县大营川地区)、牵屯山(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一带。东晋咸和(326—334)年间,述延死,祁埿子傉大寒立。当时后赵势力已伸入秦陇,使乞伏傉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省靖远县北)。   傉大寒卒,子司繁立。前秦始皇(351—355)中迁于度坚山(今甘肃省靖远县西)。
371年
  371年(建元七年),秦将王统来攻,司繁率3万骑拒统于苑川。统潜袭度坚山,部民5万落悉降于统。司繁归降于前秦苻坚,被封为南单于,留之长安。又以司繁叔吐雷为勇士护军,抚其部众。至373年(建元九年),苻坚令司繁回镇勇士川。次年,前秦击灭前凉张氏,占有河西、陇右。是年,司繁卒,子国仁立。乞伏国仁继承父业,仍为前秦镇西将军,借前秦之威,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
383年
  383年(建元十九年),苻坚一方面遣吕光征西域,另一方面又征集全国丁壮,南击东晋。以乞伏国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淝水之战前夕,国仁叔步颓反于陇西,苻坚即遣国仁率军还击。国仁与其叔同谋,欲霸一方。不久,传来苻坚淝水大败的消息。国仁“招集诸部,有不附者,讨而并之,众至十余万”。385年(二十一年)九月,乞伏国仁即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义。并分其地置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川、甘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郡,筑勇士城而都之。
388年
  388年(西秦建义四年),国仁卒,群臣以国仁子公府年幼,推国仁弟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改元太初,“置百官,仿汉制”,逐渐使用陇右一些汉族豪强。并由勇士城迁都至金城(今兰州市西北),连续出兵降服邻近诸部,“于是秦、凉、鲜卑、羌、胡多附乾归”。疆域西至金城、苑川,东暨南安、平襄,北抵牵屯,南达枹罕。后枹罕虽为后凉吕光所夺,但西秦在东面的势力却有所发展。394年(太初七年),遣凉州牧乞伏轲弹、秦州牧乞伏益州、立州将军越质诘归率3万骑,击败前秦和仇池氏陇西王杨定4万联军,杀杨定及苻崇,斩首17000级,使乾归“尽有陇西、巴西之地”。十二月,乾归改河南王为秦王,史称西秦。中央置尚书省、门下省,进一步汉化。同时,保留大单于号,以便于统治境内众多其它民族;保存大将军号,便于掌握兵权。后屡与后凉发生战争,并联络南凉秃发氏以抗击后凉。又出兵击败南边的吐谷浑视署。
400年
  400年(西秦太初十三年)正月,乾归因所居金城南景门崩,还都苑川。五月,后秦姚兴与姚硕德统军5万,从南安峡(今甘肃省秦安县南)向西进攻西秦,乾归兵败,先降后凉,后南奔枹罕归后秦。西秦第一次灭国。至长安,姚兴署为“镇远将军、河州刺史、归义侯,复以其部众配之”。次年,遣乾归还镇苑川。409年(后秦弘治十一年)乾归以炽磐留守枹罕,自收众3万迁往度坚山(今甘肃省靖远县西),旋乘后秦内忧外患,逐渐衰弱之机,重新称秦王复国,改元更始,置百官,公卿以下皆复本职。西秦先后与后秦、南凉、吐谷浑发生争战,并在攻占后将其民众迁于苑川、枹罕一带,以充实劳动力和兵员。
412年
  412年(更始四年)二月,乾归迁都谭郊(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率骑2万败吐谷浑别统阿若干于赤水,又攻夺南凉三河郡。疆域东迄平襄、略阳,西至金城、白土,南抵层城、赤水,北达度坚山以北。
412年
  412年(更始四年)六月,乾归及其子10余人为国仁子乞伏公府所杀。驻府苑川的炽磐即帅文武及2万余户迁都枹罕,并击败公府,于八月袭位,改元永康,自称大将军、河南王。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豪门、俊杰之士,巩固了政权。对外纵横捭阖,东征西讨,使西秦进入极盛时期。西秦的存在及兴盛,对于陇右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均具有重大意义。
414年
  414年(永康三年),炽磐出兵灭南凉,复称秦王。继又逐北凉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并不时向河西进攻,掳掠人口。在南部多次击败树洛干,攻取川,将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在东部扩展至上邦一带。   西秦的强盛并未能维持多久,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迅速走向衰亡。428年(建弘九年),炽磐卒,太子慕末即位,改元永弘。
431年
  431年(永弘四年),夏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500人,西秦亡。共历4主,47年。
编辑本段西秦亡后乞伏鲜卑的去向
