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91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0 发表于: 2012-04-14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但病机是怎么回事?阳虚则外寒:卫阳、卫气受气于上焦,作用有温皮肤分肉之间,今有寒邪侵入体表,所以上焦不通,上焦之气不能宣散,卫气就不能正常运行,则寒气独留于外,因此人就寒冷、恶寒、怕冷,卫气不能布达于外表,外在寒邪束表,上焦之气不能宣散,卫气不能布达温煦。帝曰:阴寒生内热如何?这和现在说的阴精不足,阴不制阳,阴虚阳亢,虚热不是一回事。这里是有所劳倦,形体不足,气也不足,阴阳俱不足,水谷精微不足,上焦之气不能正常宣散,下脘也不能正常运化了,就可生内热,郁而生热,所以胃气热,上焦不能散也热,胸中有热,脾胃不通,不能运化,胃中有热,叫郁热。阴虚内热,阴虚指里虚,脾虚。脾虚的内热。用甘温除热法,健脾益气。临床上低烧不止,要看是不是脾气虚了,不能运化产生热。帝曰:阳盛生外热怎样?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外邪、寒邪,使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也不能出汗,腠理闭塞。玄府是汗孔,汗孔不通,卫气就不得外越,卫气郁在里化热,前面是卫气不能温煦了,人体冷,但实际体温高。帝曰:阴盛生内寒怎样?岐伯说:厥气、寒气上逆,下寒的阴寒之气上逆,寒气逆于胸中而不得散,则温气去。卫阳之气就散失了,寒气独留,寒气单独留在胸中,则使血凝泣,使脉不通,脉盛大以涩,故胸中寒,盛是邪气盛,涩是气血瘀滞。这就是阴虚内热,阳虚外寒,阴盛内寒,阳盛外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1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阴阳虚实致内外寒热的机理。
临证指要:甘温除热。就是阴虚则内热问题。是指脾胃虚,还可既有脾胃虚,气虚,又夹杂外邪,出现发热。26岁妇女,半年来,右胁部疼痛,常发热,3738.5度,多发于下午或夜间,伴饮食不振,心悸,四肢无力,睡眠欠佳,大便稀而粗糙,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属湿热困脾,中气不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有右胁疼痛,还应考虑柴胡干姜的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2 发表于: 2012-04-14
柴胡桂枝干姜汤面面观

来源:安康中医

摘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有着特殊地位,它属于六经病中那一经的方证。 一、从方药组成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三两,甘草(炙)二两。 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有着特殊地位,它属于六经病中那经的方证?历来注家莫衷一是,有的认该方主“少阳表里未解”(《医宗金鉴》);有的认为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伤寒学》),仍属少阳病方证;有的认为属“厥阴合于少阳”(《伤寒论集注》)要明了一问题,宜从四方面解析。

一、从方药组成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三两,甘草(炙)二两。

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牡蛎而成。方中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与黄芩为伍解烦热而治胸胁苦满。栝楼根之润得牡蛎之收能滋液解渴。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甘草、干姜理中气以复津液。原有人参补中、大枣致壅满均非微结所宜而去之,故此治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医宗金鉴》认为:“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楼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上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
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柯韵伯认为:“此方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楼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认为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
诸家看法是一致的。《医宗金鉴》提出是柴胡、桂枝合剂,提示了本方适应于半表半里证,但认为散结不在干姜而在牡蛎,轻视干姜易生姜。而柯氏注意到干姜易生姜,是为散胸胁之满结,注意到了寒饮在下是满结的主因,故不能用生姜之散,而必用干姜之温,因此干姜易生姜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区别于小柴胡汤的大眼目,提示后人,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半表半里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偏于祛半表半里寒。

