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7阅读
  • 367回复

常见本草俄语练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0 发表于: 2012-03-25
肝积在左胁,肥气也;
肺积在右胁,息奔也;
心积在脐上,伏梁也;
肾积在脐下,奔豚也;
脾积居中,痞气也。

五疸者,黄汗、黄胆、酒疸、谷疸、女劳疸也。
五轮者,风、血、肉、气、水也。
八廓者,天、地、水、火、风、
云、山、泽也。五瘿者,肉瘿、筋瘿、血瘿、气瘿、石瘿也。
六瘤者,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也。
九种心痛者,饮、食、风、冷。热、悸、虫、疰、去来痛也。
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 也。三消者,多属血虚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1 发表于: 2012-03-25

上消者,肺也;
中消者,胃也;
下消者,肾也。

五痔者,牝、牡、血、脉、肠痔也。
五淋者,气、砂、血、膏、劳也。
五痹者,皮痹、脉痹、肌痹、骨痹、筋痹也。
(又有痛痹、着痹、行痹、周痹。)

痛痹者,筋骨掣痛也;
着痹者,着而不行也;
行痹者,走痛不定也;
周痹者,周身疼痛也。
肾移寒于肝,则痈肿少气也;
脾移寒于肝,则痈肿筋挛也。
肝移寒于心,则狂、隔中也。
心移寒于肺,则肺消。肺
消者,饮一溲二也,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2 发表于: 2012-03-25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也。
肝移热于心,则死也。
心移热于肺,传为隔消也。
肺移热于肾,传为 柔也。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癖,死不可治也。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
为口糜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虚瘕,为沉也。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 。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 。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3 发表于: 2012-03-25
五味者,辛,甘、苦、酸、咸也。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也。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也。
多食苦,则皮槁而 发拔也。
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也。
多食咸,则脉凝注而变色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4 发表于: 2012-03-25

酒者,气浓上升,阳也。
肉者,味浓下降,阴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
味薄则通,酸、苦、平、咸是也。
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
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
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也。
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也。(各从其类。)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也;
气味酸苦涌泄为阴也。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肺以助天真。)
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荣华腠理。)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坚强骨髓。)
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荣养于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5 发表于: 2012-03-25

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也。
大者,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远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频而多。)

小者,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心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而少。)

缓者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也。
(治三以缓,缓则治 其本。)

急者 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也。
(治三以急,急则治其标。)

奇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一臣三,奇之制也。
(阳数奇。)偶者,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
复者,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6 发表于: 2012-03-25
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寒、热也。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7 发表于: 2012-03-25

百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
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
(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也;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8 发表于: 2012-03-25

火多水少,为阳实阴虚,其病为热也;
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其病为寒也。
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也。
肥人湿多。
瘦人火多也。

在表者,汗而发之也;
在里者,下而夺之也;
在高者,因而越之也;(谓可吐也。)
剽悍者,下而收之也。
脏寒虚脱者,治以灸 也。
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也。
血室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也。
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也。
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也。
血气凝注、病生筋脉者,治以熨药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9 发表于: 2012-03-25

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
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杼也。
少壮寐而不寤者,此血有余气不足也。
老人寤而不寐者,此气有余而血不足也。
前贫后富,喜伤心也;
前富后贫,多郁火也。
开鬼门者,谓发其汗也。
洁净府者,谓利小便也。
老衰久病者,补虚为先也;
少壮新病者,攻邪为主也。
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
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望其五色,以知其病也。
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闻其五音,以识其病也。
问而知之者,谓之工,问其所欲五味,以审其病也。
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切其脉,以察其病也。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