  431年(永弘四年),夏攻围南安(治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西秦王室乞伏慕末及宗族500余人出降,后均为赫连定所杀。还有一批乞伏族乞伏轲弹、乞伏千年等人投归北凉,跋跋、延祚等投归夏国,而昙达为羌人执送于夏。后夏国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西秦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叶谷浑仆射就有乞伏触扳。后北魏灭北凉,占有河西之地,并逐吐谷浑出陇右,尽有黄河以北之地,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为北魏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   原西秦贵族有许多人在北朝政府中任职,如北魏并州刺史乞伏佛成龙、金城伯乞伏凤、泾州刺史乞伏悦、沙州刺史、宁国伯乞伏宝,还有第一领民酋长乞伏周、乞伏纂等;东魏有齐州长史乞伏锐;北齐有骡骑将军乞伏保达;北周有大将军乞伏慧等。乞伏氏贵族在北魏时,籍贯大都改成金城或金城榆中、马邑等,与汉族士大夫、官僚无大区别。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乞伏鲜卑及其建立的西秦,无论在对陇西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还是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中西陆路交通方面,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上乞伏鲜卑为建设和开发陇西地区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3 发表于: 2011-04-27
纳巴泰人
百科名片
纳巴泰人(阿拉伯文:الأنباط‎;英文:Nabataeans。又译纳巴提人), 是在约旦、迦南的南部和阿拉伯北部营商的古代商人。弗拉维奥·约瑟夫斯把叙利亚和阿拉伯的边界、幼发拉底河至红海的地命名为“纳巴泰”,也就是他们位于绿洲的居住地和名字来源。他们宽松的贸易管理网络以一串绿洲为中心点,但中心点没有足够范围作集体农业,而绿洲间的通路在荒漠周遭毫无防线。在106年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征服纳巴泰并并入罗马帝国,令到其文化尤其是罐装着色陶器业分散,最后永久失落。

目录

文化
起源
语言
农业
希腊、罗马时期
编辑本段文化
    罗马帝国阿拉比亚行省位置中央是地中海
[1][2]大量的涂鸦和题字(主要是名字、祝贺语)证明纳巴泰人的文化圈远至北方的死海和它曾是广泛散布的文明。特别的是庙宇中没有题字名字分析显示纳巴泰文化包含不止一个种族。不过除了这些外,就再没有纳巴泰其他遗物或文学幸存。最早提及纳巴泰人的是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他认为纳巴泰的贸易路线和其货物来源对他们来说是商业机密,所以传说中的相关资料是不实却令外人轻信。他说纳巴泰人是有10000个战士的强大部落,在阿拉伯游牧民族中算是杰出,避开其他部落发展农业、修理房子、和酒的使用,使牧人可在“幸福阿拉伯”(托勒密提出的术语,拉丁转译作 Arabia Felix,今也门)交易乳香、没药来经营海港业务;亦在埃及交易死海的沥青。 旱地是他们最佳的守护者,因为在多岩、泥的土壤开凿的樽形蓄(雨)水塔乃优良的藏身地(更易伏击侵略者)。纳巴泰人的贸易扩张带来远至红海的交叉文化影响。在佩特拉(今约旦)崇拜的神都归纳巴泰人的神独沙拿(意译“山神”)和 al-Uzza(意译“强者/最有势力者”)管理。
编辑本段起源
  纳巴泰人的起源至今不明。在腔调相似度而言,杰罗姆(Jerome,37年 - 1xx年)提出纳巴泰人和尼拜约人(Nebaioth,在《圣经》《创世记》提及)有关连,但现代历史学家对早期纳巴泰历史持谨慎小心态度。   在前586年发生的巴比伦囚虏 使犹太陷入权力真空,以东人移居朱迪亚(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的放牧地,纳巴泰人碑铭自此留在以东境内(正值安提哥一世攻击佩特拉失败,早于312年)。佩特拉或 Sela 是古以东首都。以东人在巴比伦囚虏得益后进入朱迪亚南部,纳巴泰人趁机占领古以东,成功发展商业,并成为亚喀巴湾海岸和 Elath 重要海港的主人。阿加沙克斯(拉丁转译:Agatharchus)认为那段时期对当权者很棘手,因为海盗又再破坏埃及和东方的贸易,直至海盗被亚历山大的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严惩。     扮成武士的纳巴泰人