二、从病位解
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这是人们的共识。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变化而来,由以上各家对其方解可知,该方证的病位仍与小柴胡汤一样属半表半里。而且不少人看到了两者的不同,如《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记有:“当年刘渡舟老师与经方名家陈慎吾先生请教本方的运用时,陈老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张路玉指出:“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楼、石膏,则进而从阴。”阴证机转是什么?从阴从阳是什么?未曾说明。经方大师胡希恕一语道破了其机关,在所著《伤寒约言录》中把柴胡桂枝干姜汤放在少阳病篇讲解,当讲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时明确指出:伤寒五六日,为表病常传少阳之期,因已发汗而复下之,使津液大伤,使半表半里的阳证变为半表半里的阴证。可知小柴胡汤从阴,是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阳证,从阳则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阴证。也可知,阴证机转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由阳证转为阴证。再看有关仲景的论述则清楚,《伤寒论》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热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说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 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医者不详查,而又误用下法,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呈现微结。汗、下、邪热皆伤津液,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为邪还在半表半里。心烦,为上有热。这里的微结,是针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为阳明证者显异。此即由半表半里阳证转为半表半里阴证,呈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疟病是往来寒热为特点的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于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之疟疾,说明该方重在温下祛寒。有关仲景对本条的论述,
仅此二条,并未直接指明治六经何病,但可得知该方的主要适应证是“但寒不热”及“往来寒热、心烦”者。这里可看出该方与小柴胡汤证的相类与不同,相类者,病位相同,皆用于半表半里证,不同者,病性不同,小柴胡汤用于阳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阴证。

三、从六经提纲解
经方家认为:六经来自八纲,即人体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病性分阴阳。半表半里有阴证、阳证之分,已知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阳证,又称为少阳病,很显然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当属厥阴病。那么用厥阴病提纲来衡量该方是不是相符的呢?厥阴病的提纲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要病机特点是:半表半里
虚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已如上述:治疟多寒,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往来寒热、心烦等,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有桂枝可降冲逆,有花粉、生牡蛎可滋津、敛津止消渴,用干姜温下寒、黄芩清上热,是治疗厥阴病典型的方药,而临床用其治疗厥阴病常能取效。

四、从临床治验解
例 1.李某,女,88 岁。2002 年 10 月 6 日初诊。3 年来阵发性心房纤颤,曾长期住院治疗未能控制。时心区发紧,或胸闷、心悸,手足凉,口干,腰酸,乏力,头晕,耳鸣,眠差,易汗出,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双侧反关,时结。多次心电图显示:V3、V5 S-T 下降,T 波低平。证属厥阴病上热下寒,并血虚水盛,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柴胡 12g,黄芩 10g,花粉 12g,生牡蛎 15g,生龙骨 15g,桂枝 15g,干姜 6g,炙甘草 6g,当归 10g,川芎 6g,白芍10g,泽泻 15g,苍术 15g,茯苓 12g。服药 7 剂,自感头晕、乏力、心悸好转,心房纤颤发作减少,继续加减服用 2 月,未再发心房纤颤,随访 2 年稳定。

例 2.王某,1955 年 8 月 19 日初诊。病 6 日,服西药未效,刻下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胸胁苦满,上腹揉按有水声,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细。证属少阳经病,兼水饮内停之证,宜和解少阳,兼治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出入:柴胡 9g,黄芩 9g,桂枝 6g,干姜 4.5g,茯苓 9g,陈皮 6g,泽泻 6g,粉甘草 3g。服 2 剂,寒热解,胸胁苦满及停饮症状消失,小便通畅。(孟永利《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学苑出版社,1998)。

例 3.女,23 岁。初诊:1961 年 1 月 20 日。停经 5 月,多白带,无妊娠现象。近 7 日来觉口苦,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前日先感周身痛楚,腰痛,即来月经,色鲜红,气腥量少,小便不利,便时尿道刺痛,唇干燥,口微渴,喜热饮,心烦,夜间头部汗出,腰酸腹痛,舌淡苔薄,脉弦。
此素体血少,近则少阳受邪,拟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少阳,加四物汤养血:北柴胡 15g,桂枝 10g,干姜 6g,天花粉 12g,黄芩 10g,炙甘草 6g,牡蛎 12g,干地黄 10g,赤芍 10g,川芎 3g,当归10g。服药 1 剂,口苦、腰酸痛大减,白带亦少,胸闷,心烦,口渴等症均除,经仍未净,继续服 2 剂,经净带止而愈。(李培生等《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此 3 例治验出自不同医家,却都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常见急慢性病。3 例共同特点,皆有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或心悸、小便不利、或四逆,即呈上热下寒之证。诸家认为本方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看法是一致的,但历来受以《内经》释《伤寒论》的影响,总认为半表半里为少阳,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病代表,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故认为仍属少阳,其原因是六经的实质不明。当知《伤寒论》的六经不是《内经》的脏腑经络,而是八纲加入半表半里理念形成的六经,在半表半里病位有阳证、阴证,阳证为少阳病,阴证为厥阴病。例 2 作者认为“证属少阳经病,兼水饮内停之证”,即所谓“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也即上有寒热,下有寒饮之证,实即半表半里阴证。小柴胡汤是治半表半里阳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半表半里阴证有明显的不同,这即是陈慎吾先生所指的“阴证机转”,张路玉所称的“从阳”,也即由半表半里阳证转为半表半里阴证,六经所属当为厥阴病。这里对比一下乌梅丸的方证更可明了。后世历来对厥阴病概念不清,治疗厥阴病的方药则更含糊,但认为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之方,看法是一致的,其方药组成特点是寒热并见,其主要适应证特点是寒热错杂。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药组成亦是寒热并见,其主要适应证也是寒热错杂,两方的方义和适应证是相类的,故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乌梅丸一样是治疗厥阴病之方。
总之,从方药组成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证;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证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是隶属于厥阴病类方证。既往人们可据条文所述症状运用本方,且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疟疾、肝炎、冠心病、内分泌紊乱、妇科病、慢性肾炎、前列腺炎等病,当辨明本方所属厥阴后,则进一步明了其方义,将更能广泛地、准确地运用于临床,同时可进一步解析厥阴病的其他方证,更能进一步清楚厥阴病的实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3 发表于: 2012-04-14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等制成,味辛,微苦。主要成份为黄芩苷,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等症。