纳巴泰人首次在历史舞台出现己经略带外国文化─自然是阿拉姆文化,他们甚至用古叙利亚文(古阿拉姆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方言文字)写信给安提哥皇帝。随着塞琉古帝国衰落,纳巴泰人从部落壮大至王国,把其边界向北扩至约旦以东的富饶国土,但民族自尊没有使放弃使用阿拉姆文(从硬币和碑铭可知)。而纳巴泰人发明的北阿拉伯文字演化为现代阿拉伯文字。纳巴泰人占领了浩兰(阿拉伯文:حوران‎;拉丁转译:Ḥaurān,今叙利亚南部,在《圣经》《以西结书》47:16-18提及),在约前85年他们的皇帝亚哩达三世(Aretas III)成为大马士革和“叙利亚山谷”(Coele-Syria,今叙利亚、黎巴嫩边境)的统治者。   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纳巴泰人是阿拉姆人的阿拉伯名字,但这是把纳巴泰人误当作从巴比伦尼亚(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城邦,是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领土)移民的阿拉姆人。从纳巴泰人的题字可见,上述正当的名应是受阿拉姆文化影响的阿拉伯人。不过不同群组的纳巴泰人写他们的名都略有不同,所以考古学家不愿说纳巴泰人都是来自同一个部落,或者有任何一个群组属于原纳巴泰人
编辑本段语言
  从纳巴泰人的题字可见,阿契美尼德帝国灭亡后(前330年),自前200年起阿拉姆语对他们的影响日渐减退。纳巴泰字母也从阿拉姆字母中分裂出来。反而阿拉姆方言日渐受阿拉伯方言影响。从300年起,阿拉伯的影响取得压倒性优势,换句话说纳巴泰语无痕迹地由接近阿拉姆语转为接近阿拉伯语。而阿拉伯字母在400年从纳巴泰字母分裂出来,变得连接、草体。
编辑本段农业
  虽然那时没有现在那么干旱,纳巴泰人的土地仍只是荒漠,需要特别的农业系统。其一是把部分地划为多个浅漏斗以在正中种植一棵果树。荒漠在“雨季”前只会有约干个下雨日,果树的周边范围会崩溃。“雨季”时,浅漏斗集得的雨水会流入果树和被果树下的土壤吸收。如此干旱的土壤被湿润时就会保留并贮藏水分。
编辑本段希腊、罗马时期
  罗马帝国阿拉比亚行省位置(图中央是地中海)   在希腊文化的辉煌下,佩特拉在前100年迅速建造,人口急增至20,000人。   当初哈斯芒人(Hasmoneans)和塞琉古帝国起斗争时,纳巴泰人是前者的同盟。之后纳巴泰人成为朱迪亚王朝在辉煌时期的竞争者,他们的混乱状态惹来格奈乌斯·庞培干涉朱迪亚。很多纳巴泰人被哈斯芒皇帝阿历山大·赞拿乌斯(Alexander Jannaeus)强逼改信犹太教. 这皇帝平定纳巴泰人叛乱后,侵占纳巴泰人的摩押和 Gilead 两座城,征收无指明数量的贡品。在前90年,纳巴泰统治者奥保达一世(Obodas I)知道阿历山大·赞拿乌斯将袭,所以他伏兵于 Gaulane 并成功击溃犹太陆军。   罗马军方在和纳巴泰人的战役失利,因为在前62年马库斯·阿米利乌斯·司哥路斯(Marcus Aemilius Scaurus)接受 300 他连得 贿赂以解除围攻佩特拉(纳巴泰人的地),当然部分原因是复杂地形和食物供应短缺。亚哩达三世(Aretas III,纳巴泰人的统治者)的朋友约翰·海卡奴斯(John Hyrcanus)被马卡斯·阿米利暗斯·司哥路斯派去亚哩达三世以钱求和。亚哩达三世同意,并保留了自己的领土包括大马士革 ,又成为罗马帝国的封候。   在马里卡二世(Malichus II)时期,在罗马帝国犹太行省代理王大希律王在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支持下和纳巴泰开战。战事开初大希律王的军队利用大量骑兵抢劫纳巴泰和占领迪安(Dion)。经这挫折后,纳巴泰军队团兵于卡纳萨(拉丁转译:Kanatha;今叙利亚)但被击溃。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将军阿西尼奥(Athenio)派卡拿萨人援助纳巴泰人,打垮大希律王的陆军,使后者逃至奥米扎(Ormiza)。但一年后大希律王的军队却蹂躏了纳巴泰军。   有一次犹太行省地震后,纳巴泰人造反并侵略以色列,但大希律王马上越约旦河到费拉德尔菲亚(阿拉伯文:فيلادلفيا، بنسيلفان‎,今作安曼)使双方扎营暂战。由阿尔西默斯(Elthemus)领导的纳巴泰人改为拒绝作战,但大希律王却主动攻纳巴泰军的营地。困惑的纳巴泰军无奈迎战但被击败。当他们撤退时,大希律王包围其营地并维持了一段时间。部分士兵投降,而其余的想付500他连得以获和平但被拒绝。纳巴泰军因长期缺水而被逼出营作战,不过再被打败。106年,纳巴泰终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纳入犹太行省。   作为罗马帝国的同盟,纳巴泰在一世纪时继续繁荣兴旺。他们的力量范围伸延至今也门一带,而佩特拉仍保持世界市场的地位,尽管新兴的尼罗河商路(由迈奥沙默斯(拉丁转译 Myoshormus)至科普特)抢了它不少生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4 发表于: 2011-04-27
南越族  南越族,是古代岭南地区的主体民族,也是该地的原住民(土著),属蒙古人种东亚支。   中国历史上有“北胡、南越”的说法。这个“南越”并不是指南越族,是古人对南方越族的总称,亦称百越、百粤。古越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古代南方各民族的泛称,或者说,是对中国南方古代越人的总称。南越族是古越族的一支。在中原汉族大量迁移到岭南以前,南越族一直是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和主体民族。   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土著的南越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多数土著居民逐渐与汉族融合,最终被汉化。没有被汉化的土著居民聚居地逐步缩小,这些土著居民后来演变为黎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退居山地,分布于现在的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越南京族与南越族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现代京族以及大部分壮族大部分是南越族后裔,由中原汉族和南越族融合发展而来。在粤西地区有着大量使用人口的(后来式)粤语,当部分中保留着古音古词,底层词汇保留着大量古代南越语成分,而且这些底层词汇比较接近壮侗语系的语言(例如,高州粤语日常底层许多词语与壮语相同)。这些特点可以从某个角度反映出南越族跟现代汉族广府民系、壮族等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古越语同现代粤语、壮语的关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5 发表于: 2011-04-27
朴子蛮目录

概述
朴子蛮民族特点
朴子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编辑本段概述
  古族名。   “朴子蛮”是现代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是从汉、晋及南北朝时期的“闽濮”中分化出来的。朴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这就是说,在今日云南省的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等地区(州),都是“朴子蛮”与其它民族共同杂居之处。在南诏国时期,阁罗凤“西开寻传”,征服了“朴子蛮”等各个部落,使其归入南诏统治范围之内,直到大理国时期未曾改变。
编辑本段朴子蛮民族特点
  “朴子蛮,勇捍矫捷,以青娑罗段为通身袄。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无食器,以芭蕉叶藉之”这说明在“朴子蛮”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已出现了纺织手工业,并且有了一定的农业。据说他们很善于种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尚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即他们所栽。另一方面,他们仍过着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没有食器,仅以芭蕉叶遮身。其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他们分布面广,部落众多,生活环境差异大,经济文化发展显然不平衡的缘故。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的后代。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 “蒲满”等。
编辑本段朴子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 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6 发表于: 2011-04-27
哈札尔人  哈札尔人   Khazar   6世纪晚期在今欧洲俄罗斯东南部建立商业大帝国的突厥语族部落联盟的成员。尽管哈札尔一词的由来和哈札尔人早期历史鲜为人知,但哈札尔人原先居住在高加索北部地区并且是西突厥帝国(在突厥斯坦)的一部分则是无庸置疑的。6世纪中期哈札尔人和波斯人有了接触,但他们帮助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Heraclius,610∼640年在位)进行反对波斯人的战役。   到7世纪初,哈札尔人在突厥帝国内获得自主地位并向东迁移,但该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向北扩张,渗入高加索北部;此后直至8世纪中期,哈札尔人和阿拉伯帝国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阿拉伯人最初迫使哈札尔人放弃杰尔宾特(Derbent,661)。约685年哈札尔人发起反攻,向南渗透进入今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8世纪20年代,哈札尔人和阿拉伯人在亚美尼亚进行战争,互有胜负,但阿拉伯人的反击最终迫使哈札尔人永远退出高加索北部。然而,哈札尔人开始时的胜利是重要的,它有效的阻挡了阿拉伯人向北进入东欧的扩张。由于帝国中心被迫向北转移,哈札尔人于737年后在伊蒂尔(Itil,位于窝瓦河河口附近)建都,并以高加索山为其南部边界。   与此同时,哈札尔人向西扩张。8世纪下半期,哈札尔帝国达到权力的顶峰︰它沿黑海北岸扩张,东达窝瓦河下游和亚速海,西抵聂伯河。哈札尔人控制并迫使住在山区和库班(Kuban)河之间的阿兰人(Alani)和其他北高加索部族、顿内次河沿岸地区的马札儿人(匈牙利人)、哥德人和克里米亚的希腊殖民地纳贡。