简介
  【来源】《伤寒论》。
  【原方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内涵应用】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出处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病机
  l 论病机 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主证
  2 抓主证 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方能学好中医。

应用
  3 谈应用 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治疗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令我辈叹为观止。此仅就刘老对该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证取效有何难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4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五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
这一篇讲五气六运。内经讲运气的7篇大论之一。这里选了病机部分。病机也是和六气相联系的。理无上谓之至,道无妄谓之真,提其纲谓之要。至高无上的理论,讲的道理没有虚假,是刚要、重要的。至真至要,至为纲要。选的这段是病机19条,或叫论六气病机。病机有很多,如气血病机,阴阳病机,五脏病机。后世医家对这篇理论进行了引申,不限制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上,引申为脏腑病机,上下病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5 发表于: 2012-04-14
原文:“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6 发表于: 2012-04-14
百病泛指很多病,很多外感病的产生,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作为病因,就成为六淫,不致病为六气,致病为六淫邪气,这是六气有正常的化,也有动态的变,化是顺从、正常的,变是变动,是异常、失常。正常称为化,异常称为变。还有解释量变为化,质变为变。古代经典说,邪气盛的实证用泄法,正气虚的用补法,锡就是赐予,我给方士这些理论,而这些医生用之,但在临床上没有收到十全的效果,要道就是重要的理论,我希望重要的医学理论,能得到认真的执行,取得桴鼓相应的效果,桴是鼓槌,就是鼓槌敲到鼓上就得响,立竿见影之效。好像针刺到肉里去了,把它拔出来就好了,好像什么东西污染了,洗掉就干净了,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是指这样的诊断技术,这些都是形容医生取得疗效的,什么能达到这样呢?
岐伯说: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需要谨慎地审查病机,了解这个理论。机是机要,关键的意思。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所在,就是为什么产生这个症状,或转化为另外症状,或产生其它新的症状。分析病机的过程,就是辩证的过程,辩证就是分析病机,结果出来了就辨出什么证来。六气各有所宜,各有主时,诊治疾病时,审查病机特别不要失去六气主时之所宜,你才知道什么时候气是正常的,什么时候是不正常的,什么时令出现什么气才是正常的,所宜就是主时。既然病机如此重要,所以,帝问:愿意听听病机怎样。