窝瓦河沿岸的保加利亚人和许多斯拉夫部族也承认哈札尔人的霸主地位。   尽管属于突厥族,但哈札尔国家和欧亚大陆中部的其他突厥族国家相似之处不多。它由称之为哈甘(khagan)的最高统治者和称之为贝格(beg)的各部族首领共同治理。哈甘与世隔绝,具有半宗教的特性,且实权甚微。国家的军事组织也缺乏像伟大的突厥-蒙古帝国军事组织那样的实力。看来哈札尔人更喜好定居的生活方式,他们建造村镇和城堡,耕种土地,种果园和葡萄园。贸易和征收贡品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哈札尔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约740年哈甘和大部分统治者明显的接受了犹太教。尽管皈依的详情不清楚,对犹太教的虔诚程度难以评价,但这确是中部欧亚大陆历史上无可争辩的罕见事实。少数学者甚至认为,犹太教化的哈札尔人是许多东欧和俄罗斯犹太人的远祖。不管怎样,情况可能是哈札尔帝国奉行宗教宽容政策,致使异教徒在居民中得以发展。   哈札尔国家的重要和影响反映在它和拜占庭皇帝的密切关系上。查士丁尼二世(704)和君士坦丁五世(732)二人都有一位哈札尔族妻子。帝国收入主要来自商业,尤其是对联结远东与拜占庭的东西商道和联结阿拉伯帝国与北方斯拉夫人地区的南北商道的控制。征收商品过境税和附属部落的贡品支持著9世纪帝国的富有和强大。但到10世纪,面对西北部佩切涅格人(Pecheneg)和基辅周围俄罗斯人的崛起,帝国走向衰落。当基辅统治者斯维亚托斯拉夫(Svyatoslav)发起对哈札尔人的战役(965),哈札尔帝国崩溃了。尽管迟至12世纪的历史文献仍提到哈札尔人,但1030年前他们在黑海北岸的政治作用已极为有限了。尽管哈札尔具有较高的文明,拜占庭和阿拉伯史料中有著丰富的关於哈札尔的资料,不过有关哈札尔语言却没有丝毫线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7 发表于: 2011-04-27
莫徭目录

概述
地区分布
诗书记录
编辑本段概述
  古族名。莫徭是现代瑶族的先民。莫徭之名,最早见于《梁书·张缵传》,说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住有“莫徭蛮”之人,长期以来依山为险,不归属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表明公元6世纪时,莫徭已出现于我国南部南岭山区一带。
编辑本段地区分布
  莫徭得名,是由于“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即由免服徭役而得名。这里所谓的先祖有功,也就是指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与《后汉书·南蛮传》所载的;盘瓠故事。即高辛氏畜犬盘瓠咬死敌方吴将军,衔其首级诣阙下,因立功而得与帝女成婚,繁衍后代成为长沙武陵蛮之事。他们长期居住山区,不归朝廷统属。543年(梁大同九年),张缵任湘州刺史,因“宽徭省赋”,“奉宣皇恩”,召致莫徭开始“向化”,莫徭从此与外界的官府衙门建立了关系。据《隋书》地理志载,当时他们广泛散布在长沙、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等郡,足迹遍布洞庭湖周围及湘、资、沉、澧诸水流域。
编辑本段诗书记录
  7世纪的莫徭主要从事狩猎及刀耕火种农业。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洞庭湖畔写《岁晏行》一诗,反映了莫徭当时的生活场景: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刘禹锡在贬官连州任刺史时,也写过《莫徭歌》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五言长诗,表明“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以及“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的分散居住,不受官府管辖,在山头上刀耕火种,依靠罗网、猎犬、弓箭狩猎的生活。刘禹锡的《蛮子歌》:“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祀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麇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进一步描述了这群信奉盘瓠传说的“蛮子”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服饰,与外界很少联系的情况。当时他们已经使用铁器,对铁器比较珍贵,所以“婚嫁用铁钻钴为聘财”。据记载,莫徭男子着白布褌衫,女子则穿青布衫,斑布裙。没有鞋袜,赤足在山地行走。生活是比较艰苦的。   唐代以后,莫徭名称在史籍中消失。此后,即以“瑶”、“瑶人”或“蛮瑶”的族名出现于宋代以后的史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8 发表于: 2011-04-27
赛伯伊人目录

简介Sabaean
解析赛伯伊人是首先开化的阿拉比亚人
地理因素
典籍记载
赛伯伊人是南海的腓尼基人。
南方的阿拉比亚人所获得的成就
铭文类型(1)还愿的
(2)建筑上的
(3)历史的
(4)警察的
(5)葬仪的
铭文的发现
铭文对当时语言以及社会的记录
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赛伯伊王国赛伯伊国(公元前750~前115年)
相关资料
埃塞俄比亚的赛伯伊人时期简介Sabaean
解析 赛伯伊人是首先开化的阿拉比亚人
地理因素
典籍记载
赛伯伊人是南海的腓尼基人。
南方的阿拉比亚人所获得的成就
铭文类型 (1)还愿的
(2)建筑上的
(3)历史的
(4)警察的
(5)葬仪的
铭文的发现
铭文对当时语言以及社会的记录
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赛伯伊王国 赛伯伊国(公元前750~前115年)
相关资料
埃塞俄比亚的赛伯伊人时期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Sabaean
  赛伯伊人是伊斯兰教以前时期,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民族,赛伯伊(Saba;《圣经》作希巴)王国的缔造者。
编辑本段解析
赛伯伊人是首先开化的阿拉比亚人
  晚期的楔形文的文献中有关于他们的描写。希腊文献中提及他们的,当以提奥夫拉斯塔(公元前288年卒)所著的《历史新技》为最古。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隅,是赛伯伊人早期的故乡。
地理因素
  阿拉伯半岛西南隅,得天独厚;每年有适量的雨水,土地肥沃,距海很近,扼印度交通的咽喉:这些都是与这个地方的发展有关的决定因素。这里出产乳香、没药等香料,有可供人民调味用的,有可供朝廷大典和教堂仪式中焚香之用的;制焚香的材料,最为重要,那是古代商业上最有价值的货物。那里有很希罕的和很珍贵的产品,如从波斯湾来的珍珠,从印度来的香料、布匹和刀剑,从中国来的丝绸,从埃塞俄比亚来的奴隶、猿猴、象牙、黄金、驼鸟毛,都是从这里转运到西方的市场上去的。
典籍记载
  《红海周航记》一书的著者给我们遗留下一张鸟瞰图(公元50—60年),由此可以窥见莫扎(即现在的穆哈)市场的概况:   输入此地的货物,包括紫色布,粗的和细的都有;阿拉比亚式的、有两只袖子的衣服,有朴素的,有平常的,有绣花的,有织金的;番红花、骆驼草、薄棉布、斗篷、毯子(不多),有些是朴素的,有些是仿本地式样制造的;各色的腰带,芬芳的香油(分量是适中的),酒和小麦(不多)。
赛伯伊人是南海的腓尼基人。
  他们了解南海的路线、暗礁和港口,熟悉南海的难以捉摸的季风,因此,在公元前1250年间,他们能独占南海的贸易。亚历山大的海军大将尼查斯说,绕阿拉比亚航行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阿拉比亚人却已成为现实了。据希腊—罗马的领港人看来,“乳香国”是“关山险阻的”。《红海周航记》说:“沿着整个的阿拉比亚海岸航行,是很危险的,因为那里没有海港,锚地又坏,而且有许多暗礁和岩石,故闭塞难入,每条航路,都是可怕的。”   红海里的主要航线,是从曼德海峡航行到埃及中部海岸的瓦迪哈麻麻特。在红海里航行,特别是在红海北部航行,有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故赛伯伊人发展了也门与叙利亚间陆路的交通,即沿半岛西岸向北行,经过麦加和皮特拉,在陆路的北端,分为三条支路:一条到埃及,一条到叙利亚,一条到美索不达米亚。到叙利亚去的支路,可以直达地中海的港口加宰(加沙)。哈达拉毛所产的乳香,特别丰富,贩运乳香的队商,从哈达拉毛到赛伯伊的首都马里卜,然后沿着主要的商路北上。有几个赛伯伊的殖民地,是建立在这条南北交通的要道上的。亚述和希伯来的文献中所描写的赛伯伊人,就是从这些殖民地来的。《创世记》(37:25)里给我们保存了一个历史的速写镜头:“有一伙米甸的以实玛利人,从基利来,用骆驼驮着香料、乳香、没药,要带往下埃及去。”
南方的阿拉比亚人所获得的成就
  南方的阿拉比亚人所获得的成就,是商业上的。他们所建立的王国,并非军事的国家。欲知他们的历史梗概者,可以参看上面所述古代的闪族典籍和希腊—罗马的文献,也可以参阅保存在早期伊斯兰教徒文献里的那些半传奇的故事——特别是在瓦海卜·伊本·穆奈比(约公元728年卒于萨那)、哈木丹尼(公元945年卒)、希木叶里(公元1177年卒)等人的著作里,而阿莱维和格勒泽尔在当地发现的铭文,却是最可靠的参考资料。但这些本地的南方阿拉伯文献,都是金石文字。用来记载商业事务、历史故事或严格的文学作品的一切易损的物质,都消灭了。
编辑本段铭文类型
  已被发现的最早的铭文,大半是右行左行交互书写的,所记年代,在公元前八、九世纪。赛伯伊人的记载,可以分为下列五种:
(1)还愿的
  把还愿辞刻在青铜版上,安置在寺庙里,供献给易勒木盖(即艾勒麦盖)、阿斯台尔和舍木斯;
(2)建筑上的
  在寺庙和其他公共的大建筑物的石壁上刊刻文字,以纪念建筑人或捐款人;
(3)历史的
  报告战争的经过或宣布战争的胜利;
(4)警察的
  把警察的规章刊刻在门口的石柱上;
(5)葬仪的
  坟墓上树立的碑碣。有少数法律文件,是有特别意味的,我们从这些文件,可以窥见一个很长的宪政的发展。
铭文的发现