岐伯说:回答每句话句式都是诸、皆、属形式,诸指不定多数,泛指,不是指一切,诸风不是所有的风,一切的风,而是多数的风。皆作同讲,也不能作完全讲,风全部属于肝也不对。属是联系的意思,有关的意思。多数的风,风证,出现掉眩的症状,而这个掉眩属于风证的证候,是多和肝有联系,掉是振摇不定,眩是眼前黑,眩晕。风性动摇,肢体动摇,眩是病人自我感觉动,这是很多的风引起的症状,风的症状常和肝有联系,换句话说,掉眩这类病症常常是和肝有联系的,因为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巅顶,肝主筋,眼睛眩,头晕,振摇这就是肝的三大特点所主的。肝不养筋而动,所以风气通于肝,肝应春,其气风,但不是所有掉眩都属肝,如气虚头晕,躺着一座起来就晕,这时脉象比较虚,舌质比较淡,一般是脾肺气虚。还有水饮病,痰饮也头眩,无痰不做眩,痰湿阻滞,清阳不升,头就眩晕,要化痰,有热还要清热。阳虚也可眩,真武汤证也有眩晕,神阳虚不能化水,水饮造成眩晕。所以相当多的掉眩和风有关,和风有关的常和肝有联系。本段是讲六淫为主,如外感常有眩晕,桑菊饮的适应症,就有眩晕,菊花、桑叶都入肝经,治肝,清肝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7 发表于: 2012-04-1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应冬,其气寒,寒性收引,凝滞,由于寒引起的拘急收引之类的疾病,多半是由于肾阳不足,不能温化,特别易受寒邪,寒性收引,因此出现肢体拘急这类症状,屈伸不利。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阳气伤了,肾为阳气之根,寒气通于肾。
胸满、喘急这类症状,胸闷,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利,常出现胸满,喘息,因此,咳嗽、喘息、胸满常和肺有关。
很多种的湿邪引起的肿满之病,腹满、浮肿,多数由湿邪引起,湿邪引起的浮肿、腹满又多和脾脏有关,也就是说,当脾脏运化功能失常,就易感受湿邪。脾气先虚,运化失常,感受湿邪。反过来,如果没有外邪,湿邪不那么厉害,这人尽管脾虚一些,也未见的出现浮肿、胀满。这是相互联系的。正虚与邪实是相互联系的,但毕竟湿邪易伤脾,常常是脾脏受了湿邪,而运化功能失调,出现腹部胀满,水液不能运化,出现浮肿。所以治疗上,多健脾化湿。
瞀就是昏冒,头晕眼黑,头脑不清醒,昏冒和抽搐多和火有关。常和心肝之火有关系。心藏神,肝养筋,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痒是阳性症状,痛是不通,血脉不通,血脉不通引起疮疡,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就属疮之类。营气不从则气血运行不畅。心主血脉,心经有热,血中有热。热和风常引起痒。
手足冷,手足热,和伤寒论不同,伤寒论是热郁于内,而隔寒于外的手足冷,叫热厥,阳虚的冷叫寒厥。这里讲的是,肾阳虚的是寒厥,肾阴虚的是热厥。肾阴虚,肾精虚,肝火旺,肝阳上亢,昏厥。所以厥这个病症,属于下,常和下焦肝肾有关。固是大小便不通,泻是二便失禁,常和下焦有关,特别是肾,肾司二便,但饮食不当也腹泻,就属于肠胃了。多属于可以,特别是慢性腹泻,多属于肾,也有脾虚问题。治疗这种属于下的泻,应当从肝肾入手,肾虚才固和泻,五更泻,鸡鸣泻,属肾虚,也有肝的问题。
气喘多属于上焦肺,从肺出,呕吐也从上焦出,从胃口上出,痿证也是多和肺有关系,五脏皆有痿证,但首先是肺热,五痿皆由肺热生,筋骨脉肌皮分属五脏,但其开始先有肺热,不能布散津液,不能布达筋骨脉肌皮形体各处,才使各处发生痿软无力,当然也和胃有关系,阳明是化生气血之源的,肺主治节,布散气血津液。所以痿喘呕常和上焦有关系。
大邪引起口噤不开,鼓颔,战栗,一派寒象,冷得哆嗦,张不开口,神志控制不住自己形体了,神不能守形了,这是火热的表现。常由火热引起,真热假寒,热郁于内,寒象于外,这时定有其他热象。脉象一般数,有力,这都是急性的。
角弓反张谓之痉,脖子强硬为项强,这是筋的问题。筋不柔和。常和湿有联系。湿邪阻滞筋脉,气血不能运行,筋脉失其所养,而筋脉失柔。
很多病症都有气从下上冲,气机急促上逆而致的病症。如急性的呕吐、头晕、头痛、呃逆,都可是气上冲,自己感觉气往上冲,冲到头上,这常和火有联系,火性炎上,易上冲,所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腹胀大,常由热邪引起,热邪导致气机不能运行,气机不畅。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烦躁,躁动不安,越是超越,超越正常限度,常和火有关,火热扰心神,火热扰乱神明,阳邪并于阳位,阳明经,阳明胃也是阳,心也是阳中之阳,并于心、胃,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治疗就是泻心火,泻阳明火热,泻肝火。虚性也可引起狂,但狂躁的程度弱。