  尼布尔于公元1772年首先宣布南方阿拉伯语铭文的存在。自迦拉斯(公元前24年)以来,阿莱维是访问也门的纳季兰的第一个欧洲人(公元1869—1870年),他曾在三十七个不同的地方搜集到六百八十五件铭文。公元1882年和1894年,格勒泽尔曾四次到也门去作科学考察的工作,获得了两千多件铭文,有些是还没有发表的。总而言之,现在我们已有此类铭文大约四千件,论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马里卜废墟的发现者阿诺于公元1843年冒着生命的危险,拓了六十多张铭文。英国的海军军官韦尔斯特德于公元1837年发表了奈盖卜·哈哲尔铭文中的一部分,欧洲人才有初次看到南方阿拉伯书法的机会。这些铭文的译解,是由哈雷人勒迪格尔和格泽纽斯于公元1837年和1841年分别完成的。
铭文对当时语言以及社会的记录
  这些铭文告诉我们,南方的阿拉伯语(或称为米奈—赛伯伊语,也称为希木叶尔语),有二十九个字母。这些字母,可能是西奈字母的一种早期的分支,而西奈字母原是腓尼基字母与其埃及祖母间的桥梁。这种字母(木斯奈德字母),是对称的,呈直线形的,说明它有长期的发展史。这种字母,象其他的闪族字母一样,只有辅音字母。就名词的构造法、动词的活用法、人身代名词和词汇等方面来说,南方的阿拉伯语同阿卡德语(亚述—巴比伦语)和埃塞俄比亚语(阿比西尼亚语)之间有某些渊源。但这种语言有不规则的复数式,这是北方的阿拉伯语的特性。阿卡德语、南方的阿拉伯语和埃塞俄比亚语,在某些方面,是闪族语言较古的形式。自也门文化衰落以后,南方阿拉伯语,实际上已消灭了,北方阿拉伯语遂取而代之。北方的文学集会,如乌卡兹集市(sūq‘Ukāz),多神教徒每年一次的克而白(Ka‘bah)朝觐,以及同麦加间商业的关系,这三件事曾加速了这个代替过程。   通过对于南阿拉比亚古文物的模糊的认识,可以辨认的最早较大的王国,是赛伯伊王国和米奈王国,这两个王国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是同时代的。这两个王国,起初都是神权政体,最后才变成了凡俗的亲戚关系。   赛伯伊人是南阿拉比亚家族中最卓越的支派。他们最初的故乡赛伯伊(Saba’,《圣经》里的示巴[Sheba]),位于也门地区的纳季兰的南面。赛伯伊王朝的年代,据主张低(或短)年表的阿拉伯学家说,约自公元前750年继续到公元前115年,约当公元前610年时,王号曾发生过变更;米奈王朝的年代,约自公元前700年继续到公元前三世纪。穆卡里卜(Mukarrib)②是作为国家元首的神王的尊号。两位早期的赛伯伊王朝的穆卡里卜的名字雅塔儿·艾麦尔和卡里巴·伊勒,曾出现于萨尔恭二世和西拿基列的皇家亚述编年史中,这两位穆卡里卜,一定是在公元前八世纪晚期和七世纪早期在位的。赛伯伊王朝国王,在他们的全盛时代,把自己的霸权扩张到整个南阿拉比亚,把自己的邻国米奈王国,变成了附庸。西尔瓦哈位于马里卜西面,相距一日的路程,是赛伯伊的首都。首都的主要建筑,是月神艾勒麦盖的庙宇。这座庙宇主要的遗址,现在叫做哈里卜(废墟),是能容纳一百人的村落。据一件铭文的记载,这个遗址的围墙,是一个早期的穆卡里卜雅达儿·伊勒建筑的。另一件铭文记载着克里伯·伊勒·瓦塔尔(约在公元前450年)几次胜利的战役,他是首先采用赛伯伊王(MLK)的尊号的。
编辑本段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赛伯伊王国
赛伯伊国(公元前750~前115年)
  赛伯伊人是南海的腓尼基人,也是南阿拉比亚家族中最卓越的一个支派,他们最初的故乡赛伯伊是位于也门地区纳季兰的南面。远古时期古人从波斯湾乘芦苇船南下,远洋到半岛南部地区及世界各地,形成了半岛南部地区的许多原始部族,腓尼基人是其后裔家族中最卓越的一个支派。他们了解南海的路线、暗礁和港口,熟悉南海难以捉摸的季风,早在公元前1250年间他们就已经独占南海的贸易,并开辟了从也门到半岛北方叙利亚的三条陆路商道。即沿半岛西岸北行经过麦加和皮特拉,在陆路的北端分为三条支路:一条到埃及;一条到叙利亚;一条到美索不达米亚。到叙利亚去的支路可以直达地中海的港口加沙。   赛伯伊王朝的年代,据主张低(或短)年表的阿拉伯学家说,约自公元前750年继续到公元前115年,约当公元前610年时,王号曾发生过变更;米奈王朝的年代,约自公元前700年继续到公元前三世纪。穆卡里卜(Mukarrib)是作为国家元首的神王的尊号。两位早期的赛伯伊王朝的穆卡里卜的名字雅塔儿·艾麦尔和卡里巴·伊勒,曾出现于萨尔恭二世和西拿基列的皇家亚述编年史中,这两位穆卡里卜,一定是在公元前八世纪晚期和七世纪早期在位的。赛伯伊王朝国王,在他们的全盛时代,把自己的霸权扩张到整个南阿拉比亚,把自己的邻国米奈王国,变成了附庸。西尔瓦哈位于马里卜西面,相距一日的路程,是赛伯伊的首都。首都的主要建筑,是月神艾勒麦盖的庙宇。这座庙宇主要的遗址,现在叫做哈里卜(废墟),是能容纳一百人的村落。据一件铭文的记载,这个遗址的围墙,是一个早期的穆卡里卜雅达儿·伊勒建筑的。另一件铭文记载着克里伯·伊勒·瓦塔尔(约在公元前450年)几次胜利的战役,他是首先采用赛伯伊王(MLK)的尊号的。   大约是在公元前750年,也门的阿拉伯望族赛伯伊人建立了赛伯伊国.起初以绥尔瓦哈(距今也门萨那以东约80公里处)为首都,公元前610年迁都马里卜(距萨那市以东约88公里处).此后,赛伯伊国国王萨木胡·胡里·叶努夫和他的儿子叶斯阿·艾木尔·贝纳相继执政时,修建了著名的马里卜水坝。赛伯伊王朝的全盛时代是把霸权扩展到整个南部半岛,米奈王朝也变成了其附属国,首都西尔瓦哈位于马里卜的西面。   在赛伯伊王朝的第二个时期里(约当公元前610—115年),统治者的神职似乎被剥夺了。马里卜,在萨那东面,相距约六十英里,这时已变成了首都。这座城市,拔海3900英尺,只有几个欧洲人去访问过,其中有阿诺、阿莱维、格勒泽尔。这座城市是一个交通枢纽,把乳香的产地和地中海的各港口,特别是加宰(加沙)联系起来。海木达尼在他所著《花冠集》(IKLīl)里提到马里卜的三座卫城,但是,使这座城市特别著名的,却是那座大水坝——马里卜水坝。这个惊人的工程和赛伯伊人其它的公共事业,使我们看到一个爱好和平的社会,那个社会,不仅在商业方面,而且在技术方面,都是极其先进的。这座水坝较古的部分,是在公元前七世纪中期建成的。根据几件铭文的记载,这座水坝的主要建筑者是萨木胡阿勒·雅诺夫和他的儿子雅塔儿·艾麦尔·贝寅;这座水坝的修复,是在舍赖哈比·伊勒·雅耳夫尔(公元449—450年)和阿比西尼亚人艾卜赖哈(公元543年)的时代。但是,哈木丹尼和后来的麦斯欧迪、伊斯法哈尼、雅古特等人,都认为神秘的人物鲁格曼·伊木·阿德是大水坝的建筑者。   马里卜水坝利用自然地势把洪水蓄在山谷中,形成天然大水库.坝身高15米,宽13米,长650米,用每块重达数吨的巨石相砌而成,砌得非常整齐.马里卜水坝是该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坚固,存在时间最长(历时一千多年)的水坝.水坝兼有蓄洪和灌溉的效用,它不但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的泛滥,而且使广大地区成为沃野,曾对王国的农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公元6世纪中叶,马里卜水坝被罕见的特大洪水冲毁,但部分坝身犹存。   赛伯伊时代发展了航海贸易,此时的阿拉伯商人得以更多地了解沿海的水文知识,掌握了印度洋季风的变化规律,他们的船队把货物远销到东非和印度.他们还发展了自也门沿红海海岸北上,经麦加到佩特拉的商路.他们沿商路兴建的一些商站,后来发展为商镇和商业城市。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赛伯伊人是首先开化的阿拉比亚人。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隅,是赛伯伊人早期的故乡。这里出产乳香、没药等香料,有可供人民调味用的,有可供朝廷大典和教堂仪式中焚香之用的;制焚香的材料,最为重要,那是古代商业上最有价值的货物。那里有很希罕的和很珍贵的产品,如从波斯湾来的珍珠,从印度来的香料、布匹和刀剑,从中国来的丝绸,从埃塞俄比亚来的奴隶、猿猴、象牙、黄金、驼鸟毛,都是从这里转运到西方的市场上去的。   赛伯伊人是南海的腓尼基人。他们了解南海的路线、暗礁和港口,熟悉南海的难以捉摸的季风,因此,他们能独占南海的贸易。红海里的主要航线,是从曼德海峡航行到埃及中部海岸的瓦迪哈麻麻特。在红海里航行,特别是在红海北部航行,有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故赛伯伊人发展了也门与叙利亚间陆路的交通,即沿半岛西岸向北行,经过麦加和皮特拉,在陆路的北端,分为三条支路:一条到埃及,一条到叙利亚,一条到美索不达米亚。到叙利亚去的支路,可以直达地中海的港口加宰(加沙)。
编辑本段埃塞俄比亚的赛伯伊人时期
  从西元前6世纪至西元1世纪左右,赛伯伊人(Sabaean)的影响从阿拉伯半岛南部传到埃塞俄比亚海岸和高原。这些影响包括星灵宗教、神圣王权和社会体制、精耕细作的农业、建筑和艺术。埃塞俄比亚采用了赛伯伊人的书写文字,改编成一种与阿拉伯赛伯伊人语言十分近似的语言;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在礼拜仪式的吉兹语中保留了这种语言及其书写形式。   在西元前最後几世纪,埃塞俄比亚还受到仿希腊风的埃及的影响。托勒密的舰队在埃塞俄比亚海岸建立贸易据点,由此运入「现代」商品,这是商业的开始,还传入了一些仿希腊风的艺术和希腊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9 发表于: 2011-04-27
么些  么些   么些即今纳西族先民。其称谓在《华阳国志》中作摩沙夷。自南诏、大理以往,他们一向以丽江为聚居中心。其“地凉,多羊马及麝香、名铁,依江(指金沙江)附险,酋寨星列,不相统摄”(《云南志略》)。么些人最早被蒙古征服。元廷先设察罕章宣慰司治其地,后又以金沙江为界,分之为东、西五城池,分别隶属于北胜府(今云南永胜)和丽江路。元初的么些大姓有和氏、木氏等。察罕章管民官一职曾由和氏担任,木氏是其属下。至明初,木氏势力寖大,其后代写成的《木氏宦谱》一书,遂将元代的察罕章管民官之职安到自己的祖先木良(即麦良、阿良)头上①。   关于么些人的风俗,《云南志略》的描写如下:   善战喜猎,挟短刀,以一磲。少不如意,鸣钲喜相仇杀,两家妇人中间和解之,乃罢。妇人披毡、皂衣,跣足,凤环高髻;女子剪发齐眉,以毛绳为裙。……不事神、佛,惟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俗甚俭约,饮食疏薄,一岁之粮,圆根②已半实粮也。贫家盐外不知别味。有力者尊敬官长。每岁冬月,宰杀牛羊,竞相邀客,请无虚日。一客不至,则为深耻。人死,则用竹箦舁至山下,无棺椁,贵贱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则别焚之。其余颇与乌蛮同。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