诸暴强直,皆属于火。突然僵直,这常常是由风邪引起的,风是肝木之气,肝主筋,抽搐是风,僵直也是风,也是筋脉不柔和了。
腹鸣,肠鸣之类病症,腹胀,这些都是和热有联系,当然肠鸣腹泻属于寒较多,同样,肠鸣、腹部胀满,砰砰作响,热邪引起也常见。邪气郁滞在里,气机不畅,可怦然作响,有声。
诸病皮肉溃烂,足背肿,浮肿,疮肿,腐烂的肿,属火。火热之邪阻滞了经脉,气血不通而成。热扰心神可惊骇,火热之邪和腐肿相联系的可出现疼酸,热邪阻滞,气血逆乱,不通畅而疼痛,同时热扰乱心神而惊骇,这多属火,常和火有联系。
诸扭转,筋脉扭转,如腓肠肌痉挛,肠绞痛,肠痉挛,角弓反张,筋脉失养,屈而不伸,筋脉之病,又有水液浑浊,包括眼泪、鼻涕、小便、带下、唾液等,均为水液,水液粘稠、质厚、浑浊,常和热有关,就是热使气血津液不能荣养于筋,可出现转反戾,热可使水液变混浊,热伤津液了。相反,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体液清冷,清稀,不粘浊的,常是寒。寒邪导致津液不能正常布散而成了多余水液。澄澈清冷,清涕为寒,浊涕、黄的、粘的,为热。有时还可从气味上辨别。这个人排泄物气味很浓,很污浊,一般是热,起码有热,而气味淡的,不浓,一般为寒。病人口苦,多半是有热,口中和,没味,常是没有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呕吐酸物,泛酸,常是有热,肝胃不和,有热。泻下如注,后重,这是由于有热,热郁于内,气机不畅就后重,火性急速,泻下如注。这些常常属于热。
最后总结,故大要,就是古之经典,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谨慎分析病机,掌握病机,各气有其所属,在临床辨证时,有了这个症状,要研究他,分析病机,根据病情判断,他应该有这个病症,而他没有出现这个病症,为什么?是正气不足,还是邪气入里?要分析明白,这才不至于失误,无者也求之。有实证,有余之象,要分析为什么过盛,不足,虚像,就要分析他为什么出现虚象,出现虚实症候的机理何在,什么情况导致的虚,什么情况导致的实,是气虚血虚还是阴虚阳虚,是外感实邪,还是饮食积聚,气血凝滞等等,分析其所以然,这就是研究病机,就是辩证。分析病机过程,首先要必先五胜,五行之气更胜,就是五运,木火土金水五气运行,互有更胜,有胜有衰,某年是土运,某年是金运,土运之后可导致什么衰,木气盛了,就会导致土衰等。先要明白五气更胜的道理。总之病有气血不通畅,调畅其气血,让气血调畅,运行正常,达到气血平和,阴阳相对协调的状态。所有的辩证都要这样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8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对19种病机的理解问题。2、掌握病机的重要性及其方法。①探求病因的问题。也就是有无求之。②辨明病性。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分析寒热。③要注意整体定位问题。五运六气和五脏六腑盛衰之间的关系,五运六气对疾病影响的问题。3、这19条病机,强调火热的多。开头讲,生于燥,但后边没有讲燥。刘完素补充燥一条,他说:诸涩枯涸,干劲(俊去掉单立人+皮)揭,皆属于燥。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9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1、脏腑病机及其临床意义。麻木也是风的现象。治疗高血压,耳鸣嗡嗡响的,舌红、苔黄、耳鸣,是肝经有火,热、实邪的,用龙胆泻肝汤。也头晕,手脚也麻木的,用镇肝熄风汤。路路通、乌梢蛇,通络止痛,散风。属火热的病机有9条,论火5条,论热4条。火热致病特点:①火性炎热燔灼,内扰心神,可见到神志方面症状。比如瞀瘛、如表神守、狂越等。②火性炎上,导致气机上冲或逆乱,如气逆冲上、呕、腹胀大、腹如鼓(气机逆乱)。③火热消灼津液,出现水液浑浊、吐酸。④火热燔灼筋脉,引动内风。⑤火热灼伤血肉,出现疮疡,如腐肿疼酸。⑥火性急迫,多病急暴,如呃逆、暴注下迫等。
下面是六气中风寒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口涎属脾,粘浊的是脾热,清稀冷的是脾寒,泻脾热用泻黄散,有时伴有肝胆郁热,影响到脾胃,可少量加点茵陈、柴胡疏泄一下肝胆。脾虚流口水,用四君子汤补脾气。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